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897|回覆: 0

『中國文明起源與形成學術研討會』在江蘇張家港隆重舉行

[複製連結]
裏人 發表於 2012-5-27 08: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 中國考古網
    2012年5月21日 至23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南京博物院、張家港市人民政府主辦,中國社會科學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張家港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承辦的『中國文明起源與形成學術研討會』在江蘇省張家港市隆重舉行。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歷史研究所、中國科學院遙感研究所、中國國家博物館、河北省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上海博物館、中國科學院上海光機研究所科技考古中心、南京博物院、蘇州考古研究所、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良渚博物院、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北京大學哲學系、清華大學、首都師範大學歷史系、北京聯合大學應用文理學院歷史系、天津師範大學、河北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吉林大學邊疆考古研究中心、復旦大學文物與博物館學系、上海大學文學院歷史系、南京大學歷史系、南京師範大學、山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考古系、武漢大學歷史學院、中山大學人類學系、四川師範大學、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台灣省發展研究院等約40個研究機構與高校的考古、歷史、科技等方面的學者代表以及新華社、中國新聞社、央視、中國社會科學報、科技日報、新華日報(南京)、現代日報、中國文物報社、【中華遺產】雜誌社、科學出版社、【東南文化】期刊部、中國考古網等10多家新聞媒體共約100多人前往張家港參加了會議。
    國家文物局科技司副司長羅靜、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張忠培、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資深教授嚴文明、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考古研究所所長王巍、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院長趙輝、江蘇省文物局局長、南京博物院院長龔良、張家港市市長姚林榮、蘇州文廣新(文物)局副局長尹占群,以及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原『夏商周斷代工程』首席科學家之一仇士華、遼寧省文物專家組組長郭大順、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羅琨、日本上智大學資深教授量博滿等資深學者與領導出席了開幕式。姚林榮、龔良、張忠培、王巍先後在開幕式上致詞講話。
    會議圍繞中國文明的起源與形成以及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第三階段前半段的開展成果進行廣泛的交流與討論。
    21日集中進行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第三階段階段性成果的匯報,先後由趙輝、王巍主持。有16位學者進行了大會交流。分別是王巍介紹探源工程十年的總體收穫、劉斌介紹良渚遺址十年考古收穫、何努介紹陶寺遺址十年考古收穫、許宏介紹二裏頭遺址十年考古收穫、吳小紅介紹探源工程年代學課題的進展、張雪蓮交流【仰韶文化年代討論】、莫多聞介紹探源工程環境課題的進展、夏正楷交流【大型遺址的環境考古研究在文明探源中的作用】、袁靖介紹探源工程經濟課題的進展、錢益匯交流【中國早期國家石料來源與資源選擇策略――以二裏頭遺址為例】、趙春燕交流【二裏頭遺址人口遷移與社會複雜化進程的研究】、張弛介紹探源工程區域中心性聚落課題的進展、孫波交流【城子崖聚落形態的初步考察】、周潤墾匯報【東山村遺址考古的新發現和初步研究】、趙曄交流【良渚文化次級中心――臨平茅山遺址群】、方燕明交流【禹州瓦店遺址聚落形態分析】、王來柱匯報【田家溝紅山文化墓地群發掘的新進展】、何努介紹探源工程精神文化課題的進展、聶躍平介紹探源工程遙感課題的進展、毛峯介紹探源工程vGIS課題的進展。
