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820|回復: 0

港澳台2008—2010年新出汉学著作简介(一)

[複製鏈接]
山東受學 發表於 2010-11-5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来源: 国学网
1、第一届中国古典文献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丁原基、王国良等主编  台北:环圣图书公司出版 2010·1
  2009年11月6日至7日,台湾东吴大学中文系与台北大学古典文献学研究所共同举办“第一届中国古典文献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会上发表论文20多篇,编者从中选出14篇编成此论文集。涉及版本学、史料学、校雠、注疏、藏书、科举考题、海外流传以及影抄本的制作诸多方面。十四篇目录是:
  桥本秀美 《旧京书影、北平图书馆善本书目》编后记
  严寿瀓  刘鉴泉校雠学述论
  朴现圭  《文心雕龙》在韩国流传考
  杨果霖  《天禄琳琅书目》补正析例
  永富青地 关于白鹿洞书院刻本《传习录》
  周彦文  书写模式与文献解读
  卢锦堂  影抄本的制作与价值初探
  潘建国  《酉阳杂俎》明初刊本考
  吴 平  盛宣怀与愚斋藏书
  郭向东  从文渊阁本《四库全书》的编修管窥清代考据学特色
  刘文起  由《劝学》、《修身》两篇论荀子杨倞注之学术成就及缺失
  陈恒嵩  明代科举与《尚书》题目:以《明代登科录汇编》为考察中心
  连文萍  明代儒士选编训蒙诗研究
  陈桂声  中国大陆六十年来古代小说研究史料编纂回顾 
2、发皇华语·涵咏文学:中国文学暨华语文教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中国文化大学中文系主编 台北:文津出版社 2009·12
  2009年8月,中国文化大学中文系主持召开中国文学暨华语文教学学术研讨会,研讨中国古典文学作家作品研究,汉语教学两大方面内容。具体涉及庄子内篇唐代舞乐、唐人小说、花間集、大陆现代小说和电影作品、台湾新生代乡土小说、道家气学以及汉语拼音、词法、句法研究和教学、题库建设等众多方面。会后,主办方将21篇论文收录成集,由文津出版社邱镇京教授编辑出版。这21篇论文是:
  谢小庆 HSK、MHK、ZHC和HZC的题库建设
  柯淑龄 论统觉性在对外汉字教学中的运用
  王若江 汉语拼音的教学与应用
  林文庆 现代汉语异形词探论
  廖宏昌 黄元吉道气转换论
  许端容 庄子内七篇时空诗学研究:从心知时空到逍遥时空的开显
  王俊彦 陈确的性善论与明清气学
  郑慈宏 敦煌翟奉达所编具注历研究
  陈妙如 《得宝互谋俱丧命》故事试探
  李 李 《聊斋·侠女》试探
  祯 霙 苦闷·梦幻·启悟:论唐代写梦小说的人生解脱之道
  莫道才 古代骈文与骈偶理论的文学史价值
  黄水云 唐代舞乐赋探析
  徐纪芳 修辞美学与现代影音表述试探
  廖一瑾 剪尽飞花付绿烟:黄文陶咏物诗的意象技巧及时空特色
  罗贤淑 春风得意马蹄疾:论《花間集》中的等科词
  朱雅琪 侍宴诗于六朝兴盛发展之现实时空分析
  龚显宗 徒劳恨费声:以定命论看祥子
  陈爱丽 迷离恍惚的乡土:台湾新生代乡土小说试论
  严纪华 论东方蝃蝀《绅士淑女图》
  严嘉仪 《大红灯笼高高挂》的艺术性探讨 
3、周策纵之汉学研究新典范
