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楼主: 延章

[二十四史] 宋史

  [复制链接]
已绑定手机
 楼主| 延章 发表于 2012-6-18 11:03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feature">宋史  卷六十‧志第十三  天文十三 流陨四
建中靖国元年正月癸亥,星出西南,如盂,东北急流,入尾距星没,青黑,无尾迹,明烛地。
崇宁元年三月庚辰,星出张,如金星,西南急流,至浊没,赤黄,有尾迹,明烛地。五月丁卯,星出尾,如杯,西南慢流,入浊没,青白,有尾迹,明烛地。闰六月癸酉,星出斗,向西南慢流,至建没,青白,有尾迹,数小星从之。八月己未,星出羽林军,如杯,急流至浊没,青白,有尾迹,明烛地。十月壬子,星出天船,如盂,急流至五车没,青黑,有尾迹,声隆隆然。十二月己卯,星出娄,如金星,西南慢流,至外屏没,赤黄,有尾迹,明烛地。二年正月戊申,星出未位,如金星,急流至北河没,青白,有尾迹,明烛地。六月戊午,星出亢,如金星,西南急流,入浊没,赤黄,有尾迹,明烛地。九月辛巳,星出牛,如杯,西南慢流,至狗国没,青白,有尾迹,明烛地。十一月甲辰,星出参,如金星,西南急流,至浊没,青白,有尾迹,明烛地。十二月丁未,星出大陵,如金星,至腾蛇没,赤黄,有尾迹,明烛地。三年四月戊申,星出轸,如杯,西北慢流,入太微垣内屏星没,赤黄,有尾迹,明烛地;又入太微;又入屏星。六月丙午,星出氐,如金星,东北慢流,入天市垣,赤黄,有尾迹,明烛地。八月己酉,星出建,如杯,西南急流,至鳖没,青白,有尾迹,明烛地。十二月甲子,星出天大将军,如盂,西北急流,入王良没,赤黄,无尾迹,明烛地。四年正月甲申,星出角,如盂,西南慢流,入浊没,青白,无尾迹。闰二月壬申,星出井,如金星,西北急流,入五车没,青白,有尾迹,明烛地。三月庚子,星出紫微垣华盖,如杯,至钩陈大星没,赤黄,有尾迹,明烛地。五月庚申,星出河鼓,如盂,西北急流,入浊没,青白,无尾迹。十二月甲午,星出参,如杯,东南慢流,入军市没,赤黄,有尾迹,明烛地。五年六月庚午,星出西咸,如金星,东北急流,入天市垣内没,青白,有尾迹,明烛地。六月乙酉,星出库楼,如杯,向西急流,入浊没,赤黄,有尾迹,明烛地。九月癸卯,星出天船,如杯,慢流至诸王没,青白,有尾迹,明烛地。十二月壬戌,星出奎,向南急流,入天仓没,青白,有尾迹及三丈,明烛地,声散如裂帛。
大观元年二月丁卯,星出参,如杯,西南急流,入浊没,赤黄,无尾迹,明烛地。四月辛未,星出轸,如盂,向南慢流,入浊没,青白,有尾迹,明烛地。六月乙亥,星出尾西南,如杯,西南慢流,入浊没,青白,有尾迹,明烛地。七月庚戌,星出箕,如杯,西南急流,入浊没,赤黄,无尾迹,照地明。二年十二月癸卯,星出奎,如盂,西北急流,入造父没,青白,有尾迹,照地明,有声。
政和元年四月丙辰,星出亢,如盂,西北急流,至右摄提没,赤黄,有尾迹,照地明。五月辛巳,日未中,星陨东南。二年九月乙卯,星出斗,如杯,西南急流,入浊没,赤黄,有尾迹,照地明。三年四月丙申,星出心,如盂,西南急流,至积卒没,青白,有尾迹,照地明。四年九月庚子,星出坟墓,如盂,东南急流,入羽林军没,青白,有尾迹,照地明。七年十二月甲子,星出胃东南,如盂,西北急流,至天大将军没,赤黄,有尾迹,照地明。
重和元年九月庚辰,星出斗魁南,如盂,东南急流,至天渊没,赤黄,有尾迹,照地明。
宣和元年三月丁卯,星出柳,如盂,东北急流,入太微垣,赤黄,有尾迹,照地明。十月戊子,星出云雨,如盂,西南慢流,入羽林军内没,青白,照地明。二年六月庚寅,星出氐南,如太白,东北急流,入天市垣,无尾迹。十二月辛巳,星出奎西南,如杯,西南慢流,至北没,赤黄,有尾迹,照地明。三年七月癸未,星出斗,如太白,东南急流,入浊没,青白,有尾迹,照地明。四年十一月丙寅,星出王良北,如杯,急流至紫微垣内上辅北没,赤黄,有尾迹,照地明。五年二月丙午,星出北河东北,如杯,东南慢流,至轸没,赤黄,有尾迹,照地明。六年七月丁酉,星出太阳守,如盂,东北急流,入浊没,赤黄,有尾迹,照地明。七年十一月戊子,星出王良北,如杯,急流入紫微垣上辅北,赤黄,有尾迹,照地明。
靖康元年二月丙辰,星出张,如太白,东南急流,至浊没,青白,有尾迹,照地明。又星出北河,如太白,东南慢流,至轸东没,赤黄,有尾迹,照地。三月壬辰,星出紫微垣内钩陈东南,如金星,东北慢流,至浊没,赤黄,有尾迹,照地。五月乙未,星出权东北,如桃,西北急流,至浊没,青白,有尾迹,照地。六月癸丑,星流大如五斗器,众光随之,明照地,起东南,坠西北,有声如雷。庚申,星出紫微垣内华盖东南,如金星,向北急流,至左枢没。二年正月乙未,大星出建,向西南急流,至浊没,赤黄,有尾迹,照地。
建炎四年六月乙酉,星出紫微垣钩陈。十月辛未,星出壁。
绍兴元年四月甲戌,星出东方,昼陨。七月乙未朔,星出河鼓。八月辛未,星出羽林军。十一月庚戌,星出娄宿西南。丁巳,星出天枪北。十二月甲子朔,星出大陵西北。二年三月甲午,星出紫微垣华盖西南。乙卯,星出角。丁巳,星出紫微垣右枢星。戊午,星出轩辕大星西南。闰四月乙巳,星出太微垣西右执法北。五月癸未,星出河鼓。五年十月壬戌,星出室东南,赤黄而大。六年十月壬子,星出壁西北。七年八月壬寅,星陨于汴。八年十一月乙巳,星出天囷东北。九年五月癸未,星出房宿东南。十七年八月己未,星出危宿,慢流至贯索没,青白色,有尾迹,照地明,大如太白。二十六年六月丁亥,星出东北方,光明照地。二十八年六月戊戌,星昼陨,有尾长三丈,至西北没。二十九年八月戊寅,星出紫微垣西南,约长三尺,赤黄色,西南急流,至钩陈大星东北没。三十一年六月乙卯,星出右摄提,赤白色,急流向东南没,有尾迹,大如岁星。丁巳,星出,青白色,自东北急流向东南没,有尾迹,大如盏口。甲子,星出氐,赤黄色,慢流至角宿天田没,初小后大,如太白,后有小星随之。九月壬午,星昼陨,约长三丈。
隆兴元年六月丁丑,星出尾宿,青白色,向东南慢流没。七月壬寅,星出天市垣内,赤色,向西北慢流,至右摄提西南没,炸散小星二十余颗,有声,尾迹大如太白。丙午,又出天市垣,慢流至氐宿没,青白色,微有尾迹,小如填星。癸丑,星出织女,急流向贯索西北没,青白色,明大如土星,照地。丙辰,星出辇道,急流入天棓西南没,赤黄色,有尾迹,小如土星。八月庚申,星出羽林军,赤黄色,向东南急流,至浊没。戊辰,星出虚宿,赤黄色,急流至牛宿西南没。壬申,星出天市垣,赤青色,慢流至西咸西北没。癸酉,星出壁宿,赤黄色,急流犯王良星没,如太白。丙子,星出羽林军门,青白色,慢流委曲行,至东南浊没。辛巳,星出南斗,赤黄色,慢流入羽林军没,有尾迹,大如金星;次有星一,赤黄色,有尾迹,亦如金星,出云雨星,慢流向西南,至女宿之下没。戊子,星出羽林军门东南,慢流至浊没,青白色,有尾迹,大如土星。又星一,青白色,出天仓,向东南急流,有尾迹,小如木星,至浊没。九月庚戌,星出紫微垣外坐,赤黄色,向西北急流,抵紫微垣内坐尚书星没。十一月庚寅,星出轸宿,急流向东南骑官星没,赤黄色,有尾迹,大如木星。丁未,飞星出天船,急流向紫微垣外坐内厨西北没,炸出二小星,青白色,有尾迹,照地,大如木星。二年二月辛酉,飞星出权星,慢流至太微垣内五帝坐大星西南没,青白色,微有尾迹,大如岁星。六月丁丑,星出王良,青白色,急流犯天津西南没。己卯,飞星出造父,急流入紫微垣内钩陈大星东南没,青白色,大如填星。辛亥,星出天关,急流贯入毕口西北没,有尾迹,照地明,大如太白,赤黄色。十月丙辰,星出赵国,向西南慢流,犯赵东星没,有尾迹,大如填星,赤黄色。十一月壬午朔,星出卯位,慢流至西南没,有尾迹,照地明,大如太白,青白色。癸未,星出,犯弧矢,急流至天庙东南没,有尾迹,大如太白,青白色。丁亥,星出天苑,向西南慢流,至浊没,微有尾迹,大如太白,色赤黄。癸卯,星出羽林军,慢流向西南浊没,大如太白,色赤黄。辛亥,星出南河,向东南慢流,至翼宿没,微有尾迹,大如太白,色赤黄。十二月壬午,星出弧矢,向东南至浊没,有尾迹,照地明,大如太白,色青白。
乾道元年三月丙辰,星出周国,急流至天鸡没,微有尾迹,大如岁星,色黄白。甲子,星出张宿,慢流向西南,至浊没,有尾迹,照地明,大如太白,色赤黄。五月丁丑,星出河鼓,白色,向东北慢流,至浊没,有尾迹,照地明,大如太白。六月甲辰,星出东北,慢流向西南没,有尾迹、音声,大如太白,色赤黄。七月壬戌,星出西南,慢流至东南没,大如岁星,色赤黄。庚午,星出代国,慢流至赵国没,大如岁星,色青白。九月戊申,星出王良,慢流至尾宿没。十月癸未,星出权星东南,急流至太微垣没,有尾迹,照地明,如太白,色青白。二年二月庚子,星出西北方,急流至浊没,明大如岁星,色青白。六月丙子,星出角宿,急流至轸宿没,有尾迹,大如太白,色赤黄。七月己巳,星出织女,急流至天市垣内宗星没,有尾迹,大如岁星,青白色。十一月己未,星出,急流东南苍黑云间没,大如岁星,色青白。十二月,星出天关,急流至外屏星没,有二小星随之,赤黄色,微有尾迹,大如岁星。三年九月甲午,星出卷舌,急流至娄宿没,有尾迹,大如岁星,黄白色。又有星青白色,出北斗,急流至少宰西北没,大如岁星。五年七月甲子,星出宗正,赤色,慢流至女宿没,有尾迹,照地明,大如岁星。九月丙辰,星出,赤黄色,如蛇,入天棓没。六年九月辛巳,星出狼星,入弧矢,至浊没,微有尾迹,大如填星,赤黄色。十月庚戌,星出天囷,急流至浊没,有尾迹,大如岁星,赤黄色。七年七月戊戌,星大如拳,急流向西北方,至浊没,有尾迹,照地如电。九月甲午,透云星出,急流向西南方,至浊没,高丈余,有尾迹,照地明,大如太白,色青白。
淳熙三年正月辛未,星出狼星,急流至浊没,尾迹照地明,大如太白。四月戊戌,星出角宿,青白色。五年八月乙巳,星出狼星,急流向东南没,微有尾迹,大如太白,青白色。六年八月壬辰,星出紫微垣钩陈大星,慢流至浊没,有尾迹,大如盏口,青白色。七年五月乙亥,星出天市垣内东海星,慢流,炸作三小星,有尾迹,照地,大如盏口,青白色。八月丁未,星出贯索大星西北,急流至浊没,有尾迹,照地明,大如太白,色青白。十一年四月乙丑,星出自中天,慢流向东北方没,微有尾迹,炸作小星相从,有声,明大如太白,色青白。十五年二月辛未,星出太尊,大如盏口,急流至浊没,色青白。
庆元二年九月甲午,四年六月甲午,星皆昼陨。七月壬寅,星出羽林军下,青白色,大如椀。九月丁巳,星出奎宿,向壁垒阵没,赤白色,大如太白。五年六月丁丑,星出东北,慢流至西南方没,大如岁星,青白色。九月壬子,星出西南,慢流向东北没,大如太白,青白色。
嘉泰二年四月辛巳,星出西北,急流东北至浊没,色赤。十月乙酉,星出五车,大如岁星。四年十一月庚午,星出天津,急流入天市垣没。
开禧元年正月庚子,星出中天,赤色,大如太白,向浊没。七月癸亥,星出天津,入斗宿东南没,色赤,大如太白。二年六月癸丑,星出招摇,入库楼,色赤,大如太白。
嘉定元年六月辛未,星出天津东北,慢流向天市垣没。二年六月壬午,星出织女东南,慢流入天市垣没,色赤,有尾迹,照地明,大如太白。庚寅,星出中天,急流向东北,至浊没。三年九月己酉,星夕陨。五年七月乙巳,星出中天,慢流向西南方,至浊没。六年五月癸亥,星昼陨。九月癸卯,星夕陨。丁巳,星昼陨。十月戊戌,星出昴宿西南,慢流向天廪东南没。壬戌,星出西南,慢流至浊没,青白色。十二月壬寅,星昼陨。七年三月壬午,星出轸宿距星东南,慢流至浊没。五月辛卯,星出天津西南,慢流向心宿西北没。八年七月癸未,星出室宿距星东北,急流向天仓星西北没。乙酉,星出织女东南,慢流向牛宿西北没,有尾迹,照地明,大如太白,青白色。八月甲辰,星出天津西南,慢流向河鼓东北没。十二月丙申,星出五诸侯东北,慢流向天关西南没,有声及尾迹,明照地,赤黄色。九年六月乙巳,星出牛宿距星东北,慢流至浊没。十年五月壬申,星出尾宿距星西北,慢流向牛宿距星东南没。十一年六月乙卯,星出河鼓距星西南,急流向正西,至浊没。十二年十一月己亥,星出昴宿东南,急流至浊没。十三年十二月丁巳,星出参旗东北,慢流至浊没,赤黄色。十四年二月壬午,星出南河距星东南,慢流向西南,至浊没,赤黄色。八月戊午,星出房宿距星,急流至浊没,有尾迹,照地明,大如太白,赤黄色。十一月甲申,星出天仓距星西北,慢流向东南方,至浊没,赤黄色。十六年十一月壬戌,星出五诸侯东北,急流向西北,至浊没,色赤黄,隆隆有声,及尾迹照地,大如盏。
宝庆二年四月辛亥,星出,大如太白。
绍定元年六月己酉,星昼陨。二年正月庚辰,九月壬辰,星出,大如太白。三年十一月丁未,星昼陨。四年七月庚戌,星出,大如太白。九月甲辰,星昼陨。五年八月甲寅,星夕陨。闰九月己酉,星出,大如太白。
端平元年六月丙戌,星西南行,大如太白,有尾迹,照地明。二年四月戊子,星出,大如太白。六月庚辰,星昼陨。七月丁酉,星出,大如太白。辛丑,星昼陨。十月辛卯,星出,大如太白。三年五月庚辰,星出心宿,大如太白。六月癸巳,星夕陨。
嘉熙元年正月壬午,星出,大如太白。二月己丑,星夕陨。九月癸丑,星出七公西,至浊没。十月戊戌,星出,大如桃。二年四月甲子,七月辛卯,九月乙未,星出,大如太白。六月甲辰,八月癸亥,星昼陨。三年三月甲戌,星昼陨。八月辛丑,星出,大如太白。四年正月辛巳,六月戊午,星出,大如太白。二月辛丑,三月癸未,星昼陨。
淳祐元年六月癸酉,星出,大如太白。己卯,星昼陨。三年六月甲戌,星出氐宿距星,大如太白。八月乙卯,星昼陨。四年四月丙子,星出尾宿距星下,大如太白。六月乙未,星出毕宿,大如太白。六年七月癸酉,星出室宿,大如太白。九月甲子,星出斗宿,尾迹青白照地,大如太白。七年九月丙辰,星出室宿。八年六月甲辰,星出河鼓,大如太白。十月丙戌,星出角宿距星。九年六月壬戌,其日,星自南方急流,至浊没,赤黄色,大如太白。十月壬申,星出织女。十年四月丁酉朔,星夕陨。十一年七月丁丑,星出毕宿距星,赤黄色,大如太白。八月己丑朔,星夕陨。十二年四月庚申,星出角宿、亢星,大如太白。八月癸丑,星出角,色赤照地。
宝祐元年四月丁巳,星出,大如太白。二年七月庚戌,星出,大如太白。三年七月辛酉,星出,大如太白。十月丁丑,星出毕宿距星。五年七月丁卯,星出,大如桃。六年九月戊辰,透霞星出。
开庆元年六月己亥,星出斗宿河鼓,急流向东南,至浊没,赤黄色,有音声,尾迹照地明,大如太白。
景定元年七月丙子,星出东南,大如太白。十月乙卯,星出东北,急流向太阴,有音声,尾迹照地明,大如桃。三年四月甲辰,星出,大如盏。六月己酉,星出,大如荧惑。九月丙子,星出,大如太白。闰九月丙戌,透霞星出,大如太白。庚子,星出,大如太白。四年五月戊戌,星出角宿距星。六月丁卯,星出河鼓。八月乙卯,星出天仓。五年二月壬戌,星出毕宿。五月甲午,星出河鼓大星东南,急流向西北,至浊没,赤黄,有尾迹,照地明,大如太白。七月己卯,星出右摄提。
咸淳二年六月甲戌,星出左摄提。三年七月庚寅,星出昴宿东南,急流至浊没,赤黄,有尾迹,照地明,大如太白。四年七月戊午,星出氐宿距星西北,急流入骑官星没,赤黄,有尾迹,照地明,大如桃。五年五月庚申,星出斗宿距星东北,急流向牛,至浊没。六月庚寅,星出斗宿。七月壬戌,星出东南河鼓距星西北,急流至浊没。
德祐元年四月癸亥,有大星自心东北流入浊没。云气
乾德三年七月己卯夜,西方起苍白气,长五十丈,贯天船、五车,亘井宿。
开宝元年十月己未旦,西北起苍白气三道,长二十丈,趋东散。
太平兴国四年四月己巳夜,西北有白气压北斗。
雍熙三年正月己未夜,赤气如城。四年正月癸酉夜,白气起角、亢,经太微垣,历轩辕大星,至月傍散。
端拱元年十月壬申迟明,巽上有云过中天,连地,浓润,前赤黄,后苍黑色,先广后大,行势如截。十一月戊午夜,西北方有气如日脚,高二丈。
至道二年二月丙子夜,西方苍白色气长短八道,如彗扫,稍经天汉,参错如交蛇。
咸平三年十月辛亥,黑气贯北斗。十二月庚午,黑气长三丈余,贯心宿,入天市垣抵帝坐,久方散。四年三月丙申,白气二,亘天。十月辛亥,黑气贯北斗。五年正月,白气如虹贯日,久而散。七月戊戌,白气如阵贯东井。六年四月己巳,白气东西亘天。丁丑,白气贯日。五月辛亥,白气出昴,至东壁没。六月辛未,赤气出贯天。丙子,白气出河鼓左右旗,分为数道没。七月癸卯,白气如彗起西南。
景德元年三月,白气贯轩辕,苍白气十余如布亘天。五月乙巳,白气数道如芒帚,长七尺许。七月辛亥,黄气出壁,长五丈余。十一月癸丑,黑气十余道冲日。二年正月丙寅,黄白气贯月,黑气环之。二月丁丑,白气五道贯北斗。十月丙子,白气出阁道东西,孛孛有光。三年三月丙辰,北方赤气亘天,白气贯月。四月癸卯,黄气如柱贯月。十月甲午,黑气贯北斗魁。四年三月己未,白气东西亘天。庚申,白气出南方,长二丈许,久而不散。四月庚午,白气贯北斗,长十丈。庚寅,白气如布袭月,三丈许。甲午,南方有黑气贯心宿,长五丈许。十一月己巳,中天有赤气如扫,长七尺,在舆鬼南。
大中祥符元年正月癸亥朔,黄气出于艮。丁丑,白气二,东西亘天。七月,西北方白云气如彗帚三十余条。二年九月戊午,黄气如柱起东南方,长五丈许。三年四月丁巳,中天黑气东西亘天。十二月癸亥,青赤气贯太微。五年二月壬寅,白气长五丈,出东井,贯北斗魁及轩辕。七年五月,有气出紫微为宫阙状,光烛地。
天禧三年四月,黄气如柱贯月。
天圣七年二月己卯夜,苍黑云长三十丈,贯弧矢、翼、轸。
明道元年十月庚子夜,黄白气五,贯紫微垣。十二月壬戌,西北有苍白气亘天。
景祐元年八月壬戌,青黄白气如彗,长七尺余,出张、翼之上,凡三十三日不见。四年七月戊申夜,黑气长丈余出毕宿下。
宝元二年正月壬子夜,苍黑云起西北方,长三十尺,渐东南行,历娄、胃、昴、毕及火、木,相次中天而散。三月甲寅夜,细黑云起西北方,长三十丈,贯王良及营室。
康定元年三月丙子夜,东南方近浊,黑色横亘数丈,阔尺许,良久散。六月壬子,黑气起心宿西,长五十丈,首尾侵浊,久之散。
庆历元年八月庚辰夜,东方有白气,长十尺许,在星宿度中,至十日,长丈余,冲天相,居星宿大星南九十余日没。壬午夜,黑气起西南,长七丈,贯危宿、羽林,入浊,至天津,良久散。癸卯夜,苍白云起西北,阔二尺许,首尾至浊,良久没。二年十一月壬申,黑气贯北斗柄。八月甲申,白云贯北斗。三年正月戊戌,中天有白气,长二十丈,向西南行,贯日。四月癸卯,白气二,生西北隅,上中天,首尾至浊,东南行,良久散。七月戊辰,西南生黑气,长三丈许,经天而散。八月壬子夜,白气贯北斗魁。四年五月甲子夜,黑气起东北方,近浊,长五丈许,良久散。九月辛巳夜,中天有气长二丈许,贯卷舌、南河东北,少顷散。十一月甲子夜,苍白云起,南近浊,久方散。八年正月丁酉夜,黑气生,首尾至浊,渐东行,久之乃散。二月辛卯夜,西方近浊生黑气,长三丈,良久散。
皇祐四年十一月壬寅夜,黑气生东方,南北至浊,贯参宿、轩辕。辛酉夜,白气起北方,近浊,长五丈许,历北斗,久之散。
治平元年六月戊午夜,苍白云起东北方,长一丈许,贯毕。二年二月乙未夜,苍黑云起西北方,长五丈许,贯东井及北斗,良久散。四月癸巳夜,苍黑云起西北方,长三十尺,西至轩辕大民,北抵钩陈。丙午夜,西北方有白气,渐东南行,首尾至浊,贯角宿,移西北,久方散。九月庚申夜,西北苍黑云长三丈许,贯营室壁垒阵及天河。三年六月丁未夜,东方有苍白云,长一丈许,贯毕。四年二月癸巳夜,苍白云起南方,长三丈,阔尺,贯南门星。三月甲寅夜,西南方起苍白云二,长三丈,阔尺,相距二尺,贯东井南河,久之乃散。闰三月辛巳夜,苍黑云起南方,两首至浊,阔尺,贯尾、箕、斗、牛、库楼、骑官。五月戊寅夜,苍黑云起北方,长三丈,阔尺,贯紫微垣、王良。壬寅夜,苍黑云起北方,长三丈,阔尺,贯紫微垣。甲辰夜,苍黑云起东方,长丈,阔尺,贯天苑、五车、参旗。六月癸亥夜,白云起东北方,长五丈,上阔下狭,贯天船、阁道、传舍、紫微垣、天棓。戊辰夜,黑云起北方,长三丈,阔尺,贯北斗、紫微垣、王良。八月乙亥夜,黑气起西北方,长丈,阔尺,贯北斗。十月庚申夜,黄气一,上下贯月中。十一月丙子夜,苍黑气起南方,长五丈,阔二尺,东至库楼,北至南河,横贯翼。十二月庚戌夜,苍黑云起南方,长三丈,阔二尺,贯五车、东井、五诸侯。
熙宁元年正月乙酉夜,苍白云起西南方,长四丈,阔尺,贯月及南河、舆鬼、轩辕。六月己酉夜,苍黑云起北方,长二丈,阔尺,贯北斗魁,东贯文昌。十月庚申夜,苍黑云起北方,东西两首至浊,贯织女、天棓、紫微垣、北斗魁。二年四月甲辰夜,苍白云起东南方,长三丈,阔尺,贯天市垣。六月辛酉夜,苍黑云起西南方,长四丈,阔二尺,贯大角、左右摄提、天市垣、斗、女、牛。七月甲申,日下有五色云。十一月,每夕有赤气见西北隅,如火,至人定乃灭。三年二月庚申夜,苍黑云起西北方,长三丈,阔二尺,贯王良、扶箱、天厨。六月己未夜[四]六月己未夜通考卷二九四象纬考作‘四年六月己未’。按熙宁三年六月庚申朔,无己未日;四年六月甲寅朔,六日己未。疑通考是。,苍黑云起西北方,长丈,阔尺,贯五车;又起西北,长丈余,贯北斗魁、文昌。五年七月丁亥夜,白云起南方,长丈,贯氐、房、心。六年五月庚申夜,苍黑云起东北方,长五丈,阔二尺,贯云雨、阁道。七年三月壬子,苍白云起西南方,长二丈,阔尺,贯日,经中天过,白气如带。四月壬申夜,苍白云起北方,长五丈,阔二尺,贯北斗魁、钩陈、王良、阁道,东至奎。丙戌夜,苍白云起西北方,长三丈,阔尺,贯东井、紫微垣钩陈。六月辛未夜,苍黑云起天河中,长五丈,南北两首至浊,贯尾、箕;又苍黑云起东方,长五丈,贯羽林、外屏。甲戌,苍白云起西方,长三丈,贯轸、角、太微。丙戌夜,苍白云起南方,长二丈,贯危、室、壁及八魁。丁亥夜,苍白云起东方,长二丈,贯月及毕、奎、娄、外屏;又起南方,长二丈,贯危、室、壁及八魁。壬辰夜,苍白云起西南方,长二丈,贯天棓、紫微垣。癸巳夜,苍黑云起东方,长五丈,贯牛、天仓、岁、太白、卷舌。七月庚戌夜,苍白云起东方,长丈余,贯参旗及参。八年二月己巳夜,苍黑云起西方,长丈,贯轸、轩辕。乙酉夜,苍黑云起东方,长三丈,贯心、天市垣列肆宗人。五月壬戌夜,苍黑云起西南方,长二丈,贯氐、房、心。癸亥,苍黑云起西方,长三丈,贯轩辕、太微垣五帝坐。十月庚子夜,黑云起西北方,长三丈,贯毕、大陵、钩星。九年四月庚寅夜,白气起东北方天棓,入天市垣。辛亥夜,苍黑云起南方,长二丈,贯库楼、骑官、积卒、心、尾。六月乙未夜,苍白云起东北方,长四丈,贯室、壁、阁道。七月己亥夜,苍黑云起南方,长四丈,贯军市、天园。十月乙酉夜,苍黑云起西北方,长四丈,贯北斗、钩、车府。十年六月癸未夜,苍黑云起南方,长三丈,阔尺,贯龟、鳖、天渊。乙巳夜,苍白云起东北方,长三丈,阔尺,贯五车及毕。七月丙子夜,苍黑云起北方,长丈,贯北斗魁。八月庚辰,苍黑云起东北方,长二丈,贯参、井、北河、五诸侯。九月庚申夜,苍黑云起北方,由北斗魁杓贯紫微垣,至天棓。十月辛丑夜,苍黑云起南方,长二丈,贯斧钺、𫓧锧。
元丰二年四月戊申夜,白云起南方,长三丈,贯库楼、积卒、龙尾。辛亥夜,苍白云起南方,长三丈,贯房。五年四月壬申夜,苍白云起北方,长二丈,出太微垣,贯五帝坐、常陈。八年十月庚申夜,苍黑云生北方,长三丈,阔尺,贯北斗、文昌、天枪。
元祐三年七月戊辰夜,东北方近浊,天明照地。如月将出,偏西北有白气经天。九月己酉夜,赤气起北方,渐生白气数道。
绍圣二年十一月,桂阳监庆云见。
元符二年九月戊辰夜,赤气起北方,紫微垣北斗星东南;次有白气十道,各长五尺。
崇宁元年十一月己酉,赤气随日没。二年五月戊子夜,苍白气起东南方,长三丈,贯尾、箕、斗。
政和元年十一月甲戌夜,苍白气起紫微垣,贯四辅。五年四月庚子,有白云自北直彻中天,渐成五色,如华盖。七年五月乙卯夜,赤云、白气起东北方。
宣和元年六月辛巳夜,赤气起北方,半天如火。七月戊午夜,赤云起东北方,贯白气三十余道。二年二月戊戌夜,赤云起东北,渐向西北,入紫微垣。三年九月壬午夜,苍白气长三丈,贯月。四年九月丁丑,西方日下有赤气。七年四月壬子夜,有赤云入紫微垣。
靖康元年正月丁丑夜,赤白气起西方。九月戊寅,有赤气随日出。九月乙未,西方日下有赤气。十一月乙丑,日下有赤气。闰十一月丁酉,赤气亘天。二年正月己亥夜,西北阴云中有火光,长二丈余,阔数尺,时时见。二年壬午夜,白气如虹,自南亘北,渐移西南至东北。三月戊子夜,白气贯斗。
建炎元年八月壬申,东北有赤气。四年五月壬子,赤云亘天中,有白气十余道贯之如练,起于紫微,犯北斗及文昌,由东南而散。
绍兴元年二月己巳,白气亘天。七年正月辛未夜,东北赤气如火,出紫微宫;二月癸卯,又如之。十一月癸卯,有赤云如火,随日入。八年九月甲申朔夜,有赤气如火,出紫微垣内。十八年八月丁亥,西北方赤气如火。二十七年二月乙酉,赤气出紫微垣。十月壬寅,赤气随日出。三十年正月壬申,东北方赤气一带五处如火影。十一月甲午,西南方白气自尾历壁、娄、昴宿。十二月戊申,其夜白气出尾宿,历心、房、氐、亢、角,入天市,贯太微,至郎位止,有类天汉。三十一年十二月辛丑,其夜,白气出斗宿,历牛、女、危,至娄止,约广六丈,类天汉,东西亘天。
隆兴元年十二月壬午,其夜,白气出危宿,历室、壁、奎、胃、娄至昴止。二年十一月庚寅,其日,赤云气遍天,随日入。
乾道元年正月庚午,其夜,白气出奎宿,渐上,经娄、胃、昴,贯毕,入参宿内止。三月戊辰,其夜,白气自参宿至角宿止,与天汉相接,约广七丈。四月丁酉,其夜,苍白气自西北渐上,东北入天市垣;辛丑,入北斗魁中及入文昌星;乙巳,入紫微垣内至北极、天枢中。十月己丑,苍白云气长二丈,穿入翼宿。十一月丙寅,白气出女宿,历虚、危、室、壁、奎、娄、胃宿,入昴宿止。二年十二月庚子,白气亘天。六年十月庚午,赤气随日出。十一月丁丑,赤气随日入。七年七月壬寅,赤气随日入。十月己未,赤气随日出。八年十月乙巳,赤气随日入;丙午,随日出。九年十月壬申,其日,矞云见。
淳熙元年十月戊寅,东北方生曲虹。三年八月丁酉,赤气随日入;戊戌,随日出。五年十月丁巳,生曲虹。十年正月戊子,西南有白气,如天汉而明,南北广六丈,东西亘天。十四年十一月甲寅,赤气随日入。
绍熙四年十一月甲戌夜,赤云、白气见。五年六月壬寅,白气如带亘天;己酉,又如之。
庆元四年八月庚辰,白气如带亘天。五年二月癸酉夜,白气如带亘天,八月癸亥,又如之。
嘉泰四年二月庚申,赤气亘天。十一月壬申,其日,白气如带亘天。癸酉,虹见。
嘉定六年十月乙卯,赤气随日出;十一月辛卯,随日入。
嘉熙四年二月丙辰,白气亘天。
淳祐二年二月癸丑朔,白气亘天。十年十一月丁丑,虹见。
景定三年七月甲申夜,白气亘天,如匹布。
已绑定手机
 楼主| 延章 发表于 2012-6-18 11:03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feature">宋史  卷六十一‧志第十四  五行一上 水上
天以阴阳五行化生万物,盈天地之间,无非五行之妙用。人得阴阳五行之气以为形,形生神知而五性动,五性动而万事出,万事出而休咎生。和气致祥,乖气致异,莫不于五行见之。中庸:‘至诚之道,可以前知。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见乎蓍龟,动乎四体。祸褔将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人之一身,动作威仪,犹见休咎,人君以天地万物为体,祯祥妖孽之致,岂无所本乎?故由汉以来,作史者皆志五行,所以示人君之戒深矣。自宋儒周惇颐太极图说行世,儒者之言五行,原于理而究于诚;其于洪范五行五事之学,虽非所取,然班固、范晔志五行已推本之,及欧阳脩唐志,亦采其说,且于庶征惟述灾眚,而休祥阙焉,亦岂无所见欤?
