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928|回覆: 0

[中醫理論] 和之乃生·黃開泰講中醫養生篇

[複製連結]
達性暢情 發表於 2021-10-2 09:53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和之乃生·開泰講中醫養生篇
在西方文化氛圍里,有五個消滅中醫的途徑:一、渲染中藥之毒。二、忽視或否定中醫療效。三、用西醫邏輯制定的醫師法取締民間中醫。四、剝奪中醫望聞問切、『辨症求機』思維的經濟價值。五、用西醫的形態理論、循證醫學等實驗室方法現代化中醫。

由於文化輿論的影響,很多人成了西方文化的俘虜,理性被困在了由實驗儀器、數據編織而成的文化牢籠之中,患上了『中醫恐懼症』,『中國文化厭煩症』。

人們按西方文化邏輯制定醫師法,用醫師法打壓、制裁真中醫——民間中醫,絕大多數民間中醫失去行醫資格,許多行之有效的中醫絕技失傳了;按照市場經濟、力量公平制定醫療政策,有形的形態醫學之術天價,而無形的辨證論治一文不值,辨證論治的中醫無法養活自己,被逼西化;學院中醫則遵循實驗實證的顯微鏡邏輯,課題研究,病理規範,形態標準,抹殺自然客觀、個體真實的活生生的人,離中醫之道越來越遠。

中醫的存在,是人類的福氣,至少多一種養生、醫療的選擇。可是有一些西醫、學院中醫權威,把形態的病理生理當成醫學的絕對真理,提出所謂的唯一論,認爲經典理論落後、腐朽、不科學,要以死人解剖獲得的病理生理爲唯一,去創新中醫、變革中醫、重建中醫。

在這樣的文化環境裡,中醫文化的根,沒有了文化土壤;中醫文化的樹,沒有了陽光、雨露。正規醫院裡,掛中醫招牌的醫生,頭腦里沒有中醫理論、中醫思維,眼裡沒有多維時空動態關聯性的人,疾病本質不是病機而是病理,治療目標不是證候而是症狀。

中醫是生命醫學,是人性醫學,尊重活生生的人的多維聯繫,以個體真實爲臨床真實,現實客觀爲臨床客觀,與物理法則、生理病理、循證醫學等,沒有共同的客觀基礎,沒有共同的治療目標,沒有共同的療效評判的依據。

中醫與西醫根本就不在一條文化之道上。醫,『術』也,人們不僅應該認識中醫和西醫的『術』的區別,更應該了解它們的文化之道的差異。中醫是人文之道上的醫術,西醫是物質之道上的醫術,『術』作用的實際對象,中醫是活生生的人,西醫是局部肉體形態。

用生理病理唯一論實質上是中醫西化論,用實驗實證評判中醫實質上是否定活生生的人。中醫、西醫各有所長,用西醫之長歪曲、抹黑、否定中醫,中醫要麼被消滅,要麼變成西醫的跟班——二西醫。

正確的做法,是營造既適宜西醫也適宜中醫的文化環境,西醫中醫相互包容、協同配合、揚長避短,能夠在文化平等、社會公正的條件下,共同爲人服務。現在的文化環境,適宜西醫不適宜中醫,中西醫並重只是一個口號。

爲什麼方舟子們容不下中國文化,容不下中醫,在中西醫並重的政策在現實之中體現不出來呢?

西方文化是野性文化,實驗認識是在封閉條件下獲得的認識,顯微鏡邏輯是自我封閉的邏輯。宇宙日月的運行,四季寒熱的變化,日常飲食、起居、勞逸的個體差異,等等,自然的、社會的、動態的、聯繫的因素,進不了實驗室,不會被顯微鏡邏輯認同,而現實的文化環境,西方文化濃重,物質實驗主導,所以方舟子能夠一呼百應,中國文化、中醫學被邊緣化。

因爲實驗文化的封閉特性,野性之爭的文化精神,依從西方文化的人們,養成了狹隘偏執,唯我獨尊的文化心態,在文化中,只認同物質客觀、實證可靠,不認同天人相應、個體真實。

人很悲哀,被西方文化綁架了,西方的就是正確的,就是好的。人應該清醒,我們發明創造文化的目的,是維護地球生機,是爲人的生命保駕護航,而不是變成文化的奴隸,被文化所奴役。人必須是文化的主人,只能是由人決定文化的發展和運用,絕不能讓文化決定人的生存,規定人的生活。
滿足人的生存、生活需要,維護和的自然環境,營造和的文明社會,保障和的生存關係,爲活生生的人走向『無有終時』的未來保駕護航,是包括科學等文化之術在內的所有文化不可逾越的紅線。

