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831|回覆: 0

[其他] 【晏子春秋】卷8外篇(下)詩解1仲尼見景公景公欲封之晏子以為不可(孔聖真情說仁道義導民向善)

[複製鏈接]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牟向東 發表於 2022-11-30 21:01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晏子春秋8篇(下)詩解1仲尼見景公景公欲封之晏子以為不可孔聖真情說仁道義導民向善
題文詩:仲尼之齊,見景公悅,欲封之以,爾稽之地,
以告晏子.對,自順,不可教下;
好樂,不可使治;立命,不可守職;
厚葬破民,貧國久喪,哀費日,不可使民;
行之難者,在內而傳,者無其外,故異於服,
勉於容不,可以,而馴百姓.自大賢滅,
周室之卑,威儀加多,民行滋薄;聲樂繁充,
世德滋衰.今孔丘盛,聲樂侈世,飾弦歌鼓,
舞以聚徒,繁登降禮,趨翔之節,以觀,
博學不可,儀世勞思,不可補民,壽不能,
殫其教也,壯年不能,其禮,積財不能,
贍其樂也,繁飾邪術,以營世君,盛為聲樂,
淫愚.其道也不,可以示世;其教也不,
可以導民.今欲封之,以移齊國,俗非所以,
導眾存民.公曰善.於是厚禮,留封敬見,
不問其道,仲尼迺行.孔聖真情,真情精誠,
身逢亂世,禮崩樂壞,人心澆薄,遊說著書,
以仁愛人,以禮正人,傳情遞義,導民向善.
【原文】
仲尼見景公景公欲封之晏子以為不可第一〔1〕〔2  仲尼之齊,見景公,景公說之,欲封之以爾稽〔3〕,以告晏子。晏子對曰:不可〔4〕。彼浩裾自順〔5〕,不可以教下〔6〕;好樂緩於民〔7〕,不可使親治;立命而建事〔8〕,不可守職;〔9〕厚葬破民貧國,久喪道哀費日〔10〕,不可使子民〔11〕;行之難者在內,而傳者無其外〔12〕,故異於服,勉於容〔13〕,不可以道眾而馴百姓〔14〕。自大賢之滅,周室之卑也,威儀加多,而民行滋薄;聲樂繁充,而世德滋衰〔15〕。今孔丘盛聲樂以侈世〔16〕,飾弦歌鼓舞以聚徒〔17〕,繁登降之禮〔18〕,趨翔之節以觀眾〔19〕,博學不可以儀世〔20〕,勞思不可以補民〔21〕,兼壽不能殫其教〔22〕,當年不能究其禮〔23〕,積財不能贍其樂〔24〕,繁飾邪術以營世君〔25〕,盛為聲樂以淫愚其民〔26〕。其道也,不可以示世〔27〕;其教也,不可以導民〔28〕。今欲封之,以移齊國之俗〔29〕,非所以導眾存民也?〔30〕。公曰:善。於是厚其禮而留其封〔31〕,敬見不問其道〔32〕,仲尼乃行〔33〕。
【譯文】
孔子到了齊國,拜見齊景公,景公很喜歡孔子,準備將爾稽封賞給孔子。景公把自己的想法告訴了晏子,晏子回答說:『不行。他傲慢而自以為是,不可以用來教導百姓;喜好禮樂對百姓寬緩,不能讓他親自治理百姓;好修身從命,而疲於作實際工作,不能勤於職守;主張厚葬破費民財,使國家貧困;喪儀長久衰念不止枉費時日,不能作父母官。德行修養最難的在於內心,而儒者只注意修飾外表,所以服飾奇特;過分注重容儀舉止,不能引導眾人,教化萬民。自從大賢之人死之後,周王室就衰落了,禮儀的細則更加繁瑣,百姓的行為卻日益澆薄,世風日下;歌舞禮樂沉悶繁冗,而世間的道德日漸衰微。現在孔子用盛大的歌樂來使世風日趨奢靡,用弦歌鼓舞來聚集眾人,用繁瑣的上下尊卑進退的禮儀細節、以步趨的莊敬來使百姓效法。他們博學切不能於世為法,思慮勞頓卻不能於人民有所補益,有加倍的壽命,也學不完他們的禮教,人到壯年也難搞清他們的儀軌,積蓄的財產不足供他們禮樂的費用。繁飾邪術以蠱惑世上的國君,盛為聲樂來愚弄百姓。他們的主張,不能示範於世;他們的學問,不能用來教育人民。您現在打算封賞孔子,用他們的一套來改變齊國的風俗,可不是用來教育百姓、保護人民的好辦法。景公說:『好。』於是留下了封賞的土地而贈給他厚重的禮物,迅速接見了他而沒有問他的道德學問, 孔子受接見完就走了。