旧史自太祖而嘉禾、瑞麦、甘露、醴泉、芝草之属,不绝于书,意者诸褔毕至,在治世为宜。祥符、宜和之代,人君方务以符瑞文饰一时,而丁谓、蔡京之奸,相与傅会而为欺,其应果安在哉?高宗渡南,心知其非,故宋史自建炎而后,郡县绝无以符瑞闻者,而水旱、札瘥一切咎征,前史所罕见,皆屡书而无隐。于是六主百五十年,兢兢自保,足以图存。
易震之彖曰:‘震来虩虩,恐致褔也。’人君致褔之道,有大于恐惧修省者乎?昔禹致群臣于会稽,黄龙负舟,而执玉帛者万国。孔甲好鬼神,二龙降自天,而诸侯相继畔夏。桑谷共生于朝,雉升鼎耳而雊,而大戊、武丁复修成汤之政。穆王得白狼、白鹿,而文、武之业衰焉。徐偃得朱弓矢,宋湣有雀生鹯,二国以霸,亦以之亡。大概征之休咎,犹卦之吉凶,占者有德以胜之则凶可为吉,无德以当之则吉乃为凶。故德足胜妖,则妖不足虑;匪德致瑞,则物之反常者皆足为妖。妖不自作,人实兴之哉!今因先后史氏所纪休咎之征,汇而辑之,作五行志。
润下,水之性也。水失其性,则为灾沴。旧说以恒寒、鼓妖、鱼孽、豕祸、雷电、霜雪、雨雹、黑眚、黑祥皆属之水,今从之。醴泉、河清虽为瑞应,苟非其时,未必不为异,故杂附于编。他如甘露、嘉禾、芝草一切祥瑞之物,见于后者,因其事而考其时,则休咎自见,故亦各以类相从云。
建隆元年十月,棣州河决,坏厌次、商河二县居民庐舍、田畴。二年,宋州汴河溢。孟州坏堤。襄州汉水涨溢数丈。四年八月,齐州河决。九月,徐州水损田。
乾德二年四月,广陵、扬子等县潮水害民田。七月,泰山水,坏民庐舍数百区,牛畜死者甚众。三年二月,全州大雨水。七月,蕲州大雨水,坏民庐舍。开封府河决,溢阳武。河中府、孟州并河水涨,孟州坏中潬军营、民舍数百区。河坏堤岸石,又溢于郓州,坏民田。泰州潮水损盐城县民田。淄州、济州并河溢,害邹平、高苑县民田。四年,东阿县河溢,损民田。观城县河决,坏居民庐舍,注大名。又灵河县堤坏,水东注卫南县境及南华县城。七月,荥泽县河南北堤坏。八月,宿州汴水溢,坏堤。淄州清河水溢,坏高苑县城,溺数百家及邹平县田舍。泗洲淮溢。衡州大雨水月余。五年,卫州河溢,毁州城,没溺者甚众。
开宝元年六月,州府二十三大雨水,江河汎溢,坏民田、庐舍。七月,泰州潮水害稼。八月,集州霖雨河涨,坏民庐舍及城壁、公署。二年七月,下邑县河决。是岁,青、蔡、宿、淄、宋诸州水,真定、澶滑博洺齐颍蔡陈亳宿许州水,害秋苗。三年,郑、澶、郓、淄、济、虢、蔡、解、徐、岳州水灾,害民田。四年六月,汴水决宋州谷熟县济阳镇。又郓州河及汶、清河皆溢,注东阿县及陈空镇,坏仓库、民舍。郑州河决原武县。蔡州淮及白露、舒、汝、庐、颍五水并涨,坏庐舍、民田。七月,青、齐州水伤田。五年,河决澶州濮阳。绛、和、庐、寿诸州大水。六月,河又决开封府阳武县之小刘村。宋州、郑州并汴水决。忠州江水涨二百尺。六年,郓州河决杨刘口。怀州河决获嘉县。颍州淮、渒水溢,渰民舍、田畴甚众。七月,历亭县御河决。单州、濮州并大雨水,坏州廨、仓库、军营、民舍。是秋,大名府、宋亳淄青汝澶滑诸州并水伤田。七年四月,卫、亳州水。泗州淮水暴涨入城,坏民舍五百家。安阳县河涨,坏居民庐舍百区。八年五月,京师大雨水。濮州河决郭龙村。六月,澶州河决顿丘县。沂州大雨,水入城,坏居舍、田苗。九年三月,京师大雨水。淄州水害田。
太平兴国二年六月,孟州河溢,坏温县堤七十余步,郑州坏荥泽县宁王村堤三十余步;又涨于澶州,坏英公村堤三十步。开封府汴水溢,坏大宁堤,浸害民田。忠州江涨二十五丈。兴州江涨,毁栈道四百余间。管城县焦肇水暴涨,逾京水。濮州大水,害民田凡五千七百四十三顷。颍州颍水涨,坏城门、军营、民舍。七月,复州蜀、汉江涨,坏城及民田、庐舍。集州江涨,汎嘉川县。三年五月,怀州河决获嘉县北注。又汴水决宋州宁陵县境。六月,泗州淮涨入南城,汴水又涨一丈,塞州北门。十月,滑州灵河已塞复决。四年三月,河南府洛水涨七尺,坏民舍。泰州雨水害稼。宋州河决宋城县。卫州河决汲县,坏新场堤。八月,梓州江涨,坏阁道、营舍。九月,澶州河涨。郓州清、汶二水涨,坏东阿县民田。复州沔阳县湖皛涨,坏民舍、田稼。五年五月,颍州颍水溢,坏堤及民舍。徐州白沟河溢入州城。七月,复州江水涨,毁民舍,堤塘皆坏。六年,河中府河涨,陷连堤,溢入城,坏军营七所、民舍百余区。鄜、延、宁州并三河水涨,溢入州城:鄜州坏军营,建武指挥使李海及老幼六十三人溺死;延州坏仓库、军民庐舍千六百区;宁州坏州城五百余步,诸军营、军民舍五百二十区。七年三月,京兆府渭水涨,坏浮梁,溺死五十四人。四月,耀、密、博、卫、常、润诸州水害稼。六月,均州涢水、均水、汉江并涨,坏民舍,人畜死者甚众。又河决临邑县。汉阳军江水涨五丈。七月,大名府御河涨,坏范济口。南剑州江水涨,坏居民舍一百四十余区。京兆府咸阳渭水涨,坏浮梁,工人溺死五十四人。九月,梧州江水涨三丈,入城,坏仓库及民舍。十月,河决怀州武陟县,害民田。八年五月,河大决滑州房村,径澶、濮、曹、济诸州,浸民田,坏居民庐舍,东南流入淮。六月,陕州河涨,坏浮梁;又永定涧水涨,坏民舍、军营千余区。河南府澍雨,洛水涨五丈余,坏巩县官署、军营、民舍殆尽。谷、洛、伊、四水暴涨,坏京城官署、军营、寺观、祠庙、民舍万余区,溺死者以万计。又坏河清县丰饶务仓库、军营、民舍百余区。雄州易水涨,坏民庐舍。鄜州河水涨,溢入城,坏官寺、民舍四百余区。荆门军长林县山水暴涨,坏民舍五十一区,溺死五十六人。八月,徐州清河涨丈七尺,溢出,塞州三面门以御之。九月,宿州睢水涨,汎民舍六十里。是夏及秋,开封、浚仪、酸枣、阳武、封丘、长垣、中牟、尉氏、襄邑、雍丘等县河水害民田。九年七月。嘉州江水暴涨,坏官署、民舍,溺者千余人。八月,延州南北两河涨,溢入东西两城,坏官寺、民舍。淄州霖雨,孝妇河涨溢,坏官寺、民田。孟州河涨,坏浮梁,损民田。雅州江水涨九丈,坏民庐舍。新州江涨,入南砦,坏军营。
雍熙二年七月,朗江溢,害稼。八月,瀛、莫州大水,损民田。三年六月,寿州大水。
端拱元年二月,博州水害民田。五月,英州江水涨五丈,坏民田及庐舍数百区。七月,磁州漳、滏二水涨。
淳化元年六月,吉州大雨,江涨,漂坏民田、庐舍。黄梅县堀口湖水涨,坏民田、庐舍皆尽,江水涨二丈八尺。洪州涨坏州城三十堵、民庐舍二千余区,漂二千余户。孟州河涨。二年四月,京兆府河涨,陕州河涨,坏大堤及五龙祠。六月乙酉,汴水溢于浚仪县,坏连堤,浸民田;上亲临视,督卫士塞之。辛卯,又决于宋城县。博州大霖雨,河涨,坏民庐舍八百七十区。亳州河溢,东流汎民田、庐舍。七月,齐州明水涨,坏黎济砦城百余堵。许州沙河溢。雄州塘水溢,害民田殆尽。嘉州江涨,溢入州城,毁民舍。复州蜀、汉二江水涨,坏民田、庐舍。泗州招信县大雨,山河涨,漂浸民田、庐舍,死者二十一人。八月,藤州江水涨十余丈,入州城,坏官署、民田。九月,卭州蒲江等县山水暴涨,坏民舍七十区,死者七十九人。是秋,荆湖北路江水注溢,浸田亩甚众。三年七月,河南府洛水涨,坏七里、镇国二桥;又山水暴涨,坏丰饶务官舍、民庐,死者二百四十人。十月,上津县大雨,河水溢,坏民舍,溺者三十七人。四年六月,陇城县大雨,牛头河涨二十丈,没溺居人、庐舍。九月,澶州河涨,冲陷北城,坏居人庐舍、官署、仓库殆尽,民溺死者甚众。梓州玄武县涪河涨二丈五尺,壅下流入州城,坏官私庐舍万余区,溺死者甚众。十月,澶州河决,水西北流入御河,浸大名府城,知府赵昌言壅城门御之。
至道元年四月甲辰,京师大雨雷电,道上水数尺。五月,虔州江水涨二丈九尺,坏城,流入深八尺,毁城门。二年六月,河南、涧、洛三水涨,坏镇国桥。七月,建州溪水涨,溢入州城,坏仓库、民舍万余区。郓州河涨,坏连堤四处。宋州汴河决谷熟县。闰七月,陕州河涨。是月,广南诸州并大雨水。
咸平元年七月,侍禁、阁门祗候王寿永使彭州回,至凤翔府境,山水暴涨,家属八人溺死。齐州清、黄河泛溢,坏田庐。二年十月,漳州山水泛溢,坏民舍千余区,民黄拏等十家溺死。三年三月,梓州江水涨,坏民田。五月,河决郓州王陵埽。七月,洋州汉水溢,民有溺死者。四年七月,同州洿谷水溢夏阳县,溺死者数十人。五年二月,雄霸瀛莫深沧诸州、乾宁军水,坏民田。六月,京师大雨,漂坏庐舍,民有压死者;积潦浸道路,自朱雀门东抵宣化门尤甚,皆注惠民河,河复涨,溢军营。
景德元年九月,宋州汴水决,浸民田,坏庐舍。河决澶州横陇埽。二年六月,宁州山水泛溢,坏民舍、军营,多溺死者。三年七月,应天府汴水决,南注亳州,合浪宕渠东入于淮。八月,青州山水坏石桥。四年六月,郑州索水涨,高四丈许,漂荥阳县居民四十二户,有溺死者。邓州江水暴涨。南剑州山水泛溢,漂溺居人。七月,河溢澶州,坏王八埽。八月,横州江涨,坏营舍。
大中祥符元年六月,开封府尉氏县惠民河决。二年七月,徐、济、青、淄大水。八月,凤州大水,漂溺民居。十月,京畿惠民河决,坏民田。三年六月,吉州、临江军并江水泛溢,害民田。九月,河决河中府白浮梁村。四年七月,洪、江、筠、袁州江涨,害民田,坏州城。八月,河决通利军,大名府御河溢,合流坏府城,害田,人多溺死。九月,河溢于孟州温县。苏州吴江汎溢,坏庐舍。十一月,楚、泰州潮水害田,人多溺者。五年正月,河决棣州聂家口。七月,庆州淮安镇山水暴涨,漂溺居民。六年六月,保安军积雨河溢,浸城垒,坏庐舍,判官赵震溺死,又兵民溺死凡六百五十人。七年六月,泗州水害民田。河南府洛水涨。秦州定西砦有溺死者。八月,河决澶州。十月,滨州河溢于安定镇。八年七月,坊州大雨河溢,民有溺死者。九年六月,秦州独孤谷水坏长道县盐官镇城桥及官廨、民舍二百九十五区,溺死六十七人。七月,延州洎定平、安远、塞门、栲栳四砦山水泛溢,坏堤、城。九月,雄、霸州界河泛溢。利州水漂栈阁万二千八百间。
天禧三年六月,河决滑州城西南,漂没公私庐舍,死者甚众,历澶州、濮、郓、济、单至徐州,与清河合,浸城壁,不没者四板。明年既塞,六月,复决于西北隅。
乾兴元年正月,秀州水灾,民多艰食。十月己酉夜,沧州盐山、无棣二县海潮溢,坏公私庐舍,溺死者甚众。是岁,京东、淮南路水灾。
天圣初,徐州仍岁水灾。三年十一月辛卯,襄州汉水坏民田。四年六月丁亥,剑州、邵武军大水,坏官私庐舍七千九百余区,溺死者百五十余人。是月,河南府、郑州大水。十月乙酉,京山县山水暴涨,漂死者众,县令唐用之溺焉。是岁,汴水溢,决陈留堤,又决京城西贾陂入护龙河,以杀其势。五年三月,襄、颍、许、汝等州水。七月辛丑,泰州盐官镇大水,民多溺死。六年七月壬子,江宁府、扬真润三州江水溢,坏官私庐舍。是月,雄、霸州大水。八月甲戌,临潼县山水暴涨,民溺死者甚众。是月,河决楚王埽。七年六月,河北大水,坏澶州浮桥。
明道元年四月壬子,大名府冠氏等八县水浸民田。
景祐元年闰六月甲子,泗州淮、汴溢。七月,澶州河决横陇埽。八月庚午,洪州分宁县山水暴发,漂溺居民二百余家,死者三百七十余口。三年六月,虔、吉诸州久雨,江溢,坏城庐,人多溺死。四年六月乙亥,杭州大风雨,江潮溢岸,高六尺,坏堤千余丈。八月甲戌,越州大水,漂溺居民。
宝元元年,建州自正月雨,至四月不止,谿水大涨,入州城,坏民庐舍,溺死者甚众。
康定元年九月甲寅,滑州大河泛溢,坏民庐舍。
庆历元年三月,汴流不通。八年六月乙亥,河决澶州商胡埽。是月,恒雨。七月癸丑,卫州大雨水,诸军走避,数日绝食。是岁,河北大水。
皇祐元年二月甲戌,河北黄、御二河决,并注于乾宁军。河朔频年水灾。二年,镇定复大水,并边尤被其害。三年七月辛酉,河决馆陶县郭固口。八月,汴河绝流。四年八月,鄜州大水,坏军民庐舍。
嘉祐二年六月,开封府界及京东西、河北水潦害民田。自五月大雨不止,水冒安上门,门关折,坏官私庐舍数万区,城中系筏渡人。七月,京东西、荆湖北路水灾。淮水自夏秋暴涨,环浸泗州城。是岁,诸路江河决溢,河北尤甚,民多流亡。三年七月,京、索、广济河溢,浸民田。五年七月,苏、湖二州水灾。六年七月乙酉,泗州淮水溢。七年六月,代州大雨,山水暴入城。七月,窦州山水坏城。河决北京第五埽。
治平元年,庆许蔡颍唐泗濠楚庐寿杭宣鄂洪施渝州、光化军水。九月,陈州水灾。二年八月庚寅,京师大雨,地上涌水,坏官私庐舍,漂人民畜产不可胜数。是日,御崇政殿,宰相而下朝参者十数人而已。诏开西华门以泄宫中积水,水奔激,殿侍班屋皆摧没,人畜多溺死,官为葬祭其无主者千五百八十人。
熙宁元年秋,霸州山水涨溢,保定军大水,害稼,坏官私庐舍、城壁,漂溺居民。河决恩、冀州,漂溺居民。二年八月,河决沧州饶安,漂溺居民,移县治于张为村。泉州大风雨,水与潮相冲泛溢,损田稼,漂官私庐舍。四年八月,金州大水,毁城,坏官私庐舍。七年六月,熙州大雨,洮河泛溢。八年四月,潭、衡、邵、道诸州江水溢,坏官私庐舍。九年七月,太原府汾河夏秋霖雨,水大涨。十月,海阳、潮阳二县海潮溢,坏庐舍,溺居民。十年七月,河决曹村下埽,澶渊绝流,河南徙,又东汇于梁山、张泽泺,凡坏郡县四十五,官亭、民舍数万,田三十万顷。洺州漳河决,注城。大雨水,二丈河、阳河水湍涨,坏南仓,溺居民。沧、卫霖雨不止,河泺暴涨,败庐舍,损田苗。
元丰元年,章丘河水溢,坏公私庐舍、城壁,漂溺民居。舒州山水暴涨,浸官私庐舍,损田稼,溺居民。四年四月,澶州临河县小吴河溢北流,漂溺居民。五月,淮水泛涨。五年秋,阳武、原武二县河决,坏田庐。七年六月,青田县大水,损田稼。七月,河北东、西路水。北京馆陶水,河溢入府城,坏官私庐舍。八月,赵、邢、洺、磁、相诸州河水汎溢,坏城郭、军营。是年,相州漳河决,溺临漳县居民。怀州黄、沁河泛溢,大雨水,损稼,坏庐舍、城壁。磁州诸县镇,夏秋漳、滏河水泛溢。临漳县斛律口决,坏官私庐舍,伤田稼,损居民。
元祐四年,夏秋霖雨,河流泛涨。八年,自四月雨至八月,昼夜不息,畿内、京东西、淮南、河北诸路大水。诏开京师宫观五日,所在州令长吏祈祷,宰臣吕大防等待罪。
绍圣元年七月,京畿久雨,曹、濮、陈、蔡诸州水,害稼。
元符元年,河北、京东等路大水。二年六月,久雨,陕西、京西、河北大水,河溢,漂人民,坏庐舍。是岁,两浙苏、湖、秀等州尤罹水患。
大观元年夏,京畿大水。诏工部都水监疏导,至于八角镇。河北、京西河溢,漂溺民户。十月,苏、湖水灾。二年秋,黄河决,陷没邢州钜鹿县。三年七月,阶州久雨,江溢。四年夏,邓州大水,漂没顺阳县。
政和五年六月,江宁府、太平宣州水灾。八月,苏、湖、常、秀诸郡水灾。七年,瀛、沧州河决,沧州城不没者三版,民死者百余万。
重和元年夏,江、淮、荆、浙诸路大水,民流移、溺者众,分遣使者振济。发运使任谅坐不奏泗州坏官私庐舍等勒停。
宣和元年五月,大雨,水骤高十余丈,犯都城,自西北牟驼冈连万胜门外马监,居民尽没。前数日,城中井皆浑,宣和殿后井水溢,盖水信也。至是,诏都水使者决西城索河堤杀其势,城南居民冢墓俱被浸,遂坏藉田亲耕之稼。水至溢猛,直冒安上、南薰门,城守凡半月。已而入汴,汴渠将溢,于是募人决下流,由城北入五丈河,下通梁山泺,乃平。十一月,东南州县水灾。四年十二月戊戌,诏:‘访闻德州有京东、西来流民不少,本州振济有方,令保奏推恩。余路遇有流移,不即存恤,按劾以闻。’六年秋,京畿恒雨。河北、京东、两浙水灾,民多流移。
建炎二年春,东南郡国水。
绍兴二年闰月,徽、严州水,害稼。三年七月丙子,泉州水三日,坏城郭、庐舍。五年秋,西川郡国水。六年冬,饶州雨水坏城四百余丈。十四年五月丙寅,婺州水。乙丑,兰溪县水侵县市,丙寅中夜,水暴至,死者万余人。十六年,潼川府东、南江溢,水入城,浸民庐。十八年八月,绍兴府、明婺州水。二十二年,淮甸水。二十三年,金堂县大水。潼川府江溢,浸城内外民庐。宣州大水,其流泛溢至太平州。七月,光泽县大雨,溪流暴涌,平地高十余丈,人避不及者皆溺,半时即平。二十七年,镇江建康绍兴府、真太平池江洪鄂州、汉阳军大水。二十八年六月丙申,兴、利二州及大安军大雨水,流民庐,坏桥栈,死者甚众。九月,江东、淮南数郡水。浙东、西沿江海郡县大风水,平江绍兴府、湖常秀润为甚。二十九年七月戊戌,褔州水入城,闽、候官、怀安三县坏田庐,官吏不以闻,宪臣樊光远坐黜。三十年五月辛卯夜,于潜、临安、安吉三县山水暴出,坏民庐、田桑,溺死者甚众。三十一年八月,建始县大水,流民庐,死者甚众。三十二年四月,淮溢数百里,漂民田庐,死者尤众。六月,浙西郡县山涌暴水,漂民舍,坏田覆舟。
隆兴元年八月,浙东、西州县大风水,绍兴平江府、湖州及崇德县为甚。二年七月,平江镇江建康宁国府、湖常秀池太平庐和光州、江阴广德寿春无为军、淮东郡皆大水,浸城郭,坏庐舍、圩田、军垒,操舟行市者累日,人溺死甚众。越月,积阴苦雨,水患益甚,淮东有流民。
乾道元年六月,常、湖州水坏圩田。二年八月丁亥,温州大风,海溢,漂民庐、盐场、龙朔寺,覆舟溺死二万余人,江滨胔骼尚七千余。三年六月,庐、舒、蕲州水,坏苗稼,漂人畜。七月己酉,临安府天目山涌暴水,决临安县五乡民庐二百八十余家,人多溺死。八月,湖秀州、上虞县水,坏民田庐。时积潦至于九月,禾稼皆腐。江东山水溢,江西诸郡水,隆兴府四县为甚。四年七月壬戌,衢州大水,败城三百余丈,漂民庐、孳牧,坏禾稼。诸暨县大水害稼。江宁、建康府水。是岁,饶、信亦水。五年七月丁巳,建宁府瑞应场大漈、山枣等山暴水涌出,漂民庐,溺死甚众。是岁夏秋,温、台州凡三大风,水漂民庐,坏田稼,人畜溺死者甚众,黄岩县为甚,郡守王之望、陈岩肖不以闻,皆黜削。六年五月,平江建康宁国府、温湖秀太平州、广德军及江西郡大水,江东城市有深丈余者,漂民庐,湮田稼,溃圩堤,人多流徙。八年五月,赣州、南安军山水暴出,及隆兴府、吉筠州、临江军皆大雨水,漂民庐,坏城郭,溃田害稼。六月壬寅,四川郡县大雨水,嘉眉卭蜀州、永康军及金堂县尤甚,漂民庐,决田亩。九年五月戊午,建康隆兴府、严吉饶信池太平州、广德军水,漂民居,坏圩湮田,分水县沙塞四百余亩,采石流民多渡江。六月,湖北郡县水。
淳熙元年七月壬寅、癸卯,钱塘大风涛,决临安府江堤一千六百六十余丈,漂居民六百三十余家,仁和县濒江二乡坏田圃。三年八月辛巳,台州大风雨,至于壬午,海涛、溪流合激为大水,决江岸,坏民庐,溺死者甚众。癸未,行都大雨水,坏德胜、江涨、北新三桥及钱塘、余杭、仁和县田,流入湖、秀州,害稼。浙东西、江东郡县多水,婺州、会稽嵊广德军建平三县尤甚。四年五月庚子,建宁府、褔南剑州大雨水,至于壬寅,漂民庐数千家。己亥夜,钱塘江涛大溢,败临安府堤八十余丈;庚子,又败堤百余丈。明州濒海大风,海涛败定海县堤二千五百余丈、鄞县堤五千一百余丈,漂没民田。九月丁酉、戊戌,大风雨驾海涛,败钱塘县堤三百余丈;余姚县溺死四十余人,败堤二千五百六十余丈;败上虞县堤及梁湖堰及运河岸;定海县败堤二千五百余丈;鄞县败堤五千一百余丈。五年六月戊辰,古田县大水,漂民庐,圮县治市桥。闰月己亥,阶州水,坏城郭。乙巳,兴化军及褔清县及海口镇大水,漂民庐、官舍、仓库,溺死者甚众。六年夏,衢州水。秋,宁国府、温台湖秀太平州水,坏圩田,乐清县溺死者百余人。七年五月戊戌,分宜县大水,决田害稼。八年五月壬辰,严州大水,漂浸民居万九千五百四十余家、垒舍六百八十余区。绍兴府大水,五县漂浸民居八万三千余家,田稼尽腐;渔浦败堤五百余丈,新林败堤通运河。是岁,徽、江二州亦水。十年五月辛巳,信州大水入城,沈庐舍、市井。襄阳府大水,漂民庐,盖藏为空。江东、浙东数郡亦水。八月辛酉,雷州大风激海涛,没濒海民舍,死者甚众。九月乙丑,褔漳州大风雨,水暴至,长溪、宁德县濒海聚落、庐舍、人舟皆漂入海,漳城半没,浸八百九十余家。丁卯,吉州龙泉县大水,漂民庐,坏田亩,溺死者众。十一年四月,和州水,湮民庐,坏圩田。五月丙申,阶州白江水溢,决堤圮城,浸民庐、垒舍、祠庙、寺观甚多。建康府、太平州水。六月甲申,处州龙泉县大雨,水浸民舍,坏杠梁,汇田害稼。七月壬辰,明州大风雨,山水暴出,浸民市,圮民庐,覆舟杀人。十二年六月,婺州及富阳县皆水,浸民庐,害田稼。八月戊寅,安吉县暴水发枣园村,漂庐舍、寺观,坏田稼殆尽,溺死千余人,郡守刘藻不以闻,坐黜。是岁,鄂州自夏徂冬,水浸民庐。九月,台州水。十四年三月辛未,汀州水,漂百余家、军垒六十余区。十五年五月,淮甸大雨水,淮水溢,庐濠楚州、无为安丰高邮盱眙军皆漂庐舍、田稼,庐州城圮。荆江溢,鄂州大水,漂军民垒舍三千余。江陵常德德安府、复岳澧州、汉阳军水。戊午,祁门县群山暴汇为大水,漂田禾、庐舍、冢墓、桑麻、人畜什六七,浮胔甚众,余害及浮梁县。六月,建宁隆兴府、袁抚州、临江军水圮民庐。七月,黄岩县水败田潴。番昜湖溢番昜县,漂民舍、田稼,有流徙者。十六年四月甲戌,绍兴府新昌县山水暴作,害稼湮田,漂民庐。五月丙辰,沅、靖州山水暴溢至辰州,常德府城没一丈五尺,漂民庐舍。汀州大水,浸民庐千五百余家,溺死三千人。分宜县水。丁巳,阶州白江水溢,浸城市民庐。六月庚寅,镇江府大雨水五日,浸军民垒舍三千余。辛卯,潼川府东南二江溢,决堤,毁桥,浸民庐,涪城、中江、射洪、通泉、郪县没田庐。
绍熙二年三月,宁化县连水漂庐舍、田亩,溺死二十余人。五月戊申,建宁州水。己酉,褔州水,浸附郭民庐,怀安、候官县漂千三百余家,古田、闽清县亦坏田庐。庚午,利州东江溢,坏堤、田、庐舍。辛未,潼川府东、南江溢;六月戊寅,又溢,再坏堤桥,水入城,没庐舍七百四十余家,郪、涪、射洪、通泉县汇田为江者千余亩。七月癸亥,嘉陵江暴溢,兴州圮城门、郡狱、官舍凡十七所,漂民居三千四百九十余,潼川崇庆府、绵果合金龙汉州、怀安石泉大安军、鱼关皆水。时上流西蕃界古松州江水暴溢,龙州败桥阁五百余区,江油县溺死者众。三年五月壬辰,常德府大雨水,浸民田庐。乙未,潼州府东、南江溢,后六日又溢,浸城外民庐,人徙于山。己亥,池州大雨水连夕,青阳县山水暴涌,漂田庐杀人,盖藏无遗;贵池县亦水。庚子,泾县大雨水,败堤,圮县治、庐舍。六月辛丑,建平县水,败堤入城,漂浸民庐。甲戌,祈门县水。七月壬申,天台、仙居县大水连夕,漂浸民居五百六十余,坏田伤稼。襄阳、江陵府大雨水,汉江溢,败堤防,圮民庐、没田稼者逾旬;复州、荆门军水,亦如之。镇江府三县水,损下地之稼。四年四月,上高县水,浸二百余家。五月壬申、癸酉,奉新县大雷雨水,漂浸八百二十余家。五月辛未、丙子,镇江府大雨水,浸营垒六千余区。戊寅,安丰军大水,平地三丈余,漂田庐、丝麦皆空。是月,诸暨、萧山、宣城、宁国县大水,坏田稼。广德军属县水害稼。筠州水浸民庐。戊寅,进贤县水,圮百二十余家。六月丙申,兴国军水,池口镇及大冶县漂民庐,有溺死者。戊戌,靖安县水,漂三百二十余家。是夏,江赣州、江陵府亦水。七月乙酉,丰城县水,壬午,临江军水,皆圮民庐。丁亥,新淦县漂浸二千三百余家。八月辛丑,隆兴府水,圮千二百七十余家。吉州水,漂浸民庐及泰和县官舍。自夏及秋,江西九州三十七县皆水。是岁,兴化军大风激海涛,漂没田庐尤多。五年五月辛未,石埭、贵池、泾县皆水,圮民庐,溺死者众。是月,泰州大水。七月壬申,慈溪县水,漂民庐,决田害稼,人多溺死。乙亥,会稽、山阴、萧山、余姚、上虞县大风驾海涛,坏堤,伤田稼。八月辛丑,钱塘、临安、新城、富阳、於潜县大雨水,余杭县尤甚,漂没田庐,死者无筭。安吉县水,平地丈余。平江镇江宁国府、明台温严常州、江阴军皆水。是秋,武陵县江溢,圮田庐甚众。
庆元元年六月壬申,台州及属县大风雨,山洪、海涛并作,漂没田庐无筭,死者蔽川,漂沉旬日;至于七月甲寅,黄岩县水尤甚。常平使者莫漳以缓于振恤坐免。七月,临安府水。二年秋,浙东郡国大水。三年九月,绍兴府属县二、婺州属县二,水害稼。五年秋,台、温、衢、婺水,漂民庐,人多溺死,衢守张经以匿灾吝振坐黜。六年五月,建宁府、严衢婺饶信徽南剑州及江西郡县皆大水,自庚午至于甲戌,漂民庐,害稼。
嘉泰二年七月丙午,上杭县水,圮田庐,坏稼,民多溺死。建安县漂军民庐舍百二十余,山摧,覆民庐七十七家,溺压死者六十余。丁未,长溪县漂民庐二百八十余家。古田县漂官舍、民庐甚众,溺死者二百七十。剑浦县圮三百五十余家,死者亦众。三年四月,江南郡邑水害稼。
开禧元年九月丙戌,汉、淮水溢,荆襄、淮东郡国水,楚州、盱眙军为甚,圮民庐,害稼。二年五月庚寅,东阳县大水,山千七百三十余所同夕崩洪,漂聚落五百四十余所,湮田二万余亩,溺死者甚众。三年,江、浙、淮郡邑水,鄂州、汉阳军尤甚。
嘉定二年五月己亥,连州大水,败城郭百余丈,没官舍、郡庠、民庐,坏田亩聚落甚多。六月辛酉,西和州水,没长道县治、仓库。丙子,昭化县水,没县治,漂民庐。成州水,入城,圮垒舍。同谷县及遂宁府、阆州皆水。七月壬辰,台州大风雨激海涛,漂圮二千二百八十余家,溺死尤众。三年四月甲子,新城县大水。五月,严衢婺徽州、富阳余杭盐官新城诸暨淳安大雨水,溺死者众,圮田庐、市郭,首种皆腐。行都大水,浸庐舍五千三百,禁旅垒舍之在城外者半没,西湖溢。四年七月辛酉,慈溪县大水,圮田庐,人多溺者。八月,山阴县海败堤,漂民田数十里,斥地十万亩。五年五月庚戌,严州水。六月丁丑,台州及建德、诸暨、会稽县水,坏田庐。六年六月丁丑,淳安县山涌暴水,陷清泉寺,漂五乡田庐百八十里,溺死者无筭,巨木皆拔。丁亥,於潜县大水。戊子,诸暨县风雷大雨,山涌暴作,漂十乡田庐,溺死者尤多。钱塘县、临安余杭于潜安吉县皆水。九年五月,行都及绍兴府、严衢婺台处信饶褔漳泉州、兴化军大水,漂田庐,害稼。十年冬,浙江涛溢,圮庐舍,覆舟,溺死甚众。蜀、汉二州江没城郭。十一年六月戊申,武康、吉安县大水,漂官舍、民庐,坏田稼。人畜死者甚众。十二年,盐官县海失故道,潮汐冲平野三十余里,至是侵县治,庐州、港渎及上下管、黄湾冈等场皆圮;蜀山沦入海中,聚落、田畴失其半,坏四郡田,后六年始平。十四年,建康府大水。十五年七月,萧山县大水。时久雨,衢、婺、徽、严暴流与江涛合,圮田庐,害稼。十六年五月,江、浙、淮、荆、蜀郡县水,平江府、湖常秀池鄂楚太平州、广德军为甚,漂民庐,害稼,圮城郭、堤防,溺死者众。鄂州江湖合涨,城市沉没,累月不泄。是秋,江溢,圮民庐。余杭、钱塘、仁和县大水。褔漳泉州、兴化军水坏稼十五六。十七年五月,褔建大水,漂水口镇民庐皆尽,候官县甘蔗砦漂数百家,人多溺死;建宁府没平政桥,入城;南剑州圮郡治、城楼、郡狱、官舍,城坏,民避水楼上者皆死。乙卯,建昌军大水,城不没者三板,漂民庐,圮官舍、城郭、桥梁,害稼。
绍定二年,天台、仙居县大水。四年,沿江水灾。
端平三年三月辛酉,蕲州大雨水,漂民居。是年,英德府、昭州及襄、汉江皆大水。
嘉熙元年,饶、信州水。二年,浙江溢。
淳祐二年,绍兴府、处婺州水。七年,褔建水。十年,严州水。十一年八月甲辰,汀州山水暴至,漂人民。九月,江陵水。是年,江、浙多水,饶州亦水。十二年六月,建宁府、严衢婺信台处南剑州、邵武军大水,冒城郭,漂室庐,死者以万数。
宝祐元年七月,温、台、处、信、饶州大水。
开庆元年五月己未,婺州水,漂民庐。是岁,滁、严州水。
景定二年,浙东水。
咸淳六年五月,大雨水。七月五月甲申,诸暨县大水,漂庐舍。是月,重庆府江水泛溢者三,漂城壁,坏楼橹。十年三月,庐州水。四月,绍兴府大雨水。八月,临安府水,安吉、武康县水。
太平兴国四年八月,滑州黎阳县河清。
端拱元年二月,澶、濮二州河清二百余里。
大中祥符三年十一月丁酉,陕西河清。十二月乙巳,河再清,当汾水合流处清如汾水。
元丰四年十月,环州河水变甘。
大观元年八月,乾宁军河清。二年十二月,陕州河清,同州韩城县、郃阳县至清及百里,涉春不变。自是迄政和、宣和,诸路数奏河清,辄遣郎官致祭,宰臣等率百官拜表贺,岁以为常。
大中祥符元年二月,醴泉出蔡州汝阳凤原乡,有疾者饮之皆愈。八年十一月,通州军言醴泉出汶山下,有疾者饮之皆愈。
熙宁元年五月,京师开化坊醴泉出。
政和五年正月,河阳台观醴泉出。
已绑定手机
 楼主| 延章 发表于 2012-6-18 11:03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feature">宋史  卷六十二‧志第十五  五行一下 水下
建隆三年春,延、宁二州雪盈尺,沟洫复冰,草木不华。丹州雪二尺。
太平兴国七年三月,宣州霜雪害桑稼。
雍熙二年冬,南康军大雨雪,江水冰,胜重载。
端拱元年闰五月,郓州风雪伤麦。
淳化三年九月,京兆府大雪杀苗稼。四年二月,商州大雪,民多冻死。
咸平四年三月丁丑,京师及近畿诸州雪损桑。
天禧元年十二月,京师大雪,苦寒,人多冻死,路有僵尸,遣中使埋之四郊。二年正月,永州大雪,六昼夜方止,江、溪鱼皆冻死。
庆历三年十二月丁巳,大雨雪。
皇祐四年十二月己丑,雪。初,帝以愆亢,责躬减膳,每见辅臣,忧形于色。庞籍等因言:‘臣等不能燮理阴阳,而上烦陛下责躬引咎,愿守散秩以避贤路。’帝曰:‘是朕诚不能感天而惠不能及民,非卿等之过也。’是夕,乃得雪。
至和元年正月,京师大雪,贫弱之民冻死者甚众。
嘉祐元年正月甲寅朔,御大庆殿受朝。前一夕,殿庭设仗卫既具,而大雨雪折宫架。是日,帝因感风眩,促礼行而罢。壬午,大雨雪,泥涂尽冰。都民寒饿,死者甚众。
元祐二年冬,京师大雪连月,至春不止。久阴恒寒,罢上元节游幸,降德音诸道。八年十一月,京师大雪,多流民。
元符二年正月甲辰朔,御大庆殿受朝贺,以雪罢。
政和三年十一月,大雨雪,连十余日不止,平地八尺余。冰滑,人马不能行,诏百官乘轿入朝。飞鸟多死。七年十二月,大雪。诏收养内外乞丐老幼。
靖康元年闰十一月,大雪,盈三尺不止。天地晦冥,或雪未下时,阴云中有雪丝长数寸堕地。二年正月丁酉,大雪,天寒甚,地冰如镜,行者不能定立。是月乙卯,车驾在青城,大雪数尺,人多冻死。
建炎三年六月,寒。
绍兴元年二月寒食日,雪。五年二月乙巳,雨雪。六年二月癸卯,雪。十三年三月癸丑,雨雪。十七年二月丙申,雪。十八年二月癸卯,雪。二十八年三月丙寅,雨雪。二十九年二月戊戌,大雪。三十一年正月戊子,大雨雪,至于己亥,禁旅垒舍有压者,寒甚。
乾道元年二月,大雪。三月,暴寒,损苗稼。二年春,大雨,寒,至于三月,损蚕麦。二月丙申,雪。四年二月癸丑,大雪。五年二月戊子,雪。六年五月,大风雨,寒,伤稼。七年二月丙辰,雨雪。
淳熙十二年,淮水冰,断流。是冬,大雪。自十二月至明年正月,或雪,或霰,或雹,或雨水,冰沍尺余,连日不解。台州雪深丈余,冻死者甚众。十六年四月戊子,天水县大雨雪伤麦。
绍熙元年三月,留寒至立夏不退。十二月,建宁府大雪深数尺。查源洞寇张海起,民避入山者多冻死。二年正月,行都大雪积沍,河冰厚尺余,寒甚。是春,雷雪相继,冻雨弥月。四年二月己未,雪。
庆元五年二月庚午,雪。六年二月乙酉,雪。五月,亡暑,气凛如秋。
开禧三年二月戊申,雪。
嘉定元年二月甲寅,雪。四年二月丙子,雪。六年二月丁亥,雪。六月,亡暑,夜寒。九年二月乙酉、丙申,雪。十年二月庚申、壬戌,雪。十七年三月癸丑,雪。
宝庆元年四月辛卯,雪。
绍定四年二月己巳,雨雪。六年三月壬子,雨雪。
端平元年二月癸酉,雨雪。二年三月乙未,雨雪。
嘉熙二年二月乙未,雨雪。
淳祐六年二月壬申,雨雪。
宝祐元年二月壬子,雨雪。二年三月戊子,雨雪。六年二月,雨雪。
开庆元年二月庚辰,雨雪。
景定五年二月辛亥,雨雪。
建隆三年春,厌次县陨霜杀桑,民不蚕。
淳化三年三月,商州霜,花皆死。
景德四年七月,渭州瓦亭砦早霜伤稼。
大中祥符九年十二月,大名、澶相州并霜害稼。
至和二年,河东自春陨霜杀桑。
绍兴七年二月庚申,霜杀桑稼。
淳熙十六年七月,阶、成、凤、西和州霜,杀稼几尽。
绍熙三年九月丁未,和州陨霜连三日,杀稼。是月,淮西郡国稼皆伤。
嘉熙元年三月,霜。
建隆元年十月,临清县雨雹伤稼。二年七月,义川、云岩二县大雨雹。四年七月,海州风雹。
乾德二年四月,阳武县雨雹。宋州宁陵县风雨雹伤民田。六月,潞州风雹。七月,同州郃阳县雨雹害稼。八月,肤施县风雹霜害民田。三年四月,尉氏、扶沟二县风雹,害民田,桑枣十损七八。
开宝二年,风雹害夏苗。
太平兴国二年六月,景城县雨雹。七月,永定县大风雹害稼。五年四月,冠氏、安丰二县风雹。七年五月,芜湖县雨雹伤稼。八年五月,相州风雹害民田。
端拱元年三月,霸州大雨雹杀麦苗。闰五月,润州雨雹伤麦。
淳化元年六月,许州大风雹,坏军营、民舍千一百五十六区。鱼台县风雹害稼。
至道二年十一月,代州风雹伤田稼。
咸平元年九月,定州北平等县风雹伤稼。三年四月丁巳,京师雨雹,飞禽有陨者。六年四月甲申,京师暴雨雹,如弹丸。
大中祥符三年丙申,京师雨雹。五年八月丙辰,京师雨雹。
天禧元年九月,镇戎军彭城砦风雹,害民田八百余亩。
天圣元年五月丙辰,大雨雹。二年七月壬午,大雨雹。六年,京师雨雹。
嘉祐四年四月丙戌,震雷雨雹。
熙宁元年秋,鄜州雨雹。三年七月、七年四月五月,京师雨雹。八年夏,鄜州、泾州雨雹。九年二月,京师雨雹。十年夏,鄜州雨雹。秦州大雨雹。
绍圣二年十月辛未,西南方有雷声,次大雨雹。四年闰二月癸卯,京师雨雹,自辰至申。
建中靖国元年二月丙申,京师雨雹。五月辛酉,京师大雨雹。
崇宁三年十月辛丑,京师雨雹。
大观元年十月己巳、三年五月戊申,京师大雨雹。
政和七年六月,京师大雨雹,皆如拳,或如一升器,几两时而止。
宣和四年二月癸卯,京师雨雹。四年三月朔,雨雹。
靖康元年十二月己卯、庚辰,京师雨雹。
建炎三年八月甲戌,大雨雹。
绍兴元年二月壬辰,高宗在越州,雨雹震雷。二年二月丙子,临安府大雨雹。三年正月,雨雹震雷。四年三月己未,大雨雹伤稼。五年闰月乙巳朔,雨雹而雪。十月丁未夜,秀州华亭县大风电,雨雹,大如荔枝实,坏舟覆屋。十二月戊辰,雨雹。七年二月癸丑,雨雹。先一夕雷,后一日雪,癸丑又雹。八年六月丙辰,大雨雹。九年二月甲戌,雨雹伤麦。十二月辛未,雨雹。十年二月辛亥,大雨雹。十二月庚辰,雨雹。十一年正月辛酉,雨雹。十三年二月甲子,雨雹伤麦。五月戊午夜,雹。七月庚午、壬申,雹害稼。十一月己未,雨雹。十七年正月庚辰,雨雹;五月丙寅,又雹。二十一年三月己卯,雹伤禾麦。二十八年四月辛亥,雨雹。二十九年二月戊戌,雹损麦。
隆兴元年三月丙申夜,雨雹。二年二月丁丑,雹与霰俱。四月庚午,雹。六月,雨雹。七月丁未,雨雹。十月辛卯,雨雹。十二月己亥,雨雪而雹。闰月,雨雹。
乾道元年二月庚寅夜,雹。二年十月辛卯,雨雹。三年二月壬午,雪;癸未,雹。四年正月癸未夜,雹,有霰。二月丁酉、癸丑,雨雹;乙卯,雹而雪。五年二月丙午,雹损麦;六年二月壬午,亦如之。八年七月壬辰,雨雹。
淳熙三年四月丁亥,雨雹。癸巳,天台、临海二县大风雹,伤麦。四年正月,建康府雨雹。五月丙寅,雨雹。五年,建康府雨雹者再。六年正月丁丑,雹伤麦。三月壬申夜,大雨雹。八年十二月甲寅,雨雹。十二年二月辛酉夜,雨雹。十三年闰月丙午,雨雹。十五年二月丁亥,雨雪而雹。六月丁卯,雨雹。十六年二月己卯,雹而雨。
绍熙元年二月丙申,雪;丁酉,雹。二年正月戊寅,大雨雹,震雷电以雨,至二月庚辰,大雪连数日。是月庚寅朔,建宁府大风雨雹,仆屋杀人。三月癸酉,大风雨雹,大如桃李实,平地盈尺,坏庐舍五千余家,禾麻、蔬果皆损;瑞安县亦如之,坏屋杀人尤众。秋,祐川县大风雹,坏粟麦。
庆元三年二月戊辰,雪;己巳,雹。四月乙丑,雨雹,大如杯,破瓦,杀燕爵。
嘉泰元年三月丙寅,雨雹三日。五月丁丑,雨雹。七月癸亥,大雨而雹。二年四月庚寅,雨雹伤稼。六月庚子,大风雹而寒。四年正月壬辰,雪而雹。
开禧二年正月己酉,雹而雷。