生命需要自然生存關係之和,人的幸福需要社會生存關係之和,維護自然之和,營造社會之和,是文化的基本目的,也是科學等文化之術的價值所在。

人要樹立人性,修養仁義道德,掌控好科學等文化之術,使之有生命的方向,有自然的分寸。人無人性,沒有正心修身,惡之欲很囂張,爲一己之私,隨心所欲地發展科學等文化之術,戰天鬥地,毀壞自然環境,惡化社會關係,增加活生生的人的生命負擔,科學等文化之術的發展和運用,就不會把人放在眼裡。

惡之欲主導的科學等文化之術飛速發展,日新月異,人要較好地生存下去,有比較滿意的生活,就必須改變自己,去適應由科學等文化之術營造出來的生存環境。跟不上科學等文化之術的發展速度,人就會被文化拋棄,甚至可能被科學等文化之術——智慧機器人、生物人等消滅。

文化的意義在生命,在活生生的人。人活得好、活得久,是文化的職責。自然污染,社會緊張,生存危機,是文化失職,是惡人運用科學等文化之術作惡的結果。

『和』是生命存在,人活得好、活得久的基本條件。風狂雨亂,你爭我奪,勝王敗寇,弱肉強食,是沒有文化的野獸、原始人的生存狀況,不是文化人的生存狀況。文化是人類理性覺醒的智慧結晶,文化人區分物與命,區分野獸與人,有了生命理性,有了善的精神,就會與野獸、原始人的生存方式分道揚鑣,塑造仁義道德,營造『和』的文明。文化社會還是勝王敗寇、弱肉強食,人與人、民族與民族、國家與國家現實明爭暗鬥,以經濟利益爲紐帶,由力量大小定勝負,文化就沒有人文價值,人就還是野蠻人。

『和』,是最佳的生命狀況,是最佳的生存環境,是人與人、群體與群體、國家與國家的最佳關係。地球生機,在自然生存關係之和;人類幸福,在社會生存關係之和;人的健康,在自我生命之和。

要維護『和』、營造『和』,科學等文化之術必須有生命的籠頭,有自然的尺度,絕不能成爲野性之爭的武器。

『和』是文化精神的理想,是科學等文化之術的目的,地球生機、人的生命,只有在『和』的狀態下,才能天長地久,才能生活幸福。

文化不以和爲追求,鼓勵競爭、倡導競爭,這樣的文化是野性文化,就會把野獸、原始人的生存法則,移植到文化社會中來。社會兩極分化,文爭武爭,科學等文化之術成爲爭的武器,弱勢者便一直處在爭的風霜雨雪之中,比野獸、原始人中的弱勢者的生存狀況還要糟糕。

『和』是多維聯繫的最佳狀態,身體健康在於生命之和,生活幸福在於社會之和,『無有終時』在於自然之和。自然和,生生不息;社會和,人類文明;生命和,人健康。

家和,萬事興;國和,幸福多;天下和,沒有戰爭,沒有勝王敗寇,弱肉強食。

『和』,是文化維護和營造出來的生存狀況,需要天人合一的文化精神的引導,需要仁義道德的理性有爲。沒有天人合一的文化精神,人爭於自然;沒有仁義道德的人性修養,人爭於社會。爭則亂,爭則敗,爭則滅,爭的文化是『未央絕滅』的文化。

養生在『和』不在爭。人通過格物致知,誠意正心,有了『恬憺虛無』的生命之德,形成『和』的意識,具備『和』的理性有爲,物質生活不攀比奢華,不計較財富,不在乎名位,精神不因爲物質利益而耗,情感不因爲爭名奪利而傷,能夠養生。

『我命在我』,養生在我,飲食、起居、勞逸等適於我命,便能養我身,不適就會傷我身。適的生活,是在『和』的生命觀主導下實現的,沒有『和』的生命觀,就不會有適於我命的生活方式。

可以說,現世之人絕大多數都沒有『我命在我』的生命智慧,物質理論,醫療儀器,實驗指標等掌控人們的理性,就連病還是沒病,不少人自己都不知道,而要實驗室、儀器指標來判定。

