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向【新序】卷4杂事4诗解3柯邑之盟齐不倍盟著信天下文公伐原温降襄子讨叛不趁人危而强 题文诗: 昔齐桓公,与鲁庄公,为柯之盟,大夫曹刿, 谓庄公曰:齐之侵鲁,至于城下,城坏压境, 君不图与?庄公曰吾,生不若死.曹刿曰然, 则君请当,其君臣请,留其臣也.及会两君, 就坛两相,相揖曹刿,手剑拔刀,进迫桓公, 于坛上曰:城坏压境,君不图与?管仲曰然, 则君何求?曹刿曰愿,请汶阳田.管仲乃谓, 齐桓公曰:君其许之.桓公许之,曹刿请盟, 桓公遂与,之盟已盟,弃剑而去.左右谏曰: 要盟可背,曹刿可雠,请倍盟而,讨曹刿也. 管仲谓曰:要盟可负,而君不负;曹刿可雠, 而君不雠,著信天下.遂不倍盟.天下诸侯, 翕然归之,为鄄之会,为幽之盟,诸侯皆至. 为阳谷会,贯泽之盟,远国皆来,南伐强楚, 以致诸侯,菁茅之贯;北伐山戎,为燕开路, 三存亡国,一继绝世,尊事周室,九合诸侯, 一匡天下,功次三王,为五伯长,本信起乎, 柯之盟也.文公伐原,与大夫期,五日而原, 不降晋文,公令去之.军吏曰原,不过三日, 将降之矣,君不待之?晋文公曰:得原失信, 吾不为也.原人闻曰:有君义此,不可不降. 遂降温人,闻之请降,故曰伐原,而温降之. 此之谓也.于是诸侯,归之遂侵,曹伐卫为, 践土之会,温之盟后,南破强楚,尊事周室, 遂成霸功,上次齐桓,信由伐原.昔者赵国, 之中牟叛,赵襄子率,师伐之围.未合而城, 自坏十堵,襄子击金,而退士军,吏曰君诛, 中牟之罪,而城自坏,是天助也,君曷去之? 襄子曰吾,闻叔向曰:君子不乘,人于利不, 迫人于险.使之城而,后攻中牟,闻其义乃, 请降诗曰:王犹允塞,徐方既来.此之谓也. 襄子遂灭,知氏幷代,为天下强,由伐中牟. 【原文】 昔者,齐桓公与鲁庄公为柯之盟,鲁大夫曹刿谓庄公曰:『齐之侵鲁,至于城下,城坏压境,君不图与?』庄公曰:『嘻!寡人之生不若死。』曹刿曰:『然,则君请当其君,臣请留其臣。』及会,两君就坛,两相相揖,曹刿手剑拔刀而进,迫桓公于坛上曰:『城坏压境,君不图与?』管仲曰:『然,则君何求?』曹刿曰:『愿请汶阳田。』管仲谓桓公曰:『君其许之。』桓公许之,曹刿请盟,桓公遂与之盟。已盟,弃剑而去。左右曰:『要盟可倍,曹刿可雠,请倍盟而讨曹刿。』管仲曰:『要盟可负,而君不负;曹刿可雠,而君不雠,着信天下矣。』遂不倍。天下诸侯,翕然而归之,为鄄之会,幽之盟,诸侯莫不至焉。为阳谷之会,贯泽之盟,远国皆来,南伐强楚,以致菁茅之贯;北伐山戎,为燕开路,三存亡国,一继绝世,尊事周室,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功次三王,为五伯长,本信起乎柯之盟也。 【注释】青茅之谋: 桓公曰:『天子之养不足,号令赋于天下则不信诸侯,为此有道乎?』管子对曰:『江淮之间有一茅而三脊贯至其本,名之曰青茅。请使天子之吏环封而守之。夫天子则封于太山,禅于梁父。号令天下诸侯曰:'诸从天子封于太山,禅于梁父者,必抱青茅一束以为禅藉。不如令者不得从。」』天下诸侯载其黄金,争秩而走。江淮之青茅坐长而十倍,其贾一束而百金。故天子三日即位,天下之金四流而归周若流水。故周天子七年不求贺献者,青茅之谋也。(【管子·轻重丁】)
【注】 藉:草垫,垫席。
【译】 桓公说:『周天子的财用不足,发号施令向天下征收赋税,就会使诸侯不信任,有办法解决吗?』管仲回答说:『长江、淮河之间,有一种茅草,三条脊梗直贯到根部,名叫'青茅」。请让周天子的官吏把青茅产地的四周封禁起来并加以看守。天子则在泰山祭天,在梁父山祭地。可以号令天下诸侯说:'凡是随从天子在泰山祭天、在梁父山祭地的,都必须携带一捆青茅作为祭祀用的垫席。不按照命令办的,不得随从前往。」』于是,天下诸侯就都运载着黄金争先恐后地奔走求购。长江、淮河一带的青茅价格上涨十倍,其价格一捆可以卖到百金。