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913|回覆: 0

[其他] 【貞觀政要】卷35征伐詩解8有道之君以逸逸人無道之君以樂樂身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牟向東 發表於 2022-11-1 16:43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貞觀政要】卷35征伐詩解8有道之君以逸逸人無道之君以樂樂身
題文詩:
又聞,為政之本,貴在無為.土木之功,
不可遂兼.北闕初建,南營翠微,曾未逾時,
玉華創製,非惟構架,之勞頗有,功力之費.
雖復茅茨,示約猶興,木石之疲,假使和雇,
取人不無,煩擾之弊.是以卑宮,菲食聖王,
之所;金屋瑤台,驕主為麗.故有道君,
以逸逸人;無道之君,以樂樂身.願陛下使,
之以時則,力不竭矣;用而息之,則心斯悅.
珍玩技巧,為喪國之,斧斤珠玉,錦繡實為,
迷心鴆毒.竊見服玩,鮮靡如變,化於自然,
職貢奇珍,若神仙之,所制雖馳,華於季俗,
實敗素於,淳風是故,知漆器非,延叛之方,
桀造人叛;玉杯,招亡之米,紂用國亡.
方驗侈麗,之源.作法於儉,猶恐其奢;
作法於奢,何以制後?伏惟陛下,明照未形,
智周無際,窮奧秘於,麟閣盡探,賾於儒林.
千王治亂,之蹤百代,安危之跡,興亡衰亂,
之數得失,成敗之機,固亦包吞,心府之中,
循環目圍,內乃宸衷,久察無假,一二言焉.
惟知非難,行之不易,業著志驕,時安體逸.
伏願陛下,抑志裁心,慎終成始,削輕過以,
添重,擇今是以,替前非則,鴻名,
日月無窮,盛業,乾坤永泰!太宗甚善,
其言特加,優賜甚厚.清靜無為,恬淡至治.

【原文】

又聞為政之本,貴在無為。竊見土木之功,不可遂兼。北闕初建,南營翠微,曾未逾時,玉華創製,非惟構架之勞,頗有功力之費。雖復茅茨示約,猶興木石之疲,假使和雇取人,不無煩擾之弊。是以卑宮菲食①,聖王之所安;金屋瑤台,驕主之為麗。故有道之君,以逸逸人;無道之君,以樂樂身。願陛下使之以時,則力不竭矣;用而息之,則心斯悅矣。
【注釋】

①卑宮菲食:住簡陋的房子,吃粗淡的茶飯。

【譯文】
我私下又聽說治政的根本貴在無為。私下以為土木工程不可連續不斷地進行。北邊門樓剛建好,就在南邊建翠微宮,沒過多久又要建玉華宮,這不只是浪費材料,對人力也是一個很大的浪費。雖一再表示建築要低標準力求儉約,還是需要伐木採石,即使用官費僱工,也不免煩擾百姓。要知道簡陋的宮室和粗淡的茶飯是聖明的君主所安心受用的,而金碧輝煌的殿堂只有驕逸的君主才認為是美麗的。所以有道的君主是以休養生息使百姓安適;沒有道德的君主是以淫樂享受來滿足自己的情慾。但願陛下使用民力有所節制,那麼他們的力氣就不會用完了,在用了力氣之後給他們以休息的機會,那麼他們心裏就會感到高興了。

【原文】

夫珍玩技巧,為喪國之斧斤①;珠玉錦繡,實迷心之鴆毒②。竊見服玩鮮靡③,如變化於自然,職貢奇珍,若神仙之所制,雖馳華於季俗,實敗素於淳風。是知漆器非延叛之方,桀造之而人叛;玉杯豈招亡之米,紂用之而國亡。方驗侈麗之源,不可不遏。夫作法於儉,猶恐其奢;作法於奢,何以制後?伏惟陛下,明照未形,智周無際,窮奧秘於麟閣,盡探賾於儒林。千王治亂之蹤,百代安危之跡,興亡衰亂之數,得失成敗之機,固亦包吞心府之中,循環目圍之內,乃宸衷久察,無假一二言焉。惟知之非難,行之不易,志驕於業著,體逸於時安。伏願抑志裁心,慎終成始,削輕過以添重德,擇今是以替前非,則鴻名與日月無窮。盛業與乾坤永泰!太宗甚善其言,特加優賜甚厚。
【注釋】
①斧斤:原為砍木的工具。這裏指敗國之器。
②鴆毒:毒藥,毒酒。
③鮮靡:鮮艷華麗。
【譯文】
珍奇的玩物和浮華的技巧就像是使國家敗亡的刀斧,珠玉的擺設和華麗的服飾就像是使人心惑亂的毒酒。為妾發現陛下的衣服和玩物應有盡有,而且千姿百態、變化多端。別人進獻的奇珍異寶玲瓏剔透,猶如神仙製造的一般。雖說競求華麗為時俗所難免,實際上卻敗壞了淳樸的社會風尚。要知道漆器並不是產生叛離的東西,夏桀加以製造卻導致了民心離叛,玉杯也不是招災惹禍的東西,商紂加以使用卻導致了國敗身亡。經驗證明,奢侈華麗的苗頭,不可不加以遏制。再說創始時節儉,還唯恐其後流於奢侈,創始時就奢侈,那將如何制約後代?為妾伏地而想,陛下明察秋毫,高瞻遠矚,深入鑽研古代典籍,虛心徵詢儒林學士。千王百代治亂安危的蹤跡,興衰存亡得失成敗的原因,無疑也已包含於心中,循環於眼前,為陛下所早已洞察,用不着為妾再說什麼。只是知道這個道理並不困難,但實行起來卻很不容易。往往是因為功業卓著而志趣驕逸,天下太平而貪圖享樂。希望陛下克制己欲,善始慎終,改掉小毛病以光大道德,用今天的優點取代以前的過錯,這樣,陛下的英名就可以與日月齊輝,大業就可以與乾坤共存了!

太宗非常讚賞這些意見,特地厚加賞賜。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