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552|回覆: 0

[中醫入門] 歷史十大名醫――孫思邈

[複製連結]
裏人 發表於 2009-9-9 15:0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作者:  
  孫思邈,京兆華原(今陝西省耀縣)人,約生於隋開皇元年(公元五八一年),卒於唐永淳元年(公元六八二年),活了一百零二歲(有的考證活了一百四十一歲)。人們把他當做『神仙』,尊稱為『藥王』。
  他從小勤奮好學,七歲讀書,每日背育一千多字,有『聖童』之稱。到了二十歲,已精通諸子百家學說,既『善談莊、老』,又『兼好釋典』,學問非常淵博。隋唐兩代帝王屢次請他做官,他都『固辭不受』,而立志學醫,他的這種認識,是從切身體驗中得來的。他小時候,體弱多病,要經常請醫生診治,『湯藥之資,罄盡家產』。周圍貧苦百姓,也跟他一樣,因為患病弄得窮困不堪,有的竟得不到治療而悲慘死去這些事,使他感到:『人命至重,有貴千金。一方濟之,德逾於此』(【千金要方】自序)。因此,他十八歲開始,就『志於學醫』,並下了很大的苦功,所謂『青衿(古學子所穿的衣,後稱入學的生員)之歲,高尚茲典。白首之年,未嘗釋卷』(【千金要方】自序)。經過這樣長期刻苦的鑽研,他的醫學造詣很深,成為隋唐時期醫藥界的佼佼者。宋代林億稱道:『唐世孫思邈出,誠一代之良醫也』。
  他所著的【備急千金要方】,簡稱【千金要方】,共三十卷,內容極為豐富。分醫學總論、婦人、少小嬰孺、七竅、諸風、腳氣、傷寒、內臟、癰疽、解毒、備急諸方、食治、平脈、針灸等,共計二百三十二門,收方五千三百首。特別值得注意的是,書中首創『複方』。【傷寒論】的體例是一病一方,而孫思邈在【千金要方】中發展為一病多方,還靈活變通了張仲景的『經方』。有時兩三個經方合成一個『複方』,以增強治療效果;有時一個經方分成幾個單方,以分別治療某種疾病。這是孫思邈對醫學的重大建樹,是我國醫學史上的重大革新。【千金翼方】是對【千金要方】的補編。書名含有和【千金要方】相輔相濟,羽翼雙飛的意思。此書共三十卷,其中收錄了唐代以前本草書中所未有的藥物,補充了很多方劑和治療方法。首載藥物八百餘種。這兩部書,合稱為【千金方】,收集了大量的醫藥資料,是唐代以前醫藥成就的系統總結,也是我國現存最早的醫學類書,對學習、研究我國傳統醫學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宋代郭思高度評價【千金方】,說:『世皆知此書為醫經之寶』(【千金寶要】)。清代醫學家徐大椿也認為該書『用意之奇,用藥之功,亦自成一家,有不可磨滅之處』(【醫學源流論】)。這書不僅在國內受歡迎,而且還影響到國外,如朝鮮,日本。公元六O八年,日本來中國學醫的醫生,就把【千金方】等方帶回日本,對日本的漢醫影響深遠。
  由於孫思邈結合實踐,虛心地廣泛地學習各家之長,所以醫學水平很高,有許多獨特的貢獻。其中,對腳氣病的治療最為擅長。腳氣病是由於人體缺乏維生素乙引起的。這種病多少年來折磨着江南一帶群眾。孫思邈在學習前人和總結群眾經驗的基礎上,經過長期探索,終於提出一個有奇效而又簡便的防治方案,那就是用防己、細辛、犀角、蓖麻葉、蜀椒、防風、吳茱萸等含有維生素乙1的藥物來治療,用含有維生素乙1的穀皮(楮樹皮)煮湯調粥常服來預防,這在世界醫學史也是非常先進的。歐洲於公元一千六百四十二年,開始作腳氣病的研究,而孫思邈早在公無六百年左右,已經詳加論述,並掌握了正確的防治方法,比歐洲早了整整一千年。
  孫思邈特別重視婦幼保健,是創建婦科的先驅。他在【千金要方】中首例婦科三卷,兒科一卷,把婦兒科放在突出的地位。他還打破當時醫學界『各承一業』的陋習,主張用綜合療法治病。他說:『良醫之道,必先診脈處方,次即針灸,內外相扶,病必當愈』。他本人用藥、用針、用灸都很精熟,對病人,不問『貴*貧富』,不分『晝夜寒暑,饑渴疲勞,一心趕救』。一次,他在路上看到幾個人抬着棺材在前面走,從棺材裏滴出幾點鮮血,後邊跟着一個老婆婆,傷心大哭。這種情況引起他的注意。一問,才知道棺材裏的『死人』是老婆婆難產剛死的獨生女兒。他告訴老婆婆,產婦並沒有死。於是開棺搶救。一看,產婦臉色蠟黃,一絲血色也沒有,同死人無異,但一摸脈搏還在微微的跳動。孫思邈選定穴位,只扎了一針,不一會,產婦就甦醒過來,胎兒也順利下產。眼看母子得救,大家十分感激,齊聲稱讚他的醫術高明。【歷代名醫圖贊】稱道:『唐孫真人,方藥絕倫,扶危拯弱,應效如神』(【本草蒙筌】)。
  孫思邈在生之年為醫藥事業作了那麼多重大的貢獻,臨終時,卻遺囑『薄葬,不藏明器,祭去牲牢』。這種精神是很可貴的。他深受人民的愛戴和敬仰。他的家鄉人民給他修廟立碑,把他隱居過的『五台山』改名為『藥王山』。山上至今保留有許多有關孫思邈的古蹟,如『藥王廟』、『拜真台』、『太玄洞』、『千金寶要碑』、『洗藥池』等。這也說明歷代人民對他的感情是多麼深厚。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