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樓主: 延章

[二十四史] 元史

[複製鏈接]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12-6-18 11:00 | 顯示全部樓層
<div class="feature"> 元史  卷四十一‧本紀第四十一  順帝四 三年春正月丙子,中書左丞許有壬辭職。丁丑,享於太廟。乙酉,中書平章政事納麟辭職。庚寅,沙汰怯薛丹名數。
二月戊戌,祭社稷。甲辰,太陰犯井宿。填星犯牛宿。熒惑犯羅堰。丁未,立四川省檢校官。遼陽吾者野人叛。乙卯,太陰犯氐宿。是月,汴梁路新鄭、密二縣地震。寶慶路飢,判官文殊奴以所受敕牒貸官糧萬石賑之。秦州成紀縣,鞏昌府寧遠、伏羌縣山崩,水涌,溺死人無筭。
三月壬申,造鹿頂殿。監察御史成遵等言:「可用終場下第舉人充學正、山長,國學生會試不中者,與終場舉人同。」戊寅,詔「作新風憲。在內之官有不法者,監察御史劾之;在外之官有不法者,行台監察御史劾之。歲以八月終出巡,次年四月中還司。」壬午,太陰犯氐宿。是月,詔修遼、金、宋三史,以中書右丞相脫脫為都緫裁官,中書平章政事鐵木兒塔識、中書右丞太平、御史中丞張起岩、翰林學士歐陽玄、侍御史呂思誠、翰林侍講學士揭傒斯為緫裁官。
夏四月丙申朔,日有食之。乙巳,享於太廟。是月,兩都桑果葉皆生黃色龍文。車駕時巡上都。
五月,河決白茅口。
六月壬子,命經筵官月進講者三。是月,回回剌里五百餘人渡河寇掠解、吉、隰等州。中書戶部以國用不足,請撙節浮費。
秋七月丁卯,享於太廟。戊辰,修大都城。戊寅,立永昌等處宣慰司。庚辰,太白犯右執法。是月,興國路大旱。河南自四月至是月,霖雨不止。戶部復言撙節錢糧。
八月甲午朔,晉寧路臨汾縣獻嘉禾,一莖有八穗者。命朵思麻同知宣慰司事鎖兒哈等討四川上蓬瑣吃賊。戊戌,祭社稷。山東有賊焚掠兗州。是月,車駕還自上都。
九月甲子,湖廣行省平章政事鞏卜班擒道州、賀州猺賊首唐大二、蔣仁五至京,誅之。其黨蔣丙,自號順天王,攻破連、桂二州。甲申,修理太廟,遣官告祭,奉遷神主於後殿。
冬十月乙未,增立巡防捕盜所於永昌。丁酉,告祭太廟,奉安神主。戊戌,帝將祀南郊,告祭太廟。至寧宗室,問曰:「朕,寧宗兄也,當拜否?」太常博士劉聞對曰:「寧宗雖弟,其為帝時,陛下為之臣。春秋時,魯閔公弟也,僖公兄也,閔公先為君,宗廟之祭,未聞僖公不拜。陛下當拜。」帝乃拜。丁未,月食。己酉,帝親祀上帝於南郊,以太祖配。癸丑,命僉樞密院事韓元善為中書參知政事,中書參議買術丁同知宣徽院事。己未,以郊祀禮成,詔大赦天下,文官普減一資,武官升散官一等,蠲民間田租五分,賜高年帛。以湖廣行省平章政事鞏卜班為宣徽院使,行樞密院知院剌剌為翰林學士承旨。
十一月辛未,享於太廟。
十二月丙申,詔寫金字藏經。丁未,以別兒怯不花為中書左丞相。是月,膠州及屬邑高密地震。河南等處民飢,賑糶麥十萬石。
是歲,詔立常平倉,罷民間食鹽。征遺逸脫因、伯顏、張瑾、杜本。本辭不至。
四年春正月辛未,享於太廟。辛巳,詔:「定守令黜陟之法,六事備者陞一等,四事備者減一資,三事備者平遷,六事俱不備者降一等。」庚寅,河決曹州,雇夫萬五千八百修築之。是月,河又決汴梁。
二月戊戌,祭社稷。辛丑,四川行省立惠民藥局。是月,中書右丞太平陞平章政事。
閏月辛酉朔,永平、澧州等路飢,賑之。乙亥,月食。
三月丁酉,復立武功縣。壬寅,特授八禿麻朵兒只征東行省左丞相,嗣高麗國王。癸丑,以河南行省平章政事納麟為中書平章政事,集賢大學士姚庸為中書左丞。
夏四月丁亥,復立廣樣局。是月,車駕時巡上都。
五月乙未,右丞相脫脫辭職,不許。甲辰,許之,以阿魯圖為中書右丞相。乙巳,封脫脫為鄭王,食邑安豐,賜金印及海青、文豹等物,俱辭不受。是月,大霖雨,黃河溢,平地水二丈,決白茅堤、金堤,曹、濮、濟、兗皆被災。
六月戊辰,鞏昌隴西縣飢,每戶貸常平倉粟三斗,俟年豐還官。己巳,賜脫脫松江田,為立松江等處稻田提領所。
秋七月戊子朔,溫州颶風大作,海水溢,地震。益都瀕海鹽徒郭火你赤作亂。己丑,享於太廟。是月,灤河水溢。
八月戊午,祭社稷。丁卯,山東霖雨,民飢相食,賑之。丙戌,賜脫脫金十錠、銀五十錠、鈔萬錠、幣帛二百匹,辭不受。是月,陝西行省立惠民藥局。莒州蒙陰縣地震。郭火你赤上太行,由陵川入壺關,至廣平,殺兵馬指揮,復還益都。車駕還自上都。
九月丁亥朔,日有食之。丙午,命太平提調都水監。辛亥,以南台治書侍御史秦從德為江浙行省參知政事,提調海運。癸丑,命御史大夫也先帖木兒、平章政事鐵木兒塔識知經筵事,右丞達識帖睦邇提調宣文閣、知經筵事。
冬十月乙酉,議修黃河、淮河堤堰。
十一月丁亥朔,以各郡縣民飢,不許抑配食鹽。復令民入粟補官,以備賑濟。戊子,禁內外官民宴會不得用珠花。己亥,保定路飢,以鈔八萬錠、糧萬石賑之。戊申,河南民飢,禁酒。
十二月己未,四川廉訪司建言:「廣元等五路,廣安等三府,永寧等兩宣撫司,請依內郡設置推官一員。」從之。壬戌,太陰犯外屏。癸亥,漢陽地震。戊寅,猺賊寇靖州。是月,東平地震。禁淫祠。賑東昌、濟南、般陽、慶元、撫州饑民。
是歲,徭賊寇潯州,同知府事保童率民兵擊走之。
五年春正月辛卯,享於太廟。是月,薊州地震。
二月戊午,祭社稷。
三月辛卯,帝親試進士七十有八人,賜普顏不花、張士堅進士及第,其餘賜出身有差。是月,以陳思謙參議中書省事。先是思謙建言:「所在盜起,蓋由歲饑民貧,宜大發倉廩賑之,以收人心,仍分布重兵鎮撫中夏。」不聽。大都、永平、鞏昌、興國、安陸等處並桃溫萬戶府各翼人民飢,賑之。
夏四月丁卯,大都流民,官給路糧,遣其還鄉。是月,汴梁、濟南、邠州、瑞州等處民飢,賑之。募富戶出米五十石以上者,旌以義士之號。車駕時巡上都。
五月己丑,詔以軍士所掠雲南子女一千一百人放還鄉里,仍給其行糧,不願歸者聽。丁未,河間轉運司灶戶被水災,詔權免余鹽二萬引,候年豐補還官。
六月,廬州張順興出米五百餘石賑饑,旌其門。
秋七月丁亥,河決濟陰。己丑,享於太廟。丙午,命也先帖木兒、鐵木兒塔識並為御史大夫。詔作新風紀。
八月戊午,祭社稷。是月,車駕還自上都。
九月辛巳朔,日有食之。戊戌,開酒禁。辛丑,以中書右丞達識帖睦邇為翰林學士承旨,中書參知政事搠思監為右丞,資政院使朵兒直班為中書參知政事。是月,革罷奧魯。
冬十月壬子,以中書平章政事太平為御史大夫。乙卯,享於太廟。辛酉,命奉使宣撫巡行天下,詔曰:
朕自踐祚以來,至今十有餘年,託身億兆之上,端居九重之中,耳目所及,豈能周知。故雖夙夜憂勤,覬安黎庶,而和氣未臻,災眚時作,聲教未洽,風俗未淳,吏弊未祛,民瘼滋甚。豈承宣之寄,糾劾之司,奉行有所未至歟?若稽先朝成憲,遣官分道奉使宣撫,布朕德意,詢民疾苦,疏滌冤滯,蠲除煩苛。體察官吏賢否,明加黜陟,有罪者,四品以上停職申請,五品以下就便處決。民間一切興利除害之事,悉聽舉行。
命江西行省左丞忽都不丁、吏部尚書何執禮巡兩浙江東道,前雲南行省右丞散散、將作院使王士弘巡江西福建道,大都路達魯花赤拔實、江浙行省參知政事秦從德巡江南湖廣道,吏部尚書定僧、宣政僉院魏景道巡河南江北道,資政院使蠻子、兵部尚書李獻巡燕南山東道,兵部尚書不花、樞密院判官靳義巡河東陝西道,宣政院同知伯家奴、宣徽僉院王也速迭兒巡山北遼東道,荊湖北道宣慰使阿乞剌、兩淮運使杜德遠巡雲南省,上都留守阿牙赤、陝西行省左丞王紳巡甘肅永昌道,大都留守荅爾麻失里、河南行省參知政事王守誠巡四川省,前西台中丞定定、集賢侍講學士蘇天爵巡京畿道,平江路達魯花赤左荅納失里、都水監賈惟貞巡海北海南廣東道。黃河泛溢。辛未,遼、金、宋三史成,右丞相阿魯圖進之,帝曰:「史既成書,前人善者,朕當取以為法,惡者取以為戒,然豈止激勸為君者,為臣者亦當知之。卿等其體朕心,以前代善惡為勉。」己卯,監察御史不荅失里請罷造作不急之務。是月,以呂思誠為中書參知政事。
十一月甲午,至正條格成。奉元路陳望叔偽稱燕帖古思太子,伏誅。
十二月丁巳,詔定薦舉守令法。
是歲,宣徽院使篤憐鐵穆邇知樞密院事,馮思溫為御史中丞。
六年春二月庚戌朔,日有食之。辛未,興國雨雹,大者如馬首。是月,山東地震,七日乃止。
三月辛未,盜扼李海務之閘河,劫商旅船。兩淮運使宋文瓚言:「世皇開會通河千有餘里,歲運米至京者五百萬石。今騎賊不過四十人,劫船三百艘而莫能捕,恐運道阻塞,乞選能臣率壯勇千騎捕之。」不聽。戊申,京畿盜起,范陽縣請增設縣尉及巡警兵,從之。山東盜起,詔中書參知政事鎖南班至東平鎮遏。八番龍宜來進馬。
夏四月壬子,遼陽為捕海東青煩擾,吾者野人及水達達皆叛。癸丑,以長吉為皇太子宮傅官。頒至正條格於天下。甲寅,以中書參知政事鎖南誠為左丞。乙卯,享於太廟。丁卯,車駕時巡上都。發米二十萬石賑糶貧民。萬戶買住等討吾者野人遇害,詔恤其家。以中書左丞呂思誠知經筵事。命左右二司、六部吏屬於午後講習經史。
五月壬午,陝西飢,禁酒。象州盜起。江西田賦提舉司擾民,罷之。丁亥,盜竊太廟神主。遣火兒忽荅討吾者野人。丁酉,以黃河決,立河南山東都水監。
六月己酉,汀州連城縣民羅天麟、陳積萬叛,陷長汀縣,福建元帥府經歷真寶、萬戶廉和尚等討之。丁巳,詔以雲南賊死可伐盜據一方,侵奪路甸,命亦禿渾為雲南行省平章政事討之。
秋七月己卯,享於太廟。丙戌,以遼陽吾者野人等未靖,命太保伯撒里為遼陽行省左丞相鎮之。丁亥,降詔招諭死可伐。散毛洞蠻覃全在叛,招降之,以為散毛誓等處軍民宣撫使,置官屬,給宣敕、虎符,設立驛鋪。癸巳,詔選怯薛官為路、府、縣達魯花赤。丙申,以朵兒直班為中書右丞,荅兒麻為參知政事。壬寅,以御史大夫亦憐真班等知經筵事。甲辰,京畿奉使宣撫定定奏言御史撒八兒等罪,杖黜之。時諸道奉使,皆與台憲互相掩蔽,惟定定與湖廣道拔實糾舉無避。
八月丙午朔,命江浙行省右丞忽都不花、江西行省右丞禿魯統軍合討羅天麟。戊申,祭社稷。是月,車駕還自上都。
九月乙酉,克復長汀。戊子,邵武地震,有聲如鼓,至夜復鳴。
冬十月,思、靖猺寇犯武岡,詔湖廣省臣及湖南宣慰元帥完者帖木兒討之,俘斬數百級,猺賊敗走。
閏月乙亥朔,詔赦天下,免差稅三分,水旱之地全免。靖州猺賊吳天保陷黔陽。癸未,汀州賊徒羅德用殺首賊羅天麟、陳積萬,以首級送官,餘黨悉平。
十二月丁丑,省臣改擬明宗母壽童皇后徽號曰莊獻嗣聖皇后。己卯,改立山東東西道宣慰使司都元帥府,開設屯田,駐軍馬。甲申,詔復立大護國仁王寺昭應宮財用規運緫管府,凡貸民間錢二十六萬餘錠。辛卯,有司以賞賚汎濫,奏請恩賜必先經省、台、院定擬。甲午,設立海剌禿屯田二處。詔:「犯贓罪之人,常選不用。」復立八百宣慰司,以土官韓部襲其父爵。辛丑,以吉剌班為太尉,開府,置僚屬。壬寅,山東、河南盜起,遣左、右阿速衛指揮不兒國等討之。
是歲,黃河決。尚書李絅請躬祀郊廟,近正人,遠邪佞,以崇陽抑陰,不聽。
七年春正月甲辰朔,日有食之。大寒而風,朝官仆者數人。己酉,享於太廟。壬子,命中書左丞相別兒怯不花為右丞相,尋辭職。丁巳,復立東路都蒙古軍都元帥府。庚申,雲南老丫等蠻來降,立老丫耿凍路軍民緫管府。丙寅,以廣西宣慰使章伯顏討徭、獠有功,升湖廣行省左丞。詔以怯薛丹支給浩繁,除累朝定額外,悉罷之。
二月甲戌朔,興聖宮作佛事,賜鈔二千錠。己卯,山東地震,壞城郭,棣州有聲如雷。河南、山東盜蔓延濟寧、滕、邳、徐州等處。庚辰,以中書參知政事鎖南班為中書右丞,道童為中書參知政事。丙戌,以宦者伯帖木兒為司徒。是月,徭賊吳天保寇沅州。以阿吉剌為知樞密院事,整治軍務。
三月甲辰,中書省臣言:「世祖之朝,省、台、院奏事,給事中專掌之,以授國史纂修。近年廢弛,恐萬世之後,一代成功無從稽考,乞復舊制。」從之。乙巳,遣使銓選雲南官員。修光天殿。庚戌,試國子監,會食弟子員,選補路府及各衛學正。戊午,詔編六條政類。庚申,監察御史王士點劾集賢大學士吳直方躐進官階,奪其宣命。乙丑,雲南王孛羅來獻死可伐之捷。壬申,遣使修上都大乾元寺。命有司定吊賻諸王、公主、駙馬禮儀之數。
夏四月乙亥,命江浙省臣講究役法。己卯,享於太廟。辛巳,遣達本、賀方使於占城。以通政院使朵郎吉兒為遼陽行省參知政事,討吾者野人。己丑,發米二十萬石賑糶貧民。以翰林學士承旨定住為中書右丞。庚寅,復命別兒怯不花為中書右丞相,以中書平章政事鐵木兒塔識為左丞相。臨清、廣平、灤河等處盜起,遣兵捕之。通州盜起,監察御史言:「通州密邇京城,而盜賊蜂起,宜增兵討之,以杜其源。」不聽。是月,河東大旱,民多飢死,遣使賑之。車駕時巡上都。
五月庚戌,徭賊吳天保陷武岡路,詔遣湖廣行省右丞沙班統軍討之。乙丑,右丞相別兒怯不花,以調燮失宜、災異迭見罷,詔以太保就第。是月,臨淄地震,七日乃止。
六月,詔免太師馬札兒台官,安置西寧州,其子脫脫請與父俱行。以御史大夫太平為中書平章政事。彰德路大飢,民相食。
秋七月甲寅,召隱士完者圖、執禮哈琅為翰林待制,張樞、董立為翰林修撰,李孝光為著作郎。張樞不至。丙辰,太陰犯壘壁陣。丁巳,以江南行台大夫納麟為御史大夫。是月,徭賊吳天保復寇沅州,陷漵浦、辰谿縣,所在焚掠無遺。徙馬札兒台於甘肅,以別兒怯不花之譖也。
九月癸卯,八憐內哈剌那海、禿魯和伯賊起,斷嶺北驛道。甲辰,遼陽霜早傷禾,賑濟驛戶。戊申,車駕還自上都。癸丑,上都斡耳朵成,用鈔九千餘錠。甲寅,詔舉材能學業之人,以備侍衛。丁巳,中書左丞相鐵木兒塔識薨。辛酉,以御史大夫朵兒只為中書左丞相。甲子,集慶路盜起,鎮南王孛羅不花討平之。丁卯,徭寇吳天保復陷武岡,延及寶慶,殺湖廣行省右丞沙班於軍中。
冬十月辛未,享於太廟。丁丑,詔:「左右丞相、平章、樞密知院、御史大夫,得賜玉押字印,余官不與。」庚辰,詔建木華黎、伯顏祠堂於東平。丙戌,亦憐只荅兒反,遣兵討之。辛卯,開東華射圃。戊戌,西蕃盜起,凡二百餘所,陷哈剌火州,劫供御蒲萄酒,殺使臣。是月,徭賊吳天保復寇沅州,州兵擊走之。
十一月辛丑,監察御史曲曲,以宦者隴普憑藉寵幸,驟陞榮祿大夫,追封三代,田宅逾制,上疏劾之。甲辰,沿江盜起,剽掠無忌,有司莫能禁。兩淮運使宋文瓚上言:「江陰、通、泰,江海之門戶,而鎮江、真州次之,國初設萬戶府以鎮其地。今戍將非人,致使賊艦往來無常。集慶花山劫賊才三十六人,官軍萬數,不能進討,反為所敗,後竟假手鹽徒,雖能成功,豈不貽笑!宜亟選知勇,以任兵柄,以圖後功。不然,東南五省租賦之地,恐非國家之有。」不聽。撥山東地土十六萬二千餘頃屬大承天護聖寺。乙巳,中書戶部言:「各處水旱,田禾不收,湖廣、雲南盜賊蜂起,兵費不給,而各位怯薛冗食甚多,乞賜分揀。」帝牽於眾請,令三年後減之。庚戌,太陰犯天廩。懷慶路飢。徭賊吳天保復陷武岡,命湖廣行省平章政事苟爾領兵討之。以河決,命工部尚書迷兒馬哈謨行視金堤。甲寅,徭賊吳天保陷靖州,命威順王寬徹不花、鎮南王孛羅不花及湖廣、江西二省以兵討之。丁巳,命中書平章政事太平為左丞相,辭,不允。戊午,命河南、山東都府發兵討湖廣洞蠻。己未,以中書省平章政事韓嘉訥為陝西行台御史大夫。迤北荒旱缺食,遣使賑濟驛戶。丁卯,海北、湖南徭賊竊發,兩月余,有司不以聞,詔罪之,並降散官一等。是月,馬札兒台薨,召脫脫還京師。
十二月庚午,以中書左丞相朵兒只為右丞相,平章政事太平為左丞相,詔天下。丙子,以連年水旱,民多失業,選台閣名臣二十六人出為郡守縣令,仍許民間利害實封呈省。壬午,晉寧、東昌、東平、恩州、高唐等處民飢,賑鈔十四萬錠、米六萬石。丙戌,中書省臣建議,以河南盜賊出入無常,宜分撥達達軍與揚州舊軍於河南水陸關隘戍守,東至徐、邳,北至夾馬營,遇賊掩捕,從之。是月,陝西行御史台臣劾奏,別兒怯不花乃逆臣之親子,不可居太保之職,不從。
是歲,置中書議事平章四人。隆福宮三皇后弘吉剌氏木納失里薨。
八年春正月戊戌朔,命也先帖木兒知樞密院事。丁未,享於太廟。辛亥,黃河決,遷濟寧路於濟州。詔:「各官府諳練事務之人,毋得遷調。」詔翰林國史院纂修后妃、功臣列傳,學士承旨張起岩、學士楊宗瑞、侍講學士黃溍為緫裁官,左丞相太平、左丞呂思誠領其事。甲子,木憐等處大雪,羊馬凍死,賑之。是月,詔給銅虎符,以宮尉完者不花、貴赤衛副指揮使壽山監湖廣軍。命湖廣行省右丞禿赤、湖南宣慰都元帥完者帖木兒討莫磐洞諸蠻,斬首數百級,其餘二十餘洞,縛其洞首楊鹿五赴京師。
二月癸酉,御史大夫納麟加太尉致仕。乙亥,以北邊沙土苦寒,罷海剌禿屯田。丙子,命太子愛猷識理達臘習讀畏吾兒文字。庚辰,太陰犯軒轅。癸未,太陰犯平道。甲申,命星吉為江南行台御史大夫。壬辰,太平言:「孛荅、乃禿、忙兀三處屯田,世祖朝以行營舊站撥屬虎賁司,後為豪有力者所奪,遂失其利。今宜仍前撥還。」從之。是月,以前奉使宣撫賈惟貞稱職,特授永平路緫管。會歲飢,惟貞請降鈔四萬餘錠賑之。詔濟寧鄆城立行都水監,以賈魯為都水。
三月丁酉朔,詔以束帛旌郡縣守令之廉勤者。遼東鎖火奴反,詐稱大金子孫,水達達路脫脫禾孫唐兀火魯火孫討擒之。壬寅,土番盜起,有司請不拘資級,委官討之。福建盜起,地遠,難於討捕,詔汀、漳二州立分元帥府轄之。癸卯,帝親試進士七十有八人,賜阿魯輝帖木兒、王宗哲進士及第,余出身有差。己酉,湖廣行省遣使獻石壁洞蠻捷。丙辰,太陰犯建星。己未,遣使詣江浙、江西、湖廣、四川、雲南銓福建、番、廣蠻夷等處官員選。辛酉,遼陽兀顏撥魯歡妄稱大金子孫,受玉帝符文,作亂,官軍討斬之。壬戌,六條政類書成。京畿民飢。徽州路達魯花赤哈剌不花以政績聞,詔賜金帛旌之。是月,徭賊吳天保復寇沅州。
夏四月辛未,河間等路以連年河決,水旱相仍,戶口消耗,乞減鹽額,詔從之。乙亥,帝幸國子學,賜衍聖公銀印,升秩從二品。定弟子員出身及奔喪、省親等法。詔:「守令選立社長,專一勸課農桑。」詔:「京官三品以上,歲舉守令一人,守令到任三月,亦舉一人自代。其玉典赤、拱衛百戶,不得授縣達魯花赤,止授佐貳,久著廉能則用之。」平江、松江水災,給海運糧十萬石賑之。丁丑,遼陽董哈剌作亂,鎮撫欽察討擒之。己卯,海寧州沭陽縣等處盜起,遣翰林學士禿堅不花討之。是月,享於太廟。車駕時巡上都。命脫脫為太傅。湖廣章伯顏引兵捕土寇莫萬五、蠻雷等。已而廣西峒賊乘隙入寇,伯顏退走。
五月丁酉朔,大霖雨,京城崩。庚子,廣西山崩,水涌,灕江溢,平地水深二丈余,屋宇、人畜漂沒。壬子,寶慶大水。丁巳,四川旱,飢,禁酒。
六月丙寅朔,升徐州為緫管府,以邳、宿、滕、嶧四州隸之。丙戌,立司天台於上都。是月,山東大水,民飢,賑之。
秋七月丙申朔,日有食之。辛丑,復立五道河屯田。乙巳,享於太廟。旌表大都節婦鞏氏門。戊申,西北邊軍民飢,遣使賑之。壬子,量移竄徙官於近地安置,死者聽歸葬。乙卯,遣使祭曲阜孔子廟。江州路緫管劉恆有政績,升授山東宣慰使。丙辰,以阿剌不花為大司徒。
八月丙子,太陰犯壘壁陣。己卯,山東雨雹。是月,車駕還自上都。
九月己未,太陰犯靈台。
冬十月丁亥,廣西蠻掠道州。
十一月辛亥,徭賊吳天保率眾六萬掠全州。
是歲,詔賜高年帛。設分元帥府於沂州,以買列的為元帥,備山東寇。台州方國珍為亂,聚眾海上,命江浙行省參知政事朵兒只班討之。監察御史張楨劾太尉阿乞剌欺罔之罪,又言:「明里董阿、也里牙、月魯不花,皆陛下不共戴天之仇,伯顏賊殺宗室嘉王、郯王一十二口,稽之古法,當伏門誅,而其子、兄弟尚仕於朝,宜急誅竄。別兒怯不花阿附權奸,亦宜遠貶。今災異迭見,盜賊蜂起,海寇敢於要君,閫帥敢於玩寇,若不振舉,恐有唐末藩鎮噬臍之禍。」不聽。監察御史李泌言:「世祖誓不與高麗共事,陛下踐世祖之位,何忍忘世祖之言,乃以高麗奇氏亦位皇后。今災異屢起,河決地震,盜賊滋蔓,皆陰盛陽微之象,乞仍降為妃,庶幾三辰奠位,災異可息。」不聽。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12-6-18 11:00 | 顯示全部樓層
<div class="feature"> 元史  卷四十二‧本紀第四十二  順帝五 九年春正月丁酉,享於太廟。癸卯,立山東河南等處行都水監,專治河患。乙巳,廣西徭賊復陷道州,萬戶鄭均擊走之。丙午,命中書平章政事太不花提調會同館。庚戌,太白犯建星。辛亥,太白犯平道。
二月戊辰,祭社稷。辛巳,太不花辭職,不允。甲申,太陰犯建星。
三月丁酉,壩河淺澀,以軍士、民夫各一萬濬之。己亥,太白犯壘壁陣。己巳,命大司農達識帖睦邇為湖廣行省平章政事。是月,河北潰。陳州麒麟生,不乳而死。徭賊吳天保復寇沅州。
夏四月丁卯,享於太廟。丁丑,以知樞密院事欽察台為中書平章政事。己卯,以燕南廉訪使韓元善為中書左丞。立鎮撫司於直沽海津鎮。壬午,以河間鹽運司水災,住煎鹽三萬引。是月,車駕時巡上都。
五月戊戌,命太傅脫脫提調大斡耳朵內史府。庚子,詔修黃河金堤,民夫日給鈔三貫。辛丑,罷瑞州路上高縣長官司。庚戌,命翰林國史院等官薦舉守令。丙辰,定守令督攝之法,路督攝府,府督攝州,州督攝縣。是月,白茅河東注沛縣,遂成巨浸。蜀江大溢,浸漢陽城,民大飢。
六月丙子,刻小玉印,以「至正珍秘」為文,凡秘書監所掌書畫,皆識之。
秋七月庚寅朔,監察御史斡勒海壽劾奏殿中侍御史哈麻及其弟雪雪罪惡,御史大夫韓嘉訥以聞,不省,章三上,詔奪哈麻、雪雪官,出海壽為陝西廉訪副使,韓家訥為宣政院使。壬辰,詔命太子愛猷識理達臘習學漢人文書,以李好文為諭德,歸暘為贊善,張沖為文學。李好文等上書辭,不許。賜公主不荅昔你平江田五十頃。甲午,以也先帖木兒為御史大夫。乙未,以湖廣行省左丞相亦憐真班知樞密院事。丙午,太陰犯壘壁陣。癸丑,太陰犯天關。甲寅,以柏顏為集賢大學士。乙卯,罷右丞相朵兒只,依前為國王,左丞相太平為翰林學士承旨。是月,大霖雨,水沒高唐州城;江、漢溢,漂沒民居、禾稼。
閏月辛酉,詔脫脫為中書右丞相,仍太傅;韓家訥為江浙行省平章政事。庚午,以也可扎魯忽赤搠思監為中書右丞,同知樞密院事玉樞虎兒吐華為中書參知政事。辛巳,詔赦湖廣猺賊詿誤者。戊子,命岐王阿剌乞鎮西番。
八月甲辰,以集賢大學士柏顏為中書平章政事,河南行省平章政事月魯不花為宣政院使。庚戌,以司徒雅普化提調太史院、知經筵事。是月,車駕還自上都。
九月甲子,凡建言中外利害者,詔委官選其可行之事以聞。丙寅,命平章政事柏顏提調留守司。丙子,中書平章政事定住以疾辭職,不允。辛巳,命知樞密院事亦憐真班提調武備寺。丙戌,熒惑犯靈台。是月,遣御史中丞李獻代祀河瀆。
冬十月辛卯,享於太廟。丁酉,命皇太子愛猷識理達臘自是日為始入端本堂肄業。命脫脫領端本堂事,司徒雅普化知端本堂事。端本堂虛中座,以俟至尊臨幸,太子與師傅分東西向坐授書,其下僚屬以次列坐。
十一月戊午朔,日有食之。戊辰,太陰犯畢宿。庚辰,太白犯壘壁陣。
十二月戊戌,太白復犯壘壁陣。丁未,徭賊吳天保陷辰州。
是歲,詔汰冗官,均俸祿,賜致仕官及高年帛。漕運使賈魯建言便益二十餘事,從其八事:其一曰京畿和糴,二曰優恤漕司舊領漕戶,三曰接運委官,四曰通州緫治豫定委官,五曰船戶困於壩夫、海糧壞於壩戶,六曰疏濬運河,七曰臨清運糧萬戶府當隸漕司,八曰宜以宣忠船戶付本司節制。冀寧平遙等縣曹七七反,命刑部郎中八十、兵馬指揮沙不丁討平之。
十年春正月丙辰朔,以中書右丞搠思監為平章政事,玉樞虎兒吐華為中書右丞。壬戌,立四川容美洞軍民緫管府。壬申,太陰犯熒惑。甲戌,隕石棣州,色黑,中微有金星;先有聲自西北來,至州北二十里乃隕。
二月丙戌朔,詔加封天妃父種德積慶侯,母育聖顯慶夫人。辛丑,太陰犯平道。甲辰,太陰犯鍵閉。
三月己卯,熒惑犯太微垣。是月,奉化州山石裂,有禽鳥、草木、山川、人物之形。
夏四月己丑,左司都事武祺建言更鈔法。丁酉,赦天下,其略曰:「朕纂承洪業,撫臨萬邦,夙夜厲精,靡遑暇逸。比緣倚註失當,治理乖方,是用圖任一相,俾贊萬機。爰命脫脫為中書右丞相,統正百官,允釐庶績,曾未期月,百廢具舉,中外協望,朕甚嘉焉。尚慮軍國之重,民物之繁,政令有未孚,生息有未遂,可赦天下。」丙午,太白犯鬼宿。是月,車駕時巡上都。
六月壬子,星大如月,入北斗,震聲若雷,三日復還。
秋七月辛酉,太陰犯房宿。癸亥,以大護國仁王寺昭應宮財用規運緫管府仍屬宣政院。辛未,太白晝見。丁丑,太白復晝見。
八月壬寅,車駕還自上都。
九月癸丑朔,太白晝見。辛酉,祭三皇,如祭孔子禮。先是,歲祀以醫官行事,江西廉訪使文殊訥建言,禮有未備,乃敕工部具祭器,江浙行省造雅樂,太常定儀式,翰林撰樂章,至是用之。壬戌,熒惑犯天江。庚午,命樞密院以軍士五百修築白河堤。壬午,脫脫以吏部選格條目繁多,莫適據依,銓選者得以高下之,請編類為成書,從之。
冬十月癸巳,歲星犯軒轅。乙未,吏部尚書偰哲篤建言更鈔法,命中書省、御史台、集賢、翰林兩院之臣集議之。丙申,太陰犯昴宿。辛丑,置諸路寶泉都提舉司於京城。是月,大名、東平、濟南、徐州,各立兵馬指揮司以捕上馬賊。
十一月壬子朔,日有食之。丙辰,以高麗沈王之孫脫脫不花等為東宮怯薛官。辛酉,罷遼陽濱海民煎熬野鹽。戊辰,太陰犯鬼宿。己巳,詔天下以中統交鈔壹貫文權銅錢壹千文,准至元寶鈔貳貫,仍鑄至正通寶錢並用,以實鈔法,至元寶鈔通行如故。是月,三星隕於耀州,化為石,如斧形,削之有屑,擊之有聲。
十二月壬午朔,修大都城。辛卯,以大司農禿魯等兼領都水監,集河防正官議黃河便益事。命前同知樞密院事不顏不花等討廣西徭賊。乙未,太陰犯鬼宿。己酉,方國珍攻溫州。
是歲,京師麗正門樓上忽有人妄言災禍,鞫問之,自稱薊州人,已而不知所往。
十一年春正月乙卯,享於太廟。丙辰,辰星犯牛宿。庚申,命江浙行省左丞孛羅帖木兒討方國珍。丁卯,蘭陽縣有紅星大如斗,自東南墜西北,其聲如雷。己卯,命搠思監提調大都留守司。
二月庚寅,太陰犯鬼宿。乙未,太陰犯太微。丁酉,太陰犯亢宿。是月,命游皇城,中書省臣諫止之,不聽。立湖南元帥府分府於寶慶路。
三月庚戌朔,立山東分元帥府於登州。丙辰,親策進士八十三人,賜朵烈圖、文允中進士及第,其餘賜出身有差。壬戌,征建寧處士彭炳為端本堂說書,不至。丁卯,太陰犯東咸。戊辰,太陰犯天江。是月,遣使賑湖南、北被寇人民,死者鈔五錠,傷者三錠,毀所居屋者一錠。
夏四月壬午,詔開黃河故道,命賈魯以工部尚書為緫治河防使,發汴梁、大名十三路民十五萬,廬州等戍十八翼軍二萬,自黃陵岡南達白茅,放於黃固、哈只等口,又自黃陵西至陽青村,合於故道,凡二百八十里有奇,仍命中書右丞玉樞虎兒吐華、同知樞密院事黑冢以兵鎮之。冀寧路屬縣多地震,半月乃止。乙酉,享於太廟。詔加封河瀆神為靈源神祐弘濟王,仍重建河瀆及西海神廟。改永順安撫司為宣撫司。丁酉,孟州地震。庚子,罷海西遼東道巡防捕盜所,立鎮寧州。辛丑,師壁安撫司土官田驢什用、盤順府土官墨奴什用降,立長官司四、巡檢司七。乙巳,彰德路雨雹,形如斧,傷人畜。是月,罷沂州分元帥府,改立兵馬指揮使司,復分司於膠州。車駕時巡上都。
五月己酉朔,日有食之。辛亥,潁州妖人劉福通為亂,以紅巾為號,陷潁州。初,欒城人韓山童祖父,以白蓮會燒香惑眾,謫徙廣平永年縣。至山童,倡言天下大亂,彌勒佛下生,河南及江淮愚民皆翕然信之。福通與杜遵道、羅文素、盛文郁、王顯忠、韓咬兒復鼓妖言,謂山童實宋徽宗八世孫,當為中國主。福通等殺白馬、黑牛,誓告天地,欲同起兵為亂,事覺,縣官捕之急,福通遂反。山童就擒,其妻楊氏,其子韓林兒,逃之武安。癸丑,文水縣雨雹。壬申,命同知樞密院事禿赤以兵討劉福通,授以分樞密院印。丙子,命大都至汴梁二十四驛,凡馬一匹助給鈔五錠。
六月,發軍一千,從直沽至通州,疏濬河道。是月,劉福通據朱皋,攻破羅山、真陽、確山,遂犯舞陽、葉縣等處。江浙左丞孛羅帖木兒為方國珍所敗。
秋七月丙辰,廣西大水。丁巳,罷四川大奴管勾洞長官司,改立忠孝軍民府。己未,太陰犯斗宿。壬戌,太白犯右執法。己巳,太白犯左執法。熒惑入鬼宿。是月,開河功成,乃議塞決河。命大司農達識帖睦邇及江浙行省參知政事樊執敬、浙東廉訪使董守愨同招諭方國珍。
八月丁丑朔,中興地震。戊寅,祭社稷。乙酉,太陰犯天江。丙戌,蕭縣李二及老彭、趙君用攻陷徐州。李二號芝麻李,與其黨亦以燒香聚眾而反。是月,車駕還自上都。蘄州羅田縣人徐貞一,名壽輝,與黃州麻城人鄒普勝等,以妖術陰謀聚眾,遂舉兵為亂,以紅巾為號。
九月戊申,以中書平章政事朵兒直班提調宣文閣、知經筵事,平章政事定住提調會同館事。壬子,命御史大夫也先帖木兒知樞密院事,及衛王寬徹哥緫率大軍出征河南妖寇,各賜鈔一千錠,從征者賜予有差。乙卯,辰星犯左執法。丁巳,太白犯房宿。壬戌,詔以高麗國王不荅失里之弟伯顏帖木兒襲其王封,不荅失里之子遂廢。戊辰,太陰犯鬼宿。是月,劉福通陷汝寧府及息州、光州,眾至十萬。徐壽輝陷蘄水縣及黃州路。
冬十月戊寅,熒惑犯太微垣。己卯,享於太廟。辛巳,太陰犯斗宿。癸未,立寶泉提舉司於河南行省及濟南、冀寧等路凡九,江浙、江西、湖廣行省等處凡三。命知樞密院事老章以兵同也先帖木兒討河南妖寇。乙酉,太白犯斗宿。己丑,太白晝見。熒惑犯歲星。辛卯,太白犯斗宿。立中書分省於濟寧。癸巳,歲星犯右執法。癸卯,以宗王神保克復睢寧、虹縣有功,賜金帶一,從征者賞銀有差。丙午,熒惑犯左執法。是月,天雨黑子於饒州,大如黍菽。徐壽輝據蘄水為都,國號天完,僭稱皇帝,改元治平,以鄒普勝為太師。
十一月癸丑,有星孛於婁宿。甲寅,孛星見於胃宿。乙卯、丙辰,亦如之。丁巳,太陰犯填星。孛星微見於畢宿。黃河堤成,散軍民役夫。庚午,監察御史徹徹帖木兒等言,右丞相脫脫治河功成,宜有異數以旌其勞。甲戌,江西妖人鄧南二作亂,攻瑞州,緫管禹蘇福擒斬之。是月,遣使以治河功成告祭河伯。召賈魯還朝,超授榮祿大夫、集賢大學士,賜金系腰一、銀十錠、鈔千錠、幣帛各二十匹。都水監並有司官有功者三十七員,皆升遷其職。詔賜脫脫荅剌罕之號,俾世襲之,以淮安路為其食邑。命立河平碑。
十二月丙子朔,太白晝見。丁丑,太白經天。己卯,立河防提舉司,隸行都水監。庚辰,太白經天,是夜,犯壘壁陣。甲申,太陰犯填星。丙戌,太白復經天,是夜,復犯壘壁陣。以治書侍御史烏古孫良楨為中書參知政事。辛卯,太白經天。壬辰,復如之。丁酉,太白晝見。太陰犯熒惑。命脫脫於淮安立諸路打捕鷹房民匠錢糧緫管府,秩從三品。庚子,太白經天。辰星犯天江。辛丑,太白經天。也先帖木兒復上蔡縣,擒韓咬兒等至京師,誅之。壬寅,太白晝見。
是歲,括馬。