嘉定元年闰月壬申,雨雹害稼。二年三月乙未,雨雹。六年夏,江、浙郡县多雨雹害稼。十五年九月癸丑,大震雨雹。十六年秋,雨雹。
绍定元年五月丁酉,雨雹。五年九月壬寅,雨雹。六年三月丙辰,大雨雹。
端平二年五月乙未,雹。三年六月庚戌,雨雹。
嘉熙元年二月壬辰,雨雹。
淳祐二年四月壬申,雨雹。八年二月壬辰,雨雹。三月乙丑,雨雹。九年正月,雨雹。
宝祐三年五月,嘉定府大雨雹。
开庆元年五月辛亥,雨雹。
景定元年二月庚申,雨雹。
建隆四年四月癸巳,宿州昼日无雨,雷霆暴作,军校傅韬震死。是夜夜半,雷起于京师。开封县署役夫刘延嗣、万进震死,顷之复苏,有烟焰自牖入室,因骇仆,遍体焦灼。
乾德二年正月辛巳,雷起京师西南,东行有电。五月戊寅,大名府大雨,雷震焚藁聚。四年七月,海州雷震长吏厅,伤刺史梁彦超。
开宝七年六月,易州雷震,死耀武军士八人。八年八月,邛州延贵镇震死民费贵及其子四人。
太平兴国二年七月,景城县震死牛商冯异。
端拱二年八月,兴化军民刘政震死,有文在胸曰‘大不孝’。
淳化三年七月,泗州大风雨,震僧伽塔柱。
至道元年三月甲戌,雷未发声,召司天监寺赵昭问之,答云:‘按占书,雷不发声,宽政之应也。’七月,泗州大风雨,雷震僧伽塔及坏锺楼。
咸平元年正月戊寅,京师西北有雷电。十一月,瀛州、顺安军并东北有雷。三年冬,黄州西北雷震,似盛夏时。十二月,真定府东南雷。四年十月乙巳,京师西南雷电。闰十二月,大名府雷。六年十一月甲午,京师暴雷震,司天言:‘国家发号布德,未及黎庶。’时议改元肆赦,诏宰相增广条目,采民病悉除之。
景德三年九月丙寅夕,京师大震雷。
大中祥符元年正月癸未,京师西北方雷。五年十二月己巳,京师西北雷电。九年五月,殿侍张信奉南海祝版乘驿至唐州,震死。
嘉祐四年四月丙戌,大震雷,雨雹。
庆历六年五月,雷雹地震。
绍圣三年十月十五日,西南方有雷声,次雨雹。
大观三年十月戊子,大雷雹而雨。
建炎四年正月己未,雷。时御舟次温州章安镇,高宗谓宰臣曰:‘雷声甚厉,前史以为君弱臣强,四夷兵不制。’是夕,金人破明州。壬戌,又雷。
绍兴五年九月戊寅,雷。十月丁巳,雷。六年十月丙午,雷。九年九月甲午、十月丁卯,雷。十一年十一月己酉,雷。十五年十月辛卯、十二月甲寅,雷。十六年,温州大雷电,震死六人于龙翔寺。十八年闰月甲戌,雷。十九年十月甲寅,雷。二十一年二月辛未,南安军大雷电,大庾县震死四人。十一月辛未夜,震雷。十二月癸酉,雷。二十二年十二月戊寅、己卯,雷。二十六年十二月甲子,雷。二十七年九月癸未,雷。三十一年正月丁丑,雷。
乾道三年十一月丙寅,雷雨,不克郊。戊辰,日南至,大震雷。八年九月乙酉,雷。九年闰月癸卯,雷。
淳熙九年九月壬午,雷。十二年十一月戊子,雷。十二月丁丑,雷。十三年正月己丑,雷;后三十五日雪。十四年十一月乙卯,雷。十六年七月乙丑,大雷震太室斋殿东鸱吻。
绍熙元年九月辛酉,雷。十一月壬午,日南至。郊祀,风雨大至,帝震恐,因致疾。四年十一月己卯,日南至;辛巳,雷。五年十月癸巳,大雷电。
庆元二年正月戊子,雷。十一月,雷。三年十月癸亥,雷。六年九月己未,雷。
嘉泰二年正月己巳,雷。三年正月,雷。四年正月辛卯,雷。
开禧二年正月,雪雷。九月,雷。三年十月辛未、癸酉,雷。
嘉定二年九月戊子,雷。三年正月,雷。十月壬申,雷。八月辛丑、九月辛酉,雷。四年九月,雷。五年七月戊辰,雷雨震太室之鸱吻。十月丁酉,雷。六年闰月壬辰,雷震电;乙未昧爽,洊雷。七年九月癸亥,雷。八年九月丙寅,雷。十一年九月辛巳,祀明堂,肆赦,震雷。十四年十月庚午,雷。十五年九月癸丑,雷。十六年九月乙卯、十二月壬辰,雷。十七年九月丁亥,雷。
宝庆二年九月庚申、十月辛丑,雷。
绍定二年九月庚辰,雷。五年九月壬寅,雷。
端平二年十二月辛亥,雷。三年九月庚午,雷。是月,祀明堂,大雨震电。十月戊戌,雷。
嘉熙元年九月丁巳,雷。二年九月己酉、十月庚戌,雷。
淳祐元年十二月丙寅,雷。二年九月己丑,雷。三年三月丙辰,雷。十年十一月壬午,雷。十二年十二月丁丑,雷。
宝祐三年九月,雷。
开庆元年十月乙酉,雷。
景定二年十月戊戌,雷电;己亥,雷电。
咸淳四年闰月丁巳、九月庚申,雷。九年十月癸亥、十二月丙辰、壬戌,雷。
建炎七年五月,汴京无云而雷。
绍兴三十年十月壬戌,昼漏半,无云而雷;癸亥,日过中,无云而雷。
淳熙十四年六月甲申昧爽,祷雨太乙宫,乘舆未驾,有大声自内发,及和宁门,人马辟易相践,有失巾屦者。
至道元年十二月,广州大鱼击海水而出。鱼死,长六丈三尺,高丈余。
政和七年夏中,有二鱼落殿中省厅屋上。
宣和二年三月,内出鱼,纯赤色,蔡京等乞付史馆,拜表贺。
绍兴十八年,漳浦县崇照盐场海岸连有巨鱼,高数丈。割其肉数百车,剜目乃觉,转鬣而傍舰皆覆。又渔人获鱼,长二丈余,重数千斤,剖之,腹藏人骼,肤发如生。二十四年四月,海盐县海洋有巨鳅,群鰕从之,声若讴歌。抵岸偃沙上,犹扬鬣拨剌,其高齐县门。
乾道六年,行都北关有鲇鱼,色黑,腹下出人手于两傍,各其五指。七年十一月丁亥,洞庭湖巨鼋走沙拥舟,身广长皆丈余,升舟,以首足压重舰没水。
淳熙十三年二月庚申,钱塘龙山江岸有大鱼如象,随潮汐复逝。十六年六月甲辰,钱塘旁江居民得鱼,备五色,鲫首鲤身。民诡言梦得鱼,觉而在手犹跃。事闻,有司令纵之。
庆元三年二月,饶州景德镇渔人得鱼,頳尾鲤鳞而首异常鱼。镇之老人言其不祥。绍兴二年尝出,后为水灾。盖是岁五月,镇果大水,皆鱼孽也。
嘉定十七年,海坏畿县盐官地数十里。先是,有巨鱼横海岸,民脔食之,海患共六年而平。
建隆元年七月,澶州蝗。二年五月,范县蝗。三年七月,深州蝻虫生。四年六月,澶、濮、曹、绛等州有蝗。七月,怀州蝗生。
乾德二年四月,相州蝻虫食桑。五月,昭庆县有蝗,东西四十里,南北二十里。是时,河北、河南、陕西诸州有蝗。三年七月,诸路有蝗。
开宝二年八月,冀、磁二州蝗。
太平兴国二年闰七月,卫州蝻虫生。六年七月,河南府、宋州蝗。七年四月,北阳县蝻虫生,有飞鸟食之尽。滑州蝻虫生。是月,大名府、陕州、陈州蝗。七月,阳谷县蝻虫生。
雍熙三年七月,鄄城县有蛾、蝗自死。
淳化元年七月,淄澶濮州、乾宁军有蝗;沧州蝗蝻虫食苗;棣州飞蝗自北来,害稼。三年六月甲申,京师有蝗起东北,趣至西南,蔽空如云翳日。七月,贝、许、沧、沂、蔡、汝、商、兖、单等州,淮阳军、平定彭城军,蝗、蛾抱草自死。
至道二年六月,亳州、宿密州蝗生,食苗。七月,长葛、阳翟二县有蝻虫食苗。历城、长清等县有蝗。三年七月,单州蝻虫生。
景德二年六月,京东诸州蝻虫生。三年八月,德、博蝝生。四年九月,宛丘、东阿、须城三县蝗。
大中祥符二年五月,雄州蝻虫食苗。三年六月,开封府尉氏县蝻虫生。四年六月,祥符县蝗。七月,河南府及京东蝗生,食苗叶。八月,开封府祥符、咸平、中牟、陈留、雍丘、封丘六县蝗。九年六月,京畿、京东西、河北路蝗蝻继生,弥覆郊野,食民田殆尽,入公私庐舍;七月辛亥,过京师,群飞翳空,延至江、淮南,趣河东,及霜寒始毙。
天禧元年二月,开封府、京东西、河北、河东、陕西、两浙、荆湖百三十州军,蝗蝻复生,多去岁蛰者。和州蝗生卵,如稻粒而细。六月,江、淮大风,多吹蝗入江海,或抱草木僵死。二年四月,江阴军蝻虫生。
天圣五年七月丙午,邢、洺州蝗。甲寅,赵州蝗。十一月丁酉朔,京兆府旱蝗。六年五月乙卯,河北、京东蝗。
景祐元年六月,开封府、淄州蝗。诸路募民掘蝗种万余石。
宝元二年六月癸酉,曹、濮、单三州蝗。四年,淮南旱蝗。是岁,京师飞蝗蔽天。
皇祐五年,建康府蝗。
熙宁元年,秀州蝗。五年,河北大蝗。六年四月,河北诸路蝗。是岁,江宁府飞蝗自江北来。七年夏,开封府界及河北路蝗。七月,咸平县鸜谷食蝗。八年八月,淮西蝗,陈、颍州蔽野。九年夏,开封府畿、京东、河北、陕西蝗。
元丰四年六月,河北蝗。秋,开封府界蝗;五年夏,又蝗;六年夏,又蝗。五月,沂州蝗。
元符元年八月,高邮军蝗抱草死。
崇宁元年夏,开封府界、京东、河北、淮南等路蝗。二年,诸路蝗,令有司酺祭。三年、四年,连岁大蝗,其飞蔽日,来自山东及府界,河北尤甚。
宣和三年,诸路蝗。五年,蝗。
建炎二年六月,京师、淮甸大蝗。八月庚午,令长吏修酺祭。
绍兴二十九年七月,盱眙军、楚州金界三十里,蝗为风所堕,风止,复飞还淮北。三十二年六月,江东、淮南北郡县蝗,飞入湖州境,声如风雨;自癸巳至于七月丙申,遍于畿县,余杭、仁和、钱塘皆蝗。丙午,蝗入京城。八月,山东大蝗。癸丑,颁祭酺礼式。
隆兴元年七月,大蝗。八月壬申、癸酉,飞蝗过都,蔽天日;徽、宣、湖三州及浙东郡县,害稼。京东大蝗,襄、随尤甚,民为乏食。二年夏,余杭县蝗。
乾道元年六月,淮西蝗,宪臣姚岳贡死蝗为瑞,以佞坐黜。
淳熙三年八月,淮北飞蝗入楚州、盱眙军界,如风雷者逾时,遇大雨皆死,稼用不害。九年六月,全椒、历阳、乌江县蝗。乙卯,飞蝗过都,遇大雨,堕仁和县界。七月,淮甸大蝗,真、扬、泰州窖扑蝗五千斛,余郡或日捕数十车,群飞绝江,堕镇江府,皆害稼。十年六月,蝗遗种于淮、浙,害稼。十四年七月,仁和县蝗。
绍熙二年七月,高邮县蝗,至于泰州。五年八月,楚、和州蝗。
嘉泰二年,浙西诸县大蝗,自丹阳入武进,若烟雾蔽天,其堕亘十余里,常之三县捕八千余石,湖之长兴捕数百石。时浙东近郡亦蝗。
开禧三年,夏秋久旱,大蝗群飞蔽天,浙西豆粟皆既于蝗。
嘉定元年五月,江、浙大蝗。六月乙酉,有事于圜丘、方泽,且祭酺。七月又酺,颁酺式于郡县。二年四月,又蝗,五月丁酉,令诸郡修酺祀。六月辛未,飞蝗入畿县。三年,临安府蝗。七年六月,浙郡蝗。八年四月,飞蝗越淮而南,江、淮郡蝗,食禾苗、山林草木皆尽。乙卯,飞蝗入畿县。己亥,祭酺,令郡有蝗者如式以祭。自夏徂秋,诸道捕蝗者以千百石计,饥民竞捕,官出粟易之。九年五月,浙东蝗。丁巳,令郡国酺祭。是岁,荐饥,官以粟易蝗者千百斛。十年四月,楚州蝗。
绍定三年,福建蝗。
端平元年五月,当涂县蝗。
嘉熙四年,建康府蝗。
淳祐二年五月,两淮蝗。
景定三年八月,两浙蝗。
绍兴十年春,有野豕入海州,市民刺杀之。时州已陷,夏,镇江军帅王胜攻取之;明年,以其郡属金,悉空其民。
乾道六年,南雄州民家豕生数豚,首各具他兽形,有类人者。
庆元初,乐平县民家豕生豚,与南雄同而更具他兽蹄。三年四月,余干县民家豕生八豚,其二为鹿。古田县豕食婴儿。
淳化三年六月,黑风昼晦。
景祐四年七月,黑气长丈余,出毕宿下。
康定元年,黑风昼晦。
元丰末,尝有物大如席,夜见寝殿上,而神宗崩。元符末,又数见,而哲宗崩。至大观间,渐昼见。政和元年以后,大作,每得人语声则出。先若列屋摧倒之声,其形厪丈余,髣髴如龟,金眼,行动硁硁有声。黑气蒙之,不大了了,气之所及,腥血四洒,兵刃皆不能施。又或变人形,亦或为驴,自春历夏,昼夜出无时,遇冬则罕见。多在掖庭宫人所居之地,亦尝及内殿,后习以为常,人亦不大怖。宣和末,寖少,而乱遂作。
政和三年夏至,宰臣何执中奉祀北郊。有黑气长数丈,出自斋宫,行一里许,入坛壝,绕祭所,皆近人穿灯烛而过。俄又及于坛,礼将毕,不见。
宣和中,洛阳府畿间,忽有物如人,或蹲踞如犬。其色正黑,不辨眉目。始,夜则掠小儿食之;后虽白昼,入人家为患,所至喧然不安,谓之‘黑汉’。有力者夜执枪棒自卫,亦有托以作过者,如此二岁乃息。已而北征事起,卒成金人之祸。三年春,日有眚,忽青黑无光,其中汹汹而动,若鉟金而涌沸状。日旁有黑正如水波,周回旋绕,将暮而稍止。
建炎三年二月甲寅,日初出,两黑气如人形,夹日旁,至巳时乃散。
乾道四年春,舒州雨黑米,坚如铁,破之,米心通黑。
淳熙十一年二月,临安府新城县深浦天雨黑水终夕。十六年六月,行都钱塘门启,黑风入,扬沙石。
庆元元年,徽州黄山民家古井,风雨夜出黑气,波浪喷涌。
咸平元年五月,抚州王羲之墨池水色变黑如云。
大中祥符元年五月丁丑,泰山王母池水变红紫色。四年二月己未,河中府宝鼎县瀵泉有光,如烛焰四五炬,其声如雷。三年八月,解州盐池紫泉场水次二十里许不种自生,其味特嘉,命屯田员外郎何敏中往祭池庙。八月,东池水自成盐,仅半池,洁白成块,晶莹异常。纪汾阴经度制置使陈尧叟继献,凡四千七百斤,分赐近臣及诸列校。
绍兴十四年,乐平县河冲里田陇数十百顷,田中水类为物所吸,聚为一直行,高平地数尺,不假堤防而水自行;里南程氏家井水溢,亦高数尺,夭矫如长虹,声如雷,穿墙毁楼。二水斗于杉墩,且前且却,约十刻乃解,各复故。
天圣四年十月甲午,昏雾四塞。
靖康元年正月丁未,雾气四塞,对面不见。
建炎二年十一月甲子,北京大雾四塞,是夕,城陷。三年三月,车驾发温州航海,乙丑,次松门,海中白雾,昼晦。六月,久阴。四年三月乙丑,四方雾下如尘。
绍兴三年,自正月阴晦,阳光不舒者四十余日。五年正月甲申,雾气昏塞。七月,刘豫毁明堂,天地晦冥者累日。七年,氛气翳日。八年三月甲寅,昼晦,日无光,阴雾四塞。乙卯,昼夜云气昧浊。四月,积雨方止,氛雾四塞,昼日无光。
隆兴元年五月丙午,朝雾四塞。二年六月,积阴弥月。
乾道二年十一月,久阴。五年正月甲申,昼蒙。六年五月,连阴。六月,日青无光。
淳熙六年十一月乙丑,昼蒙;十三年正月丁亥。亦如之。
庆元二年二月己卯,昼暝,四方昏塞。三年二月丁卯,昼晦,昏雾四塞。六年十二月辛卯、嘉定三年正月丙午、十年正月乙未、十三年三月壬辰,皆昼蒙。
建炎四年三月辛亥,白虹贯日。
绍兴八年三月辛巳,白虹亘天。二十七年二月壬寅。白虹贯日。三十年十二月辛酉,曲虹见日之西。
乾道三年十月丙申,虹见。
淳熙元年十月戊寅,曲虹见日东。二年十月庚辰,虹见。五年十月丁巳,曲虹见日东。
庆元元年正月丙辰,白虹贯日。
嘉泰三年七月壬午,亦如之。四年十一月,虹见。
嘉定十一年二月丙辰,白虹贯日。
嘉熙三年十月乙丑,虹见。四年二月辛丑,白虹贯日。
淳祐十年十二月丁巳,虹见。
宝祐五年十月,虹见。
太祖从周世宗征淮南,战于江亭,有龙自水中向太祖奋跃。
乾德五年夏,京师雨,有黑龙见尾于云际,自西北趋东南。占主大水。明年,州府二十四水坏田庐。
开宝六年四月,单父县民王美家龙起井中,暴雨飘庐舍,失族属,及坏旧镇廨舍三百五十余区,大木皆折。七年六月,棣州有火自空堕于城北门楼,有物抱东柱,龙形金色,足三尺许,其气甚腥。旦视之,壁上有烟痕,爪迹三十六。
大中祥符二年八月,青蛇出无为军廨,长数尺。
宣和元年夏,雨,昼夜凡数日。及霁,开封县前茶肆中有异物如犬大,蹲踞卧榻下。细视之,身仅六七尺,色苍黑,其首类驴,两颊作鱼颔而色正绿,顶有角,生极长,于其际始分两歧,声如牛鸣,与世所绘龙无异。茶肆近军器作坊,兵卒来观,共杀食之。已而京城大水,讹言龙复雠云。
绍兴初,朱胜非出守江州,过梁山,龙入其舟,才长数寸,赤背绿腹,白尾黑爪甲,目有光,近龙孽也。行都柴垛桥旌忠庙三蛇出没庭庑,大者盈尺,方鳞金色,首脊有金钱,遇霁,或变化数百于蕉卉间。庙徙而蛇孽亦绝。十一年四月,衡山县净居岩有蛇长二丈,身围数尺,黑色而方丈,震死,山水大至。先是,山气遇夜辄昏昧,蛇毙始明。二十五年六月,湖口县赤龙横水中如山,寒风怒涛,覆舟数十艘,士卒溺者数十人。三十年春,宜黄县大蛇见于丞治,长二丈,捕之纵数里外,俄复至者数四。
乾道五年七月乙亥,武宁县龙斗于复塘村,大雷雨,二龙奔逃,珠坠,大如车轮,牧童得之。自是连岁有水灾。
太平兴国三年,灵州献官马驹,足有二距。
雍熙二年,虔州吏李祚家马生驹,足有距。四年,鄜州直罗县民高英家马生前两足如牛。
端拱二年,夏州民程真家马生二驹。
大中祥符九年十二月,大名监马生驹,赤色,肉尾无鬃。
宣和五年,马生两角,长三寸,四足皆生距。时北方正用兵。
绍兴八年,广西海壖有海兽如马,蹄鬣皆丹,夜入民舍,聚众杀之。明日海溢,环村百余家皆溺死,近马祸也。五年,广西市马,全纲疫死。
淳熙六年十二月,宕昌西马、金州马皆大疫。十二年,黎、雅州献马,有角长二寸。京房易传曰:‘臣易上,政不顺,厥妖马生角,兹谓贤士不足。’
绍熙元年二月丙申,右丞相留正乘马早朝,入禁扉,马毙,近马祸也。
嘉定五年正月,史弥远入贺于东宫,马惊堕地,衣帻皆败,其额微损,事与上同。
建隆元年,雄州归义军民刘进妻产三男。二年,孟州民孟福、定州民孟公礼等妻各产三男。三年,齐州、晋州大旱,民家多生魃。龙冈县民林嗣妻、京师龙捷军卒宜超妻产三男。
乾德三年,江陵府民刘晖妻产三男。四年,安州骁健军卒赵远妻产三男。五年,光州民高与、德州民赵嗣、乾宁军卒王进妻产三男。
开宝元年,沂州民王政、澶州民谢兴妻产三男。二年,阆州民孙延广、开州民董远妻产三男。七年,青城县王宥妻产三男。河南府民刘元妻产三男。
太平兴国二年,邢州招收军卒李遇、汝州归化军卒鱼霸、常州民谢祚妻产三男。晋原县民杨万妻产三男。七年,澶州龙卫军卒靳兴、普州民郑彦福妻产三男。汾州民郑训妻产三女。雁门县民刘习妻产四男。滑州归化军卒安旺妻产二男一女。八年,扬州顺化军卒俞钊、温州民李遇、荣州民李祚妻产三男。九年,扬子县民妻生男,毛被体半寸余,面长、顶高、乌肩、眉毛粗密,近发际有毛两道,软长眉,紫唇、红耳、厚鼻,大类西域僧。至三岁,画图以献。
雍熙二年,奉新县民何靖妻产三男。三年,鲁山县民张美、相州林虑县民张钦妻产三男。四年,晋原县民周承晖、固始县民杨昇妻产三男。
端拱元年,祁州民冯遇妻产三男。二年,齐州民徐美、并州民侯远、常州卒徐流妻产三男。
淳化元年正月,河阳县民王斌、新息县民李珪妻产三男。八月,汾州悉达院僧智严头生角三寸。二年,晋陵县民黄钊、南充县民彭公霸、龙阳县民周信、王屋县民李清、临清县民国忠、邻水县吏谢元昇、奉化县卒朱旺妻产三男。瀛州民胡立、邢州民高德妻产三男。四年,邯郸县民郑安、河间县民王希辇、安州民宋和妻产三男。五年,雍丘县营卒盛泰妻产三男。
至道元年,保州敌军校李深、宋城县民王洽、临淮县民贺用、永清县民董美、鄄城县民马方妻产三男。二年,安丰县民王构、伊阳县民张寿、成都县民彭操妻产三男。三年,汾州民赵演、沂州民李嗣、南剑州民刘相、饶安县民睦鸾、卫州宣武军卒李筠妻产三男。
咸平元年,台州永安县王旺、澶州静戎军卒郑穗妻产三男。莘县民怀梁、获嘉县民王贵、永康县民罗彦瑫、温县民杨荣、毗陵县民魏吉妻产三男。三年,睢县民朱进、郓州武威军卒徐绕、深州民彭远妻产三男。四年,望都县民郭莹、邕州澄海军卒梁济妻产三男。五年,夏津县民赵替妻产三男。六年,石城县民刘诜、堂邑县民戴兴妻产三男。平乡县民郭让妻产四男。
景德元年,南昌县民李聪妻产三男。二年,奉新县民魏勇妻产三男。四年,八作司匠赵荣、南顿县民任登老、枣强县民张绪妻各产三男。
大中祥符元年,高邮军民王言妻产四男。二年,崞县民张留、清平军民杨泉妻产三男。三年,获嘉县民冯可妻产三男。宋城县民李悔妻产二男二女。四年,河池县民冯守钦妻产三男。五年,大名府宣勇军卒徐璘、赞皇县民李钊妻产三男。七年,铜鞮县民李谦、宋城县民白德、霍丘县民朱璘、平凉县民焦思顺妻产三男。八年,河南府民宋再兴、真阳县民周元、历亭县民田用侯言、霍丘县民王忠杜戬、濛阳县民卫志聪、定州骁武军卒张吉、雍丘县怀勇军卒黄进妻产三男。永嘉县民张保妻产四男。九年,曹州雄勇军卒聂德、瀛州民刘元、澧州民张贵、广州民刘吉妻产三男。
天禧元年,连江县民陈霸妻产三男。三年,钱塘县民谢文信、遂安县民李承遇妻产三男。四年,孝感县民杜明、平恩县民刘顺妻产三男。七月,耒阳县民张中妻产三男,其额有白志方寸余,上生白发。
自天圣迄治平,妇人生四男者二,生三男者四十四,生二男一女者一;熙宁元年距元丰七年,郡邑民家生三男者八十四,而四男者一,三男一女者一;元丰八年至元符二年,生三男者十八,而四男者二,三男一女者一;元符三年至靖康,生三男者十九,而四男者一。前志以为人民蕃息之验。
宣和六年,都城有卖青果男子,孕而生子,蓐母不能收,易七人,始免而逃去。丰乐楼酒保朱氏子之妻,可四十余,楚州人,忽生髭,长仅六七寸,疏秀而美,宛然一男子,特诏度为女道士。
绍兴三年,建康府桐林湾妇产子,肉角有齿。是岁,人多产鳞毛。二十年八月,真符县民家一产三男。
隆兴元年,建康民流寓行都而妇产子,二首具羽毛之形。
乾道五年,衡、湘间人有化为虎者。余杭县妇产子,青而毛,二肉角,又有二家妇产子亦如之,皆连体两面相乡。三家才相距一二里。潮州城西妇孕过期产子,如指大、五体皆具者百余,蠕蠕能动。
淳熙十年,番昜南乡妇产子,肘各有二臂,及长,斗则六臂并运。十三年,行都有人死十有四日复生。十一月辛未,邓家巷妇产肉块三,其一直目而横口。十四年六月,临安府浦头妇产子,生而能言,四日,暴长四尺。
绍熙元年三月癸酉,行都市人夜以杀相惊,奔迸者良久乃定。是岁,崐山县工釆石而山压;三年六月,它工釆石邻山,闻其声呼,相应答如平生。其家凿石出之,见其妻,喜曰:‘久闭乍风,肌肤如裂。’俄顷,声微噤不语,化为石人,貌如生。
庆元元年,乐平县民妇产子有尾。永州民产子首有角,腋有肉翅;二年七月,进贤县妇产子亦如之,而面有三目。
嘉定四年四月,镇江府后军妻生子,一身二首而四臂。
淳化五年六月,京师疫,遣太医和药救之。
至道三年,江南频年多疾疫。
大观三年,江东疫。
建炎元年三月,金人围汴京,城中疫死者几半。
绍兴元年六月,浙西大疫,平江府以北,流尸无算。秋冬,绍兴府连年大疫,官募人能服粥药之劳者,活及百人者度为僧。三年二月,永州疫。六年,四川疫。十六年夏,行都疫。二十六年夏,行都又疫,高宗出柴胡制药,活者甚众。
隆兴二年冬,淮甸流民二三十万避乱江南,结草舍遍山谷,暴露冻馁,疫死者半,仅有还者亦死。是岁,浙之饥民疫者尤众。
乾道元年,行都及绍兴府饥,民大疫,浙东、西亦如之。六年春,民以冬燠疫作。八年夏,行都民疫,及秋未息。江西饥民大疫,隆兴府民疫,遭水患,多死。
淳熙四年,真州大疫。八年,行都大疫,禁旅多死。宁国府民疫死者尤众。十四年春,都民、禁旅大疫,浙西郡国亦疫。十六年,潭州疫。
绍兴二年春,涪州疫死数千人。三年,资、荣二州大疫。
庆元元年,行都疫。二年五月,行都疫。三年三月,行都及淮、浙郡县疫。
嘉泰三年五月,行都疫。
嘉定元年夏,淮甸大疫,官募掩骼及二百人者度为僧。是岁,浙民亦疫。二年夏,都民疫死甚众。淮民流江南者饥与暑并,多疫死。三年四月,都民多疫死;四年三月,亦如之。十五年,赣州疫。十六年,永、道二州疫。
德祐元年六月庚子,是日,四城迁徙,流民患疫而死者不可胜计,天宁寺死者尤多。二年闰三月,数月间,城中疫气薰蒸,人之病死者不可以数计。
熙宁元年七月戊子夜,西南云间有声鸣,如风水相激,寖周四方。主民劳,兵革岁动。
六年七月丙寅夜,西北云间有声如磨物,主百姓劳。七年七月庚子夜,西北天鸣,主惊忧之事。
绍兴二十一年八月乙亥,天有声如雷,水响于东南,四日乃止。
开禧元年六月壬寅,天鸣有声。
天禧三年正月晦,沈丘县民骆新田闻震,顷之,陨石入地七尺许。
淳熙十六年三月壬寅,陨石于楚州宝应县,散如火,甚臭腥。
庆元二年六月辛未,黄岩县大石自陨,雷雨甚至,山水瀵涌。
已绑定手机
 楼主| 延章 发表于 2012-6-18 11:03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feature">宋史  卷六十三‧志第十六  五行二上 火
炎上,火之性也。火失其性,则为灾眚。旧说以恒燠、草妖、羽虫之孽,羊祸、赤眚、赤祥之类,皆属之火,今从之。

建隆元年,宿州火,燔民舍万余区。二年三月,内酒坊火,燔舍百八十区,酒工死者三十余。三年正月,滑州甲仗库火,燔仪门及军资库一百九十区,兵器、钱帛并尽。开封府通许镇民家火,燔庐舍三百四十余区。二月,安州牙吏施延业家火,燔民舍并显义军营六百余区。五月,京师相国寺火,燔舍数百区。海州火,燔数百家,死者十八人。
乾德四年二月,岳州衙署、廪库火,燔市肆、民舍殆尽,官吏逾城仅免。三月,陈州火,燔民舍数十区。潭州火,燔民舍五百余区;逾月,民周泽家火,又燔仓廪、民舍数百区,死者三十六人。是春,诸州言火者甚众。八月,衡州火,燔公署、仓库、民舍仅千余区。五年,京师建隆观火。
开宝三年八月,辰州廨火,燔军资库。五年七月,忠州火,仓库殆尽。七年九月,永城县火,燔民舍一千八百余区。八年四月,洋州火,燔州廨、民舍千七百区。永城县火,燔军营、民舍千九百八十区,死者九人。
太平兴国七年八月,益州西仓灾。
雍熙元年五月丁丑,乾元、文明二殿灾。初夕,阴云雷震,火起月华门,翌日辰、巳方止。二年九月庚寅夜,楚王元佐宫火,燔舍数百区,王自是以疾废于家。三年,光化军民却勋家火,延燔军廨、舍、库。
端拱元年二月,云安军威棹营火。二年三月,衡州火,燔州县官舍、仓库、军营三百余区。又崇贤坊有鸟燔数十处,七日不灭。
淳化三年十月,蔡州怀庆军营火,燔汝河桥民居、官舍三千余区,死者数人。十二月,建安军城西火,燔民舍、官廨等殆尽。四年二月,永州保安津舍火,飞焰过江,烧州门及民屋三百余家。
咸平二年四月,池州仓火,燔米八万七千斛。
景德元年正月,平虏军营火,焚民居庐舍甚众。四年十一月,郢州火,燔仓库并尽。
大中祥符元年正月,桂州甲仗库灾。二年四月,昇州火,燔军营、民舍殆尽。四年八月,徐州草场火。十月,镇州城楼、战棚火。七月,雄州甲仗库火。八年二月甲寅,宗正寺火。四月壬申夜,荣王元俨宫火,自三鼓北风甚,癸酉亭午乃喾宗延燔左承天祥符门、内藏库、朝元殿、乾元门、崇文院、秘阁、天书法物内香藏库。九年五月甲子,左天厩坊草场火。
天禧二年二月戊寅,北宅蔡州团练使德雍院火,延燔数百区。三年春,京师多火。六月,永州军营火,延民舍数百余区。五年四月丁巳,事材场火。
天圣三年二月丁卯,蕲州榷货务火。五年四月壬辰,寿宁观火。七年六月丁未,玉清昭应宫灾。初,大中祥符元年,诏建宫以藏天书。七年,宫始成,凡二千六百一十楹。至是,火发夜中,大雷雨,至晓而尽。
明道元年八月壬戌,修文德殿成。是夜,禁中火,延燔崇德、长春、滋福、会庆、延庆、崇徽、天和、承明八殿。
景祐三年七月庚子,太平兴国寺火起阁中,延燔开先殿及寺舍数百楹。是夕,大雨雹。十月己酉,澶州横龙水口西岸料物场火,焚薪刍一百九十余万。
宝元二年六月丁丑,益州火,焚民庐舍二千余区。
康定元年六月乙未,南京鸿庆宫神御殿火。
庆历元年五月癸亥,庆州草场火,延燔州城楼橹。三年十一月丙寅,上清宫火。四年三月丙戌夜,代州五台山寺火。六月丁未,开宝寺灵感塔灾。七月甲子,燕王宫火。六年七月辛丑,洪福禅院火。八年正月壬午,江宁府火。初,李景江南大建宫室、府寺,其制多仿帝室,至是一夕而焚,唯玉烛殿独存。
皇祐五年正月丁巳,会灵观火。
至和元年四月辛丑,祥元观火。二年,并州太宗神御殿火。
嘉祐三年正月,温州火,燔屋万四千间,死者五十人。
治平四年十二月壬子夜,睦亲宫火,焚九百余间;甲寅,广亲宫又火。
熙宁六年二月丙申,永昌陵上宫火,燔东城门。七年九月壬子,三司火,自巳至戌,焚屋千八百楹,案牍殆尽。十一月,洞真宫火。九年十月,鲁王、濮王宫火。十年正月,仙韶院火,撤屋二百五十楹。三月丙子,开封府火。
元丰元年八月,邕州火,焚官舍千三百四十六区,诸军衣万余袭,谷帛军器百五十万。四年六月,衡州火,烧官舍、民居七千二百楹。钦州大雷震,火焚城屋。五年二月,洞真宫火。八年二月辛巳,开宝寺火。时寓礼部贡院于寺,点校试卷官翟曼、陈之方、马希孟焚死,吏卒死者十四人。
元祐元年三月,宗室宫院火。六年十二月,开封府火。
绍圣三年三月七日,内尚书省火,寻扑灭。上谕执政:禁中屡火,方醮禳,已罢春宴,仍不御垂拱殿三日。四年七月甲子,禁中火。
元符元年四月,宗室宫院火。
建中靖国元年六月壬寅,集禧观火,大雨中久而后灭。
崇宁二年六月,中太乙宫火。三年三月辛丑,大内火。
政和三年四月,苏州火,延烧公私屋一百七十余间。五月,封州火,延烧公私屋六百八十二间。五月辛丑,京师大盈仓火。是岁,成都府大慈寺、温州绛州皆火。
重和元年九月,掖庭大火,自甲夜达晓,大雨如倾,火益炽,凡五千余间,后苑广圣宫及宫人所居几尽,焚死者甚众。
靖庚元年十二月丙子夜,尚书省火,延烧礼、祠、工、刑、吏部,拆尚书省牌掷火中禳之乃息。二年三月戊戌,天汉桥火,焚百余家。顷之,都亭驿又火。己酉,保康门火。
绍兴元年十月乙酉,临安府、越州大火,民多露处。十二月辛未,越州火,焚吏部文书,乙酉,移跸钱塘。二年正月丁巳,宣州火,燔民居几半。五月庚辰,临安府大火,亘六七里,燔万数千家。十二月甲午,行都大火,燔吏刑工部、御史台、官府、民居、军垒尽,乙未旦乃熄。三年九月庚申,行都阙门外火,多燔民居。四年正月戊寅,行都火,燔数千家。六年二月,行都屡火,燔千余家。十二月,行都大火,燔万余家,人有死者。时高宗亲征刘豫,都民之暴露者多冻死。七年正月辛未,平江府火。二月辛丑,镇江府、楚真扬太平州火。是岁,临安府火。八年二月丁酉,太平州大火,宣抚司及官舍、民居、帑藏、文书皆尽,死者甚众,录事参军吕应中、当涂县丞李致虚死焉。九年二月己卯,行都火。七月壬寅,又火。十年十月,行都火,燔民居,延及省部。十一月丁巳,温州大火,燔州学、酤征舶等务、永嘉县治及民居千余。十一年七月癸亥,婺州大火,燔州狱、仓场、寺观暨民居几半。九月甲寅,建康府火,燔府治三十余区,民居三千余家。十二年二月辛巳,镇江府火,燔仓米数万石,刍六万束,民居尤众。是月,太平、池州及芜湖县皆火。三月丙申,行都火。四月,行都又火。十四年正月甲子,行都火。十五年,大宁监火,燔官舍、帑藏、文书。九月甲子,行都火,经夕,渐近太室而灭。十七年八月,建康府火。十二月辛亥,静江府火,燔民舍甚众。二十年正月壬午,行都火,燔吏部文书皆尽。二十五年,汴京宫室悉焚。二十六年,潭州南岳庙火。二十九年四月,镇江府火,焚军垒、民居。十二月丙子,夔州大火,燔官舍、民居、寺观,人有死者。
乾道元年正月,泰州火,燔民舍几尽。是年春,德安府应城县厩驿火。二年冬,真州六合县武锋军垒火。十二月,婺州火。自是火患不息,人火之也。三年五月,泉州火。五年十二月壬申,太室东北垣外民舍火。七年十一月丁亥,禁垣外阉人私舍火,延及民居。九年九月,台州火,经夕,至于翌日昼漏半,燔州狱、县治、酒务及居民七千余家。
淳熙元年十二月丁巳,泉州火,燔城楼及五十余家。二年六月戊午,潭州南岳庙火。八月,严州火。十一月癸亥,丽正门内东庑灾。是岁,泸州火,坐上焚民居不实,守臣贬秩。三年九月,大内射殿灾,延及东宫门。四年十一月辛酉,鄂州南市火,暴风通夕,燔千余家。五年四月庚寅,兴州沙市火,燔三百四十余家,有死者。十一月,和州牧营火,燔一百六十区。七年二月,江陵府沙市大火,燔数千家,延及船舰,死者甚众。八月,温州试士,火作于贡闱。八年正月,扬州火。九月乙亥,行都火。九年九月,合州大火,燔民居几尽,官舍仅有存者。十一年二月辛酉,兴元府义胜军垒舍火。十二年八月,温州火,燔城楼及四百余家。十月,鄂州大火,燔万余家。江风暴作,结庐堤上、泊舟岸下者,焚溺无遗。十四年五月,大内武库灾,戎器不害。六月庚寅,行都宝莲山民居火,延烧七百余家,救焚将校有死者。五月,成都府市火,燔万余家。十六年九月,南剑州大火,民居存者无几。
绍熙元年八月壬寅,处州火,燔数百家。十二月戊申,建宁府浦城县火。时查洞寇张海作乱,焚五百余家。二年四月,行都传法寺火,延及民居。言者以戚里土木为孽,火数起之应。是月,徽州大火,夜燔州治、谯楼、官舍、狱宇、钱帑库务,凡十有九所,五百二十余区,延烧千五百家,自庚子至于壬寅,乃熄。五月己巳,金州火,燔州治、官舍、帑藏、保胜军器库、城内外民居甚众。三年正月己巳,行都火,通夕,至于翌日,阛阓焚者半。十一月,又火,燔五百余家。十二月甲辰,鄂州火,至于翌日,燔八百家。
庆元二年八月己酉,永州火,燔三百家。三年闰月甲申,金州都统司中军垒舍火,焚千三百余区。阅六月乙酉,又火,燔二千余区。是冬,绍兴府僧寺火,延烧数百家。六年八月戊戌,徽州火,燔州狱、官舍,延及八百余家。
嘉定元年三月戊寅,行都大火,至于四月辛巳,燔御史台、司农寺、将作军器监、进奏文思御辇院、太史局、军头皇城司、法物库、御厨、班直诸军垒,延烧五万八千九十七家。城内外亘十余里,死者五十有九人,践死者不可计。城中庐舍九毁其七,百官多僦舟以居。火作于宝莲山御史台胥杨浩家,谏议大夫程松请戮浩以谢都民。疏再上,始黥配万安军,犹免决。自是民讹言相惊,亡赖因纵火为奸利。二年六月己卯,临安府火。三年正月丁酉,襄阳府火作而风暴,选锋军校于友直死于救焚,止延烧六十余家。帅、漕臣上其功,赠二秩,官其子二。十一月甲午,福州火,燔四百余家。四年三月丁卯,行都大火,燔尚书中书省、枢密院、六部、右丞相府、制敕粮料院、亲兵营、修内司,延及学士院、内酒库、内宫门庑,夜召禁旅救扑。太室撤庙庑,迁神主并册、宝于寿慈宫。翼日戊辰旦,火及和宁门鸱吻,禁卒张隆飞梯斧之,门以不焚。火作时,分数道,燔二千七十余家。又翌日己巳,神主还太室。时省部皆寓治驿、寺。四月丙申,临安府梵天寺火。六月,盱眙军天长县禁军营火,铠械为尽。八月壬辰,鄂州外南市火,燔五百余家。
开禧二年二月癸丑,寿慈宫灾。四月壬子,行都火,燔数百家。
嘉定二年八月己巳,信州火,燔二百家。九月丁酉,吉州火,燔五百余家。是岁,泸州火,燔千余家。十一月丁亥,建宁府政和县火,燔百余家。四年闰二月己卯,绍兴府嵊县浦桥火,燔百余家。三月,滁州火,燔民居甚多。十月,抚州火。辛卯,福州一夕再火,燔城门、僧寺,延烧千余家,死者数人。五年五月己未,和州火,燔二千家。八年八月辛丑,湖州火,燔寺观,延烧三百家。九年七月甲戌,南剑州沙县火,燔县门、官舍及千一百余家,民有死者。十一年二月,行都火,燔数百家。九月己巳,禁垣外万松岭民舍火,燔四百八十余家。十三年二月庚寅,安丰军故步镇火,燔千余家,死者五十余人。八月庚午,庆元府火,燔官舍、第宅、寺观、民居甚众。十一月壬子,行都火,燔城内外数万家、禁垒百二十区。十七年四月丁卯,西和州焚军垒及居民二千余家,人火之也。守臣尚震午误以为金人至而遁。六月丁亥,岳州火,燔岳阳楼、州狱、帑库,延及八十家。己丑,又火,燔百余家。
绍定元年三月,行都火,燔六百余家。
嘉熙元年六月,临安府火,燔三万家。
淳祐元年,徽州火。十二年十一月丙申,行都火,至丁酉夜始熄。
景定四年,绍兴火。五年,临安府大火。
德祐元年,玉牒所灾。
乾德二年冬,无雪。五年冬,无雪。
开宝元年冬,京师无雪。二年冬,无雪。
淳化二年冬,京师无冰。
至道元年冬,无雪。二年冬,无雪。
大中祥符二年,京师冬温,无冰。
天圣五年,夏秋大暑,毒气中人。
嘉祐六年冬,京师无冰。
治平四年冬,无雪。
元丰八年冬,无雪。
元祐元年冬,无雪。四年冬,京师无雪。五年冬,无冰雪。
绍兴五年五月,大燠四十余日,草木焦槁,山石灼人,暍死者甚众。三十一年冬,无雪。
乾道三年,冬温,少雪无冰。五年,冬温,无雪。六年,冬温,无雪冰。
绍熙三年冬,潼川路不雨,气燠如仲夏,日月皆赤,荣州尤甚。
庆元元年冬,无雪。二年冬,无雪。四年冬,无雪。越岁,春燠而雷。六年,冬燠无雪,桃李华,虫不蛰。
开禧三年冬,少雪。
嘉定元年,春燠如夏。六年冬,燠而雷,无冰,虫不蛰。八年夏五月,大燠,草木枯槁,百泉皆竭,行都斛水百钱,江、淮杯水数十钱,暍死者甚众。九年冬,无雪。十三年冬,无冰雪。越岁,春暴燠,土燥泉竭。
建隆二年九月,亳州献芝一株。
乾德四年闰八月,黄冈县民段赞屋柱生紫芝一本二茎,知州邓守忠以献。十二月,登州献芝五茎。
