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某,女,60歲,2016年4月14日初診。訴胸悶氣短伴頭暈一年余。患者近一年常感胸悶、氣短伴乏力頭暈。時感心前區汗出,手足欠溫,口唇乾燥脫皮,曾查心電圖示『心動過緩』,心率40~50次/分,經多方醫治效果欠佳,曾就診我區人民醫院心內科建議其安裝心臟起搏器。既往有紅斑狼瘡病史十餘年。現胸悶、氣短伴頭暈,自覺體倦乏力,常需長息為快,後背悶痛不適,以致不能料理家務,大部分時間需臥床,兩顴部色紅感灼熱,舌質淡暗苔白,舌下靜脈迂曲粗大,脈沉細遲,力欠。血壓126/66mmHg,脈搏50次/分。
診斷:心動過緩(心陽不振)。
治法:振奮心陽。
方藥:制附子20g(先煎一小時),桂枝10g,炙甘草10g,丹參15g,炒酸棗仁10g,五味子10g,乾薑6g。14劑,每日1劑,水煎服,每服日2次。
2016年4月28日二診:患者服上藥後自覺兩顴紅灼熱減,胸悶長息小減,訴平時食冷物則胃不適,脈較前有力,屬形細力欠之象,舌質暗,舌下靜脈粗,口乾不欲飲。血壓107/64mmHg,脈搏55次/分。綜觀之仍屬心陽不振,守原法求之。上方制附子加至30g,余同前。
2016年5月11日三診:血壓123/70mmHg,脈搏50次/分,患者訴後背痛減,長息也減,能料理輕度家務活,但不能過累,時有怕冷之感。舌下靜脈迂曲,舌質偏暗,脈沉細,重按力欠,有向愈之象。守原法徐徐調之。
方藥:制附子35g(先煎1小時),桂枝12g,黨參20g,五味子10g,炙甘草15g,乾薑10g。每日1劑,水煎服,每服日2次。
2個月後複診:患者無不適,血壓120/70mmHg,脈搏75次/分,用此方共研細沫,每次服6克,每日2次開水沖服,維持至今,患者多次來診血壓心率均正常,無不適主訴。2020年1月9日患者家屬代訴其無不適,取藥繼續服用。
按:初診時患者表現胸悶氣短,伴乏力頭暈,手足欠溫,脈沉細遲,雖有雙顴部色紅灼熱之感及口唇乾燥脫皮的熱像,經馬元起脈證合參,辨證為『心陽不足』所致,故應用四逆湯和桂枝湯加減治療,以大劑量制附子振奮心陽,破散陰寒,回陽救逆,小劑量乾薑相助,相得益彰,增強了溫陽力量。桂枝甘草湯的加入,具有溫通心陽,生陽化氣之效,直中病位。因其舌質暗,舌下靜脈迂曲,診為伴有血行不暢,脈絡瘀阻之證,故以丹參活血通絡,加炒棗仁養心,藥少力專,使得患者症狀得以緩解。之後隨着制附子力度的逐漸加強,心率得以恢復正常,心臟症狀得以痊癒,免受安裝心臟起搏器之苦。(劉玉清 天津市薊州區中醫醫院)
(註:文中所載藥方和治療方法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