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368|回复: 0

荐书 |《华杉讲透资治通鉴(战国到东晋·共11册)》

[复制链接]
已绑定手机
abcdefg8y 发表于 2023-11-16 22: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书许多精髓:
君子多识序言往行,以畜其德。
念书是为了修自己的德。
《资治通鉴》从战国的三家分晋,写到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一共16个朝代,1362年的历程。可以说,这就是中国政治和文化遗产的集大成。
孔子说:“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
《资治通鉴》对人君的教育首要就6个字:亲贤臣,远小人。卷1
司马光曰:皇帝之职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分,分莫大于名。什么是礼?就是纪纲,就是政体、制度、司法。
什么是分?就是君臣的名分。什么是名?就是公、卿、医生的名位。
皇帝总揽三公,三公督率诸侯,诸侯管制卿医生,卿医生管理老黎民。这1个个层次,上级指挥下级,下级屈从上级。上级驱使下级,就像亲信运动手脚,基本操控枝叶;下级事奉上级,就像手脚捍卫亲信,枝叶包庇基本。这样才能上下相保,使国家长治久安。因此说皇帝的职责,莫大于礼。
三家分晋,位列诸侯,不是三家坏了礼法,而是皇帝自己坏了礼法。
《周书》上说:‘将欲败之,必姑辅之。将欲取之,必姑与之。’
才和德是两回事,可是通常人辨别不出来,都通称为贤,这就是看错人的原因。
聪察强毅叫才,耿直中和叫德。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德驾御才,德使用才。
才德兼备的叫圣人,才德皆无的叫愚人,德胜于才的叫君子,才胜于德的叫小人。
君子挟才认为善,小人挟才认为恶。挟才认为善,则善无所不至;挟才认为恶,则恶也无所不至。
德之别,司马光说要知所先后。而知所先后,是《大学》里的话:“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凡事你知晓哪个在先,哪个在后,就靠近得道了。你知晓德为先,才为后,那么在用人之际,你就能分辨谁是君子,谁是小人。况且,依据我的领会,是自己做君子在先,分辨他人是不是君子在后。假设对自己的德没有需要,你就看不清他人。
识人用人的五条:平常亲近什么人,富贵时帮助什么人,显达时推荐什么人,碰到窘境时是不是不义之事宁死也不会干,贫乏时是不是不义之财饿死也不取。卷2
商鞅,姓卫,叫卫鞅。假设是卫侯的儿子,就是公子鞅,由于是卫侯的孙子,因此叫公孙鞅。后来秦孝公将商赐予他,作为他的封地,因此叫商鞅。
显王十年(壬戌,公元前359年),卫鞅想变法,秦国人不愿意。卫鞅对秦孝公说:“夫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调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秦孝公说:“好!”因而任命卫鞅为左庶长。
通常人见识短浅,安于现状,习于正常,胆怯变化。你要跟他们探讨,他们千顾忌、万问题,啥都不可改。可是,你只需逼着他们干了,他们获得了益处,自然兴奋。孔子也说过相似的话:“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由于针对天下大道,群众的聪慧不够以知,但他的举动却足以行。你要他行,个个都行。你要他知,就全乱了套,啥主意都来了。德行崇高的人,讲的话通常和世俗不同,造诣大事业的人,只会小范畴研讨抉择,不跟一大堆人探讨。
商鞅变法的内容是:让人民五家为保,十家贯串,互相监视,互相纠察揭发。一家有罪,九家纠举;如不纠举,则九家连坐同罪。能告密揭发奸私犯法的,按上阵杀敌斩得仇人首级的规范赏赐。知情不报的,以投诚敌国的规范处分。有战功的,各按照规范受上等爵赏。擅自械斗的,按情节轻重予以处分。努力于农业制造工作,辛劳耕织而使食粮歉收,布帛高产的,赋予减免税赋劳役的优惠。专注商业的,以及因怠惰无业而贫乏的,号召民众揭发,收录其老婆为奴婢。只认战功,不认贵族,宗室子弟,没有战功的,不得加入宗室族谱。制订尊卑爵位的品级规范,升迁次序,每一品级,配以对应的田庄、臣妾婢女和服装器物。有战功者显达荣誉。没有战功的,再有钱也没地位。