十二年春正月丙午朔,詔印造中統元寶交鈔一百九十萬錠、至元鈔十萬錠。戊申,竹山縣賊陷襄陽路,緫管柴肅死之。是日,荊門州亦陷。己酉,時享太廟。庚戌,以宣政院使月魯不花為中書平章政事。壬子,中書省臣言:「河南、陝西、腹里諸路,供給繁重,調兵討賊,正當春首耕作之時,恐農民不能安于田畝,守令有失勸課,宜委通曉農事官員,分道巡視,督勒守令,親詣鄉都,省諭農民,依時播種,務要人盡其力,地盡其利。其有曾經盜賊、水患、供給之處,貧民不能自備牛、種者,所在有司給之。仍令緫兵官,禁止屯駐軍馬,毋得踏踐,以致農事廢弛。」從之。乙卯,淮東宣慰司添設同知宣慰司事及都事各一員。丙辰,徐壽輝遣偽將丁普郎、徐明遠陷漢陽。丁巳,陷興國府。己未,徐壽輝遣鄒普勝陷武昌,威順王寬徹普化、湖廣行省平章政事和尚棄城走。刑部尚書阿魯收捕山東賊,給敕牒十一道,使分賞有功者。辛酉,徐壽輝偽將曾法興陷安陸府,知府丑驢戰不勝,死之。癸亥,刑部添設尚書、侍郎、郎中、員外郎各一員,五愛馬添設忽剌罕赤二百名。乙丑,太陰犯熒惑。丙寅,以河復故道,大赦天下。己巳,歲星犯右執法。辛未,徐壽輝兵陷沔陽府。壬申,中興路陷,山南宣慰司同知月古輪失領兵出戰,眾潰,宣慰使錦州不花、山南廉訪使卜禮月敦皆遁走。是月,命逯魯曾為淮東添設元帥,統領兩淮所募鹽丁五千討徐州。拘刷河南、陝西、遼陽三省及上都、大都、腹里等處漢人馬。命四川行省平章政事月魯帖木兒為緫兵官,與四川行省右丞長吉討興元、金州等處賊;宣政院同知桑哥率領亦都護畏吾兒軍與荊湖北道宣慰使朵兒只班同守襄陽;濟寧兵馬指揮使寶童統領右都衛軍,從知樞密院事月闊察兒討徐州。
二月乙亥朔,詔許溪洞蠻猺自新。丁丑,以集賢大學士賈魯為中書添設左丞。以河南廉訪使哈藍朵兒只為荊湖北道宣慰使都元帥,守襄陽。癸未,命諸王禿堅領從官百人,馳驛守揚州,賜金一錠、鈔一千錠。命西寧王牙安沙鎮四川。賜鎮南王孛羅不花鈔一萬錠。甲申,鄒平縣馬子昭為亂,捕斬之。乙酉,徐壽輝兵陷江州,緫管李黼死之,遂陷南康路。丙戌,霍州靈石縣地震。徐壽輝兵陷岳州。房州賊陷歸州。戊子,詔:「徐州內外群聚之眾,限二十日,不分首從,並與赦原。」置安東、安豐分元帥府。己丑,游皇城。庚寅,太陰犯太微垣。癸巳,太陰犯氐宿。辛丑,鄧州賊王權、張椿陷澧州,龍鎮衛指揮使俺都剌哈蠻等帥師復之。褒贈伏節死義宣徽使帖木兒等二十七人。壬寅,以御史大夫納麟為江南行台御史大夫,仍太尉。命翰林學士承旨八剌與諸王孛蘭奚領軍守大名。癸卯,命中書平章政事月魯不花知經筵事,左丞賈魯、參知政事帖理帖木兒、烏古孫良楨並同知經筵事。是月,賊侵滑、濬,命德住為河南右丞,守東明。德住時致仕於家,聞命,馳至東明,浚城隍,嚴備御,賊不敢犯。徐壽輝偽將歐普祥陷袁州。命帖理帖木兒以中書參知政事分省濟寧。
三月乙巳朔,追封太師、忠王馬扎兒台為德王。丁未,徐壽輝偽將許甲攻衡州,洞官黃安撫敗之。徐壽輝偽將陶九陷瑞州,緫管禹蘇福、萬戶張岳敗之。壬子,河南左丞相太不花克復南陽等處。癸丑,中書省臣請行納粟補官之令:「凡各處士庶,果能為國宣力,自備糧米供給軍儲者,照依定擬地方實授常選流官,依例陞轉、封蔭;及已除茶鹽錢穀官有能再備錢糧供給軍儲者,驗見授品級,改授常流。」從之。戊午,太陰犯進賢。辛酉,命親王阿兒麻以兵討商州等處賊。以鞏卜班知行樞密院事。壬戌,太陰犯東咸。甲子,徐壽輝偽將項普略陷饒州路,遂陷徽州、信州。四川未附生蠻向亞甲洞主墨得什用出降,立盤順府。丁卯,江南行台御史大夫帖木哥乞致仕,不允,以為甘肅行省平章政事。以出征馬少,出幣帛各一十萬匹,於迤北萬戶、千戶所易馬。戊辰,太白晝見。詔:「南人有才學者,依世祖舊制,中書省、樞密院、御史台皆用之。」中書省臣言:「張理獻言,饒州德興三處,膽水浸鐵,可以成銅,宜即其地各立銅冶場,直隸寶泉提舉司,宜以張理就為銅冶場官。」從之。以江浙行省左丞相亦憐真班為江西行省左丞相,領兵收捕饒、信賊。庚午,詔:「隨朝一品職事及省、台、院、六部、翰林、集賢、司農、太常、宣政、宣徽、中政、資正、國子、秘書、崇文、都水諸正官,各舉循良材幹、智勇兼全、堪充守令者二人。知人多者,不限員數。各處試用守令,並授兼管義兵防禦諸軍奧魯勸農事,所在上司不許擅差。守令既已優陞,其佐貳官員,比依入廣例,量陞二等。任滿,驗守令全治者,與真授;不治者,全削二等,依本等敘;半治者,減一等敘。雜職人員,其有知勇之士,並依上例。凡除常選官於殘破郡縣及迫近賊境之處,升四等;稍近賊境,升二等。」是月,方國珍復劫其黨下海,入黃岩港,台州路達魯花赤泰不花率官軍與戰,死之。隴西地震百餘日,城郭頹夷,陵谷遷變,定西、會州、靜寧、莊浪尤甚。會州公宇中牆崩,獲弩五百餘張,長者丈余,短者九尺,人莫能挽。改定西為安定州,會州為會寧州。詔定軍民官不守城池之罪。
閏三月辛巳,以台州路達魯花赤泰不花為江浙行省參知政事,行台州路事,命下,泰不花已死。壬午,以大理宣慰使荅失八都魯為四川行省添設參知政事,與本省平章政事咬住討山南、湖廣等處賊。乙酉,徐壽輝偽將陳普文陷吉安路,鄉民羅明遠起義兵復之。命工部尚書朵來、兵部侍郎馬某火者,分詣上都、察罕腦兒、集寧等處,給散出征河南達達軍口糧。立淮南江北等處行中書省,治揚州,轄揚州、高郵、淮安、滁州、和州、廬州、安豐、安慶、蘄州、黃州。壬辰,以大都留守兀忽失為江浙行省添設右丞,討饒、信賊。丙申,阿速愛馬里納忽台擒滑州、開州賊韓兀奴罕有功,授資用庫大使。丁酉,湖廣行省參知政事鐵傑,以湖南兵復岳州。戊戌,詔淮南行省設官二十五員,以翰林學士承旨晃火兒不花、湖廣平章政事失列門並為平章政事,淮東元帥蠻子為右丞,燕南廉訪使秦從德為左丞,陝西行台侍御史荅失禿、山北廉訪使趙璉並為參知政事。庚子,以樞密副使悟良哈台為中書添設參知政事、同知經筵事。辛丑,命淮南行省平章政事晃火兒不花提調鎮南王傅事。是月,詔四川行省平章政事咬住以兵東討荊襄賊,克復忠、萬、夔、雲陽等州。命江西行省左丞相亦憐真班以兵守江東、西關隘。命諸王亦憐真班、愛因班,參知政事也先帖木兒與陝西行省平章政事月魯帖木兒討南陽、襄陽賊,刑部尚書阿魯討海寧賊,江西行省右丞火你赤與參知政事朵 469f.gif 討江西賊。以浙東宣慰使恩寧普代江浙行省左丞左荅納失里守蕪湖。命江西行省右丞兀忽失、江浙行省左丞老老與星吉、不顏帖木兒、蠻子海牙同討饒、信等處賊。方國珍不受招安之命,命江浙左丞左荅納失里討之。命典瑞院給淮南行省銀字圓牌三面、驛券五十道。詔江西行省左丞相亦憐真班、淮南行省平章政事晃火兒不花、江浙行省左丞左荅納失里、湖廣行省平章政事也先帖木兒、四川行省平章政事八失忽都及江南行台御史大夫納麟與江浙行省官,並以便宜行事。也先帖木兒駐軍沙河,軍中夜驚,軍潰,退屯朱仙鎮。詔以中書平章政事蠻子代緫其兵,也先帖木兒還京師,仍命為御史大夫。
夏四月癸卯朔,日有食之。江西臨川賊鄧忠陷建昌路。己酉,時享太廟。甲寅,以御史大夫搠思監為中書平章政事,提調留守司。乙卯,鐵傑及萬戶陶夢楨復武昌、漢陽,尋再陷。丙辰,江西宜黃賊塗佑與邵武建寧賊應必達等攻陷邵武路,緫管吳按攤不花以兵討之,千戶魏淳以計擒塗佑、應必達,復其城。辛酉,翰林學士承旨渾都海牙乞致仕,不允,以為中書平章政事。四川行省參知政事桑哥失里復渠州。甲子,翰林學士承旨歐陽玄以湖廣行省右丞致仕,錫玉帶及鈔一百錠,給全俸終其身。戊辰,諸王禿堅帖木兒、平章政事也先帖木兒討和州有功,各賜金系腰並鈔一千錠。辛未,荊門知州聶炳復荊門州。平章政事忽都海牙年老有疾,詔免其朝賀。是月,大駕時巡上都。永懷縣賊陷桂陽。咬住復歸州,進攻峽州,與峽州緫管趙余禠大破賊兵,誅賊將李太素等,遂平之。詔天下完城郭,築堤防。命亦都護月魯帖木兒領畏吾兒軍馬,同豫王阿剌忒納失里、知樞密院事老章討襄陽、南陽、鄧州賊。陝西行台監察御史蒙古魯海牙、範文等糾言也先帖木兒喪師辱國,乞明正其罪,詔不允。左遷西台御史大夫朵爾直班為湖廣行省平章政事,蒙古魯海牙十二人為各路添設佐貳官。
五月癸酉朔,太白犯鎮星。戊寅,命龍虎山張嗣德為三十九代天師,給印章。海道萬戶李世安建言權停夏運,從之。命江南行台御史大夫納麟給宣敕與台州民陳子由、楊恕卿、趙士正、戴甲,令其集民丁夾攻方國珍。己卯,咬住復中興路。庚辰,監察御史徹徹帖木兒等言:「河南諸處群盜,輒引亡宋故號以為口實。宜以瀛國公子和尚趙完普及親屬徙沙州安置,禁勿與人交通。」從之。罷眾兒棚等處金銀場課。癸未,建昌民戴良起鄉兵克復建昌路。乙酉,命留守帖木哥與諸王朵兒只守口北龍慶州。是月,荅失八都魯至荊門,增募兵,趨襄陽,與賊戰,大敗克之。命左荅納失里仍守蕪湖險隘。
六月丙午,中書省臣言,大名路開、滑、濬三州、元城十一縣水旱蟲蝗,饑民七十一萬六千九百八十口,給鈔十萬錠賑之。戊申,命治書侍御史杜秉彝、中書參議李稷併兼經筵官。辛亥,太白犯井宿。河南行省左丞匝納祿、參知政事王也速迭兒,並以失誤軍需,左遷添設淮西宣慰使,隨軍供給。命河南行省平章政事禿魯、參知政事李猷供給汝寧軍需。丁巳,賜中書參知政事悟良哈台珠衣並帽。乙丑,宣讓王帖木兒不花,諸王乞塔歹、曲憐帖木兒及淮南廉訪使班祝兒並平賊有功,賜金系腰、銀、鈔有差。紹慶宣慰使楊延禮不花遙授湖廣左丞,楊伯顏卜花為紹慶宣慰使,換文資、楊城為沿邊溪洞招討使兼征行萬戶,回賜先所拘收牌面。丙寅,紅巾周伯顏陷道州。修太廟西神門。
秋七月丁丑,時享太廟。庚辰,饒、徽賊犯昱嶺關,陷杭州路。辛巳,命通政院使荅兒麻失里與樞密副使禿堅不花討徐州賊,給敕牒三十道以賞功。己丑,湘鄉賊陷寶慶路。庚寅,以殺獲西番首賊功,錫岐王阿剌乞巴鈔一千錠,邠王嵬厘、諸王班的失監、平章政事鎖南班各金系腰一。以征西元帥斡羅為章佩添設少監,討徐州。脫脫請親出師討徐州,詔許之。辛卯,命脫脫台為行樞密院使,提調二十萬戶,賜金系腰一、銀鈔幣帛有差。丁酉,辰星犯靈台。以杜秉彝為中書添設參知政事。湖南元帥副使小雲失海牙、緫管兀顏思忠復寶慶路。是月,徐壽輝偽將王善、康壽四、江二蠻等陷福安、寧德等縣。
八月癸卯,命中書參知政事帖理帖木爾、淮南行省右丞蠻子供給脫脫行軍一應所需。方國珍率其眾攻台州城,浙東元帥也忒迷失、福建元帥黑的兒擊退之。甲辰,以同知樞密院事哈麻為中書添設右丞。齊王失列門獻馬一萬五千匹於京師。賜脫脫金三錠,銀三十錠,鈔一萬錠,幣、帛各一千匹。丁未,日本國白高麗賊過海剽掠,身稱島居民,高麗國王伯顏帖木兒調兵剿捕之,賜金系腰一、鈔二千錠。己酉,命知樞密院事咬咬、中書平章政事搠思監、也可扎魯忽赤福壽,並從脫脫出師征徐州,錫金系腰及銀、鈔、幣、帛有差。翰林學士承旨闊怯鎮遏五投下百姓,賜金系腰一。壬子,以扎撒溫孫為河南行省右丞,偰哲篤為淮南行省左丞,各賜鈔五十錠。丙辰,以禿思迷失為淮南行省平章政事。丁巳,命中書平章政事普化知經筵事。脫脫將出師,六部尚書密邇麻和謨等上言:「大臣天子之股肱,中書庶政之根本,不可以一日離。乞詔留賢相,弼亮天工,如此則內外有兼治之宜,社稷有倚重之寄。」不報。脫脫言,皇后斡耳朵思支用不敷,自今為始,每年宜給金一十錠、銀五十錠。以同知樞密院事雪雪出軍南陽,同知樞密院事禿赤出軍河南,皆有功,各進階榮祿大夫。中書右丞哈麻進階榮祿大夫。庚申,命哈麻等提調各怯薛、各愛馬口糧。丁卯,太白犯歲星。詔:「脫脫以荅剌罕、太傅、中書右丞相分省於外,督制諸處軍馬,討徐州。中書省、樞密院、御史台分官屬從行,稟受節制,爵賞有功,誅殺有罪,綏順討逆,悉聽便宜從事。」是日,發京師。是月,大駕還大都。安陸賊將俞君正復陷荊門州,知州聶炳死之。賊將黨仲達復陷岳州。
九月乙亥,俞君正復陷中興,咬住領兵與戰於樓台,敗績,奔松滋,本路判官上都死之。己卯,監察御史及河南分御史台、行樞密院、河南廉訪司、鞏昌緫帥府、陝西都府、義兵萬戶府等官,交章言御史大夫也先帖木兒出征河南功績。庚辰,賜也先帖木兒金系腰一、金一錠、銀一十錠、鈔五千錠、幣帛各一百匹。癸未,中興義士范忠,偕荊門僧李智率義兵復中興路,俞君正敗走,龍鎮衛指揮使俺都剌哈蠻領兵入城,咬住自松滋還,屯兵於石馬。乙酉,脫脫至徐州。丁亥,命知行樞密院事阿剌吉從脫脫討徐州,賜金系腰一,金一錠,銀五錠,鈔、幣有差。辛卯,脫脫復徐州,屠其城,芝麻李等遁走。壬辰,太陰犯軒轅。戊戌,賜哈麻鈔三百錠買玉帶。己亥,賊攻辰州,達魯花赤和尚擊走之。庚子,詔加脫脫為太師,班師還京。
冬十月丁未,時享太廟。庚戌,知樞密院事老章進階金紫光祿大夫。命平章定住、右丞哈麻同知經筵事。癸丑,命和糴粟豆五十萬石於遼陽。甲寅,拜知行樞密院事阿乞剌為太尉、淮南行省平章政事。戊午,太陰犯鬼宿。甲子,太陰犯歲星。乙丑,太陰犯亢宿。
十一月辛未,命江浙行省平章政事慶童收捕常州賊。乙亥,以星吉為江西行省平章政事,出師湖廣。丙子,中書省臣請為脫脫立徐州平寇碑及加封王爵。癸未,命江浙行省左丞帖理帖木兒緫兵討方國珍。己丑,以脫脫平徐功,錫金一十錠、銀一百錠、鈔五萬錠、幣帛各三千匹,上表辭,從之。庚寅,太陰犯太微垣。
十二月壬寅,荅失八都魯復襄陽。辛亥,詔以、杭、常、湖、信、廣德諸路皆克復,赦詿誤者,蠲其夏稅、秋糧,命有司撫恤其民。辛酉,以湖廣行省參知政事卜顏不花、右丞阿兒灰討徭賊,復湖南潭、岳等處有功,卜顏不花陞散階從一品,阿兒灰陞正二品。癸未,脫脫言:「京畿近地水利,召募江南人耕種,歲可得粟麥百萬餘石,不煩海運而京師足食。」帝曰:「此事有利於國家,其議行之。」
是歲,海運不通。立都水庸田使司於汴梁,掌種植之事。潁州沈丘人察罕帖木兒與信陽州羅山人李思齊同起義兵,破賊有功,授察罕帖木兒中順大夫、汝寧府達魯花赤,李思齊知汝寧府。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12-6-18 11:00 | 顯示全部樓層
<div class="feature"> 元史  卷四十三‧本紀第四十三  順帝六 十三年春正月庚午朔,用帝師請,釋放在京罪囚。以中書添設平章政事哈麻為平章政事,參知政事悟良哈台為右丞,參知政事烏古孫良楨為左丞。詔印造中統元寶交鈔一百九十萬錠、至元鈔一十萬錠。辛未,命悟良哈台、烏古孫良楨兼大司農卿,給分司農司印。西自西山,南至保定、河間,北至檀、順州,東至遷民鎮,凡系官地及元管各處屯田,悉從分司農司立法佃種,合用工價、牛具、農器、谷種、召募農夫諸費,給鈔五百萬錠,以供其用。旌表真定路城縣董氏婦貞節。壬申,命陝西行省平章政事卜荅失里為緫兵官。癸酉,享於太廟。以皇第二子育於太尉眾家奴家,賜眾家奴及乳母鈔各一千錠。甲戌,重建穆清閣。乙亥,命中書右丞禿禿以兵討商州賊。丙子,方國珍復降。以司農司舊署賜哈麻。庚辰,中書省臣言:「近立分司農司,宜於江浙、淮東等處召募能種水田及修築圍堰之人各一千名為農師,教民播種。宜降空名添設職事敕牒一十二道,遣使齎往其地,有能募農民一百名者授正九品,二百名者正八品,三百名者從七品,即書填流官職名給之,就令管領所募農夫,不出四月十五日,俱至田所,期年為滿,即放還家。其所募農夫,每名給鈔十錠。」從之。以杜秉彝為中書參知政事。乙酉,太陰犯太微垣。丙戌,以武衛所管鹽台屯田八百頃,除軍見種外,荒閒之地,盡付分司農司。荅失八都魯克復襄陽、樊城有功,升四川行省右丞,賜金系腰一。庚寅,知樞密院事老章克復南陽唐州,賜金一錠、銀一十錠、鈔一千錠、幣帛各五十匹。戊戌,熒惑、太白、辰星聚於奎宿。
二月丁未,祭先農。己酉,太陰犯軒轅。庚戌,太白犯熒惑。壬子,太陰犯太微垣。甲寅,中書省臣言徐州民願建廟宇,生祠右丞相脫脫,從之,詔仍立脫脫平徐勛德碑。壬戌,以宣政院使篤憐帖木兒知經筵事,中書右丞悟良哈台、左丞烏古孫良楨、參知政事杜秉彝並同知經筵事。
三月己卯,命脫脫領大司農司。甲申,詔修大承天護聖寺,賜鈔二萬錠。丁亥,命脫脫以太師開府,提調太史院、回回、漢兒司天監。己丑,以各衙門系官田地並宗仁等衛屯田地土,並付司農分司播種。是月,會州、定西、靜寧、莊浪等州地震。命江浙行省左丞帖里帖木兒、江南行台侍御史左荅納失里招諭方國珍。
夏四月戊戌朔,命南北兵馬司各分官一員,就領通州、漷州、直沽等處巡捕官兵,往來巡邏,給分司印,一同署事,半載一更。特命烏古孫良楨得用軍器。庚子,以禮部所轄掌薪司並地土給付司農分司。以甘肅行省平章政事鎖南班為永昌宣慰使,緫永昌軍馬,仍給平章政事俸。先是,永昌愚魯罷等為亂,鎖南班討平之,至是復起,故有是命。辛丑,太白犯井宿。乙巳,時享太廟。己酉,詔取勘徐州、汝寧、南陽、鄧州等處荒田並戶絕籍沒入官者。立司牧署,掌司農分司耕牛。又立玉田屯署。降徐州路為武安州,以所轄縣屬歸德府,其滕州、嶧州仍屬益都路。辛亥,太陰犯房宿。是月,車駕時巡上都。
五月己巳,命東安州、武清、大興、宛平三縣正官添給河防職名,從都水監官巡視渾河堤岸,或有損壞,即修理之。辛未,江西行省左丞相亦憐真班、江浙行省左丞老老引兵取道自信州,元帥韓邦彥、哈迷取道由徽州、浮梁,同復饒州,蘄、黃等賊聞風皆奔潰。癸酉,以太尉阿剌吉為嶺北行省左丞相。知行樞密院事伯家奴封武國公,與諸王孛羅帖木兒同出軍。甲戌,行樞密院添設僉院二員。乙亥,太陰犯歲星。乙未,泰州白駒場亭民張士誠及其弟士德、士信為亂,陷泰州及興化縣,遂陷高郵,據之,僭國號大周,自稱誠王,建元天祐。
六月丙申朔,立詹事院,設詹事三員、同知二員、副詹事二員、丞二員。命四川行省平章政事玉樞虎兒吐華便宜行事。丁酉,立皇子愛猷識理達臘為皇太子、中書令、樞密使,授以金寶,告祭天地、宗廟。命右丞相脫脫兼詹事。己亥,詔征西都元帥汪只南發本處精銳勇敢軍一千人從征討,以千戶二員、百戶一十員領之。庚子,知樞密院事失剌把都緫河南軍,平章政事荅失八都魯緫四川軍,自襄陽分道而下,克復安陸府。辛丑,罷宮傅府,以所掌錢帛歸詹事院。癸卯,詔以敕牒二十道、鈔五萬錠,給付淮南行省平章政事達世帖睦邇,於淮南、淮北等處召募壯丁,並緫領漢軍、蒙古守御淮安。遼東搠羊哈及干帖困、朮赤術等五十六名吾者野人以皮貨來降,給搠羊哈等三人銀牌一面,管領吾者野人。甲辰,以立皇太子詔天下,大赦。己酉,亦都護高昌王月魯帖木兒薨於南陽軍中,命其子桑哥襲亦都護高昌王爵。辛亥,親王完者禿泰州陣亡,八禿亳州陣亡,各賻鈔五百錠。命前河西廉訪副使也先不花為淮西添設宣慰副使,討泰州。丙辰,詔皇太子位下立儀衛司,設指揮二員,給二珠金牌,副指揮二員,一珠金牌。賜吳王搠思監金二錠、銀五錠、鈔二千錠、幣帛各九匹。以資政院所轄左、右都威衛屬詹事院。是月,命淮南行省平章政事達世帖睦邇便宜行事。詔淮南行省平章政事福壽討興化。
是夏,薊州大水。
秋七月丁卯,泉州天雨白絲,海潮日三至。時享太廟。戊辰,太白晝見。宦官至一品二品者,依常例給俸祿。壬申,湖廣行省參知政事阿魯輝復武昌及漢陽府。癸酉,詔詹事院自行銓注本院屬官。壬辰,親王只兒哈忽薨於海寧軍中,以其子寶童繼襲王爵。
八月癸卯,親王闊兒吉思、帖木兒獻馬。辛亥,賜脫脫東泥河田一十二頃。親王只兒哈郎討捕金山賊,薨於軍中,命其子禿魯帖木兒入備宿衛。庚申,命不花帖木兒襲封文濟王。是月,車駕還自上都。資政院使脫火赤以兵復江州路。以四川行省平章政事玉樞虎兒吐華、右丞完者不花守鎮中興路。左遷平章政事咬住為淮西元帥,供給烏撒軍,進討蘄、黃。
九月乙丑朔,日有食之。乙亥,以怯薛官廣平王咬咬征討慢功,削其王爵,降為河南行省平章政事。己丑,廣寧王渾都帖木兒薨,賻鈔一千錠。建皇太子鹿頂殿於聖安殿西。歪剌歹桑哥失里獻馬一百匹,賜金系腰一、幣帛各九。庚寅,太陰犯熒惑。辛卯,扎你別之地獻大撒哈剌、察赤兒、米西兒刀、弓、鎖子甲及青、白西馬各二匹,賜鈔二萬錠。壬辰,太白經天。熒惑犯左執法。南台御史大夫納麟以老疾辭職,從之,命太尉如故。
冬十月丁酉,享於太廟。庚子,太白經天。癸卯,以江浙行省參知政事買住丁陞本省右丞,提調明年海運。甲辰,歲星犯氐宿。丁未,廣西元帥甄崇福復道州,誅賊將周伯顏。庚戌,從帖里帖木兒、左荅納失里之請,授方國珍徽州路治中,國璋廣德路治中,國瑛信州路治中,督遣之任,國珍疑懼,不受命。立水軍都萬戶府於崑山州,以浙東宣慰使納麟哈剌為正萬戶,宣慰使董摶霄為副萬戶。庚申,賜皇太子妃鈔十萬錠。壬戌,賜皇太子五愛馬怯薛丹二百五十人鈔各一百一十錠。癸亥,太白犯亢宿。是月,撤世祖所立氈殿,改建殿宇。
十一月壬申,太陰犯壘壁陣。乙酉,立典藏庫,貯皇太子錢帛。丁亥,江西左丞火你赤以兵平富州、臨江,遂引兵復瑞州。是月,立義兵千戶、水軍千戶所於江西,事平,願還為民者聽。
十二月丁酉,太白犯東咸。己亥,寧王旭滅該還大斡耳朵思,賜金系腰一、鈔一千錠。庚子,熒惑入氐宿。癸卯,脫脫請以趙完普家產田地賜知樞密院事桑哥失里。庚戌,京城天無雲而雷鳴,少頃,有火墜於東南。懷慶路及河南府西北有聲如擊鼓者數四,已而雷聲震地。癸丑,以西安王阿剌忒納失里為豫王;弟荅兒麻討南陽賊有功,以西安王印與之,命鎮寵吉兒之地。丁巳,太陰犯心宿。西寧王牙罕沙鎮四川,還沙州,賜鈔一千錠。是月,大同路疫,死者太半。江浙行省平章政事卜顏帖木兒、南台御史中丞蠻子海牙及四川行省參知政事哈臨禿、左丞桑禿失里、西寧王牙罕沙,合軍討徐壽輝於蘄水,敗之,壽輝遁走,獲其偽官四百餘人。陝西行省平章政事孛羅、四川行省右丞荅失八都魯復均、房等州,詔孛羅等守之,荅失八都魯討東正陽。
是歲,自六月不雨至於八月。造清寧殿前山子、月宮諸殿宇,以宦官留守也先帖木兒、留守同知也速迭兒及都水少監陳阿木哥等董其役。哈麻及禿魯帖木兒等陰進西天僧於帝,行房中運氣之術,號演揲兒法,又進西番僧善秘密法,帝皆習之。
十四年春正月甲子朔,汴梁城東汴河冰,皆成五色花草如繪畫,三日方解。乙丑,熒惑犯歲星。丁卯,太白犯建星。辛未,享於太廟。壬申,命帖木兒不花襲封廣寧王,賜鈔一千錠。癸酉,熒惑犯房宿。立遼陽等處漕運庸田使司,屬分司農司。丁丑,帝謂脫脫曰:「朕嘗作朵思哥兒好事,迎白傘蓋游皇城,實為天下生靈之故。今命剌麻選僧一百八人,仍作朵思哥兒好事,凡所用物,官自給之,毋擾於民。」丙戌,以荅兒麻監臧遙授陝西行省平章政事,實授行宣政院使,整治西番人民。是月,命桑哥失里、哈臨禿守中興。荅失八都魯復峽州。
二月戊戌,祭社稷。乙卯,命中書平章政事搠思監提調規運緫管府。戊午,太白犯壘壁陣。己未,以湖廣行省平章政事苟兒為淮南行省平章政事,以兵攻高郵。是月,以呂思誠為湖廣行省左丞。命湖廣行省右丞伯顏普化、江南行台中丞蠻子海牙、江浙行省平章政事卜顏帖木兒、參知政事阿里溫沙,會合湖廣行省平章政事也先帖木兒討沿江賊。立鎮江水軍萬戶府,命江浙行省右丞佛家閭領之。詔河南、淮南兩省並立義兵萬戶府。建清河大壽元忠國寺,以江浙廢寺田歸之。
三月癸亥朔,日有食之。己巳,廷試進士六十二人,賜薛朝晤、牛繼志進士及第,余授官出身有差。壬申,以皇太子行幸,和買駝馬。甲戌,命親王速哥帖木兒以兵討宿州賊。丙子,潁州陷。是月,中書定擬義兵立功者權任軍職,事平授以民職,從之。命四川行省右丞荅失八都魯陞本省平章政事兼知行樞密院事,緫荊、襄諸軍,從宜調遣。詔和買馬於北邊以供軍用,凡有馬之家,十匹內和買二匹,每匹給鈔一十錠。
夏四月癸巳朔,汾州介休縣地震,泉涌。以武祺參議中書省事。是月,車駕時巡上都。江西、湖廣大飢,民疫癘者甚眾。御史台臣糾言江浙行省左丞帖里帖木兒等罪。先是,帖里帖木兒與江南行台侍御史左荅納失里奉旨招諭方國珍,報國珍已降,乞立巡防千戶所,朝廷授以五品流官,令納其船,散遣徒眾,國珍不從,擁船一千三百餘艘,仍據海道,阻絕糧運,以故歸罪二人。以江浙行省參知政事阿兒溫沙陞本省右丞,浙東宣慰使恩寧普為江浙行省參知政事,皆緫兵討方國珍。發陝西軍討河南賊,給鈔令自備鞍馬軍器,合二萬五千人,馬七千五百匹,永昌、鞏昌沿邊人匠雜戶亦在遣中。造過街塔於盧溝橋,命有司給物色人匠,以御史大夫也先不花督之。復立應昌、全寧二路。先是,有詔罷之,以撥屬魯王馬某沙王傅府,至是有司以為不便,復之。詔復起永昌、鞏昌、喃巴、臨洮等處軍。命各衛軍人修白浮、瓮山等處堤堰。
五月甲子,安豐、正陽賊圍廬州。是月,詔修砌北巡所經色澤嶺、黑石頭河西沿山道路,創建龍門等處石橋。皇太子徙居宸德殿,命有司修葺之。立南陽、鄧州等處毛胡蘆義兵萬戶府,募土人為軍,免其差役,令討賊自效。因其鄉人自相團結,號毛胡蘆,故以名之。詔以玉樞虎兒吐華募兵萬人下蜀江,代荅失八都魯守中興、荊門。命荅失八都魯以兵赴汝寧。升湖廣行省參知政事阿兒灰為右丞,討廬州。募寧夏善射者及各處回回、朮忽殷富者赴京師從軍。復發禿卜軍萬人,命太傅阿剌吉領之。命荊王荅兒麻失里代闊端阿合鎮河西,討西番賊。
六月辛卯朔,薊州雨雹。高郵張士誠寇揚州。丙申,達識帖睦邇以兵討張士誠,敗績,諸軍皆潰。詔江浙行省參知政事佛家閭會達識帖睦邇,復進兵討之。甲辰,太陰入斗宿。己酉,盱眙縣陷。庚戌,陷泗州,官軍潰。
秋七月甲子,潞州襄垣縣大風拔木偃禾。乙丑,太陰犯角宿。壬申,詔免大都、上都、興和三路今年稅糧。命刑部尚書阿魯於海寧州等處募兵討泗州。壬午,太陰犯昴宿。是月,汾州孝義縣地震。
八月,冀寧路榆次縣桃李花。車駕還自上都。
九月己未朔,賜親王撒蠻荅失金二錠、銀二十錠、鈔一萬錠、幣帛表里各三百匹。創設奧剌赤二十名,仍給衣糧草料。庚申,以湖廣行省左丞呂思誠復為中書左丞。辛酉,以知樞密院事月闊察兒為中書平章政事。詔脫脫以太師、中書右丞相,緫制諸王各愛馬、諸省各翼軍馬,董督緫兵、領兵大小官將,出征高郵。甲子,封高麗國王脫脫不花為沈王。丁卯,普顏忽都皇后母歿,賻鈔三百錠。立寧宗影堂。戊子,免河南蒙古軍人雜泛差役。是月,賜穆清閣工匠皮衣各一領。蓋海青鷹房。禁河南、淮南酒。階州西番賊起,遣兵擊之。方國珍拘執元帥也忒迷失、黃岩州達魯花赤宋伯顏不花、知州趙宜浩,以俟詔命。
冬十月甲午,享於太廟。戊戌,詔荅失八都魯及泰不花等會軍討安豐。甲辰,詔加號海神為輔國護聖庇民廣濟福惠明著天妃。壬子,太陰犯太微垣。
十一月丙寅,敕:「中書省、樞密院、御史台,凡奏事先啟皇太子。」詔:「江浙應有諸王、公主、后妃、寺觀、官員撥賜田糧,及江淮財賦、稻田、營田各提舉司糧,盡數赴倉,聽候海運,以備軍儲,價錢依本處十月時估給之。」丁卯,脫脫領大兵至高郵。辛未,戰於高郵城外,大敗賊眾。丙子,太陰犯鬼宿。癸未,賜親王喃荅失金鍍銀印。乙酉,脫脫遣兵平六合縣。是月,荅失八都魯復苗軍所據鄭、鈞、許三州。皇太子修佛事,釋京師死罪以下囚。
十二月辛卯,絳州北方有紅氣如火蔽天。丙申,以中書平章政事定住為左丞相;宣政院使哈麻、永昌宣慰鎖南班並為中書平章政事,進階光祿大夫。監察御史袁賽因不花等劾奏:「脫脫出師三月,略無寸功,傾國家之財以為己用,半朝廷之官以為自隨。又其弟也先帖木兒,庸材鄙器,玷污清台,綱紀之政不修,貪淫之心益著。」章三上,詔令也先帖木兒出都門聽旨,以宣徽使汪家奴為御史大夫。丁酉,詔以脫脫老師費財,已逾三月,坐視寇盜,恬不為意,削脫脫官爵,安置淮安路,弟御史大夫也先帖木兒安置寧夏路。以河南行省平章政事泰不花為本省左丞相,中書平章政事月闊察兒加太尉,集賢大學士雪雪知樞密院事,一同緫兵,緫領諸處征進軍馬,並在軍諸王、駙馬、省、院、台官及大小出軍官員,其滅里、卜亦失你山、哈八兒禿、哈怯來等拔都兒、雲都赤、禿兒怯里兀、孛可、西番軍人、各愛馬朵憐赤、高麗、回回民義丁壯等軍人,並聽緫兵官節制。詔:「被災殘破之處,令有司賑恤,仍蠲租稅三年。賜高年帛。」罷庸田、茶運、寶泉等司。戊戌,以定住領經筵事,中政院使桑哥失里為中書添設右丞。己亥,太陰掩昴宿。庚子,以桑哥失里同知經筵事。冀國公禿魯加太尉,進階金紫光祿大夫。癸卯,命哈麻提調經正監、都水監、會同館,知經筵事,就帶元降虎符。甲辰,以桑哥失里提調宣文閣;哈麻兼大司農,呂思誠兼司農卿,提調農務。己酉,紹興路地震。是月,命織造世祖御容。詔威順王寬徹普化還鎮湖廣。先是以賊據湖廣,命奪其王印,至是寬徹普化討賊累立功,故詔還其印,仍守舊鎮。命甘肅右丞嵬的討捕西番賊。荅失八都魯復河陰、鞏縣。徭賊自耒陽寇衡州,萬戶許脫因死之。
是歲,詔諭:「民間私租太重,以十分為率普減二分,永為定例。」降鈔十萬錠賞江西守城官吏軍民。京師大飢,加以疫癘,民有父子相食者。帝於內苑造龍船,委內官供奉少監塔思不花監工。帝自製其樣,船首尾長一百二十尺,廣二十尺,前瓦簾棚、穿廊、兩暖閣,後吾殿樓子,龍身並殿宇用五彩金妝,前有兩爪。上用水手二十四人,身衣紫衫,金荔枝帶,四帶頭巾,於船兩旁下各執篙一。自後宮至前宮山下海子內,往來遊戲,行時,其龍首眼口爪尾皆動。又自製宮漏,約高六七尺,廣半之,造木為匱,陰藏諸壼其中,運水上下。匱上設西方三聖殿,匱腰立玉女捧時刻籌,時至,輒浮水而上。左右列二金甲神人,一懸鐘,一懸鉦,夜則神人自能按更而擊,無分毫差。當鍾鉦之鳴,獅鳳在側者皆翔舞。匱之西東有日月宮,飛仙六人立宮前,遇子午時,飛仙自能耦進,度仙橋,達三聖殿,已而復退立如前。其精巧絕出,人謂前代所鮮有。時帝怠於政事,荒於游宴,以宮女三聖奴、妙樂奴、文殊奴等一十六人按舞,名為十六天魔,首垂髮數辮,戴象牙佛冠,身被纓絡、大紅綃金長短裙、金雜襖、雲肩、合袖天衣、綬帶鞋襪,各執加巴剌般之器,內一人執鈴杵奏樂。又宮女一十一人,練槌髻,勒帕,常服,或用唐帽、窄衫。所奏樂用龍笛、頭管、小鼓、箏、 25c67.gif 、琵琶、笙、胡琴、響板、拍板。以宦者長安迭不花管領,遇宮中贊佛,則按舞奏樂。宮官受秘密戒者得入,余不得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12-6-18 11:00 | 顯示全部樓層
<div class="feature"> 元史  卷四十四‧本紀第四十四  順帝七 十五年春正月戊午朔,以中書平章政事搠思監提調留守司,宣徽使黑冢為中書平章政事,河南行省左丞許有壬為集賢大學士,遼陽行省左丞奇伯顏不花陞本省平章政事。壬戌,以宣政院副使忻都為太子詹事。癸亥,享於太廟。甲子,親王禿堅帖木兒歿於軍中,賜鈔五百錠。江西行省平章政事道童加大司徒。戊辰,太陰犯五車。辛未,太陰犯鬼宿。大斡耳朵儒學教授鄭咺建言:「蒙古乃國家本族,宜教之以禮。而猶循本俗,不行三年之喪,又收繼庶母、叔嬸、兄嫂,恐貽笑後世,必宜改革,繩以禮法。」不報。丙子,上都飢,賑糶米二萬石。丁丑,徐壽輝偽將倪文俊復陷沔陽府。威順王寬徹普化令王子報恩奴等同湖南元帥阿思藍水陸並進討之。至漢川,水淺,文俊用火筏燒船,報恩奴遇害。庚辰,復設仁虞、雲需、尚供三緫管府。丙戌,大同路飢,出糧一萬石減價糶之。是月,詔以湖廣行省平章政事乞剌班慢功,削其官爵,令從軍自效。詔安置脫脫於亦集乃路,收所賜田土。命河南行省參知政事洪丑驢守御河南,陝西行省參知政事述律朵兒只守御潼關,宗王扎牙失里守御興元,陝西行省參知政事阿魯溫沙守御商州,通政院使朵來守御山東。詔豫王阿剌忒納失里與陝西行省平章政事搠思監從宜商議軍事。
閏月壬寅,以各衛軍人屯田京畿,人給鈔五錠,以是日入役,日支鈔二兩五錢,仍給牛、種、農器,命司農司令本管萬戶督其勤惰。丙午,太陰犯心宿。丙辰,太白經天。是月,上都路飢,詔嚴酒禁。命河南行省參知政事塔失帖木爾領元管陝西軍馬,守御河南。
