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楼主: 延章

[二十四史] 明史

[复制链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楼主| 延章 发表于 2012-6-18 10:11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feature"> 明史   卷九十一‧志第六十七  兵三 边防 海防(江防) 民壮 士兵(乡兵)
元人北归,屡谋兴复。永乐迁都北平,三面近塞,正统以后,敌患日多。故终明之世,边防甚重。东起鸭绿,西抵嘉峪,绵亘万里,分地守御。初设辽东、宣府、大同、延绥四镇,继设宁夏、甘肃、蓟州三镇,而太原总兵治偏头,三边制府驻固原,亦称二镇,是为九边。
初,洪武六年,命大将军徐达等备山西、北平边,谕令各上方略。从淮安侯华云龙言,自永平、蓟州、密云迤西二千余里,关隘百二十有九,皆置戍守。于紫荆关及芦花岭设千户所守御。又诏山西都卫于雁门关、太和岭并武、朔诸山谷间,凡七十三隘,俱设戍兵。九年,敕燕山前、后等十一卫,分兵守古北口、居庸关、喜峰口、松亭关烽堠百九十六处,参用南北军士。十五年,又于北平都司所辖关隘二百,以各卫卒守戍。诏诸王近塞者,每岁秋勒兵巡边。十七年,命徐达籍上北平将校士卒。复使将核辽东、定辽等九卫官军。是后,每遣诸公、侯校沿边士马,以籍上。二十年,置北平行都司于大宁。其地在喜峰口外,故辽西郡,辽之中京大定府也;西大同,东辽阳,南北平。冯胜之破纳哈出,还师,城之,因置都司及营州五屯卫,而封皇子权为宁王,调各卫兵往守。先是,李文忠等取元上都,设开平卫及兴和等千户所,东西各四驿,东接大宁,西接独石。二十五年,又筑东胜城于河州东受降城之东,设十六卫,与大同相望。自辽以西,数千里声势联络。
建文元年,文帝起兵,袭陷大宁,以宁王权及诸军归。及即位,封宁王于江西。而改北平行都司为大宁都司,徙之保定。调营州五屯卫于顺义、蓟州、平谷、香河、三河,以大宁地畀兀良哈。自是,辽东与宣、大声援阻绝,又以东胜孤远难守,调左卫于永平,右卫于遵化,而墟其地。先是兴和亦废,开平徙于独石,宣府遂称重镇。然帝于边备甚谨。自宣府迤西迄山西,缘边皆峻垣深濠,烽堠相接。隘口通车骑者百户守之,通樵牧者甲士十人守之。武安侯郑亨充总兵官,其敕书云:‘各处烟墩,务增筑高厚,上贮五月粮及柴薪药弩,墩傍开井,井外围墙与墩平,外望如一。’重门御暴之意,常凛凛也。
洪熙改元,朔州军士白荣请还东胜、高山等十卫于故地。兴州军士范济亦言:朔州、大同、开平、宣府大宁皆藩篱要地,其土可耕,宜遣将率兵,修城堡,广屯种。皆不能用。
正统元年,给事中朱纯请修塞垣。总兵官谭广言:‘自龙门至独石及黑峪口五百五十余里,工作甚难,不若益墩台○守。’乃增赤城等堡烟墩二十二。宁夏总兵官史昭言:‘所辖屯堡,俱在河外,自河迤东至察罕脑儿,抵绥德州,沙漠旷远,并无守备。请于花马池筑哨马营。’大同总兵官方政继以马营请,欲就半岭红寺儿废营修筑。宣大巡抚都御史李仪以大同平衍,巡哨宜谨,请以副总兵主东路,参将主西路,而迤北则属之总兵官都指挥。并如议行。后三年,诏塞紫荆关诸隘口,增守备军。时瓦剌渐强,从成国公朱勇请也。既而也先入塞,英宗陷于土木。景帝即位,十余年间,边患日多,索来、毛里孩、阿罗出之属,相继入犯,无宁岁。
成化元年,延绥总兵官张杰言:‘延庆等境广袤千里,所辖二十五营堡,每处仅一二百人,难以应敌,宜选精锐九千为六哨,分屯府谷、神木二县,龙州、榆林二城,高家、安边二堡,庶缓急有备。’又请分布鄜、庆防秋军二千余人于沿边要害。从之。七年,延绥巡抚都御史余子俊大筑边城。先是,东胜设卫守在河外,榆林治绥德。后东胜内迁,失险,捐米脂、鱼河地几三百里。正统间,镇守都督王祯始筑榆林城,建缘边营堡二十四,岁调延安、绥德、庆阳三卫军分戍。天顺中,阿罗出入河套驻牧,每引诸部内犯。至是,子俊乃徙治榆林。由黄甫川西至定边营千二百余里,墩堡相望,横截套口,内复堑山堙谷,曰夹道,东抵偏头,西终宁、固,风土劲悍,将勇士力,北人呼为橐驼城。十二年,兵部侍郎滕昭、英国公张懋条上边备,言:‘居庸关、黄花镇、喜峰口、古北口、燕河营有团营马步军万五千人戍守,请益军五千,分驻永平、密云以策应辽东。凉州镇番、庄浪、贺兰山迤西,从雪山过河,南通靖虏,直至临、巩,俱敌入犯之路,请调陕西官军,益以甘、凉、临、巩、秦、平、河、洮兵,戍安定、会宁,遇警截击;以凉州锐士五千,扼要屯驻,彼此策应。’诏可。二十一年,敕各边军士,每岁九月至明年三月,俱常操练,仍以操过军马及风雪免日奏报。边备颇修饬。
弘治十四年,设固原镇。先是,固原为内地,所备惟靖虏。及火筛入据河套,遂为敌冲。乃改平凉之开成县为固原州,隶以四卫,设总制府,总陕西三边军务。是时陕边惟甘肃稍安,而哈密屡为土鲁番所扰,乃敕修嘉峪关。
正德元年春,总制三边都御史杨一清请复守东胜:‘因河为固,东接大同,西属宁夏,使河套千里沃壤,归我耕牧,则陕右犹可息肩’。因上修筑定边营等六事。帝可其奏。旋以忤中官刘瑾罢,所筑塞垣仅四十余里而已。武宗好武,边将江彬等得幸,辽东、宣府、大同、延绥四镇军多内调,又以京军六千与宣府军六千春秋番换。十三年,颁定宣、大、延绥三镇应援节度:敌不渡河,则延绥听调于宣、大;渡河,则宣、大听调于延绥。从兵部尚书王琼议也。
初,大宁之弃,以其地畀朵颜、福余、泰宁三卫,盖兀良哈归附者也。未几,遂不靖。宣宗尝因田猎,亲率师败之,自是畏服。故喜峰、密云止设都指挥镇守。土木之变,颇传三卫助逆,后因添设太监参将等官。至是,朵颜独盛,情叵测。
嘉靖初,御史丘养浩请复小河等关于外地,以扼其要。又请多铸火器,给沿边州县,募商粜粟,实各边卫所。诏皆行之。初,太祖时,以边军屯田不足,召商输边粟而与之盐。富商大贾悉自出财力,募民垦田塞下,故边储不匮。弘治时,户部尚书叶淇始变法,令商纳银太仓,分给各边。商皆撤业归,边地荒芜,米粟踊贵,边军遂日困。十一年,御史徐汝圭条上边防兵食,谓‘延绥宜漕石州、保德之粟,自黄河而上,楚粟由郧阳,汴粟由陕、洛,沔粟由汉中,以达陕右。宣、大产二麦,宜多方收粜。紫荆、倒马、白羊等关,宜招商赁车运’。又请‘以宣府游兵驻右卫怀来,以援大同。选补游兵于顺圣西城为临期应援,永宁等处游兵卫宣府,备调遣。直隶八府召募勇敢团练,赴边关远近警急。榆林、山、陕游兵,于本处策应’。报可,亦未能行也。
十八年,移三边制府镇花马池。是时,俺答诸部强横,屡深入大同、太原之境,晋阳南北,烟火萧然。巡抚都御史陈讲请‘以兵六千戍老营堡东界之长峪,以山西兵守大同。三关形势,宁武为中路,莫要于神池,偏头为西路,莫要于老营堡,皆宜改设参将。雁门为东路,莫要于北楼诸口,宜增设把总、指挥。而移神池守备于利民堡,老营堡游击于八角所,各增军设备’。帝悉许之。规划虽密,然兵将率怯弱,其健者仅能自守而已。
二十二年,诏宣府兵乘塞。旧制,总兵夏秋间分驻边堡,谓之暗伏。至是,有司建议,入秋悉令赴边,分地拒守,至九月中罢归,犒以帑金。久之,以劳费罢。二十四年,巡按山西御史陈豪言:‘敌三犯山西,伤残百万,费饷银六十亿,曾无尺寸功。请定计决战,尽复套地。’明年,敌犯延安,总督三边侍郎曾铣力主复套,条上十八事。帝嘉奖之。大学士严嵩窥帝意惮兵,且欲杀旧合臣夏言,因劾铣,并言诛死,自是无敢言边事者。
二十九年,俺答攻古北口,从间道黄榆沟入,直薄东直门,诸将不敢战。敌退,大将军仇鸾力主贡市之议。明年,开马市于大同,然寇掠如故。又明年,马市罢。先是翁万达之总督宣、大也,筹边事甚悉。其言曰:‘山西保德州河岸,东尽老营堡,凡二百五十四里。西路丫角山迤北而来,历中北路,抵东路之东阳河镇口台,凡六百四十七里。宣府西路,西阳河迤东,历中北路,抵东路之永宁四海冶,凡一千二十三里。皆逼临巨寇,险在外者,所谓极边也。老营堡转南而东,历宁武、雁门、北楼至平刑关尽境,约八百里。又转南而东,为保定界,历龙泉、倒马、紫荆、吴王口、插箭岭、浮图峪至沿河口,约一千七十余里。又东北为顺天界,历高崖、白羊,抵居庸关,约一百八十余里。皆峻岭层冈,险在内者,所谓次边也。敌犯山西必自大同,入紫荆必自宣府,未有不经外边能入内边者。’乃请修筑宣、大边墙千余里,烽堠三百六十三所。后以通市故,不复防,遂半为敌毁。至是,兵部请敕边将修补。科臣又言,垣上宜筑高台,建庐以栖火器。从之。时俺答益强,朵颜三卫为之向道,辽、蓟、宣、大连岁被兵。三十四年,总督军务兵部尚书杨博,既解大同右卫围,因筑牛心诸堡,修烽堠二千八百有奇。宣、大间稍宁息,而蓟镇之患不已。
蓟之称镇,自二十七年始。时镇兵未练,因诏各边入卫兵往戍。既而兵部言:‘大同之三边,陕西之固原,宣府之长安岭,延绥之夹墙,皆据重险,惟蓟独无。渤海所南,山陵东,有苏家口,至寨篱村七十里,地形平漫,宜筑墙建台,设兵守,与京军相夹制。’报可。时兵力孱弱,有警征召四集,而议者惟以据险为事,无敢言战者。其后蓟镇入卫兵,俱听宣、大督、抚调遣,防御益疏。朵颜遂乘虚岁入。三十七年,诸镇建议,各练本镇戍卒,可省征发费十之六。然戍卒选懦不任战,岁练亦费万余,而临事征发如故。隆庆间,总兵官戚继光总理蓟、辽,任练兵事,因请调浙兵三千人以倡勇敢。及至,待命于郊,自朝至日中,天雨,军士跬步不移,边将大骇。自是蓟兵以精整称。
俺答已通贡,封顺义王,其子孙袭封者累世。迨万历之季,西部遂不竞,而土蛮部落虎炖兔、炒花、宰赛、○兔辈,东西煽动,将士疲于奔命,未尝得安枕也。
初,太祖沿边设卫,惟土著兵及有罪谪戍者。遇有警,调他卫军往戍,谓之客兵。永乐间,始命内地军番戍,谓之边班。其后占役逃亡之数多,乃有召募,有改拨,有修守民兵、土兵,而边防日益坏。洪武时,宣府屯守官军殆十万。正统、景泰间,已不及额。弘治、正德以后,官军实有者仅六万六千九百有奇,而召募与士兵居其半。他镇率视此。
正统初,山西、河南班军守偏头、大同、宣府塞,不得代。巡抚于谦言:‘每岁九月至二月,水冷草枯,敌骑出没,乘障卒宜多。若三月至八月,边守自足。乞将两班军,每岁一班,如期放遣。’甘肃总兵官蒋贵又言:‘沿边墩台,守了军更番有例,惟坐事谪发者不许,困苦甚。乞如例践更。’并从之。五年,山西总兵官李谦请偏头关守备军如大同例,半岁更番。部议,每番皆十月,而戍卒仍率以岁为期,有久而后遣者。弘治中,三边总制秦纮言:‘备御延绥官军,自十二月赴边,既周一岁,至次年二月始得代。在军日多,请岁一更,上下俱在三月初。’边军便之。
嘉靖四十三年,巡抚延绥胡志夔请免戍军三年,每军征银五两四钱,为募兵用。至万历初,大同督、抚方逢时等请修筑费。诏以河南应戍班军,自四年至六年概免,尽扣班价发给,谓之折班,班军遂耗。久之,所征亦不得。宁山、南阳、颍上三卫积逋延绥镇折班银至五万余两。是后诸边财力俱尽,敝极矣。
初,边政严明,官军皆有定职。总兵官总镇军为正兵,副总兵分领三千为奇兵,游击分领三千往来防御为游兵,参将分守各路东西策应为援兵。营堡墩台分极冲、次冲,为设军多寡。平时走阵、哨探、守 、焚荒诸事,无敢惰。稍违制,辄按军法。而其后皆废坏云。
沿海之地,自乐会接安南界,五千里抵闽,又二千里抵浙,又二千里抵南直隶,又千八百里抵山东,又千二百里逾宝坻、卢龙抵辽东,又千三百余里抵鸭绿江。岛寇倭夷,在在出没,故海防亦重。
吴元年用浙江行省平章李文忠言,嘉兴、海盐、海宁皆设兵戍守。洪武四年十二月,命靖海侯吴祯籍方国珍所部温、台、庆元三府军士及兰秀山无田粮之民,凡十一万余人,隶各卫为军。且禁沿海民私出海。时国珍及张士诚余众多窜岛屿间,勾倭为寇。五年,命浙江、福建造海舟防倭。明年,从德庆侯廖永忠言,命广洋、江阴、横海、水军四卫增置多橹快船,无事则巡徼,遇寇以大船薄战,快船逐之。诏祯充总兵官,领四卫兵,京卫及沿海诸卫军悉听节制。每春以舟师出海,分路防倭,迄秋乃还。十七年,命信国公汤和巡视海上,筑山东、江南北、浙东西沿海诸城。后三年,命江夏侯周德兴抽福建福、兴、漳、泉四府三丁之一,为沿海戍兵,得万五千人。移置卫所于要害处,筑城十六。复置定海、磐石、金乡、海门四卫于浙,金山卫于松江之小官场,及青村、南汇嘴城二千户所,又置临山卫于绍兴,及三山、沥海等千户所,而宁波、温、台并海地,先已置八千户所,曰平阳、三江、龙山、霩戺、大松、钱仓、新河、松门,皆屯兵设守。二十一年,又命和行视闽粤,筑城增兵。置福建沿海指挥使司五,曰福宁、镇东、平海、永宁、镇海。领千户所十二,曰大金、定海、梅花、万安、莆禧、崇武、福全、金门、高浦、六鳌、铜山、玄锺。二十三年,从卫卒陈仁言,造苏州太仓卫海舟。旋令滨海卫所,每百户及巡检司皆置船二,巡海上盗贼。后从山东都司周彦言,建五总寨于宁海卫,与莱州卫八总寨,共辖小寨四十八。已,复命重臣勋戚魏国公徐辉祖等分巡沿海。帝素厌日本诡谲,绝其贡使,故终洪武、建文世不为患。
永乐六年,命丰城侯李彬等缘海捕倭,复招岛人、醾户、贾竖、渔丁为兵,防备益严。十七年,倭寇辽东,总兵官刘江歼之于望海埚。自是倭大惧,百余年间,海上无大侵犯。朝廷阅数岁一令大臣巡警而已。
至嘉靖中,倭患渐起,始设巡抚浙江兼管福建海道提督军务都御史。已,改巡抚为巡视。未几,倭寇益肆。乃增设金山参将,分守苏、松海防,寻改为副总兵,调募江南、北徐、邳官民兵充战守,而杭、嘉、湖亦增参将及兵备道。三十三年,调拨山东民兵及青州水陆枪手千人赴淮、扬,听总督南直军务都御史张经调用。时倭纵掠杭、嘉、苏、松,踞柘林城为窟穴,大江南北皆被扰。监司任环败之,经亦有王家泾之捷,乃遁出海,复犯苏州。于是南京御史屠仲律言五事。其守海口云:‘守平阳港、黄花澳,据海门之险,使不得犯温、台。守宁海关、湖头湾,遏三江之口,使不得窥宁、绍。守鳌子门、乍浦峡,使不得近杭、嘉。守吴淞、刘家河、七丫港,使不得掩苏、松。且宜修饬海舟,大小相比,或百或五十联为一○,募惯习水工领之,而充以原额水军,于诸海口量缓急置防。’部是其议。未几,兵部亦言:‘浙、直、通、泰间最利水战,往时多用沙船破贼,请厚赏招徕之。防御之法,守海岛为上,宜乙太仓、崇明、嘉定、上海沙船及福仓、东莞等船守普陀、大衢。陈钱山乃浙、直分路之始,狼、福二山约束首尾,交接江洋,亦要害地,宜督水师固守。’报可。已,复令直隶吴淞江、刘家河、福山港、镇江、圌山五总添设游兵,听金山副总兵调度。
时胡宗宪为总督,诛海贼徐海、汪直。直部三千人,复勾倭入寇,闽、广益骚。三十七年,都御史王询请‘分福建之福、兴为一路,领以参将,驻福宁,水防自流江、烽火门、俞山、小埕至南日山,漳、泉为一路,领以参将,驻诏安,水防自南日山至浯屿、铜山、玄锺、走马溪、安边馆。水陆兵皆听节制。福建省城介在南北,去海仅五十里,宜更设参将,选募精税部领哨船,与主客兵相应援’。部覆从之。广东惠、潮亦增设参将,驻揭阳。福建巡抚都御史游震得言:‘浙江温、处与福宁接壤,倭所出没,宜进戚继光为副总兵,守之。而增设福宁守备,隶继光。漳州之月港亦增设守备,隶总兵官俞大猷。延、建、邵为八闽上游,宜募兵以备缓急。’皆允行。既而宗宪被逮,罢总督官,以浙江巡抚赵炳然兼任军事。炳然因请令定海总兵属浙江,金山总兵属南直,俱兼理水陆军务,互相策应。其后,莆田倭寇平,乃复五水寨旧制。
五寨者,福宁之烽火门,福州之小埕澳,兴化之南日山,泉州之浯屿,漳州之西门澳,亦曰铜山。景泰三年,镇守尚书薛希琏奏建者也,后废。至是巡抚谭纶疏言:‘五寨守扼外洋,法甚周悉,宜复旧。以烽火门、南日、浯屿三○为正兵,铜山、小埕二○为游兵。寨设把总,分汛地,明斥堠,严会哨。改三路参将为守备。分新募浙兵为二班,各九千人,春秋番上。各县民壮皆补用精悍,每府领以武职一人,兵备使者以时阅视。’帝皆是之。狼山故设副总兵,至是改为镇守总兵官,兼辖大江南北。迨隆庆初,倭渐不为患,而诸小寇往往有之。
万历三年,设广东南澳总兵官,以其据漳、泉要害也。久之,倭寇朝鲜,朝廷大发兵往援,先后六年。于是设巡抚官于天津,防畿甸。后十余年,从南直巡按御史颜思忠言,分淮安大营兵六百守廖角嘴。从福建巡抚丁继嗣言,设兵自浙入闽之三江及刘澳,而易海澄团练营土著军以浙兵。
天启中,筑城于澎湖,设游击一,把总二,统兵三千,筑炮台以守。先是,万历中,许孚远抚闽,奏筑福州海坛山,因及澎湖诸屿,且言浙东沿海陈钱、金塘、玉环、南麂诸山俱宜经理,遂设南麂副总兵,而澎湖不暇及。其地遥峙海中,逶迤如修蛇,多岐港零屿,其中空间可藏巨艘。初为红毛所据,至是因巡抚南居益言,乃夺而守之。
自世宗世倭患以来,沿海大都会,各设总督、巡抚、兵备副使及总兵官、参将、游击等员,而诸所防御,于广东则分东、中、西三路,设三参将;于福建则有五水寨;于浙则有六总,一金乡、磐石二卫,一松门、海门二卫,一昌国卫及钱仓、爵溪等所,一定海卫及霩戺、大嵩等所,一观海、临山二卫,一海宁卫,分统以四参将;于南直隶则乍浦以东,金山卫设参将,黄浦以北,吴淞江口设总兵;于淮、扬则总兵驻通州,游击驻庙湾,又于扬州设陆兵游击,待调遣;于山东则登、莱、青三府设巡察海道之副使,管理民兵之参将,总督沿海兵马备倭之都指挥,于蓟、辽则大沽海口宿重兵,领以副总兵,而以密云、永平两游击为应援。山海关外,则广宁中、前等五所兵守各汛,以宁前参将为应援,而金、复、海、盖诸军皆任防海。三岔以东,九联城外创镇江城,设游击,统兵千七百,哨海上,北与宽奠参将陆营相接,共计凡七镇,而守备、把总、分守、巡徼会哨者不下数百员。以三、四、五月为大汛,九、十月为小汛。盖遭倭甚毒,故设防亦最密云。
日本地与闽相值,而浙之招宝关其贡道在焉,故浙、闽为最冲。南寇则广东,北寇则由江犯留都、淮、扬,故防海外,防江为重。洪武初,于都城南新江口置水兵八千。已,稍置万二千,造舟四百艘。又设陆兵于北岸浦子口,相掎角。所辖沿江诸郡。上自九江、广济、黄梅,下抵苏、松、通、泰,中包安庆、池、和、太平,凡盗贼及贩私盐者,悉令巡捕,兼以防倭。永乐时,特命勋臣为帅视江操,其后兼用都御史。成化四年,从锦衣卫佥事冯瑶言,令江兵依地设防,于瓜、仪、太平置将领镇守。后六年,守备定西侯蒋琬奏调建阳、镇江诸卫军补江兵缺伍。十三年,命择武大臣一人职江操,毋摄营务。又五年,从南京都御史白昂言,敕沿江守备官互相应援,并给关防。著为令。弘治中,命新江口两班军如京营例,首班歇,即以次班操。嘉靖八年,江阴贼侯仲金等作乱,给事中夏言请设镇守江、淮总兵官。已而寇平,总兵罢不设。十九年,沙贼黄艮等复起。帝诘兵部以罢总兵之故,乃复设,给旗牌符敕,提督沿江上下。后复裁罢。三十二年,倭患炽,复设副总兵于金山卫,辖沿海至镇江,与狼山副总兵水陆相应。时江北俱被倭,于是量调九江、安庆官军守京口、圌山等地。久之,给事中范宗吴言:‘故事,操江都御史防江,应、凤二巡抚防海。后因倭警,遂以镇江而下,通常、狼、福诸处隶之操江,以故二抚臣得诿其责。操江又以向非本属兵,难遥制,亦漠然视之,非委任责成意。宜以圌山、三江会口为操、抚分界。’报可。其后增上下两江巡视御史,得举劾有司将领,而以南京佥都御史兼理操江,不另设。
先是,增募水兵六千。隆庆初,以都御史吴时来请,留四之一,余悉罢遣,并裁中军把总等官。已,复令分汛设守,而责以上下南北互相策应。又从都御史宋仪望言,诸军皆分驻江上,不得居城市。万历二十年,以倭警,言者请复设京口总兵。南京兵部尚书衷贞吉等谓既有吴淞总兵,不宜两设。乃设兵备使者,每春汛,调备倭都督,统卫所水、陆军赴镇江。后七年,操江耿定力奏:‘长江千余里,上江列营五,兵备臣三;下江列营五,兵备臣二。宜委以简阅训练,即以精否为兵备殿最。’部议以为然。故事,南北总哨官五日一会哨于适中地,将领官亦月两至江上会哨。其后多不行。崇祯中,复以勋臣任操江,偷惰成习,会哨巡徼皆虚名,非有实矣。
卫所之外,郡县有民壮,边郡有土兵。
太祖定江东,循元制,立管领民兵万户府。后从山西行都司言,听边民自备军械,团结防边。闽、浙苦倭,指挥方谦请籍民丁多者为军。寻以为患乡里,诏闽、浙互徙。时已用民兵,然非召募也。正统二年,始募所在军余、民壮愿自效者,陕西得四千二百人。人给布二匹,月粮四斗。景泰初,遣使分募直隶、山东、山西、河南民壮,拨山西义勇守大同,而紫荆、倒马二关,亦用民兵防守,事平免归。
成化二年,以边警,复二关民兵。敕御史往延安、庆阳选精壮编伍,得五千余人,号曰土兵。以延绥巡抚卢祥言边民骁果,可练为兵,使护田里妻子,故有是命。
弘治七年,立佥民壮法。州、县七八百里以上,里佥二人,五百里三,三百里四,百里以上五。有司训练,遇警调发,给以行粮,而禁役占放买之弊。富民不愿,则上直于官,官自为募。或称机兵,在巡检司者称弓兵。后以越境防冬非计,大同巡抚刘宇请免其班操,征银粮输大同,而以威远屯丁、舍、余补役。给事中熊伟亦请编应募民于附近卫所。并从之。十四年,以西北诸边所募士兵,多不足五千,遣使赍银二十万及太仆寺马价银四万往募。指挥千百户以募兵多寡为差,得迁级,失官者得复职,即令统所募兵。既而兵部议覆侍郎李孟旸请实军伍疏,谓:‘天下卫所官军原额二百七十余万,岁久逃故,尝选民壮三十余万,又核卫所舍人、余丁八十八万,西北诸边召募士兵无虑数万。请如孟旸奏,察有司不操练民壮、私役杂差者,如役占军人罪。’报可。正德中,流贼扰山东,巡抚张凤选民兵,令自买马团操,民不胜其扰。兵部侍郎杨潭以为言。都御史宁杲所募多无赖子,为御史张璿所劾。
嘉靖二十二年增州县民壮额,大者千人,次六七百,小者五百。二十九年,京师新被寇,议募民兵,以二万为率。岁四月终,赴近京防御。后五年,兵部尚书杨博请汰老弱,存精锐,在外者发各道为民兵,在京者隶之巡捕参将,逃者不补。帝以影占数多,耗粮无用,遣官核宜罢宜还者以闻。隆庆中,张居正、陈以勤复请籍畿甸民兵,谓:‘直隶八府人多健悍,总按户籍,除单丁老弱者,父子三人籍一子,兄弟三人籍一弟,州与大县可得千六百人,小县可得千人。中分之为正兵、奇兵,登名尺籍,隶抚臣操练,岁无过三月,月无过三次,练毕即令归农,复其身。岁操外,不得别遣。’命所司议行。然自嘉靖后,山东、河南民兵戍蓟门者,率征银以充召募。至万历初,山东征银至五万六千两,贫民大困。
治河之役,给事中张贞观请益募士兵,捍淮、扬、徐、邳。畿南盗起,给事中耿随龙请复民壮旧制,专捕贼盗。播州之乱,工部侍郎赵可怀请练土著,兵部因言:‘天下之无兵者,不独蜀也。各省官军、民壮,皆宜罢老稚,易以健卒。军操属印官、操官,民操属正官、捕官,郡守、监司不得牵制。立营分伍,以凭调发。’先后皆议行。
末年,募兵措饷益急。南京职方郎中邹维琏陈调募之害。山西参政徐九翰尤极言民兵不可调。崇祯时,中原盗急,兵部尚书杨嗣昌议令责州县训练土著为兵。工部侍郎张慎言言其不便者数事,而御史米寿图又言其害有十,谓不若简练民兵,增民壮快手,备御地方为便。后嗣昌死,练兵亦不行。
乡兵者,随其风土所长应募,调佐军旅缓急。其隶军籍者曰浙兵,义乌为最,处次之,台、宁又次之,善狼筅,间以叉槊。戚继光制鸳鸯阵以破倭,及守蓟门,最有名。曰川兵、曰辽兵,崇祯时,多调之剿流贼。其不隶军籍者,所在多有。河南嵩县曰毛葫芦,习短兵,长于走山。而嵩及卢氏、灵宝、永宁并多矿兵,曰角脑,又曰打手。山东有长竿手。徐州有箭手。井陉有蚂螂手,善运石,远可及百步。闽漳、泉习镖牌,水战为最。泉州永春人善技击。正统间,郭荣六者,破沙尤贼有功。商灶盐丁以私贩为业,多劲果。成化初,河东盐徒千百辈,自备火炮、强弩、车仗,杂官军逐寇。而松江曹泾盐徒,嘉靖中逐倭至岛上,焚其舟。后倭见民家有鹾囊,辄摇手相戒。粤东杂蛮蜑,习长牌、斫刀,而新会、东莞之产强半。延绥、固原多边外土著,善骑射,英宗命简练以备秋防。大滕峡之役,韩雍用之,以摧瑶、僮之用牌刀者。庄浪鲁家军,旧隶随驾中,洪熙初,令土指挥领之。万历间,部臣称其骁健,为敌所畏,宜鼓舞以储边用。西宁马户八百,尝自备骑械赴敌,后以款贡裁之。万历十九年,经略郑雒请复其故。又僧兵,有少林、伏牛、五台。倭乱,少林僧应募者四十余人,战亦多胜。西南边服有各土司兵。湖南永顺、保靖二宣慰所部,广西东兰、那地、南丹、归顺诸狼兵,四川酉阳、石砫秦氏、冉氏诸司,宣力最多。末年,边事急,有司专以调三省土司为长策,其利害亦恒相半云。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楼主| 延章 发表于 2012-6-18 10:11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feature"> 明史   卷九十二‧志第六十八  兵四 清理军伍 训练 赏功 火器 车船 马政
明初,垛集令行,民出一丁为军,卫所无缺伍,且有羡丁。未几,大都督府言,起吴元年十月,至洪武三年十一月,军士逃亡者四万七千九百余。于是下追捕之令,立法惩戒。小旗逃所隶三人,降为军。上至总旗、百户、千户,皆视逃军多寡,夺俸降革。其从征在外者,罚尤严。十六年,命五军府檄外卫所,速逮缺伍士卒,给事中潘庸等分行清理之。明年,从兵部尚书俞纶言,京卫军户绝者,毋冒取同姓及同姓之亲,令有司核实发补,府卫毋特遣人。二十一年,诏卫所核实军伍,有匿己子以养子代者,不许。其秋,令卫所著军士姓名、乡贯为籍,具载丁口以便取补。又置军籍勘合,分给内外,军士遇点阅以为验。
成祖即位,遣给事等官分阅天下军,复位垛集军更代法。初,三丁已上,垛正军一,别有贴户,正军死,贴户丁补。至是,令正军、贴户更代,贴户单丁者免;当军家蠲其一丁徭。
洪熙元年,兴州左屯卫军范济极言勾军之扰。富峪卫百户钱兴奏言:‘祖本涿鹿卫军,死,父继,以功授百户。臣已袭父职,而本卫犹以臣祖为逃军,屡行勾取。’帝谓尚书张本曰:‘伍不清,弊多类此。’已而宣宗立,军弊益滋,黠者往往匿其籍,或诬攘良民充伍。帝谕兵部曰:‘朝廷于军民,如舟车任载,不可偏重。有司宜审实毋混。’乃分遣吏部侍郎黄宗载等清理天下军卫。三年敕给事、御史清军,定十一条例,榜示天下。明年复增为二十二条。五年,从尚书张本请,令天下官吏、军旗公勘自洪、永来勾军之无踪者,豁免之。六年,令勾军有亲老疾独子者,编之近地,余丁赴工逋亡者例发口外,改为罚工一年,示优恤焉。八年,免苏州卫抑配军百五十九人,已食粮止令终其身者,千二百三十九人。先是,苏、常军户绝者,株累族党,动以千计,知府况锺言于朝,又常州民诉受抑为军者七百有奇,故特敕巡抚侍郎周忱清理。
正统初,令勾军家丁尽者,除籍;逃军死亡及事故者,或家本军籍,而偶同姓名,里胥挟仇妄报冒解,或已解而赴部声冤者,皆与豁免。定例,补伍皆发极边,而南北人互易。大学士杨士奇谓风土异宜,濒于夭折,请从所宜发戍。署兵部侍郎邝埜以为紊祖制,寝之。成化二年,山西巡抚李侃复请补近卫,始议行。十一年,命御史十一人分道清军,以十分为率,及三分者最,不及者殿。时以罪谪者逃故,亦勾其家丁。御史江昂谓非‘罚弗及嗣’之义,乃禁之。
嘉靖初,捕亡令愈苛,有株累数十家,勾摄经数十年者,丁口已尽,犹移覆纷纭不已。兵部尚书胡世宁请‘屡经清报者免勾。又避役之人必缓急难倚,急改编原籍。卫所有缺伍,则另选舍余及犯罪者充补。犯重发边卫者,责卖家产,阖房迁发,使绝顾念。庶卫卒皆土著,而逃亡益鲜’。帝是其言。其后,用主事王学益议,制勾单,立法详善。久之,停差清军御史,宽管解逃军及军赴卫违限之科。清军官日玩愒,文卷磨灭,议者复请申饬。
万历三年,给事中徐贞明言:‘勾军东南,资装出于户丁,解送出于里递,每军不下百金。大困东南之民,究无补于军政。宜视班匠例,免其解补,而重征班银,以资召募,使东南永无勾补之扰,而西北之行伍亦充。’郧阳巡抚王世贞因言有四便:应勾之户,乐于就近,不图避匿,便一;各安水土,不至困绝,便二;近则不逃,逃亦易追,便三;解户不至破家,便四。而兵部卒格贞明议,不行。后十三年,南京兵部尚书郭应聘复请各就近地,南北改编。又言‘应勾之军,南直隶至六万六千余,株连至二三十万人,请自天顺以前竟与释免’。报可,远近皆悦。然改编令下,求改者相继。明年,兵部言‘什伍渐耗,边镇军人且希图脱伍’。有旨复旧,而应聘之议复不行。
凡军卫掌于职方,而勾清则武库主之。有所勾摄,自卫所开报,先核乡贯居止,内府给批,下有司提本军,谓之跟捕;提家丁,谓之勾捕。间有恩恤开伍者。洪武二十三年,令应补军役生员,遣归卒业。宣德四年,上虞人李志道充楚雄卫军,死,有孙宗皋宜继。时已中乡试,尚书张本言于帝,得免。如此者绝少。户有军籍,必仕至兵部尚书始得除。军士应起解者,皆佥妻;有津给军装、解军行粮、军丁口粮之费。其册单编造皆有恒式。初定户口、收军、勾清三册。嘉靖三十一年,又编四册,曰军贯,曰兜底,曰类卫、类姓。其勾军另给军单。盖终明世,于军籍最严。然弊政渐丛,而扰民日甚。
明太祖起布衣,策群力,取天下。即位后,屡命元勋宿将分道练兵,而其制未定。洪武六年,命中书省、大都督府、御史台、六部议敎练军士律:‘骑卒必善驰射枪刀,步兵必善弓弩枪。射以十二矢之半,远可到,近可中为程。远可到,将弁百六十步、军士百二十步;近可中,五十步。彀弩以十二矢之五,远可到,蹶张八十步,划车一百五十步;近可中,蹶张四十步,划车六十步。枪必进退熟习。在京卫所,以五千人为率,取五之一,指挥以下官领赴御前验试,余以次番试。在外都司卫所,每卫五千人,取五之一,千户以下官领赴京验试。余以次番试。军士步骑皆善,将领各以其能受赏,否则罚。军士给钱六百为道里费。将领自指挥使以下,所统军士三分至六分不中者,次第夺俸;七分以上,次第降官至为军止。都指挥军士四分以上不中,夺俸一年;六分以上罢职。’后十六年,令天下卫所善射者十选一,于农隙分番赴京较阅,以优劣为千百户赏罚,边军本卫较射。二十年,命卫士习射于午门丹墀。明年复令:‘天下卫所马步军士,各分十班,将弁以荫叙久次升者统之,冬月至京阅试。指挥、千百户,年深惯战及屯田者免。仍先下操练法,俾遵行。不如法及不娴习者,罚。’明年,诏五军府:‘比试军士分三等赏钞,又各给钞三锭为路费,不中者亦给之。明年再试不如式,军移戍云南,官谪从征,总小旗降为军。武臣子弟袭职,试骑步射不中程,令还卫署事,与半俸,二年后仍试如故者,亦降为军。’
文皇即位,五驾北征,六师尝自较阅。又尝敕秦、晋、周、肃诸王,各选护卫军五千,命官督赴真定操练,陕西、甘肃、宁夏、大同、辽东诸守将,及中都留守、河南等都司,徐、宿等卫,遣将统马步军分驻真定、德州操练,侯赴京阅视。
景泰初,立十团营。给事中邓林进轩辕图,即古八阵法也,因用以敎军。成化间,增团营为十二,命月二次会操,起仲春十五日,止仲夏十五日,秋、冬亦如之。弘治九年,兵部尚书马文升申明洪、永操法,五日内,二日走阵下营,三日演武。武宗好武勇,每令提督坐营官操练,又自执金鼓演四镇卒。然大要以恣驰骋、供嬉戏,非有实也。
嘉靖六年定,下营布阵,止用三叠阵及四门方营。又令每营选枪刀箭牌铳手各一二人为敎师,转相敎习。及更营制,分兵三十枝,设将三十员,各统三千人训练,择精锐者名选锋,厚其校艺之赏。总督大臣一月会操者四,余日营将分练。协理大臣及巡视给事、御史随意入一营,校阅赏罚,因以择选锋。帝又置内营于内敎场,练诸内使。
隆庆初,命各营将领以敎练军士分数多寡为黜陟。全营敎练者加都督佥事,以次减;全不敎练者降祖职一级,革任回卫。三年内敎练有成,操协大臣奖谕恩录;无功绩者议罚。规制虽立,然将卒率偷惰,操演徒为具文。
先是,浙江参将戚继光以善敎士闻,尝调士兵,制鸳鸯阵破倭。至是已官总兵。穆宗从给事中吴时来请,命继光练兵蓟门。蓟兵精整者数十年。继光尝著练兵实纪以训士。一曰练伍,首骑,次步,次车,次辎重;先选伍,次较艺,总之以合营。二曰练胆气,使明作止进退及上下统属、相友相助之义。三曰练耳目,使明号令。四曰练手足,使熟技艺。五曰练营阵,详布阵起行、结营及交锋之正变。终之以练将。后多遵用之。
赏功之制,太祖时,大赏平定中原、征南诸将及云南、越州之功。赏格虽具,然不豫为令。惟二十九年命沿海卫所指挥千百户获倭一船及贼者,升一级,赏银五十两,钞五十锭,军士水陆擒杀贼,赏银有差。
永乐初,以将士久劳,命礼部依太祖陞赏例,参酌行之。乃分奇功、首功、次功三等,其赏之轻重次第,率临时取旨,亦不豫为令。十二年定:‘凡交锋之际,突出敌背杀败贼众者,勇敢入阵斩将搴旗者,本队已胜、别队胜负未决、而能救援克敌者,受命能任事、出奇破贼成功者,皆为奇功。齐力前进、首先败贼者,前队交锋未决、后队向前败贼者,皆为首功。军行及营中擒获奸细者,亦准首功。余皆次功。’又立功赏勘合,定四十字,曰:‘神威精勇猛,强壮毅英雄。克胜兼超捷,奇功奋锐锋。智谋宣妙略,刚烈效忠诚。果敢能安定,扬名显大勋。’编号用宝,贮内府印绶监。当是时,稽功之法甚严。
正统十四年,造赏功牌,有奇功、头功、齐力之分,以大臣主之。凡挺身突阵斩将夺旗者,与奇功牌。生擒瓦剌或斩首一级,与头功牌。虽无功而被伤者,与齐力牌。盖专为瓦剌入犯设也。是后,将士功赏视立功之地,准例奏行。北边为上,东北边次之,西番及苗蛮又次之,内地反贼又次之。世宗时,苦倭甚,故海上功比北边尤为最。
北边,自甘肃迤东,抵山海关。成化十四年例:‘一人斩一级者,进一秩,至三秩止。二人共斩者,为首进秩同。壮男与实授,幼弱妇女与署职。为从及四级以上,俱给赏。领军官部下五百人者,获五级,进一秩。领千人者,倍之。’正德十年重定例:‘独斩一级者升一秩。三人共者,首升署一秩,从给赏。四五六人共者,首给赏,从量赏。二人共斩一幼敌者,首视三人例,从量赏。不愿升者,每实授一秩,赏银五十两,署职二十两。’嘉靖十五年定,领军官千、把总,加至三秩止,都指挥以上,止升署职二级,余加赏。
东北边,初定三级当北边之一。万历中,改与北边同。
番寇苗蛮,亦三级进一秩,实授署职,视北边。十级以上并不及数者给赏。万历三年,令陕西番寇功,视成化中例,军官千总领五百人者,部下斩三十级,领千人者六十级,把总领五百人者十级,领千人者三十级,俱进一秩,至三秩止。南方蛮贼,宣德九年例,三级以上及斩获首贼,俱升一秩,余加赏。正德十六年,定军官部下斩百级者升署一秩,三百级者实授一秩,四百级者升一秩,余功加赏。
