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810|回覆: 0

[道家人物] 【文子】卷12上禮1至人之學詩解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牟向東 發表於 2023-6-24 21:31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文子】卷12上禮1至人之學詩解
題文詩:
上古真人,真人真摯,情通天地,呼吸陰陽,
群生莫不,仰其,皆以和順,當此之時,
領理隱密,自成純樸,純樸未散,萬物大優.
及世之衰,至伏羲氏,昧昧懋懋,皆欲離其,
童蒙之心,而覺悟乎,天地之間,德煩不一,
不一情假.及至神農,軒轅黃帝,核領天下,
紀綱四時,和調陰陽,萬民莫不,竦身而思,
戴聽而視,治而不和.下至夏殷,嗜欲達物,
聰明誘外,性命失真.施及周室,澆醇散朴,
離道為偽,險德為行,智巧萌生,狙學擬聖,
華誣脅眾,琢飾詩書,以賈名譽,欲行智偽,
以容於世,失大宗本,世喪性命,衰漸由來.
至人之學,反性,游心於虛,以無御有;
世俗之學,擢德攓性,內愁五藏,暴行越知,
譊名聲世,至人不為.擢德自見,攓性絕生,
至人真情,真情所至,定死生意,非死非生,
通榮辱理,非名非利,舉世譽之,而不益勸,
舉世非之,而不加沮,至學自得,至道要.
卷 第 十 二
  上禮
  老子曰:上古真人,呼吸陰陽,而群生莫不仰其德以和順,當此之時,領理隱密,自成純樸,純樸未散,而萬物大優。及世之衰也,至伏羲氏,昧昧懋懋,皆欲離其童蒙之心,而覺悟乎天地之間,其德煩而不一。及至神農、黃帝,核領天下,紀綱四時,和調陰陽,於是萬民莫不竦身而思,戴聽而視,故治而不和。下至夏、殷之世,嗜欲達於物,聰明誘於外,性命失其真。施及周室,澆醇散朴,離道以為偽,險德以為行,智巧萌生,狙學以擬聖,華誣以脅眾,琢飾詩書,以賈名譽,各欲以行其智偽,以容於世,而失大宗之本,故世有喪性命,衰漸所由來久矣。是故至人之學也,欲以反性於無,游心於虛,世俗之學,擢德攓性,內愁五藏,暴行越知,以譊名聲於世,此至人所不為也。擢德自見也,攓性絕生也,若夫至人定乎死生之意,通乎榮辱之理,舉世譽之而不益勸,舉世非之而不加沮,得至道之要也。
(默希子注)
老子曰:上古真人玄古之君也。呼吸陰陽,而旱生莫不仰其德以和順,當此之時,領理、隱密自成,純樸純樸未散,而萬物大優。內韜明德,外和萬物,天下無事,各乃遂其性,無相侵害,故並優遊也。及世之衰也,至伏羲氏,昧昧懋懋,皆欲離其童蒙之心而覺悟乎,天地之問,其德煩而不一。時始畫八卦,以通神明,以類萬情,結繩以為綱罟,以畋以漁。離蒙覺悟其君於天下,漸失其本,德煩不一,比玄古之時,以為衰世也。及至神農黃帝竅領天下,紀綱四時,和調陰陽,於是萬民莫不煉身而思,戴聽而視,故治而不和。伏羲作未耜,以教民播種;黃帝造軒冕之服,竅領,謂陰陽壅沈而通之,逆氣戾物絕而止之。造書契,建律歷,紀四時,和五行,恐失其所,使萬物皆煉身,莫不注其耳目,聽視德化,以嚴其上。故言不和也。下至夏、殷之世,嗜欲達於物,聰明誘於外,性命失其真。至夏殷興嗜欲,則誘於物外,眩聰明,則內失其真。施及周室,澆醇散朴,離道以為偽,險德以為行,智巧萌生,狙學以擬聖,華誣以協眾,琢飾詩書,以賈名譽。各欲以行其智,偽以容於世,而失大宗之本。故世有喪性命,衰漸所由來久矣。至於周室,道德全喪。澆釀彌甚,以偽險為道,以華巧為賢,顯道矜德,賈名求譽以失大宗。時之衰薄,從羲、軒已來數千載,故云久矣,非周室頓爾也。是故至人之學也,欲以反性於無,游心於虛;世俗之學,擢德攓性,內愁五藏,暴行越知,以譊乃巧切。喧呼也。名聲於世,此至人所不為也。擢德自見也,攓性絕生也。若夫至人定乎死生之意,通乎榮辱之理,舉世譽之而不益勸,舉世非之而不加沮,得至道之要也。至人者,無代不有,但稀爾。萬中有一,為多也。至人之學,反性於華偽之場,沐神於虛靜之域,不矜其德,不伐其才,死生無變於己,利害不經於心。今之學者,佛性命以求達,走聲譽以高名,遂使奸衰競起,忠正伏匿,欲求世之治,欲求身之安,不可得之也。
參考譯文:
    老子認為:上古時代的真人,能夠與大道同行,呼吸與陰陽一同起伏進退,天下蒼生沒有不仰仗真人的道德來休養生息的,在這個時候,萬物能夠感悟道理而自然而然的達到自身的純樸狀態,純樸而能具自然之德,所以天下萬物優遊自在。到了後世道德慢慢衰落了,在伏羲氏的時候,人們尚且昧昧懋懋,沒有完全開化,但是已經有了脫離童蒙狀態的趨勢,漸漸的體會了一些天地之間運行的道理,所以道德高高低低,參差不齊。及至神農氏和軒轅氏的時代,開始能夠貫通天地的變化,於是以四時為節制,以調和陰陽之度數,於是乎天下所有人莫不站直身子苦苦思考,依靠自己的各種感覺器官以感知天地,所以雖然天下可治,已經不能自然的融合為一了。再到了夏、殷之世,人們的嗜欲盡顯,身心開始受制於外物,聰明慢慢的輕浮外露,利慾不斷的誘惑於心,這樣人之本性已然失去了天真。慢慢發展到了周朝,醇厚之味已變淺,淳樸之質已喪失,人們離開正道走上歪門邪道,紛紛行險徼幸以博功德之名,智巧萌生以求爵名之利,曲解道德自以為聖賢,花言巧語以脅迫大眾,雕琢粉飾以言辭詩書惑眾,顯露才智以邀取名譽,於是各人都紛紛著書立說以蠱惑天下,來博取眾人的贊同,但是卻完全喪失了治學的根本是為了治身這個根本,所以經常有因此喪失性命的人,國家前途也慢慢的沒有了發展方向。所以至人傳播道德之學,希望世人能夠返歸本心,心神安寧達於虛無之境;世俗的學問,都是揠苗助長的行為,德不足而妄求德,性不純而遷就於性,這樣人就會德不足,心不定,五臟不寧,性情不純而放縱私慾,故暴行頻見而違背禮樂之儀,特立獨行以博取顯名讚譽,這都是至人反對的行為。擢德就容易自以為是,攓性就容易妨害本性,如果能夠效法至人,了解了死生一體,知道了榮辱互通的道理,那麼即使全天下人都稱譽他,也不覺得可喜,全天下人都詬病他,也不覺得可悲,那就是至人之道了。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