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561|回覆: 2

[醫藥臨床] 葉天士臨證應用薄味

[複製連結]
中國中醫藥報 發表於 2019-9-23 16:0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薄味是中藥學理論之一。筆者閱讀【臨證指南醫案】,發現葉天士常以氣味學說辨識中藥,善用薄味理論治療疾病。梳理薄味理論的源流,並探析葉氏醫案中的應用,以期指導臨床。

薄味理論溯源

氣味是中藥屬性的核心概念,薄、濃是對中藥氣味程度劃分的一種手段。薄味指藥味較淡薄的一類中藥。辛、甘、淡、平味多屬於薄味範疇,亦有部分咸、苦、酸味的中藥可歸屬於薄味。

黃帝內經】通過氣味探討中藥的功效,奠定了『薄味』的理論基礎,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載:『味濃者爲陰,薄爲陰之陽……味濃則泄,薄則通』,強調薄味具有通達宣暢作用;【素問·至真要大論】載:『氣味有薄濃』『急則氣味濃,緩則氣味薄』,明確氣、味俱薄之藥功效緩。金元四大家對於薄味理論均有論述,劉完素在【內經】基礎上對薄味內容進行了引申和發揮,【素問要旨論·六氣本病】載:『凡同氣之物,皆有諸味,同味之物,皆有諸氣,元相氣味各有濃薄,性用不等,制其方者,必且明其用矣』『氣味濃薄,性味燥靜,治補多少,力化淺深是也』提出以藥物氣味作爲判斷中藥藥性;『薄則少服而頻於食後,濃則多服而稀於食前』『能勝毒者以濃藥,不能勝毒者以薄藥』介紹了薄味、濃味的服藥方法和適用群體。張從正【儒門事親·七方十劑繩墨訂一】載:『蓋藥氣味薄,則長於補上治上,比至其下,藥力已衰』;李東垣【脾胃論·補脾胃瀉陰火昇陽湯】言:『味薄風藥』,二者均強調薄味治上。朱丹溪【丹溪心法·哮喘十四】『哮喘必用薄滋味』,介紹哮喘用藥特點,【丹溪心法·痛風六十三】載:『治痛風,取薄桂味淡者,獨此能橫行手臂,領南星、蒼朮等藥至痛』,其中薄桂一味,即指桂藥味薄者。同時期的醫家張元素對於『薄味』理論論述甚詳,【醫學啟源·藥類法象】載:『味之薄者,陰中之陽,味薄則通,酸、苦、咸、平是也』。

氣味的濃薄是對於中藥較爲初步的認識手段,相較於四氣五味的細緻性劃分,其範圍更加寬泛。後世醫家關於薄味的論述亦十分豐富,如【古今醫統大全·論治篇】載『如氣淒清之甚,則肺金太過,而木郁之病生焉。治以輕揚味薄之劑散之,使之鬱氣解,而肝木之氣伸矣』,以薄味之品條達木郁。【醫學啟源·味之薄者】以專篇論述薄味藥物。

對於前人學說廣泛繼承並予以發揮的當首推清代醫家葉天士。葉氏醫案中體現了歷代醫家『薄味』的學術思想,印證了前人觀點的可行性,並給予了規範性指導。『薄味』一詞在葉案中出現十分頻繁,從組方中可歸納爲3點:一曰薄味通上,味薄之品,常於入上焦,具有宣通上焦的功效,如:『薄味整肅上焦』『薄味以和上焦』;二曰薄味調養胃陰,胃體陽用陰,喜柔潤惡剛燥,喜清養惡滋膩,薄味養陰之品合胃腑之秉性,『凡咳血之脈,右堅者治在氣分,系震動胃絡所致,宜薄味調養胃陰,如生扁豆、茯神、北沙參、苡仁等類』;三曰薄味養虛,此處薄味乃飲食薄滋味之意,病後體虛,脾胃爲後天之本,厚濃滋膩礙脾滯胃,則生化乏源,當薄味靜養,勿損脾胃。

