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357|回覆: 5

[中醫入門] 中醫經典名方解析

[複製連結]
南丘 發表於 2009-9-9 14:5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作者:  
    桂枝湯
    【組成】桂枝10g 赤芍10g 甘草6g 生薑10g 大棗10g
 
    【功用】解肌發表,調和營衛.
    【主治】外感風寒.
 
    【特徵】頭痛發熱,汗出惡風,鼻鳴乾嘔,苔白不渴,脈浮緩或浮弱者.
     【臨床應用及研究】
    1 辨證要點 本方為治療外感風寒表虛證的基礎方,又是調和營衛、調和陰陽治法的代表方。臨床應用以惡風,發熱,汗出,脈浮緩為辨證要點。
 
    2加減變化 惡風寒較甚者,宜加防風、荊芥、淡豆豉疏散風寒;體質素虛者,可加黃芪益氣,以扶正祛邪;兼見咳喘者,宜加杏仁、蘇子、桔梗宣肺止咳平喘。
 
    3現代運用 本方常用於感冒、流行性感冒 、原因不明的低熱、產後及病後的低熱、妊娠嘔吐、多形紅斑、凍瘡、尋麻疹等屬於營衛不和者。

    4使用注意 凡外感風寒表實無汗者禁用。服藥期間禁食生冷、粘膩、酒肉、臭惡等物。
     銀翹散
     【組成】連翹9g 二花9g 桔梗6g 薄荷6g 竹葉3g 甘草6g荊芥6g牛蒡子9g.
     【功用】辛涼透表,清熱解毒.
     【主治】溫病初起.
 