【注釋】
  〔1〕 盧文弨云:「吳本不分篇。」◎蘇輿云:「舊以此與上篇併合為一卷,意在合七略之數,今從之。」
  〔2〕 盧文弨云:「元刻末注云:『此並下五章,皆毀詆孔子,殊不合經術,故着於此篇。』」
  〔3〕 孫星衍云:「墨子作『尼谿』。『尼』、『爾』,『稽』、『谿』,聲皆相近。」◎則虞案:詰墨作「尼谿」,史記孔子世家作「尼谿田」。
  〔4〕 則虞案:孔子世家有「夫儒者滑稽而不可軌法」。
  〔5〕 孫星衍云:「墨子作『浩居』,史記作『倨傲』。」◎洪頤烜云:「『浩裾』,即『傲倨』假借字。」◎則虞案:孫詒讓墨子閒詁云:「家語三恕篇『浩浩倨者則不親』,王肅注云:『浩浩,簡略不恭之貌。』大戴禮文王官人篇云『自順而不讓』,又云『有道而自順』,孔廣森云:『自順,謂順非也。』」
  〔6〕 則虞案:「教」,史記作「為」。黃本挩「下」字。
  〔7〕 孫星衍云:「今本『緩』誤『綏』,鹽鐵論作『繁於樂而舒於民』,因『舒』知為『緩』字。墨子作『好樂而淫人』。」◎錢熙祚云:「『緩』上似脫『而』字。」◎則虞案:元刻本、吳勉學本、子匯本作「綏」,凌本作「緩」。
  〔8〕 孫星衍云:「墨子作『怠事』,是言恃命而怠於事也。『建』或『逮』訛,『逮』亦為『怠』假音與。」◎孫詒讓扎移云:「孫說未塙。『建』與『券』聲近字通,『建事』,謂厭倦於事也。考工記輈人云:『左不楗』,杜子春云:『書「楗」或作「券」。』鄭康成云:『「券」,今「倦」字也。』墨子號令篇云:『慎無厭建。』厭建,即厭倦也。」◎則虞案:詰墨作「怠事」。
  〔9〕 黃以周云:「墨子『不可』下有『使』字。」◎蘇輿云:「拾補有『使』字,注云『脫』。」◎則虞案:指海本據補「使」字。
  〔10〕孫星衍云:「墨子作『宗喪循哀』,孔叢引墨子作『崇喪遂哀』。」◎王念孫云:「案『道』當為『遁』,字之誤也。『遁』與『循』同。墨子非儒篇云『宗喪循哀,不可使慈民』,文義正與此同。問上篇曰『不淫於樂,不遁於哀』,即循哀也。(問下篇『晏子逡遁而對』,又曰『晏子逡遁對』,外上篇『晏子遵循而對』,是『遁』即『循』也。管子戒篇『桓公蹴然逡遁』,小問篇『公遵遁』,亦以『遁』為『循』。)『循』之言遂也,『遂哀』謂哀而不止也,說見諫下篇『修哀』下。」
  〔11〕孫星衍云:「墨子作『慈民』,『子』當讀為『慈』。」
  〔12〕蘇輿云:「拾補『傳』作『儒』,注云:『「傳」訛。』」◎黃以周云:「按盧校是,下章『始吾望儒而貴之,今吾望儒而疑之』,元刻兩『儒』字亦作『傳』。『無』,讀為『嫵』,說文:『嫵,媚也。』『嫵其外』,即下所謂『異於服,勉於容』。」◎于鬯云:「『傳』當為『儒』,『儒』或作『〖亻{亠舄}〗』,形與『傳』形相近,故『儒』誤為『傳』。『無』,與『有無』之『無』本異字,說文『無』訓『豐』,在林部;『〖橆,下"林中加亡"〗』訓『亡』,在亡部。『有無』之『無』乃『〖橆,下"林中加亡"〗』字,特書傳通作『無』字耳。此『無』字正是林部之『無』,非亡部之『〖橆,下"林中加亡"〗』,林部又云:『或說規模字。』此『無』字正規模字也。上文云『行之難者在內』,是晏子之意以儒者不務內而務外,故曰『而儒者無其外』,謂儒者徒規模其外耳。下文『異於服,勉於容』,以及『盛聲樂』,『飾弦歌鼓舞』,『繁登降』,『趨翔』一切云云,皆伸發儒者規模其外之實也。『儒』誤為『傳』,又不察『無』字而認為『有無』之『無』,則語不可通矣。或曰:儒者亦務內,而傳儒道者輒略內而務外,此後代儒者通弊,宜為世所譏,非儒道本然也,則作『傳』亦未始無義。鬯謂:非晏子意也。晏子之道,墨道也。彼非儒,固舉儒而非之,猶儒家之非佛,固舉佛而非之,豈能曰佛是而所非者僧邪?且晏子所譏者,孔子也,下章云『始吾望儒而貴之,今吾望儒而疑之』,彼元刻本正作『始吾望傳而貴之,今吾望傳而疑之』。孫星衍音義云:『「望儒」,今本「儒」作「傳」,據孔叢改。』則孫本亦原作『傳』,改作『儒』。墨子非儒篇『儒者迎妻』,『儒』舊本亦誤作『傳』,畢沅本據彼下文改『傳』為『儒』,豈非並『儒』誤為『傳』之的證與。」◎劉師培校補云:「『傳』字當從盧校作『儒』,『無』與『膴』同。鹽鐵論論誹篇丞相史引晏子曰:『儒者並於言而寡於實,繁於樂而舒(此即本書「綏於民」。廣雅釋詁四:「綏,舒也。」孫改「綏」為「緩」,非是)於民,久喪以害生,厚葬以傷業,禮煩而難行,道近而難遵,稱往古而訾當世,賤所見而貴所聞。』與此節略同。『膴』,猶『華』也。」
