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377|回覆: 0

[儒家學說] 【文心雕龍】卷43附會詩解1附辭會義務總綱領首尾周密表里一體

[複製連結]
達性暢情 發表於 2021-10-15 18:05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文心雕龍】卷43附會詩解1附辭會義務總綱領首尾周密表里一體
題文詩:
何謂附會?謂總文理,統首尾,定與奪,
合涯際,彌綸一篇,雜而不越.若築室之,
須基構也,猶裁衣之,待縫緝矣.才童學文,
宜正體制:必以情志,神明,事義骨髓,
辭采肌膚,宮商聲氣;如此然後,品藻玄黃,
攡振金玉,獻可替否,以裁厥中:綴思恆數.
大體文章,類多枝派,整派依源,理枝循干.
附辭會義,務總綱領,同歸,百慮一致,
眾理雖繁,無倒置乖,群言雖多,無棼絲亂.
扶陽出條,順陰藏跡,首尾周密,表里一體,
此附會術.畫者謹發,失體,射者儀毫,
而失,銳精細巧,必疏體統.故宜詘寸,
,枉尺直尋,棄偏善巧,學具美績:
命篇經略.文變無方,意見浮雜,約則義孤,
博則辭叛,率故多尤,需爲事賊.才分不同,
思緒各異,制首,以通尾也,亦或尺接,
以寸附也.通制,接附者眾.統緒失宗,
辭味必亂;義脈不流,偏枯文體.能懸識,
湊理然後,節文自會,如膠粘木,石之合玉.
【原文】全文
附會第四十三

  何謂附會?謂總文理,統首尾,定與奪,合涯際,彌綸一篇,使雜而不越者也。若築室之須基構,裁衣之待縫緝矣。夫才童學文,宜正體制∶必以情志爲神明,事義爲骨髓,辭采爲肌膚,宮商爲聲氣;然後品藻玄黃,攡振金玉,獻可替否,以裁厥中:斯綴思之恆數也。

  凡大體文章,類多枝派,整派者依源,理枝者循干。是以附辭會義,務總綱領,驅萬塗於同歸,貞百慮於一致,使眾理雖繁,而無倒置之乖,群言雖多,而無棼絲之亂。扶陽而出條,順陰而藏跡,首尾周密,表里一體,此附會之術也。夫畫者謹發而易貌,射者儀毫而失牆,銳精細巧,必疏體統。故宜詘寸以信尺,枉尺以直尋,棄偏善之巧,學具美之績:此命篇之經略也。