    【特徵】發熱無汗,或有汗不暢,微惡風寒,頭痛口渴,咳嗽咽痛,舌尖紅,苔薄白或薄黃 脈浮數.
    【臨床應用及研究】
     1 辨證要點 【溫病條辨】稱本方為『辛涼平劑』,是治療外感風熱表證的常用方。臨床應用以發熱、微惡寒,咽痛,口渴,脈浮數為辨證要點。
     2 加減變化 渴甚者,為傷津較甚,加天花粉生津止渴;項腫咽痛者,系熱毒較甚,加馬勃、玄參清熱解毒,利咽消腫;紐者,由熱傷血絡,去荊芥穗、淡豆豉之辛溫,加白茅根、側柏炭、梔子炭涼血止血;咳者,是肺氣不利,加杏仁苦降肅肺以加強止咳之功;胸膈悶者,乃夾濕邪穢濁之氣,加藿香、鬱金芳香化濕,辟穢祛濁。
     3 現代運用 本方廣泛用於急性發熱性疾病的初起階段,如感冒、流行性感冒、急性扁桃體炎、上呼吸道感染、肺炎、麻疹、流行性腦膜炎、乙型腦炎、腮腺炎等辨證屬溫病初起,邪郁肺衛者。皮膚病 如風疹、尋麻疹、瘡瘍癤腫,亦多用之。
    4使用注意 凡外感風寒及濕熱病初起者禁用。因方中藥物多為芳香輕宣之品,不宜久煎。
華蓋散
【組成】麻黃10g 桑皮10g 紫蘇10g 杏仁10g 茯苓10g 陳皮10g 甘草10g
【功用】宣肺解表,祛痰止咳.
【主治】肺感風寒.
【特徵】咳嗽上氣,痰氣不利,脈浮數者.
麻杏甘石湯
【組成】麻黃9g,杏仁9g,炙甘草6g,生石膏24g。
【功用】辛涼宣洩,清肺平喘。
【主治】外感風寒、鬱熱致喘
【特徵】咳嗽喘逆,氣急鼻扇,口渴,有汗或無汗,舌苔薄白或黃,脈浮而數者。
二陳湯
【組成】半夏 8.0g,茯苓 5.0g,生薑 2.5g,陳皮 8.0g,炙甘草 2.5g
【功用】燥濕化痰、止嘔健胃。
【主治】胃中寒濕、痰濁、一切痰飲為病,咳嗽脹滿、脾胃不和等。
【特徵】用於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胃炎、胃及十二指腸潰瘍、梅尼爾氏綜合症。
【臨床應用及研究】
1. 辨證要點 本方為燥濕化痰的基礎方。臨床應用以咳嗽,嘔惡,痰多色白易咯,舌苔白膩,脈滑為辨證要點。
2. 加減變化 本方加減化裁,可用於多種痰證。治濕痰,可加蒼朮、厚朴以增燥濕化痰之力;治熱痰,可加膽星、瓜蔞以清熱化痰;治寒痰,可加乾薑、細辛以溫化寒痰;治風痰眩暈,可加天麻、僵蠶以化痰熄風;治食痰,可加萊菔子、麥芽以消食化痰;治郁痰,可加香附、青皮、鬱金以解郁化痰;治痰流經絡之瘰癧、痰核,可加海藻、昆布、牡蠣以軟堅化痰。
3. 現代運用 本方常用於慢性支氣管炎、慢性胃炎、梅尼埃病、神經性嘔吐等屬濕熱者。
4. 使用注意 因本方性燥,故燥痰者慎用;吐血、消渴、陰虛、血虛者忌用本方。
 樓主| 南丘 發表於 2009-9-9 14:52 | 顯示全部樓層
</P> 大柴胡湯
【組成】柴胡15g 黃芩10g 白芍10g 半夏10g 枳實10g 大黃6g 生薑15g 大棗10g
【功用】和解少陽,內瀉熱結.
【主治】少陽,陽明合病.
【特徵】往來寒熱,胸脅苦滿,嘔不止,鬱郁微煩,心下滿痛或心下痞鞭,大便不解或協 熱下利,舌苔黃,脈弦有
【臨床應用及研究】
1 辨證要點 本方為治療少陽陽明合病的常用方。臨床應用以往來寒熱,胸脅苦滿,心下滿痛,嘔吐,便秘 ,苔黃,脈弦數有力為辨證要點。
2 加減變化 兼黃疸者,可加茵陳、梔子以清熱利濕退黃;脅痛劇烈者,可加川楝子、延胡索以行氣活血止痛;膽結石者,可加金錢草、海金砂、鬱金、雞內金以化石。
3 現代運用 本方常用於急性胰腺炎、急性膽囊炎、膽石症、胃及十二指腸潰瘍等屬少陽陽明合病者。
苓桂X甘湯
【組成)茯苓12g 桂枝9g 白朮10g 灸甘草6g
【功用】健脾利水,溫化痰飲。
【主治】中焦陽虛,水飲內停的痰飲病
【特徵】胸脅脹滿、目眩、心悸,或短氣而咳,舌苔白滑,脈弦滑者。
溫經湯
【組成】吳茱萸9g 桂枝6g 當歸9g 川芎6g 白芍9g 丹皮9g 阿膠9g (烊化) 麥冬9g 黨參9g 甘草6g 半夏9g 生薑3片。
【功用】溫經祛瘀,養血調經
【主治】用於沖任虛寒,瘀血內阻所致的月經不調。
【特徵】小腹冷痛,月經量多、淋漓不止,月經延期日暮發熱、手足心熱、唇舌乾燥者。
【臨床應用及研究】
1. 辨證要點 本方為婦科調經的常用方,主要用於沖任虛寒而有瘀滯的月經不調、痛經、崩漏、不孕 等。臨床應用以月經不調,小腹冷痛,經血夾有瘀塊,時有煩熱,舌質暗紅,脈細澀為辨證要點。
2. 加減變化 若小腹冷痛甚者,去丹皮、麥冬,夾艾葉、小茴香,或桂枝易為肉桂,以增強散寒止痛之力,寒凝而氣滯者,加香附、烏藥理氣止痛;漏下不止而血色暗淡者,去丹皮,加炮姜、艾葉以溫經止血;氣虛甚者,加黃芪、白朮以益氣健脾;傍晚發熱甚者,加銀柴胡、地骨皮以清虛熱。
3. 現代運用 本方常用於功能性子宮出血、慢性盆腔炎、痛經、不孕症等屬沖任虛寒,瘀血阻礙者。
4. 使用注意 月經不調屬實熱或無瘀血內阻者忌用,服藥期間忌食生冷之品。
六君子湯
【組成】人參去蘆9g 白朮9g 茯苓去皮9g 甘草炙6g,陳皮9g 半夏12g
【功用】健脾止嘔.
【主治】脾胃氣虛兼有痰濕.
【特徵】不思飲食,噁心嘔吐,胸脘痞悶,大便不實,或咳嗽痰多稀白等症.
補中益氣湯
【組成】黃芪18g 人參8g 炙甘草9g 白朮15g 當歸6g 陳皮6g 升麻6g 柴胡6g
【功用】補中益氣,昇陽舉陷。
【主治】脾胃氣虛,氣虛下陷,氣虛發熱
【特徵】眩暈、頭痛、耳鳴、耳聾、視力模糊,以及慢性氣管炎、子宮脫垂、脫肛、習慣性流產、崩漏、白朮、功能性低熱。
【臨床應用及研究】
1. 辨證要點 本方為補氣昇陽,甘溫除熱的代表方。臨床應用以體倦乏力,少氣懶言,面色萎黃,脈虛軟無力為辨證要點。
2. 加減變化 若兼腹中痛者,加白芍以柔肝止痛;頭痛者,加蔓荊子、川芎;頭頂痛者,加藁本、細辛以疏風止痛;咳嗽者,加五味子、麥冬以斂肺止咳;兼氣滯者,加木香、枳殼以理氣解郁。本方亦可用於虛人感冒,加蘇葉少許以增辛散之力。 3. 現代運用 本方常用於內臟下垂、久瀉、久痢、脫肛、重症肌無力、乳糜尿、慢性肝炎等;婦科之子宮脫垂、妊娠及產後癃閉、胎動不安、月經過多;眼科之眼瞼下垂、麻痹性斜視等屬脾胃氣虛或中氣下陷者。
4. 使用注意 陰虛發熱及內熱熾盛者忌用。
 樓主| 南丘 發表於 2009-9-9 14:52 | 顯示全部樓層
    桂枝湯
    【組成】桂枝10g 赤芍10g 甘草6g 生薑10g 大棗10g
 
