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
【贞观政要】卷8封建诗解2祚之长短必在天时政或兴衰有关人事题文诗:
贞观十一,年太宗以,周封子弟,八百余年,
秦罢诸侯,二世而灭,吕后欲危,刘氏终赖,
宗室获安,封建亲贤,当是子孙,长久之道.
乃定制以,子弟荆州,都督荆王,元景安州,
都督吴王,恪二十人,又以功臣,司空赵州,
刺史长孙,无忌尚书,左仆射及,宋州刺史,
房玄龄等,一十四人,并为世袭.礼部侍郎,
李百药奏,论驳世封,事曰臣闻,经国庇民,
王者常制;尊主安上,人情大方;思阐治定,
之规以弘,长世之业,万古不易,百虑同归.
然命历有,赊促之殊,邦国家有,治乱之异,
退观载籍,论详咸云,周过其数,秦不及期,
存亡之理,在于郡国.周氏鉴夏,殷之长久,
遵皇之与,诸王并建,维城磐石,深根固本,
周虽王纲,弛废而其,枝干相持,逆节不生,
宗祀不绝.秦氏乃背,师古之训,弃先王道,
践华恃险,罢侯置守,其子弟无,尺土之邑,
兆庶罕与,共治之忧,故一夫号,七庙隳圮.
臣之以为,自古皇王,君临宇内,莫不受命,
上玄册名,帝录缔构,遇兴王运,其殷忧属,
启圣之期.虽魏武帝,携养之资,汉高徒役,
之贱非止,意有觊觎,推之不去.倘若其有,
狱讼不归,菁华已竭,虽帝尧之,光被四表,
大舜帝之,上齐七政,非止情存,揖让守之,
亦不可焉.以放勋与,重华之德,尚且不能,
克昌厥后,是知祚之,长短也必,在于天时,
政或兴衰,有关人事.隆周卜世,三十卜年,
七百沦胥,之道斯极,而文武之,器尚存斯,
龟鼎之祚,已悬定于,杳冥至使,南征不返,
东迁避逼,禋祀阙如,郊畿不守,止乃陵夷,
之渐有累,于封建焉.暴秦运距,闰余数终,
百六受命,之主德异,禹汤继世,之君才非,
启诵借使,李斯王绾,之辈盛开,四履将闾,
子婴之徒,俱启千乘,岂能逆帝,子之勃兴,
抗龙颜之,基命者也?至道至情,至情至德,
为政以德,正己政人,情通古今,非在封建.
【原文】
贞观十一年,太宗以周封子弟,八百余年,秦罢诸侯,二世而灭,吕后欲危刘氏,终赖宗室获安,封建亲贤,当是子孙长久之道。乃定制,以子弟荆州都督荆王元景、安州都督吴王恪等二十一人,又以功臣司空赵州刺史长孙无忌、尚书左仆射宋州刺史房玄龄等一十四人,并为世袭刺史。礼部侍郎李百药①奏论驳世封事曰:
臣闻经国庇民,王者之常制②;尊主安上,人情之大方③。思阐治定之规,以弘长世之业,万古不易,百虑同归。然命历有赊促之殊④,邦家有治乱之异,退观载籍,论之详矣。咸云周过其数⑤,秦不及期⑥,存亡之理,在于郡国。周氏以鉴夏、殷之长久,遵皇王之并建,维城磐石,深根固本,虽王纲弛废,而枝干相持,故使逆节不生,宗祀不绝。秦氏背师古之训,弃先王之道,践华恃险,罢侯置守,子弟无尺土之邑,兆庶罕共治之忧,故一夫号呼而七庙隳圮⑦。
【注释】
①李百药:字重规,定州人,幼时多病,祖母为他取名百药。贞观初年,官拜中书舍人,后迁礼部侍郎,复授右庶子。
②常制:成规,老例。
③大方:指根本的法则。
④赊促之殊:赊,长、远。促,短、近。赊促之殊即长短之别。
⑤周过其数:相传周成王卜定周世三十,历七百载,结果经历了三十七世,八百六十七年。所以说过其数。
⑥秦不及期:泰始皇欲传位万世,结果二世而亡。所以说不及期。
⑦隳圮(huī pǐ):毁坏,坍塌。
