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590|回覆: 0

[儒家代表人物] 崔記川:孔子生日求真

[複製鏈接]
余覺中 發表於 2022-10-10 20:5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子曰:未知生,焉知死。對於孔子生辰近年諸賢又有不同認知,現在公認的說法是孔廣牧考訂的結果,即魯襄公二十二年夏曆八月二十七日,與之相配的公曆格里曆是耶元前551年9月28日。今賢對此高度懷疑,以致重新考證者絡繹不斷。今賢皆指向了公元前552年10月9日儒略曆。近賢引經據典,以現代科技對天文的精確測算為依據,又加以張培瑜先生所著【三千五百年曆日天象】為參考,其結果應毫無爭議,推翻過去錯誤、重新更正孔子生辰似已順理成章。但至今仍以原日期祭奠聖人,為何?筆者認為:古人並不愚笨,試看孔子卒日和今賢所推是一樣的。孔子生月之所以寧取『』避『』,原因何在?主要是對魯襄公二十一年九月十月均有日食出現的記載頗感疑惑,以及【公羊傳】所記十有一月孔子生與【穀梁傳】的十月孔子生差一月。古賢對二月連現日食之記載已高度不解,而十有一月不僅古賢不解,今賢考證者直接視為衍文,且對九月、十月連續出現日食之事避而不談。這也許是孔府寧使用有疑問的原日期,也不採用今賢考證的新日期的真正原因!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諂也!筆者雖一介平民,既非學者,亦不是教授,然自少時即研習中醫學,稍長於易學亦勤習之,對干支、曆法也頗有心得。值此聖人生日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之際,作為儒家的崇仰者及踐行者,筆者對聖人生日求真義不容辭。傳統文化不興與聖人祭祀之日不真亦有關!

考證之前筆者先對考證原則做一下介紹,以避免爭議。

首先考證孔子生日,用當今使用的農曆暨夏曆為基準。原計劃只考證農曆日期。但如今孔子學院已遍及世界,且世界絕大多數國家都使用公曆格里曆,因此順帶一起用公曆考證。但絕對不使用誤差較大的儒略曆。聖人是中國的,中國人考證中國聖人的生辰,規則中國人說了算!文化自信從此開始吧!相信聖人有靈也會同意我的做法的。況且自民國祭祀聖人就是用的公曆。

這次考證,其旨本着讓相當一部分有興趣的朋友一起參與進來。筆者儘量用通俗語言少引經據典,尤其是考證部分,希望朋友們多參與印證。雖說聖人生日在今天聚訟紛紜,其實也都是個人在唱獨角戲,先入為主,自圓其說;看不到有效的討論和批評。讀者被其中倒來倒去的典籍引文弄大了頭。筆者看了兩篇今賢的孔子生卒考證文章,頭也大了。解決不了的就是衍文,或避而不談,繞來繞去,直接把張培瑜先生【三千五百年曆日天象】結合【公羊】【穀梁】二傳相同記載,十月庚辰朔庚子生,直接就寫10月9日儒略曆。若是換算成格里曆,直接查表減6得10月3日就成了。至於農曆,十月初一是庚辰日,十一是庚寅,二十一就是庚子,周曆與夏曆差兩個月,即減二,得八月二十一日。但也有認為是九月二十一的。總之方法相當簡單,何必避實就虛,長篇大論。亦有僅考訂為前552年10月9日儒略曆的,沒涉及農曆。至於農曆,作者說去查【三千五百年曆日天象】就可以了,以避免畫蛇添足,徒增爭議。然而,10月9日所對應的農曆就是八月二十一或九月二十一,想避是避不開的。

然而事情並非如此簡單!依筆者愚見,今賢多半對曆法不精。下面的考證部分會繞開【三千五百年曆日天象】這一今賢奉為圭臬之資料,另闢蹊徑;但必要時引以對照。接下來的部分以章回形式討論公曆耶元前一年當否置閏、春秋二月連食、孔子生月十與十一兩種異說等困擾古賢今賢的疑難,最後以易卦演測作結。

