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上受邀回答一个问题,问者质疑,如今越来越大张其鼓地宣传儒学,是不是为了对抗外来文化。 当然是有这方面的考虑,但对事物起决定性作用的,还是内在因素。具体回答如下: 从明朝灭亡到今天,三百六十馀年了,我们国家才重新富强,人民的生活才重新充裕。所谓『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一个人,一旦吃饱衣暖,就会在精神上对自己有进一步的要求。
中国崛起与儒学复兴
这是从微观的个人层面来看的,毕竟儒家是中国唯一的,从夏商周开始到现在,历经了四五千年的实践,形成了系统的、完善的礼义学说与礼法实践相结合的学派。复兴儒学,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所必须做到的。这也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家庭、家教、家风,把家风建设作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重要内容来抓的原因。 从国家层面来看。 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必须得到人文精神的规范。否则,在日益增长的欲望驱动之下,人们会为了利益,利用先进的科技,在生产、销售、经营等方面通过不义的手段谋取利益的最大化,其中手段会包括故意降低物品的质量、安全性能,包括在在交易过程中缺斤少两,甚至偷梁换柱,在经营方面更是可能会导致国家财政税收的损失。特别是一些大型企业,在没有社会责任意识的约束下,一方面从社会中牟取巨额的利益,一方面则是对社会避开责任,更有甚者,他们的经营管理在社会上产生严重不良的影响,像什么996之类的工作制度,就是毫无人性的。 【资本论】说,『当利润达到300%的时候,他们敢于冒绞刑的危险。』因此,复兴儒学,从人文文化上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条件,以匹配高度发展的物质生活条件,从而缓解资本主义思想对人民的腐蚀,是有必要的。 从历史进程来看。 夏商周三代,是我国人文王道高度发展的时代,人民不但主导着国家的军事力量、经济力量,更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的政治建设,以及人文文化的建设。正是由于人民主体性、根本性,三代王朝的主政者都必须通过修养仁德,克己复礼,以获得人民的支持。封建诸侯之间,人民的流动是自由的,一些公侯如果执政不善,自身作风不良,就会被人民抛弃。对于这一点,【论语】的论述没有【荀子】的论述系统、周备。荀子通过『儒效』『王制』『富国』等篇目,展开了非常详细的论证。 然而,秦国的东出,在春秋战国时期,通过霸道,深刻地影响了华夏的文化、政治发展方向。 从秦朝开始,在中国已经维持了两千馀年、三个朝代的封建制度,被中央集权制所取代。原来通过王道维系统治的局面,取而代之为通过权力来维系统治,而权力又由常备的合法暴力机关:军队以及警察所维持。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越是警察、军事机构庞大的国家,其人文属性越弱,甚至近期有新闻指出,某些国家、地区已经允许机器战警杀人。 作为提倡并努力于复兴王道的学派,儒家一直坚持,并高呼人民至上,历代不乏『为生民立命』的先贤,他们或论证『民惟邦本』,或论述『民重君轻』,或指出『民为水,君为舟』。 同时又以历史事实告诉历朝执政者,『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不适用于人民,『水』与『舟』的关系中,人民是『水』,但在『水』与『万物』的关系中,人民不是『水』,君王才是水,所以君王应当对于人民利而不争,不与民争利,才能富国、成王(具体详阅上面的【荀子】)。 在秦汉以降,满清以前,如果说人民失去了国家根基的地位,那么在今天,在科技发达的条件下,随着物质生活条件的完善,人民再次具备了重新成为国家根基的条件。 这是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是秦汉以后,华夏重新对接王道的阶段。把握好这一机遇,古为今用,与时俱进,将有新时代的圣王被写进历史。 作为人民精神生活的需求,作为人民王道思想的武器,——这就是今天儒学被宣传的实际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