  〔13〕孫星衍云:「墨子作『機服勉容』,孫詒讓閒詁云:『「機」,危也。「危服」蓋猶言「危冠」。「勉」,「俛」之假字,言其冠高而容俛也。』」◎則虞案:「異於服」者,如儒行所謂衣逢掖之衣,冠章甫之冠也。亦即荀子儒效「逢衣淺帶,解果其冠也」。說苑:「蟹螺者宜禾。」蟹螺,蓋高地;解果,即高冠,亦即所謂危冠也。「勉於容」,即儒行所謂坐起恭敬。
  〔14〕孫星衍云:「『道』,墨子作『導』。」◎文廷式云「『馴』通作『訓』。」
  〔15〕則虞案:史記作「自大賢之息,周室既衰,禮樂缺有閒」。
  〔16〕孫星衍云:「墨子作『盛容修飾以蠱世』。」
  〔17〕則虞案:墨子無「飾」字。
  〔18〕孫星衍云:「墨子下有『以示儀』三字。」◎則虞案:當據補。
  〔19〕孫星衍云:「墨子作『勸眾』。」◎文廷式云:「趨翔,即趨蹌也。(呂覽尊師篇『病趨翔』,畢沅曰:『「翔」與「蹌」同。』)◎則虞案:「趨」上,墨子有「務」字。
  〔20〕孫星衍云:「墨子作『儒學不可使議世』。」◎則虞案:元刻本、活字本「博」誤「傳」。
  〔21〕則虞案:元刻本、活字本脫「以」字。
  〔22〕孫星衍云:「墨子作『絫壽不能盡其學』。」◎則虞案:史記作「累世不能殫其學」。
  〔23〕孫星衍云:「『究』,墨子作『行』。」◎蘇輿云:「爾雅云:『丁,當也。』『丁』『當』一聲之轉。此云『當年』者,『丁年』也;『丁年』者,『壯年』也。呂氏春秋愛類篇云:『士有當年而不耕者,女有當年而不績者。』淮南齊俗篇曰:『丈夫丁壯而不耕,婦人當年而不織。』管子揆度篇曰:『老者譙之,當壯者遣之邊戍。』『當壯』即『丁壯』。輕重丁篇『男女當壯』,輕重戊篇又作『丁壯』。是皆『丁』『當』同義之證也。」
  〔24〕則虞案:元刻本、活字本「贍」誤「瞻」,黃本誤「膽」。
  〔25〕孫星衍云:「說文:『〖膋,下"月改目上"〗,惑也。』高誘注淮南:『營,惑也。』二通。」
  〔26〕孫星衍云:「墨子作『以淫遇民』。」◎蘇輿云:「『愚』、『遇』古字通。莊子則陽篇『匿為物而愚不識』,釋文:『「愚」一本作「遇」。』秦策『今愚惑,與罪人同心』,姚本作『遇惑』,並其證矣。」◎蘇時學云:「『其』字誤衍。」
  〔27〕孫星衍云:「今本脫『其道』字,『世』字據墨子增。」◎黃以周云:「元刻脫『其道』字『世』字。」
  〔28〕孫星衍云:「墨子作『導眾』,孔叢作『家』,非。」◎則虞案:「教」,墨子作「學」。作「學」者是,蓋「斅」「教」形近而訛。
  〔29〕孫星衍云:「『移』,墨子作『利』。」◎則虞案:作「移」者是。又墨子無「國之」二字。
〔30〕孫星衍云:「墨子作『導國先眾。』」◎則虞案:史記作「非所以先細民也」。
  〔31〕孫星衍云:「今本脫『封』字,據墨子增。」◎則虞案:活字本、嘉靖本、子匯本均脫。
  〔32〕俞樾云:「按『敬』字當作『苟』。爾雅釋詁:『亟,疾也。』釋文曰:『字又作「苟」。』是『苟』與『亟』通,『苟見』猶云『亟見』,孟子萬章篇『穆公亟見於子思』,與此同義。亟見而不問其道,仲尼所以行也。『苟』字經傳罕見,淺人遂加『攴』作『敬』耳。」