  王润华著 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2010·6
  周策纵(1916—2007),美国知名汉学家,湖南祁阳人,美国密西根大学哲学博士,曾任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荣誉研究员,威斯康辛大学东亚语言文学系教授、系主任兼历史系教授。其研究涉及红学、古文字学、五四学、史学、中西文化、诗词考评多个领域。本书作者为周弟子,主要介绍周在上述领域的研究成果、治学方法和精神。全书分为九章,依序是:国际汉学大师周策纵学术研究的新典范;古今文字与经典考释的新典范;周策纵的五四学:知识分子领导的“五四”与走向知识时代的“五四”;白头海外说“红楼”:周策纵教授的曹红学;周策纵的曹红学:文化研究的新典范;被遗忘的“五四”:周策纵的海外新诗运动;五四、离散与文化流变:周策纵的弃园新诗学;《海外新诗钞:周策纵的“海外五四新诗学”;周策纵论世界华文文学:“双重传统”、“多元文化中心”。书中还有《弃园诗抄》、《重访弃园印象》以及《弃园内外》六篇附录。
4、台湾历史词典补正
  张锦郎主编 台北:学生书局 2009·10
  《台湾历史词典》为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许雪姬教授主编,台北远流图书公司2004年5月出版。词典收录词条4656目,乃是目前蒐集台湾历史相关资料最为完备的一本工具书。张锦郎教授为资深图书馆专家。这本“补正”是他主编的一本检讨《台湾历史词典》的专题论文集。其中包括他自己以及他指导的台北市立教育大学“图书馆工具书编辑专题研究”的硕士生,分为补正、校读和探讨图书编纂原则和方式的体例三个部分,具体是:
  上篇(补正部分)
    林芳如 人物词条补正
    洪楷萱 著作词条补正
    高淑芬 期刊词条补正
    林芳如 插图、图说补正
  中篇(体例部分)
    张晏瑞 体例篇
    范嘉倩 辅文篇
    张晏瑞 版面设计篇
  下篇(校读)
    张锦郎   校读篇
  另有张晏瑞《试拟编例》、林芳如《失当词条索引》、顾敏耀《许雪姬总策划《台湾历史词典》词条商榷:以王见川撰条为例》等四篇附录。
5、朝鲜儒者丁若镛的四书学:以东亚为视野的讨论   
  蔡振丰著 台湾大学出版中心 2010·2
  朝鲜李朝末期,风衰政弊。以李滉、李瀷为代表的一批士大夫,为了振衰除弊,强调面对现实,以“惟是是求,惟是是从,惟是是执”的精神治学,被称为“实学”。丁若镛(1762—1836,号茶山,堂号“与犹堂”)二十岁起开始研究四书,撰写《中庸讲义》和《大学讲义》继承二李传统并发扬光大,被推崇为朝鲜王朝实学的集大成者。1801年因“辛酉教案”流放康津时期,正式注解四书,陆续完成《论语古今注》、《孟子要义》、《中庸自箴》《中庸讲义补》和《大学公议》五书,从而确立他在实学上的领军地位。
  蔡振丰的这部专著,从六个方面详析了丁氏四书注解的理论、理念以及以四书作为儒学新体系的构想,指出丁氏四书学在东亚儒学与东亚秩序变革中的时代意义。全书分为六章:
  丁若镛与朱熹四书诠释取向之异
  丁若镛人性论与洙泗学、朱子学及西学間的距离
  人性论的延伸:丁若镛四书诠释中“仁”、“心”、“性”、“天”的理论意义
  主体性与交互主体性的开展:丁若镛的文质论
  丁若镛《中庸》诠释之特色:与日本古学派的对比
  丁若镛的《大学》诠释及其四书学架构
  蔡振丰,1962年生,台湾大学文学博士,现任台湾大学中文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魏晋玄学、佛学以及儒道二家思想。著有《王弼的言意理论与玄学方法》、《魏晋名士与玄学清谈》、《魏晋佛学格义问题的考察》等。 
