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铁论】卷一 本议第一(4)
接续上贴(4) 力耕第二 【题解】 本篇讨论农耕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性。大夫和文学对农业地位的认识可谓泾渭分明。 【原文】 大夫曰:『王者塞天财,禁关市,执准守时,以轻重御民。丰年岁登,则储积以备乏绝;凶年恶岁,则行币物;流有余而调不足也。昔禹水汤旱,百姓匮乏,或相假以接衣食。禹以历山之金,汤以庄山之铜,铸币以赎其民,而天下称仁。往者财用不足,战士或不得禄,而山东被灾,齐、赵大饥,赖均输之畜,仓廪之积,战士以奉,饥民以赈。故均输之物,府库之财,非所以贾万民而专奉兵师之用,亦所以赈困乏而备水旱之灾也。』 【注释】 1. 塞:掌控。 2. 天财:自然资源。 3. 执准守时:掌握物价标准,把握贸易时机。 4. 轻重:轻,指物价低落。重,指物价上涨。以行政力量和经济手段调控物资的供求和价格水平。 5. 行币物:发现货币和财物。 6. 贾万民:与老百姓做买卖赚钱。 【译文】 大夫说:『君王掌控自然资源,严格管理关卡市场,掌握物价标准,把握贸易时机,调控物资的供求和价格水平来管理民众。在丰收的年岁,朝廷储备积聚物资来防备饥荒;在灾荒的年岁就发行货币和财物;这样做是为了调配有余、补给不足。从前夏禹遭受水灾,商汤遭受旱灾,老百姓陷入贫困,有的人依靠借贷来接济衣食。于是夏禹用历山的金,商汤用庄山的铜,铸成钱币来赎回民众因饥荒而卖掉的儿女,天下称颂夏禹、商汤为仁君。早先国家财用不足,有些战士得不到粮饷,崤山以东又遭受水灾,齐、赵一带发生大饥荒,朝廷就是依赖均输收集的物资,仓库的蓄积,才使战士得到给养,饥民得到赈济。因此均输的物资,官府仓库中的钱财,并不只是单纯与老百姓做交易赚钱来提供军队的费用,也是用来赈济贫困,防备水旱灾害的手段。』 【原文】 文学曰:『古者,十一而税,泽梁以时入而无禁,黎民咸被南亩而不失其务。故三年耕而余一年之蓄,九年耕有三年之蓄。此禹、汤所以备水旱而安百姓也。草莱不辟,田畴不治,虽擅(shan四声,占有,垄断)山海之财,通百末之利,犹不能赡也。是以古者尚力务本而种树繁,躬耕趣时而衣食足,虽累凶年而人不病也。故衣食者民之本,稼穑者民之务也。二者修,则国富而民安也。【诗】云「百室盈止,妇子宁止」也。』 【注释】 1. 十一而税:征收民众收获的十分之一作为赋税。 2. 草莱:杂草,此处指杂草丛生的荒地。 3. 赡:丰足 【译文】 文学说:『古时候,国家征收十分之一的赋税,民众可以按照季节进入湖泊水坝捕捞而官府不会禁止,老百姓都到田地劳动而不误农时。因此民众三年耕作可以积蓄一年的粮食,九年耕作可以有三年的积蓄。这就是夏禹、商汤用来防备水旱而安定老百姓的方法。如果荒地得不到开垦,田地得不到整治,即使垄断了山林河海的资财,交流各种工商利益,民众仍然不能富足。所以古代鼓励努力从事农业生产,种植繁多,亲身耕作,抓紧农时,丰衣足食,即使遇上连年灾荒,民众也不至于陷入贫困。因此衣食是民众生存的根本,种植和收割是民众的主要事务。这两方面做好了,就会国富民安。【诗经·周颂·良耜(si四声)】说:「家家粮食满仓,妻子儿女安宁。」』 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