  〔33〕孫星衍云:「墨子非儒篇此作『孔乃恚怒於景公與晏子,乃樹鴟夷子皮于田常之門,告南郭惠子以所欲為,歸於魯』云云,疑本晏子春秋。後人以其詆譏孔子,乃刪去其文,改為『仲尼乃行』四字。墨子非儒篇又載:『齊景公問晏子曰:「孔子為人何如?」晏子不對,公又復問,不對。景公曰:「以孔丘語寡人者眾矣,俱以賢人也,今寡人問之,而子不對,何也?」晏子對曰:「嬰不肖,不足以知賢人。雖然,嬰聞所謂賢人者,入人之國,必務合其君臣之親,而弭其上下之怨。孔丘之荊,知白公之謀,而奉之以石乞,君身幾滅而白公戮。嬰聞賢人得上不虛,得下不危,言聽於君,必利人,教行不必於上,是以言明而易知也,行易而從也,行義可明乎民,謀慮可通乎君臣。而孔丘深慮同謀以奉賊,勞思盡知以行邪,勸下亂上,教臣殺君,非賢人之行也。入人之國,而與人之賊,非義之類也;知人不忠,趣之為亂,非仁義之本也。逃人而後謀,避人而後言,行義不可明於民,謀慮不可通於君,臣嬰不知孔丘之有異於白公也。是以不對。」景公曰:「鳴呼!貺寡人者眾矣,非夫子則吾終身不知孔丘之與白公同也。」』亦晏子春秋本文後人刪去者,疑在此章之前。據墨子知之。」
【墨子】31非儒
孔某之齊,見景公。景公悅,欲封之以尼溪,以告晏子。晏子曰:『不可。夫儒,浩居而自順者也⑫,不可以教下;好樂而淫人⑬,不可使親治;立命而怠事,不可使守職;崇喪遂哀⑭,不可使慈民;機服勉容⑮,不可使導眾。孔某盛容修飾以蠱世⑯,弦歌鼓舞以聚徒,繁登降之禮以示儀⑰,務趨翔之節以觀眾⑱,博學不可使議世,勞思不可以補民⑲,累壽不能盡其學⑳,當年不能行其禮㉑,積財不能贍其樂㉒,繁飾邪術以營世君㉓,盛為聲樂以淫遇民㉔。其道不可以示世㉕,其學不可以導眾。今君封之,以利齊俗,非所以導國先眾㉖。』公曰:『善!』於是厚其禮,留其封,敬見而不問其道。
注釋
⑫ 浩居而自順: 驕傲自滿,自以為是。浩居,即倨傲。 ⑬ 淫人: 迷惑人。 ⑭ 崇喪遂哀: 崇厚喪禮,悲哀不止。 ⑮ 機服勉容: 穿着異服,故作儀容。 ⑯ 蠱世: 蠱惑世人。 ⑰ 繁登降之禮以示儀: 繁瑣進退的禮節,以顯示儀軌。 ⑱ 務趨翔之節以觀眾: 致力於快步盤旋的禮儀,以取悅觀眾。 ⑲ 補民: 補益於人民。 ⑳ 累壽不能盡其學: 幾輩子都不能弄通他們的學問。 ㉑ 當年不能行其禮: 人到壯年還不能實行他們的禮節。 ㉒ 積財不能贍其樂: 積累的財富不能供給他們樂舞的需求。 ㉓ 繁飾邪術以營世君: 包裝美麗的邪說,以迷惑當世君主。 ㉔ 淫遇民: 禍亂人民。 ㉕ 示世: 公之於世。 ㉖ 導國先眾: 引導國家,率領民眾。
文】
孔子到齊國,拜見景公。景公高興,想把尼溪封給他,來告訴晏子。晏子說:『不行。儒家,傲慢而自作主張,不可以教導下民;喜歡音樂而混亂人,不可以讓他們親自治民;主張命而懶於作事,不可以讓他們任官;崇辦喪事哀傷不止,不可以使他們熱愛百姓;異服而作出莊敬的表情,不可以使他們引導眾人。孔某人盛容修飾以惑亂世人,弦歌鼓舞以招集弟子,紛增登降的禮節以顯示禮儀,努力從事趨走、盤旋的禮節讓眾人觀看。學問雖多而不可讓他們言論世事,勞苦思慮而對民眾沒什麼好處,幾輩子也學不完他們的學問,壯年人也無法行他們繁多的禮節,累積財產也不夠花費在音樂上。多方裝飾他們的邪說,來迷惑當世的國君;大肆設置音樂,來惑亂愚笨的民眾。他們的道術不可公布於世,他們的學問不可以教導民眾。現在君王封孔子以求對齊國風俗有利,不是引導民眾的方法。』景公說:『好。』於是贈孔子厚禮,而不給封地,恭敬地接見他而不問他的道術。
題文詩:仲尼之齊,見景公悅,欲封之以,爾稽之地,
以告晏子.對,自順,不可教下;
好樂,不可使治;立命,不可守職;
厚葬破民,貧國久喪,哀費日,不可使民;
行之難者,在內而傳,者無其外,故異於服,
勉於容不,可以,而馴百姓.自大賢滅,
周室之卑,威儀加多,民行滋薄;聲樂繁充,
世德滋衰.今孔丘盛,聲樂侈世,飾弦歌鼓,
舞以聚徒,繁登降禮,趨翔之節,以觀,
博學不可,儀世勞思,不可補民,壽不能,
殫其教也,壯年不能,其禮,積財不能,
贍其樂也,繁飾邪術,以營世君,盛為聲樂,
淫愚.其道也不,可以示世;其教也不,
可以導民.今欲封之,以移齊國,俗非所以,
導眾存民.公曰善.於是厚禮,留封敬見,
不問其道,仲尼迺行.孔聖真情,真情精誠,
身逢亂世,禮崩樂壞,人心澆薄,遊說著書,
以仁愛人,以禮正人,傳情遞義,導民向善.
