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195|回覆: 0

[其他] 【貞觀政要】卷6君臣鑑戒詩解5任以大官求其細過曲成其罪上下相疑不可至治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牟向東 發表於 2022-10-10 14:53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貞觀政要】卷6君臣鑑戒詩解5任以大官求其細過曲成其罪上下相疑不可至治題文詩:
委大臣以,大體責小,臣以小事,爲國之常,
爲治之道.今委以職,則重大臣,而輕小臣;
至於有事,則信小臣,而疑大臣.信其所輕,
疑其所重,將求至治,豈可得乎?政貴有恆,
不求屢易.今責小臣,以大體也,或責大臣,
以小事也,小臣乘非,所據大臣,失其所守,
大臣或以,小過獲罪,小臣或以,大體受罰.
職非其位,罰非其辜,欲其無私,求其盡力,
不亦難乎?小臣不可,委以大事,大臣不可,
責以小罪.任以大官,求其細過,刀筆之吏,
順旨承風,舞文弄法,曲成其罪;大臣自陳,
則以爲心,不伏辜也;不言則以,所犯皆實.
進退惟谷,莫能自明,苟求免禍.大臣苟免,
譎詐萌生.譎詐萌生,矯偽成俗.矯偽成俗,
則不可以,臻至治矣.委任大臣,欲其盡力,
每官有所,避忌不言,則爲不盡.若舉得人,
故舊何嫌?舉非其任,疏遠何貴?待之不盡,
誠信何責.其忠恕哉!臣雖或有,失之君亦,
未爲得也.夫君上之,不信於下,必以爲下,
無可信矣.若必下無,可信則上,亦有可疑.
禮記有曰:君上疑人,則百姓惑;臣下難知,
則君長勞;上下相疑,則不可以,言至治矣.
當今群臣,遠在一方.流言三至,不投杼者,
臣竊思度,未見其人.以四海廣,士庶之眾,
豈無一二,可信人哉?蓋信之則,無不可也,
疑之也則,無可信者,豈獨臣過?夫以一介,
庸夫結爲,交友以身,相許死且,不渝況乎,
君臣契合,寄同魚水.若君爲堯,臣爲稷契,
豈有遇小,事則變志,見小利則,易真心哉?
此雖下之,立忠未有,明著亦由,上懷不信,
待之過薄,之所致也.豈君使臣,以禮臣事,
君以忠乎?以陛下之,聖明當今,功業誠能,
博求時俊,上下同心,三皇可追,五帝可俯,
則而六矣.夏殷周漢,夫何足數!君深嘉納.
【原文】

夫委大臣以大體①,責小臣以小事,爲國之常也,爲治之道也。今委之以職,則重大臣而輕小臣;至於有事,則信小臣而疑大臣。信其所輕,疑其所重,將求至治,豈可得乎?又政貴有恆,不求屢易。今或責小臣以大體,或責大臣以小事,小臣乘非所據,大臣失其所守,大臣或以小過獲罪,小臣或以大體受罰。職非其位,罰非其辜②,欲其無私,求其盡力,不亦難乎?小臣不可委以大事,大臣不可責以小罪。任以大官,求其細過,刀筆之吏,順旨承風,舞文弄法,曲成其罪。自陳也,則以爲心不伏辜;不言也,則以爲所犯皆實。進退惟谷,莫能自明,則苟求免禍。大臣苟免,則譎詐萌生。譎詐萌生,則矯偽成俗。矯偽成俗,則不可以臻至治矣。

【注釋】

①大體:重要的,關係大局的。

②辜:罪。

【譯文】
讓大臣負責國家大事,讓小臣負責具體的小事,這是治國的普遍道理,也是處理政務的正確法則。現在委任職權時,卻是重視大臣而輕視小臣,遇到事情時,又輕信小臣而懷疑大臣。這是信任自己所輕視的而懷疑自己所重視的。這種做法,怎麼能實現天下大治呢?再者,朝政貴在有穩定的規範,不能經常變化。現在有時責令小臣辦大事,有時又責令大臣去管理小事,小臣處在他不該占據的位置,而大臣又失去他應當擔當的職責。大臣或者因爲小過錯而獲罪,小臣或者因爲大事故而受罰。職責和職位不相符合,所懲罰的事情,不屬於他們各自的職責。要求他們沒有私心,竭盡全力,豈不是很難嗎?小臣不可以讓他們做大事,對大臣不能因爲小過錯就治罪。給予很高的職位,追究細小的罪過,於是那些刀筆小吏就會順著陛下的旨意,捕風捉影,舞文弄法,曲成其罪。大臣爲自己辯解表白,就認爲他是不肯服罪;不辯解表白,就以爲都是事實。真是進退兩難,不能自己分辨,於是只好苟且免禍。大臣苟且免禍就會譎詐萌生,譎詐萌生就會虛偽成風,虛偽成風就不能實現天下大治啊!