    22日上午大會分為A、B兩組進行學術交流討論,分別由王震中與欒豐實(A組)、朱乃誠與林留根(B組)主持。A組的學術交流有仇士華的【有關系列樣品C-14測年方法的一些問題】、郭大順的【讀蘇秉琦先生文明起源論述的一點體會】、裴安平的【浙江餘杭瓶窯古城基本特點研究】、陳杰的【福泉山遺址吳家場墓地若干問題的思考】、趙輝的【從玉器看良渚社會的宗教】、劉建國的【良渚水利工程的初步研究】、欒豐實的【試論仰韶時代中期的社會分層】、楊建華的【中國牧業文明起源初探】、江章華的【環境、經濟、人群移動與社會文化的變遷――以成都平原為例】、田名利的【張家港東山村考古發現的初步思考】、戴向明的【中原地區龍山時代社會複雜化的進程】、韓建業的【西坡墓葬與『中原模式』】、王震中的【關於古代國家的概念、定義與標誌】、宋建的【中國文明形成的幾個問題】、趙賓福的【關於中國文明起源與形成問題的幾點思考】、郭偉民的【早期文明的複雜化問題】等。
    B組的學術交流有羅琨的【從『禮失求諸野』到『三重證據法』】、宮長為的【這一萬年――從中國古代文明的形成與發展說起】、沈長雲的【從世界文明史的角度看中國早期國家的產生】、魏建震的【先秦時期地域關係的發生發展與中國古代文明起源】、黃建秋的【試論推動中國文明形成的動力】、王東的【中華文明與國家起源標誌――原創性與獨特性】、陳淳的【芻議文明起源的標誌:城市、青銅與文字】、杜勇的【中國文明起源與形成的考古學觀察】、謝維揚的【中國國家起源研究中對一些概念意義的理解問題】、張童心的【崧澤時期的r祭、祭壇】、方向明的【文明起源探索中精神組成的考古學研究――東山村發現的啟示】、王吉懷的【從禹會遺址考古資料看淮河流域文明化進展的程度】、 陳劍的【黃河上游新石器晚期文化南傳的環境動力機制初探】、顧萬發的【良渚及相關文化蹲踞似神人的內涵及『夏』字造型來源問題研究】、鄧聰的【從玉器談中國文明起源與形成】等。張忠培在B組會議上簡要講述了他對我國國家起源、形成、發展的看法。
    22日下午進行大會集中討論,由王巍與趙輝主持。圍繞中華文明形成的標誌及其他與中國文明起源與形成有關的理論和方法的探討,中國文明起源與形成的過程與階段性,中國各主要區域的文明起源與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格局的形成,環境、經濟、技術在中國文明起源與形成過程中的作用及其有關的特徵,中國文明起源與形成過程中社會組織的發展及其有關的特點,太湖地區在中國文明起源中的地位與作用等議題展開了熱烈的討論。有24位學者進行了即興發言,對有關問題發表了自己的看法。有學者提出中國文明在中原地區的形成,夏王朝的探索仍然是個需要重視的問題。文明形成的時間支點需要不斷明確。在考古學探索取得突破的時候,歷史文獻的研究也要適時結合。有學者就夏文化與夏都的探索,提出可加強在河南濮陽地區的考古工作。有學者強調中國文明起源與形成的研究,應加強對社會形態、社會組織結構的演變發展的研究,各種科技分析手段的應用及其成果,最終都要解釋說明中國文明形成時的社會形態是一個什麼樣的狀態。還有學者強調應重視學術史的研究,並提出在中華文明探源工程中如何繼承發展1997年以前中國學術界形成的有關中國文明起源、形成、發展的認識及有關的中國的獨特的理論。受時間的限制,許多學者的發言意猶未盡。
    最後由嚴文明先生做總結講話。他回顧了中國文明起源研究的歷程,強調在考古學的基礎上結合其他學科來進行中華文明起源與形成的研究,同時肯定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已取得的成果。
2001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在北京成功舉辦了由130多位各方面學者參加的『中國文明的起源與早期發展』大型國際學術研討會,之後又先後在全國有關省區召開了10個區域性文明化進程學術研討會,此次『中國文明起源與形成學術研討會』是十多年來第二個大型專題學術研討會,並且是配合『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第三階段』的階段性成果向社會公佈之前召開的一次大型會議。全國考古學各研究方向的一線學者之間的互相交流、討論、啟發,考古學界、史學界、哲學界的學者互動熱烈,促進了研究,深化了認識,對於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的深入開展及其成果的廣泛交流與宣傳,促進中國文明起源與形成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義。
    23日上午,會議組織與會代表參觀了東山村遺址、黃泗浦遺址,以及張家港博物館舉辦的『崧澤之光――東山村遺址發掘成果展』。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