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648|回覆: 0

[其他] 【黃石公素書】第6章安禮詩解福在積善人怨傷國正己易行釋己難從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牟向東 發表於 2022-12-8 19:10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黃石公素書6安禮詩解福在積善人怨傷國正己易行釋己難從
題文詩:
怨在不舍,小過患在,不預定謀.福在積善,
禍在積惡.飢在賤農,寒在墮織.安在得人,
危在失事.富在迎來,貧在棄時.上無常操,
下多疑心.輕上生罪,侮下無親.近臣不重,
遠臣輕之.自疑則不,信人自信,不疑人.
枉士,正友曲上,無直下.危國,
賢人亂政,無善人.愛人深者,求賢急也,
樂得賢者,養人厚也.國將霸者,士皆歸之,
邦將亡者,賢先避之.地薄者也,大物不產,
水淺,大魚不游,禿者,大禽不棲,
疏者,大獸不居.山峭者崩,澤滿者溢.
棄玉取石,者盲羊質,虎皮者柔.衣不舉領,
者倒走不,視地者顛.柱弱屋壞,輔弱國傾.
足寒傷心,人怨傷國.山將崩者,先隳,
國將衰者,先弊.根枯枝朽,人困國殘.
與覆車,同軌者傾,與亡國,同事者滅.
見已生者,慎將生者,惡其跡者,避之.
畏危者安,畏亡者存.人之所行,有道則吉,
無道則凶.吉者百福,所歸凶者,百禍所攻.
非其神聖,自然所鍾.務善策者,無惡事也,
無遠慮者,有近憂.同志相得,同仁相憂,
同惡相黨,同愛相求,同美相妒,同智相謀,
同貴相害,同利相忌,同聲相應,同氣相感,
同類相依,同義相親,同難相濟,同道相成,
同藝相規,同巧相勝:此乃數之,所得不可,
與理違也.釋己而教,人者逆道,正己而化,
人者順天.逆者難從,順者易行,難從則亂,
易行則理.如此理身,理家理國,其則可也!
大道至簡,易知易行,順之者昌,逆之者亡.
但求諸己,不求諸人,剛愎自用,不得不亡.
【原文】
安禮章第六

怨在不舍小過,患在不預定謀。福在積善,禍在積惡。飢在賤農,寒在墮織。安在得人,危在失事。富在迎來,貧在棄時。上無常操,下多疑心。輕上生罪,侮下無親。近臣不重,遠臣輕之。自疑不信人,自信不疑人。枉士無正友,曲上無直下。危國無賢人,亂政無善人。愛人深者求賢急,樂得賢者養人厚。國將霸者士皆歸,邦將亡者賢先避。地薄者大物不產,水淺者大魚不游,樹禿者大禽不棲,林疏者大獸不居。山峭者崩,澤滿者溢。棄玉取石者盲,羊質虎皮者柔。衣不舉領者倒,走不視地者顛。柱弱者屋壞,輔弱者國傾。足寒傷心,人怨傷國。山將崩者下先隳,國將衰者人先弊。根枯枝朽,人困國殘。與覆車同軌者傾,與亡國同事者滅。見已生者慎將生,惡其跡者須避之。畏危者安,畏亡者存。夫人之所行,有道則吉,無道則凶。吉者,百福所歸;凶者,百禍所攻。非其神聖,自然所鍾。務善策者無惡事,無遠慮者有近憂。同志相得,同仁相憂,同惡相黨,同愛相求,同美相妒,同智相謀,同貴相害,同利相忌,同聲相應,同氣相感,同類相依,同義相親,同難相濟,同道相成,同藝相規,同巧相勝:此乃數之所得,不可與理違。釋己而教人者逆,正己而化人者順。逆者難從,順者易行,難從則亂,易行則理。如此理身、理家、理國,可也!
【釋文】
怨恨源於不肯赦免小的過失;禍患源於事前未作周密的謀劃;幸福源於積善;災禍源於積惡。
饑饉源於輕視農業;挨凍源於忽視織造。社會穩定在於得到有用的人才,社會失衡在於失去賢人輔政。富裕在於能招來遠客,貧窮在於荒廢農時。
領導者反覆無常,部屬必多猜疑。對領導者輕視怠慢必定獲罪;對下屬欺凌傲慢,必定失去親附。不尊重君側之臣,關係疏遠之臣就輕視這些君側之臣。常懷猜疑之心必定不會信任別人;坦誠待人就不會猜疑別人。邪惡之士從無正直的朋友;奸邪的上司從無公正的部下。
走向滅亡的國家必定缺少賢人輔佐,混亂的政治必定不用能人當政。成大事者求賢若渴,敬重賢才的人待人豐厚。國家走向稱霸,人才必定集聚歸附;國家即滅亡,賢者就會先行逃離。
瘠土不產大物,淺水不容大魚,禿樹不棲大禽,疏林不居大獸。山體過於陡峭容易崩塌;沼澤之水過滿則會漫溢。

