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楼主: 延章

[二十四史] 魏书

[复制链接]
已绑定手机
 楼主| 延章 发表于 2012-6-18 11:34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feature"> 魏书  卷一百零五之二‧志第二  天象一之二 太祖皇始二年六月庚戌,月掩太白,在端门外。占曰‘国受兵’。九月,慕容贺𬴊率三万余人出寇新市。十月,太祖破之于义台坞,斩首九千余级。
天兴元年十一月丁丑,月犯东上相。
二年五月辛酉,月掩东上相。
八月壬辰,月犯牵牛。占曰‘国有忧’。三年二月丁亥,皇子聪薨。
三年三月乙丑,月犯镇星,在牵牛。
七月己未,月犯镇星,在牵牛。辛酉,月犯哭星。
四年三月甲子,月生齿。占曰‘有贼臣’。五年十一月,秀容胡帅、前平原太守刘曜聚众为盗,遣骑诛之。
七月丁卯,月犯天关。
十月甲子,月犯东次相。
五年四月辛丑,月掩辰星,在东井。
五月丙申,月犯太微。
七月己亥,月犯岁星,在左角。
十月戊申,月晕左角。时帝讨姚兴弟平于乾壁,克之。太史令晁崇奏角虫将死,上虑牛疫,乃命诸军并重焚车。丙戌,车驾北引。牛大疫,死者十八九,官车所驭巨犗数百,同日毙于路侧,首尾相属。麋鹿亦多死。
乙卯,月犯太微。占曰‘贵人忧’。六年七月,镇西大将军、司隶校尉、毗陵王顺有罪,以王还第。
十二月庚申,月与太白同入羽林。
六年正月,月掩氐西南星。
六月甲辰,月掩北斗魁第四星。
十月乙巳,月犯轩辕第四星。
十一月辛巳,月犯荧惑。
天赐元年二月甲辰,月掩岁星,在角。占曰‘天下兵起’。三年四月,蠕蠕寇边,夜召兵将,旦,贼走乃罢。
四月甲午,月掩轩辕第四星。占曰‘女主恶之’。六年七月,夫人刘氏薨,后谥宣穆皇后。
五月壬申,月掩斗魁第二星。
二年三月壬辰,月掩左执法。丁酉,月掩心前星。
四月己卯,月犯镇星,在东壁。占曰‘贵人死’。四年五月,常山王遵有罪,赐死。
七月己未,月掩镇星。
八月丁巳,月犯斗第一星。占曰‘大臣忧’。三年七月,太尉穆崇薨。
十月丁巳,月掩镇星,在营室。
三年二月己丑,月犯心后星。
四月癸丑,月犯太微西上将。己未,月犯房南第二星。占曰‘将相有忧’。四年五月,诛定陵公和跋。
五月癸未,月犯左角。占曰‘左将军死’。六年三月,左将军、曲阳侯元素延死。
十二月丙午,月掩太白,在危。
四年二月庚申,月掩心后星。
五年五月丁未,月掩斗第二星。占曰‘大人忧’。六年十月戊辰,太祖崩。
太宗永兴元年二月甲子,月犯昴。占曰‘胡不安,天子破匈奴’。二年五月,太宗讨蠕蠕社崘,社崘遁走。
九月壬寅,月犯昴。
闰月丁酉,月犯昴。
二年三月丁卯,月掩房南第二星,又掩斗第五星。
五月甲子,月掩斗第五星。己亥,月掩昴。
六月己丑,月犯房南第二星。
七月乙亥,月犯舆鬼。
八月甲申,月犯心前星。
三年六月庚子,月犯岁星,在毕。占曰‘有边兵’。五年四月,上党民劳聪、士臻群聚为盗,杀太守令长,相率外奔。
八月乙未,月犯岁星,在参。
四年春正月壬戌,月行毕,蚀岁星。癸亥,月掩房北第二星。
闰月庚申,月行昴,犯荧惑。
七月,月蚀荧惑。
八月戊申,月犯泣星。
十月辛亥,月掩天关。占曰‘有兵’。五年六月,濩泽民刘逸,自号征东将军、三巴王,署置官属,攻逼建兴郡,元城侯元屈等讨平之。
五年三月戊辰,月行参,犯太白。
四月癸卯,月晕翼、轸、角。
七月庚午,月掩钩钤。占曰‘喉舌臣忧’。五年三月,散骑常侍王洛儿卒。
八月庚申,月犯太白。占曰‘忧兵’。神瑞元年二月,赫连屈丐入寇河东,杀掠吏民,三城护军张昌等要击走之。
九月己丑,月犯左角。占曰‘天下有兵’。神瑞元年十二月,蠕蠕犯塞。
十月乙巳,月犯毕。占曰‘贵人有死者’。泰常元年三月,长乐王处文薨。
十一月丙戌,月蚀房第一星。
十二月甲辰,月三晕东井。
神瑞元年正月丁卯,月犯毕。占曰‘贵人有死者’。泰常元年四月庚申,河闲王脩薨。
二月戊申,月蚀房第一星。
三月壬申,月蚀左角。
五月壬寅,月犯牵牛南星。
六月丙申,月掩氐。
七月庚辰,月犯天关。
八月丁酉,月蚀牵牛中大星。己酉,月犯西咸。占曰‘有阴谋’。神瑞二年三月,河西饥胡屯聚上党,推白亚栗斯为盟主,号大单于,称建平元年。四月,诏将军公孙表等五将讨之。
二年三月丁巳,月入毕。占曰‘天下兵起’。泰常元年三月,常山民霍季自言名载图谶,持一黑石,以为天赐玉印,诳惑聚党,入山为盗,州郡捕斩之。
四月己卯,月犯毕阳星。
七月辛丑,月犯毕。占曰‘贵人有死者’。泰常元年十二月,南阳王良薨。
八月壬子,月犯氐。
十月甲子,月晕毕。
十一月,月晕轩辕。戊午,月犯毕阳星。
泰常元年五月甲申,月犯岁星,在角。
六月己巳,月犯毕。占曰‘贵人死’。二年十月,豫章王夔薨。
七月,月犯牛。
十月丙戌,月入毕。占曰‘有边兵’。二年二月,司马德宗谯王司马文思自江东遣使诣阙上书,请军讨刘裕,太宗诏司徒长孙嵩率诸将邀击之。
二年五月丙子,月犯轩辕。
八月己酉,月犯牵牛。占曰‘其地有忧’。三年,司马德宗死。丁卯,月犯太微。
十一月癸未,月犯东井南辕西头第一星。占曰‘诸侯贵人死’,一曰‘有水’。三年八月,雁门、河内大雨水,复其租税。五年三月,南阳王意文薨。
三年正月戊申,月犯舆鬼、积尸。己酉,月犯轩辕、爟星。占曰‘女主有忧’。五年六月丁卯,贵嫔杜氏薨,后谥密皇后。
四月壬申,月犯镇星,在张。
五月癸亥,月犯太白于东井。
七月丁巳,月犯东井。
九月丙寅,月犯荧惑,在张、翼。
十一月庚申,月犯太白,在斗。
十二月庚辰,月犯荧惑于太微。
四年正月丙午,月犯太微。
三月壬寅,月犯太微。
五月丙申,月犯太微。占曰‘人君忧’。八年十一月,太宗崩。
十二月丁巳,月犯太白,入羽林。
五年十一月辛亥,月蚀荧惑,在亢。占曰‘韩郑地大败’。八年九月,刘义符颍川太守李元德窃入许昌,太宗诏交趾侯周几击之,元德遁走。
六年二月己亥,月蚀南斗杓星。
五月丙辰,月晕,在角亢。
七年正月丁卯,月犯南斗。占曰‘大臣忧’。三月,河南王曜薨。
三月壬戌,月犯南斗。
五月丙午,月犯轩辕。
六月辛巳,月犯房。占曰‘将相有忧’。八年六月己亥,太尉、冝都公穆观薨。
世祖始光元年正月壬午,月犯心中央大星。
二年三月丙子,月犯荧惑,在虚。
十二月丁酉,月犯轩辕。
神三年夏四月壬戌,月犯轩辕。
六月,月犯岁星。
四年十月丙辰,月掩天关。占曰‘有兵’。延和元年七月,世祖讨冯文通于和龙。
十二月,月犯房、钩钤。
延和元年三月,月犯轩辕。
四月,月犯左角。占曰‘天下有兵’。二年二月,征西将军金崖与安定镇将延普及泾州刺史狄子玉争权,举兵攻普,不克,退保胡空谷,驱掠平民,据险自固。世祖诏平西将军、安定镇将陆俟讨获之。
五月,月犯轩辕,掩南斗第六星。
七月丙午,月蚀左角。
三年二月庚午,月犯毕口而出,月晕昴、五车及参。占曰‘贵人死’。五月甲子,阴平王求薨。
闰月己丑,月入东井,犯太白。占曰‘忧兵’。七月辛巳,世祖行幸隰城,命诸军讨山胡白龙于西河,克之。
太延元年五月壬子,月犯右执法。占曰‘执法有忧’。十月,尚书左仆射安原谋反,伏诛。
十月丙午,月犯右执法。
二年正月庚午,月犯荧惑。占曰‘贵人死’。三年正月癸未,征东大将军、中山王纂薨。
二月,月犯太微东蕃第一星。
三月癸亥,月犯太微右执法,又犯上相。占曰‘将相有免者’。真君二年三月庚戌,新兴王俊、略阳王羯儿有罪,并黜为公。
三年正月,月犯东井。占曰‘将相死’。戊子,太尉、北平王长孙嵩薨;乙巳,镇南大将军、丹阳王叔孙建薨。
九月丙申,月晕太微。
十一月戊戌,月掩太白。
四年四月己卯,月犯氐。
十一月丁未,月犯东井。占曰‘将军死’。真君二年九月戊戌,抚军大将军、永昌王健薨。
五年六月甲午朔,月见西方。
七月,月掩镇星。
真君元年十二月,月犯太微。
二年六月壬子朔,月见西方。
三年三月癸未,月犯太白。占曰‘忧兵’。四年正月,征西将军皮豹子等大破刘义隆将于乐乡,擒其将王奂之、王长卿等。
五年五月甲辰,月犯心后星。
六年四月,月犯心。占曰‘有亡国’。是月,征西大将军、高凉王郍讨吐谷浑慕利延于阴平。军到曼头城,慕利延驱其部落西渡流沙,郍急追之,故西秦王慕世子被囊逆军距战,郍击破之。慕利延遂西入于阗。
七年八月癸卯,月犯荧惑,又犯轩辕。
十一月,月犯轩辕。
八年正月庚午,月犯心大星。
九年正月,月犯岁星。
十一年正月甲子,月入羽林。
正平元年正月,月入羽林。
高宗太安四年正月己未,月入太微,犯西蕃。
三月,月犯五诸侯。
六月癸酉朔,月生西方。
八月,月入南斗。
九月,月犯轩辕。
十二月,月犯氐。
五年正月,月掩轩辕,又掩氐东南星。
六月,月犯心前星。
十二月,月犯左执法。占曰‘大臣有忧’。和平二年四月,侍中、征东大将军、河东王闾毗薨。
和平元年正月丁未,月入南斗。
三月,月掩轩辕。占曰‘女主恶之’。四月,保皇太后常氏崩。
六月戊子,月犯心前星。
十一月壬辰,月犯右执法。
二年正月,月犯心后星。
九月,月犯心大星。
三年三月壬寅,月犯心后星。
八月,月犯哭星。
四年四月,月掩轩辕、女御星。
五年二月甲申,月入南斗魁中,犯第三星。
三月庚子,月入舆鬼、积尸。
六年七月,月犯心前星。
九月,月犯轩辕右角。
显祖天安元年六月甲辰,月犯东井。
十月癸巳,月掩东井。
皇兴元年正月丙辰,月犯东井北辕东头第三星。
八月辛酉,月蚀东井南辕第二星。占曰‘有将死’。三年正月,司空、平昌公和其奴薨。
十月癸巳,月在参蚀。
二年四月丙辰,月犯牵牛中星。
三年十二月乙酉,月犯氐。
五年七月辛巳,月犯东井。
高祖延兴元年十月庚子,月入毕口。占曰‘有赦’。二年正月乙卯,曲赦京师及河西,南至秦泾,西至枹罕,北至凉州及诸镇。
二年正月壬戌,月犯毕。占曰‘天子用法’。九月辛巳,统万镇将、河闲王闾虎皮坐贪残赐死。
闰月丙子,月犯东井。占曰‘有水’。是年,以州镇十一水旱,免民田租,开仓赈恤。庚子,月犯东井北辕。
三年八月己未,月犯太微。占曰‘将相有免者,期不出三年’。承明元年二月,司空、东郡王陆定国坐事免官爵。
十二月戊午,月蚀在七星,京师不见,统万镇以闻。
四年正月己卯,月犯毕。占曰‘贵人死’。五年十二月,城阳王长寿薨。
二月癸丑,月犯轩辕。甲寅,月犯岁星。占曰‘饥’。太和元年正月,云中饥,诏开仓赈恤。
九月乙卯,月犯右执法。占曰‘大臣有忧’。承明元年六月,大司马、大将军、安成王万安国坐矫诏杀部长奚买奴于苑中,赐死。
五年三月甲戌,月掩镇星。
八月乙亥,月掩毕。占曰‘有边兵’。太和元年正月,秦州略阳民王元寿聚众五千余家,自号为冲天王。二月,诏秦益二州刺史武都公尉洛侯讨破元寿,获其妻子送京师。
十一月癸卯,月入轩辕中,蚀第三星。
承明元年四月甲戌,月蚀尾。
太和元年二月壬戌,月在井,晕参、南北河、五车二星、三柱、荧惑。
三月甲午,月犯太微。
戊辰,月蚀尾,下入浊气不见。
五月丁亥,月犯轩辕大星。丙午,月入太微。
八月庚申,月入南斗,犯第三星。戊寅,月入太微,犯屏南星。
十月乙丑,月蚀昴,京师不见,雍州以闻。占曰‘贵臣诛’。是月,诛徐州刺史李䜣。
十二月癸卯,月犯南斗。
二年六月庚辰,月犯太微东蕃南头第一星,京师不见,定州以闻。甲申,月犯房,又犯太微。
八月壬午,月入南斗。占曰‘大臣诛’。十二月,诛南郡王李惠。
九月庚申,阴云开合,月在昴蚀。
十月戊戌,月入南斗口中。占曰‘大臣诛’。三年四月,雍州刺史、冝都王目辰有罪赐死。
十一月甲子,月犯镇星。
十二月戊戌,月入南斗口中。
三年正月壬子,月晕觜、参两肩、五车五星、毕、东井。占曰‘
有赦’。十月,大赦天下。
二月庚寅,月犯心。
三月庚戌,月入南斗口中。占曰‘大臣诛’。九月,定州刺史、安乐王长乐有罪,征诣京师,赐死。乙卯,月入南斗口中。
七月癸未,月犯心。
十月,月犯心。
十二月丙戌,月犯太微左执法。占曰‘大臣有忧’。四年正月,襄城王韩颓有罪,削爵徙边。
四年正月丁未,月在毕,晕参两肩、五车、东井。丁巳,月犯心。占曰‘人伐其主’。五年二月,沙门法秀谋反,伏诛。戊午,月又犯心。
二月己卯,月犯轩辕北第二星。辛巳,月犯太微左执法。占曰‘大臣有忧’。闰月,顿丘王李锺葵有罪赐死。壬午,月蚀。乙酉,月掩荧惑。
五年二月癸卯,月犯太微西蕃南头第一星。
二月甲辰,月在翼,晕东南,不匝;须臾西北有偏白晕,侵五车二星、东井、北河、北河、舆鬼、柳、北斗、紫微宫、摄提、翼星。戊戌,月犯心,京师不见,济州以闻。
七月戊寅,月犯昴。占曰‘有白衣之会’。六年正月,任城王云薨。
六年正月癸亥,月在毕,晕参两肩、五车三星、胃、昴、毕,京师不见,营州以闻。己巳,月在张,犯轩辕大星。辛未,月蚀。
五月戊申,月入南斗口中。戊寅,月犯昴。
七月丁卯,月蚀。
十一月辛亥朔,月寅见东方,京师不见,平州以闻。
七年五月辛卯,月犯南斗。
八年正月辛巳,月在毕,晕东井、岁星、觜、参两肩、五车。
三月己丑,月犯心。
四月丁亥,月蚀斗。癸亥,月犯昴,相州以闻。占曰‘有白衣之会’。十一年五月,南平王浑薨。
五月丁亥,月在斗,蚀尽。占曰‘饥’。十二月,诏以州镇十五水旱民饥,遣使者循行,问所疾苦,开仓赈恤。
九年正月丁丑,月在参,晕觜、参两肩、东井、北河、五车三星。占曰‘水’。是年,冀定数州水,民有卖男女者。戊申,月犯东井。占曰‘贵人死’,一曰‘有水’。十月,侍中、司徒、魏郡王陈建薨。是年,京师及州镇十二水旱伤稼。
四月丁未,月犯心。
十一月戊寅,月蚀。
十年十一月辛亥,月犯房。
十一年正月丙午,月犯房钩钤。
二月癸亥,月犯东井。
三月丙申,月三晕太微。庚子,月蚀氐。占曰‘籴贵’。是年,年谷不登,听民出关就食,开仓赈恤。
六月乙丑,月犯斗。丙寅,月犯建星。
七月丁未,月入东井。
八月己巳,月蚀胃。占曰‘有兵’。是月,蠕蠕犯塞,遣平原王陆叡讨之。
九月戊戌,阴云离合,月在胃蚀。
十一月乙巳,月入氐。
十二月戊午,月及荧惑合于东壁。甲子,月入东井,犯天关。
十二年正月戊戌,月犯左角。
二月壬戌,月晕太微。丁卯,月犯氐。
四月癸丑,月犯东井。占曰‘将死’。九月,司徒、淮南王他薨。壬戌,月犯氐,与岁星同在氐。癸亥,月犯房。
六月丁巳,月入氐,犯岁星。
七月乙酉,月犯房。庚寅,月犯牵牛。庚子,月犯毕。
九月,月蚀尽。
十一月己未,月犯东井。丙寅,月犯左角。占曰‘天下有兵’。十三年正月,萧赜遣众寇边,淮阳太守王僧儁击走之。
十二月甲申,月犯毕。乙未,月犯氐。丙申,月犯房。
十三年正月甲寅,月入东井。壬戌,月掩牵牛。
二月己丑,月在角,十五分蚀七。
三月庚申,月犯岁星。
四月丙戌,月犯房。
六月乙酉,月掩牵牛。乙未,月犯毕。占曰‘贵人死’。十二月,司空、河东王苟颓薨。
七月丁未,月入氐。戊申,月犯楗闭。
八月丙戌,天有微云,月在未蚀。占曰‘有兵’。十四年四月,地豆于频犯塞,诏征西大将军、阳平王颐击走之。
九月丁巳,月掩毕。庚申,月入东井。
十月己卯,月掩荧惑,又掩毕。丁酉,月犯楗闭。
十二月壬午,月入东井。
十四年二月甲戌,月犯毕。
六月甲戌,月犯亢。
八月乙亥,月犯牵牛。辛卯,月犯轩辕。占曰‘女主当之’。九月,文明皇太后冯氏崩。
十月壬午,月入东井。戊子,月犯太微。
十一月戊戌,月犯镇星。乙卯,月犯太微右执法。
十二月庚辰,月犯轩辕。癸未,月掩太微左执法。
十五年正月己酉,月在张蚀。
三月丙申,月掩毕。占曰‘有边兵’。十六年八月,诏阳平王颐、右仆射陆叡督十二将、七万骑,北讨蠕蠕。
四月庚午,月犯轩辕。癸酉,月犯太微东蕃上将。占曰‘贵人忧’。六月,济阴王郁以贪残赐死。癸未,月犯岁星。
五月庚子,月掩太微左执法。占曰‘大臣忧’。十七年二月,南平王霄薨。丁未,月掩建星。
七月乙未,月犯太微东蕃。辛丑,月掩建星。癸卯,月犯牵牛。
九月乙丑,月犯牵牛。占曰‘大臣有忧’。十七年,萧赜死。大臣疑当作吴越。癸未,月入太微,犯右执法。占曰‘大臣忧’。十七年八月,三老、山阳郡开国公尉元薨。
十月甲午,月犯镇星。戊申,月犯轩辕。
十一月乙巳,月犯毕。辛未,月入东井。
十二月辛卯,月蚀,尽。
十六年二月甲辰,月入氐。
三月己卯,月入羽林。
四月壬辰,月入太微。丙午,月入羽林。
五月壬子,月掩南斗第六星。甲戌,月入羽林。
六月戊子,月犯荧惑。占曰‘贵人死’。十九年五月,广川王谐薨。己丑,月入太微。丁酉,月掩建星。丁未,月入毕。占曰‘有边兵’。十九年正月,平南将军王肃频破萧鸾军于义阳,降者万余。
七月甲戌,月入毕。丁丑,月犯轩辕。
八月壬辰,月犯建星。壬寅,月犯毕。甲辰,月入东井。戊申,月犯轩辕。占曰‘女主当之’。二十年七月,废皇后冯氏。辛亥,月入太微,犯右执法。
九月癸亥,月掩镇星。
十月辛卯,月入羽林。癸亥,月入东井。
十一月甲子,月犯毕。壬申,月入太微。丁丑,月入氐。
十二月丁酉,月在柳蚀。占曰‘国有大事,兵起’。十七年八月己丑,车驾发京师南伐,步骑三十余万。
十七年正月己丑,月犯轩辕。壬申,月犯氐。
三月甲午,月入太微。壬寅,月掩南斗第六星。
四月癸丑,月入太微。占曰‘大臣死’。十九年二月辛酉,司徒冯诞薨。壬寅,月入羽林。
五月甲子,月犯南斗第六星。乙丑,月掩建星。
六月甲午,月在女蚀。占曰‘旱’。二十年,以南北州郡旱,遣侍臣循察,开仓赈恤。
七月壬子,月入太微。占曰‘有反臣’。二十年二月,恒州刺史穆泰谋反,伏诛,多所连及。丙辰,月入氐。癸未,月犯南斗第六星。庚申,月犯建星。
八月庚寅,月犯哭星。辛卯,月入羽林。丁酉,月入毕。占曰‘
兵起’。十九年二月,车驾南伐锺离。辛丑,月犯舆鬼。乙巳,月入太微,犯屏星。
十月壬午,月犯建星。甲午,月入东井。
十一月壬子,月犯哭星。辛酉,月犯东井前星。丁卯,月入太微。占曰‘大臣死,有反臣’。二十一年四月,大将军、宋王刘昶薨,广州刺史薛法护南叛。壬申,月入氐。
十二月辛巳,月入羽林。乙未,月入太微。己亥,月入氐。
十八年二月甲午,月入氐。
四月庚申,月在斗蚀。
六月丁卯,月入东井。
十九年三月己卯,月犯轩辕。占曰‘女主当之’。二十一年十月,追废贞皇后林氏为庶人。
二十年七月辛巳,月掩镇星。
十月丙午,月在毕蚀。
二十一年三月丁酉,月犯屏星。
四月庚午,月掩房星。
六月丁卯,月掩斗魁。
十二月乙亥,月掩心。
二十二年正月丙申,月掩轩辕。占曰‘女主当之’。二十三年,诏赐皇后冯氏死。
二月乙丑,月与岁星、荧惑合于右掖门内。丁卯,月在角蚀。占曰‘天子忧’。二十三年四月,高祖崩。
七月乙酉,月掩心。
九月庚申,月蚀昴。
二十三年二月壬戌,月在轸蚀。
六月癸未,月掩房南头第二星。甲申,月掩箕北头第一星。
八月,月在壁,蚀子已上。
十一月癸丑,月在毕,晕昴、觜、参、五车。
十二月己卯,月掩昴。辛巳,月掩五车。
世宗景明元年正月丙辰,月在翼蚀,十五分蚀三。
十二月癸未,月晕太微,既而有白气长一匹,广二尺许,南至七星。俄而月复晕北斗大角。丁亥,月晕角、亢、房。
二年正月甲辰,月晕井、觜、参两肩、昴、五车。占曰‘贵人死,大赦’。二月甲戌,大赦天下。五月壬子,广陵王羽薨。
二月丙子,月掩轩辕大星。占曰‘女主忧’。正始四年十月,皇后于氏崩。癸未,月掩房南头第二星。丙戌,月入南斗距星南三尺。占曰‘吴越有忧’。十二月,萧宝卷直后张齐玉杀宝卷。
五月丙午,月掩心第三星。戊申,月掩斗魁第三星。
七月辛亥,月晕娄,内青外黄,轹昴、毕、天船、大陵、卷舌、奎、娄。
三年正月甲寅,月入斗,去魁第二星四寸许。占曰‘吴越有忧’。四月,萧衍又废其主宝融。
四月癸酉,月乘房南头第二星。己亥,月晕,在角、亢、氐、房、心。
六月戊戌,月掩南斗第二星。
八月壬寅,月晕,外青内黄,轹昴、毕、娄、胃、五车。占曰‘
贵人死’。乙卯,三老元丕薨。己酉,月犯轩辕。
十一月己巳,月蚀井,尽。
十二月壬辰,月掩昴。占曰‘有白衣之会’。正始二年四月,城阳王鸾薨。乙未,月晕参、井、镇星。占曰‘兵起’。四年,氐反,行梁州事杨椿、左将军羊祉大破之。丙申,月掩镇星,又晕。
四年正月庚申,月晕胃、昴、参、五车。
二月辛亥,月掩太白。
三月辛酉,月晕轩辕、太微西垣帝坐。
四月丙申,月掩心大星。
五月丁卯,月在斗,从地下蚀出,十五分蚀十二。占曰‘饥’。正始四年八月,敦煌民饥,开仓赈恤。
六月癸卯,月犯昴。占曰‘有白衣之会’。永平元年三月,皇子昌薨。丁未,月掩太白。
七月戊午,月犯房大星。壬申,月犯昴、毕、觜、参、东井、五车五星。占曰‘旱,有大赦’。正始元年正月丙寅,大赦,改年。六月,诏以旱,彻乐减膳。
十二月丁亥,月晕昴、毕、娄、胃。己未,月晕太微帝坐、轩辕。庚子,月晕房、心、亢、氐。占曰‘有军,大战’。正始元年,荆州刺史杨大眼大破群蛮樊秀安等。
正始元年正月乙卯,月晕胃、昴、毕、五车二星。丁巳,月晕娄、胃、昴、毕。戊戌,月晕五车三星、东井、南河、北河、舆鬼、镇星。
二月甲申,月晕昴、毕、参左肩、五车。
二年九月癸未,月在昴,十五分蚀十。占曰‘饥’。四年九月,司州民饥,开仓赈恤。
十一月丙子,月晕;东西两珥,内赤外青;东有白虹,长二丈许;西有白虹,长一匹;北有虹,长一丈余,外赤内青黄,虹北有背,外赤内青黄。
三年正月辛巳,月晕太微帝坐、轩辕左角、贲疑星。
三月庚辰,月在氐,蚀尽。
十月甲寅,月犯太白。
永平元年五月丁未,月犯毕。占曰‘贵人有死者’。九月,杀太师、彭城王勰。
六月己巳,月掩毕。
十一月癸酉,月犯左执法。占曰‘大臣有忧’。四年三月壬戌,广阳王嘉薨。
二年正月甲午,月在翼,十五分蚀十二。
十一月丙戌,月掩毕大星。
三年正月戊子,月在张蚀。
闰月乙酉,月在危蚀。
十一月壬寅,月犯太白。
十二月壬午,月在张蚀。
四年四月癸酉,月晕太微、轩辕。占曰‘小赦’。延昌二年八月,诸犯罪者恕死,从流已下减降。辛卯,月犯太白于胃。
八月癸丑,月掩舆鬼。丁巳,月入太微。占曰‘大臣死’。延昌元年三月己未,尚书左仆射,安乐王诠薨。辛酉,月犯太白。
十月壬午,月失行黄道北,犯轩辕大星。甲申,月入太微。
十一月乙巳,月犯毕。占曰‘为边兵’。十一月戊申,诏李崇、奚康生治兵寿春,以讨朐山之寇。
延昌元年二月庚午,月晕东井、舆鬼、轩辕大星。
三月辛丑,月在翼晕,须臾之闲,再成再散。壬寅,月犯太微。乙巳,月晕角、亢、房、心、镇、岁。九月丁卯,月及荧惑俱在七星。
十月癸酉,月晕东井、五车、毕、参。占曰‘大旱’,一曰‘为水’。二年四月庚子,出绢十五万匹,赈恤河南饥民。五月,寿春水。
十二月戊戌,月犯荧惑于太微。占曰‘君死,不出三年’。四年正月,世宗崩。
二年正月庚子,月晕,晕东有连环,轹亢、房、镇、织女、天棓、紫宫、北斗。
二月己巳,月晕荧惑、轩辕、太微帝座。占曰‘旱’。六月乙酉,青州民饥,诏开仓赈恤。
四月丙申,月掩镇星。己亥,月在箕,从地下蚀出,还生三分,渐渐而满。占曰‘饥’。三年四月,青州民饥,开仓赈恤。
六月乙巳,月犯毕左股。占曰‘为边兵’。三年六月,南荆州刺史桓叔兴破萧衍军于九江。
七月戊午,月掩镇星。
十月丙申,月在参,蚀尽。占曰‘军起’。三年十一月,诏司徒高肇为大将军,率步骑十五万伐蜀。
三年二月乙酉,月晕毕、昴、太白、东井、五车。
四月癸巳,月在尾,从地下蚀出,十五分蚀十四。占曰‘旱,饥’。熙平元年四月,瀛州民饥,开仓赈恤。
九月丁卯,月犯太微屏星。
十月壬寅,月犯房第二星。
十二月丙午,月掩荧惑。
四年五月庚戌,月犯太微。占曰‘贵人忧’。九月,安定王燮薨。
九月乙丑,月犯太微。
十月癸巳,月入太微。占曰‘大臣死’。熙平二年二月,太保、领司徒、广平王怀薨。
闰月戊午,月犯轩辕。占曰‘女主忧之’。神龟元年九月,皇太后高尼崩于瑶光寺。
肃宗熙平元年八月己酉,月在奎,十五分蚀八。占曰‘有兵’。神龟元年三月,南秦州氐反,遣龙骧将军崔袭持节喻之。
十二月戊戌,月犯岁星。甲辰,月晕东井、觜、参、五车。占曰‘大旱’,一曰‘水’。二年十月庚寅,幽、冀、沧、瀛四州大饥,开仓赈恤。
二年二月丁未,月在轸蚀。
四月癸卯,月犯房。
八月癸卯,月在娄,蚀尽。
九月癸酉,月犯毕。占曰‘贵人有死者’。神龟元年四月丁酉,司徒胡国珍薨。
十月癸卯,月晕昴、毕、觜、参、五车四星。甲辰,月晕毕右股、觜、参、五车三星、东井。占曰‘天下饥,大赦’。神龟元年正月,幽州大饥,死者甚众,开仓赈恤;又大赦天下。
十一月戊戌,月晕觜、参、东井。壬子,月犯心小星。
神龟二年二月丙辰,月在参,晕井、觜、参右肩、岁星、五车四星。占曰‘有相死’。十二月,司徒、尚书令任城王澄薨。
八月辛未,月犯轩辕。
十二月庚申,月在柳,十五分蚀十。
正光元年正月戊子,月犯轩辕大星。占曰‘女主有忧’。七月丙子,元叉幽灵太后于北宫。
十二月甲寅,月蚀。占曰‘兵外起’。二年正月,南秦州氐反。二月,诏光禄大夫邴虬讨之。
二年五月丁未,月蚀。占曰‘旱,饥’。三年六月,帝以炎旱,减膳撤悬。
七月乙卯,月在昴北三寸。
九月庚戌,月晕胃、昴、毕、五车二星。辛亥,月晕昴、毕、觜、参两肩、五车五星。占曰‘有赦’。三年十一月丙午,大赦天下。
十月辛卯,月掩心大星。
十一月己酉,月在井蚀。乙卯,月犯昴。
三年正月甲寅,月掩心距星。
二月丁卯,月掩太白,京师不见,凉州以闻。甲戌,月在张,晕轩辕、太微右执法、岁星。
四月丁丑,月掩心距星。
九月丙午,月在毕,晕昴、毕、觜、参两肩、五车四星。
四年正月戊戌,月在井,晕东井、南河,轹觜、参右肩一星、五车一星。
七月乙巳,月在胃,晕娄、胃、昴、毕、觜。占曰‘贵人死’。四年十一月丁酉,太保崔光薨。
八月乙亥,月在毕,掩荧惑。
五年二月庚寅,月在参,晕毕、觜、参两肩、东井、荧惑、五车一星。占曰‘兵起’。六月,秦州城人莫折大提据城反,自称秦王,诏雍州刺史元志讨之。
闰月壬辰,月在张,晕轩辕、太微西蕃。占曰‘天子发军自卫’。孝昌三年正月己丑,诏内外戒严,将亲出讨。癸巳,月在翼,晕太微、张、翼。占曰‘士卒多逃走’,一曰‘士卒大聚’。十月,营州城人刘安定、就德兴反,执刺史李仲遵。其部下王恶儿斩安定以降,德兴东走,自号燕王。
八月丙申,月在昴,晕胃、昴、五车二星、毕、觜、参一肩。
十二月癸未,月在娄,晕奎、娄、胃、昴。
孝昌元年九月丁巳,月蚀。
十月丙戌,月在毕,晕昴、毕、觜两肩、五车二星。
二年八月甲申,月在胃,掩镇星。
闰月癸酉,月掩镇星。
三年正月戊辰,月犯镇星于娄,相去七寸许,光芒相及。占曰‘国破,期不出三年’,一曰‘天下有大丧’。武泰元年二月癸丑,肃宗崩;四月庚子,尔朱荣害灵太后及幼主,又害王公已下。癸酉,月在井,晕觜、参两肩、南北河、五车两星。占曰‘有赦’。七月己丑,大赦天下。
武泰元年三月庚申,月掩毕大星。庚午,月在轸,晕太微、角。
庄帝建义元年七月丙子,月在毕,掩大星。
永安元年十一月丙寅,月在毕大星东北五寸许,光芒相掩。
十二月辛卯,月在娄,晕奎、岁星、胃、昴。癸巳,月掩毕大星。
二年三月乙卯,月入毕口。占曰‘大兵起’。壬戌,诏大将军、上党王天穆与齐献武王讨邢杲。
四月己丑,月在翼,入太微,在屏星西南,相去一尺五寸,须臾下没。辛卯,月在轸,晕太微、轸、角。乙丑,月在危。
八月乙丑,月在毕左股第二星北,相去二寸许,光芒相掩,须臾入毕。占曰‘兵起’。三年正月辛丑,东徐州城民吕文欣等反,杀刺史,行台樊子鹄讨之。
十月辛亥,月在毕,晕毕、昴、镇星、觜、参、井、五车四星。占曰‘兵起,大赦’。三年三月,万俟丑奴遣其大行台尉迟菩萨寇岐州,大都督贺拔岳、可朱浑道元大破之。四月,大赦天下。甲子,月在参蚀。
十二月丙辰,月掩毕右股大星。乙丑,月、荧惑同在轸。丁巳,月在毕,晕昴、毕及镇星、觜、参、伐、五车四星。占曰:‘大赦’。三年九月,大赦天下。癸亥,月在翼,晕轩辕、翼、太微。占曰‘
有赦’。三年十月戊申,皇子生,大赦天下。乙丑,月在轸,掩荧惑。
三年正月己丑,月入太微,袭荧惑。辛卯,月行太微中,晕太微、荧惑。壬辰,月在轸,掩荧惑。
四月戊午,月晕太微。
五月甲申望前,月蚀于午。洪范传曰:‘天子微弱,大法失中,不能立功成事,则月蚀望前。’时尔朱荣等擅朝也。
六月乙巳,月在毕大星北三寸许,光芒相掩。
八月庚申,月入毕口,犯左股大星。辛丑,月入轩辕后星北,夫人南,直东过太白,犯次妃。占曰‘人君死’,又为‘兵起’。十二月,尔朱兆入洛,执帝,杀皇子,乱兵污辱后宫,杀司徒公、临淮王彧。
九月庚寅,月在参,晕昴、觜、参、井、岁镇二星、五车三星。
十月辛亥,月晕东壁。
十一月辛丑,月在太白北,中不容指。
前废帝普泰元年正月己丑,月在角,晕轸、角、亢,亦连环晕接北斗柄三星、大角、织女。
五月甲申,月蚀尽。己未,月犯毕右股第一星,相去三寸许,光芒相及,又入毕口。
十月癸丑,月晕昴、觜、参、东井、五车三星。占曰‘有赦’。是月,齐献武王推立后废帝,大赦天下。
