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839|回覆: 0

[中醫理論] 生病後的養生·黃開泰講中醫養生篇

[複製連結]
達性暢情 發表於 2021-11-22 09:13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生病後的養生·開泰講中醫養生篇
健康是生命的常態,疾病是生命的異常。也許大家認為,養生是生病前的事,是自己的事,生病後治病,是醫生的事,與自己關係不大了。
何為養生?通俗地說,養護生命,未病保健康,已病促進康復。病了之後,更應該重視養生,只不過與未病的養生不同。
未病養生,『法於陰陽,和於術數』的重點,在順應自然,養成好的生活習慣,維護五藏陰陽的氣化活動。已病之後養生,『法於陰陽,和於術數』的重點,在遵循『隨證治之』的寒熱補瀉原則,根據自己的疾病,調節情志、作息、飲食。因此無論生病前還是生病後,自己都要有所作為。
病後調養是重要的養生手段,調養不當,會加重病情。理論的病和我自己的病,是有生命距離的。運用理論治療疾病,醫生要解決生命距離造成的誤差,求實求是地辨證,靈活對應地論治,不斷調整醫療方案,使之最大限度地接近病人的疾病本質,使處方用藥能夠與證候病機的互補,絲絲入扣。
但病人自身的飲食、情志、勞逸,中藥的煎服,以及氣候變化、環境的污染狀況,都會對疾病造成影響。要治好病,僅僅醫生不行,病人自己必須檢點生活,調節情緒,注意作息,節制飲食,減少環境污染的傷害,根據寒熱氣候變化增減衣着。病在病人身上,不同不知養生,不注意病後調護,好不了。
『我命在我』的生命意識很淡薄了,絕大多數的病人,在形態醫學這張文化之床上躺平了,任由醫療儀器姿其所措,於是急性病變慢性病,輕病變重病,一種病變多種病,最後刀槍劍戟,十八般兵器都用上,還是『告窮歸天,束手受敗』!
根據病機原則,我將疾病分為外感疾病和內傷雜病。
外感疾病因自然生存關係的逆亂形成,是自然環境因素導致的疾病,主要有六淫、戾氣、蟲蛇意外傷,傷害生命之氣、生命之形。
內傷雜病因社會生存關係的不和造成的,是不當的物質生活、情感生活、精神生活、本欲生活等引起的疾病,主要有七情過激、勞逸失度、饑飽太過,精神壓力、生活壓力,傷害生命之神、生命之氣。在環境污染、精神壓力、熬更守夜的生活狀況,很多人既內傷也外感,虛實夾雜,內外合病。
總的說來,除了環境污染的原因,外感疾病(無污染的情況下的外感疾病,後同),即便是瘟疫、戾氣,相對於內傷雜病,好治得多。內傷雜病,特別一些情志、精神所傷的疾病,治療難度很大。病人缺乏生命覺悟,很難配合治療;沒有以命為本的理性作為,生命之神的傷害很減少,痊癒的希望極其渺茫。
在西方文化環境裏,財富至上,個人主義,明顯大腕的媒體渲染,大家沒有了平常心,要麼不知足,為自我私利,勾心鬥角,殫精竭慮,要麼心浮氣躁,急功近利,怨天怨地。生命之神不能靜、不能安,不是過度耗傷,就是過度壓抑,所以現實社會,抑鬱症、焦慮症等精神疾病越來越多。
養生是文化的大事,是社會的大事,更是人類的大事。預防疾病和治療疾病,基本目的就在維生、護生、養生,個人活得好,人類活得久。文化營造社會,影響人際關係,樹立觀念理想,對人的生命之神、生命之氣都有影響。人要活得好,需要祥和的社會、互助的人際關係,人類要活得久需要乾淨、自在的自然,需要和於自然。
精神方面的疾病與文化息息相關,與個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是非觀、價值觀息息相關。健康的身體,需要健康的觀念意識,需要和的社會生存狀況。健康的觀念是天人合一的觀念,健康的意識是天人相應的意識,和的社會生存狀況互幫互助,競爭、軍事霸權、自我優先等,不可能有和的生存狀況。
從某種意義上講,內傷疾病是文化病,文化之道錯了,野性之爭橫行世界,人道災難不絕,養生困難重重。問題的嚴重性不僅僅如此,西方文化還利用物理、化學的手段,破壞了自然,甚至養生的空氣、水源、飲食和寒熱的氣候,都不養其生了。