棄玉抱石者如同盲人,羊質虎皮者外強中乾。拿衣服不提領子勢必將衣服拿倒,走路不看地面一定會跌倒。

梁柱軟弱,房屋會倒塌;輔政者無能,國家會傾覆。腳下受寒,心肺受損;人心怨恨,國之根本動搖。大山將要崩塌,基礎必先毀壞;國家將要衰亡,人心必先渙散。

樹根乾枯,枝條就會腐朽;人民困窘,國家必將殘破。與傾覆的車子走同一軌道也會跟著傾覆;與滅亡的國家做相同的事,也會走向滅亡。
見到已發生的事情,應警惕還將發生類似的事情,一旦發現苗頭就應立即迴避。擔憂危險的人,常能得安全;害怕滅亡的人,反而能生存。人的所作所爲,符合自然之道則吉,不符合自然之道則凶。吉祥的人,各種各樣的好事都集中到他那裡;不吉祥的人,各種各樣的惡運都向他襲來。這不關神鬼之事,而是符合自然之道而已。
善於謀劃的人不會遇到困頓之事;沒有爲長遠謀劃的人必定有眼前之憂。
志向相同必然人以類聚,同懷仁慈之心必然共同憂國憂民,奸惡之人必定結黨營私,愛好相同必定渴望結交,審美眼光相當必定相互嫉妒,智慧相當的人必定相聚謀劃,權勢相當的人必定相互傾軋,利益相同必定互相猜忌,思想相近必定相互響應,氣質相近的人必定相互欣賞,同一類型的人必定相互依靠,行爲準則相同的人必定互相親近,磨難相同必定使人親近,覺悟相近必定互相裨益,能力相近必定相互約束,技巧相近必定互相競爭:這是由理數所定,不可與自然之道相違。寬以待已嚴於律人者與自然之道相違,而寬以待人嚴於律已者就順應了自然之道。與自然之道相違,將遇阻力;順應自然之道則暢行無阻。遇到阻力易生亂象,暢行無阻則順應天理。按照上述原理,無論是修身、齊家、治國就有了判斷標準了。
安禮章第六
張商英(宋)註解
注曰:【安而履之爲禮。】

王氏曰:'安者,定也。禮者,人之大體也。」此章之內,所明承上接下,以顯尊卑之道理。

釋評:順天而行也罷,招纜英雄也罷,加強道德修養、文明建設也罷,都要必須有個良好的社會環境。'春秋無義戰」,'禮崩樂壞」,弒君殺父八十八起、、、、此無他,皆因社會環境之動盪不安。於是政體之建設,君臣之大義,政策法規之完善,就成了一切的關鍵。

1,怨在不舍小餅,患在不豫定謀;福在積善,禍在積惡。

注曰︰【善積則致於福,惡積則致於禍;無善無惡,則亦無禍無福矣。】

王氏曰:'君不念舊惡。人有小怨,不能忘舍,常懷恨心;人生疑懼,豈有報效之心?事不從寬,必招怪怨之過。

人無遠見之明,必有近憂之事。凡事必先計較、謀算必勝,然後可行。若不料量,臨時無備,倉卒難成。不見利害,事不先謀,返招禍患。

人行善政,增長福德;若爲惡事,必招禍患。」

釋評: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如果當領導的,對別人無關緊要的過失百般挑剔,吹毛求疵,擺出一副自己永遠正確的教師爺面孔,那麼,別人就會覺得理不公,氣不順,怨恨不滿的情緒也就會隨之而產生。所以,不計較部屬的小餅,既是一個領導人 應有的雅量,也會讓人覺得你通情達理,富於人情味,凝聚也就因此而產生。

患禍的出現,在於沒有防患於未然並採取相應的對策。如果能在災禍未成規模的時候就採取相應的措施加以疏導,化變故於無形,就可以達到'我無爲而民自安」的祥和目的。恕小餅,防未患,這是無爲而治天下必須掌握的一個要則。

一個人行善還是作惡,並非總是現眼熱報的,災禍或福壽都是由一件件一樁樁的惡行或善舉逐漸積累而成的。孔子說:'一個對別人有恩德的人,其福報是在三代人受到澤被之後才會消失。」周朝由於文王的先人和子孫累世積德,才會有八百多年的江 山;秦始皇以霸道得天下,政權只維持十五年。國家大事是這樣,個人、家庭又何嘗不是這樣呢!所以講謀釷先要看其動機是爲善還是爲惡。這是從政、爲人首先要明白的最高原則。

至於自然法則,並無善惡之分,故爾大道、至德是無法分辨善惡、禍福的。

2,飢在賤農,寒在惰織;安在得人,危在失士;富在迎來,貧在棄時。
注曰:【唐堯之節儉,李悝(克)之盡地利,越王勾踐之十年生聚,漢之平準,皆所以迎來之術也。】

王氏曰:'懶惰耕種之家,必受其飢;不勤養織之人,必有其寒。種田、養蠶,皆在於春;春不種養,秋無所收,必有饑寒之患。

國有善人,則安;朝失賢士,則危。韓信、英布、彭越三人,皆有智謀,霸王不用,皆歸漢王;拜韓信爲將,英布、彭越爲王;運智施謀,滅強秦,而誅暴楚;討逆招降,以安天下。漢得人,成大功;楚失賢,而喪國。

富起於勤儉,時未至,而可預辦。謹身節用,營運生財之道,其家必富,不失其所。貧生於怠惰,好奢縱慾,不務其本,家道必貧,失其時也。」

釋評:由於中華民族向來以農立國,所以農業狀況如何,直接關係到社會的穩定,政權的鞏固。廣大民眾缺衣少食,不得溫 飽,是由於當政者輕視農業生產,不關心農民疾苦的結果。國富民強,是由於各種人才都得到了合理利用。倘若出現危機,則因各方面的人才流失。經濟要想繁榮富強,在內政方面,全社會應形成勤儉節約的良好風尚;在外交 方面,要與各國和平共處,營造一個安定和睦的國際環境。像堯舜那樣以身作則,艱苦樸素,合理使用自然資源;像李悝那樣充分開發地力;像越王那樣十年休養,十年生息;像漢文帝那樣採用晁錯的主張大力發展農業……凡此種種,都是爲調動一切積極因素,以增強國力。相反,喪失良機,鋪張浪費,捨本逐末,就要出現國弱民窮的可悲局面。