考證

各位對聖人生辰有興趣的朋友請準備一本有干支及陰陽曆對照的萬年曆2000-2060年、一部手機、一支筆和兩張白紙,我們一起來推算聖人的生日。其中略涉干支、曆法,並不難。順着筆者的思路,聚精會神推算下去,參與的人愈多,愈能得出正確結果。

考日

【公羊傳】【穀梁傳】都有記載孔子生日的信息,那就是庚子日,這個干支古今應無異議。先不管是十月庚子還是十一月庚子,我們往下推,看是哪一日。有載:九月庚戌朔日有食之,十月庚辰朔日有食之,庚子孔子生。這個信息很重要,為使對干支曆法稍欠理解的朋友聽得更明白,略作解釋:就是說其年農曆九月初一的干支是庚戌,這天發生了日食,十月初一這天干支是庚辰,又發生了日食。這一特殊現象對古人來說非常重要,也是把有日食的這一天定為初一的依據。十月初一是庚辰,十一就是庚寅,二十一就是庚子。朋友們隨便翻一年,任何一月,只要是初一到初九有庚辰日就行,加二十天看是否是庚子內行人別嫌囉嗦?至此二十一日庚子,已考證完畢。

考月

目前有兩說,多數主張八月,亦有主九月的。此不必論證。如果說孔子生日是儒曆10月9日公曆10月3日,你認為是八月還是九月?我直接認為九月不對!為什麼?各位朋友,現在你就打開萬年曆,有多少年就翻多少年,看一看找一找,九月二十一和10月3日有沒有接近的?差一至三日也可。找不到啊!九月二十一最晚已到了11月8日以後,最早也在10月13日到14日,這說明了什麼?這說明這是一組根本就不可能存在的組合!那是不是七月二十一?同理也不是。只有八月最合適。那是不是就是八月了?先別急下定論。還需結合年份進一步確定,姑且把八月放在這裡以待進一步驗證。

考年

先賢多主公元前551年,今賢多主前552年,張培瑜先生【三千五百年曆日天象】把孔子生日直接劃到了前552年下,並且在他的編排里是年十一月有庚子日。怎麼辦?如果再引經據典,別說各位朋友,就連筆者也懵整個頭了。是不是就沒法了呢?答案是否定的。我們將繞開爭議,另闢蹊徑!既不參經,也不參【三千五百年曆日天象】,否則又會回到爭議的老路上。

朋友們,請仔細算一下:前552-2053年經過多少年?公曆產生了多少個閏年?我的結果是2604年和632個閏年。提醒一下各位朋友:沒有公元0年,此點很重要。另外,前552年當年不是閏年,為什麼被4整除卻不是閏年?因為沒有公元0年,前1年即是公元0年,或稱公元前元年。告訴各位朋友一個最簡單的辦法,對公元前非常實用,公元後也一樣:凡閏年年支必是申、子、辰,換句話說屬猴屬鼠屬龍的年份一般都是閏年,當然1900年也是鼠年,按閏年特殊規則,則不是閏年。

接下更要仔細了。

2604×365.242199074(天)=951090.686天。解釋一下,365.242199074是一回歸年的天數,一般計為365.2422,因年份很大,為避免積累誤差太大,遂採用了上面更加精確的數值。

公曆格里曆2604×365+632=951092天。略作說明951092天是2604年前552-2053年的公曆積累天數。

951090.686取整數,951090÷60甲子周期=15851.5。這個數表示:951090天有15851.5個甲子周期,0.5個甲子周期就是30天。任一干支加30天,干不變,支對沖。對沖有六對,子午,丑未,寅申,己亥,卯酉,辰戌。各位朋友請仔細考慮幾遍。