病,有客觀原因,更有主觀原因。我們不能總是找客觀,瘟疫發生,把責任推給病毒細菌;神經精神異常,把責任推給基因。文化是人發明創造的,在文化生存時代,文化是內傷疾病的基本原因,找客觀,推卸文化責任,解決不了問題。
『正氣存內,邪不可干』。文化有道,天人合一,天人相應,人類的理性有為,順應多維時空動態關聯性的生命之道,社會的爭鬥會越來越少,個人的德行會越來越好,人能夠自食其力,生命之神、生命之氣得到維護,正氣存內,疾病會越來越少。
人文精神,道德修養是人類生生不息之本,也是個人健康之本。文化精神確立人們的思想觀念,決定理性有為的價值取向,是非判斷。價值取向維生、護生、養生還是物質利益、功利成就,是非觀的標準是生存關係之和還是以物質進步,不止能影響個人的健康,還能決定人類的命運。
個人觀念意識是文化薰陶形成的,天人合一的文化精神與物質財富的文化精神,是人們有了不同的觀念意識。人們的觀念意識形成之後,就會自覺地依從與觀念相同的文化,就會認同主觀認可的客觀,就會有養生或功利,選擇西醫還是選擇中醫的理性有為。
在中國文化,人的生存是和於自然的生存,人的疾病是天地失和,社會失和,導致了生命失和的結果,中醫歸結為五藏陰陽逆亂。五藏陰陽逆亂,與外在因素密切相關,但主要還在我自己的價值追求、德行修養、生活方式等理性有為。外因是條件,內因是根據。內因有問題,再好的生存條件,也難以保證健康。
人類要『無有終時』地生存下去,個人要健康,取決於我的生命覺悟、生命智慧,取決於我依從什麼樣的文化,認同什麼樣的客觀,取決於我自己的理性作為。
病人康復,病後的養生很重要,有養生之為,就容易痊癒。病後養生同樣是多方面的,飲食、起居、勞逸、情志、精神等等,其中影響最直接的是飲食、起居、勞逸,影響最深遠的是精神、情志。
已病養生與未病養生,都要注意兩個層面的問題。一是物質生活層面,糾正不良生活習慣,養成『法於陰陽』、順應自然、適宜我命的生活方式,並堅持下去。二是精神、情感層面,修養仁義之德,要有『退步之心』,恬憺虛無,謙和不爭。
個人主義,功利價值,成名成家,諾貝爾、福布斯,競爭力排行,經濟財富的導向,奢華生活、名位的誘惑,迷其中,精神被物質利益所趨勢,廢寢忘食,夜以繼日,不斷進取,無病容易患病,已病難以康復。清·王士雄【潛齋醫學叢書·言醫】:『人當臥病,務須常存退步之心,心能退步,則方寸之間可使天寬地闊,世情俗味必不致過戀於心,縱有病焉,可計日而起矣。』
功利之人,求的是財富,求的功名,沒有止境,沒有『存退步之心』。因為當今世界是西方文化主導的世界,爭名奪利,勝王敗寇,弱肉強食,敢爭敢拼,就能活得好,『存退步之心』則活不好,所以人人都像爭食的野獸,爭先恐後壓力巨大。
物質利益、市場競爭的西方文化主導下,人們忽視養生,財富名位高於健康,社會沒有和諧,競爭力高於仁義道德,因此【傷寒論·原序】指出的『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醫藥,精究方術,上以療君親之疾,下以救貧賤之厄,中以保身長全,以養其生。但競逐榮勢,企踵權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務,崇飾其末,忽棄其本,華其外而悴其內』,成為了這個世界的普遍情況。
生命要知足,理性要知止,不知足、不知止,生命之神不能養於內,生命之氣不能養於形,必然病多。而且生病之後,會發生『神不使』的情況。
【黃帝內經素問·湯液醪醴論】:『帝曰:形弊血盡而功不立者何?岐伯曰:神不使也。帝曰:何謂神不使?岐伯曰:針石道也。精神不進,志意不治,故病不可愈。今精壞神去,榮衛不可復收。何者,嗜欲無窮,而憂患不止,精氣弛壞,營泣衛除,故神去之而病不愈也。』
『帝曰:夫病之始生也,極微極精,必先入結於皮膚。今良工皆稱曰:病成名曰逆,則針石不能治,良藥不能及也。今良工皆得其法,守其數,親戚兄弟遠近音聲日聞於耳,五色日見於目,而病不愈者,亦何暇不早乎。岐伯曰:病為本,工為標,標本不得,邪氣不服,此之謂也。』
『標本不得,邪氣不服』!
