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子】卷12貴教詩解因善教義義成教行利出禮讓上安下順利出力爭則任力爭 題文詩: 虎至猛也,可威而服.鹿至粗也,可教而使. 木至勁也,可柔而屈.石至堅也,可消而用. 況人含有,五常之性,有善可因,有惡可改. 人之所重,莫重乎身,貴教道行.士有伏節, 成義死而,不顧者矣.此由先王,因善教義, 因義立禮.因善教義,義成教行,因義立禮, 禮設義通.商鞅韓非,孫子吳起,知人性之, 貪得樂進,而但不知,兼濟其善,乃束以法, 邀之以功,使天下人,唯力是恃,唯爭是務, 恃力務爭,至有探湯,赴火忘其,身者好利, 之心獨用.人懷好利,之心其則,善端沒矣. 中國所以,常制四夷,禮義教行,失所教則, 同夷狄矣.其所以同,乎禽獸矣.不唯同乎, 禽獸亂將,甚焉何者?禽獸保其,性然者也, 人以智役,體力者也,智役力而,無教節是, 智巧日用,相殘無極.相殘無極,亂孰大焉! 不濟其善,唯力是恃,其不大亂,者幾稀耳. 人之性也,避害從利.利出禮讓,即修禮讓. 利出力爭,則任力爭.修禮讓則,上安下順, 而無侵奪,任力爭則,父子幾乎,相危況於, 悠悠者乎!修道謂教,教民從善,化性起偽.
卷12貴教題解:
貴教,即重視教化的意思。人性本善,而習性不善,如果沒有好的教育,人與人就會出現競爭、鬥爭的現象。因此要通過教化來彰顯其本性中善的一一面。
【原文】
虎至猛也,可畏(畏作威)而服。鹿至粗[254] 也,可教而使。木至勁也,可柔而屈。石至堅也,可消而用。況人含五常[255]之性,有善可因[256] ,有惡可改者乎?人之所重,莫重乎身,貴教之道行。士有伏節[257] 成義,死而不顧者矣。此先王因善教義,因義而立禮者也。因善教義,故義成而教行,因義立禮,故禮設而義通。若夫商[258] 、韓[259],孫[260]、吳[261],知人性之貪得樂進,而不知兼濟其善,於是束之以法,要之以功,使下(下上有天字)唯力是恃,唯爭是務,恃力務爭,至有探湯赴火而忘其身者,好利之心獨用[262] 也。人懷好利之心,則善端[263] 沒矣。中國所以常制四夷[264] 者,禮義之教行也,失其所以教,則同乎夷狄[265] 矣。其所以同,則同乎禽獸矣。不唯同乎禽獸,亂將甚焉。何者?禽獸保其性然者也,人以智役力者也,智役力而無教節,是智巧[266] 日用,而相殘無極也。相殘無極,亂孰大焉!不濟其善,而唯力是恃,其不大亂幾稀耳。人之性,避害從利。故利出於禮讓,即修禮讓。利出於力爭,則任力爭。修禮讓則上安下順而無侵奪,任力爭則父子幾乎相危,而況於悠悠[267] 者乎。【注釋】 【267】悠悠:遙遠的,生疏的。
【譯文】 老虎是最兇猛的野獸,可用威力制服;鹿是最粗笨的動物,可調教而役使;木頭很強硬,可使其柔韌而彎曲;石頭最堅硬,可銷融而為人使用。何況人有仁、義、禮、智、信五性,是有善心能夠依循、有惡習能夠改正的呀!人所看重的,莫過
於自己的軀體,但崇尚教化的風氣盛行,士子中就有為節操殺身取義、死而無所顧惜者。這是先王依靠人的善心而教人以義、依靠義確立禮。順其善心而教以義,所以人們從義而政教暢行;憑靠義來確立禮制,所以禮制設立而人人循禮而行。至於商鞅、韓非、孫子、吳起,知道人性貪得無厭、樂於進身,而不知同時助長其善的一面。因此,用刑法約束,用功名鼓勵,使天下人只依靠強力,只致力於爭奪。依仗強力、務求爭奪,以至於有人赴湯蹈火而忘記死活,都是爭利之心所驅使的。人人都抱着求利之心,人善良的一面就喪失了。 中國能制服四夷的原因,是推行了禮義之教。喪失了禮義教化,就與夷狄沒有了區別。跟夷狄相同,則也就和禽獸相同了。不僅是與禽獸相同,甚至比禽獸更混亂無序。這是因為禽獸保持自己的天性不變,人卻是用巧智駕馭體力者。以巧智駕馭體力,而沒有禮教加以節制,就會巧智日見使用,而彼此傷害無窮無盡。彼此相互傷害無窮無盡,禍亂哪有比這更大的!不幫助其向善,只憑藉暴力,天下不發生大亂幾乎是沒有的。人的本性,是避害趨利。因此,利益出自於禮讓,人們就會修習禮讓;利益出自於強力,人們就會憑藉強力爭奪。人們修習禮讓,則國家安定,百姓順從,沒有侵凌掠奪;憑藉強力爭奪,則父子難免相互危害,何況對於其他人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