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徐新國
辛棄疾,字幼安,號稼軒居士,山東濟南歷城人,宋高宗紹興十年(1140)農曆五月十一日出生於金人占領區的歷城四風閘。陳亮,初名汝能,字同甫,26歲時改名亮,36歲時又名同,宋高宗紹興十三年(1143)出生於浙江婺州永康龍窟南五里陳氏宅(在今浙江金華市永康縣橋下鄉)。這兩位愛國詞人長期友好交往,志同道合,在南宋抗金救國的大業中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一、 相識相交
辛棄疾、陳亮都出生於北宋滅亡、南宋初建時期。金人南侵,南宋朝廷妥協投降,山河破碎,人民處於水深火熱之中,這樣的時代環境,使他們產生了頗爲強烈的憂國憂民的思想。他們關心國事,力主抗金,反對投降,矢志整頓山河,恢復中原,統一國家。這相同的政見,一致的主張,成爲他們相識相處、引爲知己的基礎。
陳亮是個能文能武,能說能寫的人物。【宋史】本傳稱他:『爲人才氣超邁,喜談兵,議論風生,下筆數千言立就。』年輕時,就得到婺州郡守周葵的賞識和引薦,結識了不少豪俊之士。『隆興和議』訂下後,苟且偷安的投降派人士都『欣然幸得蘇息,獨亮持不可』(同上),陳亮堅持否定的態度,於乾道五年(1169),挺身而出,向皇帝上了【中興五論】,提出抗金中興,洗刷國恥的一系列具體主張。淳熙五年(1178)春天,陳亮懷著急欲抗金救國、恢復中原的滿腔熱血到臨安,接連三次上書孝宗皇帝,反對『和議』,力主抗金,痛斥投降派頭子秦檜是『國之賊』,提出『任賢使能』、『簡法重令』的主張,但未被採納。與此同時,辛棄疾剛巧由江西安撫使調到臨安任大理少卿。經友人呂祖謙介紹,兩人相識。因反對投降,堅持抗戰的主張一致和恢復失地,統一國家的理想相同,辛、陳每次相會,都進行深度交談,很快成爲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相互鼓勵的戰友。
臨安相識後不久,兩人便分手,但友情日益深厚。陳亮多次寫信給辛棄疾,表達思念之情:『每念臨安相聚之適』,『以慰相思』(【與辛幼安殿撰】)。辛棄疾也曾向有關人員詳細詢問陳亮的情況,並計劃親自到浙江婺州永康拜訪。淳熙十年(1183),即辛棄疾被劾落職退居上饒的第三年,陳亮寫信給他,陳述別後相思之切,並表示秋後專程去江西拜訪。然而意想不到的災難降臨到陳亮頭上。被人誣陷『置毒殺人』,被囚入獄,『更七、八十日而不得脫』(陳亮【陳春坊墓碑銘】)。因此,直到淳熙十五年(1188)冬,兩人分別了長達十年後,陳亮終於懷著火一樣的熱情,冒著嚴寒從浙江婺州永康來到江西上饒,專程來拜會退隱賦閒的辛棄疾。
當時辛棄疾正有小病,看到風塵僕僕遠道來訪的陳亮,喜出望外,興奮異常,兩人同飲瓢泉,同游鵝湖。瓢泉是辛棄疾大約淳熙十二年(1185)於鉛山縣東期思渡發現的,便靠泉營造了一所新居,離此不遠就是鵝湖山,山麓聳立著鵝湖寺。據【鉛山縣誌】載:『鵝湖山在縣東北,周圍四十餘里。其影入於縣南西湖。諸峰聯絡,若獅象犀猊,最高者峰頂三峰挺秀。【鄱陽記】記載「山上有湖多生荷,故名荷湖」。東晉人龔氏居山蓄鵝,其雙鵝育子數百,羽翮成乃去,更名鵝湖。』
鵝湖相會有其背景和目的。淳熙十四年(1187)十月,發生了一個有利於抗戰的事件。南宋投降派的總代表高宗(趙構)病死。南渡以來,趙構偏安一隅,不思北伐,重用大漢奸秦檜,愛國志士被害殆盡,無人敢有復仇之議。現在高宗死去,這在包括陳亮在內的主戰人士看來,是推動抗金事業發展的有利時機。於是陳亮便寄希望於高宗死後而掌權的孝宗身上,並抓緊這一時機,採取了一些愛國行動。首先於淳熙十五年(1188)春天,親自到京口、建業一帶去視察軍事地形(見【陳亮集・戊申再上孝宗皇帝書】),作爲論據向孝宗進言抗戰。