  夫文變無方,意見浮雜,約則義孤,博則辭叛,率故多尤,需爲事賊。且才分不同,思緒各異,或制首以通尾,或尺接以寸附。然通制者蓋寡,接附者甚眾。若統緒失宗,辭味必亂;義脈不流,則偏枯文體。夫能懸識湊理,然後節文自會,如膠之粘木,石之合玉矣。
【原文分段釋解】
  何謂『附會』1?謂總文理2,統首尾,定與奪3,合涯際4,彌綸一篇5,使雜而不越者也6。若築室之須基構7,裁衣之待縫緝矣8。夫才量學文9,宜正體制。必以情志爲神明10,事義爲骨髓11,辭采爲肌膚,宮商爲聲氣12;然後品藻玄黃13,摛振金玉14,獻可替否15,以裁厥中16:斯綴思之恆數也17。凡大體文章18,類多枝派19;整派者依源20,理枝者循干。是以附辭會義21,務總綱領;驅萬塗於同歸22,貞百慮於一致23。使眾理雖繁,而無倒置之乖24;群言雖多,而無棼絲之亂25。扶陽而出條26,順陰而藏跡27;首尾周密,表里一體28:此附會之術也。夫畫者謹發而易貌29,射者儀毫而失牆30;銳精細巧31,必疏體統32。故宜詘寸以信尺33,枉尺以直尋34,棄偏善之巧35,學具美之績36:此命篇之經略也37。  
【譯文】
    什麼叫做『附會?』就是指綜合全篇的條理,使文章首尾聯貫,決定寫進什麼和不寫什麼,把各部分都融合起來,組織成一個整體,做到內容雖複雜,但層次還是很清楚。這就好比建築房屋必須注意基礎和結構,做衣服也少不了縫紉的工作一樣。有才華的青年學習寫作,應該端正文章的體制。必須以作者的思想感情爲主體,好比人的神經中樞;其次是體現其思想感情的素材,好比人體的骨骼;再次是辭藻和文采,好比人的肌肉皮膚;最後是文章的聲調音節,好比人的聲音。明確了這幾點,然後追求音韻的和諧,適合的就選用,不適合的就刪去,以求做到正好得當:這就是構思寫作的普遍法則了。
      一般說來,文章像樹木有許多枝葉,江河有許多支流似的;整理支流的必須依照江河的主流,整理枝葉的必須遵循樹木的主幹。所以,在寫作上整理作品的文辭和內容,也應該提綱摯領,把許多不同的途徑都會合成一條道路,把各種不同的思緒都統一起來;使內容雖豐富而不至次序顛倒,文辭雖繁多而不至紛如亂絲。文章中有些應該突出,像樹木在陽光下枝條招展;有些應該略去,像樹木在陰暗處枝葉收斂。總之,要使全篇自首至尾都完整周密,內容和形式緊緊結合成一個整體:這就是所謂『附會』的方法了。但是假如畫師畫像只注意毫髮,便反會使容貌失真;假如射手只看準一小點,便會注意不到大片的牆壁。聚精會神於微小處,必然疏忽整體;所以,應該捨去一寸來注重一尺,放棄一尺來舒展八尺;也就是說,應該犧牲文章中枝節性的小巧,而爭取全面美好的功績:這才是創作的主要方法。

【注釋】


  1 附:指文辭方面的安排。會:指內容方面的處理。

  2 文理:這二字在本書中一般指寫文章的道理,此處據上下文意,應指文章的條理。

  3 與奪:即取捨。

  4 涯際:指文章的各個部分。

  5 彌綸:綜合組織的意思。彌:彌縫。綸:經綸。

  6 越:逾越,這裡指文章層次的互相侵越。

  7 基:建築的基礎。構:結構。

  8 緝:縫得細密。

  9 才量:王利器校作『才童』。才童指有才華的青年。譯文據『才童』。

  10 神明:指人身最主要的部分,如神經中樞。

  11 事義:文章中講到的事情及其意義,也就是寫作時所用的素材。骨髓:【太平御覽】卷五八五引作『骨鯁』。【辨騷】篇所說『骨鯁所樹,肌膚所附』,和此處『骨鯁』、『肌膚』並用正同。

  12 宮商:五音中的兩種,常用以代表五音,這裡指文章的音節。

  13 品藻:品味評量。玄:黑赤色。

  14 摛(chī痴)振:發動。金玉:指鍾磐一類的樂器。【原道】:『必金聲而玉振。』

  15 獻可:選用合適的東西。獻:進。替否:丟掉不合適的東西。替:棄去。

  16 裁:判斷。厥:其。中:恰當。

  17 綴思:即構思。數:方法。

  18 大體:這裡有大概的意思。

  19 派:水道的支流。

  20 整:和下句『理』字意同,都是整理的意思。

  21 附辭會義:劉逵【三都賦序】:『傅辭會義,抑多精緻。』(【晉書·左思傳】)傅同附。

  22 塗:同途,途徑。【周易·繫辭下】:『天下同歸而殊塗,一致而百慮。』

  23 貞:正,使之正。

  24 乖:不合。

  25 棼(fén焚):紛亂。

  26 扶:沿著。陽:日光。條:小枝。

  27 陰:暗處。崔駰【達旨】:『故能扶陽而出,順陰而入,春發其華,秋收其實。』(【後漢書·崔駰傳】)

  28 表里:指事物的兩個方面,這裡指作品的內容(『里』)和形式(『表』)。

  29 易:改變。

  30 儀:審視。毫:毛髮。【淮南子·說林訓】:『畫者謹毛而失貌,射者儀小而遺大。』高誘註:『謹悉微毛,留意於小,則失其大貌;儀望小處而射之,故耐(能)中。事各有宜。』劉勰的用意與此解略異。