开宝四年,成都府民罗达家生芝。六年正月,知梓州赵延通献芝一本。河中府大明观殿芝草生,节度使陈思让以闻。七年七月,陈州节度党进献控鹤营卒孙洪家芝二本。八月,又献芝一本,四十九茎。九月,麻城县廨芝生柱上,刺史王明以献。十月,梓州献芝草。
太平兴国二年八月,青城县民家竹一本,上分双茎。三年六月,项城县令王元正献芝草。七月,广州献芝草。八月,功臣堂柱生芝二本,知州范旻画图以献。四年八月,广州献芝草。九月,华山道士丁少微献白芝、黝芝各一器。五年五月,眉山县竹一茎十四节,上分二枝,长丈四尺。九月,真定府行宫殿梁生芝,如荷花,知府赵贤进以图来上。十月,龙水县华严寺旧截竹为筒引水,忽生枝叶,长二丈许,知州姜宣以闻。六年三月,广州献黄芝一本九茎。七月,新津县赵丰村竹一茎十二节,上分两岐,知州崔宪以闻。七年六月,知黄州裴仁凤献芝草。七月,知罗江县陈覃,于罗璝山获芝四本以献。湘阴县万寿寺松根,芝草二本生,转运副使赵昌献芝。八月,再生四本,昌又献。潭州民欧阳进、夏侯敏园中芝三本。宜兴县民长孙裕家生芝,紫茎黄盖。十月,雄州实信院竹丛生芝草,僧致仁釆之复生,悉以上献。八年二月,知福州何允昭献芝二本。五月,汉州献芝。十月乙酉,蜀州献瑞竹一本十六节,上分两枝。知连州史昭文献芝二茎。十一月,婺源县民王化于王陵山石上,得紫芝一本,丛生五茎。金州监军廨生芝三本。九年十月,金州献芝三本,永康军献芝九茎,同日至阙下。十一月,知梓州沈护获芝三茎。
雍熙二年七月,灵州芝草生,知州侯赟刻木为其状来献。三年三月,殿前承旨张思能使楚、泗,献所得芝草五本。四月,眉山县献异竹图。八月,刑部尚书宋琪家牡丹三华。
端拱元年五月,知襄州郝正献芝五本。八月,广州凤集合欢树下,得芝三本。二年七月,彭山县民家生异竹。舒州芝草生,知州赵孚以献。十月,密州献芝草。
淳化元年四月,永州监军廨芝草生,知州克宪以闻。八月,黄州刺史魏丕献芝草。二年二月,射洪县安国寺竹二茎同本。六月,舒州竹连理,知州乐史以闻。十一月,陵州民赵崇家慈竹二茎,长六尺许,其上别有根柢,茎分十枝,长丈余;又一本三茎并耸。三年十月,朗州异竹生。京师太平兴国寺牡丹生华,占云:‘有丧。’是月,恭孝太子薨。四年正月,知兴化军冯亮献芝草。十月,彭门芝草生。十二月,荣州献异竹图。五年正月,密州献芝草四本,枝叶扶疏。二月,知温州何士宗献芝草五本;十月,又献十本。
至道元年十一月,潭州监军廨生竹一本,长二尺许,枝叶万余,尤为殊异。二年六月,虔州龙泉县合龙院一竿分两枝。河南县民张知远家芝草生,判府吕蒙正表上之。闰七月,密州献芝二本。三年二月,广东转运使康戬献紫芝。
咸平元年十二月,宣化县保圣山瑞竹生一本二枝。二年闰二月,宣、池、歙、杭、越、睦、衢、婺诸州箭竹生米如稻。时民饥,釆之充食。九月,剑州驿厅梁上生芝草,一枝三朵,其色黄白,知州李仁衡图以献。四年正月,潍州献芝草一本,如佛状。十二月,知淮阳军王砺献芝草三本。六年五月,导江县民潘矩田生芝,三层,黄紫色,高五寸许。九月,相州牧龙坊生芝一茎,色紫黄,长尺余,分七枝,枝如手五指状。其最上枝类凤者,知州张鉴以献。
景德三年八月,蔡州献芝草。四年十月,知广安军王奇上芝草图。十二月,蓬州上瑞竹图。
大中祥符元年四月,温州献瑞竹图。五月辛未,以东封,遣经度制置使王钦若祭文宣王庙,于孔林得芝五株,色黄紫,如云色及人戴冠冕之状。诏内侍杨怀玉祭谢。复得芝四本,轻黄,如云气之状。癸未,内侍江德明于白龙潭石上,得紫黄芝一本以献。六月,瑕丘县民宋固于尧祠前得黄紫芝九本,连理者四;又县民蔡珍得芝一本:王钦若以献。钦若又于岱岳及尧祠前,再得芝二十二本,连理者二,及有贯草石者。七月,钦若亲获芝十一本,又州长及民所得二十六本,有重台连理及外白内紫之状,且言:‘泰山至日生芝草,军民竞釆,请给缗帛。’从之。兖州狱空,司理参军郭保让扫除其间,得芝四本。八月,须城县民家芝草生。乾封县民家屋柱生芝,滋长连袤,色鲜洁,如绘画。钦若献芝草八千一百三十九本,有贯草木、附石、连理及饰为宝山者。黄州献异竹一本双茎。九月,赵安仁来献五色金玉丹紫芝八千七百十一本。巩县柴务牡丹华。十月,泰山芝草再生者甚众。辛丑,车驾次郓州,知州马元方献芝草五本。甲辰,欲若等又献泰山芝草三万八千五十本,有并五连、三连理者,五色重晕如宝盖,下相连带,凡草木五谷如宝山、灵禽、瑞兽之象者六百四十二。诏令封禅日列天书辇前,又送诸路名山胜景及赐宰相。是月,复州献芝草,类神仙佛像。河中府酒厨梁上生芝一本十二叶,其色如玉。安阳县段赞家紫芝连理,长尺余。又民李钊屋柱生芝三本。霍丘县河亭及圣惠坊并有紫芝生。十二月,福州怀安县龙眼树上紫芝连理。温州献灵芝图。二年正月,福州荔枝树生连理芝二本。二月,饶州献芝草四本。七月,遂州皇泽寺芝草生,凡五十本。九月,荣州廨庭中生芝二本。十月,果州青居山献金晕连理芝草。十一月,华山张超谷石上生紫芝二本。嵩岳生芝草五十本。石首县文宣王庙殿柱芝草生。又龙盖山万福里民宗永昌园藤上芝草生一本双茎。十二月,汉州芝草生。黔州芝草一茎十二枝,若山峰状。三年正月,井研县三惠寺生芝草十本。二月,昌州廨厅柱芝生四本。闰二月,饶州芝草生。三月,西充县青莲塔院、太平观并生芝草。四月,京师竹有华,占云:‘岁不丰。’六月,绵、邵、鄂州并芝草生。七月,虢州圣女观生芝草三本。八月,颖县民得田芝十二本。蜀州生芝草,一茎九叶。江陵县民张仲家竹自根上分干,其一干又分三茎。九月,江陵府永泰寺竹出地七节,分为两茎,长丈余,知府陈尧咨以闻。华州敷水民侯元则入华阳川石罅,得芝一本,知州顾端以献。十月,内侍任文庆诣茅山,设醮洞中,获芝草二十八本,有如人手者。十一月,安乡县谢山获芝二十二本,其七状如珊瑚而色紫。十二月,神泉县获芝四本。四年正月,知华州崔端献芝草。状如仙人掌。须城县民李道安于黄仙公洞台上得芝草一本以献。二月,崔端又献芝草十本。知益州任中正献芝草二十二本。知遂州毋宾古献芝草。四月,古田县僧舍竹一本,上分三茎。端昌县民李让家筀竹一本,去地五尺许,分为二茎,知州范应辰以闻。六月,夔州芝草生廪舍中。七月,知亳州徐泌、知江州王文震并献芝草。知郴州袁延庆献芝草十本。八月,邕州云封寺柏树生芝五本,知州刘知诘以献。西充县广川王庙生芝十本,其三连理。八月,知信州李放献瑞竹图三本。十一月,河中府献芝草。真源县民王顺慈、司徒揵家生芝各一本。岳州、道州并献芝草。南岳奉册使薛映、副使钱惟演过荆门军神林石上,获芝草以献。十二月,铅山县仁寿僧舍生芝草一本,双枝,长尺八寸。五年六月,浔州六祖院法堂紫芝双秀,知州高志宁以闻。八月,亳州献芝草。十月,泽州厅事梁上,生白茎紫盖芝二十四本。闰十月,常州芝草生。又萧山县芝生李树上十一本。十一月,广州献芝草二百三十七本。晋原县僧舍芝草一本。十二月,随州芝草生。亳州献鹿邑县民所获芝草四本。候官县山上生芝草五十四本。闽县望泉寺生芝草十本。宁德县支提山石上生芝草十五本。六年二月,江州庐山崇圣院生芝九本,知州王文震以献。四月,饶州承天院东山生芝四本,连叶。六月,寿丘县获紫茎金芝一本。景陵县管阳山林中获芝三十本。七月,内侍石延福登兖州寿丘,获芝一本,贯草而生,又旁得三十本。亳州团练使高汉英献芝八本。鼎州城门柱下生芝一本。八月,继照堂生芝一本,紫茎黄盖。奉祀经度制置使丁谓至真源县,太清宫道士、濑阳乡民继获芝八十本以献。乙丑,又获二百五十本,有一本三茎,一茎如云气佛像者。九月,又得宋城县民所获芝五十本献之。十月,丁谓来朝,献芝草三万七千一百八本,饰以仙人、宝禽、异兽之状;十一月,又献九万五千一百本。明年,车驾至真源,民有诣行阙献者,又一万八千本。是冬,兖州景灵宫芝草生。庆成军大宁庙圣制碑阁生金芝二本。昭州龙岳山资寿寺芝草生。浔州厅廨柱芝生一本,上分为二,其上又生二本,凡三重。无锡县民曹诜家食案生芝,赤黄有光,长尺许。又知南安军章得一献芝草。七年正月,明州献茹侯山石上芝草一本四茎。二月,知信州欧阳陟献芝草七本,忠州献芝五本。四月,福州献芝草二本。五月,郪县西上石崖生紫芝十五本。七月,华州民入华山,得白石上芝草,双茎连盖。八月,均州、献州献芝千二百二十七本。十月,庆成军大宁庙石双茎芝生,其上合干。明、英二州芝草生。十一月,蜀州芝草二本生竹根。八年二月,青州武成王庙柱生芝一本,知州张知白以图献。三月,荣州应灵县弥陀佛舍生紫芝三本,其一双干,上如盖。四月,昌州有芝生石上,一本四茎,其色黄白。四月,彰明县民家竹一根,上分二本、十三节。又开元寺桃竹一茎,上分十八节,皆相对。五月,道州舜祠旁生芝二十一本。六月,盩厔县民家芝草三茎,共成一叶,又石芝一本。十月,晋原县民柏扆家生芝三根,合为一本。九年七月,知信州董温献芝十二本。八月,知庐州余献卿献芝二本。九月,涪城县石壁生芝二本。十一月,武冈县民何文化园竹生两株同本,上分四茎。十二月,晋原县民李彦滔家竹一本,双茎对节,知州王世昌图以献。
天禧元年三月,新津县平盖下玉皇案下芝草生。鄂州天庆观圣祖殿芝草生。四月,邵阳等县竹生穗如米,民饥食之。又浮梁县竹生穗如米。七月,汉阳军太平兴国寺异竹一本,生二茎,节皆相对。十二月庚午,内出芝草如真武像。二年正月庚子,内出真游、崇徽二殿梁上芝草图示宰相。五月,兖州景灵宫昭庆殿生金芝二本。三年六月,汉阳军芝草生,一百五十余本。七月,嵩山崇福宫获芝草一百本,有重台连理、贯草者,知河南府冯拯以献。四年四月,梁山军民王崇扆竹园,生金晕紫芝五本。十一月,上饶县民王寿园中生芝草三本,皆金晕,其二连理。
乾兴元年六月,苏、秀二州湖田生圣米,居民取以食。兴州竹有实,如大麦,民取以食,占曰:‘大饥。’八月,洋州民李永负土成母坟,芝生坟上。
天圣元年五月,兴州竹有实如大麦,民取以食之,占曰:‘竹有实,大饥。’八月甲寅,有芝生于天安殿柱,召辅臣观之。九月戊午,城西下木场芝草生。三年七月,梓州城门生芝二本。四年正月,梓州民家生芝四本。九月,荣州芝生。
明道元年七月,荣州、连州并芝生。
景祐二年九月,嘉州芝草生。四年五月丙寅,有芝生于化成殿楹。
庆历元年二月丙午,京师雨药。二年八月,梓州芝草生。五年八月,洪州章江禅院堂柱芝草生,高一尺三寸,叶二十一层,色白黄,有紫晕;旁生小芝,叶九层,上有气如烟。
皇祐元年七月,福州生芝一十二本。十月,湖州芝草生。三年六月丁亥,无为军献芝草,凡三百五十本。上曰:‘朕以丰年为上瑞,贤臣为宝,至于草木、鱼虫之异,焉足尚哉!’五年闰七月,荣州芝草生。
嘉祐三年十一月,河南府芝草生。六年正月,清川县汉光武祠生芝草,一本三岐。八月,施州歌罗砦生芝四本。十月,汝州新砦巡检廨舍生芝五本。
熙宁元年,益阳县雷震山裂,出米可数十万斛,赍至京师,信米也,但色黑如炭。八年七月,鼎州产芝三本,其一类珊瑚,枝叶摎结。盐官县自三月地产物如珠,可食;水产菜如菌,可为葅,饥民赖之。九年五月,流江县产芝二十一本。
元丰二年四月,眉州生瑞竹。六月,忠州雨豆。七月甲午,南宾县雨豆。十一月,全州芝生十二本。三年六月,安州芝生二十九本,其一连理。临江军芝生四十三本。四年十月,郪县天庆观生瑞竹一本,自第九节分茎双起。五年七月,永康县生紫芝九本。十一月,阆中县生紫芝六、金芝七。永康县生紫芝九。六年八月,吉州芝生三十三本。十二月,滕县官舍生异草,经月不腐。七年四月,景灵宫芝生六本于天元殿门。五月,开化县芝生九本,黄白紫色。八月,永安陵下宫芝生一本。十月,青州芝生二十一本。
元祐元年七月,武安军言:‘前秘书省正字邓忠臣母坟前生芝草一本,紫茎黄盖。’三年六月,临江县涂井镇雨白忝;七月,又雨黑忝。四年九月,江津县石上生芝草二本六茎。五年二月,晋原县生芝草四十二本。七年十一月,滁州生芝二百余本。
绍圣三年九月,淄川县生芝草,有谷十科穿芝草生二枝。十月,河南府大内地生芝草。
元符二年正月,处州民田生瑞竹。二月,泸州生芝草一本,同根骈干,至盖复合为一。又衡州郡厅生紫芝一根十六叶。
崇宁元年八月,盘石县芝草连理。三年十月,复州、泽州芝草生。四年正月,戎州、宿州芝草生。七月,泸州芝草、瑞竹生。五年冬,澶州、安州芝草生。
大观元年三月,宣、郓、湖、润州皆芝草生。庐州雨大豆。九月,崇天台及兖州孔林芝草生。二年,陈兖筠州、广德军芝草生。三年秋,西京、湖海普渠州、南安军芝草生。
政和元年正月,莱州芝草生。十一月,虔州圣祖殿芝草生。二年二月戊子,河南府新安县蟾蜍背生芝草。自是而后,祥瑞日闻。玉芝产禁中殆无虚岁,凡殿宇、园苑及妃嫔位皆有之,外则中书尚书二省、太学、医学亦产紫芝。四年八月,建州境内竹生米数千万石。五年十一月癸酉,越州承天寺瑞竹一竿七枝,干相似,其叶圆细,生花结实。诏送秘书省,仍拜表贺。五年五月,禁中芭蕉连理。八月甲子,蕲州进芝草一万一千六百枝,内一枝紫色,九干。十二月己未,汝州进六万本,其间连理、双枝者一千八百八十,有司不胜其纪。初犹表贺,后以为常,不皆贺也。时朱胜非为京东提举学事,行部至密州界,见县令部数百夫入山采芝。弥漫山谷,皆芝菌也。或附木石,或出平地,有一本数十叶,层叠高大,众色咸备。郡守李文仲采及三十万本,每万本作一纲入贡。文仲寻进职,授本道转运使。
建炎二年九月癸卯,权知密州杜彦献芝草,五叶,如人指掌,色赤而泽。宰臣黄潜善奏:‘色符火德,形像股肱之瑞。’高宗不启视,却之。
绍兴元年七月乙未,浙西安抚大使刘光世,以枯秸生穗奏瑞。高宗曰:‘朕在潜邸,梁间生芝草,官僚皆欲上闻,朕手碎之,不欲宝此奇怪。’乃却之。十六年正月辛未,泸州天雨豆,近草妖也。十六年,梅州孔子庙生芝。二十一年,绍兴府学御书下生芝。番阳县石门民家篱竹生重萼牡丹,又民家灶鼎生金色莲华。房州治所彩山下生萱。万州、虔州放生池生莲,皆同蒂异萼。二十三年六月,汀州生莲,同蒂异萼者十有二。二十五年五月,太室楹生芝九茎,秦桧帅百官观之,称贺。勾龙廉、沈中立以献颂迁擢,周麟之请绘之卤簿行旗。桧孙礼部侍郎埙请以黎州甘露降草木、道州连理木、镇江府瑞瓜、南安军瑞莲、严信州瑞芝,悉图之旗。是冬,桧薨,高宗曰:‘比年四方奏瑞,文饰取悦,若信州林机奏秦桧父祠堂生芝,佞谀尤甚。’明年四月甲午,诏郡国无献瑞。
乾道元年七月,池州竹生穗,实如米,饥民采之以食,守臣鲁詧为野谷生竹图以献。御史劾詧不以民食草木为病,坐佞免官。
庆元五年八月,太室西北夹室楹生白芝,四叶,前史以白芝为丧祥。明年八月,国连有大丧。
嘉泰二年十一月,秘书省右文殿楹生芝二茎。
已绑定手机
 楼主| 延章 发表于 2012-6-18 11:03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feature">宋史  卷六十四‧志第十七  五行二下 火
乾德二年十月,眉州献禾生九穗图。四年四月,府州、尉氏县、云阳县并有麦两歧。五月,鱼台县麦秀三歧。六月,南充县民何约田禾一茎十三穗,一茎十一穗;七月,又生一茎九穗。
开宝二年五月,梓、蜀二州;六年四月,东明县;八年五月,郑州、梓州、合州巴州县;并献瑞麦。
太平兴国元年九月,隰州献合穗禾,长尺余。十月,渝州献九穗禾。三年四月,夏县;五月,舒州;六月,阆州:麦并秀两歧。四年七月,洺州献嘉禾。卭、资二州禾并九穗。八月,泾州民田并有嘉禾。九月,知温州何士宗献嘉禾九穗图。五年七月,蓬莱县民王明田谷隔垅合穗,相去一尺许。八月,知慈州张愈献合穗禾。九月,流溪县;六年五月,汝阴县;九年五月,施州:麦并秀两歧。
端拱元年五月,陈州;淳化元年四月,魏城县;七月,阆州;二年四月,蔡州;五月,陈州、陵州仁寿县;四年五月,达州;五年四月,永城县:并献瑞麦。
至道元年六月,嘉禾生眉山县萧德纯田,一本二十四穗。七月,金水县胥罗翊田禾生九穗。舒州监军吴光谦廨粟畦两本,歧分十穗。临涣县民侯正家二禾合成一穗。八月,绵竹县禾生九穗。夏州团练使赵光嗣献嘉禾一函。十月,濠州献瑞谷图。二年五月,泗州献瑞麦。三年二月,洋州嘉禾合穗,知州施翊以闻。四月,唐州、遂州、磐石县并献瑞麦。五月,黄州、建昌军麦秀二三穟。八月,雅州禾一茎十四穗。雄州嘉禾生。九月,知代州李允正献嘉禾穗一匣。
咸平元年五月,曲水县麦秀二三穗。七月,嘉禾生后苑,一茎二十四穗。百丈县民李文宝禾生一茎十七穗。八月,苏州廨后园、邠州民田并禾生合穗。平夷县民王义田禾两穗合为一。化城县民张美田禾九穗。二年五月,华州麦秀二三穗。七月,资官县吏董昭美禾一茎九穗者各一。棣、洺二州嘉禾合穗。彭城县民张福先田粟一茎分四穗。八月,郪县赵范粟一茎九穗。玄武县民李知进田粟一茎,上分五苗,成二十一穗。榆次县民周贵田禾三茎共穗。三年五月,酂县、海陵县并麦秀二三穗。七月,真定府禾三茎一穗。达州民李国清田禾一苗九穗。八月,辰州公田禾生一茎三穗者四。隰州嘉禾合穗,图以献。四年八月,舒州嘉禾生。九月,知河中府郭尧卿献嘉禾合穗图。五年八月,临汾县民吉遇、洪洞县民范思安田并禾生隔二陇上合为一。六年七月,涉县民连罕田隔四垅同颖。铜梁县民杨彦鲁禾一茎九穗。
景德元年正月,宁晋县民耿待问田禾合穗者三本,知州王用和图以献。二年七月,获鹿县禾合穗。八月,荥阳县及相州嘉禾异亩同颖。九月,并州贡嘉禾图。三年八月,大名府、沧州并嘉禾生。真定府禾异亩同颖。九月,荣州禾一茎十八穗。四年六月,南雄州保昌民田禾一本九穗,以图来献。七月,神泉县民张篆田禾一苗九穗。贝、兖二州嘉禾合穗。九月,卫德二州、广安军并上嘉禾图。
大中祥符元年,曲水县、南郑县并麦秀二三靳螳封县奉高乡民田禾异垅同颖,判州王钦若以闻。八月,郓州献嘉禾。淳化县民贺行满田禾隔四垅,相去四尺许,合为一穗。新平县民尹遇田禾合穗者二本。真定府粟生二穗。九月,澧州嘉禾一茎十穗。虢州团练使綦兴献合穗禾。嘉州民潘德麟田禾二茎各九穗。麟州嘉禾生。二年六月,简州民集若宁家禾九穗。七月,黔州嘉禾异亩合穗。八月,嘉州廨有一茎十四穗生庭中,岐山县禾异亩同颖,知州施护以闻。三年四月,同州麦秀二三穗。七月,冀、淄、昭三州嘉禾多穗,异亩同颖。八月,宁化军嘉禾合穗;宝鼎县民张知友田禾隔四垅,相去二尺许合穗,判府陈尧叟以闻。楼烦县民田禾异本同颖。剑州嘉禾生,一茎九穗。四年三月辛巳,帝至西京,福昌县民朱懿文嘉禾一本七穗。昌元县民舒元晃田禾一茎九穗,知州柴德方以闻。金水县民田禾一茎三十六穗。四月,六安县麦秀二三穗。五月,唐、汝、庐、宿、泗、濠州麦自生。八月,蜀州禾一茎九穗。长寿县民常自天田禾合穗者二。蒲县禾异亩同颖。九月,知虢州李昭献合穗禾。五年四月,遂州麦秀两穗或三穗。七月,华州禾一茎两穗。真定府四县嘉禾合穗。八月,京兆府嘉禾生。九月,巴州禾一茎二十二穗,一茎十七穗。六年三月,邕州麦秀两穗或三穗。七月,益州嘉禾九穗至十穗。朝邑县民田禾八茎同颖。己未,召近臣观嘉谷于后苑,有七穗至四十八穗,绘以示百官。八月,龙门县、永宁军博野县民田并嘉禾生合穗。瀛州嘉禾生,知州冯守信以闻。忻州秀容、定襄二县民田禾合穗。保定军公田、大通监并嘉禾生。九月,京兆府献长安县嘉禾图,一枝双穗。七年,通泉县尉刘定辞官廨禾一本六穗。邯郸县民马乂田禾隔垅合穗者二本。滁州榷酒署内禾一茎二穗。晋原、平原二县民田禾并一本十二穗。三月,郾城县麦秀两穗、三穗。八月,知亳州李迪献禾一茎三穗至十穗。府谷县民刘善田禾隔三垅合成一穗。岚州牙吏燕清田禾一茎八穗,一茎五穗。辽州平城民田禾隔二垅合穗,有十三本或二十一本合为一者。九月,施州禾一茎九穗至十二穗。真定、贝州并嘉禾合穗。八年,湖阳县麦秀两穗、三穗。四月,旭川县民任庆和田禾一茎九穗。闰六月,眉山县民杨文继、卭州李义田禾并一茎九穗。七月,永静军禾隔垅合穗者二,军使仲甫以闻。八月,桂阳监民何文胜田粟一本二穗。九年四月,建初县麦秀两穗或三穗。八月,判大名府魏咸信献合穗禾。永静军阜城县民田谷隔三垅合穗者二本。广州嘉禾生。安化县民吴景延田禾穗长尺五寸。九月,知凤翔府赵湘、知邠州王守斌并献嘉禾图。
天禧元年七月,流江县禾一茎九穗。二年九月,河北安抚副使张昭远献谷穗三,各长尺余。资州禾一茎九穗。三年七月,饶阳县民杨宣田禾二垅,相去二尺许,合为一穗。益州嘉禾一茎九穗。四年八月,内出玉宸殿瑞谷图示近臣,每本有九穗、十穗者。九月,郪县民岑贯田禾一茎九穗,知州苏维甫以闻。五年四月,河南府民田嘉禾合穗,知府王钦若以闻。七月,导江县民赵元赏、青城县民王伟田禾并一茎九穗。
乾兴元年五月,南剑州麦一本五穗。绵州麦秀两歧。八月,洋州嘉禾合穗。十一月,高陵县嘉禾合穗。
天圣二年八月乙酉,宁化军嘉禾异亩同颖。四年九月,荣州禾一本九穗。五年,资州禾一本九穗。六年,忻州禾异本同颖。五月乙未,陈州瑞麦一茎二十穗。六月,陈州献瑞麦图。七年七月,河南府嘉禾合穗。八年八月壬午,召近臣观瑞谷于元真殿。九年,肤施县禾异亩同颖。
景祐元年七月,磁州嘉禾合穗。八月,大名府嘉禾合穗。九月,泾州、磁州、保德军并嘉禾合穗。十月,孝感、应城二县稻再熟。成德军禾一本九穗。三年九月,荣州禾一茎九穗。四年七月己巳,临清县谷异亩同颖者六十本。
康定元年六月,蜀州、怀安军并禾九穗。
庆历二年,寿安县嘉禾合穗。六年五月,昭化县禾一茎两歧。八月,赵州、怀州并嘉禾异亩同颖。九月,定襄县嘉禾隔二垄合穗。长江县禾一茎十穗。十二月,石照诸县野谷稆生。七年九月,邠州、荣州、德州并嘉禾合穗。
皇祐元年,密州禾合穗者五本。永康军禾一茎九穗。二年九月,延州、石州并嘉禾异亩合穗。永康军嘉禾一茎九穗。十二月,密州禾十茎合一穗。石州四茎合一穗。三年五月,彭山县上瑞麦图,凡一茎五穗者数本。帝曰:‘朕尝禁四方献瑞,今得西川麦秀图,可谓真瑞矣!其赐田夫束帛以劝之。’是月,滁州麦一茎五穗。四年八月,嘉州、蜀州并嘉禾一茎九穗。九月,南剑州有禾一本,双茎二十穗。五年三月,资州嘉禾一茎九穗。闰六月,资州麦秀两歧。七月,郓州、祁州禾异亩同颖。九月,成德军嘉禾异亩同颖。绵州禾一茎九穗。
至和元年十二月,蜀州嘉禾一茎九穗。二年五月,亳州麦秀两歧。六月,应天府贡大麦一本七十穗,小麦一本二百穗。八月,卭州嘉禾一茎九穗。
嘉祐三年六月,绵州麦一穗两歧。七月,泰山上瑞麦图,凡五本五百一穗。四年六月,彰明县有麦两歧百余本。五年三月,崇安县嘉禾一本九十茎。七年,陵州禾一茎九穗。九月,平遥县禾异亩合穗。
熙宁元年,永兴军禾一茎四穗。眉州禾一茎九穗。四年,乾宁军禾合穗。成德军、晋州、汾州禾异垄同穗。六年,南溪县禾一苗九穗。八年,怀安军、泸州、渠州各麦秀两歧。安喜县禾二本间五垄合穗。平山县禾合穗者二。保塞县禾七本间一垄或两垄合穗。潞城县禾合穗者二。九年,火山军禾间五垄,束鹿、秀容二县间四垄,渤海县皆异垄同颖。流江县禾一苗九穗。谯县麦一本三穗。尉氏县、湖阳县、彭城县麦一本两穗。渠州大麦一穗两歧,或三歧、四歧者。阳翟县麦秀两歧。天兴、宝鸡二县皆麦秀两歧,仍一本有三四穗或六穗者。石州、安州麦秀两歧。十年,磁州禾合穗。眉州禾生九穗。亳州禾生二穗。
元丰元年,武康军禾一茎十一穗。汝州禾合穗。宁江军禾一茎十穗。邢州麦秀两歧。夔州麦一本三穗。二年,简州、安德军麦秀两歧。曹州生瑞禾。北京、安武军、怀州、镇戎军禾合穗。镇戎军、怀州禾皆异亩同颖。袁州禾一茎八穗至十一穗,皆层出,长者尺余。府州禾异亩同穗。三年,眉州禾一本九穗。齐州禾一茎五穗。赵州禾二本合穗。安州麦一本三穗至五穗,凡十四茎。深州麦秀两歧,或三四穗,凡四十亩。眉州麦秀两歧。四年,徐州麦一本百七十二穗。代州禾合穗。襄邑县禾一本九穗。五年,高邑县禾一茎五穗。青州、安肃军、宪州禾皆异亩同颖。六年,洪州七县稻已获再生,皆实。威胜军武乡县禾二本间五垄合穗。历城县禾二本合穗。赵州禾间三垄合穗。唐州禾二穗者四。泸州禾九穗。怀、青、潍三州禾皆异垄同穗。府州、陕州保平军禾皆合穗。七年,蜀州禾生九穗。青州禾异亩同颖者十一。同州禾异亩同颖。合州麦秀两歧。八年,亳州麦一茎二穗,一茎三穗,一茎四穗。镇潼军秫禾苗异垄同穗。岷州禾皆四穗。泰宁军禾异本同颖者三。是岁秋、冬,保泽赵鄂隰沧潍密简饶诸州、威胜军禾合穗,或异亩同颖。
元祐元年,简州禾合穗。石州禾异亩同颖。二年,忻、隰、磁、潍、怀州禾异亩同颖。赵、忻州禾合穗。三年,祁、保、彭州禾异亩同颖。瀛磁代丰州、安国军禾合穗。剑州、安国军麦秀两歧。夔州麦一本十二穗。四年,泰宁军麦异亩同颖。流江县禾一本二穗。荣德县禾一本九穗。青、郑、济、赵州禾合穗及有一本三穗。峨嵋县禾异亩同颖,又禾登一百五十三穗。五年,冀州、安武军、大名府、成德军禾合穗。永宁军禾二本隔五垄合穗。平定军禾异亩同穗。汀州禾生三十六穗。剑州禾一本八穗。普州麦一茎双穗。夔州麦秀五岐。六年,汝阳县、美原县、兖州邹县麦一茎数穗。南剑州粟一本三十九穗。瀛定怀汝晋昌州、平定永康军禾合穗。七年,均、兖、祁、沧、资、华、柳州禾合穗。鄂州禾一本一枝两穗,三本三枝两穗。仙源县禾异垄合穗。耀州粟二茎隔两垄合为一穗。梁山军禾一茎九穗。固始县麦有双穗。定陶县、丹阳县麦秀两歧。
绍圣元年,博野县麦一本五穗。汉阳军麦秀两歧。乐寿县麦一本两穗或三穗。怀安军禾一本九穗。二年,青、潍、果、冀、德、滨、岚、濮、达州禾合穗。三年,安武军禾合穗。岚州禾两根合穗者二。普相青齐岚州、永康军禾异亩同颖,合秀至九穗。泉州粟二本五穗、八穗。瑕丘县、武陟县、陕城、小溪四县麦合穗。良原县、沈丘县、长子县麦秀两歧。四年,河中府麦秀三穗。虹县、云安县麦秀两歧。茂州一枝两穗。汶山县一枝三穗至六穗。西京、郓齐隰州禾合穗。颖昌府禾一茎四穗至五穗。
元符元年,庆州禾异本同颖。青晋潞州、荆南府、永宁镇戎军等一十一处禾合穗。邢州禾异垄合穗。南剑州、嘉州禾一茎九穗。内乡县麦一茎两穗。符离、灵壁、临涣、蕲、虹五县麦秀两穗。两当县麦秀三穗。安平县生瑞麦。二年,涟水军麦合穗。邓岷州、镇戎军禾合穗。十一月,岷州宕昌砦生瑞麦。
建中靖国元年,沛县、晋州禾合穗。崇宁元年,淄州禾合穗。二年,晋宁军、忻州禾合穗。五年,河南府、保德军、庆兰潭冀府州、岢岚军禾合穗。淮西路民田既刈复生实。
大观元年,蜀州粟一茎九穗。二年,巩州粟一茎六穗。镇潼军、隆德府、保德军、庆兰州禾合穗。武信军禾一茎九穗。简州麦秀两歧。三年,武信军、泸遂普州麦秀两歧。四年,蔡州麦一茎两歧至七八歧者九十亩。九月,尚书左仆射张商英表上袁州瑞禾图及宋大雅彼修者禾十有三章,赐诏褒荅。商英请并写置中书省右仆射厅壁,许之,仍许三省、枢密院同观。
政和元年,知河南府邓洵武言:‘秋禾大稔,自双穗至十穗以上,嘉禾无双。’荣州粟一茎九穗。蔡州麦一茎两歧或三五歧,至八九亩近约十亩,远或连野。二年,知定州梁士野奏嘉禾合穗,一科相隔五垄,计六尺三寸,生为一穗,并中间垄内一科三茎,上生粟三穗。五年,邓州、仙井监嘉禾合穗。是冬,台州进宁海县早禾一稃二米者凡三石。时方修明堂,遂协成典礼,诏许拜表贺。自是史官多记奇祥异瑞,谓麦禾为常事不书。惟宣和末,郭药师言嘉禾合穗,以新收复特书之。
建隆二年七月,南唐李景献凤卵。
雍熙四年十月,知润州程文庆献鹤,颈毛如垂缨。
端拱元年八月,清远县廨舍有凤集柏树,高六尺,众禽随之东北去,知州李昌龄图以献。
至道元年九月,京师自旦至酉,群鸟百余万,飞翔有声,识者云‘突厥雀’。
景德元年五月庚寅午时,白州有三凤自东来,入城中,众禽围绕至万岁寺,栖百尺木上。身长九尺,高五尺,文五色,冠如金杯。申时北向而去。画图以闻。
大中祥符元年春,昇州见黄雀群飞蔽日,有从空坠者,占主民有役事。是岁火。
宝元二年,长举县有白鹊,觜脚红,不类常鹊。
治平四年五月,太子右赞善大夫陈世脩献白乌。
熙宁七年六月乙未,增城县凤凰见。
元丰三年八月戊寅,平棘县获白鹊。九月丙午,赵州获白乌。六年七月壬申,丹州生白雀。
政和三年九月,大飨明堂,有鹤回翔堂上,明日,又翔于上清宫。是时,所在言瑞鹤,宰臣等表贺不可胜纪。
宣和元年九月戊午,蔡京等表贺赤乌,又贺白鹊。政和后,禁苑多为村居野店,又聚珍禽、野兽、麀鹿、鴐鹅、禽鸟数百实其中。至宣和间,每秋风夜静,禽兽之音四彻,宛若深山大泽陂野之间,识者以为不祥。宣和末,南郊礼毕,御郊宫端诚殿。天未明,百辟方称贺,忽有鸮正鸣于殿屋,若与赞拜声相应和,闻者骇之。时已报女真背盟,未逾月,内禅。明年有青城之难。
建炎三年,高宗在扬州,二月辛亥,早朝,有禽翠羽,飞鸣行殿三匝,一再止于宰臣汪伯彦朝冠。冠,尊服,飞鸟践之不祥;翠羽,又青祥也。刘向以为‘野鸟入宫,宫室将空’。一曰败亡之应。是月,金人入扬州,有仓卒度江之变。未几,伯彦罢相,寻坐贬。四年正月丁巳,金人围陕州,有鸢鸦数万飞噪城上,与战声相乱。金将娄宿曰:‘城当陷,急攻之。’遂失守,近羽孽也。七年,枭鸣于刘豫后苑,又群鸟鸣于内庭,如曰‘休也’。豫恶之,募人获一枭者予钱五千。是岁,伪齐亡。十七年二月,有白鸟六集于高禖坛上,府尹沈该以瑞奏。二十七年,饶州番阳县有妖鸟,凫身鸡尾,长喙方足赤目,止于民屋数日,弹矢不能中。
乾道六年,邵武军泰宁县有雀飞鸣,立死于瑞宁佛刹香炉。先是绍兴初,是邑有雀立死于丹霞佛刹香炉,皆羽孽也,而浮图氏因谓之雀化。
庆元三年春,池州铜陵县鸳鸯雄化为雌。
绍兴五年,江东、西羊大疫。十七年,汀州羊无角。
嘉定九年,信州玉山县羊生骈首。
端拱元年十一月戊午夜,西北方有赤气如日脚,高二丈。
咸平六年六月辛未,赤气出娄贯天庾,占曰:‘仓廪有火灾。’
景德三年三月丙辰,北方赤气亘天。
大中祥符三年十二月癸亥,青赤气贯紫微。
庆历三年十二月二十六日,天雄军、德博州天降红雪,尽,血雨。
熙宁二年十一月,每夕有赤气见西北隅如火,至人定乃灭。
元祐三年七月丁卯夜,东北方明如昼,俄成赤气,内有白气经天。
建中靖国元年正月朔夕,有赤气起东北,弥亘西方,久之,中出白气二,及赤气将散,复有黑气在其傍。
宣和元年四月丙子夜,西北赤气数十道亘天,犯紫宫北斗。仰视,星皆若隔绛纱,拆裂有声,间以白黑二气。自西北俄入东北,延及东南,迨晓乃止。
靖康元年九月戊寅,有赤气随日出。
建炎元年八月庚午,东北方有赤气,占曰:‘血祥。’四年五月,洞庭湖夜赤光如火见东北,亘天,俄转东南,此血祥也。壬子夜,西北方有赤气弥天,贯以白气如练者十数,犯北斗、文昌、紫微,由东南而散。
绍兴七年正月乙酉夜,北方有赤气达旦。辛卯,斗牛间赤气如火。十一月癸卯,南方有赤气,东北皆赤云,自日入至于甲夜。八年九月甲申,赤气出紫微垣。十八年八月丁亥、九月甲寅,皆有赤气如火。二十年十一月,建昌军新城县永安村大风雪,夜半若数百千人行声,语笑歌哭,杂扰匆遽,而凝寒阴黑,咫尺莫辨。明旦,雪中有人、畜、鸟、兽蹄迹,流血污染十余里,入山乃绝。二十七年三月乙酉,赤气出紫微垣。七月壬申,赤气随日入。十月壬寅,赤气如火;三十年二月壬申,亦如之。三十二年春,淮水溢,中有赤气如凝血。
隆兴二年十一月庚寅,日入后,赤云随之。
乾道元年八月壬午,赤气中天,自日入至于甲夜。六年十月庚午,赤气随日出。十一月丁丑,赤云随日入,至于甲夜。七年七月壬寅,十月乙巳、丙午,淳熙三年八月丁酉、戊戌,皆有赤气随日入出。十三年,行都民家有血自地中出,溅染污人衣。十四年十一月癸丑、甲寅,有赤气随日入出。
绍熙三年春,潼川路久旱,日、月、星皆有赤气。四年十一月甲戌,赤云夜见,白气间之。
庆元六年十月,赤气夜发横天。
嘉泰四年二月庚辰夜,有赤云间以白气,东北亘天,后八日国有大火,占者以为火祥。
嘉定六年十月乙卯,赤气随日出。十一月辛卯,赤气随日入。
端平三年七月甲申,天雨血。
宝祐二年,蜀雨血。
开宝七年六月,棣州有火自空坠于城北,有物如龙。
端拱元年九月,泸州盐井竭,遣匠刘晚入视,忽有声如雷,火焰突出,晚被伤。
建炎元年正月辛卯夜,西北阴雪中有如火光。
绍兴三十二年,建昌军新城县有巨室,箧中时有火光,燔衣帛过半而箧不焚,近火孽也。
已绑定手机
 楼主| 延章 发表于 2012-6-18 11:03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feature">宋史  卷六十五‧志第十八  五行三  木
曲直,木之性也。木失其性,则为妖祥。旧说以狂咎、木冰、恒雨、服妖、龟孽、鸡祸、青眚、青祥之类,皆属之木,今从之。
太平兴国六年正月,瑞安县民张度解木五片,皆有‘天下太平’字。
至道六年,修昭应宫,有木断之,文如点漆,贯彻上下,体若梵书。十一月,襄州民刘士家生木,有文如龙、鱼、凤、鹤之状。七年五月,抚州修天庆观,解木有文如墨画云气、峰峦、人物、衣冠之状。七月,彰明县崇仙观柱有文为道士形及北斗七星象。
大中祥符八年,晋州庆唐观古柏中别生槐,长丈余。
天圣元年二月,河阳柳二本连理。六月,河阳樝、枣各连理。五年正月,绵谷县松柏同本异干。九年十月,公井县冬青木连理。
明道元年八月,黄州橘木及柿木连枝。
康定元年十月,始兴县柑两本连理。
庆历三年十二月,澧州献瑞木,有文曰‘太平之道’。六年九月甲辰,登州有巨木浮海而出者三千余。
治平四年六月,汀州进桐木板二,有文曰‘天下太平’。
熙宁元年三月,简州木连理。是岁,英州因雷震,一山梓树尽枯而为龙脑,价为之贱,至京师一两才直钱一千四百。二年,建州民杨纬言:‘元年三月,大雷雨,所居之西有黄龙见,下获一木如龙,而形未具。七月,大雷雨,复有龙飞其下。及霁,木龙尾、翼、足皆具,归合旧木,宛然一体。’图象以进。十年八月乙巳,惠州柚木有文曰‘王帝万年,天下太平’。
元丰元年五月,剑州木连理。三年六月己未,饶州长山雨木子数亩,状类山芋子,味香而辛,土人以为桂子,又曰‘菩提子’,明道中尝有之。是岁大稔。十二月,泌阳县甘棠木连理。六年五月,卫真县洞霄宫枯槐生枝叶。
元祐元年八月己丑,杭州民俞举庆七世同居,家园木连理。五年四月,德州木连理。
元符元年八月,施州李木连理。二年九月,眉山县桤木二株,异根同干,木枝相附。
崇宁四年正月,襄城县李、梨木连理。
大观元年三月,湟州栏木生叶。八月,瑞州、永兴军并木连理。二年十二月,岢岚军园池生瑞木。
政和三年七月,玉华殿万年枝木连理。南雄州枫木连理。十月,武义县木根有‘万宋年岁’四字。四年,建州木连理。六月,沅陵县江涨,流出楠木二十七,可为明堂梁柱,蔡京等拜表贺。九月丙申,彭城县柏开华。十二月辛丑,元氏县民王寘屋柱槐木再生枝叶,高四十余尺。是岁,邵州海棠木连理,泽州、台州槐木连理,荆门军紫薇木连理。六年,坊、兖、洪、明、夔、徐、新、全、隰、太平州并木连理。梅州枯木生枝。
宣和二年四月,永州民刘思析薪,有‘天下太平’字。
绍兴十四年四月,虔州民毁欹屋析柱,木理有文曰‘天下太平’,时守臣薛弼上之,方大乱,近木妖也。二十年八月,福州冲虚观皂荚木翠叶再实。二十一年,建德县定林寺桑生李实,栗生桃实,占曰:‘木生异实,国主殃’。二十五年十月,赣州献太平木。时秦桧擅朝,喜饰太平,郡国多上草木之妖以为瑞。绍兴间,汉阳军有插榴枝于石罅,秀茂成阴,岁有华实者。初,郡狱有诬服孝妇杀姑,妇不能自明,属行刑者插髻上华于石隙,曰:‘生则可以验吾冤。’行刑者如其言,后果生。
淳熙十六年三月,扬州桑生瓜,樱桃生茄,此草木互为妖也。七月,晋陵县民析薪,中有木字曰‘绍熙五年’,如是者二。是时,绍熙犹未改元,其后果止五年,此近木妖也。
绍熙四年,富阳县栗生来禽实。五年,行都雨木,与唐志贞元陈留雨木同占,木生于下而自上陨者,将有上下易位之象。
嘉定六年五月己巳,严州淳安、遂安、桐庐三县大木自拔,占曰:‘木自拔,国将乱。’
