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474|回覆: 0

[其他] 【貞觀政要】卷37行幸詩解2上之所好下必有甚競為無限窮奢而亡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牟向東 發表於 2022-11-2 15:08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貞觀政要】卷37行幸詩解2上之所好下必有甚競為無限窮奢而亡
題文詩:
貞觀十三,年太宗謂,魏徵等曰:隋煬帝承,
文帝餘業,海內殷阜,若能常處,關中豈有,
傾敗,不顧百姓,行幸無期,逕往江都,
不納董純,崔象諫諍,身戮國滅,為天下笑.
帝祚長短,委以玄天,福善禍淫,亦由人事.
每思若欲,君臣長久,國無危敗,君有違失,
臣須極言.聞卿規,諫縱不能,當時即從,
再三思審,擇善而用.貞觀十二,年東巡狩,
將入洛,次顯仁宮,宮苑官司,多被責罰.
侍中魏徵,進言曰君,今幸洛州,為是舊征,
行處庶其,安定故欲,加恩故老.城郭之民,
未蒙德惠,官司苑監,多及罪辜,或以供奉,
之物不精,又以不為,獻食此則,不思止足,
志在奢靡,既乖行幸,本心以副,百姓所望?
隋主先命,在下多作,獻食不多,則有威罰.
上之所好,下必有甚,競為無限,遂至滅亡.
此非載籍,所聞陛下,目所親見.為其無道,
天命,陛下代之.當戰慄栗,每事省約,
參蹤前列,昭訓子孫,奈何今日,欲在人下?
陛下若以,為足今日,不啻足矣;若以不足,
萬倍於此,亦不足也.太宗大驚,曰非公朕,
不聞此言.自今已後,無如此事.窮奢極侈,
不得不亡,左傳有曰:知過能改,善莫大焉.
【原文】

貞觀十三年,太宗謂魏徵等曰:『隋煬帝承文帝餘業,海內殷阜,若能常處關中,豈有傾敗?遂不顧百姓,行幸無期,逕往江 都,不納董純、崔象①等諫諍,身戮國滅,為天下笑。雖復帝祚長短,委以玄天,而福善禍淫,亦由人事。朕每思之,若欲君臣長久,國無危敗,君有違失,臣須極言。朕聞卿等規諫,縱不能當時即從,再三思審,必擇善而用之。』
【注釋】

①董純、崔象:二人都是隋煬帝時的大臣。

【譯文】
貞觀十三年,唐太宗對魏徵等大臣說:『隋煬帝在繼承隋文帝基業的時候,海內昇平,如果他能長期住在關中,怎麼可能遭致滅亡呢?可是後來他不顧百姓的疾苦,到各地去行幸巡遊,沒有歸期。最後索性住在江 都,不聽從董純、崔象等大臣的忠言,最終不僅自己死於叛臣之手,也斷送了江 山社稷,還留下笑柄讓世人感嘆評說。雖然帝運的長短,是天意決定的,但是禍福善惡,也在於人事。我每每想到這些,都認為若要國家太平,君臣相安無事,君主一旦有了過失,臣子就一定要直言不諱地指出來。我對你們提出的意見,雖然不能當時就採納,但在我反覆思考之後,必定會選擇好的意見加以採納。』

【原文】

貞觀十二年,太宗東巡狩,將入洛,次於顯仁宮,宮苑官司多被責罰。侍中魏徵進言曰:『陛下今幸洛州,為是舊征行處,庶其安定,故欲加恩故老。城郭之民未蒙德惠,官司苑監多及罪辜,或以供奉之物不精,又以不為獻食。此則不思止足,志在奢靡,既乖行幸本心,何以副百姓所望?隋主先命在下多作獻食,獻食不多,則有威罰。上之所好,下必有甚,競為無限,遂至滅亡。此非載籍所聞,陛下目所親見。為其無道,故天命陛下代之。當戰戰慄栗,每事省約,參蹤前列,昭訓子孫,奈何今日欲在人之下?陛下若以為足,今日不啻足矣;若以為不足,萬倍於此,亦不足也。』太宗大驚曰:『非公,朕不聞此言。自今已後,庶幾無如此事。』
【譯文】

貞觀十二年,唐太宗東巡,即將進入洛陽,下榻在顯仁宮,宮裏的侍從因為侍候不周,受到很多責罰。對此,侍中魏徵向唐太宗進諫,說:『陛下如今到洛陽,是因為以前在戰爭期間這裏遭到了禍殃,陛下希望這裏獲得安寧,所以對洛陽的百姓施以特別的恩惠。但事到如今,這裏的百姓非但沒得到眷顧,相反,顯仁宮的侍從還受到了很多無辜的責罰。他們有的是因為進獻的物品不精緻,或者因為食物不甘美而受罰。這可能是因為陛下不知足,太奢侈造成的。這樣做不僅違背了巡遊的初衷,也辜負了老百姓的期望。過去,隋煬帝命令下人多多進獻食物,只要食物不豐美,就要受到責罰。上面有什麼樣的喜好,下面必定會加倍效仿,這樣下去,人就會變得貪得無厭,最後走向滅亡。這不只是史書所載,也是陛下親眼所見,親耳所聞的。正因為隋煬帝昏庸無道,所以上天才委派你來代替他。陛下應當戰戰兢兢,凡事從儉,以前人的風範為楷模,來告誡子孫後代。如果陛下意足了,那麼現在就能感到滿意,反之,即使比現在好過千倍萬倍,也不會感到滿足的。』唐太宗聽後大驚失色,說:『沒有你,我絕不會聽到這樣的諍言。從今以後,再也不會有此類事情發生了。』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