倭贼,嘉靖三十五年定:‘斩倭首贼一级,升实授三秩,不愿者赏银百五十两。从贼一级,授一秩。汉人胁从一级,署一秩。阵亡者,本军及子实授一秩。海洋遇贼有功,均以奇功论。’万历十二年更定,视旧例少变,以贼众及船之多寡,为功赏之差。复定海洋征战,无论倭寇、海贼,勘是奇功,与世袭。云南夷贼,擒斩功次视倭功。
内地反贼,成化十四年例,六级升一秩,至三秩止,幼男妇女及十九级以上与不及数者给赏。正德七年,定流贼例:‘名贼一级,授一秩,世袭,为从者给赏。次贼一级,署一秩。从贼三级及阵亡者,俱授一秩,世袭。重伤回营死者,署一秩。’又以割耳多寡论功,最多者至升二秩,世袭。先是,五年宁夏功,后嘉靖元年江西功,俱视流贼例。崇祯中,购闯、献以万金,爵封侯,余贼有差,以贼势重,变常格也。
其俘获人畜、器械,成化例,俱给所获者。其论功升秩,成化十四年例,军士升一秩为小旗,舍人升一秩给冠带,以上类推。嘉靖四十三年定,都督等官无阶可升者,所应袭男荫冠带。万历十三年定,都指挥使升秩者,不授都督,赏银五十两,升俸者半之。其有司民兵,隆庆六年定,视军人例。
自洪、宣以后,赏格皆以斩级多少豫定。条例渐多,幸弊日启。正德间,副使胡世宁言:‘两军格斗,手眼瞬息,不得差池,何暇割级?其获级者或杀已降,或杀良民,或偶得单行之贼、被掠逃出之人,非真功也。宜选强明刚正之员,为纪功官,痛惩此弊。’时弗能行。故事,镇守官奏带,例止五名。后领兵官所奏有至三四百名者,不在斩馘之列,别立名目,曰运送神枪,曰赍执旗牌,曰冲锋破敌,曰三次当先,曰军前效劳。冒滥之弊,至斯极已。
古所谓炮,皆以机发石。元初得西域炮,攻金蔡州城,始用火。然造法不传,后亦罕用。
至明成祖平交阯,得神机枪炮法,特置神机营肄习。制用生、熟赤铜相间,其用铁者,建铁柔为最,西铁次之。大小不等,大者发用车,次及小者用架、用桩、用托。大利于守,小利于战。随宜而用,为行军要器。永乐十年,诏自开平至怀来、宣府、万全、兴和诸山顶,皆置五炮架。二十年,从张辅请,增置于山西大同、天城、阳和、朔州等卫以御敌。然利器不可示人,朝廷亦慎惜之。
宣德五年,敕宣府总兵官谭广:‘神铳,国家所重,在边墩堡,量给以壮军威,勿轻给。’正统六年,边将黄真、杨洪立神铳局于宣府独石。帝以火器外造,恐传习漏泄,敕止之。正统末,边备日亟,御史杨善请铸两头铜铳。景泰元年,巡关侍郎江潮言:‘真定藏都督平安火伞,上用铁枪头,环以响铃,置火药筒三,发之可溃敌马。应州民师翱制铳,有机,顷刻三发,及三百步外。’俱试验之。天顺八年,延绥参将房能言麓川破贼,用九龙筒,一线然则九箭齐发,请颁式各边。
至嘉靖八年,始从右都御史汪𬭎言,造佛郎机炮,谓之大将军,发诸边镇。佛郎机者,国名也。正德末,其国舶至广东。白沙巡检何儒得其制,以铜为之。长五六尺,大者重千余斤,小者百五十斤,巨腹长颈,腹有修孔。以子铳五枚,贮药置腹中,发及百余丈,最利水战。驾以蜈蚣船,所击辄糜碎。二十五年,总督军务翁万达奏所造火器。兵部试之,言:‘三出连珠、百出先锋、铁捧雷飞,俱便用。母子火兽、布地雷炮,止可夜劫营。’御史张铎亦进十眼铜炮,大弹发及七百步,小弹百步;四眼铁枪,弹四百步。诏工部造。
万历中,通判华光大奏其父所制神异火器,命下兵部。其后,大西洋船至,复得巨炮,曰红夷。长二丈余,重者至三千斤,能洞裂石城,震数十里。天启中,锡以大将军号,遣官祀之。
崇祯时,大学士徐光启请令西洋人制造,发各镇。然将帅多不得人,城守不固,有委而去之者。及流寇犯阙,三大营兵不战而溃,枪炮皆为贼有,反用以攻城。城上亦发炮击贼。时中官已多异志,皆空器贮药,取声震而已。
明置兵仗、军器二局,分造火器。号将军者自大至五。又有夺门将军大小二样、神机炮、襄阳炮、盏口炮、碗口炮、旋风炮、流星炮、虎尾炮、石榴炮、龙虎炮、毒火飞炮、连珠佛郎机炮、信炮、神炮、炮里炮、十眼铜炮、三出连珠炮、百出先锋炮、铁捧雷飞炮、火兽布地雷炮、碗口铜铁铳、手把铜铁铳、神铳、斩马铳、一窝锋神机箭铳、大中小佛郎机铜铳、佛郎机铁铳、木厢铜铳、筋缴桦皮铁铳、无敌手铳、鸟嘴铳、七眼铜铳、千里铳、四眼铁枪、各号双头铁枪、夹把铁手枪、快枪以及火车、火伞、九龙筒之属,凡数十种。正德、嘉靖间造最多。又各边自造,自正统十四年四川始。其他刀牌、弓箭、枪弩、狼筅、蒺藜、甲胄、战袄,在内有兵仗、军器、鍼工、鞍辔诸局,属内库,掌于中官,在外有盔甲厂,属兵部,掌以郎官。京省诸司卫所,又俱有杂造局。军资器械名目繁伙,不具载,惟火器前代所少,故特详焉。
中原用车战,而东南利舟楫,二者于兵事为最要。自骑兵起,车制渐废。
洪武五年,造独辕车,北平、山东千辆,山西、河南八百辆。永乐八年北征,用武刚车三万辆,皆惟以供馈运。
至正统十二年,始从总兵官朱冕议,用火车备战。自是言车战者相继。十四年,给事中李侃请以骡车千辆,铁索联络,骑卒处中,每车翼以刀牌手五人,贼犯阵,刀牌手击之,贼退则开索纵骑。帝命造成祭而后用。下车式于边境,用七马驾。宁夏多沟壑,总兵官张泰请用独马小车,时以为便。箭工周四章言,神机枪一发难继,请以车载枪二十,箭六百,车首置五枪架,一人推,二人扶,一人执爨。试可,乃造。
景泰元年,定襄伯郭登请仿古制为偏箱车。辕长丈三尺,阔九尺,高七尺五寸,箱用薄板,置铳。出则左右相连,前后相接,钩环牵互。车载衣粮、器械并鹿角二。屯处,十五步外设为藩。每车枪炮、弓弩、刀牌甲士共十人,无事轮番推挽。外以长车二十,载大小将军铳,每方五辆,转输樵采,皆在围中。又以四轮车一,列五色旗,视敌指挥。廷议此可以守,难于攻战,命登酌行。兰州守备李进请造独轮小车,上施皮屋,前用木板,画兽面,凿口,置碗口铳四,枪四,神机箭十四,树旗一。行为阵,止为营。二年,吏部郎中李贤请造战车,长丈五尺,高六尺四寸,四围箱板,穴孔置铳,上辟小窗,每车前后占地五步。以千辆计,四方可十六里,刍粮、器械辎重咸取给焉。帝令亟行。
成化二年,从郭登言,制军队小车。每队六辆,辆九人,二人挽,七人番代,车前置牌画猊首,远望若城垒然。八年,宁都诸生何京上御敌车式,上施铁网,网穴发枪弩,行则敛之。五十车为一队,用士三百七十五人。十二年,左都御史李宾请造偏箱车,与鹿角参用。兵部尚书项忠请验阅,以登高涉险不便,已之。十三年,从甘肃总兵官王玺奏,造雷火车,中立枢轴,旋转发炮。二十年,宣大总督余子俊以车五百辆为一军,每辆卒十人,车隙补以鹿角。既成,而迟重不可用,时人谓之鹧鸪军。
弘治十五年,陕西总制秦纮请用只轮车,名曰全胜,长丈四尺,上下共六人,可冲敌阵。十六年,闲住知府范吉献先锋霹雳车。
嘉靖十一年,南京给事中王希文请仿郭固、韩琦之制,造车,前锐后方,上置七枪,为橹三层,各置九牛神弩,傍翼以卒。行载甲兵,止为营阵。下边镇酌行。十五年,总制刘天和复言全胜车之便,而稍为损益,用四人推挽,所载火器、弓弩、刀牌以百五十斤为准。箱前画狻猊,旁列虎盾以护骑士。命从其制。四十三年,有司奏准,京营敎演兵车,共四千辆,每辆步卒五人,神枪、夹靶枪各二。自正统以来,言车战者如此,然未尝一当敌。
至隆庆中,戚继光守蓟门,奏练兵车七营:以东西路副总兵及抚督标共四营,分驻建昌、遵化、石匣、密云;蓟、辽总兵二营,驻三屯;昌平总兵一营,驻昌平。每营重车百五十有六,轻车加百,步兵四千,骑兵三千。十二路二千里间,车骑相兼,可御敌数万。穆宗韪之,命给造费。然特以遏冲突,施火器,亦未尝以战也。是后,辽东巡抚魏学曾请设战车营,仿偏箱之制,上设佛郎机二,下置雷飞炮、快枪六,每车步卒二十五人。万历末,经略熊廷弼请造双轮战车,每车火炮二,翼以十卒,皆持火枪。天启中,直隶巡按御史易应昌进户部主事曹履吉所制钢轮车、小冲车等式,以御敌,皆罕得其用。大约边地险阻,不利车战。而舟楫之用,则东南所宜。
舟之制,江海各异。太祖于新江口设船四百。永乐初,命福建都司造海船百三十七,又命江、楚、两浙及镇江诸府卫造海风船。成化初,济川卫杨渠献桨舟图,皆江舟也。
海舟以舟山之乌槽为首。福船耐风涛,且御火。浙之十装标号软风、苍山,亦利追逐。广东船,铁栗木为之,视福船尤巨而坚。其利用者二,可发佛郎机,可掷火球。大福船亦然,能容百人。底尖上阔,首昂尾高,柁楼三重,帆桅二,傍护以板,上设木女墙及炮床。中为四层:最下实土石;次寝息所;次左右六门,中置水柜,扬帆炊爨皆在是,最上如露台,穴梯而登,傍设翼板,可凭以战。矢石火器皆俯发,可顺风行。海苍视福船稍小。开浪船能容三五十人,头锐,四桨一橹,其行如飞,不拘风潮顺逆。艟○船视海苍又小。苍山船首尾皆阔,帆橹并用。橹设船傍近后,每傍五枝,每枝五跳,跳二人,以板闸跳上,露首于外,其制上下三层,下实土石,上为战场,中寝处。其张帆下碇,皆在上层。戚继光云:‘倭舟甚小,一入里海,大福、海苍不能入,必用苍船逐之,冲敌便捷,温人谓之苍山铁也。’沙、鹰二船,相胥成用。沙船可接战,然无翼蔽。鹰船两端锐,进退如飞。傍钉大茅竹,竹间窗可发铳箭,窗内舷外隐人以荡桨。先驾此入贼队,沙船随进,短兵接战,无不胜。渔船至小,每舟三人,一执布帆,一执桨,一执鸟嘴铳。随波上下,可掩贼不备。网梭船,定海、临海、象山俱有之,形如梭。竹桅布帆,仅容二三人,遇风涛辄舁入山麓,可哨探。蜈蚣船,象形也,能驾佛朗机铳,底尖面阔,两傍楫数十,行如飞。两头船,旋转在舵,因风四驰,诸船无逾其速。盖自嘉靖以来,东南日备倭,故海舟之制,特详备云。
明制,马之属内厩者曰御马监,中官掌之,牧于大坝,盖仿周礼十有二闲意。牧于官者,为太仆寺、行太仆寺、苑马寺及各军卫,即唐四十八监意。牧于民者,南则直隶应天等府,北则直隶及山东、河南等府,即宋保马意。其曰备养马者,始于正统末,选马给边,边马足,而寄牧于畿甸者也。官牧给边镇,民牧给京军,皆有孳生驹。官牧之地曰草场,或为军民佃种曰熟地,岁征租佐牧人市马。牧之人曰恩军,曰队军,曰改编军,曰充发军,曰抽发军。苑马分三等,上苑万,中七千,下四千。一夫牧马十匹,五十夫设圉长一人。凡马肥瘠登耗,籍其毛齿而时省之。三岁,寺卿偕御史印烙,鬻其羸劣以转市。边卫、营堡、府州县军民壮骑操马,则掌于行寺卿。边用不足,又以茶易于番,以货市于边。其民牧皆视丁田授马,始曰户马,既曰种马,按岁征驹。种马死,孳生不及数,辄赔补。此其大凡也。
初,太祖都金陵,令应天、太平、镇江、庐州、凤阳、扬州六府,滁、和二州民牧马。洪武六年,设太仆寺于滁州,统于兵部。后增滁阳五牧监,领四十八群。已,为四十监,旋罢,惟存天长、大兴、舒城三监。置草场于汤泉、滁州等地。复令飞熊、广武、英武三卫,五军养一马,马岁生驹,一岁解京。既而以监牧归有司,专令民牧。江南十一户,江北五户养马一,复其身。太仆官督理,岁正月至六月报定驹,七月至十月报显驹,十一、二月报重驹。岁终考马政,以法治府州县官吏。凡牡曰儿,牝曰骒。儿一、骒四为群,群头一人。五群,群长一人。三十年,设北平、辽东、山西、陕西、甘肃行太仆寺,定牧马草场。
永乐初,设太仆寺于北京,掌顺天、山东、河南。旧设者为南太仆寺,掌应天等六府二州。四年,设苑马寺于陕西、甘肃,统六监,监统四苑。又设北京、辽东二苑马寺,所统视陕西、甘肃。十二年,令北畿民计丁养马,选居闲官敎之畜牧。民十五丁以下一匹,十六丁以上二匹,为事编发者七户一匹,得除罪。寻以寺卿杨砥言,北方人户五丁养一,免其田租之半,蓟州以东至南海等卫,戍守军外,每军饲种马一。又定南方养马例:凤、庐、扬、滁、和五丁一,应天、太、镇十丁一。淮、徐初养马,亦以丁为率。十八年,罢北京苑马寺,悉牧之民。
洪熙元年,令民牧二岁征一驹,免草粮之半。自是,马日蕃,渐散于邻省。济南、兖州、东昌民养马,自宣德四年始也。彰德、卫辉、开封民养马,自正统十一年始也。已而也先入犯,取马二万,寄养近京,充团营骑操,而尽以故时种马给永平等府。景泰三年,令儿马十八岁、骒马二十岁以上,免算驹。
成化二年,以南土不产马,改征银。四年,始建太仆寺常盈库,贮备用马价。是时,民渐苦养马。六年,吏部侍郎叶盛言:‘向时岁课一驹,而民不扰者,以刍牧地广,民得为生也。自豪右庄田渐多,养马渐不足。洪熙初,改两年一驹,成化初,改三年一驹。马愈削,民愈贫。然马卒不可少,乃复两年一驹之制,民愈不堪。请敕边镇随俗所宜,凡可以买马足边、军民交益者,便宜处置。’时马文升抚陕西,又极论边军偿马之累,请令屯田卒田多丁少而不领马者,岁输银一钱,以助赔偿。虽皆允行,而民困不能舒也。继文升抚陕者萧祯,请省行太仆寺。兵部覆云:‘洪、永时,设行太仆及苑马寺,凡茶马、番人贡马,悉收寺、苑放牧,常数万匹,足充边用。正统以后,北敌屡入抄掠,马遂日耗。言者每请裁革,是惜小费而忘大计。’于是敕谕祯,但令加意督察。而北畿自永乐以来,马日滋,辄责民牧,民年十五者即养马。太仆少卿彭礼以户丁有限,而课驹无穷,请定种马额。会文升为兵部尚书,奏行其请,乃定两京太仆种马,儿马二万五千,骒马四之,二年纳驹,著为令。时弘治六年也。
十五年冬,尚书刘大夏荐南京太常卿杨一清为副都御史,督理陕西马政。一清奏言:‘我朝以陕右宜牧,设监苑,跨二千余里。后皆废,惟存长乐、灵武二监。今牧地止数百里,然以供西边尚无不足,但苦监牧非人,牧养无法耳。两监六苑,开城、安定水泉便利,宜为上苑,牧万马;广宁、万安为中苑;黑水草场逼窄,清平地狭土瘠,为下苑。万安可五千,广宁四千,清平二千,黑水千五百。六苑岁给军外,可常牧马三万二千五百,足供三边用。然欲广孳息,必多蓄种马,宜增满万匹,两年一驹,五年可足前数。请支太仆马价银四万二千两,于平、庆、临、巩买种马七千。又养马恩队军不足,请编流亡民及问遣回籍者,且视恩军例,凡发边卫充军者,改令各苑牧马,增为三千人。又请相地势,筑城通商,种植榆柳,春夏放牧,秋冬还厩,马既得安,敌来亦可收保。’孝宗方重边防,大夏掌兵部,一清所奏辄行。迁总制仍督马政。
诸监草场,原额十三万三千七百余顷,存者已不及半。一清核之,得荒地十二万八千余顷,又开武安苑地二千九百余顷。正德二年闻于朝。及一清去官,未几复废。时御史王济言:‘民苦养马。有一孳生马,辄害之。间有定驹,赂医讳之,有显驹坠落之。马亏欠不过纳银二两,既孳生者已闻官,而复倒毙,不过纳银三两,孳生不死则饥饿。马日瘦削,无济实用。今种马、地亩、人丁,岁取有定额,请以其额数令民买马,而种马孳生,县官无与。’兵部是其言。自后,每有奏报,辄引济言县官无与种马事,但责驹于民,遗母求子矣。
初,边臣请马,太仆寺以见马给之。自改征银,马日少,而请者相继,给价十万,买马万匹。边臣不能市良马,马多死,太仆卿储巏以为言,请仍给马。又指陈各边种马盗卖私借之弊。语虽切,不能从。而边镇给发日益繁。延绥三十六营堡,自弘治十一年始,十年间,发太仆银二十八万有奇,买补四万九千余匹,宁夏、大同、居庸关等处不与焉。至正德七年,遂开纳马例,凡十二条。九年,复发太仆银市马万五千于山东、辽东、河南及凤阳、保定诸府。
嘉靖元年,陕西苑马少卿卢璧条上马政,请督逋负、明印烙、训医药、均地差,以救目前,而辟场广蓄为经久计。帝嘉纳之。自后言马事者颇众,大都因事立说,补救一时而已。二十九年,俺答入寇,太仆马缺,复行正德纳马例。已,稍增损之。至四十一年,遂开例至捐马授职。
隆庆二年,提督四夷馆太常少卿武金言:‘种马之设,专为孳生备用。备用马既别买,则种马可遂省。今备用马已足三万,宜令每马折银三十两,解太仆。种马尽卖,输兵部,一马十两,则直隶、山东、河南十二万匹,可得银百二十万,且收草豆银二十四万。’御史谢廷杰谓:‘祖制所定,关军机,不可废。’兵部是廷杰言。而是时,内帑乏,方分使括天下逋赋。穆宗可金奏,下部议。部请养、卖各半,从之。
太仆之有银也,自成化时始,然止三万余两。及种马卖,银日增。是时,通贡互市所贮亦无几。及张居正作辅,力主尽卖之议。自万历九年始,上马八两,下至五两,又折征草豆地租,银益多,以供团营买马及各边之请。然一骟马辄发三十金,而州县以驽马进,其直止数金。且仍寄养于马户,害民不减曩时。又国家有兴作、赏赉,往往借支太仆银,太仆帑益耗。十五年,寺卿罗应鹤请禁支借。二十四年诏太仆给陕西赏功银。寺臣言:‘先年库积四百余万,自东西二役兴,仅余四之一。朝鲜用兵,百万之积俱空。今所存者,止十余万。况本寺寄养马岁额二万匹,今岁取折色,则马之派征甚少,而东征调兑尤多。卒然有警,马与银俱竭,何以应之。’章下部,未能有所厘革也。
崇祯初,核户兵工三部,借支太仆马价至一千三百余万。盖自万历以来,冏政大坏,而边牧废弛,愈不可问。既而辽东督师袁崇焕以缺马,请于两京州县寄养马内,折三千匹价买之西边。太仆卿涂国鼎言:‘祖宗令民养马,专供京营骑操,防护都城,非为边也。后来改折,无事则易马输银,有警则出银市马,仍是为京师备御之意。今折银已多给各镇,如并此马尽折,万一变生,奈何?’帝是其言,却崇焕请。
按明世马政,法久弊丛。其始盛终衰之故,大率由草场兴废。太祖既设草场于大江南北,复定北边牧地:自东胜以西至宁夏、河西、察罕脑儿,以东至大同、宣府、开平,又东南至大宁、辽东,抵鸭绿江又北千里,而南至各卫分守地,又自雁门关西抵黄河外,东历紫荆、居庸、古北抵山海卫。荒闲平埜,非军民屯种者,听诸王驸马以至近边军民樵采牧放,在边藩府不得自占。永乐中,又置草场于畿甸。寻以顺圣川至桑干河百三十余里,水草美,令乙太仆千骑,令怀来卫卒百人分牧,后增至万二千匹。宣德初,复置九马坊于保安州。于是兵部奏,马大蕃息,以色别而名之,其毛色二十五等,其种三百六十。其后庄田日增,草场日削,军民皆困于孳养。弘治初,兵部主事汤冕、太仆卿王霁、给事中韩祐、周旋、御史张淳,皆请清核。而旋言:‘香河诸县地占于势家,霸州等处俱有仁寿宫皇庄,乞罢之,以益牧地。’虽允行,而占佃已久,卒不能清。南京诸卫牧场亦久废,兵部尚书张蓥请复之。御史胡海言恐遗地利,遂止。京师团营官马万匹,与旗手等卫上直官马,皆分置草场。岁春末,马非听用者,坐营官领下场放牧,草豆住支,秋末回。给事御史阅视马毙军逃者以闻。后上直马不出牧,而骑操马仍岁出如例。嘉靖六年,武定侯郭勋以边警为辞,奏免之,征各场租以充公费,余贮太仆买马。于是营马专仰秣司农,岁费至十八万,户部为诎,而草场益废。议者争以租佃取赢,侵淫至神宗时,弊坏极矣。
茶马司,洪武中,立于川、陕,听西番纳马易茶,赐金牌信符,以防诈伪。每三岁,遣廷臣召诸番合符交易,上马茶百二十斤,中马七十斤,下马五十斤。以私茶出者罪死,虽勋戚无贷。末年,易马至万三千五百余匹。永乐中,禁稍弛,易马少。乃命严边关茶禁,遣御史巡督。正统末,罢金牌,岁遣行人巡察,边氓冒禁私贩者多。成化间,定差御史一员,领敕专理。弘治间,大学士李东阳言:‘金牌制废,私茶盛,有司又屡以敝茶绐番族,番人抱憾,往往以羸马应。宜严敕陕西官司揭榜招谕,复金牌之制,严收良茶,颇增马直,则得马必蕃。’及杨一清督理苑马,遂命并理盐、茶。一清申旧制,禁私贩,种官茶。四年间易马九千余匹,而茶尚积四十余万斤。灵州盐池增课五万九千,贮庆阳、固原库,以买马给边。又惧后无专官,制终废也,于正德初,请令巡茶御史兼理马政,行太仆、苑马寺官听其提调,报可。御史翟唐岁收茶七十八万余斤,易马九千有奇。后法复弛。嘉靖初,户部请揭榜禁私茶,凡引俱南户部印发,府州县不得擅印。三十年,诏给番族勘合,然初制讫不能复矣。
马市者,始永乐间。辽东设市三,二在开原,一在广宁,各去城四十里。成化中,巡抚陈钺复奏行之。后至万历初不废。嘉靖中,开马市于大同,陕边宣镇相继行。隆庆五年,俺答上表称贡。总督王崇古市马七千余匹,为价九万六千有奇。其价,辽东以米布绢,宣、大、山西以银。市易外有贡马者,以钞币加赐之。
初,太祖起江左,所急惟马,屡遣使市于四方。正元寿节,内外藩封将帅皆以马为币。外国、土司、番部以时入贡,朝廷每厚加赐予,所以招携怀柔者备至。文帝勤远略,遣使绝域;外国来朝者甚众,然所急者不在马。自后狃于承平,驾驭之权失,马无外增,惟恃孳生岁课。重以官吏侵渔,牧政荒废,军民交困矣。盖明自宣德以后,祖制渐废,军旅特甚,而马政其一云。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楼主| 延章 发表于 2012-6-18 10:11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feature"> 明史   卷九十三‧志第六十九  刑法一 自汉以来,刑法沿革不一。隋更五刑之条,设三奏之令。唐撰律令,一准乎礼,以为出入。宋采用之,而所重者敕。律所不载者,则听之于敕。故时轻时重,无一是之归。元制,取所行一时之例为条格而已。明初,丞相李善长等言:‘历代之律,皆以汉九章为宗,至唐始集其成。今制宜遵唐旧。’太祖从其言。
始,太祖惩元纵弛之后,刑用重典,然特取决一时,非以为则。后屡诏厘正,至三十年,始申画一之制,所以斟酌损益之者,至纤至悉,令子孙守之。群臣有稍议更改,即坐以变乱祖制之罪。而后乃滋弊者,由于人不知律,妄意律举大纲,不足以尽情伪之变,于是因律起例,因例生例,例愈纷而弊愈无穷。初诏内外风宪官,以讲读律令一条,考校有司。其不能晓晰者,罚有差。庶几人知律意。因循日久,视为具文。由此奸吏骫法,任意轻重。至如律有取自上裁、临时处治者,因罪在八议不得擅自勾问、与一切疑狱罪名难定、及律无正文者设,非谓朝廷可任情生杀之也。英、宪以后,钦恤之意微,侦伺之风炽。巨恶大憝,案如山积,而旨从中下,从之不问。或本无死理,而片纸付诏狱,为祸尤烈。故综明代刑法大略,而以厂卫终之。厂竖姓名,传不备载,列之于此,使有所考焉。
明太祖平武昌,即议律令。吴元年冬十月,命左丞相李善长为律令总裁官,参知政事杨宪、傅𤩽,御史中丞刘基,翰林学士陶安等二十人为议律官,谕之曰:‘法贵简当,使人易晓。若条绪繁多,或一事两端,可轻可重,吏得因缘为奸,非法意也。夫网密则水无大鱼,法密则国无全民。卿等悉心参究,日具刑名条目以上,吾亲酌议焉。’每御西楼,召诸臣赐坐,从容讲论律义。十二月,书成,凡为令一百四十五条,律二百八十五条。又恐小民不能周知,命大理卿周桢等取所定律令,自礼乐、制度、钱粮、选法之外,凡民间所行事宜,类聚成编,训释其义,颁之郡县,名曰律令直解。太祖览其书而喜曰:‘民可以寡过矣。’
洪武元年,又命儒臣四人,同刑官讲唐律,日进二十条。五年,定宦官禁令及亲属相容隐律,六年夏,刊律令宪纲,颁之诸司。其冬,诏刑部尚书刘惟谦详定大明律。每奏一篇,命揭两庑,亲加裁酌。及成,翰林学士宋濂为表以进,曰:‘臣以洪武六年冬十一月受诏,明年二月书成。篇目一准于唐:曰卫禁,曰职制,曰户婚,曰厩库,曰擅兴,曰贼盗,曰斗讼,曰诈伪,曰杂律,曰捕亡,曰断狱,曰名例。采用旧律二百八十八条,续律百二十八条,旧令改律三十六条,因事制律三十一条,掇唐律以补遗百二十三条,合六百有六条,分为三十卷。或损或益,或仍其旧,务合轻重之宜。’九年,太祖览律条犹有未当者,命丞相胡惟庸、御史大夫汪广洋等详议,厘正十有三条。十六年,命尚书开济定诈伪律条。二十二年,刑部言:‘比年条例增损不一,以致断狱失当。请编类颁行,俾中外知所遵守。’遂命翰林院同刑部官,取比年所增者,以类附入。改名例律冠于篇首。
为卷凡三十,为条四百有六十。名例一卷,四十七条。吏律二卷,曰职制十五条,曰公式十八条。户律七卷,曰户役十五条,曰田宅十一条,曰婚姻十八条,曰仓库二十四条,曰课程十九条,曰钱债三条,曰市廛五条。礼律二卷,曰祭祀六条,曰仪制二十条。兵律五卷,曰宫卫十九条,曰军政二十条,曰关津七条,曰厩牧十一条,曰邮驿十八条。刑律十一卷,曰盗贼二十八条,曰人命二十条,曰斗殴二十二条,曰骂詈八条,曰诉讼十二条,曰受赃十一条,曰诈伪十二条,曰犯奸十条,曰杂犯十一条,曰捕亡八条,曰断狱二十九条。工律二卷,曰营造九条,曰河防四条。
为五刑之图凡二。首图五:曰笞,曰杖,曰徒,曰流,曰死。笞刑五,自一十至五十,每十为一等加减。杖刑五,自六十至一百,每十为一等加减。徒刑五,徒一年杖六十,一年半杖七十,二年杖八十,二年半杖九十,三年杖一百,每杖十及徒半年为一等加减。流刑三,二千里,二千五百里,三千里,皆杖一百,每五百里为一等加减。死刑二,绞、斩。五刑之外,徒有总徒四年,遇例减一年者,有准徒五年,斩、绞、杂犯减等者。流有安置,有迁徙,去乡一千里,杖一百,准徒二年。有口外为民,其重者曰充军。充军者,明初唯边方屯种。后定制,分极边、烟瘴、边远、边卫、沿海、附近。军有终身,有永远。二死之外,有凌迟,以处大逆不道诸罪者。充军、凌迟,非五刑之正,故图不列。凡徒流再犯者,流者于原配处所,依工、乐户留住法。三流并决杖一百,拘役三年。拘役者,流人初止安置,今加以居作,即唐、宋所谓加役流也。徒者于原役之所,依所犯杖数年限决讫,应役无得过四年。
次图七:曰笞,曰杖,曰讯杖,曰枷,曰杻,曰索,曰镣。笞,大头径二分七釐,小头减一分。杖,大头径三分二釐,小头减如笞之数。笞、杖皆以荆条为之,皆臀受。讯杖,大头径四分五釐,小头减如笞杖之数,以荆条为之,臀腿受。笞、杖、讯,皆长三尺五寸,用官降式较勘,毋以筋胶诸物装钉。枷,自十五斤至二十五斤止,刻其上为长短轻重之数。长五尺五寸,头广尺五寸,杻长尺六寸,厚一寸,男子死罪者用之。索,铁为之,以击轻罪者,其长一丈。镣,铁连环之,以絷足,徒者带以输作,重三斤。
又为丧服之图凡八:族亲有犯,视服等差定刑之轻重。其因礼以起义者,养母、继母、慈母皆服三年。殴杀之,与殴杀嫡母同罪。兄弟妻皆服小功,互为容隐者,罪得递减。舅姑之服皆斩衰三年,殴杀骂詈之者,与夫殴杀骂詈之律同。姨之子、舅之子、姑之子皆缌麻,是曰表兄弟,不得相为婚姻。
大恶有十:曰谋反,曰谋大逆,曰谋叛,曰恶逆,曰不道,曰大不敬,曰不孝,曰不睦,曰不义,曰内乱。虽常赦不原。贪墨之赃有六:曰监守盗,曰常人盗,曰窃盗,曰枉法,曰不枉法,曰坐赃。当议者有八:曰议亲,曰议故,曰议功,曰议贤,曰议能,曰议勤,曰议贵,曰议宾。太祖谕太孙曰:‘此书首列二刑图,次列八礼图者,重礼也。顾愚民无知,若于本条下即注宽恤之令,必易而犯法,故以广大好生之意,总列名例律中。善用法者,会其意可也。’太孙请更定五条以上,太祖览而善之。太孙又请曰:‘明刑所以弼敎,凡与五伦相涉者,宜皆屈法以伸情。’乃命改定七十三条,复谕之曰:‘吾治乱世,刑不得不重。汝治平世,刑自当轻,所谓刑罚世轻世重也。’二十五年,刑部言,律条与条例不同者宜更定。太祖以条例特一时权宜,定律不可改,不从。
三十年,作大明律诰成。御午门,谕群臣曰:‘朕仿古为治,明礼以导民,定律以绳顽,刊著为令。行之既久,犯者犹众,故作大诰以示民,使知趋吉避凶之道。古人谓刑为祥刑,岂非欲民并生于天地间哉!然法在有司,民不周知,故命刑官取大诰条目,撮其要略,附载于律。凡榜文禁例悉除之,除谋逆及律诰该载外,其杂犯大小之罪,悉依赎罪例论断,编次成书,刊布中外,令天下知所遵守。’
大诰者,太祖患民狃元习,徇私灭公,戾日滋,十八年,采辑官民过犯,条为大诰。其目十条:曰揽纳户,曰安保过付,曰诡寄田粮,曰民人经该不解物,曰洒派抛荒田土,曰倚法为奸,曰空引偷军,曰黥刺在逃,曰官吏长解卖囚,曰寰中士夫不为君用,其罪至抄札。次年复为续编、三编,皆颁学宫以课士,里置塾师敎之。囚有大诰者,罪减等。于时,天下有讲读大诰师生来朝者十九万余人,并赐钞遣还。自律诰出,而大诰所载诸峻令未尝轻用。其后罪人率援大诰以减等,亦不复论其有无矣。
盖太祖之于律令也,草创于吴元年,更定于洪武六年,整齐于二十二年,至三十年始颁示天下。日久而虑精,一代法始定。中外决狱,一准三十年所颁。其洪武元年之令,有律不载而具于令者,法司得援以为证,请于上而后行焉。凡违令者罪笞,特旨临时决罪,不着为律令者,不在此例。有司辄引比律,致罪有轻重者,以故入论。罪无正条,则引律比附,定拟罪名,达部议定奏闻。若辄断决,致罪有出入者,以故失论。
大抵明律视唐简核,而宽厚不如宋。至其恻隐之意,散见于各条,可举一以推也。如罪应加者,必赃满数乃坐。(如监守自盗,赃至四十贯绞。若止三十九贯九十九文,欠一文不坐也。)加极于流三千里,以次增重,终不得至死。而减至流者,自死而之生,无绞斩之别。(即唐律称加就重条。)称日者以百刻,称年者以三百六十日。(如人命辜限及各文书违限,虽稍不及一时刻,仍不得以所限之年月科罪,即唐例称日以百刻条。)未老疾犯罪,而事发于老疾,以老疾论;幼小犯罪,而事发于长大,以幼小论。(即唐律老小废疾条。)犯死罪,非常赦所不原,而祖父母、父母老无养者,得奏闻取上裁。犯徒流者,余罪得收赎,存留养亲。(即唐律罪非十恶条。)功臣及五品以上官禁狱者,许令亲人入侍,徒流者并听随行,违者罪杖。同居亲属有罪,得互相容隐。即唐律同居相容隐条。奴婢不得首主。凡告人者,告人祖父不得指其子孙为证,弟不证兄,妻不证夫,奴婢不证主。文职责在奉法,犯杖则不叙。军官至徒流,以世功犹得擢用。凡若此类,或间采唐律,或更立新制,所谓原父子之亲,立君臣之义以权之者也。
建文帝即位,谕刑官曰:‘大明律,皇祖所亲定,命朕细阅,较前代往往加重。盖刑乱国之典,非百世通行之道也。朕前所改定,皇祖已命施行。然罪可矜疑者,尚不止此。夫律设大法,礼顺人情,齐民以刑,不若以礼。其谕天下有司,务崇礼敎,赦疑狱,称朕嘉与万方之意。’成祖诏法司问囚,一依大明律拟议,毋妄引榜文条例为深文。永乐元年,定诬告法。成化元年,又令谳囚者一依正律,尽革所有条例。十五年,南直隶巡抚王恕言:‘大明律后,有会定见行律百有八条,不知所起。如兵律多支廪给,刑律骂制使及骂本管长官条,皆轻重失伦。流传四方,有误官守。乞追板焚毁。’命即焚之,有依此律出入人罪者,以故论。十八年,定挟诈得财罪例。
弘治中,去定律时已百年,用法者日弛。五年,刑部尚书彭韶等以鸿胪少卿李𬭼请,删定问刑条例。至十三年,刑官复上言:‘洪武末,定大明律,后又申明大诰,有罪减等,累朝遵用。其法外遗奸,列圣因时推广之而有例,例以辅律,非以破律也。乃中外巧法吏或借便己私,律浸格不用。’于是下尚书白昂等会九卿议,增历年问刑条例经久可行者二百九十七条。帝摘其中六事,令再议以闻。九卿执奏,乃不果改。然自是以后,律例并行而网亦少密。王府禁例六条,诸王无故出城有罚,其法尤严。嘉靖七年,保定巡抚王应鹏言:‘正德间,新增问刑条例四十四款,深中情法,皆宜编入。’不从。惟诏伪造印信及窃盗三犯者不得用可矜例。刑部尚书胡世宁又请编断狱新例,亦命止依律文及弘治十三年所钦定者。至二十八年,刑部尚书喻茂坚言:‘自弘治间定例,垂五十年。乞敕臣等会同三法司,申明问刑条例及嘉靖元年后钦定事例,永为遵守。弘治十三年以后、嘉靖元年以前事例,虽奉诏革除,顾有因事条陈,拟议精当可采者,亦宜详检。若官司妄引条例,故入人罪者,当议黜罚。’会茂坚去官,诏尚书顾应祥等定议,增至二百四十九条。三十四年,又因尚书何言,增入九事。万历,给事中乌升请续增条例。至十三年,刑部尚书舒化等乃辑嘉靖三十四年以后诏令及宗藩军政条例、捕盗条格、漕运议单与刑名相关者,律为正文,例为附注,共三百八十二条,删世宗时苛令特多。崇祯十四年,刑部尚书刘泽深复请议定问刑条例。帝以律应恪遵,例有上下,事同而二三其例者,删定画一为是。然时方急法,百司救过不暇,议未及行。
太祖之定律文也,历代相承,无敢轻改。其一时变通,或由诏令,或发于廷臣奏议,有关治体,言获施行者,不可以无详也。
洪武元年谕省臣:‘鞫狱当平恕,古者非大逆不道,罪止及身。民有犯者,毋得连坐。’尚书夏恕尝引汉法,请著律,反者夷三族。太祖曰:‘古者父子兄弟罪不相及,汉仍秦旧,法太重。’却其奏不行。民父以诬逮,其子诉于刑部,法司坐以越诉。太祖曰:‘子诉父枉,出于至情,不可罪。’有子犯法,父贿求免者,御史欲并论父。太祖曰:‘子论死,父救之,情也,但论其子,赦其父。’十七年,左都御史詹徽奏民殴孕妇至死者,律当绞,其子乞代。大理卿邹俊议曰:‘子代父死,情可矜。然死妇击二人之命,犯人当二死之条,与其存犯法之人,孰若全无辜之子。’诏从后议。二十年,詹徽言:‘军人有犯当杖,其人尝两得罪而免,宜并论前罪,诛之。’太祖曰:‘罪既宥,复论之则不信矣。’杖而遣之。二十四年,嘉兴通判庞安获鬻私盐者送京师,而以盐赏获者。户部以其违例,罚偿盐入官,且责取罪状。安言:‘律者万世之常法,例者一时之旨意。今欲依例而行,则于律内非应捕人给赏之言,自相违悖,失信于天下也。’太祖然其言,诏如律。
永乐二年,刑部言河间民讼其母,有司反拟母罪。诏执其子及有司罪之。三年,定文职官及中外旗校军民人等,凡犯重条,依律科断,轻者免决,记罪。其有不应侵损于人等项及情犯重者,临时奏请。十六年,严犯赃官吏之禁。初,太祖重惩贪吏,诏犯赃者无贷。复敕刑部:‘官吏受赃者,并罪通贿之人,徙其家于边。著为令。’日久法弛,故复申饬之。二十九年,大理卿虞谦言:‘诳骗之律,当杖而流,今枭首,非诏书意。’命如律拟断。宣德二年,江西按察使黄翰言:‘民间无籍之徒,好兴词论,辄令老幼残疾男妇诬告平人,必更议涉虚加罚乃可。’遂定老幼残疾男妇诬告人罚钞赎罪例。其后孝宗时,南京有犯诬告十人以上,例发口外为民。而年逾七十,律应收赎者,更着令,凡年七十以上、十五以下及废疾者,依律论断。例应充军嘹哨、口外为民者,仍依律发遣。若年八十以上及笃疾有犯应永戍者,以子孙发遣,应充军以下者免之。
