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198|回覆: 0

[醫藥臨床] 中醫的望聞問切

[複製連結]
阿土伯呀 發表於 2009-9-6 23:4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來源: 愛中醫網  作者:  
中醫在長期的醫療實踐中,總結出了四種論斷疾病的方法,這就是望、聞、問、切四診。望診就是醫生運用視覺來觀察病人全身或局部的神、色、形、態的變化;聞診就是醫生憑聽覺和嗅覺辨別病人的聲音和氣味的變化;問診就是醫生憑聽覺和嗅覺辨別病人的聲音和氣味的變化;問診即通過詢問病人和家屬,了解疾病的發生與發展過程,以及目前症狀及其它與疾病有關的情況;切診包括切脈和按診,是切按病人的脈搏和觸按病人的皮膚、手、腹部、四肢及其它部位以診斷疾病的方法。
中醫認為,氣血運行,感應傳導,能傳遞病邪。反映病變的通路是經絡,經絡具有聯絡臟腑肢節、溝通上下內外的功能,象電話網絡一樣將人體緊密地聯結成一個統一的整體,所以局部的變化通過經絡可以影響全身,內臟的病變可以反映到體表,所謂『有諸內必形諸外』,相反,中醫通過對外部的診察,也可以推測內臟的變化,這就是中醫診斷疾病的基礎和依據。

簡單來說,望診包括一般望診和舌診兩部分內容,一般望診又包括望神、察色、望形態、望五官等,舌診包括望舌質、望舌苔。望診首先是望神,神是人體生命活動的體現,如神志清楚,語言清晰,目光明亮,反應靈敏,稱為有神,是健康或病情輕淺的表現。如精神萎糜,表情淡漠,目光晦暗,反應遲鈍,甚至神志不清,稱為無神,表示病情較重。通過望神可以對病人的病情和預後,做一個估計,做到心中有數。
察色主要觀察面部的顏色和光澤,根據不同的色澤可以看出氣血盛衰和疾病發展變化。正常的中國人面色微黃,紅潤光澤,若出現異常色澤稱為病色,常見的有:白色,主虛主寒、主失血;黃色,主虛主濕;青色,主寒主瘀主痛,主小兒驚風;紅色,主熱;黑色,主腎虛。
望形態是指望形體和動態,如形肥食少為脾虛有痰。形瘦善飢,為胃中有火。躑臥喜靜,多屬寒症。煩躁喜動,多屬熱症。張口抬肩,喘息不能平臥是喘症,項背強急,角弓反張是痙病;久病循衣摸床,撮空理線是危重症候。
中醫經驗認為五臟開竅於五官,五官內應於五臟,通過望五官可以了解一定的內臟病變,如目赤紅腫,多為肝火或風熱,兩目上竄,直視或斜視為肝風內動,耳輪乾枯焦黑為腎精虧耗,鼻翼煽動為邪熱蘊肺,牙齦腫或兼出血屬胃熱亢盛。
望舌診病是中醫長期實踐積累的獨特察病手段,主要觀察舌質和舌苔,舌質是舌的肌肉部分,舌苔是舌面附着的苔狀物,舌質可以反映五臟的虛實,舌苔可以察外邪侵入人體的深淺,正常人是淡紅舌,薄白苔。若舌質淡白主虛,主寒,舌質紅主熱,紫舌主瘀血,白苔主表症寒症,黃苔主黑症熱症,黃而厚膩是濕熱或痰熱,苔薄病情輕,苔厚病情重,舌苔由薄增厚,表示病進,由厚變薄表示病退。臨床上通常把舌質和舌苔變化聯繫起來,綜合判斷,中醫經驗,一般是急性病重舌,慢性病重脈,因為舌象能比較準確及時反映機體生理病理狀況。熟練運用望診,對疾病的診斷既快又准,所以中醫說『望而知之謂之神』。


聞診包括聞聲音和嗅氣味,如病人語聲低弱,少氣懶言,多為虛症,語聲響亮,煩躁多言,為實症,喘息氣粗,喉中痰鳴為哮症,乾咳無痰是肺燥,咳聲低弱為肺虛。口臭多屬胃熱,口出酸臭氣味是有宿食,大便臭穢主熱症,氣腥為寒症,小便臊臭或混濁多屬濕熱,白帶臭穢屬濕熱,量多氣腥屬虛寒。

問診內容涉及範圍很廣,是獲取疾病信息的重要途徑,很多著名老中醫非常重視問候,問診包括問一般情況,問生活史,問家族病史和既往病史,問起病,問現在症,明朝張景岳曾編有十問歌:『一問寒熱二問汗,三問頭身四問便,五問飲食六問胸,七聾八謁俱當辨,九問舊病十問因,再兼眼藥參機變,婦女尤必問經期,遲速閉崩皆可見,再添片語告兒科,天花麻疹全占驗。』對需問內容做了一個概括。

切診最常見的為切脈,甚至成為中醫的特徵形象,中醫認為全身血管四通八達,密佈全身,在心肺作用下循環周身,只要人體任何地方發生病變,就會影響氣血的變化而從脈上顯示出來,中醫通過診脈也可以了解全身氣血的情況,清朝江筆華有診脈歌:『病人雙腕,高骨定為關,寸脈量虎口,尺脈准臂彎,左寸心包絡,左關膽與肝,左尺司何職,膀胱腎余焉,右寸胸中肺,胃脾屬右關,要知大腸腎,右尺自昭然……』明朝李時珍著有【瀕湖脈學】詳細介紹了二十七種脈象及主病,但脈理幽微,其體難辨,心中易了,指下難明,差之毫厘,謬以千裏,故有『切而知之謂之巧』之說,初學不易掌握,臨症日久自有心得。
總之,四診在病中各有其獨特作用,不能相互取代,要想對疾病作出全面正確的判斷必須做到四診合參,將四者有機結合起來,聯合運用,缺一不可,有人認為,中醫看病,只是摸脈看舌這種說法是不夠全面的。
中醫對四診所收集的疾病有關資料,和中醫理論知識及臨床經驗相結合,然後得出結論,但疾病是一個非常複雜的過程,症狀,體徵表現得複雜,有時還會出現假象,如:『大實有羸狀,至虛有盛候』『真寒假熱、真熱假寒』,這就要求醫生積極思考、客觀分析、認真甄別,或『舍脈從症』或『舍症從脈』,透過現象抓住疾病的本質,做到準確論斷,治療才能收到較好的效果。
 
</p>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