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542|回覆: 0

[儒家學說] 【顏氏家訓】卷18音辭篇詩解3莒矩不同好噁心物焉有兩義邪者疑詞

[複製鏈接]
達性暢情 發表於 2021-11-11 10:39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顏氏家訓】卷18音辭篇詩解3莒矩不同好惡心物有兩義邪者疑詞
題文詩:
北音多以,舉莒為矩;李季節雲:齊桓公與,
管仲謀於,台上伐莒,東郭牙見,桓公口開,
不閉故知,所言者莒.然則莒矩,必不同呼,
此知音.夫物體也,自有精粗,謂之好惡;
人心也者,有所去取,謂之好惡.此音見於,
葛洪徐邈.河北學士,讀尚書雲,好生惡殺.
一論物體,一就人情,殊不通矣.甫者男子,
之美稱也,古書,假借為父;北人遂無,
一人呼甫,亦所未喻.唯管仲與,范增之號,
須依字讀.案諸字書,焉者鳥名,或雲語詞,
音於愆反.自葛洪之,要用字苑,分焉音訓:
若訓何安,於愆反,於焉逍遙,得仁,
之類是也;若送句末,及助詞當,音矣愆反,
故稱龍焉,有民人焉,之類是也.江南至今,
行此分別,昭然易曉;河北,混同一音,
雖依古讀,不可行.邪者未定,疑問.
左傳:魯君有罪,於鬼神邪?莊子:
天邪地邪?漢書:是邪非邪?之類是也.
而北人者,即呼為也,亦為誤矣.難者:
繫辭乾坤,易門戶邪?此又為,未定辭乎?
答曰為爾!上先標問,下方列德,以折之耳.【原文】
北人之音,多以"舉"、"莒"為"矩";唯李季節云:"齊桓公與管仲於台上謀伐莒,東郭牙望見桓公口開而不閉,故知所言者莒也。然則莒、矩必不同呼[1]。"此為知音矣。
【注釋】[1]呼:音韻學名詞。漢語音韻學家依據口、唇的形態將韻母分為開口呼、齊齒呼、合口呼、撮口呼四類,合稱四呼。

【譯文】
北方人的語音,大多把"舉"、"莒"讀為"矩"。只有李季節說:"齊桓公和管仲在台上商議攻伐莒國,東郭牙看見齊桓公的嘴是張開而不是閉攏,所以知道齊桓公所說的是莒國。這樣看來莒、矩一定有開口合口的區別。"這就是通曉音韻的人了。

【原文】
夫物體自有精粗,精粗謂之好惡[1];人心有所去取,去取謂之好惡[2]。此音見於葛洪、徐邈[3]。而河北學士讀【尚書】云好生惡殺。是為一論物體,一就人情,殊不通矣。
【注釋】
[1]好惡:好和壞的意思。盧文癱曰:"好、惡並如字讀。"[2]好惡:喜愛和討厭的意思。[3]此音見於葛洪、徐邈:指第二個"好惡"的讀音見於葛洪、徐邈的音韻學著作。

【譯文】
器物自身有精緻或粗糙的分別,這種精緻或粗糙就稱之為好或惡;人的感情對某樣事物有所棄取,這種棄取的態度稱之為好或惡。這後一個"好、惡"的讀音見於葛洪、徐邈的撰著。而河北地區的讀書人讀【尚書】的時候卻讀作"好(呼皓切)生惡(烏各切)殺"。這樣,讀音取了評論器物精緻或粗糙的讀音,而意思卻是表達感情棄取的意思,就太說不通了。

【原文】
甫者,男子之美稱,古書多假借為父字;北人遂無一人呼為甫者,亦所未喻。唯管仲、范增之號,須依字讀耳。案:諸字書,焉者鳥名,或雲語詞,皆音於愆反。自葛洪要用字苑分焉字音訓:若訓何訓安,當音於愆反,『於焉逍遙』,『於焉嘉客』,『焉用佞』,『焉得仁』之類是也;若送句及助詞,當音矣愆反,『故稱龍焉』,『故稱血焉』,『有民人焉』,『有社稷焉』,『托始焉爾』,『晉、鄭焉依』之類是也。江南至今行此分別,昭然易曉;而河北混同一音,雖依古讀,不可行於今也。
【譯文】『甫』是男人的美稱,古代的書中多假借為『父』字;北方人竟然沒有一個人把它讀作『甫』的,也不知道二者之間的關係。唯有管仲、范增二人的名號需要按照『父』字來讀。                       
根據考證:諸多字書都認為『焉』是鳥的名字,也有的人說是虛詞,都注音為『於愆反』。從葛洪的【要用字苑】開始,才將焉的注音和意義進行區分:如果訓詁成『何』或者『安』,就當注音成『於愆反』,『於焉逍遙』『於焉嘉客』『焉用佞』『焉得仁』這一類的句子就是這樣;如果是用在句末當助詞,就當注音成『矣愆反』,『故稱龍焉』『故稱血焉』『有民人焉』『有社稷焉』『托始焉爾』『晉、鄭焉依』這一類句子就是這樣。江南地區至今仍通行這種分別,意思明顯很好理解;但黃河以北的人把這兩種讀音混為一個音,雖說是依照古代的讀法,但不能在當今通行。【原文】
邪者,未定之詞。【左傳】曰:"不知天之棄魯邪?抑魯君有罪於鬼神邪[1]?"【莊子】云:"天邪地邪[2]?"【漢書】云:"是邪非邪[3]?"之類是也。而北人即呼為也,亦為誤矣。難者曰:"【繫辭】云:'乾坤,【易】之門戶邪?'此又為未定辭乎?"答曰:"何為不爾!上先標問,下方列德[4]以折之耳。" 【注釋】
[1]以上二句見【左傳·昭公二十六年】,第二句末邪字未見。二句意思是說:"不知是上天拋棄魯國呢?還是魯君得罪了鬼神呢?"[2]天邪地邪:是天呢,還是地呢?[3]是邪非邪:是對呢,還是不對呢?[4]列德:闡明陰陽之德。

