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322|回覆: 0

[儒家學說] 【論語】卷6雍也篇第六詩解2文質彬彬直道自樂

[複製連結]
達性暢情 發表於 2021-9-27 22:15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論語】卷6雍也篇第六詩解2文質彬彬直道自樂
題文詩:
;回也賢哉,一簞食,一瓢飲也,
在陋巷人,不堪其憂,賢哉回也,不改其樂.
冉求:非不悅,子之道,力不足也.
:力不足者,中道而廢,劃.
子謂子夏:為君子儒,小人儒.子游也者,
為武城宰,汝,得人焉爾?得,
澹臺滅明,行不由徑,非公事,未嘗至於,
偃之室也.子曰誰能,出不由戶?莫由斯道.
道不遠人,人自遠道,至道真情,正道而行.
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史;文質彬彬,
然後君子.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
幸而免.至直正直,純樸真摯,情真自神,
虛情假義,情假禍致.孔:知之者不,
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至樂至德,
自得其樂,孔:中人以上,可以語上;
中人以下,不可語上.同氣相求,人以群分.

【原文】
  6.11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注釋】

 1簞:音dān,古代盛飯用的竹器。2巷:此處指顏回的住處。3樂:樂於學。

【譯文】
孔子說:『顏回的品質是多麼高尚啊!一簞飯,一瓢水,住在簡陋的小屋裏,別人都忍受不了這種窮困清苦,顏回卻沒有改變他好學的樂趣。顏回的品質是多麼高尚啊!』

【評析】

  本章中,孔子又一次稱讚顏回,對他作了高度評價。這裏講顏回『不改其樂』,這也就是貧賤不能移的精神,這裏包含了一個具有普遍意義的道理,即人總是要有一點精神的,為了自己的理想,就要不斷追求,即使生活清苦困頓也自得其樂。

【原文】

 6.12 冉求曰:『非不說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廢。今女畫。』
【注釋】

  說:音yuè,同悅。

  畫:劃定界限,停止前進。

【譯文】

冉求說:『我不是不喜歡老師您所講的道,而是我的能力不夠呀。』孔子說:『能力不夠是到半路才停下來,現在你是自己給自己劃了界限不想前進。』

【評析】

  從本章裏孔子與冉求師生二人的對話來看,冉求對於學習孔子所講授的理論產生了畏難情緒,認為自己的能力不夠,在學習過程中感到非常吃力。但孔子認為,冉求並非能力的問題,而是他思想上的畏難情緒做怪,所以對他提出批評。

【原文】

 6.13 子謂子夏曰:『女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譯文】

  孔子對子夏說:『你要做君子儒,不要做小人儒。』

【評析】

  在本章中,孔子提出了『君子儒』和『小人儒』的區別,要求子夏做君子儒,不要做小人儒。『君子儒』是指地位高貴、通曉禮法,具有理想人格的人;『小人儒』則指地位低賤,不通禮儀,品格平庸的人。

【原文】

  6.14子游為武城宰。子曰:『女得人焉爾乎?』曰:『有澹臺滅明者,行不由徑,非公事,未嘗至於偃之室也。』

【注釋】

1武城:魯國的小城邑,在今山東費縣境內。2焉爾乎:此三個字都是語助詞。

3澹臺滅明:姓澹臺名滅明,字子羽,武城人,孔子弟子。
4徑:小路,引申為邪路。5偃:言偃,即子游,這是他自稱其名。

【譯文】
 子游做了武城的長官。孔子說:『你在那裏求得了人才沒有?』。子游回答說:『有一個叫澹臺滅明的人,從來不走邪路,沒有公事從不到我屋子裏來。』

【評析】

  孔子極為重視發現人才、使用人才。他問子游的這段話,反映出他對舉賢才的重視。當時社會處於大動盪、大變革時期,各諸侯國都重視接納人才,尤其是能夠幫助他們治國安邦的有用之才,這是出於政治和國務活動的需要。