初制,凡官吏人等犯枉法赃者,不分南北,俱发北方边卫充军。正统五年,行在三法司言:‘洪武定律时,钞贵物贱,所以枉法赃至百二十贯者,免绞充军。今钞贱物贵,若以物估钞至百二十贯枉法赃俱发充军,轻重失伦矣。今后文职官吏人等,受枉法赃比律该绞者,估钞八百贯之上,俱发北方边卫充军。其受赃不及前数者,视见行例发落。’从之。八年,大理寺言:‘律载窃盗初犯刺右臂,再犯刺左臂,三犯绞。今窃盗遇赦再犯者,咸坐以初犯,或仍刺右臂,或不刺。请定为例。’章下三法司议,刺右遇赦再犯者刺左,刺左遇赦又犯者不刺,立案。赦后三犯者绞。’帝曰:‘窃盗已刺,遇赦再犯者依常例拟,不论赦,仍通具前后所犯以闻。’后宪宗时,都御史李秉援旧例奏革。既而南京盗王阿童五犯皆遇赦免。帝闻之,诏仍以赦前后三犯为令。至神宗时,复议奏请改遣云。十二年,以知县陈敏政言,民以后妻所携前夫之女为子妇,及以所携前夫之子为婿者,并依同父异母姊妹律,减等科断。成化元年,辽东巡抚滕照言:‘大明律乃一代定法,而决断武臣,独舍律用例,武臣益纵荡不检。请一切用律。’诏从之。武臣被黜降者,腾口谤讪,有司畏事,复奏革其令。十九年定,窃盗三犯罪例。法司以‘南京有三犯窃盗,计赃满百贯者犯,当绞斩。罪虽杂犯,其情颇重。三犯前罪,即累恶不悛之人,难准常例。其不满贯犯,徒流以下罪者,虽至三犯,原情实轻,宜特依常例治之。’议上,报允。
弘治六年,太常少卿李东阳言:‘五刑最轻者笞杖,然杖有分寸,数有多寡。今在外诸司,笞杖之罪往往致死。纵令事觉,不过以因公还职。以极轻之刑,置之不可复生之地,多者数十,甚者数百,积骸满狱,流血涂地,可为伤心。律故勘平人者抵命,刑具非法者除名,偶不出此,便谓之公。一以公名,虽多无害。此则情重而律轻者,不可以不议也。请凡考讯轻罪即时致死,累二十或三十人以上,本律外,仍议行降调,或病死不实者,并治其医。’乃下所司议处。嘉靖十五年,时有以手足殴人伤重,延至辜限外死者,部拟斗殴杀人论绞。大理寺执嘉靖四年例,谓当以殴伤论笞。部臣言:‘律定辜限,而问刑条例又谓斗殴杀人、情实事实者,虽延至限外,仍拟死罪,奏请定夺。臣部拟上,每奉宸断,多发充军,盖虽不执前科,亦仅末减之耳。殴伤情实至限外死,即以笞断,是乃侥幸凶人也。且如以凶器伤人,虽平复,例亦充军,岂有实殴人致死,偶死限外,遂不当一凶器伤人之罪乎?矧四年例已报罢,请谕中外仍如条例便。’诏如部议。自后有犯辜限外人命者,俱遵律例议拟,奏请定夺。
隆庆三年,大理少卿王诤言:‘问刑官每违背律例,独任意见。如律文所谓“凡奉制书,有所施行而违者杖一百”,本指制诰而言。今则操军违限,守备官军不入直,开场赌博,概用此例。律文犯奸条下,所谓“买休卖休、和娶人妻者”,本指用财买求其妻,又使之休卖其妻,而因以娶之者言也。故律应离异归宗,财礼入官。至若夫妇不合者,律应离异;妇人犯奸者,律从嫁卖;则后夫凭媒用财娶以为妻者,原非奸情,律所不禁。今则概引买休、卖休、和娶之律矣。所谓“不应得为而为者,笞四十,重者杖八十”。盖谓律文该载不尽者,方用此律也。若所犯明有正条,自当依本条科断。今所犯殴人成伤,罪宜笞,而议罪者则曰“除殴人成伤,律轻不坐外,合依不应得为而为之事理,重者律杖八十”。夫既除殴人轻罪不坐,则无罪可坐矣。而又坐以“不应得为”,臣诚不知其所谓。’刑部尚书毛恺力争之,廷臣皆是诤议。得旨:‘买休、卖休,本属奸条,今后有犯,非击奸情者,不得引用。他如故。’
万历中,左都御史吴时来申明律例六条:
一、律称庶人之家不许存养奴婢。盖谓功臣家方给赏奴婢,庶民当自服勤劳,故不得存养。有犯者皆称雇工人,初未言及缙绅之家也。缙绅之家,存养奴婢,势所不免。合令法司酌议,无论官民之家,立券用值、工作有年限者,以雇工人论;受值微少、工作计日月者,以凡人论。若财买十五以下、恩养日久、十六以上、配有室家者,视同子孙论。或恩养未久,不曾配合者,庶人之家,仍以雇工人论;缙绅之家,视奴婢律论。
一、律称伪造诸衙门印信者斩。惟铜铁私铸者,故斩。若篆文虽印,形质非印者,不可谓之伪造,故例又立描摸充军之条。以后伪造印信人犯,如击木石泥蜡之类,止引描摸之例,若再犯拟斩。伪造行使止一次、而赃不满徒者,亦准窃盗论。如再犯引例,三犯引律。
一、律称窃盗三犯者绞,以曾经刺字为坐。但赃有多寡,即拟有轻重。以后凡遇窃盗,三犯俱在赦前、俱在赦后者,依律论绞。或赦前后所犯并计三次者,皆得奏请定夺。录官附入矜疑辨问疏内,并与改遣。
一、强盗肆行劫杀,按赃拟辟,决不待时。但其中岂无罗织仇扳,妄收抵罪者?以后务加参详。或赃证未明,遽难悬断者,俱拟秋后斩。
一、律称同谋共殴人,以致命伤重,下手者论绞,原谋余人各得其罪。其有两三人共殴一人,各成重伤,难定下手及击造谋主令之人,遇有在监禁毙者,即以论抵。今恤刑官遇有在家病故,且在数年之后者,即将见监下手之人拟从矜宥。是以病亡之躯,而抵殴死之命,殊属纵滥。以后毋得一概准抵。
一、在京恶逆与强盗真犯,虽停刑之年,亦不时处决。乃凶恶至于杀父,即时凌迟,犹有余憾。而在外此类反得迁延岁月,以故事当类奏,无单奏例耳。夫单奏,急词也;类奏,缓词也。如此狱在外数年,使其瘐死,将何以快神人之愤哉!今后在外,凡有此者,御史单详到院,院寺单奏,决单一到,即时处决。其死者下府州县戮其尸。庶典刑得正。
旨下部寺酌议,俱从之。惟伪造印文者,不问何物成造,皆斩。报可。
赎刑本虞书,吕刑有大辟之赎,后世皆重言之。至宋时,尤慎赎罪,非八议者不得与。明律颇严,凡朝廷有所矜恤、限于律而不得伸者,一寓之于赎例,所以济法之太重也。又国家得时藉其入,以佐缓急。而实边、足储、振荒、宫府颁给诸大费,往往取给于赃赎二者。故赎法比历代特详。凡赎法有二,有律得收赎者,有例得纳赎者。律赎无敢损益,而纳赎之例则因时权宜,先后互异,其端实开于太祖云。
律凡文武官以公事犯笞罪者,官照等收赎钱,吏每季类决之,各还职役,不附过。杖以上记所犯罪名,每岁类送吏、兵二部,候九年满考,通记所犯次数黜陟之。吏典亦备铨选降叙。至于私罪,其文官及吏典犯笞四十以下者,附过还职而不赎,笞五十者调用。军官杖以上皆的决。文官及吏杖罪,并罢职不叙,至严也。然自洪武中年已三下令,准赎及杂犯死罪以下矣。三十年,命部院议定赎罪事例,凡内外官吏,犯笞杖者记过,徒流迁徙者俸赎之,三犯罪之如律。自是律与例互有异同。及颁行大明律,御制序:‘杂犯死罪、徒流、迁徙等刑,悉视今定赎罪条例科断。’于是例遂辅律而行。
仁宗初即位,谕都察院言:‘输罚工作之令行,有财者悉幸免,宜一论如律。’久之,其法复弛。正统间,侍讲刘球言:‘罪非古,自公罪许赎外,宜悉依律。’时不能从。其后循太祖之例,益推广之。凡官吏公私杂犯准徒以下,俱听运炭纳米等项赎罪。其军官军人照例免徒流者,例赎亦如之矣。
赎罪之法,明初尝纳铜,成化间尝纳马,后皆不行,不具载。惟纳钞、纳钱、纳银常并行焉,而以初制纳钞为本。故律赎者曰收赎律钞,纳赎者曰赎罪例钞。永乐十一年,令除公罪依例纪录收赎,及死罪情重者依律处治,其情轻者,斩罪八千贯,绞罪及榜例死罪六千贯,流徒杖笞纳钞有差。无力者发天寿山种树。宣德二年定,笞杖罪囚,每十赎钞二十贯。徒流罪名,每徒一等折杖二十,三流并折杖百四十。其所罚钞,悉如笞杖所定。无力者发天寿山种树;死罪终身;徒流各按年限;杖,五百株;笞,一百株。景泰元年,令问拟笞杖罪囚,有力者纳钞。笞十,二百贯,每十以二百贯递加,至笞五十为千贯。杖六十,千八百贯,每十以三百贯递加,至杖百为三千贯。其官吏赃物,亦视今例折钞。天顺五年,令罪囚纳钞,每笞十,钞二百贯,余四笞,递加百五十贯;至杖六十,增为千四百五十贯,余杖各递加二百贯,成化二年,令妇人犯法赎罪。
弘治十四年,定折收银钱之制。例难的决人犯,并妇人有力者,每杖百,应钞二千二百五十贯,折银一两;每十以二百贯递减,至杖六十为银六钱;笞五十,应减为钞八百贯,折银五钱,每十以百五十贯递减;至笞二十为银二钱;笞十应钞二百贯,折银一钱。如收铜钱,每银一两折七百文。其依律赎钞,除过失杀人外,亦视此数折收。
正德二年,定钱钞兼收之制。如杖一百,应钞二千二百五十贯者,收钞千一百二十五贯,钱三百五十文。嘉靖七年,巡抚湖广都御史朱廷声言:‘收赎与赎罪有异,在京与在外不同,钞贯止聚于都下,钱法不行于南方。故事,审有力及命妇、军职正妻,及例难的决者,有赎罪例钞;老幼废疾及妇人余罪,有收赎律钞。赎罪例钞,钱钞兼收,如笞一十,收钞百贯,收钱三十五文,其钞二百贯,折银一钱。杖一百,收钞千一百二十五贯,收钱三百五十文,其钞二千二百五十贯,折银一两。今收赎律钞,笞一十,止赎六百文,比例钞折银不及一厘;杖一百,赎钞六贯,折银不及一分,似为太轻。盖律钞与例钞,贯既不同,则折银亦当有异。请更定为则,凡收赎者,每钞一贯,折银一分二釐五毫。如笞一十,赎钞六百文,则折银七釐五毫,以罪重轻递加折收赎。’帝从其奏,令中外问刑诸司,皆以此例从事。
是时重修条例,奏定赎例。在京则做工、(每笞一十,做工一月,折银三钱。至徒五年,折银十八两。)运囚粮、(每笞一十,米五斗,折银二钱五分。至徒五年,五十石,折银二十五两。)运灰、(每笞一十,一千二百斤,折银一两二钱六分。至徒五年,六万斤,折银六十三两。)运砖、(每笞一十,七十个,折银九钱一分。至徒五年,三千个,折银三十九两。)运水和炭五等。(每笞一十,二百斤,折银四钱。至徒五年,八千五百斤,折银十七两。)运灰最重,运炭最轻。在外则有力、稍有力二等。(初有颇有力、次有力等,因御史言而革。)其有力,视在京运囚粮,每米五斗,纳谷一石。初折银上库,后折谷上仓。稍有力,视在京做工年月为折赎。妇人审有力,与命妇、军职正妻,及例难的决之人,赎罪应钱钞兼收者,笞、杖每一十,折收银一钱。其老幼废疾妇人及天文生余罪收赎者,每笞一十应钞六百文,折收银七釐五毫。于是轻重适均,天下便之。至万历十三年,复申明焉,遂为定制。
凡律赎,若天文生习业已成、能专其事、犯徒及流者,决杖一百,余罪收赎。妇人犯徒流者,决杖一百,余罪收赎。
(如杖六十,徒一年,全赎钞应十二贯,除决杖准讫六贯,余钞六贯,折银七分五釐,余仿此。其决杖一百,审有力又纳例钞二千二百五十贯,应收钱三百五十文,钞一千一百二十五贯。)
凡年七十以上十五以下及废疾犯流以下,收赎;八十以上十岁以下及笃疾、盗及伤人者,亦收赎。凡犯罪时未老疾,事发时老疾者,依老疾论,犯罪时幼小,事发时长大者,依幼小论,并得收赎。
(如六十九以下犯罪,年七十事发,或无疾时犯罪,废疾后事发,得依老疾收赎。他或七十九以下犯死罪,八十事发,或废疾时犯罪,笃疾时事发,得入上请。八十九犯死罪,九十事发,得勿论,不在收赎之例。)
若在徒年限内老疾,亦如之。
(如犯杖六十,徒一年,一月之后老疾,合计全赎钞十二贯。除已杖六十,准三贯六百文,剩徒一年,应八贯四百文计算。每徒一月,赎钞七百文,已役一月,准赎七百文外,未赎十一月,应收赎七贯七百文。余仿此。老幼废疾收赎,惟杂犯五年仍科之。盖在明初,即真犯死罪,不可以徒论也。)
其诬告例,告二事以上,轻实重虚,或告一事,诬轻为重者,已论决全抵剩罪,未论决笞杖收赎,徒流杖一百,余罪亦听收赎。
(如告人笞三十,内止一十实已决,全抵,剩二十之罪未决,收赎一贯二百文。如告人杖六十,内止二十实已决,全抵,剩四十之罪未决,收赎二贯四百文。如告人杖六十,徒一年,内止杖五十实已决,全抵,剩杖一十、徒一年之罪未决,徒一年,折杖六十,并杖共七十,收赎四贯二百文。如告人杖一百,流二千里,内止杖六十、徒一年实已决,以总徒四年论,全抵,剩杖四十、徒三年之罪未决,以连徒折杖流加一等论,共计杖二百二十,除告实杖六十、徒一年,折杖六十,剩杖一百,赎钞六贯。若计剩罪,过杖一百以上,须决杖一百讫,余罪方听收赎。)
又过失伤人,淮斗殴伤人罪,依律收赎。(至死者,准杂犯斩绞收赎,钞四十二贯。内钞八分,应三十三贯六百文,铜钱二分,应八千四百文,给付其家。)已徒五年,再犯徒收赎。(钞三十六贯。)若犯徒流,存留养亲者,止杖一百,余罪收赎。(其法实杖一百,不准折赎,然后计徒流年限,一视老幼例赎之。此律自英宗时诏有司行之,后为制。)天文生、妇女犯徒流,决杖一百,余罪收赎者,虽罪止杖六十,徒一年,亦决杖一百,律所谓应加杖者是也。皆先依本律议,其所犯徒流之罪,以诰减之。至临决时,某击天文生,某击妇人,依律决杖一百,余收赎。所决之杖并须一百者,包五徒之数也。然与诬告收赎剩杖不同。盖收赎余徒者决杖,而赎徒收赎剩杖者,折流归徒,折徒归杖,而照数收赎之,其法各别也。其妇人犯徒流,成化八年定例,除奸盗不孝与乐妇外,若审有力并决杖,亦得以纳钞赎罪。(例每杖十,折银一钱为率,至杖一百,折银一两止。)凡律所谓收赎者,赎余罪也。其例得赎罪者,赎决杖一百也。徒、杖两项分科之,除妇人,余囚徒流皆杖决不赎。惟弘治十三年,许乐户徒杖笞罪,亦不的决,此律钞之大凡也。
例钞自嘉靖二十九年定例。凡军民诸色人役及舍余审有力者,与文武官吏、监生、生员、冠带官、知印、承差、阴阳生、医生、老人、舍人,不分笞、杖、徒、流、杂犯死罪,俱令运灰、运炭、运砖、纳米、纳料等项赎罪。此上击不亏行止者。若官吏人等,例应革去职役,此击行止有亏者。与军民人等审无力者,笞、杖罪的决,徒、流、杂犯死罪各做工、摆站、哨发充仪从,情重者煎盐炒铁。死罪五年,流罪四年,徒按年限。其在京军丁人等,无差占者与例难的决之人,笞杖亦令做工。时新例,犯奸盗受赃,为行止有亏之人,概不许赎罪。唯军官革职者,俱运炭纳米等项发落,不用五刑条例的决实配之文,所以宽武夫,重责文吏也。于是在京惟行做工、运囚粮等五项,在外惟行有力、稍有力二项,法令益径省矣。
要而论之,律钞轻,例钞重。然律钞本非轻也。祖制每钞一文,当银一厘,所谓笞一十折钞六百文定银七釐五毫者,即当时之银六钱也。所谓杖一百折钞六贯银七分五釐者,即当时之银六两也。以银六钱,比例钞折银不及一厘,以银一两,比例钞折银不及一分,而欲以此惩犯罪者之心,宜其势有所不行矣。特以祖宗律文不可改也,于是不得已定为七釐五毫、七分五釐之制。而其实所定之数,犹不足以当所赎者之罪,然后例之变通生焉。
考洪武朝,官吏军民犯罪听赎者,大抵罚役之令居多,如发凤阳屯种、滁州种苜蓿、代农民力役、运米输边赎罪之类,俱不用钞纳也。律之所载,笞若干,钞若干文,杖若干,钞若干贯者,垂一代之法也。然按三十年诏令,罪囚运米赎罪,死罪百石,徒流递减,其力不及者,死罪自备米三十石,徒流十五石,俱运纳甘州、威虏,就彼充军。计其米价、脚价之费,与钞数差不相远,其定为赎钞之等第,固不轻于后来之例矣。然罪无一定,而钞法之久,日变日轻,此定律时所不及料也。即以永乐十一年令‘斩罪情轻者,赎钞八千贯,绞及榜例死罪六千贯’之诏言之,八千贯者,律之八千两也;六千贯者,律之六千两也;下至杖罪千贯,笞罪五百贯,亦一千两、五百两也。虽革除之际,用法特苛,岂有死罪纳至八千两,笞杖罪纳至一千两、五百两而尚可行者?则知钞法之弊,在永乐初年,已不啻轻十倍于洪武时矣。
宣德时,申交易用银之禁,冀通钞法。至弘治而钞竟不可用,遂开准钞折银之例。及嘉靖新定条例,俱以有力、稍有力二科赎罪:有力米五斗,准律之纳钞六百文也;稍有力工价三钱,准律之做工一月也。是则后之例钞,才足比于初之律钞耳。而况老幼废疾,诸在律赎者之银七釐五毫,准钞六百文,银七分五釐,准钞六贯。凡所谓律赎者,以比于初之律钞,其轻重相去尤甚悬绝乎?唯运炭、运石诸罪例稍重,盖此诸罪,初皆令亲自赴役,事完宁家,原无纳赎之例。其后法令益宽,听其折纳,而估算事力,亦略相当,实不为病也。
大抵赎例有二:一罚役,一纳钞,而例复三变。罚役者,后多折工值纳钞,钞法既坏,变为纳银、纳米。然运灰、运炭、运石、运砖、运碎砖之名尚存也。至万历中年,中外通行有力、稍有力二科,在京诸例,并不见施行,而法益归一矣。所谓通变而无失于古之意者此也。初,令罪人得以力役赎罪:死罪拘役终身,徒流按年限,笞杖计日月。或修造,或屯种,或煎盐炒铁,满日疏放。疏放者,引赴御桥,叩头毕,送应天府,给引宁家。合充军者,发付陕西司,按籍编发。后皆折纳工价,惟赴桥如旧。宣德二年,御史郑道宁言:‘纳米赎罪,朝廷宽典,乃军储仓拘击罪囚,无米输纳,自去年二月至今,死者九十六人。’刑部郎俞士吉尝奏:‘囚无米者,请追纳于原籍,匠仍输作,军仍备操,若非军匠,则遣还所隶州县追之。’诏从其奏。
初制流罪三等,视地远近,边卫充军有定所。盖降死一等,唯流与充军为重。然名例律称二死三流各同为一减。如二死遇恩赦减一等,即流三千里,流三等以大诰减一等,皆徒五年。犯流罪者,无不减至徒罪矣。故三流常设而不用。而充军之例为独重。律充军凡四十六条,诸司职掌内二十二条,则洪武间例,皆律所不载者。其嘉靖二十九年条例,充军凡二百十三条,与万历十三年所定大略相同。洪武二十六年定,应充军者,大理寺审讫,开付陕西司,本部置立文簿,注姓名、年籍、乡贯,依南北籍编排甲为二册,一进内府,一付该管百户,领去充军。如浙江,河南,山东,陕西,山西,北平,福建,直隶应天、庐州、凤阳、淮安、扬州、苏州、松江、常州、和州、滁州、徐州人,发云南、四川属卫;江西、湖广,四川,广东,广西,直隶太平、宁国、池州、徽州、广德、安庆人,发北平、大宁、辽东属卫。有逃故,按籍勾补。其后条例有发烟瘴地面、极边沿海诸处者,例各不同。而军有终身,有永远。永远者,罚及子孙,皆以实犯死罪减等者充之。明初法严,县以千数,数传之后,以万计矣。有丁尽户绝,止存军产者,或并无军产,户名未除者,朝廷岁遣御史清军,有缺必补。每当勾丁,逮捕族属、里长,延及他甲,鸡犬为之不宁。论者谓既减死罪一等,而法反加于刀锯之上,如革除所遣谪,至国亡,戍籍犹有存者,刑莫惨于此矣。嘉靖间,有请开赎军例者。世宗曰:‘律听赎者,徒杖以下小罪耳。死罪矜疑,乃减从谪发,不可赎。’御史周时亮复请广赎例。部议审有力者银十两,得赎三年以上徒一年,稍有力者半之。而赎军之议卒罢。御史胡宗宪言:‘南方之人不任兵革,其发充边军者,宜令纳银自赎。’部议以为然,因拟纳例以上。帝曰:‘岂可设此例以待犯罪之人?’复不允。
万历二年,罢岁遣清军御史,并于巡按,民获稍安。给事中徐桓言:‘死罪杂犯准徒充军者,当如其例。’给事中严用和请以大审可矜人犯,免其永戍。皆不许。而命法司定例:‘奉特旨处发叛逆家属子孙,止于本犯亲枝内勾补,尽绝即与开豁。若未经发遣而病故,免其勾补。其实犯死罪免死充军者,以著伍后所生子孙替役,不许勾原籍子孙。其他充军及发口外者,俱止终身。’崇祯十一年,谕兵部:‘编遣事宜,以千里为附近,二千五百里为边卫,三千里外为边远,其极边烟瘴以四千里外为率。止拘本妻,无妻则已,不许擅勾亲邻。如衰痼老疾,准发口外为民。’十五年,又谕:‘欲令引例充军者,准其赎罪。’时天下已乱,议卒不行。
明制充军之律最严,犯者亦最苦。亲族有科敛军装之费,里递有长途押解之扰。至所充之卫,卫官必索常例。然利其逃走,可干没口粮,每私纵之。其后律渐弛,发解者不能十一。其发极边者,长解辄贿兵部,持勘合至卫,虚出收管,而军犯顾在家偃息云。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楼主| 延章 发表于 2012-6-18 10:11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feature"> 明史   卷九十四‧志第七十  刑法二 三法司曰刑部、都察院、大理寺。刑部受天下刑名,都察院纠察,大理寺驳正。太祖尝曰:‘凡有大狱,当面讯,防构陷锻炼之弊。’故其时重案多亲鞫,不委法司。洪武十四年,命刑部听两造之词,议定入奏。既奏,录所下旨,送四辅官、谏院官、给事中复核无异,然后覆奏行之。有疑狱,则四辅官封驳之。逾年,四辅官罢,乃命议狱者一归于三法司。十六年,命刑部尚书开济等,议定五六日旬时三审五覆之法。十七年,建三法司于太平门外锺山之阴,命之曰贯城。下敕言:‘贯索七星如贯珠,环而成象名天牢。中虚则刑平,官无邪私,故狱无囚人;贯内空中有星或数枚者即刑繁,刑官非其人;有星而明,为贵人无罪而狱。今法天道置法司,尔诸司其各慎乃事,法天道行之,令贯索中虚,庶不负朕肇建之意。’又谕法司官:‘布政、按察司所拟刑名,其间人命重狱,具奏转达刑部、都察院参考,大理寺详拟。著为令。’
刑部有十三清吏司,治各布政司刑名,而陵卫、王府、公侯伯府、在京诸曹及两京州郡,亦分隶之。按察名提刑,盖在外之法司也,参以副使、佥事,分治各府县事。京师自笞以上罪,悉由部议。洪武初决狱,笞五十者县决之,杖八十者州决之,一百者府决之,徒以上具狱送行省,移驳繁而贿赂行。乃命中书省御史台详谳,改月报为季报,以季报之数,类为岁报。凡府州县轻重狱囚,依律决断。违枉者,御史、按察司纠劾。至二十六年定制,布政司及直隶府州县,笞杖就决;徒流、迁徙、充军、杂犯死罪解部,审录行下,具死囚所坐罪名上部详议如律者,大理寺拟覆平允,监收侯决。其决不待时重囚,报可,即奏遣官往决之。情词不明或失出入者,大理寺驳回改正,再问驳至三,改拟不当,将当该官吏奏问,谓之照驳。若亭疑谳决,而囚有番异,则改调隔别衙门问拟。二次番异不服,则具奏,会九卿鞫之,谓之圆审。至三四讯不服,而后请旨决焉。
正统四年,稍更直省决遣之制,徒流就彼决遣,死罪以闻。成化五年,南大理评事张钰言:‘南京法司多用严刑,迫囚诬服,其被纠者亦止改正而无罪,甚非律意。’乃诏申大理寺参问刑部之制。弘治十七年,刑部主事朱旒言:‘部囚送大理,第当驳正,不当用刑。’大理卿杨守随言:‘刑具永乐间设,不可废。’帝是其言。
会官审录之例,定于洪武三十年。初制,有大狱必面讯。十四年,命法司论囚,拟律以奏,从翰林院、给事中及春坊正字、司直郎会议平允,然后覆奏论决。至是置政平、讼理二幡,审谕罪囚。谕刑部曰:‘自今论囚,惟武臣、死罪,朕亲审之,余俱以所犯奏。然后引至承天门外,命行人持讼理幡,传旨谕之;其无罪应释者,持政平幡,宣德意遣之。’继令五军都督府、六部、都察院、六科、通政司、詹事府,间及驸马杂听之,录冤者以状闻,无冤者实犯死罪以下悉论如律,诸杂犯准赎。永乐七年,令大理寺官引法司囚犯赴承天门外,行人持节传旨,会同府、部、通政司、六科等官审录,如洪武制。十七年,令在外死罪重囚,悉赴京师审录。仁宗特命内合学士会审重囚,可疑者再问。宣德三年奏重囚,帝令多官覆阅之,曰:‘古者断狱,必讯于三公九卿,所以合至公,重民命。卿等往同复审,毋致枉死。’英国公张辅等还奏,诉枉者五十六人,重命法司勘实,因切戒焉。
天顺三年,令每岁霜降后,三法司同公、侯、伯会审重囚,谓之朝审。历朝遂遵行之。成化十七年,命司礼太监一员会同三法司堂上官,于大理寺审录,谓之大审。南京则命内守备行之。自此定例,每五年辄大审。初,成祖定热审之例,英宗特行朝审,至是复有大审,所矜疑放遣,尝倍于热审时。内合之与审也,自宪宗罢,至隆庆元年,高拱复行之。故事,朝审吏部尚书秉笔,时拱适兼吏部故也。至万历二十六年朝审,吏部尚书缺,以户部尚书杨俊民主之。三十二年复缺,以户部尚书赵世卿主之。崇祯十五年,命首辅周延儒同三法司清理淹狱,盖出于特旨云。大审,自万历二十九年旷不举,四十四年乃行之。
热审始永乐二年,止决遣轻罪,命出狱听候而已。寻并宽及徒流以下。宣德二年五、六、七月,连论三法司录上击囚罪状,凡决遣二千八百余人。七年二月,亲阅法司所进击囚罪状,决遣千余人,减等输纳,春审自此始。六月,又以炎暑,命自实犯死罪外,悉早发遣,且驰谕中外刑狱悉如之。成化时,热审始有重罪矜疑、轻罪减等、枷号疏放诸例。正德元年,掌大理寺工部尚书杨守随言:‘每岁热审事例,行于北京而不行于南京。五年一审录事例,行于在京,而略于在外。今宜通行南京,凡审囚,三法司皆会审,其在外审录,亦依此例。’诏可。嘉靖十年,令每年热审并五年审录之期,杂犯死罪、准徒五年者,皆减一年。二十三年,刑科罗崇奎言:‘五、六月间,笞罪应释放、徒罪应减等者,亦宜如成化时钦恤枷号例,暂与蠲免,至六月终止。南法司亦如之。’报可。隆庆五年,令赃银止十两以上、监久产绝、或身故者,热审免追,释其家属。万历三十九年,方大暑省刑,而热审矜疑疏未下。刑部侍郎沈应文以狱囚久滞,乞暂豁矜疑者。未报。明日,法司尽按囚籍军徒杖罪未结者五十三人,发大兴、宛平二县监候,乃以疏闻。神宗亦不罪也。旧例,每年热审自小满后十余日,司礼监传旨下刑部,即会同都察院、锦衣卫题请,通行南京法司,一体审拟具奏。京师自命下之日至六月终止。南京自部移至日为始,亦满两月而止。四十四年不举行。明年,又逾两月,命未下,会暑雨,狱中多疫。言官以热审愆期、朝审不行、诏狱理刑无人三事交章上请。又请释楚宗英嫶、蕴钫等五十余人,罣误知县满朝荐,同知王邦才、卞孔时等。皆不报。崇祯十五年四月亢旱,下诏清狱。中允黄道周言:‘中外斋宿为百姓请命,而五日之内击两尚书,不闻有抗疏争者,尚足回天意乎?’两尚书谓李日宣、陈新甲也。帝方重怒二人,不能从。
历朝无寒审之制,崇祯十年,以代州知州郭正中疏及寒审,命所司求故事,尚书郑三俊乃引数事以奏,言:‘谨按洪武二十三年十二月癸未,太祖谕刑部尚书杨靖,“自今惟犯十恶并杀人者论死,余死罪皆令输粟北边以自赎”。永乐四年十一月,法司进月击囚数,凡数百人,大辟仅十之一。成祖谕吕震曰:“此等既非死罪,而久击不决,天气冱寒,必有听其冤死者。”凡杂犯死罪下约二百,悉准赎发遣。九年十一月,刑科曹润等言:“昔以天寒,审释轻囚。今囚或淹一年以上,且一月间瘐死者九百三十余人,狱吏之毒所不忍言。”成祖召法司切责,遂诏:“徒流以下三日内决放,重罪当击者恤之,无令死于饥寒。”十二年十一月,复令以疑狱名上,亲阅之。宣德四年十月,以皇太子千秋节,减杂犯死罪以下,宥笞杖及枷镣者。嗣后,世宗、神宗或以灾异修刑,或以覃恩布德。寒审虽无近例,而先朝宽大,皆所宜取法者。’奏上,帝纳其言。然永乐十一年十月,遣副都御史李庆赍玺书,命皇太子录南京囚,赎杂犯死罪以下。宣德四年冬,以天气冱寒,敕南北刑官悉录击囚以闻,不分轻重。因谓夏原吉等曰:‘尧、舜之世,民不犯法,成、康之时,刑措不用,皆君臣同德所致。朕德薄,卿等其勉力匡扶,庶无愧古人。’此寒审最著者,三俊亦不暇详也。
在外恤刑会审之例,定于成化时。初,太祖患刑狱壅蔽,分遣御史林愿、石恒等治各道囚,而敕谕之,宣宗夜读周官立政:‘式敬尔由狱,以长我王国。’慨然兴叹,以为立国基命在于此。乃敕三法司:‘朕体上帝好生之心,惟刑是恤。令尔等详覆天下重狱,而犯者远在千万里外,需次当决,岂能无冤?’因遣官审录之。正统六年四月,以灾异频见,敕遣三法司官详审天下疑狱。于是御史张骥、刑部郎林厚、大理寺正李从智等十三人同奉敕往,而复以刑部侍郎何文渊、大理卿王文、巡抚侍郎周忱、刑科给事中郭瑾审两京刑狱,亦赐敕。后评事马豫言:‘臣奉敕审刑,窃见各处捉获强盗,多因仇人指攀,拷掠成狱,不待详报,死伤者甚多。今后宜勿听妄指,果有赃证,御史、按察司会审,方许论决。若未审录有伤死者,毋得准例升赏。’是年,出死囚以下无数。九年,山东副使王裕言:‘狱当会审,而御史及三司官或逾年一会,囚多瘐死。往者常遣御史会按察司详审,释遣甚众。今莫若罢会审之例,而行详审之法,敕遣按察司官一员,专审诸狱。’部持旧制不可废。帝命审例仍旧,复如详审例,选按察司官一员与巡按御史同审。失出者姑勿问,涉赃私者究如律。成化元年,南京户部侍郎陈翼因灾异复请如正统例。部议以诸方多事,不行。八年,乃分遣刑部郎中刘秩等十四人会巡按御史及三司官审录,敕书郑重遣之。十二年,大学士商辂言:‘自八年遣官后,五年于兹,乞更如例行。’帝从其请。至十七年,定在京五年大审。即于是年遣部寺官分行天下,会同巡按御史行事。于是恤刑者至,则多所放遣。嘉靖四十三年,定坐赃不及百两,产绝者免监追。万历四年,敕杂犯死罪准徒五年者,并两犯徒律应总徒四年者,各减一年,其他徒流等罪俱减等。皆由恤刑者奏定。所生全者益多矣。初,正统十一年,遣刑部郎中郭恂、员外郎陆瑜审南、北直隶狱囚,文职五品以下有罪,许执问。嘉靖间制,审录官一省事竣,总计前后所奏,依准改驳多寡,通行考核。改驳数多者听劾。故恤刑之权重,而责亦匪轻。此中外法司审录之大较也。
凡刑部问发罪囚,所司通将所问囚数,不问罪名轻重,分南北人各若干,送山东司,呈堂奏闻,谓之岁报。每月以见监罪囚奏闻,谓之月报。其做工、运炭等项,每五日开送工科,填写精微册,月终分六科轮报之。凡法官治囚,皆有成法,提人勘事,必赍精微批文。京外官五品以上有犯必奏闻请旨,不得擅勾问罪。在八议者,实封以闻。民间狱讼,非通政司转达于部,刑部不得听理。诬告者反坐,越诉者笞,击登闻鼓不实者杖。讦告问官,必核实乃逮问。至罪囚打断起发有定期,刑具有定器,停刑有定月日,检验尸伤有定法,恤囚有定规,籍没亦有定物,惟复仇者无明文。
弘治元年,刑部尚书何乔新言:‘旧制提人,所在官司必验精微批文,与符号相合,然后发遣。此祖宗杜渐防微深意也。近者中外提人,止凭驾帖,既不用符,真伪莫辨,奸人矫命,何以拒之?请给批文如故。’帝曰:‘此祖宗旧例,不可废。’命复行之。然旗校提人,率赍驾帖。嘉靖元年,锦衣卫千户白寿等赍驾帖诣科,给事中刘济谓当以御批原本送科,使知其事。两人相争并列,上命检成、弘事例以闻。济复言,自天顺时例即如此。帝入寿言,责济以状对,亦无以罪也。天启时,魏忠贤用驾帖提周顺昌诸人,竟激苏州之变。两畿决囚,亦必验精微批。嘉靖二十一年,恤刑主事戴楩、吴元璧、吕颙等行急失与内号相验,比至,与原给外号不合,为巡按御史所纠,纳赎还职。
成化时,六品以下官有罪,巡按御史辄令府官提问。陕西巡抚项忠言:‘祖制,京外五品以上官有犯奏闻,不得擅勾问。今巡按辄提问六品官,甚乖律意,当闻于朝,命御史、按察司提问为是。’乃下部议,从之。凡罪在八议者,实封奏闻请旨,惟十恶不用此例。所属官为上司非理凌虐,亦听实封径奏。军官犯罪,都督府请旨。诸司事涉军官及呈告军官不法者,俱密以实封奏,无得擅勾问。嘉靖中,顺天巡按御史郑存仁檄府县,凡法司有所追取,不得辄发。尚书郑晓考故事,民间词讼非自通政司转达,不得听。而诸司有应问罪人,必送刑部,各不相侵。晓乃言:‘刑部追取人,府县不当却。存仁违制,宜罪。’存仁亦执自下而上之律,论晓欺罔。乃命在外者属有司,在京者属刑部。然自晓去位,民间词讼,五城御史辄受之,不复遵祖制矣。
洪武时,有告谋反者勘问不实,刑部言当抵罪。帝以问秦裕伯。对曰:‘元时若此者罪止杖一百,盖以开来告之路也。’帝曰:‘奸徒不抵,善人被诬者多矣。自今告谋反不实者,抵罪。’学正孙询讦税使孙必贵为胡党,又讦元参政黎铭常自称老豪杰,谤讪朝廷。帝以告讦非儒者所为,置不问。永乐间定制,诬三四人杖徒,五六人流三千里,十人以上者凌迟,家属徙化外。
洪武末年,小民多越诉京师,及按其事,往往不实,乃严越诉之禁。命老人理一乡词讼,会里胥决之,事重者始白于官,然卒不能止,越诉者日多。乃用重法,戍之边。宣德时,越诉得实者免罪,不实仍戍边。景泰中,不问虚实,皆发口外充军,后不以为例也。
登闻鼓,洪武元年置于午门外,一御史日监之,非大冤及机密重情不得击,击即引奏。后移置长安右门外,六科、锦衣卫轮收以闻。旨下,校尉领驾帖,送所司问理,蒙蔽阻遏者罪。龙江卫吏有过,罚令书写,值母丧,乞守制,吏部尚书詹徽不听,击鼓诉冤。太祖切责徽,使吏终丧。永乐元年,县令以赃戍,击鼓陈状。帝为下法司,其人言实受赃,年老昏眊所致,惟上哀悯。帝以其归诚,屈法宥之。宣德时,直登闻鼓给事林富言:‘重囚二十七人,以奸盗当决,击鼓诉冤,烦渎不可宥。’帝曰:‘登闻鼓之设,正以达下情,何谓烦恼?自后凡击鼓诉冤,阻遏者罪。’
凡讦告原问官司者,成化间定议,核究得实,然后逮问。弘治时,南京御史王良臣按指挥周恺等怙势黜货,恺等遂讦良臣。诏下南京法司逮击会鞫。侍郎杨守随言:‘此与旧章不合。请自今以后,官吏军民奏诉,牵缘别事,摭拾原问官者,立案不行。所奏事仍令问结,虚诈者拟罪,原问官枉断者亦罪。’乃下其议于三法司。法司覆奏如所请,从之。洪武二十六年以前,刑部令主事厅会御史、五军断事司、大理寺、五城兵马指挥使官,打断罪囚。二十九年,并差锦衣卫官。其后惟主事会御史,将笞杖罪于打断厅决讫,附卷,奉旨者次日复命。万历中,刑部尚书孙丕扬言:‘折狱之不速,由文移牵制故耳。议断既成,部、寺各立长单,刑部送审挂号,次日即送大理。大理审允,次日即还本部。参差者究处,庶事体可一。至于打断相验,令御史三、六、九日遵例会同,余日止会寺官以速遣。徒流以上,部、寺详鞫,笞杖小罪,听堂部处分。’命如议行。
凡狱囚已审录,应决断者限三日,应起发者限十日,逾银计日以笞。囚淹滞至死者罪徒,此旧例也。嘉靖六年,给事中周琅言:‘比者狱吏苛刻,犯无轻重,概加幽击,案无新故,动引岁时。意喻色授之间,论奏未成,囚骨已糜。又况偏州下邑,督察不及,奸吏悍卒倚狱为市,或扼其饮食以困之,或徙之秽溷以苦之,备诸痛楚,十不一生。臣观律令所载,凡逮击囚犯,老疾必散收,轻重以类分,枷杻荐席必以时饬,凉浆暖匣必以时备,无家者给之衣服,有疾者予之医药,淹禁有科,疏决有诏。此祖宗良法美意,宜敕臣下同为奉行。凡逮击日月并已竟、未竟、疾病、死亡者,各载文册,申报长吏,较其结竟之迟速,病故之多寡,以为功罪而黜陟之。’帝深然其言,且命中外有用法深刻,致戕民命者,即斥为民,虽才守可观,不得推荐。
凡内外问刑官,惟死罪并窃盗重犯,始用拷讯,余止鞭扑常刑。酷吏辄用挺棍、夹棍、脑箍、烙铁及一封书、鼠弹筝、拦马棍、燕儿飞,或灌鼻、钉指,用径寸懒杆、不去棱节竹片,或鞭脊背、两踝致伤以上者,俱奏请,罪至充军。
停刑之月,自立春以后,至春分以前。停刑之日,初一、初八、十四、十五、十八、二十三、二十四、二十八、二十九、三十,凡十日。检验尸伤,照磨司取部印尸图一幅,委五城兵马司如法检验,府则通判、推官,州县则长官亲检,毋得委下僚。
狱囚贫不自给者,洪武十五年定制,人给米日一升。二十四年革去。正统二年,以侍郎何文渊言,诏如旧,且令有赃罚敝衣得分给。成化十二年,令有司买药饵送部,又广设惠民药局,疗治囚人。至正德十四年,囚犯煤、油、药料,皆设额银定数。嘉靖六年,以运炭等有力罪囚,折色籴米,上本部仓,每年约五百石,乃停收。岁冬给绵衣袴各一事,提牢主事验给之。
犯罪籍没者,洪武元年定制,自反叛外,其余罪犯止没田产孳畜。二十一年,诏谋逆奸党及造伪钞者,没赀产丁口,以农器耕牛给还之。凡应合钞札者,曰奸党,曰谋反大逆,曰奸党恶,曰造伪钞,曰杀一家三人,曰采生拆割人为首。其大诰所定十条,后未尝用也。复仇,惟祖父被殴条见之,曰:‘祖父母、父母为人所杀,而子孙擅杀行凶人者,杖六十。其即时杀死者勿论。其余亲属人等被人杀而擅杀之者,杖一百。’按律罪人应死,已就拘执,其捕者擅杀之,罪亦止此。则所谓家属人等,自包兄弟在内,其例可类推也。
