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552|回復: 0

[儒家文化] 学史不是为了复古,而是为了更好地走向未来

[複製鏈接]
刘余莉 發表於 2023-6-8 11:4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传承历史,铭记历史

传承历史,铭记历史

唐太宗的治国成效到底如何?太宗于公元626年即位,公元649年去世,在位二十三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代明君,有人称赞他是『千古一帝』。受〖群书治要〗的影响,太宗以能用贤纳谏、尊儒重道、勤政爱民而著称。他以文治天下,力行节约,使百姓能够休养生息。很快使社会出现国泰民安的局面,开创了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为后来唐朝一百多年的盛世奠定了基础。

『贞观之治』的社会秩序到底好到什么程度?〖资治通鉴〗记载,贞观六年,『帝亲录系囚,见应死者,悯之。纵使归家,期以来秋来就死』。太宗亲自查录被关押的死刑犯的案情,生起怜悯之心,于是放他们回家,第二年秋天再回来就死。到了第二年,『去岁所纵天下死囚凡三百九十人,无人督帅,皆如期自诣朝堂,无一人亡匿者;上皆赦之』。被放回的死囚共三百九十人,在没有任何人监管的情况下都按时回到朝堂,竟没有一人逃亡。于是太宗将他们全部赦免。

有诗赞叹太宗说:『二十有九即帝位,三十有五致太平,功成理定何神速,速在推心置人腹,……死囚四百来归狱,……以心感人人心归』。这都是太宗皇帝以心感人的结果。所以,那时中国的政治清明,官吏各司其职,人民安居乐业,不公平的现象少之又少,国人的心中没有怨气,社会秩序良好。

不仅如此,贞观王朝还是中国历史上几乎没有贪污的王朝,这可能也是太宗最值得称道的政绩。在太宗统治下的中国,因为皇帝率先垂范,官员一心为公,吏佐各安本分,滥用职权和贪污渎职的现象降到历史的最低点。这和太宗运用〖群书治要〗的理念,以身作则,重视道德教化,并且制定了一套合情、合理、合法的政治制度来预防贪污腐败密不可分。这些成就的取得也说明,运用圣贤之道治国,不仅有效、易从,而且快速。

〖贞观政要·论政体〗记载,贞观七年(公元633年),太宗和秘书监魏徵漫谈自古以来治理国家的得失时说:『如今大乱之后恐怕不能急于实现大治。』魏徵说:『并非如此,大凡人在危难困苦时会忧惧死亡,忧惧死亡就盼望天下太平,盼望天下太平就容易进行教化。因此,大的动乱之后更容易教化,就像饥饿的人对饮食更容易满足。』

太宗说:『贤明之人治理好国家尚且需要百年之久,才能消灭残虐,废除杀戮。大乱之后要想大治,怎么可能在短期内做到呢?』〖论语〗中也说:『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所以太宗认为,要恢复太平,即使是贤明的人来治理,也需要上百年的时间。魏徵却说:『这话是对一般人来说的,并不能用在贤明之人的身上。如果是贤明之人推行教化,上下齐心,就像响之应声那样响应迅速。事情不求快,也会很快地推行下去。一年就能见成效,看来也并非难事。如果说要三年成功,应该说已经太晚了。』

太宗听后,觉得魏徵说得很有道理。但是,封德彝等其他大臣却说:『夏商周三代以后,百姓逐渐浮薄奸诈。所以,秦朝专用严刑峻法来治国,汉朝以仁义杂用刑法治国,都是想教化好百姓,但却没有成功。怎么说是可以教化,却什么都不去做?如果听信魏徵所说的话,恐怕要败乱国家。』

魏徵听后,说:『五帝三王治理国家,并没有把老百姓换掉。也就是说,百姓是同样的百姓,但他们仍然能把百姓教化好,可见,施行帝道就成其为帝,施行王道就成其为王。关键在于,当时的治理者是否施行教化而已。看古书记载就知道,从前黄帝与蚩尤作战七十多次,天下乱得很厉害,而胜利以后,天下很快就太平;九黎作乱,颛顼出兵征讨,平定以后,仍不失其为治世;夏桀王昏乱淫虐,商汤把他赶走了,但是在汤治理时期,也实现了天下太平;商纣王专干荒淫无道之事,周武王便起兵征讨,到了武王的儿子成王在位时,也实现了天下太平。如果说,百姓日渐浮薄奸诈,再也不会淳朴,那么到现在百姓都应该变得和鬼魅一样,还能实现教化吗?』

封德彝等人想不出辩驳的话,但仍认为魏徵的话行不通。幸好魏徵博览群书,对于历史的教训了解得非常透彻,他引经据典让大臣们无话可说。而太宗也确实是一代明君,能够辨别是非、善恶、美丑,在臣子们的辩论中选择魏徵的建议。太宗坚持推行教化,毫不懈怠。结果几年之间,天下康复安定,突厥被打败臣服。