打開萬年曆,翻到2053年八月二十或二十一,如果此日對應的干支是庚午說明什麼?我的理解是前552年八月廿一是庚子日,只有年月日都吻合才會有這個結果。此處需反覆算幾遍。各位朋友,如果你認為有0.686天不知如何處理?曆法中極有可能將其算作一天,對於干支推演沒有妨礙。因為沒有用到這0.686天,它只影響到2053年是八月二十或二十一的問題。翻開萬年曆一起查一下,2053年八月二十日是庚午,公曆是10月1日。別着急,把思路理清後,順便解決一個問題:前552年什麼日子是10月1日呢?很明顯前552年八月二十一至2053年八月二十是951090天。那951092天就是前552年八月十九日。換句話說前552年八月廿一就是10月3日。有朋友問:為什麼使用2604年來計算?這是筆者二十多年研究曆法的心得。在此只是告訴各位朋友用這個數考證以前曆法幾乎百分之百準確,最多差一日。

各位朋友,有人會認為有小數不准。下面我們用個基本沒小數的考證一下孔子生於公曆幾月幾日。剛才推算是10月3日。

我們算一下,前552-2013年經過多少年?公曆產生多少個閏年?我的結果是2564年,有622個閏年。2564×365.242199074=936480.998天。此為2564個前552-2013年回歸年的天數。較整數天僅差2分鐘,可記為936481天。

2564×365+622=936482天,此為前552-2013年公曆積累天數。

936482÷60=15608餘2天。干支向後移兩個:庚子,辛丑,壬寅。如果前552年八月二十一是庚子日,至2013年10月3日左右找壬寅日,就是2564年整公曆的對應位置。打開萬年曆,找到2013年10月3日左右那個壬寅日是公曆多少日,就是前552年八月二十一日那個庚子日對應的公曆日期。查萬年曆,壬寅日是10月3日。至此考證完畢,孔子生日為公元前552年、己酉歲、魯襄公二十一年、周靈王二十年,夏曆八月二十一,公曆為10月3日。

有興趣的朋友可依此法考證民國以來祭祀用的前551年9月28日是否正確。因此年沒有根據,實屬烏龍,不再核查。

各位朋友可能看到了一個很明顯的問題就是在近2570年的曆法積累中,公曆積數較回歸年整差一日。是何原因?筆者會在論證部分以章回形式逐一解釋,如嫌煩可退出休息。

公元前一年為閏年不合理數

聖人之公曆生辰須再審修

公曆是由儒略曆修改而來,由於制歷時的缺陷,至1582年不得不將10月4日的下一日突然改為10月15日,史稱空白十天;這可說是洋曆法的一個笑話。據資料記載這十天誤差是從公元325年到1582年之間產生的,實差9.7天。一說是從前46年創建時到1582年之間的積累誤差。通過計算,儒略曆每128年與回歸年差一日,所以前一種說法更為合理。

值得特別說明的是,自使用公曆以來至今也只有400多年。根據公曆的置閏規則非整百年被4整除的年份是閏年,但在整百年的年份能被400整除才為閏年,其餘不是。再者,在3200年時雖然能被400整除,但不是閏年,這是依據一回歸年為365.242199計算的。有天文學家認為這只是計劃,到時須看回歸年日數是否有變化。顯然現在所用回歸年365.242199隻是近百年的平均數值,對於未來的推算是把它作為一個永遠不變的理想數值,這一點必須和廣大喜歡歷算的朋友講清楚。公曆的置閏規則其目的顯然是為了與回歸年的長度保持一致。到公元4800年時,按規則當為平年。前面說過,到時有什麼變化不可預料。回溯孔子生年公元前552到現在已經是2570年了,這可是實實在在存在的。如果按儒略曆去記錄公元前的事,只是一個符號而已,則無可厚非。如果用公曆的話,就要按公曆的規則來計算。我們選兩個年份:2564年和2692年,按回歸年365.242199074計算。2564年的積累天數隻差2分鐘就成整數天,2692年只差8秒,兩個數都非常接近整數天。這在前文的考證部分更直觀。尤其2564年更接近孔子出生到現在的實際年份。按這兩組數字,在孔子出生年及以前到1900-2060年之間取數,通過計算會發現公曆2564年的積累天數,2692年的積累天數比與其年份用回歸年計算出來的積累天數多整整一天。怎麼辦?用什麼方法解決?前面提及到公元4800年時為平年,只是計劃;現在的數據就擺在眼前,它直接影響了孔子公曆生日的準確性。