后废帝中兴元年十一月甲申,月晕。
二年四月戊寅,月在箕蚀。
出帝太昌元年六月癸未,月戴珥。
九月甲寅,月入太微,犯屏星。
十月丙子,月在参蚀。
永熙二年十一月乙丑,月在毕,晕昴、觜、参两肩、五车五星。
三年三月戊戌,月在亢蚀。
八月庚午,月在毕,晕昴、毕、觜、参、五车四星。占曰‘大赦’。是月戊辰,大赦天下。
孝静天平元年十二月庚申,月在毕,晕昴、毕、觜、参两肩、五车五星。
闰月庚子,月掩心中央星。
二年三月,月晕北斗第二星。占曰‘籴贵兵聚’。是月,齐献武王讨山胡刘蠡升,斩之。三年,并、肆、汾、建诸州霜俭。壬申,月在娄,太白在月南一寸许,至明渐渐相离。
八月己卯,月在心,去心中央大星西厢七寸许。
十一月戊辰,月在心,掩前小星。
三年春正月丁卯,月掩轩辕大星。
二月丁亥,月蚀。
八月癸未,月蚀。
十月丁丑,月在荧惑北,相去五寸许。
四年二月壬申,月掩五车东南星。庚辰,月连环晕北斗。
八月癸未,月掩五车东南星。
元象元年三月丁卯,月掩轩辕大星。
六月癸卯,月蚀。
十月己亥,阴云班驳,月在昴,晕胃、昴、毕。占曰‘大赦’。兴和元年五月,大赦天下。丁未,月在翼,晕太微、轩辕、左角、轸二星。
十一月庚午,月在井,晕五车一星及东井、南北河。占曰‘有赦’。兴和元年十一月,大赦,改年。
兴和元年八月辛丑,月在毕,晕毕、觜、参两肩、五车。
九月丁巳,月在斗,犯魁第三星,相去三寸许,光芒相及。丁卯,月掩昴。
十二月甲午,月蚀。
二年八月己酉,月犯心中央大星。
三年春正月辛巳,月在毕,晕东井、参两肩、毕,西轹昴、五车五星。占曰‘大赦’。武定元年正月,大赦,改元。
四月壬辰,月蚀。
八月丁巳,月在胃,晕毕、岁星、昴、娄、胃、五车一星,须臾晕缺复成。
四年十一月壬午,月在七星,晕荧惑、轩辕、太微帝坐。
十二年壬寅,月在昴,晕昴、毕、五车两星。占曰‘有赦’。武定二年三月,齐献武王历冀定二州,因入朝,以今春亢旱,请蠲悬租,赈穷乏,死罪已下一皆原宥。
武定元年三月丙午,月蚀。
四年正月己未,月蚀轸。
六月癸巳,月入毕中。
九月癸亥,月在翼,晕轩辕、太微帝坐、荧惑。占曰‘兵起’。是月,北徐州山贼郑土定自号郎中,偷陷州城,仪同斛律平讨平之。
五年正月乙巳,月犯毕大星、昴、东井、觜、参、五车三星。占曰‘大赦’。五月丁酉朔,大赦天下。庚辰,月在张,晕轩辕大星、太微天庭。
七年九月戊午,月在斗,掩岁星。占曰‘吴越有忧’。是岁,侯景破建业,吴人饿死及流亡者不可胜数。
十一月丁卯,月蚀。
已绑定手机
 楼主| 延章 发表于 2012-6-18 11:34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feature"> 魏书  卷一百零五之三‧志第三  天象一之三 太祖皇始元年夏六月,有星彗于髦头。彗所以去秽布新也,皇天以黜无道,建有德,故或凭之以昌,或由之以亡。自五胡蹂生人,力正诸夏,百有余年,莫能建经始之谋而底定其命。是秋,太祖启冀方之地,实始芟夷涤除之,有德敎之音,人伦之象焉。终以锡类长代,修复中朝之旧物,故将建元立号,而天街彗之,盖其祥也。先是,有大黄星出于昴、毕之分,五十余日。慕容氏太史丞王先曰:‘当有真人起于燕代之闲,大兵锵锵,其锋不可当。’冬十一月,黄星又见,天下莫敌。是岁六月,木犯哭星。木,人君也,君有哭泣之事。是月,太后贺氏崩。至秋,晋帝殂。
二年六月庚戌,月奄金于端门之外。战祥也,变及南宫,是谓朝庭有兵。时燕王慕容宝已走和龙,秋九月,其弟贺麟复纠合三万众,寇新市,上自击之,大败燕师于义台,悉定河北。而晋桓玄等连衡内侮,其朝庭日夕戒严。是岁正月,火犯哭星。占有死丧哭泣事。秋八月,又守井、钺。占曰‘大臣诛’。十月,襄城王题薨。明年正月,右军将军尹国于冀州谋反,被诛。
天兴元年八月戊辰,木昼见胃。胃,赵代墟也。□天之事。岁为有国之君,昼见者并明而干阳也。天象若曰:且有负海君,实能自济其德而行帝王事。是月,始正封畿,定权量,肆礼乐,颁官秩。十二月,群臣上尊号,正元日,遂禋上帝于南郊。由是魏为北帝,而晋氏为南帝。
元年十月至二年五月,月再掩东蕃上相。相所以蕃辅王室而定君臣位。天象若曰:今下凌上替而莫之或振,将焉用之哉?且曰:中坐成刑,贵人夺势。是岁,桓玄专杀殷仲堪等,制上流之众,晋室由是遂卑。是岁五月,辰星犯轩辕大星。占曰‘女主当之’。三年三月至七月,月再犯镇星于牵牛,又犯哭星。为兵丧、女忧。或曰月为彊大之臣,镇,所以正纲纪也。是为彊臣有干犯者,在吴越。既而晋太后李氏殂,桓玄擅命江南,仍有艰故云。
三年三月,有星孛于奎,历阁道,至紫微西蕃,入北斗魁,犯太阳守,循下台,南宫,履帝坐,遂由端门以出。奎是封豨,剥气所由生也。又殷徐州之次,桓玄国焉,刘裕兴焉。天象若曰:君德之不建,人之无援,且有权其列蕃,盗其名器之守而荐食之者矣;又将由其天步,席其帝庭,而出号施令焉。至四年二月甲寅,有大流星众多西行,历牛、虚、危,绝汉津,贯太微、紫微。虚、危主静人,牵牛主农政,皆负海之阳国也。天象若曰:黎元丧其所食,失其所系命,卒至流亡矣;上不能恤,又将播迁以从之。其后晋人有孙恩之难,而桓玄踵之,三吴连兵荐饥,西奔死亡者万计,竟篡晋主而流之寻阳,既又劫之以奔江陵。是岁三月甲子,月生齿。占曰‘有贼臣’。七月丁卯,月犯天关。关,所以制畿封国也,月犯之,是为兵起于郊甸。十月甲子,月又犯东蕃上相。占同二年。既而桓玄戡金陵,杀司马元显、太傅道子。是岁秀容胡帅亦聚众反,伏诛。
五年四月辛丑,月掩辰星,在东井。月为阴国之兵,辰象战斗。占曰‘所直野军大起,战不胜,亡地,家臣死’。冬十月,帝伐秦师于蒙坑,大败之,遂举干壁,关中大震。其上将姚平赴水死。是月戊申,月晕左角。太史令晁崇奏:‘角虫将死。’上虑牛疫,乃命诸将并重焚车。丙戌,车驾北引。牛大疫,死者十有八九,官车所御巨犗数百,同日毙于路侧,首尾相属,麋鹿亦多死者。
五年三月戊子,太白犯五诸侯,昼见经天;九月己未,又犯进贤。太白为彊侯之诫,犯五诸侯,所以兴霸形也。是时桓玄擅征伐之柄,专杀诸侯,以弱其本朝,卒以干君之明而代夺之。故皇天著诫焉,若曰:夫进贤兴功,大司马之官守也,而今自残之,君于何有焉。是冬十月,客星白若粉絮,出自南宫之西,十二月入太微,乱气所由也。以距乏之气而乘粹阳之天庭,适足以驱除焉尔。明年,竟篡晋室,得诸侯而不终。是岁五月丙申,月犯太微;十月乙卯,又如之。月者太阴,臣象,太微正阳之庭,不当横行其中,是谓朝庭闲隙,彊臣不制,亦桓玄之诫也。又占曰‘贵人有坐之者’。明年七月,镇西大将军、毗陵王顺以罪还第,亦是也。
五年七月己亥,月犯岁星,在鹑火鸟帑,南国之墟也。至天赐元年二月甲辰又掩之,在角。角为外朝,而岁星君也。又象若曰:有彊大之臣干君之庭,以挟其主而播迁于外。是岁桓玄之师败绩于刘裕,玄劫晋帝以奔江陵。至五月,玄死,桓氏之党复攻江陵,陷之,凡再劫天子云。先是,六年六月甲辰,月掩斗魁第四星;至天赐元年五月壬申,又掩斗魁第三星;二年八月丁巳,又犯斗第一星。斗为吴分。大人忧,将相戮,宫中有自贼者。及桓玄伏诛,贵臣多戮死者。江南兵革十余岁乃定,故谪见于斗。
天赐二年四月己卯,月犯镇星,在东壁;七月己未又如之;十月丁巳又掩之,在室。夫室星,所以造宫庙而镇司空也。占曰‘土功之事兴’。明年六月,发八部人,自五百里内缮修都城,魏于是始有邑居之制度。或曰,北宫后庭,人主所以庇卫其身也,镇主后妃之位,存亡之基。而是时坚冰之渐著矣,故犯又掩再三焉。占曰‘臣贼君邦,大丧’。是岁三月丁酉,月犯心前星;三年二月,月犯心后星;四年二月,又如之。心主嫡庶之礼。占曰‘乱臣犯主,储君失位,庶子恶之’。先是,天兴六年冬十月至元年四月,月再掩轩辕。占曰‘有乱易政,后妃执其咎’。三年五月壬寅,荧惑犯氐。氐,宿宫也。天戒若曰:是时蛊惑人主而兴内乱之萌矣,亦自我天视而修省焉。及六年七月,宣穆后以彊死,太子微行人闲,既而有清河、万人之难。二年八月,火犯斗;丁亥,又犯建。斗为大人之事,建为经纶之始,此天所以建创业君。时刘裕且倾晋祚,而清河之衅方作矣,帝犹不悟。至是岁九月,火犯哭星。其象若曰:将以内乱,至于哭泣之事焉。由是言之,皇天所以训劫杀之主熟矣,而罕能敦复以自悟,悲夫!
二年八月甲子,荧惑犯少微;庚寅,犯右执法;癸卯,犯左执法;十一月丙戌,太白掩钓钤。皆南邦之谪也。火象方伯,金为彊侯,少微以官贤材而辅南宫之化,执法者威令所由行也。天象若曰:夫禄去公室,所由来渐矣,始则奋其贤材以为其本朝,终以干其钤而席其威令焉。至三年十二月丙午,月掩太白于危。危,齐分也。占曰‘其国以战亡’。丁未,金、火皆入羽林。四年正月,太白昼见奎。是谓或称王师而干君明者。占曰‘天下兵起,鲁邦受之’。二月癸亥,金、火、土、水聚于奎、娄。徐鲁之分也。四神聚谋,所以革衰替之政,定霸王之命。五月己丑,金昼见于参。天意若曰:是将自植攻伐,以震其主,而代夺之云尔。八月辛丑,荧惑犯执法;九月,遂犯进贤。与桓氏同占。是时,南燕慕容氏兼有齐鲁之墟,不务修德,而骤侵晋淮、泗。六年四月,刘裕以晋师伐之,大败燕师于临朐,进克广固,执慕容超以归,戕诸建康。于是专其兵威,荐食藩辅,篡夺之形由此而著云。二年三月,月掩左执法;三年四月,又犯西蕃上将;己未,犯房次相;六月,火犯房次将。三年七月,太尉穆崇薨。四年,诛定陵公和跋,杀司空庾岳。又四年六月,火犯水左翼。八月,金掩火,犯左执法。占曰‘大兵在楚,执法当之’。至五年,火犯天江。占曰‘水贼作乱’。六月,金犯上将,又犯左执法。其后庐循作乱于上流,晋将何无忌战死,左仆射孟昶仰药卒,刘裕自伐齐奔命,仅乃克之。
六年六月,金、火再入太微,犯帝座,蓬、孛、客星及他不可胜纪。太史上言,且有骨肉之祸,更政立君,语在帝纪。冬十月,太祖崩。夫前事之感大,即后事之灾深,故帝之季年妖怪特甚。是岁二月至九月,月三犯昴。昴为白衣会,宫车晏驾之征也。十二月辛丑,金犯木于奎。占曰‘其君有兵死者’。既而慕容超戮于晋。是岁四月,火犯水于东井。其冬,赫连氏攻安定,秦主兴自将救之,自是侵伐不息。或曰‘水火之合,内乱之形也’。时朱提王恱谋反,赐死。
太宗永兴二年五月己亥,月掩昴。昴为髦头之兵,虏君忧之。是月,蠕蠕社崘围长孙嵩于牛川,上自将击之,社崘遁走,道死。六月甲午,太白昼见。占曰‘为不臣’。七月,月犯鬼。占曰‘乱臣在内’。明年五月,昌黎王慕容伯儿谋反,诛之。是岁三月至秋八月,月三掩南斗第五星。斗,吴分也。且曰:彊大之臣有干天禄者,大人忧之。是月乙未,太白犯少微,昼见;九月甲寅,进犯左执法。占曰‘且有杖其霸刑,以戮社稷之卫而专威令者,征在南朔’。先是,三月丁卯,月掩房次将;六月己丑,又如之;八月甲申,犯心前星。占曰‘服轭者当之,君失驭,征在豫州’。时刘裕谋弱晋室,四年九月,专杀仆射谢混,因袭荆州刺史刘毅于江陵,夷之。明年三月,又诛晋豫州刺史诸葛长人,其君托食而已。是岁八月壬子,太白犯轩辕大星。占曰‘有乱易政,女君忧’。三年十一月丙午,金犯哭星。午,秦地。四年八月戊申,月犯哭星。申,晋地。是月,晋后王氏死;其后姚主薨。
三年六月庚子,月犯岁星,在毕;八月乙未,又犯之,在参;四年正月又蚀,在毕。直徼垣之阳,参在山河之右。岁星所以阜农事安万人也。占曰‘月仍犯之,边萌阻兵而荐饥’。是岁六月癸巳,金、木合于东井;七月甲申,金犯土于井。占曰‘其国内兵,有白衣之会’。十一月,土犯井;十二月癸卯,土犯钺。土主疆理之政,存亡之机也,是为土地分裂,有戮死之君,征在秦邦。至五年二月丙午,火、土皆犯井。占曰‘国有兵丧之祸,主出走’。是月壬辰,岁、镇、荧惑、太白聚于井。将以建霸国之命也,其地君子忧,小人流。又自三年四月至五年三月,荧惑三干鬼。主命者将夭而国徙焉。是时雍州假王霸之号者六国,而赫连氏据朔方之地,尤为彊暴,荐食关中,秦人奔命者殆路。闲岁,姚兴薨而难作于内。明年,刘裕以晋师伐之,秦师连战败绩,执姚泓以归,戕诸建康。既而遗守内携,长安沦覆焉。或曰:自上党并河、山之北,皆鬼星、参、毕之郊也。五年四月,上党群盗外叛。六月,濩泽人刘逸自称三巴王。七月,河西胡曹龙入蒲子,号大单于。十月,将军刘洁、魏勤击吐京叛胡失利,勤力战死,洁为所虏。明年,赫连屈孑寇蒲子、三城,诸将击走之。其余灾波及晋、魏,仍其兵革之祸。二年九月,土犯毕,为疆埸之兵。三年七月,木犯土于参。占曰‘战败,亡地,国君死’。四年十月,月掩天关。其灾同上。参,外主巴蜀。其后晋师伐蜀,戮其主谯纵。先是,四年闰月,月犯荧惑,在昴;七月,又蚀之。五年,将军奚斤讨越勤,大破之。明年,秃发氏降于西秦,其君傉檀戮死。
神瑞元年二月,填入东井,犯天尊,旱祥也。天象若曰:土失其性,水源将壅焉;施于天尊,所以福矜寡之萌也。先是,去年九月至于五月,岁再犯轩辕大星;八月庚寅至二年三月,填再犯鬼积尸。岁星主农事,轩辕主雪霜风雨之神,返覆由之,所以告黄祇也。土爰稼穑,鬼为物之精气,是谓稼穑潜耗,人将以馑而死焉。一曰大旱。是后,京师比岁霜旱,五谷不登,诏人就食山东,以粟帛赈乏,语在崔浩传。先是,月犯岁于毕。占曰‘饥在晋代,亦其征’。又鬼主秦,旱在秦邦。至二年,太史奏,荧惑在匏瓜中,一夜忽亡失之,后出东井,语在崔浩传。既而关中大旱,昆明枯涸。是岁四月癸丑,流星昼见中天,西行。占曰‘营头所首,野有覆军,流血西行,谪在秦邦’。而魏人觌之,亦王师之戒也。天若戒魏师曰:是拥众而西,固欲干君之明而代夺之尔,姑息人以观变,无庸御焉。先是五年三月,月犯太白于参;八月庚申,又犯之。参,魏分野。占曰‘彊侯作难,国战不胜’。九月己丑,月犯左角;是岁三月壬申,又蚀之。是谓以刚晋之兵合战而偏将戮,征在兖州。二年四月,太白入毕,月犯毕而再入之。占曰‘大战不胜,边将忧,魏邦受之’。六月己巳,有星孛于昴南。天象若曰:且有驱除之雄,勿用距之于朔方矣。明年七月,刘裕以舟师溯河。九月,裕陷我滑台,兖州刺史尉建以畏懦斩。时崔浩欲勿战,上难违众议,诏司徒嵩率师迓之,及晋人战于畔城,魏师败绩,语在崔浩传。裕既定关中,遽归受禅,既而赫连氏并之,遂窃尊号云。自元年正月至泰常元年十月,月三犯毕,再入之,再犯毕阳星。占曰‘边兵起,贵人有死者’。元年十二月,蠕蠕犯塞,上自将,大破之。二年,上党胡反,诏五将讨平之。泰常元年,长乐、河闲、南阳王皆薨。二年,豫章王又薨,常山霍季聚众反,伏诛。
二年四月辛巳,有星孛于天市。五月甲申,彗星出天市,扫帝座,在房心北。市所以建国均人心,宋分也。国且殊号,人将更主,其革而为宋乎?先是,往岁七月,月犯钩钤;十一月,月食房上相;至元年二月,又如之。天象若曰:尚尸钤键之位,君凭而尊之者,又将及矣。是岁八月,金、木合于翼。占曰‘且有内兵,楚邦受之’。至泰常二年正月,晋荆州刺史司马休之、雍州刺史鲁宗之为刘裕所袭,皆出奔走。是岁十月,镇星守太微,七十余日。占曰‘易代立王’。其三年三月癸丑,太白犯五诸侯,如桓氏之占。七月,有流星孛于少微,以入太微。自刘氏之霸,三变少微以加南宫矣。始以方伯专之,中则霸形干之,又今孛政除之。驯而三积,坚冰至焉。是月,辰星见东方,在翼,甚明大。翼,楚邦也,是为冢臣干明,贼人其昌。先是,五年十一月壬子,辰星出而明盛非常。至泰常二年十二月庚戌,辰星过时而见,光色明盛。是为彊臣有不还令者。至是又如之,亦三至焉。或曰辰星以负北海,亦魏将大兴之兆。九月,长彗星孛于北斗,轹紫微,辛酉,入南宫,凡八十余日。十二月,彗星出自天津,入太微,迳北斗,干紫宫,犯天棓,八十余日,及天汉乃灭,语在崔浩传。是岁,晋安帝殂,后年而宋篡之。夫晋室虽微,泰始之遗俗也,盖皇天有以原始笃终,以哀王道之沦丧,故犹著二微之戒焉。神瑞二年四月,木入南宫,加右执法;五月,火又如之。八月,金入自掖门,掩左执法;泰常元年六月,又由掖门入太微。五月,火犯执法。是冬,土守天尊而月掩之。三年八月,土又入太微,犯执法,因留二百余日。九月,金又犯右执法。十月,火犯上将,因留左掖门内二十日,乃逆行;四年三月,出西蕃,又还入之,绕填星成句己;四月丙午,行端门出。皆晋氏之谪也。自晋灭之后,太微有变多应魏国也。
泰常三年十月辛巳,有大流星出昴,历天津,乃分为三,须臾有声。占曰‘车骑满野,非丧即会’。明年四月,帝有事于东庙,蕃服之君以其职来祭者,盖数百国也。是岁正月己酉,月犯轩辕;四月壬申,又犯填星,在张;四年五月,辰星又犯轩辕。占曰‘国有丧,女君受之’。明年五月,贵人姚氏薨,是为昭哀皇后。六月,贵嫔杜氏薨,是为密后。先是,二年九月,火犯轩辕;三年八月,金又犯之。占同也。
四年,自正月至秋七月,月行四犯太微。天象若曰:太微粹阳之天庭,月者臣也,今横行之,不已甚乎。先是,元年五月,月犯岁星,在角。是岁七月,月又犯岁星。明年,宋始建国。后年而晋主殂,裕鸩之也。昔桓氏之难,月再干岁星,再劫其主。至是,亦再犯之而再剿其君,极其幽逼之患,而济以篡杀之祸,斯谓之甚矣。先是,三年九月,月犯火于鹑尾;十二月,又犯火于太微。是岁五月,月犯太白,在井;十月,又犯之,在斗,且再犯井星。皆有兵水大丧,诸侯有死者。七月,雁门、河内大水。五年三月,南阳王意文死。十一月,西凉李歆为沮渠所灭,晋君亦殂,秦、吴亡之应。
五年十一月乙卯,荧惑犯填星,在角。角,外朝也,土为纪纲,火主内乱,会于天门,王纲将紊焉。占曰‘有死君逐主,后妃忧之’。十二月,月蚀荧惑,在亢。亢,内庭也。占曰‘君薨而乱作于内,贵臣以兵死’。是月,客星见于翼。翼,楚邦也。占曰‘国更服,边有急,将军或谋反者’。六年二月,月食南斗杓星。十月乙酉,金、土斗于亢。占曰‘内兵且丧,更立王公’。又兖州,陈、郑之墟也,有攻城野战之象焉。至七年正月,犯南斗;三月壬戌,又犯之。斗为人君受命,又吴分。是岁五月,宋武殂。秋九月,魏师侵宋北鄙。十一月,攻滑台,克之。明年,拔虎牢,陷金墉,屠许昌,遂启河南之地。八年,宋太后萧氏死,既大臣专权,迁杀其主,卒皆伏诛。自五年八月至七年十二月,荧惑一守轩辕,再犯进贤,再犯房星,月一犯轩辕及房。皆女君大臣之戒。是时阳平、河南王,太尉穆观相次薨,而宋氏廷臣乘衅以侮其主,竟以诛死云。或曰火犯土、亢为饥疾。时官军陷武牢,会军大疫,死者十二三。是冬,诏禀饥人。
六年六月壬午,有大流星出紫宫。占曰‘上且行幸,若有大君之使’。明年,驾幸桥山,祠黄帝,东过幽州,命使者观省风俗。十月,上南征。八年春,步自邺宫,遂绝灵昌,至东郡,观兵成皋,反自河内,登太行山,幸高都,饮至晋阳焉。
七年二月辛巳,有星孛于虚、危,向河津。占曰‘玄枵所以饰丧纪也,宗庙并起,司人疑更谋,有易政之象’。十一月甲寅,彗星出室,扫北斗,及于□门。占曰‘内宫几室,主命将,易塞垣,有土功之事,其地又齐、卫也’。八年正月,彗星出奎南长三丈,东南扫河。奎为荐食之兵,徐方之地。占曰‘西北之兵伐之,君绝嗣,天下饥’。七年十二月,帝命寿光侯叔孙建徇定齐地。八年春,筑长城,距五原二千余里,置守卒,以备蠕蠕。冬十月,大饥。十一月己巳,上崩于西宫。明年,宋废其主。由是南邦日蹙,齐卫之地尽为兵冲。及世祖即政,遂荒淮沂以负东海云。八年二月丙寅,火守斗,亦南邦之谪也。十一月,彗星孛于土司空。司空主疆理邦域,且曰有土功哭泣事。后年,赫连屈孑薨,太武征之,取新秦之地,由是征伐四克,提封万里云。
世祖始光元年正月壬午,月犯心大星。心为宋分,中星者君也,月为大臣,主刑事。是岁五月,宋权臣徐羡之、谢晦、傅亮放杀其主,而立其弟冝都王,是为宋文帝。至十月,火犯心。天戒若曰:是复作乱以干其君矣。十月壬寅,大流星出天将军,西南行,殷殷有声。占曰‘有禁暴之兵,上将督战,以所首名之’。三年正月,岁星食月在张。张,南国之分。岁之于月,少君之象,今反食之,且诛彊大之臣。是月,羡之等戮死,谢晦兴江陵之甲以伐其君,宋将檀道济帅师御之,晦又奔溃伏诛。或曰:是岁上伐赫连氏,入其郛。夏都直代西南,亦奔星应也。
二年五月,太白昼见经天。占曰‘时谓乱纪,革人更王’。六月己丑,火入羽林,守六十余日。占曰‘禁兵大起,且有反臣之戒’。
三年十月,有流星出西南而东北行,光明烛地,有声如雷,鸟兽尽骇。占曰‘所发之野有破国迁君,西南直夏而首于代都焉。著而有声,盛怒也’。
四年五月辛酉,金、水合于西方。占曰‘兵起,大战’。先是,三年正月,宋人有谢氏之难,王卒尽出。冬十一月,上伐赫连昌,入其郛,徙万余家以归。是岁复攻之,六月,大败昌于城下,昌奔上邽,遂拔统万,尽收夏器用,虏其母弟妻子,由是威加四邻,北夷詟焉。
神元年五月癸未,太白犯天街。占曰‘六夷髦头灭’。二年五月,太白昼见。占曰‘大兵且兴,彊国有弱者’。是月,上北征蠕蠕,大破之,虏获以钜万计,遂降高车,以实漠南,辟地数千里云。
三年六月,火犯井、鬼,入轩辕。占曰‘秦忧兵乱,有死君。又旱饥之应’。丙子,有大流星出危南,入羽林。占曰‘兵起,负海国与王师合战’。是岁,自三月至十月,太白再犯岁星,月又犯之。占曰‘有国之君或罹兵刑之难者,且岁馑’。十二月丙戌,流星首如瓮,长二十余丈,大如数十斛船,色正赤,光烛人面,自天船及河,抵奎大星,及于壁。占曰‘天船以济兵车,奎为徐方,东壁,卫也,是为宋师之祥。昭盛者,事大也’。是岁六月,宋将到彦之等侵魏,自南鄙清水入河,溯流而西,列屯二千余里。九月,帝用崔浩策,行幸统万,遂击赫连定于平凉。十二月,克之,悉定三秦地。明年,大师涉河,攻滑台,屠之,宋人宵遁。是时,赫连定转攻西秦,戮其君乞伏慕末。吐谷浑慕容又袭击定,虏之,以彊死者,再君焉。是岁二月,定州大馑,诏开仓赈乏。或曰:奎星羽猎,理兵象也;流星抵之而著大,是为大人之事。冬十月,上大阅于漠南,甲骑五十万,旌旗二千余里,又明盛之征。四年,金、火入东井,火又犯天户;明年正月,又犯鬼。占曰‘秦有兵丧’。而至秦夏出夷威,沮渠蒙逊又死,氐主杨难当陷宋之汉中地云。
四年三月,有大流星东南行,光烛地,长六七丈,食顷乃灭,后有声。占曰‘大兵从之’。是时诸将方逐宋师,至历城不及。有声,骏奔之象也。四月辛未,太白昼见于胃。胃为赵分。五月,太白犯天关;十月丙辰,月又掩之。天关外主勃、碣,山河之险穷焉。占曰‘兵革起’。九月丙寅,有流星大如斗,赤色,发太微,至北斗而灭。太微,礼乐之庭,且有昭德之举,而述宣王命,是以帝车受之。是月壬申,有诏征范阳卢玄等三十六人,郡国察秀、孝数百人,且命以礼宣喻,申其出处之节。明年六月,上伐北燕,举燕十余郡,进围和龙,徙豪杰三万余家以归。四年八月,金入太微,亦君自将兵象。明年正月庚午,火入鬼。占曰‘秦有死君’。四月己丑,太白昼见,为不臣。其后秦王赫连昌叛走伏诛之应也。
延和元年七月,有大流星出参左肩,东北入河乃灭。参主兵政,晋、魏墟也,山河所首,推之大兵将发于魏以加燕国。八月癸未,太白犯心前星;乙酉,又犯心明堂。占曰‘有亡国,近期二年’。十二月,有流星大如瓮,尾长二十余丈,奔君之象。比岁连兵东讨,至太延二年三月,燕后主冯文通去国奔高丽。元年四月,月犯左角;五月,月掩斗;七月,月食左角。皆占曰‘兵大起’。其后征西将军金崖、安定镇将延普、泾州刺史狄子玉争权,崖及子玉举兵攻普不克,据胡空谷反,平西将军陆俟讨获之。
三年三月丙辰,金昼见,在参。魏邦戒也。闰月戊寅,金犯五诸侯。占曰‘四滑起,官兵起乱’。疑己丑,月入井,犯太白。占曰‘兵起合战,秦邦受之’。七月,上幸隰城,诏诸军讨山胡白龙,入西河。九月,克之,伏诛者数千人。而宋大将军、彭城王义康方擅威福,后竟幽废。是岁二月庚午,月犯毕口而出,因晕昴及五车。占曰‘贵人死’。五月甲子,阴平王求薨。
太延元年五月,月犯右执法;九月,火犯太微上将,又犯左执法;十月丙午,月犯右执法;二年二月,月犯东蕃上相;三月,月及太白俱犯右执法及上相;三年八月,火犯左执法及上将;五年二月,木逆行犯执法。皆大臣谪也。元年十月,左仆射安原谋反,诛。三年正月,征东大将军、中山王纂,太尉、北平王长孙嵩,镇南大将军、丹阳王叔孙建皆薨。其后,宋大将军义康坐徙豫章,诛其党与,仆射殷景仁亦寻卒焉。元年五月,彗出轩辕;二年正月,月犯火,月,后妃也;三年七月,木犯轩辕;至五年七月,月掩填星。并女主谪也。真君元年,太后窦氏殂,宋氏皇后亦终。或曰彗出轩辕,女主有为寇者。其后沮渠氏失国,实公主潜启魏师。
二年五月壬申,有星孛于房。占曰‘名山崩,有亡国’。八月丁亥,木入鬼,守积尸;十一月辛亥,又犯鬼。鬼秦分,天戒若曰:凉君淫奢无度,财力穷矣,将丧国,身为戮焉。二年正月、四年十一月,月皆犯井,亦为秦有兵刑。
三年正月壬午,有星晡前昼见东北,在井左右,色黄,大如橘。魏师之应也。黄星出于燕墟而慕容氏灭,今复见东井,凉室亡乎?四年四月己酉,华山崩。华山,西镇也。天又若曰:星孛于房,既有征矣,镇倾而国从之。先是,元年十二月,金犯羽林;二年十二月至四年十一月,火再入之。五年五月,太白昼见胃、昴,入羽林,遂犯毕。毕又边兵也。六月,上自将西征。秋八月,进围姑臧。九月丙戌,沮渠牧犍帅文武将吏五千余人面缚来降。明年,悉定凉地。或曰星孛于房,为大臣之事,又馑祥也。火入鬼,犯轩辕,又稼穑不成。自元年已来,将相薨尤众。至真君元年,州镇十五尽饥。
四年十月壬戌,大流星出文昌,入紫宫,声如雷。天象若曰:将相或以全师御卫帝宫者,其事密近,有震惊之象焉。明年六月,帝西征,诏大将军嵇敬等帅众二万屯漠南,以备暴寇。九月,蠕蠕乘虚犯塞,遂至七介山,京师大骇,司空长孙道生等并力拒之,虏乃退走。是月壬午,有大流星出紫微,入贯索,长六丈余。占曰‘有大君之命’。贯索,贱人牢也。明年,帝命侍臣行郡国,观风俗,问其所疾苦云。
真君二年七月壬寅,填星犯钺。镇者,国家所安危,而为之纲纪者也,其婴𫓧钺之戮而君及焉。自元年十一月至此月,岁星三犯房上相。岁星为人君,今反复由之,循省钩钤之备也。天若戒辅臣曰:凉邦卒灭,敌国殚矣,而犹挟震主之威,负百胜之计,盍思盈亢之戒乎?是时,司徒崔浩方持国钧,且有宠于上。明年,安西李顺备五刑之诛,而由浩锻成之。后八年,竟族灭无后。夫天哀贤良而示以明训夙矣,罕能省躬以先觉,岂不悲哉!浩诛之明年,卒有景穆之祸,后年而乱作。
三年三月癸未,月犯太白。占曰‘大兵起,合战’。九月乙丑,有星孛于天牢,入文昌、五车,经昴、毕之闲,至天苑,百余日与宿俱入西方。天象若曰:且有王者之兵,彗除髦头之域矣,贵臣预有戮焉。明年正月,征西将军皮豹子大败宋师于乐乡。九月,上北伐,乐平王丕统十五将为左军,中山王辰统十五将为右军,上自将中军。蠕蠕可汗不敢战,亡,追至顿根河,虏二万余骑而还。中山王辰等八将军坐后期,皆斩。或曰:彗由昴、毕,贵人多死。十一月,太保卢鲁元薨。五年二月,乐平王丕薨。
六年二月,太白、荧惑、岁星聚于东井。占曰‘三星合,是为惊立绝行,其国内外有兵与丧,改立王公’。九月,卢水胡盖吴据杏城反,僭署百官,杂虏皆响从,关内大震。十一月,将军叔孙拔败吴师于渭北。至七年正月,太白犯荧惑。占曰‘兵起,有大战’。时上讨吴党于河东,屠之,遂幸长安。二月,吴军败绩于杏城,弃马遁去,复收合余烬。八月乃夷之。五年五月,月犯心;六年四月,又如之。占曰‘兵犯宋邦’。是月,太白入轩辕。占曰‘有反臣’。是冬,宋太子詹事范晔谋反,诛。诏高凉王郍徇淮泗,徙其人河北焉。
九年正月,火、水皆入羽林。占曰‘禁兵大起’。四月,太白昼见经天。十年五月,彗星出于昴北。此天所以涤除天街而祸髦头之国也。时闲岁讨蠕蠕。是秋九月,上复自将征之,所捕虏凡百余万矣。是岁七月,太白犯哭星。占曰‘天子有哭泣事’。明年春,皇子真薨。
十年十月辛巳,彗星见于太微。占曰‘兵丧并兴,国乱易政,臣贼主’。至十一年正月甲子,太白昼见,经天;四月,又如之。占曰‘中岁而再干明,兵事尤大,且革人更王之应也’。是岁十月甲辰,荧惑入太微;十二月辛未,又犯之;癸卯,又如之。占曰‘臣将戮主,君将恶之,仍犯事荐也’。先是,八年正月庚午,月犯心大星;九年正月,犯岁星;是岁九月,太白又犯岁星。至正平元年五月,彗星见卷舌,入太微。卷舌,谗言之戒。六月辛酉,彗星进逼帝坐;七月乙酉,犯上相,拂屏,出端门,灭于翼、轸;辛酉,直阴国。翼、轸为楚邦,于屏者,萧墙之乱也。天象若曰:夫肤受之谮实为乱阶,卒至芟夷主相,而专其大号,虽南国之君由迁及焉。先是,去年十月,上南征绝河。十二月,六师涉淮,登瓜步山观兵,骑士六十万,列屯三千余里,宋人凶惧,馈百牢焉。是年正月,尽举淮南地,俘之以归,所夷灭甚众。六月,帝纳宗爱之言,皇太子以彊死。明年二月,爱杀帝于永安宫,左仆射兰延等以建议不同见杀。爱立吴王余为主,寻又贼之。荐灾之验也。闲岁,宋太子劭坐蛊事泄,亦杀其君而僭立,劭弟武陵王骏以上流之师讨平之。灭于翼轸之征也。先是,七年八月,月犯荧惑;八月至十一月,又犯轩辕。是岁正月,太白经天。九月火犯太微。十月,宗爱等伏诛,高宗践阼。至十一月,录尚书元寿、尚书令长孙渴侯以争权赐死,太尉黎、司徒弼又忤旨左迁。孛于屏相之应。出明年五月,太后崩。