6、周易经传文献新诠
  郑吉雄主编 台北大学出版中心 2010·1
  2006年至2007年间,台湾大学中文系郑吉雄教授主持一项“《周易》经传的形成发展与转化”的研究计划,意在利用20世纪出土的简帛文献,对易经的自然哲学与经传的关系进行重新检讨。该计划邀请了大陆、台湾、美国、日本等多位易学专家进行这方面研究,形成这本论文集。该书共收论文三十篇,分为“出土文献研究”、“语文训释”和“哲理诠释”三个部分。具体篇目如下:
  何泽恒  论上博楚竹书《周易》的易学符号与卦序:濮著《楚竹书〈周易〉研究读后
  夏含夷    从出土文字资料看《周易》的编纂
  邢 文  数字卦与《周易》形成的若干问题
  韩子奇  近年出土文物对欧美《易》学影响
  林忠军    从战国楚简《周易·艮》谈《周易》脱卦名问题
  近藤浩之 重新考察马王堆帛书:以《周易》为例
  廖名春  《周易·系辞传》乾专直新释
  刘文清  《周易》经传“行”字字义分析
  张丽丽  《易传》中的“以……也”句
  郑吉雄  论易道主刚
  伍安祖著、杨小慧、潘颖恩译 宗教性之诠释:近世儒者《易经》阅读的文本与真理
  安乐哲著、吴杰夫译 《易大传》与中国自然宇宙观
  徐圣心  阴阳神化与继善成性:宋明儒对《系辞上传》第五章第一节的阐释 
7、生命之河:生命与生命哲学
  邝芷人著 台北:文津出版社 2010·2
  作者为德国文斯特大学哲学博士,1981年起在东海大学哲学系任教。主要研究范围为知识论、科学哲学、伦理学、生命哲学、宗教与宗教哲学、内丹道等。本书从自然科学、心理学、宗教及哲学层面对生命问题作出反思。提出“本我创生演化论”,有此回应人从哪里来?又回到哪里去?人为何活着,活着又该做什么。文中分别分析了亚里斯多德、普罗提诺、斯宾诺莎、柏格森等的生命哲学、生命观,也提出印度传统生命观和中国哲学的炁概念,荣格论无意识,阿赖耶识与自我,阿赖耶识与种子,以及探究人生的历程、演化。终极关怀等问题。并提出人生在世的主要功课有四:其一的德业,其二是学业,其三是能量,其四是化育。
8、理解、诠释与儒家传统:展望篇
  周大兴主编 台北:中央研究院文哲所 2009·12
  “理解、诠释与儒家传统”是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刘述先、李明辉两位教授共同主持的一项大型研究计划,时间从2003年至2006年,计划举办四场大型研讨会,前两场的研究成果已汇集成《理解、诠释与儒家传统:理论篇》、《理解、诠释与儒家传统:个案篇》,由中研院文哲所于2007年、2008年出版。本书及第三次研讨会的研究成果。会议于2005年3月18日举行,共收论文9篇:吴汝钧《从当代新儒学、京都哲学到纯粹力动现象学》;李明辉《“内圣外王”问题重探》;林远泽《知人与知言:论儒者普遍主义伦理学的行动诠释学基础》;吴俊业《道德形上学的理念与证成》;温伟耀《基督教与宋明儒学:“未发”与“已发”的修养功夫与基督教体验》;黄冠闵《儒家音乐精神中的伦理现象》;李晨阳《儒家的仁学和女性主义哲学的关爱》;黄文宏《海德格论情态性与理解的开显性》;
9、明清文学与思想中之情、礼、欲:学术思想篇
  钟彩均主编 台北:中央研究院文哲所 2009·12
  该书为一学术论文集,从学术思想史角度,对明清时代儒家、释家和基督教对情、礼、欲的理解与实践,作一深刻的研究。所收的十篇论文分为三类:
  一、儒家思想:赵国《说“玩物丧志”:对明清之际士人的一种言论的分析》;刘宗贤《阳明道学革新与良知说的情、礼、欲机制》;左东岭《王阳明归隐意识所体现的人生存在论价值》;钟彩均《论罗近溪的归宗儒学》;陈逢源《毛奇龄〈大学知本图说〉对诚意之教与情、性的思考》;蔡长林《洪亮吉的感情世界》;二、释家思想:廖肇亨《以忠孝做佛事:明末清初佛门节义观论析》;林顺夫《试论董说〈西游补〉“情梦”的理论基础及其寓意》;三。基督教:李奭学《太上忘情:汤若望译王徴笔记〈崇一堂日记随笔〉初探》;吴淳邦《天理、人情、喻道、传教:基督教文言小说的创作和流传》。 
10、从地域到仙境:汉人民间信仰的多元面貌
  康豹著 台北:博扬文化事业公司 2009·12
  在绵延近四百年的台湾开发过程中,除了郑成功时代是有计划大规模移民台湾外,几乎都是民间不顾禁令,冒险渡海来台。其中十之八九来自闽粤。移民们各自带来他们家乡的生活习尚、宗教信仰,形成台湾各地多彩多姿、各见特色的地方色彩。宗教使移民们能安心工作,从事开垦。在单调的生活中,增添了精神寄托信仰。古迹是人类社会发展与文化活动之留存证物,具体地反映每个地方、每个时代的生活方式。台湾的古迹中以寺庙之份量占得最重也最多,是民间社会文化的重要表征。康豹为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东亚系博士,研究集中在中国宗教社会史,以跨学科的方法综合历史文献和田野调查,并参酌社会科学的理论。 
12、台湾宗教组织与行政
  郑志明著 台北:文津出版社 2010·2
  “宗教”与“宗教组织”是两个不同领域的文化课题。该书收集的十五篇文章集中反省宗教行政与宗教组织在现代化过程中,可能面临的种种困境,以及能否自我调适,产生出对治现代化的自觉能力,从纷争的世俗纷争中超拔出来,展现出宗教的济世情怀。
  作者为台湾师范大学文学博士,现任辅仁大学宗教学系教授。专研中国宗教哲学、民俗学、神话学。著有《台湾传统信仰的宗教诠释》等三十余种。 
13、妈祖·信仰的追寻:张珣自选集(续编)
  张珣著 台北:博扬文化事业公司 2009·11
  作者自1985年首次接触马祖信仰以来,及对此产生兴趣而做了一系列研究。本书是作者集结对台中县大甲镇镇澜宫妈祖信仰与其进香仪式的研究,采取与国外理论对话的方式,尝试建立本土宗教理论。2008年作者出版《妈祖·信仰的追寻:张珣自选集》,此为该书的续集,新增第十一章《妈祖信仰在两岸宗教交流中表现的特色》。
14、中国文化与世界:中国文化宣言五十周年纪念论文集
  李瑞全 杨祖汉编 中坜:中央大学儒学研究中心 2009·9
  1958年,唐君毅、牟宗三、徐复观、张君劢联名发表《中国文化与世界》宣言,陈述中国文化与哲学的基本课题和核心观念。这一宣言是当代儒学代表人物精要地阐述中国文化与哲学理念的纲领,对中国文化与哲学的研究有重要的匡正和积极的影响。
  2008年,中央大学儒学中心主办“中国文化与世界宣言五十周年纪念国际研讨会”,回顾宣言所产生的历史文化和国际学界的影响,反省其内容在今天的重要性和相干性。本书即是会议论文和特邀论文的集结,代表继承和反省五十年来中国哲学的血术成果。收录的29篇论文分为四个部分:“文化宣言的历史与影响”八篇;“当代新儒学综论”五篇;“当代新儒家专论”五篇,“儒学与现代世界”十一篇。