【原文】

  6.15子曰:『孟之反不伐,奔而殿,將入門,策其馬,曰:非敢後也,馬不進也。』
【注釋】

 1孟之反:名側,魯國大夫。2伐:誇耀。3奔:敗走。

 4殿:殿後,在全軍最後作掩護。

【譯文】

  孔子說:『孟之反不喜歡誇耀自己。敗退的時候,他留在最後掩護全軍。快進城門的時候,他鞭打着自己的馬說,'不是我敢於殿後,是馬跑得不快。'』

【評析】

  公元前484年,魯國與齊國打仗。魯國右翼軍敗退的時候,孟之反在最後掩護敗退的魯軍。對此,孔子給予了高度評價,宣揚他提出的『功不獨居,過不推諉』的學說,認為這是人的美德之一。
【原文】

 6.16 子曰:『不有祝鮀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難乎免於今之世矣。』
【注釋】

  祝鮀:鮀,音tuó。字子魚,衛國大夫,有口才,以能言善辯受到衛靈公重用。

  而:這裏是『與』的意思。

  宋朝:宋國的公子朝,【左傳】中曾記載他因美麗而惹起亂的事情。

【譯文】

  孔子說:『如果沒有祝鮀那樣的口才,也沒有宋朝的美貌,那在今天的社會上處世立足就比較艱難了。』

【原文】

  6.17子曰:『誰能出不由戶,何莫由斯道也?』
【譯文】
 孔子說:『誰能不經過屋門而走出去呢?為什麼沒有人走(我所指出的)這條道路呢?』

【評析】

  孔子這裏所說的,其實僅是一個比喻。他所宣揚的『德治』、『禮制』,在當時有許多人不予重視,他內心感到很不理解。所以,他發出了這樣的疑問。

【原文】

  6.18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注釋】

1質:樸實、自然,無修飾的。2文:文采,經過修飾的。

3野:此處指粗魯、鄙野,缺乏文彩。5彬彬:指文與質的配合很恰當。
4史:言詞華麗,這裏有虛偽、浮誇的意思。(朱熹註:掌文書,多聞習事,而誠或不足。)

【譯文】

 孔子說:『質樸多於文采,就像個鄉下人,流於粗俗:文采多於質樸,就流於虛偽、浮誇(文字工作單調不淳樸)。只有質樸和文采配合恰當,才是個君子。』

【評析】

  這段話言簡意賅,確切地說明了文與質的正確關係和君子的人格模式,高度概括了孔子的文質思想。文與質是對立的統一,互相依存,不可分離。質樸與文采是同樣重要的。孔子的文質思想經過兩千多年的實踐,不斷得到豐富和發展,極大地影響了們的思想和行為,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原文】

  6.19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注釋】

  罔:誣罔不直的人。

【譯文】
 孔子說:『一個人的生存是由於正直,而不正直的人也能生存,那隻他僥倖地避免了災禍。』

【評析】

  『直』,是儒家的道德規範。直即直心腸,意思是耿直、坦率、正直、正派,同虛偽、奸詐是對立的。直人沒有那麼多壞心眼。直,符合仁的品德。與此相對,在社會生活中也有一些不正直的人,他們也能生存,甚至活得更好,這只是他們僥倖地避免了災禍,並不說明他們的不正直有什麼值得效法的。

【原文】

  6.20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譯文】
孔子說:『懂得它的人,不如愛好它的人;愛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為樂的人。』

【評析】

  孔子在這裏沒有具體指懂得什麼,看來是泛指,包括學問、技藝等。有句話說:興趣是最好的導師,大概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原文】

  6.21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
【譯文】

 孔子說:『具有中等以上才智的人,可以給他講授高深的學問,在中等水平以下的人,不可以給他講高深的學問。』

【評析】

  孔子向來認為,人的智力從出生就有聰明和愚笨的差別,即上智、下愚與中人。既然人有這麼多的差距,那麼,孔子在教學過程中,就提出『因才施教』的原則,這是他教育思想的一個重要內容,即根據學生智力水平的高低來決定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這對我國教育學的形成和發展作出積極貢獻。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