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177|回覆: 0

[儒家學說] 【文心雕龍】卷23奏啟詩解3啟者開心辨要不侈表奏正偏事舉人存

[複製鏈接]
達性暢情 發表於 2021-9-28 20:36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文心雕龍】卷23奏啟詩解3啟者開心辨要不侈表奏正偏事舉人存
題文詩:
啟者開也.武丁有:啟乃心也,沃朕.
取其義也.孝景諱啟,兩漢無稱.至魏箋記,
始雲啟聞.奏事之末,或雲謹啟.自晉盛啟,
用兼表奏.陳政言事,異條;讓爵謝恩,
表之別干.斂飭入規,促其音節,辨要輕清,
文而不侈,啟之大略.表奏確切,號為讜言.
讜者正偏.王道有偏,乖乎蕩蕩,矯正其偏,
故曰讜言.孝成,班伯讜言,言貴直也.
漢置八能,密奏陰陽,皂囊封板,故曰封事.
晁錯受書,還上便宜.後代便宜,多附封事,
慎機密也.王臣匪躬,必吐謇諤,直言相諫,
退奸,事舉人存,人亡政息,無待泛說.
皂飾司直,肅清風禁.筆銳干將,墨含淳鴆.
雖有次骨,無或膚浸.獻政陳宜,事必勝任.
【原文】全文3  啟者,開也。高宗雲"啟乃心,沃朕心",取其義也。孝景諱啟,故兩漢無稱。至魏國箋記,始雲啟聞。奏事之末,或雲"謹啟"。自晉來盛啟,用兼表奏。陳政言事,既奏之異條;讓爵謝恩,亦表之別干。必斂飭入規,促其音節,辨要輕清,文而不侈,亦啟之大略也。  又表奏確切,號為讜言。讜者,正偏也。王道有偏,乖乎蕩蕩,矯正其偏,故曰讜言也。孝成稱班伯之讜言,言貴直也。自漢置八能,密奏陰陽,皂囊封板,故曰封事。晁錯受書,還上便宜。後代便宜,多附封事,慎機密也。夫王臣匪躬,必吐謇諤,事舉人存,故無待泛說也。  贊曰∶皂飾司直,肅清風禁。筆銳干將,墨含淳鴆。  雖有次骨,無或膚浸。獻政陳宜,事必勝任。
【原文】
  啟者,開也。高宗雲1,『啟乃心,沃朕心』2,取其義也。孝景諱啟3,故兩漢無稱。至魏國箋記4,始云『啟聞』;奏事之末,或云『謹啟』。自晉來盛啟5,用兼表奏6。陳政言事,既奏之異條7;讓爵謝恩,亦表之別干。必斂飭入規8,促其音節9,辨要輕清10,文而不侈11,亦啟之大略也。又表奏確切,號為『讜言』12。讜者,偏也13。王道有偏,乖乎蕩蕩14。其偏,故曰讜言也15。孝成稱班伯之讜言16,貴直也。自漢置八儀17,密奏陰陽18;皂囊封板19,故曰『封事』20。晁錯受【書】21,還上便宜22。後代便宜,多附封事,慎機密也。夫王臣匪躬23,必吐謇諤24,事舉人存25,故無待泛說也。
 【譯文】
  所謂『啟』,就是開。商王武丁曾說,『打開你的心竅,澆灌我的心靈』;『啟』就是取這個意思。西漢景帝名『啟』,為了避諱,所以兩漢時期的奏啟不用『啟』這個名稱。到魏代的箋表中,才開始用『啟聞』,或者在奏事的最後說『謹啟』。晉代以後,『啟』的運用相當普遍,而兼有表奏的作用。在陳述政見、議論國事上,『啟』是『奏』的分支;在辭讓封爵、感謝恩典方面,『啟』是『表』的枝幹。奏啟的寫作,必須整飭得合於法度,緊縮音節,抓住要害,簡明輕快,有一定的文采,但不能浮誇,這就是『啟』的基本要領了。
  此外,因為表奏文有須要寫得準確切實的特點,所以又稱為『讜言』。所謂『讜』,就是不偏。如果帝王之道有了偏頗,就不可能有廣闊遠大的氣象;正因為是沒有偏頗的話,所以叫做『讜言』。漢成帝稱班伯的話為『讜言』,是以他的正直為貴。漢代設置善音律的八能之士,向帝王秘密呈奏陰陽變化;因為要用黑色袋子密封簡板,所以又叫『封事』。晁錯向秦博士學習【尚書】回來後,向帝王陳述應辦的事叫做上『便宜』。後代的『便宜』,大都用密封呈奏,是為了保守機密。作為帝王的臣下,辦事不是為了一己之私,上奏必須說直話,這都事實俱在,就沒有必要多說了。 
 〔注釋〕
  1 高宗:商王武丁。
  2 啟乃心,沃朕心:這話見【尚書·說命上】。原文是:『啟乃心,沃朕心,若藥弗瞑眩,厥疾弗瘳(chōu抽)。』意為啟發武丁的話像藥一樣,如沒有使之眩感的藥效,則其病不愈。沃:澆灌。朕:武丁自稱。
  3 孝景:西漢景帝劉啟。諱:帝王的名字,為了表示尊敬,避諱直言其名。
  4 箋記:文體名。【書記】篇說:『記之言志,進己志也。箋者,表也,表識其情也。』徐師曾【文體明辨序說·箋】:『古者君臣同書,至東漢始用箋記:公府奏記,郡將奏箋。……是時太子諸王大臣皆得稱箋,後世專以上皇后太子。於是天子稱表,皇后太子稱箋,而其他不得用矣。』