人是有生命的,是因應天地之氣候,因應社會之苦樂,因應自我生命狀況的人。生命狀況只有自己知道,儀器指標反映身體形態狀況,不能反映因應協調性的生命狀況。

『我命在我』的生命智慧,養生在我的理性有爲,尊重我自己的生命之應是必要前提。我不尊重自己的生命之應,我就沒有『我命在我』的生命觀、疾病觀。

『我命在我』,病了我有痛苦的感覺,有了痛苦感覺,我就要警覺,該調整作息、飲食、情緒就調整作息、飲食、情緒,該求醫就求醫,得到早期治療,生命之和就容易康復。

形態理論的生命觀、疾病觀,不是『我命在我』的,而是在實驗室裡面,在顯微鏡下面的,所以發明創造了一個『亞健康』出來。『亞健康』的理論,使很多病人忽視了自身的疾病,有了痛苦,有了不適,只要實驗室沒有承認,顯微鏡沒有點頭,我也不當病,根本不重視。

病還是不病,人自己不能判斷,要實驗儀器來判斷。再痛苦、再難受,儀器沒有異常,也不是病,不會看醫生,即便看了,沒有形態學證據,不算病,等於不看。人在沒有『病』的痛苦中煎熬,日積月累,五藏陰陽的因應協調性崩潰,不是暴病,也會突然暴亡。

【傷寒論·傷寒例】:『凡人有疾,不時即治,隱忍冀差,以成痼疾,小兒女子,益以滋甚。時氣不和,便當早言,尋其邪由,及在腠理,以時治之,罕有不愈者,患人忍之,數日乃說,邪氣入藏,則難可制。此爲家有患,備慮之要。凡作湯藥,不可避晨夜,覺病須臾,即宜便治,不等早晚,則易愈矣。如或差遲,病即傳變,雖欲除治,必難爲力。』

『我命在我』!病,是生命的異常狀態,是陰陽失和的結果,往往是神先知,氣先應,然後才是形之變。病是一個生命異常的過程,病與不病,唯有我知。病與不病的判斷,被形態醫學剝奪了,我不能確定自己有病沒病,怎麼早治?

養生在我,適於我命;治病在我,以我的生命之神、生命之氣爲依據。生命的本質是生命之應,應於外,調於內,和於命。實驗判斷、儀器認同,我命被理論綁架,被儀器肢解,我已經不是原本的我,命以不是多維聯繫的命,憑什麼養生,根據什麼醫病?

我活著,我要飲食,要呼吸,我才能生。飲食是我之生的物質支柱,屬於物質生活的內容。物質生活內容很多,凡眼、耳、鼻、舌、身所能感受到,有色、聲、香、味、觸的感應的,基本屬於物質生活,可分爲衣、食、住、用、行、玩等。

對待物質生活的態度,西方文化、西醫學和中國文化、中醫學完全不同。

西方文化致力於物質生活的進步,西醫致力於營養素的研究;中國文化重視和的生存環境,中醫關注物質生活的適與不適。

物質生活並不是人所特有的生活,凡是生命體,都有物質需要,不過是多少、種類的區別。電氣化、智能化、信息化,物質生活極盡奢華,並不能說明人就是人,再奢華的物質生活,終極性的意義不過是生存,樸實簡單與奢華複雜,沒有實質性的區別。

生存是第一位的,能夠生存,才會有生活。

人應該有這樣的覺悟:把維護地球生機、維護人的五藏陰陽放在頭等重要的位置,在『和』的前提下,適度地改善生活。爲了生活的舒適,破壞了自然之和,就會毀掉地球生機;激發了社會爭奪,就會傷害人的五藏陰陽,皆威脅人的生存。

生存,地球所有生命存在的基本形式。人改善生活,舒適、便捷無可厚非,但要有分寸,不能破壞自然生存關係,不能惡化社會生存關係,要在生存關係之和的範圍內,去謀求改善。

西方文化不知道成人的標誌是人性,『和』爲文化的基本追求,在文藝復興不久,就把奢華的物質生活作爲社會前進的動力。工業化之後的物質生活蒸蒸日上,突破了生存關係之和的底線,所以才有了今天的生存危機。

在西方文化之道上,人與自然之間是掠奪與被掠奪關係,人與人、群體與群體、國家與國家之間是弱肉強食的關係。自然失和了,社會失和了,人自己也被困在了勝王敗寇、弱肉強食的野性法則里走不出來了。

文化之道,不能從物質生活的追求,轉變爲樹人立德,使人成人上來,科學等文化之術不能維護生存關係之和,人類就無法扭轉大滅絕的趨勢,就不能走出野性法則的困局,就沒有文明,沒有人性!