凡决囚,每岁朝审毕,法司以死罪请旨,刑科三覆奏,得旨行刑。在外者奏决单于冬至前,会审决之。正统元年,令重囚三覆奏毕,仍请驾帖,付锦衣卫监刑官,领校尉诣法司,取囚赴市。又制,临决囚有诉冤者,直登闻鼓给事中取状封进,仍批校尉手,驰赴市曹,暂停刑。嘉靖元年,给事中刘济等以囚廖鹏父子及王钦、陶杰等颇有内援,惧上意不决,乃言:‘往岁三覆奏毕,待驾帖则已日午,鼓下仍受诉词,得报且及未申时,及再请始刑,时已过酉,大非刑人于市与众弃之之意。请自今决囚,在未前毕事。’从之。七年定议,重囚有冤,家属于临决前一日挝鼓,翼日午前下,过午行刑,不覆奏。南京决囚,无刑科覆奏例。弘治十八年,南刑部奏决不待时者三人,大理寺已审允,下法司议,谓:‘在京重囚,间有决不待时者,审允奏请,至刑科三覆奏,或蒙恩仍监候会审。南京无覆奏例,乞俟秋后审竟,类奏定夺。如有巨憝难依常例者,更具奏处决,著为令。’诏可。各省决囚,永乐元年,定制,死囚百人以上者,差御史审决。弘治十三年,定岁差审决重囚官,俱以霜降后至,限期复命。
凡有大庆及灾荒皆赦,然有常赦,有不赦,有特赦。十恶及故犯者不赦。律文曰:‘赦出临时定罪名,特免或降减从轻者,不在此限。’十恶中,不睦又在会赦原宥之例,此则不赦者亦得原。若传旨肆赦,不别定罪名者,则仍依常赦不原之律。自仁宗立赦条三十五,皆杨士奇代草,尽除永乐年间敝政,历代因之。凡先朝不便于民者,皆援遗诏或登极诏革除之。凡以赦前事告言人罪者,即坐以所告者罪。弘治元年,民吕梁山等四人坐窃盗杀人死,遇赦,都御史马文升请宥死戍边,帝特命依律斩之。世宗虽屡停刑,尤慎无赦。廷臣屡援赦令,欲宥大礼大狱暨建言诸臣,益持不允。及嘉靖十六年,同知姜辂酷杀平民,都御史王廷相奏当发口外,乃特命如诏书宥免,而以违诏责廷相等。四十一年,三殿成,群臣请颁赦。帝曰:‘赦乃小人之幸。’不允。穆宗登极覃恩,虽徒流人犯已至配所者,皆许放还,盖为迁谪诸臣地也。
有明一代刑法大概。太祖开国之初,惩元季贪冒,重绳赃吏,揭诸司犯法者于申明亭以示戒。又命刑部,凡官吏有犯,宥罪复职,书过榜其门,使自省。不悛,论如律。累颁犯谕、戒谕、榜谕,悉象以刑,诰示天下。及十八年大诰成,序之曰:‘诸司敢不急公而务私者,必穷搜其原而罪之。’凡三诰所列凌迟、枭示、种诛者,无虑千百,弃市以下万数。贵溪儒士夏伯启叔侄断指不仕,苏州人才姚润、王谟被征不至,皆诛而籍其家。‘寰中士夫不为君用’之科所由设也。其三编稍宽容,然所记进士监生罪名,自一犯至四犯者犹三百六十四人。幸不死还职,率戴斩罪治事。其推原中外贪墨所起,以六曹为罪魁,郭桓为诛首。郭桓者,户部侍郎也。帝疑北平二司官吏李彧、赵全德等与桓为奸利,自六部左右侍郎下皆死,赃七百万,词连直省诸官吏,击死者数万人。核赃所寄借遍天下,民中人之家大抵皆破。时咸归谤御史余敏、丁廷举。或以为言,帝乃手诏列桓等罪,而论右审刑吴庸等极刑,以厌天下心,言:‘朕诏有司除奸,顾复生奸扰吾民,今后有如此者,遇赦不宥。’先是,十五年空印事发。每岁布政司、府州县吏诣户部核钱粮、军需诸事,以道远,预持空印文书,遇部驳即改,以为常。及是,帝疑有奸,大怒,论诸长吏死,佐贰榜百戍边。宁海人郑士利上书讼其冤,复杖戍之。二狱所诛杀已过当。而胡惟庸、蓝玉两狱,株连死者且四万。
然时引大体,有所纵舍。沅陵知县张杰当输作,自陈母贺,当元季乱离守节,今年老失养。帝谓可励俗,特赦之,秩杰,令终养。给事中彭与民坐击,其父为上表诉哀。立释之,且免同击十七人。有死囚妻妾诉夫冤,法司请黥之。帝以妇为夫诉,职也,不罪。都察院当囚死者二十四人,命群臣鞫,有冤者,减数人死。真州民十八人谋不轨,戮之,而释其母子当连坐者。所用深文吏开济、詹徽、陈宁、陶凯辈,后率以罪诛之。亦数宣仁言,不欲纯任刑罚。尝行郊坛,皇太子从,指道旁荆楚曰:‘用此为扑刑,取能去风,虽寒不伤也。’尚书开济议法密,谕之曰:‘竭泽而渔,害及鲲鲕,焚林而田,祸及麛鷇。法太巧密,民何以自全?’济惭谢。参政杨宪欲重法,帝曰:‘求生于重典,犹索鱼于釜,得活难矣。’御史中丞陈宁曰:‘法重则人不轻犯,吏察则下无遁情。’太祖曰:‘不然。古人制刑以防恶卫善,故唐、虞画衣冠、异章服以为戮,而民不犯。秦有凿颠抽胁之刑、参夷之诛,而囹圄成市,天下怨叛。未闻用商、韩之法,可致尧、舜之治也。’宁惭而退。又尝谓尚书刘惟谦曰:‘仁义者,养民之膏粱也;刑罚者,惩恶之药石也。舍仁义而专用刑罚,是以药石养人,岂得谓善治乎?’盖太祖用重典以惩一时,而酌中制以垂后世,故猛烈之治,宽仁之诏,相辅而行,未尝偏废也。建文帝继体守文,专欲以仁义化民。元年刑部报囚,减太祖时十三矣。
成祖起靖难之师,悉指忠臣为奸党,甚者加族诛、掘冢,妻女发浣衣局、敎坊司,亲党谪戍者至隆、万间犹勾伍不绝也。抗违者既尽杀戮,惧人窃议之,疾诽谤特甚。山阳民丁钰讦其乡诽谤,罪数十人。法司迎上旨,言钰才可用,立命为刑科给事中。永乐十七年,复申其禁。而陈瑛、吕震、纪纲辈先后用事,专以刻深固宠。于是萧议、周新、解缙等多无罪死。然帝心知苛法之非,间示宽大。千户某灌桐油皮鞭中以决人,刑部当以杖,命并罢其职。法司奏冒支官粮者,命即戮之,刑部为覆奏。帝曰:‘此朕一时之怒,过矣,其依律。自今犯罪皆五覆奏。’
至仁宗性甚仁恕,甫即位,谓金纯、刘观曰:‘卿等皆国大臣,如朕处法失中,须更执奏,朕不难从善也。’因召学士杨士奇、杨荣、金幼孜至榻前,谕曰:‘比年法司之滥,朕岂不知。其所拟大逆不道,往往出于文致,先帝数切戒之。故死刑必四五覆奏,而法司略不加意,甘为酷吏而不愧。自今审重囚,卿三人必往同谳,有冤抑者,虽细故必以闻。’洪熙改元,二月谕都御史刘观、大理卿虞谦曰:‘往者法司以诬陷为功,人或片言及国事,辄论诽谤,身家破灭,莫复辨理。今数月间,此风又萌。夫治道所急者求言,所患者以言为讳,奈何禁诽谤哉?’因顾士奇等曰:‘此事必以诏书行之。’于是士奇承旨,载帝言于己丑诏书云:‘若朕一时过于嫉恶,律外用籍没及凌迟之刑者,法司再三执奏,三奏不允至五,五奏不允,同三公及大臣执奏,必允乃已,永为定制。文武诸司亦毋得暴酷用鞭背等刑,及擅用宫刑绝人嗣续。有自宫者以不孝论。除谋反及大逆者,余犯止坐本身,毋一切用连坐法。告诽谤者勿治。’在位未一年,仁恩该洽矣。
宣宗承之,益多惠政。宣德元年,大理寺驳正猗氏民妻王骨都杀夫之冤,帝切责刑官,尚书金纯等谢罪,乃已。义勇军士阎群儿等九人被诬为盗,当斩,家人击登闻鼓诉冤。覆按实不为盗。命释群儿等,而切责都御史刘观。其后每遇奏囚,色惨然,御膳为废。或以手撤其牍,谓左右曰:‘说与刑官少缓之。’一日,御文华殿与群臣论古肉刑,侍臣对:‘汉除肉刑,人遂轻犯法。’帝曰:‘此自由敎化,岂关肉刑之有无。舜法有流宥金赎,而四凶之罪止于窜殛。可见当时被肉刑者,必皆重罪,不滥及也。况汉承秦敝,挟书有律,若概用肉刑,受伤者必多矣。’明年,著帝训五十五篇,其一恤刑也。武进伯朱冕言:‘比遣舍人林宽等送囚百十七人戍边,到者仅五十人,余皆道死。’帝怒,命法司穷治之。帝宽诏岁下,阅囚屡决遣,有至三千人者。谕刑官曰:‘吾虑其瘐死,故宽贷之,非常制也。’是时,官吏纳米百石若五十石,得赎杂犯死罪,军民减十之二。诸边卫十二石,辽东二十石,于例为太轻,然独严赃吏之罚。命文职犯赃者俱依律科断。由是用法轻,而贪墨之风亦不甚恣,然明制重朋比之诛。都御史夏迪催粮常州,御史何楚英诬以受金。诸司惧罪,明知其冤,不敢白,迪竟充驿夫愤死。以帝之宽仁,而大臣有冤死者,此立法之弊也。
英宗以后,仁、宣之政衰。正统初,三杨当国,犹恪守祖法,禁内外诸司锻炼刑狱。刑部尚书魏源以灾旱上疑狱,请命各巡抚审录。从之。无巡抚者命巡按。清军御史、行在都察院亦以疑狱上,通审录之。御史陈祚言:‘法司论狱,多违定律,专务刻深。如户部侍郎吴玺举淫行主事吴𫐄,宜坐贡举非其人罪,乃加以奏事有规避律斩。及𫐄自经死,狱官卒之罪,明有递减科,乃援不应为事理重者,概杖之。夫原情以定律,祖宗防范至周,而法司乃抑轻从重至此,非所以广圣朝之仁厚也。今后有妄援重律者,请以变乱成法罪之。’帝是其言,为申警戒。至六年,王振始乱政,数辱廷臣,刑章大紊。侍讲刘球条上十事,中言:‘天降灾谴,多感于刑罚之不中。宜一任法司,视其徇私不当者而加以罪。虽有触忤,如汉犯跸盗环之事,犹当听张释之之执奏而从之。’帝不能用。而球即以是疏触振怒,死于狱。然诸酷虐事,大率振为之,帝心颇宽平。十一年,大理卿俞士悦以殴斗杀人之类百余人闻,请宥,俱减死戍边。景泰中,阳谷主簿马彦斌当斩,其子震请代死。特宥彦斌,编震充边卫军。大理少卿薛瑄曰:‘法司发拟罪囚,多加参语奏请,变乱律意。’诏法官问狱,一依律令,不许妄加参语。六年,以灾异审录中外刑狱,全活者甚众。天顺中,诏狱繁兴,三法司、锦衣狱多击囚未决,吏往往泄狱情为奸。都御史萧维桢附会徐有贞,枉杀王文、于谦等。而刑部侍郎刘广衡即以诈撰制文,坐有贞斩罪。其后缇骑四出,海内不安。然霜降后审录重囚,实自天顺间始。至成化初,刑部尚书陆瑜等以请,命举行之。狱上,杖其情可矜疑者,免死发戍。列代奉行,人获沾法外恩矣。
宪宗之即位也,敕三法司:‘中外文武群臣除赃罪外,所犯罪名纪录在官者,悉与湔涤。’其后岁以为常。十年,当决囚,冬至节近,特命过节行刑。既而给事中言,冬至后行刑非时,遂诏俟来年冬月。山西巡抚何乔新劾奏迟延狱词佥事尚敬、刘源,因言:‘凡二司不决断词讼者,半年之上,悉宜奏请执问。’帝曰:‘刑狱重事,周书曰:“要囚,服念五六日至于旬时”,特为未得其情者言耳。苟得其情,即宜决断。无罪拘幽,往往瘐死,是刑官杀之也。故律特著淹禁罪囚之条,其即以乔新所奏,通行天下。’又定制,凡盗贼赃仗未真、人命死伤未经勘验、辄加重刑致死狱中者,审勘有无故失明白,不分军民职官,俱视酷刑事例为民。侍郎杨宣妻悍妒,杀婢十余人,部拟命妇合坐者律,特命决杖五十。时帝多裨政,而于刑狱尤慎之,所失惟一二事。尝欲杀一囚,不许覆奏。御史方祐复以请,帝怒,杖谪祐。吉安知府许总有罪,中官黄高嗾法司论斩。给事中白昂以未经审录为请,不听,竟乘夜斩之。
孝宗初立,免应决死罪四十八人。元年,知州刘概坐妖言罪斩,以王恕争,得长击。末年,刑部尚书闵珪谳重狱,忤旨,久不下。帝与刘大夏语及之,对曰:‘人臣执法效忠,珪所为无足异。’帝曰:‘且道自古君臣曾有此事否?’对曰:‘臣幼读孟子,见瞽瞍杀人,皋陶执之语。珪所执,未可深责也。’帝颔之。明日疏下,遂如拟。前后所任司寇何乔新、彭韶、白昂、闵珪皆持法平者,海内翕然颂仁德焉。
正德五年会审重囚,减死者二人。时冤滥满狱,李东阳等因风霾以为言,特许宽恤。而刑官惧触刘瑾怒,所上止此。后磔流贼赵𬭼等于市,剥为魁者六人皮。法司奏祖训有禁,不听。寻以皮制鞍镫,帝每骑乘之。而廷杖直言之臣,亦武宗为甚。
世宗即位七月,因日精门灾,疏理冤抑,命再问缓死者三十八人,而廖鹏、王𤩽、齐佐等与焉。给事中李复礼等言:‘鹏等皆江彬,钱宁之党。王法所必诛。’乃令禁之如故。后皆次第伏法。自杖诸争大礼者,遂痛折廷臣。六年,命张璁、桂萼、方献夫摄三法司,变李福达之狱,欲坐马录以奸党律。杨一清力争,乃戍录,而坐罪者四十余人。璁等以为己功,遂请帝编钦明大狱录颁示天下。是狱所坐,大抵璁三人夙嫌者。以祖宗之法,供权臣排陷,而帝不悟也。八年,京师民张福杀母,诉为张柱所杀,刑部郎中魏应召覆治得实。而帝以柱乃武宗后家仆,有意曲杀之,命侍郎许言赞尽反谳词,而下都御史熊浃及应召于狱。其后,猜忌日甚,冤滥者多,虽间命宽恤,而意主苛刻。尝谕辅臣:‘近连岁因灾异免刑,今复当刑科三覆请旨。朕思死刑重事,欲将盗陵殿等物及殴骂父母大伤伦理者取决,余令法司再理,与卿共论,慎之慎之。’时以为得大体。越数年,大理寺奉诏谳奏狱囚应减死者。帝谓诸囚罪皆不赦,乃假借恩例纵奸坏法,黜降寺丞以下有差。自九年举秋谢醮免决囚,自后或因祥瑞,或因郊祀大报,停刑之典每岁举行。然屡谴怒执法官,以为不时请旨,至上迫冬至,废义而市恩也。遂削刑部尚书吴山职,降调刑科给事中刘三畏等。中年益肆诛戮,自宰辅夏言不免。至三十七年,乃出手谕,言:‘司牧者未尽得人,任情作威。湖广幼民吴一魁二命枉刑,母又就捕,情迫无控,万里叩阍。以此推之,冤抑者不知其几。尔等宜亟体朕心,加意矜恤。仍通行天下,咸使喻之。’是诏也,恤恤乎有哀痛之思焉。末年,主事海瑞上书触忤,刑部当以死。帝持其章不下,瑞得长击。穆宗立,徐阶缘帝意为遗诏,尽还诸逐臣,优恤死亡,纵释幽击。读诏书者无不叹息。
万历初,冬月,诏停刑者三矣。五年九月,司礼太监孙得胜复传旨:‘奉圣母谕,大婚期近,命合臣于三覆奏本,拟旨免刑。’张居正言:‘祖宗旧制,凡犯死罪鞫问既明,依律弃市。嘉靖末年,世宗皇帝因斋醮,始有暂免不决之令,或间从御笔所勾,量行取决。此特近年姑息之弊,非旧制也。臣等详阅诸囚罪状,皆灭绝天理,败伤彝伦,圣母独见犯罪者身被诛戮之可悯,而不知彼所戕害者皆含冤蓄愤于幽冥之中,使不一雪其痛,怨恨之气,上干天和,所伤必多。今不行刑,年复一年,充满囹圄,既费关防,又乖国典,其于政体又大谬也。’给事中严用和等亦以为言。诏许之。十二年,御史屠叔明请释革除忠臣外亲。命自齐、黄外,方孝孺等连及者俱勘豁。帝性仁柔,而独恶言者。自十二年至三十四年,内外官杖戍为民者至百四十人。后不复视朝,刑辟罕用,死囚屡停免去。天启中,酷刑多,别见,不具论。
庄烈帝即位,诛魏忠贤。崇祯二年,钦定逆案凡六等,天下称快。然是时承神宗废弛、熹宗昏乱之后,锐意综理,用刑颇急,大臣多下狱者矣。六年冬论囚,素服御建极殿,召合臣商榷,而温体仁无所平反。陕西华亭知县徐兆麒抵任七日,城陷,坐死。帝心悯之,体仁不为救。十一年,南通政徐石麒疏救郑三俊,因言:‘皇上御极以来,诸臣丽丹书者几千,圜扉为满。使情法尽协,犹属可怜,况怵惕于威严之下者。有将顺而无挽回,有揣摩而无补救,株连蔓引,九死一生,岂圣人惟刑之恤之意哉!’帝不能纳也。是年冬,以彗见,停刑。其事关封疆及钱粮剿寇者,诏刑部五日具狱。十二年,御史魏景琦论囚西市,御史高钦舜、工部郎中胡琏等十五人将斩,忽中官本清衔命驰免,因释十一人。明日,景琦回奏,被责下锦衣狱。盖帝以囚有声冤者,停刑请旨,而景琦仓卒不辨,故获罪。十四年,大学士范复粹疏请清狱,言:‘狱中文武累臣至百四十有奇,大可痛。’不报。是时国事日棘,惟用重法以绳群臣,救过不暇,而卒无救于乱亡也。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楼主| 延章 发表于 2012-6-18 10:11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feature"> 明史   卷九十五‧志第七十一  刑法三 刑法有创之自明,不衷古制者,廷杖、东西厂、锦衣卫、镇抚司狱是已。是数者,杀人至惨,而不丽于法。踵而行之,至末造而极。举朝野命,一听之武夫、宦竖之手,良可叹也。太祖常与侍臣论待大臣礼。太史令刘基曰:‘古者公卿有罪,盘水加剑,诣请室自裁,未尝轻折辱之,所以存大臣之体。’侍读学士詹同因取大戴礼及贾谊疏以进,且曰:‘古者刑不上大夫。以励廉耻也。必如是,君臣恩礼始两尽。’帝深然之。
洪武六年,工部尚书王肃坐法当笞,太祖曰:‘六卿贵重,不宜以细故辱。’命以俸赎罪。后群臣罣误,许以俸赎,始此。然永嘉侯朱亮祖父子皆鞭死,工部尚书薛祥毙杖下,故上书者以大臣当诛不宜加辱为言。廷杖之刑,亦自太祖始矣。宣德三年,怒御史严皑、方鼎、何杰等沈湎酒色,久不朝参,命枷以徇。自此言官有荷校者。至正统中,王振擅权,尚书刘中敷,侍郎吴玺、陈瑺,祭酒李时勉率受此辱,而殿陛行杖习为故事矣。成化十五年,汪直诬陷侍郎马文升、都御史牟俸等,诏责给事御史李俊、王濬辈五十六人容隐,廷杖人二十。正德十四年,以谏止南巡,廷杖舒芬、黄巩等百四十六人,死者十一人。嘉靖三年,群臣争大礼,廷仗丰熙等百三十四人,死者十六人。中年刑法益峻,虽大臣不免笞辱。宣大总督翟鹏、蓟州巡抚朱方以撤防早,宣大总督郭宗皋、大同巡抚陈耀以寇入大同,刑部侍郎彭黯、左都御史屠侨、大理卿沈良才以议丁汝夔狱缓,戎政侍郎蒋应奎、左通政唐国相以子弟冒功,皆逮杖之。方、耀毙于杖下,而黯、侨、良才等杖毕,趣治事。公卿之辱,前此未有。又因正旦朝贺,怒六科给事中张思静等,皆朝服予杖,天下莫不骇然。四十余年间,杖杀朝士,倍蓰前代。万历五年,以争张居正夺情,杖吴中行等五人。其后卢洪春、孟养浩、王德完辈咸被杖,多者至一百。后帝益厌言者,疏多留中,廷杖寝不用。天启时,太监王体干奉赦大审,重笞戚畹李承恩,以悦魏忠贤。于是万燝、吴裕中毙于杖下,台省力争不得。合臣叶向高言:‘数十年不行之敝政,三见于旬日,万万不可再行。’忠贤乃罢廷仗,而以所欲杀者悉下镇抚司,士大夫益无噍类矣。
南京行杖,始于成化十八年。南御史李珊等以岁祲请振。帝摘其疏中讹字,令锦衣卫诣南京午门前,人杖二十,守备太监监之。至正德间,南御史李熙劾贪吏触怒刘瑾,矫旨杖三十。时南京禁卫久不行刑,选卒习数日,乃杖之,几毙。
东厂之设,始于成祖。锦衣卫之狱,太祖尝用之,后已禁止,其复用亦自永乐时。厂与卫相倚,故言者并称厂卫。初,成祖起北平,刺探宫中事,多以建文帝左右为耳目。故即位后专倚宦官,立东厂于东安门北,令嬖昵者提督之,缉访谋逆妖言大奸恶等,与锦衣卫均权势,盖迁都后事也。然卫指挥纪纲、门达等大幸,更迭用事,厂权不能如。至宪宗时,尚铭领东厂,又别设西厂刺事,以汪直督之,所领缇骑倍东厂。自京师及天下,旁午侦事,虽王府不免。直中废复用,先后凡六年,冤死者相属,势远出卫上。会直数出边监军,大学士万安乃言:‘太宗建北京,命锦衣官校缉访,犹恐外官徇情,故设东厂,令内臣提督,行五六十年,事有定规。往者妖狐夜出,人心惊惶,感劳圣虑,添设西厂,特命直督缉,用戒不虞,所以权一时之宜,慰安人心也。向所纷扰,臣不赘言。今直镇大同,京城众口一辞,皆以革去西厂为便。伏望圣恩特旨革罢,官校悉回原卫,宗社幸甚。’帝从之。尚铭专用事,未几亦黜。弘治元年,员外郎张伦请废东厂。不报。然孝宗仁厚,厂卫无敢横,司厂者罗祥、杨鹏,奉职而已。
正德元年,杀东厂太监王岳,命丘聚代之,又设西厂以命谷大用,皆刘瑾党也。两厂争用事,遣逻卒刺事四方。南康吴登显等戏竞渡龙舟,身死家籍。远州僻壤,见鲜衣怒马作京师语者,转相避匿。有司闻风,密行贿赂。于是无赖子乘机为奸,天下皆重足立。而卫使石文义亦瑾私人,厂卫之势合矣。瑾又改惜薪司外薪厂为办事厂,荣府旧仓地为内办事厂,自领之。京师谓之内行厂,虽东西厂皆在伺察中,加酷烈焉。且创例,罪无轻重皆决杖,永远戍边,或枷项发遣。枷重至百五十斤,不数日辄死。尚宝卿顾璿、副使姚祥、工部郎张玮、御史王时中辈并不免,濒死而后谪戍。御史柴文显、汪澄以微罪至凌迟。官吏军民非法死者数千。瑾诛,西厂、内行厂俱革,独东厂如故。张锐领之,与卫使钱宁并以辑事恣罗织。厂卫之称由此著也。
嘉靖二年,东厂芮景贤任千户陶淳,多所诬陷。给事中刘最执奏,谪判广德州。御史黄德用使乘传往。会有颜如环者同行,以黄袱裹装。景贤即奏,逮下狱,最等编戍有差。给事中刘济言:‘最罪不至戍。且缉执于宦寺之门,锻炼于武夫之手,裁决于内降之旨,何以示天下?’不报。是时尽罢天下镇守太监,而大臣狃故事,谓东厂祖宗所设,不可废,不知非太祖制也。然世宗驭中官严,不敢恣,厂权不及卫使陆炳远矣。
万历初,冯保以司礼兼厂事,建厂东上北门之北,曰内厂,而以初建者为外厂。保与张居正兴王大臣狱,欲族高拱,卫使朱希孝力持之,拱得无罪,卫犹不大附厂也。中年,矿税使数出为害,而东厂张诚、孙暹、陈矩皆恬静。矩治妖书狱,无株滥,时颇称之。会帝亦无意刻核,刑罚用稀,厂卫狱中至生青草。及天启时,魏忠贤以秉笔领厂事,用卫使田尔耕、镇抚许显纯之徒,专以酷虐钳中外,而厂卫之毒极矣。
凡中官掌司礼监印者,其属称之曰宗主,而督东厂者曰督主。东厂之属无专官,掌刑千户一,理刑百户一,亦谓之贴刑,皆卫官。其隶役悉取给于卫,最轻黠狷巧者乃拨充之。役长曰档头,帽上锐,衣青素○褶,击小绦,白皮靴,专主伺察。其下番子数人为干事。京师亡命,诓财挟仇,视干事者为窟穴。得一阴事,由之以密白于档头,档头视其事大小,先予之金。事曰起数,金曰买起数。既得事,帅番子至所犯家,左右坐曰打桩。番子即突入执讯之。无有佐证符牒,贿如数,径去。少不如意,搒治之,名曰干醡酒,亦曰搬罾儿,痛楚十倍官刑。且授意使牵有力者,有力者予多金,即无事。或靳不予,予不足,立闻上,下镇抚司狱,立死矣。每月旦,厂役数百人,掣签庭中,分瞰官府。其视中府诸处会审大狱、北镇抚司考讯重犯者曰听记。他官府及各城门访缉曰坐记。某官行某事,某城门得某奸,胥吏疏白坐记者上之厂曰打事件。至东华门,虽夤夜,投隙中以入,即屏人达至尊。以故事无大小,天子皆得闻之。家人米盐猥事,宫中或传为笑谑,上下惴惴无不畏打事件者。卫之法亦如厂。然须具疏,乃得上闻,以此其势不及厂远甚。有四人夜饮密室,一人酒酣,谩骂魏忠贤,其三人噤不敢出声。骂未讫,番人摄四人至忠贤所,即磔骂者,而劳三人金。三人者魄丧不敢动。
庄烈帝即位,忠贤伏诛,而王体干、王永祚、郑之惠、李承芳、曹化淳、王德化、王之心、王化民、齐本正等相继领厂事,告密之风未尝息也。之心、化淳叙缉奸功,荫弟侄锦衣卫百户,而德化及东厂理刑吴道正等侦合臣薛国观阴事,国观由此死。时卫使慑厂威已久,大抵俯首为所用。崇祯十五年,御史杨仁愿言:‘高皇帝设官,无所谓缉事衙门者。臣下不法,言官直纠之,无阴讦也。后以肃清辇毂,乃建东厂。臣待罪南城,所阅词讼,多以假番故诉冤。夫假称东厂,害犹如此,况其真乎?此由积重之势然也。所谓积重之势者,功令比较事件,番役每悬价以买事件,受买者至诱人为奸盗而卖之,番役不问其从来,诱者分利去矣。挟忿首告,诬以重法,挟者志无不逞矣。伏愿宽东厂事件,而后东厂之比较可缓,东厂之比较缓,而后番役之买事件与卖事件者俱可息,积重之势庶几可稍轻。’后复切言缇骑不当遣。帝为谕东厂,言所缉止谋逆乱伦,其作奸犯科,自有司存,不宜缉,并戒锦衣校尉之横索者。然帝倚厂卫益甚,至国亡乃已。
锦衣卫狱者,世所称诏狱也。古者狱讼掌于司寇而已。汉武帝始置诏狱二十六所,历代因革不常。五代唐明宗设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使,乃天子自将之名。至汉有侍卫司狱,凡大事皆决焉。明锦衣卫狱近之,幽击惨酷,害无甚于此者。
太祖时,天下重罪逮至京者,收击狱中,数更大狱,多使断治,所诛杀为多。后悉焚卫刑具,以囚送刑部审理。二十六年,申明其禁,诏内外狱毋得上锦衣卫,大小咸经法司。成祖幸纪纲,令治锦衣亲兵,复典诏狱。纲遂用其党庄敬、袁江、王谦、李春等,缘借作奸数百千端。久之,族纲,而锦衣典诏狱如故,废洪武诏不用矣。英宗初,理卫事者刘勉、徐恭皆谨饬。而王振用指挥马顺流毒天下,枷李时勉,杀刘球,皆顺为之。景帝初,有言官校缉事之弊者,帝切责其长,令所缉送法司,有诬罔者重罪。英宗复辟,召李贤,屏左右,问时政得失。贤因极论官校提人之害。帝然其言,阴察皆实,乃召其长,戒之。已缉弋阳王败伦事虚,复申戒之。而是时指挥门达、镇抚逯杲怙宠,贤亦为罗织者数矣。达遣旗校四出,杲又立程督并,以获多为主。千户黄麟之广西,执御史吴祯至,索狱具二百余副,天下朝觐官陷罪者甚众。杲死,达兼治镇抚司。构指挥使袁彬,击讯之,五毒更下,仅免。朝官杨琎、李蕃、韩祺、李观、包瑛、张祚、程万锺辈皆锒铛就逮,冤号道路者不可胜记。盖自纪纲诛,其徒稍戢。至正统时复张,天顺之末祸益炽,朝野相顾不自保。李贤虽极言之,不能救也。
镇抚司职理狱讼,初止立一司,与外卫等。洪武十五年添设北司,而以军匠诸职掌属之南镇抚司,于是北司专理诏狱。然大狱经讯,即送法司拟罪,未尝具狱词。成化元年,始令覆奏用参语,法司益掣肘。十四年,增铸北司印信,一切刑狱毋关白本卫,即卫所行下者,亦径自上请可否,卫使毋得与闻。故镇抚职卑而其权日重。初,卫狱附卫治,至门达掌问刑,又于城西设狱舍,拘击狼籍。达败,用御史吕洪言,毁之。成化十年,都御史李宾言:‘锦衣镇抚司累获妖书图本,皆诞妄不经之言。小民无知,辄被幻惑。乞备录其旧名目,榜示天下,使知畏避,免陷刑辟。’报可。缉事者诬告犹不止。十三年,捕宁晋人王凤等,诬与瞽者受妖书,署伪职,并诬其乡官知县薛方、通判曹鼎与通谋,发卒围其家,旁掠诬伏。方、鼎家人数声冤,下法司验得实,坐妄报妖言,当斩。帝戒以不得戕害无辜而已,不能罪也。是年,令锦衣卫副千户吴绶于镇抚司同问刑。绶性狡险,附汪直以进。后知公议不容,凡文臣非罪下狱者,不复加棰楚,忤直意,黜去。是时惟卫使朱骥持法平,治妖人狱无冤者。诏狱下所司,独用小杖,尝命中使诘责,不为改。世以是称之。弘治十三年,诏法司:‘凡厂卫所送囚犯,从公审究,有枉即与辨理,勿拘成案。’正德时,卫使石文义与张采表里作威福,时称为刘瑾左右翼。然文义常侍瑾,不治事,治事者高得林。瑾诛,文义伏诛,得林亦罢。其后钱宁管事,复大恣,以叛诛。
世宗立,革锦衣传奉官十六,汰旗校十五,复谕缉事官校,惟察不轨、妖言、人命、强盗重事,他词讼及在外州县事,毋得与。未几,事多下镇抚,镇抚结内侍,多巧中。会太监崔文奸利事发,下刑部,寻以中旨送镇抚司。尚书林俊言:‘祖宗朝以刑狱付法司,事无大小,皆听平鞫。自刘瑾、钱宁用事,专任镇抚司,文致冤狱,法纪大坏。更化善治在今日,不宜复以小事挠法。’不听。俊复言:‘此途一开,恐后有重情,即夤缘内降以图免,实长乱阶。’御史曹怀亦谏曰:‘朝廷专任一镇抚,法司可以空曹,刑官为冗员矣。’帝俱不听。六年,侍郎张璁等言:‘祖宗设三法司以纠官邪,平狱讼,设东厂、锦衣卫以缉盗贼,诘奸宄。自今贪官冤狱仍责法司,其有徇情曲法,乃听厂卫觉察。盗贼奸宄,仍责厂卫,亦必送法司拟罪。’诏如议行。然官校提人恣如故。给事中蔡经等论其害,愿罢勿遣。尚书胡世宁请从其议。詹事霍韬亦言:‘刑狱付三法司足矣,锦衣卫复横挠之。昔汉光武尚名节,宋太祖刑法不加衣冠,其后忠义之徒争死效节。夫士大夫有罪下刑曹,辱矣。有重罪,废之、诛之可也,乃使官校众执之,脱冠裳,就桎梏。朝列清班,暮幽犴狱,刚心壮气,销折殆尽。及覆案非罪,即冠带立朝班,武夫捍卒指目之曰:“某,吾辱之,某,吾击执之。”小人无所忌惮,君子遂致易行。此豪杰所以兴山林之思,而变故罕仗节之士也。愿自今东厂勿与朝仪,锦衣卫勿典刑狱。士大夫罪谪废诛,勿加笞杖锁梏,以养廉耻,振人心,励士节。’帝以韬出位妄言,不纳。祖制,凡朝会,厂卫率属及校尉五百名,列侍奉天门下纠仪。凡失仪者,即褫衣冠,执下镇抚司狱,杖之乃免,故韬言及之。迨万历,失仪者始不付狱,罚俸而已。世宗衔张鹤龄、延龄,奸人刘东山等乃诬二人毒魇咒诅。帝大怒,下诏狱,东山因株引素所不快者。卫使王佐探得其情,论以诬罔法反坐。佐乃枷东山等阙门外,不及旬悉死,人以佐比牟斌。牟斌者,弘治中指挥也。李梦阳论延龄兄弟不法事,下狱,斌傅轻比,得不死云。世宗中年,卫使陆炳为忮,与严嵩比,而倾夏言。然帝数兴大狱,而炳多保全之,故士大夫不疾炳。
万历中,建言及忤矿税榼者,辄下诏狱。刑科给事中杨应文言:‘监司守令及齐民被逮者百五十余人,虽已打问,未送法司,狱禁森严,水火不入,疫疠之气,充斥囹圄。’卫使骆思恭亦言:‘热审岁举,俱在小满前,今二年不行。镇抚司监犯且二百,多抛瓦声冤。’镇抚司陆逵亦言:‘狱囚怨恨,有持刀断指者。’俱不报。然是时,告讦风衰,大臣被录者寡。其末年,稍宽逮击诸臣,而锦衣狱渐清矣。
田尔耕、许显纯在熹宗时为魏忠贤义子,其党孙云鹤、杨寰、崔应元佐之,拷杨涟、左光斗辈,坐赃比较,立限严督之。两日为一限,输金不中程者,受全刑。全刑者曰械,曰镣,曰棍,曰拶,曰夹棍。五毒备具,呼謈声沸然,血肉溃烂,宛转求死不得。显纯叱咤自若,然必伺忠贤旨,忠贤所遣听记者未至,不敢讯也。一夕,令诸囚分舍宿。于是狱卒曰:‘今夕有当壁挺者。’壁挺,狱中言死也。明日,涟死,光斗等次第皆锁头拉死。每一人死,停数日,苇席裹尸出牢户,虫蛆腐体。狱中事秘,其家人或不知死日。庄烈帝擒戮逆党,冤死家子弟望狱门稽颡哀号,为文以祭。帝闻之恻然。
自刘瑾创立枷,锦衣狱常用之。神宗时,御史朱应毂具言其惨,请除之。不听。至忠贤,益为大枷,又设断脊、坠指、刺心之刑。庄烈帝问左右:‘立枷何为?’王体干对曰:‘以罪巨奸大憝耳。’帝愀然曰:‘虽如此,终可悯。’忠贤为颈缩。东厂之祸,至忠贤而极。然厂卫未有不相结者,狱情轻重,厂能得于内。而外廷有扞格者,卫则东西两司房访缉之,北司拷问之,锻炼周内,始送法司。即东厂所获,亦必移镇抚再鞫,而后刑部得拟其罪。故厂势强,则卫附之,厂势稍弱,则卫反气凌其上。陆炳缉司礼李彬、东厂马广阴事,皆至死,以炳得内合嵩意。及后中官愈重,合势日轻。合臣反比厂为之下,而卫使无不竞趋厂门,甘为役隶矣。
锦衣卫陞授勋卫、任子、科目、功升,凡四途。嘉靖以前,文臣子弟多不屑就。万历初,刘守有以名臣子掌卫,其后皆乐居之。士大夫与往还,狱急时,颇赖其力。守有子承禧及吴孟明其著者也。庄烈帝疑群下,王德化掌东厂,以惨刻辅之,孟明掌卫印,时有纵舍,然观望厂意不敢违。而镇抚梁清宏、乔可用朋比为恶。凡缙绅之门,必有数人往来踪迹,故常晏起早阖,毋敢偶语。旗校过门,如被大盗,官为囊橐,均分其利。京城中奸细潜入,佣夫贩子阴为流贼所遣,无一举发,而高门富豪局蹐无宁居。其徒黠者恣行请托,稍拂其意,飞诬立构,摘竿牍片字,株连至十数人。姜埰、熊开元下狱,帝谕掌卫骆养性潜杀之。养性泄上语,且言:‘二臣当死,宜付所司,书其罪,使天下明知。若阴使臣杀之,天下后世谓陛下何如主?’会大臣多为采等言,遂得长击。此养性之可称者,然他事肆虐亦多矣。
锦衣旧例有功赏,惟缉不轨者当之。其后冒滥无纪,所报百无一实。吏民重困,而厂卫题请辄从。隆庆初,给事中欧阳一敬极言其弊,言:‘缉事员役,其势易逞,而又各类计所获功次,以为升授。则凭可逞之势,邀必获之功,枉人利己,何所不至。有盗经出首幸免,故令多引平民以充数者;有括家囊为盗赃,挟市豪以为证者;有潜构图书,怀挟伪批,用妖言假印之律相诬陷者;或姓名相类,朦胧见收;父诉子孝,坐以忤逆。所以被访之家,谚称为铲,毒害可知矣。乞自今定制,机密重情,事干宪典者,厂卫如故题请。其情罪不明,未经谳审,必待法司详拟成狱之后,方与纪功。仍敕兵、刑二部勘问明白,请旨升赏。或经缉拿未成狱者,不得虚冒比拟,及他词讼不得概涉,以侵有司之事。如狱未成,而官校及镇抚司拷打伤重,或至死者,许法司参治。法司容隐扶同,则听科臣并参。如此则功必覆实,访必当事,而刑无冤滥。’时不能用也。
内官同法司录囚,始于正统六年,命何文渊、王文审行在疑狱,敕同内官兴安。周忱、郭瑾往南京,敕亦如之。时虽未定五年大审之制,而南北内官得与三法司刑狱矣。景泰六年,命太监王诚会三法司审录在京刑狱,不及南京者,因灾创举也。成化八年,命司礼太监王高、少监宋文毅两京会审,而各省恤刑之差,亦以是岁而定。十七年辛卯,命太监怀恩同法司录囚。其后审录必以丙辛之岁。弘治九年不遣内官。十三年,以给事中丘俊言,复命会审。凡大审录,赍敕张黄盖于大理寺,为三尺坛,中坐,三法司左右坐,御史、郎中以下捧牍立,唯诺趋走惟谨。三法司视成案,有所出入轻重,俱视中官意,不敢忤也。成化时,会审有弟助兄斗,因殴杀人者,太监黄赐欲从末减。尚书陆瑜等持不可,赐曰:‘同室斗者,尚被发缨冠救之,况其兄乎?’瑜等不敢难,卒为屈法。万历三十四年大审,御史曹学程以建言久击,群臣请宥,皆不听。刑部侍郎沈应文署尚书事,合院寺之长,以书抵太监陈矩,请宽学程罪。然后会审,狱具,署名同奏。矩复密启,言学程母老可念。帝意解,释之。其事甚美,而监权之重如此。锦衣卫使亦得与法司午门外鞫囚,及秋后承天门外会审,而大审不与也。每岁决囚后,图诸囚罪状于卫之外垣,令人观省。内臣曾奉命审录者,死则于墓寝画壁,南面坐,旁列法司堂上官,及御史、刑部郎引囚鞠躬听命状,示后世为荣观焉。
成化二年,命内官临斩强盗宋全。嘉靖中,内臣犯法,诏免逮问,唯下司礼监治。刑部尚书林俊言:‘宫府一体,内臣所犯,宜下法司,明正其罪,不当废祖宗法。’不听。按太祖之制,内官不得识字、预政,备扫除之役而已。末年焚锦衣刑具,盖示永不复用。而成祖违之,卒贻子孙之患,君子惜焉。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楼主| 延章 发表于 2012-6-18 10:11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feature"> 明史   卷九十六‧志第七十二  艺文一 明太祖定元都,大将军收图籍致之南京,复诏求四方遗书,设秘书监丞,寻改翰林典籍以掌之。永乐四年,帝御便殿阅书史,问文渊合藏书。解缙对以尚多阙略。帝曰:‘士庶家稍有余资,尚欲积书,况朝廷乎?’遂命礼部尚书郑赐遣使访购,惟其所欲与之,勿较值。北京既建,诏修撰陈循取文渊阁书一部至百部,各择其一,得百柜,运致北京。宣宗尝临视文渊阁,亲披阅经史,与少傅杨士奇等讨论,因赐士奇等诗。是时,秘阁贮书约二万余部,近百万卷,刻本十三,抄本十七。正统间,士奇等言:‘文渊阁所贮书籍,有祖宗御制文集及古今经史子集之书,向贮左顺门北廊,今移于文渊阁、东阁,臣等逐一点勘,编成书目,请用宝钤识,永久藏弆。’制曰‘可’。正德十年,大学士梁储等请检内阁并东阁藏书残阙者,令原管主事李继先等次第修补。先是,秘阁书籍皆宋、元所遗,无不精美,装用倒褶,四周外向,虫鼠不能损。迄流贼之乱,宋刻元镌胥归残阙。至明御制诗文,内府镂板,而儒臣奉敕修纂之书及象魏布告之训,卷帙既伙,文藻复优,当时颁行天下。外此则名公卿之论撰,骚人墨客一家之言,其工者深醇大雅,卓卓可传。即有怪奇驳杂出乎其间,亦足以考风气之正变,辨古学之源流,识大识小,掌故备焉。挹其华实,无让前徽,可不谓文运之盛欤!