二月己未,劉福通等自碭山夾河迎韓林兒至,立為皇帝,又號小明王,建都亳州,國號宋,改元龍鳳。以其母楊氏為皇太后,杜遵道、盛文郁為丞相,羅文素、劉福通為平章,劉六知樞密院事;拆鹿邑縣太清宮材建宮闕;遵道等各遣子入侍。遵道得寵專權,劉福通疾之,命甲士撾殺遵道,福通遂為丞相,後稱太保。丙寅,以中書平章政事黑冢、左丞許有壬並知經筵事。戊辰,命太傅、御史大夫汪家奴為中書右丞相,中書平章政事定住為左丞相,詔天下。庚午,以河南行省平章政事咬咬為遼陽行省左丞相。壬申,立淮東等處宣慰使司都元帥府於天長縣,統濠、泗義兵萬戶府並洪澤等處義兵,聽富民願出戶,五百名者為千戶,一百名者為百戶,仍降宣敕牌面。丙子,以達識帖睦邇為中書平章政事,提調留守司;平章政事黑冢兼大司農。是月,命刑部尚書董銓等與江西行省平章政事火你赤專任征討之務,便宜從事,遣使先降曲赦,諭以禍福,如能出降,釋其本罪,執迷不悛,克日進討。
三月庚寅,太陰犯五車。癸巳,徐壽輝兵陷襄陽路。甲午,命汪家奴攝太尉,持節授皇太子愛猷識理達臘玉冊,錫以冕服九旒,祗謁太廟。丙申,太陰犯房宿。辛丑,以監察御史言,安置脫脫於雲南鎮西路,也先帖木兒於四川碉門,脫脫長男哈剌章安置肅州,次男三寶奴安置蘭州,仍籍其家產。己酉,命知樞密院事眾家奴知經筵事,知樞密院事捏兀失該提調內史府。癸丑,太白經天。
夏四月壬戌,中書省臣言:「江南因盜賊阻隔,所在闕官,宜遣人與各省及行台官以廣東、廣西、海北、海南三品以下通行遷調,五品以下先行照會之任,江浙行省三年一次遷調,福建等處闕官亦依前例。」從之。命彰德等處分樞密院添設同知、副使、都事各一員。癸亥,以中書平章政事達識帖睦邇知經筵事。命樞密院添設僉院一員、判官二員,直沽分樞密院添設副使一員、都事一員。以御史中丞扎撒兀孫同知經筵事。乙丑,以中書右丞臧卜、左丞烏古孫良楨分省彰德。辛未,命御史中丞伯家奴同知經筵事,中書參議成遵兼經筵官。癸酉,以左丞相定住為右丞相,平章政事哈麻為左丞相,太子詹事桑哥失里為中書平章政事,雪雪為御史大夫。丁丑,加知樞密院事眾家奴太傅。辛巳,親王脫脫薨,賜鈔二百錠。是月,車駕時巡上都。詔翰林待制烏馬兒、集賢待制孫撝招安高郵張士誠,仍齎宣命、印信、牌面,與鎮南王孛羅不花及淮南行省、廉訪司等官商議給付之。御史台劾奏中書左丞呂思誠,罷之。詔四川等處立宣化鎮南軍民府;改四川忠孝軍民府為忠孝軍民安撫司;罷盤順府,改立盤順軍民安撫司;罷四川羊母甲洞、臭南王洞長官司,改立忠義軍民安撫司。立汴梁等處義兵萬戶府。
五月壬辰,復襄陽路。監察御史也里忽都等劾奏河南行省左丞相太不花慢功虐民,詔削其官職,仍令率領火赤溫,從緫兵官、平章政事荅失八都魯征進,荅失八都魯管領太不花一應軍馬。庚戌,倪文俊自沔陽陷中興路,元帥朵兒只班死之。是月,命淮南行省平章政事咬住、淮東廉訪使王也先迭兒撫諭高郵。
六月丙辰,命御史大夫雪雪提調端本堂。癸亥,太白經天。丁卯,監察御史哈林禿劾奏脫脫之師集賢大學士吳直方及其參軍黑漢、長史火里赤等並宜追奪,從之。監察御史歪哥等辯明中書左丞呂思誠,給付元追所授宣命、玉帶。戊辰,命中書平章政事搠思監兼大司農,桑哥失里知經筵事。己巳,靖安王闊不花薨,無後,命其侄襲封靖安王。癸酉,以四川行省平章政事荅失八都魯為河南行省平章政事。乙亥,命將作院判官烏馬兒招安濠、泗等處,章佩監丞普顏帖木兒招安沔陽等處。諸王倒吾沒於軍中,賻鈔二百錠。丁丑,保德州地震。己卯,陝西行省平章政事禿禿加荅剌罕。庚辰,征徽州隱士鄭玉為翰林待制,不至。江浙省臣言:「至正十五年稅課等鈔,內除詔書已免稅糧等鈔,較之年例,海運糧並所支鈔不敷,乞減海運,以甦民力。戶部定擬本年稅糧,除免之外,其寺觀並撥賜田糧,十月開倉,盡行拘收;其不敷糧,撥至元折中統鈔一百五十萬錠,於產米處糴一百五十萬石,貯瀕河之倉,以聽撥運。」從之。癸未,中書參知政事實理門言:「舊立蒙古國子監,專教四怯薛並各愛馬官員子弟,今宜諭之,依先例入學,俾嚴為訓誨。」從之。是月,大明皇帝起兵,自和州渡江,取太平路。自紅巾妖寇倡亂之後,南北郡縣多陷沒,故大明從而取之。荊州大水。命湖廣行省平章政事阿魯灰領軍,與淮南行省平章政事蠻子海牙、淮西道宣慰使完者不花以兵攻和州等處。命郡王只兒啖伯、湖廣行省右丞卜蘭奚攻討河南。以湖廣行省平章政事咬住為緫兵官,領本省軍馬並江州楊完者、黃州李勝等軍,守御湖廣。江浙行省參知政事納麟哈剌統領水軍萬戶等軍,會本省平章政事定定,進攻常州、鎮江等處。命將作院判官烏馬兒、利用監丞八十奴招諭濠、泗,淮南行省左丞相太平助之;章佩監丞普顏帖木兒、翰林修撰烈瞻招諭沔陽,四川行省平章政事玉樞虎兒吐華等助之。以怯薛丹潑皮等六十名從江南行御史台大夫福壽守御集慶路。國王朵兒只薨於揚州軍中,命郡王只兒啖伯管領其所部軍馬。
秋七月辛卯,享於太廟。壬寅,倪文俊復陷武昌、漢陽等路。是月,命親王失里門以兵守曹州,山東宣慰馬某火者以兵分府沂州、莒州等處。命知樞密院事荅兒麻監藏及四川行省左丞沙剌班、湖南同知宣慰使劉荅兒麻失里,以兵屯中興,招諭諸處,有不降者,與親王禿魯及玉樞虎兒吐華討之。命湖廣行省平章政事桑哥、亦禿渾及禿禿守御襄陽,參知政事哈林禿及王塔失帖木爾守御沔陽,如賊徒不降,即進兵討之。升台州海道巡防千戶所為海道防禦運糧萬戶府。
八月庚申,命南陽等處義兵萬戶府召募毛胡蘆義兵萬人,進攻南陽。戊辰,以中書平章政事達識帖睦邇為江浙行省左丞相,便宜行事,賜鈔一千錠。甲戌,以大宗正府扎魯忽赤迭里迷失為甘肅行省平章政事。戊寅,太白經天。雲南死可伐等降,令其子莽三以方物來貢,乃立平緬宣撫司。四川向思勝降,以安定州改立安定軍民安撫司。是月,車駕還自上都。詔淮南行省左丞相太平統淮南諸軍討所陷郡邑,仍命湖廣行省平章政事阿魯灰以所部苗軍聽其節制。立吾者野人乞列迷等處諸軍萬戶府於哈兒分之地。命親王寬徹班守興元,永昌宣慰使完者帖木兒討西番賊。以淮南行省平章政事蠻子海牙與同知樞密院事絆住馬等,自蕪湖至鎮江南岸守御,同阿魯灰所部軍馬協力衛護江南行台。命荅失八都魯從便調度湖廣行省左丞卜蘭奚所領苗軍,江浙行省平章政事卜顏帖木兒守御蘄、黃、蘭溪等處。
九月癸未朔,命搠思監提調武衛。以知嶺北行樞密院事紐的該為中書平章政事。乙酉,立分海道防禦運糧萬戶府於平江路。己丑,太白犯太微垣。辛卯,命秘書卿荅蘭提調別吉太后影堂祭祀,知樞密院事野仙帖木兒提調世祖影堂祭祀,宣政院使蠻子提調裕宗、英宗影堂祭祀。己亥,倪文俊圍岳州路。壬子,命桑哥失里提調宣文閣,呂思誠知經筵事,集賢大學士許有壬兼太子諭德。是月,移置脫脫於阿輕乞之地。命荅失八都魯移軍住陳留。
冬十月丁巳,立淮南行樞密院於揚州。己未,太陰犯壘壁陣。甲子,命兵、工二部尚書撒八兒、王安童,以金銀牌一百六十五面,給淮東宣慰使司等處義兵官員。命哈麻領大司農司。帝謂右丞相定住等曰:「敬天地,尊祖宗,重事也。近年以來,闕於舉行。當選吉日,朕將親祀郊廟,務盡誠敬,不必繁文,卿等其議典禮,從其簡者行之。」遂命右丞斡欒、左丞呂思誠領其事。以中書右丞拜住為平章政事。庚午,以襲封衍聖公孔克堅同知太常禮儀院事,以克堅子希學為襲封衍聖公。癸酉,太陰犯軒轅。哈麻奏言:「郊祀之禮,以太祖配。皇帝出宮,至郊祀所,便服乘馬,不設內外儀仗、教坊隊子,齋戒七日,內散齋四日於別殿,致齋三日,二日於大明殿西幄殿,一日在南郊祀所。」丙子,以郊祀,命皇太子愛猷識理達臘祭告太廟。己卯,以翰林學士承旨慶童為淮南行省平章政事。立黃河水軍萬戶府於小清口。
十一月甲申,熒惑犯氐宿。庚寅,填星犯井宿。壬辰,親祀上帝於南郊,以皇太子愛猷識理達臘為亞獻,攝太尉、右丞相定住為終獻。甲午,以太不花為湖廣行省左丞相,緫兵招捕湖廣、沔陽等處,湖廣、荊襄諸軍悉聽節制,給還元追奪河南行省丞相宣命,仍給以功賞宣敕、金銀牌面。戊戌,介休縣桃杏花。己亥,太陰犯鬼宿。戊申,右丞相定住以病辭職,命以太保就第治病。庚戌,賊陷饒州路。辛亥,賜高麗國王伯顏帖木兒為親仁輔義宣忠奉國彰惠靖遠功臣。是月,荅失八都魯攻夾河賊,大破之。賊陷懷慶,命河南行省右丞不花討之。以湖廣歸州改隸四川行省。
十二月壬子朔,熒惑犯房宿。給湖廣行省分省印。丁巳,命中書參知政事月倫失不花、陳敬伯分省彰德。癸亥,立忠義、忠勤萬戶府於宿州、武安州。己巳,以諸郡軍儲供餉繁浩,命戶部印造明年鈔本六百萬錠給之。壬申,以平章政事帖里帖木兒、右丞斡欒並知經筵事,參議丁好禮兼經筵官。乙亥,以天下兵起,下詔罪己,大赦天下。是月,荅失八都魯大敗劉福通等於太康,遂圍亳州,偽宋主遁於安豐。立興元等處宣慰使司都元帥府於興元路。
是歲,薊州雨血。詔:「凡有水田之處,設大兵農司,招集人夫,有警乘機進討,無事栽植播種。」詔濬大內河道,以宦官同知留守埜先帖木兒董其役。埜先帖木兒言,自十一年以來,天下多事,不宜興作,帝怒,命往使高麗,改命宦官荅失蠻董之。以中書平章政事拜住分省濟寧,設四部。
是歲,察罕帖木兒與賊戰於河南北,屢有功,除中書刑部侍郎。
十六年春正月壬午朔,改福建宣慰使司都元帥府為福建行中書省。戊子,親享太廟。命中書平章政事帖里帖木兒提調國子監。己丑,太陰犯昴宿。丁酉,太保定住以病辭職,太尉、大宗正府扎魯忽赤月闊察兒以出軍中傷辭職,皆不允。己亥,詔命太尉阿吉剌開府設官屬。乙巳,以遼陽行省左丞相咬咬為太子詹事,翰林學士承旨朵列帖木兒同知詹事院事。丙午,以知樞密院事實理門兼大府監卿。戊申,雲南土官阿蘆降,遣侄腮斡以方物來貢。庚戌,左丞相哈麻罷。辛亥,御史大夫雪雪亦罷,以搠思監為御史大夫。復以定住為右丞相。是月,薊州地震。倪文俊建偽都於漢陽,迎徐壽輝據之。
二月癸丑,禿魯帖木兒辭職,不允。搠思監糾言哈麻及其弟雪雪等罪惡,帝曰:「哈麻兄弟雖有罪,然侍朕日久,與朕弟懿璘質班皇帝實同乳,且緩其罰,令之出征自效。」甲寅,命右丞相定住依前太保,中書一切機務,悉聽緫裁,詔天下。丙辰,以鎮南王孛羅不花自兵興以來率怯薛丹討賊,累立戰功,賜鈔一萬錠。定住及平章政事桑哥失里等復奏哈麻兄弟罪惡,遂命貶哈麻惠州安置,雪雪肇州安置,尋杖殺之。壬戌,詹事伯撒里辭職。乙丑,禁銷毀、販賣銅錢。丙寅,命翰林國史院、太常禮儀院定擬皇后奇氏三代功臣諡號、王爵。甲戌,命六部、大司農司、集賢翰林國史兩院、太常禮儀院、秘書、崇文、國子、都水監、侍儀司等正官,各舉才堪守令者一人,不拘蒙古、色目、漢、南人,從中書省斟酌用之,或任內害民受贓者,舉官量事輕重降職。命蠻蠻為靖安王,賜金印,置王傅等官。己卯,命集賢直學士楊俊民致祭曲阜孔子廟,仍葺其廟宇。詔諭:「山東鹽法,軍民毋得沮壞。」賜定住篤憐赤、怯薛丹三十名,給衣糧、馬匹、草料。是月,高郵張士誠陷平江路,據之,改平江路為隆平府,遂陷湖州、松江、常州。
三月辛巳朔,復立酒課提舉司。命中書平章政事帖里帖木兒、參知政事成遵等議鈔法。壬午,徐壽輝復寇襄陽。癸未,台臣言:「系官牧馬草地,俱為權豪所占。今後除規運緫管府見種外,余盡取勘,令大司農召募耕墾,歲收租課以資國用。」從之。丁亥,以今秋出師,詔和買馬六萬匹。戊子,命宣讓王帖木兒不花、威順王寬徹普化以兵鎮遏懷慶路,各賜金一錠、銀五錠、幣帛九匹、鈔二千錠。庚寅,大明兵取集慶路,江南行台御史大夫福壽死之。丙申,倪文俊陷常德路,緫兵官俺都剌遁。命搠思監提調承徽寺。丁酉,立行樞密院於杭州。命江浙行省左丞相達識帖睦邇兼知行樞密院事,節制諸軍,省、院等官並聽調遣,凡賞功、罰罪、招降、討逆,許以便宜行事。大明兵取鎮江路。戊申,方國珍復降,以為海道運糧漕運萬戶,兼防禦海道運糧萬戶。其兄方國璋為衢州路緫管,兼防禦海道事。是月,有兩日相盪。
夏四月辛亥朔,以搠思監為中書左丞相。丙辰,以資正院使普化為御史大夫。丁巳,命左丞相搠思監領經筵事,中書平章政事悟良哈台、御史大夫普化並知經筵事。庚申,以河南行省左丞卜蘭奚為湖廣行省平章政事。荅失八都魯加金紫光祿大夫。丙寅,命阿因班太子與陝西行省官同討均、房、南陽。遼陽行省平章政事奇伯顏不花加大司徒。丁卯,以陝西行台御史大夫朵朵為陝西行省左丞相,大司農咬咬為遼陽行省左丞相。以知樞密院事實理門分院濟寧,翰林學士承旨脫脫同知詹事院事。壬申,命豫王阿剌忒納失里與陝西行省官商議軍機,從宜攻討。己卯,命悟良哈台兼太子諭德。是月,車駕時巡上都。
五月壬辰,太白犯鬼宿。癸巳,亦如之。甲午,太陰入斗宿。丙申,倪文俊陷澧州路。丁酉,太陰犯壘壁陣。乙巳,賊寇辰州,守將和尚以鄉兵擊敗之。
六月甲寅,江浙行省平章政事三旦八、參知政事楊完者以兵守嘉興路,御張士誠。乙丑,大明兵取廣德路。
秋七月癸未,以翰林學士禿魯帖木兒為侍御史。丁酉,太陰犯壘壁陣。是月,張士誠遣兵陷杭州,江浙行省平章政事左荅納失里戰死,丞相達識帖睦邇遁,楊完者及萬戶普賢奴擊敗之,復其城。
八月丙辰,奉元路判官王淵等以義兵復商州,升淵同知關商襄鄧等處宣慰司事。己未,賊侵河南府路,參知政事洪丑驢以兵敗之。丁卯,太陰犯昴宿。庚午,倪文俊陷衡州路,元帥甄崇福戰死。甲戌,彗星見張宿,色青白,彗指西南,長尺余,至十月戊午始滅。是月,車駕還自上都。黃河決,山東大水。
九月庚辰,汝、潁賊李武、崔德等破潼關,參知政事述律傑戰死。壬午,豫王阿剌忒納失里、同知樞密院事定住引兵復潼關,河南行省平章政事伯家奴以兵守之。丙申,潼關復陷,伯家奴兵潰,豫王阿剌忒納失里復以兵取之,李武、崔德敗走。戊戌,賊陷陝州及虢州。詔以太尉納麟復為江南行台御史大夫,遷行台治紹興。是月,察罕帖木兒復陝州及虢州,復襲敗賊兵於平陸、安邑,以功由兵部尚書陞僉河北行樞密院事。
冬十月丁未朔,大名路有星如火,從東南流,芒尾如曳篲,墮地有聲,火焰蓬勃,久之乃息,化為石,青黑色,光瑩,形如狗頭,其斷處如新割者,命藏於庫。壬辰,太陰犯井宿,是月,詔罷太尉也先帖木兒。
十一月丙戌,以老的沙、荅里麻失里並為詹事。丁亥,流星大如酒杯,色青白,尾跡約長五尺余,光明燭地,起自東北,東南行,沒於近濁,有聲如雷。壬辰,太陰犯井宿。是月,河南陷,河南廉訪副使俺普遁。置河南廉訪司於沂州,又於沂州設分樞密院,以兵馬指揮使司隸之。
十二月,倪文俊陷岳州路,殺威順王子歹帖木兒。湖廣參知政事也先帖木兒與左江義兵萬戶鄧祖勝合兵復衡州。
是歲,詔:「沿海州縣為賊所殘掠者,免田租三年。賜高年帛。」河南行省左丞相太不花駐軍於南陽嵩、汝等州,叛民皆降,軍勢大振。陝西行台監察御史李尚絅上關中形勝急論,凡十有二事。命大司農司屯種雄、霸二州以給京師,號京糧。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12-6-18 11:00 | 顯示全部樓層
<div class="feature"> 元史  卷四十五‧本紀第四十五  順帝八 十七年春正月丙子朔,日有食之。以伯顏禿古思為大司徒。辛卯,命山東分省團結義兵,每州添設判官一員,每縣添設主簿一員,專率義兵以事守御,仍命各路達魯花赤提調,聽宣慰使司節制。丙申,監察御史哈剌章言:「淮東道廉訪使褚不華,徇忠盡節,宜加褒贈,優恤其家。」從之。
二月壬子,賊犯七盤、藍田,命察罕帖木兒以軍會荅兒麻亦兒守陝州、潼關;哈剌不花由潼關抵陝西,會豫王阿剌忒納失里及定住等同進討。癸丑,太陰犯五車。以征河南許、亳、太康、嵩、汝大捷,詔赦天下。戊辰,知樞密院事脫脫復邳州,調客省使撒兒荅溫等攻黃河南岸賊,大破之。壬申,劉福通遣其黨毛貴陷膠州,僉樞密院事脫歡死之。甲戌,倪文俊陷峽州。是月,李武、崔德陷商州,察罕帖木兒與李思齊以兵自陝、虢援陝西。以察罕帖木兒為陝西行省左丞,李思齊為四川行省左丞。詔以高寶為四川行省參知政事,將兵取中興,不克,賊遂破轆轤關。
三月乙亥朔,義兵萬戶賽甫丁、阿迷里丁叛據泉州。庚辰,毛貴陷萊州,守臣山東宣慰副使釋嘉訥死之。壬午,大明兵取常州路。甲申,太陰犯鬼宿。壬辰,歲星犯壘壁陣。甲午,毛貴陷益都路,益王買奴遁,自是山東郡邑皆陷。乙未,以江淮行樞密院副使董摶霄為山東宣慰使。丁酉,毛貴陷濱州。戊戌,以中書平章政事帖里帖木兒為御史大夫,悟良哈台、斡欒並為中書平章政事。
夏四月丙午,監察御史五十九言:「今京師周圍,雖設二十四營,軍卒疲弱,素不訓練,誠為虛設,儻有不測,誠可寒心。宜速選擇驍勇精銳,衛護大駕,鎮守京師,實當今奠安根本、固堅人心之急務。況武備莫重於兵,而養兵莫先於食。今朝廷撥降鈔錠,措置農具,命緫兵官於河南克復州郡,且耕且戰,甚合寓兵於農之意。為今之計,權命緫兵官,從宜於軍官內選委能撫字軍民者,兼路府州縣之職,務要農事有成,軍民得所,則擾民之害亦除,而匱乏之憂亦釋矣。」帝嘉納之。乙卯,毛貴陷莒州。丙辰,京師立便民六庫,倒易昏鈔。辛酉,以咬咬為甘肅行省左丞相。荅失八都魯加太尉、四川行省左丞相。漢中道廉訪司糾陝西行省左丞蕭家奴遇賊逃竄,失陷所守郡邑,詔正其罪。是月,車駕時巡上都。封江西行省平章政事火你赤為營國公。大明兵取寧國路。
五月乙亥朔,命知樞密院事孛蘭奚進兵討山東。戊寅,平章政事亦老溫帖木兒復武安州等三十餘城。丙申,命搠思監為右丞相,太平為左丞相,詔天下。免民今歲稅糧之半。詔以永昌宣慰司屬詹事院。
六月甲辰朔,以實理門為中書分省右丞,守濟寧。丙辰,監察御史脫脫穆而言:「去歲河南之賊窺伺河北,惟河南與山東互相策應,為害尤大。為今之計,中書當遴選能將,就太不花、荅失八都魯、阿魯三處軍馬內,擇其精銳,以守河北,進可以制河南之侵,退可以攻山東之寇,庶幾無虞。」從之。己未,以帖里帖木兒、老的沙並為御史大夫。庚申,大明兵取江陰州。壬申,帖里帖木兒糾陝西知行樞密院事也先帖木兒,遂命罷陝西行樞密院,令也先帖木兒居於草地。癸酉,溫州路樂清江中龍起,颶風作,有火光如球。是月,劉福通犯汴梁,其軍分三道,關先生、破頭潘、馮長舅、沙劉二、王士誠寇晉、冀,白不信、大刀敖、李喜喜趨關中,毛貴據山東,其勢大振。
秋七月己卯,帖里帖木兒奏續集風憲宏綱。庚辰,大明兵取徽州路。癸未,太白犯鬼宿。甲申,太陰犯斗宿。乙酉,命右丞相搠思監領宣政院事,平章政事臧卜知經筵事,參知政事李稷同知經筵事,參知政事完者帖木兒兼太府卿。丁亥,填星犯鬼宿。戊子,以李稷為御史中丞。中書省臣言:「山東般陽、益都相次而陷,濟南日危,宜選將練卒,信賞必罰,為保燕趙計,以衛京師。」不報。己丑,鎮守黃河義兵萬戶田豐叛,陷濟寧路,分省右丞實理門遁,義兵萬戶孟本周攻之,田豐敗走,本周還守濟寧。甲午,以御史中丞完者帖木兒為中書右丞,河南廉訪使俺普為中書參知政事。監察御史迭里彌實、劉傑言:「疆域日蹙,兵律不嚴,陝西、汴梁、淮潁、山東之寇有窺伺燕趙之志,宜俯詢大臣,共圖克復之宜,預定守備之策。」不報。是月,立四方獻言詳定使司,秩正三品。歸德府知府林茂、萬戶時公權叛,以城降於賊,歸德府及曹州皆陷。
八月癸卯朔,填星犯鬼宿。太白犯軒轅。癸丑,劉福通兵陷大名路,遂自曹、濮陷衛輝路,荅失八都魯之子孛羅帖木兒與萬戶方脫脫擊之。甲子,太陰犯五車。乙丑,以陝西行台御史中丞伯嘉訥為陝西行省平章政事;淮南行省參知政事余闕為淮南行省左丞;江浙行省參知政事楊完者陞左丞;方國珍為江浙行省參知政事,海道運糧萬戶如故。丙寅,慶陽府鎮原州大雹。是月,大駕還自上都。薊州大水。詔知樞密院事紐的該進討山東。大明兵取揚州路。平江路張士誠,俾前江南行台御史中丞蠻子海牙為書請降,江浙左丞相達識帖睦邇承制令參知政事周伯琦等至平江撫諭之,詔以士誠為太尉,士德為淮南行省平章政事,時士德已為大明兵所擒。
九月丙子,命同知樞密院事壽童以兵討冠州。以老的沙為中書省平章政事兼兀良海牙指揮使。甲午,澤州陵川縣陷,縣尹張輔死之。戊戌,太不花復大名路並所屬郡縣。辛丑,詔中書右丞也先不花、御史中丞成遵奉使宣撫彰德、大名、廣平、東昌、東平、曹、濮等處,獎厲將帥。是月,命紐的該加太尉,緫諸軍守御東昌。時田豐據濟、濮,率眾來寇,擊走之。倪文俊謀殺其主徐壽輝,不果,自漢陽奔黃州,壽輝偽將陳友諒襲殺之,友諒遂自稱平章。
閏九月癸卯,有飛星如盂,青色,光燭地,尾約長尺余,起自王良,沒於勾陳。監察御史朵兒只等劾奏知樞密院使哈剌八禿兒失陷所守郡縣,詔正其罪。丙午,太陰犯斗宿。右丞相搠思監、左丞相太平並加開府儀同三司。平章政事完者不花兼大司農。庚申,太陰犯井宿。乙丑,潞州陷。丙寅,賊攻冀寧,察罕帖木兒以兵擊走之。
冬十月乙亥,熒惑犯氐宿。戊寅,設分詹事院。甲申,太陰掩昴宿。戊戌,曹州賊入太行山。是月,白不信、大刀敖、李喜喜陷興元,遂入鳳翔,察罕帖木兒、李思齊屢擊破之,其黨走入蜀。荅失八都魯與知樞密院事荅里麻失里以軍討曹州賊,官軍敗潰,荅里麻失里死之。靜江路山崩,地陷,大水。
十一月辛丑朔,山東道宣慰使董摶霄建言:「請令江淮等處各枝官軍,分布連珠營寨於隘口,屯駐守御,宜廣屯田,以足軍食。」從之。汾州桃杏花。壬寅,賊侵壺關,察罕帖木兒大破之。戊午,以河南行省平章政事荅蘭為中書平章政事,御史中丞李獻為中書左丞,陝西行台中丞卜顏帖木兒、樞密院副使哈剌那海、司農少卿崔敬、侍御史陳敬伯皆為參知政事。癸亥,豫王阿剌忒納失里與陝西行省左丞相朵朵、陝西行台御史中丞伯嘉訥,分道攻討關陝。己巳,以中書參知政事八都麻失里為右丞。
十二月庚午朔,熒惑犯天江。辛未,山東道廉訪使伯顏不花建言:嚴保伍,集勇健,汰冗官。戊寅,太白犯歲星。甲申,太陰犯鬼宿。丁亥,歲星犯壘壁陣。庚寅,太白犯壘壁陣。癸巳,太陰犯心宿。丁酉,慶元路象山縣鵝鼻山崩。己亥,流星如金星大,尾約長三尺余,起自太陰,近東而沒,化為青白氣。庚子,荅失八都魯卒於軍中。
是歲,詔天下團結義兵,路、府、州、縣正官俱兼防禦事。詔淮南知行樞密院事脫脫領兵討淮南。詔諭濟寧李秉彝、田豐等,令其出降,敘復元任;嘯亂士卒,仍給資糧,欲還鄉者聽。倪文俊陷川蜀諸郡,命偽元帥明玉珍守據之。趙君用及彭大之子早住同據淮安,趙僭稱永義王,彭僭稱魯淮王。義兵千戶余寶殺其知樞密院事寶童以叛,降於毛貴。余寶遂據棣州。河南大飢。
十八年春正月辛丑,填星犯鬼宿。乙巳,察罕帖木兒、李思齊合兵於鳳翔。丙午,太陰犯昴宿。陳友諒陷安慶路,守將余闕死之。庚戌,大明兵取婺源州。甲子,以不蘭奚知樞密院事。乙丑,大風起自西北,益都土門萬歲碑仆而碎。丙寅,田豐陷東平路。丁卯,不蘭奚與毛貴戰於好石橋,敗績,走濟南。是月,詔荅失八都魯子孛羅帖木兒為河南行省平章政事,緫領其父元管軍馬。詔察罕帖木兒屯陝西,李思齊屯鳳翔。
二月己巳朔,議團結西山寨大小十一處以為保障,命中書右丞塔失帖木兒、左丞烏古孫良楨等緫行提調,設萬夫長、千夫長、百夫長,編立牌甲,分守要害,互相策應。毛貴陷清、滄州,遂據長蘆鎮。中書省臣奏以陝西軍旅事劇務殷,去京師道遠,供費艱難,請就陝西印造寶鈔為便,遂分戶部寶鈔庫等官,置局印造。仍命諸路撥降鈔本,畀平準行用庫倒易昏幣,布於民間。癸酉,毛貴陷濟南路,守將愛的戰死。毛貴立賓興院,選用故官,以姬宗周等分守諸路;又於萊州立三百六十屯田,每屯相去三十里,造大車百輛,以挽運糧儲,官民田十止收二分,冬則陸運,夏則水運。乙亥,填星犯鬼宿。辛巳,詔以太不花為中書右丞相,緫兵山東。壬午,田豐復陷濟寧路。甲申,輝州陷。丙戌,紐的該聞田豐逼近東昌,棄城走。丁亥,察罕帖木兒調兵復涇州、平涼,保鞏昌。戊子,田豐陷東昌路。庚寅,王士誠自益都犯懷慶路,周全擊敗之。辛卯,以安童為中書參知政事。丁酉,興元路陷。
三月己亥朔,日色如血。加右丞相搠思監太保。庚子,毛貴陷般陽路。辛丑,大同路夜黑氣蔽西方,有聲如雷;少頃,東北方有雲如火,交射中天,遍地俱見火,空中有兵戈之聲。癸卯,王士誠陷晉寧路,緫管杜賽因不花死之。甲辰,察罕帖木兒遣賽因赤等復晉寧路。己酉,劉福通遣兵犯衛輝,孛羅帖木兒擊走之。庚戌,毛貴陷薊州,詔征四方兵入衛。乙卯,毛貴犯漷州,至棗林,樞密副使達國珍戰死,遂略柳林,同知樞密院事劉哈剌不花以兵擊敗之,貴走據濟南。丙辰,大明兵取建德路。以周全為湖廣行省參知政事,統奧魯等軍,移鎮嵩州白龍寨。冀寧路陷。丁巳,田豐陷益都路。辛酉,大同諸縣陷,察罕帖木兒遣關保等往擊之。是時賊分二道犯晉、冀,一出沁州,一侵絳州。乙丑,以老章為太子少保。
夏四月甲申,陳友諒陷龍興路,省臣道童、火你赤棄城遁。壬午,田豐陷廣平路,大掠,退保東昌。詔令元帥方脫脫以兵復廣平。癸未,以諸處捷音屢至,詔頒軍民事宜十一條。庚寅,以翰林學士承旨蠻子為嶺北行省平章政事。辛卯,太白犯鬼宿。甲午,陳友諒遣王奉國陷瑞州路。是月,車駕時巡上都。察罕帖木兒、李思齊,會宣慰張良弼、郎中郭擇善、宣慰同知拜帖木兒、平章政事定住、緫帥汪長生奴,各以所部兵討李喜喜於鞏昌,李喜喜敗入蜀。察罕帖木兒駐清湫,李思齊駐斜坡,張良弼駐秦州,郭擇善駐崇信,拜帖木兒等駐通渭,定住駐臨洮,各自除路府州縣官,征納軍需。李思齊、張良弼又同襲殺拜帖木兒,分緫其兵。
五月戊戌朔,察罕帖木兒遣董克昌等以兵復冀寧。以方國珍為江浙行省左丞,兼海道運糧萬戶。詔察罕帖木兒還兵鎮冀寧。李思齊殺同僉樞密院事郭擇善。庚子,賊兵逾太行,察罕帖木兒部將關保擊敗之。以察罕帖木兒為陝西行省右丞兼陝西行台侍御史、同知河南行樞密院事。劉福通攻汴梁。壬寅,太白犯填星。汴梁守將竹貞棄城遁,福通等遂入城,乃自安豐迎其偽主居之以為都。陳友諒遣康泰、趙琮、鄧克明等以兵寇邵武路。甲辰,命太尉阿吉剌為甘肅行省左丞相。乙巳,關保與賊戰於高平,大敗之。庚戌,陳友諒陷吉安路。壬子,太陰犯斗宿。癸丑,監察御史七十等,糾劾太保、中書右丞相太不花。乙卯,詔削太不花官爵,安置蓋州。時太不花緫兵山東,以知行樞密院悟良哈台代之。命悟良哈台節制河北諸軍,河南行省平章政事周全節制河南諸軍。辛酉,陳友諒兵陷撫州路。甲子,監察御史七十、燕赤不花等劾中書參知政事燕只不花。是月,遼州蝗。山東地震,天雨白毛。察罕帖木兒自以劉尚質為冀寧路緫管。
六月戊辰朔,太不花伏誅。察罕帖木兒調虎林赤、關保同守潞州。拜察罕帖木兒陝西行省平章政事,便宜行事。庚辰,關先生、破頭潘等陷遼州,虎林赤以兵擊走之。關先生等遂陷冀寧路。乙酉,命左丞相太平督諸軍守御京城,便宜行事。是月,汾州大疫。
秋七月丁酉朔,周全據懷慶路以叛,附於劉福通。時察罕帖木兒駐軍洛陽,遣伯帖木兒以兵守子城。周全來戰,伯帖木兒為其所殺,周全遂盡驅懷慶民渡河,入汴梁。丁未,太陰犯斗宿。不蘭奚以兵復般陽路,已而復陷。戊申,太白晝見。癸丑,有賊兵犯京城,刑部郎中不花守西門,夜,開門擊退之。己未,劉福通遣周全引兵攻洛陽,守將登城,以大義責全,全愧謝退兵,劉福通殺之。丙寅,以完卜花、脫脫帖木兒為中書平章政事。是月,京師大水,蝗,民大飢。
八月丁卯朔,江浙行省平章政事三旦八遁於福建。先是,三旦八討饒州,貪財玩寇,久而無功,遂妄稱遷職福建行省。至福建,為廉訪僉事般若帖木兒所劾,拘之興化路。壬申,太陰掩心宿。庚辰,陳友諒兵陷建昌路。辛巳,義兵萬戶王信以滕州叛,降於毛貴。甲申,太陰掩昴宿。庚寅,以老的沙為御史大夫。詔作新風紀。
九月丁酉朔,詔授昔班帖木兒同知河東宣慰司事,其妻剌八哈敦雲中郡夫人,子觀音奴贈同知大同路事,仍旌表其門閭。先是,昔班帖木兒為趙王位下同知怯憐口緫管府事,其妻嘗保育趙王,及是部落滅里叛,欲殺王,昔班帖木兒與妻謀,以其子觀音奴服王平日衣冠居王宮,夜半,夫妻衛趙王微服遁去。比賊至,遂殺觀音奴,趙王得免。事聞,故旌其忠焉。褒封唐贈諫議大夫劉蕡為文節昌平侯。關先生攻保定路,不克,遂陷完州,掠大同、興和塞外諸郡。中書左丞張沖請立團練安撫勸農使司二道,一奉元延安等處,一鞏昌等處,從之。壬寅,詔命中書參知政事普顏不花、治書侍御史李國鳳經略江南。癸卯,詔以福建行中書省平章政事慶童為江南行台御史大夫。丙午,賊兵攻大同路。壬戌,平定州陷。乙丑,陳友諒陷贛州路,江西行省參知政事全普庵撒里及緫管哈海赤死之。
冬十月丙寅朔,詔豫王阿剌忒納失里徙居白海,尋遷六盤。壬申,大明兵取蘭溪州。己卯,太陰犯昴宿。壬午,監察御史燕赤不花劾右丞相搠思監罪狀,詔收其印綬。乙酉,監察御史荅兒麻失里、王彝等復劾之,請正其罪,帝不聽。壬辰,大同路陷,達魯花赤完者帖木兒棄城遁。
十一月乙未朔,以普化帖木兒為福建行省平章政事。癸卯,陳友諒陷汀州路。丙午,太陰犯昴宿。太白犯房宿。丁未,田豐陷順德路。先是,樞密院判官劉起祖守順德,糧絕,劫民財,掠牛馬,民強壯者令充軍,弱者殺而食之。至是城陷,起祖遂盡驅其民走於廣平。辛酉,太陰掩心宿。
十二月乙丑朔,日有食之。癸酉,關先生、破頭潘等陷上都,焚宮闕;留七日,轉略往遼陽,遂至高麗。戊寅,太白經天。庚辰,察罕帖木兒遣樞密院判官瑣住進兵於遼陽。癸未,太白經天。甲申,大明兵取婺州路,達魯花赤僧住、浙東廉訪使楊惠死之。戊子,太陰犯房宿。
十九年春正月甲午朔,陳友諒兵陷信州路,守臣江東廉訪副使伯顏不花的斤力戰死之。大明兵取諸暨州。辛丑,太陰犯昴宿。乙巳,以朵兒只班為中書平章政事。丙午,遼陽行省陷,懿州路緫管呂震死之,贈震河南行省左丞,追封東平郡公。察罕帖木兒遣樞密院判官陳秉直、八不沙將兵二萬守冀寧。癸丑,流星如酒杯大,有聲如雷。
二月辛巳,樞密副使朵兒只以賊犯順寧,命張立將精銳由紫荊關出討,命鴉鶻由北口出迎敵。甲申,叛將梁炳攻辰州,守將和尚擊敗之。以和尚為湖廣行省參知政事。賊由飛狐、靈丘犯蔚州。庚寅,御史台臣言:「先是召募義兵,費用銀鈔一百四十萬錠,多近侍、權幸冒名關支,率為虛數。乞令軍士,凡已領官錢者,立限出征。」詔從之,已而復止不行。是月,詔孛羅帖木兒移兵鎮大同,以為京師捍蔽。置大都督兵農司,仍置分司十道,專督屯種,以孛羅帖木兒領之。所在侵奪民田,不勝其擾。太不花潰散之兵數萬鈔掠山西,察罕帖木兒遣陳秉直分兵駐榆次招撫之,其首領悉送河南屯種。
三月癸巳朔,陳友諒遣兵由信州略衢州,復遣兵陷襄陽路。辛丑,京城北兵馬司指揮周哈剌歹與林智和等謀叛,事覺,伏誅。庚戌,太陰犯房宿。壬戌,詔定科舉流寓人名額,蒙古、色目、南人各十五名,漢人二十名。
夏四月癸亥朔,汾水暴漲。賊陷金、復等州,司徒、知樞密院事佛家奴調兵平之。甲子,毛貴為趙君用所殺。帝以天下多故,卻天壽節朝賀,詔群臣曰:「朕方今宜敬天地,法祖宗,以自修省。朕初度之日,群臣毋賀。」庚午,左丞相太平暨文武百官奏曰:「天壽節朝賀,乃臣子報本,實合禮典。今謙讓不受,固陛下盛德,然今軍旅征進,君臣名分,正宜舉行。」不允。壬申,皇太子復率群臣上奏曰:「朝賀祝壽,是祖宗以來舊行典故,今不行,有乖於禮。」帝曰:「
今盜賊未息,萬姓荼毒,正朕恐懼、修省、敬天之時,奈何受賀以自樂!」乙亥,御史大夫帖里帖木兒復奏曰:「天壽朝賀之禮,蓋出臣子之誠,伏望陛下曲徇所請。若朝賀之後,內庭燕集,特賜除免,亦古者人君減膳之意,仍乞宣示中書,使內外知聖天子憂勤惕厲至於如此。」帝曰:「為朕缺於修省,以致萬姓塗炭,今復朝賀燕集,是重朕之不德。當候天下安寧,行之未晚。卿等其毋復言。」卒不聽。己丑,賊陷寧夏路,遂略靈武等處。