唐太宗对群臣说:『贞观初年,人们颇有异议,认为当今并不能实行帝道、王道(帝道、王道是以圣贤的教诲感化人心),只有魏徵劝朕推行,朕听了他的话,不过几年就达到中原安定、边远的外族臣服的结果。突厥从来就是中原的强敌,如今突厥的首领却佩刀值宿来做禁卫,部落也跟着穿戴大唐的衣冠,也就是说外族也受到大唐文化的影响。朕能取得这种成就,都是魏徵的功劳。』

太宗又对魏徵说:『玉虽然有美好的本质,但如果藏在石头里,没有好的工匠雕琢研磨就和瓦砾碎石没有区别。如果遇上好的工匠,玉就可以成为流传万代的珍宝。朕虽然没有好的本质可供爱卿雕琢研磨,但多亏爱卿用仁义约束朕,用道德来光大朕,才使朕有今天的功业。爱卿确实是一位良工巧匠。』太宗对于魏徵非常恭敬,视他为老师一样,自己也很谦虚,甚至把贞观盛世的成就都归功于魏徵。

由此可知,能够成就盛世是结果,原因是最高领导者,即天子,能够任用贤臣,推行正确的治国理念。太宗能够以史为鉴,接受魏徵的谏言,相信通过儒家伦理道德教化可以把人教好,所以对圣贤教育深信不疑。这些圣贤的政治智慧都是从〖群书治要〗中承传下来。

历史上,〖群书治要〗被日本人从唐朝带回日本。从此被日本的历代天皇、皇子、大臣奉为圭臬,成为学习研讨中华文化的重要经典。唐朝时期交通不便,日本留学生来中国留学,要带回去的书需要手抄,所挑选的是众多典籍之中的精华,抄写下来带回日本,后人手抄、翻译、流传的也是挑选最有价值的。这部书传到日本后,确实帮助日本创建了承和、贞观两代盛世。

历史的经验教训,对于今天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孙中山先生在〖民族主义〗第四讲中说:『欧洲的科学发达、物质文明的进步,不过是近来二百多年的事。讲到政治哲学的真谛,欧洲人还要求之于中国。』孙中山先生很有先见之明,他曾留学欧洲,对中外的政治思想都有很深的理解。孙中山先生认为欧洲比中国先进的地方只有科技和机器,要说政治哲学的真谛,欧洲人还要向中国人学习。孙中山先生还说:『诸君都知道世界上学问最好的是德国,但现在德国研究学问的人,还要研究中国的哲学,甚至于研究印度的佛理,去补救他们科学之偏。』在一百多年之前,孙中山先生已经有这种见地,已经看到西方思维的偏颇,认为必须要靠东方的哲学与文化才能调整偏失。

当代著名历史哲学家汤恩比教授在〖未来属于中国〗这本书中也提出,只有中华文化能够救世界,未来是中华文化得以普遍宣扬的世界。学习〖群书治要〗就知道,传统文化中的『仁者无敌』『和而不同』的理念等,确实能为世界带来永恒的安定和平。所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否得以弘扬,关系到整个世界的和平、未来。

中国有五千年的经验、五千年的智慧、五千年的方法、五千年的治国效果。在世界文明历史上,四大古文明中,其他三个古文明都中断了,唯有中华文明承传至今,绵延五千多年而不衰。中华民族至今仍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靠的就是五千多年的文化传承。所以,我们这一代人要有责任心,使辉煌灿烂的文化发扬光大,要有『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使命感,把古圣先贤良好的治国理念、方法传承。

当然,汲取历史的经验教训,还要用当代的事情做印证。〖群书治要·史记〗中说:『野谚曰: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是以君子为国,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以人事,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去就有序,变化应时,故旷日长久,而社稷安矣。』『野谚』,是俗语。『前事之不忘』,不忘前事,这是一个倒装句,能够汲取过去的历史教训。『后事之师』,以后做事的借鉴。君子治理国家,考察于上古的历史,验证以当代的情况,还要通过人事加以检验,从而洞察兴盛衰亡的规律,审察是否适宜变化的形势,取舍有条理,并顺应时代制定相应的策略。因此历时长久而国家安定。

这句话告诉人们,汲取历史的经验教训,要把古代治国理政的经验,运用在当代政治治理和企业管理之中,观察是否依旧有效。比如,古人说的『君仁臣忠』,『君』是领导者,『臣』是被领导者。现在有些企业把『君仁臣忠』的理念运用到企业管理之中,创下了『中国式管理』的很多案例,确实达到了『不忍欺』,即员工不忍心欺骗老板,说明这种观念在今天依然适用。当然,还要审时度势,根据条件因地制宜地进行调整。比如,古礼的最重礼是三跪九叩首的礼,现在如果行三跪九叩首礼就不能接受,会让人认为是封建。所以现代的最重礼,就改为三鞠躬礼,特别是在公共场合则更要顺应现代人的需要,根据时代的变化做相应调整。

所以,学史的目的不是一味地复古,而是为了做好现实工作,更好地走向未来。在建党百年华诞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连续讲了九个『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强调了学习党史、国史、古为今用的重要性。对于肩负率领中国人民实现『中国梦』这一伟大历史使命的中国共产党而言,要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更需要深入国史、党史的学习,古镜今鉴、古为今用,达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的效果,从而更好地展望未来、走向未来、开创未来。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