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教授陪你学《周易》第902天 I “变通”和“通变”这两个词,均出自《周易•系辞传》。 《系辞传》将乾、坤二卦视为“《易》之门”,并说:“阖户谓之坤,辟户谓之干,一阖一辟谓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字面的意思,就是坤就像关上门,干就像打开门,这样门不停地关上、打开,打开、关上,就叫做“变”,而这种状态会永远地进行下去,并无穷尽,故又叫做“通”。“变”和“通”说的当然是一回事,但“变”是从差异性的角度讲的,而“通”则是从连续性的角度讲的。
《系辞传》将乾、坤二卦视为“《易》之门”
乾坤二卦就像是《易》之门 II《系辞传》还在其他两个地方直接提到了“变通”:一是举了例子,“变通莫大乎四时”,四季的轮回是最典型的“变通”的例子;二是点明了“变通”的性质,“变通者,趣趋时者也”,也就是“变通”的实质其实就是“趋时”。 III 有意思的是,《系辞传》还讲到了“通变”:“生生之谓易,成象之谓干,效法之谓坤,极数知来之谓占,通变之谓事,阴阳不测之谓神。”也就是说,《易》讲的就是生生不已的道理,能成象的是干,能效法的是坤,通过占卜可以知道未来的运数,通晓变化则可成事,而达到让人莫测阴阳的地步,那就神奇无比了。 “通变”当然由“变通”而来。关于两者之关系,田辰山先生曾说:“‘通-变’是对‘变-通’的领悟。”并进而指出:“在《易经》里,我们发现这种通变思想有三处相互联系的关键之点:延续、变化和两端偶对。用一句话来说,通变就是任何互系偶对事物之间变化着的延续。”《中国辩证法》P23,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可见,其实“通变”和“变通”并不可分,在中国人的语境中,完全可以交互使用。 IV 与正是基于此,田辰山先生指出:“通变”其实是中国人早在《易经》中就建立起来的一种思维风格,“世世代代,它被沿袭、被发展,不仅深深伴随着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而且也不失为当代中国的强大思维倾向”同上,P22;这种“通变思维,不仅凝聚于中国高层的文化,而且融化于中国民间的文化”同上,P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