一個國家的方針政策,如果真能做到人盡其才,物盡其用,必然會出現政通人和,國泰民安的興旺景象;在國際上也必然享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如此一來,就會成爲萬國來朝,九洲同慶的強國。這是治國安邦須要留意的經要。
3,上無常躁(操),下多疑心。

注曰:【躁靜無常,喜怒不節;群情猜疑,莫能自安。】

王氏曰:'喜怒不常,言無誠信;心不忠正,賞罰不明。所行無定準之法,語言無忠信之誠。人生疑怨,事業難成。」

釋評:權力之所以那樣具有魅力,是因爲無論誰有了這根魔杖,都可以將主觀意志立即變成具體而有效的行動。所以,如果掌握權力的人主喜怒哀樂無常,昏亂荒唐,進退舉止沒有一個人君的樣子;或者急功近利,目光短淺,頻繁制定各種政策法規,而且各項政策互相牴觸,那麼,各級官吏就會無所適從,疑慮重重。一個國家的混亂往往由此而生。

4,輕上生罪,侮下無親。
注曰:【輕上無禮,侮下無恩。】

王氏曰:'承應君王,當志誠恭敬;若生輕慢,必受其責。安撫士民,可施深恩、厚惠;侵慢於人,必招其怨。輕篾於上,自得其罪;欺罔於人,必不相親。」

釋評:君待臣以禮,臣事君以忠,這是君臣之常道。如果爲臣的對國君居功輕慢,作爲權力化身的君王,即是軟弱無能,也會忍無可忍,做人臣的輕則削職,重則亡身。從另一個角度看,一國之君,如果喜怒無常,欺凌侮辱下臣,臣子就不會親近他,就成了真正的'孤家寡人」,政策法令就無法做到上下暢通。歷史上許多弒君犯上事件,多數因此而發生。
5,近臣不重,遠臣輕之

注曰:【淮南王言:去平津侯如發蒙耳。】

王氏曰:'君不聖明,禮衰、法亂;臣不匡政,其國危亡。君王不能修德行政,大臣無謹懼之心;公卿失尊敬之禮,邊起輕慢之心。近不奉王命,遠不尊朝廷;君上者,須要知之。」

釋評:國家最高的領導人 身邊的大臣如果得不到信任、重用,遠離中央的地方官吏也會看不起他們。這樣一來,中央的決策部署就要落空。齊桓公放權於管仲,稱霸一世;劉玄德委政於孔明,終成鼎立;唐太宗以魏徵爲鑒,才有貞觀之治、、、、這都是歷史的明證。

漢武帝時,提出'推恩令」的主父偃因爲後來沒有得到武帝的重用,所以淮南王劉長說:去掉平津侯主父偃(西漢時任齊國丞相)易如反掌。

6自疑不信人。自信不疑人。
注曰:【暗也。明也。】

王氏曰:'自起疑心,不信忠直良言,是爲昏暗;己若誠信,必不疑於賢人,是爲聰明。」

釋評:對自己都疑神疑鬼的人,絕不會相信別人;有自信的人,絕不會輕易懷疑別人。自疑疑人,是由於對局勢不清,情況不明;自信信人,是由於全局在胸,機先在手。

7枉士無正友。
注曰:【李逢吉之友,則『八關』、『十六子』之徒是也。】

王氏曰:'諂曲、奸邪之人,必無志誠之友。」

8曲上無直下。

注曰:'元帝之臣則弘恭、石顯是也。」

王氏曰:'不仁無道之君,下無直諫之士。士無良友,不能立身;君無賢相,必遭危亡。」

釋評:常言道:'人以群分,物以類聚。」人品、行爲不端正的人,所結交 的朋友大多也是不三不四之輩。又道;'上有所好,下有所效。」居高位者品德不規,邪癖放浪,身邊總要聚集一幫子投其所好的奸摜小人或臭味相同的怪誕之徒。楚王好細腰,國中盡餓人;漢元帝庸弱無能,才導至弘恭、石顯這兩個奸宦專權誤國;宋徽宗愛踢球,因重用高俅而客死他鄉;唐敬宗的宰相李逢吉死黨 有八人,另有八人爲其附庸。凡有求於他的,必先通過這十六人,故被稱爲'八關 」、'十六子」……一部【二十五吏】,此類事例,俯拾皆是。

9危國無賢人,亂政無善人

注曰:【非無賢人、善人,不能用故也。】

王氏曰:'讒人當權,恃奸邪櫬害忠良,其國必危。君子在野,無名位,不能行政;若得賢明之士,輔君行政,豈有危亡之患?縱仁善之人,不在其位,難以匡政、直言。君不聖明,其政必亂。」

釋評:在一個朝綱混亂、政乖民怨、危機四伏、民心浮動、朝野上下豺狼當道、邪惡橫行的國家,是不會找到德才兼備的賢人的,這倒不是真的沒有德行高邁、才情卓立的人,只不過這樣的人在當時不吃香,當權者不賞識、不重用罷了。在這種社會風氣下,老百姓更是好人受氣,善人含冤。魏晉南北朝的時候,許多才識之士或遁入空門,成了一代高僧,或隱逸山林,自甘清貧。諸葛亮說的'茍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這句話充分表達了亂世時賢德之士的心態。