景定四年五月,成都太祖庙侧大木仆,忽起立,生三芽。
德祐二年正月戊辰,宝应县民析薪,中有‘天太下赵’四字,献之,制置使李庭芝赏以钱百千。
咸平六年十一月庚戌,雨木冰。
大中祥符五年正月戊寅,京师雨木冰。
天禧五年正月戊寅,京师雨木冰。
庆历三年十二月丁巳,雪木冰,占曰:‘兵象也。’
嘉祐元年正月,雨木冰。
治平二年十月乙巳,雨木冰。
熙宁三年十月、八年正月、九年正月,京师雨木冰。
元祐八年二月,京师大寒,霰、雪,雨木冰。
宣和五年十月乙酉,雨木冰。
靖康元年十月乙卯,雨木冰。二年正月丁酉,雨木冰。
绍熙五年十一月辛亥,雨木冰。
宣和六年,御楼观灯,时开封尹设次以弹压于西观下,帝从六宫于其上,以观天府之断决者,帘幕深密,下无由知。众中忽有人跃出,墨色布衣,若寺僧童行状,以手画帘,出指斥语。执于观下,帝怒甚,令中使传旨治之。棰掠乱下,又加炮烙,询其谁何,略不一语,亦无痛楚之状。又断其足筋,俄施刀脔,血肉狼籍。帝大不悦,为罢一夕之懽,竟不得其何人,付狱尽之。七年八月,都城东门外鬻菜夫至宣德门下,忽若迷罔,释荷檐向门戟手,出悖詈语。且曰:‘太祖皇帝、神宗皇帝使我来道,尚宜速改也。’逻卒捕之,下开封狱,一夕方省,则不知向之所为者,乃于狱中尽之。
建炎二年十一月,高宗在扬州,郊祀后数日,有狂人具衣冠,执香炉,携绛囊,拜于行宫门外。自言:‘天遣我为官家儿。’书于囊纸,刻于右臂,皆是语。鞫之不得姓名,高宗以其狂,释不问。明年二月,金人犯维扬。三月,有明受之变。
绍兴元年四月庚辰,阆州有狂僧衰绖哭于郡谯门曰:‘今日佛下世。’且言且哭,实隆祐太后上仙日云。阆距行都万里,逾月而遗诏至。
淳熙十四年正月,绍兴府有狂人突入恩平郡王第,升堂践王坐曰:‘我太上皇孙,来赴。’郡鞫讯,终不语,亦狂咎也。是冬,高宗崩。明年八月,王薨。
绍熙二年十二月庚辰昧爽,成都府有人衰服入账门,大呼阃帅京镗姓名,亦狂咎也。
建隆元年十月,蔡州大霖雨,道路行舟。
开宝二年八月,帝驻潞州,积雨累日未止。九月,京师大雨霖。五年,京师雨,连旬不止。河南、河北诸州皆大霖雨。九年秋,大霖雨。
太平兴国二年,道州春夏霖雨不止,平地二丈余。五年五月,京师连旬雨不止。七年六月,齐州逮捕临邑尉王坦等六人,系狱未具,一夕,大风雨坏狱户,王坦等六人并压死。
雍熙二年八月,京师大霖雨。
淳化元年六月,陇城县大雨,坏官私庐舍殆尽,溺死者百三十七人。三年九月,京师霖雨。四年七月,京师大雨,十昼夜不止,朱雀、崇明门外积水尤甚,军营、庐舍多坏。是秋,陈、颍、宋、亳、许、蔡、徐、濮、澶、博诸州霖雨,秋稼多败。五年秋,开封府宋亳陈颍泗寿邓蔡润诸州雨水害稼。
咸平元年五月,昭州大雨霖,害民田,溺死者百五十七人。
景德三年八月,青州大雨,坏鼓角楼门,压死者四人。
大中祥符二年八月,无为军大风雨,折木,坏城门、军营、民舍,压溺千余人。十月,兖州霖雨害稼。三年四月,昇州霖雨。五月辛丑,京师大雨,平地数尺,坏军营、民舍,多压者,近畿积潦。五年九月,建安军大霖雨,害农事。
天禧四年七月,京师连雨弥月。甲子夜大雨,流潦汎溢,民舍、军营圮坏太半,多压死者。自是频雨,及冬方止。
乾兴元年二月,苏、湖、秀州雨,坏民田。
天圣四年六月戊寅,莫州大雨,坏城壁。七年,自春涉夏,雨不止。
明道二年六月癸丑,京师雨,坏军营、府库。
景祐三年七月庚子,大雨震电。
庆历六年七月丁亥,河东大雨,坏忻、代等州城壁。
皇祐二年八月,深州大雨,坏民庐舍。四年八月癸未,京城大风雨,民庐摧圮,至有压死者。
嘉祐二年八月,河北缘边久雨,濒河之民多流移。五月丁未,昼夜大雨。六月乙亥,雨坏太社、太稷坛。三年八月,霖雨害稼。六年七月,河北、京西、淮南、两浙、江南东西霪雨为灾。闰八月,京师久雨。是岁频雨,及冬方止。
治平元年,京师自夏历秋,久雨不止,摧真宗及穆、献、懿三后陵台。
熙宁元年八月,冀州大雨,坏官私庐舍、城壁。七年六月,陕州大雨,漂溺陕、平陆二县。
元丰四年七月,泰州海风驾大雨,漂浸州城,坏公私舍数千楹。
元祐二年七月丁卯,以雨罢集英殿宴。
元符二年九月,以久雨罢秋宴。三年七月,久雨,哲宗大昇轝在道陷泥中。
建中靖国元年二月,久雨,时钦圣宪肃皇后、钦慈皇后二陵方用工,诏京西祈晴。
崇宁元年七月,久雨,坏京城庐舍,民多压溺而死者。三年六月,久雨。四年五月,京师久雨。又自七月至九月,所在霖雨伤稼;十月,始霁。
靖康元年四月,京师大雨,天气清寒。又自五月甲申至六月,暴雨伤麦,夏行秋令。
建炎二年春,淫雨。三年二月癸亥,高宗初至杭州,久霖雨,占曰:‘阴盛,下有阴谋。’时苗傅、刘正彦为乱。五月,霖雨,夏寒。
绍兴元年,行都雨,坏城三百八十丈。是岁,婺州雨,城坏。三年,雨,自正月朔至于二月。七月,四川霖雨,至于明年正月。四年六月,淫雨害稼,苏、湖二州为甚。九月,久雨,时刘豫连金人入寇;十月,高宗亲征而霁。五年三月,霖雨,伤蚕麦,行都雨甚。九月,雨,至于明年正月。六年五月,久雨不止。七年十月,高宗如建康,久雨。八年三月,积雨,至于四月,伤蚕麦,害稼。二十一年夏,襄阳府大雨十余日。二十三年六月,大雨,坏军垒、民田。三十年五月,久雨,伤蚕麦,害稼。八月,施州大风雨。三十二年六月,浙西大霖雨。
隆兴元年三月,霖雨,行都坏城三百三十余丈。二年六月,阴雨。七月,浙西、江东大雨害稼。八月,风雨逾月。
乾道元年二月,行都及越、湖、常、润、温、台、明、处九郡寒,败首种,损蚕麦。二年正月,淫雨,至于四月。夏寒,江、浙诸郡损稼,蚕麦不登。三年五月丙午,泉州大雨,昼夜不止者旬日。八月,淫雨,江浙淮闽禾、麻、菽,麦、粟多腐。四年四月,阴雨弥月。六年五月,连雨六十余日。十一月,连雨。辛巳,郊祀,云开于圜丘,百步外有澍雨。八年四月,四川阴雨七十余日。六月壬寅,大雨彻昼夜,至于己酉。九年闰正月,淫雨。
淳熙二年夏,建康府霖雨,坏城郭。三年五月,淮、浙积雨损禾麦。八月,浙东西、江东连雨。癸未、甲申,行都大风雨。九月,久雨;十月癸酉,孝宗出手诏决狱,援笔而风起开霁。四年九月丁酉、戊戌,绍兴府余姚、上虞二县大风雨。五年闰六月己亥,阶州暴雨,至于戊申。乙巳,兴化军、福州福清县暴风雨夜作。六年四月,衢州霖雨。九月,连雨;己巳,将郊而霁。八年四月,雨腐禾麦。五月,久雨,败首种。十年五月,信州霖雨,自甲戌至于辛巳。八月,福州大雨霖,自己未至于九月乙丑,吉州亦如之。十一年四月,淫雨。戊寅,建康府、太平州大雨霖。六月甲申,处州龙泉县暴雨。十二年五月、六月,皆霖雨。十三年秋,利州路霖雨,败禾稼穜稑,金、洋、阶、成、岷、凤六州亦如之。十五年五月,荆、淮郡国连雨。戊午,祁门县霖雨。十六年四月,西和州霖雨,害禾麦。五月,浙西、湖北、福建、淮东、利西诸道霖雨。
绍熙元年春,久阴连雨,至于三月。夏,阶、成、岷、凤四州霖雨伤麦。二年二月,赣州霖雨,连春夏不止,坏城四百九十丈,圮城楼、敌楼凡十五所。四月,福建路霖雨,至于五月。七月,利路久雨,伤种麦。癸亥,兴州暴雨连日。八月,行都久雨。三年五月,江东、湖北路连雨。常德府大雨彻昼夜,自壬辰至于庚子。宁国府、池州、广德军自己亥至于六月辛丑朔,雨甚,祁门县至于庚戌。七月壬申,天台、仙居二县大雨连旬。淮西路、镇江襄阳府皆害禾麦。八月,普州雨害稼。四年四月,霖雨,至于五月,浙东西、江东、湖北郡县坏圩田,害蚕、麦、蔬、稑,绍兴、宁国府尤甚。镇江府大雨,自辛未至于丙子,淮西郡县自丙子至于戊寅。五年八月,霖雨,畿县、浙东西皆害稼。九月,雨,至于十月癸巳,大雨三昼夜不止,江东西、福建郡县皆苦雨。
庆元元年正月,霖雨。甲辰,帝蔬食露祷,丙午霁。二月,又雨,至于三月,伤麦。五月,霖雨。七月,雨,至于八月。二年六月壬申,台州焱风暴雨连夕。八月,行都霖雨五十余日。三年七月,雨连月。四年八月,久雨。五年五月,行都雨坏城,夜压附城民庐,多死者。六月,浙东、西霖雨,至于八月。六年五月庚午,严州霖雨,连五昼夜不止。
嘉泰二年六月,福建路连雨,至于七月丁未,大风雨为灾。三年八月,久雨。
开禧元年七月,利路郡县霖雨害稼。闰月,盱眙军阴雨,至于九月,败禾稑。十月,行都淫雨,至于明年春。二年春,淫雨,至于三月。
嘉定二年五月戊戌,连州大雨连昼夜。六月,利、阆、成、西和四州霖雨。七月壬辰,台州大风雨夜作。三年三月,阴雨六十余日。五月,淫雨,至于六月,首种多败,蚕麦不登。四年八月,霖雨,至于九月。五年春,淫雨,至于三月,伤蚕麦。十一月,雨雪积阴,至于明年春。六年春,淫雨,至于二月。丁亥,雨雪集霰。五月,阴雨经日。辛酉,严州霖雨。六月戊子,绍兴府大风雨,浙东、西雨,至于七月。七年九月,阴雨,至于十月,害禾麦。九年四月、六月,大霖雨,浙东、西郡县尤甚。十年三月,连雨,至于四月。十月,霖雨害稼。十一年六月,霖雨,浙西郡县尤甚。十二年六月,霖雨弥月。十五年七月,浙东、西霖雨为灾。十六年五月,霖雨,浙西、湖北、江东、淮东尤甚。八月,大风雨害稼。十七年八月,霖雨。
乾德四年二月长春节,甘露降江宁府报恩院。五年二月,甘露降江陵府玉泉寺松树。
开宝元年十二月,甘露降蔡州僧院柏树。
太平兴国三年正月,甘露降寿州廨。四年五月,甘露降河东县廨丛竹,凡三夜。七年四月丙戌,知汉州安守亮献柏叶上甘露一器。九年三月丙子,甘露降西京南太一宫新城。
雍熙三年四月庚子,甘露降后院草木。四年十二月,甘露降兴化军罗汉峰前五松。
端拱二年二月,甘露降寿州廨园柏及资圣寺桧。
淳化二年十二月,资州廨及延寿观、德纯寺甘露降松柏,凡六日。三年正月,舒州;二月,衢州;四月,舒州;四年六月,舒州:并甘露降。
至道二年四月,蕲州;三年五月,泉州;六月,苏州:甘露降。
咸平元年四月,甘露降平戎军廨果树,凡九十余本。十一月,甘露降亳州真观灵宝柏树。二年五月,太平州、浔州;三年二月,泉州;十一月,浔州;四年二月,龚州;五年正月,桂州;十一月,许州:并甘露降。
景德元年,义宁县;二年正月,郁林州;二月,晋州及神山县;三年正月,梓州;四月,遂州;十二月,荣州、怀安军:甘露降。
大中祥符元年十二月,上饶县、信阳军;二年正月,信阳军、陈鄂二州;三月,陵、昇、梓三州;三年二月,柳州、怀安军;闰二月,富顺监;五月,泽、耀、晋、益四州;四年正月,梓州;三月,泽州;四月,常州;五年四月,遂州;五月,无为军;六月,梓州;七月,真定府;十一月,荣州开元寺;六年三月,梓州;六月,鄜州;八月,遂州;九月,信州;十月,亳州太清宫;十一月,浔州;十二月,荣州、南仪州;七年二月,凤翔府天庆观;五月,郓州;十月,亳州太清宫;十一月,彭州天庆观;八年正月,中江县;二月,果州;十月,衢州;九年十一月,玉清昭应宫:并甘露降。
天禧元年正月,贵州天庆观;二月,玉清昭应宫;三月,后苑;四月,会灵观;五月,庐州通判厅及后土祠;十二月,昭州天庆观;二年十二月,荣州开元寺、怀安军天庆观;三年四月,舒州;五月,益州;四年三月,邵武军;十二月,平泉县;五年三月,泉州;十月,韶州:并甘露降。
天圣元年正月,柳州;十一月,河南府;二年五月,凤州;十月,泾州;四年,荣州、怀安军;六年,太平州;七年正月,益州;九年正月,荣州:并甘露降。
明道元年十一月,韶州、梓州甘露降。
景祐四年十二月,成德军;庆历四年正月,桂州;皇祐三年十二月,吉州;嘉祐七年三月,眉州、蓬州;九月,陵州:并甘露降。
熙宁元年距元丰八年,甘露降凡二十余处。
元祐元年距元符三年,亦如之。
大观初,甘露降于九成宫帝鼐室。三年冬,降于尚书省及六曹,御制七言四韵诗赐执政已下。其后内自禁中及宣和殿、延福宫、神霄宫,下至三学、开封府、大理寺、宰臣私第,皆有之,岁岁拜表称贺。
建隆初,蜀孟昶末年,妇女竞治发为高髻,号‘朝天髻’。未几,昶入朝京师。江南李煜末年,有卫士秦友登寿昌堂榻,覆其鞋而坐,讯之,风狂不寤。识者云:‘鞋,履也,李氏将覆于此地而为秦所有乎?“履”与“李”、“友”与“有”同音,赵与秦,同祖也。’又煜宫中盛雨水染浅碧为衣,号‘天水碧’。未几,为王师所克,士女至京师犹有服之者。天水,国之姓望也。
淳化三年,京师里巷妇人竞剪黑光纸团靥,又装镂鱼腮中骨,号‘鱼媚子’以饰面。黑,北方色;鱼,水族:皆阴类也。面为六阳之首,阴侵于阳,将有水灾。明年,京师秋冬积雨,衢路水深数尺。
景德四年春,京城小儿裂裳为小儿旗,系竿首,相对挥飐,兵斗之象也。是岁,宜州卒陈进为乱,出师讨平之。
绍兴二十一年,行都豪贵竞为小青盖,饰赤油火珠于盖之顶,出都门外,传呼于道。珠者,乘舆服御饰升龙用焉,臣庶以加于小盖,近服妖,亦僭咎也。二十三年,士庶家竞以胎鹿皮制妇人冠,山民采捕胎鹿无遗。时去宣和未远,妇人服饰犹集翠羽为之,近服妖也。二十七年,交阯贡翠羽数百,命焚之通衢,立法以禁。
绍熙元年,里巷妇女以琉璃为首饰。唐志琉璃钗钏有流离之兆,亦服妖也,后连年有流徙之厄。
理宗朝,宫妃系前后掩裙而长窣地,名‘赶上裙’;梳高髻于顶曰‘不走落’;束足纤直名‘快上马’;粉点眼角名‘泪妆’;剃削童发,必留大钱许于顶左名‘偏顶’,或留之顶前,束以彩缯,宛若博焦之状,或曰‘鹁角’。
咸淳五年,都人以碾玉为首饰。有诗云:‘京师禁珠翠,天下尽琉璃。’
太平兴国三年二月,凿金明池,既掘地,有龟出,殆逾万数。
大中祥符二年四月,有黑龟甚众,沿汴水而下。
至和元年二月,信州贡绿毛龟。
大观元年闰十月丙戌,都水使者赵霆行河,得两首龟以为瑞,蔡京信之,曰:‘此齐小白所谓象罔见之而霸者也。’郑居中曰:‘首岂容有二,而京主之,意殆不可测。’帝命弃龟金明池。
政和四年,瑞州进六目龟。五年,博州进白龟。
绍兴八年五月,汴京太康县大雷雨,下冰龟数十里,随大小皆龟形,具首足卦文。
乾道五年,舒州民献龟,骈生二首,不能伸缩。郡守张栋纵之灊山,近龟孽也。
嘉定十四年春,楚州境上龟大小死者蔽野。
咸平三年八月,黄州群鸡夜鸣,至冬不止。
绍兴初,陈州民家鸡忽人言,近鸡祸也。松阳县民家鸡生三足,县治有鸡伏卵,毛生壳外,近鸡祸,亦毛孽也。
乾道六年,西安县官塘有物,鸡首人身,高丈余,昼见于野。
庆元三年,饶州军营鸡卵出蛇,近鸡孽,亦蛇孽也。婺源县张村民家雌鸡化为雄,烹之,形冠距而腹卵孕。同里洪氏家雄鸡伏子,中一雏三足。
咸淳五年,常州鸡羽生距。
建隆元年夏,相、金、均、房、商五州鼠食苗。二年五月,商州鼠食苗。
乾德五年九月,金州鼠食苗。
太平兴国七年十月,岳州鼠害稼。
绍兴十六年,清远、翁源、真阳三县鼠食稼,千万为群。时广东久旱,凡羽鳞皆化为鼠。有获鼠于田者,腹犹蛇文,渔者夜设网,旦视皆鼠。自夏徂秋,为患数月方息,岁为饥,近鼠妖也。
乾道九年,隆兴府鼠千万为群,害稼。
淳熙五年八月,淮东通、泰、楚、高邮黑鼠食禾既,岁大饥。时江陵府郭外,群鼠多至塞路,其色黑、白、青、黄各异,为车马践死者不可胜计,逾三月乃息。
绍熙四年,饶州民家二小鼠食牛角,三徙牛牢不免,角穿肉瘠以毙,近鼠妖也。
庆元元年六月,番昜县民家一猫带数十鼠,行止食息皆同,如母子相哺者,民杀猫而鼠其血。鼠象盗,猫职捕,而反相与同处,司盗废职之象也,与唐龙朔洛州猫鼠同占。
绍兴三年八月辛亥,尚书省后楼无故自坏。
庆元元年夏,建昌军民居木柱有声如牛鸣者,三日乃止。
咸淳九年,丞相贾似道起复之日,在越上私第,方拜家庙,忽闻内有裂帛声,众宾愕然,密询左右,知家庙栋裂,皆逡巡而退。
已绑定手机
 楼主| 延章 发表于 2012-6-18 11:03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feature">宋史  卷六十六‧志第十九  五行四  金
从革,金性也。金失其性,则为变怪。旧说以僭咎、恒旸、诗妖、民讹、毛虫之孽,白眚、白祥之类,皆属之金,今从之。
建隆二年七月,晋州神山县北谷中,有铁随水流出,方二丈三尺,其重七千斤。
太平兴国四年九月,夹江县民王诣得黑石二,皆丹文,其一云‘君王万岁’,其二云‘赵二十一帝’,缄其石来献。
至道二年二月,桂阳监镕银自涌成山峰状。
咸平四年十二月,亳州太清宫锺自鸣。
乾兴元年四月甲戌,修奉山陵总管言:皇堂隧道穿得铜锅,有两耳;又于寝宫三门下穿得铜盂一、铁瓮一、铁甲叶三。
天圣元年三月庚辰,涪陵县相思寺夜有光出阿育王塔之旧址,发之,得金铜像三百二十七。五年七月壬寅,辽山县旧河凌地摧塔,获古钱一百四十六千五百四十三文。
明道元年五月壬午,汉州江岸获古锺一。
庆历四年五月乙亥,金谿县得生金山,重三百二十四两。
皇祐四年,乾宁军渔人得小锺二于河滨。五年二月己亥,乾宁军又进古锺一。
至和二年四月甲午,浏阳县得古锺一。
熙宁元年至元丰元年,横州共获古铜鼓一十七。
元丰三年八月,岳州永庆寺获铜锺一、铜磬二。六年,南溪县穿土得铜钱五万四千有奇。七年三月,筠州获古铜锺一。十一月,宾州获铜鼓一。八年,昌元县通盐井,得铜锅九、铜盆一、铜盘一。
崇宁五年十月,荆南获古铜鼎。
政和二年,玄圭始出。晋州上一石,绿色,方三尺余,当中有文曰‘尧天正’,其字如掌大而端楷类手画者,‘尧’字居右,‘天正’字缀行于左。都堂验视,砻石三分而字画愈明,又于‘尧’字之下隐约出一‘瑞’字,位置始均,盖曰‘天正尧瑞’云。或谓晋阳,尧都也,方玄圭出,乃有此瑞。四年,府畿、汝蔡之间,连山大小石皆变为玛瑙,尚方取为宝带、器玩甚富。五年正月,湖南提举常平刘钦言:芦荻冲出生金,重九斤八两,状类灵芝祥云;又淘得碎金四百七两有奇。十一月,越州民拾生金。湟州丁羊谷金坑仅千余眼得矿,成金共四等,计一百三十四两有奇。
重和元年十二月,孝感县楚令尹子文庙获周鼎六。
宣和四年后,御府所藏,往往复变为石,而色类白骨,此与周宝圭占略同。五年,荥阳县贾谷山麒麟谷采石修明堂,得一石有文曰‘明’,百官表贺。五年四月,又获甗鼎三。
崇宁四年三月,铸九鼎,用金甚厚,取九州水土内鼎中。既奉安于九成宫,车驾临幸,遍礼焉,至北方之宝鼎,忽漏水溢于外。刘炳谬曰:‘正北在燕山,今宝鼎但取水土于雄州境,宜不可用。’其后竟以北方致乱。
建炎元年,南京留守朱胜非夜防城,见南门外火光烛地,掘之得铜印,有文曰‘朱胜私印’。火铄金,金所畏也。后拜相,有明受之变,卒坐贬。三年,吉州修城,役夫得髑髅弃水中,俄浮一锺,有铭五十六字,大略云:‘唐兴元,吾子没,瘗庐陵西垒,后当火德五九之际,世衰道败,浙、梁相继丧乱,章、贡康昌之日,吾亦复出是邦,东平鸠工,复使吾子同河伯听命水官。’郡守命录其辞,录毕而锺自碎。
绍兴十一年三月庚申,长安兵刃皆生火光。二十六年,郫县地出铜马,高三尺,制作精好,风雨夜嘶。绍兴中,耕者得金瓮重二十四钧于秦桧别业。
乾道二年三月丙午夜,福清县石竹山大石自移,声如雷。石方可九丈,所过成蹊,才四尺,而山之木石如故。
庆元二年十二月,吴县金鹅乡铜钱万百自飞。
建隆二年,京师夏旱,冬又旱。三年,京师春夏旱。河北大旱,霸州苗皆焦仆。又河南河中府、孟泽濮郓齐济滑延隰宿等州,并春夏不雨。四年,京师夏秋旱。又怀州旱。
乾德元年冬,京师旱。二年正月,京师旱。夏,不雨。是岁,河南府、陕虢麟博灵州旱,河中府旱甚。四年春,京师不雨。江陵府、华州、涟水军旱。五年正月,京师旱;秋,复旱。
开宝二年夏至七月,京师不雨。三年春夏,京师旱。邠州夏旱。五年春,京师旱;冬,又旱。六年冬,京师旱。七年,京师春夏旱;冬,又旱。河南府、晋解州夏旱。滑州秋旱。八年春,京师旱。是岁,关中饥旱甚。
太平兴国二年正月,京师旱。三年春夏,京师旱。四年冬,京师旱。五年夏,京师旱;秋,又旱。六年春夏,京师旱。七年春,京师旱。孟、虢、绛、密、瀛、卫、曹、淄州旱。九年夏,京师旱。秋,江南大旱。
雍熙二年冬,京师旱。三年冬,京师旱。四年冬,京师旱。
端拱二年五月,京师旱,秋七月至十一月,旱;上忧形于色,蔬食致祷。是岁,河南、莱登深冀旱甚,民多饥死,诏发仓粟贷之。
淳化元年正月至四月,不雨,帝蔬食祈雨。河南凤翔大名京兆府、许沧单汝干郑同等州旱。二年春,京师大旱。三年春,京师大旱;冬,复大旱。是岁,河南府、京东西河北河东陕西及亳建淮阳等三十六州军旱。四年夏,京师不雨,河南府、许汝亳滑商州旱。五年六月,京师旱。
至道元年,京师春旱。二年春夏,京师旱。
咸平元年春夏,京畿旱。又江浙、淮南、荆湖四十六军州旱。二年春,京师旱甚。又广南西路、江、浙、荆湖及曹单岚州、淮阳军旱。三年春,京师旱。江南频年旱。四年,京畿正月至四月不雨。
景德元年,京师夏旱,人多暍死。三年夏,京师旱。
大中祥符二年春夏,京师旱。河南府及陕西路、潭邢州旱。三年夏,京师旱。江南诸路、宿州、润州旱。八年,京师旱。九年秋,京师旱。大名府、澶州、相州旱。
天禧元年,京师春旱,秋又旱。夏,陕西旱。四年春,利州路旱。夏,京师旱。五年冬,京师旱。
天圣二年春,不雨。五年夏秋,大旱。六年四月,不雨。
明道元年五月,畿县久旱伤苗。二年,南方大旱。景祐三年六月,河北久旱,遣使诣北岳祈雨。
庆历元年九月丁未朔,遣官祈雨。二年六月戊寅,祈雨。三年,遣使诣岳、渎祈雨。四年三月丙寅,遣内侍两浙、淮南、江南祠庙祈雨。五年二月,诏:天久不雨,令州县决淹狱,又幸大相国寺、会灵观、天清寺、祥源观祈雨。六年四月壬申,遣使祈雨。七年正月,京师不雨。二月丙寅,遣官岳、渎祈雨。三月辛丑,西太乙宫祈雨。
皇祐元年五月丁未,遣官祈雨。三年,恩、冀诸州旱。三月,分遣朝臣诣天下名山大川祠庙祈雨。
至和二年四月甲午,遣官祈雨。
嘉祐五年,梓州路夏秋不雨。七年三月甲子,罢春燕,以久旱故也。辛丑,西太乙宫祈雨。
治平元年春,京师逾时不雨。郑滑蔡汝颍曹濮洺磁晋耀登等州、河中府、庆成军旱。二年春,不雨。
熙宁二年三月,旱甚。三年,诸路旱。六月,畿内旱。八月,卫州旱。五年五月,北京自春至夏不雨。七年,自春及夏河北、河东、陕西、京东西、淮南诸路久旱;九月,诸路复旱。时新复洮河亦旱,羌户多殍死。八年四月,真定府大旱。八月,淮南、两浙、江南、荆湖等路旱。九年八月,河北、京东、京西、河东、陕西旱。十年春,诸路旱。
元丰二年春,河北、陕西、京东西诸郡旱。三年春,西北诸路旱。五年,亢旱。六年夏,畿内旱。
元祐元年春,诸路旱。正月,帝及太皇太后车驾分日诣寺观祷雨。是冬,复旱。二年春,旱。三年秋,诸路旱,京西、陕西尤甚。四年春,京师及东北旱,罢春燕。八年秋,旱。
绍圣元年春,旱,疏决四京畿县囚。三年,江东大旱,溪河涸竭。四年夏,两浙旱。
元符元年,东南旱。二年春,京畿旱。
建中靖国元年,衢、信等州旱。
大观二年,淮南、江东西诸路大旱,自六月不雨,至于十月。
政和元年,淮南旱。三年,江东旱。四年旱,诏振德州流民。
宣和元年二月,诏汝、颍、陈、蔡州饥民流移,常平官勒停。秋,淮南旱。四年,东平府旱。五年夏,秦凤路旱。是岁,燕山府路旱。
建炎二年夏,旱。
绍兴二年,常州大旱。帝问致旱之由,中书舍人胡交修奏守臣周祀残酷所致,寻以属吏坐赃及杀不辜,窜岭南。三年四月,旱,至于七月;帝蔬食露祷,乃雨。五年五月,浙东、西旱五十余日。六月,江东、湖南旱。秋,四川郡国旱甚。六年,夔、潼、成都郡县及湖南衡州皆旱。七年春,旱七十余日。时帝将如建业,随所在分遣从臣,有事于名山大川。六月,又旱,江南尤甚。八年冬,不雨。九年六月,旱六十余日,有事于山川。十一年七月,旱。戊申,有事于岳、渎。乙卯,祷雨于圜丘、方泽、宗庙。十二年三月,旱六十余日。秋,京西、淮东旱。十二月,陕西旱。十八年,浙东、西旱,绍兴府大旱。十九年,常州、镇江府旱。二十四年,浙东、西旱。二十九年二月,旱七十余日。秋,江、浙郡国旱。三十年春,阶、成、凤、西和州旱。秋,江、浙郡国旱,浙东尤甚。
隆兴元年,江、浙郡国旱,京西大旱。二年,台州春旱。兴化军、漳福州大旱,首种不入,自春至于八月。
乾道三年春,四川郡县旱,至于秋七月,绵剑汉州、石泉军尤甚。四年夏六月,旱,帝将撤盖亲祷于太乙宫而雨。时襄阳、隆兴、建宁亦旱。八月,诏颁皇祐祀龙法于郡县。五年夏秋,淮东旱,盱眙、淮阴为甚。六年夏,浙东、福建路旱,温、台、福、漳、建为甚。七年春,江西东、湖南北、淮南、浙婺秀州皆旱;夏秋,江洪筠潭饶州、南康兴国临江军尤甚,首种不入。冬,不雨。九年,婺处温台吉赣州、临江南安诸军、江陵府皆久旱,无麦苗。
淳熙元年,浙东、湖南郡国旱,台、处、郴、桂为甚。蜀关外四州旱。二年秋,江、淮、浙皆旱,绍兴镇江宁国建康府、常和滁真扬州、盱眙广德军为甚。三年夏,常昭复随郢金洋州、江陵德安兴元府、荆门汉阳军皆旱。四年春,襄阳府旱,首种不入。五年,常绵州、镇江府及淮南、江东西郡国旱,有事于山川群望。六年,衡永楚州、高邮军旱。七年,湖南春旱,诸道自四月不雨,行都自七月不雨,皆至于九月。绍兴隆兴建康江陵府、台婺常润江筠抚吉饶信徽池舒蕲黄和浔衡永州、兴国临江南康无为军皆大旱,江筠徽婺州、广德军、无锡县尤甚,祷雨于天地、宗庙、社稷、山川群望。八年正月甲戌,积旱始雨。七月,不雨,至于十一月,临安镇江建康江陵德安府、越婺衢严湖常饶信徽楚鄂复昌州、江阴南康广德兴国汉阳信阳荆门长宁军及京西、淮郡皆旱。九年夏五月,不雨,至于秋七月,江陵德安襄阳府、润婺温处洪吉抚筠袁潭鄂复恭合昌普资渠利阆忠涪万州、临江建昌汉阳荆门信阳南平广安梁山军、江山定海象山上虞嵊县皆旱。十年六月旱,至于七月,江淮、建康府、和州、兴国军、恭涪泸合金州、南平军旱。十一年四月,不雨,至于八月,兴元府、吉赣福泉汀漳潮梅循邕宾象金洋西和州、建昌军皆旱,兴元、吉尤甚。冬,不雨,至于明年二月。十四年五月,旱。六月戊寅,有事于山川群望。甲申,帝亲祷于太乙宫。七月己酉,大雩于圜丘,望于北郊,有事于岳、渎、海凡山川之神。时临安镇江绍兴隆兴府、严常湖秀衢婺处明台饶信江吉抚筠袁州、临江兴国建昌军皆旱,越婺台处江州、兴国军尤甚,至于九月,乃雨。十五年,舒州旱。
绍熙元年,重庆府、蕲池州旱。二年五月,真扬通泰楚滁和普隆涪渝遂、高邮盱眙军、富顺监皆旱,简、资、荣州大旱。三年夏,郢、扬、和州大旱;秋,简资普荣叙隆、富顺监亦大旱。四年,绵州大旱,亡麦。简资普渠合州、广安军旱。江、浙自六月不雨,至于八月,镇江江陵府、婺台信州、江西淮东旱。五年春,浙东、西自去冬不雨,至于夏秋,镇江府、常秀州、江阴军大旱,庐、和、濠、楚州为甚,江西七郡亦旱。
庆元二年五月,不雨。三年,潼、利、夔路十五郡旱,自四月至于九月,金、蓬、普州大旱;四月壬子,祷于天地、宗庙、社稷。六年四月,旱;五月辛未,祷于郊丘、宗社。镇江府、常州大旱,水竭,淮郡自春无雨,首种不入,及京、襄皆旱。
嘉泰元年五月,旱。丙辰,祷于郊丘、宗社。戊辰,大雩于圜丘。浙西郡县及蜀十五郡皆大旱。二年春,旱,至于夏秋。七月庚午,大雩于圜丘,祈于宗社。浙西、湖南、江东旱,镇江建康府、常秀潭永州为甚。四年五月,不雨,至于七月。浙东西、江西郡国旱。
开禧元年夏,浙东、西不雨百余日,衢、婺、严、越、鼎、澧、忠、涪州大旱。二年,南康军、江西湖南北郡县旱。三年二月,不雨;五月己丑,祷于郊丘、宗社。
嘉定元年夏,旱,闰月辛卯,祷于郊丘、宗社。二年夏四月,旱,首种不入,庚申,祷于郊丘、宗社。六月乙酉,又祷,至于七月乃雨。浙西大旱,常、润为甚。淮东西、江东、湖北皆旱。四年,资、普、昌、合州旱。六年五月,不雨,至于七月,江陵德安、汉阳军旱。八年春,旱,首种不入。四月乙未,祷于太乙宫。庚子,命辅臣分祷郊丘、宗社。五月庚申,大雩于圜丘,有事于岳、渎、海,至于八月乃雨。江、浙、淮、闽皆旱,建康宁国府、衢婺温台明徽池真太平州、广德兴国南康盱眙安丰军为甚,行都百泉皆竭,淮甸亦然。十年七月,不雨,帝日午曝立,祷于宫中。十一年秋,不雨,至于冬,淮郡及镇江建宁府、常州、江阴广德军旱。十四年,浙、闽、广、江西旱,明台衢婺温福赣吉州、建昌军为甚。十五年五月,不雨,岳州旱。
嘉熙元年夏,建康府旱。三年,旱。四年,江、浙、福建旱。
淳祐七年,旱。十一年,闽、广及饶州旱。
咸淳六年,江南大旱。十年,庐州旱,长乐、福清二县大旱。
建隆中,京师士庶及乐工、少年竞唱歌曰五来子。自建隆、开宝,凡平荆、湖、川、广、江南,五国皆来朝。时西川孟昶赋敛无度,射利之家配率尤甚,既乏缗钱,唯仰在质物。乃竞书简札揭于门曰:‘今召主收赎。’又每岁除日,命翰林为词题桃符,正旦置寝门左右。末年,学士幸寅逊撰词,昶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昶以其年正月降王师,即命吕余庆知成都府,而‘长春’乃太祖诞圣节名也,‘召’与‘赵’、‘赎’与‘蜀’同音。
开宝初,广南刘𬬮令民家置贮水桶,号‘防火大桶’。又𬬮末年,童谣曰:‘羊头二四,白天雨至。’后王师以辛未年二月四日擒𬬮。识者以为国家以火德王,房为宋分;羊,未神也;雨者,王师如时雨之义也;‘防’与‘房’、‘桶’与‘宋’同音。
周广顺初,江南伏龟山圮,得石函,长二尺,广八寸,中有铁铭,云:‘维天监十四年秋八月,葬宝公于是。’铭有引曰:‘宝公尝为偈,大事书于版,帛幂之。人欲读之者,必施数钱乃得,读讫即幂之。是时,名士陆倕、王筠、姚察而下皆莫知其旨。或问之,云在五百年后。至卒,乃归其铭同葬焉。’铭曰:‘莫问江南事,江南自有冯。乘鸡登宝位,跨犬出金陵。子建司南位,安仁秉夜灯。东邻家道阙,随虎遇明兴。’其字皆小篆,体势完具,徐铉、徐锴、韩熙载皆不能解。及煜归朝,好事者云:煜丁酉年袭位,即乘鸡也;开宝八年甲戌,江南国灭,是跨犬也;当王师围其城而曹彬营其南,是子建司南位;潘美营其北,是安仁秉夜灯也;其后太平兴国三年,淮海王钱俶举国入觐,即东邻也;家道阙,意无钱也;随虎遇,戊寅年也。
皇祐五年正月戊午,狄青败侬智高于归仁铺。初,谣言‘农家种,籴家收’。至是,智高果为青所破。
建炎三年四月,鼎州桃源洞大水,巨石随流而下,有文曰:‘无为大道,天知人情;无为窈冥,神见人形。心言意语,鬼闻人声;犯禁满盈,地收人魂。’金石同类,类金为变怪者也。
绍兴二年,李纲帅长沙,道过建宁,僧宗本题邑治之壁曰:‘东烧西烧,日月七七。’后数日,江西盗李敦仁入境,焚其邑,七月七日也。
淳熙中,淮西竞歌汪秀才曲曰:‘骑驴度江,过江不得。’又为 247ec.gif 舞以和之。后舒城狂生汪格谋不轨,州兵入其家,缚之。其子拒杀,聚恶少数千为乱,声言渡江。事平,格亦伏诛。七年正月,余杭门外墙壁有诗,其言颇涉怪,后廉得主名,杖遣之。主管城北厢刘君暨以失察异言,坐削秩,其诗不录。十四年,都城市井歌曰:‘汝亦不来我家,我亦不来汝家。’至绍熙二三年,其事始应于两宫。
嘉定三年,都城市井作歌词,末句皆曰‘东君去后花无主’,朝廷恶而禁之。未几,太子询薨。
庆元四年三月甲辰,有邮筒置诗达御前者,诏宰臣究其诗,不录。
嘉泰四年,越人盛歌铁弹子白塔湖曲。俄有盗金十一者自号‘铁弹子’,缪传其斗死于白塔湖中,后获于诸暨县。
汉乾祐中,荆南高从诲凿池于山亭下,得石匣,长尺余,扃𫔎甚固。从诲神之,屏左右,焚香以启匣,中得石,有文云:‘此去遇龙即歇。’及建隆中,从诲孙继冲入朝,改镇徐州。‘龙’、‘隆’音相近。
太平兴国中,京师儿童以木雕合子,中有窍,藏腋下有声,号云‘腋底闹’。后卢多逊投荒,人以为谶,其在肘腋而司国典也。
天禧二年五月,西京讹言有物如乌帽,夜飞入人家,又变为犬狼状。人民多恐骇,每夕重闭深处,至持兵器驱逐者。六月乙巳,传及京师,云能食人。里巷聚族环坐,叫噪达曙,军营中尤甚,而实无状,意其妖人所为。有诏严捕,得数辈,讯之皆非。
政和七年,诏修神保观。俗所谓‘二郎神’者,京师人素畏之,自春及夏,倾城男女负土以献,揭榜通衢,云某人献土;又有饰形作鬼使,巡门催纳土者。或以为不祥,禁绝之。后金人斡离不围京师,其国谓之‘二郎君’云。
绍兴元年十二月,越州连火,民讹言相惊,月几望当再火。枢密院以军法禁之,乃定。
嘉泰二年六月,故循王张俊家火。后旬日,市井讹言相惊,绛衣妇人为火殃下坠。都民徙避,昼夜弗宁,禁之,后亦不火。
庆元六年十月,琼州讹言妖星流堕民郭七家,声如雷。通判曾丰暨琼山县令移文惊扰,后皆坐绌。签书枢密院事林存为似道所摈,道死于漳。漳有富民蓄油煔木甚佳,林氏子弟求之,价高不可得,因抚其木曰:‘收取收取,待贾丞相用。’德祐元年,似道谪死,郡守与之经营,竟得此木以殓。
宋初,陈抟有纸钱使不行之说,时天下惟用铜钱,莫喻此旨。其后用交子、会子,其后会价愈低,故有‘使到十八九,纸钱飞上天’之谣。似道恶十九界之名,乃名关子,然终为十九界矣,而关子价益低,是纸钱使不行也。
宋以周显德七年庚申得天下。图谶谓‘过唐不及汉,一汴、二杭、三闽、四广’,又有‘寒在五更头’之谣,故宫漏有六更。按汉四百二十余年,唐二百八十九年。开庆元年,宋祚过唐十一年,满五庚申之数;至德祐二年正月降附,得三百一十七年,而见六庚申,如宫漏之数。
建隆三年,有象至黄陂县匿林中,食民苗稼,又至安、复、襄、唐州践民田,遣使捕之;明年十二月,于南阳县获之,献其齿革。乾德二年五月,有象至澧阳、安乡等县;又有象涉江入华容县,直过阛阓门;又有象至澧州澧阳县城北。
乾德四年八月,普州兔食禾。五年,有象自至京师。
雍熙四年,有犀自黔南入万州,民捕杀之,获其皮角。
开宝八年四月,平陆县鸷兽伤人,遣使捕之,生献十头。十月,江陵府白昼虎入市,伤二人。
太平兴国三年,果、阆、蓬、集诸州虎为害,遣殿直张延钧捕之,获百兽。俄而七盘县虎伤人,延钧又杀虎七以为献。七年,虎入萧山县民赵驯家,害八口。
淳化元年十月,桂州虎伤人,诏遣使捕之。
至道元年六月,梁泉县虎伤人。二年九月,苏州虎夜入福山砦,食卒四人。
咸平二年十二月,黄州长析村二虎夜斗,一死,食之殆半,占云:‘守臣灾。’明年,知州王禹偁卒。咸平六年十月乙酉,有狐出皇城东北角楼,历军器库至夹道,获之。
大中祥符九年三月,杭州浙江侧,昼有虎入税场,巡检俞仁祐挥戈杀之。
天圣九年五月,宿州获白兔。六月,庐州获白兔。
明道二年六月,唐州获白兔。
皇祐三年十二月,泰州获白兔。
嘉祐三年六月丁卯,交阯贡异兽二。初,本国称贡骐𬴊,状如牛身,被肉甲,鼻端有角,食生刍果,必先以杖击其角,然后食。既至,而枢密使田况辨其非麟,诏止称异兽。
熙宁元年九月,抚州获白兔。十二月,岚州获白鹿。四年九月,庐州获白兔。
政和五年十二月,安化军获白兔。六月,泰州军获白兔。七年二月,达州获白兔。
宣和元年十月,淄州获黑兔。宣和七年秋,有狐由艮岳直入禁中,据御榻而坐,诏毁狐王庙。
绍兴十一年,海州属金,悉空其民安江。后二十年,有二虎入城,人射杀之,虎亦搏人。明年,魏胜举州来归,亦空其民。汉龚遂曰:‘野兽入宫室,宫室将空。’虎豕皆毛孽也。十三年,南康县雷雨,群狸震死于岩穴中,岩石皆为碎。二十二年,刘彭老家猫产数子,皆三足。
乾道七年,潮州野象数百食稼,农设阱田间,象不得食,率其群围行道车马,敛谷食之,乃去。
淳熙二年,江州马当山群狐掠人。十年,滁州有熊虎同入樵民舍,夜,自相搏死。
绍熙元年三月,临安府民家猫生子一,有八足二尾。四年,鄂州武昌县虎为人患。五年八月,扬州献白兔。侍御史章颖劾守臣钱之望以孽为瑞。占曰:‘国有忧。’白,丧祥也。是岁,光宗崩。
庆元三年,德兴县群狐入民舍。
咸淳九年十一月辛卯黎明,有虎出于扬州市,毛色微黑,都拨发官曹安国率良家子数十人射之。制置使李庭芝占曰:‘千日之内,杀一大将。’于是脔其肉于城外而厌之。
绍兴六年四月,中京大雪雷震,犬数十争赴土河而死,可救者才二三。