高宗兴安二年二月,有星孛于西方。占曰‘凡孛者,非常恶气所生也,内不有大乱,外且有大兵’。至兴光元年二月,有流星大如月,西行。占曰‘奔星所坠,其野有兵,光盛者事大’。先是,京兆王杜元宝、建康王崇、济南王丽、濮阳王闾文若、永昌王仁,相次谋反伏诛。是岁,宋南郡王义宣及鲁爽、臧质以荆豫之师构逆,大将王玄谟等西讨,尽夷之。或曰:彗加太微、翼、轸之余祸也。春秋,星之大变,或灾连三国之君,其流炎之所及,二十余年而后弭。至是彗干天庭,二太子首乱,三君为戮,侯王辜死者几数十人。由此言之,皇天疾威之诫,不可不惕也。
太安元年六月辛酉,有星起河鼓,东流,有尾迹,光明烛地。河鼓为履险之兵,负海之象也。昭盛为人君之事,星之所往,君且从之。闲二岁,帝幸辽西,登碣石以临沧海,复所过郡国一年,又尾迹之征。是岁五月,火入斗。斗主形命之养。其后三吴荐饥,仍岁疾疫。
三年夏四月,荧惑犯太白。占曰‘是谓相铄,不可举事用兵,成师以出而祸其雄之象也’。明年,宋将殷孝祖侵魏南鄙,诏征南将军皮豹子击之,宋军大败。或曰:金火合,主丧事。明年十月,金又犯哭星。十二月,征东将军、中山王托真薨。
三年十一月,荧惑犯房钩钤星。是谓彊臣不御,王者忧之。至四年正月,月入太微,犯西蕃;三月,又犯五诸侯。占曰‘诸侯大臣有谋反伏诛者’。是月,太白犯房,月入南斗。皆宋分。占曰‘国有变,臣为乱’。十一月,长星出于奎,色白,蛇行,有尾迹,既灭,变为白云。奎为徐方,又鲁分也。占曰‘下有流血积骨’。明年,宋兖州刺史竟陵王诞据广陵作乱,宋主亲戎,自夏涉秋,无日不战,及城陷,悉屠之。
四年八月,荧惑守毕,直徼垣之南。占曰‘岁馑’。至五年二月,又入东井。占曰‘旱兵饥疫,大臣当之’。六月,太白犯钺。占曰‘兵起,更正朔’。是岁二月,司空伊薨。十二月,六镇、云中、高平、雍、秦饥旱。明年,改年为和平。至六月,诸将讨吐谷浑什寅,遂绝河穷蹑之,会军大疫乃还。是岁三月,流星数万西行。占曰‘小流星百数四面行者,庶人迁之象’。既而吐谷浑举国西遁,大军又随蹑之。
四年九月,月犯轩辕;十二月,犯氐;至五年正月,月掩轩辕,又掩氐东南星。皆后妃之府也。和平元年正月丁未,岁犯鬼。鬼为死丧,岁星,人君也,是为君有丧事。三月,月掩轩辕。四月戊戌,皇太后崩于寿安宫。宋志云:人闲宣言,人主帷箔不修,故谪见轩辕。又五年十一月,月犯左执法;明年十一月,又犯之。占曰‘大臣有忧’。和平二年,征东将军、河东王闾毗薨。十月,广平王洛侯薨。
和平元年十月,有长星出于天仓,长丈余。馑祥也。二年三月,荧惑入鬼。是谓稼穑不成,且曰万人相食。其后定相阻饥,宥其田租。时三吴亦仍岁凶旱,死者十二三。先是,元年四月,太白犯东井。井、鬼皆秦分,雍州有兵乱。自元年六月,月犯心大星,三犯前后于房。心,宋分。时宋君虐其诸弟,后宫多丧,子女继夭,哭泣之声相再。是岁,诏诸将讨雍州叛氐,大破之。宋雍州刺史、海陵王休茂亦称兵作乱。闲岁而宋主殂,嗣子淫昏,政刑紊焉。先是,元年十月,太白入氐。占曰‘兵起后宫,有白衣会’。三年五月,岁星犯上将。占曰‘上将忧之’。三年八月,月犯哭星。皆宋祥也。是岁,乐良王万寿及征东大将军、常山王素并薨。
二年三月辛巳,有长星出天津,色赤,长匹余,灭而复出,大小百数。天津,帝之都,船所以渡,神通四方,光大且众,为人君之事。天象若曰:是将有千乘万骑之举,而绝逾大川矣。是月,发卒五千余,通河西猎道。后年八月,帝校猎于河西,宋主亦大阅舟师,巡狩江右云。
二年九月,太白犯南斗。斗,吴分。占曰‘君死更政,大臣有诛者’。十一月,太白犯填。填,女君也,且曰有内兵、白衣会。至三年九月,火犯积尸。占曰‘贵人忧之,斧钺用’。十月,太白犯岁星。岁为人君,而以兵丧干之,且有死君篡杀之祸。是月,荧惑守轩辕。占曰‘女主忧之,宫中兵乱’。十一月,岁入氐。氐为正寝,岁为有国之君。占曰‘诸侯王有来入宫者’。五年二月,月入南斗魁中,犯第四星。占曰‘大人忧,太子伤,宫中有自贼者;又大赦’。既而宋孝武及宋后相继崩殂,少主荐诛辅臣,衅连戚属,群下相与杀之,而立宋明帝。江南大饥,且仍,有肆眚之令焉。先是,三年六月,太白犯东井;七月,火入井;四年五月,金、火皆犯上相;五年六月,火又入井。占曰‘大臣忧,斧钺用’。六年七月,月犯心前星。是月,宋杀少主,其后有乙浑之难。
五年七月丁未,岁星守心。心为明堂,岁为诸侯,为长子入而守之,立君之象。占曰‘凡五星守心,皆为宫中乱贼,群下有谋立天子者’。七月己酉,有流星长丈余,入紫微,经北辰第三星而灭。占曰‘有大丧’。九月丁酉,火入轩辕。十一月,长星出织女,色正白,彗之象也。女主专制,将由此始,是以天视由之。长星,彗之著,易政之渐焉。冬,荧惑入太微,犯上将;十二月,遂守之。占曰‘公侯谋上,且有斩臣’。六年正月乙未,有流星长丈余,自五车抵紫宫西蕃乃灭。天象若曰:群臣或修霸刑,而干蕃辅之任矣。且占曰‘政乱有竒令’。四月,太白犯五诸侯。占曰‘有专杀诸侯者’。五月癸卯,上崩于太华殿,车骑大将军乙浑矫诏杀尚书杨宝年等于禁中。戊申,又害司徒、平原王陆丽。明年,皇太后定策诛之。太后临朝,自冯氏始也。或曰:心为宋分。是岁六月,岁星昼见于南斗。斗为天禄,吴分也。天象若曰:或以诸侯干君而代夺之。是冬,宋明帝以皇弟践阼,孝武诸子举兵攻之,四方响应,寻皆伏诛。有太白之刑与岁星之祐焉。是岁三月,有流星西行,不可胜数,至明乃止。至六月己卯,又有流星,多西南行。星众而小,庶人象也,星之所首,人将从之。及宋讨孝武诸子,大兵首自寻阳,进平荆雍。其后张永之师败绩于吕梁,魏师尽举淮右,俘其人,又西流之效也。
显祖天安元年正月戊子,太白犯岁星。岁,农事也,肃杀干之,是为稼穑不登。六月,荧惑犯鬼。占曰‘旱饥疾疫,金革用’。八月丁亥,太白犯房。占曰‘霜雨失节,马牛多死’。九月甲寅,荧惑犯上将,太白犯南斗第三星。占曰‘贵人将相有诛者’。十一月己酉,太白又犯岁星。或曰岁为诸侯,太白主兵刑之政,再干之,事洊也。是岁九月,州镇十一旱饥。十月,宋氏六王皆戮死。明年,宋师败于吕梁,江南阻饥,牛且大疫。其后,东平王道符擅杀副将及雍州刺史,据长安反,诏司空和其奴讨灭之。九月,诏赐六镇孤贫布帛,宋主以后宫服御赐征北将士。后岁夏,旱,河决,州镇二十七皆饥,寻又天下大疫。元年六月,太白犯左执法;十月,火又犯之。占曰‘大臣有忧,霸者之刑用’。是岁六月,月犯井;十月,又掩之。皇兴元年正月,月犯井北辕第二星;八月,又蚀之。占曰‘贵人当之,有将死,水旱祥也’。道符作乱之明年,司空和其奴、太宰李峻皆薨。
皇兴元年四月,太白犯镇星。占曰‘有攻城略地之事’。六月壬寅,太白犯鬼,秦分也。二年正月,太白犯荧惑。占曰‘大兵起’。是时,镇南大将军尉元、征南大将军慕容白曜略定淮泗。明年,徐州群盗作乱,元又讨平之。后岁正月,上党王观西征吐谷浑,又大破之。
二年九月癸卯,火犯太微上将。占曰‘上将诛’。先是元年六月,荧惑犯氐;是岁十一月,太白又犯之,是为内宫有忧逼之象。占曰‘天子失其宫’。四年十月,诛济南王慕容白曜。明年,上迫于太后,传位太子,是为孝文帝。宋志以为先是比年月频犯左角,占曰‘天子之’。及上逊位,而宋明帝亦殂。
高祖延兴元年十月庚子,月入毕口。毕,魏分。占曰:‘小人罔上,大人易位,国有拘主反臣。’十二月辛卯,火犯钩钤。钩钤以统天驷,火为内乱。天象若曰:人君失驭,或以乱政乘之矣。乙巳,镇星犯井。夫井者,天下之平也,而女君以干之,是为后窃刑柄。占曰:‘天下无主,大人忧之,有过赏之事焉。’二年正月,月犯毕;丙子,月犯东井;庚子,又如之。占曰:‘天下有变,令贵人多死者。’
三年八月,月犯太微。又群阴不制之象也。是时冯太后宣淫于朝,昵近小人而附益之,所费以钜万亿计,天子徒尸位而已。二年九月,河闲王闾虎皮以贪残赐死。其后,司空、东平郡王陆丽坐事废为兵,既而宫车晏驾。或曰月入毕口为赦令。二年正月,曲赦京师及秦凉诸镇。星及月犯井,皆为水灾,且旱祥也。是岁九月,州镇十一水旱,诏免其田租,开仓赈乏。
四年九月己卯,月犯毕。七月丙申,太白犯岁星,在角。丁卯,太白又入氐。太白有母后之几,主兵丧之政,以干君于外朝而及其宿宫,是将有劫杀之虞矣。二月癸丑,月犯轩辕;甲寅,又犯岁星。月为彊大之臣,为主女之象,始由后妃之府而干少阳之君,示人主以戒敬之备也。五年三月甲戌,月掩填星。天象若曰:是又僻行不制而弃其纪纲矣。且占曰‘贵人彊死,天下乱’。三月癸未,金、火皆入羽林。占曰‘臣欲贼主,诸侯之兵尽发’。八月乙亥,月掩毕。十一月,月入轩辕,食第二星。至承明元年四月,月食尾。五月己亥,金、火皆入轩辕;庚子,相逼同光。皆后妃之谪也。天若言曰:母后之衅几贯盈矣,人君忘祖考之业,慕匹夫之孝,其如宗祀何?是时,献文不悟,至六月暴崩,实有鸩毒之祸焉。由是言之,皇天有以睹履霜之萌,而为之成象乆矣。其后,文明皇太后崩,孝文皇帝方修谅阴之仪,笃孺子之慕,竟未能述宣春秋之义,而惩供人之党,是以胡氏循之,卒倾魏室,岂不哀哉!或曰:太白犯岁于天门,以臣伐君之象;金、火同光,又兵乱之征。时宋主昏狂,公侯近戚冤死相继。既而桂阳、建平王并称兵内侮,矢及宫阙,仅乃戡之。寻为左右杨玉夫等所杀。或曰:月犯岁、镇,金、火入轩辕,皆馑祥也。月掩毕,主边兵。四年,州镇十三饥;又比岁蝗旱。太和元年,云中又饥,开仓赈之。先是,四年四月丙午,有大星西流,殷殷有声;十一月辛未,又如之。是岁五月,宋桂阳王反于江州,闲岁,沈攸之反于江陵,皆为大兵西伐。时以江南内携,又诏五将伐蜀。
太和元年五月庚子,太白犯荧惑,在张,南国之次也。占曰‘其国兵丧并兴,有军大战,人主死’。壬申,水、土合于翼,皆入太微,主令不行之象也。占曰‘女主持政,大夫执纲,国且内乱,群臣相杀’。九月丁亥,太白昼见,经天,光色尤盛,更姓之祥也。二年九月,火犯鬼。占曰‘主以淫泆失政,相死之’。三年三月,月犯心。心为天王,又宋分。三月,填星逆行入太微,留左掖门内。占曰‘土守南宫,必有破国易代。逆行者,事逆也’。自元年三月至二年六月,月行五犯太微,与刘氏篡晋同占。又自元年八月至三年五月,月行六犯南斗,入魁中。斗为大人寿命,且吴分。是时冯太后专政,而宋将萧道成亦擅威福之权,方图刘氏。宋司徒袁粲起兵石头,沈攸之起兵江陵,将诛之,不克,皆为所杀。三年四月,竟篡其君而自立,是为齐帝。是年五月,又害宋君于丹阳宫。又元年十月,月犯昴,为刑狱事。二年六月,月犯房。占曰‘贵人有诛者’。或曰‘月犯斗,亦大臣之谪也’。其后李惠伏诛,冝都、长乐王并赐死。又元年二月壬戌,月在井,晕参、毕、两河、五车。占曰‘大赦’。至八月,大赦天下。三年正月壬子,又晕觜、参、昴、毕、五车、东井。至十月,大赦天下。
三年,自五月至十二月,月三入斗魁中;四年五月庚戌、七月己巳,又如之;六年二月,又犯斗魁第二星。占曰‘其国大人忧,不出三年’。七月丁未,十月丙申,月再犯心大星;自四年正月至六年二月,又五干之。斗为爵禄之柄,心为布政之宫,月行干而之,亦以荐矣。其占曰‘月犯心,乱臣在侧,有亡君之戒,人主以善事除殃’。是时,冯太后将危少主者数矣,帝春秋方冨,而承事孝敬,动无违礼,故竟得无咎。至六年三月,而齐主殂焉。或曰:月犯斗,其国兵忧。心又豫州也。时比岁连兵南讨,五年二月大破齐师于淮阳,又击齐下蔡军,大败之。先是三年八月,金犯轩辕;四年二月,又犯轩辕第二星;六年正月,又犯轩辕大星;八月,又犯轩辕左角。左角,后宗也。是时太后淫乱,而幽后之侄娣,又将薄德。天若言曰:是无周南之风,不足训也,故月、太白骤于之。
三年九月庚子,太白犯左执法;十二月丙戌,月犯之;四年二月辛巳,月又犯之;九月壬戌,太白又犯之;五年二月癸卯,月犯太微西蕃上将;至六年十月乙酉,荧惑又犯之。夫南宫执法,所以纠淫忒,成肃雍;而上将朝庭之辅也。天象若曰:王化将弛,淫风几兴,固不足以令天下矣,而廷臣莫之纠弼,安用之!文明太后虽独厚幸臣,而公卿坐受荣赐者费亦巨亿,盖近乎素餐焉。其三年九月,安乐王长乐下狱死,陇西王源贺薨;四年正月,广川王略薨,襄城王韩颓徙边;七月,顿丘王李锺葵赐死;其后任城王云、中山王叡又薨。比年死黜相继,盖天谪存焉。四年春月,又掩火,亦大臣死黜之祥也。又比年,月再犯昴,亦为狱事与白衣之会也。
五年九月辛巳,填犯辰星于轸。占曰‘为饥,为内乱,且有壅川溢水之变’。是岁,京师大霖雨,州镇十二饥。至六年七月丙申,又大流星起东壁,光明烛地,尾长二丈余。东壁,土功之政也。是月发卒五万,通灵丘道。十月己酉,有流星入翼,尾长五丈余。七星,中州之羽仪;翼,南国也。天象若曰:将择文明之士,使于楚邦焉。明年,员外散骑常侍李彪使齐,始通二国之好焉。四年正月丁未,月在毕,晕参、井、五车,赦祥也。四月,幸廷尉狱,录囚徒。明年二月,大赦。是月,月在翼,有偏日晕,侵五车、东井、轩辕、北河、鬼,至北斗、紫垣、摄提。六年正月癸亥,月在毕,晕参两肩、五车、胃、昴、毕。至甲戌,天下大赦。江南嗣君即位,亦大赦改元。
七年六月庚午辰时,东北有流星一,大如太白,北流破为三段。十月己亥,星陨如虹。是时,太后专朝,且多外嬖,虽天子由倚附之,故有干明之谪焉。破而为三,席势者众也。昔春秋星陨如雨,而群阴起霸。其后汉成帝时,旰日晦冥,众星行陨,燿燿如雨,而王氏之祸萌。至是天妖复见,又与元后同符矣。
十年八月辰时,有星落如流火三道;戊寅,又有流星出日西南一丈所,西北流,大如太白,至午西破为二段,尾长五尺,复分为二,入云闲。仍见者,事荐也,后代其踵而行之,以至于分崩离析乎?先是,七年十月,有客星大如斗,在参东,似孛。占曰‘大臣有执主之命者,且岁旱籴贵’。十年九月,荧惑犯岁星。岁主农事,火星以乱气干之,五稼旱伤之象也。占曰‘元阳以馑,人不安’。自八年至十一年,黎人阻饥,且仍岁灾旱。八年正月辛巳,月在毕,晕井、岁星、觜、参、五车。占曰‘有赦,籴贵’。其年六月,大赦。冬,州镇十五水旱,人饥。九年正月,月在参,晕觜、参两肩、五车,为大赦,为水。戊申,月犯井,为水祥也。是岁,冀定数州大水,人有鬻男女者,京师及州镇十三水旱伤稼。明年,大赦。
十一年三月丁亥,火、土合于南斗。填为履霜之渐,斗为经始之谋,而天视由之,所以为大人之戒也。占曰‘其国内乱,不可举事用兵’。是时齐主持诸侯王酷甚,虽酒食之馈,犹裁之有司。故天若言曰:非所以保根固本,以贻长代之谋也,内乱由是兴焉。五月丁酉,太白经天,昼见,庚子遂犯毕。毕又边兵也。是岁,蠕蠕寇边。明年,齐将陈达伐我南鄙,陷澧阳。闲岁而齐君子子响为有司所御,遂愤怒而反,伏诛。及齐主殂而西昌侯篡之,高、武子孙所在棋布,皆拱手就戮,亦齐君自为之焉。十一年六月乙丑,月犯斗;丙寅,遂犯建星。亦图始之谋也。十二年七月,月犯牛;十三年六月,又掩之;明年八月,又犯之。牛主吴分。占曰‘国有忧,大将戮’。亦江南兵馑之征也。
七月癸丑,太白犯轩辕大星;八月甲寅,又犯之。皆女君之谪也,天象若曰:轩辕以母万物,由后妃之母兆人也,是固多秽,复将安用之?其物类之感,又稼穑之不滋候也。是岁年谷不登,听人出关就食。明年,州镇十五皆大饥,诏开仓赈乏。闲岁,太后崩。是岁月三入井,金又犯之。占曰‘阴阳不和,不为水患且大旱’。其后连年亢阳,而吴中比岁霖雨伤稼也。
十二年三月甲申,岁星逆行入氐。甲、申,皆齐分也。占曰‘诸侯王而升为天子者’。逆行者,其事逆也。先是,去年十月,岁、辰、太白合于氐。是谓惊立绝行,改立王公。是岁四月,月犯氐,与岁同舍;六月丁巳,月又入氐,犯岁星。月为彊大之臣,岁为少君也,与岁同心内宫而干犯之,彊宗擅命,逼夺其君之象也。再干之,其事荐至。
十三年三月庚申,月犯岁;十五年六月,又犯之。岁星不在宿宫,是为彊侯之谴。江南太子、贤王相次薨殁,既而齐武帝殂,太孙幼冲,西昌辅政,竟杀二君而篡之。月再犯于氐及逆行之效也。或曰月犯木,饥祥也。时比岁稼穑不登。又十二年正月戊戌,月犯左角;十一月丙寅,又如之;七月,金又犯左角。角为外朝,且兵政也。占曰‘不出三年,天下有兵,主子死,大君恶之’。至十四年,有子响诛,闲岁而齐室乱。
十二年四月癸丑,月、火、金会于井;辛酉,金犯火;甲戌,火、水又俱入井。皆雨旸失节,万物不成候也。且曰王业将易,诸侯贵人多死。是岁,月行四入氐;十月,辰星入之;闰月丁丑,火犯氐;乙卯,又入之。占曰‘大旱岁荒,人且相食,国易政,君失宫,远期五年’。氐,又女君之府也。是岁,两雍及豫州旱饥。明年,州镇十五大馑。至十四年,太后崩。时江南北连岁灾雨,至十七年,有劫杀之祸,诛死相踵焉。是岁月三犯房;十三年四月,又犯之;七月至十月,再犯键闭。占曰‘有乱臣,不出三年伐其主’。自十二年七月至十四年八月,月再犯牛,又再掩之,凡六犯牛且掩之。牛为吴越,馑祥也,毕,魏分。且曰贵人多死免者。十二年九月,司徒、淮南王他薨。十三年,光州人王泰反,章武、汝阴、南安三王皆坐赃废,安丰王猛、司空荀颓并薨。十四年,地豆于及库莫奚频犯塞,京兆王废为庶人。
已绑定手机
 楼主| 延章 发表于 2012-6-18 11:34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feature"> 魏书  卷一百零五之四‧志第四  天象一之四 太和十二年十一月戊午,太白犯岁,又犯火,丧疾之祥。占曰‘国无兵忧,则君有白衣之会’。丙寅,火又犯木。占曰‘内无乱政,则主有丧戚之故’。十二月壬寅,太白犯填。占曰‘金为丧祥,后妃受之’。十三年二月,荧惑犯填。占曰‘火主凶乱,女君应之’。皆文明太后之谪也。先是,十一年六月甲子,岁星昼见;十二月甲戌,又昼见;是岁六月,又如之。岁而丽于大明,少君象也。是时孝文有仁圣之表,而太后分权以干冒之,及帝春秋方壮,始将经纬礼俗,财成国风。故比年女君之谪屡见,而岁星盛,至于不可掩夺矣。且占曰‘木昼见,主有白衣之会’。是岁九月丙午,有大流星自五车北入紫宫,抵天极,有声如雷。占曰‘天下大凶,国有丧,宫且空’。夫五车,君之车府也,天象若曰:是将以丧事有千乘万骑而举者。大有声,其事昭盛。至十四年三月,填星守哭泣。占曰‘将以女君有哭泣之事’。四月丙申,火犯鬼,丧祥也。六月,有大流星从紫宫出,西行。天象又曰:人主将以丧事而出其宫。八月,月、太白皆犯轩辕。九月癸丑而太皇太后崩,帝哭三日不绝声,勺饮不入口者七日,纳菅屦,徒行至陵,其反亦如之,哀毁骨立,杖而后起,虽殊俗之萌,矫然知感焉。自九月至于岁终,凡四谒陵。又荐出紫宫之验也。十四年十一月,月犯填星;十二月月犯轩辕;十五年十月,月犯填,又犯轩辕;八月,又犯之;九月,月掩填星;十七年正月,月又犯轩辕。皆女君之象也。是时林贵人以故事薨,及冯贵人为后,而其姊谮之,至二十年竟坐废黜,以忧死。幽后继立,又以淫乱不终。
十三年十二月戊戌,填星、辰星合于须女。女,齐、吴分。占曰‘是为雍沮,主令不行,且有阴亲者’。至十四年三月庚申,岁星守牛。占曰‘其君不爱亲戚,贵人多丧;又馑祥也’。是岁太白三犯荧惑;十月,太白入氐;十一月,有大流星从南行入氐。甲申,齐邦之物也,金、火相铄,为兵丧,为大人之谪。天象若曰:宿宫有兵丧之故,盛大者循而残之,处其寝庙之中矣。至十五年三月壬子,岁犯填,在虚;三月癸巳,木、火、土三星合宿于虚;甲午,火、土相犯。虚,齐也。占曰‘其国乱专政,内外兵丧,故立侯王’。九月乙丑,太白犯斗第四星;戊子,有大流星起少微,入南宫,至帝坐。主有盛大之臣,乘贤以侮其君者。且占曰‘大人易政’。至十七年正月戊辰,金、木合于危。危,亦齐也,是为人君且罹兵丧之变。四月戊子,太白犯五诸侯。占曰‘有擅刑以残贼诸侯者’。至七月,齐武帝殂,西昌侯以从子干政,竟杀二君而自立,是为齐明帝。于是高、武诸子王侯数十人相次诛夷,殆无遗育矣。虽继体相循,实有准命之祸,故天谪仍见云。自十五年至十七年,月行七犯建星。建星为忠臣之辅,经代之谋,又吴之分也。十五年,再犯牵牛;十六年至十七年,又四犯南斗。是谓臣干天禄,且曰‘大人多死者’。又十五年七月,金入太微;十七年,火入太微宫。反臣之戒。是岁,月行四入太微,十七年六入太微,比岁凡十干之,而齐君夷其宗室,亦积忍酷甚也。
十五年四月癸亥,荧惑入羽林;十六年二月壬子,太白入羽林。占曰‘天下兵起’。三月己卯,四月丙午,五月甲戌,十月辛卯,月行皆入羽林;十七年四月壬寅,八月辛卯,十二月辛巳,又如之。先是,阳平王颐统十二将军骑士七万,北讨蠕蠕。是岁八月,上勒兵三十余万自将击齐,由是比岁皆有事于南方。十五年三月,月掩毕;十一月,又犯之;十六年五月及七月,月再入毕;八月、十一月又再犯之;十七年八月又入毕。毕为边兵。占曰‘贵人多死’。十五年六月,济阴王郁赐死;十七年,南平王霄、三老尉元皆死;十八年,安定王休死;十九年,司徒冯诞、太师冯熙、广川王谐皆死。
十七年二月庚戌,火、土合于室。室星,先王所以制宫庙也,荧惑天视,填为司空,聚而谋之,其相宅之兆也。且纬曰:‘人君不失善政,则火土相扶,卜洛之业庶几兴矣。’是岁九月,上罢击齐,始大议迁都。冬十月,诏司空穆亮、将作董迩缮洛阳宫室,明年而徙都之。于是更服色,殊徽号,文物大备,得南宫之应焉。凡五星分野,荧惑统朱鸟之宿,而填以轩鼓寓之,皆周鹑火之分。室,又并州之分。是为步自并州,而经始洛邑之祥也。
十七年二月丁丑,太白犯井;辛丑,又犯鬼;五月戊午,昼见;九月,又如之。是谓兵祥,雍州也。是月,火、木合于娄。娄为徐州,占曰‘其地有乱,万人不安’。八月辛巳,荧惑入井。占曰‘兵革起’。明年十二月,诏征南将军薛真度督四将出襄阳,大将军刘昶出义阳,徐州刺史元衍出锺离,平南将军刘藻出南郑,皆两雍、徐方之分。后年正月,平南王肃大败齐师于义阳,降者万余。己亥,上绝淮,登八公山,并淮而东,及锺离乃还。至十九年六月庚申,金、木合于井。七月,火犯井。二十一年十一月,大败齐师于沔北。明年春,复大破之,下二十余城,于是悉定沔汉诸郡。时江南伪立雍州于襄阳,以揔牧西土遗黎,故与东井同候。
十八年四月甲寅,荧惑入轩辕,后妃之戒也。是时,左昭仪得幸,方谮诉冯后,上蛊而惑之。故天若言曰:夫肤受之微不可不察,亦自我天视而降鉴焉。至十九年三月,月犯轩辕;二十年七月辛巳,又掩填星。是月,冯后竟废,寻以忧死,而立左昭仪,是为幽后。明年,追废林贞后为庶人。二十二年正月,月又掩轩辕。十一月,又彗星起轩辕,历鬼南,及天汉。天又若曰:是固多秽德,冝其彗除矣。行历鬼,又彊死之征。明年,幽后赐死也。
十九年六月壬寅,荧惑出于端门。占曰‘邦有大狱,君子恶之,又更纪立王之戒也’。明年,皇太子恂坐不轨,黜为庶人。至二十一年十月壬午,荧惑、岁星合于端门之内。岁为人君,火主死丧之礼,而陈于门庭,大丧之象也。二十二年二月乙丑,木、火合于掖门内,是夕,月行逮之;三月丙午,木、火俱出掖门外,再合一相犯,月行逮之。后妃预有咎焉。明年四月,宫车晏驾。夫太微,礼乐之庭也。时帝方修礼仪,正丧服,以经人伦之化,竟未就而崩。少君嗣立,其事复寝,缙绅先生咸哀恸焉。故天视奉而修之,是以徘徊南宫,盖皇天有以著慎终归厚之情。或曰‘合于天庭南方,有反臣之戒’。是时齐明帝殂,比及三年而乱兵四交宫掖,既而萧衍戡之,竟覆齐室云。二十一年十一月,有流星照地,至天津而灭。占曰‘将有楼船之攻,人君以大众行’。二十二年而上南伐。是岁之正月,有流星大如三斗瓶,起贯索,东北流,光烛地,经天棓乃灭,有声如雷。天棓,天子先驱也。占曰‘国中贵人有死者,且大赦’。至三月,上南征不豫,诏武卫元嵩诣洛阳,赐皇后死。
世宗景明元年四月壬辰,有大流星起轩辕左角,东南流,色黄赤,破为三段,状如连珠,相随至翼。左角,后宗也。占曰‘流星起轩辕,女主后宫多谗死者’。翼为天庭之羽仪,王室之蕃卫,彭城国焉。又占曰‘流星于翼,贵人有忧系’。是时,彭城王忠贤,且以懿亲辅政,借使世宗谅阴,恭己而修成王之业,则高祖之道庶几兴焉。而阿倚母族,纳高肇之谮,明年,彭城王竟废。后数年,高氏又鸩于后,而以贵嫔代之。由是小人道长,谗乱之风作矣。夫天之风戒,肇于履端之始,而没身不悟,以伤魏道,岂不哀哉!或曰:轩辕主后土之养气,而庇祐下人也,故左角谓之少人焉。天象若曰:人将丧其所以致养,几至流亡离析矣。是岁,北镇及十七州大馑,人多就食云。是岁十二月癸未,月晕太微,既而有白气长一丈许,南抵七星,俄而月复晕北斗大角。为君以兵自卫,又赦祥也,且为立君之戒。时萧衍立少主于江陵,改元大赦。寻伐金陵,以长围逼之。又二年正月,月晕井、参、觜、昴、五车。占曰‘贵人死,大赦’。是岁,广陵王羽薨。二月至秋,再大赦。
二年正月己未,金、火俱在奎,光芒相掩。为兵丧,为逆谋,大人忧之,野有破军杀将。奎,徐方也。三月丁巳,有流星起五诸侯,入五车,至天潢散绝为三,光明烛地。五车,所以辅衰替之君也,流星自五诸侯干之,诸侯且霸而修兵车之会;分而为二,距乏疑之君几将并立焉。魏收以为流星出五车,诸侯有反者。至五月,咸阳王禧谋反,赐死。戊午,填星在井,犯钺,相去二寸。占曰‘人君有戮死者’。时萧衍起兵襄阳,将讨东昏之乱,是月,推南康王宝融为帝,践阼于江陵,于是齐有二君矣。至八月戊午,金、火又合于翼,楚分也。十一月甲寅,金、水俱出西方。占曰‘东方国大败’。时萧衍已举夏口,平寻阳,遂沿流而东,东主之师连战败绩,于是长围守之。十二月,齐将张稷斩东昏以降,又戮主之征。至三年正月,火犯房北星,光芒相接;癸巳,填星逆行,守井北辕西星。皆大臣贼主,更政立君之戒也。三月,金、水合于须女。女,齐分;金、水合,为兵诛。二月丁酉,有流星起东井,流入紫宫,至北极而灭。东井,雍州之分,衍凭之以兴,且西君之分,使星由之以抵辰极,是为禅受之命,且为大丧。是月,齐诸侯相次伏诛,既而西君锡命,衍受禅于建康,是为梁武帝。戊辰而少主殂。自二年至三年,月六掩犯斗魁;七月,火犯斗,皆吴分也。时江南北岁大馑,又连兵北鄙,负败相迹。又二年七月,月晕娄,内青外黄,轹昴、毕、天船、大陵、卷舌、奎。船为徐鲁,又赦祥也,且曰‘多死丧’。三月,青、齐、徐、兖饿死万余人。七月,大赦。三年八月,月晕,外青内黄,轹昴、毕、娄、胃、五车。占曰‘贵人多死’。十二月,月犯昴,环月。太傅、平阳王丕薨。后年正月,大赦。
三年八月丙戌,有大流星起天中,北流,大如二斗器。占曰‘有天子之使出自中京,以临北方’。至四年九月壬戌,有大流星起五车,东北流。占曰‘有兵将首于东北’。是岁二月辛亥,三月丁未,月再掩太白,皆大战之象也。庚辰,扬州诸将大破梁师于阴陵。十一月,左仆射源怀以便冝安抚北边。明年二月,又大破梁师于邵陵。九月,蠕蠕犯边,复诏源怀击之。是岁七月,月晕昴、毕、觜、参、井、五车。占曰‘旱,大赦’。又再晕轩辕、太微。明年正月,月晕五车、东井、两河、鬼、填星。是月,大赦改元。六月,以亢阳,诏撤乐减膳。
正始元年正月戊辰,流星如斗,起相星,入紫宫,抵北极而灭。夫紫宫,后妃之内政,而由辅相干之,其道悖矣。且占曰‘其象著大,有非常之变’。至二年六月癸丑,有流星如五斗器,起织女,抵室而灭。占曰‘王后忧之,有女子白衣之会’。往反营室,衅归后庭焉。三年正月己亥,有大流星起天市垣,西贯紫蕃,入北极市垣之西。又公卿外朝之理也。占曰‘以臣犯主,天下大凶’。明年,高肇欲其家擅宠,乃鸩杀于后及皇子昌,而立高嫔为后。先是,景明四年七月,太白犯轩辕大星。至二年六月,木犯昴。占曰‘人君有白衣之会’。同上。
三年六月丙辰,太白昼见。占曰‘阴国之兵彊’。八月,梁师寇边,攻陷城邑。秋九月,安东将军邢峦大破之宿豫,斩将三十余人,捕虏数万。十月甲寅,月犯太白,又大战之象。明年,中山王英败绩于淮南,士卒死者十八九。又元年正月,月晕胃、昴、毕、五车;戊午,又晕五车、东井、两河、鬼、填星;二月甲申,又晕昴、毕、觜、参;三年正月,月晕太微、轩辕。皆为兵、赦。是月,皇子生,大赦天下。
四年七月己卯,有星孛于东北。占曰‘是谓天谗,大臣贵人有戮死者’。凡孛出东方必以晨,乘日而见,乱气蔽君明之象也。昔鲁哀公十三年十一月,有星孛于东方,明年,春秋之事终,是谓诸夏微弱,蛮夷递霸,田氏专齐,三族擅晋,卒以干其君明而代夺之,陵夷遂为战国,天下横流矣。今孛星又见,与春秋之象同。天戒若曰:是居太阳之侧而干其明者,固多秽德,可彗除矣,而君不悟,衰替之萌将繇此始乎?是岁,高肇鸩后及皇子,明年又谮杀诸王,天下冤之。肇故东夷之俘,而骤更先帝之法,累构不测之祸,干明孰甚焉,魏氏之悖乱自此始也。
