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4.針刺補瀉
針刺補瀉是根據【靈樞・經脈】:『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的理論原則而確立的兩種不同的治療方法。是針刺治病的一個重要環節,也是毫針刺法的核心內容。
補法:是泛指能鼓舞人體正氣,使低下的功能恢復旺盛的方法。瀉法是泛指能疏泄病邪、使亢進的功能恢復正常的方法。針刺補瀉就是通過針刺腧穴,採用適當的手法激發經氣以補益正氣,疏泄病邪而調節人體臟腑經絡功能,促使陰陽平衡而恢復健康。補瀉效果的產生主要取決於以下三個方面:
功能狀態 當機體處於虛憊狀態而呈虛證時,針刺可以起到補虛的作用。若機體處於邪盛而呈實熱、閉證的實證情況下,針刺又可以瀉邪,而起清熱啟閉的瀉實作用。如胃腸痙攣疼痛時,針刺可以止痙而使疼痛緩解。胃腸蠕動緩慢而呈弛緩時,針刺可以增強腸胃蠕動而使其功能恢復正常。
腧穴特性 腧穴的功能不僅具有普遍性,而且有些腧穴具有相對特性,如有的適於補虛,如足三里、關元等;有的適宜瀉實如十宣、少商等。
針刺手法 是促使人體內在因素轉化的條件,是實現補虛瀉實的重要環節。
5.留針與出針
留針。是指進針後,將針置穴內不動,以加強針感和針刺的持續作用,留針與否和留針時間的長短依病情而定。一般病症,只要針下得氣,施術完畢後即可出針或酌留10-20分鐘。但對一些慢性、頑固性、疼痛性、痙攣性病證,可適當增加留針時間,並在留針中間間歇行針,以增強療效。留針還可起到候氣的作用。
出針。出針時,是以左手拇、食指按住針孔周圍皮膚,右手持針輕微捻轉並慢慢提至皮下,然後迅速拔出並用干棉球按壓針孔防止出血,最後檢查針數,防止遺漏。
(五)異常情況的處理及預防
1.暈針
[原因]患者精神緊張、體質虛弱、飢餓疲勞、大汗大泄大出血後,或體位不當,或醫者手法過重而致腦部暫時缺血。
[症狀]患者突然出現精神疲倦、頭暈目眩、面色蒼白、噁心欲嘔、多汗、心慌、四肢發冷、血壓下降、脈象沉細或神志昏迷、仆倒在地、唇甲青紫、二便失禁、脈微細欲絕。
[處理]首先將針全部取出,使患者平臥,頭部稍低,注意保暖,輕者在飲溫開水或糖水後即可恢復正常;重者在上述處理的基礎上,可指掐或針刺人中、素s、內關、足三里,灸百會、氣海、關元等穴,必要時應配合其他急救措施。
[預防]對於初次接受針刺治療和精神緊張者,應先作好思想工作,消除顧慮;正確選擇舒適持久的體位(儘可能採取臥位),取穴不宜太多,手法不宜過重;對於過度飢餓、疲勞者,不予針刺。留針過程中,醫者應隨時注意觀察病人的神色,詢問病人的感覺,一旦出現暈針先兆,可及早採取處理措施。
2.滯針
[原因]患者精神緊張。針刺入後,局部肌肉強烈收縮,或因毫針刺入肌腱,行針時捻轉角度過大或連續進行單向捻轉而使肌纖維纏繞針身。
[現象]進針後,出現提插捻轉及出針困難。
[處理]囑患者消除緊張狀態,使局部肌肉放鬆。因單向捻轉而致者,需反向捻轉。如屬肌肉一時性緊張,可取針一段時間,再行捻轉出針。也可以按揉局部,或在附近部位加刺一針,轉移患者注意力,隨之將針取出。
[預防]對精神緊張者,先作好解釋工作,消除緊張顧慮,進針進避開肌腱,行針時捻轉角度不宜過大,更不可單向連續捻轉。
3.彎針
[原因]醫者進針手法不熟練,用力過猛,或碰到堅硬組織;留針中患者改變體位;針柄受到外物的壓迫和碰撞以及滯針未得到及時正確的處理。
[現象]針身彎曲,針柄改變了進針時刺入的方和角度,提插捻轉及出針均感困難,患者感覺疼痛。
[處理]如系輕微彎曲,不能再行提插捻轉,應慢慢將針退出;彎曲角度過大時,應順着彎曲方向將針退出;如因患者改變體位而致,應囑患者恢復原體位,使局部肌肉放鬆,再行退針,切忌強行拔針。
[預防]醫生進行手法要熟練,指力要輕巧,患者體位要舒適,留針時不得隨意改動體鎂,針刺部位和針柄不能受外物碰撞和壓迫,如有滯針及時正確處理。
4.斷針
[原因]針具質量欠佳,針身或針根有剝蝕損壞;針刺時,針身全部刺入;行針時,強力捻轉提插,肌肉強烈收縮或患者改變體位;滯針和彎針現象未及時正確處理。
[現象]針身折斷,殘端留在患者全內。
[處理]囑患者不要緊張,不要亂動,以防斷端向肌肉深層陷入。如斷端還在體外,可用於指或鑷子取出;如斷端與皮膚相平,可擠壓針孔兩旁,使斷端露暴體外,用鑷子取出;如針身完全陷入肌肉,應以X線下定位,用外科手術取出。
[預防]認真檢查針具,對不符合質量要 一流信息監控攔截系統
一流信息監控攔截系統提醒您:很抱歉,由於您提交的內容中或訪問的內容中含有系統不允許的關鍵詞或者您的IP受到了訪問限制,本次操作無效,系統已記錄您的IP及您提交的所有數據。請注意,不要提交任何違反國家規定的內容!本次攔截的相關信息為:陰交
湟隕系碾蜓ǎ如針刺方向、角度和深度不當,都有刺傷肺臟,使空氣進入胸腔,導致創傷性氣胸。其臨床表現,輕者感胸痛、胸悶、心慌、呼吸不暢;重者則出現呼吸困難、心跳加快、紫紺、出汗和血壓下降等。體檢時可見患側胸部肋間部肋間隙增寬,觸診可見氣管向健側移位,患側胸部叩診呈鼓音,心濁音界縮小,肺部聽診呼吸音明顯減弱或消失。X線胸透可進一步確診。
為了有效地防止發生氣胸,針刺以上部位時,醫者思想必須高度集中,正確為患者選擇體位,熟悉解剖部位,掌握好針刺方向、角度和深度。一旦有氣胸發生,輕者可作對症處理,如咳嗽者給予鎮咳藥等。同時給予抗菌藥,防止感染。一般休息5-7天後,即可自行吸收痊癒。重者需及時採取一系列搶救措施,如胸穿抽氣、吸氧、抗休克等。如因條件限制,處理有困難時,必須及時轉送有條件醫院進行救。
</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