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693|回覆: 0

[醫藥臨床] 甘草瀉心湯治皮膚病

[複製連結]
開元之治 發表於 2012-1-6 11:1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甘草瀉心湯見於【傷寒論】和【金匱要略】,前書用於痞證,以脾胃虛寒較重,腸中又夾熱邪,臨床除見心下痞硬外,以下利為主,伴以乾嘔心煩;後者治療狐惑病(現代醫學的『白塞氏綜合症』),屬濕熱內蘊,蟲毒腐蝕所致。該方組成為:炙甘草四兩,黃芩三兩,乾薑三兩,半夏半升,大棗十二枚,黃連一兩,人參三兩(原書脫失)。方中重用甘草益氣和中,清熱解毒,配以黃芩、黃連苦寒清熱,燥濕解毒;半夏、乾薑燥濕化痰,溫中祛濕;人參、大棗扶正補中,益氣健脾。藥雖七味,辛開苦降,甘補溫中,寒熱並用,攻補兼施,消痞止利,解毒療瘡。既治療寒熱錯雜之痞證,又用於濕熱蘊毒之狐惑病。皮膚病中的濕疹、癮疹、足濕氣等常反覆發作,纏綿難愈,這些病中既有脾胃虛寒,無以運化水濕,屬正虛的一面,又有濕熱毒邪蘊結肌膚之邪實的表現。細究之,其病機為虛實夾雜,寒熱互結,與甘草瀉心湯的方證病機契合,根據中醫學『異病同治』理論,借他山之石攻玉,稍事加減,用於上述皮膚病的治療,取效甚捷。舉例如下。
  案1濕疹
  趙某,女,62歲。2010年3月9日初診。述其全身散在紅丘疹、瘙癢反覆發作3年余。經中西藥內服、外塗(不詳)雖癢減而丘疹未消,且停藥又癢。刻診:全身散在暗紅色丘疹,以軀幹、雙下肢較密,雙小腿外側皮膚增厚粗糙,抓痕條條,瘙癢劇烈,夜不能寐,伴口不渴,喜熱飲,溲清,便溏。舌質暗,苔白膩微黃,脈弦滑。診為慢性濕疹。證屬脾陽中虛,濕熱內蘊。方選甘草瀉心湯合理中湯加苦參、白鮮皮。藥用:甘草(中藥配方顆粒,相當於飲片劑量,以下病例均同)、半夏各18克,黃連6克,黨參20克,白朮、乾薑各9克,黃芩、大棗、苦參、白鮮皮各10克。5劑,日1劑,開水沖泡後2次分服。外用苦參、黃柏適量,開水調糊外塗,日1次。3月16日二診:藥後瘙癢減輕,夜間能眠。守法守方繼用,5劑,服法同前,外用藥同前。3月23日三診:藥後皮疹大部分消失,唯雙小腿處肥厚、粗糙未見好轉,守方加紅花12克,烏梢蛇20克,5劑。另用三棱、莪朮各30克,開水沖泡外洗,日1次。至5月8日,共服藥48劑,瘙癢消失,皮膚潔淨,留有色素沉着而告愈。1年後隨訪未復發。
  按:本例患者丘疹暗紅,皮損肥厚,雖無滲液亦屬濕邪為患,趙炳南老中醫認為,乾燥肥厚、粗糙屬頑濕結聚。既有溲清、便溏等脾陽中虛之證,又有皮損粗厚,舌苔白膩,脈弦滑等濕熱結滯之象。故用理中湯溫運中宮,甘草瀉心湯健脾溫中,祛濕清熱,加苦參、白鮮皮清熱滲濕止癢。三診加紅花活血通絡,烏梢蛇搜剔祛風,有助於肥厚皮損的消散。如此,方證對應,藥證相符,故療效彰顯,又外用清熱祛濕,化瘀消堅之品,以助內服藥之力,則內外兼治,頑疾可愈。
  案2癮疹
