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
【墨子】卷16兼愛(下)詩解3愚夫愚婦兼君是從先聖親行取法文王
題文詩:
然天下士,非兼之言,猶未止也,曰意可擇,
士而不可,擇君主乎?姑嘗兩進.設有二君,
一君執兼,一君執別.故別君曰:吾惡能為,
吾萬民身,若為吾身?此也泰非,天下之情.
人生地上,之無幾何,譬之猶駟,馳而過隙.
是故退睹,其萬民也,飢即不食,寒即不衣,
病不侍養,死不葬埋.別君之言,之行若此.
兼君之言,之行不然,曰吾聞為,明君之於,
天下必先,萬民之身,後為其身,然後可為,
天下明君.是故退睹,其萬民也,飢即食之,
寒即衣之,病侍養之,死葬埋之.兼君之言,
之行若此.然即交若,之二君者,言相非而,
行相反歟?使若二君,言之必信,行必果使,
言行之合,猶合符節,無言不行.然即敢問:
今有癘疫,萬民多有,勤苦凍餒,轉死溝壑.
不識將擇,之二君者,將何從也?我以為當,
其於此也,天下無論,愚夫愚婦,雖非兼者,
兼君是從.言而非兼,擇即取兼,此言行拂.
不識天下,所以皆聞,兼而非之,其故何也.
然天下士,非兼者言,猶未止也,曰兼愛即,
仁矣義矣;豈可為哉?吾譬兼之,不可為也,
猶挈泰山,以超江河.故兼愛者,直願之也,
豈可為物?子墨子曰:夫挈泰山,以超江河,
自古及今,生民而來,未嘗有也.今之若夫,
兼相愛交,相利此自,先聖六王,者親行之.
何知先聖,六王親行?子墨子曰:吾非與之,
並世同時,親聞其聲,見其色也;以其所書,
之於竹帛,鏤於金石,琢於盤盂,傳遺後世,
子孫知之.泰誓有曰:文王若日,若月乍照,
光於四方,於西土也.即言文王,兼愛天下,
之博大也,譬之日月,兼照天下,之無有私.
即文王兼;雖墨子之,所謂兼者,取法文王!
【原文】3
然而天下之士,非兼者之言,猶未止也,曰:『意可以擇士,而不可以擇君乎?』姑嘗兩而進之。誰以為二君(12),使其一君者執兼,使其一君者執別。是故別君之言曰:『吾惡能為吾萬民之身,若為吾身?此泰非天下之情也(13)。人之生乎地上之無幾何也,譬之猶駟馳而過隙也。』是故退睹其萬民,飢即不食,寒即不衣,疾病不侍養,死喪不葬埋。別君之言若此,行若此。兼君之言不然,行亦不然,曰:『吾聞為明君於天下者,必先萬民之身,後為其身,然後可以為明君於天下。』是故退睹其萬民,飢即食之,寒即衣之,疾病侍養之,死喪葬埋之。兼君之言若此,行若此。然即交若之二君者,言相非而行相反與?常使若二君者,言必信,行必果,使言行之合,猶合符節也,無言而不行也。然即敢問:今歲有癘疫(14),萬民多有勤苦凍餒,轉死溝壑中者,既已眾矣。不識將擇之二君者,將何從也?我以為當其於此也,天下無愚夫愚婦,雖非兼者,必從兼君是也。言而非兼,擇即取兼,此言行拂也。不識天下所以皆聞兼而非之者,其故何也。
然而天下之士,非兼者之言也,猶未止也,曰:『兼即仁矣,義矣;雖然,豈可為哉?吾譬兼之不可為也,猶挈泰山以超江、河也。故兼者,直願之也,夫豈可為之物哉?』子墨子曰:『夫挈泰山以超江、河,自古之及今,生民而來,未嘗有也。今若夫兼相愛、交相利,此自先聖六王者親行之。』何知先聖六王之親行之也?子墨子曰:『吾非與之並世同時,親聞其聲、見其色也;以其所書於竹帛、鏤於金石、琢於盤盂,傳遺後世子孫者知之。』【泰誓】曰:『文王若日若月乍照,光於四方,於西土。』即此言文王之兼愛天下之博大也,譬之日月,兼照天下之無有私也。即此文王兼也;雖子墨子之所謂兼者,於文王取法焉!
【注釋】
(12)『誰』為『設』字之誤。(13)『泰』通『太』。(14)癘疫:瘟疫。
【譯文】
然而天下的士子,攻擊兼愛的言論還是沒有停止,說道:『或許可以用這種理論選擇士人,但卻不可以用它選擇國君吧?』姑且試着讓兩者各盡其見。假設這裡有兩個國君,其中一個主張兼的觀點,另一個主張別的觀點。所以主張別的國君會說:『我怎能對待我的萬民之身,就對待自己之身呢?這太不合天下人的情理了。人生在世上並沒有多少時間,就好像馬車奔馳縫隙那樣短暫。』所以他返身看到他的萬民挨餓,就不給吃,受凍就不給穿,有疾病就不給療養,死亡後不給葬埋。主張別的國君的言論如此,行為如此。主張兼的國君的言論不是這樣,行為也不是這樣。他說:『我聽說在天下做一位明君,必須先看重萬民之身,然後才看重自己之身,這以後才可以在天下做一位明君。』所以他返身看到他的百姓挨餓,就給他吃,受凍就給他穿,生了病就給他療養,死亡後就給予埋葬。主張兼的君主的言論如此,行為如此。既然這樣,那麼這兩個國君,言論相非而行為相反?假使這兩個國君,言必信,行必果,使言行符合得像符節一樣,沒有說過的話不能實現。既然如此,那麼請問:假如今年有瘟疫,萬民大多因勞苦和凍餓而輾轉死於溝壑之中的,已經很多了。不知道從這兩個國君中選擇一位,將會跟隨那一位呢?我認為在這個時候,無論天下的愚夫愚婦,即使是反對兼愛的人,也必定跟隨主張兼的國君了。在言論上反對兼,而在選擇時則採用兼,這就是言行相違背。不知道天下的人聽到兼的主張而非難它的做法,其原因是什麼。
然而天下的士子,非難兼愛的言論還是沒有停止,說道:『兼愛算得上是仁,也算得上是義了。即使如此,難道可以做得到嗎?我打個比方,兼愛的行不通,就像提舉泰山超越長江、黃河一樣。所以兼愛只不過是一種願望而已,難道是做得到的事嗎?』墨子說:『提舉泰山超越長江、黃河,自古及今,生民以來,還不曾不過。現在至於說兼相愛、交相利,這則是自先聖六王就親自實行過的。』怎麼知道先聖六王親自實行了呢?墨子說:『我並不和他們處於同一時代,能親自聽到他們的聲音,親眼見到他們的容色,我是從他們書寫在簡帛上、鏤刻在鐘鼎石碑上、雕琢在盤盂上,並留給後世子孫的文獻中知道這些的。』【泰誓】上說:『文王象太陽,象月亮一樣照耀,光輝遍及四方,遍及西周大地。』這就是說文王兼愛天下的廣大,好像太陽、月亮兼照天下,而沒有偏私。這就是文王的兼愛。即使墨子所說的兼愛,也是從文王那裡取法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