標指醫生,本指病人。醫患配合,標本相得,病就會好,身體就能康復;醫患關係不好,醫生盡心治病,病人我行我素,『嗜欲無窮,而憂患不止,精氣弛壞,營泣衛除,故神去之而病不愈也。』
醫患不能協調,就是『標本不得』。『標本不得』,即便是至愛親朋的病,也治不好。
『嗜欲無窮』,則貪婪無度;貪婪無度,則『憂患不止』;『憂患不止』則耗傷生命之神、生命之氣。養生防病以及病後的調養,修身養性,以德為先,否則,命被利所驅,神因物而累,氣為爭而耗,無病會招病,有病會傳變,輕病會重,重病會危。
針藥施於外,生命之神應於中,生命之氣和於內,如此,清,才有清之效;溫,才有溫之效;補,才有補之效;攻,才有攻之效。神、氣不應,醫療無功!
中醫看重醫患協調的臨床醫療中的作用,要求醫生把人當人看。醫生『審察病機,無失氣宜』以求其本,辨證論治,要『不失人情』;病人節飲食,慎起居,止貪妄,靜心神,有主見,以養其生。
醫療信息滿天飛,不少病人沒有主見,今天張三,明天李四,治病如蜻蜓點水,中醫西醫、針灸按摩、點滴口服。治病是一個系統工程,標本緩急、孰先孰後,先治什麼後治什麼,是醫生根據『辨症求機』決定的,治療雜亂無方,朝三暮四,沒有好處。
醫多必敗,治多必害!沒有主見,心神不定,『良言甫信,謬說更新,多歧亡羊,終成畫餅』(明·李中梓在【不失人情論】)。
醫患協調,要各做各的事。醫生的事醫生做,病人事病人做,協調配合,癌症可以治癒,甲減甲亢可以治癒,糖尿病併發症可以治癒,……,急性病可以速效,慢性病可以根治,非典、新冠等瘟疫能夠很好控制。
病後的養生,主要是病人的事,與病人的人生觀、生命觀、疾病觀密切相關。很多病人,生病之後,心思不是用在調節生活、調節情緒、養護精神上,而是用在診斷、用藥上,有了診斷,就滿世界尋找特效藥。
特效藥在哪裏?在我命,在自己的生命之神、生命之氣,神能應,應而靈敏;氣能順,順而能和,再重的病都能治癒。什麼是特效藥?用對了的藥才是特效藥,用不對,天價藥也不是特效藥。
『恬憺虛無,精神內守,真氣從之,病安從來!』修養生命之德,就是特效藥。
很多人強調病人知情權。病人該不該知情?要看情況。若不增加心裏壓力,不造成負面情緒,有利於治療,可以知情。如果心理承受力差,情緒容易波動,不利於治療,最好莫知情。知情之後,壓力巨大,憂心忡忡,生活質量急劇下降,甚至住進醫院就出不來了的例子很多。
德行是養生的良藥,有了生命之德,理性有為能夠『和於術數』,就能獲得健康。
德行的形成,依賴文化精神,揚善懲惡,陶冶情操,要以多維時空動態關聯性的生命觀為先導。觀念決定理性,理性主導作為。沒有多維時空動態關聯性的生命觀念,就沒有『和於術數』的理性有為,沒有『和於術數』的理性有為,就沒有生命之德。
生命不是封閉的、獨立、靜態的,在個人是多維聯繫的生長壯老已的過程,在人類代代相傳、生生不息。天地自然、社會人事影響生命,過去的經歷決定現實,現實的作為決定以後。個人現實的生命狀況,人類現實的生存狀況,都是過去作出來的。
十多年前,有個不到四十歲的糖尿病、癌症患者,叮囑他莫熬夜,不喝酒,少吃肉,可他回答說,寧願病死也不願虧死。迷於物質享樂,貪圖感官享樂,沒有生命德行,就怕日後死不了,活不好。
養生是理性作為,是系統工程,有情志調養,起居調養,精神調養,飲食調養等。
形態觀,物質觀,理性作為在營養素、抗生素、激素,在名譽地位,花天酒地,在市場競爭,功利價值。天人合一、天人相應的觀念,理性作為以維生、護生、養生為基本目的,謀取生活物資,靠自食其力不靠力量爭奪,而且適可而止。
物質貪婪,功利計較,病發於內,不傷生命之氣,就傷生命之神,很容易導致『神不使』,因此病後要重視養生,特別要重視『恬憺虛無』的修養。
