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98|回覆: 0

[道家人物] 【文子】卷12上禮2禮法常變真情不變詩解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牟向東 發表於 2023-6-24 21:31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文子】卷12上禮2禮法常變真情不變詩解
題文詩:
古者被發,衣無卷領,以王天下,古聖真情,
真情至德,德生不殺,與而不奪,天下非族,
同懷其德,當此之時,陰陽和平,萬物蕃息,
飛鳥之巢,可俯而探,走獸系從,海晏河清.
及其衰也,鳥獸蟲蛇,皆為民害,鑄鐵鍛刃,
以御其難;民迫其難,則求其便;民因其患,
則操其備,各以其智,去其所害,就其所利,
常故不循,器械,先王法度,有變易者,
名可名,非常名也.五帝異道,德覆天下,
三王殊事,而名後世,因時而變.譬猶師曠,
之調五音,推移琴弦,上下無常,尺寸以度,
靡不中者,通於樂情,真心能作,音本真情,
主於中和.規矩鈎繩,知所用者,能治人.
先王之制,不宜即廢,末世之事,善即着之.
聖人真情,制禮,不制於禮;其制物者,
不制於物;其製法者,不制於法,真法法情,
真情不變,真法時變,禮樂常變,無物常在,
與時俱變,變以適情,故道可道,非常道也.
正文:
  老子曰:古者被發而無卷領,以王天下,其德生而不殺,與而不奪,天下非其服,同懷其德,當此之時,陰陽和平,萬物蕃息,飛鳥之巢可俯而探也,走獸可系而從也。及其衰也,鳥獸蟲蛇,皆為民害,故鑄鐵鍛刃以御其難,故民迫其難則求其便,因其患則操其備,各以其智去其所害,就其所利,常故不可循,器械不可因,故先王之法度,有變易者也,故曰:名可名,非常名也。五帝異道而德覆天下,三王殊事而名後世,因時而變者也。譬猶師曠之調五音也,所推移上下無常,尺寸以度,而靡不中者,故通於樂之情者能作,音有本主於中。而知規矩鈎繩之所用者能治人,故先王之制,不宜即廢之,末世之事善即着之。故聖人之制禮樂者,而不制於禮樂,制物者,不制於物,製法者,不制於法,故曰:道可道,非常道也。
(默希子注)
老子曰:古者被發而無卷領,以王天下,其德生而不殺,與而不奪,天下非其服,同懷其德。當此之時,陰陽和平,萬物蕃息,飛鳥之巢可俯而探也,走獸可系而從也。玄古之君,不冠不櫛,被發而卷,以王天下。而安其生,不奪其利,故四時和,萬物理。是以巢鳥探之而不驚,走獸系之而不懼。德之至也。及其衰也,鳥獸蟲蛇皆為民害,故鑄鐵鍛刃以御其難,故民迫其難則求其便,因其患則操其備,各以其智去其所害,就其所利。常故不可循,器械不可因,故先王之法度,有變易者也。故曰:名可名,非常名也。世之衰,物不淳一,各生異情,遞相殘害,智詐相欺,制器械而為備,去其害,就其利。故先王變法,非有常也,故法無常名也。五帝異道而德覆天下,三王殊事而名後世,因時而變者也。譬猶師曠之調五音也,所推移上下,無常尺寸以度,而靡不中者,故通於樂之情者,能作音。有本主於中,五帝、三王,不同法度,猶師曠之調五音,道樂之情,知音之主。夫五音以宮為主,萬姓以君為主,無主於中即亂,故立主以一之也。而知規矩鈎繩之所用者,能治人。故先王之制不宜,即廢之,末世之事善,即着之。故聖人之制禮樂者而不制於禮樂,制物者不制於物,製法者不制於法,制禮非禮,乖於道也;制樂而樂,失其和也。物制於物,尚可也;法制非法,逾其政也。故曰:道可道,非常道也。
參考譯文:
   老子認為:古時候的人散發而衣不捲領,君王治理天下,他們好德因此生而不殺,與而不奪,天下人即使不是他的族人,都會緬懷其德;在這個時候,陰陽協調平和,萬物生長發育,飛鳥之巢,可以俯身探取,走獸在野,可以抓住使之跟隨自己。到了世道衰落了,鳥獸蟲蛇,都開始禍害人民,所以人民只好鑄鐵鍛刀,來進行防身,因此人民遇到困難就會尋找可以迅速解決的辦法,遇到問題就會積極準備可能的對策,所以人們各呈其智,去其所害者,就其所利者。但是隨着世異時移,有些常規不可死守,常用器械也不可固執不變,所以先王制定的法度制令,也時常需要有修補更新的地方,所以老子曰『名可名,非常名也。』五帝採取的方法不同但是都可以很好的治理天下,三王事跡雖然不同,也都可以名揚後世,就是因為他們能夠因時勢變化而採取不同的策略。就好像師曠調理五音,所做的不過是上下調整琴弦,並沒有固定的度數,卻都可以調正音階,這是師曠能夠充分了解樂理人情的原因吧,而調音有主音,定了主音,就可以定其他的音,所以能夠知道規矩準繩使用道理的人,就能夠很好的治理人民。因此先王的法度制令,不合時宜的就應該廢棄,後代的治國方法,便於治理的就添加進去。所以聖人制定了禮樂制度,應該循其理而不拘於禮樂本身,制物者,使用物而不拘於物之常規,製法者,也應該循其道理而不拘於法度本身。所以老子曰『道可道,非常道也。』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