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264|回覆: 0

[儒家文化] 怎樣避免孩子『有知識沒有文化』的現象

[複製連結]
劉余莉 發表於 2023-6-3 21:1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自殷王中宗,及我周文王,茲四人迪哲。言此四人皆蹈智明德以臨下也。厥或告之曰:『小人怨汝詈汝。』則皇自敬德。其有告之言小人怨詈者,則大自敬德,增修善政也。

出自【群書治要】卷二【尚書】

,蹈。,智。,『罵言也』。,大。從殷王中宗、高宗、祖甲到我們周文王,這四人都蹈行智慧。言此四人皆蹈智明德以臨下也。說的是這四個人都能蹈行智慧、彰明德行來面對統治下屬。有人告訴他們說:『民眾埋怨你、詈罵你。』他們就更加恭敬地修持德行。其有告之言小人怨詈者,則大自敬德,增修善政也。倘若有人告訴他們,說民眾在怨恨責罵,他們就會更加恭敬,努力修持善政。說明這些人都能做到『行有不得,反求諸己』。

有知識沒有文化

有知識沒有文化

爲什麼古人讓人們『行有不得,反求諸己』?因爲『各自責,天清地寧;各相責,天翻地覆』,遇到事情相互指責、挑剔、抱怨,就會天翻地覆;遇到問題反省自己,這件事錯在何處,自己應該承擔什麼責任,怎樣更好地改進,就會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而且古人明白一個道理,那就是境隨心轉。環境,包括物質環境和人事環境都是隨著轉變。人心善,人際關係、物質環境也就善;人心惡,那麼人緣、物質環境也就惡。就像戴著黑色眼鏡,看誰都是黑色的,戴著黃色眼鏡,看誰都是黃色的,這說明自己的心有染污,即使聖人在面前,也可以把聖人看成小人。這不是聖人的問題,而是自己的心出現問題。要想改變人緣、改變環境,就要從自己的心入手,『行有不得,反求諸己』真實的原因就在這裡。比如,『相由心生』,和自己的心最切近的環境就是自己的相貌、身體,一個人仁慈,表現在外面也是慈眉善目,一看就可親近、信任;而賊眉鼠眼的人、酒色之徒,從眼睛、臉色上也能夠看出來。這就是古人長期觀察發現的人和自然環境中有一種密切的關係,通過改變人心,可以改變自然環境,自然環境對人也會產生相應的影響。

『行有不得,反求諸己』還有一個原因,是『德未修,感未至』。比如,舜的後母、弟弟三番五次要置舜於死地,但是舜從沒有想過打擊報復,反而常常反省自己的不足:爲什麼後母要三番五次置我於死地?爲什么弟弟對我是如此的態度?後來,舜用自己的智慧、慈悲,轉變了後母的態度,感化了家人。【中庸】中,孔子稱讚舜王說:『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祿,必得其名,必得其壽。』真正有德行的人,福祿壽名都齊全,而自己和有德行的人相比,福祿壽名都不齊全,說明自己的德行還不夠。『德未修,感未至』,感化不了身邊的人。

此厥弗聽,人有乃或譸張爲幻,曰:『小人怨汝詈汝。』則信之,此其不聽中正之君,有人誑惑之,言小人怨憾詛詈汝,則信受之也。亂罰無罪,殺無辜。怨有同,是叢於厥身。信讒含怒,罰殺無理,則天下同怨讎之,叢聚於其身也。

出自【群書治要】卷二【尚書】

譸張,孔安國傳:『譸張,狂也。』,聚。如果不能聽信三王及文王之事,有人欺誑迷惑,說:『小人埋怨你、詈罵你。』你便相信其言。此其不聽中正之君,有人誑惑之,言小人怨憾詛詈汝,則信受之也。那些不肯聽受中正之道的君王,有人欺騙迷惑他,說小人怨你、罵你,他就會相信並接受。從而亂罰無罪、濫殺無辜,民怨就會共同一致,聚集到他身上來。信讒含怒,罰殺無理,則天下同怨讎之,叢聚於其身也。聽信讒言,心懷怒氣,刑罰誅殺沒有道理可循,那麼天下人就會共同怨恨他,與之爲仇,怨恨集中在他身上。