【原文】
仲尼見景公景公欲封之晏子以為不可第一〔1〕〔2  仲尼之齊,見景公,景公說之,欲封之以爾稽〔3〕,以告晏子。晏子對曰:不可〔4〕。彼浩裾自順〔5〕,不可以教下〔6〕;好樂緩於民〔7〕,不可使親治;立命而建事〔8〕,不可守職;〔9〕厚葬破民貧國,久喪道哀費日〔10〕,不可使子民〔11〕;行之難者在內,而傳者無其外〔12〕,故異於服,勉於容〔13〕,不可以道眾而馴百姓〔14〕。自大賢之滅,周室之卑也,威儀加多,而民行滋薄;聲樂繁充,而世德滋衰〔15〕。今孔丘盛聲樂以侈世〔16〕,飾弦歌鼓舞以聚徒〔17〕,繁登降之禮〔18〕,趨翔之節以觀眾〔19〕,博學不可以儀世〔20〕,勞思不可以補民〔21〕,兼壽不能殫其教〔22〕,當年不能究其禮〔23〕,積財不能贍其樂〔24〕,繁飾邪術以營世君〔25〕,盛為聲樂以淫愚其民〔26〕。其道也,不可以示世〔27〕;其教也,不可以導民〔28〕。今欲封之,以移齊國之俗〔29〕,非所以導眾存民也?〔30〕。公曰:善。於是厚其禮而留其封〔31〕,敬見不問其道〔32〕,仲尼乃行〔33〕。
【譯文】
孔子到了齊國,拜見齊景公,景公很喜歡孔子,準備將爾稽封賞給孔子。景公把自己的想法告訴了晏子,晏子回答說:『不行。他傲慢而自以為是,不可以用來教導百姓;喜好禮樂對百姓寬緩,不能讓他親自治理百姓;好修身從命,而疲於作實際工作,不能勤於職守;主張厚葬破費民財,使國家貧困;喪儀長久衰念不止枉費時日,不能作父母官。德行修養最難的在於內心,而儒者只注意修飾外表,所以服飾奇特;過分注重容儀舉止,不能引導眾人,教化萬民。自從大賢之人死之後,周王室就衰落了,禮儀的細則更加繁瑣,百姓的行為卻日益澆薄,世風日下;歌舞禮樂沉悶繁冗,而世間的道德日漸衰微。現在孔子用盛大的歌樂來使世風日趨奢靡,用弦歌鼓舞來聚集眾人,用繁瑣的上下尊卑進退的禮儀細節、以步趨的莊敬來使百姓效法。他們博學切不能於世為法,思慮勞頓卻不能於人民有所補益,有加倍的壽命,也學不完他們的禮教,人到壯年也難搞清他們的儀軌,積蓄的財產不足供他們禮樂的費用。繁飾邪術以蠱惑世上的國君,盛為聲樂來愚弄百姓。他們的主張,不能示範於世;他們的學問,不能用來教育人民。您現在打算封賞孔子,用他們的一套來改變齊國的風俗,可不是用來教育百姓、保護人民的好辦法。景公說:『好。』於是留下了封賞的土地而贈給他厚重的禮物,迅速接見了他而沒有問他的道德學問, 孔子受接見完就走了。
【注釋】
  〔1〕 盧文弨云:「吳本不分篇。」◎蘇輿云:「舊以此與上篇併合為一卷,意在合七略之數,今從之。」
  〔2〕 盧文弨云:「元刻末注云:『此並下五章,皆毀詆孔子,殊不合經術,故着於此篇。』」
  〔3〕 孫星衍云:「墨子作『尼谿』。『尼』、『爾』,『稽』、『谿』,聲皆相近。」◎則虞案:詰墨作「尼谿」,史記孔子世家作「尼谿田」。
  〔4〕 則虞案:孔子世家有「夫儒者滑稽而不可軌法」。
  〔5〕 孫星衍云:「墨子作『浩居』,史記作『倨傲』。」◎洪頤烜云:「『浩裾』,即『傲倨』假借字。」◎則虞案:孫詒讓墨子閒詁云:「家語三恕篇『浩浩倨者則不親』,王肅注云:『浩浩,簡略不恭之貌。』大戴禮文王官人篇云『自順而不讓』,又云『有道而自順』,孔廣森云:『自順,謂順非也。』」
  〔6〕 則虞案:「教」,史記作「為」。黃本挩「下」字。