    【功用】解肌發表,調和營衛.
    【主治】外感風寒.
 
    【特徵】頭痛發熱,汗出惡風,鼻鳴乾嘔,苔白不渴,脈浮緩或浮弱者.
     【臨床應用及研究】
    1 辨證要點 本方為治療外感風寒表虛證的基礎方,又是調和營衛、調和陰陽治法的代表方。臨床應用以惡風,發熱,汗出,脈浮緩為辨證要點。
 
    2加減變化 惡風寒較甚者,宜加防風、荊芥、淡豆豉疏散風寒;體質素虛者,可加黃芪益氣,以扶正祛邪;兼見咳喘者,宜加杏仁、蘇子、桔梗宣肺止咳平喘。
 
    3現代運用 本方常用於感冒、流行性感冒 、原因不明的低熱、產後及病後的低熱、妊娠嘔吐、多形紅斑、凍瘡、尋麻疹等屬於營衛不和者。

    4使用注意 凡外感風寒表實無汗者禁用。服藥期間禁食生冷、粘膩、酒肉、臭惡等物。
     銀翹散
     【組成】連翹9g 二花9g 桔梗6g 薄荷6g 竹葉3g 甘草6g荊芥6g牛蒡子9g.
     【功用】辛涼透表,清熱解毒.
     【主治】溫病初起.
 