淳熙元年六月,饶州大雷震犬于市之旅舍。
庆元二年,抚州有犬若人,坐于郡守之坐。未几,郡守林廷彦卒于官。
德祐元年五月壬申,扬州禁军民毋得蓄犬,城中杀犬数万,输皮纳官。
乾德三年七月己卯夜,西方起苍白气,长五十尺,贯天船、五车,亘井宿,占曰:‘主兵动。’六年十月己未旦,西北起苍白气三道,长二十尺,趋东散,占曰:‘游兵之象。’
太平兴国四年四月己未夜,西北有白气压北斗。
雍熙四年正月癸酉,白气起角、亢经太微垣,历轩辕大星,至月傍散。
至道二年二月丙子夜,西方有苍白气,长短八道如彗扫稍,经天汉,参错如交蛇,占曰:‘所见之方主兵胜。’
咸平四年三月丙申,白气二亘天。五年正月,白气如虹贯日,久而散。七月戊戌,白气如阵贯东井。六年四月己巳,白气东西亘天。丁丑,白气贯日。五月辛亥,白气出昴至壁没。六月丙子,白气出河鼓左右旗,分为数道没。七月癸卯,白气如彗起西南方,占曰:‘有兵丧。’
景德元年五月,白气贯轩辕,苍白气十余如布亘天。二年二月丁亥,白气五道贯北斗,占为大风、幸臣忧。十月丙子,白气出阁道西,孛孛有光,占曰:‘宫中忧。’三年三月,白气贯月。四年三月己未,白气东西亘天。庚申,白气出南方,长二丈许,久而不散。四月庚午,白气贯北斗,长十丈,占为大风。庚寅,白气如布袭月,三丈许。
大中祥符元年正月丁丑,白气二,东西亘天。五年二月壬寅,白气长五丈,出东井,贯北斗魁及轩辕,占为兵、为雷雨。
明道元年十二月壬戌,西北有苍白气亘天。
康定二年八月庚辰夜,东方有白气长十尺许,在星宿度中,至十日,长丈余冲天相,九十余日没。
庆历八年甲申,白气贯北斗。三年正月戊戌,中天有白气长二十尺,向西南行贯日,占曰:‘边兵忧。’四月癸卯,白气二,生西北隅,上中天,首尾至浊,东南行,良久散,占曰:‘其下有兵寇。’八月壬子夜,白气贯北斗魁。九月辛巳夜,中天有白气长二丈许,贯卷宿、南河,东北行,少顷散,占曰:‘风雨之候。’
皇祐四年十一月辛酉夜,白气起北方近浊,长五丈许,历北斗,久之散,占曰:‘多大风。’
嘉祐七年三月,彭城县白鹤乡地生面,占曰:‘地生面,民将饥。’五月,锺离县地生面。
治平二年四月丙午夜,西北方有白气渐东南行,首尾至浊,贯角宿,移西北,久方散,占曰:‘有兵战疾疫事。’
熙宁九年四月庚寅夜,白气长丈,起东北方天市垣。
元祐三年七月戊辰夜,西北有白气经天,主兵,宜防西、北二鄙。
元符二年九月戊辰夜,有白气十道,各长五尺,主兵及大臣黜。
崇宁二年五月戊子夜,苍白气起东南方,长三丈,贯尾、箕、斗,主蛮夷入贡,旧臣来归。
宣和三年九月壬午夜,苍白气长三丈,贯月,主其下有乱者。
靖康元年十二月丙辰,白气出太微垣。二年二月壬午夜,白气如虹,自南亘北,须臾移西南至东北,天明而没。三月戊子,白气贯斗。
建炎二年,杜充为北京留守,天雨纸钱于营中,厚盈寸。明日,与金人战城下,败绩。纸,白祥也。三年三月,白气贯日。四年五月壬子夜,北方有白气十余道如练。二十六年七月辛酉夜,天雨水银。
绍兴元年,潭州得白玉于州城莲花池中,孔彦舟以献,诏却之。前史以为玉变近白祥,后彦舟为剧盗。二月己巳夜,东南有白气。十一年三月庚申,金人居长安,油、酒皆变白色。三十年十一月甲午夜,西南有白气出危入昴。十二月戊申,白气出尾入轸,贯天市垣。三十一年十二月辛丑,白气如带,东西亘天,出斗历牛。
隆兴元年十二月壬午夜,白气见西南方,出危入昴。二年正月甲寅夜,西南有白气亘天如带。
乾道元年正月庚午,白气见西北方,出奎入参。三月戊辰,白气如带,自参及角,东西亘天。四月丁酉夜,白气见西北方,入天市垣。辛丑夜,白气入北斗。乙巳夜,白气入紫微垣。十月己丑夜,苍白气见南方,入翼。十一月丙寅,白气如带,出女入昴,东西亘天。十二月庚午夜,白气如带,东西亘天,出女入昴。
淳熙十年正月戊子夜,西南有白气如天汉而明,南北广可六丈,东西亘天,历壁至毕。
绍熙五年六月壬寅夜,白气亘天,自紫微至亢、角。己酉日入后,白气亘天,顷刻而散。
庆元四年八月庚辰,白气亘天。五年二月癸酉夜,东北方白气如带,自角至参。八月癸亥,东北方有白气如带,亘天。
嘉泰四年十一月辛未,昼有白气分数道,亘天。
嘉熙四年二月丙辰,白气亘天。
淳祐二年四月甲寅,白气亘天。
景定三年七月甲申,白气如匹布,亘天。
咸淳九年,襄阳城中白气自西而出。
绍兴二年,宣州有铁佛象,坐高丈余,自动迭前迭却,若伛而就人者数日,既而郡有火。火气盛,金失其性而为变怪也。七月,天雨钱,或从石甃中涌出,有轮郭,肉好不分明,穿之碎若沙土。二月,温州戒福寺铜佛象顶珠自动,光彩激射,经日不少停,数日火作,寺焚。
淳熙九年春,德兴县民家镜自飞舞,与日光相射。
庆元二年正月,泰宁县耕夫得镜,厚三寸,径尺有二寸,照见水底,与日争辉,病热者对之,心骨生寒,后为雷震而碎。
已绑定手机
 楼主| 延章 发表于 2012-6-18 11:03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feature">宋史  卷六十七‧志第二十  五行五  土
稼穑作甘,土之性也。土失其性,则为灾凶。旧说以恒风、脂夜之妖,华孽、裸虫之孽,牛祸、黄眚、黄祥,皆属之土,今从之。
建隆元年,河南诸州乏食。
乾德元年,齐、隰等州饥。二年,州府二十二饥。
开宝四年,府州六水、一旱,诸州民乏食。五年,大饥。六年,水,民饥。九年,州府十二饥。
太平兴国四年,太平州饥。
淳化元年,开封、河南等九州饥。五年,京东西、淮南、陕西水潦,民饥。
咸平五年,河北及郑、曹、滑饥。
景德元年,江南东、西路饥。二年,淮南、两浙、荆湖北路饥。三年,京东西、河北、陕西饥。
大中祥符三年,陕西饥。四年,河北、陕西、剑南饥。五年,河北、淮南饥。七年,淮南、江、浙饥。八年,陕西州府五饥。
天禧元年,饥。三年,江、浙及利州路饥。
天圣三年,晋、绛、陕、解饥。
明道元年,京东、淮南、江东饥。二年,淮南、江东、西川饥。
宝元二年,益、梓、利、夔路饥。
嘉祐三年,夔州路旱,饥。
熙宁三年,河北、陕西旱。四年,河北旱,饥。六年,淮南江东剑南西川、润州饥。七年,京畿河北京东西淮西成都利州、延常润府州、威胜保安军饥。八年,两河、陕西、江南、淮、浙饥。九年,雄州饥。十年,漳泉州、兴化军饥。
元丰元年,河北饥。四年,凤翔府、凤阶州饥。七年,河东饥。
元符二年,饥。
崇宁元年,江、浙、熙河饥。
大观三年,秦、凤、阶、成饥。
重和元年,京西饥。五年,河北、京东、淮南饥。
建炎元年,汴京大饥,米升钱三百,一鼠直数百钱,人食水藻、椿槐叶,道殣,骼无余胔。三年,山东郡国大饥,人相食。时金人陷京东诸郡,民聚为盗,至车载干尸为粮。
绍兴元年,行在、越州及东南诸路郡国饥。淮南、京东西民流常州、平江府者多殍死。二年春,两浙、福建饥,米斗千钱。时餫饟繁急,民益囏食。三年,吉郴道州、桂阳监饥。五年,湖南大饥,殍死、流亡者众。夏,潼川路饥,米斗二千,人食糟糠。兴元饥,民流于果、阆。秋,温、处州饥。六年春,浙东、福建饥,湖南、江西大饥,殍死甚众,民多流徙,郡邑盗起。夏,蜀亦大饥,米斗二千,利路倍之,道殣枕藉。是岁,果州守臣宇文彬献禾粟九穗图,吏部侍郎晏敦复言:‘果、遂饥民未苏,不宜导谀。’坐黜爵。七年夏,钦、廉、邕州饥。九年,江东西、浙东饥,米斗千钱,饶、信州尤甚。十年,浙东、江南荐饥,人食草木。十一年,京西、淮南饥。十八年冬,浙东、江、淮郡国多饥,绍兴尤甚。民之仰哺于官者二十八万六千人,不给,乃食糟糠、草木,殍死殆半。十九年春、夏,绍兴府大饥,明、婺州亦如之。二十四年,衢州饥。二十八年,平江府饥。二十九年,绍兴府荐饥。
隆兴元年,绍兴府大饥,四川尤甚。平江襄阳府、随泗州、枣阳盱眙军大饥,随、枣间米斗六七千。二年,平江府、常秀州饥,华亭县人食秕糠。行都及镇江府、兴化军、台徽州亦艰食。淮民流徙江南者数十万。
乾道元年春,行都、平江镇江绍兴府、湖常秀州大饥,殍徙者不可胜计。是岁,台明州、江东诸郡皆饥。夏,亡麦。二年夏,亡麦。三年九月,不雨,麦种不入。四年春,蜀邛绵剑汉州、石泉军大饥,邛为甚。盗延八郡,汉饥民至九万余。五年夏,饶、信州荐饥,民多流徙。徽州大饥,人食蕨、葛。台楚州、盱眙军亦饥。秋、冬不雨,淮郡麦种不入。六年冬,宁国府、广德军、太平湖秀池徽和州皆饥。七年秋,江东西、湖南十余郡饥,江筠州、隆兴府为甚。人食草实,流徙淮甸,诏出内帑收育弃孩。淮郡亦荐饥,金人运麦于淮北岸易南岸铜镪,斗钱八千。江西饥,民流光、濠、安丰间,皆效淮人私籴,钱为之耗。荆南亦饥。八年,江西亡麦。隆兴府荐饥,南昌、新建县饥民仰给者二万八千余。九年春,成都、永康、邛三州饥。秋,台州饥,温、婺州亦饥。
淳熙元年,浙东、湖南、广西、江西、蜀关外皆饥,台、处、郴、桂、昭、贺尤甚。二年,淮东西、江东饥,滁真扬州、盱眙军、建康府为甚。是岁,镇江宁国府、常州、广德军亦艰食。诏奖建康留守刘珙振济有方。三年,淮甸饥。夏,台州亡麦。冬,复施随郢州、荆门军、襄阳江陵德安府大饥;四年春,尤饥。六年冬,和州饥。泰通楚州、高邮军大饥,人食草木。七年,镇江府、台州、无为广德军民大饥。是岁,江、浙、荆、湘、淮郡皆饥。八年春,江州饥,人采葛而食,诏罢守臣章骍。冬,行都、宁国建康府、严婺太平州、广德军饥,徽、饶州大饥,流淮郡者万余人。浙东常平使者朱熹进对论荒政,请蠲田赋、身丁钱,诏江、浙、淮、湖北三十八郡并免之。九年春,大亡麦。行都饥,于潜、昌化县人食草木。绍兴府、衢婺严明台湖州饥。徽州大饥,穜稑亦绝。湖北七郡荐饥。蜀潼、利、夔三路郡国十八皆饥,流徙者数千人。十年,合、昌州荐饥,民就振相蹂死者三十余人。十一年,泉汀漳州、兴化军亡禾。邕、宾、象州饥。十二年,福建饥,亡麦。江西、广东西饥。金州饥,有流徙者。十四年,金、洋、阶、成、凤、西和州人乏食。七月,秀州饥,有流徙者。临安府九县饥。十六年夏,成州亡麦。冬,阶、成、凤、西和州荐饥。
绍熙二年,蕲州饥。夔路五郡饥,渝、涪为甚。阶、成、凤、西和州亡麦。三年,资、荣州亡麦,普叙简隆州、富顺监皆大饥,亡麦,殍死者众,民流成都府至千余人,威远县弃儿且六百人。扬州亦饥。四年,简、资、普州饥,绵州亡麦。夏,绍兴府亡麦。安丰军大亡麦。五年冬,亡麦苗。行都、淮浙西东江东郡国皆饥,常明州、宁国镇江府、庐滁和州为甚,人食草木。
庆元元年春,常州饥,民之死徙者众。楚州饥,人食糟粕。淮、浙民流行都。三年,浙东郡国亡麦,台州大亡麦,民饥多殍。襄、蜀亦饥。四年秋,浙东西荐饥,多道殣。六年冬,常州大饥,仰哺者六十万人。润扬楚通泰州、建康府、江阴军亦乏食。
嘉泰元年,浙西郡国荐饥,常州、镇江嘉兴府为甚。二年,四川饥,广安怀安军、潼川府大亡麦。衡郴州、武冈桂阳军乏食。三年春,邵、永州大饥,死徙者众,民多剽盗。夏,行都艰食。四年春,抚袁州、隆兴府、临江军大饥,殍死者不可胜瘗,有举家二十七人同赴水死者。
开禧二年,绍兴府、衢婺州亡麦。湖北、京西、淮东西郡国饥,民聚为剽盗。南康军、忠涪州皆饥。
嘉定元年,淮民大饥,食草木,流于江、浙者百万人。先是淮郡罹兵,农久失业,米斗二千,殍死者十三四,炮人肉、马矢食之。诏所至郡国振恤归业,时邦储既匮,郡计不支,去者多死,亦有俘掠而北者。是岁,行都亦饥,米斗千钱。二年春,两淮、荆、襄、建康府大饥,米斗钱数千,人食草木。淮民刲道殣食尽,发瘗胔继之,人相扼噬;流于扬州者数千家,度江者聚建康,殍死日八九十人。是秋,诸路复大歉,常润尤甚。冬,行都大饥,殍者横市,道多弃儿。三年春,建康府大饥,人相食。五月,衢州饥,颇聚为剽盗。七年,台州大亡麦。八年,淮、浙、江东西饥,都昌县为盗者三十六党。九年,行都饥,闾巷有殍。十年,台、衢、婺、饶、信州饥,剽盗起,台为甚。蜀石泉军饥,殍死殆万人。十一年秋,淮、浙、江东饥馑,亡麦苗。十二年春,潼川府饥而不害。十三年春,福州饥,人食草根。十六年春,海州新附山东民饥,京东、河北路新附山西民亦饥。湖南永、道州大饥。是岁,行都、江淮闽浙郡国皆亡麦禾。十七年春,余杭、钱塘、仁和三县饥,镇江府饥,真、鄂州亦乏食。
嘉熙四年,绍兴府荐饥,临安府大饥,严州饥。
咸淳七年,江南大饥。八年冬,襄阳饥,人相食。
德祐二年正月,扬州饥。三月,扬州谷价腾踊,民相食。
乾德二年五月,扬州暴风,坏军营舍仅百区。三年六月,扬州暴风,坏军营舍及城上敌棚。
开宝二年三月,帝驻太原城下,大风一夕而止。八年十月,广州飓风起,一昼夜雨水二丈余,海为之涨,飘失舟檝。九年四月,宋州大风,坏甲仗库、城楼、军营凡四千五百九十六区。
太平兴国二年六月,曹州大风,坏济阴县廨及军营。四年八月,泗州大风,浮梁竹笮、铁索断,华表石柱折。六年九月,高州大风雨,坏廨宇及民舍五百区。七年八月,琼州飓风,坏城门、州署、民舍殆尽。八年九月,太平军飓风拔木,坏廨宇、民舍千八十七区。十月,雷州飓风,坏廪库、民舍七百区。九年八月,白州飓风,坏廨宇、民舍。
端拱二年,京师暴风起东北,尘沙曀日,人不相辨。
淳化二年五月,通利军大风害稼。三年六月丁丑,黑风自西北起,天地晦暝,雷震,有顷乃止。先是京师大热,疫死者众,及此风至,疫疾遂止。
至道二年八月,潮州飓风,坏州廨、营砦。
咸平元年八月,涪州大风,坏城舍。四年八月丙子,京师暴风。
景德二年六月甲午,大风吹沙折木。八月,福州海上有飓风,坏庐舍。三年七月丙寅,京师大风。四年三月甲寅夕,京师大风,黄尘蔽天,自大名历京畿,害桑稼,唐州尤甚。
大中祥符二年四月乙未,大风起京师西北,连日不止。五年八月,京师大风。七年三月戊辰,京师大风,扬沙砾。是日,百官习仪恭谢坛,有随仆者。八年六月辛亥,京师风起巳位,吹沙扬尘。
天禧二年正月,永州大风,发屋拔木,数日止。三年五月,徐州利国监大风起西南,坏庐舍二百余区,压死十二人。四年四月丁亥,大风起西北,飞沙折木,昼晦数刻。五月乙卯,暴风起西北有声,折木吹沙,黄尘蔽天,占并主阴谋奸邪。是秋,内侍周怀政坐妖乱伏诛。
天圣九年十二月辛酉,大风三日止。
景祐元年六月己巳,无锡县大风发屋,民被压死者众。九月甲寅夜漏上,风自丑起有声,摆木鸣条。二年六月戊寅平明,风自未来,占者以为百谷丰衍之候。
皇祐四年七月丁巳,大风起西北方,拔木。
嘉祐二年正月元日平旦,有风从东北来,遍天有苍黑云,占云:‘大熟多雨。’
熙宁四年二月辛巳,京东自濮州至河北旁边,大风异常,百姓惊恐。六年四月,馆陶县黑风。九年十一月,海阳潮阳二县飓风、潮,害民居田稼。十年六月,武城县大风,坏县廨,知县李愈妻、主簿寇宗奭妻之母压死。七月,温州大风雨,漂城楼、官舍。
元丰四年六月,邕州飓风,坏城楼、官私庐舍。七月甲午夜,泰州海风作,继以大雨,浸州城,坏公私庐舍数千间。静海县大风雨,毁官私庐舍二千七百六十三楹。丹阳县大风雨,溺民居,毁庐舍。丹徒县大风潮,飘荡沿江庐舍,损田稼。六月,邕州飓风,坏城楼、官私庐舍。五年八月,朱崖军飓风,毁庐舍。
元祐八年,福建、两浙海风驾潮,害民田。
绍圣元年秋,苏、湖、秀等州海风害民田。
靖康元年正月望夜,大风起西北有声,吹沙走石,尽明日乃止。二月戊申,大风起东北,扬尘翳空。三月己巳夜五更,大风乍缓乍急,声如叫怒。十一月丁亥,大风发屋折木。闰十一月甲寅,大风起北方,雪作盈数尺,连夜不止。二年正月己亥,天气昏曀,狂风迅发,竟日夜,西北阴云中如有火光,长二丈余,阔数尺,民时时见之。庚戌,大风雨。二月乙酉,大风折木,晚尤甚。三月己亥,大风。四月庚申朔,大风吹石折木;辛酉,北风益甚,苦寒。
建炎元年正月丁酉,大风吹石折木。十二月乙酉,大风拔木。
绍兴二十八年七月壬戌,平江府大风雨驾潮,漂溺数百里,坏田庐。三十二年七月戊申,大风拔木。温州大风,坏屋覆舟。
隆兴元年,浙东、西郡国风水伤稼。二年八月,大风雨,漂荡田庐。
乾道二年八月丁亥,温州大风雨驾海潮,杀人覆舟,坏庐舍。五年十月,台州大风水,坏田庐。八年六月丙辰,惠州飓风,坏海舰三十余。时枢密院调广东经略司水军,四舰覆其三,死者百三十余人。
淳熙三年六月,大风连日。四年九月,明州大风驾海潮,坏定海、鄞县海岸七千六百余丈及田庐、军垒。六月乙巳夜,福清县、兴化军大风雨,坏官舍、民居、仓库及海口镇,人多死者。五年正月庚戌,大风。六年十一月,鄂州大风覆舟,溺人甚众。七年二月,江陵府大风,火及舟,焚溺死者尤众。十年八月辛酉,雷州飓风大作,驾海潮伤人,禾稼、林木皆折。
绍熙二年三月癸酉,瑞安县大风,坏屋拔木杀人。四年七月,兴化军海风害稼。五年六月丙子,大风。七月乙亥,行都大风拔木,坏舟甚众。绍兴府、秀州大风驾海潮,害稼。秋,明州飓风驾海潮,害稼。十月甲戌,行都大风拔木。
庆元二年六月壬申,台州暴风雨驾海潮,坏田庐。六年三月甲子,大风拔木。
嘉泰三年十月丁未,暴风。十一月癸未,大风;四年正月乙亥,亦如之。
开禧元年四月乙卯、九月庚戌,大风。
嘉定元年九月乙丑,大风。二年二月戊子,大风。七月壬辰,台州大风雨驾海潮,坏屋杀人。三年八月癸酉,大风拔木,折禾穗,堕果实;宁宗露祷,至于丙子乃息。后御史朝陵于绍兴府,归奏风坏陵殿宫墙六十余所、陵木二千余章。四年闰月丁未,大风。六年十二月,余姚县风潮坏海堤,亘八乡。七年正月庚辰,江州放镫,黑云暴风忽作,游人相践,死者二十余。十年正月乙未,大风拔木。十一月丁丑,大风。十一年二月甲寅,大风。十月戊午,大风。十三年十一月庚戌、壬子,大风。十二月戊午,大风。十四年六月辛巳,大风。十六年秋,大风拔木害稼。十七年秋,福州飓风大作,坏田损稼。冬,鄂州暴风,坏战舰二百余;寿昌军坏战舰六十余;江州、兴国亦如之。
嘉熙二年,风雹。三年,风雹。
淳祐十一年,泰州风。
景定四年十一月,福州飓风。
咸淳四年闰月丁巳,大风雷雨,居民屋瓦皆动。七年五月甲申,绍兴府大风。十年四月,绍兴府大风拔木。
端拱二年,京师暴风起东北,尘沙曀日,人不相辨。
淳化三年六月丁丑,黑风自西北起,天地晦冥,雷震,有顷乃止。
大中祥符二年九月,无为军城北暴风,昼晦不可辨,拔木,坏城门、营垒、民舍。
天圣六年二月庚辰,大风昼暝。
康定元年三月丙子,大风昼暝,经刻乃复。
嘉祐八年十一月丙午,大风霾。
治平二年二月乙巳,大风昼晦。四年正月庚辰朔,大风霾。是日,上尊号,廷中仗卫皆不能整。时帝已不豫,后七日崩。
熙宁四年四月癸亥,京师大风霾。
元祐八年二月,京师风霾。
靖康二年正月己亥,天气昏曀,风迅发竟日。三月丁酉,风霾。
建炎元年正月辛卯朔,大风霾。丁酉,风霾,日色薄而有晕。三月丁酉,汴京风霾,日无光。是日,张邦昌僭位。二年七月癸未,风雨昼晦。是日,东京留守宗泽薨。
绍兴十一年三月庚申,金人居长安,昼晦。
乾道五年正月甲申,昼霾四塞。
淳熙五年四月丁丑,尘霾昼晦,日无光。
庆元九年十二月乙未,天雨霾。
开禧元年正月壬午,雨霾。
嘉定十年正月乙未,昼霾。二月癸巳,日无光。
德祐元年六月庚子朔,日有食之,既,天地晦冥,咫尺不辨人,鸡鹜归栖,自巳至午,其明始复。
至道二年秋九月,环、庆州梨生花,占有兵。明年,契丹扰北边。
景德元年二月,保顺军城壕冰,陷起文为桃李华、杂树、人物之状。
大中祥符九年正月,霸州渠冰有如华葩状。
大观二年十月乙巳,龚丘县桧生花,萼如莲实。
绍兴七年十二月,中书、门下省检正官张宗元出抚淮西军,寓建康。槃冰有文如画,佳卉茂木,华叶相敷,日易以水,变态奇出,春暄乃止。二十七年四月,徽州祁门县圃桃已实复华。
淳熙初,秀州吕氏家冰瓦有文,楼观、车马、人物、芙蓉、牡丹、萱草、藤萝之属,经日不释。淳熙中,兴化军仙游县九坐山古木末生花,臭如兰。
建隆二年九月,渭南县虸蚄虫伤稼。三年七月,兖州、济、德、磁、洺蝝生。
乾德六年七月,阶州虸蚄虫生。
太平兴国二年六月,磁州有黑虫群飞食桑,夜出昼隐,食叶殆尽。七月,邢州钜鹿、沙河二县步屈虫食桑麦殆尽。五年七月,潍州虸蚄虫生,食稼殆尽。七年九月,邠州虸蚄虫生,食稼。九年七月,泗州蠓虫食桑。
雍熙二年四月,天长军蠓虫食苗。
端拱二年七月,施州虸蚄虫生,害稼。
淳化元年四月,中都县蜴虫生。七月,单州蜴虫生,遇雨死。
景德元年八月,陕、宾、棣州虫螟害稼。
大中祥符四年八月,兖州虸蚄虫生,有虫青色随啮之,化为水。六年九月,陕西同、华等州虸蚄虫食苗。
天圣五年五月戊辰,磁州虫食桑。
景祐四年五月,滑州灵河县民黄庆家蚕自成被,长二丈五尺,阔四尺。
嘉祐五年,深州野蚕成茧,被于原野。
熙宁九年五月,荆湖南路地生黑虫,化蛾飞去。全州生黑虫食苗,黄雀来食之皆尽。
元祐六年闰八月,定州七县野蚕成茧。七年五月,北海县蚕自织如绢,成领带。
元符元年七月,藁城县野蚕成茧。八月,行唐县野蚕成茧。九月,深泽县野蚕成茧,织纴成万匹。二年六月,房陵县野蚕成茧。
政和元年九月,河南府野蚕成茧。四年,相州野蚕成茧。五年,南京野蚕成茧,织䌷五匹,绵四十两,圣茧十五两。
绍兴二十九年秋,浙东、江东西郡县螟。三十年十月,江、浙郡国螟蝝。
隆兴元年秋,浙东西郡国螟,害谷,绍兴府、湖州为甚。二年,台州螟。
乾道三年八月,江东郡县螟螣。淮、浙诸路多言青虫食谷穗。六年秋,浙西、江东螟为害。九年秋,吉赣州、临江南安军螟。
淳熙二年秋,浙、江、淮郡县螟。四年秋,昭州螟。五年,昭州荐有螟螣。七年秋,永州螟。八年秋,江州螟。十二年八月,平江府有虫聚于禾穗,油洒之即堕,一夕,大雨尽涤之。十四年秋,江州、兴国军螟。十六年秋,温州螟。
庆元三年秋,浙东萧山山阴县、婺州,浙西富阳盐官淳安永兴县、嘉兴府皆螟。四年秋,铅山县虫食谷,无遗穗。
嘉定十四年,明、台、温、婺、衢蟊螣为灾。十五年秋,赣州螟。十六年,永、道州螟。
绍定三年,福建螟。
端平元年五月,当涂县螟。
淳祐二年五月,两淮螟。
景定三年八月,浙东、西螟。
乾德三年,眉州民王进牛生二犊。四年,南充县民马全信及相如县民彭秀等家牛生二犊。
开宝二年,九陇县民王达牛生二犊。
太平兴国三年,流溪县民白延进牛生二犊。五年,温江县民赵进牛生二犊。六年,广都县赵全牛生二犊。七年,什邡县民王信、华阳县民袁武等牛生二犊。八年,彭州民彭延、阆州民陈则、安乐县民王公泰牛生二犊。九年七月,知乾州卫昇献三角牛。
雍熙三年,果州民李昭牛生二犊。四年郪县民鲜于志鲜于皋、眉山县海罗参、仁寿县民阴饶、成都县民李本、成纪县民王和敏牛生二犊。
端拱元年,眉州民陈希简、晋原县民张昭郁、魏城县民鲜于郜、罗江县民袁族、河阳县民李美、曲水县民曾虔、梓潼县民文光懿、永泰县民罗德、绵竹县民陈洪牛生二犊。
淳化元年,绵竹县民李昌远簿逸、阆州民和中、忠州民王钦、眉州王图、九陇县民杨皋、玄武县民羊迈达牛生二犊。二年,永川县民梁行良、仁寿县民梁仁超牛生二犊。三年,成都府民彭齐卿、洪雅县民程让、永昌县民田昭、巴州民杜文宥、庐山县民白闰牛生二犊。四年,成都府民任顺、曲水县民张思方、彭山县民李承远牛生二犊。
至道二年,新都县民蹇成美牛生二犊。颍阳县民冯延密牛生三犊,其二额有白。三年,新津县民文承富、赤水县民苏福、广安军吏胥仁迪牛生二犊。
咸平元年,眉山县民向琼玖陈元宝、丹棱县民刘承鹗、通泉县民王居中、曲水县民杨汉成杨景欢王师让、眉山县民陈彦宥牛生二犊。二年,濛阳县民杜挚、九陇县民杨太、眉山县民苏仁义、洪雅县吏陆文赞牛生二犊。三年,叙浦县民戴昌蕴牛生二犊。四年,流溪县民何承添、晋原县民颇全、永昌县民曾嗣、犀浦县民何福、彰明县民王玘牛生二犊。六年,渠江县民王德进、魏城民蒲谏王信、石照县民仲汉宗、大足县民刘武牛生二犊。
景德元年,魏城县民阎明、彭州濛阳县民郭琮牛生三犊。二年,三泉县民李景顺、东海县民时祐、小溪县刘可、赤水县民罗永并牛生二犊。三年,长江县民于承琛牛生二犊。四年,相如县民杨汉晖、邛州安仁县民罗莹、九陇县民白彦成、渠江县民王继丰家及顺安军屯田务牛生二犊。
大中祥符元年,龚丘县民李起牛生四犊,判州王钦若图以献。二年,立山县民卢仁依、铜山县民勾熙正、什邡县民杜族、南康县陈邦并牛生二犊。三年,犍为县民陈知进牛生二犊。四年,东关县民陈知进牛生二犊。五年,富顺监些井场官杨守忠、曲水县民向平、蓬溪县民蹇知密牛生二犊。六年,广安军依政县民李福、贵溪县民徐志元牛生二犊。七年,双流县民姚彦信、涪城县民张礼、嘉州龙游县民张正、夹江县民郭昇、天水县民王吉牛生二犊。八年,仁寿县民何志、通泉县民罗永泰、成都县民张进、华阳民杨承珂牛生二犊。九年,平定军平定县民范训、临邛县民杨晖牛生二犊。
天禧元年,开江县民冉津及澧州石门县层山院牛生二犊。二年,临邛县民王道进、临溪县民王胜、西县民韩光绪牛生二犊。四年,贵溪县民叶政牛生二犊。五年,巴西县民向知道牛生二犊。
自天圣迄治平,牛生二犊者三十二,生三犊者一。
自熙宁二年距元丰八年,郡国言民家牛生二犊者三十有五,生三角者一。
元祐元年距元符三年,郡国言民家牛生二犊者十有五。
大观元年,阆州、达州言牛生二犊。四年三月,帝谓起居舍人宇文粹中曰:‘牛产二犊,亦载之起居注中,岂若野蚕成茧之类,民赖其利,乃为瑞邪?’自是史官不复尽书。
政和五年七月,安武军言,郡县民范济家牛生麒麟。
重和元年三月,陕州言牛生麒麟。
宣和二年十月,尚书省言,歙州歙县民鲍珙家牛生麒麟。三年五月,梁县民邢喜家牛生麒麟。
绍兴元年,绍兴府有牛戴刃突入城市,触马,裂腹出肠。时卫卒多犯禁屠牛,牛受刃而逸,近牛祸也。十六年,静江府城北二十里,有奔犊以角触人于壁,肠胃出,牛狂走,两日不可执,卒以射死。十八年五月,依政县牛生二犊。二十一年七月,遂宁府牛生二犊者三。二十五年八月,汉中牛生二犊。
淳熙十二年,仁和县良渚有牛生二首,七日而死。余杭县有犊二首。十六年三月,池州池口镇军屯牛狂走,触人死。
庆元三年,乐平县田家牛生犊如马,一角,鳞身肉尾,农以不祥杀之,或惜其为麐;同县万山牛生犊,人首。
淳化三年正月乙卯,京师雨土,占曰:‘小人叛。’自后李顺盗据益州。
景德元年七月辛亥,黄气出壁,长五尺余,占曰:‘兵出。’二年正月丙寅,黄白气环之。
大中祥符元年正月癸亥朔,黄气出于艮,占曰:‘主五谷熟。’二年九月戊午,黄气如柱起东南方,长五丈许。
天禧五年,襄州凤林镇道侧地涌起,高三尺,阔八尺,知州夏竦以闻。
明道元年十月庚子夜,黄白气五,贯紫微垣。
景祐元年八月壬戌夜,有黄白气如彗,长七尺余,出张、翼之上,凡三十有三日不见。
治平元年三月壬戌,雨土。十二月己亥,雨黄土。
熙宁五年十二月癸未、七年三月戊午,并雨黄土。八年五月丁丑,雨黄土兼细毛。
元丰二年十一月丁亥、五年三月乙巳、六年四月辛未,雨土。
元祐七年正月戊午,天雨尘土,主民劳苦。
宣和元年三月庚午,雨土着衣,主不肖者食禄。
绍兴十一年三月庚申,泾州雨黄沙。十八年十一月壬辰,肆赦,天有云赤黄,近黄祥也,太史附秦桧旨奏瑞。
乾道四年三月己丑,雨土若尘。
淳熙四年二月戊戌,雨土;五年二月壬午、甲申,四月丁丑,六年十一月乙丑,十一年正月辛卯、甲寅,十三年正月壬寅,亦如之。十五年九月庚子,南方有赤黄气。
绍熙四年十月甲寅,雨土;五年四月癸卯,亦如之。十月乙未,天有赤黄色,占曰:‘是为天变。’色先赤后黄,近黄赤祥也。十一月辛亥,雨土。
庆元元年二月己卯、十一月己丑,天雨尘土。三年正月丙子、四月丙午、十二月甲申,天雨尘土。六年正月己巳、闰月丁未、十月己丑,雨土。九月辛丑、十一月辛卯,天雨尘土。
嘉泰元年六月己卯、九月己未、十二月辛丑,天雨尘土。
嘉定三年正月丙午,天雨尘土。八年二月己未、五月辛未,天雨尘土。九年十二月癸巳,天雨土。十年二月癸巳,雨土。十二年二月癸巳,天雨尘土。十三年三月辛卯,天雨尘土。十六年二月戊子,天雨尘土。
绍定三年三月丁酉,雨土。
嘉熙二年四月甲申,雨土。三年三月辛卯,天雨尘土。
淳祐五年二月丙寅朔,天雨尘土。十一年三月乙亥,天雨尘。
宝祐三年三月己未,雨土。六年二月壬辰,天雨尘土。
开庆元年三月辛酉,雨土。
景定五年二月辛未,雨土。
德祐元年三月辛巳,终日黄沙蔽天,或曰‘丧氛’。
乾德三年,京师地震。史失日月。五年十一月,许州开元观老君像自动,知州宋偓以闻。六年正月,简州普通院毗庐佛像自动。
至道二年十月,潼关西至灵州、夏州、环庆等州地震,城郭庐舍多坏,占云:‘兵饥。’是时,西夏寇灵州,明年,遣将率兵援粮以救之。关西民饥。
咸平二年九月,常州地震,坏鼓角楼、罗务、军民庐舍甚众。四年九月,庆州地震者再。六年正月,益州地震。
景德元年正月丙申夜,京师地震;癸卯夜,复震;丁未夜,又震,屋皆动,有声,移时方止。癸丑,冀州地震,占云:‘土工兴,有急令,兵革兴。’是年,契丹犯塞。二月,益、黎、雅州地震。三月,邢州地震不止。四月己卯夜,瀛州地震。五月,邢州地复震不止。十一月壬子,日南至,京师地震。癸丑,石州地震。四年七月丙戌,益州地震。己丑,渭州瓦亭砦地震者四。
大中祥符二年三月,代州地震。四年六月,昌、眉州并地震。七月,真定府地震,坏城垒。
天圣五年三月,秦州地震。七年,京师地震。
景祐四年十二月甲子,京师地震。甲申,忻、代、并三州地震,坏庐舍,覆压吏民。忻州死者万九千七百四十二人,伤者五千六百五十五人,畜扰死者五万余;代州死者七百五十九人;并州千八百九十人。
宝元元年正月庚申,并、忻、代三州地震。十二月甲子,京师地震。
庆历三年五月九日,忻州地大震,说者曰:‘地道贵静,今数震摇,兵兴民劳之象也。’四年五月庚午,忻州地震,西北有声如雷。五年七月十四日,广州地震。六年二月戊寅,青州地震。三月庚寅,登州地震,岠嵎山摧。自是震不已,每震,则海底有声如雷。五月甲申,京师地震。七年十月乙丑,河阳、许州地震。
皇祐二年十一月丁酉夜,秀州地震,有声自北起如雷。
嘉祐二年,雄州北界幽州地大震,大坏城郭,覆压者数万人。五年五月己丑,京师地震。
治平四年秋,漳泉建州、邵武兴化军等处皆地震,潮州尤甚,拆裂泉涌,压覆州郭及两县屋宇,士民、军兵死者甚众。八月己巳,京师地震。
熙宁元年七月甲申,地震;乙酉、辛卯,再震;八月壬寅、甲辰,又震。是月,须城、东阿二县地震终日,沧州清池、莫州亦震,坏官私庐舍、城壁。是时,河北复大震,或数刻不止,有声如雷,楼橹、民居多摧覆,压死者甚众。九月戊子,莫州地震,有声如雷。十一月乙未,京师及莫州地震。十二月癸卯,瀛州地大震。丁巳,冀州地震。辛酉,沧州地震,涌出沙泥、船板、胡桃、螺蚌之属。是月,潮州地再震。是岁,数路地震,有一日十数震,有逾半年震不止者。二年十月庚戌,南郊,东壝门内地陷,有天宝十三年古墓。
元丰元年,邕州佛像动摇。初,像动而夏人入寇,又动而州大火,其后侬智高叛,复动,于是知州钱师孟投其像于江中。八年二月甲戌,宾州岭方县地陷。五月丙午,京师地震。
元祐二年二月辛亥,代州地震有声。四年春,陕西、河北地震。七年九月己酉,兰州、镇戎军、永兴军地震,十月庚戌朔,环州地再震。
绍圣元年十一月丙戌,太原府地震。二年十月、十一月,河南府地震。是岁,苏州自夏迄秋地震。三年三月戊戌夜,剑南东川地震。九月己酉,滁州、沂州地震。四年六月己酉,太原府地震有声。
元符元年七月壬申夜,云霠蔽天,地震良久。二年正月壬申,恩州地震。八月甲戌,太原府地震;三年五月己巳,太原府又震。
建中靖国元年十二月辛亥,太原府、潞晋隰代石岚等州、岢岚威胜保化宁化军地震弥旬,昼夜不止,坏城壁、屋宇,人畜多死。自后有司方言祥瑞,郡国地震多抑而不奏。
政和七年六月,诏曰:‘熙河、环庆、泾原路地震经旬,城砦、关堡、城壁、楼橹、官私庐舍并皆摧塌,居民覆压死伤甚众,而有司不以闻,其遣官按视之。’
宣和四年,北方用兵,雄州地大震。玄武见于州之正寝,有龟大如钱,蛇若朱漆箸,相逐而行,宣抚使焚香再拜,以银奁贮二物。俄俱死。六年正月,京师连日地震,宫殿门皆动有声。七年七月己亥,熙河路地震,有裂数十丈者,兰州尤甚。陷数百家,仓库俱没。河东诸郡或震裂。
建炎二年正月戊戌,长安地大震,金将娄宿围城,弥旬无外援,乘地震而入,城遂陷。
绍兴三年八月甲申,地震,平江府、湖州尤甚。是岁,刘豫陷邓、随等州,金人犯蜀。四年,四川地震。五年五月,行都地震。六年六月乙巳夜,地震自西北,有声如雷,余杭县为甚。是冬,刘麟、猊犯顺,寇濠、寿州。七年,地震。二十四年正月戊寅,地震。二十五年三月壬申,地震。二十八年八月甲寅夜,震。三十一年三月壬辰,地震。三十二年七月戊申,地震。
隆兴元年十月丁丑,地震;六月甲寅,又震。
乾道二年九月丙午,地震自西北方。四年十二月壬子,石泉军地震三日,有声如雷,屋瓦皆落,时绵竹有冤狱云。
淳熙元年十二月戊辰,地震自东北方。九年十二月壬寅夜,地震。十年十二月丙寅,地震。十二年五月庚寅,地震。
庆元六年九月,东北地震。十一月甲子,地震东北方。
嘉定六年四月,行都地震。六月丙子,淳安县地震。九年二月辛亥,东、西川地大震四日。十年二月庚申,地震自东南。十二年五月,地震。六月,西川地震。十四年正月乙未夜,地震,大雷。五月丙申,西川地震。
宝庆元年八月己酉,地震。
嘉熙四年十二月丙辰,地震。
淳祐元年十二月庚辰夜,地震。
宝祐三年,蜀地震。
咸淳七年,嘉定府城震者三。
雍熙三年,阶州福津县常峡山圮,壅白江水,逆流高十许丈,坏民田数百里。
淳化二年五月,名山县大风雨,登辽山圮,壅江水逆流入民田,害稼。
咸平元年七月庚午,宁化军汾水涨,坏北水门,山石摧圮,军士有压死者。二年七月庚寅,灵宝县暴雨崖圮,压居民,死者二十二户。三年三月辛丑夜,大泽县三阳砦大雨崖摧,压死者六十二人。四年正月,成纪县山摧,压死者六十余人。
景德四年七月,成纪县崖圮,压死居民。
熙宁五年九月丙寅,华州少华山前阜头峰越八盘领及谷,摧陷于石子坡。东西五里,南北十里,溃散坟裂,涌起堆阜,各高数丈,长若堤岸。至陷居民六社,凡数百户,林木、庐舍亦无存者。并山之民言:‘数年以来,峰上常有云,每遇风雨,即隐隐有声。是夜初昏,略无风雨,山上忽雾起,有声渐大,地遂震动,不及食顷而山摧。’
元祐元年十二月,郑县界小敷谷山颓,伤居民。
绍兴十二年十二月,陕西不雨,五谷焦枯,泾、渭、灞、浐皆竭。时秦民以饥离散,壮者为北人所买,郡邑遂空。
绍熙四年秋,南岳祝融峰山自摧。剑门关山摧。五年十二月,临安府南高峰山自摧。
庆元二年六月辛未,台州黄岩县大雨水,有山自徙五十余里,其声如雷,草木、冢墓皆不动,而故址溃为渊潭。时临海县清潭山亦自移。
嘉泰二年七月丁未,闽建安县山摧,民庐之压者六十余家。
嘉定六年六月丙子,严州淳安县长乐乡山摧水涌。九年,黎州山崩。
咸淳十年,天目山崩。
熙宁元年,荆、襄间天雨白牦如马尾,长者尺余,弥漫山谷。三月丁酉,潭州雨毛。八年五月丁丑,雨黄毛。
绍熙四年十一月癸酉,地生毛。
咸淳九年,江南平地产白毛,临安尤多。
已绑定手机
 楼主| 延章 发表于 2012-6-18 11:03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feature">宋史  卷六十八‧志第二十一  律历一 应天 乾元 仪天历
古者,帝王之治天下,以律历为先;儒者之通天人,至律历而止。历以数始,数自律生,故律历既正,寒暑以节,岁功以成,民事以序,庶绩以凝,万事根本由兹立焉。古人自入小学,知乐知数,已晓其原。后世老师宿儒犹或弗习律历,而律历之家未必知道,各师其师,岐而二之。虽有巧思,岂能究造化之统会,以识天人之蕴奥哉!是以审律造历,更易不常,卒无一定之说。治效之不古若,亦此之由,而世岂察及是乎!