問題出在哪裡?經我查驗,公元前一年算作了閏年,至於是什麼時候定的,是中國人定的還是外國人定的不得而知。根據筆者計算和推演,此年為閏年既不合理,也不合數。

一、公元一年定為公元元年,應為合理。那麼公元前一年定為計算公元前年代的元年,也順理成章。公元前一年即是公元前的元年。元年就是開始的意思,剛開始的年份就置閏從情理講是不通的。眾所周知,公曆每四年一閏也多閏了一些,如元年就是閏年,等於剛開始就在1/4和3/4這兩種誤差之間,直接取了3/4的誤差。再說清楚一點,元年是平年只差了0.2422天,如果是閏年就差了0.7578天。

二、如果是從公元前46年算起,一說是45年,不管是兩年任何一年起算,公元前一年也不應是閏年。

三、按公曆積累天數與回歸年的積累天數看,也明顯相差一日。

綜上所述,如果孔子生日用公曆計算,必須考慮這個事實問題。筆者建議:諸賢應再仔細核算,統一意見,重新修訂,將公元前一年改成平年,則公曆和儒略曆在公元前的歷史記事當相應減一天。據此,本已考定的孔子生日若用公曆記事,應定為10月2日,還望諸賢公議以決之。

【春秋】及三傳記事用周曆無疑

王者大一統釋斯已昭然若揭

關於【春秋】記事用的是何種曆法,古今眾說不一。今賢有認為用多種曆法記事,只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筆者可以負責任地告訴各位:【春秋】記事用的是周曆。

【公羊傳·隱公元年】: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統也。從【公羊傳】解釋孔子【春秋】中記事用王正月,足可以從情理推斷所用的是周曆。【左傳·隱公元年】:『元年春,王周正月。不書即位,攝也。』【左傳】所記『王周正月』直接揭示了【春秋】用周曆記事的事實,【穀梁】【公羊】二【傳】再承【春秋】經文後,另有記事。可見三【傳】與【春秋】都是用的同一種曆法,即周曆。聖人著【春秋】,亂臣賊子懼。曆法是一個朝代王權標誌,孔子著【春秋】的目的首在推崇王權之一統。孔子在世時欲行夏曆。但是意行,並非真行。為什麼意行夏曆,在後面有論述。此外,難道用殷曆記事?各位朋友仔細想想,如此會落個什麼罪名?用現代最流行的排除法,也只有周曆才順理成章!周天子實行告朔制,每月何日定為初一,提前告知各諸侯國,魯國諸侯為天子近親能例外嗎?魯國實行的是周曆,近賢所稱魯曆,實即周曆,即建子歷。但是不得不多說一句,平王東遷後,周室衰微,告朔制漸廢。魯曆與周曆在置閏置朔等方面都有些誤差,容後詳解。

孔子著【春秋】微言大義

生年記連食略謂小疵

孔子著【春秋】稱為經,是繼【詩】【書】【禮】【樂】四經之後又一部經書,後統稱五經。【春秋】記事極為簡練,然而幾乎每個字句都暗含褒貶之意,被後人稱春秋筆法,微言大義。一字之褒榮於華袞,一字之貶嚴於斧鉞。

我們看一下聖人出生這一年【春秋】是這樣記的:『二十有一年春,王正月,公如晉。邾庶其以漆、閭丘來奔。夏,公至自晉。秋,晉欒盈出奔楚。九月庚戌朔,日有食之。冬十月庚辰朔,日有食之。曹伯來朝。公會晉侯、齊侯、宋公、衛侯、鄭伯、曹伯、莒子、邾子於商任。