其次,在實地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四月間陳亮去臨安上書孝宗,在此番【戊申再上孝宗皇帝書】中,分析江南、淮東一帶的地理形勢,指出金朝內部矛盾激化,政局不穩的狀況,陳述反攻圖進的大計,建議孝宗用『喜怒哀樂愛惡』,『以鼓動天下』,實現國家統一,表達對抗金中興事業的必勝信念:『江南之不必憂,和議之不必守,虜人之不足畏,而書生之論不足憑!』爲了適應抗金鬥爭的需要,陳亮建議孝宗斷然與金決絕,以震動天下,鼓舞士氣,推動抗金高潮的到來。其三,陳亮主動與辛棄疾和朱熹取得聯繫,共商北伐大計。雖然陳、朱在思想上學術上存在嚴重分歧,但陳亮看到朱熹當時還有很高的聲望,從抗金的大局出發,很想爭取朱熹站到主戰的一邊來,壯大聲威,以共同促使朝廷早定抗金收復失地的大計。
陳亮出發前便給朱熹寫信,約定與辛棄疾一起在福建、江西交界處的紫溪迎接他的到來。可是此時的朱熹,對恢復中原,實現國家統一失去了信心,對北伐抗戰的態度比較消極,於是對此次會面不感興趣,沒有赴約。他說自己『只是誦說章句,以應文備數而已,如何便擔當許大事!況只此冒,亦未敢承當。老兄之言,無乃太早計乎』(【戊申與陳同甫書】一)。表面看來是謙詞,實質是不赴約的推託之辭。他在另一封信中便毫不隱諱地說:『況本來只是閒界學問,更過五七日,便是六十歲人,近方措置種得幾畦杞菊,若一腳出門,便不能得此物吃,不是小事。奉告老兄,且英相攛掇,留閒漢在山裡咬菜根,與人無相干涉,了卻幾卷殘書,與村秀才子尋行數墨,亦是一事。古往今來多少聖賢豪傑,韞經綸事業不得做,只恁麼死了底何限,顧此腐儒,又何足爲輕重。』(【戊申與陳同甫書】二)表示出對人生態度的悲觀消極,對國家前途的極端冷漠。
辛棄疾與陳亮對於朱熹失約不赴,都感到非常遺憾。陳亮在上饒辛棄疾處留住十天後,就飄然東去。陳亮離去的第二天,辛棄疾念念不舍,拼命追趕,欲挽留他多住些時日,進行更多的交流。當趕至鷺鶿林時,雪深路滑,無法前行,不得不停步,在方村獨飲,悵然嘆息,對追趕不上陳亮,感到非常惋惜。當天夜半投宿於吳氏泉湖四望樓,聽到鄰人悲涼的笛聲,聯想到陳亮遠道而來無功而返的情景,心裡越發惆悵,便填了一首詞【賀新郎】(把酒長亭說),抒發了對好友陳亮的深深惜別之情,並感嘆國事的艱難。
此次,辛棄疾和陳亮相聚,儘管沒有達到預期的目的,但他們以拯救天下爲己任,所表現出的憂國憂民精神以及彼此間結下的真摯純潔的友誼,委實令人欣佩,令人稱道。唐代大詩人李白與杜甫『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杜甫【與李十二同尋范十隱居】),友好親密,友誼深厚,在中國文學史上被傳爲佳話,但辛棄疾與陳亮的友誼,較之李白與杜甫,其內容更爲豐富,意義更爲深遠。
二、 長歌唱和
對於江西上饒鵝湖之會,辛棄疾和陳亮十分珍惜和留念。別後的一段時間,彼此以這次會面爲題材,相互唱和,交流感情,增進友誼。辛棄疾在分別後的次日,便寫了一首【賀新郎】的詞寄陳亮:
把酒長亭說。看淵明、風流酷似,臥龍諸葛。何處飛來林間鵲,蹙踏松梢殘雪。要破帽多添華發。剩水殘山無態度,被疏梅料理成風月。兩三雁,也蕭瑟。
佳人重約還輕別。悵清江,天寒不渡,水深冰合。路斷車輪生四角,此地行人銷骨。問誰使君來愁絕?鑄就而今相思錯,料當初費盡人間鐵。長夜笛,莫吹裂。
詞中盛讚陳亮像陶淵明一樣淡泊明志,潔身自好,像諸葛亮一樣博學多才,足智多謀,描繪了兩人暢談的情景和心情,抒寫了對當前國事的憂憤,寫出了別後對戰友的無限眷戀和思念之情。
陳亮讀後,十分感動,便用原韻相和寄贈辛棄疾:
老去憑誰說?看幾番、神奇臭腐,夏裘冬葛。父老長安今余幾,後死無仇可雪。猶未燥、當時生發!二十五弦多少恨,算世間、那有平分月。胡婦弄,漢宮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