10愛人深者求賢急,樂得賢者養人厚。

注曰:【人不能自愛,待賢而愛之;人不能自養,待賢而養之。】

王氏曰:'若要治國安民,必得賢臣良相。如周公攝正輔佐成王,或梳頭、吃飯其間,聞有賓至,三遍握髮,三番吐哺,以待迎之。欲要成就國家大事,如周公憂國、愛賢,好名至今傳說。

聚人必須恩義,養賢必以重祿;恩義聚人,遇危難捨命相報。重祿養賢,輒國事必行中正。如孟嘗君養三千客,內有雞鳴狗盜者,皆恭養、敬重。於他後遇患難,豬盜秦國孤裘,雞鳴函谷關下,身得免難,還於本國。孟嘗君能養賢,至今傳說。」

釋評:古人將賢才稱爲'國之大寶」。真正有志於天下,誠心愛才的當權者,不但求賢若渴,而且一旦得到治世之才,就不惜錢財,給予豐厚的待遇。因爲凡是明主,都知道人才是事業的第一要務。

11國將霸者士皆歸。
注曰:【趙殺鳴犢,故夫子臨河而返。】

12邦將亡者賢先避。
注曰:【若微子去商,仲尼去魯是也。】

釋評:一個國家,如果顯示出即將稱雄四海的景象,有識之士就會爭先恐後,趨之如騖的前來歸順,爲之效力;相反,就要滅亡的國家,賢明的人將紛紛逃離故園,避難他鄉。因爲一介草民,即使他才德超群,也不能不顧身家性命,像喪家之犬一樣過日子,只有得到明君的取用,他才會實現自己濟世救民的心願,否則只好'擇木而棲」。當年孔子想去晉國實現他的政治理想,他和弟子們已經走到了晉國邊境的黃河之賓,聽到趙簡子殺了輔佐他的賢大夫鳴犢(人名),如是取消了投靠趙簡子的計劃。

所以,從人才的流向,就可以看出一個國家的興亡。孔子說:有智慧有道德的人,首先要迴避動盪不安的時代,其次要遠離禍亂危險的地域,再次是避開色情的誘惑 ,最後是迴避流言四起的場所。這確寔是自我保護的經驗之談。
13地薄者,大物不產;水淺者,大魚不游;樹禿者,大禽不棲;林疏者,大獸不居。
注曰:【此四者,以明人之淺則無道德;國之淺則無忠賢也。】

王氏曰:'地不肥厚,不能生長萬物;溝渠淺窄,難以游於鯨鰲。君王量窄,不容正直忠良;不遇明主,豈肯盡心於朝。

高鳥相林而棲,避害求安;賢臣擇主而佐,立事成名。樹無枝葉,大鳥難巢;林若稀疏,虎狼不居。君王心志不寬,仁義不廣,智謀之人,必不相助。」

釋評:這裡用客觀的自然現象作進一步說明,假如上自朝廷下至地方有權勢者,不具備振興國家的品德和謀釷,就必然不會吸引、凝聚大批人才,正像貧瘠的土地不產瑰偉的寶物,一窪淺水養不住大魚,無枝之木大禽不依,疏落之林猛獸不棲一樣。法天象地的聖賢,自然不會流連於危亂之邦,淺薄無知的小人,當然不會有什麼品德而言。

14山峭者崩,澤滿者溢。
注曰:【此二者,明過高、過滿之戒也。】

王氏曰:'山峰高嶮,根不堅固,必然崩倒。君王身居高位,掌立天下,不能修仁行政,無賢相助,後有敗國、亡身之患。

池塘淺小,必無江 海之量;溝渠窄狹,不能容於眾流。君王治國心量不寬,恩德不廣,難以成立大事。」

釋評:山峭崩,澤滿溢,是自然常理。以此來警戒爲人切勿得意忘形,以免到手了的權勢、財富、功名轉眼成空。當人處在危難困苦之時,大多數人會警策奮發、勵精圖治;一旦如願,便放逸驕橫。因此古今英雄,善始者多,善終者少;創業者眾,守成者鮮。這也許是人性之常有的弱點吧。故爾古人提出'聰明廣智,守以愚;多聞博辯,守以儉;武力多勇,守以畏;富貴廣大,守以狹;德施天下,守以讓」。作爲矯正人性這一弱點之方法,不可不用心體味。

15棄玉取石者盲。

注曰:【有目與無目同。】

王氏曰:'雖有重寶之心,不能分揀玉石;然有用人之志,無智別辨賢愚。商人探寶,棄美玉而取頑石,空廢其力,不富於家。君王求士,遠賢良而用讒佞;枉費其祿,不利於國。賢愚不辨,玉石不分;雖然有眼,則如盲暗。」

16羊質虎皮者柔。

注曰:【有表無里,與無表同。】

王氏曰:'羊披大蟲之皮,假做虎的威勢,遇草卻食;然似虎之形,不改羊之性。人倚官府之勢,施威於民;見利卻貪,雖妝君子模樣,不改小人非爲。羊食其草,忘披虎皮之威。人貪其利,廢亂官府之法,識破所行譎詐,返受其殃,必招損己、辱身之禍。」

釋評:拋棄美玉,懷抱頑石的,實在是有眼無珠的盲人;羊披上一張虎皮就自以爲是猛虎,人們立即就會發現這是偽裝。這個比喻似乎讓人覺得此類事實屬荒唐,然而,在歷史上和生活中這麼幹的人卻大有人在。戰國時的楚懷王放逐屈原,任用靳尚;宋高宗罷免李綱,重用秦檜;袁紹企圖假借陳琳的名望給自己貼金;徐敬業借重駱賓王的文章號召天下討伐武則天、、、、諸如此類,都是同一性質的現象。