四部之目,昉自荀昉,晋、宋以来因之。前史兼录古今载籍,以为皆其时柱下之所有也。明万历中,修撰焦竑修国史,辑经籍志,号称详博。然延阁广内之藏,竑亦无从遍览,则前代陈编,何凭记录,区区掇拾遗闻,冀以上承隋志,而赝书错列,徒滋讹舛。故今第就二百七十年各家著述,稍为釐次,勒成一志。凡卷数莫考、疑信未定者,宁阙而不详云。
经类十:一曰易类,二曰书类,三曰诗类,四曰礼类,五曰乐类,六曰春秋类,七曰孝经类,八曰诸经类,九曰四书类,十曰小学类。
周易旁注前图二卷、周易旁注十卷
梁寅周易参义十二卷
赵汸大易文诠八卷
鲍恂大易举隅三卷(又名大易钩玄。)
林大同易经奥义二卷
欧阳贞周易问辨三十卷
朱谧易学启蒙述解二卷
张洪周易传义会通十五卷
程汝器周易集传十卷
永乐中敕修周易传义大全二十四卷、义例一卷胡广等纂。
杨士奇周易直指十卷
刘髦石潭易传撮要一卷
林志周易集说三卷
李贤读易记一卷
刘定之周易图释三卷
王恕玩易意见二卷
罗伦周易说旨四卷
谈纲读易愚虑二卷,易考图义一卷,卜筮节要一卷,易义杂言一卷,易指考辨一卷
蔡清周易蒙引二十四卷
朱绶易经精蕴二十四卷
何孟春易疑初筮告蒙约十二卷
胡世宁读易私记四卷
陈凤梧集定古易十二卷
刘玉执斋易图说一卷
许诰图书管见一卷
周用读易日记一卷
崔铣读易余言五卷,易大象说一卷
湛若水修复古易经传训测十卷
张邦奇易说一卷
郑善夫易论一卷
吕柟周易说翼三卷
王崇庆周易义卦二卷
唐龙易经大旨四卷
韩邦奇易学启蒙意见四卷(一名周学疏原、易占经纬四卷)
锺芳学易疑义三卷
王道周易亿四卷
梅𬸦古易考原三卷
金贲亨学易记五卷
舒芬易笺问一卷
季本易学四同八卷、图文余辨一卷、蓍法别传一卷、古易辨一卷
林希元易经存疑十二卷
陈琛易经通典六卷一名浅说。
方献夫周易约说十二卷
余诚易图说一卷
黄芹易图识漏一卷
李舜臣易卦辱言一卷
叶良佩周易义丛十六卷
丰坊古易世学十五卷(坊云家有古易,传自远祖丰稷。又有古书世学六卷,言得朝鲜、倭国二本,合于今文。古文石经、古本鲁诗世学三十六卷,亦言丰稷所传。钱谦益谓皆坊伪撰也。)
唐枢易修墨守一卷
罗洪先易解一卷
杨爵周易辨录四卷
薛甲易象大旨八卷
熊过周易象旨决录七卷
胡经易演义十八卷
王畿大象义述一卷
卢翰古易中说四十四卷
陈言易疑四卷
陈士元易象钩解四卷易象汇解二卷
鲁邦彦图书就正录一卷
李贽九正易因四卷(贽自谓初著易因一书,改至八九次而后定,故有‘九正’之名。)
徐师曾今文周易演义十二卷
姜宝周易补疑十二卷
顾曾唯周易详蕴十三卷
孙应鳌易谈四卷
邓元锡易经绎五卷
颜鲸易学义林十卷
陈锡易原一卷
王世懋易解一卷
徐元气周易详解十卷
万廷言易说四卷、易原四卷
杨时乔周易古今文全书二十一卷
来知德周易集注十六卷
任惟贤周易义训十卷
张献翼读易韵考七卷
曾士传正易学启蒙一卷
叶山八白易传十六卷
金瑶六爻原意一卷
李逢期易经随笔三卷
方社昌周易指要三卷
孙从龙周易参疑十卷
沈一贯易学十二卷
冯时可易说五卷
唐鹤征周易象义四卷
黄正宪易象管窥十五卷
郭子章易解十五卷
吴中立易铨古本三卷
周坦易图说一卷
朱篁易邮七卷
朱谋玮易象通八卷
陈第伏羲图赞二卷
邓伯羔古易诠二十九卷,今易诠二十四卷
傅文兆羲经十一翼五卷
林兆恩易外别传一卷
王宇周易占林四卷
彭好古易钥五卷
方时化易疑一卷,易引九卷,周易颂二卷,学易述谈四卷
章潢周易象义十卷
姚舜牧易经疑问十二卷
颜素易研六卷
曾朝节易测十卷
邹元标易彀通一卷
徐三重易义一卷
苏濬周易冥冥篇四卷,易经儿说四卷
沈孚闻周易日钞十一卷
屠隆读易便解四卷
杨启新易林疑说二卷
锺化民读易钞十四卷
李廷机易经纂注四卷、易答问四卷
邹德溥易会八卷
钱一本像象管见七卷,易象钞、续钞共六卷,四圣一心录四卷
潘士藻洗心斋读易述十七卷
岳元声易说三卷
顾允成易图说意言四卷
焦竑易筌六卷
高攀龙大易易简说三卷,周易孔义一卷
郝敬周易正解二十卷,易领四卷,问易补七卷,学易枝言二卷
张纳陛学易饮河八卷
吴炯周易绎旨八卷
万尚烈易赞测一卷,易大象测一卷
吴默易说六卷
姚文蔚周易旁注会通十四卷
李本固古易汇编意辞集十七卷
杨廷筠易显六卷
汤宾尹易经翼注四卷
孙慎行周易明洛义纂述六卷,不语易义二卷
曹学佺周易可说七卷
张汝霖周易因指八卷
崔师训大成易旨二卷
刘宗周周易古文钞三卷,读易图记一卷
薛三省易蠡二卷
程汝继周易宗义十二卷
王三善周易象注九卷
魏濬周易古象通八卷
樊良枢易疑一卷,易象二卷
高捷易学象辞二集十二卷
陆振奇易芥十卷
杨瞿崃易林疑说十卷
王纳谏周易翼注三卷
陆梦龙易略三卷
文翔凤邵窝易诂一卷
卓尔康易学全书五十卷
缪昌期周易会通十二卷
罗喻义读易内篇、问篇、外篇共七卷
程玉润周易演旨六十五卷
钱士升易揆十二卷
钱继登易篑三卷
吴极易学五卷
方孔照周易时论十五卷
徐世淳易就六卷
汪邦柱周易会通十二卷
叶宪祖大易玉匙六卷
方鲲易荡二卷
鲍观白易说二卷
张伯枢易象大旨三卷
吴桂森像象述五卷
郑维岳易经意言六卷
喻有功周易悬镜七卷
潘士龙演易图说一卷
洪守美易说醒四卷
余叔纯周易读五卷
陆起龙周易易简编四卷
徐奇周易卦义二卷
洪化昭周易独坐谈五卷
沈瑞锺周易广筌二卷
林有桂易经观理说四卷
陈履祥孔易彀一卷
许顺义易经三注粹钞四卷
王祚昌周易敝书五卷
容若春今易图学心法释义十卷
张次仲周易玩辞困学记十二卷
顾枢西畴易稿三卷
陈仁锡羲经易简录八卷
黄道周易象正十四卷,三易洞玑十六卷
倪元璐儿易内仪六卷、外仪十五卷
龙文光乾乾篇三卷
文安之易佣十四卷
林胤昌周易耨义六卷
张镜心易经增注十二卷
李奇玉易义四卷
朱之俊周易纂六卷
何楷古周易订诂十六卷
侯峒曾易解三卷
黎遂球周易爻物当名二卷
郑赓唐读易搜十二卷
陈际泰易经大意七卷,群经辅易说一卷,周易翼简捷解十六卷
秦镛易序图说二卷
金铉易说一卷
黄端伯易疏五卷
来集之读易偶通二卷
右易类,二百二十二部,一千五百七十卷。
明太祖注尚书洪范一卷帝尝命儒臣书洪范,揭于御座之右,因自为注。
仁宗体尚书二卷(释尚书中皋陶谟、甘誓、盘庚等十六篇,以讲解更其原文。)
世宗书经三要三卷(帝以太祖有注洪范一篇,因注无逸,再注伊训,分三册,共为一书。已乃制洪范序略一篇,复将皋陶谟、伊训、无逸等篇通加注释,名曰书经三要。)
洪武中敕修书传会选六卷(太祖以蔡沈书传有得有失,诏刘三吾等订正之。又集诸家之说,足其未备。书成颁刻,然世竟鲜行。永乐中,修大全,一依蔡传,取便于士子举业,此外不复有所考究也。)
朱升尚书旁注六卷,书传补正辑注一卷
梁寅书纂义十卷
朱右书集传发挥十卷,禹贡凡例一卷
徐兰书经体要一卷
陈雅言尚书卓跃六卷
郭元亮尚书该义十二卷
永乐中敕修书传大全十卷(胡广等纂。)
张洪尚书补传十二卷
彭勖书传通释六卷
徐善述尚书直指六卷
陈济书传补注一卷
徐骥洪范解订正一卷
章陬书经提要四卷
费希冉尚书本旨七卷
杨守陈书私钞一卷
黄瑜书经旁通十卷
李承恩书经拾蔡二卷
杨廉洪范纂要一卷
熊宗立洪范九畴数解八卷
张邦奇书说一卷
吴世忠洪范考疑一卷
郑善夫洪范论一卷
刘天民洪范辨疑一卷
马明衡尚书疑义一卷
吕柟尚书说疑五卷
韩邦奇禹贡详略二卷
王崇庆书经说略一卷
舒芬书论一卷
郑晓尚书考二卷,禹贡图说一卷
马森书传敷言十卷
张居正书经直解八卷
王樵尚书日记十六卷,书帷别记四卷
陈锡尚书经传别解一卷
归有光洪范传一卷,考定武成一卷
程弘宾书经虹台讲义十二卷
屠本畯尚书别录六卷
邓元锡尚书释二卷
章潢尚书图说三卷
陈第尚书疏衍四卷
罗敦仁尚书是正二十卷
锺庚阳尚书传心录七卷
王祖嫡书疏丛钞一卷
瞿九思书经以俟录六卷
姚舜牧书经疑问十二卷
刘应秋尚书旨十卷
郭正域东宫进讲尚书义一卷
钱一本范衍十卷
袁宗道尚书纂注四卷
焦竑禹贡解一卷
吴炯书经质疑一卷
王肯堂尚书要旨三十一卷
郝敬尚书辨解十卷
卢廷选尚书雅言六卷
曹学佺书传会衷十卷
谢廷赞书经翼注七卷
赵惟寰尚书蠡四卷
陆键尚书传翼十卷
张尔嘉尚书贯言二卷
姜逢元禹贡详节一卷
朱道行尚书集思通十二卷
史惟堡尚书晚订十二卷
杨肇芳尚书副墨六卷
潘士遴尚书苇籥五十卷
徐大仪书经补注六卷
黄道周洪范明义四卷
郑鄤禹贡注一卷
艾南英禹贡图注一卷
傅元初尚书撮义四卷
袁俨尚书百家汇解六卷
江旭奇尚书传翼二卷
朱朝瑛读书略记二卷
茅瑞征虞书笺二卷,禹贡汇疏十二卷
王纲振禹贡逆志一卷
张能恭禹贡订传一卷
黄翼登禹贡注删一卷
夏允彝禹贡古今合注五卷
罗喻义洪范直解一卷,读范内篇一卷
右书类,八十八部,四百九十七卷。
周是修诗小序集成三卷
梁寅诗演义八卷,诗考四卷
朱升诗旁注八卷
汪克宽诗集传音义会通三十卷
曾坚诗疑大鸣录一卷
朱善诗解颐四卷
高颐诗集传解二十卷
张洪诗正义十五卷
杨禹锡诗义二卷
郑旭诗经总旨一卷
永乐中敕修诗集传大全二十卷胡广等纂。
范理诗集解三十卷
王逢诗经讲说二十卷
孙鼎诗义集说四卷
李贤读诗纪一卷
杨守陈诗私钞四卷
易贵诗经直指十五卷
程楷诗经讲说二十卷
陆深俨山诗微二卷
张邦奇诗说一卷
湛若水诗厘正二十卷
吕柟毛诗序说六卷
胡缵宗胡氏诗识三卷
王崇庆诗经衍义一卷
季本诗说解颐八卷、总论二卷
黄佐诗传通解二十五卷
潘恩诗经辑说七卷
陆垹诗传存疑一卷
薛应旗方山诗说八卷
陈锡诗辨疑一卷
劳堪诗林伐柯四卷
沈一贯诗经纂注四卷
冯时可诗亿二卷
郭子章诗传书例四卷
朱得之印古诗说一卷
袁仁毛诗或问二卷
邓元锡诗绎三卷
陈第毛诗古音考四卷
朱谋玮诗故十卷
凌濛初圣门传诗嫡冢十六卷,诗逆四卷
陶其情诗经注疏大全纂十二卷
赵一元诗经理解十四卷
黄一正诗经埤传八卷
冯复京六家诗名物疏五十五卷
吴雨毛诗鸟兽草木疏三十卷
唐汝谔毛诗微言二十卷
瞿九思诗经以俟录六卷
姚舜牧诗经疑问十二卷
林兆珂毛诗多识篇七卷
汪应蛟学诗略一卷
徐常吉毛诗翼说五卷
吴炯诗经质疑一卷
郝敬毛诗原解三十六卷、序说八卷
张彩诗原三十卷
徐必达南州诗说六卷
刘宪宠诗经会说八卷
曹学佺诗经质疑六卷
沈万钶诗经类考三十卷
顾起元尔雅堂诗说四卷
蔡毅中诗经补传四卷
沈守正诗经说通十四卷
樊良枢诗商五卷
徐光启毛诗六帖六卷
赵琮葩经约说十卷
庄廷臣诗经逢源八卷
邹忠胤诗传阐二十四卷
陆化熙诗通四卷
胡胤嘉读诗录二卷
朱道行诗经集思通十二卷
何楷毛诗世本古义二十八卷
张次仲待轩诗记六卷
张睿卿诗疏一卷
唐达毛诗古音考辨一卷
张溥诗经注疏大全合纂三十四卷
高承埏五十家诗义裁中十二卷
朱朝瑛读诗略记二卷
张星懋诗采八卷
高鼎熹诗经存旨八卷
韦调鼎诗经考定二十四卷
赵起元诗权八卷
乔中和葩经旁意一卷
胡绍曾诗经胡传十二卷
范王孙诗志二十六卷
右诗类,八十七部,九百八卷。
方孝孺周礼考次目录一卷
何乔新周礼集注七卷,周礼明解十二卷
陈凤梧周礼合训六卷
魏校周礼沿革传六卷、官职会通二卷
杨慎周官音诂一卷
舒芬周礼定本十三卷
季本读礼疑图六卷
陈深周礼训隽十卷、周礼训注十八卷、考工记句诂一卷
唐枢周礼因论一卷
罗洪先周礼疑一卷
王圻续定周礼全经集注十四卷
李如玉周礼会注十五卷
柯尚迁周礼全经释原十四卷
金瑶周礼述注六卷
王应电周礼传十卷,周礼图说二卷,学周礼法一卷,非周礼辨一卷
冯时行周礼别说一卷
施天麟周礼通义二卷
徐即登周礼说十四卷
焦竑考工记解二卷
陈与郊考工记辑注二卷
郝敬周礼完解十二卷
郭良翰周礼古本订注六卷
孙攀古周礼释评六卷
陈仁锡周礼句解六卷
张采周礼合解十八卷
林兆珂考工记述注二卷
徐昭庆考工记通二卷
王志长周礼注疏删翼三十卷
郎兆玉注释古周礼六卷
沈羽明周礼汇编六卷(已上周礼。)
汪克宽经礼补逸九卷
黄润玉仪礼戴记附注五卷
何乔新仪礼叙录十七卷
陈凤梧射礼集要一卷
湛若水仪礼补逸经传测一卷
徐骏五服集证一卷
王廷相昏礼图一卷,乡射礼图注一卷,丧礼论一卷,丧礼备纂二卷
舒芬士相见礼仪一卷
闻人诠饮射图解一卷
朱缙射礼集解一卷
胡缵宗仪礼郑注附逸礼二十五卷
郝敬仪礼节解十七卷
王志长仪礼注疏删翼十七卷(已上仪礼。)
连伯聦礼记集传十六卷
朱右深衣考一卷
黄润玉考定深衣古制一卷
永乐中敕修礼记大全三十卷胡广等纂。
郑节礼传八十卷
岳正深衣注疏一卷
杨廉深衣纂要一卷
夏时正深衣考一卷
王廷相夏小正集解一卷,深衣图论一卷
夏言深衣考一卷
王崇庆礼记约蒙一卷
杨慎檀弓丛训二卷一名附注,夏小正解一卷
张孚敬礼记章句八卷
戴冠礼记集说辨疑一卷
柯尚迁曲礼全经类释十四卷
李孝先投壶谱一卷
黄乾行礼记日录四十九卷
闻人德润礼记要旨补十六卷
丘蕣礼记摘训十卷
徐师曾礼记集注三十卷
戈九畴礼记要旨十六卷
陈与郊檀弓辑注二卷
姚舜牧礼记疑问十二卷
沈一中礼记述注十八卷
王荁礼记纂注四卷
郝敬礼记通解二十二卷
余心纯礼经搜义二十八卷
刘宗周礼经考次正集十四卷、分集四卷
樊良枢礼测二卷
陈有元礼记约述八卷
朱泰祯礼记意评四卷
汤三才礼记新义三十卷
王翼明礼记补注三十卷
黄道周月令明义四卷,坊记集传二卷,表记集传二卷,缁衣集传二卷
陈际泰王制说一卷
张习孔檀弓问四卷
卢翰月令通考十六卷
杨鼎熙礼记敬业八卷
阎有章说礼三十一卷(已上礼记。)
夏时正三礼仪略举要十卷
湛若水二礼经传测六十八卷(大略以曲礼、仪礼为经,礼记为传。)
吴岳礼考一卷
刘绩三礼图二卷
贡汝成三礼纂注四十九卷
李黼二礼集解十二卷(合周礼、仪礼为一,集诸家之说以解之。)
李经纶三礼类编三十卷
邓元锡三礼编释二十六卷
唐伯玉礼编二十八卷(已上通礼。)
右礼类,一百七部,一千一百二十一卷。
湛若水古乐经传全书二卷
张敔雅乐发微八卷,乐书杂义七卷
韩邦奇律吕新书直解一卷、苑洛志乐二十卷
周瑛律吕管钥一卷
刘绩六乐图二卷
黄佐礼典四十卷,乐典三十六卷
何瑭乐律管见一卷(一名律吕管见。)
吕柟诗乐图谱十八卷
季本乐律纂要一卷,律吕别书一卷
李文利大乐律吕元声六卷,大乐律吕考证四卷
张谔大成乐舞图谱二卷,古雅心谈一卷
李文察乐记补说二卷,四圣图解二卷,律吕新书补注一卷,典乐要论三卷,古乐筌蹄九卷,青宫乐调三卷
刘濂乐经元义八卷,九代乐章二十三卷
邓文宪律吕解注二卷
黄积庆乐律管见二卷(正李文利之非。)
唐顺之乐论八卷
蔡宗兖律同二卷
杨继盛拟补乐经一卷
潘峦文庙乐编二卷
李璧宴飨乐谱一卷
葛见尧含少论略一卷
吕怀律吕古义二卷,韵乐补遗二卷,律吕广义三卷
孙应鳌律吕分解发明四卷
王邦直律吕正声六十卷
朱载堉乐律全书四十卷
乐和声大成乐舞图说一卷
何栋如文庙雅乐考二卷
史记事大成礼乐集三卷
瞿九思孔庙礼乐考五卷
李之藻頖宫礼乐疏十卷
黄居中文庙礼乐志十卷
梅鼎祚古乐苑五十二卷,衍录四卷,唐乐苑三十卷
黄汝良乐律志四卷
王朝玺律吕新书私解一卷
王思宗黄锺元统图说一卷,八音图注一卷
叶广礼乐合编三十卷
王正中律书详注一卷
右乐类,五十四部,四百八十七卷。
春秋本末三十卷(洪武中,懿文太子命宫臣傅藻等编。)
赵汸春秋集传十五卷,附录二卷,春秋属辞十五卷,左传补注十卷
梁寅春秋考义十卷
张以宁春秋尊王发微八卷,春秋春王正月考一卷,辨疑一卷
汪克宽春秋胡传附录纂疏三十卷
徐尊生春秋论一卷
蔡深春秋纂十卷
李衡春秋释例集说三卷
石光霁春秋书法钩玄四卷
永乐中敕修春秋集传大全三十七卷(胡广等纂。)
金幼孜春秋直指三十卷,春秋要旨三卷
张洪春秋说约十二卷
余秉鉴春秋会传十五卷,提要一卷
张复春秋中的一卷
童品春秋经传辨疑一卷
余本春秋传疑一卷
郭登春秋左传直解十二卷
邵宝左觿一卷
杨循吉春秋经解摘录一卷
湛若水春秋正传三十七卷
金贤春秋纪愚十卷
刘节春秋列传五卷
刘绩春秋左传类解二十卷
张邦奇春秋说一卷
席书元山春秋论一卷
江晓春秋补传十五卷
魏校春秋经世书二卷
蔡芳春秋训义十一卷
吕柟春秋说志五卷
许诰春秋意见一卷
胡世宁春秋志疑十八卷
锺芳春秋集要二卷
杨慎春秋地名考一卷
汤虺春秋易简发明二十卷
季本春秋私考三十卷
王崇庆春秋析义二卷
王道春秋亿四卷
胡缵宗春秋本义十二卷
姜䌹春秋曲言十卷
李濂夏周正辨疑会通四卷
陆粲左传附注五卷春秋左氏觿二卷,胡传辨疑二卷
任桂春秋质疑四卷
黄佐缵春秋明经十二卷
石琚左传章略三卷
唐顺之春秋论一卷,左氏始末十二卷
赵恒春秋录疑十七卷
魏谦吉春秋大旨十卷
詹莱春秋原经十七卷
林命春秋订疑十二卷
姚咨春秋名臣传十三卷
袁颢春秋传三十卷
袁祥春秋或问八卷
袁仁鍼胡篇一卷
邵弁春秋尊王发微十卷属辞比事八卷,或问一卷,凡例辑略一卷。
傅逊春秋左传属事二十卷,春秋左传注解辨误二卷
严讷春秋国华十七卷
高拱春秋正旨一卷
姜宝春秋事义全考二十卷,春秋读传解略十二卷(疏胡传之义意,以便学者。)
王樵春秋辑传十五卷,凡例三卷
马森春秋伸义辨类二十九卷
许孚远左氏详节八卷
颜鲸春秋贯玉四卷
李攀龙春秋孔义十二卷
汪道昆春秋左传节文十五卷
吴国伦春秋世谱十卷(以春秋列国事实见于史记、他书者,分国为诸侯世家。)
徐学谟春秋亿六卷
朱睦○春秋诸传辨疑四卷
王锡爵左传释义评苑二十卷
邓元锡春秋绎一卷
黄洪宪春秋左传释附二十七卷
黄正宪春秋翼附二十卷
冯时可左氏讨二卷,左氏论二卷,左氏释二卷
穆文熙国概六卷
余懋学春秋蠡测四卷
凌稚隆左传测义七十卷
钱时俊春秋胡传翼三十卷
冷逢震周正考一卷
徐即登春秋说十一卷
邹德溥春秋匡解八卷
姚舜牧春秋疑问十二卷
郝敬春秋直解十二卷
郑良弼春秋或问十四卷,存疑一卷,续义二卷
张事心春秋左氏人物谱一卷
陆曾晔编春秋所见所闻所传闻三卷
施仁左粹类纂十二卷
陈可言春秋左传类事三十六卷
曹宗儒春秋序事本末三十卷,逸传三卷,左氏辨三卷
曹学佺春秋阐义十二卷,春秋义略三卷
钱世扬春秋说十卷
王衡春秋纂注四卷
魏靖国三传异同三十卷
卓尔康春秋辨义四十卷
张国经春秋比事七卷
钱应奎左记十一卷
张铨春秋补传十二卷
冯伯礼春秋罗纂十二卷
耿汝忞春秋愍渡十五卷
顾懋樊春秋义三十卷
王震春秋左翼四十三卷
徐允禄春秋愚谓四卷
冯梦龙春秋衡库二十卷
林嗣昌春秋易义十二卷
张溥春秋三书三十一卷
余飏春秋存俟十二卷
虞宗瑶春秋提要二卷
刘城春秋左传地名录二卷
孙范左传纪事本末二十二卷
来集之春秋志在十二卷,四传权衡一卷
贺仲轼春秋归义三十二卷,便考十卷
右春秋类,一百三十一部,一千五百二十五卷。
宋濂孝经新说一卷
孙贲孝经集善一卷
孙吾与孝经注解一卷
方孝孺孝经诫俗一卷
晏璧孝经刊误一卷
曹端孝经述解一卷
刘实孝经集解一卷
薛瑄定次孝经今古文一卷
杨守陈孝经私钞八卷
余本孝经集注三卷
王守仁孝经大义一卷
陈深孝经解诂一卷
归有光孝经叙录一卷
李材孝经疏义一卷
杨起元孝经外传一卷,孝经引证二卷
虞淳熙孝经迩言九卷,孝经集灵一卷
胡时化注解孝经一卷
吴㧑谦重定孝经列传七卷
朱鸿孝经质疑一卷,集解一卷
王元祚孝经汇注三卷
陈仁锡孝经小学详解八卷
黄道周孝经集传二卷
何楷孝经集传二卷
张有誉孝经衍义六卷
江旭奇孝经疏义一卷
瞿罕孝经贯注二十卷,孝经存余三卷,孝经考异一卷,孝经对问三卷
吕维祺孝经本义二卷,孝经大全二十八卷,或问三卷
右孝经类,三十五部,一百二十八卷。
蒋悌生五经蠡测六卷
董彝经疑十卷
黄润玉经书补注四卷,经谱一卷
周洪谟经书辨疑录三卷
王恕石渠意见二卷,拾遗一卷,补缺一卷
章懋诸经讲义二卷
邵宝简端录十二卷
王崇庆五经心义五卷
王守仁五经臆说四十六卷
吕柟经说十卷
杨慎经说八卷
詹莱七经思问三卷
郑世威经书答问十卷
薛治五经发挥七十卷
丁奉经传臆言二十八卷
唐顺之五经总论一卷
胡宾六经图全集六卷
陈深十三经解诂六十卷
穆相五经集序二卷
王觉五经四书明音八卷
蔡汝楠说经札记八卷
朱睦○授经图二十卷,五经稽疑六卷,经序录五卷
陈士元五经异文十一卷
王世懋经子臆解一卷
徐常吉遗经四解四卷,六经类雅五卷
周应宾九经考异十二卷,逸语一卷
郝敬九部经解一百六十五卷
陈禹谟经言枝指十卷
蔡毅中六经注疏四十三卷
卜大有经学要义五卷
杜质明儒经翼七卷
陈仁锡六经图考三十六卷
杨联芳群经类纂三十四卷
杨维休五经宗义二十卷
张瑄五经研朱集二十二卷
顾梦麟十一经通考二十卷
右诸经类,四十三部,七百三十四卷。
陶宗仪四书备遗二卷
刘醇四书解疑四卷
周是修论语类编二卷
永乐中敕修四书大全三十六卷胡广等纂。
孔谔中庸补注一卷
黄润玉学庸通旨一卷
周洪谟四书辨疑录三卷
丁玑大学疑义一卷
蔡清四书蒙引十五卷
王守仁古本大学注一卷
朱绶四书补注三卷
夏良胜中庸衍义十七卷
湛若水中庸测一卷
程嗣光四书讲义十卷
吕柟四书因问六卷
魏校大学指归一卷
王道大学亿一卷
穆孔晖大学千虑一卷
季本四书私存三十七卷
薛甲四书正义十二卷
梁格集四书古义补十卷
金贲亨学庸义二卷
苏濂四书通考补遗六卷
朱润四书通解十卷
马森学庸口义三卷
廖纪四书管窥四卷
陈士元论语类考二十卷,孟子杂记四卷
许孚远论语学庸述四卷
谢东山中庸集说启蒙一卷
唐枢四书问录二卷
杨时乔四书古今文注发九卷
李材论语大意十二卷
顾宪成大学通考一卷,大学质言一卷
管志道论语订释十卷,中庸测义一卷,孟子订释七卷
邹元标学庸商求二卷
郑维岳四书知新日录三十七卷
王肯堂论语义府二十卷
史记事四书疑问五卷
郝敬四书摄提十卷
姚舜牧四书疑问十二卷
李槃中庸臆说一卷
吴应宾中庸释论十二卷
顾起元中庸外传三卷
林茂槐四书正体五卷
陈禹谟谈经苑四十卷,汉诂纂二十卷,引经绎五卷,人物概十五卷,名物考二十卷
陶廷奎四书正学衍说八卷
刘元卿四书宗解八卷
陈仁锡四书语录一百卷,四书析义十卷,四书备考八十卷
张溥四书纂注大全三十七卷
右四书类五十九部,七百十二卷
危素尔雅略义十九卷
朱睦○训林十二卷
朱谋玮骈雅七卷
李文成博雅志十三卷
张萱汇雅前编二十卷,后编二十卷
罗曰褧雅余八卷
穆希文蟫史集十一卷
黄裳小学训解十卷
朱升小四书五卷(集宋元儒方逢辰名物蒙求、程若庸性理字训、陈栎历代蒙求各一卷,黄继善史学提要二卷)
何士信小学集成十卷,图说一卷
赵古则学范六卷,童蒙习句一卷
方孝孺幼仪杂箴一卷
张洪小学翼赞诗六卷
郑真学范六卷
朱逢吉童子习一卷
吴讷小学集解十卷
刘实小学集注六卷
丘陵婴教声律二十卷
廖纪童训一卷
陈选小学句读六卷
王云凤小学章句四卷
湛若水古今小学六卷
锺芳小学广义一卷
黄佐小学古训一卷
王崇文蒙训一卷
王崇献小学撮要六卷
朱载玮困蒙录一卷
耿定向小学衍义二卷
吴国伦训初小鉴四卷
周宪王有炖家训一卷
朱勤美谕家迩谈二卷
郑绮家范二卷
王士觉家则一卷
程达道家教辑录一卷
周是修家训十二卷
杨荣训子编一卷
曹端家规辑略一卷
杨廉家规一卷
何瑭家训一卷
程敏政贻范录三十卷
周思兼家训一卷
孙植家训一卷
吴性宗约一卷,家训一卷
杨继盛家训一卷
王祖嫡家庭庸言二卷(已上小学。)女诫一卷(洪武中命儒臣编。)
高皇后内训一卷
文皇后劝善书二十卷
章圣太后女训一卷(献宗为序,世宗为后序。)
慈圣太后女鉴一卷,内则诗一卷(嘉靖中,命方献夫等撰。)
黄佐姆训一卷
王敬臣妇训一卷
王直女教续编一卷(已上女学。)洪武正韵十六卷
孙吾与韵会订正四卷
谢林字学源委五卷
赵古则声音文字通一百卷,六书本义十二卷
穆正文字谱系十二卷
兰廷秀韵略易通二卷
章黻韵学集成十二卷,直音篇七卷
涂观六书音义十八卷
黄谏从古正文六卷
顾充字类辨疑二卷
张颖古今韵释五卷
梁伦稽古叶声二卷
周瑛书纂五卷
音释一卷
王应电同文备考九卷
杨慎转注古音略五卷,古音丛目五卷,古音猎要五卷,古音附录五卷,古音余五卷,古音略例一卷,六书练证五卷,六书索隐五卷,古文韵语二卷,韵林原训五卷,奇字韵五卷,韵藻四卷
方豪韵补五卷
龚时宪玉篇鉴磻四十卷
刘隅古篆分韵五卷
潘恩诗韵辑略五卷
张之象四声韵补五卷
陈士元古俗字略七卷,韵苑考遗四卷
田艺蘅大明同文集五十卷
茅溱韵谱本义十六卷
焦竑俗书刊误十二卷
方日升古今韵会小补三十卷
程元初五经词赋叶韵统宗二十四卷
黄锺音韵通括二卷
郝敬读书通二十卷
林茂槐读书字考略四卷
赵宧光说文长笺七十二卷,六书长笺十三卷
梅膺祚字汇十二卷
吴汝纪古今韵括五卷
吴继仕音声纪元六卷
吕维祺音韵日月灯六十卷
周宇字考启蒙十六卷,认字测三卷
周伯殷字义切略二卷
杨昌文篆韵正义五卷
熊晦类聚音韵三十卷
杨廉缀算举例一卷,数学图诀发明一卷
顾应祥测圆算术四卷,弧矢算术二卷,释测圆海镜十卷
唐顺之句股等六论一卷
朱载堉嘉量算经三卷
李瓒同文算指通编二卷,前编二卷
杨辉九章一卷(已上书数。)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楼主| 延章 发表于 2012-6-18 10:11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feature"> 明史   卷九十七‧志第七十三  艺文二 史类十:一曰正史类,编年在内。二曰杂史类,三曰史钞类,四曰故事类,五曰职官类,六曰仪注类,七曰刑法类,八曰传记类,九曰地理类,十曰谱牒类。
明太祖实录二百五十七卷(建文元年,董伦等修。永乐元年,解缙等重修。九年,胡广等复修。起元至正辛卯,讫洪武三十一年戊寅,首尾四十八年。万历,允科臣杨天民请,附建文帝元、二、三、四年事迹于后。)
日历一百卷、(洪武中,詹同等编,具载太祖征讨平定之绩,礼乐治道之详。)宝训十五卷(日历即成,詹同等又请分类更辑圣政为书,凡五卷。其后史官随类增至十五卷。)
成祖实录一百三十卷,宝训十五卷(杨士奇等修。)仁宗实录十卷,宝训六卷(蹇义等修。)宣宗实录一百十五卷,宝训十二卷(杨士奇等修。)
英宗实录三百六十一卷、(成化元年,陈文等修,起宣德十年正月,讫天顺八年正月,首尾三十年。附景泰帝事迹于中,凡八十七卷。)宝训十二卷(与实录同修。)
宪宗实录二百九十三卷,宝训十卷(刘吉等修。)
孝宗实录二百二十四卷、(正德元年,刘健、谢迁等修。未几健、迁皆去位,焦芳等续修。)宝训十卷(与实录同修。)
武宗实录一百九十七卷,宝训十卷(费宏等修。)
睿宗实录五十卷,宝训十卷(嘉靖四年,大学士费宏言:‘献皇帝嘉言懿行,旧邸必有成书,宜取付史馆纂修。’从之。)
世宗实录五百六十六卷,宝训二十四卷(隆庆中,徐阶等修,未竣。万历五年,张居正等续修成之。)
穆宗实录七十卷,宝训八卷(张居正等修。)神宗实录五百九十四卷,宝训二十六卷(温体仁等修。)
光宗实录八卷(天启三年,叶向高等修成,有熹宗御制序。既而霍维华等改修,未及上,而熹宗崩。至崇祯元年,始进呈向高原本,并贮皇史宬。)
熹宗实录八十四卷(温体仁等修。)
洪武圣政记二卷
永乐圣政记三卷
永乐年表四卷
洪熙年表二卷
宣德年表四卷
储巏皇明政要二十卷
郑晓吾学编六十九卷
雷礼大政记三十六卷
邓元锡明书四十五卷
夏濬皇明大纪三十六卷
王世贞国朝纪要十卷,天言汇录十卷。
陈建皇明通纪二十七卷,续通纪十卷
薛应旗宪章录四十六卷
沈越嘉隆闻见纪十二卷
唐志大高庙圣政记二十四卷
孙宜国朝事迹一百二十卷
吴朴洪武大政记二十卷
吴瑞登明绳武编三十四卷,嘉隆宪章录二十卷
黄翔凤嘉靖大政编年纪一卷,嘉靖大政类编二卷
陈翼飞史待五十卷
何乔远名山藏三十七卷
朱国祯史概一百二十卷,辑皇明纪传三十卷
支大伦永昭二陵编年信史六卷
尹守衡史窃一百七卷
朱睦○圣典三十四卷
茅维嘉靖大政记二卷
吴士奇皇明副书一百卷
谭希思皇明大纪纂要六十三卷
王大纲皇明朝野纪略一千二百卷
雷叔闻国史四十卷
周永春政纪纂要四卷
张铨国史纪闻十二卷
冯复京明右史略三十卷
陈仁锡皇明世法录九十二卷
沈国元天启从信录三十五卷
江旭奇通纪集要六十卷
谈迁国榷一百卷(已上明史。)
元史二百十二卷洪武中宋濂等修。
续宋元资治通鉴纲目二十七卷成化中商辂等修
历代通鉴纂要九十二卷弘治中李东阳等修。
周定王橚甲子编年十二卷
王祎大事记续编七十七卷
梁寅宋史略四卷,元史略四卷
朱右元史补遗十二卷
张九韶元史节要二卷
胡粹中元史续编七十七卷
丘濬世史正纲三十二卷
金濂诸史会编一百十二卷,南轩资治通鉴纲目前编二十五卷
柯维骐宋史新编二百卷
唐顺之史纂左编一百四十二卷,右编四十卷
薛应旗宋元资治通鉴一百五十七卷,甲子会纪五卷
王宗沐宋元资治通鉴六十四卷
安都十九史节定一百七十卷
吴珫史类六百卷
邓元锡函史上编九十五卷、下编二十卷
许诰纲目前编三卷
魏国显史书大全五百十二卷
黄佐通历三十六卷
姜宝稽古编大政记纲目八卷,资治上编大政记纲目四十卷,下编大政记纲目三十三卷
邵经邦学史会同三百卷,弘简录二百五十卷
杨寅冬历代史汇二百四十卷
饶伸学海君道部二百三十四卷
徐师曾世统纪年六卷
吴继安帝王历祚考八卷
冯琦宋史纪事本末二十八卷
张溥宋史纪事本末一百九卷,元史纪事本末二十七卷
陈邦瞻元史纪事本末六卷
汤桂祯战国纪年四十六卷
严衍资治通鉴补二百七十卷(已上通史。)
右正史类一百十部,一万二百三十二卷
刘辰国初事迹一卷
俞本记事录二卷
王祎造邦勋贤略一卷
刘基礼贤录一卷,翊运录二卷
杨仪垄起杂事一卷(纪张士诚、韩林儿、徐寿辉事)
杨学可明氏实录一卷(明玉珍事。)
何荣祖家记一卷(何真子,纪真事。)
张𬘘云南机务钞黄一卷
夏原吉万乘肇基录一卷
卞瑺兴濠开基录一卷
陆深平元录一卷
童承叙平汉录一卷
黄标平夏录一卷
姚涞驱除录一卷
蔡于谷开国事略十卷
孙宜明初略二卷
邵相皇明启运录八卷
梁亿洪武辑遗二卷
范守己造夏略二卷
戴重和阳开天记一卷
钱谦益开国群雄事略十五卷,太祖实录辨证三卷(已上皆纪洪武时事。)
袁祥建文私记一卷
孙交国史补遗六卷
姜清秘史一卷
黄佐革除遗事六卷
张芹建文备遗录二卷
何孟春续备遗录一卷
冯汝弼补备遗录一卷
许相卿革朝志十卷
朱睦○逊国记二卷
屠叔方建文朝野汇编二十卷
朱鹭建文书法儗四卷
陈仁锡壬午书二卷
曹参芳逊国正气纪九卷
周远令建文纪三卷(已上纪建文时事)
都穆壬午功臣爵赏录一卷,别录一卷
袁褧奉天刑赏录一卷
郁衮顺命录一卷
杨荣北征记一卷
金幼孜北征前录一卷,后录一卷
黄福安南事宜一卷
丘濬平定交南录一卷
杨士奇三朝圣谕录三卷,西巡扈从纪行录一卷(已上纪永乐、洪熙、宣德时事。)
袁彬北征事迹一卷
杨铭正弦临戎录一卷,北狩事迹一卷
李实使北录一卷
刘定之否泰录一卷
刘济革书一卷(塞外无楮,以羊皮书之,故名革书。)
李贤天顺日录二卷
汤韶天顺实录辨证一卷
张楷监国历略一卷
彭时可斋笔记二卷(已上纪正统、景泰、天顺时事。)
马文升西征石城记一卷,兴复哈密记一卷
宋端仪立斋闲录四卷
梅纯损斋备忘录二卷
李东阳燕对录二卷
刘大夏宣召录一卷
陈洪谟治世余闻四卷弘治、继世纪闻四卷正德
许进平番始末一卷
朱国祚孝宗大纪一卷
费宏武庙初所见事一卷
杨廷和视草余录二卷
王鏊震泽纪闻一卷,续纪闻一卷,震泽长语二卷,守溪笔记二卷
王琼双溪杂记二卷
杨一清西征日录一卷,车驾幸第录二卷
胡世宁桃源建昌征案、东乡抚案共十卷
祝允明九朝野记四卷,江海歼渠记一卷纪刘六、刘七、赵风子事
夏良胜东戍录一卷
谢蕡后鉴录三卷(已上纪成化、弘治、正德时事。)
世宗大礼集议四卷,纂要二卷,明伦大典二十四卷,大狩龙飞录二卷
