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517|回复: 0

[太极] 太极拳要义

[复制链接]
阿土伯呀 发表于 2012-6-5 11: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源: 中华武术网
武术网资料
一、先贤曾说,“打拳打个理”“学拳先学读书,书理明白,学拳自然容易”。
  应该练明白拳。
  二、太极拳是一种神意支配下的整体运动,只是抬手、提足,肢体主动习
  练,而不用神意很难成功。
  三、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阴阳相济是太极拳的根本,也
  是人生存之根本。太极拳练的就是阴阳变化。
  四、深研太极拳,要体用结合,拳架是体,推手、技击为用,两者相辅相承,缺一
  不可。
  五、把握身体上下一条线和安舒中正,对于走架、推手、技击十分重要。拳者,
  安舒中正,身处中央位置,最大可能的利用有利的空间,对于任何方向的攻击,可
  以随心所欲应对。如果没有重心和中正,便丢掉了一切。
  六、太极拳技击,说道底,是给对方的来力找出路,来力没有出路是顶牛,是太极
  拳的大忌。根本在于“顺其来势”。
  七、太极拳推手深奥无比,怎样才能练好呢?最关键要从虚静入手,潜心研究,
  才有可能得到内功。有些人在推手时,总想着打败对手,而又想着不让对手打
  倒自己,这就从主观上有了动意。这种动意是自己给自己放了块绊脚石。是太极拳和太极推手的大忌——只有潜心研究虚静才能得到真功。
  偏爱太极推手的人很多,凡推手爱好者多希望提高技击水准,即使达不到传说中先辈的高手境界,至少应将他人推出,自己立于不败之地。这种练法,只能在技巧和灵活性上有所提高,欲想上升到高手水平是困难的。
  太极拳推手的特性是不去主动攻击对方,技击理念是以静制动,如果想着进攻对方,主导思想就有勃太极真理,有可能一世盲练,难以成功。所以太极推手水平迟迟不能长进者,是不是该从自己的主观意念去找一下原因呢?
  在此奉劝偏爱太极推手的朋友,最好不要总想着去赢别人。
  八、太极拳的无动意
  在向前弓步时,不要有向前去的动意。在向后坐步时,不能有向后退的动意。练拳时应养成无动意、无意念、无杂念、无进退的无障碍练拳的习惯。
  九、松肩坠肘
  要想符合松肩坠肘的要求第一步要做到坠肘,第二才是松肩。
  十、坐胯(落胯)
  十一、修炼太极拳一次有一次体验,一次有一次收益。一个动作按拳理和本身运动规律,规范准确,要千百次反复的练习。所谓练中悟,悟中练,自有新的体验。
  十二、练习太极拳的最佳时间
  早8点以后头脑最为清醒,记忆力最强。
  下午5时到睡觉间的时间;晚上睡觉前习练太极拳,安神促进睡眠,尤其对于那些被失眠所困扰的人群。可彻底根治睡眠障碍。
  十三、内外双修
  内外俱练,以内为主;静动相间,以静为主;练养结合,以养为主。
  十四、静和慢
  心神虚静,静练慢练。心不静则太极不太和,神不宁则阴阳不调和,故静练慢练就是会练。
  十五、有法无拳体不灵,有拳无功艺难精,修炼太极需明理,拿住丹田练内功。
  十六、修炼太极需认真,静心慢练养身心,顺其自然成大道,延年益寿不老春。
  十七、随曲就伸,急应缓随;不丢不顶,无过不及;舍己从人,沾粘连随。
  十八、学拳有形似者,有神似者,当以神似为上,形似为下。
  十九、太极拳心法的基本要求
  首先要心静。心不静则不专,一举手前后左右全无定向,故要心静。
  其次要用意识引导动作,要像平时专心做事时一样,先想后做,边想边做,而不是不想就做,否则就成了盲目行动,就无法把事情做好。
  再次要做到意、气、劲三者相合,凡何处着人,即需用意与何处。这样“意到则气到,气到则劲自到”,而不用再想其他过多的要求。
  二十、太极拳的眼法
  太极拳要求心静、眼明、身灵、手准、步稳,五者以心为统帅,而“眼为心灵的窗户”,可以从眼这窗户里看出思想的活动来,正如戏曲,舞蹈中传神的表演一样。练拳时眼的要求也是同样重要。
  在初学太极拳时,因眼要经常观顾教练的动作,所以不能使眼法与身手步配合一致。初练太极拳的人,眼法上容易出现以下几种毛病:眼爱向地上看;或是顾东击西;或是目若垂帘,显得懒散,甚至昏昏欲睡;还有个别人在打拳时频频抬头望天。所有这些都是不符合太极拳眼法要求的。
  太极拳眼法的基本要求是:在练拳过程中眼光一般向前平视,同时随身法、手法和步法的变换,顾盼两手中主要一手的动作;当手将到定点时,眼神应先到定点位置。所谓“眼随身转,手眼相随”。上面讲眼神先到,并非指在此刻丢开手的动作不去管,而是兼顾,直到手到达定点。否则,就不是手眼相随了。另外,在推手时,眼要随敌动作的角度、方向而变化。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