葉案舉隅

葉天士常以薄味之品參入方劑之中,應用豐富,如薄味制厚味滋膩、薄味升清、薄味解表達邪等。茲僅以上3點出發,各舉葉案1則,按語說明,以點窺面,闡發葉學。

薄味和上焦,清熱療咳血

某,脈小而勁,少年體豐,真氣易泄,經月咳嗆。自非外感,因冬溫失藏,咳頻震絡,痰帶血出。當薄味以和上焦,氣熱得清,病患可卻。

桑葉,山梔,杏仁,鬱金,象貝,花粉。糯米湯代水【臨證指南醫案·吐血

按:『脈小而勁』,小指脈形,勁指脈勢,葉天士有言『搏指而勁』。『少年體豐』,年少而體質豐腴,似與前『脈小而勁』相對應,少年體壯實故脈動有力,形豐則脈形不顯,如【脈訣乳海·形證相反歌】載『肥人脈小,瘦人脈大』,然統觀葉天士【臨證指南醫案】一書中有19案載有勁脈,皆言病脈之象,再參看『真氣易泄,經月咳嗆』一語,可知脈小爲真氣外泄不足之象,脈勁爲咳嗆病急,肺陰虧損之象;【臨證指南醫案】一書6次提及『體豐』,以此爲氣虛、陽虛之表徵。觀上論可知倘以尋常之法,理解葉案,而不能統觀全書,雖言其症、脈者,難表葉氏真意。『真氣易泄,經月咳嗆』,嗆咳日久,肺氣不降,氣不收攝,散泄於外。『自非外感,因冬溫失藏』,冬應寒而反溫,時氣異也,人身隨時氣變動,故見咳嗆,非外感邪氣所傷,此需明辨,外感之病,據邪氣之異,而另立法門。證見『咳頻震絡,痰帶血出』,咳傷肺絡,絡損血出。『當薄味以和上焦,氣熱得清,病患可卻』氣熱壅於上焦,薄味清肅上焦以和之。用藥桑葉輕宣透散,解熱於外,山梔清瀉上焦氣分熱邪,杏仁降氣止咳,鬱金涼血止血,象貝、花粉滋陰潤燥化痰。糯米湯代水,以糯米質潤益胃供肺。觀此方用藥薄味清養,和上焦,清氣熱,止咳血,降逆氣,而用藥頗爲平和尋常。【葉案疏證】有言:『先生用藥,每多常嗜之物,無矜奇立異之處,人每目先生爲無學而藏拙,而我則謂其心機靈巧之至也』,松江李啟賢所闡葉氏用藥法度,於此案可窺一斑。

薄味調胃腑,甘涼益其陰

陳,二十,知飢少納,胃陰傷也。

麥冬,川斛,桑葉,茯神,蔗漿。【臨證指南醫案·脾胃

按:葉天士於飲食一途辨析甚詳,有飢而不納、飢而少納、不飢不納、不飢不納不便種種症狀,【臨證指南醫案】載『知飢不納,胃氣未和』『胃汁被劫,不飢不便』『知飢食無味,此爲無陽』等內容,由飢、納,可解胃病所傷。『知飢少納,胃陰傷也』,胃氣沖和,脾胃陽氣尚通,故飢而能納。納食雖可,然所納甚少,則胃陰損傷,胃液不足,雖納而難消。潘名熊【葉案括要】於此案詮之頗爲恰當,書中言『脾陽不病,故知飢;胃陰有傷,故少納』『蓋納食主於爲,運化主於脾也。胃病先生主養陰,脾病先生主扶陽』。葉氏立法甘涼益胃,薄味調養,方中麥冬、石斛、蔗漿甘涼益胃,桑葉清宣胃熱,茯神通胃陽,和胃氣,全方甘涼柔潤,薄味益胃。邵新甫謂:『所以先生發明治胃方法獨多,有薄味調養胃陰者,如金匱麥冬湯,及沙參、扁豆、茯神、石斛之類』,此案爲葉氏薄味調養胃陰之例證。

薄味勿損胃,靜養益虛體

王,四一。經云:煩勞則張,精絕,辟積於夏,令人煎厥。夫勞動陽氣弛張,則陰精不司留戀其陽,雖有若無,故曰絕。積之既久,逢夏季陽正開泄,五志火動風生,若煎熬者然,斯爲暈厥耳。治法以清心益腎,使肝膽相火、內風不爲暴起。然必薄味靜養爲穩。

連翹心,元參心,竹葉心,知母,細生地,生白芍。【臨證指南醫案·痙厥

按:案中首引【素問·生氣通天論】『煩勞則張,精絕,辟積於夏,令人煎厥』一語,而後詳解條文含義,引申發揮。『夫勞動陽氣弛張,則陰精不司留戀其陽,雖有若無,故曰絕。積之既久,逢夏季陽正開泄,五志火動風生,若煎熬者然,斯爲暈厥耳』一段實爲條文解析之語,觀之則【內經】所言明矣。『治法以清心益腎,使肝膽相火、內風不爲暴起』則治法、目的可知,心爲肝子,肝氣通心,清心熱;腎爲肝母,水可涵木,益腎陰,母實瀉子,子虛益母,二法兼備。連翹心、竹葉心、知母清心熱之品,細生地、元參心、滋腎陰之藥,生白芍一味養肝體柔肝用,全方共奏清心益腎,養肝熄風之功。案中『然必薄味靜養爲穩』一句,頗爲緊要,薄味飲食則脾胃得安,健運受納司職,靜養則心志恬淡,五志七情勿過,此養慎之法,病後防復之道,葉案中屢見不鮮。

『薄味』者,藥味薄者也,其應用範圍甚廣。葉氏明言『薄味』一詞,並於臨床可見薄味通上、調養胃陰、養虛三途之多。冀望管窺之見,能於闡發葉學有所益助。(姚鵬宇 遼寧中醫藥大學)

(註:文中所載藥方和治療方法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D)

已綁定手機
延章 發表於 2019-9-23 16:55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一曰薄味通上,味薄之品,常於入上焦,具有宣通上焦的功效。
二曰薄味調養胃陰,胃體陽用陰,喜柔潤惡剛燥,喜清養惡滋膩,薄味養陰之品合胃腑之秉性。
遊客  發表於 2019-9-24 21:51
薄味升上,所以屬陽,濃味降下,所以屬陰?這樣的理解符合陰陽理論嗎?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