王之垣承天大志纪录事实三十卷
费宏宸章集录一卷
张孚敬敕谕录三卷,谕对录三十四卷,大礼要略二卷,钦明大狱录二卷
李时南城召对录一卷,文华盛记一卷
夏言圣驾渡黄河记一卷,记召对庙廷事一卷,扈跸录一卷
严嵩嘉靖奏对录十二卷
毛澄圣驾临雍录一卷
陆深圣驾南巡录一卷,北还录一卷
韩邦奇大同纪事一卷
孙允中云中纪变一卷
苏祐云中事纪一卷
张岳交事纪闻一卷
翁万达平交纪事十卷
江美中安南来威辑略三卷
谈恺前后平粤录四卷
王轼平蛮录二卷
万表前后海寇议三卷
郑茂靖海纪略一卷
徐宗鲁松寇纪略一卷
李日华倭变志一卷
张鼐吴淞甲乙倭变志二卷
朱纨茂边纪事一卷
赵汝谦平黔三记一卷
徐学谟世庙识余录二十六卷
高拱边略五卷
刘应箕款塞始末一卷
方逢时平惠州事一卷
林庭机平曾一本叙一卷
查志隆安庆兵变一卷
曹子登甘州纪变一卷
王尚文征南纪略一卷
张居正召对纪事一卷
申时行召见纪事一卷
王锡爵召见纪事一卷
赵志皋召见纪事一卷
方从哲乙卯召对录三卷
董其昌万历事实纂要三百卷
顾宪成寤言寐言一卷
陈惟之乞停矿税疏图一卷
郭子章黔中止榷记一卷,西南三征记一卷,黔中平播始末三卷
王禹声郢事纪略一卷(纪楚中税监激变事。)
郭正域楚事妖书始末一卷。
朱赓勘楚始末一卷
蔡献臣勘楚纪事一卷
瞿九思万历武功录十四卷
诸葛元声两朝平攘录五卷
茅瑞征万历三大征考五卷(哱氏、关白、杨应龙。)
曾伟芳宁夏纪事一卷
宋应昌朝鲜复国经略六卷
萧应宫朝鲜征倭纪略一卷
王士琦封贡纪略一卷
李化龙平播全书十五卷
杨寅秋平播录五卷
沈德符野获编八卷
李维桢庚申纪事一卷
张泼庚申纪事一卷(已上纪嘉靖、隆庆、万历时事)
三朝要典二十四卷(天启中,顾秉谦等修。崇祯初,诏毁之。)
叶茂才三案记一卷
蔡士顺傃菴野钞十一卷
李枟全黔纪略一卷
张键平蔺纪事一卷
李逊之三朝野记七卷
蒋德璟悫书十卷
李日宣枚卜始末一卷
杨士聦玉堂荟记四卷
孙承宗督师全书一百卷
杨嗣昌督师纪事五十卷
夏允彝幸存录一卷
夏完淳续幸存录一卷
吴伟业绥寇纪略十二卷
文秉先拨志始六卷,烈皇小识四卷
彭孙贻流寇志十四卷
李清南渡录二卷(以上纪天启、崇祯时事。)
黄瑜双槐岁钞十卷(起洪武讫成化中事。)
伦以训国朝彝宪二十卷
孙宜国朝事迹一百二十卷
高岱鸿典录十六卷
郑晓今言四卷,征吾录二卷,吾学编余一卷
潘恩美芹录二卷
袁帙皇明献实二十卷
孙继芳矶园稗史二卷
李先芳安攘新编三十卷
王世贞弇山堂别集一百卷,识小录二十卷,少阳丛谈二十卷,明野史汇一百卷万历中,董复表汇纂诸集为弇州史料,凡一百卷。
邓球泳化类编一百三十六卷,杂记二卷
高鸣凤今献汇言二十八卷
何栋如皇明四大法十二卷
王禅国朝史略四十五卷、别集二卷
于慎行谷山笔麈十八卷
黄汝良野纪蒙搜十二卷起洪、永,讫嘉、隆。
曹育贤皇明类考二十二卷
邹德泳圣朝泰交录八卷
张萱西园闻见录一百六卷
吴士奇征信编五卷,考信编二卷
项鼎铉名臣宁攘编三十卷
范景文昭代武功录十卷(已上统纪明代事。)
宁献王权汉唐秘史二卷洪武中奉敕编次。
吴源至正近记二卷
权衡庚申外史二卷
杨循吉辽金小史九卷
杨慎滇载记一卷
倪辂南诏野史一卷
包宗吉古史补二百卷
袁祥新旧唐书折衷二十四卷
程敏政宋纪受终考一卷
李维桢韩范经略西夏纪一卷
王士骐苻秦书十五卷
李廷机宋贤事汇二卷
姚士磷后梁春秋十卷
胡震亨靖康盗鉴录一卷
陈霆唐余纪传二十一卷
钱谦益北盟会编钞三卷(已上纪前代事)
右杂史类,二百十七部,二千二百四十四卷。
杨维桢史义拾遗二卷
范理读史备忘八卷
陈济通鉴纲目集览正误五十九卷
赵弼雪航肤见十卷
李裕分类史钞二十二卷
吕柟史约三十七卷
许诰宋元史阐幽三卷
张宁读史录六卷
李浩通鉴断义七十卷
邵宝学史十三卷
王峰通鉴纲目发微三十卷
张时泰续通鉴纲目广义十七卷
卜大有史学要义四卷
周山师资论统一百卷
郑晓删改史论十卷
柯维骐史记考要十卷
王洙宋元史质一百卷
戴璟汉唐通鉴品藻三十卷
锺芳续古今纪要十卷
归有光读史纂言十卷
李维桢南北史小识十卷
万廷言经世要略二十卷
张之象太史史例一百卷
徐明勋史衡二十卷
于慎行读史漫录十四卷
李贽藏书六十八卷,续藏书二十七卷
马惟铭史书纂略一百卷
赵惟寰读史快编六十卷
谢肇淛史镌二十一卷
吴无奇史裁二十六卷
张溥史论二编十卷
杨以任读史四集四卷
冯尚贤史学汇编十二卷
右史钞类三十四部,一千四十三卷
太祖御制永鉴录一卷训亲藩、纪非录一卷(训周、齐、潭、鲁诸王。)
祖训录一卷(洪武中编集,太祖制序,颁赐诸王。)
祖训条章一卷(封建王国之制。)
宗藩昭鉴录五卷(洪武中陶凯等编集。)
历代公主录一卷(洪武中编集。)
世臣总录二卷
为政要录一卷
醒贪简要录二卷
武士训戒录一卷
臣戒录一卷(俱洪武中颁行。)
存心录十八卷(吴沉等编集。)
省躬录三卷(刘三吾等编集。)
精诚录三卷(吴沉等编集。)
国朝制作一卷(王叔铭等编集。)
宣宗御制历代臣鉴三十七卷,外戚事鉴五卷
万历中重修大明会典二百二十八卷,条例全文三十卷,增修条例备考二十六卷
大明会要八十卷(太祖开国时事,凡三十九则,不知撰人。)
李贤鉴古录一卷
夏寅政鉴三十卷
顾灒稽古政要十卷
王圻续文献通考二百五十四卷
邓球续泳化编十七卷
邹泉古今经史格要二十八卷
黄光昇昭代典则二十八卷
周子义国朝故实二百卷一名国朝典故备遗。
张居正帝鉴图说六卷
焦竑养正图解二卷
劳堪皇明宪章类编四十二卷
徐学聚国朝典汇二百卷
唐瑶历代志略四卷
张铨鉴古录六卷
乔懋敬古今廉鉴八卷
冯应京皇明经世实用编二十八卷
邓士龙国朝典故一百卷
黄溥皇明经济录十八卷
徐奋鹏古今治统二十卷
朱健古今治平略三十六卷
余继登皇明典故纪闻十八卷
宗藩条例二卷李春芳等辑。
戚元佐宗藩议一卷
冯柯历代宗藩训典十二卷
张志淳谥法二卷
何三省帝后谥纪略一卷
鲍应鳌皇明臣谥汇考二卷
叶来敬皇明谥考三十八卷
郭良翰皇明谥纪汇编二十五卷
郑汝璧功臣封考八卷
陆深科场条贯一卷
张朝瑞皇明贡举考八卷,明历科殿试录七十卷,历科会试录七十卷
汪鲸大明会计类要十二卷
张学颜万历会计录四十三卷
赵官后湖志十一卷,后湖黄志六卷
刘斯洁太仓考十卷
王仪吴中田赋录五卷
徐民式三吴均役全书四卷
娄志德两浙赋役全书十二卷
何士晋厂库须知十二卷
邵宝漕政录十八卷
席书漕船志一卷,漕运录二卷
杨宏漕运志四卷
王在晋通漕类编九卷
陈仁锡漕政考二卷
崔旦海运编二卷
刘体仁海道漕运记一卷
王宗沐海运志二卷
梁梦龙海运新考三卷
史继偕皇明兵志考三卷
侯继高全浙兵志考四卷
王士琦三云筹俎考四卷
何孟春军务集录六卷
阎世科计辽始末四卷
蔡鼎边务要略十卷
周文郁边事小纪六卷
王士骐驭倭录八卷
方日干屯田事宜五卷
杨守谦屯田议一卷
张抱赤屯田书一卷
沈摐南船记四卷
倪涷船政新书四卷
朱廷立盐政志十卷
史启哲两淮盐法志十二卷
王圻两浙盐志二十四卷
冷宗元长芦鹾志七卷
李开先山东盐法志四卷
詹荣河东运司志十七卷
谢肇淛八闽鹾政志十六卷
李涷粤东盐政考二卷
陈善黑白盐井事宜二卷
傅濬铁冶志二卷
胡彦茶马类考六卷
陈讲茶马志四卷
徐彦登历朝茶马奏议四卷
王宗圣榷政记十卷
薛侨南关志六卷
许天赠北关志十二卷
林希元荒政丛言一卷
贺灿然备荒议一卷
俞汝为荒政要览十卷
右故事类,一百六部,二千一百二十一卷。
诸司职掌十卷(洪武中翟善等编。)
宪纲一卷洪武中御史台进。
官制大全十六卷
品级考五卷
宣宗御制官箴一卷
郭子章官释十卷
李日华官制备考二卷
郑晓直文渊合表一卷,典铨表一卷
吕本馆合类录二十二卷
雷礼列卿表一百三十九卷
王世贞公卿表二十四卷
李维桢进士列卿表二卷
徐鉴续列卿表十卷
许重熙殿合部院大臣表十六卷
范景文大臣谱十六卷
黄尊素隆万列卿记二卷
陈盟崇祯合臣年表一卷,内合行略一卷
廖道南殿合词林记二十二卷
黄佐翰林记二十卷
张位词林典故一卷,史职议一卷
陈沂翰林志一卷
焦竑词林历官表三卷
董其昌南京翰林志十二卷
周应宾旧京词林志六卷
刘昌南京詹事府志二十卷
李默吏部职掌四卷
张瀚吏部职掌八卷
郑汝璧封司典故八卷
王士骐铨曹纪要十六卷
宋启明吏部志四十卷
汪宗伊南京吏部志二十卷,留铨志余二卷
徐大相铨曹仪注五卷
王崇庆南京户部志二十卷
谢彬南京户部志二十卷
宋端仪祠部典故四卷
李廷机春官要览六卷
李化龙邦政条例十卷
谭纶军政条例类考七卷
傅鹗军政类编二卷
陈梦鹤武铨邦政二卷
李邦华南枢新志四卷
范景文南枢志一百七十卷
俞汝为南京兵部车驾司职掌八卷
张可大南京锦衣卫志二十卷
应廷育刑部志八卷
庞嵩刑曹志四卷
刘文征刑部事宜十卷
陈公相刑部文献考八卷
来斯行刑部狱志四十卷
江山丽南京刑部志二十六卷
曾同亨工部条例十卷
周梦旸水部备考十卷
刘振工部志一百三十九卷
王廷相申明宪纲录一卷
刘宗周宪纲规条一卷
傅汉风纪辑览四卷
符验西台杂记八卷
何出光兰台法鉴录二十三卷
徐必达南京都察院志四十卷
朱廷益通政司志六卷
夏时正太常志十卷
陈庆太常志十六卷
卢维祯太常志十六卷
吕鸣珂太常纪二十二卷
倪嵩太常典礼总览六卷
屠本畯太常典录六卷
沈若霖南京太常寺志四十卷
顾存仁太仆志十四卷
杨时乔马政记十二卷
李日宣太仆志二十二卷
雷礼南京太仆寺志十六卷
徐必达光禄寺志二十卷
韩鼎尚宝司实录一卷
潘焕宿南京尚宝司志二十卷
周昆六科仕籍六卷
萧彦掖垣人鉴十七卷
国子监规一卷(录洪武以来训谕。)
邢让国子监志二十二卷
谢铎国子监续志十一卷
吴节南雍旧志十八卷
黄佐南雍志二十四卷
王材南雍申教录十五卷
崔铣国子监条例类编六卷
卢上铭辟雍纪事十五卷
汪俊四夷馆则例二十卷,四夷馆考二卷
杨枢上林记八卷
王象云上林汇考五卷
焦竑京学志八卷
右职官类九十三部,一千四百七十九卷。
集礼五十卷(洪武中梁寅等纂修。初系写本,嘉靖中,诏礼部校刊。)
孝慈录一卷(宋濂等考定丧服古制为是书,太祖有序。)
行移繁减体式一卷(洪武中,以元季官府文移纷冗,诏廷臣减繁,著为定式。)
稽制录一卷(编辑功臣服舍制度。)
礼制集要一卷(官民服舍器用等式。)
稽古定制一卷(颁示功臣。)
礼仪定式一卷,教民榜文一卷,乡饮酒礼图式一卷(俱洪武中颁行。)
祭祀礼仪六卷,郊坛祭享仪注一卷(皆明初定式)
巡狩事宜一卷(永乐中仪注。)
瑞应图说一卷(永乐中编次。)
宪宗幸学仪注一卷
世宗御制忌祭或问一卷,祀仪成典七十一卷(嘉靖间更定仪文。)
郊祀通典二十七卷(夏言等编次。)
乘舆冕服图说一卷(嘉靖间考古衣冠之制,张璁为注说)
武弁服制图说一卷(亲征冠服之制,张璁为注说。)
玄端冠服图说一卷(燕居冠服之制,张璁为注说。)
保和冠服图说一卷(宗室冠服之制,张璁为注说。)
圜丘方泽总图二卷
圜丘方泽祭器乐器图二卷
朝日夕月坛总图二卷
朝日夕月坛祭器乐器图二卷
神祇社稷雩坛总图三卷
太庙总图一卷
太庙供器祭器图一卷
大享殿图一卷
大享殿供器祭器图一卷
天寿山诸陵总图一卷
泰神殿图一卷
帝王庙总图二卷
皇史宬景神等殿图二卷
圆明合阳雷轩殿宇图一卷
沙河行宫图一卷(已上俱嘉靖间制式。)
皇明典礼一卷(万历中颁。)
朝仪二卷,车驾巡幸礼仪一卷,亲王昏礼仪注一卷,昏礼传制遣官图一卷,陵寝仪式一卷,王国仪注一卷,仪注事例一卷,鸿胪仪注二卷,出使仪注二卷,射礼仪注一卷(已上俱万历间制式。)
礼书四十一卷(不知撰人,凡十七册,目录一,吉礼五,军礼、凶礼共一,丧礼三,制度一,考正一,宫制二,公式二,杂礼一。)
大明礼制二十五卷(不知撰人。)
嘉靖祀典十七卷(不知撰人。)
朱国祚册立仪注一卷
皇甫濂藩府政令一卷
郭正域皇明典礼志二十卷
朱勤美王国典礼八卷
谢铎祭礼仪注二卷
罗青霄仪注辑录一卷(郡邑庆贺祭祀诸仪。)
俞汝楫礼仪志一百卷
右仪注类五十七部,四百二十四卷。
大明律三十卷(洪武六年,命刑部尚书刘惟谦详定。篇目皆准唐律,合六百有六条。九年复厘正十有三条,余仍故。)
更定大明律三十卷(洪武二十八年,命词臣同刑官参考比年律条,以类编附,凡四百六十条。)
太祖御制大诰一卷、大诰续编一卷、大诰三编一卷、大诰武臣一卷、武臣敕谕一卷、昭示奸党录一卷、第二录一卷、第三录三卷已上三录(皆胡党狱词。)
逆臣录五卷蓝党狱词。
彰善瘅恶录三卷,瘅恶续录一卷,集犯谕一卷,戒敕功臣铁榜一卷(已上皆洪武中颁。)
何广律解辨疑三十卷
郑节续真西山政经二卷
薛瑄从政录一卷
卢雍祥刑集览二卷
何文渊牧民备用一卷,司刑备用一卷
陈廷琏大明律分类条目四卷
顾应祥重修问刑条例七卷
刘惟谦唐律疏义十二卷
张楷大明律解十二卷
应槚大明律释义三十卷
高举大明律集解附例三十卷
范永銮大明律例三十卷
陈璋比部招拟二卷
段正柏台公案八卷
应廷育读律管窥十二卷
雷梦麟读律琐言三十卷
孙存大明律读法书三十卷
王樵读律私笺二十四卷
林兆珂注大明律例二十卷
王之垣律解附例八卷
舒化问刑条例七卷,刑书会据三十卷
王肯堂律例笺解三十卷
欧阳东凤阐律一卷
熊鸣岐昭代王章十五卷
吴讷祥刑要览二卷
邹元标筮仕要诀一卷
苏茂相临民宝镜十六卷
陈龙正政书二十卷
曹璜治术纲目十卷
右刑法类,四十六部,五百九卷。
开国功臣录三十一卷(黄金编次,自徐达至指挥李观,凡五百九十一人。)
谢铎名臣事略二十卷(洪武至成化时人。)
彭韶名臣录赞二卷
杨廉名臣言行录四卷,理学名臣言行录二卷
徐绂名臣琬琰录五十四卷
徐咸名臣言行录前集十二卷,后集十二卷
王道名臣琬琰录二卷,续录二卷
张芹备遗录一卷
何孟春续遗录一卷
何乔新勋贤琬琰集二卷
唐龙康山群忠录一卷,二忠录二卷(纪王祎、吴云事。)
沈庭奎名臣言行录新编三十四卷
杨豫孙补辑名臣琬琰录一百十卷
雷礼阁臣行实八卷,列卿记一百六十五卷(起洪武,讫嘉靖。礼子映补隆庆一朝。)
王世贞嘉靖以来首辅传八卷,名卿纪迹六卷
吴伯与内阁名臣事略十六卷
薛应旗皇明人物考七卷(郑以伟注。)
唐枢国琛集二卷
史继偕越章六卷(明代八闽人传。)
顾璘国宝新编一卷
项笃寿今献备遗四十二卷
凌迪知名臣类苑四十六卷
钱薇名臣事实三十卷
耿定向先进遗风二卷
李廷机阁臣录六卷
焦竑国史献征录一百二十卷经籍志作三百六十卷、逊国忠节录八卷
唐鹤征辅世编六卷,续编五卷
徐即登建文诸臣录二卷
童时明昭代明良录二十卷
刘梦雷名臣考四卷
林垫重辑名臣录二卷
朱谋玮藩献记四卷
朱勤美公族传略二卷
过庭训直省分郡人物考一百十五卷
王兆云词林人物考十六卷
张玺明尚友集十六卷
江盈科明臣小传十六卷
瞿汝说臣略纂闻十二卷
钱士升皇明表忠录二卷
余翘池阳三忠传一卷(纪黄观、金焦、陈敬宗事。)
冯复京先贤事略十卷
李裁明臣论世四卷
林之盛应谥名臣传十二卷
杜琼纪善录一卷
陈沂畜德录一卷
苏茂相名臣类编二卷
史旌贤维风编二卷
邹期祯东林诸贤言行录(五卷已上皆纪明代人物。)
相鉴二十卷(洪武十三年罢中书省,诏儒臣采历代史所载相臣,贤者自萧何至文天祥八十二人,为传十六卷;不肖者自田 分至贾似道二十六人,为传四卷。太祖制序。)
外戚传三卷(永乐中,编辑汉以后可为法戒者。成祖制序。)
古今列女传三卷(永乐中解缙等编。)
宋濂唐仲友补传一卷,浦江人物记二卷
胡广文丞相传一卷
朱右李邺侯传二卷
方槐生莆阳人物志三卷
谢应芳怀古录三卷,思贤录六卷
刘征金华名贤传三卷
丁元吉陆丞相蹈海录一卷
贾斌忠义集四卷
尹真南宋名臣言行录十六卷
杨循吉吴中往哲记一卷
谢铎尊乡录十卷
董遵金华渊源录二卷
金江义乌人物志二卷
金贲亨台学源流二卷
王佐东嘉先哲录二十卷
南逢吉越中述传四卷
周璟昭忠录五卷
程敏政宋遗民录十五卷
方鹏昆山人物志八卷
姜䌹汉名臣言行录八卷
魏显国历代相臣传一百六十八卷,守令传二十四卷,儒林传二十卷
陈镐金陵人物志六卷
王宾吴下名贤纪录一卷
龚守愚临江先哲言行录二卷
刘元卿江右历代名贤录二卷
黄佐广州人物志二十四卷
刘有光麻沙刘氏忠贤传四卷
孙承恩历代圣贤像赞六卷
杨时伟诸葛武侯全书十卷
王承裕李卫公通纂四卷
戴铣朱子实纪十二卷
祝允明苏材小纂六卷
张昶吴中人物志十三卷
袁帙吴中先贤传十卷
刘凤续吴先贤赞十五卷
欧大任百粤先贤志四卷
耿定向二孝子传一卷
杨俊民河南忠臣集八卷,烈女集五卷
桑乔节义林六卷
王冥历代忠义录十八卷
邹泉人物尚论编二十卷
郑瑄唐忠臣睢阳录二卷
黄省曾高士传颂二卷
皇甫濂逸民传二卷
皇甫涍续高士传十卷
薛应旗隐逸传二卷,高士传四卷
黄姬水贫士传二卷
钱一本遁世编十四卷
李默建宁人物志三卷
吕维祺节孝义忠集四卷
徐标忠孝廉节集四十卷
顾宪成桑梓录十卷
李廷机汉唐宋名臣录五卷
王鸿儒掾曹名臣录一卷
丁明登古今长者录八卷
朱睦○中州人物志十六卷
朱谋玮豫章耆旧传三卷
朱常淓古今宗藩懿行考十卷
郭良翰历代忠义汇编二十六卷
屠隆义士传二卷
沈尧中高士汇林二卷
顾枢古今隐居录三十卷
陈懋仁寿者传三卷
陈继儒邵康节外纪四卷,逸民史二十二卷
璩之璞苏长公外纪十二卷
徐渤蔡端明别纪十卷
范明泰米襄阳志林十三卷
徐学聚两浙名贤录五十四卷,外录八卷
曹学佺蜀中人物记六卷
郭凝之孝友传二十四卷
王道隆吴兴名贤续录六卷
陈克仕古今彤史八卷
曹思学内则类编四卷
顾昱至孝通神集三十卷
张采宋名臣言行录十六卷
夏树芳女镜八卷
潘振古今孝史十二卷(已上皆纪历代人物。)
右传记类,一百四十四部,一千九百九十七卷。
大明志书(洪武三年诏儒士魏俊民等类编天下州郡地理形势、降附颠末为书。卷亡。)
寰宇通志一百十九卷(景泰中修。)
一统志九十卷天顺中(李贤等修。)
承天大志四十卷(嘉靖中,顾璘修兴都志二十四卷。世宗以其载献帝事实,于志体例不合,诏徐阶等重修。)
桂萼历代地理指掌四卷,明舆地指掌图一卷
罗洪先增补朱思本广舆图二卷
蔡汝楠舆地略十一卷
吴龙郡县地理沿革十五卷
卢传印职方考镜六卷
张天复皇舆考十二卷
蔡文职方钞十卷
曹嗣荣舆地一览十五卷
郭子章郡县释名十六卷,古今郡国名类三卷
项笃寿考定舆地图十卷
徐枢寰宇分合志八卷
曹学佺一统名胜志一百九十八卷
陆应阳广舆记二十四卷
陈组绶职方地图三卷
张元阳方隅武备十六卷(一作方隅武事考。)
庞迪我海外舆图全说二卷
刘崧北平八府志三十卷,北平事迹一卷
郭造卿燕史一百二十卷
刘侗帝京景物略八卷
孙国敉燕都游览志四十卷
蒋一葵长安客话八卷
沈应文顺天府志六卷
唐舜卿涿州志十二卷
汪浦蓟州志九卷
张钦保定府志二十五卷
潘恩祁州志六卷
戴诜易州志三十卷
樊文深河间府志二十八卷
廖纪沧州志四卷
项乔董子故里志六卷
雷礼真定府志三十二卷
倪玑定州志四卷
曹安冀州志四卷
陈棐广平府志十六卷
宋讷东郡志十六卷
唐锦大名府志二十八卷
王崇庆开州志十卷
张廷纲永平府志十一卷
陈士元滦州志十一卷
胡文璧天津三卫志十卷
马中锡宣府志十卷
毕恭辽东志九卷
李辅重修辽东志十二卷
洪武京城图志一卷
陈沂南畿志六十四卷,金陵世纪四卷,金陵古今图考一卷
顾起元客座赘语十卷
王兆云乌衣佳话八卷
周晖金陵琐事八卷,剩录八卷
留都录五卷见国子监书目,不着撰人。
程嗣功应天府志三十二卷
柳瑛中都志十卷
袁又新凤阳新书八卷
汪应轸泗州志十二卷
王浩亳州志十卷
吕景蒙颍州志二十卷
潘镗庐阳志三十卷
杨循吉庐阳客记一卷
潘埙淮郡文献志二十六卷
陈文烛淮安府志十六卷
高宗本扬州府志十卷
沈明臣通州志八卷
张珩高邮州志三卷
陈奇泰州志八卷
卢熊吴邦广记五十卷
刘昌苏州续志一百卷
王鏊姑苏志六十卷
刘凤续吴录二卷,吴郡考二卷
桑悦太仓州志十一卷
钱冈云间通志十八卷
顾清松江府志三十二卷
陈继儒松江府志九十四卷
谢应芳毘陵续志十卷
王○毘陵志四十卷
张恺常州府志续集八卷
唐鹤征常州府志二十卷
沈敕荆溪外纪二十五卷
王樵镇江府志三十六卷
胡缵宗安庆府志三十一卷
锺城太平府志二十卷
李默宁国府志十卷
王崇池州府志九卷
朱同新安志十卷
程敏政新安文献志一百卷
何东序徽州府志二十二卷
程一枝鄣大事记二卷
李德阳广德州志十卷
陈琏永阳志二十六卷
胡松滁州志四卷
周斯盛山西通志三十三卷
张钦大同府志十八卷
吕柟解州志四卷
孔天胤汾州府志八卷
栗应麟潞安府志十二卷
周弘禴代州志二卷
陆𬬩山东通志四十卷
黄瓒齐鲁通志一百卷
彭勖山东郡邑胜览九卷
李锦泰安州志十卷
邢侗武定州志十五卷
于慎行兖州府志五十二卷
莫骢济宁州志十三卷
舒祥沂州志四卷
李玨东昌府志九卷
邓韨濮州志十卷
周禧临清州志十八卷
冯惟讷青州府志十八卷
李时飏少阳乘二十卷
锺羽正青州风土记四卷
任顺莒州志六卷
潘滋登州府志十卷
杨循吉宁海州志二卷
胡杞忠莱州府志八卷
郭维洲平度州志二卷
胡𬤇河南总志十九卷
邹守愚河南通志四十五卷
李濂汴京遗迹志二十四卷,祥符文献志十七卷
朱睦○中州文献志四十卷,开封府志八卷
邵宝许州志三卷
冯相陈州志四卷
吴三乐郑州志六卷
徐衍祥禹州志十卷(万历中,钧州改曰禹州。)
李嵩归德府志八卷
李孟旸睢州志一卷
程应登睢州志七卷
崔铣彰德府志八卷(一名邺乘。)
郭朴续志三卷
刘湜磁州志四卷
李遇春卫辉府志七卷
何瑭怀庆府志十二卷
乔缙河南郡志四十二卷
程绪陕州志十卷
叶珠南阳府志十卷
张仙邓州志六卷
牛孟耕裕州志六卷
陈銮汝宁府志八卷
李本固汝南新志二十二卷
江贵信阳州志二卷
张辉光州志十卷
方应选汝州志四卷
伍福陕西通志三十五卷(成化中修。)
马理陕西通志四十卷(嘉靖中修。)
何景明雍大记三十六卷
李应祥雍胜略二十四卷
南轩关中文献志八十卷
宋廷佐乾州志二卷
乔世宁耀州志十一卷
任庆云商州志八卷
周易凤翔府志五卷
贾凤翔凤翔府历代事迹纪略二卷
范文光豳风考略三卷
赵时春平凉府志十三卷
胡缵宗汉中府志十卷,巩郡记三十卷,秦州志三十卷
熊爵临洮府志十卷
韩鼎庆阳府志十卷
胡汝砺宁夏新志八卷
郑汝璧延绥镇志八卷
杨宁固原州志二卷
李泰兰州志十二卷
张最岷州卫志一卷
李玑洮州卫志五卷
郭伸甘州卫志十卷
朱捷河州志四卷
包节陕西行都司志十二卷
孟秋潼关卫志十卷
王崇古庄浪漫记八卷
薛应旗浙江通志七十二卷
夏时正杭州府志六十四卷成化中修。
陈善杭州府志一百卷,外志一卷、全郡山川原委。武林风俗略一卷
吴瓒武林纪事八卷
柳琰嘉兴府志三十二卷
李日华○李丛谈四卷
江翁仪湖州府志二十四卷
徐献忠吴兴掌故集十七卷
江一麟安吉州志八卷
李德恢严州府志二十三卷
吴堂富春志六卷
徐与泰金华文献志二十二卷
吾哻衢州府志十四卷
何镗括苍志五十五卷,括苍汇纪十五卷
楼公璩括苍志补遗四卷
司马相越郡志略十卷
张元忭绍兴府志六十卷
李堂四明文献志十卷
张时彻宁波府志四十二卷
范理天台要略八卷
谢铎赤城新志二十三卷
王启赤城会通记二十卷
李渐三台文献志二十三卷
王瓒温州府志二十三卷
林庭昂江西通志三十七卷
王宗沐江西大志八卷
赵秉忠江西舆地图说一卷
王世懋饶南九三郡舆地图说一卷
郭子章注豫章古今记一卷,豫章杂记八卷,广豫章灾祥记六卷
卢廷选南昌府志五十卷
江汝璧广信府志二十卷
王时槐吉安府志二十六卷
郭子章吉志补二十卷
熊相瑞州府志十四卷
陈定袁州府志九卷
余文龙赣州府志二十卷
虞愚虔台志十二卷
谈恺虔台续志五卷
魏裳湖广通志九十八卷
廖道南楚纪六十卷
陈士元楚故略二十卷
郭正域武昌府志六卷
朱衣汉阳府志三卷
曹璘襄阳府志二十卷
谢澭均州志八卷
颜木随州志二卷
舒旌黄州府志十卷
甘泽蕲州志九卷
王宠怀荆州府志十二卷
张春夷陵州志十卷
刘玑岳州府志十卷
张治长沙府志六卷
陆东宝庆府志五卷
杨佩衡州府志九卷
朱麟常德府志二卷
胡靖沅州志七卷
姚昺永州府志十卷
林球荆门州志十卷
童承叙沔阳州志十八卷
周绍稷郧阳府志二十一卷
王心郴州志六卷
黄仲昭八闽通志八十七卷,邵武府志二十五卷
王应山闽大记五十五卷,闽都记三十二卷
何乔远闽书一百五十四卷
王世懋闽部疏一卷
陈鸣鹤闽中考一卷,晋安逸志三卷
林燫福州府志三十六卷
林材福州府志七十六卷
周瑛兴化府志五十四卷
郑岳莆阳文献志七十五卷
黄凤翔泉州府志二十四卷
何炯清源文献志八卷
陈懋仁泉南杂记二卷
徐銮漳州府志三十八卷
刘玙建宁府志六十卷
游居敬延平府志三十四卷
张大光福宁州志十六卷
王元正四川总志八十卷
杨慎全蜀艺文志五十四卷
杜应芳补蜀艺文志五十四卷
郭棐四川通志三十六卷,夔州府志十二卷,夔记四卷
曹学佺蜀汉地理补二卷,蜀郡县古今通铎四卷,蜀中风土记四卷,方物记十二卷
彭韶成都志二十五卷
周洪谟叙州府志十二卷
金光涪州志二卷
陈嘉言嘉州志十卷
余承勋西眉郡县志十卷
戴璟广东通志七十二卷
郭棐粤大记三十二卷,岭南名胜志十六卷
谢肇淛百粤风土记一卷
张邦翼岭南文献志十二卷,补遗六卷
马欻南粤概四卷
黄佐广州府志二十二卷,香山志八卷
郑敬甫惠大记六卷
郭春震潮州府志八卷
郭子章潮中杂记十二卷
符锡韶州府志十卷
叶春及肇庆府志二十卷
王佐琼台外纪五卷,珠崖录五卷
顾玠海槎余录一卷
张诩崖门新志十八卷
周孟中广西通志六十卷
魏濬西事珥八卷,峤南琐记二卷
陈琏桂林志三十卷
张鸣凤桂故八卷,桂胜十四卷
谢少南全州志七卷
党绪思恩府志四卷
田秋思南府志八卷
郭棐右江大志十二卷
云南志书六十一卷(洪武十四年既平云南,诏儒臣考定为书。)
李元阳云南通志十八卷,大理府志十卷
陈善滇南类编十卷
杨慎滇程记一卷
彭汝实六诏纪闻一卷
杨鼐南诏通志十卷
诸葛元声滇史十四卷
吴懋叶榆檀林志八卷
杨士云黑水集证一卷,郡大记一卷
赵瓒贵州新志十七卷
谢东山贵阳图考二十六卷
郭子章黔记六十卷,黔小志一卷
祁顺石阡府志十卷
袁表黎平府志九卷
周瑛兴隆卫志二卷
许论九边图论三卷
魏焕九边通考十卷
霍冀九边图说一卷
范守己筹边图说三卷
刘效祖四镇三关志十二卷
苏祐三关纪要三卷
刘昌两镇边关图说二卷
翁万达宣大山西诸边图一卷
杨守谦大宁考一卷,紫荆考一卷,花马池考一卷
杨一葵云中边略四卷
杨时宁大同镇图说三卷,大同分营地方图一卷
张雨全陕边政考十二卷
刘敏宽延镇图说二卷
杨锦朔方边纪五卷
詹荣山海关志八卷
莫如善威茂边政考五卷
方孔炤全边略记十二卷
胡宗宪筹海图编十三卷
黄光昇海塘记一卷
仇俊卿海塘录十卷
郑若曾万里海防图论二卷,江南经略八卷
王在晋海防纂要十三卷
谢廷杰两浙海防类考十卷
范涞续编十卷
李如华温处海防图略二卷
安国贤南澳小记十二卷,南日寨小记十卷
吴时来江防考六卷
洪朝选江防信地二卷
吴道南国史河渠志二卷
刘隅治河通考十卷
刘天和问水集六卷
吴山治河通考十卷
潘季驯河防一览十四卷,宸断大工录十卷
潘大复河防榷十二卷
张光孝西渎大河志六卷
黄克缵疏治黄河全书二卷
徐标河患备考二卷,河防律令二卷
王恕漕河通志十四卷
王琼漕河图志八卷
车玺漕河总考四卷
顾寰漕河总录二卷
高捷漕黄要览二卷
黄承玄河漕通考四十五卷,安平镇志十一卷,北河纪略十四卷
秦金通惠河志二卷
谢肇淛北河纪八卷,纪余四卷
朱国盛南河志十四卷
陈梦鹤济宁闸河类考六卷
徐源山东泉志六卷
王宠东泉志四卷,济宁闸河志四卷
张纯泉河纪略八卷
胡瓒泉河史十五卷
张桥泉河志六卷
冯世雍吕梁洪志一卷
陈穆徐州洪志十卷
袁黄皇都水利一卷
伍余福三吴水利论一卷
归有光三吴水利录四卷
许应夔修举三吴水利考四卷
王道行三吴水利考二卷
王圻东吴水利考十卷
沈摐吴江水利考四卷
贾应璧绍兴水利图说二卷
何镗名山记十七卷
慎蒙名山一览记十五卷
都穆游名山记六卷
黄以陞游名山记六卷
查志隆岱史十八卷
宋焘泰山纪事十二卷
燕汝靖嵩狱古今集录二卷
李时芳华狱全集十卷
娄虚心北岳编五卷
王濬和恒岳志二卷
彭簪衡岳志八卷
孙存岳麓书院图志一卷
太岳太和山志十五卷洪熙中道士任自垣编。
葛寅亮金陵梵刹志五十二卷
张莱京口三山志十卷
刘大彬茅山志十五卷
王鏊震泽编八卷
卢雍石湖志十卷
谈修惠山古今考十卷
潘之恒新安山水志十卷,黄海二十九卷
方汉齐云山志七卷
汪可立九华山志二卷
吴之鲸武林梵刹志十二卷
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二十四卷
张元忭云门志略五卷
周应宾普陀山志五卷
僧传灯天台山志二十九卷
朱谏雁山志四卷
桑乔庐山纪事十二卷
刘俊白鹿洞书院志六卷
杨亘武夷山志六卷
黄天全九鲤湖志六卷
刘中藻洞山九潭志四卷
乔世宁五台山志一卷
李应奇崆峒志二卷
僧德清曹溪志四卷
左宗郢麻姑山志十七卷
陈琏罗浮志十五卷
谢肇淛支提山志七卷,鼓山志十二卷
杨士奇北京纪行录二卷
刘定之代祀录一卷
陆深停骖录二卷
李东阳东祀录三卷
张宁奉使录二卷
李思聦百夷传一卷(洪武中出使缅国所纪。)
费信星槎胜览集二卷,天心纪行录一卷(永乐中从郑和使西洋所纪。)
陈诚西域行程记二卷
马欢瀛涯胜览一卷
倪谦朝鲜纪事一卷,辽海编四卷
钱溥朝鲜杂志三卷,使交录一卷
黄福安南水程日记二卷
龚用卿使朝鲜录三卷
谢杰使疏球录六卷
李文凤粤峤书二十卷经安南事。
黄省曾西洋朝贡典录二卷
张燮东西洋考十二卷
李言恭日本考五卷
侯继高日本风土记四卷
卜大同备倭国记四卷,征苗图记一卷
田汝成炎徼纪闻四卷
宁献王权异域志一卷
严从简殊域周咨录二十四卷
罗曰褧咸宾录八卷
茅瑞征象胥录八卷
尹耕译语一卷
艾儒略职方外纪五卷
右地理类,四百七十一部,七千四百九十八卷。
天潢玉牒一卷,宗支二卷男女各一册、宗谱一卷,主婿谱牒一卷已上皆明初修。
朱睦○帝系世表一卷,周国世系表一卷,周乘一卷,镇平世系录二卷
周宪王年表二卷
周定王年表一卷
楚王宗支一卷
蜀府宗支图谱一卷
朱宙枝统宗绳蛰录十二卷
吴震元宋相谱二百卷
朱右邾子世家一卷
卢熊孔颜世系谱二卷
杨廉二程年谱一卷
李默朱子年谱四卷
徐渤蔡忠惠年谱一卷
郭勋三家世典一卷(辑徐达、沐英、郭英三家世系勋伐本末。)
中山徐氏世系录一卷
李韩公家乘一卷
李临淮遐思录八卷
吴沈千家姓一卷
杨信民姓源珠玑六卷
邢参姓氏汇典二卷
杨慎希姓录五卷
王文翰尚古类氏集十二卷
李日华姓氏谱纂七卷
曹宗儒郡望辨二卷
陈士元姓汇四卷,姓觿二卷,名疑四卷
凌迪知历代帝王系击统谱六卷,姓氏博考十四卷,万姓统谱一百四十卷
余寅同姓名录十二卷
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辨证四十卷
右谱牒类,三十八部,五百四卷。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楼主| 延章 发表于 2012-6-18 10:11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feature"> 明史   卷九十八‧志第七十四  艺文三 子类十二:一曰儒家类,二曰杂家类,前代艺文志列名法诸家,然寥寥无几,备数而已。今总附杂家。三曰农家类,四曰小说家类,五曰兵书类,六曰天文类,七曰历数类,八曰五行类,九曰艺术类,医书附。十曰类书类,十一曰道家类,十二曰释家类。
圣学心法四卷(永乐中编,为类四:曰君道、臣道、父道、子道。成祖制序。)
性理大全七十卷(永乐中,既命胡广等纂修经书大全,又以周、程、张、朱诸儒性理之书类聚成编。成祖制序。)
传心要语一卷,孝顺事实十卷,为善阴骘十卷(皆永乐中编)