永平元年三月戊申,荧惑在东壁,月行抵之,相距七寸,光芒相及。室壁四辅,君之内宫,人主所以庇卫其身也。天象若曰:且有重大之臣屏藩王室者,将以谗贼之乱,死于内宫。又曰:诸侯相谋。五月癸未,填星逆行,太微在左执法西。是为后党持政,大夫执纲而逆行侮法,以启萧墙之内。是月,月犯毕;六月,又掩之。占曰‘贵人有死者’。庚辰,太白、岁星合于柳。柳为周分。且占曰‘有内兵以贼诸侯’。八月,京兆王愉出为冀州刺史,恐不见容,遂举兵反,以诛尚书令高肇为名,与安乐王诠相攻于定州。九月,太师、彭城王毙于禁中,愉亦死之。或曰:柳,豫州分,所合之野,谋兵,有战野拔邑事。至十一月丙子,流星起羽林南,大如碗,色赤;有黑云东南引,如一匹布横北轹星。占曰‘禁兵起,所首召之’。是岁,豫州人白早生杀刺史司马恱,以城降梁,遣尚书邢峦击之。十二月,峦拔悬瓠,斩早生。
二年三月丁未,有流星径数寸,起自天纪,孛于市垣,光芒烛地,有尾迹,长丈余,凝著天。天象若曰:政失其纪而乱加乎人,浸以萌矣,是将以地震为征。地震者,下土不安之应也。是月,火入鬼,距积尸五寸。积尸,人之精爽,而炎气加之,疫祥也。四月乙丑,金入鬼,去积尸一寸。又以兵气干之,彊死之祥也。逾逼者事甚。鬼主骄亢之戒,故金火荐灾其人以警而惧之。五月,太白犯岁,光芒相触。占曰‘兵大乱,岁饥,不出三年’。七月庚辰,有流星起腾蛇,入紫宫,抵北极而灭。天戒若曰:彼光后王道者。以驭阴阳之变矣。将有水旱之沴,地震之祥,而后灾加皇极焉。明年夏四月,平阳郡大疫,死者几三千人。平阳,鬼星之分也。秋,州郡二十大水,冀定旱饥。四年,朐山之役,丧师殆尽。其后繁畤、桑干、灵丘、秀容、雁门地震陷裂,山崩泉涌,杀八千余人。延昌三年,诏曰:‘比岁山鸣地震,于今不已,朕甚惧焉。’至正月,宫车晏驾。二年十一月丙戌,月掩毕大星;至三年八月,火犯积尸。占曰‘贵人死,又饥疫祥也’。比年水旱灾疫;是月,中山王略薨;明年春,司徒广阳王嘉薨。
二年九月甲申,岁星入太微,距右执法五寸,光明相及;十二月乙酉,逆行入太微,奄左执法;三年闰月壬申,又顺行犯之,相去一寸。保乾图曰:‘臣擅命,岁星犯执法。’是时,高肇方为尚书令,故岁星反复由之,所以示人主也。天若言曰:政刑之命乱矣,彼居重华之位者,盍将反复而观省焉。今虽厚而席之,适所以为祸资耳。且占曰‘中坐成刑,远期五年’。闲五岁而肇诛。四年四月庚午,荧惑犯轩辕大星;至五月,入太微,距右执法三寸,光芒相接。荧惑,天视也,始由轩辕而省执法之位,其象若曰:是居后党而擅南宫之命,君其降监焉。其应与岁星同也。
四年正月戊戌,有流星起张,西南行,殷殷有声,入参而灭。张,河南之分;参为兵事。占曰‘流星自东方来,至伐而止,有来兵大败吾军。有声者怒也’。先是,去年十一月,月犯太白;是岁,又犯之,在胃;八月辛酉,又犯之。胃为徐方,大战之象也。十月戊寅,有大流星孛于羽林,南流,色赤,珠落下入浊气,孛然而流。王师溃乱之兆。先是,梁朐山镇杀其将来降,诏徐州刺史卢昶援之。十二月,昶军大败于淮南,沦覆十有余万。是岁七月乙巳,有流星起北斗魁前,西北流入紫宫,至北极而灭。占曰‘不出期年,兵起,且亡君戒’。是岁,有朐山之役,闲岁而帝崩。
四年十二月己巳,岁星犯房上相,相距一寸,光芒相及;至延昌元年三月丙申,岁星在钩余东五寸,距键闭三寸;丙午,又掩房上相。天象若曰:夫钤键之辔,君上所冝独操,非骖服所当共也。先是,高肇为尚书令,而岁星三省执法。是岁至升为司徒,犹怏怏不恱,而岁星又再循之,所以示人主审矣。闲二岁而上崩,肇亦诛灭。或曰木与房合,主丧、水。又元年二月,月晕井、鬼、轩辕;十月,又晕井、五车、参、毕。皆水旱饥赦之祥。自元年二月不雨至六月雨,大水。二年四月庚子,出绢十五万匹赈河南饥人。是夏,州郡十二大水。八月,减天下殊死。
四年四月庚午,荧惑犯轩辕大星;十月壬申,月失行,犯轩辕大星。至延昌元年三月,填星在氐,守之九十余日。占曰‘有德令,拜太子,女主不居宫’。至十月,立皇太子,赐为父后者爵,旌孝友之家。至二年三月乙丑,填星守房。占曰‘女主有黜者,以地震为征’。地震者,阴盈而失其性也。四月丙申,月掩填星;七月戊午,又如之。是为后妃有相迁夺者,且曰‘女主死之’。时比岁地震。至三年八月,太白又犯轩辕。十二月,月掩荧惑。皆小君之谪也。时高后席宠凶悍,虽人主犹畏之,莫敢动摇,故世宗胤嗣几绝。明年上崩,后废为尼,降居瑶光寺,寻为胡氏所害,以厌天变也。
延昌元年八月己未,有流星起五车,西南流入毕。毕,边兵也。占曰‘有兵车之事,以所直名之’。至二年十一月戊午,又有流星起五车,西南流,殷殷有声。凭怒者,事盛也。十二月己卯,有流星西南流,分而为二。又偏师之象也。至三年六月辛巳,太白昼见。占曰‘西兵大起,有王者之丧’。十一月,大将军高肇伐蜀,益州刺史傅竖眼出北巴,平南羊祉出涪,安西奚康生出绵竹,抚军甄琛出劔阁,会帝崩旋师。先是元年三月己酉,木、土相犯。占曰‘人君有失地者,将死之’。又曰‘先作事者败,兵起必受其殃’。三年九月,太白掩右执法。是为大将军有罹刑辟者。先是二年二月,梁郁洲人徐玄明斩大将张稷来降。及肇出征,还亦就戮。
元年三月乙未,有流星起太阳守,历北斗,入紫宫,抵北极,至华盖而灭。太阳守所以弼承帝车,大臣之象。今使星由之,以语天极之位,臣执国命,将由此始乎?且占曰‘天下大凶,主室其空’。先是,去年八月至十月,月再入太微;是岁三月,又如之;十二月甲戌,月犯火于太微。占曰‘君死,不出三年,贵人夺权失势’。二年三月辛酉,荧惑又犯太微。占曰‘天下不安,有立君之戒’。九月丁卯,入太微,犯屏星。明年正月而世宗崩,于是王室遂卑,政在公辅。三年二月,月晕毕、昴、五车、太白、东井。占主赦。是月,太白失行,在天关北。占‘有关梁之兵,道不通’。明年正月,肃宗立,大赦天下。二月,梁将任太洪帅众寇关城。
四年五月庚戌,九月乙丑,十月癸巳,月皆犯太微。中岁而骤干之,彊臣不御,执法多门之象也。闰月戊午,月犯轩辕。又女主之谪。十一月庚寅,木、火会于室,相距一尺;至甲午,火徙居东北,亦相距一尺。室为后宫,火与木合曰内乱,环而营之,或淫事干逼诸侯之象。占曰‘奸臣谋,大将戮。若有夷族之害,以赦令除之’。先是,三年九月,太白犯执法。是岁八月,领军于忠擅戮仆射郭祚。九月,太后临朝,淫放日甚,至逼幸清河王怿。其后,羽林千余人焚征西将军张彝宅,辜死者百数,朝廷不能讨,于是大赦。原羽林亦营室之故也。魏收以为月犯太微,大臣有死者。其后安定王薨。月犯轩辕,女主忧之。其后皇太后高尼崩于瑶光寺。营室又主土功也。胡太后害高氏以厌天变,乃以后礼葬之。
四年十月,太白犯南斗。斗为吴分。占曰‘大兵起’。先是三年四月,有流星起天津,东南流,轹虚、危。天津主水事,且曰有大众之行。其后梁造浮山堰,以害淮泗,诸将攻之。是岁闰月,有大奔星起七星,南流,色正赤,光明烛地,尾长丈余,历南河,至东井。七星,河南之分也,流星出之,有兵起;施及东井,将以水祸终之。又占曰‘所与城等’。疑是时,镇南崔亮攻梁师于硖石。明年二月,镇东萧宝夤大破梁淮北军。九月,淮堰决,梁人十余万口皆漂入海。
肃宗熙平元年三月丙子,太白犯岁星;十二月甲辰,月犯岁星。是谓彊盛之阴而陵少阳之君。岁,又诸侯也。天象若曰:始由内乱干之,终以威刑及之。是岁正月,荧惑犯房;四月庚子,又逆行犯之;癸卯,月又犯房。占曰‘天下有丧,诸侯起霸,将相戮’。十一月,大流星起织女,东南流,长且三丈,光明照地。占曰‘王后忧之,有女子白衣之会’。闲岁,高太后殂,司徒国珍薨,中宫再有丧事。其后仆射于忠,司徒、任城王澄薨。既而太后幽逼,清河、中山王戮死。或曰:‘月、太白犯岁星,馑祥也;火犯房,陈兵满野,有饥国,且大赦。’又元年十二月,月晕井、觜、参、五车。占曰‘水旱,有赦’。至二年正月,大赦。十月,幽、冀、沧、瀛大饥。是月,月再晕毕、参、五车。占曰‘饥,赦’。明年,幽州大饥,死者数千人,自正月不雨至六月。是岁,四夷反叛,兵大出,又赦改元。
二年六月癸丑,有大流星出河鼓,东南流,至牛;十一月,流星起河鼓,色黄赤,西南流,长且三丈,有光照地;至神龟元年四月壬子,有流星起河鼓,西北流,至北斗散灭。河鼓,鼓旗之应也,故流星出之兵出,入之兵入。昔宋泰始初,大流星出自河鼓,西南行,竟夜,有小星百数从之。既而诸侯同时作乱。至是三出河鼓,秦州属国羌及南秦、东益氐皆反。七月,河州人却铁匆与群盗又起,自称水池王,诏行台源子恭及诸将四出征之。朝廷多事,故天应屡见云。
神龟二年四月甲戌,大流星起天市垣西,东南流,轹尾,光明烛地。天象若曰:将作大众而从后妃之事矣,以所首名之。是岁九月,太后幸崧高。或曰市垣所以均国风;尾,幽州也。明年,诏尚书长孙稚抚巡北蕃,观省风俗。二月丙辰,月在参,晕井、觜、参、岁星、五车。占曰‘有死相,且赦’。明年,诸王多伏辜,又大赦。
二年八月己亥,太白犯轩辕;是月,月又犯之;至正光元年正月,月又犯轩辕大星。四月庚戌,金、火合于井,相去一尺。占曰‘王业易,君失政,大臣首乱,将相戮死,以用师大败’。五月丙午,太白犯月,相距三寸。占曰‘将相相攻,秦国有战’。七月,太白犯角。角,天门也,是为兵及朝庭。占曰‘有谋不成,破军斩将’。是月,侍中元叉矫诏幽太后于北宫,杀太傅、清河王怿。八月,中山王熙起兵诛元叉,不克遇害。明春,卫将军奚康生谋讨叉于禁中,事泄又死。是冬,诸将伐氐,官军败绩。
正光元年九月辛巳,有彗星光焰如火,出于东方,阴动争明之异也。感精符曰:‘天下以兵相威,以势相乘,至威疑乱,起布衣,从衡祸,未庸息,帝宫其空。’昔正始中,天谗孛于东北,是岁而摄提复周。故天象若曰:夫谗之乱萌有自来矣,彗除之象今则著矣,战国之祸将由此作乎?闲三年而北镇肇乱,关中迹之。自是奸雄鼎沸,覆军相踵,其灾之所及且二十余年而犹未弭焉。梁志曰:九月乙亥,有星晨见东方,光如火。占曰‘国皇见,有内难急兵’。明年,义州反。乙亥去辛巳凡六日,而北方觌之,其气盖同矣。始干其明,以妖南国,既又彗而布之,以除魏邦。
二年四月甲辰,火、土相犯于危;十一月辛亥,金、土又相犯于危。危,存亡之机,太白司兵,荧惑司乱,而玄枵司人,土下之所系命也。三精洊聚,群臣恊谋,以济屯复之运焉。占曰‘天下方乱,甲兵大起,王后专制,有虚国徙王’。至四年四月己未,火、土又相犯于室。是谓后宫内乱。且占曰‘欲杀主,天子不以寿终’。或曰:魏氏,轩辕之裔。填星之物也,赤灵为母,白灵为子,经纶建国之命,所以传拨乱之君也,其受之者将在并州与有齐之国乎?其后太后淫昏,天下大坏,上春秋方壮,诛诸佞臣。由是郑俨等竦惧,遂说太后鸩帝。既而尔朱氏兴于并州,终启齐室之运,卜洛之业遂丘墟矣。二年十月,月掩心大星;至三年正月,月掩心距星;四月丁丑,又如之。占曰‘乱臣在侧’。囗囗囗囗五年。闲三岁而肃宗崩。
三年七月庚申,有大流星如五斗器,起王良,东北流,长一丈许。王良主车骑,且曰:有军涉河,昭盛者事大。是日,月在昴北三寸;十一月乙卯,又如之。是谓兵加匈奴,且胡王之谪也。先是,蠕蠕阿郍瓌失国,诏北镇师纳之。是岁八月,蠕蠕后主来奔怀朔镇。闲岁,阿郍瓌背约犯塞,诏尚书令李崇率骑十万讨之,出塞三千余里,不及而还。二年九月庚戌,月晕胃、昴、毕、五车;辛亥,又晕之。占曰‘饥旱有赦’。至三年九月,月在毕,晕昴、毕、觜、参、五车。是岁夏大旱,十二月,大赦。
三年二月丁卯,月掩太白,京师不见,凉州以闻。占曰‘天下大兵起。凉州独见,灾在秦也’。三月癸卯,有大流星起西北角,流入紫宫,破为三段,光明照地。角星,主外朝兵政,流星由之,将大出师之象。若曰将以兵革之故,王室分崩。入抵紫宫,天下大凶,有虚国之象。四月癸酉,有大奔星历紫微,入北斗东北首,光明烛地,殷然如雷。盛怒之象也,皆以所直名之。至四年八月乙亥,月在毕,掩荧惑。又边城兵乱之戒也。十月乙卯,太白入斗口,距第四星三寸,光芒相掩。占曰‘大兵起,将戮辱,又吴分也’。五年正月,沃野镇人破落汗拔陵反,临淮王彧征之,败绩于五原。六月,莫折大提反于秦,雍州刺史元志讨之,又大败于陇东。明年,南方诸将频破梁师。至八月,杜洛周起上谷,其后鲜于脩礼反定州。王师比岁北征,冀方大震。既而葛荣承之,竟陷河北。五年二月,月在参,晕觜、参、五车、东井、荧惑;八月,又晕之。闰月,月在张、翼,再晕轩辕、太微。占曰‘兵起,士卒多遁走’,一曰‘士卒大聚’。又皆赦祥也。是时征调骤起,兵相蹈藉。又有诏内外戒严,将亲征。自二月至六月,再大赦天下。十月,月在毕,晕昴、毕、觜、参。后年春,又大赦。先是,二年九月,岁星犯左执法;至三年正月癸丑,又逆行犯之,相去四寸,光芒相及;五月丙辰,岁星又掩左执法。是时宦者刘腾与元叉恊谋,遂揔百揆之任,故岁星反复由之,与高肇同占。至四年二月,腾死,叉由是失援。其年十一月庚戌,岁星犯房上相,相距二寸,光芒相掩。五年四月己丑,岁星又逆行犯之。明年,皇太后反政,叉遂废黜。昔高肇为尚书令,而岁星三省之,及升于上相,岁星亦再循之。至是三犯执法而腾死,再干上相而叉败,旷宫之谴,异代同符矣。
孝昌元年五月,太白犯轩辕;八月,在张、角,盛大。占曰‘有暴酷之兵’。张,河南也。十二月,火入鬼,又犯之。占曰‘大贼在大人之侧’。后以淫泆失政,又秦分也。二年正月癸卯,金、木相犯于牛;十一月戊申,又相犯于女。岁所以建国均人,女为蚕妾,牛为农夫。天象若曰:是将罹以寇戎,而丧其耕织之务矣。且曰有乱兵大战而波及齐、吴。是岁八月甲申,月在胃,掩镇星;闰月癸酉,又掩之;三年正月戊辰,又掩之。是为女君有罹兵刑之祸者,洊干之,事甚而众也。又占曰‘天下大丧,无主,贵人兵死,国以灭亡’。又二年三月,奔星大如斗,出紫微,东北流,光照地。占曰‘王师大出,邦去其君’。六月,有奔星如斗,起大角,入紫宫而灭。栋星以肆觐群后,而敷威令于四方也。今大号由之,以诏天极,不以逆乎?且有空国徙王之戒焉。十月,有星入月中而灭。占曰‘入而无光,其国卒灭;星反出者,亡国复立’。是岁四月至三年九月,荧惑再犯轩辕大星;武泰元年正月,又逆行复犯之。占曰‘主命将失,女君之象,乱逆之灾’。三月庚申,月掩毕大星。占曰‘边兵起,贵人多死者’。是时淫风滋甚,王政尽弛,自大河而北,极关而西,覆军屠邑,不可胜计。既而萧宝夤叛于雍州,梁师骤伐淮泗,连兵青土,万姓嗷嗷,丧其乐生之志矣。是岁二月,帝竟以暴崩。四月,尔朱荣以大兵济河,执太后及幼主,沉诸中流,害王公以下二千,遂专权晋阳,以令天下焉。三年正月癸酉,月在井,晕觜、参、两河、五车。七月,大赦。明年少主立,又大赦。
庄帝永安元年七月癸亥,太白犯左角,相距四寸,光芒相掩,兵及朝庭之象。占曰‘大战不胜,贵人有来者,其谋不成’。至二年闰月,荧惑入鬼,犯积尸。占曰‘兵起西北,有𫓧钺之诛’。是岁,北海王颢以梁师陷考城,执济阳王晖业,乘虚逐胜,遂入洛阳。至七月,王师大败之,颢竟戮死,有谋不成之验。明年,尔朱天光击反虏万俟丑奴及萧宝夤于安定,克之,咸伏诛。
二年十一月,荧惑自鬼入太微西掖门,犯上将,出东掖门,犯上相,东行累日,句己去来,复逆行而西;十二月乙丑,月又掩之;至三年正月癸未,逆行入东掖门;己丑,月入太微,袭荧惑;辛卯,月行太微中,又晕之;三月己卯,在右执法北一尺五寸,留十四日;至壬辰,月又掩之,复顺行而东;四月戊午,月又干太微而晕;己未,荧惑出端门,在左执法南尺余而东。自魏兴以来,未有循环反复若此之荐也。是时孝庄将诛权臣,有兴复魏室之志,是以诚发于中而荧惑咨谋于上焉。其占曰‘有权臣之戮,有大兵之乱,贵人以彊死而天下灭亡’。至五月己亥,太白在参昼见。参为晋阳之墟。天意若曰:干明之衅于是乎在矣。七月甲午,有彗星晨见东北方,在中台东一丈,长六尺,色正白,东北行,西南指;丁酉,距下台上星西北一尺而晨伏;庚子,夕见西北方,长尺,东南指,渐移入氐;至八月己未,渐见;癸亥,灭。占曰‘彗出太阶,有阴谋奸宄兴’。凡天事为之征形以戒告人主,始涤公辅之秽而彗除之,权臣将灭之象;再干太阳之明而后陵夺之,逆乱复兴之象也。三月而见者,变近亟也。究于内宫者,反仇其上也,近期在冲,远期一年。先是,二日壬申,有大流星相随西北,尾迹不绝以千计。西北直晋阳之墟,而微星,庶人所以载皇极也,人徙而君从之。是月戊戌,有大奔星自极东贯紫宫而出,影迹随之,迁君之应。至九月,上诛太原王荣、上党王天穆于明光殿。是夕,尔朱氏党攻西阳门不克,退屯河阴。十二月,洛阳失守,帝崩于晋阳。自是南宫版荡,劫杀之祸相踵。先是,永安元年七月丙子,十一月丙寅,十二月癸巳,月皆掩毕大星;至二年三月乙卯,月入毕口;八月乙丑,又距毕左股二寸,光芒相掩,须臾入毕口;十二月丙辰,掩毕右股大星;三年六月乙巳,又犯毕大星;八月庚申,入毕口,犯左股大星;是月辛丑,太白犯轩辕;明年五月,月又犯毕右股,遂入之。毕星,所以建魏国之命也。占曰‘天下有变,其君大忧,边兵起,上将戮,月洊干之,事甚而众’。及尔朱兆作乱,奉长广王为主,号年建明。明年二月,又废之而立节闵。六月,高欢又推安定王为帝于信都,复黜之,后更立武帝。于是三少王相次崩殂,又洛阳再陷,六宫污辱,有兵及轩辕之效焉。永安二年十月辛亥,十二月丁巳,月皆在毕,晕昴、毕、填星、觜、参、五车;普泰元年正月己丑,月在角,晕轸、角、五车、亢,连环晕北斗、大角、织女;十月,又晕昴、毕、觜、参、井、五车。是时,肆赦之令,岁月相踵。
节闵普泰元年五月辛未,太白出西方,与月并,闲容一指,战祥也。先是,去年十一月辛丑,月在太白北,不容一指。占曰‘有破军杀将,主人不胜’。既而尔朱氏南侵,王师败绩。至是,又与月合,几将复之乎?十月甲寅,金、火、岁、土聚于觜、参,甚明大。晋魏之墟也,且曰:兵丧并起,霸君兴焉。是时,勃海王欢起兵信都,改元中兴。至十一月己卯,奔星如斗,起太微,东北流,光明烛地,有声如雷。占曰‘大臣有外事,以所首事命之’。或曰‘中国失君,有立王迁主。著而有声者,盛怒也’。是时,尔朱氏成师北伐。明年三月癸巳,火逆行犯氐。占曰‘天子失其宫’。闰月庚申,岁星入鬼,犯天尸。占曰‘有戮死之君’。既而尔朱兆等大败于韩陵,覆师十余万。四月,武帝即位,比及岁终,凡杀三废帝。
孝武永熙元年九月,太白经天。十一月辛丑,有大流星出昴北,东南流,轹毕贯参,光明照地,有声如雷。天象若曰:将有髦头之兵,凭陵塞垣,与大司马合战。明年正月丁酉,勃海王欢追击兆等于赤洪岭,大破之,尔朱氏歼焉。
二年四月,太白昼见。九月丁酉,火、木合于翼,相去一寸,光芒相掩。占曰‘是谓内乱,奸臣谋,人主忧’。甲寅,金、火合于轸,相去七寸,光芒相及。占曰‘是谓相铄,不可举事用兵’。翼、轸南宫之蕃,又荆州也。至三年三月癸巳,有奔星如三斛瓮,起匏瓜,西流入市垣,有光烛地,迸流如珠,尾迹数丈,广且三尺,凝著天,状如苍白云,须臾屈曲蛇行。匏瓜为阴谋;星大如瓮,为发谋举事;光盛且大,人贵而众也;以所首名之,且为天饰,王者更均封疆。是时,斛斯椿等方说上伐高欢,荆州刺史贺拔胜预谋焉;高欢知之,亦以晋阳之甲来赴。七月,上自将十余万,次河桥,望欢军,惮之不敢战,遂西幸长安。至十月,勃海王更奉孝静为主,改元天平,由是分为二国,更均封疆之应也。是月,欢命侯景攻荆州,拔之,胜南奔。是年三月庚子,木逆行,在左执法北一寸,光芒相掩;五月甲申,又在执法西半寸,乍见乍不见。占曰‘彊臣擅命,改政更元’。十二月,上崩,由是高欢、宇文泰擅权两国。又二年十一月乙丑,三年八月庚午,十二月庚申,月皆在毕,晕毕、昴、参、五车。自三年二月至明年正月,东、西魏凡四大赦。
三年五月己亥,荧惑逆行,掩南斗魁第二星,遂入斗口。先是,元年十一月,荧惑入斗十余日,出而逆行,复入之,六十日乃去。斗,大人之事也。占曰‘中国大乱,道路不通,天下皆更元易政,吴越之君绝嗣’。是岁,东、西帝割据山河,遂为战国比。十月至正月,梁、魏三帝皆大赦改元。或曰:斗为寿命之养,而火以乱气干之,耄荒之戒也。是时梁武帝年已七十矣,怠于听政,专以讲学为业,故皇天殷勤著戒。又若言曰:经远之谋替矣,将以逆乱终之,而剿其天禄焉。夫天悬而示之,且犹不悟,其后摄提复周,卒有侯景之乱云。三年十二月,梁人立元庆和为魏王,屯平濑。明年正月,东南行台元晏大破之。六月,豫州刺史尧雄又大破梁师于南顿。十月,梁攻单父,徐州刺史任祥又大破之,斩虏万余级。十一月,柳仲礼寇荆州,诸将又大败之。时梁军政益弛,故累有负败之应。
东魏孝静天平二年,有星孛于太微,历下台,及室壁而灭。南宫,成周之墟,孝文之余烈也,孛星由之,易政徙王之戒。天象若曰:王城为墟,夏声几变,而台阶持政,有代夺之渐乎?且抵于营室,更都之象也。是后两霸专权,皆以北俗从事,河南新邑遂为战争之郊。闲三岁,至兴和元年九月,发司州卒十万营邺都,十月新宫成。天平元年闰月,月掩心大星;二年八月,又犯之,相去七寸;十一月,又掩心小星。相臣逼主之象,且占曰‘人臣伐主,应以善事除殃’。时两雄王业已定,特以人臣取容而已。至兴和二年八月,月又犯心大星。后数年而禅代。
元象二年七月壬戌,金、土合于七星;癸亥,遂犯七星。七星,河南之分,金而犯土,将有封畿之战,且占曰‘其分亡地’。先是,去年十二月癸丑,太白食月;是岁三月壬申,太白又与月合,相距一寸,大战之祥也。月象彊大之国,而金合之,秦师将胜焉。十二月,有流星从天市垣西流,长且一丈,有尾迹。三年正月,勃海王欢攻夏州,克之。十月丁丑,月犯火。占曰‘大将有斗死者’。十二月,大都督窦泰入潼关;明年,宇文泰距击斩之。十月,遂及勃海王欢战于沙苑,欢军败绩,捕虏万余。是月,独孤信拔洛阳。
三年十一月,荧惑犯岁星。占曰‘有内乱,臣谋主’。至四年正月,客星出于紫宫。占曰‘国有大变’。二月壬申,八月癸未,月再掩五车东南星。卜曰‘兵起,道不通’。十一月,太白昼见。占曰‘军兴,为不臣’。五年二月庚戌、三月甲子,填星逆顺行,再犯上相。上相,司徒也。六月,太白入东井。占曰‘秦有兵,大臣当之’。至元象元年七月,太白在柳,昼见。柳,河南也。八月辛卯,有大流星出房、心北,东南行,长且三尺,尾迹分为三段,军破为三之象也。先是,行台侯景、司徒高昂围金墉,西帝及宇文泰自将救之。是月陈于河阴,泰以中军合战,大克,司徒高昂死之。既而左右军不利,西师由是败绩,斩将二十余人,降卒六万。是月,西帝太傅梁景叡据长安反,关中大震,寻皆伏诛。天平三年正月,元象元年三月,月再掩轩辕大星。是年,西帝废皇后乙氏,立蠕蠕女为后。明年五月,火犯轩辕大星。既而乙氏遇害,其后蠕蠕后又死,而乙氏为祟焉。元象元年十月,月犯昴,晕毕、胃;丁未,在翼,晕大星、轩辕左角;十一月,在井,晕五车、两咸。东西主凡三大赦。
兴和元年二月壬子,火犯井。占曰‘秦有兵乱,贵人当之’。四月,又入鬼。亦兵丧之祥也,又土地之分也。至二年十一月甲戌,太白在氐,与填星相犯。氐,郑地也。至四年七月壬午,火、木合于井,相去一尺。占同天平。明年,北豫州刺史高仲密据武牢西叛,宇文泰帅众援之。戊申,及勃海王战于邙山,西军大败,虏王侯将校四百余人,获六万余级。元年八月,月在毕,晕昴、毕、觜、五车。二年正月大赦。三年正月至八月,又再晕之,岁星在焉。四年十一月,月晕轩辕、太微;壬申,又晕胃、昴、毕、五车。皆兵饥赦祥也。明年,东西主皆大赦。后年三月,高欢入朝,以春冬亢旱,请赈穷乏,死罪已下皆宥之。先是,元年十月辛丑,有彗星出于南斗,长丈余;至十一月丙戌,距太白三尺,长丈余,东南指;二月乙卯,至娄始灭。占曰‘彗出南斗之土,皆诛其上’。疑又吴分。始自微末,终成著大,而与兵星合焉。天戒若曰:夫劫杀之萌,其事由来渐矣,而人君辨之不早,终以兵乱横流,不可扑灭焉。娄又徐方之次,乱之所自招也。至二年四月己丑,金、木相犯于奎;丙午,火、木又相犯于奎。奎为徐方,所以虞蹶防之寇也。岁主建国之命,而省人君之差败,火主乱,金主兵;三精洊而聚谋,所以哀矜下土而示驱除之戒也。是时,梁主衰老,太子贤明而不能授之以政焉,由是领军朱异等浸侵明福之权。至武定五年,侯景窃河南六州而叛,又与连衡而附益之。是岁十二月,梁师败绩于彭城,捕虏五万余级,江淮之闲始萧然愁叹矣。明年,师大败,陷溺以十万数,景遂举而济江,三吴大荒,道殣流离者太半,淮表二十六州咸内属焉。昔三精聚谋于危,九年而高氏霸,至是聚谋于奎而萧氏亡,亦天之大数云尔。
武定二年四月丁巳,荧惑犯南宫上将;戊寅,又犯右执法。占曰‘中坐成刑,金火尤甚’。四年四月庚午,金昼见。六月癸巳,月入毕。九月壬寅,太白在左执法东南三寸许,是为执法事。五年正月,月犯毕大星,贵人之谪也。先是九月,大丞相欢围玉壁不克,是月,欢薨于晋阳。辛亥,侯景反,仆射慕容绍宗击之。八月,淮南三王谋反,诛。明年,绍宗攻王思政于颍川,竟溺。四年九月,月在翼,晕轩辕、太微帝坐。五年二月,晕昴、毕、参、井、五车;五月,在张,又晕轩辕、太微。时兵革屡动,东、西帝皆比岁大赦。
七年九月戊午,月掩岁星,在斗。斗为天庙,帝王寿命之期。月由之以干岁星,是为大人有篡杀死亡之祸。是岁,梁武帝以忧逼殂,明年而齐帝,后年西主文帝及梁简文又终,天下皆有大故,而江表尤甚。八年三月甲午,岁、镇、太白在虚。虚,齐分,是为惊立绝行,改立王公。荧惑又从而入之,四星聚焉。五月丙寅,帝禅位于齐。是岁,西主大统十六年也。是时两主立,而东帝得全魏之墟,于天官为正。昔宋武北伐,四星聚奎;及西伐秦,四星聚井;四星聚参而勃海始霸;四星聚危而文宣受终。由是言之,帝王之业其有征矣。其后六年,西帝禅于周室,天文史失其传也。
已绑定手机
 楼主| 延章 发表于 2012-6-18 11:34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feature"> 魏书  卷一百零六上‧志第五  地形二上 夏书禹贡、周氏职方中画九州,外薄四海,析其物土,制其疆域,此盖王者之规摹也。战国分并,秦吞海内,割裂都邑,混一华夷。汉兴,即其郡县,因而增广。班固考地理,马彪志郡国,魏世三分,晋又一统,地道所载,又其次也。自刘渊、石勒倾覆神州,僭逆相仍,五方淆乱,随所跨擅。□□□长,更相侵食,彼此不恒,犬牙未足论,绣错莫能比。魏定燕赵,遂荒九服,夷翦逋伪,一国一家,遗之度外,吴蜀而已。正光已前,时惟全盛,户口之数,比夫晋之太康,倍而已矣。孝昌之际,乱离尤甚。恒代而北,尽为丘墟;崤潼已西,烟火断绝;齐方全赵,死如乱麻。于是生民耗减,且将大半。永安末年,胡贼入洛,官司文簿,散弃者多,往时编户,全无追访。今录武定之世以为志焉。州郡创改,随而注之,不知则阙。内史及相仍代相沿。魏自明、庄,寇难纷纠,攻伐既广,启土逾众,王公锡社,一地累封,不可备举,故揔以为郡。其沦陷诸州户,据永熙绾籍,无者不录焉。
司州治邺城,魏武帝国于此。太祖天兴四年置相州。天平元年迁都改。
 领郡十二县六十五
户三十七万一千六百七十五口一百四十五万九千八百三十五
 魏尹故魏郡,汉高祖置,二汉属冀州,晋属司州,天兴中属相州。天平初改为尹。
 领县十三
户一十二万二千六百一十三口四十三万八千二十四
邺二汉、晋属,天平初并荡阴、安阳,属之荡阴。太和中置关,今罢。有西门豹祠、武城、牖里城、荡城、石窦堰。有南部、右部、西部尉。天平中,决漳水为万金渠,今世号天平渠。临漳天平初分邺并内黄、斥丘、肥乡置。有鼓山、肥乡城、邯郸城、斥丘城、列人城、鸬陂、林台泽。有左部、东部、北部尉。繁阳二汉属,晋属顿丘。真君六年并顿丘,太和十九年复。天平二年属,治繁阳城。列人前汉属广平,后汉属,晋属广平。天平初属。昌乐太和二十一年分魏置,永安元年置郡。天平中罢郡,复。有昌城。武安二汉属,晋属广平。天平初属。临水晋属广平,真君六年并邺。太和二十一年复属。魏二汉、晋属。平邑天平二年分元城置。易阳二汉属赵国,晋属广平。天平初属。有易阳城。元城二汉属,晋属阳平。天平初属。有沙鹿山。斥章前汉属广平,后汉属钜鹿,晋属广平。真君三年并列人,太和二十年复。天平初属。贵乡天平二年分馆陶置,治赵城。有东中郎将治。有空陵城、关城。
 阳平郡魏文帝黄初二年分魏置,治馆陶城。
 领县八
户四万七千四百四十四口一十六万二千七十五
馆陶二汉属魏郡,晋属。有馆陶城。清渊二汉属魏郡,晋属。有清渊城。乐平二汉属东郡,晋属。前汉清县,后汉章帝更名。治乐平城。发干二汉属东郡,晋属。有发干城。临清太和二十一年置。武城永安中置,天平元年罢,二年复。有武城。武阳二汉、晋属东郡,曰东武阳。后改属。阳平二汉属东郡,晋属。永嘉后并乐平。太和二十一年复属。有阳平城、岗城、赵简子陵、武沟水、白马渊。
 广平郡汉武帝为平干国,宣帝改为广平国。后汉建武中省,属钜鹿。魏文帝黄初二年复,改治曲梁城。
 领县六
户二万三千七百五十口一十万三千四百三
平恩二汉属魏郡,晋属,治平恩城。有康台泽。曲安景明中分平恩置,治曲安城。邯郸二汉属赵国,晋属,后属魏。真君六年属。有紫山。广平前汉属,后汉属钜鹿,晋属,后罢。太和二十年复,治广平城。曲梁前汉属,后汉属魏,晋属。广年前汉属,后汉属钜鹿,晋属,永嘉后废。太和二十年复,治广年城。
 汲郡晋武帝置,治枋头。
 领县六
户二万九千八百八十三口一十万二千九百九十七