五月壬辰朔,以陝西行台御史大夫完者帖木兒為陝西行省左丞相,便宜行事。丙申,熒惑犯鬼宿。丁酉,皇太子奏請巡北邊以撫綏軍民,御史台臣上疏固留,詔從之。壬寅,察罕帖木兒請今歲八月鄉試河南舉人及避兵儒士,不拘籍貫,依河南省元定額數,就陝州置貢院應試,詔從之。丙午,太陰犯天江。丁未,太陰犯斗宿。是月,察罕帖木兒大發秦、晉諸軍討汴梁,圍其城。山東、河東、河南、關中等處,蝗飛蔽天,人馬不能行,所落溝塹盡平,民大飢。
六月辛巳,詔以宣徽使燕古兒為御史大夫。
秋七月壬辰朔,出搠思監為遼陽行省左丞相,便宜行事。丁酉,太白犯上將。庚子,詔以察罕腦兒宣慰司之地屬資正院,有司毋得差占。察罕腦兒之地,在世祖時隸忙哥歹太子四千戶,今從皇后奇氏請,故以屬之資正院。甲辰,太白犯右執法。戊申,命國王囊加歹、中書平章政事佛家奴、也先不花、知樞密院事黑驢等,統領探馬赤軍進征遼陽。己酉,太白犯左執法。丙辰,趙君用既殺毛貴,其黨續繼祖自遼陽入益都,殺君用,遂與其所部自相仇敵。是月,霸州及介休、靈石縣蝗。
八月辛酉朔,倪文俊餘黨陷歸州。戊寅,察罕帖木兒督諸將閻思孝、李克彝、虎林赤、賽因赤、荅忽、脫因不花、呂文、完哲、賀宗哲、孫翥等攻破汴梁城,劉福通奉其偽主遁,退據安豐。己卯,蝗自河北飛渡汴梁,食田禾一空。詔以察罕帖木兒為河南行省平章政事,兼同知河南行樞密院事、陝西行台御史中丞,依前便宜行事,仍賜御衣、七寶腰帶,以旌其功。是月,大同路蝗。襄垣縣螟蝝。
九月癸巳,以中書平章政事帖里帖木兒為陝西行省左丞相,便宜行事。乙巳,以湖南、北,江東、西四道廉訪司所治之地皆陷,詔任其所便之地置司。丙午,夜,白虹貫天。丁未,禁軍人不得私殺牛馬。甲寅,太白犯天江。是月,大明兵取衢州路。詔遣兵部尚書伯顏帖木兒、戶部尚書曹履亨,以御酒、龍衣賜張士誠,征海運糧。
冬十月庚申朔,詔京師十一門皆築瓮城,造吊橋。以方國珍為江浙行省平章政事。壬申,太白犯斗宿。辛巳,流星大如桃。
十一月癸卯,大明兵取處州路。戊申,陳友諒兵陷杉關。
十二月戊辰,太白犯壘壁陣。是月,知樞密院事兀良哈台領太不花軍,其所部方脫脫與弟方伯帖木兒時保遼州,兀良哈台同唐琰、高脫因等屯孟州,與察罕帖木兒部將八不沙等交兵。已而兀良哈台獨引達達軍還京師,方脫脫等乃從孛羅帖木兒。皇太子憾太平忤己,以中書左丞成遵、參知政事趙中皆太平所用,使監察御史誣成遵、趙中以贓罪,杖殺之。
是歲以後,因上都宮闕盡廢,大駕不復時巡。陳友諒以江州為都,迎偽主徐壽輝居之,自稱漢王。
二十年春正月己丑朔,察罕帖木兒請以鞏縣改立軍州萬戶府,招民屯種,從之。御史大夫老的沙、御史中丞咬住奏:「今後各處從宜行事官員,毋得陰挾私仇,明為舉索,輒將風憲官吏擅自遷除,侵擾行事,沮壞台綱。」從之。己亥,太陰犯井宿。癸卯,大寧路陷。壬子,以危素為參知政事。乙卯,會試舉人,知貢舉平章政事八都麻失里、同知貢舉翰林學士承旨李好文、禮部尚書許從宗、考試官國子祭酒張翥、同考官太常博士傅亨等奏:「舊例,各處鄉試舉人,三年一次,取三百名,會試取一百名。今歲鄉試所取,比前數少,止有八十八名,會試三分內取一分,合取三十名,如於三十名外,添取五名為宜。」從之。丙辰,五色雲見移時。
二月戊午朔,左丞相太平罷為太保,守上都。
三月戊子朔,田豐陷保定路。彗星見東方。甲午,廷試進士三十五人,賜買住、魏元禮進士及第,其餘出身有差。乙巳,冀寧路陷。壬子,以搠思監為中書右丞相。
夏四月庚申,命大司農司都事樂元臣招諭田豐,至其軍,為豐所害。丁卯,太陰犯明堂。辛未,僉行樞密院事張居敬復興中州。癸酉,太陰犯東咸。
五月丁亥朔,日有食之。雨雹。陳友諒殺其偽主徐壽輝於太平路,遂稱皇帝,國號大漢,改元大義,已而回駐於江州。乙未,陳友諒遣羅忠顯陷辰州。己亥,以絆住馬為中書平章政事。壬寅,太陰犯建星。是月,張士誠海運糧十一萬石至京師。
閏月己未,以太尉也先帖木兒知經筵事。以甘肅行省左丞相阿吉剌為太尉。乙亥,流星大如桃。
六月己丑,命孛羅帖木兒部將方脫脫守御嵐、興、保德州等處。詔:「今後察罕帖木兒與孛羅帖木兒部將,毋得互相越境,侵犯所守信地,因而仇殺,方脫脫不得出嵐、興州境界,察罕帖木兒亦不得侵其地。」癸巳,太白犯井宿。戊戌,太陰犯建星。是月,大明兵取信州路。
秋七月辛酉,命遼陽行省參知政事張居敬討義州賊。孛羅帖木兒敗賊王士誠於台州。乙丑,太陰犯井宿。乙亥,詔孛羅帖木兒緫領達達、漢兒軍馬,為緫兵官,仍便宜行事。
八月戊子,命孛羅帖木兒守石嶺關以北,察罕帖木兒守石嶺關以南。辛卯,太陰犯天江。壬辰,加封福建鎮閩王為護國英仁武烈忠正福德鎮閩尊王。乙未,永平路陷。壬寅,填星犯太微。甲辰,太陰犯井宿。詔:「諸處所在權攝官員,專務漁獵百姓,今後非朝廷允許,不得之任。」庚戌,詔江浙行省左丞相達識帖睦邇加太尉兼知江浙行樞密院事,提調行宣政院事,便宜行事。
九月乙卯朔,詔遣參知政事也先不花往諭孛羅帖木兒、察罕帖木兒,令講和。時孛羅帖木兒調兵自石嶺關直抵冀寧,圍其城三日,復退屯交城。察罕帖木兒調參政閻奉先引兵與戰,已而各於石嶺關南北守御。壬戌,賊陷孟州,又陷趙州,攻真定路。癸未,賊復犯上都,右丞忙哥帖木兒引兵擊之,敗績。
冬十月甲申朔,甘露降於國子監大成殿前柏木。以張良弼為湖廣行省參知政事,討南陽、襄樊。詔孛羅帖木兒守冀寧,孛羅帖木兒遣保保、殷興祖、高脫因倍道趨冀寧,守者不納。丙戌,命迭兒必失為太尉,守衛大斡耳朵思。戊子,熒惑犯井宿。己亥,察罕帖木兒遣陳秉直、瑣住等,以兵攻孛羅帖木兒之軍於冀寧,與孛羅帖木兒部將脫列伯戰,敗之。時帝有旨以冀寧畀孛羅帖木兒,察罕帖木兒以為用兵數年,惟藉冀、晉以給其軍,而致盛強,苟奉旨與之,則彼得以足其兵食。乃託言用師汴梁,尋渡河就屯澤、潞拒之,調延安軍交戰於東勝州等處,再遣八不沙以兵援之。八不沙謂彼軍奉旨而來,我何敢抗王命,察罕帖木兒怒,殺之。
十一月甲寅朔,黃河清,凡三日。孛羅帖木兒以兵侵汾州,察罕帖木兒以兵拒之。癸酉,賊犯易州。
十二月丙戌,詔:「太廟、影堂祭祀,乃子孫報本重事。近兵興歲歉,品物不能豐備,累朝四祭,減為春秋二祭,今宜復四祭。」後竟不行。辛卯,廣平路陷。
是歲,陽翟王阿魯輝帖木兒擁兵數十萬,屯於木兒古徹兀之地,將犯京畿,使來言曰:「祖宗以天下付汝,汝已失其太半;若以國璽付我,我當自為之。」帝遣報之曰:「天命有在,汝欲為則為之。」命知樞密院事禿堅帖木兒等將兵擊之,不克,軍士皆潰,禿堅帖木兒走上都。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12-6-18 11:00 | 顯示全部樓層
<div class="feature"> 元史  卷四十六‧本紀第四十六  順帝九 二十一年春正月癸丑朔,詔赦天下。命中書參知政事七十往諭孛羅帖木兒罷兵還鎮;復遣使往諭察罕帖木兒,亦令罷兵。孛羅帖木兒縱兵掠冀寧等處,察罕帖木兒以兵拒之,故有是命。庚申,太陰犯歲星。乙丑,河南賊犯杞縣,察罕帖木兒討平之。丁卯,李思齊進兵平伏羌縣等處。癸酉,石州大風拔木,六畜俱鳴,民所持槍,忽生火焰,抹之即無,搖之即有。
二月癸未朔,填星退犯太微垣。甲申,同僉樞密院事迭里帖木兒復永平、灤州等處。己丑,察罕帖木兒駐兵霍州,攻孛羅帖木兒。壬寅,太陰犯天江。是月,江南行台侍御史八撒剌不花殺廣東廉訪使完者篤、副使李思誠、僉事迭麥赤,以兵自衛,據廣州。時八撒剌不花以廉訪使久居廣東,專恣自用,詔乃以完者篤等為廉訪司官,而除八撒剌不花侍御史。八撒剌不花不受命,怒完者篤等代己,即誣以罪,盡殺之,惟廉訪使董鑰哀請得免。
三月丙辰,太陰犯井宿。癸酉,察罕帖木兒調兵討永城縣,又駐兵宿州,擒賊將梁綿住。庚辰,熒惑犯鬼宿。是月,張士誠海運糧一十一萬石至京師。孛羅帖木兒罷兵還,遣脫列伯等引兵據延安,以謀入陝。張良弼出南山義谷,駐藍田,受節制於察罕帖木兒。良弼又陰結陝西行省平章政事定住,聽丞相帖里帖木兒調遣,營於鹿台。
夏四月辛巳朔,日有食之。是月,以張良弼為陝西行省參知政事。察罕帖木兒遣其子副詹事擴廓帖木兒貢糧至京師,皇太子親與定約,遂不復疑。
五月癸丑,四川明玉珍陷嘉定等路,李思齊遣兵擊敗之。壬戌,太陰犯房宿。癸酉,太白犯軒轅。甲戌,熒惑犯太白。乙亥,察罕帖木兒以兵侵孛羅帖木兒所守之地。是月,李思齊受李武、崔德等降。
六月乙未,熒惑、歲星、太白聚於翼宿。丙申,察罕帖木兒緫兵討山東,發晉軍,下井陘,出邯鄲,過磁、相、懷、衛,逾白馬津,發其軍之在汴梁者繼之,水陸並進。戊戌,太陰犯雲雨。甲辰,太白晝見。
秋七月辛亥,察罕帖木兒平東昌。己巳,沂州西北有赤氣蔽天如血。是月,察罕帖木兒進兵復冠州。
八月乙酉,大同路北方夜有赤氣蔽天,移時方散。庚子,以福建行省平章政事普化帖木兒為江南行台御史大夫。癸卯,大明兵取江州路。時偽漢陳友諒據江州為都,至是退都武昌。是月,察罕帖木兒遣其子擴廓帖木兒、閻思孝等,會關保、虎林赤等,將兵由東河造浮橋以濟,賊以二萬餘眾奪之,關保、虎林赤且戰且渡,拔長清,討東平,東平偽丞相田豐遣崔世英等出戰,大破之。乃遣使招諭田豐,豐降,東平平,令豐為前鋒,從大軍東討。棣州俞寶降,東平王士誠、東昌楊誠等皆降,魯地悉定。進兵濟南,劉珪降,遂圍益都。
九月戊午,陽翟王阿魯輝帖木兒伏誅。阿魯輝帖木兒以宗親,見天下盜賊並起,遂乘間隙,肆為異圖,詔少保、知樞密院事老章率諸軍討之。老章遂敗其眾,尋為部將同知太常禮儀院事脫驩所擒,送闕下,詔誅之。於是詔加老章太傅、和寧王,以阿魯輝帖木兒之弟忽都帖木兒襲封陽翟王。宗王囊加、玉樞虎兒吐華與脫驩悉議加封。壬戌,四川賊兵陷東川郡縣,李思齊調兵擊之。壬申,命孛羅帖木兒於保定以東,河間以南,從便屯種。是月,命兵部尚書徹徹不花、侍郎韓祺征海運糧於張士誠。大明取建昌、饒州二路。
冬十月癸巳,絳州有赤氣見北方如火。以察罕帖木兒為中書平章政事,兼知河南、山東等處行樞密院事、陝西行御史台中丞。察罕帖木兒調參知政事陳秉直、劉珪等守御河南。
十一月戊申朔,溫州樂清縣雷。庚戌,太陰犯建星。癸亥,太陰犯井宿。戊辰,黃河自平陸三門磧下至孟津,五百餘里皆清,凡七日。命秘書少監程徐祀之。壬申,太陰犯氐宿。是月,察罕帖木兒、李思齊遣兵圍鹿台,攻張良弼,詔和解之,俾各還信地,兵乃解。
是歲,京師大飢,屯田成,收糧四十萬石。賜司農丞胡秉彝尚尊、金幣,以旌其功。
二十二年春正月戊申朔,太白犯建星。甲寅,詔李思齊討四川,張良弼平襄漢。時兩軍不和,故有是命。乙卯,填星退犯左執法。庚申,大明取江西龍興諸路。時江西諸路皆陳友諒所據。丁卯,詔以太尉完者帖木兒為陝西行省左丞相。仍命察罕帖木兒屯種於陝西。申諭李思齊、張良弼等各以兵自效。以也先不花為中書右丞。
二月丁丑朔,盜殺陝西行省右丞塔不歹。己卯,太白犯壘壁陣。乙酉,彗星見於危宿,光芒長丈余,色青白。丁酉,彗星犯離宮西星,至二月終,光芒長二丈余。是月,知樞密院事禿堅帖木兒奉詔諭李思齊討四川。時思齊退保鳳翔,使至,思齊進兵益門鎮;使還,思齊復歸鳳翔。
三月戊申,彗星不見星形,惟有白氣,形曲竟天,西指掃大角。壬子,彗星行過太陽前,惟有星形,無芒,在昴宿,至戊午始滅。甲寅,四川明玉珍陷雲南省治,屯金馬山,陝西行省參知政事車力帖木兒等擊敗之,擒明玉珍弟明二。己未,御史大夫老的沙辭職,不許。是月,命孛羅帖木兒為中書平章政事,位第一,加太尉。張良弼受節制於孛羅帖木兒。李思齊遣兵攻良弼,至於武功,良弼以伏兵大破之。
夏四月丙子朔,長星見,其形如練,長數十丈,在虛、危之間,後四十餘日乃滅。丁亥,熒惑離太陽三十九度,不見,當出不出。己丑,詔諸王、駙馬、御史台各衙門,不許占匿人民不當差役。乙未,賊新橋張陷安州,孛羅帖木兒來請援兵。是月,紹興路大疫。
五月乙巳朔,泉州賽甫丁據福州路,福建行省平章政事燕只不花擊敗之,餘眾航海還據泉州。福建行省參知政事陳有定復汀州路。己未,中書參知政事陳祖仁上章,乞罷修上都宮闕。辛酉,太陰犯建星。辛未,明玉珍據成都,自稱隴蜀王,遣偽將楊尚書守重慶,分兵寇龍州、青州,犯興元、鞏昌等路。是月,張士誠海運糧一十三萬石至京師。
六月辛巳,彗星見紫微垣,光芒長尺余,東南指,西南行。戊子,彗星光芒掃上宰。田豐及王士誠刺殺察罕帖木兒,遂走入益都城,眾乃推察罕帖木兒之子擴廓帖木兒為緫兵官,復圍益都。詔贈察罕帖木兒推誠定遠宣忠亮節功臣、開府儀同三司、上柱國、河南行省左丞相,追封忠襄王,諡獻武,食邑沈丘縣;令河南、山東等處立廟,長吏歲時致祭。其父司徒阿都溫賜良田二百頃;其子擴廓帖木兒授光祿大夫、中書平章政事,兼知河南山東等處行樞密院事、同知詹事院事,一應軍馬,並聽節制。仍詔諭其將士曰:「凡爾將佐,久為察罕帖木兒從事,惟恩與義,實同骨肉,視彼逆黨,不共戴天,當力圖報復,以伸大義。」己亥,益都賊兵出戰,擴廓帖木兒生擒六百餘人,斬首八百餘級。
秋七月乙卯,彗星滅跡。丙辰,熒惑見西方,須臾,成白氣如長蛇,光炯有文,橫亙中天,移時乃滅。是月,河決范陽縣,漂民居。
八月己亥,擴廓帖木兒言:「孛羅帖木兒、張良弼據延安,掠黃河上下,欲東渡以奪晉寧,乞賜詔諭。」癸巳,太陰犯畢宿。
九月癸卯朔,劉福通以兵援田豐,至火星埠,擴廓帖木兒遣關保邀擊,大破之。甲辰,以山北廉訪司權置於惠州。丁未,太白犯亢宿。己酉,太陰犯斗宿。癸亥,歲星犯軒轅。丙寅,熒惑犯鬼宿。戊辰,以也速為遼陽行省左丞相,依前緫兵,撫安迤東郡縣。己巳,有流星如酒杯,色青白,光明燭地。熒惑犯鬼宿積屍氣。
冬十月壬申朔,江西行省平章朵列不花移檄討八撒剌不花。時朵列不花分省廣州,適邵宗愚陷廣州,執八撒剌不花,殺之。甲戌,孛羅帖木兒南侵擴廓帖木兒所守之地,遂據真定路。己卯,太陰犯牛宿。丁亥,辰星犯亢宿。戊子,太陰犯畢宿。
十一月乙巳,擴廓帖木兒復益都,田豐等伏誅。自擴廓帖木兒既襲父職,身率將士,誓必復仇,人心亦思自奮,圍城益急。賊悉力拒守,乃以壯士穴地通道而入,遂克之,盡誅其黨,取田豐、王士誠之心以祭察罕帖木兒。庚戌,擴廓帖木兒遣關保復莒州,山東悉平。庚申,詔授擴廓帖木兒太尉、銀青榮祿大夫、中書平章政事、知樞密院事、太子詹事,便宜行事,襲緫其父兵;將校、士卒,論賞有差;察罕帖木兒父阿魯溫進封汝陽王,察罕帖木兒改贈宣忠興運弘仁效節功臣,追封潁川王,改諡忠襄。癸亥,四川賊兵陷清州。
十二月壬辰,太陰犯角宿。庚子,以中書平章政事佛家奴為御史大夫。
是歲,樞密副使李士瞻上疏極言時政,凡二十條:一曰悔己過,以詔天下;二曰罷造作,以快人心;三曰御經筵,以講聖學;四曰延老成,以詢治道;五曰去姑息,以振乾剛;六曰開言路,以求得失;七曰明賞罰,以厲百司;八曰公選舉,以息奔競;九曰察近幸,以杜奸弊;十曰嚴宿衛,以備非常;十一曰省佛事,以節浮費;十二曰絕濫賞,以足國用;十三曰罷各宮屯種,俾有司經理;十四曰減常歲計置,為諸宮用度;十五曰招集散亡,以實八衛之兵;十六曰廣給牛具,以備屯田之用;十七曰獎勵守令,以勸農務本;十八曰開誠布公,以禮待藩鎮;十九曰分遣大將,急保山東;二十曰依唐廣寧故事,分道進取。先是薊國公脫火赤上言乞罷三宮造作,帝為減軍匠之半,還隸宿衛,而造作如故,故士瞻疏首及之。皇太子嘗坐清寧殿,分布長席,列坐西番、高麗諸僧。皇太子曰:「李好文先生教我儒書多年,尚不省其義。今聽佛法,一夜即能曉焉。」於是頗崇尚佛學。帝以讒廢高麗王伯顏帖木兒,立塔思帖木兒為王。國人上書言舊王不當廢、新王不當立之故。初,皇后奇氏宗族在高麗,恃寵驕橫,伯顏帖木兒屢戒飭不悛,高麗王遂盡殺奇氏族。皇后謂太子曰:「爾年已長,何不為我報仇!」時高麗王昆弟有留京師者,乃議立塔思帖木兒為王,而以奇族子三寶奴為元子,以將作同知崔帖木兒為丞相,以兵萬人送之國,至鴨綠江,為高麗兵所敗,僅餘十七騎還京師。詔加封唐撫州刺史南庭王危全諷為南庭忠烈靈惠王。
二十三年春正月壬寅朔,四川明玉珍僭稱皇帝,建國號曰大夏,紀元曰天統。乙巳,大寧陷。庚戌,歲星犯軒轅。
二月戊戌,太白晝見。庚子,亦如之。是月,擴廓帖木兒自益都領兵還河南,留鎖住以兵守益都,以山東州縣立屯田萬戶府。
三月辛丑朔,彗星見東方,經月乃滅。詔中書平章政事愛不花分省冀寧,擴廓帖木兒遣兵據之。丙午,大赦天下。丁未,親試進士六十二人,賜寶寶、楊輗進士及第,余出身有差。丙辰,太陰犯氐宿。壬戌,大同路夜有赤氣亘天,中侵北斗。是月,立廣西行中書省,以廉訪使也兒吉尼為平章政事。時南方郡縣多陷沒,惟也兒吉尼獨保廣西者十五年。立膠東行中書省及行樞密院,緫制東方事。以袁宏為參知政事。
是春,關先生餘黨復自高麗還寇上都,孛羅帖木兒擊降之。
夏四月辛丑,熒惑犯歲星。孛羅帖木兒、李思齊互相交兵。庚申,歲星犯軒轅。是月,擴廓帖木兒遣貊高等以兵擊張良弼。
五月己巳朔,張士誠海運糧十三萬石至京師。壬午,太白晝見。甲午,亦如之。乙未,熒惑犯右執法。是月,爪哇遣使淡濛加加殿進金表,貢方物。
六月戊戌朔,孛羅帖木兒遣方脫脫迎匡福於彰德,擴廓帖木兒遣兵追之,敗還。匡福遂據保定路。己亥,擴廓帖木兒部將歹驢等駐兵藍田、七盤,李思齊攻圍興平,遂據盩厔。孛羅帖木兒時奉詔進討襄漢,而歹驢阻道於前,思齊踵襲於後,乃請催督擴廓帖木兒東出潼關,道路既通,即便南討。戊申,孛羅帖木兒遣竹貞等入陝西,據其省治。時陝西行省右丞荅失鐵木兒與行台有隙,且恐陝西為擴廓帖木兒所據,陰結於孛羅帖木兒,請竹貞入城,劫御史大夫完者帖木兒及監察御史張可遵等印。其後屢使召完者帖木兒,貞拘留不遣。擴廓帖木兒遣部將貊高與李思齊合兵攻之,竹貞出降,遂從擴廓帖木兒。庚戌,星隕於濟南龍山,入地五尺。甲寅,詔授江南下第及後期舉人為路、府、州儒學教授。乙卯,太白犯井宿。丁巳,絳州有白虹二道,沖鬥牛間。庚申,平陽路有白氣三道,一貫北極,一貫北斗,一貫天漢,至夜分乃滅。壬戌,太白晝見,夜犯井宿。
秋七月戊辰朔,京師大雹,傷禾稼。丁丑,以馬良為中書參知政事。乙酉,太白晝見。有星墜於慶元路西北,聲如雷,光芒數十丈,久之乃滅。
八月丁酉朔,倭人寇蓬州,守將劉暹擊敗之。自十八年以來,倭人連寇瀕海郡縣,至是海隅遂安。辛丑,擴廓帖木兒遣兵侵孛羅帖木兒所守之境。壬寅,太白犯軒轅。乙巳,太陰犯建星。丁未,太白犯軒轅。己酉,太白晝見。丙辰,太陰犯畢宿。沂州有赤氣亘天,中有白色如蛇形,徐徐西行,至夜分乃滅。戊午,孛羅帖木兒言:「擴廓帖木兒踵襲父惡,有不臣之罪,乞賜處置。」己未,太白晝見。辛酉,太白犯歲星。乙丑,太白犯右執法。是月,大明兵與偽漢兵大戰於鄱陽湖,陳友諒敗績而死。其子理自立,仍據武昌為都,改元德壽,大明兵遂進圍武昌。
九月丁卯朔,遣爪哇使淡濛加加殿還國,詔賜其國主三珠金虎符及織金紋幣。辛未,太白犯左執法。乙亥,歲星犯右執法。丁丑,辰星犯填星。丁亥,太白犯填星。辰星犯亢宿。是月,張士誠自稱吳王,來請命,不報。遣戶部侍郎博羅帖木兒等征海運於張士誠,士誠不與。
冬十月丙申朔,青齊一方赤氣千里。癸卯,太白犯氐宿。甲辰,湖廣偽姚平章、張知院陰遣人言於擴廓帖木兒,設計擒殺偽漢主陳理及偽夏主明玉珍,不果。己酉,監察御史米只兒海牙劾奏太傅太平罪狀,詔安置太平於陝西之西,仍拘收宣命並御賜等物。戊午,太白犯房宿。是月,擴廓帖木兒遣僉樞密院事任亮復安陸府。孛羅帖木兒遣兵攻冀寧,至石嶺關,擴廓帖木兒大破走之,擒其將烏馬兒、殷興祖。孛羅帖木兒軍由是不振。
十一月壬申,御史台臣言:「故右丞相脫脫有大臣之體。向在中書,政務修舉,深懼滿盈,自求引退,加封鄭王,固辭不受。再秉鈞軸,克濟艱危,統軍進征,平徐州,收六合,大功垂成,浮言構難,奉詔謝兵,就貶以沒。已蒙錄用其子,還所籍田宅,更乞憫其勛舊,還其所授宣命。」從之。癸未,太陰犯軒轅。歲星犯左執法。
是歲,御史大夫老的沙與知樞密院事禿堅帖木兒,得罪於皇太子,皆奔大同,孛羅帖木兒匿之營中。
二十四年春正月戊寅,太陰犯軒轅。庚辰,保德州民家產豬一頭兩身。
二月壬子,歲星犯右執法。癸丑,太陰犯西咸池。是月,大明滅偽漢,其所據湖南北、江西諸郡皆降於大明。
三月乙亥,監察御史王朵列禿、崔卜顏帖木兒等諫皇太子勿親征。辛卯,詔以孛羅帖木兒匿老的沙,謀為悖逆,解其兵權,削其官爵,候道路開通,許還四川田裡。孛羅帖木兒拒命不受。
夏四月甲午朔,命擴廓帖木兒討孛羅帖木兒。乙未,太陰犯西咸池。孛羅帖木兒悉知詔令調遣之事非出帝意,皆右丞相搠思監所為,遂令禿堅帖木兒舉兵向闕。壬寅,禿堅帖木兒兵入居庸關。癸卯,知樞密院事也速、詹事不蘭奚迎戰於皇后店。不蘭奚力戰,也速不援而退,不蘭奚幾為所獲,脫身東走。甲辰,皇太子率侍衛兵出光熙門,東走古北口,趨興、松。乙巳,禿堅帖木兒兵至清河列營。時都城無備,城中大震,令百官吏卒分守京城,使達達國師至其軍問故,以必得搠思監及宦官朴不花為對,詔慰解之,不聽。丁未,詔屏搠思監於嶺北,竄朴不花於甘肅,執而與之。復孛羅帖木兒前官,仍緫兵。以也速為左丞相。庚戌,禿堅帖木兒陳兵自健德門入,覲帝於延春閣,慟哭請罪,帝就宴賚之。加孛羅帖木兒太保,依前守御大同,禿堅帖木兒為中書平章政事。辛亥,禿堅帖木兒軍還。皇太子至路兒嶺,詔追及之,還宮。癸丑,太白犯井宿。
五月甲子朔,黃河清。戊辰,擴廓帖木兒奉命討孛羅帖木兒,屯兵冀寧,其東道以白鎖住領兵三萬,守御京師,中道以貊高、竹貞領兵四萬,西道以關保領軍五萬,合擊之。關保等兵逼大同,孛羅帖木兒留兵守大同,而自率兵與禿堅帖木兒、老的沙復大舉向闕。甲戌,太白犯鬼宿。乙亥,又犯積屍氣。歲星犯右執法。
六月癸卯,三星晝見,白氣橫突其中。甲辰,河南府有大星夜見南方,光如晝。丁未,大星隕,照夜如晝,及旦,黑氣晦暗如夜。甲寅,白鎖住以兵至京師,請皇太子西行。丁巳,太白犯右執法。是月,保德州黃龍見井中。
秋七月癸亥,太白與歲星合於翼宿。甲子,歲星犯左執法。丙戌,孛羅帖木兒前鋒軍入居庸關,皇太子親率軍御於清河,也速軍於昌平,軍士皆無鬥志。皇太子馳還都城,白鎖住引兵入平則門。丁亥,白鎖住扈從皇太子出順承門,由雄、霸、河間,取道往冀寧。戊子,孛羅帖木兒駐兵健德門外,與禿堅帖木兒、老的沙入見帝於宣文閣,訴其非罪,皆泣,帝亦泣,乃賜宴。孛羅帖木兒欲追襲皇太子,老的沙止之。庚寅,詔以孛羅帖木兒為中書左丞相,老的沙為中書平章政事,禿堅帖木兒為御史大夫,其部屬布列省台百司。以也速知樞密院事。詔諭:「孛羅帖木兒、擴廓帖木兒俱朕股肱,視同心膂,自今各棄宿忿,弼成大勛。」是月,大明兵取廬州路。
八月壬辰朔,日有食之。乙未,熒惑犯鬼宿。壬寅,詔以孛羅帖木兒為中書右丞相、監修國史,節制天下軍馬。乙巳,皇太子至冀寧。乙卯,張士誠自以其弟士信代達識帖睦邇為江浙行省左丞相。是月,孛羅帖木兒請誅狎臣禿魯帖木兒、波迪哇兒禡,罷三宮不急造作,沙汰宦官,減省錢糧,禁止西番僧人好事。
九月辛酉朔,宦官思龍宜潛送宮女伯忽都出自順承門,以達於皇太子。乙丑,太白晝見。癸酉,夜,天西北有紅光,至東而散。甲申,太陰犯軒轅。是月,大明兵取中興及歸、峽、潭、衡等路。
冬十月丙午,太陰犯畢宿。己酉,太陰犯井宿。己未,詔皇太子還京師。命也速、老的沙分道緫兵。
十二月乙卯,太陰犯太白。
二十五年春正月癸亥,封李思齊為許國公。丙寅,太白晝見。戊辰,亦如之。己巳,大明兵取寶慶路,守將唐隆道遁走。偽漢守將熊天瑞以贛州及韶州、南雄降於大明。甲戌,太白犯建星。壬午,監察御史孛羅帖木兒、賈彬等辯明哈麻、雪雪之罪。
二月辛丑,汴梁路見日傍有一月一星。丙午,太陰犯填星。戊午,皇太子在冀寧,命甘肅行省平章政事朵兒只班以岐王阿剌乞兒軍馬,會平章政事臧卜、李思齊,各以兵守寧夏。
三月庚申,皇太子下令於擴廓帖木兒軍中曰:「孛羅帖木兒襲據京師,余既受命緫督天下諸軍,恭行顯罰,少保、中書平章政事擴廓帖木兒,躬勒將士,分道進兵,諸王、駙馬及陝西平章政事李思齊等,各統軍馬,尚其奮義戮力,剋期恢復。」丙寅,孛羅帖木兒幽置皇后奇氏於諸色緫管府。丁卯,命老的沙、別帖木兒並為御史大夫。戊辰,太白犯壘壁陣。
夏四月庚寅,孛羅帖木兒至諸色緫管府見皇后奇氏,令還宮取印章,作書遺皇太子,遣內侍官完者禿持往冀寧,復出皇后,幽之。乙巳,關保等兵進圍大同。壬子,熒惑犯靈台。乙卯,關保入大同。
五月辛酉,熒惑犯太微垣。甲子,京師天雨氂,長尺許,或言於帝曰:「龍絲也。」命拾而祀之。乙亥,大明兵破安陸府,守將任亮迎戰,被執。己卯,大明兵破襄陽路。是月,侯卜延荅失奉威順王自雲南經蜀轉戰而出,至成州,欲之京師,李思齊俾屯田於成州。
六月戊子朔,以黎安道為中書參知政事。辛丑,湖廣行省左丞周文貴復寶慶路。乙巳,皇后奇氏自幽所還宮。乙卯,以太尉火你赤為御史大夫。是月,皇太子加李思齊銀青榮祿大夫、邠國公、中書平章政事、皇太子詹事,兼四川行樞密院事、虎符招討使。分中書四部。
秋七月丁丑,填星、歲星、熒惑聚於角、亢。己卯,太陰犯畢宿。乙酉,孛羅帖木兒伏誅,禿堅帖木兒、老的沙皆遁走。丙戌,遣使函孛羅帖木兒首往冀寧,召皇太子還京師。大赦天下。黎安道、方脫脫、雷一聲皆伏誅。是月,京師大水。河決小流口,達於清河。
八月丁亥朔,京城門至是不開者三日。竹貞、貊高軍至城外,命軍士緣城而上,碎平則門鍵,悉以軍入,占民居,奪民財。乙未,太陰犯建星。己亥,太陰犯壘壁陣。癸卯,詔命皇太子分調將帥,戡定未復郡邑,即還京師,行事之際,承制用人,並准正授。丁未,皇后弘吉剌氏崩。壬子,以洪寶寶、帖古思不花、捏烈禿並為中書平章政事。
九月,擴廓帖木兒扈從皇太子至京師。丁丑,太陰犯井宿。壬午,詔以伯撒里為太師、中書右丞相、監修國史;擴廓帖木兒為太尉、中書左丞相、錄軍國重事、同監修國史、知樞密院事,兼太子詹事。是月,以方國珍為淮南行省左丞相,分省慶元。
冬十月辛卯,熒惑犯天江。壬寅,以哈剌章為知樞密院事。丁未,益王渾都帖木兒、樞密副使觀音奴擒老的沙,誅之。禿堅帖木兒以余兵往八兒思之地,命嶺北行省左丞相山僧及知樞密院事魏賽因不花同討之。戊申,以資政院使禿魯為御史大夫。己酉,熒惑犯斗宿。太陰犯右執法。庚戌,太陰犯太微垣。
閏月庚申,以賓國公五十八為知樞密院事。詔張良弼、俞寶、孔興等悉聽調於擴廓帖木兒。戊辰,太白、辰星、熒惑聚於斗宿。太陰犯畢宿。辛未,詔封擴廓帖木兒河南王,代皇太子親征,緫制關陝、晉冀、山東等處並迤南一應軍馬,諸王各愛馬應該緫兵、統兵、領兵等官,凡軍民一切機務、錢糧、名爵、黜陟、予奪,悉聽便宜行事。壬申,太白犯辰星。辛巳,以脫脫木兒為中書右丞,達識帖木兒為參知政事。
十一月己丑,太白犯熒惑。太陰犯壘壁陣。丙申,太陰犯畢宿。癸卯,太陰犯太微垣。是月,大明兵取泰州。時泰州、通州、高郵、淮安、徐州、宿州、泗州、濠州、安豐諸郡,皆張士誠所據。
十二月乙卯,詔立次皇后奇氏為皇后,改奇氏為肅良合氏,詔天下,仍封奇氏父以上三世皆為王爵。癸亥,太陰犯畢宿。以帖林沙為中書參知政事。庚午,歲星掩房宿。辛未,太陰犯右執法。是月,禿堅帖木兒伏誅。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12-6-18 11:00 | 顯示全部樓層
<div class="feature"> 元史  卷四十七‧本紀第四十七  順帝十 二十六年春正月己酉,以崇政院使孛羅沙為御史大夫。壬子,以完者木知樞密院事。是月,以沙藍荅里為中書左丞相。命燕南、河南、山東、陝西、河東等處舉人會試者,增其額數,進士及第以下遞升官一級。
二月癸丑朔,立河淮水軍元帥府於孟津縣。甲戌,詔天下,以比者逆臣孛羅帖木兒、禿堅帖木兒、老的沙等干紀亂倫,內外之民經值軍馬,致使睏乏,與免一切雜泛差徭。是月,擴廓帖木兒還河南,分立省部以自隨,尋居懷慶,又居彰德,調度各處軍馬,陝西張良弼拒命。
三月癸未朔,罷洛陽嵩縣宣慰司。丁亥,白虹五道亘天,其第三道貫日,又有氣橫貫東南,良久始滅。甲午,擴廓帖木兒遣關保、虎林赤以兵西攻張良弼於鹿台。李思齊、脫烈伯、孔興等兵皆與良弼合。以蠻子、脫脫木兒知樞密院事。乙未,廷試進士七十二人,賜赫德溥化、張棟進士及第,余出身有差。監察御史玉倫普建言八事:一曰用賢,二曰申嚴宿衛,三曰保全臣子,四曰八衛屯田,五曰禁止奏請,六曰培養人才,七曰罪人不孥,八曰重惜名爵。帝嘉納之。是月,大明兵取高郵府。
夏四月辛酉,詔立皇太子妃瓦只剌孫荅里氏。是月,大明兵取淮安路、徐州、宿州、濠州、泗州、潁州、安豐路。
五月壬午朔,洛陽瑞麥生,一莖四穗。甲辰,以脫脫不花為御史大夫。
六月壬子朔,汾州介休縣地震。平遙縣大雨雹。紹興路山陰縣臥龍山裂。己未,命知樞密院事買閭以兵守直沽,命河間鹽運使拜住、曹履亨撫諭沿海灶戶,俾出丁夫從買閭征討。丙寅,詔:「英宗時謀為不軌之臣,其子孫或成丁者,可安置舊地,幼者隨母居草地,終身不得入京城及不得授官,止許於本愛馬應役。」皇后肅良合氏生日,百官進箋,皇后諭沙藍荅里等曰:「自世祖以來,正宮皇后壽日,不曾進箋,近年雖行,不合典故。」卻之。
秋七月辛巳朔,日有食之。徐溝縣地震。介休縣大水。石州大星如斗自西南而落。甲申,以李思齊為太尉。甲午,太白經天。丙申,擴廓帖木兒遣朱珍、盧旺屯兵河中,遣關保、虎林赤合兵渡河,會竹貞、商暠,且約李思齊以攻張良弼。良弼遣子弟質於思齊,與良弼拒守。關保等不利,思齊請詔和解之。丙午,太白經天。
八月戊寅,以李國鳳為中書左丞,陳有定為福建行省平章政事。
九月甲申,李思齊兵下鹽井,獲川賊余繼隆,誅之。禮部侍郎滿尚賓、吏部侍郎掩篤剌哈自鳳翔還京師。先是,尚賓等持詔諭思齊開通川蜀道路,思齊方兵爭,不奉詔,尚賓等留鳳翔一年,至是始還。丙戌,以方國珍為江浙行省左丞相,弟國瑛、國珉,侄明善,並為江浙行省平章政事。己亥,以中書平章政事失列門為御史大夫。辛丑,孛星見東北方。
冬十月甲子,擴廓帖木兒遣其弟脫因帖木兒及貊高、完哲等駐兵濟南,以控制山東。
十一月甲申,大明兵取湖州路。丙申,大明兵取杭州路及紹興路。辛丑,大明兵取嘉興路。時湖州、杭州、紹興、嘉興、松江、平江諸路及無錫州皆張士誠所據。
十二月庚午,蒲城洛水和順崖崩。
二十七年春正月乙未,絳州夜聞天鼓鳴,將旦復鳴,其聲如空中戰鬥者。庚子,大明兵取松江府。癸卯,大明兵取沅州路。是月,李思齊、張良弼、脫列伯自會於含元殿基,推李思齊為盟主,同拒擴廓帖木兒。
二月庚申,以買住為雲國公,七十為中書平章政事,月魯不花為御史大夫。乙丑,以詹事月魯帖木兒為御史大夫。
三月丁丑朔,萊州大風,有大鳥至,其翅如席。擴廓帖木兒遣兵屯滕州以御王信。庚子,京師大風自西北起,飛砂揚礫,白日昏暗。