烏乎!嗣王其堅於茲!視此亂罰之禍以爲戒也。

出自【群書治要】卷二【尚書】

監,張居正【尚書直解】:『監,是視以爲法戒。』嗚呼!成王,您作爲嗣王,要以此爲鑒呀!視此亂罰之禍以爲戒也。把亂伐無辜所帶來的禍患引以爲戒。

這一篇題目叫做【無逸】,周公勸告成王不要放逸。對於現在年輕人,也非常有啟發。與放逸、安樂、享受相反的美德就是勤儉、奮鬥、奉獻。這也是現代要弘揚的勞動精神。勤儉、奮鬥具有鮮明的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特徵的德目。【說文解字】解釋:『勤,勞也』,這說明『勤』與『勞』的意思相通,甚至可以說,『勤』的主體意義就是『勞』。曾國藩曾經把『勤』定義爲:『勤,不必有過人之精神,竭吾力而已矣。』勤勞,是對所從事的事業盡心竭力、孜孜不倦的態度並爲之不懈努力的行爲。中華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悠久的文明,中華民族作爲中華文明的載體,之所以能夠生生不息、歷久彌新,就是因爲具有勤勞節儉、艱苦奮鬥的品質。所以,中華民族也以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奮鬥精神而聲聞遐邇。

【說文解字】解釋:『儉,約也。』段玉裁註:『約者,纏束也,不敢放奢之意。』『儉』,即儉約,不奢侈放縱的意思。【尚書】中說:『克勤於邦,克儉於家』,把『勤』和『儉』連起來闡述,說明古人很早就意識到『勤』和『儉』之間的密切關聯。勤勞之人大都生活儉約,只有親身經歷過體力勞動的人,切身體會到烈日炎炎下『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艱難,才會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勞動成果。當他們讀到『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詩句時,才會產生共鳴,自然就會崇尚儉樸、有節制的生活方式,這就是『習勞知感恩』的道理。在家庭中,如果父母不重視對兒女的勞動教育,孩子不知道感恩、惜福,就會視父母的付出爲天經地義、理所當然,久而久之,就會養成好吃懶做、坐享其成、不勞而獲、花錢如流水等奢侈浪費的品行,結果必然是一事無成,良好的家風、家教、家道也無法承傳。

【政要論】中說:『歷觀有國有家者,其得之也,莫不階於儉約;其失之也,莫不由於奢侈。』中國古人從童蒙教育開始就特別重視對孩子的勞動教育。【弟子規】中說:『不力行,但學文;長浮華,成何人』,不去身體力行書本上的教誨,只是學習文字、文章、詩句、文獻、文藝,這會滋長自己的浮華傲慢之心,那會成長爲什麼樣的人?孔子說:『力行近乎仁』,陸游也說:『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這都是強調書本教育要與勞動實踐相結合,培養孩子勤儉、奮鬥的勞動精神,這樣才能避免培養出的學生『有知識沒有文化』『高分低能』『眼高手低』,僅能誇誇其談,紙上談兵,而缺少生活能力、動手能力,以及吃苦耐勞、接受挫折、艱苦奮鬥的精神。

此外,還要培養孩子奉獻的勞動精神。習近平總書記當年在陝北貧瘠的黃土地上,就開始深入思考人生問題:『15歲來到黃土地時,我迷惘、彷徨;22歲離開黃土地時,我已經有著堅定的人生目標,充滿自信。作爲一個人民公僕,陝北高原是我的根,因爲這裡培養出了我不變的信念:要爲人民做實事!』『那時候我就想,今後如果有條件、有機會,我要從政,做一些爲老百姓辦好事的工作。』正是這種爲祖國、人民奉獻自己的信念,使得習近平總書記在2014年提出:『我們共產黨人講奉獻,就要有一顆爲黨爲人民矢志奮鬥的心,有了這顆心,就會「痛並快樂著」,再怎麼艱苦也是美的、再怎麼付出也是甜的,就不會患得患失。』2019年,習近平總書記又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人世間的一切幸福都需要靠辛勤的勞動來創造』,並且發出『我將無我,不負人民。我願意做到一個「無我」的狀態,爲中國的發展奉獻自己』的錚錚誓言。

可以說,一切爲人民謀幸福、爲民族謀復興、爲世界謀大同的勞動都是崇高而偉大的,幸福而快樂的。通過志願勞動、義務勞動等培養時代新人的奉獻精神,形成青少年助人爲樂的品德,不僅可以避免在勞動中唯利是圖、斤斤計較的功利取向,還能培養青少年高尚的道德品格,提升人生的精神境界。所以,全社會都應重視勞動精神的塑造和培養,使之貫穿於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的全過程。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