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229|回覆: 0

[國學觀點] 爲什麼皇帝明知誰是奸臣卻不剷除他?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延章 發表於 2020-6-16 12:5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這是知乎上的一個問題。該問題看似鑿然,其實是個偽命題。

當然,現實中,也確實有著大量奸臣安然存在的情況,而該問題所牽引出來的思考,將對許多人都有啟發,今摘錄如下:

筆者的回答:

這是一個非常複雜的問題,但無論是什麼具體情況,也不管是忠是奸,作爲時勢掌舵人,君主的胸襟必須能包容天下,並各取其用。所以,明知奸臣,而不除之,無非是其用大於其弊——這是最基本的判斷標準。

忠、奸的定義,是具有相對性的,我們平常所學的儒家忠義,乃是以公爲正,以民爲心。所以,讀儒家經典,大多數人的心情是舒暢的——畢竟自己是民嘛,許多人學而優則仕,他們也是以民爲本,他們的忠義是以儒家學說爲道統的,這說明這些人絕大多數是寒門出身(建國後才致仕),或者說,他們在立場上,與皇室是對立的。

相對於『寒門』的是『元帥』,他們是朝代的創建者,與皇帝共闖天下的,這部分人的立場、視角與皇室是差不多的。這就導致他們心中的忠奸定義不同,在他們看來,朝廷就是他們,他們就是朝廷(這個和皇帝的心態相似,但是根底不同,皇帝真正擁有整個天下,而元帥們始終只是臣子)。所以,在這些官一代看來,忠義應該以他們爲標準。

再有一個就是皇帝,對皇帝來說,忠義又是另一個標準。皇帝這個位置看上去很高大上,其實很不好掌握。你可以說朝廷就是皇帝,也可以說朝廷就是天下,但是『率土之濱莫非王土』,就令皇帝們很容易迷失自己,把自己與朝廷混淆了。而實際上,皇帝必須時刻精神分裂爲二:他自己,和天下。『民可載舟亦可覆舟』,這是歷史寫實,但是,一味強調天下,而不顧皇帝個人的臣子,未必就是『天下的忠臣』,因爲皇帝畢竟掌控著天下,損害皇帝個人,往往就是損害天下。

所以,忠奸二字其實非常難斷定。

奸臣與忠臣

奸臣與忠臣

難斷定,不等於不需要斷定,【中庸】給了一個非常好的方案,就是取其適度。萬事好商量,不過度就可以了。歷史上很多人都不是一個簡單的忠字或者奸字就可以評價的,但是,歷史畢竟是天下的歷史,皇帝、臣子始終只是過客,所以,儒家的道統十分果斷的將天下的『公正』(皇帝、朝廷、生民,三者整體爲公)『民心』視爲忠的標準。而其他學派,道家沒有立場的,法家以皇帝爲中心,墨家以『兼愛』爲標準。。。

某個人看上去忠貞不二,但是治術上毫無作爲,政績也十分差,和尸位素餐差不多;有的人貪腐巨大,但是他的政策、政績,使得整個國家國力大增,你能說哪個臣子是忠哪個臣子是奸呢?

不過,即使在實際情況上我們無法貿然斷定,但是我們仍然需要堅持儒家的忠義。沒有儒家的忠義之說,世上就沒有奸佞之恥,只有以奸佞爲恥,爲非法,非禮,這個社會才能不致于越走越偏。

所以,古代以儒家德治爲表,不管禮教、王法,都以德治爲主,但是在吏治之內,卻還是需要用黃老之術。對於一個臣子,如果用國法來治,必須根據禮法來審判,如果未達到國法的地步,只是內部黨紀,那麼,即使他是一個天下的奸臣,但是如果對統治集團利大於弊,那麼,黨紀就還不會直接辦他。

忠義之說在儒家初期並未形成系統的理論,但是在漢朝馬融寫的【忠經》裡,有很細緻的解說。而【中庸】,可以讀朱熹的【中庸章句】。這兩本書,在華韻國學網的國學經典書館裡,都有精校本,排版上也十分方便閱讀,原文和註疏內容用顏色,字體大小區分。

他人的回答:

@簾卷西風

玩幾把八人局三國殺,當主公,就知道了。

主公上來一輪就被打殘時,你是不會在乎他是不是內奸的,能幫到你就好。實況:統治不穩,群雄並起,風雨飄搖

主公水平高超,上來兩輪就乾死了反賊們,但剩下的四個人都是殘的,你不知道誰是內奸,只好等忠臣和內奸廝殺出結果,(因爲內奸都會保存實力,一般忠臣干不過內奸)等內奸暴露,令你震驚的是,發現內奸的實力比你還強。實況:(國內統治還好,但朝堂之上,皇帝說的漸漸不算數了)奸臣當權,天子失威

大家水平差不多,玩著玩著你看出那個哪方弱勢站哪邊的小子是內奸,但你眼看著他殺了忠臣你也沒辦法,因爲你需要他幫你清除反賊勢力,只能看他一步步做大。舉例:司馬懿的進階之路(當然沒這麼簡單,但的確很貼切啦)