夏五月丙子朔,白氣二道亘天。以去歲水潦霜災,嚴酒禁。戊寅,以空名宣敕遣付福建行省,命平章政事曲出、陳有定同驗有功者給之。辛巳,大同隕霜殺麥。癸未,福建行宣政院以廢寺錢糧由海道送京師。乙酉,以完者帖木兒為中書右丞相,辭以老病,不許。辛卯,以知樞密院事失列門為嶺北行省左丞相,提調分通政院。己亥,以俺普為中書平章政事。辛丑,擴廓帖木兒定擬其所屬官員二千六百一十人,從之。是月,山東地震,雨白氂。李思齊遣張良弼部將郭謙等守黃連寨,擴廓帖木兒部將關保、虎林赤、商暠、竹貞引兵拔其寨,郭謙走;會貊高等為變,關保、虎林赤夜遁,李思齊遂解而西。
六月丙午朔,日有食之,晝晦。丁巳,皇太子寢殿後新甃井中有龍出,光焰爍人,宮人震懾仆地。又長慶寺有龍纏繞槐樹飛去,樹皮皆剝。丁卯,沂州山崩。是月,知樞密院事壽安,奉空名宣敕與侯伯顏達世,令其以兵援擴郭帖木兒。時李思齊據長安,與商暠拒戰,侯伯顏達世進兵攻李思齊,秦州守將蕭公達降思齊。思齊知關保等兵退,遣蔡琳等破其營,侯伯顏達世奔潰。
秋七月甲申,命也速提調武備寺。丁酉,絳州星隕,光耀如晝。是月,李思齊遣許國佐、薛穆飛會張良弼、脫列伯兵屯於華陰。時命禿魯為陝西行省左丞相,思齊不悅,遣其部將鄭應祥守陝西,而自還鳳翔。龍見於臨朐龍山,大石起立。
八月丙午,詔命皇太子緫天下兵馬,其略曰:「元良重任,職在撫軍,稽古征今,卓有成憲。曩者障塞決河,本以拯民昏墊,豈期妖盜橫造訛言,簧鼓愚頑,塗炭郡邑,殆遍海內,茲逾一紀。故察罕帖木兒仗義興師,獻功敵愾,汛掃汴洛,克平青齊,為國捐軀,深可哀悼。其子擴廓帖木兒克繼先志,用成駿功。愛猷識理達臘計安宗社,累請出師。朕以國本至重,詎宜輕出,遂授擴廓帖木兒緫戎重寄,畀以王爵,俾代其行。李思齊、張良弼等,各懷異見,構兵不已,以致盜賊愈熾,深遺朕憂。況全齊密邇輦轂,儻失早計,恐生異圖,詢諸眾謀,僉謂皇太子聰明仁孝,文武兼資,聿遵舊典,爰命以中書令、樞密使,悉緫天下兵馬,諸王、駙馬、各道緫兵、將吏,一應軍機政務,生殺予奪,事無輕重,如出朕裁。其擴廓帖木兒,緫領本部軍馬,自潼關以東,肅清江淮;李思齊緫統本部軍馬,自鳳翔以西,與侯伯顏達世進取川蜀;以少保禿魯為陝西行中書省左丞相,本省駐札,緫本部及張良弼、孔興、脫列伯各枝軍馬,進取襄樊;王信本部軍馬,固守信地,別聽調遣。詔書到日,汝等悉宜洗心滌慮,同濟時艱。」庚戌,貊高殺衛輝守御官余仁輔、彰德守御官范國英,引軍至清化,聞懷慶有備,遂還彰德,上疏言:「人臣以尊君為本,以盡忠為心,以愛民為務。今緫兵官擴廓帖木兒,歲與官軍仇殺,臣等乃朝廷培養之人,素知忠義,焉能俛首聽命。乞降明詔,別選重臣,以緫大兵。」詔以擴廓帖木兒不遵君命,宜黜其兵權,就命貊高討之。辛亥,帖木兒不花進封淮王,賜金印,設王傅等官。壬子,為皇太子立大撫軍院,秩從一品,知院四員,同知二員,副使、同僉各一員,經歷、都事各二員,管勾一員。癸丑,封太師伯撒里永平王。甲寅,以右丞相完者帖木兒、翰林承旨荅爾麻、平章政事完者帖木兒並知大撫軍院事。丙辰,完者帖木兒言:「大撫軍院專掌軍機,今後迤北軍務,仍舊制樞密院管,其餘內外諸王、駙馬、各處緫兵、統兵、行省、行院、宣慰司一應軍情,不許隔越,徑行移大撫軍院。」詹事院同知李國鳳同知大撫軍院事,參政完者帖木兒為副使,左司員外郎咬住、樞密參議王弘遠為經歷。庚申,完者帖木兒言:「諸軍將士有能用命效力建立奇功者,請所賞宣敕依常制外,加以忠義功臣之號。」從之。辛酉,以完者帖木兒仍前少師、知樞密院事,也速仍前太保、中書右丞相,帖里帖木兒以太尉、添設中書左丞相。丙寅,立行樞密院於阿難荅察罕腦兒,命陝西行省左丞相禿魯仍前少保兼知行樞密院事。壬申,命帖里帖木兒仍前太尉、左丞相,為知大撫軍院事;中書右丞陳敬伯為中書平章政事。
九月甲戌朔,義士戴晉生上皇太子書,言治亂之由。命右丞相也速以兵往山東,命參知政事法都忽剌分戶部官,一同供給。丁亥,以兵興,迤南百姓供給繁重,其真定、河南、陝西、山東、冀寧等處,除軍人自耕自食外,與免民間今年田租之半,其餘雜泛一切住罷。辛巳,大明兵取平江路,執張士誠。乙酉,大明兵取通州。丁亥,大明兵取無錫州。己丑,詔也速以中書右丞相分省山東,沙藍荅里以中書左丞相分省大同。丙申,太師汪家奴追封兗王,諡忠靖。己亥,命帖里帖木兒提調端本堂及領經筵事。辛丑,大明兵取台州路。時台州、溫州、慶元三路皆方國珍所據。
冬十月甲辰朔,貊高以兵入山西,定孟州、忻州,下漷州,遂攻真定。詔也速自河間以兵會貊高取真定,已而不克,命也速還河間,貊高還彰德。乙巳,皇太子奏以淮南行省平章政事王信為山東行省平章政事兼知行樞密院事。立中書分省於真定路。丙午,加司徒、淮南行省平章政事王宣為沂國公。丁未,享於太廟。壬子,詔擴廓帖木兒落太傅、中書左丞相併諸兼領職事,仍前河南王,錫以汝州為其食邑;其弟脫因帖木兒以集賢學士同擴廓帖木兒於河南府居。其帳前諸軍,命瑣住、虎林赤一同統之。其河南諸軍,命中書平章政事、內史李克彝統之。關保本部諸軍仍舊統之。山東諸軍,命太保、中書右丞相也速統之。山西諸軍,命少保、中書左丞相沙藍荅里統之。河北諸軍,命知樞密院事貊高統之。赦天下。甲寅,以火里赤為中書平章政事。乙丑,命集賢大學士丁好禮為中書添設平章政事。丙寅,平章、內史關保封許國公。己巳,大明兵取溫州。
十一月壬午,大明兵取沂州,守臣王信遁,其父宣被執。癸未,大明兵取慶元路。丙戌,以平章政事月魯帖木兒,知樞密院事完者帖木兒,平章政事伯顏帖木兒、帖林沙並知撫軍院事。戊子,大明兵取嶧州。乙未,以知樞密院事貊高為中書平章政事。命太尉、中書左丞相帖里帖木兒為撫軍院使。丁酉,命帖里帖木兒同監修國史。命關保分省於晉寧。辛丑,大明兵取益都路,平章政事保保降,宣慰使普顏不花、緫管胡濬、知院張俊皆死之。
十二月癸卯朔,日有食之。丁未,大明兵取般陽路。戊申,大明兵取濟寧路,陳秉直遁。己酉,大明兵取萊州,遂取濟南及東平路。丁巳,大明兵入杉關,取邵武路。時邵武、建寧、延平、福州、興化、泉、漳、汀、潮諸路,皆陳友定所據。庚申,以楊誠、陳秉直並為國公、中書平章政事。甲子,命右丞相也速,太尉知院脫火赤,中書平章政事忽林台,平章政事貊高,知樞密院事小章、典堅帖木兒、江文清、驢兒等會楊誠、陳秉直、伯顏不花、俞勝各部諸軍同守御山東,又命關保往援山東。丙寅,以莊家為中書參知政事。庚午,大明兵由海道取福州,守臣平章政事曲出遁,行宣政院使朵耳死之。是月,方國珍歸於大明。詔命陝西行省左丞相禿魯緫統張良弼、脫列伯、孔興各枝軍馬,以李思齊為副緫統,御關中,撫安軍民;脫列伯、孔興等出潼關,及取順便山路,渡黃河、合勢東行,共勤王事。思齊等皆不奉命。
是歲,詔分潼關以西屬李思齊,以東屬擴廓帖木兒,各罷兵還鎮。於是關保退屯潞州,商暠留屯潼關。
二十八年春正月壬申朔,皇太子命關保固守晉寧,緫統諸軍,如擴廓帖木兒拒命,當以大義相裁,就便擒擊。以中書平章政事不顏帖木兒為御史大夫。辛巳,詔諭擴廓帖木兒曰:「比者也速上奏,卿以書陳情,深自悔悟,及省來意,良用惻然。朕視卿猶子,卿何惑於憸言,不體朕心,隳其先業!卿今能自悔,固朕所望。卿其思昔委任肅清江淮之意,即將冀寧、真定諸軍,就行統制渡河,直擣徐沂,以康靖齊魯,則職任之隆,當悉還汝。衛輝、彰德、順德,皆為王城,卿無以貊高為名,縱軍侵暴。其晉寧諸軍,已命關保緫制策應,戡定山東,將帥各宜悉心。」庚寅,彗星見於昴、畢之間。是月,大明兵取建寧、延平二路,陳有定被執。
二月壬寅朔,詔削擴廓帖木兒爵邑,命禿魯、李思齊等討之,詔曰:「擴廓帖木兒本非察罕帖木兒之宗,俾嗣職任,冀承遺烈,畀以相位,陟以師垣,崇以王爵,授以兵柄,顧乃憑藉寵靈,遂肆跋扈,構兵關陝,專事吞併。貊高倡明大義,首發奸謀,關保弗信邪言,乃心王室,陳其罪惡,請正邦典。今禿魯、李思齊,其率兵東下,共行天討。」癸卯,武庫災。癸丑,大明兵取東昌路,守將申榮、王輔元死之。丙辰,擴廓帖木兒自澤州退守晉寧,關保守澤、潞二州,與貊高軍合。己未,大明兵取寶慶路。甲子,汀州路緫管陳谷珍以城降於大明。丙寅,大明兵取棣州。是月,大明兵至河南。李思齊、張良弼等解兵西還。詔命知樞密院事脫火赤、平章政事魏賽因不花進兵攻晉寧。李思齊次渭南,張良弼次櫟陽。興化、泉州、漳州、潮州四路皆降於大明。
三月庚寅,彗星見於西北。壬辰,翰林學士承旨王時、太常院使陳祖仁上章,乞撫諭擴廓帖木兒,以兵勤王赴難。是月,有星流於東北,眾小星隨之,其聲大震。大明兵取河南。李思齊、張良弼會兵駐潼關,火焚良弼營,思齊移軍葫蘆灘,調其所部張德斂、穆薛飛守潼關。大明兵入潼關,攻李思齊營,思齊棄輜重,奔於鳳翔。是月,大明兵取永州路,又取惠州路。
夏四月辛丑朔,大明兵取英德州。丙午,隕霜殺菽。戊申,大明兵取廣州路,又取嵩、陝、汝等州。
五月庚午朔,大明兵取道州。李克彝棄河南城,奔陝西,推李思齊為緫兵,駐兵岐山。是月,李思齊部將忽林赤、脫脫、張意據盩厔,商暠據武功,李克彝據岐山,任從政據隴州。
六月庚子朔,徐溝縣地震。癸丑,大明兵取全州、郴州、梧州、藤州、潯州、貴、象、鬱林等郡。甲寅,雷雨中有火自天墜,焚大聖壽萬安寺。壬戌,臨州、保德州地震,五日不止。大明兵取靜江路。是月,廣西諸郡縣皆附於大明。
秋七月癸酉,京城紅氣滿空,如火照人,自旦至辰方息。乙亥,京城黑氣起,百步內不見人,從寅至巳方消。貊高、關保以兵攻晉寧。是月,李思齊會李克彝、商暠、張意、脫列伯等於鳳翔。海南、海北諸郡縣皆降於大明。
閏月己亥朔,擴廓帖木兒與貊高、關保戰,敗之,擒關保、貊高,遣其斷事官以聞。詔:「關保、貊高,間諜構兵,可依軍法處治。」關保、貊高皆被殺。辛丑,大明兵取衛輝路。癸卯,大明兵取彰德路。乙巳,左江、右江諸路皆降於大明。丁未,大明兵取廣平路。丁巳,詔罷大撫軍院,誅知大撫軍院事伯顏帖木兒等。詔復命擴廓帖木兒仍前河南王、太傅、中書左丞相,統領見部軍馬,由中道直抵彰德、衛輝;太保、中書右丞相也速統率大軍,經由東道,水陸並進;少保、陝西行省左丞相禿魯統率關陝諸軍,東出潼關,攻取河洛;太尉、平章政事李思齊統率軍馬,南出七盤、金、商,克復汴洛。四道進兵,掎角剿捕,毋分彼此。秦國公、平章、知院俺普,平章瑣住等軍,東西布列,乘機掃殄。太尉、遼陽左丞相也先不花,郡王、知院厚孫等軍,捍禦海口,藩屏畿輔。皇太子愛猷識理達臘悉緫天下兵馬,裁決庶務,具如前詔。壬戌,白虹貫日。癸亥,罷內府河役。甲子,擴廓帖木兒自晉寧退守冀寧。大明兵至通州。知樞密院事卜顏帖木兒力戰,被擒死之。左丞相失列門傳旨,令太常禮儀院使阿魯渾等,奉太廟列室神主與皇太子同北行。阿魯渾等即至太廟,與署令王嗣宗、太祝哈剌不華襲護神主畢,仍留室內。乙丑,白虹貫日。罷內府興造。詔淮王帖木兒不花監國,慶童為中書左丞相,同守京城。丙寅,帝御清寧殿,集三宮后妃、皇太子、皇太子妃,同議避兵北行。失列門及知樞密院事黑冢、宦者趙伯顏不花等諫,以為不可行,不聽。伯顏不花慟哭諫曰:「天下者,世祖之天下,陛下當以死守,奈何棄之!臣等願率軍民及諸怯薛歹出城拒戰,願陛下固守京城。」卒不聽。至夜半,開健德門北奔。
八月庚午,大明兵入京城,國亡。
後一年,帝駐於應昌府。又一年,四月丙戌,帝因痢疾殂於應昌,壽五十一,在位三十六年。太尉完者、院使觀音奴奉梓宮北葬。五月癸卯,大明兵襲應昌府,皇孫買的里八剌及后妃並寶玉皆被獲,皇太子愛猷識禮達臘從十數騎遁。大明皇帝以帝知順天命,退避而去,特加其號曰順帝,而封買的里八剌為崇禮侯。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12-6-18 11:00 | 顯示全部樓層
<div class="feature"> 元史  卷四十八‧志第一  天文一 司天之說尚矣,易曰「天垂象,見吉凶,聖人象之」。又曰「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自古有國家者,未有不致謹於斯者也。是故堯命羲、和,曆象日月星辰,舜在璿璣、玉衡,以齊七政,天文於是有測驗之器焉。然古之為其法者三家:曰周髀,曰宣夜,曰渾天。周髀、宣夜先絕,而渾天之學至秦亦無傳,漢洛下閎始得其術,作渾儀以測天。厥後歷世遞相沿襲,其有得有失,則由乎其人智術之淺深,未易遽數也。
宋自靖康之亂,儀象之器盡歸於金。元興,定鼎於燕,其初襲用金舊,而規環不協,難復施用。於是太史郭守敬者,出其所創簡儀、仰儀及諸儀表,皆臻於精妙,卓見絕識,蓋有古人所未及者。其說以謂:昔人以管窺天,宿度余分約為太半少,未得其的。乃用二線推測,於余分纖微皆有可考。而又當時四海測景之所凡二十有七,東極高麗,西至滇池,南逾朱崖,北盡鐵勒,是亦古人之所未及為者也。自是八十年間,司天之官遵而用之,靡有差忒。而凡日月薄食、五緯凌犯、彗孛飛流、暈珥虹霓、精祲雲氣等事,其繫於天文占候者,具有簡冊存焉。
若昔司馬遷作天官書,班固、范曄作天文志,其於星辰名號、分野次舍、推步候驗之際詳矣。及晉、隋二志,實唐李淳風撰,於夫二十八宿之躔度,二曜五緯之次舍,時日災祥之應,分野休咎之別,號極詳備,後有作者,無以尚之矣。是以歐陽修志唐書天文,先述法象之具,次紀日月食、五星凌犯及星變之異;而凡前史所已載者,皆略不復道。而近代史官志宋天文者,則首載儀象諸篇;志金天文者,則唯錄日月五星之變。誠以璣衡之制載於書,日星、風雨、霜雹、雷霆之災異載於春秋,慎而書之,非史氏之法當然,固所以求合於聖人之經者也。今故據其事例,作元天文志。
簡儀
簡儀之制,四方為趺,縱一丈八尺,三分去一以為廣。
趺面上廣六寸,下廣八寸,厚如上廣。中布橫輄三、縱輄三。南二,北抵南輄;北一,南抵中輄。趺面四周為水渠,深一寸,廣加五分。四隅為礎,出趺面內外各二寸。繞礎為渠,深廣皆一寸,與四周渠相灌通。又為礎於卯酉位,廣加四維,長加廣三之二,水渠亦如之。北極雲架柱二,徑四寸,長一丈二尺八寸。下為鰲雲,植於乾艮二隅礎上,左右內向,其勢斜准赤道,合貫上規。規環徑二尺四寸,廣一寸五分,厚倍之。中為距,相交為斜十字,廣厚如規。中心為竅,上廣五分,方一寸有半,下二寸五分,方一寸,以受北極樞軸。自雲架柱斜上,去趺面七尺二寸,為橫輄。自輄心上至竅心六尺八寸。又為龍柱二,植於卯酉礎中分之北,皆飾以龍,下為山形,北向斜植,以柱北架。南極雲架柱二,植於卯酉礎中分之南,廣厚形制,一如北架。斜向坤巽二隅,相交為十字,其上與百刻環邊齊,在辰巳、未申之間,南傾之勢准赤道,各長一丈一尺五寸。自趺面斜上三尺八寸為橫輄,以承百刻環。下邊又為龍柱二,植於坤巽二隅礎上,北向斜柱,其端形制,一如北柱。
四游雙環,徑六尺,廣二寸,厚一寸,中間相離一寸,相連於子午卯酉。當子午為圓竅,以受南北極樞軸。兩面皆列周天度分,起南極,抵北極,余分附於北極。去南北樞竅兩旁四寸,各為直距,廣厚如環。距中心各為橫關,東西與兩距相連,廣厚亦如之。關中心相連,厚三寸,為竅方八分,以受窺衡樞軸。窺衡長五尺九寸四分,廣厚皆如環,中腰為圓竅,徑五分,以受樞軸。衡兩端為圭首,以取中縮。去圭首五分,各為側立橫耳,高二寸二分,廣如衡面,厚三分,中為圓竅,徑六分。其中心,上下一線界之,以知度分。
百刻環,徑六尺四寸,面廣二寸,周布十二時、百刻,每刻作三十六分,厚二寸,自半已上廣三寸。又為十字距,皆所以承赤道環也。百刻環內廣面臥施圓軸四,使赤道環旋轉無澀滯之患。其環陷入南極架一寸,仍釘之。赤道環徑廣厚皆如四游,環面細刻列舍、周天度分。中為十字距,廣三寸,中空一寸,厚一寸。當心為竅,竅徑一寸,以受南極樞軸。界衡二,各長五尺九寸四分,廣三寸。衡首斜剡五分,刻度分以對環面。中腰為竅,重置赤道環、南極樞軸。其上衡兩端,自長竅外邊至衡首底,厚倍之,取二衡運轉,皆著環面,而無低昂之失,且易得度分也。二極樞軸皆以鋼鐵為之,長六寸,半為本,半為軸。本之分寸一如上規距心,適取能容軸徑一寸。北極軸中心為孔,孔底橫穿,通兩旁,中出一線,曲其本,出橫孔兩旁結之。孔中線留三分,亦結之。上下各穿一線,貫界衡兩端,中心為孔,下洞衡底,順衡中心為渠以受線,直入內界長竅中。至衡中腰,復為孔,自衡底上出結之。
定極環,廣半寸,厚倍之,皆勢穹窿,中徑六度,度約一寸許。極星去不動處三度,僅容轉周。中為斜十字距,廣厚如環,連於上規。環距中心為孔,徑五釐。下至北極軸心六寸五分,又置銅板,連於南極雲架之十字,方二寸,厚五分。北面剡其中心,存一厘以為厚,中為圜孔,徑一分,孔心下至南極軸心亦六寸五分。又為環二:其一陰緯環,面刻方位,取趺面縱橫輄北十字為中心,臥置之。其一曰立運環,面刻度分,施於北極雲架柱下,當臥環中心,上屬架之橫輄,下抵趺輄之十字,上下各施樞軸,令可旋轉。中為直距,當心為竅,以施窺衡,令可俯仰,用窺日月星辰出地度分。右四游環,東西運轉,南北低昂,凡七政、列舍、中外官去極度分皆測之。赤道環旋轉,與列舍距星相當,即轉界衡使兩線相對,凡日月五星、中外官入宿度分皆測之。百刻環,轉界衡令兩線與日相對,其下直時刻,則晝刻也,夜則以星定之。比舊儀測日月五星出沒,而無陽經陰緯雲柱之映。
其渾象之制,圜如彈丸,徑六尺,縱橫各畫周天度分。赤道居中,去二極,各周天四之一。黃道出入赤道內外,各二十四度弱。月行白道,出入不常,用竹篾均分天度,考驗黃道所交,隨時遷徙。先用簡儀測到入宿去極度數,按於其上,校驗出入黃赤二道遠近疏密,瞭然易辨,仍參以筭數為準。其象置於方匱之上,南北極出入匱面各四十度太強,半見半隱,機運輪牙隱於匱中。
仰儀
仰儀之制,以銅為之,形若釜,置於磚台。內畫周天度,唇列十二辰位。蓋俯視驗天者也。其銘辭云:「不可體形,莫天大也。無競維人,仰釜載也。六尺為深,廣自倍也。兼深廣倍,絜釜兌也。環鑿為沼,准以溉也。辨方正位,曰子卦也。衡縮度中,平斜再也。斜起南極,平釜鐓也。小大必周,入地畫也。始周浸斷,浸極外也。極入地深,四十太也。北九十一,赤道齘也。列刻五十,六時配也。衡竿加卦,巽坤內也。以負縮竿,子午對也。首旋璣板,窾納芥也。上下懸直,與鐓會也。視日透光,何度在也。暘谷朝賓,夕餞昧也。寒暑發斂,驗進退也。薄蝕起自,鑒生殺也。以避赫曦,奪目害也。南北之偏,亦可概也。極淺十五,林邑界也。黃道夏高,人所載也。夏永冬短,猶少差也。深五十奇,鐵勒塞也。黃道浸平,冬晝晦也。夏則不沒,永短最也。安渾宣夜,昕穹蓋也。六天之書,言殊話也。一儀一揆,孰善悖也。以指為告,無煩喙也。暗資以明,疑者沛也。智者是之,膠者怪也。古今巧曆,不億輩也。非讓不為,思不逮也。將窺天朕,造化愛也。其有俊明,昭聖代也。泰山礪乎,河如帶也。黃金不磨,悠久賴也。鬼神禁訶,勿銘壞也。」
大明殿燈漏
燈漏之制,高丈有七尺,架以金為之。其曲梁之上,中設雲珠,左日右月。雲珠之下,復懸一珠。梁之兩端,飾以龍首,張吻轉目,可以審平水之緩急。中梁之上,有戲珠龍二,隨珠俛仰,又可察准水之均調。凡此皆非徒設也。燈球雜以金寶為之,內分四層,上環布四神,旋當日月參辰之所在,左轉日一周。次為龍虎鳥龜之象,各居其方,依刻跳躍,鐃鳴以應於內。又次周分百刻,上列十二神,各執時牌,至其時,四門通報。又一人當門內,常以手指其刻數。下四隅,鐘鼓鉦鐃各一人,一刻鳴鐘,二刻鼓,三鉦,四鐃,初正皆如是。其機發隱於櫃中,以水激之。
正方案
正方案,方四尺,厚一寸。四周去邊五分為水渠。先定中心,畫為十字,外抵水渠。去心一寸,畫為圓規,自外寸規之,凡十九規。外規內三分,畫為重規,遍布周天度。中為圓,徑二寸,高亦如之。中心洞底植臬,高一尺五寸,南至則減五寸,北至則倍之。
凡欲正四方,置案平地,注水於渠,視平,乃植臬於中。自臬景西入外規,即識以墨影,少移輒識之,每規皆然,至東出外規而止。凡出入一規之交,皆度以線,屈其半以為中,即所識與臬相當,且其景最短,則南北正矣。復遍閱每規之識,以審定南北。南北既正,則東西從而正。然二至前後,日軌東西行,南北差少,即外規出入之景以為東西,允得其正。當二分前後,日軌東西行,南北差多,朝夕有不同者,外規出入之景或未可憑,必取近內規景為定,仍校以累日則愈真。
又測用之法,先測定所在北極出地度,即自案地平以上度,如其數下對南極入地度,以墨斜經中心界之,又橫截中心斜界為十字,即天腹赤道斜勢也。乃以案側立,懸繩取正。凡置儀象,皆以此為準。
圭表
圭表以石為之,長一百二十八尺,廣四尺五寸,厚一尺四寸。座高二尺六寸。南北兩端為池,圓徑一尺五寸,深二寸,自表北一尺,與表梁中心上下相直。外一百二十尺,中心廣四寸,兩旁各一寸,畫為尺寸分,以達北端。兩旁相去一寸為水渠,深廣各一寸,與南北兩池相灌通以取平。表長五十尺,廣二尺四寸,厚減廣之半,植於圭之南端圭石座中,入地及座中一丈四尺,上高三十六尺。其端兩旁為二龍,半身附表上擎橫梁,自梁心至表顛四尺,下屬圭面,共為四十尺。梁長六尺,徑三寸,上為水渠以取平。兩端及中腰各為橫竅,徑二分,橫貫以鐵,長五寸,系線合於中,懸錘取正,且防傾墊。
按表短則分寸短促,尺寸之下所謂分秒太半少之數,未易分別;表長則分寸稍長,所不便者景虛而淡,難得實影。前人慾就虛景之中考求真實,或設望筒,或置小表,或以木為規,皆取端日光,下徹表面。今以銅為表,高三十六尺,端挾以二龍,舉一橫梁,下至圭面共四十尺,是為八尺之表五。圭表刻為尺寸,舊一寸,今申而為五,釐毫差易分別。
景符
景符之制,以銅葉,博二寸,長加博之二,中穿一竅,若針芥然。以方為趺,一端設為機軸,令可開闔,榰其一端,使其勢斜倚,北高南下,往來遷就於虛梁之中。竅達日光,僅如米許,隱然見橫梁於其中。舊法一表端測晷,所得者日體上邊之景。今以橫梁取之,實得中景,不容有毫末之差。至元十六年己卯夏至晷景,四月十九日乙未景一丈二尺三寸六分九釐五毫。至元十六年己卯冬至晷景,十月二十四日戊戌景七丈六尺七寸四分。
窺幾
窺幾之制,長六尺,廣二尺,高倍之。下為趺,廣三寸,厚二寸,上廣四寸,厚如趺。以板為面,厚及寸,四隅為足,撐以斜木,務取正方。面中開明竅,長四尺,廣二寸。近竅兩旁一寸分畫為尺,內三寸刻為細分,下應圭面。几面上至梁心二十六尺,取以為準。窺限各各長二尺四寸,廣二寸,脊厚五分,兩刃斜閷,取其於幾面相符,著限兩端,厚廣各存二寸,銜入幾 28d11.gif 。俟星月正中,從幾下仰望,視表梁南北以為識,折取分寸中數,用為直景。又於遠方同日窺測取景數,以推星月高下也。
西域儀象
世祖至元四年,扎馬魯丁造西域儀象:
咱禿哈剌吉,漢言混天儀也。其制以銅為之,平設單環,刻周天度,畫十二辰位,以准地面。側立雙環而結於平環之子午,半入地下,以分天度。內第二雙環,亦刻周天度,而參差相交,以結於側雙環,去地平三十六度以為南北極,可以旋轉,以象天運為日行之道。內第三、第四環,皆結於第二環,又去南北極二十四度,亦可以運轉。凡可運三環,各對綴銅方釘,皆有竅以代衡簫之仰窺焉。
咱禿朔八台,漢言測驗周天星曜之器也。外周圓牆,而東面啟門,中有小台,立銅表高七尺五寸,上設機軸,懸銅尺,長五尺五寸,復加窺測之簫二,其長如之,下置橫尺,刻度數其上,以准掛尺。下本開圖之遠近,可以左右轉而周窺,可以高低舉而遍測。
魯哈麻亦渺凹只,漢言春秋分晷影堂。為屋二間,脊開東西橫罅,以斜通日晷。中有台,隨晷影南高北下,上仰置銅半環,刻天度一百八十,以准地上之半天,斜倚銳首銅尺,長六尺,闊一寸六分,上結半環之中,下加半環之上,可以往來窺運,側望漏屋晷影,驗度數,以定春秋二分。
魯哈麻亦木思塔余,漢言冬夏至晷影堂也。為屋五間,屋下為坎,深二丈二尺,脊開南北一罅,以直通日晷。隨罅立壁,附壁懸銅尺,長一丈六寸。壁仰畫天度半規,其尺亦可往來規運,直望漏屋晷影,以定冬夏二至。
苦來亦撒麻,漢言渾天圖也。其制以銅為丸,斜刻日道交環度數於其腹,刻二十八宿形於其上。外平置銅單環,刻周天度數,列於十二辰位以准地。而側立單環二,一結於平環之子午,以銅丁象南北極,一結於平環之卯酉,皆刻天度。即渾天儀而不可運轉窺測者也。
苦來亦阿兒子,漢言地理志也。其制以木為圓球,七分為水,其色綠,三分為土地,其色白。畫江河湖海,脈絡貫串於其中。畫作小方井,以計幅圓之廣袤、道里之遠近。
兀速都兒剌不,定漢言,晝夜時刻之器。其制以銅如圓鏡而可掛,面刻十二辰位、晝夜時刻,上加銅條綴其中,可以圓轉。銅條兩端,各屈其首為二竅以對望,晝則視日影,夜則窺星辰,以定時刻,以測休咎。背嵌鏡片,三面刻其圖凡七,以辨東西南北日影長短之不同、星辰向背之有異,故各異其圖,以畫天地之變焉。
四海測驗
南海,北極出地一十五度,夏至景在表南,長一尺一寸六分,晝五十四刻,夜四十六刻。
衡岳,北極出地二十五度,夏至日在表端,無景,晝五十六刻,夜四十四刻。
岳台,北極出地三十五度,夏至晷景長一尺四寸八分,晝六十刻,夜四十刻。
和林,北極出地四十五度,夏至晷景長三尺二寸四分,晝六十四刻,夜三十六刻。
鐵勒,北極出地五十五度,夏至晷景長五尺一分,晝七十刻,夜三十刻。
北海,北極出地六十五度,夏至晷景長六尺七寸八分,晝八十二刻,夜一十八刻。
大都,北極出地四十度太強,夏至晷景長一丈二尺三寸六分,晝六十二刻,夜三十八刻。
上都,北極出地四十三度少。
北京,北極出地四十二度強。
益都,北極出地三十七度少。
登州,北極出地三十八度少。
高麗,北極出地三十八度少。
西京,北極出地四十度少。
太原,北極出地三十八度少。
安西府,北極出地三十四度半強。
興元,北極出地三十三度半強。
成都,北極出地三十一度半強。
西涼州,北極出地四十度強。
東平,北極出地三十五度太。
大名,北極出地三十六度。
南京,北極出地三十四度太強。
河南府陽城,北極出地三十四度太弱。
揚州,北極出地三十三度。
鄂州,北極出地三十一度半。
吉州,北極出地二十六度半。
雷州,北極出地二十度太。
瓊州,北極出地一十九度太。
日薄食暈珥及日變
世祖中統二年三月壬戌朔,日有食之。三年十一月辛丑,日有背氣,重暈三珥。至元二年正月辛未朔,日有食之。四年五月丁亥朔,日有食之。五年十月戊寅朔,日有食之。七年三月庚子朔,日有食之。八年八月壬辰朔,日有食之。九年八月丙戌朔,日有食之。十二年六月庚子朔,日有食之。十四年十月丙辰朔,日有食之。十九年六月己丑朔,日有食之。七月戊午朔,日有食之。二十四年七月癸丑,日暈連環,白虹貫之。十月戊午朔,日有食之。二十六年三月庚辰朔,日有食之。二十七年八月辛未朔,日有食之。二十九年正月甲午朔,日有食之。有物漸侵入日中,不能既,日體如金環然,左右有珥,上有抱氣。三十一年六月庚辰朔,日食。
成宗大德三年八月己酉朔,日食。四年二月丁未朔,日食。六年六月癸亥朔,日食。七年閏五月戊午朔,日食。八年五月 壬子朔,日食。
武宗至大三年正月丁亥,白虹貫日。八月甲寅,白虹貫日。四年正月壬辰,日赤如赭。
仁宗皇慶元年六月乙丑朔,日有食之。延祐元年三月己亥,白暈亘天,連環貫日。二年四月戊寅朔,日有食之。五月甲戌,日赤如赭。乙亥,亦如之。九月甲寅,日赤如赭。戊午,亦如之。三年五月戊申,日赤如赭。五年二月癸巳朔,日有食之。六年二月丁亥朔,日有食之。七年正月辛巳朔,日有食之。三月乙未,日有暈若連環然。
英宗至治元年三月己丑,交暈如連環貫日。六月癸卯朔,日有食之。二年十一月甲午朔,日有食之。
泰定帝泰定四年二月辛卯,白虹貫日。九月丙申朔,日食。
文宗天曆二年七月丙辰朔,日有食之。至順元年九月癸巳,白虹貫日。二年正月己酉,白虹貫日。八月甲辰朔,日有食之。十一月壬申朔,日有食之。三年五月丁酉,白虹並日出,長竟天。
順帝元統元年三月癸巳,日赤如赭。閏三月丙申、癸丑、甲寅,皆如之。二年四月戊午朔,日有食之。至元元年十二月戊午,日赤如赭。閏十二月丁亥、戊子、己丑,皆如之。二年二月壬辰,日赤如赭。乙未、丙申,亦如之。三月庚申、壬戌、癸亥,四月丁丑朔,皆如之。八月甲戌朔,日有食之。十二月甲戌,日赤如赭。三年正月丁巳,日有交暈,左右珥上有白虹貫之。二月壬申朔,日有食之。八月癸未,日有交暈,左右珥上有白虹貫之。十月癸酉,日赤如赭。四年閏八月戊戌,日赤如赭。己亥、壬寅,亦如之。九月庚寅,皆如之。五年正月丙寅,日有交暈,左右珥上有白虹貫之。二月辛亥,日赤如赭。三月庚申、辛酉,四月丁未,皆如之。至正元年三月壬申,日赤如赭。三年四月丙申朔,日有食之。四年九月丁亥朔,日有食之。十年十一月壬子朔,日有食之。十三年九月乙丑朔,日有食之。十四年三月癸亥朔,日有食之。十五年二月丙子,日赤如赭。十七年七月己丑,日有交暈,連環貫之。十八年六月戊辰朔,日有食之。十二月乙丑朔,日有食之。二十一年四月辛巳朔,日有食之。二十五年三月壬戌,日有暈,內赤外青,白虹如連環貫之。二十六年二月丁卯,日有暈,左珥上有背氣一道。七月辛巳朔,日有食之。二十七年十二月癸卯朔,日有食之。
月五星凌犯及星變上
憲宗六年六月,太白晝見。
世祖中統元年五月乙未,熒惑入南斗,留五十餘日。
二年二月丁酉,太陰掩昴。六月戊戌,太陰犯角。八月丙午,太白犯歲星。十一月庚午,太陰犯昴。十二月辛卯,熒惑犯房。壬寅,熒惑犯鈎鈐。
三年十一月乙酉,太白犯鈎鈐。
至元元年二月丁卯,太陰犯南斗。四月辛亥,太陰犯軒轅御女星。五月丙戌,太陰犯房。己亥,太陰犯昴。七月甲戌,彗星出輿鬼,昏見西北,貫上台,掃紫微、文昌及北斗,旦見東北,凡四十餘日。十二月甲子,太陰犯房。
二年六月丙子,太陰犯心宿大星。
四年八月庚申,填星犯天樽距星。壬午,太白犯軒轅大星。甲子,歲星犯軒轅大星。十一月乙巳,填星犯天樽距星。
五年正月甲午,太陰犯井。二月戊子,太陰犯天關。己丑,太陰犯井。
六年十月庚子,太陰犯辰星。
七年正月己酉,太陰犯畢。九月丁巳,太陰犯井。十月庚午,太白犯右執法。十一月壬寅,熒惑犯太微西垣上將。
八年正月辛未,太陰犯畢。三月丁亥,熒惑犯太微西垣上將。九月丙子,太陰犯畢。
九年五月乙酉,太白犯畢距星。九月戊寅,太陰犯御女。十月戊戌,熒惑犯填星。十一月丁卯,太陰犯畢。
十年三月癸酉,客星青白如粉絮,起畢,度五車北,復自文昌貫斗杓,歷梗河,至左攝提,凡二十一日。
十一年二月甲寅,太陰犯井宿。十月壬戌,歲星犯壘壁陣。
十二年七月癸酉,太白犯井。辛卯,太陰犯畢。九月己巳,太白犯少民。己卯,太白犯太微西垣上將。十月癸丑,太陰犯畢。十一月丙戌,太陰犯軒轅大星。十二月戊戌,填星犯亢。戊申,太陰犯畢。
十三年九月辛亥,太白犯南斗。甲寅,太白入南斗。十一月乙卯,太陰犯填星。十二月辛酉朔,熒惑掩鈎鈐。
十四年二月癸亥,彗出東北,長四尺余。
十五年二月丁丑,熒惑犯天街。三月丁亥,太陰犯太白。戊子,太陰犯熒惑。閏十一月辛亥,太白、熒惑、填星聚於房。
十六年四月癸卯,填星犯鍵閉。七月丙寅,填星犯鍵閉。八月庚辰,太陰犯房宿距星。庚子,歲星犯軒轅大星。十月丙申,太陰犯太微西垣上將。十一月癸丑,太陰犯熒惑。
