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瘺特別是高位複雜性肛瘺,是肛腸外科的治療難點,處理關鍵在於徹底引流瘺管,處理內口,保護括約肌的完整性,維持正常的肛門功能。中醫掛線療法是治療肛腸病的一個特色,廣泛應用於臨床治療中,而且也取得了較好的臨床療效。
傳統中醫掛線療法優勢與局限性
中醫掛線療法是中醫對於肛腸疾病治療的一個重要貢獻。掛線療法分為鬆弛掛線和切割掛線兩類。鬆弛掛線療法利用掛線可靠的引流作用,及其相應的標誌作用,比較適用於肛管直腸周圍膿腫的治療。切割掛線療法利用掛線的彈性張力作用,對括約肌進行緩慢切割,切割後形成纖維化,保證括約肌斷端不分離。
改良中醫掛線藥線引流療法
筆者祖父擅長使用掛線技術治療肛周疾患,後子承父業,我的父親繼承了祖父的衣缽,並苦心鑽研,不斷改進藥線的療效。本人自幼耳濡目染,先後苦讀了【內經】【易經】等醫學典籍,並查閱大量資料,結合臨床實踐,創新出一套完整的治療方法,並通過不斷完善中藥配方,治療效果十分滿意。隨着該法機理、方法、技術特點的深入研究,該療法治療肛周膿腫創面引流通暢,既可根治,又很少影響肛門功能,是根治肛門膿腫較為理想的術式。這種治療方法很好地保護了肛門功能,提高了治癒率,減少術後併發症,縮短癒合時間,符合現代肛腸科發展之趨勢。該治療方法的特點是操作簡單方便,風險小,痛苦少,費用低,治癒率達90%以上,治癒後復發率低。藥線中藥配方選取黃連、黃芩、黃柏等清熱解毒為主要藥物。三藥均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功效,黃芩尚有止血的功效,黃柏有解毒療瘡的功效,按照一定比例配伍,並製成藥線,取得較好臨床療效。藥線引流技術應用時需注意膿水已盡,流出淡黃色黏稠液體時,即使膿腔尚深,也不可再插藥線,否則影響收口的時間。
典型病例一
患者華先生,51歲,初診時間:2013年4月22日。訴肛旁硬結腫痛1月余,流膿2天。患者於1月前發現肛旁硬結隆起,腫脹疼痛,未見破潰溢膿,伴肛周瘙癢、灼熱感。無畏寒發熱,未行正規治療。近2日,發現硬結處破潰,黃稠膿液流出,舌質紅,苔黃膩,脈弦。截石位1點鐘距肛緣3cm處,見一硬結隆起,約2×3cm,色暗紅,可見中心一破潰口,擠壓痛,並有黃稠膿液溢出。肛緣硬結組織質硬,伴壓痛,可觸及條索狀物通向肛內對應齒狀線處,少許膿血性液體附着。鏡下見齒狀線處稍隆起,並可見一個點狀出血點,擠壓肛緣外硬結,見少許膿液溢出。
辨證分析:肛漏病因濕熱下注,氣血凝滯,郁而化熱,腐肉成膿成漏。濕毒蘊結肛門,肛門氣血運行不暢,故見肛門疾病。舌質紅,苔黃膩,脈弦為濕熱下注之象,病注肛門直腸。
診斷:肛瘺(濕熱下注型)。
治療經過:患者查無手術禁忌症,取左側臥位,常規消毒術野皮膚,以2%利多卡因作局部浸潤麻醉後,鋪無菌巾單,以探針探查清楚內外口,清除感染灶,穿引藥線,自內外口外,將藥線適當收緊打結,敷料覆蓋。
臨床療效:6周後治癒。
典型病例二
患者王先生,56歲,初診時間:2009年10月7日。訴反覆肛旁腫痛伴流膿兩月。患者於兩月前開始出現肛旁腫痛,繼之流出黃綠色膿液,無便血,無發熱、黏液膿血便。為進一步診治收住院。自發病以來精神可,二便通暢,體重無明顯變化。舌質紅,苔黃膩,脈弦滑。截石位肛旁9點位距肛緣約2cm處可見一潰口。自9點位潰口可觸及一條索狀物直通向肛內相應肛竇處,肛門鏡下見9點位肛竇處可見膿液溢出。
診斷:肛瘺(濕熱下注型)。
辨證:患者因飲食不節,損傷脾胃,濕熱內生,郁久化火,灼傷肌肉,熱盛肉腐,熱腐成膿,穿腸竄臀,潰後久不收口,形成肛瘺,濕熱內蘊,餘毒未盡,正氣未傷,故肛旁反覆黃稠膿,氣血瘀阻,濕熱下注,則肛門灼熱,熱毒傷津,舌質紅苔黃,脈弦滑,為濕熱下注之象。
患者查無手術禁忌症,在腰麻成功後,取左側臥位,常規消毒術野皮膚,鋪無菌巾單,以探針探查清楚內外口,清除感染灶,穿針引線,自內外口,將藥線適當收緊打結,敷料覆蓋。
臨床療效:6周後治癒。
按:掛線療法作用機理主要是慢性勒割作用,異物刺激作用,引流作用和標誌作用。通過長期的臨床實踐,目前根據不同的瘺管走行位置、深度、空腔範圍及有無內口等特點,採用不同的掛線方法,使掛線療法有不同程度的發展及創新。但掛線療法在長期的運用中,由於認識不清,適應症把握不當,導致掛線療法優勢得不到足夠的體現,影響其認同度,部分醫生已逐漸減少或者摒棄掛線療法的使用。現在對掛線療法的主要困惑是如何正確把握提高肛瘺治癒率及保護肛門功能二者之間的平衡,也是肛腸專科醫生的研究重點。(譚興勇)
(註:文中所載藥方和治療方法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