五伦书六十二卷(宣宗采经传子史嘉言善行为是书。正统中,英宗制序刊行。)
宪宗文华大训二十八卷(纲四,目二十有四,成化中编。嘉靖中,世宗制序刊行。)
世宗敬一箴一卷,注程子四箴、注范浚心箴共二卷
孙作东家子一卷
叶仪潜书一卷
留睿留子一卷
叶子奇太玄本旨九卷
朱右性理本原三卷
张九韶理学类编八卷
谢应芳辩惑编四卷
周是修纲常彝范十二卷
曹端理学要览二卷,夜行烛一卷,月川语录一卷
尤文语录二卷
鲍宁天原发微辨正五卷
金润心学探微十二卷
吴与弼康斋日录一卷
薛瑄读书录十卷,续录十卷
周洪谟南皋子杂言二卷,箐斋读书录二卷
胡居仁居业录八卷
谢铎伊洛渊源续录六卷
程敏政道一编五卷
蔡清性理要解二卷
杨廉伊洛渊源录类增十四卷,畏轩札记三卷
张吉陆学订疑二卷
章懋枫山语录二卷
周木延平问答续录一卷
杨守址困学寡闻录十卷
韩邦奇性理三解八卷
王鸿渐读书记二卷
王𬨎大儒心学录二十七卷
徐问读书札记八卷,续记八卷
方鹏观感录十二卷
魏校庄渠全书十卷
陈献章言行录十卷,附录二卷
赵鹤金华正学编十卷
王守仁传习录四卷,阳明则言二卷
罗钦顺困知记六卷,附录二卷
陈建学蔀通辨十卷
许赞性学编一卷,道统溯流录一卷
湛若水甘泉明论十卷,遵道录十卷,问辨录六卷
黄佐泰泉庸言十二卷
吕柟泾野子内篇三十三卷,语录二十卷
邹守益道南三书三卷,明道录四卷
何瑭柏斋三书四卷
薛蕙日录五卷
顾应祥惜阴录十二卷
沈霁语录四卷
邵经邦弘道录五十七卷
唐顺之儒编六十卷
薛应旗考亭渊源录二十四卷,薛子庸语十卷
王艮心斋语录二卷
周思兼学道记言六卷
胡直胡子衡齐八卷
陆树声汲古丛语一卷
金贲亨道南录五卷,台学源流集七卷
尤时熙拟学小记八卷
刘元卿诸儒学案八卷
周琦东溪日谈十八卷
罗汝芳明道录八卷,近溪集语十二卷
耿定向庸言二卷,雅言一卷,新语一卷,教学商求一卷
李渭先行录十卷
王樵札记一卷,笔记一卷
许孚远语要二卷
朱衡道南源委录十二卷
孙应鳌论学汇编八卷
梁斗辉圣学正宗二十卷
管志道问辨牍八卷,理学酬咨录八卷
王敬臣俟后编四卷
吕坤呻吟语四卷
邹德溥畏圣录二卷
邓球理学宗旨二卷
李材教学录十二卷,南中问辨录十卷
曾朝节臆言八卷
邹元标仁文会语四卷,日新编二卷
杨起元证学编二卷,识仁编二卷
徐即登儒学明宗录二十五卷
黄时熠知非录六卷
钱一本黾记四卷
顾宪成札记十八卷,东林商语二卷,证性编八卷,当下绎一卷,泾阳遗书二十卷
李多见学原前后编八卷
涂宗濬证学记三卷
周子义日录见闻十卷
吴仕期大儒敷言三十三卷
徐三重信古余论八卷
来知德日录十二卷
方学渐心学宗四卷
姚舜牧性理指归二十八卷
冯从吾元儒考略四卷,语录六卷
唐鹤征宪世编六卷
曾凤仪明儒见道编二卷
周汝登圣学宗传十八卷
高攀龙就正录二卷,高子遗书十二卷
孙慎行困思抄四卷
刘宗周理学宗要一卷,证人要旨一卷,刘子遗书四卷
叶秉敬读书录钞八卷
黄道周榕坛问业十八卷
章世纯留书十卷
黄淳耀吾师录一卷,语录一卷,札记二卷
右儒家类,一百四十部,一千二百三十卷。
太祖资治通训一卷,(凡十四章,首君道,次臣道,又次民用、士用、工用、商用,皆著劝导之意。)公子书一卷,(训世臣。)务农技艺商贾书一卷(训庶民子弟。)
成祖务本之训一卷(采太祖创业事迹及往古兴亡得失为书,以训太孙。)
仁孝皇后劝善书二十卷
宋濂燕书一卷
王廉迂论十卷
叶子奇草木子八卷
王达笔畴二卷
曹安谰言长语二卷
赵弼事物纪原删定二十卷
解延年物类集说三十四卷
罗颀梅山丛书二百卷,物原二卷
谢理东岑子四卷
潘府南山素言一卷
何孟春余冬序录六十五卷,闲日分义一百卷
戴𬶨经济考略二十卷
戴璟博物策会十七卷
陆深同异录一卷,传疑录二卷
孙宜遁言二卷
祝允明前闻记一卷,读书笔记一卷
蔡羽太薮外史五卷
刘绘刘子通论十卷
高岱楚汉余谈一卷
罗虞臣原子八卷
王杰经济总论十卷
汪坦日知录五卷
刘凤刘子杂组十卷
王世贞札记二卷,宛委余编十九卷
王可大国宪家猷五十六卷万历中,御史言内阁(丝纶簿猝无可考,惟是书载之。遂取以进。)
沈津百家类纂四十卷
陈耀文学圃萱苏六卷,学林就正四卷
陈绛金罍子四十四卷
方弘静千一录二十六卷
劳堪史编始事二卷
陈其力芸心识余八卷
周祈名义考十二卷
詹景凤詹氏小辨六十四卷
穆希文说原十六卷,动植记原四卷
王三聘事物考八卷
徐常吉诸家要旨二卷
徐伯龄蟫精隽二十卷
赵士登省身至言十卷
刘仕义知新录二十四卷
屠隆冥寥子二卷,鸿苞四十八卷
闵文振异物类苑五卷
朱谋玮玄览八卷
赵枢生含玄子十六卷,别编十卷
吴安国累瓦编三十二卷
冯应京经世实用编二十八卷
柯寿恺语丛三十八卷
徐三重鸿洲杂着十八卷
王纳谏会心言四卷
沈节甫纪录汇编二百十六卷
祁承业国朝征信录二百十二卷,淡生堂余苑六百四卷
董斯张广博物志五十卷
郑瑄昨非菴日纂六十卷
右杂家类,六十七部,二千二百八十四卷。
刘基多能鄙事十二卷
周定王救荒本草四卷
宁献王臒仙神隐书四卷
杨溥水云录二卷
周履靖茹草编四卷
邝璠便民图纂十六卷
顾清田家月令一卷
施大经阅古农书六卷
俞贞木种树书三卷
温纯齐民要书一卷
王世懋学圃杂疏三卷
黄省曾稻品一卷,蚕经一卷
李德绍树艺考二卷
袁黄宝坻劝农书二卷
陈鸣鹤田家月令一卷
宋公望四时种植书一卷
冯应京月令广义二十四卷
王象晋群芳谱二十八卷
徐光启农政全书六十卷,农遗杂疏五卷
张国维农政全书八卷
吴嘉言四季须知二卷
右农家类,二十三部,一百九十一卷。
宋濂萝山杂言一卷
叶子奇草木子余录三卷
陶宗仪辍耕录三十卷,说郛一百二十卷又有续说郛四十六卷,明季人陶珽纂辑。
刘绩霏雪录二卷
陶辅桑榆漫笔一卷
瞿祐香台集三卷
张纶林泉随笔一卷
李贤古穰杂录二卷
岳正类博杂言二卷
叶盛水东日记三十八卷
单宇菊坡丛话二十六卷
陆容菽园杂记十五卷
姚福青溪暇笔二十卷
张志淳南园漫录十卷,续录十卷
梅纯续百川学海一百卷
王锜寓圃杂记十卷
罗凤漫录三十卷
李诩漫笔八卷
徐泰玉池谈屑四卷
罗钦德闲中琐录二卷
王涣墨池琐录三卷
沈周客坐新闻二十二卷
都邛三余赘笔二卷
都穆奚囊续要二十卷
徐祯卿异林一卷
唐锦龙江梦余录四卷
戴冠笔记十卷
侯甸西樵野记十卷
陆粲庚巳编十卷
陆深俨山外集四十卷
马攀龙株守谈略四卷
陆采天池声隽四十卷
胡侍野谈六卷
杨慎丹铅总录二十七卷,续录十二卷,余录十七卷,新录七卷,闰录九卷,卮言四卷谈菀醍醐九卷,艺林伐山二十卷,墐户录一卷,清暑录二卷
陆楫古今说海一百四十二卷
陈霆两山墨谈十八卷
司马泰广说郛八十卷,古今汇说六十卷,再续百川学海八十卷,三续三十卷,史流十品一百卷
王文禄明世学山五十卷
尤镗红箱集五十卷
朱应辰漫钞十卷
李文凤月山丛谈十卷
何良俊语林三十卷,丛说三十八卷
沈仪麈谈录十卷
万表灼艾集十卷
高鹤见闻搜玉八卷
项乔瓯东私录六卷
张时彻说林二十四卷
袁褧前后四十家小说八十卷,广四十家小说四十卷
陆树声清暑笔谈一卷,长水日钞一卷,耄余杂识一卷
徐伯相画暇丛记二十卷
姚弘谟锦囊琐缀八卷
陈师笔谈十五卷
石盘菊径漫谈十四卷
郎瑛七修类稿五十一卷
朱国祯涌幢小品二十四卷
李豫亨自乐编十六卷
徐渭路史二卷
汪云程逸史搜奇十卷
孙能传剡溪漫笔六卷
王应山风雅丛谈六十卷
陈禹谟说麈八卷
田艺蘅留青日札三十九卷,西湖志余二十六卷
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三十二卷,续十六卷
林茂槐说类六十二卷
焦竑笔乘二十卷,玉堂丛语八卷,明世说八卷
黄汝良笔谈十二卷
朱谋玮异林十六卷
汤显祖续虞初志八卷
张鼎思琅琊代醉编四十卷
屠本畯山林经济籍二十四卷
顾起元说略六十卷
王肯堂郁冈斋笔麈四卷
董其昌画禅室随笔二卷
商濬稗海三百六十八卷
谢肇淛五杂组十六卷,麈余四卷,文海披沙八卷
徐渤徐氏笔精八卷
王兆云惊座新书八卷,王氏青箱余十二卷
张所望阅耕余录六卷
郭良翰问奇类林三十六卷
陈继儒秘笈一百三十卷
潘之恒亘史钞九十一卷
王学海筠斋温录十卷
李日华六研斋笔记十二卷,日记二十卷
包衡清赏录十二卷
张重华娱耳集十二卷
马应龙艺林钩微录二十四卷
李绍文明世说新语八卷
张大复笔谈十四卷
徐应秋谈荟三十六卷
杨崇吾检蠹随笔三十卷
来斯行槎菴小乘四十六卷
沈弘正虫天志十卷
胡震亨读书杂录三卷
闵元京湘烟录十六卷
茅元仪杂记三十二卷
华继善咫闻录五卷
王所日格类钞三十卷
王𪟝纂言钩玄十六卷
杨德周随笔十二卷
吴之俊狮山掌录二十八卷
右小说家类,一百二十七部,三千三百七卷。
刘寅七书直解二十六卷,集古兵法一卷
宁献王权注素书一卷
徐昌会握机汇钥六卷
陈元素古今名将传十七卷
刘畿诸史将略十六卷
何乔新续百将传四卷五代讫宋、元。
何瑭兵论一卷
王芑纲目兵法六卷
穆伯寅兵鉴撮要七卷
刘濂兵说十二卷
吴从周兵法汇编十二卷
唐顺之武编十二卷,兵垣四编五卷
何东序益智兵书一百卷,武库益智录六卷
陈禹谟左氏兵法略三十二卷
李材将将纪二十四卷,兵政纪略五十卷,经武渊源十五卷
顾其言新续百将传四卷一名明百将传。
冯孜古今将略四卷
尹商阃外春秋三十二卷
戚继光纪效新书十四卷,练兵实纪九卷,杂集六卷,将臣宝鉴一卷
赵本学韬钤内篇一卷
俞大猷韬钤续篇一卷,剑经一卷
叶梦熊运筹纲目十卷
王鸣鹤登坛必究四十卷
何僎读史机略十卷
郑璧古今兵鉴三十二卷,经世宏筹三十六卷
王有麟古今战守攻围兵法六十卷
姚文蔚省括编二十二卷
赵大纲方略摘要十卷
高折枝将略类编二十四卷
施濬明古今纡筹十二卷
杨惟休武略十卷
孙承宗车营百八扣一卷
徐常阵法举要一卷
龙正八阵图演注一卷
瞿汝稷兵略纂闻十二卷
茅元仪武备志二百四十卷
孙元化经武全编十卷
颜季亨明武功纪胜通考八卷
徐标兵机纂要四卷
范景文师律十六卷
谷中虚水陆兵律令操法四卷
张焘西洋火攻图说一卷
王应遴备书二十卷
冒起宗守筌五卷
讲武全书兵览三十二卷,兵律三十八卷,兵占二十四卷
兵机备纂十三卷(已上四部,不知撰人。)
右兵书类,五十八部,一千一百二十二卷。
清类天文分野书二十四卷(洪武中编,以十二分野星次分配天下郡县,又于郡县之下详载古今沿革之由。)
天元玉历祥异赋七卷(仁宗制序。)
叶子奇元理一卷
刘基天文秘略一卷
观象玩占十卷(不知撰人,或云刘基辑。)
杨廉星略一卷
王应电天文会通一卷
周述学天文图学一卷
吴珫天文要义二卷
范守己天官举正六卷
陆侹天文地理星度分野集要四卷
王臣夔测候图说一卷
黄履康管窥略三卷
黄锺和天文星象考一卷
杨惟休天文书四卷
潘元和古今灾异类考五卷
赵宦光九圜史一卷
余文龙祥异图说七卷,史异编十七卷
李之藻浑盖通宪图说二卷
利玛窦几何原本六卷,勾股义一卷,表度说一卷,圜容较义一卷,测量法义一卷,天问略一卷,泰西水法六卷
熊三拔简平仪说一卷,测量异同一卷
李天经浑天仪说五卷
王应遴乾象图说一卷,中星图一卷
陈胤昌天文地理图说二卷
李元庚乾象图说一卷
陈荩谟象林一卷
马承勋风纂十二卷
魏濬纬谈一卷
吴云天文志杂占一卷
艾儒略几何要法四卷
图注天文祥异赋十卷
天文玉历璿玑经五卷
天文鬼料窍一卷
天文玉历森罗记十二卷
经史言天录二十六卷
嘉隆天象录四十五卷
雷占三卷
风云宝鉴一卷
天文占验二卷
物象通占十卷
白猿经一卷(已上十一部,皆不知撰人。)
右天文类,五十部,二百六十三卷。
刘信历法通径四卷
马沙亦黑回回历法三卷
左赞历解易览一卷
吕柟寒暑经图解一卷
顾应祥授时历法二卷
曾俊历法统宗二卷,历台撮要二卷
周述学历宗通议一卷,中经测一卷,历草一卷
贝琳百中经十卷起成化甲午讫嘉靖癸巳,凡六十年。后人又续至壬戌止。
戴廷槐革节卮言五卷
袁黄历法新书五卷
何注历理管窥一卷
郭子章枝干释五卷
朱载堉律历融通四卷,音义一卷,万年历一卷,万年历备考二卷,历学新说二卷万历二十三年编进。
萧懋恩监历便览二卷
邢云路古今律历考七十二卷
徐光启崇祯历书一百二十六卷(历书总目一卷、日躔历指四卷,日躔表二卷,恒星历指三卷,恒星图一卷,恒星图击一卷,恒星历表四卷,恒星经纬表二卷,恒星出没表二卷,月离历指四卷,月离表六卷,交食历指七卷,交食表七卷,五纬历指九卷,五纬表十卷,测天约说二卷。大测二卷,割圆八线表六卷,黄道升度表七卷,黄赤道距度表一卷,通率表二卷,元史揆日订讹一卷,通率立成表一卷,散表一卷,测圆八线立成长表四卷,黄道升度立成中表四卷,历指一卷,测量全义十卷,比例规解一卷,南北高弧表十二卷、诸方半昼分表一卷,诸方晨昏分表一卷,历学小辩一卷,历学日辩五卷。崇祯二年敕光启与李之藻、王应遴及西洋人罗雅谷等陆续成书。)
罗雅谷筹算一卷
王英明历体略三卷
何三省历法同异考四卷
贾信壹历百中经一卷
历法统宗十二卷
历法集成四卷
经纬历书八卷
七政全书四卷
(已上四部,皆不知撰人。)
右历数类,三十一部,二百九十一卷。
刘基玉洞金书一卷,注灵棋经二卷,解皇极经世稽览图十八卷
选择历书五卷洪武中,钦天监奉敕撰定。
马贵周易杂占一卷
胡宏周易黄金尺一卷
卢翰中菴签易一卷
季本蓍法别传二卷
周瑞文公断易奇书三卷
蔡元谷神易数一卷
张其堤易卦类选大成四卷
王宇周易占林四卷
钱春五行类应八卷
刘均卜筮全书八卷
赵际隆卜筮全书十四卷
张濡先天易数二卷
周视考阴阳定论三卷
杨向春皇极心易发微六卷
蔡士顺皇极秘数占验一卷
吴珫皇极经世钤解二卷,太乙统宗宝鉴二十卷,太乙淘金歌一卷,六壬金钥匙二卷
冯柯三极通二卷
张干山古今应验异梦全书四卷
陈士元梦占逸旨八卷
张凤翼梦占类考十二卷
池本理禽遁大全四卷,禽星易见四卷
鲍世彦奇门微义四卷,奇门阳遁一卷,阴遁一卷
刘翔奇门遁甲兵机书二十卷
徐之镆选择禽奇盘例定局五卷
胡献忠八门神书一卷
叶容太乙三辰显异经十卷
李元沣太乙九旗历三卷
邢云路太乙书十卷
李克家戎事类占二十一卷
杨瓒六壬直指捷要二卷
蒋日新开云观月歌一卷
黄公达凤髓灵文一卷
袁祥六壬大全三十三卷
徐常吉六壬释义一卷
黄宾廷六壬集应钤六十卷
宁献王权肘后神枢二卷,运化玄枢一卷
历法通书三十卷(金溪何士泰景祥历法,临江宋鲁珍辉山通书合编。)
熊宗立金精鳌极六卷,通书大全三十卷
王天利三元节要三卷
徐瓘阴阳捷俓一卷
刘最选择类编八卷
万邦孚汇选筮吉指南十一卷,日家指掌二卷,通书纂要六卷
何瑭阴阳管窥一卷
刘黄裳元图符藏二卷(已上卜筮阴阳。)
刘基三命奇谈、滴天髓一卷
吴天洪造命宗镜集十二卷
洪理历府大成二十二卷
欧阳忠星命秘诀望斗真经三卷
杨源星学源流二十卷
雷鸣夏子平管见二卷
李钦渊海子平大全六卷
万民英三命会通十二卷,星学大成十八卷
陆位星学纲目正传二十卷
张果星宗命格十卷,文武星案六卷
西窗老人兰台妙选三卷
袁忠彻古今识鉴八卷
鲍栗之麻衣相法七卷
李廷湘人相编十二卷(已上星相。)
周继阳宅真诀二卷
王君荣阳宅十书四卷
陈梦和阳宅集成九卷
李邦祥阳宅真传二卷
周经阳宅新编二卷
阳宅大全十卷(不知撰人。)
刘基金弹子三卷,披肝露胆一卷,一粒粟一卷,地理漫兴三卷
赵汸葬说一卷
瞿祐葬说一卷
谢昌地理四书四卷
谢廷柱堪舆管见二卷
周孟中地理真机十五卷
徐善继人子须知三十五卷
董章堪舆秘旨六卷
徐国柱地理正宗八卷
赵祐地理紫囊八卷
郭子章校定天玉经七注七卷
陈时旸堪舆真谛三卷
王崇德地理见知四卷
李迪人天眼目九卷
徐之镆罗经简易图解一卷,地理琢玉斧十三卷
地理全书五十一卷(不知撰人。)
地理天机会元三十五卷(不知撰人。)
李国本理气秘旨七卷,地理形势真诀三十卷
徐渤堪舆辨惑一卷(已上堪舆。)
右五行类,一百四部,八百六十一卷。
格古要论十四卷洪武中曹昭撰。天顺间王均增辑。
沈津欣赏编十卷
茅一相续欣赏编十卷
吴继墨蛾小录四卷
周履靖艺苑一百卷,绘林十六卷,画薮九卷
朱存理铁网珊瑚二十卷
朱凯图画要略一卷
都穆金薤琳琅二十卷,寓意编一卷
唐寅画谱三卷
韩昂明画谱一卷
杨慎墨池琐录一卷,书品一卷,断碑集四卷
徐献忠金石文一卷
周英书纂五卷
程士庄博古图录三十卷
朱观𬉼画法权舆二卷
刘璋明书画史三卷
罗周旦古今画鉴五卷
李开先中麓画品一卷
王𪟝画史二十卷
王世贞画苑十卷,补遗二卷
莫是龙画说一卷
刘世儒梅谱四卷
王稚登吴郡丹青志一卷
徐渤闽画记一卷
曹学佺蜀画苑四卷
李日华画媵二卷,书画想像录四十卷
张丑清河书画舫十二卷
宁献王权烂柯经一卷,琴阮启蒙一卷,神奇秘谱三卷
袁均哲太古遗音二卷
严澂琴谱十卷
杨表正琴谱六卷
林应龙适情录二十卷,棋史二卷
叶良贵歙砚志四卷
方于鲁墨谱六卷
程君房墨苑十卷
周应愿印说一卷
郑履祥印林二卷
臧懋循六博碎金八卷
文震亨长物志十二卷(已上杂艺。)
孝宗类证本草三十一卷
世宗易简方一卷
赵简王补刊素问遗篇一卷(世传素问王 水注本,中有缺篇,简王得全本,补之。)
宁献王权乾坤生意四卷,寿域神方四卷
周定王普济方六十八卷
李䌹集解脉诀十二卷
刘纯玉机微义五十卷,医经小学六卷
杨文德太素脉诀一卷
李恒袖珍方四卷
周礼医学碎金四卷
俞子容续医说十卷
徐子宇致和枢要九卷
刘均美拔萃类方二十卷(一作四十卷。)
胡濴卫生易简方四卷(永乐中,濴为礼部侍郎,出使四方,辑所得医方进于朝。一作十二卷。)
陶华伤寒六书六卷,伤寒九种书九卷,伤寒全书五卷
郑达遵生录十卷
杨慎素问纠略三卷
阴秉旸内经类考十卷
孙兆素问注释考误十二卷
张介宾张氏类经四十二卷
张世贤图注难经八卷
吴球诸证辨疑四卷,用药玄机二卷
方贤奇效良方六十九卷
钱原濬集善方三十六卷
邹福经验良方十卷
丁毅医方集宜十卷
王鏊本草单方八卷
钱宝运气说二卷
李言闻四诊发明八卷
李时珍濒湖脉学一卷,奇经八脉考一卷(时珍本草纲目一书,用力深入,详方伎传。)
虞抟医学正传八卷,方脉发蒙六卷
楼英医学纲目四十卷
陈谏荩斋医要十五卷
徐春甫古今医统一百卷
方广丹溪心法附余二十四卷
傅滋医学集成十二卷
薛己家居医录十六卷,外科心法七卷
王玺医林集要八十八卷
钱萼医林会海四十卷
方谷脉经直指七卷,本草集要十二卷
王肯堂医论四卷(肯堂著证治准绳全书,博通医学,见王樵传。)
黄承昊折肱漫录六卷
万全保命活诀三十五卷
李中梓颐生微论十卷
李濂医史十卷
杨珣针炙详说二卷
徐凤针炙大全七卷
徐彪本草证治辨明十卷
缪希雍本草经疏二十卷,方药宜忌考十二卷
熊宗立伤寒运气全书十卷,伤寒活人指掌图论十卷
赵原阳外科序论一卷
汪机外科理论八卷
吴伦养生类要二卷
王銮幼科类萃二十八卷
薛铠保婴撮要二十卷
周子蕃小儿推拿秘诀一卷
吴洪痘疹会编十卷(以上医术。)
右艺术类,一百十六部,一千五百六十四卷。
永乐大典二万二千九百卷(永乐初,解缙等奉敕编文献大成既竣,帝以为未备,复敕姚广孝等重修,四历寒暑而成,更定是名。成祖制序。后以卷帙太繁,不及刊布,嘉靖中,复加缮写。)
张九韶群书备数十二卷
袁均哲群书纂数十二卷,类林杂说十五卷(杨士奇文籍志云明初人所编。)
沈易博文编四卷
吴相沧海遗珠十卷
杨循吉奚囊手镜二十卷
群书集事渊海四十七卷(百川书志云弘治时人编。)
杨慎升菴外集一百卷焦竑编次。
王圻三才图说一百六卷
司马泰文献汇编一百卷
凌瀚群书类考二十二卷
浦南金修辞指南二十卷
顾充古隽考略十卷
吴珫经史文编三十卷,三才广志三百卷
唐顺之稗编一百二十卷
李先芳杂纂四十卷
郑若庸类隽三十卷
王世贞类苑详注三十六卷
陈耀文天中记六十卷
凌迪知文林绮绣七十卷,文选锦字二十一卷,左国腴词八卷,太史华句八卷
徐琏群书纂要一百九十六卷
曹大同艺林华烛一百六十卷
陈禹谟骈志二十卷,补注北堂书钞一百六十卷
茅绹学海一百六十四卷
徐常吉事词类奇三十卷
徐元泰喻林一百二十卷
冯琦经济类编一百卷
章潢图书编一百二十七卷
何三畏类熔二十卷
彭大翼山堂肆考二百四十卷
卓明卿藻林八卷
郭子章黔类十八卷
詹景凤六纬撷华十卷
焦竑类林八卷
彭好古类编杂说六卷
王家佐古今元屑八卷
况叔祺考古词宗二十卷
朱谋玮金海一百二十卷
林濂词丛类采八卷,续八卷
俞安期唐类函二百卷
宋应奎翼学编十三卷
陈世宝古今类腴十八卷
陈懋学事文类纂十六卷
袁黄群书备考二十卷
徐鉴诸书考略四卷
凌以栋五车韵瑞一百六十卷
刘仲达鸿书一百八卷
刘胤昌类山十卷
黄一正事物绀珠四十六卷
汪宗姬儒函数类六十二卷
刘国翰记事珠十卷
吴楚材强识略二十四卷
彭俨五侯鲭十二卷
商濬博闻类纂二十卷
范泓典籍便览八卷
杨淙事文玉屑二十四卷
徐袍事典考略六卷
朱东光玉林摘粹八卷
王光裕客窗余录二十二卷
刘业古今事类通考十卷
夏树芳词林海错十六卷
王路清珠渊十卷
唐希言事言要玄集二十二卷
钱应充史学璧珠十八卷
胡尚洪子史类语二十四卷
沈梦熊三才杂组五卷
屠隆汉魏丛书六十卷
陈仁锡潜确居类书一百二十卷,经济八编类纂二百五十五卷
林琦伦史鸿文二十四卷
程良孺茹古略八十卷
雷金科文林广记三十一卷
徐应秋骈字凭霄二十卷
枳记二十八卷
胡震亨秘册汇函二十卷
毛晋津逮秘书十五集
右类书类,八十三部,二万七千一百八十六卷。
道藏目录四卷
道经五百十二函
太祖注道德经二卷,周颠仙传一卷(太祖制。)
神仙传一卷(成祖制。)
宁献王权庚辛玉册八卷,造化钳锤一卷
陶宗仪金丹密语一卷
张三丰金丹直指一卷,金丹秘旨一卷
刘太初金丹正惑一卷
黄润玉道德经注解二卷
杨慎庄子阙误一卷
王道老子亿二卷
朱得之老子通义二卷,庄子通义十卷,列子通八卷
薛蕙老子集解二卷
商廷试订注参同契经传三卷
徐渭分释古注参同契三卷
皇甫濂道德经辑解三卷
孙应鳌庄义要删十卷
王宗沐南华经别编二卷
田艺蘅老子指玄二卷
焦竑老子翼二卷,考异一卷,庄子翼八卷,南华经余事杂录二卷,拾遗一卷
龚锡爵老子疏略一卷
陶望龄老子解二卷庄子解五卷
郭良翰南华经荟解三十三卷
罗勉道南华循本三十卷
陆长庚老子玄览二卷,南华副墨八卷,阴符经测疏一卷,周易参同契测疏一卷,金丹就正篇一卷,张紫阳金丹四百字测疏一卷,方壶外史八卷
李先芳阴符经解一卷,蓬玄杂录十卷
沈宗霈阴符释义三卷
尹真人性命圭旨四卷
桑乔大道真诠四卷
孙希化真武全传八卷
池显方国朝仙传二卷
靳昂龙砂一脉一卷
朱多鲎龙砂八百纯一玄藻二卷
朱载玮葆真通十卷
顾起元紫府奇玄十一卷
曹学佺蜀中神仙记十卷
傅兆际寰有诠六卷
杨守业洞天玄语五卷
徐成名保合编十二卷
右道家类,五十六部,二百六十七卷
释藏目录四卷
佛经六百七十八函
太祖集注金刚经一卷(成祖制序。)
成祖御制诸佛名称歌一卷,普法界之曲四卷,神僧传九卷
仁孝皇后梦感佛说大功德经一卷,佛说大因缘经三卷
宋濂心经文句一卷
姚广孝佛法不可灭论一卷,道余录一卷
克菴禅师语录一卷
一如三藏法数十八卷
陈实大藏一览十卷
大祐净土指归二卷
元静三会语录二卷
溥洽雨轩语录五卷
法聚玉芝语录六卷,内语二卷
宗泐心经注一卷,金刚经注一卷
洪恩金刚经解义一卷,心经说一卷
杨慎禅藻集六卷,禅林钩玄九卷
弘道注解楞伽经四卷
梵琦楚石禅师语录二十卷
汪道昆楞严纂注十卷
交光法师楞严正脉十卷
陆树声禅林余藻一卷
管志道龙华忏法一卷
王应干楞严圆通品四卷
方允文楞严经解十二卷
曾凤仪金刚般若宗通二卷,心经释一卷,楞严宗通十卷,楞伽宗通八卷,圆觉宗通四卷
沈士荣续原教论二卷
杨时芳心经集解一卷
何湛之金刚经偈论疏注二卷
戚继光禅家六籍十六卷
如愚金刚筏喻二卷
张有誉金刚经义趣广演三卷
李通华严疏钞四十卷
方泽华严要略二卷
刘琏无隐集偈颂三卷
古音禅源诸诠一卷
景隆大藏要略五卷
刘凤释教编六卷
陈士元象教皮编六卷,释氏源流二卷
方晟宗门崇行录四卷
一元归元直指四卷
陶望龄宗镜广删十卷
沈泰鸿慈向集十三卷
陆长庚楞严述旨十卷
王肯堂参禅要诀一卷
杨惟休佛宗一卷
张明弼兔角诠十卷
徐可求禅燕二十卷
瞿汝稷指月录三十二卷
袁宏道宗镜摄录十二卷
姚希孟佛法金汤文录十二卷
袁中道禅宗正统一卷
祩宏弥陀经疏四卷,正讹集一卷,禅关策进一卷,竹窗三笔三卷,自知录二卷
真可紫柏语录一卷
德清华严法界境一卷,楞严通义十卷,法华通义七卷,观楞伽记四卷,肇论略注三卷,长松茹退二卷,憨山绪言一卷
李树乾竺干宗解四卷
萧士玮起信论解一卷
曹胤儒华严指南四卷
俞王言金刚标指一卷,心经标指一卷,楞严标指十二卷,圆觉标指一卷
镇澄楞严正观疏十卷,般若照真论一卷
传灯楞严玄义四卷,天台山方外志三十卷
通润楞严合辙十卷,楞伽合辙四卷,法华大窾七卷
石显西方合论十卷
智顺善才五十三参论一卷
仁潮法界安立图六卷
如巹禅宗正脉十卷
章有成金华分灯录十卷
锺惺楞严如说十卷
沈宗霈楞严约指十二卷,征心百问一卷
王正位赤水玄珠一卷,栴檀林一卷
曾大奇通翼四卷
曹学佺蜀中高僧记十卷
王应遴慈无量集四卷
林应起全闽祖师语录三卷
夏树芳栖真志四卷
祖心冥枢会要四卷
净喜禅林宝训四卷
净喜禅林宝训四卷
大舣禅警语一卷,宗教答响一卷,归正录一卷,博山语录二十二卷
元贤弘释录三卷
宗林寒灯衍义二卷
右释家类,一百十五部,六百四十五卷。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楼主| 延章 发表于 2012-6-18 10:11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feature"> 明史   卷九十九‧志第七十五  艺文四 集类三:一曰别集类,二曰总集类,三曰文史类。
明太祖文集五十卷,诗集五卷
仁宗文集二十卷,诗集二卷
宣宗文集四十四卷,诗集六卷,乐府一卷
宪宗诗集四卷
孝宗诗集五卷
世宗翊学诗一卷,宸翰录一卷,咏和录一卷,咏春同德录一卷,白鹊赞和集一卷
神宗劝学诗一卷(各藩及宗室自著诗文集,已见本传,不载。)
宋濂潜溪文集三十卷(皆元时作。)潜溪文粹十卷(刘基选。)续文粹十卷(方孝孺郑济同选。)宋学士文集七十五卷,銮坡前集十卷,后集十卷,续集十卷,别集十卷,芝园前集十卷,后集十卷,别集十卷,朝天集五卷。诗集五卷
刘基覆瓿集二十四卷,拾遗二卷、(皆元时作。)犁眉公集四卷,文成集二十卷、(汇编诸集及郁离子、春秋明经诸书。词四卷)
危素学士集五十卷
叶仪南阳山房稿二十卷
王冕竹斋诗集三卷
范祖干柏轩集四卷
戴良九灵山房集三十卷
王逢梧溪诗集七卷
梁寅石门集四卷
杨维桢东维子集三十卷,铁崖文集五卷,古乐府十六卷,诗集六卷
陶宗仪南村诗集四卷
贡性之南湖集二卷
谢应芳龟巢集二十卷
张昱诗集二卷
杨芾鹤崖集二十卷
李祁云阳先生集十卷裔孙李东阳传其集。
涂几涂子类稿十卷
张宪玉笥集十卷
吴复云槎集十卷
华幼武黄杨集四卷
陶振赋一卷洪武初,振献紫金山、金水河、及飞龙在天三赋。
陶安文集二十卷
李习橄榄集五卷
汪广洋凤池吟稿十卷
孙炎左司集四卷
刘炳春雨轩集十卷、词一卷
刘迪简文集五卷
郭奎望云集五卷
王祎忠文集二十四卷
张以宁翠屏集五卷
詹同文集三卷
刘崧文集十八卷、诗八卷
魏观蒲山集四卷
朱善一斋集十卷,辽海集五卷
顾辉守斋类稿三十卷
朱升枫林集十二卷
赵汸东山集十五卷
汪克宽环谷集八卷
唐桂芳白云集略四十卷
李胜原盘谷遗稿五卷
胡翰文集十卷
苏伯衡苏平仲集十六卷
朱廉文集十七卷
陈谟海桑集十卷
周霆震石初集十卷
高启槎轩集十卷,大全集十八卷、词一卷
杨基眉菴集十二卷、词一卷
徐贲北郭集六卷
张羽静居集六卷
陈基夷白斋集二十卷
王彝沩蜼子集四卷
王行半轩集十二卷
袁凯海叟诗集四卷
孙作沧螺集六卷
朱右白云稿十二卷
徐尊生制诰二卷,怀归稿十卷,还乡稿十卷
贝琼清江文集三十卷、诗十卷
顾禄经进集二十卷
答禄与权文集十卷
杜学拙菴集十卷
吴源托素斋集八卷
刘驷文集十卷
宋讷西隐集十卷
刘三吾坦斋集二卷(一作坦翁集十二卷。)
张孟兼名丁,以字行。文集六卷
王翰敝帚集五卷,梁园寓稿九卷
方克勤愚菴集二十卷
吴伯宗集二十四卷(南宫、使交、成均、玉堂凡四种。)
杜隰双清集十卷
郑真荥阳外史集一百卷
吴玉林松萝吟稿二十卷
方幼学翚山集十二卷
唐肃丹崖集八卷
谢肃密菴集十卷
谢徽兰庭集六卷
邵亨贞蛾术文集十六卷
乌斯道春草斋集十卷
贝翱舒菴集十卷
叶颙樵云集六卷
沈梦麟花溪集三卷
刘荐盘谷集十卷
宋禧文集三十卷、诗十卷
郑渊遂初斋稿十卷
林静愚斋集二十卷
刘永之山阴集五卷
龚学鹅湖集六卷
王沂征士集八卷
王祐长江稿五卷
解开文集四十卷
林鸿鸣盛集四卷(鸿与唐泰、黄玄、周玄、郑定、高柄、王偁、王褒、王恭、陈亮另有闽中十才子诗十卷。)
孙蕡西菴集九卷(蕡与王佐、黄哲、赵介、李德另有广中五先生诗四卷。)
蓝仁诗集六卷
蓝智诗集六卷
张适乐圃集六卷
浦源舍人集十卷
林弼登州集六卷
陆中蒲栖集二十卷
林大同文集九卷
丁鹤年海巢集三卷(本西域人,后家武昌,永乐中始卒。楚宪王为刻其集。)
方孝孺逊志斋集三十卷,拾遗十卷黄孔昭、谢铎同辑。
卓敬卓氏遗书五十卷
练子宁金川玉屑集五卷
茅大芳集五卷
程本立巽隐集四卷
王艮(吉水人,王充耘孙。)翰林集十卷
王叔英静学集二卷
周是修刍荛集六卷
郑居贞集五卷
程通遗稿十卷
梅殷都尉集三卷
任亨泰遗稿二卷
王绅文集三十卷
王稌青岩类稿十卷
林右集二卷
王宾诗集二卷
张𬘘𬸘菴集一卷
楼琏居夷集五卷
龚诩野古集二卷
高逊志啬斋集二卷
解缙学士集三十卷,春雨集十卷,似罗隐集二卷
(已上洪武、建文时。)
姚广孝逃虚子集十卷,外集一卷
黄淮省愆集二卷、词一卷
胡广集十九卷
杨荣两京类稿三十卷,玉堂遗稿十二卷
杨士奇东里集二十五卷、诗三卷
胡俨颐菴集三十卷
金幼孜集十二卷
夏原吉集六卷
王钝野庄集六卷
郑赐闻一斋集四卷
赵羾集三卷
茹瑺诗一卷
黄福家集三十卷,使交文集十七卷
邹济颐菴集九卷
王达天游集二十二卷
曾棨集十八卷
林环文集十卷、诗三卷
林志蔀斋集十五卷
王汝玉诗集八卷
张洪集二卷
王绂诗集五卷
梁潜泊菴集十二卷
刘髦石潭集五卷
邹缉素菴集十卷
王偁虚舟集五卷
王褒养静斋集十卷
王恭诗集七卷
高柄啸台集二十卷,木天清气集十四卷
黄寿生文集十卷
杨慈文集五卷
苏伯厚履素集十卷
郑棠道山集二十卷
刘均拙菴集八卷
徐永达文集二十卷、诗十卷
王洪毅斋集八卷
黄裳集十卷
袁忠彻符台外集五卷
陆颙颐光集二十卷
瞿祐存斋乐全集三卷、词三卷
曾鹤龄松臒集三卷
陈叔刚䌹斋集十卷
柯暹东冈集十二卷
罗亨信集十二卷
刘铉诗集六卷
金实文集二十八卷
王暹奏议二十卷,文集四十卷
苏钲竹坡吟稿二十卷
周鸣退斋稿六十卷
方勉怡菴集十五卷
周叙石溪集十八卷
杨溥文集十二卷、诗四卷
胡濴澹菴集五卷
(已上永乐时。)
熊概芝山集四十卷,公余集三十卷
吴讷文集二十卷,诗八卷
秦朴抱拙集六卷
陈继怡菴集二十卷
黄泽诗集十四卷
罗纮兰坡集十二卷
马愉淡轩文集八卷
陈循芳洲集十六卷
高谷集十卷
廖庄渔梁集二卷
林文澹轩稿十二卷
龚锜蒙斋集十卷
王训文集三十卷
梁萼集二十卷
姜洪松冈集十一卷
杨复土苴集五十卷
刘广衡云菴集三十卷
陈泰拙菴集二十五卷
李奎九川集六卷
徐琦文集六卷
(已上洪熙、宣德时。)
孙原贞奏议八卷,岁寒集二卷
王直抑菴集四十二卷
王英文集六卷,诗五卷
钱习礼文集十四卷,应制集一卷
陈镒文集六卷
魏骥摘稿十卷
周忱双崖集八卷
陈琏琴轩稿三十卷
周旋文集十卷
刘球两溪集二十四卷