    【特徵】發熱無汗,或有汗不暢,微惡風寒,頭痛口渴,咳嗽咽痛,舌尖紅,苔薄白或薄黃 脈浮數.
    【臨床應用及研究】
     1 辨證要點 【溫病條辨】稱本方為『辛涼平劑』,是治療外感風熱表證的常用方。臨床應用以發熱、微惡寒,咽痛,口渴,脈浮數為辨證要點。
     2 加減變化 渴甚者,為傷津較甚,加天花粉生津止渴;項腫咽痛者,系熱毒較甚,加馬勃、玄參清熱解毒,利咽消腫;紐者,由熱傷血絡,去荊芥穗、淡豆豉之辛溫,加白茅根、側柏炭、梔子炭涼血止血;咳者,是肺氣不利,加杏仁苦降肅肺以加強止咳之功;胸膈悶者,乃夾濕邪穢濁之氣,加藿香、鬱金芳香化濕,辟穢祛濁。
     3 現代運用 本方廣泛用於急性發熱性疾病的初起階段,如感冒、流行性感冒、急性扁桃體炎、上呼吸道感染、肺炎、麻疹、流行性腦膜炎、乙型腦炎、腮腺炎等辨證屬溫病初起,邪郁肺衛者。皮膚病 如風疹、尋麻疹、瘡瘍癤腫,亦多用之。
    4使用注意 凡外感風寒及濕熱病初起者禁用。因方中藥物多為芳香輕宣之品,不宜久煎。
華蓋散
【組成】麻黃10g 桑皮10g 紫蘇10g 杏仁10g 茯苓10g 陳皮10g 甘草10g
【功用】宣肺解表,祛痰止咳.
【主治】肺感風寒.
【特徵】咳嗽上氣,痰氣不利,脈浮數者.
麻杏甘石湯
【組成】麻黃9g,杏仁9g,炙甘草6g,生石膏24g。
【功用】辛涼宣洩,清肺平喘。
【主治】外感風寒、鬱熱致喘
【特徵】咳嗽喘逆,氣急鼻扇,口渴,有汗或無汗,舌苔薄白或黃,脈浮而數者。
二陳湯
【組成】半夏 8.0g,茯苓 5.0g,生薑 2.5g,陳皮 8.0g,炙甘草 2.5g
【功用】燥濕化痰、止嘔健胃。
【主治】胃中寒濕、痰濁、一切痰飲為病,咳嗽脹滿、脾胃不和等。
【特徵】用於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胃炎、胃及十二指腸潰瘍、梅尼爾氏綜合症。
【臨床應用及研究】
1. 辨證要點 本方為燥濕化痰的基礎方。臨床應用以咳嗽,嘔惡,痰多色白易咯,舌苔白膩,脈滑為辨證要點。
2. 加減變化 本方加減化裁,可用於多種痰證。治濕痰,可加蒼朮、厚朴以增燥濕化痰之力;治熱痰,可加膽星、瓜蔞以清熱化痰;治寒痰,可加乾薑、細辛以溫化寒痰;治風痰眩暈,可加天麻、僵蠶以化痰熄風;治食痰,可加萊菔子、麥芽以消食化痰;治郁痰,可加香附、青皮、鬱金以解郁化痰;治痰流經絡之瘰癧、痰核,可加海藻、昆布、牡蠣以軟堅化痰。
3. 現代運用 本方常用於慢性支氣管炎、慢性胃炎、梅尼埃病、神經性嘔吐等屬濕熱者。
4. 使用注意 因本方性燥,故燥痰者慎用;吐血、消渴、陰虛、血虛者忌用本方。
 樓主| 南丘 發表於 2009-9-9 14:52 | 顯示全部樓層
</P> 十全大補湯
【組成】人參10g 白朮15g 雲苓12g 當歸10g 川芎10g 熟地12g 炙甘草5g 生薑3片 大棗5枚 黃芪15g 肉桂9g
【功用】溫補氣血。
【主治】氣血不足。
【特徵】虛勞咳嗽,食少遺精,腳膝無力,瘡瘍不斂,婦女崩漏等。
歸脾湯
【組成】白朮15g 茯神12g 龍眼肉12g 黃芪12g 酸棗仁12g 人參9g 木香8g 炙甘草5g 遠志肉8g 當歸10g 生薑5片 大棗2枚
【功用】補血益氣,健脾養心。
【主治】心脾血氣兩虛,脾不統血。
【特徵】心脾血氣兩虛證,證見心悸,健忘失眠,盜汗虛熱,體乏食少。病人面色萎黃,舌淡,舌苔薄白,脈細弱。脾不統血證,諸如便血,皮下紫癜,婦人崩漏,經期超前,月經量多色淡,或淋漓不盡,舌淡,脈象細者。
四物湯
【組成】熟地15g 當歸15g 白芍10g 川芎8g
【功用】補血和血。
【主治】營血虛滯。
【特徵】心悸失眠,頭暈目眩,面色無華,婦人月經不調,經量少或閉經,表現為舌淡,脈細弦或細澀。
【臨床應用及研究】
1.辨證要點 本方是治療心脾氣血兩虛證的常用方。臨床應用以心悸失眠,體倦食少,便血或崩漏,舌淡,脈細弱為辨證要點。
2.加減變化 崩漏下血偏寒者,可加艾葉、炮姜炭,以溫經止血;偏熱者,加生地炭、阿膠珠、棕櫚炭,清熱止血。
3.現代運用 本方常用於胃及十二指腸潰瘍出血、功能性子宮出血、再生障礙性貧血、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神經衰弱、心臟病等屬心脾氣血兩虛及脾不統血者。