  31 銳精:集中精力,注意推敲。

  32 疏:忽視。體統:主體,總體。

  33 詘(qū驅)寸以信(shēn申)尺:【太平御覽】卷八三○錄【尸子】:『孔子曰:詘寸而信尺,小枉而大直,吾爲之者也。』詘:屈,縮短。信:通伸,舒張。

  34 枉尺以直尋:【孟子·滕文公下】:『【志】曰:枉尺而直尋,宜若可爲也。』朱註:『枉,屈也;直,伸也;八尺曰尋。在尺宜尋,猶屈己一見諸侯,而可以致王霸,所屈者小,所伸者大也。』

  35 偏善:指片面的、無關全局的小巧。

  36 具:即俱,有完備的意思,和上句『偏』字相對。績:功績。

  37 命篇:寫作成篇。經略:計謀,這裡指寫作的巧妙。



  【原文】

  夫文變多方1,意見浮雜;約則義孤2,博則辭叛3;率故多尤4,需爲事賊5。且才分不同6,思緒各異7;或制首以通尾8,或尺接以寸附9;然通制者蓋寡10,接附者甚眾11。若統緒失宗12,辭味必亂;義脈不流13,則偏枯文體14。夫能懸識腠理15,然後節文自會16,如膠之粘木,豆之合黃矣17。
【譯文】
 作品的變化沒有一定,作家的心意和見解也比較複雜;如果說的太簡單,內容就容易單薄;如果講的太繁多,文辭便沒有條理;寫得潦草,毛病便多;但過分遲疑,也反而有害。且各人的才華不同,思路也不一樣;有的能從起頭連貫到尾,有的則是枝枝節節地拼湊;可惜能夠首尾貫通的作者很少,而逐句拼湊的作者卻較多。如果文章沒有重心,辭句的意味必將雜亂;如果內容的脈絡不通暢,整篇作品就板滯而不靈活。必須洞悉寫作的道理,才能做到音節和文采自然會合,就像膠可粘合木材,豆可配合脾臟一樣。

【注釋】

  1 多方:【太平御覽】卷五八五作『無方』,與【通變】篇『變文之數無方』用法相同,譯文據『無方』。方:常。

  2 約:簡單。

  3 叛:亂。

  4 率:草率。尤:過失。
5 需:遲疑。賊:害。【左傳·哀公十四年】:『子行抽劍曰:'需,事之賊也。」』杜預註:『言需疑則害事。』

  6 分(fèn憤):本分。才分:指各人寫作才能的特點。

  7 緒:端緒。

  8 首、尾:指一篇作品的始末。

  9 尺、寸:指一篇作品的一段、一句。

  10 通制:即上句『制首以通尾』的意思。

  11 接附:即上句『尺接以寸附』的意思。

  12 失宗:指文章缺乏重心,主次不分。

  13 義脈:以人體的氣脈喻文章內容的脈絡。流:流通,流暢。

  14 偏枯:病名,即半身不遂。【黃帝內經素問·風論】:『風之傷人也,或爲寒熱,……或爲偏枯。』這裡用以喻作品的脈絡阻塞。

  15 懸:高遠。腠(còu湊)理:肌肉的紋理,這裡藉以指寫作的道理。【黃帝內經素問·風論】:『腠理開則洒然寒,閉則熱而悶。』

  16 節文:指音節和文采,即第一段所說『品藻玄黃,摛振金玉』兩個方面。

  17 豆之合黃:【太平御覽】卷五八五錄作『石之合玉』,按本篇多以人體爲喻,這一段中所用『偏枯』、『腠理』等,都是古代醫學用語(已詳見上注),『豆之合黃』亦同。【黃帝內經素問·藏氣法時論】:『脾色黃,宜食咸:大豆、豕肉、栗、藿,皆咸。』指脾病宜食大豆等,也就是說,大豆等適合於色黃的脾。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