北修武孝昌中分南修武置,治清阳城。有清阳泉、马泉、丁公神、育河、陶河、熨斗泉、覆釜山、五里泉、七里熨、马鸣泉、重泉、郡戒、安阳城。南修武二汉属河内,晋属。有黄家、吴城、冝阳城。汲二汉属河内,晋属,后罢。太和十二年复,治汲城。有比干墓、太公庙、陈城。兴和二年,恒农人率户归国,仍置义州于城中。朝歌二汉属河内,晋属。有朝歌城、崔方城、大方山、淇水、白沟水、天井沟、苑城、新城、伏羲祠。山阳二汉、晋属河内,后属。有沁阳城、南、北二武阳城。孝景二年置郡,初治共城,后移治山阳城,寻罢。获嘉二汉属河内,晋属,后省。太和二十三年复,治新洛城。有获嘉城。
 广宗郡太和十一年立,寻罢,孝昌中复。
 领县三
户一万三千二百六十二口五万五千八百九十七
广宗后汉属钜鹿,晋属安平。中兴中,立南、北广宗,寻罢,后属。有广宗城、建始城、建德城。武彊真君三年并信都,太和二十二年复。有武城。经后汉、晋属安平。真君二年并南宫,后复属。
 东郡秦置,治滑台城。晋改为濮阳,后复。天兴中置兖州,太和十八年改。
 领县七
户三万五百二十一口一十万七千七百一十七
东燕二汉属,晋属濮阳,后属。有燕城、尧祠、伍子胥祠。平昌孝昌二年分白马置,治平昌城。白马二汉属,晋属濮阳,后属。有朝沟、白马、樊城、凡豪城。凉城有凉城、南中城、西王母祠。酸枣二汉、晋属陈留,后属。有酸枣城、肺山、白沙渊、望气台、五马渊。长垣二汉、晋属陈留,后属。真君八年并外黄,景明三年复。有平丘城、匡城、蒲城、子路祠、长垣城、卫灵公祠、龙城。长乐武泰初分凉城置,有盘。
 北广平郡永安中分广平置。
 领县三
户一万六千六百九十一口九万一千一百四十八
南和前汉属广平,后汉属钜鹿,晋属,后并任。太和二十年复。有左阳亭、沙陵、南和城一名嘉和城、安丰城。任前汉属广平,后汉属钜鹿,晋属。有广平乡城、宛乡城、丰城、张相祠。襄国秦为信都,项羽更名。二汉属赵国,晋属,后并任。太和二十年复。有襄国城。
 林虑郡永安元年置。
 领县四
户一万三千八百二十一口五万二千三百七十二
林虑二汉属河内,晋属汲郡。前汉名隆虑,后汉避殇帝名改焉。真君六年并邺,太和二十一年复。有陵阳河,东流为洹。临淇天平初分朝歌、林虑、共县置。有王莽岭。源河,东流为淇。有黎川、祜柏岭、黎城、淇城。共二汉属河内,晋属汲。天平中属。有星城、凡城、卓水陂、柏门山。桓门水,南流名太清水。有檐山、白鹿山。魏德天平二年分朝歌置。有累山、冷泉。
 顿丘郡晋武帝置。
 领县四
户一万七千二十二口八万七千六十三
顿丘太和中并汲郡,余民在畿外者景明中置。有鱼阳泽、帝颛顼冢、帝喾冢。卫国二汉属东郡,晋属。汉曰观,后汉光武改。有卫国城、卫康叔冢、子路冢、蒯聩冢、孔悝冢、卫辄冢、卫灵公冢、武乡城。临黄真君三年并卫国,太和十九年复。有宫城、黄城、卫新台、昌乡水。阴安二汉属魏郡,晋属。真君三年并卫国,太和十九年复。有阴安城。审食其冢。
 濮阳郡晋置,天兴中属兖州,太和十一年属齐州,孝昌末又属西兖。天平初属。
 领县四
户一万 八千六百六十四口五万五千五百一十二
廪丘前汉属东郡,后汉属济阴。晋属。有羊角哀左伯桃冢、管公明冢。濮阳二汉属东郡,晋属。城阳二汉、晋属济阴,后属。有瓠子河、雷泽。鄄城二汉属济阴,晋属。
 黎阳郡孝昌中分汲郡置,治黎阳城。
 领县三
户一万一千九百八十口五万四百五十七
黎阳二汉、晋属魏郡,后罢,孝昌中复属。有黎阳山。东黎永安元年分黎阳置。顿丘二汉属东郡,晋属顿丘,太和十八年属汲,后属。永安元年分入内黄,天平中罢。
 清河郡汉高帝置。
 领县四
户二万六千三十三口一十二万三千六百七十
清河二汉、晋属。前汉曰厝,后汉安帝改为甘陵,晋改。有河城。贝丘二汉、晋属。侯城太和十三年置有侯城。武城二汉、晋曰东武城,属,后改。有武城。有暗阁。
定州太祖皇始二年置安州,天兴三年改。
 领郡五县二十四
户一十七万七千五百一口八十三万四千二百七十四
 中山郡汉高帝置,景帝三年改为国,后改。
 领县七
户五万二千五百九十二口二十五万五千二百四十一
卢奴州、郡治。二汉属。世祖神中置新城宫。有焉卿城、乐阳城。上曲阳前汉属常山,后汉属,晋属常山。真君七年并新市,景明元年复属。有平乐城。有恒山、嘉山、黑山、尧山、黄山。魏昌二汉、晋属,前汉曰苦陉,后汉章帝改为汉昌,魏文帝改。有魏昌城、安城。新市二汉、晋属。有蔺相如冢、义台城、新市城。毋极二汉属,晋罢。太和十二年复,治毋极城。有新城、廉台。安喜二汉、晋属,前汉曰安险,后汉章帝改。有天井泽、安喜城、赵尧祠。唐二汉、晋属。有左人城、寡妇城、唐水、狼山祠。
 常山郡汉高帝置,曰恒山郡,文帝讳恒,改为常山,后汉建武中省真定郡属焉。孝章建初中为淮阳,永元二年复。
 领县七
户五万六千八百九十口二十四万八千六百二十二
九门二汉、晋属,有常山城、九门城。有安乐垒、燕赵神、受阳垒、明台神。真定前汉属真定国,后汉、晋属。故东垣,汉高帝十一年改。有赵朔祠。行唐二汉、晋曰南行唐,属,后改。太和十四年置唐郡,二十一年罢郡立。熙平中移犊乾城,治唐城。蒲吾二汉、晋属。有嘉阳城。灵寿二汉、晋属。有所山、西王母祠、慈水。井陉二汉、晋属。有回星城。石邑前汉属,后汉罢,晋复属。有石邑城。
 钜鹿郡秦置,后汉建武中省广平国属焉。
 领县三
户二万七千一百七十二口一十三万二百三十九
曲阳二汉、晋属赵国,曰下曲阳,后改。有临平城、真乡城、曲乡城,有尧祠、青丘。槁城前汉属真定,后汉属,晋罢,太和十二年复。有肥垒。鄡二汉、晋属。有鄡城、安定城。有西门、赵君神,有青丘、牛丘、黄丘、驰丘、灵丘。
 博陵郡汉桓帝置。
 领县四
户二万七千八百一十二口一十三万五千七十
饶阳前汉属涿,后汉属安平,晋属。有鲁口城、博陵城、三良神、饶阳城。安平前汉属涿,后汉属安平,晋属。治安平城。有楼、女贵人神。深泽前汉属涿,后汉属安平,晋属。二汉、晋曰南深泽,后改。有女蜗神祠。安国二汉属中山,晋属。真君七年并深泽,景明二年复。有盐石渊、安国城。
 北平郡孝昌中分中山置,治北平城。
 领县三
户一万三千三十四口六万五千一百二
蒲阴二汉、晋属中山。前汉曰曲逆,章帝改名。有蒲阴城、安国城、安阳、赤泉神。北平二汉、晋属中山。有北平城、木门城。望都二汉、晋属中山。有高昌城、朝阳城、伊祁山。有尧神、孙山。
冀州后汉治高邑,袁绍、曹操为冀州,治邺,魏、晋治信都,晋世邵续治厌次,慕容垂治信都。皇始二年平信都,仍置。
 领郡四县二十一
户一十二万五千六百四十六口四十六万六千六百一
 长乐郡汉高帝置,为信都郡,景帝二年为广川国,明帝更名乐成,安帝改曰安平,晋改。
 领县八
户三万五千六百八十三口一十四万三千一百四十五
堂阳前汉属钜鹿,后汉、晋属安平国,后属,有荆丘。枣彊前汉属清河,后汉罢,晋复,属广川。神瑞二年,并广川,太和二十二年复属。有煮枣城。扶柳前汉属,后汉、晋属安平国。真君三年并堂阳,景明元年复。索卢晋属广川。神瑞二年并广川,太和二十二年复属。有索卢城。广川前汉属,后汉属清河,晋属广川,后属。南宫前汉属,后汉、晋属安平,后属。信都二汉、晋属。有武阳城、安城、辟阳城。下博二汉、晋属。
 勃海郡汉高帝置,世祖初改为沧水郡,太和二十一年复。
 领县四
户三万七千九百七十二口一十四万四百八十二
南皮二汉、晋属。有勃海城。东光二汉、晋属。脩前汉、晋属,号脩,后改。有董仲舒祠。安陵晋置,属。
 武邑郡晋武帝置。
 领县五
户二万九千七百七十五口一十四万四千五百七十九
武遂前汉属河闲,后汉、晋属安平,后属。阜城前汉属勃海,后汉属安平,晋属勃海,后属。有弓高城。灌津前汉属信都,后汉、晋属安平,后属。有窦氏冢。武邑前汉属信都,后汉、晋属安平,后属。武彊神光二年并武邑,太和十八年复。有武彊渊。
 安德郡太和中置,寻并勃海,中兴中复。
 领县四
户二万二千二百一十六口六万八千三百九十六
平原二汉、晋属平原。真君三年并鬲,太和二十一年复,属勃海,后属。安德二汉、晋属平原,后属勃海,后属。绎幕二汉、晋属清河,真君三年并武城,太和二十一年复,后属。鬲二汉、晋属平原,后属勃海,后属。治临齐城。
并州汉、晋治晋阳,晋末治台壁,后治晋阳。皇始元年平,仍置。
 领郡五县二十六
户一十万七千九百八十三口四十八万二千一百四十
 太原郡
 领县十
户四万五千六口二十万七千五百七十八
晋阳二汉、晋属,真君九年罢榆次属焉。有介子推祠。西南有悬瓮山,一名龙山,晋水所出,东入汾。有晋王祠、梗阳城。同过水出木瓜岭,一出沾岭,一出大廉山,一出原过祠下,五水合道,故曰‘
同过’,西南入汾。出帝太昌中霸朝置大丞相府,武定初,齐献武王上置晋阳宫。祁二汉、晋属。有祁城、祁奚墓、周党冢、太谷水、赵襄子城。榆次二汉、晋属,真君九年并晋阳,景明元年复。有鹿台山祠。长宁水,西北合同过。中都二汉、晋属。有榆次城、寿阳城、平谭城、原过祠、早山。邬二汉、晋属,后罢,太和十九年复。有中都。有邬城、太岳山。虑水,入区夷泽。平遥二汉、晋为平陶属,后改。有京陵城、平遥城、过山。沾二汉属上党,晋属乐平。真君九年罢乐平郡属焉。有夹山。豫水出得车岭,西北入汾。有汾阳、追城。受阳晋属乐平,真君九年罢乐平,属。有大陵城、文谷水。长安泰常二年置,真君中省,景明初复。有二陵城、三角城。阳邑二汉、晋属,真君九年罢,景明二年复。有白壁岭、樊阳水、八表山、徐水。
 上党郡秦置,治壶关城,前汉治长子城,董卓作乱,治壶关城,慕容儁治安民城,后迁壶关城。皇始元年迁治安民,真君中复治壶关。有白马祠、刘公祠、上党关、石井关、天井关。
 领县五
户二万五千九百三十七口一十万四千四百七十五
屯留二汉、晋属,有屯留城。凤皇山,一名天冢山。大王山,上有关龙逢祠。有疑山、迈泽、黄沙岭。绛水自寄氏界来入浊漳,因名交漳。余五城。阳水源出三楒山,东流合车台水,东南入绛水。长子二汉、晋属,慕容永所都。有廉山,浊漳出焉。有长子城、应城、倾城、幸城。长湾水东流至梁川,北入浊漳。羊头山下神农泉,北有谷关,即神农得嘉谷处。有泉北流至陶乡,名陶水,合羊头山水,北流入浊漳。有鲍宣墓。壶关二汉、晋属,后罢,太和十三年复。有羊肠阪、静林山。鸡鸣岭,一名大山。有赤壤川,其地寒而早霜。鲁般门,一名天门。微子城、铁鼓山、五马门、令狐征君墓、五龙祠。寄氏二汉为猗氏,属。晋。景明元年复,改。有猗氏城。三想山北有水,源出蒲谷,东南流入给水。有八礼泉、上党谷。有盘秀岭,蓝水出其南,东流合浊漳。有方山、伏牛山。乐阳普泰中分长子、寄氏置。有望天岭,绛水所出。有尧庙。
 乡郡石勒分上党置武乡郡,后罢,延和二年置。
 领县四
户一万六千二百一十口五万五千九百六十一
阳城二汉、晋属上党,曰涅,永安中改。有涅城。覆甑山,涅水出焉,东南合武乡水。襄垣二汉、晋属上党。有五音山神祠、襄垣祠、临川城。乡郡治。晋属上党,真君九年罢辽阳属焉。有武乡城、魏城、榆社城。方山,上有尧庙。三台岭上有李阳墓,有古麻池,即石勒与李阳所争池。铜鞮二汉、晋属上党。有铜鞮城。石弟水东行入漳。有乌苏城、沙石堆。有尧祠。
 乐平郡后汉献帝置,真君九年治太原,孝昌二年复,治沾城。
 领县三
户一万八千二百六十七口六万八千一百五十九
辽阳晋属,真君九年并乡,孝昌二年复。有黄泽岭、辽阳城。乐平晋属,真君九年并沾,孝昌二年复。有象山祠、沾岭、八赋岭。石艾前汉属太原,后罢,晋属。真君九年罢,孝昌六年复故名上艾,后改。有井陉关、苇泽关、董卓城、妒女泉及祠。
 襄垣郡建义元年置,治襄垣城。
 领县四
户七千五百一十三口三万六千五百六十七
襄垣郡治。建义元年分乡郡之襄垣置。有安民城、襄垣城。五原建义元年分乡郡之铜鞮置。建义建义元年分上党之屯留置,有鹿台山及祠。刈陵二汉、晋曰潞,属上党,真君十一年改,后属。有伏牛山、黎城、三垄山、积布山、潞城、武军城、涉城。有涉水、台壁。
瀛州太和十一年分定州河闲、高阳,冀州章武、浮阳置,治赵都军城。
 领郡三县十八
户一十万五千五百四十九口四十五万一千五百四十二
 高阳郡晋置高阳国,后改。
 领县九
户三万五百八十六口一十四万一百七
高阳前汉属涿,后汉属河闲国,晋复。有郝神、高阳城。博野有博陆城、侯城、武城、中乡城。蠡吾前汉属涿,后汉属中山,晋属。有清凉城、颛顼城、蠡吾城、石羊垒。易前汉属涿,后汉、晋属河闲,后属。有易京。扶舆前汉属涿,后汉罢,晋复属。前汉、晋曰樊舆,后罢。太和中改,复。新城二汉、晋曰北新城。前汉属中山,后汉属涿,晋属。乐乡前汉属信都,后汉罢,晋复属。有乐乡城。永宁有班姬神、石兰神。清苑高祖太和元年分新城置。
 章武郡晋置章武国,后改。
 领县五
户三万八千七百五十四口一十六万二千八百七十
成平前汉属勃海,后汉、晋属河闲国,后属。治京城。有成平城、乐平城。平舒前汉属勃海,后汉属河闲国,晋属。二汉、晋曰东平舒。有章武城、平乡城。有城头神、里城神。束州前汉属勃海,后汉属河闲国,晋属。有束州城。文安前汉属勃海,后汉属河闲国,晋属。有文安、平曲城、广陵、赵君神。西章武正光中分沧州章武置。有章武城。
 河闲郡汉文帝置河闲国,后汉光武并信都,和帝永元三年复,晋仍为国,后改。
 领县四
户三万五千八百九口一十四万八千五百六十五
武垣前汉属涿郡,后汉、晋属。有武垣城、小陵城。乐城二汉、晋属,治河闲城。有高平陵、二王陵。中水前汉属涿郡,后汉、晋属河闲国。鄚后汉、晋属,治阿陵城。有鄚城。
殷州孝昌二年分定、相二州置,治广阿。
 领郡三县十五
户七万七千九百四十三口三十五万七千一十六
 赵郡秦邯郸,汉高帝为赵国,景帝又为邯郸,后汉建武中复,后改。
 领县五
户三万一千八百九十九口一十四万八千三百一十四
平棘二汉属常山,晋属。有平棘城。房子二汉属常山,晋属。有房子城、回车城、平州城、嶂洪祠。元氏二汉属常山,晋属。有元氏城、大岭山。高邑二汉属常山。前汉曰鄗,后汉光武改,晋属。有𫮃亭祠、汉光武即位碑。有高邑城。栾城太和十一年分平棘置,治关城。有栾城。
 钜鹿郡永安二年分定州钜鹿置,治旧杨城。
 领县四
户一万三千九百九十七口五万八千五百四十九
廮陶二汉、晋属,治廮陶城。有沃州城。宋子二汉属,后罢。永安二年复,治宋子城。西经永安二年分经县置。有邑城、三女神。廮遥永安二年分廮陶置,治杨城。有历城。
 南赵郡太和十一年为南钜鹿,属定州,十八年属相州,后改。孝昌中属。
 领县六
户三万二千四十六口一十五万一百一十三
平乡晋属,后罢。景明二年复,治钜鹿城。有平乡城。南栾二汉属钜鹿,晋罢,后复。真君六年并柏人,太和二十一年复。有南栾城。钜鹿二汉、晋属钜鹿,后属。柏人二汉、晋属。有柏人城、柏乡城。广阿前汉属钜鹿,后罢。太和十三年复。有广阿城、尧台、大陆陂、铜马祠。中丘前汉属常山,后汉、晋属赵国,晋乱,罢。太和二十一年复。有中丘城、伯阳城、鹊山祠。
沧州熙平二年分瀛、冀二州置,治饶安城。
 领郡三县十二
户七万一千八百三口二十五万一千八百七十九
 浮阳郡太和十一年分勃海、章武置,属瀛州,景明初并章武,熙平二年复。
 领县四
户二万六千八百八十口九万八千四百五十八
饶安二汉、晋属勃海。前汉曰千童,灵帝改。有无棣沟、西乡、茅焦冢。浮阳郡治。二汉、晋属勃海。西接漳水,衡水入焉,今谓之合口。有浮水。高城二汉、晋属勃海,治高城。有平津乡。兴和中绾流民立东西河郡隰城县。武定末罢。章武二汉属勃海,晋属章武,后属。治章武城。有汉武帝台。漳水,入海。有沾水。大家姑祠,俗云海神,或云麻姑神。
 乐陵郡晋为国,后改。
 领县四
户二万四千九百九十八口八万五千二百八十四
乐陵郡治。二汉属平原,后属,魏初置义兴郡,晋太和中罢。有乐陵城、东乡城、白麻泉神。阳信二汉属勃海,晋属。治阳信城。有盐山神祠。厌次二汉属平原,后汉曰冨平,孝明改,晋属。治马领城。有蒲台祠。有冨平城,邵续居之,号邵城。中有铁柱神、羊阑城。湿沃前汉属千乘国,后罢,晋复属。治乱城。有故暗阁、延乡城、后父城。
 安德郡中兴初分乐陵置,太昌初罢,天平初复,治般界。
 领县四
户一万九千九百二十五口六万八千一百三十七
般二汉、晋属平原,后属勃海,熙平中属乐陵,后属。治般城。有故般河。重合二汉、晋属勃海。正平元年并安陵,太和十八年复,后属勃海。熙平中属乐陵,后属。治重合城。有苑康冢、劳敬通墓。重平前汉属勃海,后罢,孝昌中复属。有欧阳歙冢。平昌二汉、晋属平原。后汉、晋曰西平昌,后罢。太和二十二年复,属勃海。熙平中属乐陵,后属。治平昌城。
肆州治九原。天赐二年为镇,真君七年置州。
 领郡三县十一
户四万五百八十二口一十八万一千六百三十三
 永安郡后汉建安中置新兴郡,永安中改。
 领县五
户二万二千七百四十八口一十万四千一百八十五
定襄前汉属定襄,后汉属云中,晋属新兴。真君七年并云中、九原、晋昌属焉。永安中属。有赵武灵王祠、介君神、五石神、关门山、圣人祠、皇天神、定襄城、抚城。阳曲二汉、晋属太原,永安中属。有罗阴城、阳曲泽。平寇真君七年并三堆、朔方、定阳属焉。永定中属。有鸡头山神祠、三会河。蒲子始光三年置,真君七年并平河属焉。永安中属。有索山祠。驴夷二汉属太原,曰虑虒,晋罢,太和十年复改。永安中属。有思阳城、驴夷城、仓城、代王神祠。
 秀容郡永兴二年置,真君七年并肆卢、敷城二郡属焉。
 领县四
户一万一千五百六口四万七千二十四
秀容永兴二年置。有秀容城、原平城、肆卢城、石鼓山神、女郎神、金山神、护君神、风神。石城永兴二年置。有大颓石神。肆卢治新会城。真君七年并三会属焉。有清天神、大罗山、台城、大邗城。敷城始光初置郡,真君七年改治敷城。有石谷山、亚角神、车轮泉神。
 雁门郡秦置,光武建武十五年罢,二十七年复。天兴中属司州,太和十八年属。
 领县二
户六千三百二十八口三万四百三十四
原平前汉属太原,后汉、晋属。有阴馆城、楼烦城、广武城、龙渊神、亚泽神。广武前汉属太原,后汉、晋属。有东西二平原。
幽州治蓟城。
 领郡三县十八
户三万九千五百八十口一十四万五百三十六
 燕郡故燕,汉高帝为燕国,昭帝改为广阳郡,宣帝更为国,后汉光武并上谷,和帝永元六年复为广阳郡,晋改为国,后改。
 领县五
户五千七百四十八口二万二千五百五十九
蓟二汉属广阳,晋属。有燕昭王陵、燕惠王陵、狼山神、戾陵陂。广阳二汉属广阳,晋属。有广阳城。良乡二汉属涿,晋属范阳,后属。治良乡城。有大房山神。军都前汉属上谷,后汉属广阳,晋属。有观石山、军都关、昌平城。安城前汉属勃海,后汉属广阳,晋属。有安次城、苌道城。
 范阳郡汉高帝置涿郡,后汉章帝改。
 领县七
户二万六千八百四十八口八万八千七百七
涿二汉属涿,晋属。有涿城、当平城、鸾城。固安二汉属涿,晋属。有固安城、永阳城、金台、三公台、易台。范阳二汉属涿,晋属。有长安城、范阳城、梁门陂。苌乡晋属。有苌乡城。方城前汉属广阳,后汉属涿,晋属。有临乡城、方城、韩侯城。容城前、后汉属涿,晋属,后罢。太和中复。遒二汉属涿,晋属。有辽城、南北二遒城。
 渔阳郡秦始皇置。真君七年并北平郡属焉。
 领县六
户六千九百八十四口二万九千六百七十
雍奴二汉属,晋属燕国,后属。真君七年并泉州属。有泉州城、雍奴城。潞二汉属,晋属燕国,后属。真君七年并安乐、平谷属焉。有乐山神。无终二汉、晋属右北平,后属。有无终城、狼山。渔阳二汉属。晋罢,后复。有渔阳城、□乐城、桃花山。土垠二汉、晋属右北平,后属。有北平城。徐无二汉、晋属右北平,后属。有徐无城。
晋州孝昌中置唐州,建义元年改。治白马城。
 领郡十二县三十一
户二万八千三百四十九口一十万三十九
 平阳郡晋分河东置。真君四年置东雍州,太和十八年罢,改置。
 领县五
户一万五千七百三十四口五万八千五百七十一
禽昌二汉属河东,晋属,即汉、晋之北屈也。神元年世祖禽赫连昌,仍置禽昌郡。真君二年改,七年并永安属焉。有乾城、郭城。平阳二汉属河东,晋属,州治。真君六年并禽昌,太和十一年复。有晋水、高梁城、龙子城、尧庙。襄陵二汉属河东,晋属。治襄陵城。临汾二汉属河东,晋属。真君七年并泰平,太和十一年复。泰平真君七年置。有泰平城、齐城。
 北绛郡孝昌三年置。治绛。
 领县二
户一千七百四十口六千二百九十二
新安二汉属恒农,晋属河南,后罢。孝昌二年复,后属。北绛二汉属河东,晋属平阳。二汉、晋曰绛,后罢。太和十二年复,改属。
 永安郡建义元年置。治永安城。
 领县二
户二千九百三十二口一万五百四十
永安二汉属河东,晋属平阳。前汉曰彘,顺帝改。真君七年并禽昌,正始二年复属。治仇池壁。有霍山祠、赵城。杨二汉属河东,晋属平阳,后罢。太和二十一年复,后属。治杨城。有岳阳山、东明神。
 北五城郡兴和二年置。
 领县三
户二百一十二口八百六十四
平昌兴和二年置。石城兴和二年置。北平昌兴和二年置。
 定阳郡兴和四年置。
 领县三
户四百九十八口一千九百四十一
平昌兴和四年置。西五城兴和四年置。
 敷城郡天平四年置。
 领县一
户九十口三百五十九
敷城天平四年置。
 河西郡天平四年置。
 领县一
户二百五十六口一千一百四十四
夏阳天平四年置。
 五城郡天平中置。
 领县三
户四百一十一口一千六百一十八
北枣天平二年置。南枣天平二年置。永安元象元年置。
 西河郡旧汾州西河民,孝昌二年为胡贼所破,遂居平阳界,还置郡。
 领县三
户一千七百六十一口四千九百九十七
永安孝昌中置。治白坑城。隰城孝昌中置。介休孝昌中置。
 冀氏郡建义元年割平阳郡置。
 领县二
户一千三百二口五千三百一十六
冀氏建义元年割禽昌、襄陵置。有冀氏城。合阳建义元年置。有合阳城。
 南绛郡建义初置。治会交川。
 领县二
户八百三十六口二千九百九十一
南绛太和十八年置,属正平郡,建义初属。小乡建义元年罢。有小乡城。
 义宁郡建义元年置,治孤远城。
 领县四
户二千四百七十八口八千四百六十六
团城建义元年置。治陶谷川。义宁建义元年分禽昌置。安泽建义元年置。沁源建义元年置。郡治。
怀州天安二年置,太和十八年罢,天平初复。
 领郡二县八
户二万一千七百四十口九万八千三百一十五
 河内郡汉高帝置。
 领县四
户九千九百五口四万二千六百一
野王二汉、晋属,州、郡治。有太行山、华岳神。沁水二汉、晋属,治沁城。有沁水、济水。河阳二汉、晋属,后罢,孝昌中复。轵后汉、晋属,治轵城。有轵关。
 武德郡天平初分河内置。
 领县四
户一万一千八百三十五口五万五千七百一十四
平皋二汉、晋属河内。有平皋陂、平皋城、安昌城。温二汉、晋属河内。有温。𬇙水。怀二汉、晋属河内。有长陵城、怀城。州二汉、晋属河内。有雍城、中都城、金城。
建州慕容永分上党置建兴郡,真君九年省,和平五年复。永安中罢郡置州。治高都城。
领郡四县十
户一万八千九百四口七万五千三百
 高都郡永安中置。
 领县二
户六千四百九十九口二万七千六百三十五
高都二汉、晋属上党,后属。阳阿二汉属上党,晋罢,后复属。有武靳关。
 长平郡永安中置。治玄氏城。
 领县二
户五千四百一十二口二万二千七百七十八
高平永安中置。治高平城。玄氏二汉、晋属上党郡治。有羊头山。
 安平郡
 领县二
户五千六百五十八口一万九千五百五十七
端氏二汉属河东,晋属平阳,后属。真君七年省,太和二十年复。濩泽二汉属河东,晋属平阳,后属。
 泰宁郡孝昌中置,及县。
 领县四
户一千三百三十五口五千三百三十
东永安西河西濩泽高延
汾州延和三年为镇,太和十二年置州。治蒲子城。孝昌中陷,移治西河。
 领郡四县十
户六千八百二十六口三万一千二百一十
 西河郡汉武帝置,晋乱罢。太和八年复。治兹氏城。
 领县三
户五千三百八十八口二万五千三百八十八
隰城二汉、晋属。太延中改为什星军,太和八年复。有虞城、阳城。介休二汉属太原,晋属。晋乱罢,太和八年复。有木瓜山、邬城。有郭林宗墓、介休城、太岳山祠。永安太和十七年分隰城置。
 吐京郡真君九年置。孝昌中陷,寄治西河。
 领县二
户三百八十四口一千五百一十三
新城世祖名岭东,太和二十一年改。吐京世祖名岭西,太和二十一年改。
 五城郡正平二年置,孝昌中陷,寄治西河。
 领县三
户二百五十七口一千一百一
五城世祖名京军,太和二十一年改。有鸡亭。平昌世祖名刑军,太和二十一年改。有白马谷。石城世祖为定阳,太和二十一年改。
 定阳郡旧属东雍州,延兴四年分属焉。孝昌中陷,寄治西河。
 领县二
户七百九十七口三千二百八
定阳延兴四年置。昌宁延兴四年置。有阴、阳二城。
东雍州世祖置,太和中罢,天平初复。
 领郡三县八
户六千二百四十一 口三万四百
 邵郡皇兴四年置邵上郡,太和中并河内,孝昌中改复。
 领县四
户五十二口一百五十八
白水有马头山。清廉有清廉山、白马山。苌平有王屋山。西太平
 高凉郡
 领县二
户四千四百四十五口二万一千八百五十三
高凉太和十一年分龙门置。有高凉城、暗阁、丽姬冢。龙门故皮氏,二汉属河东,晋属平阳,真君七年改属。有临汾城。
 正平郡故南太平,神元年改为征平,太和十八年复。
 领县二
户一千七百四十四口八千三百八十九
闻喜二汉、晋属河东,后属。有周阳城。曲沃太和十一年置。
安州皇兴二年置,治方城,天平中陷,元象中寄治幽州北界。
 领郡三县八
户五千四百五口二万三千一百四十九
 密云郡皇始二年置。治提携城。
 领县三
户二千二百三十一口九千一十一
密云真君九年并方城属焉。要阳前汉属渔阳,后汉、晋罢,后复属。有桃花山。白檀郡治。
 广阳郡延和元年置益州,真君二年改为郡。
 领县三
户二千八口八千九百一十九
广兴延和二年置,真君九年并恒山,属。燕乐州郡治。延和九年置,真君九年并永乐。方城普泰元年置。
 安乐郡延和元年置交州,真君二年罢州置。
 领县二
户一千一百六十六口五千二百一十九
土垠真君九年置。安市二汉、晋属辽东,真君九年并当平属焉。
义州兴和二年置,寄治汲郡陈城。
 领郡七县十九
户三千四百二十八口一万六千七百六十四
 五城郡永安中置,属司州,天平中属北豫州,武定五年属。
 领县三
户二千一百口一万七千六十九
隰城永安中置。有凤皇台、安郎神、皇侯神。介休永安中置。五城永安中置。
 泰宁郡兴和中置。
 领县三
户二百二十八口一千一百二十七
泰宁兴和中置。义兴兴和中置。郃阳兴和中置。
 新安郡兴和中置。
 领县三
户三百九十四口一千五百九十五
西垣兴和中置。新安兴和中置。东垣兴和中置。
 渑池郡兴和中置。
 领县三
户一百六十六口八百二十八
北渑池兴和中置。俱利兴和中置。西新安兴和中置。
 恒农郡兴和中置。
 领县三
户九十三口五百四十三
恒农兴和中置。北郏兴和中置。崤兴和中置。
 冝阳郡兴和中置。
 领县三
户一百六十九口六百八十六
冝阳兴和中置。南渑池兴和中置。金门兴和中置。
 金门郡兴和中置。
 领县一
户二百七十八口一千二百一十七
北陆兴和中置。
南汾州
 领郡九县十八
户一千九百三十二口七千六百四十八
 北吐京郡
 领县四
户八十八口三百五十一
平昌北平昌石城吐京
 西五城郡
 领县三
户二百四十七口一千一百一十八
西五城昌宁平昌
 南吐京郡
 领县一
户三十二口七十三
新城
 西定阳郡
 领县一
户四十二口一百四十
洛陵
 定阳郡
 领县一
户五十四口一百九十
永宁
 北乡郡
 领县二
户二百九口七百五十九
龙门汾阴
 五城郡
 领县二
户二百一十四口八百八十四
五城平昌
 中阳郡
 领县二
户四百六十八口一千六百三十七
洛陵昌宁
 龙门郡
 领县二
户五百七十八口二千四百九十六
西太平汾阳
南营州孝昌中营州陷,永熙二年置。寄治英雄城。
 领郡五县十一
户一千八百一十三口九千三十六
 昌黎郡永兴中置。
 领县三
户五百九口二千六百五十八
龙城永熙中置。广兴永熙中置。定荒兴和中置。
 辽东郡永熙中置。
 领县二
户五百六十五口二千六百三十四
太平永熙中置。新昌永熙中置。
 建德郡永熙中置。
 领县二
户一百七十八口八百一十四
石城永熙中置。广都兴和中置。
 营丘郡天平四年置。
 领县三
户五百一十二口二千七百二十七
冨平天平四年置。永安元象中置。带方元象中置。
 乐良郡天平四年置。
 领县一
户四十九口二百三
永乐兴和二年置。
东燕州太和中分恒州东部置燕州,孝昌中陷,天平中领流民置。寄治幽州宣都城。
 领郡三县六
户一千七百六十六口六千三百一十七
 平昌郡孝昌中陷,天平中置。
 领县二
户四百五十口一千七百一十三
万言天平中置。昌平天平中置。有龙泉。
 上谷郡天平中置。
 领县二
户九百四十二口三千九十三
平舒孝昌中陷,天平中置。居庸孝昌中陷,天平中置。
 遍城郡武定元年置。
 领县二
户三百七十四口一千五百一十三
广武武定元年置。沃野武定元年置。
营州治和龙城。太延二年为镇,真君五年改置。永安末陷,天平初复。
 领郡六县十四
户一千二十一口四千六百六十四
 昌黎郡晋分辽东置,真君八年并冀阳属焉。
 领县三
户二百一口九百一十八
龙城真君八年并柳城、昌黎、棘城属焉。有尧祠、榆顿城、狼水。广兴真君八年并徒何、永乐、燕昌属焉。有鸡鸣山、石城、大柳城。定荒正光末置。有鹿头山、松山。