重要的是看:九月庚戌朔日有食之,冬十月庚辰朔日有食之。這就是後世爭議最大且影響考證孔子生月的主要障礙之一。根據現代天文測算,兩月連二食是不可能的。用現代天文測算僅有前面這次九月庚戌朔,日有食之被印證,十月沒有日食。我們是相信現代科學,還是相信聖人記載?至此,我們決不可迴避。簡單判定孰是孰非,似乎令今人心裡很矛盾。筆者可以負責任地說:當年九月庚戌發生了日食,十月庚辰沒有發生日食。那是否【春秋】所記十月庚辰朔日有食之,也是衍文呢?今古賢者不敢冒言,多避而不談,關鍵問題還是曆法。【春秋】是孔子晚年所作,昭公二十年前522年,【左傳】記載了這樣一句話:昭公二十年,王二月己丑,日南至。簡單解釋一下.在前522年春,二月初一,日干支為己丑,這天是冬至。這一重要信息是解開二月連二食之迷的關鍵,周曆是建子歷,魯曆也是一樣,上文已簡要說明了。告朔制廢止後,魯曆此年顯然已經出現了極大誤差,不僅是初一定在何日,另一個曆法中的重要部分置閏也發生了大問題。冬至日是初一,按周曆的原則必放在正月,當然冬至也可放在年底和正月十五以前,這是曆法常識,周曆置閏是把閏月放在年末,即十二月後加一月。無獨有偶,查【春秋】經,記二月連有日食並非僅此例,在公元前549年即魯襄公二十四年,同樣出現了類似的記載:七月甲子朔日有食之,八月癸巳朔日有食之。結合兩次記連食的情況,顯然衍文已可排除。通過查驗魯襄公二十一年前後的五次【春秋】經關於日食的記錄,發現能與當今天文推演相合的有三次,分別是:魯襄公二十年,十月丙辰朔,日有食之;魯襄公二十一年九月庚戌朔,日有食之;魯襄公二十四年七月甲子朔,日有食之;且與相應的儒略日相合。不合的有兩處,即魯襄公二十一年十月庚戌朔日有食之和魯襄公二十四年八月癸巳朔日有食之。我們通讀【春秋】經會發現日食是很重要的內容之一。【春秋】記事必須參考周史與魯史是不爭的事實。我們靜下心來仔細想一想,十月庚辰朔日有食之,八月癸巳朔日有食之是怎麼來的?筆者多次講告朔制廢后魯曆置閏滯後的問題,並有【左傳】以佐證。【春秋】經也出現過記日食沒有日期和日干支的記錄,如:夏五月日有食之。【左傳】釋:不書朔與日,官失也。至此筆者大膽推測,【春秋】經記錄的十月庚辰朔日有食之是參考魯史的資料,魯史雖有這次日食,但其原文絕對不是『十月庚辰朔,日有食之』,極可能是:十月,日有食之;或十月朔,日有食之。孔子記錄的九月庚戌朔日有食之是周史的原文,接下來孔子看到魯史十月的這次日食,誤以為是兩次日食,順帶把干支補上。實際這兩者所記是一次日食,只是由於魯曆置閏滯後,周曆與魯曆在這一年出現了月份名稱的不同。參看【三千五百年曆日天象】此年【春秋】經稱九月庚戌朔,成了十月庚戌朔。同理,襄公二十四年七月甲子朔日有食之、八月癸巳朔日有食之是和襄公二十一年一樣的情況。

值得特別一提的是,【三千五百年曆日天象】的作者張培瑜先生自言是根據【春秋】經復原的魯曆,筆者高度質疑,因為很多地方都出現了偏差。我的定義是:張培瑜先生復原的是一部以置閏滯後的魯曆為置閏原則逆推而成的魯曆,完全和周曆不一樣。但是有個別月份周曆與魯曆是一致的,這是兩種曆法的公共月份。有一點可以肯定:魯襄公二十一年【三千五百年曆日天象】的魯曆是與真實的魯曆一致的,【公羊傳】十有一月孔子生就是佐證,在後面章回再作詳解。總之孔子記連食說明了採用的史料皆為信史,只是處理不嚴謹而己,如此評價聖人,想必聖人有靈不會怪於學生!