  5 晉來盛啟:晉代用『啟』之盛,除范文瀾注所舉范寧一篇、司馬道子二篇外,寫得較多的如陸雲,有【國起西園第表啟宜遵節儉之制】等六篇(見【全晉文】卷一百零一),卞嗣之有【沙門應致敬啟】四篇(見【全晉文】卷一百四十)。
  6 用兼表奏:如上舉陸雲【表啟宜遵節儉之制】,即表啟兼用。當時其他諸啟,也和表奏無大區別。
  7 異條:和下句『別干』,都是支流、枝幹的意思。
  8 斂:收聚。飭(chì翅):整治。規:這裡指法規、常規。
  9 促:短,緊縮。
  10 辨要:【太平御覽】卷五九五作『辯要』。【才略】篇說『【典論】辯要』,指論述能抓住要害。輕:輕便,指文辭簡明。
  11 侈:奢侈,指浮誇。
  12 讜(dǎng黨)言:宣言,善言。
  13 偏也:范文瀾註:『疑有脫字,似當雲'讜者,正偏也」。』楊明照校註:『疑當作無偏。』譯文據『無偏』。
  14 王道有偏,乖乎蕩蕩:【尚書·洪範】:『無偏無黨(同讜),王道蕩蕩。』乖:背離。蕩蕩:開闊廣大的樣子。
  15 其偏:諸家校勘都疑此二字有脫誤。根據上文,應為『無偏』或『其言無偏』。
  16 孝成:指漢成帝,班伯:成帝時為中常侍。【漢書·敘傳上】說,成帝曾問班伯,其車屏風上所畫紂王醉踞妲(dá達)己的意義;班伯的回答,成帝很滿意,因謂:『吾久不見班生,今日復聞說言。』
  17 八儀:范文瀾註:『疑當作八能。』八能:習曉樂律的樂工。【後漢書·禮儀志中】:『八能士各書板言事。文曰:'臣某言,今月若干日甲乙日冬至黃鐘之音調,君道得,孝道褒。」商臣、角民、征事、羽物各一板。否則召太史令,各板書,封以皂囊,送西陛跪授尚書。』王先謙【集解】:『八能,謂撞鐘,擊鼓、磬,吹管、竽,鼓琴之士。……以六器應八音,故曰八能。』
  18 密奏陰陽:【樂葉圖征】:『八能之士,常以日冬至成天文,日夏至成地理,作陰樂以成天文,作陽樂以成地理。』(見【後漢書·禮儀志中】注引)
  19 皂(zào造)囊:黑色帛袋。
  20 封事:密封的奏啟。
  21 晁錯受【書】:【史記·晁錯傳】載:『孝文帝時,天下無治【尚書】者,獨聞濟南伏生,故秦博士治【尚書】;年九十餘,老不可征,乃詔太常使人往受之。太常遣錯受【尚書】伏生所。還,因上便宜事,以【書】稱說。』
  22 便宜:應辦的事。【南齊書·顧憲之傳】:『愚又以便宜者,蓋謂便於公宜於民也。』
  23 王臣匪躬:【易經·蹇(jiǎn簡)卦】:『王臣蹇蹇,匪躬之故。』孔疏:『能涉蹇難而往濟蹇,故曰王臣蹇蹇也。盡忠於君,匪以私身之故,而不往濟君,故曰匪躬之故。』匪:非。躬:身,指自身。
  24 謇諤(jiǎnè簡愕):直言。
  25 事舉人存:【禮記·中庸】:『其人存,則其政舉。』孔疏:『其人,謂賢人;舉,猶行也。存,謂道德存在也。若得其人道德存在,則能興行政教,故云舉也。』
【原文】4
  贊曰:皂飭司直1,肅清風禁2。筆銳干將3,墨含淳鴆4。雖有次骨,無或膚浸5。獻政陳宜,事必勝任。  
【譯文】
  總之,要整頓必講直話的監察機構,以肅清政教風紀。奏啟的寫作,筆要如寶劍那樣銳利,墨要像劇毒的鴆酒那樣猛烈。雖應深入刺骨,但不要用讒言傷人。這樣,用奏啟來提供政見,陳述事宜,就一定能勝任其事。
  〔注釋〕
  1 皂飭:此二字諸家校注均疑有誤:黃丕烈校為『皂飾』,孫詒讓疑為『皂構』,楊明照疑為『白簡』。李詳、范文瀾取孫說,劉永濟、王利器取黃說。尚無確論。按:皂,造也;飭,整治。這二字與下句『肅清』對舉,當與『肅清』是同類用意,就是整頓之意,所以這二字未必有誤。司直:【淮南子·主術訓】:『湯有司直之人。』高誘註:『司直,官名,不曲也。』劉勰用作泛指。
  2 風:風化。禁:政教所禁,這裡即指政教。【禮記·曲禮上】:『入竟(境)而問禁。』鄭玄註:『禁,謂政教。』
 3 干將:古良劍名。【戰國策·齊策五】:『今雖干將莫邪,非得人力,則不能割判矣。』
  4 鴆(zhèn震):同『鴆』,傳為有毒的鳥,羽毛可製毒酒。這裡取毒酒性烈的意思。
  5 膚浸:指讒言。【論語·顏淵】:『浸潤之譖,膚受之愬(sù訴)。』邢疏:『愬,亦譖也,變其文耳。皮膚受塵,垢穢其外,不能入內也。比喻譖毀之語,但在外萋斐,構成其過惡,非其人內實有罪也。』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