新法奉行了一年,数以千计的秦国人到首都栎阳上访,投诉新法的弊病。正在舆论澎湃时,太子嬴驷冒犯了新法。卫鞅说:“法令不可奉行,全是由于在上位的人不遵照。”可是太子是储君,不可施以刑罚,因而拘捕关押太子傅,就是太子的教员公子虔,将另1个教员公孙贾施以黥刑。
《胡三省曰》商鞅对太子傅用刑,为他后来被杀埋下伏笔。 秦国司法划定,斩敌一人之首,赐爵一级,这就是“首级”这个词的由来。
奖惩是人主威福之柄,行赏绝对要和对方的功绩相相应,大家才知晓你提倡什么。假设不管有功无功,随便行赏,则获得的人不认为重,其余的人也不知晓自己该朝哪个方向尽力。 秦孝公逝世,他的儿子惠文王继位,现在被商鞅处以刑罚的太子傅公子虔的门徒告发说商鞅要造反,派官吏去抓他。商鞅逃往魏国,可是魏国不让他进关。商鞅只好折返秦国,回到自己的封地商于,兴兵向北攻击秦国国都所在的郑县,结果兵败被杀,他被车裂,五马分尸以示众,全家也被灭族。
“君子未尝不欲利,但专以利为心则有害。唯仁义则不求利而未尝不利也。当是之时,天下之人唯利是求,而不复知有仁义。故孟子言仁义而不言利,因此拔本塞源而救其弊,此圣贤之心也。”
君子未尝不想获得利益。可是假设你一心想着利益,眼里只盯着利益,那就对你有害。行仁义,不求利,未尝不得利。在那时,天下之人都利欲熏心,因此孟子只讲仁义,不讲利益,拔本塞源,以救时弊,这是孟子的圣贤之心。
义和利,不是并列关系,是先后关系,因果关系。
《大学》说:“物有本末,事有终究,知所先后,则近道也。”义是本,利是末;义是先,利是后;义是因,利是果。解读这个先后顺序,就靠近得道了。
“只问耕种,不问播种。”耕种和播种也不是并列关系,是先后关系。许多人不解读,如何能不要播种呢?不是不要播种,是问播种没用,那问不来,你问它干吗?唯独问耕种,才有播种。
行仁义是不是就绝对得利益呢?不绝对!得不到如何办呢?孔子说了:“求仁得仁,何所怨。”卷3
赧王七年(癸丑,公元前308年)
秦、魏两国在应城会见。
秦王派甘茂为上将,向寿为副将,与魏国缔盟,一块征伐韩国。甘茂派向寿回来报表,说:“魏王已然认同出兵,可是我恳求罢兵,不要打。”秦王感知不可解读,亲身到息壤去见甘茂,问他搞什么花样。甘茂说:“宜阳是1个大县,实际上相当于1个郡。现在我率大军越过函谷关及崤山之险,攻坚于千里之外,不是1天2天能拿得下来的。其间音信断绝,就难免有人向您进我忠言哪!现在鲁国有1个和曾参同名的,杀了人。有人跑去跟曾参的妈妈说,你儿子杀人了!曾母恬然自若,绝不相信,持续织布。可是,等到第3个人跑去跟她说她儿子杀了人,她也信了,慌了,扔下织布梭子翻墙逃窜。现在我的贤德不如曾参,您对我的信赖也不如曾参之母对儿子的信赖,而朝中猜疑我的,可远远不止3个人。我担忧您到时候也要扔梭子了。现在魏文侯派乐羊为将攻伐中山,围了三年才取下来。乐羊得胜还朝,居功自得。魏文侯就给他看了一箩筐诽谤他的奏章。乐羊再拜叩头说:‘不是我的功绩,是国君您的功绩啊!’现在我呢,1个外邦人,在秦国把握兵权,还带兵持久在外,假设樗里子、公孙奭拿韩国的事儿说我,说我养寇自重啊,跟韩国有勾结啊什么的,您绝对会听他们的,把我召回来,不打了。那等于我骗取了魏王,冒犯了韩相公仲侈,又白干一场,秦国什么利益也没获得。”
秦王说:“我听懂了,一定信赖你!”因而君臣二人在息壤盟誓。当年秋日,甘茂和庶长封率师伐宜阳。
甘茂围攻宜阳已然5个月了,还没取下来,朝中谤议蜂起,樗里子、公孙奭二人果真争着向秦王说甘茂坏话。秦王心中不塌实了,派人去召回甘茂,筹备罢兵。甘茂只回了一句话:“息壤的话还在吧!”秦王说:“还在!”因而再发大军支援甘茂,斩首六万,攻下了宜阳。韩相公仲侈亲身来朝,哀求和平。
赧王九年(乙卯,公元前306年)
秦国既从韩国手里夺得宜阳,派向寿去重建社会次序,规定疆界,登记产权,整理户籍赋税,安顿人民;接着又派樗里子、甘茂伐魏。甘茂向秦王进言,请把此前攻击宜阳时一并篡夺的武遂城还给韩国。向寿、公孙奭都否决,可是秦王接受了甘茂讲的道理,还是把武遂城还给韩国了。向寿、公孙奭由此十分仇恨甘茂,整天讲他坏话。这回甘茂胆怯了。原本他和樗里子一块率师伐魏,大军走到蒲阪,他扔下部队跑了。樗里子一看这仗也无法打了,和魏国讲和罢兵。甘茂逃到齐国。
数胜必亡。
数战则民疲,数胜则主骄。以骄主治疲民,此其因此亡也。
根本原理: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