穀梁記聖誕周十月庚子有準

公羊言子生十有一月非衍文

首先介紹一下周曆:今賢多以為周曆與夏曆差二月,舉個例子,比如周曆十月二十一,就是八月二十一,這可不大正確。嚴格講,周曆與夏曆相差一個半月,與殷曆只差半月。周曆如果正常年份置閏後,次年一些月份與殷曆基本完全一致,這也是孔子生前意行夏曆的真正原因。今賢有誤以為魯曆即殷曆,原因是不知什麼才是周曆及規則,感此有必要詳細介紹一下,也以此佐證【春秋】及三傳用周曆記事的事實。

周曆,即建子歷,夏曆即建寅歷,都有自己的起算點及規則。先淡一下我們熟悉的現在使用的夏曆,什麼叫建寅歷?說白一點,最理想的原則里把立春這一日放到正月初一,由於十二個朔望月的天數與回歸年差近11日,須通過置閏來調節與回歸年的差距。在19年中放7閏,或如祖沖之391年放144閏。當然更精確的也有,就是筆者的2376年放875閏。舉個例子,1924年正月初一,此日立春,隨後1943年正月初一立春,133年後即2057年正月初一前一天立春,這個原則是建寅歷即夏曆的規則。當然現在科學發達測算更加精確,朔日是按計算安排的。古人沒這麼精確,若在古代極有可能將2057年立春日放到正月初一。

周曆即建子歷,是以冬至為正月初一,同樣也是靠置閏來調節的。冬至和立春之間是一個半月,這是研究曆法必須知道的,否則有可能鬧出笑話。當今我國的福建省和台灣地區都還有冬至長歲的習俗。也就是當交冬至節,年齡增長一歲,這是周曆即建子歷以冬至為歲首的實例。

我國其他大部分地區是在正月初一長歲。嚴格講,應是立春長歲;四柱批命就遵循這個規則。故夏曆立春為歲首,應更廣為人知。

下面從【左傳】的記載中,找兩年來說明幾個問題,對我們更加清楚地了解問題很有幫助。

一、魯僖公五年前655王正月辛亥朔日南至。順便解釋一下,前655年的正月初一干支是辛亥,這天是冬至。

二、魯昭公二十年前522王二月己丑日南至實際也是二月朔日

這兩次的曆法記載時間正差133年,即7個19年,結果冬至後退一個月,若置閏及時,不會發生此種現象。查【三千五百年曆日天象】前例與【左傳】一致,後例則把己丑放到了正月初一。至此,我們根據材料可以分析出幾個問題及答案:

一、【春秋】及三傳都是用的周曆即建子歷記事是毫無疑問的,從情理到真實記載都佐證了這一推測。

二、【三千五百年曆日天象】張培瑜先生沒有遵循魯史,與史實脫節。按常理魯昭公二十年,冬至到了二月初一,這年年底必置閏及時補救才合情理。

三、說明置閏滯後,聖人生年在此前三十年,正是置閏滯後的涉及範圍。

四、此時告朔制早已廢止。

回到與考證孔子生日有關的三傳上,【穀梁傳】承【春秋】,九月庚戌朔,日有食之;冬十月庚辰朔,日有食之;後有庚子孔子生。前面說過,孔子記二月連食的原因。如果把十月後面的庚辰朔日有食之中的日有食之去掉,孔子生日則一目了然。古今賢豈可積非成是,費此周折。可以說,【穀梁傳】記載是嚴謹的,只是沒對二月連食作進一步說明,否則早真相大白了。