  〔7〕 孫星衍云:「今本『緩』誤『綏』,鹽鐵論作『繁於樂而舒於民』,因『舒』知為『緩』字。墨子作『好樂而淫人』。」◎錢熙祚云:「『緩』上似脫『而』字。」◎則虞案:元刻本、吳勉學本、子匯本作「綏」,凌本作「緩」。
  〔8〕 孫星衍云:「墨子作『怠事』,是言恃命而怠於事也。『建』或『逮』訛,『逮』亦為『怠』假音與。」◎孫詒讓扎移云:「孫說未塙。『建』與『券』聲近字通,『建事』,謂厭倦於事也。考工記輈人云:『左不楗』,杜子春云:『書「楗」或作「券」。』鄭康成云:『「券」,今「倦」字也。』墨子號令篇云:『慎無厭建。』厭建,即厭倦也。」◎則虞案:詰墨作「怠事」。
  〔9〕 黃以周云:「墨子『不可』下有『使』字。」◎蘇輿云:「拾補有『使』字,注云『脫』。」◎則虞案:指海本據補「使」字。
  〔10〕孫星衍云:「墨子作『宗喪循哀』,孔叢引墨子作『崇喪遂哀』。」◎王念孫云:「案『道』當為『遁』,字之誤也。『遁』與『循』同。墨子非儒篇云『宗喪循哀,不可使慈民』,文義正與此同。問上篇曰『不淫於樂,不遁於哀』,即循哀也。(問下篇『晏子逡遁而對』,又曰『晏子逡遁對』,外上篇『晏子遵循而對』,是『遁』即『循』也。管子戒篇『桓公蹴然逡遁』,小問篇『公遵遁』,亦以『遁』為『循』。)『循』之言遂也,『遂哀』謂哀而不止也,說見諫下篇『修哀』下。」
  〔11〕孫星衍云:「墨子作『慈民』,『子』當讀為『慈』。」
  〔12〕蘇輿云:「拾補『傳』作『儒』,注云:『「傳」訛。』」◎黃以周云:「按盧校是,下章『始吾望儒而貴之,今吾望儒而疑之』,元刻兩『儒』字亦作『傳』。『無』,讀為『嫵』,說文:『嫵,媚也。』『嫵其外』,即下所謂『異於服,勉於容』。」◎于鬯云:「『傳』當為『儒』,『儒』或作『〖亻{亠舄}〗』,形與『傳』形相近,故『儒』誤為『傳』。『無』,與『有無』之『無』本異字,說文『無』訓『豐』,在林部;『〖橆,下"林中加亡"〗』訓『亡』,在亡部。『有無』之『無』乃『〖橆,下"林中加亡"〗』字,特書傳通作『無』字耳。此『無』字正是林部之『無』,非亡部之『〖橆,下"林中加亡"〗』,林部又云:『或說規模字。』此『無』字正規模字也。上文云『行之難者在內』,是晏子之意以儒者不務內而務外,故曰『而儒者無其外』,謂儒者徒規模其外耳。下文『異於服,勉於容』,以及『盛聲樂』,『飾弦歌鼓舞』,『繁登降』,『趨翔』一切云云,皆伸發儒者規模其外之實也。『儒』誤為『傳』,又不察『無』字而認為『有無』之『無』,則語不可通矣。或曰:儒者亦務內,而傳儒道者輒略內而務外,此後代儒者通弊,宜為世所譏,非儒道本然也,則作『傳』亦未始無義。鬯謂:非晏子意也。晏子之道,墨道也。彼非儒,固舉儒而非之,猶儒家之非佛,固舉佛而非之,豈能曰佛是而所非者僧邪?且晏子所譏者,孔子也,下章云『始吾望儒而貴之,今吾望儒而疑之』,彼元刻本正作『始吾望傳而貴之,今吾望傳而疑之』。孫星衍音義云:『「望儒」,今本「儒」作「傳」,據孔叢改。』則孫本亦原作『傳』,改作『儒』。墨子非儒篇『儒者迎妻』,『儒』舊本亦誤作『傳』,畢沅本據彼下文改『傳』為『儒』,豈非並『儒』誤為『傳』之的證與。」◎劉師培校補云:「『傳』字當從盧校作『儒』,『無』與『膴』同。鹽鐵論論誹篇丞相史引晏子曰:『儒者並於言而寡於實,繁於樂而舒(此即本書「綏於民」。廣雅釋詁四:「綏,舒也。」孫改「綏」為「緩」,非是)於民,久喪以害生,厚葬以傷業,禮煩而難行,道近而難遵,稱往古而訾當世,賤所見而貴所聞。』與此節略同。『膴』,猶『華』也。」