  陳某,男,16歲。2010年10月8日初診。述其全身起扁平疙瘩,瘙癢,隨起隨消,反覆發作年余。每遇陰雨天發作較多,發時伴腹痛、嘔吐、泄瀉,經用西藥(抗組胺藥,止瀉藥等)後症狀緩解,但移時又發,痛苦殊深。2月前因陰雨連綿,常淋濕衣服引起發作,時輕時重,服西藥及輸液不能控制。刻診:全身散在紅色扁平疙瘩,雙下肢較多,瘙癢難忍。伴腹痛陣作,噁心嘔吐,大便稀溏,日3~4次,睏倦、乏力。舌質紅苔黃膩,脈弦滑數。診為癮疹,證屬脾胃虛寒,濕熱蘊表。方選甘草瀉心湯化裁,藥用炙甘草、乾薑、半夏各18克,黨參、白芍各20克,黃連6克,炒白朮30克,黃芩、浮萍、蘇葉各10克。5劑,日1劑,開水沖泡,2次口服。另用苦參、白鮮皮各100克,開水沖泡後外洗,日1次。10月14日二診:藥後瘙癢減,腹痛輕,嘔泄止,皮損少。外洗藥停用,守方繼服5劑。10月22日三診:藥後腹痛消,瘙癢止,仍有個別皮損偶爾出現。守上方去白芍,加蟬蛻10克,炒白朮易為生白朮12克,乾薑減為9克,再取10劑,以鞏固療效。後因他病來診,言其停藥半年,一直未發。
  按:本例患者陰雨天加重,伴腹痛、吐瀉等一派寒濕之象,而寒濕之邪久郁化熱,故皮損色紅、舌紅、苔黃膩,脈弦滑數系濕熱蘊結之徵,此乃虛實兼夾,寒熱互結。故用甘草瀉心湯去大棗之雍滯,重用乾薑,加炒白朮、蘇葉(蘇葉又有抗過敏作用)等溫熱藥助半夏健脾祛寒,止嘔止瀉。加白芍、配甘草為芍藥甘草湯以緩急止痛,浮萍辛涼助芩、連清熱祛濕。【本經】曰:『浮萍主暴熱身癢,下水氣。』三診加蟬蛻為治癮疹之特效藥。諸藥合用,緊扣脾胃虛寒,濕熱蘊結之病機,又加之外用苦參等洗浴,使藥物直達病所,故療效迅速,沉疴得愈。
  案3腳濕氣
  王某,女,26歲。2010年8月6日初診。述其雙足趾縫有散在水疱,瘙癢,有時破潰流水,至冬則乾裂、疼痛,已6年余,經塗達克寧、派瑞松等多種藥膏,只能暫時止癢。查:雙足趾間潮濕,皮膚浸漬發白,有散在粟米大水疱,右足3、4趾間糜爛滲液,左足弓一約3㎝×3㎝的成群水疱,瘙癢難忍。舌質淡,苔白膩,脈沉滑。診為腳濕氣,證屬濕熱下注所致。治宜清熱解毒,利濕止癢,方選甘草瀉心湯合五苓散化裁,藥用甘草、乾薑、半夏各18克,黨參20克,桂枝、黃連各6克,白朮、茯苓、豬苓各10克,黃芩、澤瀉、白鮮皮、川牛膝各20克。5劑,日1劑,開水沖泡後2次分服。外用大黃、黃連、黃芩各30克,開水調為糊狀塗於水疱處,滲爛處用8層紗布將上藥糊加涼開水稀釋後濕敷,日3次。8月12日複診:滲液減少,水疱乾枯,瘙癢減輕。守上法上方繼用5劑,服法同前。8月19日三診:瘙癢、水疱滲液消失,糜爛面縮小1/2。守上方去黃芩、白鮮皮、豬苓,加薏苡仁30克,5劑,服法同前。糜爛處用血竭、黃連各3克,開水調糊外塗。其他外用藥停用。至9月18日,共服藥28劑,糜爛面癒合,皮膚潔淨而告愈。1年後隨訪未復發。
  按:腳濕氣以腳丫糜爛瘙癢伴有特殊臭味而得名,又稱『臭田螺』,『田螺瘡』。多由濕熱邪毒下注,蘊結肌膚而發,臨床雖未見明顯的脾胃寒濕之象,然反覆發作,皮膚發白,長期滲液,頑固難愈,其治療除大量清熱解毒,燥濕利水藥外,仍需用溫陽健脾燥濕的溫性藥物,取『熱性流動』之法,以助苦寒藥物的清熱祛濕之力。方中乾薑、半夏、桂枝、白朮等溫性藥物的功效不可低估。故本例患者治以溫清結合,燥利兼用,故能迅速祛除水濕,使滲液減少,糜爛面癒合。說明經方活用,可統治各科疾病。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