17衣不舉領者倒。

注曰:【當上而下。】

王氏曰:'衣無領袖,舉不能齊;國無紀綱,法不能正。衣服不提領袖,倒亂難穿;君王不任大臣,紀綱不立,法度不行,何以治國安民?」

18走不視地者顛。

注曰:【當下而上。】

王氏曰:'舉步先觀其地,爲事先詳其理。行走之時,不看田地高低,必然難行;處事不料理上順與不順,事之合與不合;逞自恃之性而爲,必有差錯之過。」

釋評:穿上衣服的時候,無人不是將頭從衣領下伸上來。假如有誰倒過來,頭從領子上往下鑽,人人都會嘲笑他'顛倒妄爲」;走路的時候,眼不看地,而是仰面望天,沒有不栽跟頭的。這一上一下,其實是在說治國方釷的兩個最基本的要則;政府的領導人 倘若顛三倒四,章法混亂,整個國家也就亂了套;人民大眾如果不能安居樂業,各守本分,整個社會也就動盪不安。事有千頭萬緒,然而只要提綱挈領,腳踏實地,朝野上下就會井然有序。正朝綱,恤萬民,這是理政決策的第一要務。

19柱弱者屋壞,輔弱者國傾

注曰:【才不勝任謂之弱。】

王氏曰:'屋無堅柱,房宇歪斜;朝無賢相,其國危亡。梁柱朽爛,房屋崩倒;賢臣疏遠,家國頃亂。」

釋評:以柱弱房倒來比喻輔佐朝政的大臣如果軟弱無能,國家必將傾覆。稱霸春秋的齊桓公其寔並不是一個十分賢德的明君,只是由於管仲的才幹和謀釷才使他得以'射天下」。管仲一死,齊國大亂,桓公橫屍數月,蛆蟲滿地,都無人安葬;伍子胥輔吳,吳國滅越敗楚,威震中原,子胥一死,吳國亦亡。這又從反面證明將相乃君王之左膀右臂,將相強則國亦強,將相無能,國家怎麼可能強大呢?

20足寒傷心,人怨傷國。
注曰:【夫沖和之氣,生於足,而流於四肢,而心爲之君,氣和則天君樂,氣乖則天君傷矣。】

王氏曰:'寒食之災皆起於下。若人足冷,必傷於心;心傷於寒,後有喪身之患。民爲邦本,本固邦寧;百姓安樂,各居本業,國無危困之難。差役頻繁,民失其所;人生怨離之心,必傷其國。

21山將崩者,下先隳;國將衰者,民先弊。

注曰:【自古及今,生齒富庶,人民康樂;而國衰者,未之有也。】

王氏曰:'山將崩倒,根不堅固;國將衰敗,民必先弊,國隨以亡。」

根枯枝朽,民困國殘。

注曰:【長城之役興,而秦國殘矣!汴渠之役興,而隋國殘矣!】

王氏曰:'樹榮枝茂,其根必深。民安家業,其國必正。土淺根爛,枝葉必枯。民役頻繁,百姓生怨。種養失時,經營失利,不問收與不收,威勢相逼征;要似如此行,必損百姓,定有雕殘之患。」

釋評:天地是大宇宙,人身是小宇宙。人其實是宇宙的一個縮影。人感應天地之氣最直接的部位是腳,只有雙腳才天天與大地接觸。地氣是通過腳流注全身的,人體 中氣充和,則身心安泰。心雖然是主宰。但如雙腳受寒,心臟就要受到傷害。腳之於人,猶民之於君。人無腳不立,國無民不成。足爲人之根,民爲國之本。可惜人們往往尊貴其頭面,輕慢其手足,就像昏君尊貴其權勢,輕漫其臣民一樣。鑑於此,才有'得人心者得天下」的古訓。

用山陵崩塌是因根基毀壞進一步來曉喻國家衰亡是因民生凋蔽的道理。也如同根枯樹死一樣,廣大民眾如若困苦不堪,朝不保夕,國家這棵大樹也必將枝枯葉殘。秦、隋王朝之所以被推翻,只因築長城。開運河榨盡了全國的民力、財力。鑑古知今,人民生活富裕,康樂安居,國家自然繁榮富強。

21與覆車同軌者傾,與亡國同事者滅。

注曰:【漢武欲爲秦皇之事,幾至於傾;而能有終者,末年哀痛自悔也。桀紂以女色而亡,而幽王之褒姒同之。漢以閹宦亡,而唐之中尉同之。】

王氏曰:'前車傾倒,後車改轍;若不擇路而行,亦有傾覆之患。如吳王夫差寵 西施、子胥諫不聽,自刎於姑蘇台下。子胥死後,越王興兵破了,吳國自平吳之後,迷於聲色,不治國事;范蠡歸湖,文種見殺。越國無賢,卻被齊國所滅。與覆車同往,與亡國同事,必有傾覆之患。」

釋評:跟隨前面翻了的車走同一條道,也要翻車;做與前代亡國之君同樣事的,也要亡國。漢武帝不記取秦始皇因求仙而死於途中的教訓,幾乎使國家遭殃,幸虧他在晚年有所悔悟;唐昭宗不以漢末宦官專權爲鑒,同樣導致了唐王朝的滅亡和'五代十國」的混亂局面。