  〔13〕孫星衍云:「墨子作『機服勉容』,孫詒讓閒詁云:『「機」,危也。「危服」蓋猶言「危冠」。「勉」,「俛」之假字,言其冠高而容俛也。』」◎則虞案:「異於服」者,如儒行所謂衣逢掖之衣,冠章甫之冠也。亦即荀子儒效「逢衣淺帶,解果其冠也」。說苑:「蟹螺者宜禾。」蟹螺,蓋高地;解果,即高冠,亦即所謂危冠也。「勉於容」,即儒行所謂坐起恭敬。
  〔14〕孫星衍云:「『道』,墨子作『導』。」◎文廷式云「『馴』通作『訓』。」
  〔15〕則虞案:史記作「自大賢之息,周室既衰,禮樂缺有閒」。
  〔16〕孫星衍云:「墨子作『盛容修飾以蠱世』。」
  〔17〕則虞案:墨子無「飾」字。
  〔18〕孫星衍云:「墨子下有『以示儀』三字。」◎則虞案:當據補。
  〔19〕孫星衍云:「墨子作『勸眾』。」◎文廷式云:「趨翔,即趨蹌也。(呂覽尊師篇『病趨翔』,畢沅曰:『「翔」與「蹌」同。』)◎則虞案:「趨」上,墨子有「務」字。
  〔20〕孫星衍云:「墨子作『儒學不可使議世』。」◎則虞案:元刻本、活字本「博」誤「傳」。
  〔21〕則虞案:元刻本、活字本脫「以」字。
  〔22〕孫星衍云:「墨子作『絫壽不能盡其學』。」◎則虞案:史記作「累世不能殫其學」。
  〔23〕孫星衍云:「『究』,墨子作『行』。」◎蘇輿云:「爾雅云:『丁,當也。』『丁』『當』一聲之轉。此云『當年』者,『丁年』也;『丁年』者,『壯年』也。呂氏春秋愛類篇云:『士有當年而不耕者,女有當年而不績者。』淮南齊俗篇曰:『丈夫丁壯而不耕,婦人當年而不織。』管子揆度篇曰:『老者譙之,當壯者遣之邊戍。』『當壯』即『丁壯』。輕重丁篇『男女當壯』,輕重戊篇又作『丁壯』。是皆『丁』『當』同義之證也。」
  〔24〕則虞案:元刻本、活字本「贍」誤「瞻」,黃本誤「膽」。
  〔25〕孫星衍云:「說文:『〖膋,下"月改目上"〗,惑也。』高誘注淮南:『營,惑也。』二通。」
  〔26〕孫星衍云:「墨子作『以淫遇民』。」◎蘇輿云:「『愚』、『遇』古字通。莊子則陽篇『匿為物而愚不識』,釋文:『「愚」一本作「遇」。』秦策『今愚惑,與罪人同心』,姚本作『遇惑』,並其證矣。」◎蘇時學云:「『其』字誤衍。」
  〔27〕孫星衍云:「今本脫『其道』字,『世』字據墨子增。」◎黃以周云:「元刻脫『其道』字『世』字。」
  〔28〕孫星衍云:「墨子作『導眾』,孔叢作『家』,非。」◎則虞案:「教」,墨子作「學」。作「學」者是,蓋「斅」「教」形近而訛。
  〔29〕孫星衍云:「『移』,墨子作『利』。」◎則虞案:作「移」者是。又墨子無「國之」二字。
〔30〕孫星衍云:「墨子作『導國先眾。』」◎則虞案:史記作「非所以先細民也」。
  〔31〕孫星衍云:「今本脫『封』字,據墨子增。」◎則虞案:活字本、嘉靖本、子匯本均脫。
  〔32〕俞樾云:「按『敬』字當作『苟』。爾雅釋詁:『亟,疾也。』釋文曰:『字又作「苟」。』是『苟』與『亟』通,『苟見』猶云『亟見』,孟子萬章篇『穆公亟見於子思』,與此同義。亟見而不問其道,仲尼所以行也。『苟』字經傳罕見,淺人遂加『攴』作『敬』耳。」