六味地黃丸
【組成】熟地18g 山萸肉12g 山藥15g 澤瀉9g 雲苓12g 丹皮9g
【功用】滋補肝腎。
【主治】 肝腎陰虛。
【特徵】腰膝酸軟,頭目眩暈,耳鳴耳聾,盜汗遺精,小兒腦囟遲遲不合。或者虛火上炎引致骨蒸潮熱,手足心熱,或消渴(糖尿病)、虛火牙痛,口乾咽干,舌紅少苔,脈細數。
知柏地黃丸
【組成】熟地18g 山萸肉12g 山藥15g 澤瀉9g 雲苓12g 丹皮9g 知母6g 黃柏6g
【功用】滋陰降火。
【主治】陰虛火旺。
【特徵】骨蒸勞熱,虛煩盜汗,腰脊酸痛,遺精等證。
小建中湯
【組成】芍藥18g 桂枝10g 甘草6g 生薑10g 大棗10g 飴糖30g.
【功用】溫中補虛,和裏緩急。
【主治】虛勞裏急.
【特徵】腹中時痛,溫按則痛減,舌淡苔白,脈細弦而緩;或心中悸動,虛煩不寧,面
色無華;或四肢酸楚,手足煩熱,咽干口燥.
【臨床應用及研究】
1.辨證要點 本方既是溫中補虛,緩急止痛之劑;又為調和陰陽,柔肝理脾之常用方。臨床應用以腹中拘急疼痛,喜溫喜按,舌淡,脈細弦為辨證要點。
 樓主| 南丘 發表於 2009-9-9 14:52 | 顯示全部樓層
</P> 生脈飲
【組成】西洋參或高麗參10g(另燉)、麥冬15g、五味子10g、山萸肉20 g、當歸10g、川芎10g、丹參15g。
【功用】收斂元氣,振作精神,固澀滑脫
【主治】肺氣虛餒,氣陰不足
【特徵】肺氣大虛,氣促上喘,汗出而息不續,命在須臾
溫膽湯
【組成】半夏l0g 橘紅15g 茯苓8g 炙甘草5g 竹茹10g 枳實10g 生薑10g 大棗2枚
【功效】理氣化痰,清膽和胃。
【主治】肝胃不和,痰熱內擾。
【特徵】虛煩不眠,胸悶口苦,或眩暈,或嘔吐,呃逆,或癲癇,舌苔白膩微黃,脈弦滑略數。
【臨床應用及研究】
1. 辨證要點 本方為治療膽郁痰擾所致不眠、驚悸、嘔吐以及眩暈、癲癇證的常用方。臨床應用以心煩不寐,眩悸嘔惡,苔白膩,脈弦滑為辨證要點。
2. 加減變化 若心熱煩甚者,加黃連、山梔、豆豉以清熱除煩;失眠者,加琥珀粉、遠志以寧心安神;驚悸者,加珍珠母、生牡蠣、生龍齒以重鎮定驚;嘔吐呃逆者,酌加蘇葉或梗、枇杷葉、旋覆花以降逆止嘔;眩暈,可加天麻、鈎藤以平肝熄風;癲癇抽搐,可加膽星、鈎藤.、全蠍以熄風止痙。
3. 現代運用 本方常用於神經官能症、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慢性支氣管炎、梅尼埃病、更年期綜合症、癲癇等屬膽郁痰擾者。