【公羊傳】除九月庚戌朔,日有食之;冬十月庚辰朔,日有食之;後尚有十有一月四字,然後才是:庚子孔子生。這個十有一月可把古今賢者都弄糊塗了。司馬遷直接中招,把聖人生年錯後推一年。今賢更直接視為衍文,豈有此理?有今賢謂有兩個版本的【公羊傳】,一本無此句,那有的怎麼辦?你不想有就認作衍文來自圓其說,這樣做甚不可取。筆者大膽推測【公羊傳】作者公羊高與老師子夏關係應更密切,這十有一月必是孔母親口傳於孔子,孔子傳子夏,子夏傳公羊高。親口所傳,並非衍文。

這兩章筆者詳細論述了魯國的曆法因置閏滯後所造成的誤差。【左傳】對兩次冬至日的記載足以說明問題。巧合的是,張培瑜先生【三千五百年曆日天象】前552年曆法記錄也能說明問題。筆者認為張培瑜先生這一年的曆法與當時魯曆是完全相同的,仔細看是年曆法記錄,在魯曆二月前寫了一個『』字,這表示魯曆二月應算作魯曆的正月。經筆者推算也是周曆的正月。以此類推,周曆庚辰朔是十月初一,而魯曆庚辰朔則是十一月初一,同為一月而兩名。按照置閏規則是年正月應該是上年前553的閏月。我們知道,靠推論、應該等字眼是不能讓人信服的,在此就要拿出實證來。魯襄公二十年,十月丙辰朔,日有食之;二十一年九月庚戌朔,日有食之。經查驗這兩次日食與今之天文推演相合。注意,從上一年十月初一丙辰到下年九月初一庚戌,可藉助萬年曆查一下,找一個初一是丙辰的月份,使其假定為十月,如果以十一月十二月一月二月………這樣順次推下去,到九月我們會發現,九月初一是庚辰而不是庚戌,當然也可能差一日。這是什麼原因呢?孔子這兩年記事用的是周曆,並且襄公二十年年底置閏了。【三千五百年曆日天象】是年沒有置閏,而是在二十一年置閏了。所產生的後果業內人士是最清楚的,在此不再深入分析。筆者已多次說過,在此再囉嗦一次,周告朔制廢后,魯曆與周天子歷因置閏不同步產生了月份錯一個月的差距。十有一月,孔子生。皆口耳相傳,千真萬確。【公羊傳】所記並非衍文。因此也讓後世看到了周室衰微、告朔制廢止之佐證。由於孔子記二月皆有日食,二傳皆效仿。給後人考證孔子生日造成了非常大的障礙。但是如果有情景再現的話,孔子及子夏對此事當非常清楚,根本不算個事,但經過二千多年沒有了人證,只靠文字說清是非常困難的。幸運的是筆者從【左傳】中找到了可靠的證據,又藉助張培瑜先生所著曆法,才得出真相。

感此不得不又讓筆者想起我國從1986實行的夏令時制問題,雖然與考證孔子生日無關,但在此還是願稍作介紹,或許對此事理解會多些切身感受。

假如你出生於1986年8月1日凌晨12點15分,即農曆六月二十六,干支丁丑,這毫無疑問吧,可是這是夏令時啊!如改為正常時間,應為7月30日六月二十五干支丙子。你會怎麼記?如果是你的孩子,有可能兩種記法都有。我國人口眾多,此時間段出生的不知有多少呢!兩種記法都無可厚非,也無對錯,這是普通人。如果真又出了一位孔子一樣的大人物怎麼辦?當然在這個年代很容易說得清,即便是一個人有兩個不同出生日也可以講明白,但是如果過了兩千多年呢?夏令時制資料缺失後怎麼辦?同樣也是非常棘手的問題,不知各位朋友認同否?