22見已生者,慎將生;惡其跡者,須避之。

注曰:【已生者,見而去之也;將生者,慎而消之也。惡其跡者,急履而惡鏱,不若廢履而無行。妄動而惡知,不若絀動而無爲。】

王氏曰:'聖德明君,賢能之相,治國有道,天下安寧。昏亂之主,不修王道,便可尋思平日所行之事,善惡誠恐敗了家國,速即宜先慎避。」

釋評:知道已經發過了的不幸事故,發現類似情況有重演的可能,就應當慎重地防止它,使之消滅在萌芽狀態;厭惡前人有過了的劣婦,就應當盡力避免重蹈覆轍。最徹底乾淨的辦法不是又要那樣做,又想不犯前人的過失,這是不可能的;而應該根本就不起心動念,根本就不去做。

23畏危者安,畏亡者存。夫人之所行:'有道則吉,無道則凶。吉者,百福所歸;凶者,百禍所攻;非其神聖,自然所鍾。
注曰:【有道者,非己求福,而福自歸之;無道者,畏禍愈甚,而禍愈攻之。豈有神聖爲之主宰?乃自然之理也。】

王氏曰:'得寵 思辱,必無傷身之患;居安慮危,豈有累巳之災。恐家國危亡,重用忠良之士;疏遠邪惡之徒,正法治亂,其國必存。

行善者,無行於巳;爲惡者,必傷其身。正心修身,誠信養德,謂之有道,萬事吉昌。

心無善政,身行其惡;不近忠良,親讒喜佞,謂之無道,必有凶危之患。

爲善從政,自然吉慶;爲非行惡,必有危亡。禍福無門,人自所召;非爲神聖所降,皆在人之善惡。」

釋評:總而言之,有危機感,時時警策自己的人,就平安無事;畏懼國破家亡的,就會積善除惡,福壽常存。一個人的行爲只要合乎道義,就會吉祥喜慶,否則兇險莫測。有道德的人,無心求福,福報自來;多行不義的人,有心避禍,禍從天降。只要所作所爲上合天道,下合人道,自然百福眷顧,吉祥長隨。反之,百禍齊攻,百凶繞身。這裡並沒有神靈主宰,實爲自然之理,因果之律。所以說,成敗在謀,安危在道,禍福無門,唯人自招。只有居安思危,處逸思勞,心存善念,行遠惡源,便見大道如砥,無往而不適。
務善策者,無惡事;無遠慮者,有近憂。
王氏曰:'行善從政,必無惡事所侵;遠慮深謀,豈有憂心之患。爲善之人,肯行公正,不遭兇險之患。凡百事務思慮、遠行,無惡親近於身。

心意契合,然與共謀;志氣相同,方能成名立事。如劉先主與關羽、張飛;心契相同,拒吳、敵魏,有定天下之心;漢滅三分,後爲蜀川之主。」

釋評:人生在世,立身爲本,處世爲用。立身要以仁德爲根基,處事要以謀釷爲手段。以仁德爲出發點,同時又善用權謀,有了機遇,可保成功;如若時運不至,亦可謀身自保,不至於有什麼險惡的事發生。只圖眼前利益,沒有長遠謀慮的人,就連眼前的憂患也無法避免。俗語云;'人無遠慮,必有近憂;但行好事,莫問前程。」說的也正是這個意思。

24同志相得。同仁相憂。
注曰:【舜有八元、八凱。湯則伊尹。孔子則顏回是也。

文王之閎、散,微子之父師、少師,周旦之召公,管仲之鮑叔也。】

王氏曰:'君子未進賢相懷憂,讒佞當權,忠臣死諫。如衛靈公失政,其國昏亂,不納蘧伯玉苦諫,聽信彌子瑕讒言,伯玉退隱閒居。子瑕得寵 於朝上大夫,史魚見子瑕讒佞而不能退,知伯玉忠良而不能進。君不從其諫,事不行其政,氣病遍家,遺子有言:『吾死之後,可將屍於偏舍,靈公若至,必問其故,你可拜奏其言。』靈公果至,問何故停屍於此?其子奏曰:『先人遺言:見賢而不能進,如讒而不能退,何爲人臣?生不能正其君,死不成其喪禮!』靈公聞言悔省,退子瑕,而用伯玉。此是同仁相憂,舉善薦賢,匡君正國之道。」

釋評:理想志趣相同,自然會覺得情投意合,如魚得水。都有仁善情懷、俠義心腸的人,必定能患難與共,肝膽相照。歷史上不乏此類美談;唐舜時(應分別爲高辛氏和高陽氏)有號稱'八元」'八凱」之臣,個個都忠肅賢惠,明正篤誠;成湯見伊尹而拜之爲相;顏回仁而固窮,孔子引爲得意門生;文王因有閎夭、散宣生,才日見強盛;當紂王的太師與少師見紂王無道,國將滅亡時,微子便與之結伴而去;周公、召公同心同德輔佐周室,才使周王朝得享八百年天下;管仲、鮑叔牙都是大仁大義的君子,所以才成就了齊桓公的霸業、、、這都是'同志相得,同仁相憂」的生動證明。

25同惡相黨

注曰:【商紂之臣億萬,盜跖之徒九千是也。】

王氏曰:'如漢獻帝昏懦,十常侍弄權,閉塞上下,以奸邪爲心腹,用兇惡爲朋黨 。不用賢臣,謀害良相;天下凶荒,英雄並起。曹操奸雄董卓謀亂,後終敗亡。此是同惡爲黨 ,昏亂家國,喪亡天下。」

