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峭【化書】卷6儉化詩解1太平儉者均食儉者可與權衡禮道儉貴樸素寂寞 題文詩:
夫水火者,常用之物,用之不得,其道以至, 於敗家蓋,失於不簡.飲饌也者,常食之物, 食之不得,其道以至,於亡身蓋,失於不節. 禮失於奢,樂失於淫.奢淫若水,去不復返, 議欲救之,莫過乎儉.節儉也者,均食之道. 食均然後,仁義生焉,仁義生則,禮樂序焉; 禮樂序則,民不之怨,民不怨則,神不怒也, 太平之業.服絺綌者,不寒而衣,布帛愈寒; 食藜藿者,不飢而飯,黍稷愈飢.故我之情, 不可不慮;民之心也,不可不防.民之心見, 負石者則,樂於負塗,見負塗則,樂於負蒭. 飢之與寒,無實狀也;輕之與重,無必然皆, 豐儉相形,彼我相平,我心重則,民心亦重; 我負輕則,民負亦輕.能至於儉,者可與民, 爲之權衡.禮貴於盛,儉貴不盛;禮貴於備, 儉貴不備;禮貴簪紱,儉貴布素;禮貴炳煥, 儉貴寂寞.富而富之,愈爲不樂;貴而貴之, 其愈不美;賞而賞之,愈覺不足;愛而愛之, 愈不敬也.金玉也者,富之常也;官爵也者, 貴之常也.渴飲則甘,飢食則香.惟儉所以, 能知非常.知常曰明,大道至簡,至簡儉樸, 真情儉樸,上儉下朴,上奢下侈,風清氣正.
卷六 儉化
化書之94:太平【原文】夫水火,常用之物,用之不得其道,以至於敗家,蓋失於不簡也。飲饌,常食之物,食之不得其道,以至於亡身,蓋失於不節也。夫禮失於奢,樂失於淫。奢淫若水,去不復返,議欲救之,莫過乎儉。儉者,均食之道也。食均則仁義生,仁義生則禮樂序,禮樂序則民不怨,民不怨則神不怒,太平之業也。
【譯文】
水和火這兩樣東西,是人們生活中常常用到的,用的不對,就會毀滅家園,原因在於使用方法的過於繁雜。飲食是人們常常吃的東西,吃的不對,就會導致死亡,原因在於飲食方面沒有節制。禮節的錯誤在於過於繁瑣,音樂的錯誤在於惑亂。繁瑣和惑亂就像水一樣,一去不復返,若要挽救,最好的方法就是節儉。節儉,就是每個人都獲得同樣的食物。食均自然就會產生仁愛和救危濟困,有了仁愛和救危濟困仁義自然就會禮樂有序,禮樂有序百姓自然就沒有抱怨,百姓不抱怨自然就不會引起天神發怒,這就是太平盛世。
化書之95:權衡【原文】服絺綌者不寒,而衣之布帛愈寒;食藜藿者不飢,而飯之黍稷愈飢。是故我之情也,不可不慮;民之心也,不可不防。凡民之心,見負石者則樂於負塗,見負塗者則樂於負蒭。饑寒無實狀,輕重無必然,皆豐儉相形,彼我相平,我心重則民心重,我負輕則民負輕。能至於儉者,可以與民爲權衡。
【譯文】
穿粗布衣服的人不感到寒冷,穿綢緞衣服的人就越是感到寒冷;吃粗茶淡飯的人不感到飢餓,吃美食佳餚的人就越是感到飢餓。因此我自己的感受,不可不慮;而百姓的心裡怎麼想的,不可不防。一般情況下老百姓的心理,見到別人背著石頭,對自己背著木器就沒有怨言,見到別人背著木器,對自己背著飼草就沒有怨言。飢餓或寒冷沒有用來判別的實實在在的標準,輕與重也沒有必然或絕對的說法,都是由豐收與歉收相互比較,別人與自己相互比較而定。因此,自己的心裡看重的,百姓的心裡必然也是看重的,自己負擔輕的百姓負擔也就輕。能夠用節儉來約束自己的,就可以勝任百姓的長官。
【注釋】
絺綌(chīxì):絺-細葛布;綌-粗葛布。都是將葛經過浸漬煮淪的加工法製成的。絺綌,指葛布衣服。
藜藿(lí huò):野菜
黍稷(shǔ jì):五穀
蒭(chú):餵牲畜的草
權衡:權力
化書之96:禮道【原文】禮貴於盛,儉貴於不盛;禮貴於備,儉貴於不備;禮貴於簪紱,儉貴於布素;禮貴於炳煥,儉貴於寂寞。富而富之愈不樂,貴而貴之愈不美,賞而賞之愈不足,愛而愛之愈不敬。金玉者,富之常;官爵者,貴之常。渴飲則甘,飢食則香。夫惟儉,所以能知非常。
【譯文】
對於禮節來說最注重的是隆重,對於節儉來說最注重的是不隆重;對於禮節來說最注重的是完備,對於節儉來說最注重的是不完備;對於禮節來說最注重的是官員服飾,對於節儉來說最注重的是粗布衣服;對於禮節來說最注重的是鮮明華麗,對於節儉來說最注重的是清靜恬淡。越是富裕越覺得不快樂,越是重視越覺得不好,越是欣賞越覺得不滿足,越是愛越是不尊敬。金銀珠玉對富人來說習以爲常,高官厚祿對地位尊貴的人來說習以爲常。乾渴的時候飲水就會覺得甘美,飢餓的時候吃東西就會覺得香甜。因此,只有節儉,才能夠品味。
【注釋】
簪紱(zān fú):冠簪和纓帶。古代官員服飾。亦用以喻顯貴,仕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