史公寫史記逢曆法大革變

望文生義司馬遷見意思遷

眾所周知,司馬遷【史記·孔子世家】亦載孔子生年,作魯襄公二十二年。司馬遷對後世影響極大,古人對其書的尊信不亞於今賢對張培瑜先生【三千五百年曆日天象】的認同,因此孔廣牧才順藤摸瓜找到了次年按即魯襄公二十二年,實乃孔子生年之次年也的八月二十七日庚子,以致積非成是,沿用至今。說到司馬遷之大名,他不僅為著名的史學家,元封七年更直接參與了太初曆的制定,這也是其說對後世考證孔子生辰頗有影響的原因。司馬遷出生於西漢景帝中元五年前145年,此時所用曆法仍沿用秦代曆法,在此有必要介紹一下秦代曆法:秦統一全國後,再次改變曆法,採用建亥之法,以夏曆十月為一年的開始,這種辦法一直沿用到漢武帝元封元年,在九十年代出土的秦至漢初的竹簡中,發現年度記事從十月開始,至九月結束,有閏月的年份加一個後九月。這些竹簡證明,秦代使用的曆法是採用夏曆自然月的名稱,只是以十月和九月分別為一年的開始與結束。據史學家考究,秦王政25年,宣布曆法改革,該年出現了兩組十月和十一月,因而把月份名稱以法令的形式改回到夏曆的軌道,但同時宣布以十月作為一年的開始。元封元年司馬遷等人開始重新修訂曆法,行的是夏曆,置閏以無中氣之月為準。這樣的置閏方法更及時且準確。由此我們可以看出秦代及漢代所行的都是夏曆,只是秦代以十月為一年記事的開始。漢代大儒董仲舒早於司馬遷,遷曾師事之。仲舒漢景帝時任博士講授【公羊】【春秋】,對司馬遷深有影響。司馬遷必是認為孔子當時的曆法亦是採用的夏曆月份名稱,而以十一月為一年的起點。參看【公羊傳】的十有一月孔子生之句,將聖人之生年定為魯襄公二十二年。值得一提的是,不論是二十一年還是二十二年,如用公曆記年也應記在前552年之下,但司馬遷時代還沒有公曆,如果有公曆的話,司馬遷也絕不會記在前551年之下。

不過後世對於春秋時魯國使用的是夏曆的月份名稱,也不乏其人。另有一說,今人有認為十有一月,是從那個月又向後數十一個月。為前551年八月二十七找依據。有古文知識的人一看就知不通。這是古人特有的記法,如是年魯襄公二十有一年可說明問題。我們不必把某人神化,司馬遷把孔子生年誤記一年;孔子記九月十月連續出現日食。孔子、司馬遷在記事方面瑕不掩瑜,或許【春秋】之內容,【史記】之事件才是精髓,只是我們考證時費盡全力才有點滴發現而已。

考聖誕如履薄冰

演周易一錘音定

子曰:五十以學易,可無大過矣。筆者已年過五十矣,對考定聖人生辰自覺有理有據,但仍如履薄冰。今易學高人有測未知生於何年卦例,深受啟發,洗手靜心,以易卦定先聖生年,以求萬無一失。

歲己亥甲戌月己亥日旬空辰巳

測孔子生於何歲庚戌或己酉搖得未濟之旅卦

各位易友,測不知何年生,以何為用神,諸書無有參考。卦已成,須看世應、動爻、空亡。

此卦世爻動化丙申,與庚戌己酉無關,應爻空亡,只是四爻納干後為己酉化,己酉正應所求,斷孔子生於己酉歲無疑。

後經仔細審查,發現擺放的通勝日曆,筆者誤將歲己亥認為是日干支,其實是己丑日。但不影響斷卦之結果,此時方悟一理,孔子記連食,司馬遷記孔子生年豈有錯乎!

獻縣崔記川成稿於己亥歲臘月初一日有食之

本文來自以下【文集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