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子】卷11上义10至义真情诗解 题文诗: 上义有情,以情治国,情理境内,行仁尽义, 布德施惠,立其正法,塞其邪道,真情所至, 群臣亲附,百姓和辑,上下一心,群臣同力, 诸侯服威,四方怀德.自修自正,庙堂之上; 折冲克敌,千里之外;发号行令,天下响应, 此其上也.地广民众,主贤将良,国富兵强, 约束守信,号令严明,两敌相当,兵不接刃, 敌人奔亡,此其次也.知土地宜,习险隘利, 明苛政变,察行阵事,白刃交合,流矢暇接, 舆死扶伤,流血千里,暴骸满野,义之下也. 兵之胜败,习在于政,政正胜民,下附其上, 心悦诚服,其兵自强;政之不正,民胜其政, 下叛其上,口服兵弱.真情至正,至正至义, 义足以怀,天下之民;事业足当,天下之急; 选举足得,贤士之心;谋虑足决,轻重之权, 上义之道.至道无形,无形有情,至义真情. 正文: 老子曰:上义者,治国家,理境内,行仁义,布德施惠,立正法,塞邪道,群臣亲附,百姓和辑,上下一心,群臣同力,诸侯服其威,四方怀其德,修正庙堂之上,折冲千里之外,发号行令而天下响应,此其上也。地广民众,主贤将良,国富兵强,约束信,号令明,两敌相当,未交兵接刃,而敌人奔亡,此其次也。知土地之宜,习险隘之利,明苛政之变,察行阵之事,白刃合,流矢接,舆死扶伤,流血千里,暴骸满野,义之下也。兵之胜败习在于政,政胜其民,下附其上,即兵强,民胜其政,下叛其上,即兵弱。义足以怀天下之民,事业足以当天下之急,选举足以得贤士之心,谋虑足以决轻重之权,此上义之道也。 (默希子注) 老子曰:上义者,治国家,理境内,行仁义,布德施惠,立正法,塞邪道,群臣亲附,百姓和辑,上下一心,群臣同力。诸侯服其威,四方怀其德。修正庙堂之上,折冲千里之外。发号行令,而天下响应,此其上也。地广民众,主贤将良,国富兵强,约束信,号令明,两敌相当,未交兵接刃而敌人奔亡,此其次也。知土地之宜,习险隘之利,明苛政之变,察行阵之事。白刃合,流矢#5接,舆死扶伤,流血千里,暴骸满野,义之下也。修德而胜者上,守法而胜者中,用兵而胜者下也。兵之胜败,皆在於政。政胜其民,下附其上,即兵强;民胜其政,下叛其上,即兵弱。义足以怀天下之民,事业足以当天下之急,选举足以得贤士之心,谋虑足以决轻重之权,此上义之道也。 参考译文: 老子说:上义之道,就是能够治理好国家,安定境内的人民,使仁义能够通行于天下,君王能够布德施惠于万民,立正法导民向善,塞邪道禁奸绝伪,这样就能够使群臣亲附其君王,百姓和睦人人善良,国家上下同心协力,朝廷内外群臣精忠戮力,海内诸侯服其威而听其命,海外四方怀其德而归其化,于是霸王能够在庙堂之上自修明德以正天下四方,而恩德施于千里之外普天下的百姓,所以发号行令而天下莫不响应,这是行仁义最高明的方法。如果依靠地广而民众,君主贤明而将相精良,就可以做到国富而兵强,然后再能够约束守信,号令严明,那么两敌相当的情况下,还没有交兵接刃之时,敌人就会奔亡逃散,这是行仁义其次的方法。如果只知道土地大小高下,熟习道路险隘之利,能够明辨苛政可能导致的变动,严格督察行军阵伍之事,那么即使白刃交接,流矢漫天,还能够同生共死,救死扶伤的君王,虽然最后会导致流血千里,暴骸满野的结果,但是还是可以取得胜利,这只是行义的最勉强的方法了。所以讨论行军打仗,决一胜负这种事,胜败的根据都在于国家治理的好坏,政治清明得到百姓的支持,人民就会依附君王,那么军队就能够强大,人民不满国家的治理,百姓就会反叛统治者,就会不得民心,军队没有战斗力。所以那些行仁义足以感怀天下之民的人,做事情总是以解除人民的疾苦为目的的人,选举官员足以得当而博得贤士之心的人,运用谋虑足以解决轻重缓急的问题的人,这是掌握了上义之道的人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