26同愛相求

注曰:【愛利,則聚斂之臣求之;愛武,則談兵之士求之。愛勇,則樂傷之士求之;愛仙,則方術之士求之;愛符瑞,則矯誣之士求之。凡有愛者,皆情之偏、性之蔽也。】

王氏曰:'如燕王好賢,築黃金台,招聚英豪,用樂毅保全其國;隋煬帝愛色,建摘星樓寵 蕭妃,而喪其身。上有所好,下必從之;信用忠良,國必有治;親近讒佞,敗國亡身。此是同愛相求,行善爲惡,成敗必然之道。」

釋評:爲非作歹,陰謀不軌的黨 徒肯定要勾結在一起;有相同愛好的人,自然會互相訪求。據說商紂王的奸臣惡黨 數以萬計。春秋時期黑社會的頭子盜跖(現代有人認爲是奴隸起義的首領)聚眾九千。晉惠帝愛財,身邊的宦官全是一幫巧取豪奪的貪官污吏。秦武王好武,大力士任鄙、孟賁個個加官進爵、、、大凡有所痴愛的人,性情一般來說都比較偏激怪誕,這種人往往會情被物牽,智爲欲迷。

27同美相妒

注曰:【女則武后、韋庶人、蕭良娣是也。男則趙高、李斯是也。】

同智相謀。

注曰:【劉備、曹操、翟讓、李密是也。】

釋評:同爲傾城傾國之貌的佳麗,彼此總要爭風吃醋;才智同樣卓絕的人,雙方一定會先是一比高下,進而互相殘殺。各朝各代,粉陣廝殺,智者火拼的悲劇寔在是太多了。注中提到的數人,只不過是順手牽來的罷了。

28同貴相害

注曰:【勢相軋也。】

王氏曰:'同居 官位,其掌朝綱,心志不和,遞相謀害。」

29同利相忌

注曰:【害相刑也。】

釋評:具有同等權勢地位的人,互相排擠,彼此傾軋,甚至不擇手段地以死相拼。在艱難困苦的時候,還可相安無事,扶持協作,一旦發了財、得了勢,就開始中傷誹謗,雙方變成了眼紅心黑的對頭冤家。難道權力、財富真的是人性的腐蝕劑?

30同聲相應,同氣相感

注曰:【五行、五氣、五聲散於萬物,自然相感應。】

釋評:有共同語言的自然易於溝通,願意彼此唱和。氣韻之旋律相同的就會相互感應,發生共鳴。金、木、水、火、土五種自然元素和宮、商、角、征、羽五種韻律,融合在自然界的各種物質中,有相同屬性的則相互感應。人情世故,治國經要,當然也背離不了這些自然規律。

31同類相依,同義相親,同難相濟。
注曰:【六國合縱而拒秦,諸葛通吳以敵魏。非有仁義存焉,特同難耳。】

王氏曰:'聖德明君,必用賢能良相;無道之主,親近諂佞讒臣;楚平王無道,信聽費無忌,家國危亂。唐太宗聖明,喜聞魏徵直諫,國治民安,君臣相和,其國無危,上下同心,其邦必正。

強秦恃其威勇,而吞六國;六國合兵,以拒強秦;暴魏仗其奸雄,而並吳蜀,吳蜀同謀,以敵暴魏。此是同難相濟,遞互相應之道。」

32同道相成。

注曰:【漢承秦後,海內凋敝,蕭何以清靜涵養之。何將亡,念諸將俱喜功好動,不足以知治道。時,曹參在齊,嘗治蓋公、黃老之術,不務生事,故引參以代相。】

王氏曰:'君臣一志行王道以安天下,上下同心施仁政以保其國。蕭何相漢鎮國,家給饋餉,使糧道不絕,漢之傑也。臥病將亡,漢帝親至病所,問卿亡之後誰可爲相?蕭何曰:『諸將喜功好勛俱不可,惟曹參一人而可。』蕭何死後,惠皇拜曹參爲相,大治天下。此是同道相成,輔君行政之道。」

釋評:類型相同的互相依存,利益共同體中的各個方面,容易結爲親密的團 體。處在困難中的人們,很容易和舟共濟,互相援救,以期共度難關。國與國之間或同僚之間如果體制相同或政見一致就會互相成全,結爲同盟。六國聯合起來抗秦,是因爲都感覺到了同一敵人的威脅,劉備和孫權聯手抗曹,並不是吳蜀兩國真的那麼友好。真正的原因是同樣的利害和命運迫使他們不得不這樣做,根本不是什麼出於仁義。

屈從危難的局勢結成的聯盟不會長久。但基於志同道合的真誠團 結則必定成功。上面的蕭何薦相一事,即可生動地證明這一道理。

33同藝相窺。
注曰:【李鎰之賊扁鵲,逢蒙之惡后羿是也。規者,非之也。】

王氏曰:'同於藝業者,相觀其好歹;共於巧工者,以爭其高低。巧業相同,彼我不伏,以相爭勝。」

34同巧相勝。(勝,不相下也,不相讓也。)

注曰:【公輸子九攻,墨子九拒是也。】

釋評:上古時代,后羿善射,逢蒙把他的技藝學到手後就殺了他;秦國的太醫令李醯雖然沒本事,卻對扁鵲高明的醫道非常嫉妒,在扁鵲巡診到秦國時,他派人刺殺了扁鵲。自古文人相輕,武夫相譏,這都是因爲才能和技藝不相上下就不能相容,且不說墨子用九種守城的方法挫敗了魯班(即公輸子)的九種新式攻城武器的進攻,就連西晉時的王愷和石崇,爲了炫耀自家的奇珍異寶,也曾發生過一場令人咋舌的鬥富好戲。
35此乃數之所得,不可與理違

