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287|回復: 0

[國學觀點] 为什么皇帝明知谁是奸臣却不铲除他?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延章 發表於 2020-6-16 12:5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这是知乎上的一个问题。该问题看似凿然,其实是个伪命题。

当然,现实中,也确实有着大量奸臣安然存在的情况,而该问题所牵引出来的思考,将对许多人都有启发,今摘录如下:

笔者的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但无论是什么具体情况,也不管是忠是奸,作为时势掌舵人,君主的胸襟必须能包容天下,并各取其用。所以,明知奸臣,而不除之,无非是其用大于其弊——这是最基本的判断标准。

忠、奸的定义,是具有相对性的,我们平常所学的儒家忠义,乃是以公为正,以民为心。所以,读儒家经典,大多数人的心情是舒畅的——毕竟自己是民嘛,许多人学而优则仕,他们也是以民为本,他们的忠义是以儒家学说为道统的,这说明这些人绝大多数是寒门出身(建国後才致仕),或者说,他们在立场上,与皇室是对立的。

相对于『寒门』的是『元帅』,他们是朝代的创建者,与皇帝共闯天下的,这部分人的立场、视角与皇室是差不多的。这就导致他们心中的忠奸定义不同,在他们看来,朝廷就是他们,他们就是朝廷(这个和皇帝的心态相似,但是根底不同,皇帝真正拥有整个天下,而元帅们始终只是臣子)。所以,在这些官一代看来,忠义应该以他们为标准。

再有一个就是皇帝,对皇帝来说,忠义又是另一个标准。皇帝这个位置看上去很高大上,其实很不好掌握。你可以说朝廷就是皇帝,也可以说朝廷就是天下,但是『率土之滨莫非王土』,就令皇帝们很容易迷失自己,把自己与朝廷混淆了。而实际上,皇帝必须时刻精神分裂为二:他自己,和天下。『民可载舟亦可覆舟』,这是历史写实,但是,一味强调天下,而不顾皇帝个人的臣子,未必就是『天下的忠臣』,因为皇帝毕竟掌控着天下,损害皇帝个人,往往就是损害天下。

所以,忠奸二字其实非常难断定。

奸臣与忠臣

奸臣与忠臣

难断定,不等于不需要断定,【中庸】给了一个非常好的方案,就是取其适度。万事好商量,不过度就可以了。历史上很多人都不是一个简单的忠字或者奸字就可以评价的,但是,历史毕竟是天下的历史,皇帝、臣子始终只是过客,所以,儒家的道统十分果断的将天下的『公正』(皇帝、朝廷、生民,三者整体为公)『民心』视为忠的标准。而其他学派,道家没有立场的,法家以皇帝为中心,墨家以『兼爱』为标准。。。

某个人看上去忠贞不二,但是治术上毫无作为,政绩也十分差,和尸位素餐差不多;有的人贪腐巨大,但是他的政策、政绩,使得整个国家国力大增,你能说哪个臣子是忠哪个臣子是奸呢?

不过,即使在实际情况上我们无法贸然断定,但是我们仍然需要坚持儒家的忠义。没有儒家的忠义之说,世上就没有奸佞之耻,只有以奸佞为耻,为非法,非礼,这个社会才能不致于越走越偏。

所以,古代以儒家德治为表,不管礼教、王法,都以德治为主,但是在吏治之内,却还是需要用黄老之术。对于一个臣子,如果用国法来治,必须根据礼法来审判,如果未达到国法的地步,只是内部党纪,那么,即使他是一个天下的奸臣,但是如果对统治集团利大于弊,那么,党纪就还不会直接办他。

忠义之说在儒家初期并未形成系统的理论,但是在汉朝马融写的【忠经】里,有很细致的解说。而【中庸】,可以读朱熹的【中庸章句】。这两本书,在华韵国学网的国学经典书馆里,都有精校本,排版上也十分方便阅读,原文和注疏内容用颜色,字体大小区分。

他人的回答:

@帘卷西风

玩几把八人局三国杀,当主公,就知道了。

主公上来一轮就被打残时,你是不会在乎他是不是内奸的,能帮到你就好。实况:统治不稳,群雄并起,风雨飘摇

主公水平高超,上来两轮就干死了反贼们,但剩下的四个人都是残的,你不知道谁是内奸,只好等忠臣和内奸厮杀出结果,(因为内奸都会保存实力,一般忠臣干不过内奸)等内奸暴露,令你震惊的是,发现内奸的实力比你还强。实况:(国内统治还好,但朝堂之上,皇帝说的渐渐不算数了)奸臣当权,天子失威

大家水平差不多,玩着玩着你看出那个哪方弱势站哪边的小子是内奸,但你眼看着他杀了忠臣你也没办法,因为你需要他帮你清除反贼势力,只能看他一步步做大。举例:司马懿的进阶之路(当然没这么简单,但的确很贴切啦)