 建德郡真君八年置。治白狼城。
 领县三
户二百口七百九十三
石城前汉属右北平,后属。真君八年并辽阳、路、大乐属焉。有白鹿山祠。广都真君八年并白狼、建德、望平属焉。有金紫城。阳武正光末置。有三合城。
 辽东郡秦置,后罢。正光中复。治固都城。
 领县二
户一百三十一口八百五十五
襄平二汉、晋属,后罢。正光中复。有青山。新昌二汉、晋属,后罢。正光中复。
 乐良郡前汉武帝置,二汉、晋曰乐浪,后改,罢。正光末复。治连城。
 领县二
户二百一十九口一千八
永洛正光末置。有鸟山。带方二汉属,晋属带方,后罢。正光末复属。
 冀阳郡真君八年并昌黎,武定五年复。
 领县二
户八十九口二百九十六
平刚柳城
 营丘郡正光末置。
 领县二
户一百八十二口七百九十四
冨平正光末置。永安正光末置。
平州晋置。治肥如城。
 领郡二县五
户九百七十三口三千七百四十一
 辽西郡秦置。
 领县三
户五百三十七口一千九百五
肥如二汉、晋属。有孤竹山祠、碣石、武王祠、令支城、黄山、濡河。阳乐二汉、晋属,真君七年并令支含资属焉。有武历山、覆舟山、林榆山、太真山。海阳二汉、晋属。有横山、新妇山、清水。
 北平郡秦置。
 领县二
户四百三十口一千八百三十六
朝鲜二汉、晋属乐浪,后罢。延和元年徙朝鲜民于肥如,复置,属焉。昌新前汉属涿,后汉、晋属辽东,后属。有卢龙山。
恒州天兴中置司州,治代都平城,太和中改。孝昌中陷,天平二年置,寄治肆州秀容郡城。
 领郡八县十四
 代郡秦置,孝昌中陷,天平二年置。
 领县四
平城二汉、晋属雁门,后属。太平武周二汉属雁门,晋罢,后复属。永固
 善无郡天平二年置。
 领县二
善无前汉属雁门,后汉属定襄,后属。沃阳
 梁城郡天平二年置。
 领县二
参合前汉属代,后汉、晋罢,后复属。裋鸿
 繁畤郡天平二年置。
 领县二
崞山二汉、晋曰崞,属雁门,后改属。繁畤二汉、晋属雁门,后改属。
 高柳郡永熙中置。
 领县二
安阳二汉曰东安阳,属代郡,晋属,后改属。高柳二汉属代郡,晋罢,后复属。
 北灵丘郡天平二年置。
 领县二
灵丘前汉属代,后汉、晋罢,后复属。莎泉
 内附郡天平二年置。灵丘郡天平二年置。
朔州本汉五原郡,延和二年置为镇,后改为怀朔,孝昌中改为州。后陷,今寄治并州界。
 领郡五县十三
 大安郡
 领县二
狄郍捍殊
 广宁郡
 领县二
石门中川
 神武郡
 领县二
尖山殊颓
 太平郡
 领县三
太平太清永宁
 附化郡
 领县四
附化息泽五原广牧
云州旧置朔州,后陷,永熙中改,寄治并州界。
 领郡四县九
 盛乐郡永熙中置。
 领县二
归顺永兴中置,州、郡治。还安永熙中置。
 云中郡秦置。
 领县二
延民永兴中置。云阳永熙中置。
 建安郡永熙中置。
 领县二
永定永熙中置。永乐永熙中置。
 真兴郡永熙中置。
 领县三
真兴永熙中置。建义永熙中置。南恩永熙中置。
蔚州永安中改怀荒、御夷二镇置,寄治并州邬县界。
 领郡三县七
 始昌郡永安中置。
 领县二
干门永安中置。兰泉永安中置。
 忠义郡永安中置。
 领县二
苇池永安中置。杨柳永安中置。
 附恩郡天平中置。
 领县三
西凉天平中置。利石天平中置。化政天平中置。
显州永安中置。治汾州六壁城。
 领郡四县四
 定戎郡永安中置,治瓜城。
 领县二
零山永安中置。阳林永安中置。
 建平郡永安中置,州治。
 领县二
昇原永安中置。赤谷永安中置。
 真君郡天平中置,治东多城。武昌郡武定四年置,治团城。
廓州武定元年置。治肆州敷城界郭城。
 领郡三
 广安郡武定元年置。
 永定郡武定元年置。
 建安郡武定元年置。
武州武定元年置。治雁门川,武定三年始立州城。
 领郡三县四
 吐京郡武定八年置。
 领县二
吐京武定三年置。新城武定三年置。
 齐郡武定元年置,州治。
 领县二
昌国武定元年置。安平武定元年置。
 新安郡武定元年置。
西夏州寄治并州界。
 领郡二
 太安郡
 神武郡
宁州兴和中置,寄治汾州介休城。
 领郡四
 武康郡武定四年置,治东多城。
 灵武郡武定元年置。
 初平郡武定元年置。
 武定郡武定元年置。
灵州太延二年置薄骨律镇,孝昌中改,后陷关西。天平中置,寄治汾州隰城县界。郡县阙。前自恒州已下十州,永安已后,禁旅所出,户口之数,并不得知。
已绑定手机
 楼主| 延章 发表于 2012-6-18 11:34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feature"> 魏书  卷一百零六中‧志第六  地形二中 兖州后汉治山阳昌邑,魏、晋治廪丘,刘义隆治瑕丘,魏因之。
  领郡六县三十一
户八万八千三十二口二十六万六千七百九十一
 泰山郡汉高帝置。
 领县六
户二万六千八百口九万一千八百七十三
钜平二汉、晋属,治平乐城。有亭亭山祠、霍城、阳关城、钜平城、祝丘、防城、龙山祠。奉高二汉、晋属。有梁父山、岱岳祠、玉符山、故明堂基。博平二汉、晋曰博,属,后改。有博平城、防城、龙山祠、野首山、牟山祠、伍子胥庙。嬴二汉、晋属。有马耳山祠,汶水出焉。唐阜、嬴城、铜治山。牟汉、晋属。有莱芜城、平州城、牟城、望石山。梁父二汉、晋属。有菟裘泽,徂来山在北,梁父城、龟山、羊续碑、贞女山祠、云母山。
 鲁郡秦置,为薛郡,高后改为鲁国。皇兴中改。
 领县六
户一万五千一百六十口四万七千三百二十九
鲁二汉、晋属。有牛首亭、五父衢、尼丘山、房山、鲁城、叔梁纥庙、孔子墓、庙、沂水、泗水、季武子台、颜母祠、鲁昭公台、伯禽冢、鲁文公冢、鲁恭王陵、宰我冢、兒宽碑。汶阳二汉、晋属。有桑杜丘、新甫山、嵎山、春舒城、汶阳城。邹二汉、晋属。有叔梁纥城、峄山、邹山。阳平刘骏置,魏因之。有滕城。新阳前汉属东海,后罢,刘骏复,魏因之。
 高平郡故梁国,汉景帝分为山阳国,武帝改为郡,晋武帝更名。
 领县四
户一万一千一百二十四口二万五千八百九十六
高平二汉属山阳,晋属。前汉橐也,后汉章帝更名。有洸水、千秋城、胡陆城、齐城、高平山、承雀山、伏羲庙。方与二汉属山阳,晋属。有方与城。金乡后汉属山阳,晋属。有金乡山、范巨卿冢碑。平阳二汉、晋曰南平阳。汉属山阳,晋属。有平阳城、漆城、白马沟。
 任城郡后汉孝章帝分东平为任城国,晋永嘉后罢,神龟元年分高平置。
 领县三
户八千五十口二万一千七百八十九
任城前汉属东平,后汉、晋属。有任城、唐阳城、华阳城。亢父前汉属东平,后汉、晋属。有亢父城、女娲冢、风伯祠。钜野二汉属山阳,晋属高平,后属。有钜野城、武安城、武平城、任山祠。
 东平郡故梁国,汉景帝分为济东国,武帝改为大河郡,宣帝为东平国,后汉、晋仍为国,后改。
 领县七
户二万七百五十二口六万一千八百一十
无盐二汉、晋属。有龙山、无盐城、南章、北章城。范有涞沟。须昌前汉属东郡,后汉、晋属。治须昌城。有济沟。寿张有郈城。平陆二汉、晋属,曰东平陆,后改。有广武城。冨城二汉、晋属。有冨城、卜城、武彊城、左丘明冢。刚前汉属泰山,后汉属济北,晋曰刚平,后改。治刚城。
 东阳平郡故东平地,刘义隆置,寻罢。刘骏复,魏因之。治平陆城。
 领县五
户六千一百四十六口一万八千九十四
元城刘义隆置,魏因之。有宁阳城。乐平刘义隆置,魏因之。有青山祠、鲁沟水。顿丘刘骏置,魏因之。有乘城。馆陶刘义隆置,魏因之。有唐阳城。平原刘骏置,魏因之。有苦城、钜野泽。
青州后汉治临淄,司马德宗治东阳,魏因之。
 领郡七县三十七
户七万九千七百五十三口二十万六千五百八十五
 齐郡秦置。
 领县九
户三万八百四十八口八万二千一百
临淄二汉、晋属。有公孙接冢、晏婴冢、齐庄公冢、营丘、齐台、尧山祠。昌国二汉、晋属。有纪信冢。益都魏置。有钓室。盘阳前汉属济南,后汉、晋属。有朱虚城、大岘山。有甑山、钜平山、太山祠。平昌前汉属琅邪,后汉属北海,晋属城阳。延兴三年属。广饶二汉、晋属。有吴头山。西安二汉、晋属。有逢山、八士山。安平二汉、晋曰东平,后改。前汉属淄川,后汉属北海,后属。有覆釜山。广川有牛山、仲父冢、黑山、石砚山、齐桓公冢、四豪冢。
 北海郡汉景帝置,治平寿城。
 领县五
户一万七千五百八十七口四万六千五百四十九
下密前汉属胶东国,后汉属,晋属齐郡,后属。剧二汉属,晋属琅邪,后属。有仓山。都昌二汉属,晋属齐郡,后属。有徐伟长冢。平寿二汉属,晋属齐郡,后属。有浮山。有金关山。胶东前汉曰胶东国,后汉属北海,晋属齐郡,后属。有逢萌冢。
 乐安郡汉高帝为千乘国,后汉和帝更名乐安国,晋改。
 领县四
户五千九百一十六口一万三千二百三十九
千乘前汉属千乘,后汉属,晋罢,后复属。博昌前汉属千乘,后汉、晋属。安德般
 勃海郡故临淄地,刘骏置,魏因之。
 领县三
户五千二百七十九口一万三千七百五
重合脩长乐有王陵冢。
 高阳郡故乐安地,刘义隆置,魏因之。
 领县五
户六千三百二十二口一万七千六百六十七
高阳新城邺安次安平
 河闲郡刘义隆置,魏因之。
 领县六
户五千八百三十口一万四千八百一十八
阜城城平武垣乐城章武有张释之冢。南皮刘骏置,魏因之。有望海台。
 乐陵郡故千乘地,刘义隆置,魏因之。
 领县五
户七千九百七十一口一万八千五百一十五
阳信有千乘城、博昌城。乐陵有薄姑城。厌次新乐湿沃
齐州治历城。刘义隆置冀州,皇兴三年更名。
 领郡六县三十五
户七万七千三百七十八口二十六万九千六百六十二
 东魏郡刘骏置,魏因之。治历城,后徙台城。
 领县九
户一万九千一百三十口七万三千五百七十
蠡吾刘骏置,魏因之。有龙山。顿丘刘骏置,魏因之。有飞鸟岘。肥乡有平陵城、巨合城。聊城有台城、菅城。卫国有挺城、石汤水、鸡山。博平有土鼓城、逢陵城、长白山。安阳有鱼沟。东魏有嶂山,出铁。有苍浪沟、时水。临邑刘骏置,魏因之。有刀环水、鹊山、隰阴城。
 东平原郡刘裕置,魏因之。治梁邹。
 领县六
户一万三千九百二十九口四万四百三
平原有黄山。鬲有高苑城、平原城。临济有邹平城、建新城。荏平有□城。广宗有胡山、平郭城。高唐
 东清河郡刘裕置,魏因之。治盘阳城。
 领县七
户六千八百一十口二万二千五百七十四
清河绎幕有陇水。鄃有淳于髡冢、金雀山。零武城有昌国城。贝丘有莱芜城。饶阳旧属青州,太和十八年分属。
 广川郡刘裕置,魏因之。
 领县三
户三千九百四十五口一万三千四百七十二
武彊索卢中水有长城、三揔山。
 济南郡汉文帝为济南国,景帝为郡,后汉建武中复为国,晋改。
 领县六
户二万一十七口六万八千八百二十
历城二汉、晋属。有黄台、华不注山、华泉、匡山、舜山祠、娥姜祠。蓍二汉、晋属,治蓍城。平陵二汉、晋属,曰东平陵,后改。有章丘城、洛盘城、平陵城、女郎山祠。土鼓二汉属,晋罢,后复。有龙盘山。逢陵有于陵城。朝阳二汉属,后汉曰东朝阳,后改。晋属乐安,后属。有朝阳城。
 太原郡刘义隆置,魏因之。
 领县四
户一万三千五百六十口五万八百二十三
太原司马德宗置,魏因之。治升城。有靡沟、垣城。祝阿二汉属平原,晋属济南,后属。有唐城、阳城。山荏二汉、晋属泰山,后属。有咸山、祗山、格马山。卢前汉属太山,后汉、晋属济北,后属。有卢城、平阴城、孝子堂。
郑州天平初置颍州,治长社城。武定七年改治颍阴城。
 领郡三县九
户六万二千一百七十三口二十七万四千二百四十二
 许昌郡天平元年分颍川置。
 领县四
户二万五千三百二十七口一十万四千四百六十三
许昌二汉、晋属颍川,即许都也。治许昌城。有西梁城。扶沟前汉属淮阳,后汉、晋属陈留,真君七年并长平属焉,后属。有白亭城、蔡河、扶沟城、康沟水、龙洲陂、刀陵冈。鄢陵二汉、晋属颍川。有鄢陵城、马领城、向城、张扬城、蔡泽陂、深陂、三门陂、唐且冢。新汲二汉、晋属颍川。有新汲城、长合城、临春城、平侯城、鸭子陂。
 颍川郡秦置,汉高改曰韩国,寻复。
 领县三
户二万二千四十四口一十万五千九百九
长社二汉、晋属。有长葛城、长平城、望马台、鸡鸣城、锺皓墓、白雁陵。临颍二汉、晋属。真君七年并颍阴属之,有殷汤城。颍阴二汉、晋属。真君七年并临颍,元象二年复。有荀爽墓、东西二武城、博望城。
 阳翟郡
 领县二
户一万四千八百二口六万三千八百七十
黄台兴和元年分阳翟置。有葛沟水、黄台冈。阳翟二汉属颍川,晋属河南尹,兴和元年属。有阳翟城、康城、禹山祠、赤沙涧、九山祠、吕不韦墓。
济州治济北碻磝城。泰常八年置。
 领郡五县十五
户五万三千二百一十四口一十四万五千二百八十四
 济北郡汉和帝置。
 领县三
户九千四百六十七 口二万九千三百九十九
临邑二汉属东郡,晋属。有昌乡城、临邑城、吴城。东阿二汉属东郡,晋属。有东阿城、卫城、济城。卢前汉属泰山,后汉、晋属。有柳舒城、鼓城、卢子城。
 平原郡汉高帝置。皇始中属冀州,太和十一年分属,武泰初立南冀州,永安中罢州。
 领县四
户二万二千二百五十口五万九千四百三十七
聊城二汉属东郡,晋属。魏置太平镇,后罢并郡。有王城,郡、县治。有畔城。博平二汉属东郡,晋属。有博平城、桑叶城、湿水。茌平前汉属东郡,后汉属济北,晋属。治鼓城。有茌平城、阳城。西聊孝昌中分聊城置。治聊城。
 东平郡泰常中置,太和末罢,建义中复。治秦城。
 领县二
户八千八百九十六口二万五千一百三
范二汉属东郡,晋属兖州东平,后属。治秦城。寿张前汉曰寿良,属东郡,光武改。后汉、晋属兖州东平,后属。有梁山、高阳城、丰城、云城。
 南清河郡晋泰宁中分平原置。治莒城。
 领县三
户一万一百三十五口一万三千九百八十五
鄃二汉、晋属清河,太和中属平原。治鄃城。零二汉、晋属清河,太和中属平原,后属。治零城。有莒城。高唐二汉、晋属平原,后罢,景明三年复。
 东济北郡孝昌三年置。
 领县三
户二千四百六十四口六千六百七十八
肥城前汉属泰山,后汉属济北,晋罢,后复属。治肥城。谷城后汉属东郡,晋属济北,后属。蛇丘前汉属泰山,后汉、晋属济北,后属。
光州治掖城。皇兴四年分青州置,延兴五年改为镇,景明元年复。
 领郡三县十四
户四万五千七百七十六口一十六万九百五十
 东莱郡汉高帝置。
 领县四
户一万九千一百九十五口六万二千四十四
掖州、郡治。二汉属,晋罢,后复。有掖山祠、秀阳山、斧山。西曲城二汉、晋曰曲城,属,后改。有仓石山。东曲城皇兴中分曲城置。有昌丘、日山。卢乡二汉、晋属。有高君山、方山。
 长广郡晋武帝置。治胶东城。
 领县六
户一万五千八百三十三口五万一千五百六十七
昌阳二汉属东莱,后罢,晋惠帝复,后属。有挺城、望石山、凡马祠、五龙庙、浮游水。长广前汉属琅邪,后属东莱,晋属。有马山祠、即墨城、康王山祠、金泉山、昌城、沽水。不其前汉属琅邪,后汉属东莱,晋属。有牢山、鱼脊山。挺前汉属胶东,后汉属北海,晋属。有乐毅城。即墨郡治。前汉属胶东国,后汉属北海,晋属。有三户山、胶水、甯戚冢。当利二汉、晋属东莱,后属。有当利城。
 东牟郡
 领县四
户一万七百四十八口四万七千三百三十八
牟平二汉属东莱,晋罢,后复。有之罘山、成山、牟城、东牟城、刘宠墓、风山。黄二汉、晋属东莱。有黄城、莱山祠、龙溪。惤二汉、晋属东莱。有弦城、罗山。观阳前汉属胶东,后汉属北海,后罢。兴和中复属。有淳于城、观阳城、昌城、马賔山、牛耳山。
梁州天平初置。治大梁城。
 领郡三县十
户四万三千八百一十九口一十八万一千九百三
 阳夏郡孝昌四年分东郡、陈留置。治雍丘城。
 领县五
户一万六千五百四十九口六万三千五百五十九
阳夏前汉属淮阳,后汉属陈国,晋初并梁,惠帝复。真君七年并扶沟,太和十二年复。治阳夏城。有大小扶沟。雍丘二汉、晋属陈留。郡治。有抱城、广陵城、高阳城、少姜城、华城、白杨陂。济阳二汉、晋属陈留,延和二年置徐州,皇兴初罢。有济阳城、外黄城、东缗城、崔城。圉城二汉、晋曰圉。前汉属淮阳,后汉、晋属陈留,后罢。景明元年复,后改。有沙城。襄邑二汉、晋属陈留,后罢,景明元年复。有直阳城、牖乡、牖仓。
 开封郡天平元年分陈留置。治开封城。
 领县二
户八千二百七口三万六千六百二
开封二汉属河南,晋属荥阳。真君八年并苑陵,景明元年复,孝昌中属陈留。有开封城、陈留城、孔侯城。尉氏二汉、晋属陈留。兴安初并苑陵,太安三年复。治尉氏城。有陵有亭。
 陈留郡汉武帝置,太和十八年罢,孝昌中复。
 领县三
户一万九千六百一十二口八万二千七百四十二
浚仪州、郡治。二汉、晋属,后罢,孝昌二年复。有信陵君冢、张耳冢、董仲舒冢、樊於期冢、边让冢、仓垣城。渠水在大梁城东分为蔡渠。圣女渊、雉台。封丘二汉、晋属。真君九年并酸枣,景明二年复。治封丘城。有封丘台、白沟。小黄二汉、晋属。真君八年并外黄,太和中复。有昭灵后冢、陈冢、蔡邕冢、小黄城。
豫州刘义隆置司州,治悬瓠城。皇兴中改。
 领郡九县三十九
户四万一千一百七十二口九万六千九百一十六
 汝南郡汉高帝置。
 领县八
户一万五千八百八十九口三万七千六十一
上蔡州、郡治。二汉、晋属。有武陵城。临汝刘裕置,魏因之。有固城。平舆二汉、晋属。有平舆城。安城二汉、晋属。西平二汉、晋属。瞿阳二汉、晋为灈阳,属,后改。有瞿阳城。阳安二汉、晋属。保城刘骏置,魏因之。
 颍川郡太和六年置。
 领县三
户八千三百九十六口二万六百四十
邵陵二汉属汝南,晋属。有邵陵城、邓城。临颍二汉、晋属。有葛丘、王陵城。曲阳前汉属东海,后汉属下邳,晋罢,后复属。有华岳祠、郾城。
 汝阳郡
 领县三
户七千二百五十四口一万五千二百四十五
汝阳郡治。二汉、晋属汝南,后属。有章华台。武津有武津城。征羌后汉属汝南,后属。
 义阳郡永安三年置郢州,天平四年罢州置。
 领县五
户一千七百九十口四千五百九十五
义阳清丘有锺离城。平阳有马乡城。真阳有冝春城。安阳后汉属汝南,晋罢,后复属。有真阳城。
 新蔡郡晋置,孝昌中陷,后复。治石母台。
 领县三
户一千九百一十七口四千七百七十八
新蔡二汉属汝南,晋属汝阴。孝昌中陷,后复属。鲖阳二汉属汝南,晋属汝阴,司马衍并新蔡,后复属,魏因之。永安中陷,武定中复。有蔡城。固始二汉属汝南、晋属汝阴。前汉寖,后汉光武更名,后属。
 初安郡延兴二年置,孝昌中陷,后复。
 领县四
户二千二十六口五千九百二十二
新怀有乐山。安昌前汉属汝南,后属。怀德有清水山、铜山、浮石山。昭越有木连山。
 襄城郡晋武帝置,治襄城。
 领县三
户一千四百四十六口四千六十三
义绥遂宁武阳
 城阳郡太和三年置,后罢,武定初复。
 领县五
户五百四十六口一千三百八十八
安定淮阴真阳建兴建宁
 广陵郡兴和中分东豫州置。
 领县五
户一千九百六口三千二百二十四
宋安兴和中置。光城兴和中置。安蛮兴和中置。新蔡兴和中置。汝南兴和中置。
北豫州后汉治谯,魏治汝南安城,晋治项。司马德宗置司州。泰常中复,治虎牢,太和十九年罢,置东中府,天平初罢,改复。
 领郡三县十二
户四万七百二十八口一十八万二千五百五十一
 广武郡天平初分荥阳置。治中左城。
 领县五
户一万五千五百九十六口七万四千五百一十九
曲梁孝昌中分密置。有武陵城、曲梁城。原武二汉属河南,晋罢。孝昌中复,后属。有五马渊、白马渊、原武城。阳武二汉属河南,晋属荥阳,天平初属。有阳武城、黄雀沟。中牟二汉属河南,晋属荥阳。真君八年并阳武,景明元年复,天平初属。有中汤城、管城、尧祠。苑陵二汉属河南,晋属汝阳,天平初属。有新郑城、郑庄公庙、子产祠、苑陵城。
 荥阳郡
 领县五
户二万一千四百七十二口九万二千三百一十
荥阳二汉属河南,晋属。有荥阳山、荥阳城、敖仓、广武城、石门城、管叔冢、周苛、纪信冢、荥泽。成皋二汉、晋属河南,后属。京二汉属河南,晋属。有万尹山祠、高阳城、管城、索水、京水、樊哙冢。密二汉属河南,晋属。治密城。有承云山、青烟谷、开阳山、大龟山、子产墓、卓茂冢、祠。卷二汉属河南,晋属。真君八年省,太和十一年复。有卷城。
 成皋郡天平元年分荥阳置。
 领县二
户三千六百六十口一万五千七百四十
西成皋天平元年分荥阳之成皋置,州、郡治。有厄井、汉高祖坛、汜水、成皋城。巩二汉、晋属河南,天平初属。有长罗川、巩城、九山祠。
徐州后汉治东海郡,魏、晋治彭城。
 领郡七县二十四
户三万七千八百一十二口一十万八千七百八十七
 彭城郡汉高帝置楚国,宣帝改,后复为楚国,后汉章帝更名彭城国,晋改。
 领县六
户六千三百三十九口二万三千八百四十一
彭城前汉属楚国,后汉、晋属。有寒山、孤山、龟山、黄山、九里山、桓魋冢、亚父冢、楚元王冢、龚胜冢。吕前汉属楚国,后汉、晋属。有吕梁城、茱萸山、偪阳城、明星陂、龙泉塘、石头山、项羽山。薛二汉、晋属鲁国,后属。有奚公山、奚仲庙、薛城、孟尝君冢。龙城有楚王墓、龙汉赤唐陂、龙城。留二汉、晋属。有微山、留城、微子冢、张良冢、祠、广戚城、薛城、戚夫人庙、黄山祠。睢陵前汉属临淮,后汉、晋属下邳。晋乱,属济阴。武定五年属。有睢陵城、九子山、荆山。
 南阳平郡治沛南界,后寄治彭城。
 领县三
户三千七十一口六千三百五十八
襄邑阳平濮阳
 蕃郡孝昌三年置,元象二年并彭城,武定五年复。
 领县三
户四千三百九十二口一万八千八百四十二
蕃二汉、晋属鲁国,后属。治蕃城。永兴皇兴初置,属建昌郡,太和十五年罢郡,属彭城,武定五年属。永福皇兴初置,属建昌郡,太和十九年罢郡,属彭城,武定五年属。
 沛郡故秦泗水郡,汉高帝更名,后汉为国,后改。
 领县三
户四千四百一十九口一万二千二百七十八
萧二汉、晋属。有萧城、汉高祖庙、谷水、华山。沛二汉、晋属。有汉高祖庙、沛城、吕母冢。相二汉、晋属。有厥城、相城、相山庙、罗山。
 兰陵郡晋置,后罢。武定五年复,治承城。
 领县四
户七千四百二十四口一万五千七百七十六
昌虑二汉、晋属东海,后属。有挑山、孤山。承二汉、晋属东海,后属。有抱犊山、承城、坊山。合乡二汉、晋属东海,后属。有三孤山。兰陵二汉、晋属东海,后属。有兰陵山、石孤山、荀卿冢。
 北济阴郡刘骏置,魏因之。治单父城。
 领县三
户八千五百四十六口二万一千九百八十八
丰二汉、晋属沛,后属。有丰城、汉高祖旧宅、庙碑。离狐晋乱置。郡治。有单襄公祠、宓子贱祠、汉高祖祠、平洛城。城武前汉属山阳,后汉、晋属济阴,后属。治郜城。
 砀郡孝昌二年置,治下邑城。
 领县二
户三千六百二十一口八千七百五十四
安阳孝昌二年置,治麻城。砀二汉属梁国,晋罢,后复属。治鲁城。
西兖州孝昌三年置,治定陶城,后徙左城。
 领郡二县七
户三万七千四百七口一十万三千八百九十四
 沛郡兴和二年置,治孝昌城。
 领县三
户七千五百七十一口二万三百一十四
考己氏前汉属梁国,后汉、晋属济阴,后属。有新中城、安阳城。新安兴和中置。
 济阴郡
 领县四
户二万九千八百三十六口八万三千五百八十
定陶二汉、晋属。有定陶城。离狐前汉属东郡,后汉、晋属。有离狐城、桃城。冤句二汉、晋属。治冤句城。有南阳城。乘氏二汉、晋属。有大乡城、梁丘城、廪城。
南兖州正光中置。治谯城。
 领郡七县二十一
户三万七千一百三十口一十一万五千五百三十九
 陈留郡
 领县五
户六千二百三十口一万六千七百四十九
小黄刘裕置,魏因之。有曹腾墓、曹嵩墓、邓艾祠。浚仪有城父城。谷阳有苦城、阳都陂、老子庙、栾城。东燕有蔡水、冯唐冢。武平正始中置。有武平城、赖乡城。天平二年置镇,武定七年罢。
 梁郡故秦砀郡,汉高帝为梁国,后改。治梁国城。
 领县二
户一万三百五十九口二万五千九百九十五
襄邑二汉、晋属陈留,后属。治胡城。睢阳二汉、晋属。郡治。
 下蔡郡太和十九年置,孝昌中陷,兴和中复。
 领县四
户三千三百六十二口七千九百七十三
楼烦孝昌中陷,兴和中复。下蔡前汉属沛,后属。孝昌中陷,兴和中复。临淮永平二年置。孝昌中陷,兴和中复。龙亢二汉属沛,晋属谯国,后罢。永安三年复属,孝昌中陷,兴和中复。
 谯郡二汉县,属沛,晋以为郡。太昌中陷,武定中复。
 领县三
户五千一百三十二口一万二千九百九十一
蒙二汉、晋属梁国,后属。蕲二汉属沛,晋属。宁陵前汉属陈留,后汉、晋属梁国,后属。孝昌中陷,后复。
 北梁郡
 领县二
户八千二百三十一口四万一千七百三十八
城安孝昌中置,郡治。有蛟龙城。孝阳孝昌中置。治亳城。
 沛郡延昌中置,正光中陷,后复。治黄杨城。
 领县二
户一千八百四十八口四千五百六十五
萧延昌中置。治虞城。相延昌中置。
 马头郡司马德宗置,魏因之。正光中陷,天平中复。治建平城。
 领县三
户一千九百六十八口五千五百二十八
蕲正光中陷,天平中复。已吾后汉属陈留。正光中陷,兴和中徙治平石城。下邑前汉、晋属,晋属梁国。孝昌元年置临涣郡,县属。兴和中罢郡,属。
广州永安中置。治鲁阳。武定中陷,徙治襄城。
 领郡七县十五
户二万八千六百九十六口九万六千七百五十
 南阳郡
 领县二
户七千四百八十九口二万六千七百二十八
南阳有大刘山祠。城有城。
 顺阳郡太和中置县,后改。
 领县二
户二千四十五口七千二百五十二
龙阳太和十七年置。龙山太和十七年置。有龙山。
 定陵郡永安中置。
 领县三
户三千六百九十口八千七百五十六
北舞阳皇兴元年置。有木陂。云阳太和十一年置。西舞阳天安元年置,正光中陷,兴和二年复。
 鲁阳郡太和十一年置镇,十八年改为荆州,二十二年罢,置。
 领县二
户二百四十五口七百七十五
山北太和十一年置。有应山、应城。河山太和二十一年置。
 汝南郡永安元年置。治符垒城。
 领县二
户七百八十三口二千三百四十四
汝南太和十八年置。符垒太和中置。有沙水。
 汉广郡永安中置。
 领县二
户六千二百口八千一十七
昆阳二汉属颍川,晋属襄城,后属。有汉广城、昆阳城、新安。高阳太和元年置。有滍水、南襄城、东西二蒲城、高阳山、皮城、首山祠。
 襄城郡晋置。
 领县二
户八千二百四十四口四万二千八百七十八
繁昌晋属。有繁昌城、颍乡城、安阳城、阳城陂。襄城二汉属颍川,晋属。有颍阳城、繁丘城。
胶州永安二年置。治东武陵。
 领郡三县十四
户二万六千五百六十二口六万三百八十二
 东武郡永安二年置。
 领县三
户八千六百一十七口一万八千七百五十七
姑幕二汉属琅邪,晋属城阳,后罢。永安中复属。有荆苔山、公冶长墓。扶其永安中置。有常山祠、扶其水、沙城、云母山、卢水。梁乡永安中置。有梁乡城。五弩山,胶水出焉。纪丘山、琅邪台、秦始皇碑。兴和中立临海郡,寻罢,属焉。
 高密郡汉文帝为胶西国,宣帝更为高密国,后汉并北海,晋惠帝复,刘骏并北海。延昌中复。
 领县五
户七千五百五口一万六千一百五十三
高密前汉属,后汉属北海,晋属城阳,后属。有高密城、维水、郑玄墓。夷安前汉属,后汉属北海,晋属城阳,后属。有夷安城、夷安泽。黔陬前汉属琅邪,后汉属东莱,晋属城阳,后属。有黔陬城、野艾山祠。平昌前汉属琅邪,后汉属北海,晋属城阳。魏初属平昌郡,延昌中属。治平昌城。有龙台山,上有井,云与荆水通。东武二汉属琅邪,晋属城阳,后属。有平昌城。
 平昌郡魏文帝置,后废,晋惠帝复。
 领县六
户一万四百四十口二万五千四百七十二
昌安前汉属高密,后汉属北海,晋属城阳,后属。有巨丘亭、昌安城。淳于二汉属北海,晋属城阳,后属。有淳于城、铁山。营陵二汉属北海,晋属琅邪,后属。有营陵城、高密城。安丘二汉属北海,晋属琅邪。有石□墓、邴原墓。朱虚前汉属琅邪,后汉属北海,晋属琅邪,后属。有丸山,丹水所出。琅邪二汉属琅邪,晋罢,后复属。有管宁墓。
洛州太宗置,太和十七年改为司州,天平初复。
 领郡六县十二
户一万五千六百七十九口六万六千五百二十一
 洛阳郡天平初置。
 领县二
户三千六百五十九口一万五千七十二
洛阳二汉、晋属河南。天平初置。缑氏二汉、晋属河南。太和十七年并洛阳,天平初复属。有缑氏城。
 河阴郡元象二年置。
 领县一
户二千七百六十七口一万四千七百一十五
河阴晋置,太宗并洛阳,正始二年复属河南。
 新安郡天平初置。
 领县三
户四百九十口一千九百一十一
新安二汉属恒农,晋属河南。太和十二年改为郡,十九年复,后属。东垣二汉、晋属河东,后属。河南二汉、晋属河南,后属。
 中川郡天平初置。
 领县二
户二千七十八口八千二百二十五
堙阳太和十三年分颍阳置。颍阳天安二年置。
 河南郡秦置三川守,汉改为河南郡。后汉、晋为尹,后罢。司马德宗置,后罢。太宗复,太和中迁都,为尹,天平初改。
 领县一
户三千六百四十二口一万四千七百一十五
冝迁天平二年置。
 阳城郡孝昌二年置。
 领县三
户三千四十三口一万一千八百八十三
阳城二汉属颍川,晋属河南,后罢。正光中复属。有少室山、嵩高山、许由墓、启母庙。颍阳二汉属颍川,后属。康城孝昌中分阳城置。有阳城关、箕山、许由隐窟、刑山、郑子产庙。
南青州治团城。显祖置,为东徐州,太和二十二年改。
 领郡三县九
户一万五千二十四口四万五千三百二十二
 东安郡二汉县,晋惠帝置。
 领县三
户四千六百四十口一万六千五百五十一
盖二汉属泰山,晋属琅邪,后属。有东安城、灵山庙。新泰有蒙山。发干有山庙。
 东莞郡晋武帝置。
 领县三