『恬憺虛無』靠病人自己修養,是養生的基礎。中醫治病,把人當人,醫生和病人有分工。辨證論治,理、法、方、藥、護五個環節,理、法、方、藥是醫生的事,護——飲食起居、精神情志、勞逸動靜和中藥煎服等主要是病人的事。
護,與未病養生不同,需要根據疾病的情況,對自己的理性有為做出相應的、適當的調節。中醫治病,不是開張處方了事,還在飲食起居、精神情志、勞逸動靜等方面給病人有所指導,使病後調護,與治療能夠協調起來,不發生衝突。
飲食調護的重點在忌口。忌口是中醫臨床調護的特色。何為忌口?以證候病機為根據,忌不宜的食物。飲食養生,關鍵在宜,宜者有利於康復,不宜者不利於康復,加重病情。忌口,是忌不宜的飲食,經典理論有較多的論述。
【黃帝內經靈樞·五味第五十六】:『五色:黃色宜甘,青色宜酸,黑色宜咸,赤色宜苦,白色宜辛。凡此五者,各有所宜。五宜:所言五色者,脾病者,宜食粳米飯、牛肉、棗、葵;心病者,宜食麥、羊肉、杏、薤;腎病者,宜食大豆、豬肉、栗;肝病者,宜食麻、犬肉、李、韭;肺病者,宜食黃黍、雞肉、桃、蔥。五禁:肝病禁辛,心病禁咸,脾病禁酸,腎病禁甘,肺病禁苦。』
【金匱要略】:『五藏病各有所得者愈,五藏病各有所惡,各隨其所不喜者為病。』
【黃帝內經靈樞·九針論第七十八】:『五裁:病在筋,無食酸;病在氣,無食辛;病在骨,無食咸;病在血,無食苦;病在肉,無食甘。口嗜而欲食之,不可多也,必自裁也,命曰五裁。』
【黃帝內經素問·宣明五氣篇】:『五味所禁:辛走氣,氣病無多食辛;咸走血,血病無多食咸;苦走骨,骨病無多食苦;甘走肉,肉病無多食甘;酸走筋,筋病無多食酸;是謂五禁,無令多食。』
外感疾病之初,飲食忌口極為重要,不僅關係當前疾病的療效,還關係會不會留病根。吃得不合適,會留病根,甚至後患無窮,當忌口則忌口,就好的快。【傷寒論】桂枝湯方後註:服已,須臾,啜熱稀粥一升余,以助藥力。禁生冷、黏滑、肉麵、五辛、酒酪、臭惡等物。白粥為養,水谷精微有保證,好起來很快,若不忌口,正氣不能抗邪,還會阻礙病邪出路,留邪為患。
有些外感病人,不忌口,不是發燒不退,或退而復燒,就是咽炎、咳嗽經久不愈,病邪盤踞,形成窠臼,很難治療。外感疾病,如發燒、咳嗽等,忌口比藥物還重要,這是需要大家重視的問題。
在這裏,談談外感疾病——感冒、發燒、咳嗽等,在飲食宜忌方面的幾點臨床體會:
一,忌魚蝦、海鮮、油煎、油炸、燒烤,醃臘滷製品、紅燒類食物。
二,忌葡萄、芒果、木瓜、荔枝、梨、柿子等水果,可以吃橘子、橙子,夏常溫,冬天溫熱。冬天水果涼,感冒吃涼水果,易傷肺。
三,忌瓜子等炒貨,忌薯條、薯片、餅乾、辣條、巧克力等一切超市、貨攤賣的零嘴。
四,忌冰棍、雪糕。冷飲如雪碧、可樂、茶飲料不能喝,可以喝溫熱礦泉水。
五,忌牛羊肉、雞肉,特別是油煎雞蛋。
擔心營養的話,可以吃帶殼白水煮雞蛋,清湯豬肉丸子,清燉豬肉排骨、肘子,清燉鴨子等,這些食物,影響較小。
【黃帝內經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故邪風之至,疾如風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膚,其次治筋脈,其次治六府,其次治五藏。治五藏者,半死半生也。故天之邪氣,感則害人五藏;水谷之寒熱,感則害於六府;地之濕氣,感則害皮肉筋脈。』外感病邪不同,藏腑所傷不同,但初起之治,一也,開邪出路,驅邪外出。
祛邪,不留邪,開通病邪出路很重要。生冷油膩煎炸,高蛋白高脂肪,阻礙氣機,影響五藏陰陽的升降出入,會使外感病邪,無外出之路。最常見的是,邪留於肺,嚴重者深入血絡,傳於五藏,形成頑痰老痰,阻礙息道之出入,發展成肺脹、肺痹,乃至於肺積。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