其他的,要麼內奸失手,幫反賊屠了主公;要麼主公強勢,碾死了內奸;要麼被兩方圍攻,出師未捷身先死……

但大部分情況,就是皇帝不知其爲奸臣或明知其奸卻還需倚重他(奸臣的能力和野心大多強於忠臣)

就是看到這個問題想起三國殺來,極其片面,但也有一點意思。最後想說,內奸太難玩啦,連玩五局都是內奸,全輸了( •̥́ ˍ •̀ू )嚶嚶嚶~

@萌弟十方

1、一名大臣在開口或者行動前,我們無法確定這名大臣是忠臣的還是奸臣的,這種現象被稱爲薛丁格的大臣,也被稱爲大朝會測不準原理。(回題主)

2、大忠臣和大奸臣不可能同時出現在一場朝會裡而不鬥爭,這是封建大臣不相容原理。(孔融曹操,王安石司馬光二集團)

3、兩廣的一個奸臣做壞事會引起京師忠臣的一片譁然,這就是著名的中央集權蝴蝶效應。(田文鏡,寧王,朱棣)

4、一個奸臣在眾目睽睽的朝廷上呼籲皇帝攘除奸凶,呈現忠臣的性質;而在別人不注意的情況下瘋狂卷錢,呈現奸臣的性質。這種現象被稱爲朝廷的忠奸二象性。(當代某些人)

5、如果你擔心朝廷有奸臣,那麼就一定有奸臣,這就是所謂的奸臣墨菲定律。(出師表)

6、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隨著奸臣受到的權力的增加,他從該權力中連續增加的每一項中所得到的滿足程度越來越小的一種現象,被人們稱爲奸臣的邊際遞減規律。(朱溫,王莽,南朝四國)

7、一個大臣永遠處於忠與奸的疊加態,當你觀察時,他會馬上確定他是忠還是奸,這稱爲大臣的坍縮。(司馬懿)

8、小奸臣總是自發的向大奸臣轉變,不可能把大奸臣變成小奸臣而不產生其他影響,是爲臣力學第二定律。(和珅,魏忠賢,王振)

9、選任意一個大臣,他同時處於忠和姦兩種狀態,你沒有辦法確定他的具體狀態,除非他行動或開口。這叫大臣的忠奸二相性。當他手裡有軍隊的時候,他會表現出大奸臣的一面,當他勢單力孤的時候,他就表現出小奸臣的一面。(董卓,安祿山,三藩,候景,袁術,北洋軍閥,新軍閥)

10、兩個相距遙遠距離的奸臣,一個號召發動政變造反,另一個奸臣立即受到影響隨之變得有造反傾向,這種鬼魅似的遠距作用叫做地方奸臣的量子糾纏。(各種突然爆發的大起義,漢末天下大亂,十八路諸侯起兵)

11、奸臣的小嘍囉們彼此之間可以替代,且對於效用沒有影響。這是奸臣同質性假設。(廣大奸臣的狗腿子們)

12、『忠臣』老覺得在全世界都是『奸臣』,這叫被迫害妄想忠臣綜合症。(國民黨與共諜,北宋黨爭集團)

13、在奸臣同質性假設下,在一個奸臣占多數的社會中,社會制度由奸臣決定,每一個忠臣都是lawtaker。這是奸臣的完全競爭市場假說。(孔融,狗貨(荀彧))

14、 當一群奸臣和忠臣在一起時,奸臣和忠臣斗。當和另一群奸臣在一起時會互相鬥,這叫奸臣磁場相斥定理。(西晉王愷石崇鬥富)

15、 每當一個奸臣率先實施造反,總會帶動群體內的多數奸臣仿照他的行爲,也開始造反,這叫奸臣羊群效應。(八王之亂,七國之亂)

16、臣法三定律

一個奸臣和一個忠臣鬥爭,交換他們的職位,他們依然會鬥爭。是爲臣法交換律。

三個立場不同臣子在一起,先讓前兩個人斗,或先讓後兩個人相鬥,再同第三個臣斗,結果不變,都是只有一個人勝出。即爲臣法結合律。

兩個忠臣一起和同一個奸臣斗,可以把兩個忠臣分別同這個奸臣放一起,還是會斗,結果不變。就是臣法分配律。

17、忠奸均衡鬥爭中忽然出現牆頭草集團,這種含有牆頭草集團的忠奸等式叫方臣式。

一個牆頭草集團即爲一元,該牆頭草集團有一人即爲一次,由此類推,二元二次方臣式即存在兩個牆頭草集團,每個集團最多有兩人。

不存在無法辨別忠奸絕對中立的牆頭草,辨別牆頭草的忠奸,將之解開並讓其加入自己的陣營,從而打擊敵方的過程即爲解方臣。(偉大的數學家李德勝在他的數學著作【中國社會各階級分析】中用通俗的語言詳細回答了解方臣的意義,並總結爲『誰是我們的朋友,誰是我們的敵人,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並在隨後的實踐中成功的把無數牆頭草集團解爲「忠」;還將自稱絕對中立的牆頭草破解,笑稱爲「中間路線的破產」,最終擊潰了奸臣集團。這一解方臣法隨後被稱爲「統一戰線」,爲李德勝定律三大定理之一)

註:以上忠臣和姦臣爲辯證關係,並非忠就一定是忠,奸就一定是奸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