十七年四月庚子,歲星犯軒轅大星。七月戊申,太陰掩房宿距星。己酉,太陰犯南斗。八月丙子,太陰犯心宿東星。九月甲子,太陰犯右執法並犯歲星。
十八年七月癸卯,太陰犯房宿距星。閏八月癸巳朔,熒惑犯司怪南第二星。庚戌,太陰犯昴。九月甲申,太陰犯軒轅大星。十一月甲戌,太陰犯五車次南星。丁丑,太陰犯鬼。丁亥,太陰掩心。十二月丙午,太陰犯軒轅大星。
二十年正月己巳,太陰犯軒轅御女。庚辰,太陰入南斗,犯距星。二月庚寅,太陰掩昴。庚子,太白犯昴。壬寅,太白犯昴。乙巳,太陰犯心。三月己未,歲星犯鍵閉。庚申,太陰犯井。壬戌,太陰犯鬼。己巳,歲星犯房。癸酉,歲星掩房。四月己亥,太陰犯房。壬寅,太陰犯南斗。五月丙寅,太陰掩心。七月丙辰,太白犯井。癸亥,太陰犯南斗。乙丑,太白犯井。庚午,熒惑犯司怪。八月丙午,太白犯軒轅。丁未,歲星犯鈎鈐。九月壬子,太白犯軒轅少女。戊午,太陰犯斗。己巳,太白犯右執法。壬申,太陰掩井。癸酉,熒惑犯鬼。甲戌,太陰犯鬼。熒惑犯積屍氣。太白犯左執法。十月丙申,太陰犯昴。十一月戊寅,太白、歲星相犯。十二月甲辰,太陰掩熒惑。
二十一年閏五月戊寅朔,填星犯斗。七月甲申,太白犯熒惑。九月癸巳,太白犯南斗第四星。乙未,太陰犯井。十月己酉,太陰犯軫。十一月丙戌,太陰犯昴。己丑,太陰掩輿鬼。庚子,太陰犯心。
二十二年二月辛亥,太陰犯東井。癸丑,太陰犯鬼。壬戌,太陰犯心。八月癸丑,太陰入東井。十二月己亥,歲星犯填星。
二十三年正月壬午,太陰犯軒轅太民。乙酉,太陰犯氐。二月丙午,太陰犯井。三月己巳,太陰犯婁。五月己巳,熒惑犯太微西垣上將。庚辰,歲星犯壘壁陣。乙酉,熒惑犯太微右執法。六月丙申朔,太白犯御女。八月乙卯,太白犯軒轅右角星。九月甲申,太陰犯天關。十月甲午朔,太白犯右執法。戊戌,太陰犯建星。辛亥,太陰犯東井。甲寅,太白犯進賢。十一月戊辰,太白犯亢。己卯,太陰犯東井。辛巳,歲星犯壘壁陣。十二月戊戌,太白犯東咸。丁未,太陰犯東井。丁巳,太陰犯氐。
二十四年正月甲戌,太陰犯東井。乙酉,太陰犯房。二月庚子,太陰犯天關。辛丑,太陰犯東井。閏二月癸亥,太陰犯辰星。甲申,太陰犯牽牛。三月丙申,太陰犯東井。四月癸酉,太陰犯氐。甲戌,太陰犯房。七月戊戌,太陰犯南斗。辛丑,太陰犯牽牛。壬寅,熒惑犯輿鬼積屍氣。甲辰,熒惑犯輿鬼。壬子,太陰犯司怪。八月癸亥,太白犯亢。丙子,填星南犯壘壁陣。己卯,太陰犯天關。辛巳,太陰犯東井。甲申,太白犯房。九月丁酉,熒惑犯長垣。庚子,太白犯天江。乙巳,太陰犯畢。辛亥,熒惑犯太微西垣上將。壬子,太白犯南斗。十月壬戌,太陰犯牽牛大星。乙酉,熒惑犯左執法。十一月壬辰,太白犯壘壁陣。太陰暈太白、填星。丙申,熒惑犯太微東垣上將。庚子,太白晝見。丙辰,熒惑犯進賢。十二月丙寅,太陰犯畢。太白晝見。
二十五年正月乙巳,太陰犯角。戊申,太陰犯房。三月丁亥,熒惑犯太微東垣上相。戊子,太陰犯畢。己亥,太陰掩角。四月戊午,太陰犯井。五月戊申,太白犯畢。六月甲戌,太白犯井。丁丑,太陰犯歲星。七月己亥,熒惑犯氐。庚子,太白犯鬼。乙巳,太陰掩畢。八月丙辰,熒惑犯房。己未,太白犯軒轅大星。九月癸未朔,熒惑犯天江。庚子,太陰犯畢。癸卯,熒惑犯南斗。十二月辛酉,太陰犯畢。甲子,太陰犯井。甲戌,太陰犯亢。熒惑犯壘壁陣。
二十六年正月辛丑,太陰犯氐。三月甲午,太陰犯亢。五月壬辰,太白犯鬼。七月戊子,太白經天四十五日。辛卯,太陰犯牛。乙未,太陰犯歲星。八月辛未,歲星晝見。九月戊寅,歲星犯井。乙未,太陰犯畢。丙申,熒惑犯太微西垣上將。十月癸丑,太陰犯牛宿距星。甲寅,熒惑犯右執法。閏十月丁亥,辰星犯房。己丑,太陰犯畢。熒惑犯進賢。太陰犯井。十一月丁巳,熒惑犯亢。戊辰,太陰犯亢。
二十七年正月庚戌,太白犯牛。癸丑,太陰犯井。丁卯,熒惑犯房。壬申,熒惑犯鍵閉。二月戊寅,太陰犯畢。庚寅,太陰犯亢。三月壬子,熒惑犯鈎鈐。四月丙子,太陰犯井。壬辰,熒惑守氐十餘日。五月乙丑,太陰犯填星。六月己丑,熒惑犯房。七月辛酉,熒惑犯天江。九月癸卯,歲星犯鬼。十月辛巳,太白犯斗。十一月戊申,太陰掩填星。辛酉,太陰掩左執法。十二月辛卯,太陰犯亢。
二十八年正月壬寅,太白、熒惑、填星聚奎。二月癸未,太陰犯左執法。甲申,太白犯昴。三月丁未,太陰犯御女。己酉,太陰犯右執法。庚戌,太陰犯太微東垣上相。乙卯,太白犯五車。四月乙未,歲星犯輿鬼積屍氣。五月壬寅,太陰犯少民。甲寅,太陰犯牛。六月辛卯,太陰犯畢。七月己亥,太白犯井。八月丙寅,太白犯輿鬼。丙子,太陰犯牽牛。癸未,歲星犯軒轅大星。戊子,太白犯軒轅大星,並犯歲星。癸巳,太陰掩熒惑。九月丙辰,熒惑犯左執法。戊午,太白犯熒惑。辛酉,歲星犯少民。十月丙戌,太陰犯軒轅大星並御女。己丑,太陰犯太微東垣上相。十一月甲辰,太白犯房。丙午,熒惑犯亢。丁未,太陰犯畢。庚申,熒惑犯氐。十二月庚辰,太陰犯御女。癸未,太陰犯東垣上相。己丑,熒惑犯房。庚寅,熒惑犯鈎鈐。
二十九年正月戊申,太陰犯歲星及軒轅左角。二月己巳,太陰犯畢。四月丙子,太陰犯氐。六月己丑,太白犯歲星。閏六月戊申,熒惑犯狗國。七月辛未,太陰犯牛。八月丁酉,辰星犯右執法。己亥,太白犯房。乙巳,歲星犯右執法。九月壬戌,熒惑犯壘壁陣。辛巳,太白犯南斗。十月乙巳,太陰犯井。丁未,太陰犯鬼。乙卯,太陰犯氐。十一月壬戌,太陰犯壘壁陣。己卯,太陰犯太微東垣上將。十二月庚子,太陰犯井。甲辰,太陰犯太微西垣上將。
三十年正月丙寅,太陰犯畢。丁丑,太陰犯氐。庚辰,歲星犯左執法。二月壬辰,太陰犯畢。乙巳,熒惑犯天街。庚戌,太陰犯牛。癸丑,太白犯壘壁陣。三月辛未,太陰犯氐。四月癸丑,太白犯填星。六月己丑,歲星犯左執法。丙申,太陰犯斗。七月甲子,太陰犯建星。辛巳,太陰犯鬼。八月甲午,辰星犯太微西垣上將。甲辰,太陰犯畢。戊申,太陰犯鬼。九月丁卯,太陰犯畢。十月庚寅,彗星入紫微垣,抵斗魁,光芒尺許,凡一月乃滅。丙申,熒惑犯亢。己亥,太陰犯天關。辛丑,太陰犯井。十一月乙丑,太陰犯畢。丁卯,太陰犯井。庚午,太陰犯鬼。丙子,熒惑犯鈎鈐。戊寅,歲星犯亢。十二月乙未,太陰犯井。
三十一年四月戊申,太白晝見,又犯鬼。五月庚戌朔,太白犯輿鬼。六月丙午,太陰犯井。八月庚辰,太白晝見。戊戌,太陰犯畢。太白犯軒轅。九月丁巳,太白經天。丙寅,太陰掩填星。辛未,太陰犯軒轅。乙亥,太白犯右執法。太陰犯平道。十月壬午,太白犯左執法。癸巳,太陰掩填星。乙未,太陰犯井。十一月己酉,太陰犯亢。庚申,太陰犯畢。癸酉,太白犯房。十二月癸未,歲星犯房。丁亥,歲星犯鈎鈐。壬辰,太陰犯鬼。庚子,太陰犯房,又犯歲星。
成宗元貞元年正月乙卯,太陰犯填星,又犯畢。癸酉,歲星犯東咸。二月癸未,熒惑犯太陰。壬辰,太陰犯平道。癸卯,太陰犯歲星。三月庚戌,太陰犯填星。壬戌,太陰犯房。四月庚寅,太陰犯東咸。閏四月癸丑,歲星犯房。甲寅,太陰犯平道。乙卯,太陰犯亢。丁巳,太陰掩房。五月丁亥,太陰犯南斗。七月丁丑,太陰犯亢。甲申,歲星犯房。八月乙酉,太陰犯牛。壬子,太陰犯壘壁陣。九月甲午,太陰犯軒轅。戊戌,太陰犯平道。十月辛酉,辰星犯房。壬戌,辰星犯鍵閉。戊辰,太白晝見。太陰犯房。十一月甲戌,太白經天及犯壘壁陣。乙酉,太陰犯井。丁亥,太陰犯鬼。十二月丙辰,太陰犯軒轅。甲子,太陰犯天江。
二年正月壬午,太陰犯輿鬼。丙戌,太白晝見。丁亥,太陰犯平道。庚寅,太陰犯鈎鈐。二月丁未,太陰犯井。三月乙酉,太陰犯鈎鈐。五月丁丑,太陰犯平道。六月乙巳,太白犯天關。丁巳,太白犯填星。癸亥,太陰犯井。七月壬午,填星犯井。太白犯輿鬼。八月庚子,太陰犯亢。太白犯軒轅。癸卯,太陰犯天江。乙卯,太陰犯天街。太白犯上將。九月戊辰,太白犯左執法。壬申,太陰掩南斗。丁丑,太陰犯壘壁陣。己丑,太陰犯軒轅。十一月丁丑,太陰犯月星,又犯天街。庚辰,太陰犯井。丁亥,太陰犯上相。戊子,太陰犯平道。壬辰,太陰犯天江。十二月丁未,太陰犯井。乙卯,太陰犯進賢。
大德元年三月戊辰,熒惑犯井。癸酉,太陰掩軒轅大星。五月癸酉,太白犯鬼積屍氣。乙亥,太陰犯房。六月乙未,太白晝見。七月庚午,太陰犯房。八月丁巳,祅星出奎。九月辛酉朔,祅星復犯奎。十月戊午,太白經天。十一月戊子,太白經天。十二月甲辰,太白經天,又犯東咸。丙午,太陰犯軒轅。甲寅,太陰犯心。閏十二月癸酉,太白犯建星。丙子,太白犯建星。
二年二月辛酉,歲星、熒惑、太白聚危。熒惑犯歲星。辛未,太陰犯左執法。丙子,太陰犯心。五月戊戌,太陰犯心。六月壬戌,太陰犯角。七月癸巳,太陰犯心。八月壬戌,太陰犯箕。九月辛丑,太陰犯五車南星。癸卯,太陰犯五諸侯。己酉,太陰犯左執法。十月壬戌,太白犯牽牛。戊寅,太陰犯角宿距星。十一月己亥,太陰犯輿鬼。辛丑,辰星犯牽牛。壬寅,太陰犯右執法。十二月戊午,太白經天。己未,填星犯輿鬼。乙丑,太白犯歲星。太陰犯熒惑。庚午,填星入輿鬼。太陰犯上將。甲戌,彗出子孫星下。己卯,太陰犯南斗。
三年正月丙戌,太陰犯太白。丁酉,太陰犯西垣上將。戊戌,太陰犯右執法。乙巳,太白經天。三月乙巳,熒惑犯五諸侯。戊戌,熒惑犯輿鬼。四月己未,太陰犯上將。丙寅,填星犯輿鬼。太陰犯心。五月丙申,太陰犯南斗。己亥,太白犯畢。六月庚申,太陰掩房。丁卯,熒惑犯右執法。壬申,歲星晝見。七月己卯朔,太白犯井。丁未,太陰犯輿鬼。八月丁巳,太陰犯箕。戊辰,太白犯軒轅大星。己巳,太陰犯五車星。九月壬辰,流星色赤,尾長尺余,其光燭地,起自河鼓,沒於牽牛之西,有聲如雷。乙未,太陰犯昴宿距星。丁酉,太白犯左執法。十月丙子,太陰犯房。十一月乙酉,太白犯房。
四年二月戊午,太陰犯軒轅。五月甲午,太陰犯壘壁陣。辛丑,太白犯輿鬼,太陰犯昴。六月丁巳,太白犯填星。七月辛卯,熒惑犯井。八月癸丑,太陰犯井。甲子,辰星犯靈台上星。閏八月庚辰,熒惑犯輿鬼。九月戊午,太白犯斗。壬戌,太陰犯輿鬼。甲子,太白犯斗。十二月庚寅,熒惑犯軒轅。癸巳,太陰犯房宿距星。
五年正月己酉,太陰犯五車。壬子,太陰犯輿鬼積屍氣。辛酉,太陰犯心。二月己卯,太陰犯輿鬼。三月戊申,太陰犯御女。丁卯,熒惑犯填星。己巳,熒惑、填星相合。四月壬申,太陰犯東井。五月癸丑,太陰犯南斗。乙卯,熒惑犯右執法。丁卯,太白犯井。六月甲申,歲星犯司怪。己酉,太白犯輿鬼。歲星犯井。甲午,太白犯輿鬼。七月丙午,歲星犯井。辛亥,太陰犯壘壁陣。庚申,辰星犯太白。八月壬辰,太陰犯軒轅御女。乙未,填星犯太微上將。九月乙丑,自八月庚辰,彗出井二十四度四十分,如南河大星,色白,長五尺,直西北,後經文昌斗魁,南掃太陽,又掃北斗、天機、紫微垣、三公、貫索,星長丈余,至天市垣巴蜀之東、梁楚之南、宋星上,長盈尺,凡四十六日而滅。十月癸未,太陰犯東井。辛卯,夜有流星,大如杯,色赤,尾長丈余,光燭地,自北起,近東徐徐而行,分為二星,前大後小,相離尺余,沒於危宿。十一月己亥,歲星犯東井。戊申,太陰犯昴。十二月甲戌,歲星犯司怪。辛卯,太陰犯南斗。
六年正月壬戌,填星犯太微西垣上將。二月庚午,太陰犯昴。三月壬寅,太陰犯輿鬼。癸卯,歲星犯井。甲寅,太陰犯鈎鈐。四月乙丑朔,太白犯東井。戊寅,太陰犯心。庚寅,太白犯輿鬼。六月癸亥朔,填星犯太微西垣上將。乙亥,太陰犯斗。七月癸巳朔,熒惑、填星、辰星聚井。庚子,太陰犯心。戊午,太陰犯熒惑。八月乙丑,熒惑犯歲星。己巳,熒惑犯輿鬼。辛巳,太陰犯昴。壬午,太白犯軒轅。九月丙午,熒惑犯軒轅。癸丑,太陰犯輿鬼。丁巳,太白犯右執法。十月壬午,熒惑犯太微西垣上將。十一月辛卯,填星犯左執法。乙未,辰星犯房。癸卯,太陰犯昴。己酉,太陰犯軒轅。十二月庚申朔,熒惑犯填星。乙丑,歲星犯輿鬼。乙亥,太陰犯輿鬼。庚辰,熒惑犯太微東垣上相。癸未,太陰犯房。
七年正月戊戌,太陰犯昴。甲辰,太陰犯軒轅。二月戊寅,太陰犯心。四月癸亥,太陰犯東井。丙寅,太陰犯軒轅。乙亥,歲星犯輿鬼。太陰犯南斗。甲申,熒惑犯太微垣右執法。丁亥,歲星犯輿鬼。五月壬辰,辰星犯東井。閏五月戊辰,太陰犯心。七月戊寅,歲星犯軒轅。己卯,太陰犯井。乙酉,熒惑犯房。八月癸巳,太白犯氐。甲午,熒惑犯東咸。太陰犯牽牛。乙巳,歲星犯軒轅。辛亥,熒惑犯天江。九月丙寅,太白晝見。辛未,熒惑犯南斗。甲戌,太陰犯東井。乙亥,太白犯南斗。壬午,辰星犯氐。十月丁亥,太白經天。辛丑,太陰犯東井。十一月己未,太白經天。丙寅,填星犯進賢。戊辰,太陰犯東井。己卯,太陰犯東咸。十二月丙戌,太白經天。夜,熒惑犯壘壁陣。丙申,太陰犯東井。辛丑,太陰犯明堂。丁未,太陰犯天江。
八年三月乙丑,自去歲十二月庚戌,彗星見,約盈尺,指東南,色白,測在室十一度,漸長尺余,復指西北,掃騰蛇,入紫微垣,至是滅,凡七十四日。
九年正月丁巳,太陰犯天關。甲子,太陰犯明堂。己巳,太陰犯東咸。三月甲寅,熒惑犯氐。戊午,歲星犯左執法。四月庚辰,太陰犯井。壬辰,太白犯井。五月癸亥,歲星掩左執法。七月丙午,熒惑犯氐。甲寅,太白經天。丁卯,熒惑犯房。八月辛巳,太陰犯東咸。乙未,熒惑犯天江。九月丁巳,熒惑犯斗。十月丙戌,太白經天。十一月庚戌,歲星、太白、填星聚於亢。癸丑,歲星犯亢。丙寅,歲星晝見。壬申,太白經天。十二月丙子,太白犯西咸。庚寅,熒惑犯壘壁陣。己亥,辰星犯建星。
十年正月丁巳,太白犯建星。閏正月癸酉,太白犯牽牛。己丑,太白犯壘壁陣。二月戊午,太陰犯氐。三月戊寅,歲星犯亢。四月辛酉,填星犯亢。六月癸丑,太陰犯羅堰上星。己未,歲星犯亢。七月庚辰,太陰犯牽牛。八月壬寅,歲星犯氐。熒惑犯太微垣上將。九月己巳,熒惑犯太微垣右執法。壬午,熒惑犯太微垣左執法。十月甲辰,太白犯斗。辛亥,太陰犯畢。甲寅,太陰犯井。十一月辛未,歲星犯房。壬申,太陰犯虛。甲戌,熒惑犯亢。戊子,熒惑犯氐。辛卯,太陰犯熒惑。十二月壬寅,太白晝見。乙巳,歲星犯東咸。戊午,太陰犯氐。
十一年六月丙午,太陰犯南斗杓星。七月己巳,太陰犯亢。壬午,熒惑犯南斗。九月癸酉,太白犯右執法。己卯,太白犯左執法。十月乙巳,太白犯亢。己酉,熒惑犯壘壁陣。甲寅,太陰犯明堂。己未,太陰犯太白。十一月丁卯,太白犯房。丙子,太陰犯東井。乙酉,太陰犯亢。辛卯,辰星犯歲星。十二月丁巳,填星犯鍵閉。
武宗至大元年正月辛未,太陰犯井。甲申,太陰犯填星。二月丁未,太陰犯亢。甲寅,太陰犯牛距星。三月乙丑,太陰犯井。五月癸未,太白犯輿鬼。七月庚申,流星起自勾陳,南至於大角傍,尾跡約三尺,化為白氣,聚於七公,南行,圓若車輪,微有銳,經貫索滅。壬申,太白犯左執法。八月壬子,太陰犯軒轅太民。九月壬申,填星犯房。丙子,太陰犯井。癸未,太陰犯熒惑。十月辛丑,太白犯南斗。十一月庚申,太白晝見。癸亥,熒惑犯亢。己巳,太陰掩畢。甲戌,熒惑犯氐。乙亥,辰星犯填星。閏十一月壬寅,熒惑犯房。丁未,太陰犯亢。十二月甲子,太陰犯畢。丙子,太陰犯氐。戊寅,太白掩建星。
二年二月己巳,太陰犯亢。辛未,太陰犯氐。庚辰,太陰犯太白。三月戊戌,太陰犯氐。己亥,熒惑犯歲星。丙午,熒惑犯壘壁陣。五月辛卯,太陰犯亢。六月乙卯,太白犯井。癸酉,辰星犯輿鬼。乙亥,太陰掩畢。八月乙亥,太陰犯軒轅。丁丑,太陰犯右執法。九月丙午,太陰犯進賢。十月壬申,太陰犯左執法。十一月己亥,太陰犯右執法。庚子,太陰犯上相。辛丑,熒惑犯外屏。十二月庚申,太陰犯參。癸亥,辰星犯歲星。辛未,太白犯壘壁陣。
三年正月壬辰,太陰犯軒轅御女。甲午,太陰犯右執法。丙申,太陰犯平道。二月辛亥,熒惑犯月星。庚申,熒惑犯天街。太陰犯軒轅少民。壬戌,太陰犯左執法。甲戌,太白犯月星。三月甲申,太陰犯井。庚寅,太陰犯氐。丙申,太陰犯南斗。丁未,太白犯井。甲寅,太陰犯軒轅御女。戊辰,太白晝見。五月乙酉,太陰犯平道。癸巳,熒惑犯輿鬼。六月乙卯,太陰犯氐。七月戊寅,太陰犯右執法。己卯,太陰犯上相。八月甲子,太白犯軒轅太民。乙丑,太陰掩畢大星。〔九月〕辛巳,太陰犯建星。辛卯,太陰犯天廩。十月甲辰朔,太白經天。丙午,太白犯左執法。癸丑,熒惑犯亢。十一月甲戌朔,太白犯亢。丁亥,太陰犯畢。十二月甲辰朔,太陰犯羅堰。庚申,太陰犯軒轅大星。辛酉,太白犯填星。丙寅,太白犯氐。
四年二月甲子,太陰犯填星。三月丙戌,太陰犯太微上將。四月甲寅,太陰犯亢。熒惑犯壘壁陣。五月癸未,太陰犯氐。乙未,太陰犯太微東垣上相。六月庚戌,太陰犯氐。七月癸巳,太陰掩畢。丁酉,太陰犯鬼宿距星。閏七月丙寅,太陰犯軒轅。九月乙卯,太陰犯畢。十月丙申,太白犯壘壁陣。十一月甲寅,太陰犯輿鬼。十二月庚辰,太白經天。癸未,亦如之。甲申,太陰犯太微西垣上將。壬辰,太白經天。
仁宗皇慶元年正月癸丑,太陰犯太微東垣上相。二月壬午,太陰犯亢。三月丁酉朔,熒惑犯東井。壬寅,太陰犯東井。四月丙子,太白晝見。壬午,熒惑犯輿鬼。癸未,熒惑犯積屍氣。庚寅,太白經天。六月己巳,太陰犯天關。七月戊午,太陰犯東井。八月戊辰,太白犯軒轅。辛未,太陰犯填星。壬午,辰星犯右執法。乙酉,太白犯右執法。丁亥,辰星犯左執法。九月丁巳,太白犯亢。十月丁亥,太陰犯平道。戊子,太陰犯亢。十一月己亥,太陰掩壘壁陣。十二月甲申,熒惑、填星、辰星聚斗。戊子,太陰犯熒惑。
二年正月戊申,太陰犯三公。三月庚子,熒惑犯壘壁陣。丁未,彗出東井。七月己丑朔,歲星犯東井。辛卯,太白晝見。乙未、丙辰,皆如之。丁巳,太白經天。八月戊午朔,太白晝見。壬戌,歲星犯東井。壬午,太陰犯輿鬼。
延祐元年二月癸酉,熒惑犯東井。三月壬辰,太陰掩熒惑。閏三月辛酉,太陰犯輿鬼。丙寅,太陰犯太微東垣。五月戊午,辰星犯輿鬼。六月乙未,熒惑犯右執法。十月庚戌,辰星犯東咸。十二月甲午,太陰犯輿鬼。癸卯,太陰犯房。甲辰,太陰犯天江。
二年正月乙卯,歲星犯輿鬼。己未,太白晝見。癸亥,太陰犯軒轅。丁卯,太陰犯進賢。二月戊子,太白晝見。癸巳,太白經天。丙午,亦如之。三月丙辰,太陰色赤如赭。四月庚子,太陰犯壘壁陣。五月辛酉,太陰犯天江。庚午,太白晝見。六月甲申,太白晝見。是夜,太陰犯平道。癸卯,太白犯東井。丙午,辰星犯輿鬼。九月己酉,太陰犯房。辛酉,太白犯左執法。十月丙子朔,客星見太微垣。十一月丙午,客星變為彗,犯紫微垣,歷軫至壁十五宿,明年二月庚寅乃滅。
三年九月癸丑,太白晝見。丙寅,太白經天。十月甲申,太白犯斗。
四年三月乙酉,太陰犯箕。六月乙巳,太陰犯心。八月丙申,熒惑犯輿鬼。壬子,太陰犯昴。九月庚午,太陰犯斗。
六年正月戊寅,太陰犯心。二月己亥,太陰犯靈台。三月己巳,太陰犯明堂。癸酉,太陰犯日星。甲戌,太陰犯心。五月辛酉,太陰犯靈台。丁卯,太陰犯房。丙子,太陰犯壘壁陣。六月己亥,歲星犯東咸。七月壬戌,太陰犯心。丙子,太白犯太微垣右執法。八月乙酉,熒惑犯輿鬼。閏八月丙辰,辰星犯太微垣右執法。丁巳,太陰犯心。癸亥,熒惑犯軒轅。甲子,太陰犯壘壁陣。乙亥,太白犯東咸。十月癸亥,熒惑犯太微垣左執法。乙丑,太陰犯昴。戊辰,太陰犯東井。庚午,太白晝見。辛未,太陰犯軒轅。辛卯,熒惑犯進賢。庚子,太陰犯明堂。十二月丙寅,太陰犯軒轅。
七年正月乙未,太陰犯明堂上星。癸卯,太陰犯斗宿東星。二月辛酉,太陰犯軒轅御女。壬戌,太陰犯靈台。丁卯,太陰犯日星。庚午,太陰犯斗宿距星。三月戊子,太陰犯酒旗上星。熒惑犯進賢。庚寅,太陰犯明堂上星。四月甲寅,太白犯填星。壬戌,太陰犯房宿距星。五月庚寅,太陰犯心宿東星。癸巳,太陰犯狗宿東星。丙申,太白犯畢宿距星。六月庚申,太陰犯斗宿東星。癸亥,太陰犯壘壁陣西二星。丁卯,太白犯井宿東扇第三星。辛未,太陰犯昴宿。七月丁亥,太陰犯斗宿東三星。戊戌,熒惑犯房宿上星。己亥,太陰犯昴宿距星。八月丙辰,太白犯靈台上星。乙丑,熒惑犯天江。丁卯,太白犯太微垣右執法。壬申,太陰犯軒轅御女。九月乙酉,太陰犯壘壁陣西二星。丙戌,熒惑犯斗宿。癸巳,太陰犯昴宿東星。己亥,太白犯亢星。十月庚戌,太陰犯熒惑於斗。癸亥,太陰犯井宿。十一月癸卯,熒惑犯壘壁陣。乙卯,太陰掩昴宿。戊午,太陰犯井宿東星。庚申,太陰犯鬼宿。
英宗至治元年正月乙未,太陰掩房宿距星。甲辰,辰星犯外屏西第一星。辰星、太白、熒惑、填星聚於奎宿。二月壬子,太白、熒惑、填星聚於奎宿。辛酉,太白犯熒惑。癸亥,太陰犯心宿大星,又犯心宿東星。三月丁丑,太陰掩昴宿。四月戊午,太陰犯心宿大星。庚申,太陰犯斗宿東第三星。五月戊寅,太白犯鬼宿積屍氣。太陰犯軒轅右角。庚辰,太陰犯明堂中星。六月己未,太陰犯虛梁東第二星。辛酉,太白經天。七月癸巳,太陰犯昴宿。八月丁未,太陰犯心宿前星。己酉,太陰犯斗宿西第二星。壬子,熒惑犯軒轅大星。九月乙亥,熒惑犯靈台東北星。壬午,熒惑犯太微西垣上將。丁酉,熒惑犯太微垣右執法。十月甲辰,太白經天。戊申,熒惑犯太微垣左執法。十一月辛未,熒惑犯進賢。丙子,太陰犯虛梁東第一星。戊寅,辰星犯房宿上星。丙戌,太陰犯井宿東扇北第二星。己丑,太陰犯酒旗西星,又犯軒轅右角。辛卯,太陰犯明堂中星。己亥,太白犯西咸南第一星。十二月甲辰,熒惑犯亢宿南第一星。庚戌,太陰犯昴宿東第一星。辛酉,熒惑入氐宿。
二年正月丁丑,太陰犯昴宿距星。庚辰,太白犯建星西第二星。辛巳,太白犯建星西第三星。辛卯,太陰犯心宿大星。甲午,熒惑犯房宿上星。丁酉,太白犯牛宿南第一星。二月己亥朔,熒惑犯鍵閉星。丙午,熒惑犯罰星南一星。戊申,太陰犯井宿東扇北第二星。庚戌,熒惑犯東咸北第二星。辛亥,太陰犯酒旗西第一星及軒轅右角星。壬子,太白犯壘壁陣西方第二星。癸丑,太陰犯明堂中星。己未,太陰犯天江南第一星。壬戌,太白犯壘壁陣第六星。五月丙子,熒惑退犯東咸南第一星。六月壬申,熒惑犯心宿距星。七月己亥,熒惑犯天江南第一星。戊午,太陰犯井宿鉞星。九月己未,太陰犯明堂中星。十月庚辰,太陰犯井宿距星。辛巳,太陰犯井宿東扇北第二星及第三星。己丑,熒惑犯壘壁陣西第六星。十一月甲辰,太白犯壘壁陣第一星。乙巳,熒惑犯壘壁陣西第八星。戊申,太陰掩井宿東扇北第二星。己未,太陰犯東咸南第一星。庚申,太陰犯天江上第二星。辛酉,熒惑犯歲星。十二月乙丑,太白、歲星、熒惑聚於室。太白犯壘壁陣西第八星。乙亥,太陰掩井宿距星。戊寅,太白犯歲星。己丑,熒惑犯外屏西第三星。太陰犯建星西第二星。
三年正月壬寅,太陰犯鉞星,又犯井宿距星。癸卯,太陰犯井宿東扇南第二星。二月癸亥朔,熒惑、太白、填星聚於胃宿。癸酉,太白犯昴宿。辛巳,太陰犯東咸南第一星、第二星。五月戊戌,太白經天。癸卯,太陰犯房宿第二星。庚戌,太白犯畢宿右股第三星。六月癸未,填星犯畢宿距星。九月辛卯,填星退犯畢。十月己巳,太白犯亢。丙子,太白犯氐。十一月己丑朔,熒惑犯亢。庚寅,太白犯鈎鈐。乙未,太白犯東咸。壬寅,熒惑犯氐。十二月己巳,辰星犯壘壁陣。辛未,熒惑犯房。辛巳,熒惑犯東咸。
泰定帝泰定元年五月丙午,太白犯鬼宿。丁未,太白又犯鬼宿積屍氣。十月丙寅,太白犯斗宿距星。己巳,太白入斗宿魁。太陰犯填星。庚午,太白犯斗。壬午,熒惑犯壘壁陣。十二月庚午,熒惑犯外屏。乙亥,太白經天。
二年正月丙戌,辰星犯天雞。壬寅,太白犯建星。二月庚寅,熒惑、歲星、填星聚於畢宿。六月丙戌,填星犯井宿鉞星。丙午,填星犯井宿。八月癸巳,歲星犯天樽。十月壬辰,熒惑犯氐宿。癸巳,填星退犯井宿。十一月戊午,填星退犯井宿鉞星。十二月乙酉,熒惑犯天江。辰星犯建星。甲午,太白犯壘壁陣。
三年正月辛酉,太白犯外屏。三月丙午,填星犯井宿鉞星。戊辰,熒惑犯壘壁陣。填星犯井宿。庚午,填星、太白、歲星聚於井。四月戊戌,太白犯鬼宿。壬寅,熒惑犯壘壁陣。七月戊辰,太白經天,至於十二月。九月壬戌,太白犯太微垣右執法。十月辛巳,太白犯進賢。
四年正月己酉,太白犯牛宿。三月丁卯,熒惑犯井宿。九月壬子,太白犯房宿。閏九月己巳,太白經天,至十二月。十月乙巳,晝有流星。戊午,辰星犯東咸。十一月癸酉,太白犯壘壁陣。熒惑犯天江。十二月己未,歲星退犯太微西垣上將。
致和元年二月壬戌,太白晝見。五月庚辰,流星如缶大,光明燭地。七月丙戌,太白犯軒轅大星。
文宗天曆元年九月庚辰,太白犯亢宿。
二年正月甲子,太白犯壘壁陣。二月己酉,熒惑犯井宿。五月庚申,太白犯鬼宿積屍氣。六月丁未,太白晝見。七月癸亥,太白經天。十一月癸酉,太陰犯填星。
至順元年七月庚午,歲星犯氐宿。八月戊辰,太白犯氐宿。九月己丑,熒惑犯鬼宿。甲午,熒惑犯鬼宿。十一月甲申,熒惑退犯鬼宿。丙戌,太白犯壘壁陣。
二年二月壬子,太白晝見。三月丙子朔,熒惑犯鬼宿。己卯,熒惑犯鬼宿積屍氣。五月丁丑,熒惑犯軒轅左角。甲午,太白犯畢宿。庚子,太陰犯太白。辛丑,太白經天。六月丁未,太白晝見。丁卯,太陰犯畢。太白犯井。八月乙卯,太白犯軒轅大星。庚申,太白犯軒轅左角。九月丙子,太白犯填星。十一月壬申朔,太白犯鈎鈐。
三年五月癸酉,熒惑犯東井。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12-6-18 11:00 | 顯示全部樓層
<div class="feature"> 元史  卷四十九‧志第二  天文二 月五星凌犯及星變下
順帝元統元年正月癸酉,太白晝見。二月戊戌,亦如之。己亥,填星退犯太微東垣上相。丙辰,太陰犯天江下星。三月戊寅,太陰犯太微東垣上相。五月丁酉,熒惑犯太微垣右執法。六月丁丑,太陰犯壘壁陣西第二星。七月己亥,太陰犯房宿北第二星。九月甲午,太陰犯東咸西第一星。填星犯進賢。乙未,太陰犯天江下星。丁巳,太陰犯填星。己未,太陰犯氐宿距星。十月甲子,太陰入犯斗宿魁東北星。十一月甲午,太陰犯壘壁陣西方第二星。辛亥,太陰犯太微東垣上相。壬子,太陰犯填星。癸丑,太陰犯亢宿南第一星。十二月癸酉,太陰犯鬼宿東北星。乙亥,太白犯壘壁陣西第八星。太陰犯軒轅夫人星。己卯,太陰犯進賢。癸未,太陰犯東咸西第二星。
二年正月壬寅,太陰犯軒轅夫人星。庚戌,太陰犯房宿北第二星。二月癸酉,太陰犯太微東垣上相。丁亥,太白經天。三月辛丑,太陰犯進賢,又犯填星。四月丁丑,太白經天。戊寅,太白晝見。辛巳、壬午,皆如之。壬午夜,太白犯鬼宿積屍氣。七月己亥,太白經天。甲辰,亦如之。丙午,復如之。己酉,太白晝見。夜,流星如酒杯大,色赤,尾跡約長五尺余,光明燭地,起自天津之側,沒於離宮之南。庚戌,太白經天。壬子,熒惑入犯鬼宿積屍氣。癸丑,太白經天。甲寅,亦如之。八月丙辰朔,太白經天。丁巳、戊午、己未,亦如之。癸亥、丙寅、戊辰、辛未、壬申、癸酉、甲戌、丁丑、己卯,皆如之。己卯夜,太白犯軒轅御女星。庚辰,太白經天。壬午,亦如之。九月庚寅,太白經天。壬辰,太陰入南斗魁。癸巳,太陰犯狗國東星。太白犯靈台中星。甲午,太白經天。乙未,亦如之。己亥、壬寅,皆如之。乙巳,太白犯太微垣右執法。壬子,太白犯太微垣左執法。十月癸亥,熒惑犯太微西垣上將。太白犯進賢。乙亥,太陰犯軒轅夫人星。太白犯填星。十一月乙未,填星犯亢宿距星。庚戌,熒惑犯太微東垣上相。
仍改至元元年二月甲戌,熒惑逆行入太微垣。四月壬戌,太陰犯太微垣左執法。五月癸卯,太陰犯壘壁陣東方第四星。六月壬戌,太陰犯心宿大星。七月乙未,太陰犯壘壁陣西方第二星。八月辛亥,熒惑犯氐宿東南星。九月丁亥,太陰入魁,犯斗宿東南星。庚寅,太陰犯壘壁陣西方第二星。十月甲寅,熒惑犯斗宿西第二星。庚申,太陰犯壘壁陣東方東第二星。甲子,太陰犯昴宿西第二星。丁卯,太白犯斗宿魁第三星。戊辰,太白晝見。十一月甲申,太白經天。丙戌,亦如之。己丑,辰星犯房宿上星及鈎鈐星。丙申,太陰犯鬼宿東北星。己亥,太陰犯太微西垣上將。庚子,太陰犯太微垣左執法。十二月壬子,太陰犯壘壁陣西方第二星。辛酉,太白犯壘壁陣東方第六星。甲子,太白經天。乙丑,太陰犯軒轅夫人星。丙寅,太白經天。丁卯,亦如之。太陰犯太微垣右執法。庚午,太白經天。壬申,亦如之。癸酉,歲星晝見。乙亥,太白、歲星皆晝見。戊寅,太白經天。歲星晝見。閏十二月乙酉,熒惑犯壘壁陣西第八星。庚子,太陰犯心宿大星。壬寅,太陰犯箕宿距星。癸卯,太陰犯斗宿魁東南星。
二年正月壬戌,太陰犯太微垣右執法。甲子,太陰犯角宿距星。丁卯,太陰犯房宿距星。二月辛巳,太陰犯昴宿距星。甲申,太白經天。己丑,太陰犯太微西垣右執法。三月壬戌,太陰犯心宿距星。甲子,太陰犯箕宿距星。乙丑,太陰犯斗宿東南星。四月丙戌,太陰犯角宿距星。五月庚戌,太陰犯靈台西第一星。丙辰,太白晝見。丁巳,亦如之。六月戊子,太白犯井宿東扇北第二星。七月己酉,太白犯鬼宿東南星。乙卯,太白犯熒惑。八月己卯,太陰犯心宿東第一星。辛巳,太陰犯箕宿東北星。九月庚戌,熒惑犯太微西垣上將。十月丙子,熒惑犯太微垣左執法。丁亥,太陰犯昴宿。己亥,熒惑犯進賢。十一月己酉,太陰犯壘壁陣西第八星。己未,太陰犯鬼宿積屍氣。丁卯,太陰犯房宿距星。
三年三月辛亥,太陰犯靈台上星。四月辛卯,太陰犯壘壁陣西方第五星。庚子,太白晝見。五月壬寅,太白犯鬼宿東北星。乙巳,太陰犯軒轅左角。戊申,太白晝見。壬子,太陰犯心宿後星。戊午,太白晝見。己未,太陰犯壘壁陣西方第六星。辛酉,太白晝見。丁卯,彗星見於東北,如天船星大,色白,約長尺余,彗指西南,測在昴五度。六月庚午,太白經天。辛未,亦如之。甲戌,復如之。乙亥,太白犯靈台上星。己卯,太白經天。夜,太白犯太微西垣上將。壬午,太白晝見。太陰犯斗宿魁尖星。丁亥,太白犯太微垣右執法。己丑,太白晝見。庚寅,亦如之。七月癸卯,太白經天。乙巳,亦如之。丙午,復如之。庚戌,太白晝見。甲寅,太白經天。辛酉,太白晝見。壬戌,太白經天。癸亥、甲子,皆如之。八月庚午,彗星不見。其星自五月丁卯始見,戊辰往西南行,日益漸速,至六月辛未,芒彗愈長,約二尺余,丁丑掃上丞,己卯光芒愈甚,約長三尺余,入圜衛,壬午掃華蓋、槓星,乙酉掃鈎陳大星及天皇大帝,丙戌貫四輔,經樞心,甲午出圜衛,丁酉出紫微垣,戊戌犯貫索,掃天紀,七月庚子掃河間,癸卯經鄭晉,入天市垣,丙午掃列肆,己酉太陰光盛,微辨芒彗,出天市垣,掃梁星,至辛酉,光芒微小,瞻在房宿鍵閉之上、罰星中星正西,難測,日漸南行,至是凡見六十有三日,自昴至房,凡歷一十五宿而滅。甲戌,太陰犯心宿後星。九月己亥,熒惑犯斗宿西第二星。甲辰,太陰犯斗宿魁第二星。丁未,太陰犯壘壁陣西第一星。己酉,太陰犯壘壁陣西第八星。辛酉,太陰犯軒轅大星。十月庚午,太白晝見。丙子,太陰犯壘壁陣西方第七星。壬午,太陰犯昴宿上行星。丁亥,太白晝見。太陰犯鬼宿積屍氣。庚寅,太白晝見。辛卯,亦如之。丙申,復如之。十一月丁酉,太白經天。戊戌,太白犯亢宿距星。己亥,太白經天。壬寅,太陰犯熒惑。癸卯,太陰犯壘壁陣西第六星。丁未,填星犯鍵閉。辛亥,太陰犯五車東南星。甲寅,太陰犯鬼宿西北星。丙辰,太陰犯軒轅左角。丁巳,太白經天。太陰犯太微垣三公東南星。戊午,太白經天。癸亥,亦如之。甲子、乙丑,皆如之。十二月己巳,歲星退犯天樽東北星。填星犯罰星南第一星。甲戌,熒惑犯壘壁陣東第五星。太白犯東咸上星。