户九千六百二十口二万六千五百六
莒前汉、晋属城阳,后汉属琅邪,后属。有莒城。东莞二汉、晋属琅邪,后属。诸二汉属琅邪,晋属城阳,后属。
 义塘郡武定七年置,治黄郭城。
 领县三
户七百六十四口二千二百六十五
义塘武定七年置。归义武定七年置。有卢山、盐仓。怀仁武定七年置。有吴山、魏山、莒城。
北徐州永安二年置。
 领郡二县五
户一万四千七百八十一口四万一百二十五
 东泰山郡皇兴三年分泰山置,属兖州,永安中属。
 领县三
户五千七口一万六千三百八十一
南城前汉属东海,后汉、晋属泰山。有东安城、武城、□石山。新泰魏置,晋属泰山,后属。有山。武阳二汉、晋为南武阳,属泰山,后改。有颛臾城、蒙山。
 琅邪郡秦置,后汉建武中省城阳国,以其县属。
 领县二
户九千七百七十四口二万三千七百四十四
即丘前汉属东海,后汉、晋属。有缯城、临沂城、即丘城、鲁国山庙、王休征冢。费前汉属东海,后汉属泰山,晋属。有费城。
北扬州天平二年置。治项城。
 领郡五县十九
户九千八百四十五口三万二千一百三十九
 陈郡汉高帝置,为淮阳国,后汉章帝更名陈国,晋初并梁国,后复,改。
 领县四
户三千二十四口七千六百六十九
项二汉属汝南,晋属梁国,后属。有方城。长平前汉属汝南,后汉属陈国,晋属颍川。有长平城、习阳城。晋初省,惠帝永康元年复。西华二汉属汝南,晋初省,惠帝永康元年复,属颍川,后属。治西华城。襄邑治思都城。
 南顿郡晋惠帝置。
 领县四
户二千五百二十口七千二百六十五
南顿二汉、晋属汝南,后属。有颍阴城、南顿城、汉光武庙。和城有高阳丘。平乡有平乡城。新蔡二汉属汝南,晋属汝阴,后属。
 汝阴郡晋武帝置,太和十八年为东郢州,后罢。治社亭城。
 领县三
户一千七百九十四口八千四百九十八
汝阴二汉属汝南,晋属。宋前汉曰新郪,属汝南,后汉改,晋属,后罢,太和元年复属。许昌
 丹杨郡
 领县四
户二千一百四十四口七千九百三十一
秣陵有次水。邵陵南阳白水
 陈留郡武定六年置,及县。
 领县四
户三百六十七口七百七十五
小黄宋雍丘新蔡
东楚州司马德宗置宿豫郡。高祖初,立东徐州,后陷,世宗初,改为镇,后陷。武定七年复改。为宿豫郡。
 领郡六县二十
户六千五百三十一口二万七千一百三十二
 宿豫郡
 领县四
户一千六百五十五口七千三百七
宿豫武定七年置。新昌武定七年置。临泗武定七年改萧衍平原、清河置。有东西二竹城。濠夷
 高平郡治大徐城。
 领县四
户九百二十口三千九十六
高平武定七年改萧衍东平、阳平、清河、归义四郡置。朱沛武定七年改萧衍朱沛、脩仪、安丰三郡置。有朱沛水。徐君墓,即延陵季子挂劔处。白水武定七年改萧衍济阴郡置。襄邑武定七年改萧衍馆陶、下邳、梁招、高平四县置。
 淮阳郡萧衍置,魏因之。
 领县四
户一千六百一十七口七千二百七十七
角城武定七年改萧衍临清、天水、浮阳三县置。有昌武城。绥化武定七年改萧衍绥化、吕梁二郡置。有单甫城。招义武定七年改萧衍恩抚郡二县置。淮阳武定七年改萧衍西淮郡七县置。
 晋宁郡萧衍置,魏因之。
 领县四
户一千二百二十二口五千二十三
临清武定七年置。魏兴武定七年改萧衍梁兴、临沂、兴义三县置。有鹄城。冨城武定七年改萧衍下邳、扶风、清河三郡置。招农武定七年改萧衍兰陵郡十二县置。有晋宁城。
 安远郡武定七年改萧衍安远戍置。治安远城。
 领县二
户五百八十口二千三百八十二
钜鹿郡治。武定七年改萧衍钜鹿郡六县置。淮浦武定七年改萧衍太山郡四县置。有宁浦。
 临沭郡萧衍置,魏因之。
 领县二
户五百三十五口二千一百七
临沭招远有马微城。
东徐州孝昌元年置,永熙二年州郡陷,武定八年复。治下邳城。
 领郡四县十六
户六千二百八十一口三万六百六十五
 下邳郡
 领县六
户一千一百四十八口三千七百三十九
下邳前汉属东海,后汉、晋属。有沂水、巨川神祠。良城前汉属东海,后汉、晋属。有柏山。僮前汉属临淮,后汉、晋属。坊亭武定八年改晋宁置。栅渊武定八年分宿豫置。归正武定七年置。有陈珪墓。
 武原郡武定八年分下邳置。
 领县三
户二千八百一十七口二万五十五
武原前汉属楚国,后汉、晋属彭城,后属。有武原水、武原城、徐偃王墓。开远武定八年分良城置。有睹阑山祠。艾山武定八年分僮置。
 郯郡秦置,汉高改为东海,后汉为国,晋复,武定八年改。治郯城。
 领县四
户一千二百一十九口三千三百八
郯二汉、晋属。有建陵山。临沂前汉属,后汉、晋属琅邪,武定八年复。建陵前汉属。有建陵山。郡治。有海王神、白马泽、马岭山。归昌武定八年置。
 临清郡孝昌三年置盱眙郡,武定八年改。
 领县三
户一千五百一十七口三千五百六十三
下相前汉、晋属临淮,后汉属下邳,后属。睢陵武定七年置。有睢水。归义武定七年置。
海州刘子业置青州,武定七年改。治龙沮城。
 领郡六县十九
户四千八百七十八口二万二千二百一十
 东彭城郡萧衍置,魏因之。
 领县三
户八百口三千四百六十九
龙沮萧衍置,魏因之。有即丘城、房山。安乐萧衍置彭城县,武定七年改。有伊莱山神、圣母祠。勃海萧衍置清河县,武定七年改。有东海明王神。
 东海郡萧衍改置北海郡,武定七年复。
 领县四
户一千二百四十二口五千九百四
赣榆前汉属琅邪,后汉、晋属。安流萧衍置都昌县,武定七年改。广饶萧赜置,魏因之。下密萧衍置,魏因之。有尧庙。
 海西郡萧鸾置东海郡,武定七年改置。
 领县三
户八百六十口三千九百五十
襄贲二汉、晋属。海西武定七年分襄贲置。临海萧衍置,魏因之。
 沭阳郡萧衍置僮阳郡,武定七年改。
 领县四
户一千三百九十七口七千五百八十三
下城武定七年置。有浮渎神。临渣武定七年置。怀文武定七年置。服武武定七年置。有武都山。
 琅邪郡
 领县三
户三百五十六口一千三百七十一
海安萧衍置,魏因之。有坠屋山、芦石山。朐二汉属东海,晋曰临朐,属。萧衍改为招远,武定七年复。有朐城,朐山郡治。山宁萧衍北谯郡,武定七年改置。
 武陵郡
 领县二
户二百二十三口七百三十三
上鲜萧衍齐郡,武定七年改置。洛要萧衍高密县,武定七年改。有武陵城。
东豫州太和十九年晋治广陵城。孝昌三年陷,武定七年复。
 领郡六县十六
户三千九十九口一万一千二十一
 汝南郡孝昌三年陷,武定七年复。
 领县五
户一千六百二十九口六千四百八十二
南新息孝昌三年陷,武定七年复。北新息安阳汝阳长平
 东新蔡郡
 领县四
户二百四十七口六百七十七
固始太和二年置,孝昌中陷,武定七年复。鲖阳太和二十三年置,孝昌中陷,武定七年复。苞信孝昌中陷,武定七年复。汝阳孝昌三年陷,武定七年复。
 新蔡郡孝昌中陷,武定七年复。
 领县二
户四百六十五口一千五百一十三
苞信孝昌三年陷,武定七年复。长陵
 弋阳郡孝昌三年陷,武定七年复。
 领县一
户一百三十七口五百三十三
弋阳孝昌三年陷,武定七年复。有弋阳城、黄水。
 长陵郡萧衍置,魏因之。
 领县三
户三百八十七 口一千三百六十三
长陵萧衍置,魏因之。苞信萧衍置,魏因之。安宁萧衍置,魏因之。有期思城、孙叔敖庙。
 阳安郡
 领县一
户二十二口一百三十一
永阳
义州萧衍置,武定七年内属。
户二百一十五口三百二十二
颍州孝昌四年置,武泰元年陷,武定七年复。
 领郡二十县四十
户三千六百一口一万三千三百四十三
 汝阴、弋阳二郡萧衍置双头郡县,魏因之。
 领县七
户一千六百六十五口六千七十八
汝阴陈留萧衍置,魏因之。有高塘陂、蟹谷陂。楼烦建义中陷,武定七年复。宋萧衍置,魏因之。有荆亭城。弋阳新息太和十九年置弋阳,后陷,武定七年复。萧衍置新息,合弋阳,魏因之。期思萧衍置,魏因之。
 北陈留、颍川二郡萧衍为陈州,武定七年改置。
 领县五
户三百五十一口一千二百七十二
许昌萧衍置,魏因之。圉城雍丘有蓬丘、校水。陈留小黄治安阳城。
 财丘、梁兴二郡萧衍置,魏因之。
 领县四
户二百八十三口一千六十九
梁兴萧衍置,魏因之。有艾亭丘。财丘梁城萧衍置,魏因之。汝阳萧衍置,魏因之。
 西恒农、陈南二郡萧衍置,魏因之。
 领县三
户二百三十一口八百六十四
恒农胡城萧衍置,魏因之。有燋丘雉鲖二陂、神庙。南顿萧衍置,魏因之。有闰水、东陵城。
 东郡、汝南二郡治牛心丘。
 领县二
户一百四十七口六百二十一
白马济阳萧衍置,魏因之。有石历陂。
 清河、南阳二郡萧衍置,魏因之。
 领县三
户一百三十二口五百五十五
清河萧衍置,魏因之。南阳汝南萧衍置,魏因之。
 东恒农郡萧衍置,魏因之。
 领县三
户一百一十九口四百四十
荥阳阳武萧衍置,魏因之。淮阳武定七年置。有平陆。
 新蔡、南陈留二郡萧衍置,魏因之。
 领县一
户三百五十七口一千二百四十二
鲖阳萧衍置,魏因之。
 荥阳、北通二郡萧衍置,魏因之。
 领县四
户一百七十七口四百七十二
北通临淮萧衍置,魏因之。临沂汝阴萧衍置,魏因之。
 汝南、太原二郡萧衍置,魏因之。
 领县四
户八十七口四百六
平豫安城萧衍置,魏因之。太原新息萧衍置,魏因之。
 新兴郡萧衍置,魏因之。
 领县四
户一百一十二口三百二十四
安城郡治。萧衍置,魏因之。都立萧衍置,魏因之。新兴萧衍置,魏因之。义兴萧衍置,魏因之。
谯州景明中置涡阳郡,孝昌中陷,武定七年复置州。治涡阳城。
 领郡七县十七
户二千六百一十七口七千八百二十一
 南谯郡司马昌明置,魏因之。
 领县四
户四百七十六口一千七百三十四
涡阳武定六年置。有北平城、曹操祠。茅冈武定六年置。有石山祠。柏桥武定六年置。蜀坡武定六年置。
 汴郡萧衍置,魏因之。
 领县二
户二百五十三口八百二十九
萧有平阿山。颍川
 龙亢郡萧衍置,魏因之。
 领县二
户三百三十三口一千六十六
葛山武定六年置。龙亢武定六年置。
 蕲城郡萧衍置,魏因之。
 领县二
户三百二十四口七百六
广平武定六年置。有艾平城、黄丘。蕲城武定六年置。有蕲城。
 下蔡郡萧衍颍川郡,武定六年改置。
 领县二
户三百四十口八百七十八
黄城萧衍黄城戍,武定六年改置。肥阳萧衍宁陵县,武定六年改。有大浮城、石子涧。
 临涣郡萧衍置,魏因之。
 领县三
户七百九口二千六十二
白掸治白掸城。丹城治费城。涣北有石城。
 蒙郡萧衍置,魏因之。
 领县二
户一百八十一口五百四十六
勇山有丹城、勇山祠。蒙郡治。
北荆州武定二年置。
 领郡三县八
户九百三十三口四千五十六
 伊阳郡武定二年置。治伏流城。后陷,寄治州城。
 领县一
户四十八口二百八十三
南陆浑
 新城郡天平中置。治孔城。后陷,徙治州城。
 领县二
户三百三十一口一千四百八十四
新城二汉、晋属河南。北陆武定五年陷。
 汝北郡孝昌三年置。治阳仁城。天平二年罢,武定元年复。移治梁崔坞。五年陷,□年复。治杨志坞。
 领县五
户五百五十四口二千二百八十九
石台有平州城。南汝原有汝水、石涧水。治城东汝南有石楼山、黄陂、隔陂。梁有广城泽。
阳州天平初置,寻陷,武定初复。
 领郡二县七
 冝阳郡孝昌初置,属□州,天平初属。
 领县三
冝阳西新安孝昌三年置。东亭
 金门郡天平初置。
 领县四
金门南渑池南陕卢氏
南司州刘彧置司州,正始元年改为郢州,孝昌三年陷,萧衍又改为司州,武定七年复,改置。
 领郡三县七
 齐安郡正始元年置。
 领县三
保城刘骏置,魏因之。有罗山庙。有石城山,有霸山庙。齐安正始元年置。
 义阳郡魏文帝置,后罢,晋武帝复。
 领县二
平阳有师水。义阳晋属。
 宋安郡刘彧置,魏因之。
 领县二
乐宁有成阳关、鸡头山。东随有黄岘关、长平山庙。
楚州萧衍置北徐州,武定七年改。治锺离城。
 领郡十二县二十九
 彭、沛二郡
 领县三
南阳有曲阳城。中阳洛阳
 马头郡
 领县二
蕲平预
 沛郡
 领县三
萧相已吾有当涂山、荆山。
 安定郡
 领县四
濮阳临泾新丰南阳
 广梁郡
 领县一
相邑
 鲁郡萧衍置,魏因之。
 领县三
邹砀鲁
 北谯郡治阴陵城。
 领县二
南蔡北谯有苟甫城、龙渊。
 济阳郡
 领县四
乐平睢阳顿丘齐丘
 北阳平郡
 领县二
阳平濮阳
 锺离、陈留二郡
 领县五
燕有孤山、白石山。朝歌有九山城、黄溪水。零浚仪灌丘有郡阳城。
合州萧衍置,魏因之。治合肥城。
 领郡八县十七
 汝阴郡州治。
 领县二
汝阴天水
 南顿郡
 领县二
南顿和城
 南梁郡
 领县二
慎南高
 北梁郡
 领县二
北蒙北陈
 南谯郡
 领县二
蕲邵陵
 庐江郡
 领县三
潜有野父山。北始新南始新
 西汝南郡
 领县二
安城有金牛山。新野
 北陈郡
 领县二
西华有野王城、舒水。阳夏
霍州萧衍置,魏因之。
 领郡十七县三十六
 安丰郡治洛步城。
 领县一
安丰郡治。
 平原郡
 领县一
清化
 北颍川郡
 领县三
颍川邵陵天水
 梁兴郡
 领县一
阳夏郡治。
 陈郡
 领县三
开阳夏鲖阳
 北陈郡治卫山城。
 领县一
阳夏
 扶风郡治乌溪城。
 北沛郡
 领县五
沛曲阳相顺新蔡郡治。
 南陈郡州治。
 领县二
南陈治玄康城。边水
 新蔡郡
 领县三
汝阳新蔡固始
 岳安郡
 领县二
安成义兴
 边城郡治麻步山。
 领县一
史水
 西边城郡
 领县三
史水宇楼开化
 西沛郡
 领县三
萧沛平阳
 淮南郡
 领县三
淮南新兴清河
 乐安郡
 领县三
新蔡乐安颍川
 南颍川郡
 领县一

睢州萧衍置潼州,武定六年平,改置。治取虑城。
 领郡五县十二
 淮阳郡武定六年置。
 领县二
淮阳武定六年置。睢陵武定六年置。有马牙城。
 穀阳郡治穀阳城。太和中置镇,世宗开置平阳郡。孝昌中陷,武定六年复,改。
 领县二
连城武定六年置,有豪城、濊水。高昌武定六年置。郡治。有项羽祠。
 睢南郡萧衍置沛郡,武定六年改。
 领县二
斛城武定中改萧衍淮阳置。有五丈陂、扶离城。新丰武定六年置。
 南济阴郡治竹邑城。孝昌中陷,萧衍为睢州,武定五年复。
 领县二
顿丘定陶有诸阳山。
 临潼郡治临潼城。孝昌中陷,武定六年置。
 领县四
晋陵郡治。武定六年置。取虑州治。宁陵武定六年置。夏丘武定六年置。有夏丘城。
南定州萧衍置,魏因之。治蒙笼城。
 领郡五县七
 弋阳郡州治。
 领县二
汝南期思
 汝阴郡治汝阴城。
 领县一
汝阴
 安定郡
 领县一
安定
 新蔡郡治新蔡城。
 领县一
新蔡
 北建宁郡
 领县二
建宁阳武
西楚州萧衍置,魏因之。治楚城。
 领郡三县七
 汝阳郡萧衍置,魏因之。
 领县一
义阳萧衍置,魏因之。
 仵城郡萧衍置,魏因之。
 领县二
城阳萧衍置,魏因之。淮阴萧衍置,魏因之。
 城阳郡萧衍置,魏因之。
 领县四
淮阴萧衍置,魏因之。平春萧衍置,魏因之。义兴萧衍置,魏因之。皎城萧衍置,魏因之。
蔡州治豫州鲖阳县新蔡城。
 领郡二县四
 新蔡郡治四望城。
 领县二
南赵新蔡
 汝南郡治白马涧。
 领县二
新息南顿
西淮州萧衍置,魏因之。治豫州界白苟堆。
 领郡一县二
 淮川郡州治。
 领县二
真阳梁兴
谯州萧衍置,魏因之。治新昌城。
 领郡四县十五
 高塘郡治高塘城。
 领县四
平阿盘塘石城兰陵
 临徐郡治葛城。
 领县三
怀德乌江酂
 南梁郡
 领县四
慎梁蒙谯
 新昌郡州治。
 领县四
赤湖荻港薄阳顿丘
扬州后汉治历阳,魏治寿春,后治建业。晋乱,置豫州,刘裕、萧道成并同之。景明中改,孝昌中陷,武定中复。
 领郡十县二十一
 梁郡州治。
 领县二
崇义有楚城、韩城。蒙有马头城。
 淮南郡
 领县三
寿春故楚。有仓陵城。汝阴有杨泉城、少沟水。西宋
 北谯郡永平元年置。
 领县二
安阳北谯
 陈留郡
 领县二
浚仪有竹城。雍丘有曹城。
 北陈郡
 领县一
长平有沙陵城。
 边城郡
 领县二
期思郡治。有九日山、丰城。新息
 新蔡郡
 领县二
新蔡郡治。有太苏山。固始有大城陂。
 安丰郡
 领县二
安丰有阙城。松兹有阙城、阙城。
 下蔡郡
 领县二
下蔡楼烦
 颍川郡
 领县三
相西华有泽水。许昌有峡石山。
淮州萧衍置,魏因之。治淮阴城。
 领郡四县九
 盱眙郡治盱眙城。
 领县三
盱眙郡治。阳城直渎
 山阳郡治山阳城。
 领县二
山阳郡治。左乡
 淮阴郡
 领县三
冨陵怀恩州、郡治。鲁
 阳平郡治阳平城。
 领县一
太清郡治。
仁州萧衍置,魏因之。治赤戛纳。
 领郡一县二
 临淮郡
 领县二
已吾州、郡治。义城
光州萧衍置,魏因之。治光城。
 领郡五县十
 北光城郡
 领县二
光城州治。乐安
 弋阳郡
 领县二
北弋阳郡治。南弋阳
 梁安郡
 领县二
济阳郡治。阳城
 南光城郡
 领县二
光城郡治。南乐安
 宋安郡治大城。
 领县二
乐宁郡治。宋安
南朔州萧衍置,魏因之。治齐阪城。
 领郡六县六
 梁郡
 领县一
新息
 新蔡郡
 领县一
鲖阳
 边城郡治石头城。
 领县一
边城
 义阳郡
 领县一
义阳
 新城郡治新城。有关城。
 领县一
新城
 黄川郡
 领县一
安定
南建州萧衍置,魏因之。治高平城。
 领郡七县十七
 高平郡
 领县四
高平谯弋阳义昌
 新蔡郡
 领县二
新蔡安定
 陈留郡
 领县三
陈留郡治。京兆颍川
 鲁郡
 领县二
鲁义兴
 南陈郡
 领县二
南陈环城
 光城郡
 领县三
光城边城婆水
 清河郡
 领县一
清河
南郢州萧衍置,魏因之。治赤石关。
 领郡三县四
 定城郡
 领县二
宇娄边城
 边城郡
 领县一
茹由
 光城郡治赤石城。
 领县一
光城
沙州萧衍置,魏因之。治白沙关城。
 领郡二县二
 建宁郡
 领县一
建宁
 齐安郡
 领县一
梁丰
北江州萧衍置,魏因之。治鹿城关。
 领郡六县六
 义阳郡
 领县一
义阳州、郡治。
 齐昌郡
 领县一
齐昌
 新昌郡
 领县一
兴义
 梁安郡治建昌城。
 领县一
梁兴
 光城郡
 领县一
光城
 齐兴郡
 领县一
西平
湘州萧衍置,魏因之。治大治关城。
 领郡三县三
 安蛮郡
 领县一
新化州、郡治。
 梁宁郡
 领县一
滠阳
 永安郡
 领县一
新城
汴州萧衍置,魏因之。治汴城。
 领郡二县四
 沛郡
 领县三
萧颍川相
 临淮郡
 领县一
临淮
财州武定八年置。治豫州鲖县固始城。
前件自阳州已下二十三州并縁边新附,地居险远,故郡县户口有时而阙。
已绑定手机
 楼主| 延章 发表于 2012-6-18 11:34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feature"> 魏书  卷一百零六下‧志第七  地形二下 雍州汉改曰凉,治汉阳郡陇县,后治长安。
  领郡五县三十一
 京兆郡秦为内史,汉高帝为渭南郡,武帝为京兆尹,后汉因之,属司隶,魏改属。
 领县八
长安汉高帝置,二汉、晋属。有昆明池、周灵台、镐池、彪池水。杜二汉、晋属。二汉曰杜陵,晋曰杜城,后改。鄠二汉属右扶风,晋属始平,真君七年分属。丰水出焉。山北有风凉原。有苦谷,浐水出焉。有杜城。新丰汉高帝置,二汉、晋属。有骊山、戏亭、首谷水。霸城郡治。二汉曰霸陵,晋改属。有轵道亭、长门亭、灞水、温泉、安昌陂。阴槃二汉属安定,晋属。真君七年并新丰,太和十一年复。有鸿门亭、灵谷水、戏水。蓝田二汉、晋属,真君七年并霸城,太和十一年复。有白鹿原。
 冯翊郡故秦内史,汉高帝二年更名河上郡,九年复为内史,武帝为左内史,后为左冯翊,后改。
 领县六
高陆郡治。二汉曰高陵,属。晋属京兆,魏明帝改属。有薄水。频阳秦置,二汉、晋属。有广武城、南卤原、盐池。万年汉高帝置,二汉、晋属京兆,后属。有漆沮水。莲芍二汉、晋属。有据城、下封城。广阳景明元年置。鄣太和二十二年置。
 扶风郡故秦内史,汉高帝二年更名为中地郡,九年复为内史,武帝为右内史,太初中更名主爵都尉,为右扶风,后改。世祖真君年中并始平郡属焉。
 领县五
好畤郡治。前汉属,后汉、晋罢,后复。有武都城。始平魏置,晋属始平。有温泉、新市城。美阳槐里二汉、晋属始平,周曰犬丘,秦更名废丘,汉高帝改。有板桥泉。厔汉武帝置,属。后汉、晋罢,后复,真君七年并武功属焉。
 咸阳郡
 领县五
石安石勒置。秦孝公筑渭城,名咸阳宫。有四皓祠、安陵城、杜鄠亭、窦氏泉、周文王祠。池阳郡治。二汉属左冯翊,晋属扶风,后属。有郑白渠。灵武前汉属北地,后汉罢,晋复,真君七年分属焉。宁夷有甘泉、九山。泾阳真君七年并石安,景明二年复属。
 北地郡魏文帝分冯翊之祋祤置。
 领县七
冨平真君八年罢泥阳、弋居属焉。有北地城、汉武帝祠。泥阳二汉、晋属。真君七年并冨平,景明元年复。有慈城山。弋居二汉属,晋罢,后复。真君七年并冨平,后复。云阳二汉属左冯翊,晋罢,后复属。有蒲池水、云阳宫。铜官真君七年置。有关山、石槃山。土门景明元年置。有土门山。冝君真君七年置。有冝君水。
岐州太和十一年置。治雍城镇。
 领郡三县八
 平秦郡太延二年置。
 领县三
雍二汉、晋属右扶风,后属。有周城。周城真君六年置。横水真君十年分周城置。
 武都郡太延年置。
 领县三
平阳真君六年置,有新谷、五丈原、郿坞。南由高车
 武功郡太和十一年分扶风置。
 领县二
美阳二汉、晋属扶风,真君七年罢郡属焉,后属。有岐山、太白山、美原庙、骆谷、邵亭。莫西太和十一年分好畤置。有梁山、武都城。
秦州治上封城。
 领郡三 县十二
 天水郡汉武帝置,后汉明帝改为汉阳郡,晋复。
 领县四
上封前汉属陇西,后汉属汉阳,晋属。犯太祖讳改。有席水。显新后汉属汉阳,晋属,真君八年并安夷,后属。平泉当亭真君八年置。
 略阳郡晋武帝分天水置。
 领县五
安戎前汉曰戎邑,属天水,后汉、晋罢,后改属。有董城。绵诸前汉属天水,后汉、晋罢,后复属。有榆亭。陇城前汉属天水,后汉属汉阳,晋罢,后复属。有陇城、略阳城。清水前汉属天水,后汉罢,晋复属。阿阳前汉属天水,后属汉阳,晋罢,太和十一年复属。
 汉阳郡真君七年分天水置。
 领县三
黄瓜真君八年置。有始昌城。阳廉有邓松山。阶陵
南秦州真君七年置仇池镇,太和十二年为渠州,正始初置。治洛谷城。
 领郡六县十八
 天水郡真君七年置。
 领县三
水南郡治。真君二年置。平泉真君三年置。平原
 汉阳郡真君五年置。
 领县二
谷泉兰仓郡治。真君三年置。有雷牛山、黄帝洞。
 武都郡汉武帝置。
 领县四
石门郡治。真君九年置。有羌道城。白水真君九年置郡,后改。东平真君九年置。孔提
 武阶郡
 领县三
北部南五部太和四年置郡,后改。赤万太和四年置郡,后改。
 脩城郡
 领县四
平洛太和四年置。柏树太和八年置。下辨二汉、晋属武都郡,太和四年分属焉。广长郡治。太和四年置。
 仇池郡
 领县二
阶陵真君四年置。有牛头山。仓泉太和四年置。
南岐州
 领郡三
 固道郡延兴四年置。
 广化郡
 广业郡
东益州治武兴。
 领郡七县十六
 武兴郡
 领县四
景昌武兴州、郡治。石门武安
 仇池郡
 领县二
西乡西石门
 槃头郡
 领县二
武世苌举
 广苌郡
 领县二
苌广新巴
 广业郡
 领县二
广业广化
 梓潼郡
 领县二
华阳兴宋
 洛丛郡
 领县二
武都明水
益州正始中置。
 领郡五县十
 东晋寿郡司马德宗置,魏因之。
 领县四
黄石亭晋安司马德宗置,魏因之。晋寿晋惠帝置,属梓潼,后属。
 西晋寿郡
 领县一
阴平
 新巴郡司马德宗置,魏因之。
 领县一
新巴司马德宗置,魏因之。
 南白水郡
 领县二
始平京兆
 宋熙郡
 领县二
兴乐元寿
巴州郡县阙。
梁州萧衍梁、秦二州,正始初改置。
 领郡五县十四
 晋昌郡
 领县三
龙亭有安国城、镇势山、水。兴势延昌三年置。南城
 褒中郡
 领县三
褒中二汉、晋属汉中,后罢。永平四年复属。武乡延昌元年置。有牛头山。廉水
 安康郡刘准置,魏因之。
 领县二
安康二汉曰安阳,属汉中,汉末省,魏复,武帝更名,属魏兴郡,后属。有直水。宁都
 汉中郡秦置。
 领县三
南郑二汉、晋属。汉阴有胡城。城固二汉、晋属。
 华阳郡
 领县三
华阳有黄牛山、廉水、萧何城。沔阳二汉、晋属汉中,后属。有白马城、黄沙城、诸葛亮庙。嶓冢有嶓冢山、汉水出焉。
南梁州郡县阙。
东梁州
 领郡三县四
户一千二百二十二
 金城郡
 领县一
户二百八十六
直城
 安康郡
 领县一
户六百一十八
安康
 魏明郡
 领县二
户三百一十八
汉阳宁都
泾州治临泾城。
 领郡六县十七
 安定郡汉武帝置,太和十一年罢石堂郡,以其县属。
 领县五
安定前汉属,后汉、晋罢,后复。有铜城。临泾二汉、晋属。有洪城。朝郍二汉、晋汉。有当原城、胡城。乌氏二汉、晋属。有岐山、泾乡城、阳邑城、抚夷城。石堂有自度山。
 陇东郡
 领县三
泾阳前汉属安定,后汉、晋罢,属,后复。有薄落山,泾水出焉。白城、方石渊、陇山。祖居前汉属,罢,后复,属武威,晋罢,后复属。抚夷前汉属安定,后汉、晋罢,后复属。
 新平郡后汉献帝建安中置。
 领县四
白土二汉属上郡,晋属金城,后属。有歧亭岭。爰得前汉属安定,后汉、晋罢,后复属。有邑成、东魏城。三水二汉属安定,晋罢,后复属。有随意城。高平二汉属安定,晋罢,后复属。有石门山。
 赵平郡
 领县二
鹑觚前汉属北地,后汉、晋属安定,后属。有□孤原、亭台山。东槃
 平凉郡
 领县二
鹑阴郡治。前汉属安定,后汉属武威,晋罢,后复属。有瓦亭、泾阳、平凉城。阴密前汉属安定,后汉罢,晋复,后属。
 平原郡
 领县一
阴槃二汉属安定,晋属京兆,后属。有安城、安武城。
河州有伏干。阙二字。真君六年置镇,后改。治枹罕。
 领郡四县十四
 金城郡汉昭帝置,后汉建武十三年囗陇西,孝明复。
 领县二
榆中二汉晋属。大夏二汉属陇西,晋属晋兴。皇兴三年改为郡,后复属。有白水、金柳城。
 武始郡晋分陇西置。
 领县三
勇田真君八年置郡,后改。狄道二汉属陇西,晋属。阳素
 洪和郡
 领县三
水池真君四年置郡,后改。蓝川真君八年置郡,后改。蕈州延兴四年置。
 临洮郡二汉、晋县,属陇西。真君六年改置。
 领县三
龙城太和十年置。石门太和九年置。赤水
渭州
 领郡三县六
 陇西郡秦置。
 领县二
襄武首阳
 南安阳郡
 领县二
桓道中陶
 广宁郡
 领县二
彰新兴真君八年罢中陶、禄部、襄武属焉。
原州太延二年置镇,正光五年改置,并置郡县。治高平城。
 领郡二县四
 高平郡
 领县二
高平里亭
 长城郡
 领县二
黄石白池
凉州汉置,治陇。神中为镇,太和中复。
 领郡十县二十
户三千二百七十三
 武安郡
 领县一
户三百七十三
冝盛
 临杜郡
 领县二
户三百八十九
安平和平
 建昌郡
 领县三
户六百五十七
榆中治城蒙水
 番和郡
 领县二
户一百三十九
彰燕支
 泉城郡
 领县一
户七十二
新阳
 武兴郡
 领县三
户三百八十五
晏然马城 休屠
 武威郡汉武帝置。
 领县二
户三百四十
林中襄城有休屠城、武始泽。
 昌松郡
 领县三
户三百九十七
温泉揟次莫口
 东泾郡
 领县一
户一百九十一
台城
 梁宁郡
 领县二
户三百三十一
园池贡泽
鄯州郡县阙。
瓜州郡县阙。
华州太和十一年分秦州之华山、澄城、白水置。
 领郡三县十三
 华山郡
 领县五
华阴前汉属京兆,后汉、晋属恒农,后属。有华山、集仙馆、巨灵原、潼关、北乡城、重泉城。郑二汉、晋属京兆,后属。有广乡原、郑城、赤城。夏阳二汉、晋属冯翊,后属。故少梁,秦惠文王更名。有梁山、龙门山、黑水城。敷西太和十一年分夏阳置。有武平城、高平城。郃阳二汉、晋属冯翊,后罢。太和二十年复属。
 澄城郡真君七年置。
 领县五
澄城真君七年置。有杏城。五泉真君七年置。有五泉水、湿水、石谷城。三门真君七年置。有阳苑城、衙城。宫城真君七年置。南五泉太和十一年置。
 白水郡太和二年分澄城置。
 领县三
姚谷太和二年置。有黄崖山。白水太和二年置。有五龙山、粟邑城。南白水太和十一年分白水置。有。(阙五字)
北华州太和十五年置东秦州,后改。治杏城。
 领郡二县七
户一万四千五百九十六
 中部郡
 领县四
户八千九百二十四
中部姚兴置,魏因之。石保有回女山。狄道有狄兔城、浅石山。长城有五郊城。
 敷城郡
 领县三
户五千六百七十二
敷城有女阴山。洛川真君中置。定阳
豳州皇兴二年为华州,延兴二年为三县镇,太和十一年改为班州,十四年为邠州,二十年改焉。
 领郡三县十
 西北地郡秦昭王置。
 领县三
彭阳二汉属安定,晋罢,后复属。冨平二汉、晋属北地,后属。有神泉、灵州城、彰猎山。安武前汉属安定,后汉、晋罢,后复属。
 赵兴郡真君二年置。
 领县五
阳周前汉属上郡,后汉、晋罢,后复属。有桥山、黄帝冢、泥阳城、高平城、秋水。独乐前汉属上郡,后汉、晋罢,后复属。定安真君二年置。赵安真君二年置。高望真君二年置。有高望山。
 襄乐郡太和十一年置。
 领县二
襄乐前汉属上郡,后汉、晋罢,后复属。肤施二汉属上郡,晋罢,后复属。有五龙山、黄帝祠。
夏州赫连屈孑所都,始光四年平,为统万镇,太和十一年改置。治大夏。
 领郡四县九
 化政郡太和十二年置。
 领县二
革融岩绿
 阐熙郡太和十二年置。
 领县二
山鹿新?
