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626|回復: 0

[其他] 【贞观政要】卷14忠义诗解3陈叔达谏前车之鉴疑其浊者旁责举人好善不笃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牟向东 發表於 2022-10-18 17:18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贞观政要卷14忠义诗解3陈叔达谏前车之鉴旁责举人好善不笃
题文诗:
贞观六年,太宗授左,光禄大夫,陈叔达为,
礼部尚书,因谓:武德中公,曾进直言,
于太上皇,明朕,克定大功,不可黜退.
朕性刚烈,若有抑挫,恐不胜其,忧愤以致,
疾毙之危.今赏忠謇,有此迁授.叔达对曰:
臣以隋氏,父子自相,诛戮以致,灭亡岂容,
目睹覆车,不改前辙?所以,竭诚进谏.
太宗曰朕,知公非独,为朕一人,实为社稷.
贞观八年,桂州都督,李弘节是,以清慎闻,
及身殁后,其家卖珠.太宗闻之,宣于朝曰:
此人生平,宰相皆言,其清今日,既然所举,
者岂无罪?必当深理,之不可舍.侍中魏徵,
承间言曰:陛下生平,言此人浊,未见受财,
之所今闻,其卖珠而,将罪举者,不知所谓.
自圣朝来,为国尽忠,清贞慎守,终始不渝,
屈突通,张道源也.通子三人,来选,
一匹羸马,道源儿子,不能存立,未见陛下,
一言及之.弘节,为国立功,大蒙赏赉,
居官殁后,不言贪残,妻子卖珠,未为有罪.
审其清者,无所存问,疑其浊者,旁责举人,
虽云疾恶,不疑是亦,好善不笃.臣窃思度,
未见其可,恐有识者,必生横议.抚掌曰:
造次不思,遂有此语,方知谈之,亦不容易,
并勿问之.其屈突通,道源儿子,宜各与官.
【原文】
贞观六年,授左光禄大夫陈叔达礼部尚书,因谓曰:『武德中,公曾进直言于太上皇,明朕有克定大功,不可黜退云。朕本性刚烈,若有抑挫,恐不胜忧愤,以致疾毙之危。今赏公忠謇,有此迁授。』叔达对曰:『臣以隋氏父子自相诛戮,以致灭亡,岂容目睹覆车,不改前辙?臣所以竭诚进谏。』太宗曰:『朕知公非独为朕一人,实为社稷之计。』
【译文】
贞观六年,唐太宗加封左光禄大夫陈叔达为礼部尚书,对他说:『武德年间,你曾向太上皇直言进谏,申明我有打败敌人平定疆土的功劳,不可以罢免我。我本性刚烈,如碰到挫折,恐怕承受不起忧愤之情,从而导致疾病终至死亡。今天为了表彰你的忠心正直,所以将升迁你。』陈叔达回答:『我认为隋朝父子自相残害,是导致灭亡的灾祸,我那时怎能容许眼看车要倾覆,而不管后车不改前辙呢?这正是我极力进谏的原因。』太宗说:『我知道你并不是为我一个人,而是为了整个国家大计。』
【原文】
贞观八年,先是桂州都督李弘节以清慎①闻,及身殁后,其家卖珠。太宗闻之,乃宣于朝曰:『此人生平,宰相皆言其清,今日既然,所举者岂得无罪?必当深理②之,不可舍也。』侍中魏徵承间③言曰:『陛下生平言此人浊,未见受财之所,今闻其卖珠,将罪举者,臣不知所谓。自圣朝以来,为国尽忠,清贞慎守,终始不渝,屈突通、张道源而已。通子三人来选,有一匹羸马④,道源儿子不能存立,未见一言及之。今弘节为国立功,前后大蒙赏赉,居官殁后,不言贪残,妻子卖珠,未为有罪。审其清者,无所存问,疑其浊者,旁责举人,虽云疾恶不疑,是亦好善不笃。臣窃思度,未见其可,恐有识闻之,必生横议。』太宗抚掌曰:『造次不思,遂有此语,方知谈不容易,并勿问之。其屈突通、张道源儿子,宜各与一官。』
【注释】
①清慎:小心为官,清正廉洁。②深理:认真追究。
③承间:抓住空隙。④羸马:病弱的马。
【译文】
贞观八年,桂州都督李弘节以清廉谨慎闻名,李弘节死后,他的家里要变卖珠宝。太宗听了这件事,在朝堂上说:『此人在世的时候,宰相都说他清廉,今天既然这样,那么推举他的人怎能没有罪过呢?必须好好地查证一下,不可掉以轻心呀。』侍中魏徵私下对太宗说道:『陛下一直说这个人不清白,但没有看到他接受财物。现在听说他的妻子卖珠宝,又要治他的罪。我不知道这是什么原因。自圣朝以来,为国尽忠,清廉谨慎,自始至终不改的,只不过是屈突通、张道源罢了。突爵通三个儿子来应选,只有一匹不好的马,张道源的儿子穷得无法维持生计,没有见陛下有一句话涉及这件事。现在弘节为国家立下汗马功劳,前前后后都大受奖赏,弘节死后,并没有什么关于他贪婪的言论,妻子卖掉珠宝首饰,并没有什么罪过。认为一个人清白,就什么都好;怀疑一个人不清白,就连举荐的人都要受到责备,虽然说痛恨邪恶没有什么过错,但是喜欢善行却也不见得深厚。我暗暗思量这种做法,没有见到其中可以值得称道的,我担心有见识的人听到这些事,必然产生许多不好的议论。』太宗听了拍手称赞道:『这是我做事不好,没有思考成熟,说错了话,现在才知道一个人要不说错话也不容易呀,李弘节的事不要过问了。像屈突通、张道源的儿子,都应该各授予一个官职。』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