2.加減變化 若中焦寒重者,可加乾薑以增強溫中散寒之力;兼有氣滯者,可加木香行氣止痛;便溏者,可加白朮健脾燥濕止瀉;面色萎黃、短氣神疲者,可加人參、黃芪、當歸以補養氣血。
3.現代運用 本方常用於胃及十二指腸潰瘍、慢性肝炎、慢性胃炎、神經衰弱、再生障礙性貧血、功能性發熱等屬中焦虛寒,肝脾不和者。
4.使用注意 嘔吐或中滿者不宜使用;陰虛火旺之胃脘疼痛忌用。
酸棗仁湯
【組成】酸棗仁18g 知母6g 茯苓6g 川芎3g 炙甘草3g。
【功用】養血安神,清熱除煩
【主治】用於肝血不足,陽氣偏亢
【特徵】虛煩失眠,眠則多夢易醒、頭脹頭痛、心悸盜汗,脈弦細而數者。
炙甘草湯
【組成】 酸棗仁二升,炒15~30g 茯苓6g 知母6~9g 川芎6g 甘草3g
【功用】滋陰養血,益氣溫陽,復脈止悸。
【主治】陰血不足,陽氣虛弱,虛勞肺痿。
【特徵】脈結代,心動悸,虛羸少氣,舌光少苔
【臨床應用及研究】
1.辨證要點 本方為陰陽氣血並補之劑。臨床應用以脈結代,心動悸,虛羸少氣,舌光色淡少苔為辨證要點。
2.加減變化 方中可加酸棗仁、柏子仁以增強養心安神定悸之力,或加龍齒、磁石重鎮安神;偏於心氣不足者,重用炙甘草、人參;偏於陰血虛者重生地、麥門冬;心陽偏虛者,易桂枝為肉桂,加附子以增強溫心陽之力;陰虛而內熱較甚者,易人參為南沙參,並減去桂、姜、棗、酒,酌加知母、黃柏,則滋陰液降虛火之力更強。
3.現代運用 本方常用於功能性心律不齊、期外收縮、冠心病、風濕性心臟病、病毒性心肌炎、甲狀腺功能亢進等而有心悸、氣短、脈結代等屬陰血不足,陽氣虛弱者。
逍遙散
【組成】當歸6g 柴胡10g 白芍10g 白朮12g 茯苓20g 甘草10g 生薑6g 薄荷6g
【功用】舒肝解郁,健脾和營.
【主治】肝鬱血虛,而致兩脅作痛.
【特徵】寒熱往來,頭痛目眩,口燥咽干,神疲乏力,月經不調,乳房作脹,脈弦而虛者.
【臨床應用及研究】
1 辨證要點 本方為疏肝健脾的代表方,又是婦科調經的常用方。臨床應用以兩脅作痛,神疲食少,月經不調,脈弦而虛為辨證要點。
2 加減變化 肝鬱氣滯較甚,加香附、鬱金、陳皮以疏肝解郁;血虛甚者,加熟地以養血;肝鬱化火者,加丹皮、梔子以清熱涼血。
3 現代運用 本方常用於慢性肝炎、肝硬化、膽石症、胃及十二指腸潰瘍、慢性胃炎、胃神經官能症、經前期緊張症、乳腺小葉增生、更年期綜合症、盆腔炎、不孕症、子宮肌瘤等屬肝鬱血虛脾弱者。
 樓主| 南丘 發表於 2009-9-9 14:52 | 顯示全部樓層
</P> 當歸四逆湯
【組成】當歸12g 桂枝10g 白芍10g 細辛3g 甘草6g 通草3g 大棗15g
【功用】溫經散寒,養血通脈.
【主治】陽氣不足而又血虛, 寒入經絡
【特徵】外受寒邪.手足厥寒,舌苔淡白,脈細欲絕或沉細.,腰,股,腿,足疼痛.
【臨床應用及研究】
1.辨證要點 本方是養血溫經散寒的常用方。臨床應用以手足厥寒,舌淡苔白,脈細欲絕為辨證要點。
2.加減變化 治腰、股、腿、足疼痛屬血虛寒凝者,可酌加川斷、牛膝、雞血藤、木瓜等活血祛瘀之品;若加吳茱萸、生薑,又可治本方證內有久寒,兼有水飲嘔逆者;若用治婦女血虛寒凝之經期腹痛,及男子寒疝、睾丸掣痛、牽引少腹冷痛、肢冷脈弦者,可酌加烏藥、茴香、良姜、香附等理氣止痛;若血虛寒凝所致的手足凍瘡,不論初起未潰或已潰者,均可以本方加減運用。