人要和,不能貪。脫離動物性,升華人性,物質生活要有生命之適的尺度,有自然之和的分寸。

飲食爲養生之本。西方文化、西醫也講飲食,但和中國文化、中醫不同。中國文化、中醫學講飲食,是講飲食的生命關聯性,五味-五藏-五體的陰陽關係,有生命之適的原則。西方文化、西醫學,就食物而食物,講食物裡面的營養素、卡路里,是實驗分析得到的結果。

飲食,物也,先於人類存在;養生,命也,是人類主觀有爲。飲食養生,飲食物不是關鍵,人的主觀有爲——如何飲食才是關鍵。

明·李豫亨【推蓬寤語·原養生之教】:『物生於天而養於天,然人爲嗜欲所勝,聲色之蠱,勢利之徇,燠寒之觸,情炎於中,形索於外,天始不能司其養矣。』

行天道,尊自然,重生命,衣、食、住、用、行、玩的物質生活和於我命,適而不傷,天自養之,反之則『天始不能司其養矣。』

飲食不是科學等文化之術發明創造的,是自然化生形成的。按照西醫營養說法,七大營養素——蛋白質、脂類、碳水化合物、礦物質、膳食纖維、維生素和水,可分爲宏量營養和微量營養,可以人工合成,可以工廠生產,可以創造巨大的經濟效益,可是這些認識具有自然生命關聯性嗎?是活生生的人吃進去後的生命真實嗎?

養生是養活生生的人的生命,維護活生生的人的身體健康,飲食要吃進去才有作用,沒有吃進去就沒有作用,實驗室的營養素可靠性在哪裡?

飲食來自自然,先於人的存在。飲食內有哪些成分,是自然的,是自在的,飲食物吃進去後,哪些化爲精微而養生,哪些變成糟粕而傷生,則是五藏陰陽的因應協調性決定的。

天有空氣,從息道入肺,地生成飲食,從谷道入胃。天氣、地氣和合生成宗氣,養護生命,維持健康。

【黃帝內經素問·六節藏象論篇】:『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五氣入鼻,藏於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聲能彰』,『五味之美,不可勝極,嗜欲不同,各有所通。五味入口,藏於腸胃,味有所藏,以養五氣,氣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

現在,天氣、地氣都被物理法則改變了、毒化了,物理分子、化學元素在天氣中飄浮著,通過土壤滲透進飲食,人們呼吸不到乾淨的空氣,吃不到乾淨的食物。病,不是越來越少,而是越來越多;不是越來越好治,而是越來越難治。

飲食養生,脾胃是第一關。飲食先要入胃,脾胃腐熟運化之後,化生水谷精微,然後經過五藏氣化,化生爲營、衛、氣、血、精、津、液等,敷布表里內外,才能養其形,實其精,壯其神,旺其氣。

西方文化不是人的文化、西醫學不是生命醫學,實驗室里的營養理論,講究吃什麼;中國文化是人的文化、中醫學是生命醫學,多維時空動態關聯性的氣化理論,則重視怎麼吃。

吃什麼是重要的,怎麼吃更加重要。營養豐富,吃得不對,不能養生。

按理,需要什麼吃什麼。可實驗室怎麼知道我自己什麼時候需要什麼樣的營養素呢?怎麼知道我自己體內的營養素是不是平衡呢?實驗室的營養理論,搭配平衡,與現實情況下的我自己是不是一致呢?而且吃進去的營養素,是不是質與量都不會變化,吃多少就是多少,吃什麼就是什麼?

不同食物的營養不同,不同情況下,我的營養需要不同,不同人吃進去之後,氣化情況不同。吃蛋白質不一定就是蛋白質,吃脂肪不一定就是脂肪,實驗理論是實驗室里的認識,並不是我身體內,氣化活動的認識。

任何食物吃進胃裡,消化、吸收、轉化、敷布、營養,都是我自己的五藏氣化活動,根據我的生命需要決定的,有生命之神的因應調節,有生命之氣的因應變化。實驗認識、數據標準,是按照主觀要求,遵循過去理論,以物質形態爲實際對象形成的,與活生生的人風馬牛不相及。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