其他的,要么内奸失手,帮反贼屠了主公;要么主公强势,碾死了内奸;要么被两方围攻,出师未捷身先死……

但大部分情况,就是皇帝不知其为奸臣或明知其奸却还需倚重他(奸臣的能力和野心大多强于忠臣)

就是看到这个问题想起三国杀来,极其片面,但也有一点意思。最后想说,内奸太难玩啦,连玩五局都是内奸,全输了( •̥́ ˍ •̀ू )嘤嘤嘤~

@萌弟十方

1、一名大臣在开口或者行动前,我们无法确定这名大臣是忠臣的还是奸臣的,这种现象被称为薛定谔的大臣,也被称为大朝会测不准原理。(回题主)

2、大忠臣和大奸臣不可能同时出现在一场朝会里而不斗争,这是封建大臣不相容原理。(孔融曹操,王安石司马光二集团)

3、两广的一个奸臣做坏事会引起京师忠臣的一片哗然,这就是著名的中央集权蝴蝶效应。(田文镜,宁王,朱棣)

4、一个奸臣在众目睽睽的朝廷上呼吁皇帝攘除奸凶,呈现忠臣的性质;而在别人不注意的情况下疯狂卷钱,呈现奸臣的性质。这种现象被称为朝廷的忠奸二象性。(当代某些人)

5、如果你担心朝廷有奸臣,那么就一定有奸臣,这就是所谓的奸臣墨菲定律。(出师表)

6、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随着奸臣受到的权力的增加,他从该权力中连续增加的每一项中所得到的满足程度越来越小的一种现象,被人们称为奸臣的边际递减规律。(朱温,王莽,南朝四国)

7、一个大臣永远处于忠与奸的叠加态,当你观察时,他会马上确定他是忠还是奸,这称为大臣的坍缩。(司马懿)

8、小奸臣总是自发的向大奸臣转变,不可能把大奸臣变成小奸臣而不产生其他影响,是为臣力学第二定律。(和珅,魏忠贤,王振)

9、选任意一个大臣,他同时处于忠和奸两种状态,你没有办法确定他的具体状态,除非他行动或开口。这叫大臣的忠奸二相性。当他手里有军队的时候,他会表现出大奸臣的一面,当他势单力孤的时候,他就表现出小奸臣的一面。(董卓,安禄山,三藩,候景,袁术,北洋军阀,新军阀)

10、两个相距遥远距离的奸臣,一个号召发动政变造反,另一个奸臣立即受到影响随之变得有造反倾向,这种鬼魅似的远距作用叫做地方奸臣的量子纠缠。(各种突然爆发的大起义,汉末天下大乱,十八路诸侯起兵)

11、奸臣的小喽啰们彼此之间可以替代,且对于效用没有影响。这是奸臣同质性假设。(广大奸臣的狗腿子们)

12、『忠臣』老觉得在全世界都是『奸臣』,这叫被迫害妄想忠臣综合症。(国民党与共谍,北宋党争集团)

13、在奸臣同质性假设下,在一个奸臣占多数的社会中,社会制度由奸臣决定,每一个忠臣都是lawtaker。这是奸臣的完全竞争市场假说。(孔融,狗货(荀彧))

14、 当一群奸臣和忠臣在一起时,奸臣和忠臣斗。当和另一群奸臣在一起时会互相斗,这叫奸臣磁场相斥定理。(西晋王恺石崇斗富)

15、 每当一个奸臣率先实施造反,总会带动群体内的多数奸臣仿照他的行为,也开始造反,这叫奸臣羊群效应。(八王之乱,七国之乱)

16、臣法三定律

一个奸臣和一个忠臣斗争,交换他们的职位,他们依然会斗争。是为臣法交换律。

三个立场不同臣子在一起,先让前两个人斗,或先让后两个人相斗,再同第三个臣斗,结果不变,都是只有一个人胜出。即为臣法结合律。

两个忠臣一起和同一个奸臣斗,可以把两个忠臣分别同这个奸臣放一起,还是会斗,结果不变。就是臣法分配律。

17、忠奸均衡斗争中忽然出现墙头草集团,这种含有墙头草集团的忠奸等式叫方臣式。

一个墙头草集团即为一元,该墙头草集团有一人即为一次,由此类推,二元二次方臣式即存在两个墙头草集团,每个集团最多有两人。

不存在无法辨别忠奸绝对中立的墙头草,辨别墙头草的忠奸,将之解开并让其加入自己的阵营,从而打击敌方的过程即为解方臣。(伟大的数学家李德胜在他的数学著作【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中用通俗的语言详细回答了解方臣的意义,并总结为『谁是我们的朋友,谁是我们的敌人,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并在随后的实践中成功的把无数墙头草集团解为「忠」;还将自称绝对中立的墙头草破解,笑称为「中间路线的破产」,最终击溃了奸臣集团。这一解方臣法随后被称为「统一战线」,为李德胜定律三大定理之一)

注:以上忠臣和奸臣为辩证关系,并非忠就一定是忠,奸就一定是奸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