  〔33〕孫星衍云:「墨子非儒篇此作『孔乃恚怒於景公與晏子,乃樹鴟夷子皮于田常之門,告南郭惠子以所欲為,歸於魯』云云,疑本晏子春秋。後人以其詆譏孔子,乃刪去其文,改為『仲尼乃行』四字。墨子非儒篇又載:『齊景公問晏子曰:「孔子為人何如?」晏子不對,公又復問,不對。景公曰:「以孔丘語寡人者眾矣,俱以賢人也,今寡人問之,而子不對,何也?」晏子對曰:「嬰不肖,不足以知賢人。雖然,嬰聞所謂賢人者,入人之國,必務合其君臣之親,而弭其上下之怨。孔丘之荊,知白公之謀,而奉之以石乞,君身幾滅而白公戮。嬰聞賢人得上不虛,得下不危,言聽於君,必利人,教行不必於上,是以言明而易知也,行易而從也,行義可明乎民,謀慮可通乎君臣。而孔丘深慮同謀以奉賊,勞思盡知以行邪,勸下亂上,教臣殺君,非賢人之行也。入人之國,而與人之賊,非義之類也;知人不忠,趣之為亂,非仁義之本也。逃人而後謀,避人而後言,行義不可明於民,謀慮不可通於君,臣嬰不知孔丘之有異於白公也。是以不對。」景公曰:「鳴呼!貺寡人者眾矣,非夫子則吾終身不知孔丘之與白公同也。」』亦晏子春秋本文後人刪去者,疑在此章之前。據墨子知之。」
【墨子】31非儒
孔某之齊,見景公。景公悅,欲封之以尼溪,以告晏子。晏子曰:『不可。夫儒,浩居而自順者也⑫,不可以教下;好樂而淫人⑬,不可使親治;立命而怠事,不可使守職;崇喪遂哀⑭,不可使慈民;機服勉容⑮,不可使導眾。孔某盛容修飾以蠱世⑯,弦歌鼓舞以聚徒,繁登降之禮以示儀⑰,務趨翔之節以觀眾⑱,博學不可使議世,勞思不可以補民⑲,累壽不能盡其學⑳,當年不能行其禮㉑,積財不能贍其樂㉒,繁飾邪術以營世君㉓,盛為聲樂以淫遇民㉔。其道不可以示世㉕,其學不可以導眾。今君封之,以利齊俗,非所以導國先眾㉖。』公曰:『善!』於是厚其禮,留其封,敬見而不問其道。
注釋
⑫ 浩居而自順: 驕傲自滿,自以為是。浩居,即倨傲。 ⑬ 淫人: 迷惑人。 ⑭ 崇喪遂哀: 崇厚喪禮,悲哀不止。 ⑮ 機服勉容: 穿着異服,故作儀容。 ⑯ 蠱世: 蠱惑世人。 ⑰ 繁登降之禮以示儀: 繁瑣進退的禮節,以顯示儀軌。 ⑱ 務趨翔之節以觀眾: 致力於快步盤旋的禮儀,以取悅觀眾。 ⑲ 補民: 補益於人民。 ⑳ 累壽不能盡其學: 幾輩子都不能弄通他們的學問。 ㉑ 當年不能行其禮: 人到壯年還不能實行他們的禮節。 ㉒ 積財不能贍其樂: 積累的財富不能供給他們樂舞的需求。 ㉓ 繁飾邪術以營世君: 包裝美麗的邪說,以迷惑當世君主。 ㉔ 淫遇民: 禍亂人民。 ㉕ 示世: 公之於世。 ㉖ 導國先眾: 引導國家,率領民眾。
文】
孔子到齊國,拜見景公。景公高興,想把尼溪封給他,來告訴晏子。晏子說:『不行。儒家,傲慢而自作主張,不可以教導下民;喜歡音樂而混亂人,不可以讓他們親自治民;主張命而懶於作事,不可以讓他們任官;崇辦喪事哀傷不止,不可以使他們熱愛百姓;異服而作出莊敬的表情,不可以使他們引導眾人。孔某人盛容修飾以惑亂世人,弦歌鼓舞以招集弟子,紛增登降的禮節以顯示禮儀,努力從事趨走、盤旋的禮節讓眾人觀看。學問雖多而不可讓他們言論世事,勞苦思慮而對民眾沒什麼好處,幾輩子也學不完他們的學問,壯年人也無法行他們繁多的禮節,累積財產也不夠花費在音樂上。多方裝飾他們的邪說,來迷惑當世的國君;大肆設置音樂,來惑亂愚笨的民眾。他們的道術不可公布於世,他們的學問不可以教導民眾。現在君王封孔子以求對齊國風俗有利,不是引導民眾的方法。』景公說:『好。』於是贈孔子厚禮,而不給封地,恭敬地接見他而不問他的道術。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