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少華
男着寬袖長袍,手執紙扇;女着齊胸襦裙,語笑嫣然……昨日,在中國傳統的中秋佳節,珠海近三十名漢服復興者自發組織來到了九洲城博物館和免稅商場,他們要用這種特殊的方式向市民宣傳漢服以及漢文化知識。與眾不同的穿着引來許多異樣的目光,不少市民誤認為這群年輕人『正在拍戲』。(據9月23日珠江晚報)
年輕人的意圖很明顯,那就是通過復興漢服來達到弘揚傳統文化及普及優良傳統美德的目的。但是在這裏漢服好像已經不是一個同文化的載體,而是一種象徵甚至是文化的必須。要弘揚傳統文化和美德
就理應穿漢服。他們之所以處心積慮的利用中秋節向群眾宣傳漢服和普及漢文化知識,目的也就是希望漢服能在當今流行起來,為大眾所接受,這樣也才算真正傳承我們的傳統美德和漢文化知識了。
但是年輕人們這種良好的願望雖然是好的,可這種美好的願望能成為現實嗎?這不僅不可能,而且更十分幼稚可笑。記得曾經在北京奧運會籌備期間,就有上百位專家學者和20多家知名網站聯名上書,建議北京2008年奧運會採用我國傳統服飾―――『深衣』―――也就是漢服作為禮儀服飾,當時簽署倡議書的既有大學的教授、博士,也有民間機構的文化界人士。但是消息一出就受到大多數人的反對,因為漢服僅僅只是我們歷史上一個朝代的服裝,前後不過幾百年歷史,代表不了整個漢族服裝,更代表不了整個五千年的漢文化。
而且漢服的文化並不是一個獨立的個體,穿上一件漢服就漢文化了。它需要髮型、頭飾、服飾、靴帽等一種套的協調統一,更需要言談舉止上的有機配合。而這些都是今天的人們萬難適應的。如果我們今天的人們出入生活和工作都是一色的長衫長裙,見面不是跪倒大拜就是打躬作揖―――不僅限顯不出漢文化的可敬外,還顯得不倫不類、荒唐滑稽。同時,把弘揚傳統美德,普及漢文化的知識全捆綁在一套漢服上,這套服裝不僅無法承載『五千年中華文化』的重任?更讓我們陷入到一個誤區。
從古到今,時代在不斷發展,『漢服』為什麼被歷史拋棄?有不斷『改朝換代』的原因,但更主要的是這樣的服裝遠遠不適應社會的發展。就真正的『漢服』『流行』的時代,能夠真正穿着這樣寬袖長袍的服裝的也僅是當時社會上很少一部分人,主要就是官僚士大夫,一般百姓不僅穿不起,更不利於勞動和生活的需要。這也是後來『漢服』漸漸被『胡服』取代的主要原因。我們要弘揚悠久的傳統文化和道德,但一定挖掘出我們傳統文化的精髓。如果穿套服裝就算傳承美德了,這樣的傳承不僅華而不實,是作秀,充其量也不過是傳承了一點皮毛而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