注曰:【自'同志」下皆所行,所可預知。智者,知其如此,順理則行之,逆理則違之。】

王氏曰:'齊家治國之理,綱常禮樂之道,可於賢明之前請問其禮;聽問之後,常記於心,思慮而行。離道者非聖,違理者不賢。」

釋評:上述種種,也不是人們百無聊賴才這樣做,實乃事物發展變化的客觀規律,或因形勢所逼,或因人性使然,都是不以人的主觀意願爲轉移。然而,有智慧的人不應藉口是客觀存在而隨波逐流,與世沉浮,而應遵循真理的標準,凡符合人道的,就順而擴之,宏而廣之;凡逆天道民心的,就教而化之,疏而導之;倘若都做不到,則應全身而退,待時而動;如果連這也做不到,則不妨像〖原始章第一〗中所說的那樣,寂寞田園,自甘清貧,立德立言,名垂千古。

36釋已而教人者逆,正已而化人者順。

注曰:【教者以言,化者以道。老子曰:『法令滋彰,盜賊多有。』教之逆者也。『我無爲,而民自化;我無欲,而民自朴。』化之順者也。】

王氏曰:'心量不寬,見責人之小餅;身不能修,不知己之非爲,自己不能修政,教人行政,人心不伏,

誠心養道,正己修德。然後可以教人爲善,自然理順事明,必能成名立事。」

37逆者難從,順者易行;難從則亂;易行則理。
注曰:【天地之道,簡易而已;聖人之道,簡易而已。

順日月,而晝夜之;順陰陽,而生殺之;順山川,而高下之;此天地之簡易也。

順夷狄而外之,順中國而內之;順君子而爵之,順小人而役之;順善惡而賞罰之。順九土之宜,而賦斂之;順人倫,而序之;此聖人之簡易也。

夫烏獲非不力也,執牛之尾而使之卻行,則終日不能步尋丈;及以環桑之枝貫其鼻,三尺之繩縻其頸,童子服之,風於大澤,無所不至者,蓋其勢順也。】

王氏曰:'治國安民,理順則易行;掌法從權,事逆則難就。理事順便,處事易行;法度相逆,不能成就。」

釋評:無職無權的賢明之士,應如上節所說的那樣去立身行事,可是掌握最高權力的國家領導人 應該怎樣去做呢?

權力和財富一樣,是一柄雙刃劍,既可爲善,亦可爲惡,而且一旦揮之舞之,必是大善大惡。居高位者,如欲造福蒼生,流芳千古,本身就應當是至善至真的化身,並能嚴己以寬人,正己以化人。因爲身正則不令而行,身不正雖令不從。以德懷人則順,以力取人則逆。能把握這一治國之大要的,就會德流四海,恩澤九洲。倘若爲一己私利,視天下爲己有,視百姓爲僕役,那麼他必將放縱自己,苛虐臣民,這就叫逆天而行。如此者,古往今來,沒有不亡國喪身,遺臭萬年的。

老子說:'一個國家的法令愈是苛暴煩雜,強盜奸賊也越多。」這就是因爲逆天道而教導民眾,就要出現天下大亂的局面。老子還說:'作人主的清靜無爲,老百姓自然而然會走上文明的軌道。作人主的清心寡欲,老百姓自然而然會馴順安分。」這就是因順天道而以德化人,國力、民風必將日益改觀,天下大治,富強繁榮的局面也會不求而至。

張商英依據【易經】的原理,對本章的中心思想作了這樣的歸納總結:天道、地道的生成發展和變化,其寔是非常簡單易知的。聖人推崇的人道也是一樣。順從太陽的晨起暮落,月亮的盈虧圓缺,才有晝夜四時的循環不已的規律;順應宇宙陰陽反正的法則,萬物生死相替,自然界才會有永不止息的無限生機;效法山川的高下人類就應有等級秩序。這都是大自然的客觀規律。

按照國家的地理版圖,劃分出中國和鄰國的疆域;根據人的德才,授予相應的官職;依照無德無才者的實際情況,讓他們去做各種服務性的工作;根據業績和功勞的大小傍予合理的獎賞;按照各地不同的情況徵收稅賦;根據親親血緣關係來制定輩份長幼的倫理秩序。這就是聖人法天象地而推崇的社會的客觀規律。

上古有名的大力士烏獲力大無窮,拉住牛尾,一頭牛一天都走不出一丈遠,可是如果讓一個孩童用桑木做的圓環穿在他的鼻子上,用三尺長的繩子系在烏獲的脖子上,大力士也只好乖乖任人擺布。這時候小孩子指揮大力士,就有如風行大澤一樣隨心所欲。這是爲什麼呢?因爲局勢順利,所向無阻啊!

38如此,理身、理家、理國可也。

注曰:【小大不同,其理則一。】

王氏曰:'詳明時務得失,當隱則隱;體察事理逆順,可行則行;理明得失,必知去就之道。數審成敗,能識進退之機;從理爲政,身無禍患。體學賢明,保終吉矣。」

釋評:上述這些道理,雖然體現於大大小小鎊種不同的事物中,但其根本原理是相同的,只要用心體會並能身體力行,無論是修身、齊家、治國,還是平天下,用到哪裡都沒有不成功的。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