四年正月癸卯,太白犯建星西第二星。甲辰,太白犯建星西第三星。丙午,太陰犯五車東南星。辛亥,太陰犯軒轅左角。己未,填星犯東咸上星。庚申,太陰入斗魁。太白犯牛宿。二月戊寅,太陰犯軒轅大星。己卯,太陰犯靈台中星。三月戊申,填星退犯東咸上星。六月辛巳,填星退犯鍵閉星。閏八月己亥,填星犯罰星南第一星。太陰犯斗宿南第二星。庚戌,太陰犯昴宿南第二星。乙卯,太陰犯鬼宿東南星。九月丙寅,太陰犯斗宿距星。戊辰,太白犯東咸上第二星。癸酉,奔星如酒杯大,色白,起自右旗之下,西南行,沒於近濁。甲申,太陰犯軒轅御女。乙酉,太陰犯靈台南第一星。庚寅,太白犯斗宿北第二星。十月辛亥,太陰犯酒旗上星。十一月辛未,熒惑犯氐宿距星。丁丑,太陰犯鬼宿東南星。戊寅,太白犯壘壁陣西第六星。十二月庚子,熒惑犯房宿上星。癸卯,太白經天。己酉、庚戌、辛亥,皆如之。壬子,熒惑犯東咸上第二星。乙卯,太白犯外屏西第二星。太陰犯斗宿距星。丙辰,太白經天。
五年正月庚午,太陰犯井宿東扇上星。乙亥,熒惑犯天江上星。二月甲午,太陰犯昴宿上西第一星。壬寅,太陰犯靈台下星。四月壬寅,太陰犯日星及犯房宿距星。五月庚午,太陰犯心宿後星。壬申,太陰犯斗宿西第四星。丙子,太白犯畢宿右股西第三星。六月甲辰,熒惑退入南斗魁內。七月辛酉,熒惑犯南斗魁尖星。壬戌,亦如之。甲子,復如之。太陰犯房宿距星。甲戌,太白經天。乙亥、丙子,亦如之。戊寅、乙酉、丙戌,皆如之。八月戊子,太白經天。己丑、庚寅、辛卯,皆如之。甲午,太陰犯斗宿西第四星。丁酉,太白犯軒轅大星。戊戌,太白經天。己亥,亦如之。壬寅、甲辰,皆如之。乙巳,太陰犯昴宿上行西第三星。九月戊午,太白經天。己未,亦如之。十月己亥,熒惑犯壘壁陣西方第六星。十一月丁巳,熒惑犯壘壁陣東方第五星。十二月甲午,太陰犯昴宿距星。癸卯,熒惑犯外屏西第三星。
六年正月丁卯,太陰犯鬼宿距星。乙亥,太陰犯房宿距星。二月己丑,太陰犯昴宿。丙申,太陰犯太微西垣上將。癸卯,太陰犯心宿大星。丁未,太陰犯羅堰南第一星。戊申,熒惑犯月星。己酉,彗星如房星大,色白,狀如粉絮,尾跡約長五寸余,彗指西南,測在房七度,漸往西北行。太陰犯虛梁南第二星。三月癸亥,太陰犯軒轅右角。庚午,太陰犯房宿距星。壬申,太陰犯南斗杓第二星。丙子,太陰犯虛梁南第一星。戊寅,太白犯月星。辛巳,是夜彗星不見。自二月己酉至三月庚辰,凡見三十二日。四月乙巳,太陰犯雲雨西北星。五月丁卯,太陰犯斗宿西第二星。辛未,太陰犯虛梁西第二星。六月癸卯,太白晝見。己酉,亦如之。辛亥,復如之。辛亥夜,太白犯歲星。又,太白、歲星皆犯右執法。七月甲寅,太白晝見。丁巳,亦如之。庚申,太陰犯心宿距星。又犯心中央大星。壬戌,太白晝見。癸亥,亦如之。甲子,太陰犯羅堰。乙丑,太白晝見。丙寅,亦如之。癸酉,復如之。九月辛酉,太陰犯虛梁北第一星。丁卯,太陰犯昴宿距星。熒惑犯歲星。甲戌,太陰犯軒轅右角。十月丁酉,太白入南斗魁。己亥,太白犯斗宿中央東星。十一月乙卯,太陰犯虛梁西第一星。戊午,熒惑犯氐宿距星。丙寅,辰星犯東咸上第一星。戊寅,辰星犯天江北第一星。十二月癸未,太陰犯虛梁北第一星。乙酉,太陰犯土公東星。丁亥,熒惑犯鈎鈐南星。乙未,熒惑犯東咸北第二星。戊戌,太陰犯明堂星。
至正元年正月甲寅,熒惑犯天江上星。庚申,太陰犯井宿東扇北第二星。辛未,太陰犯心宿距星。癸酉,太陰犯斗宿北第二星。甲戌,太白晝見。乙亥、丙子、丁丑,皆如之。二月己卯,太白晝見。庚辰,亦如之。丙戌,復如之。癸巳,太陰犯明堂東南星。三月癸酉,太陰犯雲雨西北星。六月庚午,太陰犯井宿距星。七月乙酉,太陰犯填星。庚寅,太陰犯雲雨西北星。九月庚辰,太陰犯建星南第二星。壬辰,太陰犯鉞星,又犯井宿距星。十月乙卯,歲星犯氐宿距星。丁巳,太陰犯月星。十一月己亥,太陰犯東咸南第一星。庚子,太陰犯天江北第二星。十二月丁巳,太白犯壘壁陣東方第五星。
二年正月戊子,太陰犯明堂北第二星。甲午,熒惑犯月星。三月戊子,太陰犯房宿北第二星。四月庚申,太陰犯羅堰上星。五月甲申,太白經天。七月乙未,太陰掩太白。丁酉,太白晝見。八月丙午,太白晝見。九月丁丑,太陰犯羅堰北第一星。戊子,太陰犯井宿東扇南第一星。十月癸卯,太陰犯建星北第三星。甲寅,太陰犯天關。十一月辛卯,歲星、熒惑、太白聚於尾宿。
三年二月甲辰,太陰犯井宿西扇北第二星。填星犯牛宿南第一星。熒惑犯羅堰南第一星。乙卯,太陰犯氐宿東南星。三月壬午,太陰犯氐宿東南星。七月庚辰,太白犯右執法。
四年十二月壬戌,太陰犯外屏西第二星。
七年七月丙辰,太陰犯壘壁陣東第四星。十一月庚戌,太陰犯天廩西北星。
八年二月庚辰,太陰犯軒轅左角。癸未,太陰犯平道東星。三月丙辰,太陰犯建星西第一星。八月丙子,太陰犯壘壁陣西方第五星。九月己未,太陰犯靈台東北星。
九年正月庚戌,太白犯建星東第三星。辛亥,太陰犯平道西星。二月甲申,太陰犯建星西第二星。三月己亥,太白犯壘壁陣東方第六星。七月丙午,太陰犯壘壁陣東方南第一星。癸丑,太陰犯天關。九月丙戌,熒惑犯靈台上星。十一月戊辰,太陰犯畢宿左股北第三星。庚辰,太白犯壘壁陣西方第二星。十二月戊戌,太白犯壘壁陣東方第五星。
十年正月壬申,太陰犯熒惑。二月辛丑,太陰犯平道東星。甲辰,太陰犯鍵閉。三月己卯,熒惑犯太微西垣上將。四月丙午,太白犯鬼宿西北星。七月辛酉,太陰犯房宿北第一星。辛未,太白晝見。壬申、丁丑、壬午,皆如之。八月癸未朔,太白晝見。丁酉,亦如之。九月癸丑朔,太白晝見。壬戌,熒惑犯天江南第二星。十月癸巳,歲星犯軒轅大星。丙申,太陰犯昴宿右股東第二星。十一月戊辰,太陰犯鬼宿東北星。十二月乙未,太陰犯鬼宿西北星。
十一年正月丙辰,辰星犯牛宿西南星。二月庚寅,太陰犯鬼宿東北星。乙未,太陰犯太微東垣上相。丁酉,太陰犯亢宿距星。三月丁卯,太陰犯東咸第二星。戊辰,太陰犯天江西第一星。七月己未,太陰犯斗宿東第三星。壬戌,太白犯右執法。甲子,太陰犯壘壁陣東方第一星。己巳,太白犯太微垣左執法。熒惑入犯鬼宿積屍氣。八月乙酉,太陰犯天江南第二星。九月乙卯,辰星犯太微垣左執法。丁巳,太白犯房宿第二星。戊辰,太陰犯鬼宿東北星。十月戊寅,熒惑犯太微西垣上將。辛巳,太陰犯斗宿距星。乙酉,太白犯斗宿西第二星。己丑,太白晝見。熒惑犯歲星。辛卯,太白犯斗宿西第四星。癸巳,歲星犯右執法。丙午,熒惑犯太微垣左執法。十一月辛亥,孛星見於奎宿。癸丑,孛星見於婁宿。甲寅,孛星見於胃宿。乙卯,亦如之。丙辰,孛星見於昴宿。丁巳,太陰犯填星。孛星微見於畢宿。丁卯,太白晝見。庚午,歲星晝見。十二月丙子,太白晝見。丁丑,太白經天。庚辰,亦如之。夜,太白犯壘壁陣西第六星。甲申,太陰犯填星。丙戌,太白經天。夜,太白犯壘壁陣西第七星。辛卯,太白經天。壬辰,亦如之。甲午,復如之。丁酉,太白晝見。太陰犯熒惑。庚子,太白經天。辰星犯天江西第二星。辛丑,太白經天。壬寅,太白晝見。
十二年正月乙丑,太陰犯熒惑。己巳,歲星犯右執法。二月庚寅,太陰犯太微東垣上相。癸巳,太陰犯氐宿距星。三月戊午,太陰犯進賢。壬戌,太陰犯東咸西第一星。戊辰,太白晝見。五月癸酉,太白犯填星。六月辛亥,太白犯井宿東第二星。七月丁酉,辰星犯靈台北第二星。八月丁卯,太白犯歲星。九月壬辰,太陰犯軒轅南第三星。十月戊午,太陰犯鬼宿東北星。甲子,太陰犯歲星。乙丑,太陰犯亢宿南第一星。十一月庚寅,太陰犯太微東垣上相。
十三年正月乙酉,太陰犯太微東垣上相。戊戌,熒惑、太白、辰星聚於奎宿。二月己酉,太陰犯軒轅南第三星。庚戌,太白犯熒惑。壬子,太陰犯太微東垣上相。四月辛丑,太白犯井宿東扇北第一星。辛亥,太陰犯房宿北第二星。五月乙亥,太陰犯歲星。七月戊辰,太白晝見。九月庚寅,太陰犯熒惑。壬辰,太白經天。熒惑犯左執法。十月庚子,太白經天。甲辰,歲星犯氐宿距星。癸亥,太白犯亢宿距星。十一月壬申,太陰犯壘壁陣東方第四星。十二月丁酉,太白犯東咸北第一星。庚子,熒惑入氐宿。丁巳,太陰犯心宿距星。
十四年正月乙丑,熒惑犯歲星。丁卯,太白犯建星西第二星。癸酉,熒惑犯房宿北第一星。二月戊午,太白犯壘壁陣西第八星。六月甲辰,太陰入斗宿南第一星。七月乙丑,太陰犯角宿距星。壬午,太陰犯昴宿距星。十月壬子,太陰犯太微垣右執法。十一月丙子,太陰犯鬼宿東北星。十二月己亥,太陰掩昴宿。
十五年正月戊辰,太陰犯五車東南星。辛未,太陰犯鬼宿東北星。閏正月丁未,太陰犯心宿後星。丙辰,太白經天。三月庚寅,太陰犯五車東南星。五月丙申,太陰犯房宿距星。癸丑,太白經天。六月癸亥,太白經天。八月戊寅,太白晝見。九月己丑,太白晝見。夜,太白入犯太微垣左執法。庚寅,太白晝見。十月己未,太陰犯壘壁陣西方第二星。癸酉,太陰犯軒轅大星。十一月乙酉,熒惑犯氐宿距星。庚寅,填星退犯井宿東扇北第二星。己亥,太陰犯鬼宿東北星。十二月癸丑,熒惑犯房宿北第一星。
十六年正月己丑,太陰犯昴宿西第一星。四月癸亥,熒惑犯壘壁陣西方第四星。五月壬辰,太白犯鬼宿西北星。癸巳,太白犯鬼宿積屍氣。甲午,太陰入犯斗宿南第二星。丁酉,太陰犯壘壁陣西方第一星。八月丁卯,太陰犯昴宿西北星。甲戌,彗星見於正東,如軒轅左角大,色青白,彗指西南,約長尺余,測在張宿十七度一十分,至十月戊午滅跡,西北行四十餘日。十一月丁亥,流星如酒杯大,色青白,尾跡約長五尺余,光明燭地,起自西北,東南行,沒於近濁,有聲如雷。壬辰,太陰犯井宿東扇上星。
十七年二月癸丑,太陰犯五車東南星。三月甲申,太陰入犯鬼宿積屍氣,又犯東南星。壬辰,歲星犯壘壁陣西南第六星。七月癸未,太白入犯鬼宿積屍氣。甲申,太陰入犯斗宿距星。丁亥,填星入犯鬼宿距星。八月癸卯,填星犯鬼宿東南星。太白犯軒轅大星。己酉,歲星犯壘壁陣西方第六星。甲子,太陰犯五車尖星。閏九月癸卯,飛星如酒盂大,色青白,光明燭地,尾跡約長尺余,起自王良,沒於勾陳之下。丙午,太陰犯斗宿南第三星。庚申,太陰犯井宿東扇北第一星。十月乙亥,熒惑犯氐宿距星。甲申,太陰掩昴宿。十二月庚午朔,熒惑犯天江北第一星。戊寅,太白犯歲星。庚辰,太白犯壘壁陣東方第五星。甲申,太陰犯鬼宿距星。丁亥,歲星犯壘壁陣東方第五星。癸巳,太陰犯心宿後星。己亥,申時流星如金星大,尾跡約長三尺余,起自太陰近東,往南行,沒後化為青白氣。
十八年正月辛丑,填星退入犯鬼宿積屍氣。丙午,太陰犯昴宿。二月乙亥,填星入守鬼宿積屍氣。三月丁卯,太白在井宿,失行於北,生芒角。熒惑犯壘壁陣東方第六星。四月辛卯,太白入犯鬼宿積屍氣。五月壬寅,太白犯填星。壬子,太陰犯斗宿東第三星。七月丁未,太陰犯斗宿南第三星。戊申,太白晝見。八月壬申,太陰掩心宿大星。甲申,太陰掩昴宿距星。十月己卯,太陰犯昴宿距星。十一月丙午,太陰犯昴宿距星。太白犯房宿上第一星。辛酉,太陰掩心宿大星。十二月戊寅,太白生黑芒,環繞太白,乍東乍西,乍動乍靜。癸未,太白生黑芒,忽明忽暗,乍東乍西。戊子,太陰犯房宿南第二星。
十九年正月辛丑,太陰犯昴宿東第一星。癸丑,流星如酒盂大,色赤,尾跡約長五尺余,起自南河,沒於騰蛇,其星將沒,迸散隨落處有聲如雷。三月庚戌,太陰犯房宿距星。五月丙申,熒惑入犯鬼宿積屍氣。丙午,太陰犯天江南第一星。丁未,太陰犯斗宿北第二星。七月丁酉,太白犯上將。甲辰,太白犯右執法。己酉,太白犯左執法。九月甲寅,太白入犯天江南第一星。十月壬申,太白入犯斗宿南第三星。辛巳,流星如桃大,色黃潤,後離一尺又一小星相隨,色赤,尾跡通約長三尺余,起自危宿之東,緩緩東行,沒於畢宿之西。十二月戊辰,太白犯壘壁陣西方第七星。
二十年正月己亥,太陰犯井宿東扇北第二星。丙辰,熒惑犯牛宿東角星。四月丁卯,太陰犯明堂中星。癸酉,太陰犯東咸西第一星。五月癸卯,太陰犯建星西第二星。閏五月乙亥,流星如桃大,色赤,尾跡約長丈余,起自房宿之側,緩緩西行,沒於近濁。六月癸巳,太白犯井宿東扇北第二星。戊戌,太陰犯建星西第三星。七月丁丑,太陰犯井宿距星。八月辛卯,太陰犯天江北第二星。壬寅,填星犯太微西垣上將。甲辰,太陰犯井宿鉞星。十月戊子,熒惑犯井宿東扇北第一星。
二十一年正月庚申,太陰犯歲星。二月癸未,填星退犯太微西垣上將。壬寅,太陰犯天江北第一星。三月丙辰,太陰犯井宿西扇第二星。庚辰,熒惑入犯鬼宿西北星。五月壬戌,太陰犯房宿北第二星。癸酉,太白犯軒轅左角。甲戌,熒惑犯太白。六月乙未,熒惑、歲星、太白聚於翼宿。戊戌,太陰犯雲雨上二星。甲辰,太白晝見。七月丙辰,太陰犯氐宿東南星。十月甲申,太陰犯牛宿距星。十一月庚戌,太陰犯建星西第四星。癸亥,太陰犯井宿東扇北第四星。壬申,太陰犯氐宿東南星。
二十二年正月戊申朔,太白犯建星西第二星。乙卯,填星退犯左執法。二月己卯,太白犯壘壁陣西方第二星。乙酉,彗星見,光芒約長尺余,色青白,測在危七度二十分。丁酉,彗星犯離宮西星,至二月終,光芒約長二丈余。三月戊申,彗星不見星形,惟有白氣,形曲竟天,西指,掃大角。壬子,彗星行過太陽前,惟有星形,無芒,如酒杯大,昏濛,色白,測在昴宿六度,至戊午始滅跡焉。四月丁亥,熒惑離太陽三十九度,不見,當出不出。五月辛酉,太陰犯建星西第四星。六月辛巳,彗星見於紫微垣,測在牛二度九十分,色白,光芒約長尺余,東南指,西南行。戊子,彗星光芒掃上宰。七月乙卯,彗星滅跡。八月癸巳,太陰犯畢宿右股第二星。九月丁未,太白犯亢宿南第一星。己酉,太陰犯斗宿北第一星。癸亥,歲星犯軒轅大星。丙寅,熒惑犯鬼宿西北星。己巳,流星如酒杯大,色青白,光明燭地。熒惑入犯鬼宿積屍氣。十月己卯,太陰犯牛宿距星。丁亥,辰星犯亢宿南第一星。戊子,太陰犯畢宿距星。十二月壬辰,太陰犯角宿距星。
二十三年正月庚戌,歲星退犯軒轅大星。二月戊戌,太白晝見。庚子,亦如之。三月丙辰,太陰犯氐宿距星。四月辛丑,熒惑犯歲星。庚申,歲星犯軒轅大星。五月壬午,太白晝見。甲午,亦如之。乙未,熒惑犯右執法。六月乙卯,太白犯井宿西扇北第二星。壬戌,太白晝見。夜,太白入犯井宿東扇南第二星。七月乙酉,太白晝見。丙戌、辛卯,皆如之。八月壬寅,太白入犯軒轅大星。乙巳,太陰犯建星東第二星。丁未,太白犯軒轅左角。己酉,太白晝見。壬子,亦如之。丙辰,太陰犯畢宿右股北第二星。己未,太白晝見。辛酉,太白犯歲星。乙丑,太白入犯右執法。九月辛未,太白入犯左執法。乙亥,歲星入犯右執法。丁丑,辰星犯填星。丁亥,太白犯填星。辰星犯亢宿南第一星。十月癸卯,太白犯氐宿距星。戊午,太白犯房宿北第一星。十一月癸未,太陰犯軒轅右角。歲星犯太微垣左執法。
二十四年正月癸酉,太陰犯畢宿大星。戊寅,太陰犯軒轅右角。二月壬子,歲星自去年九月九日東行,入右掖門,犯右執法,出端門,留守三十餘日,犯左執法,今逆行入端門,西出右掖門,又犯右執法。太陰犯西咸南第一星。四月丁未,太陰犯西咸南第一星。癸丑,太白入犯井宿東扇北第一星。五月甲戌,太白犯鬼宿西北星。乙亥,又犯積屍氣。歲星入犯右執法。六月丁巳,太白犯右執法。七月癸亥,太白與歲星相合於翼宿,二星相去八寸余。甲子,歲星犯左執法。八月丁未,熒惑入犯鬼宿積屍氣。九月乙丑,太白晝見。甲申,太陰犯軒轅右角。戊子,熒惑入犯軒轅大星。十月丙午,太陰犯畢宿大星。己酉,太陰犯井宿東扇南第一星。丙辰,太白犯斗宿西第二星。十二月乙卯,太陰犯太白。
二十五年正月丁卯,太白晝見。戊辰,亦如之。太陰犯畢宿右股東第四星。甲戌,太白犯建星西第四星。二月丙午,太陰犯填星。三月戊辰,太白犯壘壁陣東方第五星。四月壬子,熒惑犯靈台東北星。五月辛酉,熒惑犯太微西垣上將。流星如酒杯大,色青白,光明燭地,起自房宿之側,緩緩西行,沒於太微垣右執法之下。七月丁丑,填星、歲星、熒惑聚於角、亢。己卯,太陰犯畢宿左股北第二星。八月乙未,太陰犯建星東第三星。己亥,太陰犯壘壁陣東方第六星。九月丁丑,太陰犯井宿東扇南第一星。十月辛卯,熒惑犯天江東第二星。己酉,熒惑犯斗宿杓星西第二星。太陰犯右執法。庚戌,太陰犯太微東垣上相。閏十月戊辰,太白、辰星、熒惑聚於斗宿。太陰犯畢宿右股北第四星,又犯左股北第三星。壬申,太白犯辰星。十一月己丑,太白犯熒惑。太陰犯壘壁陣東方第五星。丙申,太陰犯畢宿大星。癸卯,太陰犯太微西垣上將。十二月丙辰,太陰犯太白。癸亥,太陰犯畢宿右股第二星。庚午,歲星掩房宿北第一星。辛未,太陰犯太微垣右執法。
二十六年正月戊戌,太陰犯太微西垣上將。辛丑,太陰犯亢宿距星。二月戊午,太陰犯畢宿大星。丁丑,歲星退行,犯房宿北第一星。歲星守鈎鈐。三月甲午,太陰犯左執法。四月己未,太陰犯軒轅大星。乙丑,太陰犯西咸西第一星。丙子,太白入犯鬼宿積屍氣。六月癸酉,流星如酒杯大,色青白,尾跡約長尺余,起自心宿之側,東南行,光明燭地,沒於近濁。七月丁酉,熒惑犯鬼宿積屍氣。甲辰,太白晝見。丙午、丁未、戊申,皆如之。八月辛亥,太白晝見。己未,太陰掩牛宿南三星。庚午,歲星犯鈎鈐。乙亥,太陰掩軒轅大星。九月壬辰,太白犯太微垣右執法。庚子,孛星見於紫微垣北斗權星之側,色如粉絮,約斗大,往東南行,過犯天棓星。辛丑,孛星測在尾十八度五十分。壬寅,孛星測在女二度五十分。癸卯,孛星測在女九度九十分。甲辰,孛星測在虛初度八十分。太陰犯太微西垣上將。乙巳,孛星出紫微垣北斗權星、玉衡之間,在於軫宿,東南行,過犯天棓,經漸台、輦道,去虛宿、壘壁陣西方星,始消滅焉。丙午,熒惑犯太微西垣上將。十一月乙酉,太白犯填星。丁亥,太白犯房宿北第一星。戊子,熒惑犯太微東垣上相。太白犯鍵閉。己丑,流星如酒杯大,分為三星,緊相隨,前星色青明,後二星色赤,尾跡約長二丈余,起自東北,緩緩往西南行,沒於近濁。庚寅,太陰犯畢宿右股北第四星。丙申,太白、歲星、辰星聚於尾宿。庚子,太陰犯太微東垣上相。辛丑,填星犯房宿北第一星。甲辰,太白犯歲星。十二月戊午,太陰犯畢宿大星。庚申,太陰犯井宿西扇北第二星。乙丑,太陰犯軒轅左角。丙寅,太陰犯太微西垣上將。辛未,太陰犯西咸西第一星。甲戌,太陰犯建星西第三星。
二十七年正月癸巳,太陰犯太微西垣上將。二月乙卯,太陰犯井宿西扇北第二星。三月辛巳,填星退犯鍵閉星。四月丙寅,太陰犯壘壁陣西方第四星。六月乙卯,太陰犯氐宿東北星。辛未,太陰犯井宿西扇北第二星。七月壬辰,熒惑犯氐宿東南星。丙申,太陰犯畢宿大星。己亥,太陰犯井宿東扇南第二星。八月庚戌,熒惑犯房宿北第二星。癸丑,太陰犯建星西第二星。九月丁丑,填星犯房宿北第一星。熒惑犯天江南第二星。乙酉,太陰犯壘壁陣東方第六星。辛卯,填星犯鍵閉。太陰犯畢大星。癸巳,太陰犯井宿西扇北第二星。丁酉,熒惑犯斗宿西第二星。十月戊午,太陰犯畢宿右股西第二星。辛酉,太陰犯井宿東扇南第三星。癸亥,太陰犯鬼宿西南星。丁卯,歲星、太白、熒惑聚於斗宿。十一月戊寅,太白晝見。庚辰,太陰犯壘壁陣東方南東第一星。
余見本紀。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12-6-18 11:00 | 顯示全部樓層
<div class="feature"> 元史  卷五十‧志第三上  五行一 人與天地,參為三極,災祥之興,各以類至。天之五運,地之五材,其用不窮,其初一陰陽耳,陰陽一太極耳。而人之生也,全付畀有之,具為五性,著為五事,又著為五德。修之則吉,不修則凶,吉則致福焉,不吉則致極焉。征之於天,吉則休徵之所應也,不吉則咎徵之所應也。天地之氣,無感不應,天地之氣應,亦無物不感,而況天子建中和之極,身為神人之主,而心範圍天地之妙,其精神常與造化相流通,若桴鼓然。故軒轅氏治五氣,高陽氏建五官,夏后氏修六府,自身而推之於國,莫不有政焉。其後箕子因之,以衍九疇,其言天人之際備矣。漢儒不明其大要,如夏侯勝、劉向父子,競以災異言之,班固以來採為五行志,又不考求向之論著本於伏生。生之大傳言:「六沴作見,若是共御,五福乃降;若不共御,六極其下。禹乃共辟厥德,爰用五事,建用王極。」後世君不建極,臣不加省,顧乃執其類而求之,惑矣。否則判而二焉,如宋儒王安石之論,亦過也。天人感應之機,豈易言哉!故無變而無不修省者,上也;因變而克自修省者,次之;災變既形,修之而莫知所以修,省之而莫知所以省,又次之;其下者,災變並至,敗亡隨之,訖莫修省者,刑戮之民是已。歷考往古存亡之故,不越是數者。
元起朔漠,方太祖西征,角端見於東印度,為人語云「汝主宜早還」,意者天告之以止殺也。憲宗討八赤蠻於寬田吉思海,會大風,吹海水盡涸,濟師大捷,憲宗以為「天導我也」。以此見五方不殊性,其於畏天,有不待教而能者。世祖兼有天下,方地既廣,郡邑災變,蓋不絕書,而妖孽禍眚,非有司言狀,則亦不得具見。
昔孔子作春秋,所紀災異多矣,然不着其事應;聖人之知猶天也,故不妄意天,欲人深自謹焉。乃本洪範,仿春秋之意,考次當時之災祥,作五行志。
五行,一曰水。潤下,水之性也。失其性為沴,時則霧水暴出,百川逆溢,壞鄉邑,溺人民,及凡霜雹之變,是為水不潤下。其征恆寒,其色黑,是為黑眚黑祥。
至元元年,真定、順天、河間、順德、大名、東平、濟南等郡大水。四年五月,應州大水。五年八月,亳州大水。六年十二月,獻、莫、清、滄四州及豐州、渾源縣大水。九年九月,南陽、懷孟、衛輝、順天等郡,洺、磁、泰安、通、灤等州淫雨,河水並溢。圮田廬,害稼。十三年十二月,濟寧及高麗瀋州水。十四年六月,濟寧路雨水,平地丈余,損稼。曹州定陶、武清二縣,濮州、堂邑縣雨水,沒禾稼。十二月,冠州、永年縣水。十六年十二月,保定等路水。十七年正月,磁州、永平縣水。八月,大都、北京、懷孟、保定、東平、濟寧等路水。十八年二月,遼陽懿州、蓋州水。十一月,保定清苑縣水。二十年六月,太原、懷孟、河南等路沁河水涌溢,壞民田一千六百七十餘頃。衛輝路清河溢,損稼。南陽府唐、鄧、裕、嵩四州河水溢,損稼。十月,涿州巨馬河溢。二十一年六月,保定、河間、濱、棣大水。二十二年秋,南京、彰德、大名、河間、順德、濟南等路河水壞田三千餘頃。高郵、慶元大水,傷人民七百九十五戶,壞廬舍三千九十區。二十三年六月,安西路華州華陰縣大雨,潼谷水涌,平地三丈余。杭州、平江二路屬縣水,壞民田一萬七千二百頃。大都涿、漷、檀、順、薊五州,汴梁、歸德七縣水。二十四年六月,霸州益津縣雨水。九月,東京義、靜、威遠、婆娑等處水。二十五年七月,膠州大水,民采橡為食。十二月,太原、汴梁二路河溢,害稼。二十六年二月,紹興大水。十月,平灤路水,壞田稼一千一百頃。二十七年正月,甘州、無為路大水。五月,江陰州大水。六月,河溢太康縣,沒民田三十一萬九千畝。八月,沁水溢。廣州清遠縣大水。十一月,河決祥符義唐灣,太康、通許二縣,陳、潁二州,大被其患。二十八年二月,常德路水。八月,浙東婺州水。九月,平灤、保定、河間三路大水。二十九年五月,龍興路南昌、新建、進賢三縣水。六月,鎮江、常州、平江、嘉興、湖州、松江、紹興等路府水。揚州、寧國、太平三郡大水。岳州華容縣水。三十年五月,深州靜安縣大水。十月,平灤路水。三十一年八月,趙州寧晉縣水。十月,遼陽路水。
元貞元年五月,建康溧陽州,太平當塗縣,鎮江金檀、丹徒等縣,常州無錫州,平江長洲縣,湖州烏程縣,鄱陽餘干州,常德沅江、澧州安鄉等縣水。六月,泰安州奉符、曹州濟陰、兗州嵫陽等縣水。歷城縣大清河水溢,壞民居。七月,遼東和州、大都武衛屯田水。九月,廬州、平江二郡大水。二年五月,太原平晉縣,獻州交河、樂壽二縣,莫州任丘、莫亭等縣,湖南醴陵州水。六月,大都路益津、保定、大興三縣水,損田稼七千餘頃。真定鼓城、獲鹿、藁城等縣,保定葛城、歸信、新安、束鹿等縣,汝寧潁州,濟寧沛縣,揚、廬、岳、澧四郡,建康、太平、鎮江、常州、紹興五郡水。八月,棣州、曹州水。九月,河決河南杞、封丘、祥符、寧陵、襄邑五縣。十月,河決開封縣。十二月,江陵潛江縣,沔陽玉沙縣,淮安海寧朐山、鹽城等縣水。
大德元年三月,歸德徐州,邳州宿遷、睢寧,鹿邑三縣,河南許州臨潁、郾城等縣,睢州襄邑,太康、扶溝、陳留、開封、杞等縣,河水大溢,漂沒田廬。五月,河決汴梁,發民夫三萬五千塞之。漳水溢,害稼。龍興、南康、澧州、南雄、饒州五郡水。六月,和州歷陽縣江水溢,漂廬舍一萬八千五百區。七月,郴州耒陽縣、衡州酃縣大水,溺死三百餘人。八月,溫州平陽、瑞安二州水,溺死六千八百餘人。十一月,常德武陵縣大水。二年六月,河決蒲口,凡九十六所,泛溢汴梁、歸德二郡。大名、東昌、平灤等路水。三年八月,河間郡水。四年五月,保定、真定二郡,通、薊二州水。六月,歸德睢州大水。五年五月,宣德、保定、河間屬州水。寧海州水。六月,濟寧、般陽、益都、東平、濟南、襄陽、平江七郡水。七月,江水暴風大溢,高四五丈,連崇明、通、泰、真州定江之地,漂沒廬舍,被災者三萬四千八百餘戶。遼陽大寧路水。八月,平灤郡雨,灤河溢。順德路水。六年四月,上都大水。五月,濟南路大水。歸德府徐州、邳州睢寧縣雨五十日,沂、武二河合流,水大溢。東安州渾河溢,壞民田一千八十餘頃。六月,廣平路大水。七年五月,濟南、河間等路水。六月,遼陽、大寧、平灤、昌國、瀋陽、開元六郡雨水,壞田廬,男女死者百十有九人。修武、河陽、新野、蘭陽等縣趙河、湍河、白河、七里河、沁河、潦河皆溢。台州風水大作,寧海、臨海二縣死者五百五十人。八年五月,太原陽武縣、衛輝獲嘉縣、汴梁祥符縣河溢。大名滑州、濬州雨水,壞民田六百八十餘頃。八月,潮陽颶風海溢,漂民廬舍。九年六月,汴梁陽武縣思齊口河決。東昌博平、堂邑二縣雨水。潼川郪縣雨,綿江、中江溢,水決入城。龍興、撫州、臨川三郡水。七月,沔陽玉沙縣江溢。嶧州水。揚州泰興縣、淮安山陽縣水。八月,歸德府寧陵,陳留、通許、扶溝、太康、杞縣河溢。大名元城縣大水。十年五月,雄州、漷州水。平江、嘉興二郡水,害稼。六月,保定滿城、清苑二縣雨水。大名、益都、定興等路大水。七月,平江路大風,海溢。吳江州大水。十一年六月,靖海、容城、束鹿、隆平、新城等縣水。七月,冀寧文水縣汾水溢。十一月,盧龍、灤河、遷安、昌黎、撫寧等縣水。
至大元年七月,濟寧路雨水,平地丈余,暴決入城,漂廬舍,死者十有八人。真定路淫雨,大水入南門,下注城,死者百七十人。彰德、衛輝二郡水,損稻田五千三百七十頃。二年七月,河決歸德府,又決汴梁封丘縣。三年六月,洧川、鄄城、汶上三縣水。峽州大雨,水溢,死者萬餘人。七月,循州、惠州大水,漂廬舍二百九十區。四年六月,大都三河縣、潞縣,河東祁縣、懷仁縣,永平豐盈屯雨水害稼。七月,東平、濟寧、般陽、保定等路大水。江陵松滋縣、桂陽臨武縣水。
皇慶元年五月,歸德睢陽縣河溢。六月,大寧、水達達路雨,宋瓦江溢,民避居亦母兒乞嶺。八月,松江府大風,海水溢。二年五月,辰州沅陵縣水。六月,涿州范陽縣,東安州,宛平縣,固安州,霸州益津,永清、永安等縣雨水,壞田稼七千六百九十餘頃。河決陳、亳、睢三州,開封、陳留等縣。八月,崇明、嘉定二州大風,海溢。
延祐元年五月,常德路武陵縣雨水,壞廬舍,溺死者五百人。六月,涿州范陽、房山二縣渾河溢,壞民田四百九十餘頃。七月,沅陵、盧溪二縣水。八月,肇慶、武昌、建康、杭州、建德、南康、江州、臨江、袁州、建昌、贛州、安豐、撫州等路水。二年六月,河決鄭州,壞汜水縣治。七月,京師大雨。漷州、昌平、香河、寶坻等縣水。全州、永州江水溢,害稼。三年四月,潁州太和縣河溢。七月,婺源州雨水,溺死者五千三百餘人。四年正月,解州鹽池水。五年四月,廬州合肥縣大雨水。六年六月,河間路漳河水溢,壞民田二千七百餘頃。益都、般陽、濟南、東昌、東平、濟寧等路,曹、濮、泰安、高唐等州大雨水害稼。遼陽、廣寧、瀋陽、永平、開元等路水。大名路屬縣水,壞民田一萬八千頃。汴梁、歸德、汝寧、彰德、真定、保定、衛輝、南陽等郡大雨水。七年四月,安豐、廬州淮水溢,損禾麥一萬頃。城父縣水。五月,江陵縣水。六月棣州、德州大雨水,壞田四千六百餘頃。七月,上蔡、汝陽、西平等縣水。八月,霸州文安、文成二縣滹沱河溢,害稼。汾州平遙縣水。是歲,河決汴梁原武縣。
至治元年六月,霸州大水,渾河溢,被災者三萬餘戶。七月,薊州平谷、漁陽二縣,順州邢臺、沙河二縣,大名魏縣,永平石城縣大水。彰德臨漳縣漳水溢。大都固安州,真定元氏縣,東安,寶坻縣,淮安清河、山陽等縣水。東平、東昌二路,高唐、曹、濮等州雨水害稼。乞里吉思部江水溢。八月,安陸府雨七日,江水大溢,被災者三千五百戶。雷州海康、遂溪二縣海水溢,壞民田四千頃。九月,京山、長壽二縣漢水溢。十月,遼陽、肇慶等郡水。二年正月,儀封縣河溢。二月,濮州大水。閏五月,睢陽縣亳社屯大水。六月,奉元郿縣,邠州新平、上蔡二縣水。八月,廬州六安、舒城二縣水。十一月,平江路大水,損民田四萬九千六百頃。三年五月,東安州水,壞民田一千五百餘頃。真定武邑縣水害稼。六月,大都永清縣雨水,損田四百頃。七月,漷州雨水害稼。九月,漳州、建昌、南康等郡水。
泰定元年五月,漷州、固安州水。隴西縣大雨水,漂死者五百餘家。龍慶路雨水傷稼。六月,益都、濟南、般陽、東昌、東平、濟寧等郡二十有二縣,曹、濮、高唐、德州等處十縣淫雨,水深丈余,漂沒田廬。大同渾源河溢。陳、汾、順、晉、恩、深六州雨水害稼。真定滹沱河溢,漂民廬舍。陝西大雨,渭水及黑水河溢,損民廬舍。渠州江水溢。七月,真定、河間、保定、廣平等郡三十有七縣大雨水五十餘日,害稼。大都路固安州清河溢。順德路任縣沙、灃、洺水溢。奉元朝邑縣、曹州楚丘縣、開州濮陽縣河溢。九月,延安路洛水溢。奉元長安縣大雨,灃水溢。濮州館陶縣水。十二月,杭州鹽官州海水大溢,壞堤塹,侵城郭,有司以石囤木櫃捍之不止。二年正月,大都寶坻縣、肇慶高要縣雨水。鞏昌路水。閏正月,雄州歸信縣大水。二月,甘州路大雨水,漂沒行帳孳畜。三月,咸平府清、寇二河合流,失故道,隳堤堰。四月,涿州房山、范陽二縣水。岷、洮、文、階四州雨水。五月,檀州大水,平地深丈有五尺。高郵興化、江陵公安二縣水。河溢汴梁,被災者十有五縣。六月,冀寧路汾河溢。潼川府綿江、中江水溢入城,深丈余。衛輝汲縣、歸德宿州雨水。濟寧路虞城、碭山、單父、豐、沛五縣水。七月,睢州河決。八月,霸州,涿州,永清、香河二縣大水,傷稼九千五十餘頃。九月,開元路三河溢,沒民田,壞廬舍。十月,寧夏鳴沙州大雨水。三年正月,恩州水。二月,歸德府河決。六月,大同縣大水。汝寧光州水。七月,河決鄭州,漂沒陽武等縣民一萬六千五百餘家。東安、檀、順、漷四州雨,渾河決,溫榆水溢,傷稼。延安路膚施縣水,漂民居九十餘戶。八月,鹽官州大風,海溢,捍海堤崩,廣三十餘里,袤二十里,徙居民千二百五十家以避之。真定蠡州,奉元蒲城縣,無為州,歷陽、含山等縣水。九月,平遙縣汾水溢。十一月,崇明州三沙鎮海溢,漂民居五百家。十二月,遼陽大水。大寧路瑞州大水,壞民田五千五百頃,廬舍八百九十所,溺死者百五十人。四年正月,鹽官州潮水大溢,捍海堤崩二千餘步。四月,復崩十九里,發丁夫二萬餘人,以木柵竹落磚石塞之,不止。六月,大都東安、固安、通、順、薊、檀、漷七州,永清、良鄉等縣雨水。七月,上都雲州大雨。北山黑水河溢。雲安縣水。八月,汴梁扶溝、蘭陽二縣河溢,漂民居一千九百餘家。濟寧虞城縣河溢,傷稼。十二月,夏邑縣河溢。汴梁中牟、開封、陳留三縣,歸德邳、宿二州雨水。