【譯文】
邪,是表示疑問的詞。【左傳】說:"不知天之棄魯邪?抑魯君有罪於鬼神邪?"【莊子】說:"天邪?地邪?"【漢書】說:"是邪?非邪?"這類"邪"字都是這種用法。而北方人就把它讀成"也",這是錯誤的。責難我的人說:"【周易·繫辭】說:'乾坤,【易】之門戶邪?'這個'邪'也是表示疑問的詞嗎?"我回答說:"為什麼不是!上面先標明疑問,下面才闡明陰陽之德的道理以作出結論。"

【原文】
江南學士讀【左傳】,口相傳述,自為凡例[1],軍自敗曰敗,打破人軍曰敗。諸記傳未見補敗反,徐仙民讀【左傳】,唯一處有此音,又不言自敗、敗人之別,此為穿鑿耳。
【注釋】[1]凡例:通例,章法。

【譯文】
江南地區的學者讀【左傳】,是用口相互傳述,自訂章法,自家軍隊失敗說成敗(蒲邁反),打敗別的軍隊說成敗(補敗反)。各種傳記中也未看見注音為補敗反,徐邈所讀的【左傳】,只有一處注了這個音,又不說明自敗、敗人的區別,這就顯得有些牽強附會了。

【原文】
古人云:"膏粱[1]難整。"以其為驕奢自足,不能克勵[2]也。吾見王侯外戚,語多不正,亦由內染賤保傅[3],外無良師友[4]故耳。梁世有一侯,嘗對元帝飲謔[5],自陳"痴鈍",乃成"颸[6]段",元帝答之云:"颸異涼風,段非干木。"謂"郢州"為"永州",元帝啟報簡文,簡文云:"庚辰吳入,遂成司隸。"如此之類,舉口皆然。元帝手教諸子侍讀,以此為誡。
【注釋】[1]膏粱:精美食物。[2]克勵:刻苦自勵。[3]保傅:古代保育、教導太子等貴族子弟及未成年帝王、諸侯的男女官員,統稱為保傅。[4]友:協助,幫助。[5]飲謔:飲酒戲謔。[6]颸(sī):涼風。

【譯文】古人說:"膏粱子弟其性難正。"是因為他們驕橫奢侈自我滿足,不能夠克制私慾,力求上進。我看見那些王侯外戚,語音大多不純正,也是由於內受下賤保傅的薰染,外無良師協助的緣故。梁朝有一位侯王,曾經與梁元帝一起飲酒戲謔,他自稱"痴鈍",卻說成"颸段",梁元帝戲答他說:"颸不同於涼風,段也不是干木。"他又把"郢州"說成"永州",梁元帝把此事告知簡文帝,簡文帝說:"庚辰日吳人進入郢都的郢,卻成了後漢的司隸校尉鮑永的永。"像這一類例子,這位侯王張口就是。梁元帝親自教授幾位兒子的侍讀,就以這位侯王的錯訛為誡。

【原文】
河北切攻字為古琮,與工、公、功三字不同,殊為僻[1]也。比世有人名暹,自稱為纖;名琨,自稱為袞;名洸,自稱為汪;名砣,自稱為獡。非唯音韻舛錯,亦使其兒孫避諱紛紜[2]矣。
【注釋】[1]僻:差錯。[2]紛紜:盛多、雜亂的樣子。

【譯文】
河北地區的人反切攻字為古琮,與工、公、功三字的讀音不同,這是大錯。近代有一個人名為暹,他自稱為纖;有一個人名為琨,他自稱為袞;有一個人名為洸,他自稱為汪;有一個人名為砣,他自稱為獡。不僅音韻有錯訛,也使他們的兒孫輩在避諱時紛繁雜亂,不知如何依從。

【評析】【音辭】篇主要講述了語言和音韻方面的有關內容。作者認識到各地方音、方言的差異是一種自然現象,並認為這種差異受到生活環境的影響,同時指出南北方語言存在的差異。顏之推要求自己的子女不要受方言的影響,從小養成正確發音的習慣,這樣有助於避免出現錯誤。而且他告誡子女:對於知識的學習,要實事求是,沒有考證的,不是自己親身經歷的,不要草率給出結論。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