宋初,承五代之季王朴制律历、作律准,以宣其声,太祖以雅乐声高,诏有司考正。和岘等以影表铜臬暨羊头秬黍累尺制律,而度量权衡因以取正。然累代尺度与望臬殊,黍有钜细,纵横容积,诸儒异议,卒无成说。至崇宁中,徽宗任蔡京,信方士‘声为律、身为度之说,始大盭乎古矣。
显德钦天历亦朴所制也,宋初用之。建隆二年,以推验稍疏,诏王处讷等别造新历。四年,历成,赐名应天,未几,气候渐差。太平兴国四年,行乾元历,未几,气候又差。继作者曰仪天,曰崇天,曰明天,曰奉元,曰观天,曰纪元,迨靖康丙午,百六十余年,而八改历。南渡之后,曰统元,曰乾道,曰淳熙,曰会元,曰统天,曰开禧,曰会天,曰成天,至德祐丙子,又百五十年,复八改历。使其初而立法吻合天道,则千岁日至可坐而致,奚必数数更法,以求幸合玄象哉!盖必有任其责者矣。
虽然,天步惟艰,古今通患,天运日行,左右既分,不能无忒。谓七十九年差一度,虽视古差密,亦仅得其概耳。又况黄、赤道度有斜正阔狭之殊,日月运行有盈缩、朏朒、表里之异。测北极者,率以千里差三度有奇,晷景称是。古今测验,止于岳台,而岳台岂必天地之中?余杭则东南,相距二千余里,华夏幅员东西万里,发敛晷刻岂能尽谐?又造历者追求历元,逾越旷古,抑不知二帝授时齐政之法,毕殚于是否乎?是亦儒者所当讨论之大者,诿曰星翁历生之责可哉?至于仪象推测之具,虽亦数改,若熙宁沈括之议、宣和玑衡之制,其详密精致有出于淳风、令瓒之表者,盖亦未始乏人也。今其遗法具在方册,惟奉元、会天二法不存。旧史以乾元、仪天附应天,今亦以乾道、淳熙、会元附统元,开禧、成天附统天。大抵数异术同,因仍增损,以追合乾象,俱无以大相过,备载其法,俾来者有考焉。
昔黄帝作律吕,以调阴阳之声,以候天地之气。尧则钦若历象,以授人时,以成岁功,用能综三才之道,极万物之情,以成其政化者也。至司马迁、班固叙其指要,著之简策。自汉至隋,历代祖述,益加详悉。暨唐贞观迄周显德,五代隆替,逾三百年,博达之士颇亦详缉废坠,而律志皆阙。宋初混一○内,能士毕举,国经王制,悉复古道。汉志有备数、和声、审度、嘉量、权衡之目,后代因之,今亦用次序以志于篇:
曰备数。周礼,保氏教国子以六艺,其六曰九数,谓方田、粟米、差分、少广、商功、均输、方程、赢朒、旁要,是为九章。其后又有海岛、孙子、五曹、张丘建、夏侯阳、周髀、缀术、缉古等法相因而起,历代传习,谓之小学。唐试右千牛卫胄曹参军陈从运著得一算经,其术以因折而成,取损益之道,且变而通之,皆合于数。复有徐仁美者,作增成玄一法,设九十三问,以立新术,大则测于天地,细则极于微妙,虽粗述其事,亦适用于时。古者命官属于太史,汉、魏之世,皆在史官。隋氏始置算学博士于国庠,唐增其员,宋因而不改。
曰和声。周礼,典同掌六律六同之和,凡为乐器,以十有二律为之数度。古之圣人推律以制器,因器以宣声,和声以成音,比音而为乐。然则律吕之用,其乐之本欤!以其相生损益,数极精微,非聦明博达,则罕能详究。故历代而下,其法或存或阙,前史言之备矣。周显德中,王朴始依周法,以秬黍校正尺度,长九寸,虚径三分,为黄钟之管,作律准,以宣其声。宋乾德中,太祖以雅乐声高,诏有司重加考正。时判太常寺和岘上言曰:‘古圣设法,先立尺寸,作为律吕,三分损益,上下相生,取合真音,谓之形器。但以尺寸长短非书可传,故累秬黍求为准的,后代试之,或不符会。西京铜望臬可校古法,即今司天台影表铜臬下石尺是也。及以朴所定尺比校,短于石尺四分,则声乐之高,盖由于此。况影表测于天地,则管律可以准绳。上乃令依古法,以造新尺并黄钟九寸之管,命工人校其声,果下于朴所定管一律。又内出上党羊头山秬黍,累尺校律,亦相符合。遂下尚书省集官详定,众议佥同。由是重造十二律管,自此雅音和畅。
曰审度者,本起于黄钟之律,以秬黍中者度之,九十黍为黄钟之长,而分、寸、尺、丈、引之制生焉。宋既平定四方,凡新邦悉颁度量于其境,其伪俗尺度逾于法制者去之。乾德中,又禁民间造者。由是尺度之制尽复古焉。
曰嘉量。周礼,○氏为量。汉志云,物有多少受以量,本起于黄钟之管容秬黍千二百,而龠、合、升、斗、斛五量之法备矣。太祖受禅,诏有司精考古式,作为嘉量,以颁天下。其后定西蜀,平岭南,复江表,泉、浙纳土,并、汾归命,凡四方斗、斛不中式者皆去之。嘉量之器,悉复升平之制焉。
曰权衡之用,所以平物一民、知轻重也。权有五,曰铢、两、斤、钧、石,前史言之详矣。建隆元年八月,诏有司按前代旧式作新权衡,以颁天下,禁私造者。及平荆湖,即颁量、衡于其境。淳化三年三月三日,诏曰:‘书云:“协时、月,正日,同律、度、量、衡。”所以建国经而立民极也。国家万邦咸乂,九赋是均,顾出纳于有司,系权衡之定式。如闻秬黍之制,或差毫厘,锤钧为奸,害及黎庶。宜令详定称法,著为通规。事下有司,监内藏库、崇仪使刘承珪言:‘太府寺旧铜式自一钱至十斤,凡五十一,轻重无准。外府岁受黄金,必自毫厘计之,式自钱始,则伤于重。遂寻究本末,别制法物。至景德中,承珪重加参定,而权衡之制益为精备。其法盖取汉志子谷秬黍为则,广十黍以为寸,从其大乐之尺,(秬黍,黑黍也。乐尺,自黄钟之管而生也。谓以秬黍中者为分寸、轻重之制。)就成二术,(二术谓以尺、黍而求牦、絫。)因度尺而求牦,(度者,丈、尺之总名焉。因乐尺之源,起于黍而成于寸,析寸为分,析分为牦,析牦为毫,析毫为丝,析丝为忽。十忽为丝,十丝为毫,十毫为牦,十牦为分。)自积黍而取絫。(从积黍而取絫,则十黍为絫,十絫为铢,二十四铢为两。锤皆以铜为之。)以牦、絫造一钱半及一两等二称,各悬三毫,以星准之。等一钱半者,以取一称之法。其衡合乐尺一尺二寸,重一钱,锤重六分,盘重五分。初毫星准半钱,至稍总一钱半,析成十五分,分列十牦;(第一毫下等半钱,当五十牦,若十五斤称等五斤也。)中毫至稍一钱,析成十分,分列十牦;末毫至稍半钱,析成五分,分列十牦。等一两者,亦为一称之则。其衡合乐分尺一尺四寸,重一钱半,锤重六钱,盘重四钱。初毫至稍,布二十四铢,下别出一星,等五絫;(每铢之下,复出一星,等五絫,则四十八星等二百四十絫,计二千四百絫为十两。)中毫至稍五钱,布十二铢,列五星,星等二絫;(布十二铢为五钱之数,则一铢等十絫,都等一百二十絫为半两。)末毫至稍六铢,铢列十星,星等絫。(每星等一絫,都等六十絫为二钱半。)以御书真、草、行三体淳化钱,较定实重二铢四絫为一钱者,以二千四百得十有五斤为一称之则。其法,初以积黍为准,然后以分而推忽,为定数之端。故自忽、丝、毫、牦、黍、絫、铢各定一钱之则。(谓皆定一钱之则,然后制取等称也。)忽万为分,(以一万忽为一分之则,以十万忽定为一钱之则。忽者,吐丝为忽;分者,始微而著,言可分别也。)丝则千,(一千丝为一分,以一万丝定为一钱之则。)毫则百,(一百毫为一分,以一千毫定为一钱之则。毫者,毫毛也。自忽、丝、毫三者皆断骥尾为之。)牦则十,(一十牦为一分,以一百牦定为一钱之则。牦者,牦牛尾毛也,曳赤金成丝为之也。)转以十倍倍之,则为一钱。(转以十倍,谓自一万忽至十万忽之类定为则也。)黍以二千四百枚为一两,(一龠容千二百黍为十二铢,则以二千四百黍定为一两之则。两者,以二龠为两。)絫以二百四十,(谓以二百四十絫定为一两之则。)铢以二十四,(转相因成絫为铢,则以二百四十絫定成二十四铢为一两之则。铢者,言殊异。)遂成其称。称合黍数,则一钱半者,计三百六十黍之重。列为五分,则每分计二十四黍。又每分析为一十牦,则每牦计二黍十分黍之四。(以十牦分二十四黍,则每牦先得二黍。都分成四十分,则一絫又得四分,是每牦得二黍十分黍之四。)每四毫一丝六忽有差为一黍,则牦、絫之数极矣。一两者,合二十四铢为二千四百黍之重。每百黍为铢,二百四十黍为絫,二铢四絫为钱,二絫四黍为分。一絫二黍重五牦,六黍重二牦五毫,三黍重一牦二毫五丝,则黍、絫之数成矣。其则,用铜而镂文,以识其轻重。新法既成,诏以新式留禁中,取太府旧称四十、旧式六十,以新式校之,乃见旧式所谓一斤而轻者有十,谓五斤而重者有一。式既若是,权衡可知矣。又比用大称如百斤者,皆悬钧于架,植环于衡,镮或偃,手或抑按,则轻重之际,殊为悬绝。至是,更铸新式,悉由黍、絫而齐其斤、石,不可得而增损也。又令每用大称,必悬以丝绳。既置其物,则却立以视,不可得而抑按。复铸铜式,以御书淳化三体钱二千四百暨新式三十有三、铜牌二十授于太府。又置新式于内府、外府,复颁于四方大都,凡十有一副。先是,守藏吏受天下岁贡金帛,而太府权衡旧式失准,得因之为奸,故诸道主者坐逋负而破产者甚众。又守藏更代,校计争讼,动必数载。至是,新制既定,奸弊无所指,中外以为便。(度、量、权、衡皆太府掌造,以给内外官司及民间之用。凡遇改元,即差变法,各以年号印而识之。其印面有方印、长印、八角印,明制度而防伪滥也。)
宋初,用周显德钦天历,建隆二年五月,以其历推验稍疏,乃诏司天少监王处讷等别造历法。四年四月,新法成,赐号应天历。太平兴国间,有上言应天历气候渐差,诏处讷等重加详定。六年,表上新历,诏付本监集官详定。会冬官正吴昭素、徐莹、董昭吉等各献新历,处讷所上历遂不行。诏以昭素、莹、昭吉所献新历,遣内臣沈元应集本监官属、学生参校测验,考其疏密。秋官正史端等言:‘昭吉历差。昭素、莹二历以建隆癸亥以来二十四年气朔验之,颇为切准。复对验二历,唯昭素历气朔稍均,可以行用。又诏卫尉少卿元象宗与元应等,再集明历术吴昭素、刘内真、苗守信、徐莹、王熙元、董昭吉、魏序及在监官属史端等精加详定。象宗等言:‘昭素历法考验无差,可以施之永久。遂赐号为乾元历。应天、乾元二历皆御制序焉。
真宗嗣位,命判司天监史序等考验前法,研核旧文,取其枢要,编为新历。至咸平四年三月,历成来上,赐号仪天历。凡天道运行,皆有常度,历象之术,古今所同。盖变法以从天,随时而推数,故法有疏密,数有繁简,虽条例稍殊,而纲目一也。今以三历参相考校,以应天为本,乾元、仪天附而注之,法同者不复重出,法殊者备列于后。
建隆应天历
演纪上元木星甲子,距建隆三年壬戌,岁积四百八十二万五千五百五十八。(乾元上元甲子距太平兴国六年辛巳,积三千五十四万三千九百七十七。仪天自上元土星甲子至咸平四年辛丑,积七十一万六千四百九十七。)
步气朔
元法:一万二。(乾元元率九百四十。仪天宗法一万一百。又总谓之日法。)
岁盈:二十六万九千三百六十五。(乾元岁周二十一万四千七百六十四。仪天岁周三十六万八千八百九十七。仪天有周天三百六十五、余二千四百七十,约余二千四百四十五;岁余五万二千九百七十、余二千四百七十。应天、乾元无此法,后皆仿此。)
月率:五万九千七十三。(乾元不置此法。仪天合率二十九万八千二百五十九。又仪天有岁闰一万九千八百六十二,月闰九千一百一十五、秒六。)
会日:二十九、小余五千三百七。(乾元朔策二十九、小余一千五百六十。仪天会日二十九、小余五千三百五十七。)
弦策:七、小余三千八百二十七、秒六。(乾元小余一千一百二十五。仪天小余三千八百六十四、秒二十七。策并同。)
望策:十四、小余七千六百五十四、秒一十二。(乾元小余二千二百五十七。仪天小余七千七百二十七、秒一十八。策并同。)
气策:十五、小余二千一百八十五、秒二十四。(乾元小余六百四十二半。仪天小余二千二百七、秒三。策并同。又仪天有气盈四千四百一十四、秒六。)
朔虚分:四千六百九十五。(乾元一千三百八十。仪天四千七百四十一。)
没限:七千八百一十六、秒九。(乾元二千二百九十七半。仪天七千八百九十二。又仪天有纪实六十万六千。)
秒法:二十四。(乾元一百。仪天秒母三十六。)纪法:六十。(二历同。)推元积:(乾元、仪天皆谓之求岁积分。)置所求年,以岁盈展之为元积。
求天正所盈之日及分并冬至大小余:以八十四万一百六十八去元积,不尽者,半而进位,以元法收为所盈日,不满为小余。日满六十去之,不满者,命从甲子,算外,即冬至日辰、大小余也。(乾元以岁周乘积年为岁积分,以七万五百六十去之,不尽,以五因,满元率收为日,不满为余日。仪天以岁周乘积年,进一位,为岁积分;盈宗法而一为积日,不满为余日。去命并同应天。)
求次气:以天正冬至大、小余遍加诸常数,盈六十去之,不盈者,命如前,即得诸气日辰、大小余秒也。(乾元置中气大、小余,以气策加之,命如前,即次气日辰也。仪天置冬至大、小余,加气策及余秒,秒盈秒母从小余,盈纪法去之,皆命如前法,各得次气常日辰及余秒。)
求天正十一月朔中日:(乾元谓之经朔。仪天谓之天正合朔。)以月率去元积,不尽者,为天正十一月通余;以通余减七十三万六百三十五,余,半而进位,以元法收为日,不满为分,即得所求天正十一月朔中日及余秒。(乾元以一万七千三百六十四去岁积分,不尽为朔余;以岁积分为朔积分,又倍五万二千九百二十,除之,余以五因,满元率为日,不满为分。仪天以合率去岁积分,不尽为闰余;满宗法为闰日,不满为余,以闰日及余减天正冬至大、小余,为天正合朔大、小余;去命如前,即得合朔日辰、大小余。)
求次朔望中日:(乾元谓之求弦望经朔。仪天谓之求次朔。)置朔中日,累加弦策余秒,即得弦、望及次朔中日。(乾元以弦策加经朔大、小余,即得次朔经日;以弦策及余秒加经朔,得上弦;再加,得望;三之,得下弦。)
求望中月:置朔中月,加半交,盈交正去之,余为望中月。(二历不立此法。)
求朔弦望入气:置朔、望中日,各以盈缩准去,不尽者,为入气日及分。(二历不立此法。)
推没日:置有没之气小余,(其小余七千八百一十六、秒九以上者求之也。)返减元法,余以八因之,一千九十二、秒一十九半除为没日,命起气初,即得没日辰。其秒不足者,退一分,加二十四秒,然后除之,四分之三以上者进。(乾元置有没之气小余,在二千二百九十七半以上者,以十五乘之,用减四万四千七百四十二半,余以六百四十二半除为没日。仪天以秒母通常气小余及秒,而从之以减岁周,余满五千二百九十七为没日,去命如前。)
推灭日:以冬至大、小余,遍加朔日中为上位,有分为下位,在四千六百九十五以下者,为有灭之分也。置有灭之分,进位,以一千五百六十五除为灭日,以灭日加上位,命从甲子,算外,即得月内灭日。(乾元置有灭之经朔小余,在一千一百八十以下者,以八因之,满三百六十八除为灭日。仪天经朔小余在朔虚法以下者,三因,进位,以朔虚分除为灭日。)
求发敛
候策:五、小余七百二十八、秒二,母二十四。(乾元候数五、小余一百一十四、秒十二,秒母七十二。仪天候率五、小余七百三十五、秒二十五,秒母三十六。)
卦策:六、小余八百七十四、秒六。(乾元卦位六、小余二百五十七,秒母六十。仪天卦率六、小余八百八十三、秒二十。)
土王策:十二、小余一千七百四十八、秒一十二。(乾元策三、小余一百二十八半,秒母一百一十。仪天土王率三、小余四百四十、秒五,秒母同上。)
辰数:八百三十三半。(乾元辰法二百四十五,辰率千五百二十。)刻法:一百。(乾元一百四十七。仪天刻三百。)
求七十二候:各因诸气大、小余秒命之,即初候日也;各以候策加之,得次候日;又加之,得末候日。(二历同法。)
求六十四卦:各置诸中气大、小余秒命之,即公卦用事日;以卦策加之,得次卦用事日;又加之,得终卦用事日。十有二节之初,皆诸侯外卦用事日。(二历同法。)
求五行用事:各因四立大、小余秒命之,即春木、夏火、秋金、冬水首用事日;以土王策加四季之节大、小余秒,命从甲子,算外。即其月土王用事日。(乾元以土王策减四季中气大、小余。仪天以土王率加四季大、小余。)
求二十四气加时辰刻:(乾元谓之辰刻。仪天谓之求时。)各置小余,以辰数除之为时数,不满,百收为刻分,命起子正,算外,即所在。(乾元时数同,其不尽,以五因之,以刻法除为刻分。仪天以三因小余,以辰率除之为时数,不尽者,满刻率除为刻,余为分。)
  常数 月中节四正
初候 中候 末候 始卦 中卦 末卦   冬至 十一月中坎初六 蚯蚓结 麋角解 水泉动 公 中孚 辟 复 侯 屯内  小寒 十二月节坎九二 雁北乡 鹊始巢 雉始雊 侯 屯外 大夫 谦 卿 睽 大寒 十二月中坎六三 始乳 鸷鸟厉疾 水泽腹坚 公 升 辟 临 侯 小过内 立春  正月节坎六四 东风解冻 蛰虫始振 鱼上冰 侯 小过外 大夫 蒙 卿 益  雨水 正月中坎九五 獭祭鱼 鸿雁来 草木萌动 公 渐 辟 泰 侯 需内  惊蛰 二月节坎上六 桃始华 仓庚鸣 鹰化为鸠 侯 需外 大夫 随 卿 晋  春分 二月中震初九 玄鸟至 雷乃发声 始电 公 解 辟 大壮 侯 豫内  清明 三月节震六二 桐始华 田鼠化鴽 虹始见 侯 豫外 大夫 讼 卿 蛊  谷雨 三月中震六三 萍始生 鸣鸠拂羽 戴胜降桑 公 革 辟 夬 侯 旅内  立夏 四月节震九四 蝼蝈鸣 蚯蚓出 王瓜生 侯 旅外 大夫 师 卿 比  小满 四月中震六五 苦菜秀 靡草死 小暑至 公 小畜 辟 干 侯 大有内  芒种 五月节震上六 螗螂生 鵙始鸣 反舌无声 侯 大有外 大夫 家人 卿 井  夏至 五月中离初九 鹿角解 蜩始鸣 半夏生 公 咸 辟 姤 侯 鼎内  小暑 六月节离六二 温风至 蟋蟀居壁 鹰乃学习 侯 鼎外 大夫 丰 卿 涣  大暑 六月中离九三 腐草为萤 土润溽暑 大雨时行 公 履 辟 遁 侯 恒内  立秋 七月节离九四 凉风至 白露降 寒蝉鸣 侯 恒外 大夫 节 卿 同人  处暑 七月中离六五 鹰乃祭鸟 天地始肃 禾乃登 公 损 辟 否 侯 巽内  白露 八月节离上九 鸿雁来 玄鸟归 鸟养羞 侯 巽外 大夫 萃 卿 大畜  秋分 八月中兑初九 雷乃收声 蛰虫坏户 水始涸 公 贲 辟 观 侯 归妹内  寒露 九月节兑九二 鸿雁来宾 雀入水为蛤 菊有黄花 侯 归妹外 大夫 无妄 卿 明夷  霜降 九月中兑六三 豺乃祭兽 草木黄落 蛰虫咸俯 公 困 辟 剥 侯 艮内  立冬 十月节兑九四 水始冰 地始冻 雉入大水为蜃 侯 艮外 大夫 既济 卿 噬嗑  小雪 十月中兑九三 虹藏不见 天气上腾地气下降 闭塞成冬 公 大过 辟 坤 侯 未济内  大雪 十一月节兑上六 鹖鸟不鸣 虎始交 荔挺出 侯 未济外 大夫 蹇 卿 颐二历同 求日躔
天总:七十三万六百五十八、秒六十四。(乾元轨率二十一万四千七十七、秒七千五百一十、小分七十。仪天乾元数三百六十八万九千八十八、秒九十九。)
天度:三百六十五、小余二千五百六十三,微八十八。(乾元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小余二千五百六十三。仪天干则三百六十五度、小余二千五百八十八、秒九十九。应天诸法皆在天总数中。乾元、仪天各立其法。乾元周天策一百七万三千八百五十三、秒七千五百五十三半,会周一万七千三百六十四,会余二十一万四千七百六十四,天中一百八十二、六千二百八十一半。仪天岁差一百一十八、秒九十九,一象度九十一、余三千一百四十二、秒五十,盈初缩末限分八十九万七千六百九十九、秒五十,限日八十八、余八千八百九十九、秒五十,缩初盈末限分九十四万六千七百八十五、秒十五,限日九十三、余七千四百八十五、秒五十,盈缩积二万四千五百四十三,进退率一千八百三十六,秒母一百。)
  常气 盈缩准 常数 定日 损益准 先后积  冬至 十四五千四十五 秒十五 十五二千一百八十五秒十五 十四五千四十五 秒十五 损六十四 后二十  小寒  一十九一千二百八十六  三十四千三百七十一  十四六千二百三十六秒十五 损六十九  先五百二十九  大寒  四十三八千七百五 秒二十一  四十五六千五百五十六秒二十一  十四七千四百二十五秒十五 损七十六  先九百七十五  立春  五十八七千三百二十半  六十八千七百四十二半  十四八千六百一十六秒十五 损八十二  先一千三百三十五  雨水  七十三七千三百六十三  七十六九百二十六  十五四十二 秒十五 损八十九  先一千六百六  惊蛰  八十八八千八百三十四太  九十一三千一百一十一太  十五一千四百七十秒十五 损九十七  先一千七百七十一  春分  一百四一千三百三十三九  一百六五千二百九十七秒九  十五二千八百九十九秒十五 益九十七  先一千八百一十九  清明  一百十九六千六十一空  一百二十一七千四百八十三空  十五四千三百二十八秒十五 益八十九  先一千七百八十  谷雨  一百三十五一千八百一十五十五  一百三十六六千六百六十八秒十五  十五五千七百五十七秒十五 益八十三  先一千六百五  立夏  一百五十八千七百六十五 六  一百五十二一千八百五十二秒六  十五六千九百四十七秒十五 益七十八  先一千三百五十  小满  一百六十六六千八百九十七二十一  一百六十七四千三十一 秒二十  十五八千一百三十六秒十五 益七十二  先九百九十五  芒种  一百八十二六千二百二十三半  一百八十二六千二百三十三半  十五九千三百七十二秒十五 益六十六  先五百四十一  夏至  一百九十八五千五百四十九三  一百九十七八千四百九 秒三  十五九千三百二十七秒十五 损六十五  先五  小暑  二百十四三千六百八十三 十八  二百十三五百九十二太  十五八千一百三十六秒十五 损七十二  后五百四十九  大暑  二百三十六百二十九九  二百二十八二千七百七十八秒九  十五八千一百三十六秒十五 损七十七  后九百八十五  立秋  二百四十五六千三百八十六空  二百四十三四千九百六十四空  十五五千七百五十六秒十五 损八十三  后一千三百四十六  处暑  二百六十一七百一十二 十五  二百五十八七千二百四十九秒十五  十五四千三百二十八秒十五 损八十九  后一千六百一十一  白露  二百七十六三千六百一十二六  二百五十八七千一百四十九秒十五  十五四千三百二十八秒十五 损九十七  后一千七百八十  秋分  二百九十一五千八十三 二十一  二百八十九七千五百十八秒五十一  十五 益九十七  后一千八百三十一  寒露  三百六五千一百二十六十二  二百四三千七百四半  十五四十二 秒十五 益八十九  后一千七百八十六  霜降  二百二十一三千四百四十一三  三百一十九五千八百九十秒三  十四八千六百一十六秒三 益八十二  后一千六百二十一  立冬  三百三十六一千六百六十四十六  三百三十四八千七十五太  十四七千四百二十五秒十五 益七十五  后一千三百五十七  小雪  三百五十七千四百十九  三百五十三百九十九秒十五  十四六千二百三十六秒十五 益七十  后九百八十八  大雪  三百六十五二千四百四十五  三百六十五二千四百四十五  十四五千四十五 秒十五 益六十四  后五百五十 乾元二十四气日躔阴阳度
  阴阳分   阴阳度 损益率 阴阳差  冬至 阳分二千二百七十六卷 阳度空 益一百七十 阳差空  小寒 阳分一千七百八十四卷 阳初度二千二百七十六卷 益一百三十三卷 阳差一百七十  大寒 阳分一千三百四十四卷 阳一度一千一百二十 益一百一 阳差三百三  立春 阳分九百五十六 阳一度二千四百六十四卷 益七十一 阳差四百四  雨水 阳分五百八十一 阳二度四百八十 益四十三 阳差四百七十五卷  惊蛰 阳分二百九十三卷 阳二度一千六十一 益十四 阳差五百一十八卷  春分 阳分一百九十四卷 阳二度一千二百五十五卷 损十四 阳差五百三十二  清明 阳分五百八十一 阳二度一千六十一 损四十三 阳差五百一十八卷  谷雨 阳分九百五十六卷 阳二度四百八十 损七十一 阳差四百七十五卷  立夏 阳分一千三百四十四卷 阳一度二千四百六十四卷 损一百一 阳差四百四  小满 阳分一千七百八十四卷 阳一度一千一百二十 损一百三十三 阳差三百三  芒种 阳分二千二百七十六卷 阳初度二千二百七十六卷 损一百七十 阳差一百七十  夏至 阴分二千二百七十六卷 阴度空 益一百七十 阴差空  小暑 阴分一千七百八十四卷 阴度二千二百七十六卷 益一百三十三卷 阴差一百七十  大暑 阴分一千三百四十四卷 阴一度一千一百二十 益一百一 阴差三百三  立秋 阴分九百五十六 阴一度二千四百六十四卷 益七十一 阴差四百四  处暑 阴分五百八十一 阴二度四百八十 益四十三 阴差四百七十五卷  白露 阴分一百九十四卷 阴二度一千六十一 益十四 阴差五百一十八卷  秋分 阴分一百九十四卷 阴二度一千二百五十五卷 损十四 阴差五百二十一  寒露 阴分五百八十一 阴二度一千六十一 损四十三 阴差五百一十八卷  霜降 阴分九百五十六卷 阴二度四百八十 损七十一 阴差四百七十五卷  立冬 阴分一千三百四十四卷 阴一度二千四百六十四卷 损百一 阴差四百四  小雪 阴分一千七百八十四卷 阴一度一千一百二十 损一百三十三 阴差三百三  大雪 阴分二千二百七十六卷 阴初度二千二百七十六卷 损一百七十 阴差一百七 十 (应天、乾元二历,以常气求其阴阳差,故有二十四气立成。仪天以盈缩定分、四限直求二十四气阴阳差,乃更不制二十四气差法。)
求日躔损益盈缩度:(乾元谓之求每日阴阳差。仪天谓之求入盈缩分先后定数。)各置定日及分,以冬至常数相减,百收,通为分,自雨水后十六为法,自霜降后十五为法。除分为气中率,二相减,为合差;半之,加减率为初、末率。(后多者,减为初、加为末;后少者,加为初、减为末。)又法,以除合差,为日差;(后少者,日损初率;后多者,日益初率。)为每日日躔损益率;累积其数,为盈缩度分。(乾元各置气数,以一百二十乘之,以一千八百二十六除之,所得为平行率;相减,为合差;初、末并如应天。仪天以宗法乘盈缩积,以其限分除之,为限率分;倍之,为未限平率;日分乘之,亦以限分除之,为日差;半之,加减初、末限平率,在初者减初加末,在末者减末加初,为末定率;乃以日差累加减限初定率,初限以减、末限以加,为每日盈缩定分;各随其限盈加缩减其下先后数,为每日先后定数;冬至后积盈为先,在缩减之;夏至后,积缩为后,在盈减之。其进退率、升平积准此求之,即各得其限每日进退率、升平积也。)
求日躔先后定数:(乾元谓之求入气、求弦望气入、求日躔阴阳差。)各以朔、弦、望入气日及减本气定日及分秒通之,下以损益率展,以元法为分,损减益加次气下先后积为定数。(乾元以其月气节减经朔大、小余,即得入气日及分;又以弦策累加天正朔日入气大、小余,满气策去之,即得弦、望经朔入气日及分;以其日损益率乘入气日余分,所得,用损益其日阴阳差为定数。仪天法见上。又仪天有求四正节定日,去冬、夏二至盈缩之中,先后皆空,以常为定;其春、秋二分盈缩之极,以一百乘盈缩积,满宗法为日,先减后加,去命如前,各得定日。若求朔、弦、望盈缩限日,以天正闰日及余减缩末限日及分,余为天正十一月经朔加时入限日及余;以弦策累加之,即得弦、望及后朔初、末限日;各置入限日及余,以其日进退率乘之,如宗法而一,所得,以进退其日下升平积,即各为定数。)
赤道宿度
斗:二十六。
牛:八。
女:十二。
虚:十。(及分。)
危:十七。
室:十六。
壁:九。(二历同。)
北方七宿九十八度。虚分二千五百六十三,秒一十九。(乾元七千五百三十五、秒二十五。仪天二千五百八十八、秒九十九。)
奎:十六。
娄:十二。
胃:十四。
昴:十一。
毕:十七。
觜:一。
参:十。
西方七宿八十一度。(二历同。)
井:三十三。
鬼:三。
柳:十五。
星:七。
张:十八。
翌:十八。
轸:十七。
南方七宿一百一十一度。(二历同)
角:十二。
亢:九。
氐:十五。
房:五。
心:五。
尾:十八。
箕:十一。
东方七宿七十五度。(二历同。)
(又仪天云:‘前皆赤道度,自古以来,累依天仪测定,用为常准。赤道者,天中纮带,仪极攸凭,以格黄道也。)
求赤道变黄道度:(乾元谓之求黄道度。仪天谓之推黄道度。)准二至赤道日躔宿次。前后五度为限,初限十二,每限减半,终九限减尽。距二立之宿,减一度少强,又从尽起限,每限增半,九限终于十二。距二分之宿,皆乘限度,身外除一,余满百为度分,命曰黄赤道差。二至前后各九限,以差为减;二分前后各九限,以差为加。各加减赤道度为黄道度,有余分就近收为太、半、少之数。(乾元初率九,每限减一,末率一。仪天初数一百七,每限减一十,末率二十七,其余限数加减并同应天。)
黄道宿度
斗:二十三度半。
牛:七度半。(二历同。)
女:十一度太。(二历并十一度半。)
虚:十度少强。(二千五百六十三、秒十九。乾元无分。仪天六十三分,九十九秒。)
危:十七度少。(乾元同。仪天十七度太。)
室:十六度太。
壁:十度。(乾元九度太。仪天同。)
北方七宿九十七度二千五百六十三、秒十九。(乾元九十六度半、仪天九十七度半、六十三、秒九十九。)
奎:十七度半。(二历同。)
娄:一十二度太。(乾元十三度。仪天同。)
胃:十四度少。(二历并十四度太。)
昴:十一度。(二历同。)
毕:十六度半。(乾元同。仪天十六度少。)
觜:一度。
参:九度少。(二历并同。)
西方七宿八十二度少。(乾元八十三度。仪天八十二度半。)
井:三十度。
鬼:二度太。(二历并同。)
柳:十四度半。(乾元、仪天十四度少。)
星:七度。(乾元、仪天并六度太。)
张:十八度少。(乾元同。仪天十八度太。)
翼:十九度少。(乾元十九度。仪天同。)
轸:十八度太。(二历同。)
南方七宿一百一十度半。(乾元一百九度太。仪天同。)
角:十三度。
亢:九度半。(二历并同。)
氐:十二度少。(乾元、仪天并十五度半。)
房:五度。(二历同。)
心:五度。(乾元同。仪天四度太。)
尾:十七度少。(乾元同。仪天十七度。)
箕:十度(乾元十度太。仪天十度。)
东方七宿七十五度少。(乾元七十六度。仪天七十四度太。)
求赤道日度:(仪天谓之推日度。)以天总除元积,为总数;不尽,半而进位,又以一百收总数从之,以元法收为度,不满为分秒,命起赤道虚宿四度分。(乾元以轨率去岁积分,余以五因之,满轨率收为度,不满,退除为分,余同。仪天以干数去岁积分,宗法收为度,命起卢宿二度,余同应天。又以一象度及余秒累加之,满赤道宿度即去之,各得四正,即初日加时赤道日度也。)求黄道日度:置冬至赤道日躔宿度,以所入限数乘之,所得,身外除一,满百为度,不满为分,用减赤道日度,为冬至加时黄道日度及分。(乾元、仪天亦如其法。乾元即以八十四,仪天以一百一除为度,余同应天。)
求朔望常日月:(乾元谓之求黄道平朔日度。)置朔、望日躔先后定数,进一位,倍之,身外除之,以元法收为度分,先加后减朔望中日、月,为朔望中常日、月度分;用加冬至黄道之宿,命如前,即得朔望常日、月所在。(乾元置会周一万七千三百六十,以距十一月后来月数乘之,所得,减去朔余,加会余而半之,以二百九十四收为度,不尽,退除为分。仪天法在后。乾元又有求黄道加时朔日度,置平朔日,以日躔阳加阴减之,又以冬至黄道日度加而命之,即其朔加时黄道日度及分也。若求望日度者,以半朔策加之,即得望日度及分也。用阳度,即依本术。)
每日加时黄道日度:(乾元谓之每日行分。)以定朔、望日所在相减,余以距后日数除之,为平行分;二行分相减,为合差;半之,加减平行分,为初行分;(后平行多,减为初;后平行少,加为初。)以距后日数除合差,为日差;后少者损,后多者益,为每日行分;累加朔、望日,即得所求。(乾元同。仪天不立此法。又仪天有求次正定日加时黄道日度,置岁差,以限数乘之,退一位,满一百一为差秒及小分,再析之,乃以加一象度,所得,累加冬至黄道日,满黄道宿次去之,各得四正,即加时黄道日度也。若求四正定日夜半黄道日度,置其定日小余副之,以其日盈缩分乘之,满宗法而一,盈加缩减其副,乃以减其日加时,即为夜半黄道日度。又有求每日夜半日度,因四正初日夜半度,累加一策,以其日盈缩分盈加缩减,满黄道宿次去之,即得每日夜半日度。又有求定朔、弦、望加时日度,置定朔、望小余副之,以其日盈缩分乘之,以宗法收之为分,盈加缩减其副,以加其日夜半度,各得其时加日躔所次。如朔、望有进退者,此术不用。)
已绑定手机
 楼主| 延章 发表于 2012-6-18 11:03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feature">宋史  卷六十九‧志第二十二  律历二 应天 乾元 仪天历
步月离入先后历(乾元谓之月离。仪天谓之步月离。)
离总:五万五千一百二十、秒一千二百四十二。(乾元转分一万六千二百、秒一千二百四。仪天历终分二十七万八千三百一、秒一百六十五。)
转日:二十七、五千五百四十六、秒六千二百一十。(乾元转历二十七、一千六百三十、秒六千二十。仪天历周二十七、五千六百一、秒一百六十五。)
历中日:一十三、七千七百七十四、秒三千一百五。(乾元不立此法。仪天历中十三日、七千八百五十、秒五千八十二半。仪天有象限六日、八千九百七十五、秒二千五百四十一少。)
朔差日:一、九千七百六十二、秒三千七百九十。(乾元转差一、三千八百六十九、秒三千九百八十。仪天会差日一、九千八百五十七、秒九千八百三十五。)
仪天又有象差日空、四千九百八十、秒四千九百五十八太;望一百八十二度六千三百四十四、秒四千九百五十。
度母:一万一百。秒法:一万。(二历同。)
求天正十一月朔入先后历:(乾元谓之求月离入历,求弦、望入历。仪天谓之推天正经朔入历。)以通余减元积,余以离总去之为总数;不尽者,半而进位,以元法收为日,不满为分。如历中日以下为入先历;以上者去之,为入后历。命日,算外,即得天正十一月朔入先后历日分。累加七日、三千八百二十七分、秒六,盈历中日及分秒去之,各得次朔、望入先后历日分。(乾元以朔余减岁积分,以转分去之,余以五因之,满元率收之为度;以弦策加之,即弦、望所入。以转差加之,得后朔历;累加之,即得弦、望入历及分。仪天以闰余减岁积分,余以历终分去之,不满,以宗法除之为日;在象限以下为初限,以上去之,余为末限,各为入迟疾历初、末限。)