【译文】
贞观十一年,太宗认为周朝实行分封诸侯的制度,执掌江 山八百余年,秦朝废除了分封制度,只经历了两代就灭亡了。汉代吕后想篡夺汉室天下,最后靠刘姓宗室的力量获得安定。分封子弟的方法应该是子孙保全江山的最好办法。于是定下制度,分封子弟荆王元景、吴王恪等二十一人为都督,功臣长孙无忌、房玄龄等十四人为刺史,并且世袭爵位。礼部侍郎李百药上书表示反对说:
我听说治理国家造福百姓,是历代帝王的一贯做法。尊重皇上使他高枕无忧,这是人之常情。考虑安定国家的方策,以开辟未来大业,这是所有帝王万古不变的想法。然而,王朝的命运有长有短,国家有治有乱,认真考察历代的典籍,对这个问题讲述得很详细。人们都说周朝的统治超过了其命数,秦的统治还没达到其应该享有的期限,国家存亡的原因,是由于是否分封诸侯。周朝借鉴夏殷统治长久的经验,遵循前代的统治经验,实行皇帝与诸侯并存的制度,加强统治力量,注意保全根本,即使王道废弛,可是各个朝代统治祭祀却没有断绝。秦朝违背先王的遗训,舍弃先王的统治方法;倚仗华山一带地形险要,废除诸侯,只设置郡守。结果子孙没有一寸土地的封邑,百姓很难与之共处,所以陈涉揭竿起义,秦朝就迅速灭亡了。
【原文】
臣以为自古皇王,君临宇内①,莫不受命上玄②,册名帝录,缔构遇兴王之运,殷忧属启圣之期。虽魏武携养之资③,汉高徒役之贱④,非止意有觊觎,推之亦不能去也。若其狱讼不归,菁华⑤已竭,虽帝尧之光被四表,大舜之上齐七政,非止情存揖让,守之亦不可焉。以放勋、重华之德,尚不能克昌厥后,是知祚之长短,必在于天时,政或兴衰,有关于人事。隆周卜世三十,卜年七百,虽沦胥之道斯极,而文、武之器尚存,斯龟鼎之祚,已悬定于杳冥也。至使南征不返,东迁避逼,禋祀阙如,郊畿不守,止乃陵夷之渐,有累于封建焉。暴秦运距闰余,数终百六,受命之主,德异禹、汤,继世之君,才非启、诵,借使李斯、王绾之辈盛开四履,将闾、子婴之徒俱启千乘,岂能逆帝子之勃兴,抗龙颜之基命者也?
【注释】
①宇内:四海之内,泛指天下。
②上玄:上天,天帝。
③魏武携养之资:魏武帝曹操,其父嵩为汉中常侍曹腾的养子。
④汉高徒役之贱:汉高祖刘邦,起初为泅上亭长,为县送徒役往骊山,途中起兵。
⑤菁华:精华。
【译文】
我认为自古以来帝王统治天下,没有哪一个不是受命于天的。建邦立国是天命转移的缘故,心忧百姓是有道明君的高贵品德。即使资质像曹操这样的养子,身份像汉高祖那样的役徒,他们也不是有意夺取天下,即使想逃脱也逃脱不掉的。相反,如果是百姓民心不归,精华已尽,像尧、舜这样的皇帝,像放勋、重华这样的德行,他们也守不住基业,不能永保国家兴隆。从这里可以看出,国统的长短,在于天时,政治的兴衰,在于人事。周代的统治卜算起来,已经历三十余代七百多年。虽然历经浮沉兴衰,但周代开国的宏大气象还存在,这些通过卜筮所展示的祥瑞的法果,早已在冥冥之中注定了。至于后来发生的一系列祸患,那是由于国运渐衰,灭亡的日子将至的缘故,与当时的分封没有太大关系。暴秦的运数,算起来有一百六十多年,是受命于天的君主,他的才德与禹、汤相去甚远,后来的继承者,才能也远远比不上启、诵。即使有李斯、王绾等功臣,将闾、子婴诸子弟广受封土,列为诸侯,又怎能抗拒汉朝的兴起,阻止汉高祖称帝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