【原文】

又委任大臣,欲其盡力,每官有所避忌不言,則爲不盡。若舉得其人,何嫌於故舊。若舉非其任,何貴於疏遠。待之不盡誠信,何以責其忠恕哉!臣雖或有失之,君亦未爲得也。夫上之不信於下,必以爲下無可信矣。若必下無可信,則上亦有可疑矣。【禮】曰:『上人疑,則百姓惑。下難知,則君長勞。』上下相疑,則不可以言至治矣。當今群臣之內,遠在一方。流言三至而不投杼者①,臣竊思度,未見其人。夫以四海之廣,士庶之眾,豈無一二可信之人哉?蓋信之則無不可,疑之則無可信者,豈獨臣之過乎?夫以一介庸夫結爲交 友,以身相許,死且不渝,況君臣契合,寄同魚水。若君爲堯、舜,臣爲稷、契②,豈有遇小事則變志,見小利則易心哉?此雖下之立忠未有明著,亦由上懷不信,待之過薄之所致也。豈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乎?以陛下之聖明,以當今之功業,誠能博求時俊,上下同心,則三皇可追而四,五帝可俯而六矣。夏、殷、周、漢,夫何足數!

太宗深嘉納之。

【注釋】

①流言三至而不投杼者:杼,織布的梭子。這句話出自這樣一段史實:秦甘茂告訴秦王說:『魯人有與曾參同姓名者殺人,有人把這件事告訴了曾參的母親,其母正織著布,聽後泰然自若。後來第三次有人來報告這個消息,其母扔下梭子,越牆而走。臣之賢趕不上曾參,王之信不如曾母,懷疑臣的人也不止三個人,臣恐怕大王'投杼」啊』。借喻流言經多次重複就會令人相信。

②稷、契:稷,古代主管農事的官。契,傳說中商的始祖,曾助禹治水有功,被舜任爲司徒,掌管教化。

【譯文】
    朝廷任命大臣,都是想讓他們竭盡全力。而大臣卻有所避諱不敢講話,這就叫未盡全力。如果選拔的官員得當,即使是故舊又有什麼關係。如果選拔的官員不得當,即使關係疏遠也不算可貴。自己不給予別人充分的信任,又怎能要求別人忠恕呢?臣子雖然有時會犯過錯,可是國君如此對待也不算得當!皇上既然對臣下不信任,那麼必然認爲臣下無可信之處。如果臣下都不值得信任,那麼皇上必然也有讓人可疑的地方。【禮記】上寫道:『地位高的人互相猜疑,那麼百姓就感到無所適從;臣子言行莫測,那麼國君就會不放心。』國君與臣子之間互相不信任,就談不上天下大治了。如今諸位臣子天各一方,相距遙遠,對於三番五次的謠言而不信以爲真的人,據我所知還未曾有過。我國疆域遼闊,人口眾多,難道連一兩個值得信賴的人都沒有嗎?用信任的態度去選擇人,就沒有絕對不能用的人;用懷疑的態度去選擇人,就選不到信得過的人,難道這只是臣子的過失嗎?即使普通人,一旦結爲朋友,都可以用生命來報答,縱然死也不會改變,更何況君臣之間默契得如同魚和水的關係呢?如果國君像堯、舜那樣,臣子像稷、契一樣,怎麼會有遇到小的事情就改變志向,碰到小的利益就變心的道理呢?這雖然是由於臣下不夠忠心耿耿,也是由於國君心懷猜疑、對待下屬過於苛求的緣故。這怎麼談得上君以禮待臣、臣以忠事君呢?憑陛下的聰明才智和現在的成就,要是能誠懇廣泛地尋求賢能的人,君臣同心同德,就會天下大治,就可以與三皇五帝相提並論了。夏、商、周、漢,又算得了什麼!太宗十分讚許並採納了這個意見。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