致和元年三月,鹽官州海堤崩,遣使禱祀,造浮圖二百十六,用西僧法壓之。河決碭山、虞城二縣。四月,鹽官州海溢,益發軍民塞之,置石囤二十九里。六月,南寧、開元、永平等路水。河間臨邑縣雨水。益都、濟南、般陽、濟寧、東平等郡三十縣,濮、德、泰安等州九縣雨水害稼。七月,廣西兩江諸州水。
天曆元年八月,杭州、嘉興、平江、湖州、建德、鎮江、池州、太平、廣德九郡水,沒民田萬四千餘頃。二年六月,大都東安、通、薊、霸四州,河間靖海縣雨水害稼。永平昌國諸屯水。
至順元年六月,河決大名路長垣、東明二縣,沒民田五百八十餘頃。曹州、高唐州水。七月,海潮溢,漂沒河間運司鹽二萬六千七百引。閏七月,平江、嘉興、湖州、松江三路一州大水,壞民田三萬六千六百餘頃,被災者四十萬五千五百餘戶。杭州、常州、慶元、紹興、鎮江、寧國等路,望江、銅陵、長林、寶應、興化等縣水,沒民田一萬三千五百餘頃。大都、保定、大寧、益都屬州縣水。二年四月,潞州潞城縣大雨水。五月,河間莫亭縣、寧夏河渠縣、紹慶彭水縣及德安屯田水。六月,彰德屬縣漳水決。十月,吳江州大風,太湖水溢,漂民居一千九百七十餘家。十二月,深州、晉州水。三年三月,奉元朝邑縣洛水溢。五月,汴梁河水溢。江都、泰興、雲夢、應城等縣水。六月,汾州大水。
至元十四年九月,湖州長興縣金沙泉,自唐、宋以來,用以造茶,其泉不常有,今瀵然湧出,溉田可數百頃,有司以聞,錫名瑞應泉。十五年十二月,河水清,自孟津東柏谷至汜水縣蓼子谷,上下八十餘里,澄瑩見底,數月始如故。
元貞元年閏四月,蘭州上下三百餘里,河清三日。
中統二年五月,西京隕霜殺禾。三年五月,宣德、威寧等路隕霜。八月,河間、平灤等路隕霜害稼。四年四月,武州隕霜殺麥禾。
至元二年八月,太原隕霜。七年四月,檀州隕霜。八年七月,鞏昌會、蘭等州霜殺稼。十七年四月,益都隕霜。二十一年三月,山東隕霜殺桑,蠶盡死,被災者三萬餘家。二十七年七月,大同、平陽、太原隕霜殺禾。二十九年三月,濟南、般陽等郡及恩州屬縣霜殺桑。
元貞二年八月,金、復州隕霜殺禾。
大德五年三月,湯陰縣霜殺麥。五月,商州霜殺麥。六年八月,大同、太原霜殺禾。七年四月,霜殺麥。八年三月,濟陽、灤城二縣霜殺桑。八月,隕霜殺稼。九年三月,河間、益都、般陽三郡屬縣隕霜殺桑。清、莫、滄、獻四州霜殺桑二百四十一萬七千餘本,壞蠶一萬二千七百餘箔。十年七月,大同渾源縣霜殺禾。八月,綏德州米脂縣霜殺禾二百八十頃。
至大元年八月,大同隕霜殺禾。
皇慶二年三月,濟寧霜殺桑。
延祐元年三月,東平、般陽等郡,泰安、曹、濮等州大雨雪三日,隕霜殺桑。閏三月,濟寧、汴梁等路及隴州、開州、青城、渭源諸縣霜殺桑,無蠶。七月,冀寧隕霜殺稼。四年夏,六盤山隕霜殺稼五百餘頃。五年五月,雄州歸信縣隕霜。六年三月,奉元路同州隕霜。七年八月,益津縣雨黑霜。
至治三年七月,冀寧陽曲縣、大同路大同縣、興和路威寧縣隕霜。八月,袁州宜春縣隕霜害稼。
泰定二年三月,雲需府大雪,民飢。
天曆三年二月,京師大霜,晝雺。
至順元年閏七月,奉元西和州,寧夏應理州、鳴沙州,鞏昌靜寧、邠、會等州,鳳翔麟遊,大同山陰,晉寧潞城、隰川等縣隕霜殺稼。
中統二年四月,雨雹,大如彈丸。三年五月,順天、平陽、真定、河南等郡雨雹。四年七月,燕京昌平縣,景州蓨縣,開平路興、松、雲三州雨雹害稼。
至元二年八月,彰德、大名、南京、河南、濟南、太原等郡雨雹。四年三月,夏津縣大雨雹。五年六月,中山大雨雹。六年七月,西京大同縣兩雹。七年五月,河內縣大兩雹。十五年閏十一月,海州贛榆縣雨雹傷稼。十九年八月,雨雹,大如雞卵。二十年四月,河南風雷雨雹害稼。五月,安西路風雷雨雹。八月,真定元氏縣大風雹,禾盡損。二十二年七月,冠州雨雹。二十四年九月,大定、金源、高州、武平、興中等處雨雹。二十五年三月,靈壁、虹縣雨雹,如雞卵,害麥。十二月,靈壽、陽曲、天成等縣雨雹。二十六年夏,平陽、大同、保定等郡大雨雹。二十七年四月,靈壽縣大風雹。六月,棣州厭次,濟陽二縣大風雹,傷禾黍菽麥桑棗。二十九年閏六月,遼陽、瀋州,廣寧、開元等路雨雹。三十一年四月,即墨縣雨雹。八月,德州安德縣大風雨雹。
元貞元年五月,鞏昌金州、會州、西和州雨雹大,無麥禾。七月,隆興路雨雹。二年五月,河中猗氏縣雨雹。六月,隆興威寧縣,順德邢臺縣,太原交城、離石、壽陽等縣雨雹。八月,懷孟武陟縣雨雹。
大德元年六月,太原崞州雨雹害稼。二年二月,檀州雨雹。八月,彰德安陽縣雨雹。四年三月,宣州涇縣、台州臨海縣風雹。八年五月,大寧路建州、蔚州靈仙縣雨雹。太原、大同、隆興屬縣陽曲、天成、懷安、白登風雹害稼。八月,管州、嵐州、交城、陽曲、懷仁等縣雨雹。九年六月,晉寧、冀寧、宣德、隆興、大同等郡大雨雹,害稼。十年四月,鄭州管城縣風雹,大如雞卵,積厚五寸。五月,大雨雹。七月,宣德縣雨雹。十一年五月,建州雨雹。
至大元年四月,般陽新城縣、濟南厭次縣、益都高苑縣風雹。五月,管城縣大雹,深一尺,無麥禾。八月,大寧縣雨雹害稼,斃畜牧。二年三月,濟陰、定陶等縣雨雹。六月,崞州、源州、金城縣雨雹。延安神木縣大雹一百餘里,擊死人畜。三年四月,靈壽、平陰等縣雨雹。四年四月,南陽雨雹。閏七月,宣寧縣雨雹。
皇慶元年四月,大名濬州、彰德安陽縣、河南孟津縣雨雹。六月,開元路風雹害稼。二年七月,冀寧平定州雨雹。景州阜城縣風雹。八月,大同懷仁縣雨雹。
延祐元年五月,膚施縣大風雹,損稼並傷人畜。六月,宣平、仁壽、白登等縣雨雹。二年五月,大同、宣德等郡雷雹害稼。三年五月,薊州雹深一尺。五年四月,鳳翔府雹傷麥禾。六年六月,大同縣雨雹,大如雞卵。七月,鞏昌隴西縣雹害稼。七年八月,大同路雷風雨雹。
至治元年六月,武州雨雹害稼。永平路大雹深一尺,害稼。七月,真定、順德等郡雨雹。二年四月,涇州涇川縣雨雹。六月,思州大風雨雹。三年五月,大風雨雹,拔柳林行宮大木。
泰定元年五月,冀寧陽曲縣雨雹傷稼。思州龍泉平雨雹傷麥。六月,順元、太平軍、定西州雨雹。七月,龍慶路雨雹,大如雞卵,平地深三尺余。八月,大同白登縣雨雹。二年四月,奉元白水縣雨雹。五月,洮州路可當縣、臨洮府狄道縣雨雹。六月,興州、鄜州、靜寧州及成紀、通渭、白水、膚施、安塞等縣雨雹。七月,檀州雨雹。三年六月,鞏昌路大雨雹。中山府安喜縣、乾州永壽縣雨雹。七月,房山、寶坻、玉田、永平等縣大風雹,折木傷稼。八月,龍慶州雨雹一尺,大風損稼。四年七月,彰德湯陰縣,冀寧定襄縣,大同武、應二州雨雹害稼。
致和元年四月,濬州、涇州大雹傷麥禾。五月,冀寧陽曲縣、威州井陘縣雨雹。六月,涇川、湯陰等縣大雨雹。大寧、永平屬縣雨雹。
天曆二年七月,大寧惠州雨雹。八月,冀寧陽曲縣大雹如雞卵,害稼。三年七月,順州、東安州及平棘、肥鄉、曲陽、行唐等縣風雹害稼。開元路雨雹。
至順二年十二月,冀寧清源縣雨雹。三年五月,甘州雨雹。乙巳,天鼓鳴於西北。
中統二年九月,河南民王四妻靳氏一產三男。唐志云:「物反常為妖,陰氣盛則母道壯也。」
至元元年八月,武城縣王氏妻崔一產三男。十年八月甲寅,鳳翔寶雞縣劉鐵牛妻一產三男。二十年二月,高州張丑妻李氏一產四子,三男一女。四月,固安州王得林妻張氏懷孕五月生一男,四手四足,圓頭三耳,一耳附腦後,生而即死,具狀有司上之。二十八年九月,襄陽南漳縣民李氏妻王一產三子。
大德元年五月,遂寧州軍戶任福妻一產三男。十一月,遼陽打雁孛蘭奚戶那懷妻和里迷一產四男。四年,寶應縣民孫奕妻朱氏一產三男。十年正月,江州湖口縣方丙妻甘氏一產四男。
泰定元年十月乙卯,秦州成紀縣趙思直妻張氏一產三子。
致和元年三月壬辰,太平當塗縣楊太妻吳氏一產三子。
五行,二曰火。炎上,火之性也,失其性為沴。董仲舒云:「陽失節,則火災出。」於是而濫炎妄起,災宗廟,燒宮館,雖興師眾弗能救也。是為火不炎上。其征恆燠,其色赤,是為赤眚赤祥。
定宗三年戊申,野草自焚,牛馬十死八九,民不聊生。
至元十一年十二月,淮西正陽火,廬舍、鎧仗悉毀。十八年二月,揚州火。
元貞二年,杭州火,燔七百七十家。
大德八年五月,杭州火,燔四百家。九年三月,宜黃縣火。十年十一月武昌路火。
延祐元年二月,真州揚子縣火。三年六月,重慶路火,郡舍十焚八九。六年四月,揚州火,燔官民廬舍一萬三千三百餘區。
至治二年四月,揚州、真州火。十二月,杭州火。三年五月,奉元路行宮正殿火。上都利用監庫火。九月,揚州江都縣火,燔四百七十餘家。
泰定元年五月,江西袁州火,燔五百餘家。三年六月,龍興路寧州高市火,燔五百餘家。七月,龍興奉新縣、辰州辰谿縣火。八月,杭州火,燔四百七十餘家。四年八月,龍興路火。十二月,杭州火,燔六百七十家。
天曆二年三月,四川紹慶彭水縣火。四月,重慶路火,延二百四十餘家。七月,武昌路江夏縣火,延四百家。十二月,江夏縣火,燔四百餘家。三年二月,河內諸縣火。
皇慶元年,冬無雪,詔禱岳瀆。
延祐元年,大都檀、薊等州冬無雪,至春草木枯焦。
至元二年八月丙寅,濟南鄒平縣進芝一本。八年八月癸酉,益都濟州進芝二本。十五年四月,濟南歷城縣進芝。十九年六月,芝生眉州青神縣景德寺。二十三年四月丁未,江東宣慰司進芝一本。十月,濟寧進芝一本。二十六年三月癸未,東流縣獻芝。四月,池州貴池縣民王逸進紫芝十二本。六月,汲縣民朱良進紫芝。二十八年三月,芝生鈞州陽翟縣。二十九年六月,芝生賀州。
大德五年十二月,興元西鄉縣進芝一本,色如珊瑚。六年正月,濟南鄒平縣進芝一本,五枝五葉,色皆赤。
至大四年八月,芝生國學大成殿。
延祐二年三月,芝生大成殿。五年七月,芝生大成殿。
中統二年正月辛未,御帳殿受朝賀,是夜,東北有赤氣照人,大如席。
五行,三曰木。曲直,木之性也,失其性為沴,故生不暢茂,為變異者有之,是為木不曲直。其征恆雨,其色青,是為青眚青祥。
大德七年十一月辛酉,木冰。
至順二年十一月丁巳,雨木冰。十二月癸亥,雨木冰。
元貞元年,太平路蕪湖縣進榆木,有文曰「天下太平年」。
至治三年五月庚子,柳林行宮大木風拔三千七百株。
至元十七年二月,真定七郡桑有蟲食之。二十九年五月,滄州、濰州,中山,元氏、無棣等縣桑蟲食葉,蠶不成。
元貞元年四月,真定中山、靈壽二縣桑有蟲食之。
大德五年四月,彰德、廣平、真定、順德、大名等郡蟲食桑。
至大元年五月,大名、廣平、真定三郡蟲食桑。
致和元年六月,河南德安屯蠖食桑。
天曆二年三月,滄州、高唐州及南皮、鹽山、武城等縣桑,蟲食之如枯株。
至順二年三月,冠州蟲食桑四萬株。晉、冀、深、蠡等州及鄆城、延津二縣蟲夜食桑,晝匿土中,人莫捕之。五月,曹州禹城、保定博野、東昌封丘等縣蟲食桑,皆既。
至元九年六月丁亥,京師大雨。二十四年九月,太原、河間、河南等路霖雨害稼。二十五年七月,保定郡,霸、漷二州淫雨害稼。八月,嘉祥、魚台、金鄉三縣淫雨。九月,莫、獻二州淫雨。保定路淫雨。二十六年六月,濟寧、東平、汴梁、濟南、順德、真定、平灤、棣州霖雨害稼。二十八年八月,大名、清河、南樂諸縣霖雨為災。九月,河間郡淫雨。
至大四年七月,河間、順德、大名、彰德、廣平等路,德、濮、恩、通等州及河東祁縣霖雨害稼。
皇慶元年,龍興路新建縣雨害稼。
延祐四年四月,遼陽蓋州雨水害稼。六年七月,霸州文成縣雨害稼三千餘頃。
至治元年,江州、贛州淫雨。二年閏五月,安豐路雨傷稼。三年五月,大名魏縣淫雨。保定定興縣,濟南無棣、厭次縣,濟寧碭山縣,河間齊東縣霖雨害稼。
泰定元年七月,真定、廣平、廬州十一郡雨傷稼。八月,汴梁考城、儀封,濟南霑化、利津等縣霖雨,損禾稼。
五行,四曰金。從革,金之性也,失其性為沴,時則冶鑄不成,變異者有之,是為金不從革。金石同類,故古者以類附見。其征恆暘,其色白,是為白眚白祥。
至元十三年,霧靈山伐木官劉氏言,檀州大峪錐山出鐵礦,有司覆視之,尋立四冶。
大德元年,雲州聚陽山等冶言,礦石煽煉銀貨不出,詔減其課額。二年六月,撫州崇仁縣辛陂村有星隕於地,為綠色隕石,邑人張椿以狀聞。
泰定四年八月,天全道山崩,飛石擊人,中者輒死。
庶征之恆暘,劉向以為春秋大旱也。京房易傳曰:「欲得不用,茲謂張,厥災荒。」荒,旱也。
中統三年五月,濱、棣二州旱。四年八月,真定郡及洺、磁等州旱。
至元元年二月,東平、太原、平陽旱,分命西僧禱雨。五年十二月,京兆大旱。八年四月,蔚州靈仙、廣靈二縣旱。九年六月,高麗旱。十三年十二月,平陽路旱。十六年七月,趙州旱。十八年二月,廣寧、北京大定州旱。二十三年五月,汴梁旱。京畿旱。二十四年春,平陽旱,二麥枯死。二十五年,東平路須城等六縣,安西路商、耀、干、華等十六州旱。二十六年,絳州大旱。
元貞元年六月,環州、葭州及咸寧、伏羌、通渭等縣旱。七月,河間肅寧、樂壽二縣旱。泗州、賀州旱。二年八月,大名開州、懷孟武陟縣、河間肅寧縣旱。九月,莫州、獻州旱。十月,化州旱。十二月,遼東、開元二路旱。
大德元年六月,汴梁、南陽大旱,民鬻子女。九月,鎮江丹陽、金壇二縣旱。十二月,平陽曲沃縣旱。二年五月,衛輝、順德、平灤等路旱。三年五月,荊湖諸郡及桂陽、寶慶、興國三路旱。十月,揚、廬、隨、黃等州旱。四年,平棘、白馬二縣旱。五年六月,汴梁、南陽、衛輝、大名等路旱。九月,江陵旱。八年六月,鳳翔扶風、岐山、寶雞三縣旱。九年七月,晉州饒陽縣、漢陽漢川縣旱。八月,象州、融州、柳州屬縣旱。十年五月,京畿旱。安西春夏大旱,二麥枯死。
至大三年夏,廣平亢旱。
皇慶元年六月,濱、棣、德三州及蒲台、陽信等縣旱。二年九月,京畿大旱。
延祐二年春,檀、薊、濠三州旱。夏,鞏昌蘭州旱。四年四月,德安府旱。五年七月,真定、河間、廣平、中山大旱。七年六月,黃、蘄二郡及荊門州旱。
至治元年六月,大同路旱。二年十一月,岷州旱。三年夏,順德、真定、冀寧大旱。
泰定元年六月,景、清、滄、莫等州,臨汾、涇川、靈台、壽春、六合等縣旱。九月,建昌郡旱。二年五月,潭州、茶陵州、興國永興縣旱。七月,隨州、息州旱。三年夏,燕南、河南州縣十有四亢陽不雨。七月,關中旱。四年二月,奉元醴泉、順德唐山、邠州淳化等縣旱。六月,潞、霍、綏德三州旱。八月,藤州旱。
致和元年二月,廣平、彰德等郡旱。
天曆元年八月,陝西大旱,人相食。二年夏,真定、河間、大名、廣平等四州四十一縣旱。峽州二縣旱。八月,浙西湖州,江東池州、饒州旱。十二月,冀寧路旱。
至順元年七月,肇州、興州、東勝州及榆次、滏陽等十三縣旱。二年,霍、隰、石三州,阜城、平地二縣旱。
恆暘,則有介蟲之孽。釋者謂小蟲有甲飛揚之類,陽氣所生也,於春秋為螽,今謂之蝗。按劉歆雲,貪虐取民則螽與魚同占。劉向以為介蟲之孽,當屬言不從。今仿之。
中統三年五月,真定、順天、邢州蝗。四年六月,燕京、河間、益都、真定、東平蝗。八月,濱、棣等州蝗。
至元二年七月,益都大蝗。十二月,西京、北京、順德、徐、宿、邳等州郡蝗。五年六月,東平等郡蝗。七年七月,南京、河南諸路大蝗。八年六月,上都、中都、大名、河間、益都、順天、懷孟、彰德、濟南、真定、衛輝、平陽、歸德、順德等路,淄、萊、洺、磁等州蝗。十六年四月,大都十六路蝗。十七年五月,忻州及漣、海、邳、宿等州蝗。十九年四月,別十八里部東三百餘里蝗害麥。二十五年七月,真定、汴梁蝗。八月,趙、晉、冀三州蝗。二十七年四月,河北十七郡蝗。二十九年六月,東昌、濟南、般陽、歸德等郡蝗。三十一年六月,東安州蝗。
元貞元年六月,汴梁陳留、太康、考城等縣,睢、許等州蝗。二年六月,濟寧任城、魚台縣,東平須城、汶上縣,開州長垣、清豐縣,德州齊河縣,滑州,太和縣,內黃縣蝗。八月,平陽、大名、歸德、真定等郡蝗。
大德元年六月,歸德邳州、徐州蝗。二年四月,燕南、山東、兩淮、江浙、燕南屬縣百五十處蝗。三年五月,淮安屬縣蝗,有鶖食之。十月,隴、陝蝗。五年六月,順德路、淇州蝗。七月,廣平、真定等路蝗。八月,河南、淮南、睢、陳、唐、和等州,新野、汝陽、江都、興化等縣蝗。六年四月,真定、大名、河間等路蝗。七月,大都涿、順、固安三州及濠州鍾離、鎮江丹徒二縣蝗。七年五月,益都、濟南等路蝗。六年,大寧路蝗。八年四月,益都臨朐、德州齊河縣蝗。六月,益津縣蝗。九年六月,通、泰、靖海、武清等州縣蝗。八月,涿州,良鄉、河間南皮、泗州天長等縣及東安、海鹽等州蝗。十年四月,大都、真定、河間、保定、河南等郡蝗。六月,龍興、南唐等郡蝗。
至大元年五月,晉寧路蝗。六月,保定、真定二郡蝗。八月,淮東蝗。二年四月,益都、東平、東昌、順德、廣平、大名、汴梁、衛輝等郡蝗。六月,檀、霸、曹、濮、高唐、泰安等州,良鄉、舒城、歷陽、合肥、大安、江寧、句容、溧水、上元等縣蝗。七月,濟南,濟寧,般陽,河中,解、絳、耀、同、華等州蝗。八月,真定、保定、河間、懷孟等郡蝗。三年四月,寧津、堂邑、茌平、陽穀、平原、齊河、禹城七縣蝗。七月,磁州、威州、饒陽、元氏、平棘、滏陽、元城、無棣等縣蝗。
皇慶元年,彰德安陽縣蝗。
延祐七年六月,益都路蝗。
至治元年五月,霸州蝗。六月,衛輝、汴梁等處蝗。七月,江都、泰興、胙城、通許、臨淮、盱眙、清池等縣蝗。十二月,寧海州蝗。二年,汴梁祥符縣蝗,有群鶖食蝗,既而復吐,積如丘垤。三年五月,保定路歸信縣蝗。
泰定元年六月,大都、順德、東昌、衛輝、保定、益都、濟寧、彰德、真定、般陽、廣平、大名、河間、東平等郡蝗。二年五月,彰德路蝗。六月,德、濮、曹、景等州,歷城、章丘、淄川、柳城、茌平等縣蝗。九月,濟南、歸德等郡蝗。三年六月,東平須城縣、興國永興縣蝗。七月,大名、順德、廣平等路,趙州、曲陽、滿城、慶都、修武等縣蝗。淮安、高郵二郡,睢、泗、雄、霸等州蝗。八月,永平、汴梁、懷慶等郡蝗。四年五月,洛陽縣有蝗五畝,群烏盡食之,越數日,蝗又集,又食之。七月,籍田蝗。八月,冠州、恩州蝗。十二月,保定、濟南、衛輝、濟寧、廬州五路,南陽、河南二府蝗。博興、臨淄、膠西等縣蝗。
致和元年四月,大都薊州、永平路石城縣蝗。鳳翔岐山縣蝗,無麥苗。五月,潁州及汲縣蝗。六月,武功縣蝗。
天曆二年四月,大寧興中州、懷慶孟州、廬州無為州蝗。六月,益都莒、密二州蝗。七月,真定、汴梁、永平、淮安、廬州、大寧、遼陽等郡屬縣蝗。三年五月,廣平、大名、般陽、濟寧、東平、汴梁、南陽、河南等郡,輝、德、濮、開、高唐五州蝗。
至順元年六月,漷、薊、固安、博興等州蝗。七月,解州、華州及河內、靈寶、延津等二十二縣蝗。二年三月,陝州諸路蝗。六月,孟州濟源縣蝗。七月,河南閿鄉、陝縣,奉元蒲城、白水等縣蝗。
至元十五年四月,濟南無棣縣獲白雉以獻。
元貞三年正月,寧海州牟平縣獲白鹿於聖水山以獻。
至元二十四年七月癸丑,日暈連環,白虹貫之。
至大元年七月,流星起勾陳,化為白氣,員如車輪,至貫索始滅。
皇慶元年六月丁卯,天雨毛。
延祐元年二月己亥,白暈亘天,連環貫日。
至順三年五月丁酉,白虹並日出,其長竟天。
五行,五曰土。土,中央生萬物者也,而莫重於稼穡。土氣不養,則稼穡不成,金木水火沴之,沖氣為異,為地震,為天雨土。其征恆風,其色黃,是為黃眚黃祥。
中統元年五月,澤州、益州飢。二年六月,塔察兒部飢。七月,桓州飢。三年五月,甘州飢。閏九月,濟南郡飢。
至元二年四月,遼東飢。五年九月,益都飢。六年十一月,濟南飢。十一月,固安、高唐二州飢。七年五月,東京飢。七月,山東淄、萊等州飢。八年正月,西京、益都飢。九年四月,京師飢。七月,水達達部飢。十七年三月,高郵郡飢。十八年二月,浙東飢。四月,通、泰、崇明等州飢。十九年九月,真定路飢,民流徙鄂州。二十三年七月,宣寧縣飢。二十四年九月,平灤路飢。十二月,蘇、常、湖、秀四州飢。二十五年十一月,兀良合部飢。二十六年二月,合木里部飢。三月,安西、甘州等路飢。四月,遼陽路飢。閏十月,武平路飢。檀州飢。十二月,蠡州飢。河間、保定二路飢。二十七年二月,開元路寧遠縣飢。四月,浙東婺州飢。河間任丘、保定定興二縣飢。九月,河東山西道飢。二十八年三月,真定、河間、保定、平灤、太原、平陽等路飢。杭州、平江、鎮江、廣德、太平、徽州飢。九月,武平路飢。十二月,洪寬女直部飢。大都內郡飢。二十九年正月,清州、興州飢。三月,輝州龍山縣、里州和中縣飢。東安、固安、薊、棣四州飢。三月,威寧、昌州飢。閏六月,南陽、懷孟、衛輝等路飢。三十年十月,京師飢。
元貞二年四月,平陽絳州、太原陽曲、台州黃岩飢。
大德元年六月,廣德路飢。七月,寧海州文登、牟平等縣飢。三年八月,揚州、淮安等郡飢。四年二月,湖北飢。三月,寧國、太平二路飢。九月,建康、常州、江陵等郡飢。六年五月,福州飢。六月,杭州、嘉興、湖州、廣德、寧國、饒州、太平、紹興、慶元、婺州等郡飢。大同路飢。七月,建康路飢。十一月,保定路飢。七年二月,真定路飢。五月,太原、龍興、南康、袁州、瑞州、撫州等路,高唐、南豐等州飢。六月,浙西飢。七月,常德路飢。八年六月,烏撒、烏蒙、益州、忙部、東川等路飢。九年三月,常寧州飢。五月,寶慶路飢。八月,揚州飢。十年三月,濟州任城飢。四月,漢陽、淮安、道州、柳州飢。七月,黃州、沅州、永州飢。八月,成都飢。十一月,揚州、辰州飢。
至大元年二月,益都、般陽、濟寧、濟南、東平、泰安大飢。六月,山東、河南、江淮等郡大飢。二年七月,徐州、邳州飢。
皇慶元年六月,鞏昌、河州路飢。二年三月,晉寧、大同、大寧、四川、鞏昌、甘肅等郡飢。四月,真定、保定、河間等路飢。五月,順德、冀寧二路飢。六月,上都飢。
延祐元年六月,衡州飢。七月,台州飢。十二月,歸德、汝寧、沔陽、安豐等郡飢。二年正月,晉寧、宣德、懷孟、衛輝、益都、般陽等路飢。二年十二月,漢陽路飢。三年二月,河間,濟南濱、棣等處飢。四月,遼陽蓋州及南豐州飢。五月,寶慶、桂陽、澧州、潭州、永州、道州、袁州飢。四年正月,汴梁飢。五年四月,上都飢。六年八月,山東濟寧飢。七年五月,大同、雲內、豐、勝諸郡邑飢。瀋陽路飢。八月,廣東新州新興縣飢。
至治元年正月,蘄州蘄水縣飢。二月,河南汴梁、歸德、安豐等路飢。五月,膠州、濮州飢。七月,南恩、新州飢。十一月,鞏昌成州飢。十二月,慶遠、真定二路飢。二年三月,河南、淮東、淮西諸郡飢。延安延長、宜川二縣飢。奉元路飢。四月,東昌、霸州飢。九月,臨安河西縣飢。三年二月,京師飢。三月,平江嘉定州飢。崇明、黃岩二州飢。十一月,鎮江丹徒、沅州黔陽縣飢。十二月,歸、澧二州飢。
泰定元年正月,惠州、新州、南恩州,信州上饒縣,廣德路廣德縣,岳州臨湘、華容等縣飢。二月,慶元、紹興二路,綏德州米脂、清澗二縣飢。三月,臨洮狄道縣、石州離石縣飢。四月,江陵、荊門軍、監利縣飢。五月,贛州、吉安、臨江等郡,崑山、南恩等州飢。八月,冀寧、延安、江州、安陸、杭州、建昌、常德、全州、桂陽、辰州、南安等路屬州縣飢。九月,紹興、南康二路飢。十一月,泉州飢。中牟、延津二縣飢。二年正月,梅州飢。祿施、英德二州飢。閏正月,河間、真定、保定、瑞州四郡飢。二月,鳳翔路飢。三月,薊、漷、徐、邳等州飢。濟南、肇慶、江州、惠州飢。四月,杭州、鎮江、寧國、南安、潯州、潭州等路飢。五月,廣德、袁州、撫州飢。六月,寧夏路飢。九月,瓊州、成州飢。德慶路飢。十二月,濟南、延川等郡飢。三年三月,河間、保定、真定三路飢。三月,大都、永平、奉元飢。十一月,瀋陽、大寧、永平、廣寧,金、復州,甘肅亦集乃路飢。四年正月,遼陽諸郡飢。二月,奉符、長清、萊蕪三縣飢。建康、淮安、蘄州屬縣飢。四月,通、薊等州,漁陽、永清等縣飢。七月,武昌江夏縣飢。
致和元年二月,乾州飢。三月,晉寧、冀寧、奉元、延安等路飢。四月,保定、東昌、般陽、彰德、大寧五路屬縣飢。五月,河南、東平、大同等郡飢。七月,威寧、長安縣、涇州靈台縣飢。
天曆二年正月,大同及東勝州飢。涿州房山、范陽等縣飢。四月,奉元耀州、乾州、華州及延安、邠、寧諸縣飢,流民數十萬。大都、興和、順德、大名、彰德、懷慶、衛輝、汴梁、中興等路,泰安、高唐、曹、冠、徐、邳等州飢。江東、浙西二道飢。八月,忻州飢。十月,漢陽、武昌、常德、澧州等路飢。鳳翔府大飢。三年正月,寧海州文登、牟平縣飢。懷慶、衡州二路飢。真定、汝寧、揚、廬、蘄、黃、安豐等郡飢。二月,河南大飢。三月,東昌須城、堂邑縣飢。沂、莒、膠、密、寧海五州,臨清、定陶、光山等縣飢。鞏昌蘭州、定西州飢。四月,德州清平縣飢。
至順二年二月,集慶、嘉興二郡及江陰州飢。檀、順、維、密、昌平五州飢。六月,興和路高原,咸平等縣飢。九月,思州鎮遠府飢。十二月,河南大飢。三年四月,大理、中慶路飢。五月,常寧州飢。七月,滕州飢。八月,大都寶坻縣飢。
至大元年春,紹興、慶元、台州疫死者二萬六千餘人。
皇慶二年冬,京師大疫。唐志云:「國將有恤,則邪亂之氣先被於民,故疫。」
太宗五年癸巳十二月,大風霾,凡七晝夜。
至元二十年正月,汴梁延津、封丘二縣大風,麥苗盡拔。
延祐七年八月,延津縣大風,晝晦,桑隕者十八九。
至治元年三月,大同路大風,走沙土,壅沒麥田一百餘頃。三年三月,衛輝路大風,桑雕蠶死。
泰定三年七月,寶坻、房山二縣大風折木。八月,大都昌平等縣大風一晝夜,壞民居九百餘家。四年五月,衛輝路輝州大風九日,禾盡偃。
天曆三年二月,胙城縣、新鄉縣大風。
按漢志云:「溫而風則生螟螣,有裸蟲之孽。」
至元八年六月,遼州和順縣、解州聞喜縣虸蚄生。十八年,高唐、夏津、武城縣蟊。二十三年五月,霸州、漷州蝻。二十四年,鞏昌虸蚄為災。二十七年四月,婺州螟害稼,雷雨大作,螟盡死,歲乃大稔。
元貞元年六月,利州龍山縣、蓋州明山縣螟。二年五月,濟州任城縣螟。隨州野蠶成繭,亘數百里,民取為纊。
大德七年五月,濟南、東昌、般陽、益都等路蟲食麥。閏五月,汴梁開封縣蟲食麥。九年七月,桂陽郡蝝。
至大元年五月,東平、東昌、益都等郡蝝。
皇慶二年五月,檀州及獲鹿縣蝻。
延祐七年七月,霸州及堂邑縣蝻。
泰定四年七月,奉元路咸陽、興平、武功三縣,鳳翔府岐山等縣虸蚄害稼。
天曆二年,淮安、廬州、安豐三路屬縣蝻。
至元十六年四月,益都樂安縣朱五十家,牛生牸犢,兩頭四耳三尾,其色黃,既生即死。
大德九年二月,大同平地縣迷兒的斤家,牛生麒麟而死。
至大四年,大同宣寧縣民滅的家,牛生一犢,其質有鱗無毛,其色青黃,類若麟者,以其鞹上之。
泰定三年九月,湖州長興州民王俊家,牛生一獸,鱗身牛尾,口目皆赤,墮地即大鳴,母不乳之。具圖以上,不知何獸,或曰「此瑞也,宜俾史臣紀籙」。
至元二十四年,諸王薛徹都部雨土七晝夜,沒死牛畜。
大德十年二月,大同平地縣雨沙黑霾,斃牛馬二千。
至治三年二月丙戌,雨土。
致和元年三月壬申,雨霾。
天曆二年三月丁亥,雨土霾。
至順二年三月丙戌,雨土霾。
至元二十一年九月戊子,京師地震。按傳云:「陽伏而不能出,陰迫而不能升,於是有地震。」二十六年正月丙戌,地震。二十七年二月癸未,泉州地震。丙戌,泉州地復震。八月癸未,武平路大地震。二十八年八月己丑,平陽路地震,壞廬舍萬八百區。
元貞元年三月壬戌,地震。
大德六年十二月辛酉,雲南地震,戊辰亦如之。七年八月辛卯夕,地震,太原、平陽尤甚,壞官民廬舍十萬計。平陽趙城縣范宣義郇堡徙十餘里。太原徐溝、祁縣及汾州平遙、介休、西河、孝義等縣地震成渠,泉涌黑沙。汾州北城陷,長一里,東城陷七十餘步。八年正月,平陽地震不止。九年四月己酉,大同路地震,有聲如雷,壞廬舍五千八百,壓死者一千四百餘人。懷仁縣地震,二所湧水盡黑,其一廣十八步,深十五丈,其一廣六十六步,深一丈。五月癸亥,以地震,改平陽路為晉寧,太原路為冀寧。十一月壬子,大同地震。十二月丙子,地震。十年正月,晉寧、冀寧地震不止。十一年三月,道州營道縣暴雨,山裂百三十餘處。八月壬寅,開成路地震。
至大元年六月丁酉,鞏昌隴西、寧遠縣地震。雲南烏撒、烏蒙地三日而大震者六。九月己酉,蒲縣地震。十月癸巳,蒲縣、靈縣地震。二年十二月壬戌,陽曲縣地震有聲。三年十二月戊申,冀寧路地震。四年三月己亥,寧夏路地震。七月癸未,甘州地震,大風,有聲如雷。閏七月甲子,寧夏地震。
皇慶二年六月京師地震。己未,京師地震,丙寅又震,壬寅又震。
延祐元年二月戊辰,大寧路地震。四月甲申朔,大寧地震,有聲如雷。八月丁未,冀寧、汴梁等路,涉縣、武安縣地震。十一月戊辰,大寧地震如雷。二年五月乙丑,秦州成紀縣北山移至夕川河,明日再移,平地突如土阜,高者二三丈,陷沒民居。三年八月己未,冀寧、晉寧等郡地震。十月壬午,河南地震。四年正月壬戌,冀寧地震。七月己丑,成紀縣山崩。辛卯,冀寧地震。九月,嶺北地震三日。五年正月甲戌,懿州地震。二月癸巳,和寧路地震。丁酉,秦安縣山崩。三月己卯,德慶路地震。七月戊子,寧遠縣山崩。八月,伏羌縣山崩。秦州成紀縣暴雨,山崩,朽壤墳起,覆沒畜產。
至治二年九月癸亥,地震。十一月癸卯,地震。
泰定元年八月,成紀縣大雨,山崩水溢,壅土至來谷河成丘阜。十二月庚申,奉元路同州地震,有聲如雷。三年十二月丁亥,寧夏路地震如雷,發自西北,連震者三。四年三月癸卯,和寧路地震如雷。八月,鞏昌通渭縣山崩。碉門地震,有聲如雷,晝晦。鳳翔、興元、成都、陝州、江陵等郡地同日震。九月壬寅,寧夏地震。
致和元年七月辛酉朔,寧夏地震。己卯,大寧路地震。十月壬寅,大寧路地震。
至順二年四月丁亥,真定涉縣地一日五震或三震,月余乃止。四年四月戊申,大寧路地震。五月戊寅,京師地震有聲。八月己酉,隴西地震。
至元元年十月壬子,恩州歷亭縣進嘉禾,一莖九穗。十一月丁酉,太原臨州進嘉禾二莖。四年十月庚午,太原進嘉禾二本,異畝同穎。六年九月癸丑,恩州進嘉禾,一莖三穗。七年夏,東平府進瑞麥,一莖五穗。十一年,興元鳳州進麥,一莖七穗;谷一莖三穗。十四年八月,嘉禾生襄陽。十七年十月,太原堅州進嘉禾六莖。十八年八月壬寅,瓜州屯田進瑞麥,一莖五穗。二十年十月癸巳,斡端宣慰司劉恩進嘉禾,同穎九穗、七穗、六穗者各一。二十三年五月,廣元路閬中麥秀兩岐。二十四年八月,濬州進瑞麥,一莖五穗。二十五年八月,袁州萍鄉縣進嘉禾。二十六年十二月,寧州民張安世進嘉禾二本。三十一年,嘉禾生京畿,一莖九穗。
大德元年十一月辛未,曹州禹城縣進嘉禾,一莖九穗。大德九年,嘉禾生應州山陰縣。
至大三年九月,河間路獻嘉禾,有異畝同穎及一莖數穗者,敕繪為圖。
皇慶二年八月,嘉禾生渾源州,一莖四穗。
延祐四年七月,南城產嘉禾。七年五月,鄱陽進嘉禾,一莖六穗。
至治二年八月,蔚州獻嘉禾。
泰定元年十月,成都縣谷一莖九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