张楷和唐音二十八卷,和李杜诗十二卷
李时勉文集十一卷、诗一卷
陈敬宗澹然集十八卷
张倬毅斋集二十卷
郑鲸云遨摘稿八卷
彭时奏疏一卷,文集四卷
商辂奏议一卷,文集三十二卷
萧镃文集二十卷、诗十卷
于谦奏议十卷,文集二十卷
郭登联珠集二十二卷(景泰初,登封定襄伯,有诗名。是集以其父玨兄武之作,与登诗合编。)
何文渊奏议一卷,文稿四卷
章瑄竹庄集四十卷
吴宣野菴集十六卷
郑文康平桥集十八卷
刘溥草窗集二卷(溥与蒋主忠、王贞庆、晏铎、苏平、苏正、汤胤𪟝、王淮、沈愚、邹亮等称景泰十才子,当时各有专稿。)
桑琳鹤溪集二十卷
钱洪诗集四卷
刘英诗集六卷
徐有贞武功集八卷
许彬文集十卷、诗四卷
薛瑄敬轩集四十卷、诗八卷
李贤古穰集三十卷,续集二十卷
吕原介轩集十二卷
岳正类博稿十卷
刘俨文集三十二卷
吴与弼康斋文集十二卷
王宇厚斋集三卷
张穆勿斋集二十卷
刘昌五台集二十二卷胥台、凤台、金台、嵩台、越台诸稿汇编。
萧俨竹轩集二十卷
周莹郡斋稿十卷
罗周梅隐稿十八卷
姚绶云东集十卷
汤胤𪟝东谷集十卷
易贵文集十五卷
(已上正统、景泰、天顺时。)
刘定之存稿二十一卷,续稿五卷
刘珝文集十六卷
轩𫐐奏议四卷
彭华文集十卷
尹直澄江集二十五卷
姚夔奏议三十卷,文集十卷
李裕奏议七卷,文集四卷
杨鼎奏议五卷,文稿二十卷
倪谦玉堂、南宫、上谷、归田四稿共一百七十卷
余子俊奏议六卷
周洪谟箐斋集五十卷,南皋集二十卷
林聦奏议八卷,文集十四卷
张瑄奏议八卷,观菴集十五卷,关洛纪巡录十七卷
谢一夔文集六卷
韩雍奏议一卷,文集十五卷
柯潜竹岩集八卷
陆𬬩春雨堂稿三十卷
叶盛奏草三十卷,文稿二卷、诗一卷
杨守陈全集三十卷
范理丹台稿十卷
林鹗文稿十卷
罗伦一峰集十卷
庄昶定山集十卷
黄仲昭未轩集十三卷
陈献章白沙子八卷,文集二十二卷,遗编六卷
杨起元文编六卷
张弼文集五卷、诗四卷
胡居仁敬斋集三卷
陈真晟布衣存稿九卷
夏寅文集四十卷,备遗录二十三卷
张宁文集三十二卷
夏时正留余稿三十五卷
陆容式斋集三十八卷
龙瑄鸿泥集二十卷
周瑛翠渠摘稿七卷
段正介菴集三十卷
蒋琬文集十卷
朱翰石田稿十四卷
张胄西溪集十五卷
丁元吉文集六十四卷
刘敔凤巢稿六卷
桑悦两都赋二卷、古赋三卷,文集十六卷
祁顺巽川集二十卷
徐溥文集七卷
丘濬琼台类稿五十二卷、诗十二卷
李东阳怀麓堂前后集九十卷,续稿二十卷
谢迁归田稿十卷
陆简龙皋稿十九卷
程敏政篁墩全集一百二十卷
吴宽匏菴集七十八卷
张元祯文集二十四卷
王恕奏稿十五卷,文集九卷
韩雍奏议一卷
倪岳青溪漫稿二十四卷
马文升奏议十六卷,文集一卷
王○思轩集十二卷
杨守阯碧川文钞二十九卷、诗二十卷
张昇文集二十二卷
童轩枕肱集二十卷
杭淮双溪诗集八卷
黎淳龙峰集十三卷
刘大夏奏议一卷、诗二卷
张悦集五卷
何乔新文集三十二卷
彭韶奏议五卷,文集十二卷
王珣奏稿十卷、诗二卷
闵珪文集十卷
徐贯余力集十二卷
董越文集四十二卷
谢铎奏议四卷,文稿四十五卷、诗三十六卷
陈音愧斋集十二卷
张诩东所集十卷
邹智立斋遗文四卷
李承箕大崖集二十卷
钱福文集六卷
杨循吉遗集五卷
邵珪半江集六卷
赵宽半江集六卷
杭济诗集六卷
吴元应诗集十五卷
顾潜静观堂集十四卷
文林温州集十二卷
吕翾九柏集六卷
沈周石田诗钞十卷
史鉴西村集八卷
祝允明祝氏集略三十卷,怀里堂集三十卷,小集七卷
唐寅集四卷
顾磐海涯集十卷
王鏊文集三十卷
杨廷和奏议一卷,石斋集八卷
梁储郁洲集九卷
费宏文集二十四卷
靳贵戒菴集二十卷
杨一清奏议三十卷,石淙类稿四十五卷、诗二十卷
蒋冕湘皋集三十三卷
毛纪鳌峰类稿二十六卷
韩文质菴集四卷
吴文度交石集十卷
林瀚集二十五卷
屠勋东湖稿十二卷
罗○奏议一卷,文集十八卷,续集十四卷
储巏文集十五卷
王鸿儒凝斋集九卷
邵宝容春堂全集六十一卷
章懋文集九卷
杨廉奏议四卷,文集六十二卷
乔宇白岩集二十卷
黄瓒文集十二卷
蔡清虚斋文集五卷
鲁铎文集十卷
王云凤虎谷集二十一卷
毛澄类稿十八卷
王琼奏议四卷
彭泽幸菴行稿十二卷
林俊文集四十卷、诗十四卷
李梦阳空同全集六十六卷
康海对山集十九卷、乐府二卷
王九思渼陂集十九卷、乐府四卷
何景明大复集六十四卷
郑善夫奏议一卷,少谷全集二十五卷
徐祯卿迪功集十一卷
朱应登凌谿集十九卷
王廷陈梦泽集三十八卷
景旸前溪集十四卷
陈沂文集十二卷、诗五卷
田汝耔奏议五卷,永南集十八卷
伦文叙迂冈集十卷,白沙集十二卷
颜木烬余稿四卷
卢雍古园集十二卷
陈霆水南集十七卷
王守仁阳明全书三十八卷
陆完水村集二十卷
唐锦龙江集十四卷
穆孔晖文集三卷
史学埭谿集二十卷
许庄康衢集一百卷
汪循仁峰文集二十五卷
钱仁夫水部诗历十二卷
徐琏玉峰集十五卷、五言诗五卷
黄省曾五岳山人集三十八卷
孙一元太白山人稿五卷
谢承举一名璿诗集十五卷
王宠雅宜山人集十卷
傅汝舟丁戊集十二卷
高瀫石门集二卷
萧雍酌斋遗稿四卷
(已上成化、弘治、正德时。)
廖道南文集五十卷、诗六卷
罗钦顺整菴稿三十三卷
何孟春疏议十卷,文集十八卷
顾清文集四十二卷
刘瑞五清集十八卷
吕柟泾野集五十卷
何瑭文集十一卷
魏校庄渠文录十六卷、诗四卷
陈察虞山集十三卷
杨慎文集八十一卷,南中集七卷、诗五卷、词四卷
胡世宁奏议十卷
郑岳山斋稿二十四卷
陈洪谟文稿二卷
王时中奏议十卷
董玘文集六卷
秦金诗集十卷
潘希曾奏议四卷,竹涧集八卷
刘龙文集四十八卷
刘夔奏议十卷
陆深全集一百卷,续集十卷
张邦奇全集五十卷
马中锡奏疏三卷,东田集六卷
刘玉执斋集二十卷
周伦贞翁稿十二卷
刘节梅国集四十二卷
章拯文集八卷
边贡华泉集四卷、诗八卷
王廷相奏议十卷,家藏集五十四卷顾璘息园文稿九卷、诗十四卷
刘麟文集十二卷
崔铣洹词十二卷
王爌南渠稿十六卷
陈凤梧奏议十卷,修辞录六卷
张翀文集二十卷
夏良胜东洲稿十二卷诗八卷
姚镆文集八卷
王道文集十二卷
徐问文集二十四卷
万镗治斋文集四卷
湛若水甘泉前后集一百卷
韩邦奇苑洛集二十二卷
刘讱春冈集六卷
黄衷矩斋集二十卷
顾应祥文集十四卷、乐府一卷
乐頀木亭稿三十六卷
石宝熊峰集四卷
贾言永南坞集十卷
崔桐东洲集四十卷
毛伯温奏议二十卷,东塘集十卷
王以旗奏议十卷,石冈集四卷
林廷昂集十卷
孙承恩集三卷
黄佐两都赋二卷,泰泉集六十卷
童承叙内方集十卷
贡汝成三大礼赋一卷嘉靖中献。
林大辂槐喑集十六卷
许宗鲁全集五十二卷
胡缵宗鸟鼠山人集十八卷,拟古乐府四卷、诗七卷
方鹏文集十八卷、诗八卷
王同祖太史集六十卷
邹守益东郭集十二卷,遗稿十三卷
顾鼎臣文集二十四卷
张璧阳峰集二十六卷
张治文集十四卷
许赞松皋集二十六卷
王崇庆端溪集八卷
王邦瑞文集二十卷
聂豹双江集十八卷
薛蕙考功集十卷
汪必东南隽集二十卷
孙存丰山集四十卷
萧鸣凤文集十五卷
周佐北涧集十卷
金贲亨文集四卷
蒋山卿南泠集十二卷
李濂嵩渚集一百卷
林士元文集十卷
林春泽人瑞翁集十二卷
汪应轸文集十四卷
陈琛文集十二卷
王渐逵青萝集十六卷
戴𬶨文集八卷
廖世昭明一统赋三卷
许相卿全集二十六卷
陆𬬩少石子集十三卷
邵经邦弘艺录三十二卷
陈讲中川集十三卷
丘养浩集斋类稿十八卷
王用宾文集十六卷
伦以训白山集十卷
伦以谅石溪集十卷
伦以诜穗石集十卷
顾瀍寒松斋稿四卷
黄绾石龙集二十八卷
费采集四卷
席书元山文选五卷
方献夫西樵稿五卷
霍韬集十五卷
舒芬内外集十八卷
汪佃东麓稿十卷
戴冠邃谷集十二卷、诗二卷
唐龙渔石集四卷
欧阳铎集二十二卷
夏言桂洲集二十卷
严嵩钤山堂集二十六卷
张孚敬诗集三卷
欧阳德南野集三十卷
许诰奏议二卷
许论默斋集四卷
张时彻芝园全集八十五卷
吕祯涧松稿四卷
郑晓奏疏十四卷,文集十二卷
潘恩笠江集二十四卷
陈儒芹山集四十卷
王艮心斋文集二十卷
王畿龙溪文集二十卷
钱德洪绪山集二十四卷
孙宜洞庭山人集五十三卷
高叔嗣苏门集八卷
吕本期斋集十六卷
徐阶世经堂全集五十卷
邹守愚俟知堂集十三卷
胡松奏疏五卷,文集十卷
袁炜诗集八卷
严讷表奏二卷,文集十二卷
李春芳诒安堂稿十卷
郭朴文集五卷
林庭机文集十二卷
茅瓒文集十五卷
董份泌园全集三十七卷
孙陞文集二十卷
李玑西野集十三卷
尹台洞麓堂集三十八卷
范钦天一合集十九卷
陈尧梧冈文集五卷、诗三卷
雷礼镡墟堂稿二十卷
蔡汝楠自知堂集二十四卷
张岳净峰稿四十六卷
苏濂伯子集十三卷
苏澹仲子集七卷
陆垹文集十二卷
谢东山文集四十卷
李舜臣愚谷集十卷
龚用卿云冈集二十卷
王维桢全集四十二卷
王材文集六十五卷
吕怀类稿三十三卷
赵时春濬谷集十七卷
王慎中遵岩文集四十一卷
唐顺之荆川集二十六卷
陈束文集二卷
熊过南沙集八卷
任瀚逸稿六卷
吕高江峰稿十二卷
李默群玉楼稿七卷
冯恩奏疏一卷,刍荛录四卷
马一龙游艺集十九卷
陆粲贞山集十二卷
康太和蛎峰集二十四卷
余光两京赋二卷
杨爵斛山稿六卷
冯汝弼祐山集十六卷
包节侍御集六卷
钱薇海石集二十八卷
周怡讷溪集二十七卷
罗洪先全集二十五卷
唐枢木锺台集三十二卷
林春东城集二卷
柯维骐艺余集十四卷
卢襄五坞草堂集十卷
薛甲艺文类稿十四卷
薛应旗方山集六十八卷
唐音文集二十卷
刘绘奏议二卷,嵩阳集十五卷
乔世宁丘隅集十九卷
孔汝锡文集十六卷、诗十四卷
袁帙胥台集二十卷
袁尊尼鲁望集十二卷
文徵明甫田集三十五卷
文彭博士集三卷
文嘉和州集一卷
蔡羽林屋集二十卷,南馆集十三卷
陈淳白阳诗集八卷
汤珍小隐堂诗集八卷
彭年隆池山樵集三卷
田汝成叔禾集十二卷
屠应飐兰晖堂集八卷
范言菁阳集五卷
杨本仁少室山人集二十四卷
沈恺环溪集二十六卷
李开先中麓集十二卷
皇甫冲子濬集六十卷
皇甫涍少玄集三十六卷
皇甫汸司勋集六十卷
皇甫濂水部集二十卷
周诗虚岩山人集六卷
黄姬水淳父集二十四卷
骆文盛存稿十五卷
崔廷槐楼溪集三十六卷
栗应宏太行集十六卷、诗六卷
莫如忠崇兰馆集二十卷
陈昌积文集三十四卷
何良俊柘湖集二十八卷
何良傅礼部集十卷
许谷省中、二台、武林、归田四稿共十七卷
华钥水西居士集十二卷
张之象剪绡集二卷
徐献忠长谷集十五卷
邬绅中宪集六卷
陈暹文集四卷
瞿景淳内制集一卷,文集十六卷
王问仲山诗选八卷
侯一元少谷集十六卷
俞宪诗集二十四卷
南逢吉姜泉集十四卷
钱芹永州集五卷
姚涞文集八卷
华察岩居稿八卷
沈东屏南集十卷
茅坤文集三十六卷
吴维岳天目山斋稿二十八卷
李嵩存笥稿十卷
冯惟健陂门集八卷
冯惟讷光禄集十卷
桑介白崖诗选十卷
李应元蔡蒙山房稿四卷
陈凤清华堂稿六卷
吴珫环山楼集六卷
沈炼鸣剑集十二卷,青霞山人集五卷
金大车子有集二卷
金大舆子坤集二卷
杨继盛忠愍集四卷
吕时中潭西文集十七卷
林懋和双台诗选九卷
王交绿槐堂稿二十二卷
向洪迈诗文集十卷
卢岐嶷吹剑集三十五卷
周思兼文集八卷
詹莱招摇池馆集三十卷
谢江岷阳集八卷
傅夏器锦泉集六卷
朱曰藩山带合集三十三卷
岳岱山居稿三十卷
高岱西曹集九卷
陆楫蒹葭堂集七卷
李先芳东岱山房稿三十卷
陈宗虞卧云楼稿十四卷
黄伯善文稿六卷、诗十五卷
胡瀚今山文集一百卷
蔡宗尧龟陵集二十卷
孙楼百川集十二卷
张世美西谷集十六卷
邵圭洁北虞集六卷
李攀龙沧溟集三十二卷,白雪楼诗集十卷
王世贞弇州四部稿一百七十四卷、(四部者:一赋、二诗、三文、四说,以拟域中之四部州。汪道昆序之。)续稿二百十八卷
王世懋奉常集五十四卷、诗十五卷
梁有誉比部集八卷
徐中行天目山人集二十一卷、诗六卷
宗臣诗文集十五卷
吴国伦甔甀洞稿五十四卷,续稿二十七卷、诗十五卷
谢榛四溟山人集二十卷、诗四卷
卢柟赋五卷,蠛蠓集五卷
刘凤文集三十二卷
陆弼诗集二十六卷
汪道昆太函集一百二十卷,南溟副墨二十四卷
许邦才梁园集四卷
魏学礼集二十四卷
魏裳云山堂集六卷
张佳胤奏议七卷,崌崃文集六十五卷
张九一绿波楼集十卷
黎民表文集十六卷
欧大任虞部集二十二卷
俞允文诗文集二十四卷
余曰德诗集十四卷
万表玩鹿亭稿八卷
高拱献忱集五卷,诗文集四十四卷
赵贞吉文集二十三卷、诗五卷
高仪奏议十卷
杨巍梦山存稿四卷
殷士儋金舆山房稿十四卷
诸大绶文集八卷
杨博献纳稿十卷,奏议七十卷,诗文集十二卷
张瀚诗文集四十卷
董传策奏议一卷,采薇集十四卷
马森文集二十卷
洪朝选静菴稿十五卷
朱衡文集二十卷
陈绍儒司空集二十卷
何维柏天山堂集二十卷
周诗与鹿集十二卷
郭汝霖石泉山房集十二卷
王时槐存稿十四卷
曹大章含斋稿二十卷
林大春井丹集十五卷
王叔果半山藏稿二十卷
王叔杲玉介园稿二十卷
徐师曾湖上集十四卷
张祥鸢华阳洞稿二十二卷
陈善黔南类稿八卷
穆文熙逍遥园集十卷
胡直衡庐稿三十卷
王格少泉集十卷
姚汝循诗文集二十四卷
张元忭不二斋稿十二卷
归有光震川集三十卷,外集十卷钱谦益订正。
刘效祖诗稿六卷
王叔承吴越游七卷
沈明臣诗集四十二卷
陈鹤诗集二十一卷
冯迁长铗斋稿七卷
朱邦宪诗文集十五卷
徐渭诗文全集二十九卷
王寅诗文集八卷
郭造卿海岳山房集二十卷
俞汝为缶音集四卷
谢汝韶天池稿十六卷
谢肇淛文集二十八卷、诗三十卷
骆问礼万一楼集六十一卷,外集十卷
王可大三山汇稿八卷
沈桐观颐集二十卷
王养端遂昌三赋一卷
黄谦诗文稿十六卷
戴廷槐锦云集十六卷
(已上嘉靖、隆庆时。)
张居正奏对稿十卷,诗文集四十七卷
张四维条麓堂集三十四卷
马自强文集二十卷
陆树声诗文集二十六卷
林燫文集十六卷、诗六卷
汪镗余清堂定稿三十二卷
徐学谟文集四十二卷、诗二十二卷
潘季驯奏疏二十卷,文集五卷
吴桂芳奏议十六卷,文集十六卷
谭纶奏议十卷
俞大猷正气堂集十六卷
戚继光横槊稿三卷
海瑞文集七卷
吴时来悟斋稿十五卷
赵用贤奏议一卷,文集三十卷、诗六卷
吴中行赐余堂集十四卷
艾穆熙亭集十卷
邹元标奏疏五卷,文集七卷,续集十二卷
沈思孝陆沈漫稿六卷
蔡文范文集十八卷
范槲明蜀都赋一卷
王宗沐奏疏四卷,文集三十卷
王崇古奏议五卷,山堂汇稿十七卷
王士性五岳游草十二卷
陈士元归云集七十五卷
邓元锡潜学稿十七卷
林偕春云山居士集八卷
申时行纶扉奏章十卷,赐闲堂集四十卷
余有丁诗文集十五卷
许国文集六卷
王锡爵诗文集三十二卷
王家屏文集二十卷
赵志皋奏议十六卷,文集四卷、诗五卷
耿定向文集二十卷
姜宝文集三十八卷、诗十卷
孙应鳌汇稿十六卷
魏学曾文集十卷
沈节甫文集十五卷
王樵方麓居士集十四卷
宋仪望文集十二卷、诗十四卷
魏允贞文集四卷
魏允中文集八卷
顾宪成文集二十卷
孟化鲤文集八卷
叶春及䌹斋集六卷
王稚登诗集十二卷
盛时泰城山堂集六十八卷
张凤翼处实堂前后集五十三卷
张献翼文起堂集十六卷
莫是龙石秀斋集十卷
曹子念诗集十卷
顾大典清音合集十卷
邬佐卿芳润斋集九卷
茅溱四友斋集四卷
莫叔明诗三卷
田艺蘅诗文集二十卷
胡应麟少室山房类稿一百二十卷
陈文烛文集十四卷、诗十二卷
李维桢大泌山房全集一百三十四卷
屠隆由拳集二十三卷,白榆集二十卷,栖真馆集三十卷
屠本畯诗草六卷
冯时可元成选集八十三卷
沈鲤亦玉堂稿十八卷
于慎行文集十二卷、诗二十卷
李廷机文集十八卷
曾同亨泉湖山房稿三十卷
王圻鸿洲类稿十卷
谢杰天灵山人集二十卷
冯琦宗伯集八十一卷
曾朝节紫园草二十二卷
郭子章粤草、蜀草、楚草、闽草、浙草、晋草、留草共五十五卷
许孚远致和堂集八卷
田一俊锺台遗稿十二卷
林景旸玉恩堂集十卷
邓以赞同定宇集四卷
黄洪宪碧山学士集二十一卷
王祖嫡文集三十七卷
刘日升慎修堂集二十三卷
郭正域黄离草十卷
唐文献占星堂集十六卷
邹德溥全集五十卷
沈懋学郊居稿六卷
冯梦祯快雪堂集六十四卷
邢侗来禽馆集二十八卷
余寅农丈人集二十卷、诗八卷
虞淳熙德园全集六十卷
汤显祖玉茗堂文集十五卷、诗十六卷
谢廷谅薄游草二十四卷
谢廷赞绿屋游草十五卷
陈第寄心集六卷
罗大绂文集十二卷
来知德瞿塘日录三十卷
徐即登正学堂稿二十六卷
苏濬紫溪集三十四卷
罗汝芳近溪集十二卷、诗二卷
潘士藻暗然堂集六卷
焦竑澹园集四十九卷,续集三十五卷
袁宗道白苏斋类稿二十四卷
袁宏道诗文集五十卷
袁中道珂雪斋集二十四卷
陶望龄歇菴集十六卷
瞿九思文集七十五卷
冯大受诗集十卷
何三畏漱六斋集四十八卷
瞿汝稷同乡集十四卷
郝敬小山草十卷
许乐善适志斋稿十卷
王纳谏初日斋集七卷
姚舜牧文集十六卷
叶向高纶扉奏草三十卷,文集二十卷、诗八卷
丁宾文集八卷
区大相诗集二十七卷
顾起元文集三十卷、诗二十卷
汤宾尹睡菴初集六卷
王衡缑山集二十七卷
公鼐问次斋集三十卷
丘禾实文集八卷、诗四卷
南师仲玄麓堂集五十卷
张以诚酌春堂集十卷
何乔远集八十卷
张燮群玉楼集八十四卷
张萱西园全集三十卷
李光缙景璧集十九卷
曹学佺石仓诗文集一百卷
徐熥幔亭集二十卷
徐渤鳌峰集二十六卷
黄汝亨寓林集三十二卷
赵宦光寒山漫草八卷
俞安期翏拼集二十八卷
归子慕陶菴集四卷
赵南星文集二十四卷
杨涟文集三卷
左光斗奏疏三卷,文集五卷
魏大中藏密斋集二十五卷
魏学洢茅薝集八卷
缪昌期从野堂存稿八卷
李应昇落落斋遗稿十卷
周宗建奏议四卷
黄尊素文集六卷
冯从吾疏草一卷,少墟文集二十二卷
孙慎行奏议二卷,玄晏斋集十卷
曹于汴抑节堂集十四卷
陈于廷定轩存稿三卷
张鼐宝日堂集六卷
杨守勤宁澹斋集十卷
娄坚学古绪言二十六卷
唐时升三易集二十卷
李流芳檀园集十二卷
程嘉燧松圆浪淘集十八卷
朱国祚介石斋集二十卷
锺惺隐秀堂集八卷
谭元春岳归堂集十卷
蔡复一遁菴集十七卷
王思任文集三十卷
董其昌容台集十四卷,别集六卷
陈继儒晚香堂集三十卷
王廷宰纬萧斋集六卷
李日华恬致堂集四十卷
方应祥青来合集三十五卷
姚希孟文集二十八卷
陈仁锡无梦园集四十卷
萧士玮春浮园集十卷
郑怀魁葵圃集三十卷
谢兆申诗文稿二十四卷
顾正谊诗史十五卷
张采知畏堂文存十一卷,诗存四卷
张溥七录斋集十二卷、诗三卷
唐汝询编篷集十卷
曾异撰纺授堂集二十七卷
孙承宗奏议三十卷,文集十八卷
贺逢圣文类五卷
蒋德璟敬日草九卷
黄景昉瓯安馆集三十卷
倪元璐奏牍三卷,诗文集十七卷
李邦华奏议六卷,文集八卷
王家彦奏议五卷,文集五卷
凌义渠文集六卷
马世奇文集六卷、诗三卷
刘理顺文集十二卷
金铉文集六卷
鹿善继文稿四卷
孙元化文集一百卷
熊人霖华川集二十四卷
陈山毓靖质居士集六卷
陈龙正几亭集六十四卷
陈际泰太乙山房集十四卷
吴应箕文集二十八卷
吕维祺诗文集二十卷
徐石麒可经堂集十二卷
黄道周石斋集十二卷
张肯堂莞尔集二十卷
袁继咸六柳堂集三卷
黄端伯瑶光合集八卷
金声文集九卷
陈函辉寒山集十卷
艾南英天慵子集六卷
黎遂球文集二十一卷、诗十卷
李日宣奏议十六卷,敬修堂集三十卷
黄淳耀陶菴集七卷
侯峒曾文集四十卷
侯岐曾文集三十卷
(已上万历、天启、崇祯时。)
宗泐全室外集十卷,西游集一卷(洪武中,宗泐为右善世,奉使西域求遗经,往返道中之作。)
来复蒲菴集十卷
法住幻住诗一卷
清濋兰江望云集二卷
廷俊泊川文集五卷
克新雪庐稿一卷
守仁梦观集六卷
如兰支离集七卷
德祥桐屿诗一卷
子楩水云堂稿二卷
宗衍碧山堂集三卷
妙声东皋录七卷
元极圆菴集十卷
溥洽雨轩外集八卷
善启江行倡和诗一卷
大冋竺菴集二卷
觉澄雨华诗集二卷
明秀雪江集三卷
普泰野菴诗集三卷
宗林香山梦寱集一卷
方泽冬溪内外集八卷
真可紫柏老人集十五卷
德清憨山梦游集四十卷
弘恩雪浪斋诗集二卷
宽悦尧山藏草五卷
法杲雪山诗集八卷
一元山居百咏一卷
如愚空华集二卷,饮河集二卷,四悉稿四卷
智舷黄山老人诗六卷
慧秀秀道人集十三卷
传慧浮幻斋诗三卷,流云集二卷
圆复三支集二卷,一苇集二卷
元贤禅余集四卷
张宇初岘泉文集二十卷
邓羽观物吟一卷
张友霖铁矿集二卷
邵元节集四卷
汪丽阳野怀散稿一卷
张蚩蚩适适吟一卷
颜复膺潜菴咏物诗六卷
(已上方外。)
安福郡主桂华诗集一卷
周宪王宫人夏云英端清合诗一卷
陈德懿诗四卷
杨夫人词曲五卷
孟淑卿荆山居士诗一卷
朱静菴诗集十卷
邹赛贞诗四卷
杨文俪诗一卷
金文贞兰庄诗一卷
马闲卿芷居集一卷
端淑卿绿窗诗稿四卷
王凤娴焚余草五卷
张引元、张引庆双燕遗音一卷
董少玉诗一卷
周玉如云巢诗一卷
邢慈静非非草一卷
沈天孙留香草四卷
屠瑶瑟留香草一卷
袁九淑伽音集一卷
姚青蛾玉鸳合诗二卷
王虞凤罢绣吟一卷
刘苑华诗一卷
陆卿子考槃集六卷,云卧阁稿四卷,玄芝集四卷
徐媛络纬吟十二卷
沈纫兰效颦集一卷
项兰贞裁云草一卷,月露吟一卷
薄少君嫠泣集一卷
方孟式纫兰合集八卷
方维仪清芬合集七卷
黄幼藻柳絮编一卷
桑贞白香奁稿二卷
(已上闺秀。)
右别集类,一千一百八十八部,一万九千八百九十六卷。
历代名臣奏议三百五十卷(永乐中黄淮等奉敕纂辑。)
王恕历代谏议录一百卷
谢铎赤城论谏录十卷(铎与黄孔昭同辑天台人文之有关治道者,宋十人,明六人。)
张瀚明疏议辑略三十七卷
张国纲明代名臣奏疏二十卷
张卤嘉隆疏钞二十卷
吴亮万历疏钞五十卷
孙甸明疏议七十卷
朱吾弼明留台奏议二十卷
庆靖王檹文章类选四十卷
郑渊续文类五十卷
郑柏续文章正宗四十卷
王稌国朝文纂四十卷
赵友同古文正原十五卷
吴讷文章辨体五十卷,外集五卷
李伯玙文翰类选大成一百六十二卷
张洪古今箴铭集十四卷
程敏政明文衡九十八卷
杨循吉明文宝八十卷
姚福明文苑通编十卷
贺泰唐文鉴二十一卷
李梦阳古文选增定二十二卷
刘节广文选八十二卷
李堂正学类编十五卷
谢朝宣古文会选三十卷
杨慎古隽八卷
林希元古文类钞二十卷
唐顺之文编六十四卷,明文选二十卷
张时彻明文范六十八卷
汪宗元明文选二十卷
张士瀹明文纂五十卷
慎蒙明文则二十二卷
薛甲大家文选二十二卷
王逢年文统一百卷
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钞一百四十四卷
徐师曾文体明辨八十四卷(正录六十卷,附录二十四卷。)
褚𫓧汇古菁华二十四卷
姚翼历代文选五十卷
陈第屈宋古音义三卷
郭棐名公玉屑录二十卷
胡时化名世文宗三十卷
李铎西汉菁华十四卷
申用懋西汉文苑十二卷
汤绍祖续文选二十七卷
孙幰今文选二十五卷
马继铭广文选十二卷
刘世教赋纪一百卷
潘士达古文世编一百卷
陈翼飞文俪六十卷
何乔远明文征七十四卷
汪瑗楚辞集解十五卷
陈仁锡古文奇赏二十二卷,续二十四卷,三续二十六卷,四续五十三卷,明文奇赏四十卷
王志坚古文澜编二十卷,续编三十卷,四六法海十二卷
杨瞿崃明文翼统四十卷
张灿拟离骚二十卷
黄道周续离骚二卷
胡震亨续文选十四卷
方岳贡古文国玮集五十二卷
俞王言辞赋标义十八卷
陈山毓赋略五十卷
陈子龙明代经世文编五百八卷
张溥古文五删五十二卷,汉魏百三名家集
陈经邦明馆课五十一卷
张阳新安文粹十五卷
赵鹤金华文统十三卷
阮元声金华文征二十卷
张应麟海虞文苑二十四卷
钱谷续吴都文粹六百卷
董斯张吴兴艺文补七十卷
杨慎尺牍清裁十一卷,古今翰苑琼琚十二卷
王世贞增集尺牍清裁二十八卷
梅鼎祚书记洞诠一百二十卷
俞安期启隽类函一百卷
凌稚隆名公翰藻五十二卷
宋公传元时体要十四卷南海邓林序称共尝同修东观书,盖永乐初纂修大典者。
高柄唐诗品汇九十卷,拾遗十卷,唐诗正声二十二卷
周叙唐诗类编十卷
萧俨明代风雅广选三十七卷
杨慎风雅逸编十卷,选诗外编九卷,五言律祖六卷,近体始音五卷,诗林振秀十一卷,明诗钞七卷
何景明校汉魏诗十四卷
黄佐明音类选十八卷
徐泰明代风雅四十卷
程敏政咏史诗选十五卷
徐献忠六朝声偶集七卷,百家唐诗一百卷
黄德水初唐诗纪三十卷
李于鳞古今诗删三十四卷,唐诗选七卷
何乔新唐律群玉十六卷
邹守愚全唐诗选十八卷
谢东山明近体诗钞二十九卷
冯惟讷诗纪一百五十六卷,风雅广逸七卷
王宗圣增补六朝诗汇一百十四卷
张之象古诗类苑一百二十卷,唐诗类苑二百卷,唐雅二十六卷
卓明卿唐诗类苑一百卷
潘是仁宋元名家诗选一百卷
毛应宗唐雅同声五十卷
俞安期诗隽类函一百五十卷
许学彝诗源辨体十六卷
俞宪盛明百家诗一百卷
卢纯学明诗正声六十卷
符观唐诗正体七卷,宋诗正体四卷,元诗正体四卷,明诗正体五卷
锺惺古唐诗归四十七卷
臧懋循古诗所五十二卷,唐诗所四十七卷
李腾鹏诗统四十二卷
张可仕补订明布衣诗一百卷
沈子来唐诗三集合编七十八卷
陈子龙明诗选十三卷
胡震亨唐音统签(一千二十四卷甲签帝王诗七卷,乙签初唐诗七十九卷,丙签、盛唐诗一百二十五卷,丁签中唐诗三百四十一卷,戊签晚唐诗二百一卷,又余闰六十四卷,己签五唐杂诗四十六卷,庚签僧诗三十八卷、道士诗六卷、宫闺诗九卷、外国诗一卷,辛签乐章十卷、杂曲五卷、填词十卷、歌一卷、谣一卷、谐谑四卷、谚一卷、语一卷、酒令一卷、题语判语一卷、谶记一卷、占辞一卷、蒙求一卷、章咒一卷、偈颂二十四卷、壬签仙诗三卷、神诗一卷、鬼诗二卷、梦诗一卷、物怪诗一卷,癸签体凡、发微、评汇、乐通、诂笺、谈丛、集录,凡三十六卷。)
曹学佺石仓十二代诗选八百八十八卷(古诗十三卷,唐诗一百十卷,宋诗一百七卷,元诗五十卷,明诗一集八十六卷,二集一百四十卷,三集一百卷,四集一百三十二卷,五集五十卷,六集一百卷。)
徐献忠乐府原十五卷
胡瀚古乐府类编四卷
陈耀文花草粹编十二卷
钱允治国朝诗余五卷
沈际飞草堂诗余十二卷
卓人月古今词统十六卷
毛晋宋六十家词六十卷
程明善啸余谱十卷
黎淳国朝试录六百四十卷辑明成化已前试士之文。丘濬为序。
汪克宽春秋作义要诀一卷
杨慎经义模范一卷
梁寅策要六卷
刘定之十科策略八卷
张和筱菴论钞一卷
黄佐论原十卷,论式三卷
戴𬶨策学会元四十卷
唐顺之策海正传十二卷
茅维论衡六卷,表衡六卷,策衡二十二卷
陈禹谟类字判草二卷
明状元策十二卷坊刻本。
四书程文二十九卷,五经程文三十二卷,论程文十卷,诏诰表程文五卷,策程文二十卷(已上五种,见叶盛菉竹堂书目,皆明初举业程式。)
右总集类,一百六十二部,九千八百一十卷
诗学梯航一卷宣德中,周叙等奉敕编。
宁献王臒仙文谱八卷,诗谱一卷,诗格一卷,西江诗法一卷
宁靖王奠培诗评一卷
宋元禧文章绪论一卷
唐之淳文断四卷
温景明艺学渊源四卷
闵文振兰庄文话一卷,诗话一卷
张大猷文章源委一卷
王弘诲文字谈苑四卷
朱荃宰文通二十卷
瞿祐吟堂诗话三卷
怀悦诗家一指一卷
叶盛秋台诗话一卷
游潜梦蕉诗话二卷
李东阳怀麓堂诗话一卷
徐祯卿谈艺录一卷
都穆诗话二卷
强晟汝南诗话四卷
沈麟唐诗世纪五卷
杨慎升菴诗话四卷
程启充南溪诗话三卷
安磐颐山诗话二卷
黄卿编苕诗话八卷
宋孟清诗学体要类编三卷
朱承爵诗话一卷
顾元庆夷白斋诗话一卷
陈霆渚山堂诗话三卷
皇甫循解颐新语八卷
黄省曾诗法八卷
梁格冰川诗式四卷
邵经邦律诗指南四卷
谢东山诗话四卷
王世懋艺圃撷余一卷
谢榛诗家直说四卷
俞允文名贤诗评二十卷
胡应麟诗薮二十卷
凌云续全唐诗话十卷
郭子章豫章诗话六卷,续十二卷
谢肇淛小草斋诗话四卷
赵宧光弹雅集十卷
曹学佺蜀中诗话四卷
程元初名贤诗指十五卷
王昌会诗话汇编三十二卷
右文史类,四十八部,二百六十卷。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楼主| 延章 发表于 2012-6-18 10:11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feature"> 明史   卷一百‧表第一  诸王世表一 明太祖建藩,子孙世系预锡嘉名,以示传世久远。当神宗中叶,仅及祖训之半,而不亿之丽,宗禄亏乏,议者遂有减岁禄,限宫媵,且限支子之请。由是支属承祧者,亲王无旁推之恩;群从继世者,郡封绝再袭之例;以及名婚不时有明禁,本折互支无常期。启、祯时,军饷告绌,大农蒿目,安能顾赡藩维。亲王或可自存,郡王以至中尉空乏尤甚。一旦盗起,无力御侮,徒手就戮,宗社为墟,惜哉!
考之史册,汉诸王表与王子侯离而不属,世次难明。唐宗族蕃大,源远流长,然诸王以不出阁,不分房,子孙皆阙而不着。宋史于太祖、太宗、魏王廷美之裔,迄临安沦没,悉载谱牒,而贤愚并列,漫无裁割。兹表明代亲王至郡王而止,以从史、汉诸王及王子侯之例。又彷唐宗分房法,系各府郡王于亲王之下,如小宗之从大宗。其余不得封者,槩不载。
洪武中,太祖以子孙蕃众,命名虑有重复,乃于东宫、亲王世系,各拟二十字,字为一世。子孙初生,宗人府依世次立双名,以上一字为据,其下一字则取五行偏旁者,以火、土、金、水、木为序,惟靖江王不拘。东宫拟名曰:允文遵祖训,钦武大君胜,顺道宜逢吉,师良善用晟。秦府曰:尚志公诚秉,惟怀敬谊存,辅嗣资廉直,匡时永信惇。晋府曰:济美锺奇表,知新慎敏求,审心咸景慕,述学继前修。燕府后为帝系,曰:高瞻祁见祐,厚载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简靖迪先猷。周府曰:有子同安睦,勤朝在肃恭,绍伦敷惠润,昭格广登庸。楚府曰:孟季均荣显,英华蕴盛容,宏才升博衍,茂士立全功。齐府曰:贤能长可庆,睿智实堪宗,养性期渊雅,寅思复会通。鲁府曰:肇泰阳当健,观颐寿以弘,振举希兼达,康庄遇本宁。蜀府曰:悦友申宾让,承宣奉至平,懋进深滋益,端居务穆清。湘府曰:久镇开方岳,扬威谨礼仪,刚毅循超卓,权衡素自持。代府曰:逊仕成聦俊,充廷鼐鼎彝,传贻连秀郁,炳燿壮洪基。肃府曰:瞻禄贡真弼,缙绅识烈忠,曦晖跻当运,凯谏处恒隆。辽府曰:贵豪恩宠致,宪术俨尊儒,云仍祺保合,操翰丽龙舆。庆府曰:秩邃寘台鼒,倪伸帅倬奇,适完因巨衎,骘眷发需毘。宁府曰:磐奠觐宸拱,多谋统议中,总添支庶阔,作哲向亲衷。岷府曰:徽音膺彦誉,定干企禋雍,崇理原咨访,宽镕喜贲从。谷府曰:赋质僖雄敞,丛兴阐福昌,笃谐恂怿豫,扩霁昱祯祥。韩府曰:冲范征偕旭,融谟朗璟逵,亶韶愉灏慥,令绪价蕃维。沈府曰:佶幼诠勋允,恬珵效回瑝,湜源𬤇晳𬀩,圭璧澈澄昂。安府曰:斐序斌廷赏,凝覃濬祉襄,恢严颛辑矩,缜密廓程纲。唐府曰:琼芝弥宇宙,硕器聿琳琚,启龄蒙颂体,嘉历协铭图。郢府曰:伟闻参望奭,箴诲洎皋夔,麒麟余积兆,奎颕晔璿玑。伊府曰:颙勉𬤊𬣙典,褒珂采凤琛,应畴颁胄选,昆玉冠泉金。靖江王曰:赞佐相规约,经邦任履亨,若依纯一行,远得袭芳名。考明代帝系,熹宗、庄烈二帝名,始及‘由’字。其他王府,亦多不出十字。
亲王之子,例封郡王。若以支属嗣者,自后长子袭封亲王外,余子仍照原封世次,授以本等爵级,不得冒滥郡爵。郡王无子,兄弟及兄弟之子不得请袭,违者为冒封。皆万历七年例也。
太祖二十六子。懿文太子外,皇子楠未封。成祖以洪武三年封燕王,后尊为帝系,不得仍列之藩封世次。其得封者二十三王,曰秦愍王樉,曰晋恭王㭎,曰周定王橚,曰楚昭王桢,曰齐王榑,曰潭王梓,曰赵王 233cc.gif ,曰鲁荒王檀,曰蜀献王椿,曰湘献王柏,曰代简王桂,曰肃庄王楧,曰辽简王植,曰庆靖王 3bb5.gif ,曰宁献王权,曰岷庄王楩,曰谷王橞,曰韩宪王松,曰沈简王模,曰安惠王楹,曰唐定王桱,曰郢靖王栋,曰伊厉王 3c18.gif 。而靖江王以南昌嫡孙受封郡王,附载于后。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