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叉神经痛是一种非常痛苦的疾病,虽然对于生命安全的威胁不大,但它带来的疼痛却极大影响患者的生活和工作。中医在治疗三叉神经痛时,虽然发病部位在面部,可治疗的关键却不止在头上,加上这一招,治疗事半功倍 原载公众号【悦读中医】原创作者 / 毛以林 【医案】王某,女,62岁。 一诊 2010年11月25日初诊。诉右侧面颊部反复发作抽掣疼痛2年余,再发5天,口干口苦,大便色黑干燥,3日一行,同时伴有左胸持续隐痛1周,伴气短,舌质红,苔黄,脉弦搏指。 升麻15g,葛根30g,黄连5g,生石膏30g(先煎),知母10g,麦冬10g,细辛3g,生大黄10g,全蝎3g(研末冲服),蜈蚣1条(研末冲服),旋覆花10g,茜草10g,生白芍30g,炙甘草10g。7剂。 辨证思路:病发在上,但其根本属阳明经热循经上冲,方以清胃散加减清泻阳明热,加升麻、葛根清阳明火,生大黄泻腑通便,通腑泻火,以细辛止痛,久病入络,故以全蝎、蜈蚣通络止痛,旋覆花、茜草辛润通络以治胸痛,加芍药甘草汤缓急止痛。 二诊 2010年12月9日二诊。面部疼痛明显缓解,大便通畅,舌质红,苔黄腻,脉弦。上方去生大黄,加延胡索10g,7剂。 辨证思路:疼痛缓解,药已中病机,大便已通,去大黄。 三诊 2011年1月11日三诊。大便又秘,右侧面部掣痛又发,伴右侧牙痛,面颊微肿,舌质红,苔黄腻,脉弦。 升麻15g,生石膏30g(先煎),知母10g,麦冬10g,川牛膝10g,细辛3g,生大黄10g,全蝎3g(研末冲服),蜈蚣1条(研末冲服),生白芍30g,炙甘草10g。7剂。 辨证思路:大便又秘,面痛又发,说明阳明热邪未净,仍当通腑,釜底抽薪。 四诊 2012年6月13日就诊时说,服上方后,年余未再发作,今便秘再发,右侧面部掣痛难忍,面颊微肿,牙痛,舌质红,苔黄,脉弦。仍守上法,用方如下: 升麻15g,生石膏30g(先煎),麦冬10g,牡丹皮10g,川牛膝10g,细辛3g,生大黄10g,枳实10g,全蝎3g(研末冲服),蜈蚣1条(研末冲服),生白芍30g,炙甘草10g。7剂。 辨证 〖素问·五常政大论〗说:『气反者,病在上取之下,病在下取之上,病在中傍取之。』可能很多人读到这段话也就是背背,对其真正的意思并不了解。什么是气反者?气反者指的是标本反常,也就是说标本表现不一。 此病例主要病机是阳明热结,也就是说病的『本』在中焦,大便不通,邪热不得出路。而其『标』在面部,以面颊部抽掣疼痛反复发作为临床特点。这种患者若只着眼于面部病变,而忽视肠中结屎,仅清上热,无疑很难取得好疗效。 『胃足阳明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夹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正确的治法当然当从本治,清阳明火热,泻大肠燥屎,如此热从便排,不再循阳明经上冲,面部疼痛当自解。此案采用的正是『病在上取之下』的治法。 就面部经络辨证来说,只是对使用药物的归经起指导作用,但面痛有寒热虚实之不同,临床当四诊合参以断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