3.現代運用 本方常用於血栓閉塞性脈管炎、無脈症、雷諾病、小兒麻痹、凍瘡、婦女痛經、肩周炎、風濕性關節炎等屬血虛寒凝者。
補陽還五湯
【組成】生黃芪60g 當歸尾8g 赤芍8g 廣地龍8g 紅花5g 桃仁8g
【功用】補氣,活血通絡。
【主治】中風後遺症。
【特徵】半身不遂,口眼渦斜,語言障礙,口角流涎,小便頻數或遺尿不禁,舌黯淡,苔白,脈緩。
【臨床應用及研究】
1. 辨證要點 本方既是益氣活血的代表方,又是治療中風後遺症的常用方。臨床應用以半身不遂,口歪斜,舌暗淡,苔白,脈緩無力為辨證要點。
2. 加減變化 本方生黃芪用量最重,但開始可用小量(一般從30~60g開始),效果不明顯時,再逐漸增加。原方活血化瘀藥用量較輕,使用時,可根據病情適當加大。若半身不遂以上肢為主者,可加桑枝、桂枝以引藥上行,溫經通絡;下肢為主者,加牛膝、杜仲以引藥下行,補益肝腎;日久效果不明顯者,加水蛭、虻蟲以破瘀通絡;語言不利者,加石菖蒲、鬱金、遠志等以化痰開竅;口眼歪斜者,可合用牽正散以化痰通絡;痰多者,加制半夏、天竺黃以化痰;偏寒者,加熟附子以溫陽散寒;脾胃虛弱者,加黨參、白朮以補氣健脾。
3. 現代運用 本方常用於腦血管意外後遺症、冠心病、小兒麻痹後遺症,以及其它原因引起的偏癱、截癱、或單側上肢、或下肢痿軟等屬氣虛血瘀者。
4. 使用注意 使用本方需久服才能有效,愈後還應繼續服用,以鞏固療效,防止復發,王氏謂:『服此方愈後,藥不可斷,或隔三五日吃一付,或七八日吃一付。』但若中風後半身不遂屬陰虛陽亢,痰阻血瘀,見舌紅苔黃、脈洪大有力者,非本方所宜。
玉屏風散
【組成】防風 6g 黃芪12g 蜜炙12g 白朮 12g
【功用】益氣固表止汗。
【主治】表虛自汗。
【特徵】汗出惡風,面色 白,舌淡苔薄白,脈浮虛。亦治虛人腠理不固,易於感冒。
【臨床應用及研究】
1. 辨證要點 本方為治療表虛自汗的常用方劑。臨床應用以自汗惡風,面色 白,舌淡脈虛為辨證要點。
2. 加減變化 自汗較重者,可加浮小麥、煅牡蠣、麻黃根,以加強固表止汗之效。
3. 現代運用 本方常用於過敏性鼻炎、上呼吸道感染屬表虛不固而外感風邪者,以及腎小球腎炎易於傷風感冒而誘致病情反覆者。
4. 使用注意 若屬外感自汗或陰虛盜汗,則不宜使用。
半夏厚朴湯
【組成】半夏8.0g 生 姜7.5 g 厚朴4.5g 紫蘇葉3.0g 茯 苓6.0g
【功用】行氣開郁,降逆化痰。
【主治】七情氣結、痰涎結聚、虛寒上氣、胸滿氣急、心腹絞痛。
【特徵】不安神經症、發作性心悸亢進、梅核氣、咽中如有物阻、喀痰不出、吞咽不下。
【臨床應用及研究】
1.辨證要點 本方為治療情志不暢,痰氣互結所致的梅核氣之常用方。臨床應用以咽中如有物阻,吞吐不得,胸膈滿悶,苔白膩,脈弦滑為辨證要點。
2.加減變化 若氣鬱較甚者,可酌加香附、鬱金助星期解郁之功;脅肋疼痛者,酌加川楝子、玄胡索以疏肝理氣止痛;咽痛者,酌加玄參、桔梗以解毒散節,宣肺利咽。
3.現代運用 本方常用於癔病、胃神經官能症、慢性咽炎、慢性支氣管炎、食道痙攣等氣滯痰阻證。
4.使用注意 方中多辛溫苦燥之品,僅適宜於痰氣互結而無熱者。若見顴紅口苦、舌紅少苔屬於氣鬱化火,陰傷津少者,雖具梅核氣之特徵,亦不宜使用本方。
</p>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