  这29篇论文是:蔡仁厚《“中国文化与世界”宣言之重大价值》;李宗桂《从三个“文化宣言”看中国现代化的文化努力:以当代新儒家为重心》;翟志成《儒学与现代化:港台新儒家的文化宣言》;江日新《张君劢与宣言:其想法及诉求》;黄兆强《〈中国文化与世界〉宣言之草拟及刊行经过编年研究》;黄丽生《海外离散体验与当代新儒家的文化论题:以〈中国文化与世界〉宣言为中心》;黄汉光《同情与敬意:读〈中国文化宣言〉》;杨祖汉《〈文化宣言〉论中国文化的宗教精神》;何信全《自由主义与当代新儒家的政治思维:以1958年〈宣言〉为中心的探讨》;高柏园《论当代新儒家对全球化的回应》;宁新昌《从现代新儒家的境界论看中国哲学的意义:以冯友兰、唐君毅、牟宗三为例》;潘朝阳《从“花果飘零”到“灵根自植”:论当代新儒家的身心漂泊与安归》;赖贵三《省思唐君毅、牟宗三、徐复观〈易〉学的时代意义与价值》;张倩《略论唐君毅文化价值论的现代品格》;萧振邦《唐君毅美学观的现代意义》;林安梧《关于“天理、良知”的“超越性”与“内在性”问题的一个反省:以牟宗三先生的新儒学系统为核心的展开》;宛小平《以中国智慧传统会通和消化康德的第三批判:牟宗三美学思想评述》;陈荣灼《牟宗三对康德哲学的转化》;吴明《从“轴心说”看中国文化与世界之途》;汪文圣《重新反省民主与伦理之间的关系:从新儒学到现象学观点的转化》;尉迟淦《儒学实践的一个面向:儒学观点对安宁疗护灵性照顾可能有的贡献》;连清吉《台湾儒学文化与二十一世纪东亚文艺复兴》;曾春海《从弗兰基的意义治疗诠解孟子的尊德乐道》;曾昭旭《论心性学对西方爱情浪潮之善化与贞定》;杨自平《从儒家伦理与经济发展思考儒学新方向》;郑志明《当今宗教文化的现代调适》;邓秀梅《中国文化之超越意识的探析》;藤井伦明《朱子伦理学说的道德成立之结构》;李瑞全《迈向世界哲学:儒学现代化之后》。
15、《空间与文化场域:空间之意象、实践与社会的生产》
  黄应贵主编 台北:汉学研究中心 2009.10
  《空间与文化场域:空间移动与文化阐释》
  王瑷玲主编 台北:汉学研究中心 2010·1
  2008年3月26至28日,台湾“汉学研究中心”联合台湾大学文学院、中兴大学文学院、中央研究院文哲所共同举办“空间移动之文化诠释国际学术研讨会”。会后形成两本论文集。《空间与文化场域:空间之意象、实践与社会的生产》卷和《空间与文化场域:空间移动与文化阐释》卷。
  《空间与文化场域:空间之意象、实践与社会的生产》卷共收论文十篇。关于“空间移动”的一篇:David Holm ;关于空间意象与实践两篇:Peter K. Bol;妹尾达彦《胡人与汉人:“异人买宝谭”与汉人认识之变迁》;空间意象之建构一篇:罗丽馨《江户时代朝鲜通信使对日本的观察:以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为中心》;空间的实践与意象的改变或创造三篇:林开世《移动的身体:一个绕境仪式的分析》;李丰楙《王船、画船、九皇船:代巡三型的仪式性跨越》;林瑋嫔《“风水宝地”的出现:移民与地方再造》;流动与混合空间两篇:胡家瑜《从移动的空间到转变的地景:对于赛夏社会变动性与稳定性的另类思考》;龚卓军《异质空间中的移动:从诗学空间到网络空间》;社会生产一篇:吴雅婷《万卷书与万里路:宋代类书呈现的“移动“语境》。
  《空间与文化场域:空间移动之文化诠释》分为四个议题:
  空间移动之对比性与文体结构一篇:川合康三《由空间移动视点来探讨陶渊明要旨》;世变与主体存在之意识流动三篇:曹淑娟《从寓山到宁古塔:祁班孙的空间体认与遗民心事》;王瑷玲《论清初剧作时空建构中所呈现之意识、行为与世界经验的转变》;李惠仪《明末清初流离道路的难女形象》;跨界意识、行为与世界经验的转变三篇:Stephen H.West:;郑毓瑜《旧诗语的地理尺度:以黄遵宪中的典故运用为例;廖肇亨《琼浦曼陀罗:中国诗人在长崎》;离乡、归返与移动意象两篇:刘苑如《涉远与返归:法显求法的行旅叙述研究》;

  Emma J.Teng: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