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163|回覆: 1

[兵家] 【孫子兵法】卷3謀攻詩不戰而勝上兵伐謀將能不御知彼知己

[複製連結]
達性暢情 發表於 2021-11-15 12:49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孫子兵法】卷3謀攻詩不戰而勝上兵伐謀將能不御知彼知己
題文詩:
孫子曰凡,用兵之法,全國爲上,破國次之;
全軍爲上,破軍次之;全旅爲上,破旅次之;
全卒爲上,破卒次之;全伍爲上,破伍次之.
百戰百勝,是故,善之善者;不戰而能,
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
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爲不得已.
修櫓,器械,三月後成,距堙土山,
三月後已.不勝其忿,令,兵蟻附之,
使殺士卒,三分之一,而城不拔,此攻之災.
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戰也,拔人之城,
而非攻也,毀人之國,而非久也,以全,
爭於天下,故兵不,而利可全,此謀攻法.
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
敵則能,伏而戰之,少則能,逃之不若,
則能避之.小敵之堅,大敵之擒.夫將,
國之輔也.輔周則國,必強輔隙,則國必弱.
之所以,患於:不知軍之,不可以進,
而謂之進,不知軍之,不可以退,而謂之退,
是謂縻軍;三軍之事,不知而同,三軍之政,
軍士惑矣;三軍之權,不知而同,三軍之任,
軍士疑矣.既惑且疑,則諸侯之,難至矣,
是謂亂軍,我.疑人不用,用人不疑.
知勝有五:知可以戰,不可以戰,識眾寡,
之用者勝,上下同欲,以虞待,不虞者勝,
能而,君不御者.此五者也,知勝之道.
知彼知己,百戰不殆;不知彼而,但能知己,
一勝一負;不知彼而,又不知己,每戰必殆.
第三篇 謀攻【原文】

孫子曰:凡用兵之法,全國爲上,破國次之(1);全軍爲上,破軍次之;全旅爲上,破旅次之;全卒爲上,破卒次之;全伍爲上,破伍次之(2)。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謀(3),其次伐交(4),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爲不得已。修櫓轀(5),具器械(6),三月而後成,距堙(7),又三月而後已。將不勝其忿,而蟻附之(8),殺士卒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災也。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戰也(9),拔人之城而非攻也(10),毀人之國(11)而非久也,必以全爭於天下,故兵不頓(12)而利可全,此謀攻之法也。故用兵之法,十則圍之(13),五則攻之(14),倍則分之(15),敵則能戰之(16),少則能逃之(17),不若則能避之(18)。故小敵之堅,大敵之擒(19)也。夫將者,國之輔(20)也。輔周(21)則國必強,輔隙(22)則國必弱。故君之所以患於軍者三(23):不知軍之不可以進而謂之進,不知軍之不可以退而謂之退,是謂縻軍(24);不知三軍(25)之事,而同(26)三軍之政,則軍士惑矣;不知三軍之權,而同三軍之任,則軍士疑矣。三軍既惑且疑,則諸侯之難至矣,是謂亂軍引勝(27)。故知勝(28)有五:知可以戰與不可以戰者勝,識眾寡之用(29)者勝,上下同欲者勝,以虞待不虞者勝,將能而君不御者勝。此五者,知勝之道也。故曰:知彼知己,百戰不殆(30);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殆。 【譯文】
孫子說:大凡用兵的原則是,以能使敵人舉國不戰而降是上策,用武力使之降服便要稍遜一籌;能使敵人全軍不戰而降是上策,而用武力擊破取勝便要稍遜一籌;能使全旅不戰而降是上策,而用武力擊破敵旅取勝便要略遜一籌;能使敵人全卒不戰而降是上策,擊潰敵卒使之降服就略遜一籌;能使敵人全伍不戰而降是上策,擊潰敵伍而取勝就略遜一籌。所以,百戰百勝者,雖然高明,但不是用兵策略中最高明的;不用武力進攻就能使敵人降服,才是高明中的高明。
    因此說,用兵作戰的策略,最高明的是開戰之前便已用謀略使敵人屈服;其次是運用外交手段取得勝利;再次才是用武力去奪取勝利;攻打敵人的城池是最差的策略。攻城,是不得已而爲之,是沒有辦法的辦法。爲了攻城,修造盾牌輪車,準備各種攻城器械,至少需要三個月;堆築攻城用的土山,又至少需要花費三個月才能完成。如果將領難以擬制焦躁的情緒,命令士兵像螞蟻一樣爬上雲梯去攻打敵人城池,結果可能是士兵死傷三分之一,但仍未能攻破敵人的城池。這就是使用攻城策略的危害。
    因此,善於用兵打仗的人,能不依靠戰場廝殺而讓敵人的軍隊降服,能不依靠強攻來奪取敵人的城池,能消滅敵國而不必進行曠日持久的征戰。他們務求用『全勝』的策略爭勝於天下,從而既能不使國力、兵力受挫,又能獲得全面勝利。這正是以謀略克敵制勝的法則。
所以,在實際作戰中的戰術方法是:我方的兵力十倍於敵軍時,就實施圍殲;我方的兵力五倍於敵軍時,便對敵軍發起猛攻;我方的兵力兩倍於敵軍時就要設法將敵軍分散,各個擊破;敵我雙方的兵力相當時,可以與敵軍對抗(用伏擊等方法奇襲對方);我方兵力比敵軍少時,就要設法擺脫敵軍;我方的實力不如敵軍時,就要儘量避免與其交戰。因爲,弱小的一方如果死拼固守,就必然會被實力強大的對方所擊敗制服。