  后乾元谓之入转 离分乾元谓之离度 积度乾元谓之离差 损益率乾元同 先后积乾元谓之阴阳差  先一日 一千二百一十 乾元十二度六分 初度 乾元三百五十五卷 损十二 乾元益二百八十七 后空 乾元阳差空  先二日 一千二百二十七 乾元十二度二十二 十二度一十 乾元三百六十一 损一百三十六 乾元益二百五十 先九百八十八 乾元阳差二百八十七  先三日 一千二百四十五 乾元十二度三十九 二十四度三十七 乾元三百六十四 损二百八十八 乾元益二百一十三 先一千八百五十二 乾元阳差五百三十七   先四日 一千二百六十二 乾元十二度五十六 二十六度八十二 乾元三百六十九 损四百三十九 乾元益一百七十三 先二千五百七十四  乾元阳差七百五十   先五日 一千二百八十一 乾元十二度七十七 四十九度四十四 乾元三百七十五 损五百九十九 乾元益一百三十四 先三千一百三十五 乾元阳差九百二十三   先六日 一千三百一 乾元十二度九十六 六十二度二十五 乾元三百八十一 损七百六十 乾元益九十三 先三千一百二十六 乾元阳差一千五十七          先七日 一千三百二十一 乾元十二度十七 七十五度二十六 乾元三百八十七 初损九百三十七 末益九百九十二 乾元初益四十六  末损六 先三千七百七十六 乾元阳差一千一百五十  先八日 一千三百四十五 乾元十三度四十 八十八度四十七 乾元三百九十四 益九百 乾元损六十二 先三千八百三十一 乾元阳差一千一百九十  先九日  一千三百六十九 乾元十三度六十六 一百一度九十二 乾元四百一 益七百三十三 乾元损一百二 先三千七百三十二 乾元阳差一千一百二十八  先十日 一千三百九十 乾元十三度八十一 一百一十五度六十一 乾元四百十七 益五百六十五 乾元损一百四十一 先三千四百六十五 乾元阳差一千二十六  先十一日 一千四百一十五 乾元十四度三 一百一十九度五十 乾元四百一十三 益三百九十四 乾元损一百九十三 先三千三百 乾元阳差八百八十五  先十二日 一千四百三十五 乾元十四度二十 一百四十三度六十六 乾元四百一十七 益二百三十五 乾元损百二十一 先二千四百二十四 乾元阳差七十二  先十三日 一千四百五十六 乾元十四度三十五 一百五十八度一 乾元四百一十七 益一百一十 乾元损一百五十六 先一千六百五十九 乾元阳差四百八十一  先十四日 一千四百七十 乾元十四度五十九 一百七十二度 乾元四百二十七 初益三百三十一 末损七百八十一 乾元初损二百二十五  末益六十三 先七百六十九 乾元阳差二百二十五  后一日 乾元十五日 一千四百七十 乾元十四度六十四 一百八十七度二十七 乾元四百三十 损十二 乾元益二百八十 初先空 末后空 乾元阴差六十三  后二日 乾元十六日 一千四百五十三 乾元十四度四十五 二百一度九十七 乾元四百二十五 损一百三十六 乾元益二百四十二 后九百八十八 乾元阴差二百四十三  后三日 乾元十七日 一千一百三十二 乾元十四度三十 二百十六度五十 乾元四百二十 损二百八十八 乾元益二百五 后一千八百五十二 乾元阴差五百八十五  后四日 乾元十八日 一千四百六 乾元十四度一十 二百三十度八十二 乾元四百一十五 损四百四十八 乾元益一百六十五 后二千五百六十四 乾元阴差七百五十  后五日 乾元十九日 一千三百八十 乾元十三度九十一 二百四十四度八十八 乾元四百一十 损六百八 乾元益百一百四十六 后三千一百一十六 乾元阴差九百九十五  后六日 乾元二十日 一千三百五十八 乾元十三度七十四 二百五十八度六十八 乾元四百四 损七百六十八 乾元八十四 后三千五百八 乾元阴差一千八十一  后七日 乾元二十一日 一千三百三十七 乾元十三度五十一 二百七十二度二十六 乾元三百九十七 初损九百三十七 末益九百九十二 乾元初益三十五  末损十七 后三千七百四十 乾元阴差一千一百六十五  后八日 乾元二十二日 一千三百二十五 乾元十三度二十八 二百八十五度六十三 乾元三百九十 益九百 乾元损七十一 后三千七百九十五 乾元阴差一千一百八十三  后九日 乾元二十三日 一千二百九十四 乾元十三度七 二百九十八度七十八 乾元三百八十四 益七百三十二 乾元损一百一十二 后三千六百九十七 乾元阴差一千一百一十二  后十日 乾元二十四日 一千二百七十四 乾元十二度八十九 三百二十一度七十二 乾元三百七十八 益五百六十四 乾元损一百五十 后三千四百二十九 乾元阴差一千  后十一日 乾元二十五日 一千二百五十六 乾元十二度十七 三百二十四度四十六 乾元三百七十二 益四百四 乾元损一百九十一 后二千九百九十二 乾元阴差八百四十三  后十二日 乾元二十六日 一千二百四十 乾元十二度五十二 三百二十七度二 乾元三百六十七 益二百五十二 乾元损二百二十九 后二千三百九十七 乾元阴差六百五十七  后十三日 乾元二十七日 一千二百二十五 乾元十二度三十五 三百四十九度四十二 乾元三百六十三 益一百二十 乾元损二百六十六 后一千六百四十九 乾元阴差四百二十八  后十四日 乾元二十八日 一千二百一十 乾元十二度一十七 三百六十一度六十五 乾元三百五十八 初益二百三十一 末损七百八十一 乾元损一百六十一 后七百六十九 乾元阴差一百六十 一 七日:初数八千八百八十八,(乾元初二千六百一十二。)末数一千一百一十四。(末三百二十八。)
十四日:初数七千七百七十四,(乾元初二千二百八十五,)末数二千二百二十八。(末六百五十五。乾元又有二十一日:初一千九百五十八,末九百八十二;二十八日:初一千六百三十二,末一千三百九。)
又仪天法
  迟疾限日 历衰 历定分 历定度 历积度 损益率 升平积  疾初初日 疾十五 一千二百一十五卷  十二度三分 初度  益一千八十六卷  昇初  一日  疾十九 一千二百三十  十二度十八分  十二度三分  益九百一十六  昇一千八十六  二日  疾二十二 一千二百四十九  十二度三十七  二十四度二十二  益七百四十六  昇二千二  三日  疾二十二 一千二百七十一  十二度五十九  三十六度五十八  益五百七十六  昇二千七百四十八卷  四日  疾二十二 一千二百九十三卷  十二度八十一  四十九度一十六  益四百六  昇三千三百二十四卷  五日  疾二十三 一千三百一十五卷  十二度二分  六十一度九十七  益二百三十六卷  昇三千七百三十  六日  疾二十四 一千三百三十八卷  十二度七十二  七十四度九十九  益六十五  昇三千九百六十六卷  疾末初日  疾二十三 一千三百六十二  十三度四十九  八十八度二十三  损八十六  昇四千三十一  一日  疾二十二 一千三百八十三卷  十三度七十二  一百一度七十二  损三百五十六卷  昇三千九百四十六卷  二日  疾二十二 一千四百七卷  十三度九十四  一百一十五度四十三  损四百六  昇二千七百一十  三日  疾二十二 一千四百二十九  十四度一十五  一百二十九度五十六  损五百七十六  昇三千三百四  四日  疾十九 一千四百五十一  十四度三十七  一百四十三度五十一  损七百四十六  昇二千七百二十八卷  五日  疾十五 一千四百七十  十四度五十六  一百五十七度八十八  损七百二十六  昇一千九百八十二  六日  疾空 一千四百八十五卷  十四度七十一  一百七十二度四十三  损一千二百  昇一千六十六  迟初初日  迟十五 一千四百八十五卷  十四度七十一  一百八十七度一十三  益一千八十六  平初  一日  迟十九 一千四百七十  十四度五十六  二百一度八十四  益九百一十六  平一千八十六  二日  迟二十三 一千四百五十一  十四度三十七  二百一十六度三十九  益七百四十六  平二千二  三日  迟二十二 一千四百二十九  十四度十五  二百三十度七十六  益五百七十六  平二千七百四十八卷  四日  迟二十二 一千四百七卷  十三度九十四  二百四十四度九十一  益四百六  平三千三百一十四卷  五日  迟二十三 一千三百八十五卷  十三度七十二  二百五十八度八十四  益三百三十六  平三千七百三十  六日  迟二十四 一千三百六十二  十三度四十九  二百七十二度五十五  益七十五  平三千九百六十四卷  迟末初日  迟二十三 一千三百三十八卷  十三度二十五  二百八十六度三  损八十六  平四千三十一  一日  迟二十二 一千三百一十五卷  十三度二  二百九十九度二十八  损二百三十六  平三千九百四十六卷  二日  迟二十二 一千二百九十三卷  十二度八十一  三百一十二度三十  损四百六  平三千七百一十  三日  迟二十二 一千二百七十一  十二度一十  三百二十五度一十  损五百七十六  平三千三百四  四日  迟十九 一千二百四十九  十二度三十七  三百三十七度六十九  损七百四十六  平二千七百二十八卷  五日  迟十五 一千二百三十  十二度一十八  三百五十度五  损九百一十六  平一千九百八十二  六日  迟空 一千二百一十五卷  十二度三  三百六十二度二十三  损一千二  平一千六十 六 月离先后度数:(乾元谓之月离阴阳差。仪天谓之求朔弦望升平定数。)以月朔、弦、望入历先后分通减元法,余进位,下以其日损益率展之,以元法收为分,所得,损益次日下先后积为定数。其七日、十四日,如初数以下者,返减之,以上者去之,余,返减末数,皆进位,下以损益率展之,各满末数为分,损益次日下先后积为定数。(乾元置入历分,以其日损益率乘之,元率收为分,损益其下阴阳差为定数。四七术,如初数已下者,以初率乘之,如初数而一,以损益阴阳差为定数;若初数以上者,以初数减之,余乘末率,末数除之,用减初率,余加阴阳差,各为定数。)
朔弦望定日:以日躔、月离先后定数,先加后减朔、弦、望中日,为定日。(二历法同。)
推定朔弦望日辰七直:以天正所盈之日加定积,(视朔、弦、望中日,如入大、小雪气,即加去年天正所盈之日分;若入冬至气者,即加今年天正所盈之日分。)日满七十六去之,不满者,命从金星甲子,算外,即得定朔、弦、望日辰星直也。视朔干名与后朔同者大,不同者小,其月无中气者为闰。又视朔所入辰分皆与二分相减,余二收,用减八分之六,其朔定小余如此;以上者进一日;朔或有交正见者,其朔不进。定望小余在日出分以下者,退一日,若有亏初在辰分以下亦如之。(二历法同。)
(仪天又有求朔弦望加时月度,置弦、望加时日度,其合朔加时月与太阳同度,其日、度便为月离所次;余加弦、望象度及余秒,满黄道宿次去之,即定朔、弦、望加时日、度也。)
九道宿度:(乾元、仪天皆谓之月行九道。)凡合朔所交,冬在阴历,夏在阳历,月行青道;(冬至、夏至后,青道半交在春分之宿,出黄道东;立夏、立冬后,青道半交在立春之宿,出黄道东南:至所冲之宿亦如之。)冬在阳历,夏在阴历,月行白道;(冬至、夏至后,白道半交在秋分之宿,出黄道西;立冬、立夏后,白道半交在立秋之宿,出黄道西北:至所冲之宿亦如之。)春在阳历,秋在阴历,月行朱道;(春分、秋分后,朱道半交在夏至之宿,出黄道南;立春、立秋后,朱道半交在立夏之宿,出黄道西南:至所冲之宿亦如之。)春在阴历,秋在阳历,月行黑道。(春分、秋分后,黑道半交在冬至之宿,出黄道北;立春、立秋后,黑道半交在立冬之宿,出黄道东北:至所冲之宿亦如之。)四序月离为八节,九道斜正不同,所入七十二候,皆与黄道相会。各距交初黄道宿度,每五度为限。初限十二,每限减半,终九限又减尽,距二立之宿减一度少强,却从减尽起,每限减半,九限终十二而至半交,乃去黄道六度;又自十二,每限减半,终九限又减一度少强,更从减尽起,每限增半,九限终十二,复与日轨相会。交初、交中、半交,各以限数,遇半倍使,乘限度为汎差。其交中前后各九限,以距二至之宿前后候数乘之,半交前后各九限,各至二分之宿前后候数乘之,皆满百而一为黄道差。在冬至之宿后,交初前后各九限为减,交中前后各九限为加;夏至之宿后,交初前后各九限为加,交中前后各九限为减。大凡月交后为出黄道外,交中后为入黄道内。半交前后各九限,在春分之宿后出黄道外,秋分之宿后入黄道内,皆以差为加;在春分之宿后入黄道内,秋分之宿后出黄道外,皆以差为减。倍汎差,退一位,(遇减,身外除三;遇加,身外除一。)又以黄道差减,为赤道差。交初、交中前后各九限,以差加;半交前后各九限,皆以差减。以黄赤道差减黄道宿度为九道宿度,有余分就近收为太、半、少之数。(乾元初数九,每限减一,终于一,限数并同,即八十四除之。仪天初数一百一十七,每限减一十,终于二十七,以一百一除。二历皆不身外为法。初中正交、春秋二分、冬夏二至前后各九限,加减并同应天。又仪天即除法是九十乘黄道汎差,一百一收为度,乃得月与黄、赤道定差。以上入交定月出入各六度相较之差,黄道随其日行所向,斜正各异,余皆同应天。仪天有求定朔望加时入迟疾历初末限,置经朔、望入迟疾初末限日及余秒,如求定朔、弦、望法入之,即各得所求。又求初中正交入历,置其朔、望加时入迟疾历初末限日及余秒,视其日月行入阴阳历日及余秒,如近前交者即加,近后交者即返减交中日余,乃如之,各得初、中、正交入迟疾历初末限日及余秒也。其加减满或不足,即进退象限及余秒,各得所求。又求朔望加时及初、中、正交入迟疾限日入历积度,各置小余,以其日历定分乘之,宗法收之为分,一百一除之为度,以加其日下历积度,各得所求。又乾元、仪天有求正交黄道月度,乾元元率通定交度及分,以一百二十七乘之,满九十五而一,进一等,复收为入交度,用减其朔加时日度,即朔前月离正交黄道宿度。仪天置朔、望及正交历积度,以少减多,余为月行去交度及分;乃视其朔望在交前者加、交后者减朔望加时黄道月度,为初、中、正交黄道月度也。)
九道交初月度:(乾元谓之月离入交九道正交月度、九道朔度。仪天谓之求月离正交九道宿度。)置月离交初黄道宿度,各以所入限数乘之,(遇半倍使。)如百而一,为汎差;用求黄赤二道差,依前法加减之,即月离交初九道宿度。(乾元以日躔阴阳差阳加阴减,为朔、望常分;又以所入限率乘,正交黄道宿度相从之,以求黄赤二道差,如前加减,为月离正交九道宿度;以入交定度加而命之,即朔月离宿度。仪天置正交月离黄道,以距度下月九道差,宗法乘之,以距度所入限数乘度,余从之,为总差;半而退位,一百一收之,又计冬、夏二至以求度数乘,满九十而一为度差,依前法加减,为正交月离九道。)
求九道朔月度:百约月离先后定数,后加先减四十二,用减中盈而从朔日,迺加交初九道宿次,即得所求。(乾元置九道正交之度及分,以入交定度加之,命以九道宿次,即其朔加时月离宿度及分也。仪天法见下。乾元又有定交度,置月离阴阳定数,以七十一乘之,满九百一除之为分,用阴减阳加常分为度及分。)
求九道望月度:(仪天谓之求定朔、望加时日月度。)以象积加朔九道月度,命以其道,即得所求。(乾元置朔、望加时日相距之度,以天中度及分加之,为加时象积;用加九道朔月度,命以其道宿次去之,即望日月度及分也。自望推朔亦如之。仪天求定朔望加时九道日度,以其朔、望去交度,交前者减之,交后者加之,满九道宿度去之,即定朔、望加时九道日度也。求定朔望加时九道月度,置其日加时九道日度,其合朔者非正交,即日在黄道、月在九道各入宿度,多少不同,考其去极,若应绳准。故云月与太阳同度也。如求黄道月度法,盈九道宿次去之,各得其日加时九道宿度,自此以后,皆如求黄道月度法入之,依九道宿度行之,各得所求也。)
求晨昏月:(乾元谓之月离晨昏度。仪天谓之求晨昏月度。)置后历七日下离分,与其日离分相比较,取多者乘朔、望定分,取少者乘晨昏分,皆满元法为分,百除为度分,仍相减之,(朔、望度多者为后,少者为前。)各得晨昏前后度分;前加后减朔、望九道月度为晨昏月。(乾元置其月离差,在三百九十三以上者,用乘朔、望定分,以下者,只用三百九十三乘,为加时分;元率除之,进一位,二百九十四收为度;又以离差乘晨昏分,亦如前收之为度,与加时度相减之,加时度多为后、少为前,即得晨昏前后度及分,加减如应天。仪天以晨昏分减定朔、弦、望小余为后,不足者,返减之为前,以乘入历定分,宗法除之,一百一约之为度,乃以前加后减加时月度为晨昏月度。)
晨昏象积:(仪天谓之求晨昏程积度。)置加时象积,以前象前后度前减后加,又以后象前后度前加后减,即得所求。(乾元法同。仪天以所求朔、弦、望加时日度减后朔、弦、望加时日度,余加弦、望度及余,为加时程积;以所求前后分返其加减,又以后朔、弦、望前后度分依其加减,各为晨昏程积度及余也。)
求每日晨昏月:(仪天谓之求每日入历定度。)累计距后像离分,百除为度分,用减晨昏象积为加,不足,返减,以距后象日数除之,为日差;用加减每日离分,百除为度分,累加晨昏月,命以九道宿次,即得所求。(乾元法同。仪天从所求日累计距后历每日历度及分,以减程积为进,不足,返减之,余为退,以距后朔、弦、望日数均之,进加退减每日历定度及分,各为每日历定度及分也。)
步晷漏
   二十四气午中晷景
乾元同
去极度
黄道乾元谓之距中度
晨分乾元同
  冬至一丈二尺七寸一分
乾元同
一百一十五
二十乾元八十二
二十二 二千七百四十八
乾元八百八
  小寒一丈二尺三寸一分
乾元一丈一尺三寸
一百一十四
五十八乾元八十二
五十九 二千七百三十五
乾元八百二
  大寒一丈一尺二寸一分
乾元同
一百一十二乾元
三十二乾元八十四
八十四 二千六百八十八
乾元七百八十六
  立春九尺七寸一分
乾元九尺七寸三分
一百八
六十七乾元八十七
九十四 二千六百一十二
乾元七百六十一
  雨水八尺二寸一分
乾元同
一百三
八十一乾元九十一
六十七 二千五百八
乾元七百三十二
  惊蛰六尺七寸四分
乾元六尺七寸三分
九十七
九十三 乾元九十六
一十四 二千三百八十八
乾元六百九十九         
  春分五尺四寸三分
乾元同
九十一
三十一乾元一百度二十四
二千三百五十
乾元六百六十六
清明四尺三寸一分
乾元同
八十四
七十七乾元一百五
二十四 二千二百一十二
乾元六百二十四
  谷雨三尺三寸一分
乾元三尺三寸
七十八
七十九乾元一百九
五十六 一千九百九十二
乾元五百八十九
  立夏二尺五寸三分
乾元二尺五寸
七十三
九十二乾元一百一十三
二十九 一千八百八十八
乾元五百五十八
  小满一尺九寸六分
乾元一尺九寸三分
七十度
二十七 乾元一百一十六
一十五 一千八百一十二
乾元五百三十四
  芒种一尺六寸
乾元同
六十八
二乾元一百一十八
       一十四 一千七百六十五
乾元五百十九
  夏至一尺四寸八分
乾元一尺四寸七分
六十七
三十九乾元一百一十八
       五十八 一千七百五十二
乾元五百一十五
  小暑一尺六寸
乾元同
六十八
二乾元一百一十八
       一十四 一千七百六十五
乾元五百十九
  大暑一尺九寸二分
乾元一尺九寸五分
七十度
二十七乾元一百一十六
     一十五 一千八百一十二
乾元五百三十四
   立秋二尺五寸三分
乾元同
七十三
九十二乾元一百一十三
     三十 一千八百八十八
乾元五百五十八
处暑三尺三寸一分
乾元三尺三寸
七十八
七十九乾元一百九
     五十六 一千九百九十二
乾元五百八十五
  白露四尺三寸一分
乾元同
八十四
七十七乾元一百五十
     六 九 二千一百一十二
乾元六百二十四
  秋分五尺四寸三分
乾元同
九十一
三十一乾元一百度
     二十四 二千二百五十
乾元六百六十六
  寒露六尺七寸四分
乾元六尺七寸三分
九十七
九十一乾元九十六
     十六 二千三百八十八
乾元六百九十九
  霜降八尺二寸一分
乾元同
一百三
八十二乾元九十一
     六十九 二千五百八
乾元六百三十
  立冬九尺七寸一分
乾元九尺七寸三分
一百八
六十七乾元八十七
     九十五 二千六百一十二
乾元七百六十二
  小雪一丈一尺二寸一分
乾元同
一百一十二
三十二乾元八十四
     八十四 二千六百八十八
乾元七百八十六
  大雪一丈二尺三寸一分
乾元同
一百一十四
五十八乾元八十一
     五十九 二千七百三十五
乾元八百三。仪天不置六成法
求每日晷景去极度晨分:(乾元谓之晷景距中度晨分。仪天别立法,具后。)各以气数相减为分,自雨水后法十六,霜降后法十五,除分为中率,二率相减,为合差;半之,加减中率为初、末率。(前多者,加为初、减为末;前少者,减为初、加为末。)又以元法除合差,为日差;(后多者累益初率,后少者累减初率。)为每日损益率;以其数累积之,各得诸气初数也。(乾元法同。)
求昏分:以晨分减元法为昏分。(乾元谓之元率,仪天谓之宗法。)
求每日距中度:(乾元同。仪天谓之求每日距子度。)以百乘晨分,如二千七百三十八为度,不尽,退除为距子度,用减半周天度,余为距中星度分;倍距子度分,五等除,为每更度分。(乾元百约晨分,进一位,以三千六百五十三乘,如元率收为度,余同应天。仪天置晷漏母,五因,进一位,以一千三百八十二、小分五十五、微分三十五除为度,不尽,以一千三百六十八、小分八十六退除,皆为距子度,余同应天。)
求每日昏明中星:(乾元谓之昏晓率星。)置其日赤道日躔宿次,以距南度分加而命之,即其日昏中星;以距子度分加之,为夜半中星;又加之,为晓中星。(二历法同。)
求五更中星:置昏中星为初更中星;以每更度分加之,得二更初中星;又加之,得三更初中星;累加之,各得五更初中星所临。(二历法同。)
求日出入时刻:(乾元谓之求昼夜出入辰刻。仪天谓之求日出入晨刻及分。)以二百五十加晨减昏为出入分,以八百三十三半除为时,不满,百除为刻分,命如前,即得所求。(乾元以七十三半加晨减昏为出入分,各以辰法除之。为辰数;不尽,以五因之,满刻法为刻,命辰数起子正,算外,即日出入辰刻也。仪天置其日晷漏母,以加昏明,余以三因,满辰法除为辰数,余以刻法除为刻,不满为分,辰数命子正,算外,即日出辰刻及分。乃置日出辰刻及分,以加昼刻及分,满辰法及分除为辰数,不满,为入时之刻及分。乃置其辰数,命子正,算外,即得日入辰刻及分。)
昼夜分:(乾元谓之昼夜刻。仪天谓之求每日夜半定漏、求每日昼夜刻。)倍日出分,为夜分;减元法,为昼分;百约,为尽夜分。(乾元置日入分,以日出分减之为昼分,以减元率为夜分,以五因之,以刻法除为昼夜刻分。仪天先求夜半定漏,置其日晷漏母,以刻法除之为刻,不满,三因为分,为夜半定漏及分。置夜半定漏刻及分,倍之,其分满刻法为刻,不满为分,即得夜刻及分。以夜刻减一百刻,余者为昼刻及分,减昼五刻,加夜刻,为日出没刻之数。)
更筹:(乾元谓之更点差分。)倍晨分,以五收,为更差;又五收,为筹差。(乾元法同。仪天不立此法。)
步晷漏
冬至后初夏至后次象:八十八日、小余八千八百九十九半,约余八千八百一十一分。夏至后初冬至后次象:九十三日、小余七千四百八十五半,约余七千四百一十二分。前限:一百八十八十一日、小余六千二百八十五,约余六千二百二十太。辰法:八百四十一分三分之二。刻法:一百一分。辰:八刻三十三分三分之二。昏明:二百五十二分半。
冬至后上限五十九日,下限一百二十三日、小余六千二百八十五,约余六千二百二十二太。
中晷:一丈二尺七寸一分半。冬至后上差、夏至后下差:二千一百三十分。昇法:一十五万六千四百二十八分。冬至后下差、夏至后上差:四千八百一十二分。平法:一十七万四千三分。夏至后上限同冬至后下限,夏至后下限同冬至后上限。中晷:一尺四寸七分、小分八十四。
仪天求每日阳城晷景常数:置入冬、夏二至后求日数及分,以所入象日数下盈缩分盈减缩加之为其日定积,又以减其象小余,为夜半定积及分;以隔位除一,用若夜半定积及分在二至上限以下者,为入上限之数;以上者,以返减前限日及约余,为入下限日及分。若冬至后上限、夏至后下限,以十四乘之,所得,以减上下限差分,为定差法;以所入上下限日数再乘之,所得,满一百万为尺,不满为寸及分,以减冬至晷影,余为其日中晷景常数也。若夏至后上限、冬至后下限,以三十五乘之,以上下差分为定法;以入上下限日数再乘之,退一等,满一百万为尺,不满尺为寸及分,用加夏至晷景,即得其日中晷景常数。
仪天求晷景每日损益差:以其日晷景与次日晷景相减,其日景长于次日晷影为损,短于次日晷景为益。
仪天求阳城中晷景定数:置五千分,以其日晷景定数损益差乘之,所得,以万约之为分,冬至后用减,夏至后用加;冬至一日有减无加,夏至一日有加无减。
仪天求晷漏损益度入前后限数:置入冬至后来日数,在前限以下者为损;以上者,减去前限,余为入后限日数者为益。若算立成,自冬至后一日,日加满初象,即加象下约余,为一象之数。
仪天求每日晷漏损益数:置入前后限损益日数及分,如初象以下为在上限;以上者,返减前限,余为下限;皆自相乘之,其分半以下乘,半以上收之;以一百通日,内其分,乃乘之;所得,在冬至后初象、夏至后次象,以昇法除之;若冬至后次象、夏至后初象,以平法除之;皆为分,不满,退除为小分;所得,置于上位,又别置五百五分于下,以上减下,以下乘上;用在升法者,以二千八百五十除之;用在平法者,以五千五百五十二除之;皆为分,不满,退除为小分;所得,以加上位,为其日损益数。
仪天求每日黄道去极度及赤道内外度分:若春分后置损益差,以五十乘之,以一千五十二除之为度,不满,以一千四十二除之为分,以加六十七度三千八百四十五。若秋分后,置损益差,以五十乘之,以一千六十除之为度,不满,以一千五十退除为分,以减一百一十五度二千二百二十二分,即得黄道去极度。置去极度分,与九十一度三千八百四十五相减,余者为赤道内外度分。若黄道去极度分在九十一度三千八百四十五以下者为内,若在以上者为外度及分。
仪天求每日晷漏母:各以其日损益差,自春分初日以后加一千七百六十八,自秋分初日以后减二千七百七十七,各得其日晷漏母,又曰晨分。
仪天求每日昏分及距午分:置日元分,以其日晷漏母减之,余者为昏分;又以其日晷漏母减五千五十分,余者为其日距午分。
月离九道交会乾元谓之交会,仪天谓之步交会。交总:七十一万七千八百一、秒八十二。正交:三百六十三度、八千二百八十三、秒七。半交:一百八十一度、九千一百四十二、秒五十三半。少交:九十度、九千五百二十一、秒二十六太。平朔:一度、四千六百三十二。平望:空、七千三百一十六。朔差:二度、八千八百四十一。望差:二度、一千五百二十五。初准:一万六千六百四十一。中准:一万八千一百九十一。末准:一千五百五十。
乾元交会交率:一万六千、秒七千八百九十一。交策:二十七、余六百二十三、秒九千四百五十五。朔准:二、九百三十六、秒五百四十五。望准:十四、二千二百五十。初限:三万六千五百九十四。中限:四万二。末限:三千四百八。
仪天步交会交终分:二十七万四千八百四十三、秒二千二百七十九。交终日:二十七、余二千一百四十三、秒二千二百七十九。交中日:一十三、余六千一百二十一、秒六千一百二十一。交朔日:二、余三千二百一十五、秒七千七百二十一。交望日:一十四、余七千七百二十九、秒五千。前限日:一十二、余四千五百一十三、秒七千二百七十九。后限日:一、余一千六百七、秒八千八百六十半。交差:四十五。交数:五百七十二。秒母:一万。阴限:七千二百八十六。交日:空、小余六千一百四十六、秒三百七十三。阳限:三千一百七十四。月食既限:二千五百八十二。月食分法:九百一十二半。
中盈度:(乾元谓之求平交朔日。仪天谓之求天正朔入交。)以通余减元积,七十五展之,以四百六十七除为分,满交总去之,为总数;不尽,半而进位,倍总数,百收为分,用减之,余以元法收为度,不满为分,命曰中盈度及分。(乾元置朔分,以交率去之,余以五因之,满元率收为日,即得平交朔日及分;次朔、望,以朔、望准加之,即得所求。仪天置天正朔积分,以交终分去之,满宗法为日,即得所求。)
求次朔望中盈:(仪天谓之求次朔入交。)各置天正经朔中盈度分,视十一月望,十二月朔、望中日,如二十九日五千三百七以下者,即加朔、望差度分秒,余月即加平朔、望度分秒,即得所求。(乾元法见上。仪天置天正朔入交汎日余秒,如交朔及交望余秒皆满交终日及余秒即去之,各得朔、望入交汎日及余秒。)
月离朔交初度分:(乾元谓之求朔望交分。仪天谓之求入交常日。)置其朔中盈度分,(常与其朔常日度分合之,如正交以下者减半法,以上者倍而加之。)加减讫为定,用减天正加时黄道宿度分,余命起天正之宿初算,即得所求。(乾元置平交朔、望日及分,以元率通之,以日躔阴阳差阳加阴减,为朔、望交分。仪天以其日入盈朔限升平定数,昇加平减入交汎日,即为其朔、望入交常日也。仪天又有求朔、望入定交日,置其日入迟疾限升平定数,以交差乘之,如交数而一,昇加平减入交常日,即为入定交日。)
月入阴阳历:(乾元谓之求朔望阴阳定分,仪天谓之求月行阴阳历。)以月离先后定数,先加后减朔、望中盈,用加朔、望常日月分,(分即百除,度即百通。)如中准以下者为月出黄道外;以上者去之,余为月入黄道内。(乾元以一百四十二乘阴阳差,一千八百二除,阳加阴减朔、望交分,为度定分;中限以上为阳,以下为阴。仪天视入交定日及余秒,在交中日以下为阳,以上者去之,余为月入阴历。)
求食甚定余:置朔定分,如半法以下者返减半法,余为午前分;前以上者减去半法,余为午后分;以乘三百,如半昼分而一,为差;(午后加之,午前半而减之。)加减定朔分,为食定余。以差皆加午前、后分,为距中分。其望定分,便为食定余。(乾元以半昼刻约刻法为时差,乃视定朔小余,在半法以下为用减半法为午前分;以上者去之,为午后分;以时差乘,五因之,如刻法而一,午前减,午后加,又皆加午前、后分,为距日分;刻法而一,为距午刻分。月只以定朔小余为食定余。仪天置月行去交黄赤道差,视月道差,如黄赤道交者,依其加减;不如黄赤道交者,返其加减;定朔、望小余为食甚余,亦返其加减去交定分。其日食,则又以其日昼刻,其三百五十四为时差,乃视食甚余,如半法以下,返减半法,余为初率;半法以上者,半法去之,余为末率;满一百一收之,为初率;以减末率,倍之,以加食甚余,为食定余;亦加减初、末率,为距午退分;置之,皆如求发敛加时术入之,即日、月食甚辰刻及分也。)
入食限:置黄道内、外分,如初准已上、末准已下为入食限。望入食限则月食,朔入食限则日食。月在黄道内则日食,在外则不食,望则无问内、外皆食。末准已下为交后分;初准以上者,返减中准,为交前分。(乾元置阴阳定分,在初限以上、末限以下,为入食限,余同应天。仪天置朔、望入交月行阴阳历日及余秒,如前限以上、后限以下者,为入食限。望入食限则月食,朔入食限、月入阴历则日食。如后限以下为交后限,以上以减交中日及余秒为交前限,各得所求。)
入盈缩历:(乾元、仪天不立此法。)置朔定积,如一百八十二日、六千二百二十三以下为入盈日分;以上者去之,余为入缩日分。
黄道差:(乾元谓之求晷差。仪天谓之求黄道食差。)置其朔入历盈、缩日及分,如四十五日以上、一百三十七日以下,皆以一千五百乘,为汎差;如四十五日以下,返减之,余为初限日,一百三十七日以上者减去之,余为末限日及分,以六十七乘,半之,用减汎差,以乘距午分,以元法收为黄道定分;入盈,以定分午前内减外加、午后内加外减;入缩,以定分午前内加外减,午后内减外加。(乾元置入气日,以距冬至之气,以十五乘之,以所入气日通之,以一百八十二日以下为入阳历,以上者去之,为入阴历。置入历分,在四十五日以下,以三十七乘,五除,退一等,为汎差;在四十五日以上、一百三十七日以下,只用三十三、秒三十为汎差;一百三十七以上者去之,余以三十七乘,五除,退一位,用减三十三、秒三十,为汎差;皆以距午分乘为晷差。仪天二至后日益差至立春、立秋,得一百一十三、小分六十二半,立夏、立冬后每日损,以宗法乘之;冬至、立冬后三气用四十四万二千三百八十四,夏至、立夏后各三气用二十七万九千八百五十八除,为食差;以食甚距午正刻乘其日食差,为定差;冬至后,甚在午正东,阴减阳加;甚在午正西,阴加阳减;夏至后即返此;立冬初日后,每气益差二十、秒四十四,至冬至初日加六十二、秒三十二;自后每气损差二十、秒四十四,终于大寒,甚在午正西,即每刻累益其差,阴历加,阳历减。)
赤道差:(乾元谓之求离差,仪天谓之求赤道食差。)置入盈缩历日及分,如九十一日以下,返减之,为初限日;以上者,用减一百八十二日半,余为末限日及分;四因之,用减三百七十四,为汎差;以乘距中分,如半昼分而一,用减汎差,为赤道定分;盈初缩末内减外加、缩初盈末内加外减。(乾元计春、秋二分后日加入气日,以十五乘,在九十以下,以九十一乘,退为汎差;九十一以上去之,余以九十一乘,退一等,以减八百一十九,为汎差;二分气内置入气日,以九十一乘,退为汎差;以半昼刻而一,以乘距午分,用加减汎差,为离差;食甚在出没以前者,不用求离差,只用汎差,春分后阴加阳减,秋分后阴减阳加。仪天二分后益差至二至,积差皆二千八百二十六,自后累减至二分空,冬至后日损三十一、小分八十,夏至后日益三十、小分十五,又以宗法乘积差,各以盈缩初末限分除之,为日差;乃以末限累增、初限累损,各为每日食差;又以半昼刻数约其日食差,以乘食甚距午正刻,所得以减食差,余为定数。余同乾元。)
日食差:依黄、赤二差,同名相从,异名相消,为食差。(二历法同。)
距交分:(乾元谓之去交分。仪天谓之去交定分。)置交前后分,以黄、赤二差加减之,为距交分。如月在内道不足减者,返减入外道,不食;如月在外道不足减,返减食差,为返减入内道即有食。(乾元置阴阳历去交前后分,以食差合加减者,依其加减,所得为去交前后定分。月在阴历,去交前后分不足减者,即返减食差,交前减之,余者为得阳历交后得减之,余者为阳历交前定分,并不入食限;月在阳历,去交前后分不足减者,亦返减食差,交前减之,余者为阴历交后定分,交后减之,余者为阴历交前定分,并入食限。仪天应食差,同名相从,异名相消,余同乾元法。)
日食分:置距交分,如四百二十以下者类同阳历分;以上者去之,为阴历分;又以食定余减四分之三,(午前倍之,午后半之。)皆退一等,用减阴阳历分,为食定分;如不足减,即返减之,余进一位,加阴历分,为食定分;阳以四十二除,为食之大分;阴九百六十以下返减之,如九十六而一,为食之大分,命十为限。(乾元置交前后分,以食差加减之,为定交分;在九百二十以下为阳,以上去之为阴;在阳以九十四、在阴以二百一十三除为大分,余同应天。仪天置入限去交定分,减七百二十八,阳限以上为阴历食,以阳限去之,余减阴限为阴历食分,以下者为阳历食分,亦减三百一十七,如限除之,皆进一位,各命十为限,余同应天。)
月食分:置黄道内外前后分,如食限三百四十以下者,食既;以上者,返减末准,余以一百二十一除为月食之大分。(其食五分以下,在子正前后八刻内,以二百四十二除为食之大分,命十为限。)其前后分,以九百以上入或食或不食之限,(乾元交定分在七百五十二以下,食既;以上,返减末限,以二百六十四除之为大分。仪天阳减阴加前后定分九百一十二半,在既限以下、食既以上,以去交分减之,以月食法除之为大分。)
日月食亏初复末:(乾元谓之求定用刻。仪天谓之求日月汎用分、求亏初复末。)百通日月食之大小分,以一千三百三十七乘之,各如其日离分,为定用分;加食定余,为复末定分;减之,为亏初定分。其月食,以食限减定用分,用减食甚,为亏初定分;如不足减者,即以食限分如望定余为食定分,余却依日食加减,各得月食亏初、复末定分也。(乾元月以五百八十八,日以五百二十九、秒二十乘所食分,退一等,半之,为定用刻。仪天日以五百四十五、秒四十,月以六百六,皆乘所食分,其小分以本母除,从之,为泛用分;其食又视去交定分在一千七百二十六以下增半刻,八百五十六以下又增半刻,以一千三百五十乘,以辰定分除,为定用刻;皆减定朔、望小余为亏初,加之为复末。)
日食起亏:(仪天谓之求日食初起。)视距交分如四百二十以上者,初起西北,甚于正北,复于东北;如以下者,初起西南,甚于正南,复于东南。凡食八分以上者,皆初起正西,复于正东。(仪天、乾元日在阴历,初起西北;在阳历,初起西南,余并同应天。)
月食起亏:(乾元谓之月食初定。仪天谓之月食初起。)月在内道,初起东南,甚于正南,复于西南;月在外道,初起东北,甚于正北,复于西北。凡食八分以上者,初起正东,复于正西。(乾元、仪天以内道为阴历,外道为阳历,余皆同应天。而仪天又法云,此法据古经所载,以究天体,食在午中前后一辰之内,其余方若要的验,当视日月食时所在方位高下,审祥黄道斜正、月行所向,起亏、复满皆可知也。)
带食出入:(仪天谓之求带食出入见食分数。)视其日出入分,如在亏初定分以上、复末定分以下,即带食出入。食甚在出入分以下,以出入分减复末定分,为带食差;食甚在出入分以上者,以亏初定分减出入分,为带食差;以乘食定分,满定用而一,日阳以四十二、阴以九十六、月一百二十一除之,为带食之大分,余为小分。(乾元各以食甚余与其日晨昏分相减,余为带食差;其带食差在定用刻以下者,即带食出入;以上者,即不带食出入也。以带食差乘所食之分,满定用刻而一,所得以减所食之分,即带食出入所见之分也。其朔日食甚在昼者,晨为已食之分,昏为所残之分;若食甚在夜,昏为已食之分,晨为所残之分。其月食,见此可以知之也。仪天以食甚余减晨昏分,余为出入前分,不足者,返减食甚,余为出入后分,以乘所食之分,其食分以本母通之,从其小分,满定用分除之,所得以本母约之,不满者,半以上为半强,半以下为半弱,即得带食出入之分数也。其日月食甚在出入前者,为所残之分,在出入后者,为已退之分。)
更点:(乾元、仪天谓之月食入定点。)各置亏初、食甚、复末定分,如晨分以下者加晨分,昏分以上者减为更数,不尽,以点分除之为点数。命初更,算外,即得所求。(乾元法同。仪天倍其日晨分,以五除之为更分,又以五除之为点分。乃视所求小余,如晨分以下加晨分,昏分以上减去昏分,求更点并同应天。)
日月食宿分:(乾元谓之日月食宿。)以天正冬至黄道日度加朔望常日月度,命起斗初,算外,即日月食在宿分也。(乾元以距日没辰至食甚辰之数,约其日离差,用加昏度。仪天用加时定月度也。)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