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531|回覆: 0

[儒家學說] 【顏氏家訓】卷18音辭篇詩解1古今語殊反語釋音以王都音參校方俗

[複製連結]
達性暢情 發表於 2021-11-10 17:54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顏氏家訓】卷18音辭篇詩解1古今殊反語釋音以王都參校方俗
題文詩:
九州之人,言語不同,生來,固常然矣.
自春秋標,齊言之傳,離騷,楚詞之經,
此蓋言語,較明之初.後有揚雄,著方言,
其言大備.皆考,名物同異,不顯聲讀,
之是非也.逮鄭玄之,釋注六經,高誘,
呂覽淮南,許慎,說文解字,劉熹釋名,
始有譬況,假借,證音字耳.古語與今,
殊別其間,輕重清濁,猶未可曉;,
內言外言,急言徐言,讀若之類,益使人疑.
孫叔言創,爾雅音義,是漢末人,獨知反語.
至於魏世,此事大行.高貴鄉公,不解反語,
以爲怪異.自茲厥後,音韻鋒出,各有土風,
遞相非笑,指馬之諭,未知孰是.故此共以,
帝王都邑,參校方俗,考核古今,爲之折衷.
榷而量之,獨金陵與,洛下.南方水土,
和柔其音,清舉切詣,失在浮淺,辭多鄙俗.
北方山川,深厚其音,沉濁鈋鈍,得其質直,
辭多古語.冠冕君子,南方爲優;閭里小人,
北方爲愈.易服與談,南方士庶,數言可辯;
隔垣聽語,北方朝野,終日難分.南北音異.
卷七 音辭第十八

【原文】
夫九州之人,言語不同,生民已[1]來,固常然矣。自【春秋】標齊言之傳,【離騷】目楚詞之經,此蓋其較明之初也。後有揚雄著【方言】,其言大備。然皆考名物之同異,不顯聲讀之是非也。逮[2]鄭玄注【六經】,高誘解【呂覽】、【淮南】,許慎造【說文】,劉熹制【釋名】,始有譬況假藉以證音字耳。而古語與今殊別,其間輕重清濁[3],猶未可曉;加以內言外言、急言徐言[4]、讀若之類,益使人疑。
孫叔言創【爾雅音義】,是漢末人獨知反語。至於魏世,此事大行[5]。高貴鄉公不解反語,以爲怪異。自茲厥後,音韻鋒出,各有土風[6],遞相非笑,指馬[7]之諭,未知孰是。共以帝王都邑,參校方俗,考核古今,爲之折衷。榷而量之,獨金陵與洛下耳。南方水土和柔,其音清舉[8]而切詣,失在浮淺,其辭多鄙俗。北方山川深厚,其音沉濁而鈋鈍[9],得其質直,其辭多古語。然冠冕君子,南方爲優;閭里小人,北方爲愈。易服而與之談,南方士庶,數言可辯;隔垣而聽其語,北方朝野,終日難分。
【注釋】
[1]已:同"以",表示時間、方位、數量的界限。[2]逮:到。[3]清濁:語音學術語。指語音的清聲與濁聲,發音時聲帶不振動的爲清聲,反之爲濁聲。[4]急言徐言:漢代譬況字音用語。[5]大行:廣泛流行。[6]土風:方音土語。[7]指馬:戰國時名家公孫龍提出"物莫非指,而指非指"、"白馬非馬"等命題,討論名與實之間的關係。後以"指馬"指稱爭辯是非、差別。[8]清舉:聲音清脆而悠揚。[9]鈋(é)鈍:渾厚,不尖銳。
【譯文】
全國各地的人,言語各不相同,自從有人類以來,已經一向如此。自從【春秋公羊傳】標出對齊國方言的解釋,【離騷】被看做楚人語詞的經典作品,這大概就是語言差異開始明顯的初級階段吧。後來,揚雄寫出了【方言】一書,這方面的論述就大爲完備了。但書中都是考辨事物名稱的異同,並不顯示讀音的是與非。直到鄭玄注釋【六經】,高誘詮解【呂覽】【淮南子】,許慎撰寫出【說文解字】,劉熹編著了【釋名】,這才開始有譬況假借的方法用來驗證字音。然而古代語言與今天的語言有著很大差別,這中間語音的輕重清濁,仍然不能了解;再加上他們是採用內言外言、急言徐言、讀若這一類的注音方法,就更讓人疑惑不解。
孫叔言創製了【爾雅音義】一書,這是漢末人唯獨懂得使用反切法注音的。到了魏國時代,這種注音法盛行起來。高貴鄉公曹髦不懂反切注音法,被人們認爲是一樁奇怪的事。從那以後,音韻方面的論著成果大量脫穎而出,各自帶有地方口語的色彩,相互之間非難嘲笑,是非曲直,也難以作出判斷。看來只能是大家都用帝王都城的語言,參照比較各地方言,考查審核古今語音,用來替它們確定一個恰當的標準。經過這樣的反覆研究斟酌,只有金陵和洛陽的語言適合作爲正音。南方的水土平和溫柔,所以南方人的口音清脆悠揚、快速急切,它的弱點在於浮淺,其言辭多鄙陋粗俗。北方的山川深邃寬厚,所以北方人的口音低沉粗重、滯濁遲緩,體現了它的質樸勁直,它的言辭多古代語彙。然而談到官宦君子的語言,還是南方地區的爲優;談到市井小民的語言,則是北方地區的較勝。讓南方人變易服裝而與他們交談,那麼南方的官紳與平民,通過幾句話就可分辨出他們的身份;隔著牆聽北方人談話,則北方的官紳和平民,你一整天也難以區分出來。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