將帥是國君的輔佐,輔佐得周詳嚴密,國家就必定強盛;輔佐有疏漏,國家就必然衰弱。
      國君對軍隊的危害大體有三種:不了解軍隊不可以進攻而命令進攻,不了解軍隊不能撤退而強令軍隊撤退,這叫做束縛軍隊;不懂得軍中事務卻要干預軍隊的管理事務,將士們會無所適從;不懂得軍隊作戰的權宜機變,卻要干預軍隊的指揮,將士就會產生疑慮。如果軍隊既無所適從,又疑慮重重,其他諸侯國就會趁機興兵作難。這就叫做自亂其軍,自取其敗。
因此,以下五種情況可預見獲勝:懂得什麼情況下可以與敵作戰,什麼情況下不能與敵作戰的,能夠獲勝;懂得根據兵力的多寡而靈活採取不同戰略戰術的,能夠獲勝;將帥與士兵同心同德、同仇敵愾的,能夠獲勝;以有備之師對付疏懈之敵的,能夠獲勝;將帥有組織指揮才能而國君又不妄加干預的,能夠獲勝。這五者是作戰取勝的根本條件。

所以說:既了解敵方情況,又了解自己情況,才能常勝不敗;不了解敵方情況,只了解自己情況,勝敗的機率均等;既不了解敵方情況,又不了解自己情況,那每戰必敗。

【注釋】

(1)全國爲上,破國次之:完整地使敵國降服是上策,經過交戰擊破敵國就次一等。全國,指使敵國完整地降服;破國,這裡指攻破敵國。曹操註:『興師深入長驅,距其城郭,絕其內外,敵舉國來服爲上;以兵擊破,敗而得之,其次也。』

(2)軍、旅、卒、伍:古代軍隊的編制單位。舊說二千五百人爲軍;五百人爲旅,一百人爲卒,五人爲伍。春秋以後,各諸侯國發展情況不同,軍隊編制不完全一樣。

(3)上兵伐謀:最好的用兵方法是以謀伐敵,即以計謀使敵屈服。伐,討伐、攻打。伐謀,用謀略戰勝敵人。

(4)伐交:交,這裡指外交。伐交,指通過外交途徑,分化瓦解敵人的盟國,擴大、鞏固自己的盟國,迫使敵人陷於孤立,最後不得不降服。

(5)轒轀(fénwēn):古代攻城用的四輪車,用排木製作,外蒙牛皮,可容納十人,用以運土填塞城壕。

(6)具器械:準備攻城用的器械。具,準備。

(7)距堙(yīn):用以攻城而堆積的土山,以便登城或觀察情況。

(8)蟻附之:指士兵像螞蟻一般爬梯攻城。

(9)屈人之兵:降服敵人的軍隊。非戰:指運用『伐謀』『伐交』等辦法迫使敵人降服,而不用交戰的辦法。

(10)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指奪取敵人的城堡不靠硬攻的辦法。

(11)毀人之國:漢簡【孫子兵法】作『破人之國』。

(12)頓:通『鈍』,這裡指疲憊、受挫的意思。

(13)十則圍之:有十倍於敵人的絕對優勢的兵力,就要四面包圍,迫敵降服。

(14)五則攻之:有五倍於敵的優勢兵力,就要進攻它。

(15)倍則分之:有一倍於敵人的兵力,就設法分散敵人,以便在局部上造成更大的兵力優勢。

(16)敵則能戰之:同敵人兵力相等,就要善於設法戰勝敵人,如設伏誘敵等。敵,這裡指勢均力敵。

(17)少則能逃之:兵力比敵人少,就要能擺脫敵人。逃,脫離、擺脫。

(18)不若則能避之:各種條件均不如敵人時,就要設法避免與敵交戰。

(19)小敵之堅,大敵之擒:力量弱小的軍隊,如只知堅守硬拼,就會成爲強大敵人的俘虜。

(20)國:指國君。輔:輔佐、輔助。這裡引申爲助手。

(21)周:周到、周全。

(22)隙:漏洞、缺陷。

(23)君之所以患於軍者三:此句有的版本作『軍之所以患於君者三』。患,危害、貽害。

(24)縻軍:束縛軍隊,使軍隊不能根據情況相機而動。縻(mí),羈縻、束縛。

(25)三軍:軍隊的通稱。周代,大的諸侯國設三軍,有的爲左、中、右三軍,有的爲上、中、下三軍。

(26)同:共同,這裡是參與、干涉的意思。

(27)亂軍引勝:擾亂自己的軍隊,而導致敵人的勝利。引,引導、導致。

(28)知勝:預知勝利。

(29)識眾寡之用:善於根據敵對雙方兵力對比的眾寡情況,正確採用不同戰法。識,漢簡【孫子兵法】作『知』。


(30)知彼知己,百戰不殆:殆,危險。知彼知己,指了解敵人各方面情況,也了解自己的長處和弱點,了解了敵情也了解了本軍情況,有把握才打,沒有把握就不打。所說百戰不殆,即每次作戰都沒有危險。

本文來自以下【文集

勤勤懇懇 發表於 2021-11-17 08:11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這些內容是先生寫的嗎?解讀很到位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