这样,周天子在王位上仅仅三天时间,天下的黄金就像流水一样从四面八方向周王室归聚。因此,周天子七年没有索取诸侯的进贡,这是青茅之谋的效果。 【译文】柯邑之盟 从前,齐桓公与鲁庄公在柯邑缔结盟约。鲁国的大夫曹刿对庄公说:『齐国进攻鲁国的军队已到城下。现在,城池即将被攻破,敌军压境,您不准备保卫鲁国吗?』庄公说:『唉!我活着还不如死!』曹刿说:『既然这样,那么大王您就对付齐国的国君,我来对付齐国的臣子。』到了会盟的时候,两国国君登上盟坛,两国宰相相互作揖。曹刿手握出鞘的宝剑走了进去,在坛上逼近齐桓公,说:『城池攻破,大军压境,大王还打算进攻吗?』管仲说『既是这样,那您有什么要求呢?』曹刿说:『希望齐国归还汶阳的田地。』管仲对桓公说:『您还是答应他吧。』齐桓公便答应了曹刿的要求。曹刿请求结盟,齐桓公就与鲁国缔结了盟约。结盟后曹刿弃剑离开盟坛。桓公身边的臣子说:『在要挟下缔结的盟约可以背弃,曹刿可以视为仇敌,请求大王您允许我们背弃已订的盟约,发兵伐曹刿。』 管仲说: 『在要挟下缔结的盟约是可以背弃的。但国君却不背弃;曹刿可以视为仇敌,但国君却不把他视为仇敌。这样,国君就可以在天下显扬信义了。』于是齐国没有背弃盟约。天下的诸侯不约而同地归顺了齐国。齐桓公主持鄄邑之会,幽地会盟,诸侯没有不参加的;主持阳谷之会,贯泽会盟,连边远的国家都来参加。齐国向南讨伐强大的楚国,因这楚国才敬奉菁茅的贡品;向北讨伐戎国,替燕国开路。齐桓公三次使即将被灭亡的国家得以保存,一次使断代的国家得以延续,尊奉周王朝,九次会合诸侯,使淫乱动摇的周王朝的天下得以巩固,他的功德仅次于三王,成为春秋五霸之首。寻源追根,他的信义却是从柯邑的缔结盟约开始建立起来的啊。【原文】 晋文公伐原,与大夫期五日,五日而原不降,文公令去之。军吏曰:『原不过三日,将降矣,君不待之?』君曰:『得原失信,吾不为也。』原人闻之曰:『有君义若此,不可不降也。』遂降,温人闻之,亦请降。故曰:『伐原而温降。』此之谓也。于是诸侯归之,遂侵曹伐卫,为践土之会,温之盟后南破强楚,尊事周室,遂成霸功,上次(伐)齐桓,本信由伐原也。 【注释】 【原文】晋文公伐原,与士期七日,七日而原不下,命去之。谋士言曰:『原将下矣,师吏请待之。』公曰:『信国之宝也,得原失宝,吾不为也。』遂去之。明年复伐之,与士期必得原,然后返,原人闻之,乃下。卫人闻之,以文公之信为至矣,乃归文公。故曰『次原得卫者』,此之谓也。文公非不欲得原也,以不信得原,勿若不得也。必诚信以得之,归之者非独卫也。文公可谓知求欲矣。凡人主必信,信而又信,谁人不亲,非信则百事不满也,故信之为功大矣。(节选自【吕氏春秋】)
【注】①原:古国名。②士:兵士。 【译文】晋文公起兵讨伐原国,跟身边的谋士说七天攻下原,七天没有攻克原国,便命令士兵班师回朝。有个谋士进言:原国就要被攻克了,请将士官吏等待些时间。
元公答到:诚信,来立国之宝。得到原国而失去诚信这个宝物,我不能这样做。于是元公便班师回朝了。第三年又去讨伐原国,与身边的谋士说这次一定会得到原国再回来。卫国人听到这些,认为文公以诚信为治国,于是归顺文公。
所以说:讨伐原国而得到卫国,就是这样的说法。文公不是不想得到原国,而是不想以失去诚信的代价来得到原国,不能以不诚的方法来得到。一定得以诚信得到,这样归顺的国家就不止是卫国了。文公可以说是知道自己所想。
凡是做主公的都要以诚信立天下,对人诚信并且对那此不是很亲近的人也一样,不诚信就会让所有事都不顺。所以这次攻下原诚信应该记为首功。 【原文】 昔者,赵之中牟叛,赵襄子率师伐之,围未合而城自坏者十堵,襄子击金而退。士军吏曰:『君诛中牟之罪,而城自坏,是天助也,君曷为去之?』襄子曰:『吾闻之于叔尚曰:'君子不乘人于利,不迫人于险。」使之城而后攻。』中牟闻其义,乃请降。诗曰:『王犹允塞,徐方既来。』此之谓也。襄子遂灭知氏,幷代为天下强,本由伐中牟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