 金明郡真君十二年置。
 领县三
永丰真君十三年置。启宁广洛真君十年置。
 代名郡太安二年置。
 领县二
呼酋太安二年置。有横水。渠搜太和二年置。
东夏州延昌二年置。
 领郡四县九
 遍城郡太和元年置。
 领县二
广武前汉属太原,后汉、晋属雁门,后属。有三城、遍城。沃野二汉属朔方,晋罢,后复属。
 朔方郡汉武帝置。
 领县三
魏平政和朔方二汉属,晋罢,后复。有贵堛泽。
 定阳郡二汉县,属上郡,太安中改置。
 领县二
临戎二汉属朔方,晋罢,后复属。临真有丹阳山、白泉。
 上郡秦置。
 领县二
石城因城
泰州神元年置雍州,延和元年改,太和中罢,天平初复,后陷。
 领郡三县七
 河东郡秦置。治蒲阪。
 领县五
安定太和元年置。蒲阪二汉、晋属。有华阳城、雷首山。南解二汉、晋曰解,属,后改。有桑泉城。北解太和十一年置。有张杨城。猗氏二汉、晋属河东,后复属。有介山塘。
 北乡郡
 领县二
北猗氏太和十一年置。有解城。汾阴二汉、晋属河东,后属。有北乡城、后土祠。
陕州太和十一年置。治陕城。八年罢,天平初复,后陷。
 领郡五县十一
 恒农郡前汉置,以显祖讳,改曰‘恒’。
 领县三
陕中北陕二汉、晋曰陕,属。有曲沃城、邓芝祠。崤太和十一年置。有三崤山、白杨谷。
 西恒农郡
 领县一
恒农二汉、晋属恒农,后属。有桃林。
 渑池郡
 领县二
俱利北渑池太和十一年置。有马头山、俱利城、生耳山。
 石城郡正始二年置县,后改。
 领县一
同堤
 河北郡
 领县四
北安邑二汉、晋曰安邑,属河东,后改。太和十一年置为郡,十八年复属。南安邑太和十一年置。有中条山。河北二汉、晋属河东,后属。有芮城、立城、妫水、首阳山、伯夷叔齐墓。太阳二汉、晋属河东,后属。有虞城、夏阳城。
洛州太延五年置荆州,太和十一年改。治上洛城。
 领郡五县七
 上洛郡晋武帝置。
 领县二
上洛前汉属恒农,后汉属京兆,晋属。有丹水、南秦水、汉高祖祠、四皓祠、高东祠。拒阳
 上庸郡皇兴四年置东上洛,永平四年改。
 领县二
商前汉属恒农,后汉属京兆,晋属上洛,后属。有京城。丰阳郡治。太安二年置。有圈地。
 魏兴郡太延五年置。
 领县一
阳亭太和五年置。
 始平郡景明元年置。
 领县一
上洛
 苌和郡景明元年置。
 领县一
南商
荆州后汉治汉寿,魏、晋治江陵,太延中治上洛,太和中治穰城。
 领郡八县四十一
 南阳郡秦置。
 领县十
宛二汉、晋属。有清水、梅溪水。新城太和二十二年置。有覆釜山、赤石山。冠军汉武帝置,二汉、晋属。有湍水、羊角。舞阴二汉、晋属。有横山。郦二汉、晋属。有大鼓谷、悬鼓山。云阳二汉、晋曰育阳,属。司马昌明改,魏因之。西平有精山、赭山。涅阳二汉、晋属。有涅。上陌西鄂二汉、晋属。有棘山、华城、张衡碑。
 顺阳郡魏分南阳置,曰南乡,司马衍更名,魏因之。
 领县五
南乡后汉属南阳,晋属南乡。丹水前汉属恒农,后汉属南阳,晋属南乡。临洮有洮山。槐里顺阳二汉属南阳,晋属南乡。汉哀帝置,即博山也。后汉明帝改。
 新野郡晋惠帝置。
 领县三
穰二汉属南阳,晋属义阳,后属。新野二汉属南阳,晋属义阳,后属。池阳
 东恒农郡太和中置。
 领县六
西城二汉属汉中,晋属魏兴,后属。北郦有长山。南乡左南乡有凡亭山。上忆东石
 汉广郡
 领县二
南棘阳二汉属南阳,晋属义阳,二汉、晋曰棘阳,后改属。有汉广城。西棘阳
 襄城郡
 领县九
方城有赭阳城、七石山。郏城有崩石山。伏城有广阳山。舞阴有唐山。清水翼阳有招泉。郑北平有因城。赭城有陵中山。
 北清郡
 领县二
武川有滍城、鹿鸣山、农山。北雉二汉、晋曰雉,属南阳,后改属。有西鄂城。
 恒农郡
 领县四
国恒农南郦邯郸
襄州孝昌中置。
 领郡六县二十
 襄城郡萧道成置,魏因之。治赭阳城。
 领县六
方城郏城伏城舞阴翼阳赭城
 舞阴郡孝昌中置。
 领县二
舞阴安阳
 南安郡太和十三年置郢州,十八年改为南中府,天平初罢府置,后陷。
 领县四
安南南舞叶南定
 期城郡孝昌中置。
 领县四
西舞阳东舞阳南阳新安
 北南阳郡孝昌中置,为宣义郡,后改。州治。
 领县二
北平 白水
 建城郡太和十八年置,景明末罢郡置戍,永熙二年复。
 领县二
赭阳北方城
南襄州
 领郡三县五
 西淮郡
 领县二
锺离襄城
 襄城郡
 领县二
陈阳上马
 北南阳郡
 领县一
南阳
南广州
 领郡五县七
 襄城郡
 领县一
襄城
 鲁阳郡
 领县二
冠军繁昌
 高昌郡
 领县一
高阳
 南阳郡
 领县一
南阳
 襄城郡
 领县二
扶城南阳
郢州
 领郡三县八
 安阳郡
 领县四
真阳安阳清阴淮阴
 城阳郡
 领县三
平春义阳义兴
 汝南郡
 领县一
上蔡
南郢州
 领郡十二县二十九
 北遂安郡
 领县一
新安
 冯翊郡
 领县四
山阳彭城城建安
 江夏郡
 领县二
屈阳郢阳
 □子郡
 领县四
南新阳西新北新阳新兴
 香山郡
 领县二
北新安郧阳
 永安郡
 领县二
永安南新兴
 新平郡
 领县二
□城安城
 永安郡
 领县二
刘刚上城
 宕鄀郡
 领县三
西新化东平阳安城
 冝民郡
 领县三
西新安新安平阳
 南遂安郡
 领县一
安兴
 □□郡
 领县三
东新市西新市长安
析州
 领郡五县十一
 脩阳郡
 领县二
盖阳脩阳
 固郡
 领县三
怀里南乡固
 朱阳郡
 领县二
黄水朱阳
 南上洛郡
 领县二
单水南上洛
 析阳郡
 领县二
西析阳东析阳
已绑定手机
 楼主| 延章 发表于 2012-6-18 11:34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feature"> 魏书  卷一百零七上‧志第八  律历三上 大圣通天地之至理,极生民之能事,体妙系于神机,作范留于器象。然则制物成法,故冥赜可寻;推变有因,而化生以验。昔黄帝采竹昆崘之阴,听凤岐阳之下,断自然之物,写自然之音。音既恊矣,黄锺以立;数既生矣,气亦征之。于是乎备数、和声、审度、嘉量、权衡之用,皆出于兹矣。三古所共行,百王不能易。汉孝武置恊律之官,元帝时京房明六十律,事为密矣。王莽世,征天下通锺律之士,刘歆揔而条奏之,最为该博,故班固取以为志。后汉待诏严嵩颇为知律,至其子宣不传,遂罢。魏世杜夔亦以通乐制律,晋中书监荀勗持夔律校练八音,以谓后汉至魏尺长古尺四分有余。又得古玉律,勗以新律命之,谓其应合,遂改晋调,而散骑侍郎阮咸讥其声高。永嘉以后,中原丧乱,考正锺律,所未闻焉。其存于夷裔,声器而已。
魏氏平诸僭伪,颇获古乐。高祖虑其永爽,太和中诏中书监高闾修正音律,乆未能定。闾出为相州刺史,十八年,闾表曰:‘书称“同律度量衡”,论云“谨权量,审法度”。此四者乃是王者之要务,生民之所由。四者何先?以律为首。岂不以取法之始,求天地之气故也。孔子曰:“移风易俗,莫尚于乐。”然则乐之所感,其致远矣。今调音制乐,非律无以克和,然则律者乐之本也。臣前被敕理乐,与皇宗博士孙惠蔚、太乐祭酒公孙崇等考周官、国语及后汉律历志,案京房法作准以定律,吹律以调丝,案律寸以孔竹,八音之别,事以粗举。书既三奏,备在前文。臣年垂七十,日就衰颓,恐一朝先犬马,竟无丝发之益,使律法长绝,遗恨没世,是以㥪㥪惓惓,不敢忘怠。近在邺见崇,臣先以其聪敏精勤,有挈瓶之智,虽非经国之才,颇长推考之术,故臣举以敎乐,令依臣先共所论乐事,自作锺磬志议二卷,器数为备,可谓世不乏贤。今崇徒敎乐童书学而已,不恭乐事,臣恐音律一旷,精赏实难,习业差怠,转乖本意。今请使崇参知律吕锺磬之事,触类而长之,成益必深。求持臣先所奏三表勘后汉律历志,陛下亲览,以求厥衷,俱然易了。又著作郎韩显宗博闻彊识,颇有史才,粗解音律,亦求令时往参知。臣虽在外官,窃慕古人举善之义,愚意所及,不能自己,虽则越分,志在补益,愿不以言废人。’诏许之。
景明四年,并州获古铜权,诏付崇以为锺律之准。永平中,崇更造新尺,以一黍之长,累为寸法。寻太常卿刘芳受诏修乐,以秬黍中者一黍之广即为一分,而中尉元匡以一黍之广度黍二缝,以取一分。三家纷竞,乆不能决。太和十九年,高祖诏,以一黍之广,用成分体,九十黍之长,以定铜尺。有司奏从前诏,而芳尺同高祖所制,故遂典修金石。迄武定末,未有谙律者。
历者数之用,探灵测化,穷微极幽之术也。所以上齐七政,下授万方。自轩辕以还,迄于三代,推元革统,厥事不一也。秦世汉兴,历同颛顼,百有余年,始行三统。后汉孝章世改从四分,光和中易以乾象,魏文时用韩翊所定,至明帝行杨伟景初,终于晋朝,无所改作。司天测象,今古共情,启端归余,为法不等,恊日正时,俱有得失。太祖天兴初,命太史令晁崇修浑仪以观星象,仍用景初历。岁年积乆,颇以为疏。世祖平凉土,得赵所修玄始历,后谓为密,以代景初。真君中,司徒崔浩为五寅元历,未及施行,浩诛,遂寝。高祖太和中,诏秘书锺律郎上谷张明豫为太史令,修综历事,未成,明豫物故。迁洛,仍岁南讨,而宫车晏驾。
世宗景明中,诏太乐令公孙崇、太乐令赵樊生等同共考验。正始四年冬,崇表曰:‘臣顷自太乐,详理金石,及在秘省,考步三光,稽览古今,研其得失。然四序迁流,五行变易,帝王相踵,必奉初元,改正朔,殊徽号、服色,观于时变,以应天道。故易,汤武革命,治历明时。是以三五迭隆,历数各异。伏惟皇魏绍天明命,家有率土,戎轩仍动,未遑历事,因前魏景初历,术数差违,不恊晷度。世祖应期,辑宁诸夏,乃命故司徒、东郡公崔浩错综其数。浩博涉渊通,更修历术,兼著五行论。是时故司空、咸阳公高允该览群籍,赞明五纬,并述洪范。然浩等考察未及周密,高宗践祚,乃用敦煌赵甲寅之历,然其星度,稍为差远。臣辄鸠集异同,研其损益,更造新历。以甲寅为元,考其盈缩,晷象周密,又从约省。起自景明,因名景明历。然天道盈虚,岂曰必恊,要须参候是非,乃可施用。太史令辛宝贵职司玄象,颇闲秘数;秘书监郑道昭才学优赡,识览该密;长兼国子博士高僧裕乃故司空允之孙,世综文业;尚书祠部郎中宗景博涉经史;前兼尚书郎中崔彬微晓法术:请此数人在秘省参候。而伺察晷度,要在冬夏二至前后各五日,然后乃可取验。臣区区之诚,冀效万分之一。’诏曰:‘测度晷象,考步冝审,可令太常卿芳率太学、四门博士等依所启者,悉集详察。’
延昌四年冬,侍中、国子祭酒领著作郎崔光表曰:‘易称“君子以治历明时”;书云“历象日月星辰”,“迺同律度量衡”;孔子陈后王之法,曰“谨权量,审法度”;春秋举“先王之正时也,履端于始”,又言“天子有日官”。是以昔在轩辕,容成作历;逮乎帝唐,羲和察影。皆所以审农时而重民事也。太和十一年,臣自博士迁著作,忝司载述,时旧锺律郎张明豫推步历法,治己丑元,草创未备。及迁中京,转为太史令,未几丧亡,所造致废。臣中修史,景明初奏求奉车都尉、领太史令赵樊生,著作佐郎张洪,给事中、领太乐令公孙崇等造历,功未及讫,而樊生又丧,洪出除泾州长史,唯崇独专其任。暨永平初,云已略举。时洪府解停京,又奏令重修前事,更取太史令赵胜、太庙令庞灵扶、明豫子龙祥共集秘书,与崇等详验,推建密历。然天道幽远,测步理深,候观迁延,岁月滋乆,而崇及胜前后并丧。洪所造历为甲午、甲戌二元,又除豫州司马。灵扶亦除蒲阴令。洪至豫州,续造甲子、己亥二元。唯龙祥在京,独修前事,以皇魏运水德,为甲子元。兼校书郎李业兴本虽不预,亦和造历,为戊子元。三家之术并未申用。故贞静处士李谧私立历法,言合纪次,求就其兄玚追取,与洪等所造,递相参考,以知精粗。臣以仰测晷度,实难审正,又求更取诸能算术兼解经义者前司徒司马高绰、驸马都尉卢道虔、前冀州镇东长史祖莹、前并州秀才王延业、谒者仆射常景等日集秘书,与史官同检疏密;并朝贵十五日一临,推验得失,择其善者奏闻施用。限至岁终。但世代推移,轨宪时改,上元今古,考准或异,故三代课步,始卒各别。臣职预其事,而朽惰已甚,既谢运筹之能,弥愧意算之艺,由是多历年世,兹业弗成,公私负责,俯仰惭䩄。’灵太后令曰:‘可如所请。’
延昌四年冬,太傅、清河王怿,司空、尚书令、任城王澄,散骑常侍、尚书仆射元晖,侍中、领军、江阳王继奏:‘天道至远,非人情可量;历数幽微,岂以意辄度。而议者纷纭,竞起端绪,争指虚远,难可求衷,自非建标准影,无以验其真伪。顷永平中虽有考察之利,而不累岁穷究,遂不知影之至否,差失少多。臣等参详,谓冝今年至日,更立表木,明伺晷度,三载之中,足知当否。令是非有归,争者息竞,然后采其长者,更议所从。’
神龟初,光复表曰:‘春秋载“天子有日官,诸侯有日御”,又曰“履端于始”,“归余于终”,皆所以推二气,考五运,成六位,定七曜,审八卦,立三才,正四序,以授百官于朝,万民于野。阴阳刚柔,仁义之道,罔不毕备。由是先代重之,垂于典籍。及史迁、班固、司马彪著立书志,所论备矣。谨案历之作也,始自黄帝,辛卯为元,迄于大魏,甲寅纪首,十有余代,历祀数千,轨宪不等,远近殊术。其消息盈虚,觇步疏密,莫得而识焉。去延昌四年冬,中坚将军、屯骑校尉张洪,故太史令张明豫息荡寇将军龙祥,校书郎李业兴等三家并上新历,各求申用。臣学缺章程,艺谢筹运,而窃职观阁,谬忝厥司,奏请广访诸儒,更取通数兼通经义者及太史,并集秘书,与史官同验疏密,并请宰辅群官临检得失,至于岁终,密者施用。奉诏听可。时太傅、太尉公、清河王臣怿等以天道至远,非卒可量,请立表候影,期之三载,乃采其长者,更议所从。又蒙敕许。于是洪等与前镇东府长史祖莹等研穷其事,尔来三年,再历寒暑,积勤构思,大功获成。谨案洪等三人前上之历,并驸马都尉卢道虔、前太极采材军主卫洪显、殄寇将军太史令胡荣及雍州沙门统道融、司州河南人樊仲遵、定州钜鹿人张僧豫所上,揔合九家,共成一历,元起壬子,律始黄锺,考古合今,谓为最密。昔汉武帝元封中治历,改年为太初,即名太初历;魏文帝景初中治历,即名景初历。伏惟陛下道唯先天,功稽古,休符告征,灵蔡炳瑞。壬子北方,水之正位;龟为水畜,实符魏德;修母子应,义当麟趾。请定名为神龟历。今封以上呈,乞付有司重加考议。事可施用,并藏秘府,附于典志。’肃宗以历就,大赦改元,因名正光历,班于天下。其九家共修,以龙祥、业兴为主。
壬子元以来,至鲁隐公元年岁在己未,积十六万六千五百七,算外;入甲申纪来,至隐公元年己未,积四万五千三百七,算外。
壬子元以来,至今大魏正光三年岁在壬寅,积十六万七千七百五十,算外;壬子岁入甲申纪以来,至今孝昌二年岁在丙午,积四万六千五百五十四,算外。从壬子元以来,至今大魏孝昌三年岁次丁未,积十六万七千七百五十六,算上;壬子岁入甲申纪以来,至今大魏孝昌三年岁次丁未,积四万六千五百五十六,算上。
章岁,五百五。古十九年七闰,闰余尽为章。积至多年,月尽之日,月见东方,日蚀先晦,辄复变历,以同天象。二百年多一日,三百年多一日半,晦朔失。故先儒及纬文皆言‘三百年斗历改宪’。候天减闰,五百五年减闰余一,九千五百九十五年减一闰月,则从僖公五年至今,日蚀不失晦与二日,合朔者多。闰余成月,余尽为章。
章闰,一百八十六。五百五年闰月之数,其中减旧十九分之一。
章月,六千二百四十六。五百五年所有月之数并闰月。
蔀法,六千六十。十二章为一蔀,至此年小余成日,为度法。
斗分,一千四百七十七。四分度法得一千五百一十五,为古法。今减三十八者,从僖公五年以来减七日有竒,谓为最近。一百一十三岁减□日,减之太深,是以三十余年改徙四子也。
纪法,六万六百。十蔀成纪,大余十也。
统法,十二万一千二百。二纪成统,大余二十。
元法,三十六万三千六百。三统成元,大余尽。
日法,七万四千九百五十二。十二乘章月为日法。章月,一年之闰分。
周天分,二百二十一万三千三百七十七。以度法通三百六十五度,内斗分。
气法,二十四。岁中十二,一年一十二次。次有初中,分为二十四。
经月,大余二十九,小余三万九千七百六十九。日法除周天分得之。日法者一蔀之月数,周天分者一蔀之日数。以蔀月除蔀日,得一月二十九及余,是周天分即为月通。
会数,百七十三,余二万三千二百八。五月二十三分月之二十为一会。以二十三乘五月,内二十,得一百三十五,以乘周天分。以二十三乘日法除之,得一百七十三及余。
会通,一千二百九十八万九千九百四。以日法乘会数,内会余。
周日,二十七,余四万一千五百六十二。以月一日行除周天,得二十七日及余。
通周,二百六万五千二百六十六。日法乘周日二十七,内周余。
小周,六千七百五十一。月一日行十三度,乘章岁,内章闰也。
月周,八万一千一十二。以十二乘小周即得,与度同。
 推月朔术第一
推积月术曰:置入纪年,算外,以章月乘之,如章岁为积月,不尽为闰余。闰余满三百一十九以上,其岁有闰。
推朔积日术曰:以通数乘积月,为朔积分,分满日法为积日,不尽为小余。六旬去积日,不尽为大余。命以纪,算外,则所求年天正十一月朔日。
推上下弦望术曰:加朔大余七、小余二万八千六百八十、小分一,小分满四,从小余;小余满日法,从大余一;大余满六十,去之,即上弦日。又加,得望;又加,得下弦;又加,得后月朔。
 推二十四气术第二
推二十四气术曰:置入纪年以来,算外,以余数乘之为实。以蔀法除之,所得为积没,不尽为小余。以六旬去积没,不尽为大余。命以纪,算外,所求年天正十一月冬至日。求次气,加大余十五、小余一千三百二十四、小分一,小分满气法二十四,从小余一;小余满蔀法,从大余一;大余满六十,去之,命如上,即次气日。
推闰术曰:以闰余减章岁五百五,余以岁中十二乘之。满章闰一百八十六,得一月;余半法已上,亦得一月。数从天正十一月起,算外,闰月月也。闰有进退,以无中气为正。
冬至十一月中小寒十二月节大寒十二月中立春正月节
雨水正月中 惊蛰二月节春分二月中 清明三明节
谷雨三月中 立夏四月节小满四月中 芒种五月节
夏至五月中 小暑六月节大暑六月中 立秋七月节
处暑七月中 白露八月节秋分八月中 寒露九月节
霜降九月中 立冬十月节小雪十月中 大雪十一月节
 推交会术第三
推合朔交会月蚀去交度术曰:置入纪朔积分,又以交会差分并之,今用甲申纪,差分七百四十一万八千七百八十四也。以会通去之,所得为积交,余不尽者,以日法除之,所得为度余,即所求年天正十一月朔却去交度及余。
求次月去交度术曰:加度二十九日、度余三万九千七百六十九,除如上,则次月去交度及分。
求望去交度术曰:加度十四日、度余五万七千三百六十半,度余满日法从度,满会数去之,亦除其余;余若不足减者,减度一,加会虚,则望去交度及分。朔望去交度分如朔望合数十四度、度余五万七千三百六十半已下,入交限数一百五十八度、度余四万七百九十九半以上者,朔则交会,望则月蚀。
甲子纪合朔日月如合璧,交中。
甲戌纪合朔月在日道里。交会差四十九度度余三万六千七百四十四
甲申纪合朔月在日道里。交会差九十八度度余七万三千四百八十八
甲午纪合朔月在日道里。交会差一百四十八度度余三万五千二百八十
甲辰纪合朔月在日道里。交会差二十四度度余四万八千八百一十六
甲寅纪合朔月在日道里。交会差七十四度度余一万六百八
求交道所在月:以十一月朔却去交度及余,减会数及余,余若不足减者,减一度,加日法,乃减之。乃以十一月朔小余加之,满日法,除去之,从日一,余为日余。命起往年十一月,如历月大小除之,不满月者为入月,算外,交道日。交在望前者,其月朔则交会,望则月蚀;交在望后者亦其月月蚀,后月朔则交会。交正在望者,其月月蚀既,前后朔皆交会;交正在朔者,日蚀既,前后望皆月蚀。
求后交月及日:以会数及余加前入月日及余,余满日法,从日一,如历月大小除之,命起前蚀月,得后交月及余。
推月在日道表里术曰:置入纪朔积分,又以纪交会差分加之,今用甲申纪交会差分七百四十一万八千七百八十四。倍会通,去之。余不满会通者:纪首里者,则天正十一月合朔,月在日道里;纪首表者,则月在表。若满会通者:纪首表者,则月在里;纪首里者,则月在表。黄道南为表,北为里。其满会通者去之,余如日法而一,即往年天正十一月朔却交度及余。以却去交度及余减会数及会余,会余若不足减者,减一度,加日法乃减。余为前去度及余。又以十一月朔小余加之,满日法从度一。命起十一月,如历月大小除之,不满月者为入月日及余,算外,交道日。若十一月朔月在日道里者,此交为出外,后交为入内;十一月朔在表者,此交为入内,后交为出外。一出一入,常法也。其交在朔后望前者,朔,月在日道表里与十一月同,望则反矣。若交在望后朔前者,望与十一月同,后月朔则异矣。若先交会后月蚀者,朔,月在日道里;望,在表。朔在表,则望在里。其先月蚀后交会者,望在表则朔在里也。望在里则朔在表矣。
推交会起角术曰:其月在外道,先会后交者,亏从东南角起;先交后会者,亏从西南角起。其月在内道,先会后交者,亏从西北角起;先交后会者,亏从西北角起。合交中者,蚀之既。其月蚀在日之冲,起角亦如之。凡日月蚀,去交十五为限,十以下是蚀也,十以上,亏蚀微少,光影相接而已。
推蚀分多少术曰:置入交限十五度,以朔望去交日数减之,余则蚀分。
 推合朔入历迟疾盈缩第四
推合朔入历迟疾术曰:置入纪以来朔日积分,又以纪迟疾差分并之。今用甲申纪,迟疾差分一百八十一万九千七百九十二。以通周如一为积周,不尽者以日法约之,为日,不尽为日余。命日算外,即所求年天正十一月合朔入历日。
甲子纪迟疾差二十四日日余六万三千五百六十八
甲戌纪迟疾差二十四日日余四万二千二百五十六
甲申纪迟疾差二十四日日余二万九百四十四
甲午纪迟疾差二十三日日余七万四千五百八十四
甲辰纪迟疾差二十三日日余五万三千二百七十二
甲寅纪迟疾差二十三日日余三万一千九百六十
求次月入历日术曰:加一日、日余七万三千一百五十九,日余满日法从日,日满二十七去之,亦除余如周日余;日余若不足,减一日,加周虚。日满二十七而余不满周日日余者,为入历值,周日法满去之,为入历一日。
求望入历术曰:加十四日、日余五万七千三百六十半。又加,得后月历日。
月行迟疾度及分 损益率 盈缩并 盈缩积分
一日十四度三百六十一 益六百八十 盈初分
二日十四度三百分 益六百一十九 盈六百八十 盈积分七千五百五十
三日十四度二百三十六 益五百五十五 盈一千二百九十九 盈积分一万四千四百二分 十二
四日十四度一百七十一 益四百九十 盈一千八百五十四 盈积分二万五百八十四分
五日十四度九十九分 益四百一十八 盈二千三百四十四 盈积分二万六千二十四
六日十三度四百七十一 益二百八十五 盈二千七百六十二 盈积分三万六百六十五分
七日十三度二百六十六 益八十 盈三千四十七 盈积分三万三千八百二分 十九
八日十三度六十一分 损一百二十五 盈三千一百二十七 盈积分三万四千七百一十七
九日十二度四百三十九 损二百五十二 盈三千二 盈积分三万三千三百二分 十九
十日十二度三百三十八 损三百五十三 盈二千七百五十 盈积分三万五百三十一分
十一日十二度二百三十 损四百五十四 盈二千三百九十七 盈积分二万六千六百一七分 十二
十二日十二度一百三十 损五百五十五 盈一千九百四十 盈积分二万一千五百七六分 三 十二
十三日十二度三十五分损六百五十六 盈一千三百八十八 盈积分一万五千四百一十
十四日十一度四百六十 损七百三十二 盈七百三十二 盈积分八千一百二十七四分
十五日十二度三十六分益六百五十五 缩初
十六日十二度一百九 益五百八十二 缩六百五十五 缩积分七千二百七十分 二
十七日十二度一百八十 益五百二 缩一千二百三十七 缩积分一万三千七百三九分 十四
十八日十二度二百九十 益四百一 缩一千七百三十七 缩积分一万九千三百分 九
十九日十二度三百九十 益二百九十九 缩二千一百四十 缩积分二万三千七百五二分 十九
二十日十二度四百九十 益一百九十五 缩二千四百三十九 缩积分二万七千七十九六分
二十一日十三度一百一 益六十八 缩二千六百三十四 缩积分二万九千二百四十八分 十四
二十二日十三度二百 损五十七 缩二千七百二 缩积分二万九千九百九四十三分 十九
二十三日十三度三百 损二百二 缩二千六百四十五 缩积分二万九千三百六八十八分 十六
二十四日十四度二十 损三百四十八 缩二千四百四十三 缩积分二万七千一百二九分 十三
二十五日十四度一百 损四百九十三 缩二千九十五 缩积分二万三千二百五七十四分 十九
二十六日十四度二百 损六百六 缩一千六百二 缩积分一万七千七百八八十七分 十六
二十七日十四度三百 损六百三十一 缩九百九十六 缩积分一万一千五十一十二分 八
周日十四度三百三十九 损六百五十小分九千 缩三百六十五 缩积分四百五十二分小分九千六百八十四 六百八十四分
推合朔交会月蚀定大小余术曰:以入历日余乘所入历下损益率,以小周六千七百五十一除之,所得以损益盈缩积分,为定积分。值盈者,以减本朔望小余;值缩者,加之。加之满日法者,交会加时在后日。减之,不足减者,减上一日,加下日法乃减之,交会加时在前日。月蚀者,随定大小余为定日加时。
推加时术曰:以时法六千二百四十六除定小余,所得命以子起,算外。朔望加时有余不尽者,四之,如法得一为少,二为半,三为太半。又有余者,三之,如法得一为彊,半法以上排成之,不满半法弃之。以彊并少为少彊,并半为半彊,并太为太彊,得二彊者为少弱,以之并少为半彊,以之并半为太弱。以之并太为一弱,随所在辰命之,则其彊弱。日之冲为破,月常在破下蚀。
入历值周日者术曰:以周日日余乘损率,以周日度小分并。又以入历日余乘之为实,以小周乘周日日余为法,实如法得一,以减缩积积分。有余者,以加本朔望小余,小余满日法从大余一,是为蚀后日。推加时如上法。
 推日月合朔弦望度术第五
推日度术曰:置入纪朔积日,以日度法乘之,满周天去之,余满日度法为度,不尽为余。命度起牛前十二度,牛前十二度,在斗十五度也。宿次除之,不满宿者,算外,即天正十一月朔夜半日所在度。
推日度又法,术曰:置周天三百六十五度、斗分一千四百七十七,以冬至去朔日数减一,余以减周天度,冬至小余减斗分,不足减者,减度一,加日度法,乃减之。命起如上,即所求年天正十一月朔日夜半日所在度。
求次月日所在度术曰:月大加三十度,月小加二十九度,求次日加一度,宿次除之,迳斗去其分一千四百七十七。
推合朔日月共度术曰:以章岁乘朔小余,以章月除之,所得为大分,不尽为小分,以加夜半日度分,分满日度法从度,命起如前,即所求年天正十一月合朔日月共度。
求次月合朔共度术曰:加度二十九、大分三千二百一十五、小分二千四百五十五,小分满章月从大分,大分满日度法从度,宿次除之,迳斗除其分,则次月合朔日月共度。
推月度术曰:置入纪朔积日,以月周八万一千一十二乘之,满周天去之,余以日度法约之为度,不尽为度分。命度起牛前十二度,宿次除之,不满宿者,算外,即所求年天正十一月朔夜半月所在度及分。
推月度又一法,术曰:以小周乘朔小余为实,以章岁乘日法为法,实如法得一为度;不满法者,以章月除之,为大分,不尽为小分。所得以减合朔度及分,余即所求年天正十一月朔夜半月所在度及分。
求次月度术曰:小月加度二十二、分二千六百五十一,大月加度三十五、分四千八百八十三,分满日度法从度,宿次除之,不满宿者,算外,次月所在度。
求次日月行度术曰:加度十三、分二千二百三十二,分满日度法从度,宿次除之,迳斗去其分。
求弦望日所在度术曰:加合朔度七、大分二千三百一十八、小分五千二百九十八、微分一,微分满四从小分,小分满章月从大分,大分满日度法从度,命如上,则上弦日所在度。又加得望、上弦、次月合朔。
斗二十六度牛八度女十二度虚十度
危十七度室十六度壁九度
  北方玄武七宿:九十八度一千四百七十七分
奎十六度娄十二度胃十四度昴十一度
毕十六度觜二度参九度
  西方白虎七宿:八十度
井三十三度鬼四度柳十五度星七度
张十八度翼十八度轸十七度
  南方朱鸟七宿:一百一十二度
角十二度亢九度氐一十五度房五度
心五度尾十八度箕十一度
  东方仓龙七宿:七十五度
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六千六十分度之一千四百七十七。通分,得二百二十一万三千七百七十七,名曰周天分。
 五行没灭易卦气候上朔术第六
推五行用事日:水、火、木、金、土各王七十三日、小余二百九十五、小分九、微分三,春木、夏火、秋金、冬水四立即其用事。始求土者,置立春大小余及分,以木王七十三日、小余二百九十五、小分九、微分三加之,微分满五从小分一,小分满气法二十四从小余一,小余满蔀法从大余一,大余满六十去之,命以纪,得季春土王日。又加土王十八日、小余一千五百八十八、小分二十、微分二,满从命如上,即得立夏日。求次如法。又一法求土王用事日:各置四立大小余及分,各减大余十八、小余一千五百八十八、小分二十、微分二,命以纪,算外,即四立土王日。若大余不足减者,加六十而后减之;小余不足减者,减取大余一,加蔀法乃减之。
推没灭术曰:因冬至积没有小余者,加积一,以没分乘之,如没法而一,为积日,不尽为没余。以六旬去积日,余为没日,命以纪,算外,即所求年天正十一月冬至后没日。
求次没术曰:加没日六十九、没余二万七百六十四,没余满没法三万一千七百七从没日一,没日满六十去之,命以纪,算外,即次没日。一岁常有五没或六没,小余尽者为灭日。
又,以冬至去朔日加没日,冬至小余满蔀法从没日,命日起天正十一月,如历月大小除之,不足,除者入月算,命以朔,算外,即冬至后没日。求次没:加没没日六十九,没余三千九百五十九、没分二万四千六百九十七,分满没法从没余,没余满蔀法从没日,命起前没月,历月大小除之,即后没日及余。
推四正卦术曰:因冬至大小余,即坎卦用事日;春分,即震卦用事日;夏至,即离卦用事日;秋分,即兑卦用事日。
求中孚卦:加冬至小余五千五百三十、小分九、微分一,微分满五从小分,小分满气法从小余,小余满蔀法从大余,命以纪,算外,即中孚卦用事日。其解加震,咸加离,贲加兑,亦如中孚加坎。
求次卦:加坎大余六、小余五百二十九、小分十四、微分四,微分满五从小分,小分满气法从小余,小余满蔀法从大余,命以纪,算外,即复卦用事日。大壮加震,姤加离,观加兑,如中孚加坎。
十一月,未济、蹇、颐、中孚、复;十二月,屯、谦、睽、升、临;正月,小过、蒙、益、渐、泰;二月,需、随、晋、解、大壮;三月,讼、豫、蛊、革、夬;四月,旅、师、比、小畜、干;五月,大有、家人、井、咸、始;六月,鼎、丰、涣、履、遁;七月,恒、节、同人、损、否;八月,巽、萃、大畜、贲、观;九月,归妹、无妄、明夷、困、剥;十月,艮、既济、噬嗑、大过、坤。
四正为方伯,中孚为三公,复为天子,屯为诸侯,谦为大夫,暌为九卿,升还从三公,周而复始。九三应上九,清净微温阳风;九三应上六,绛赤决温阴雨。六三应上六,白浊微寒阴雨;六三应上九,麹尘决寒阳风。诸卦上有阳爻者,阳风;上有阴爻者,阴雨。
推七十二候术曰:因冬至大小余,即虎始交日,加大余五、小余四百四十一、小分八、微分一,微分满三从小分,小分满气法从小余,小余满蔀法从大余,命以纪,算外,所候日。
冬 至 虎始交 芸始生 荔挺出
小 寒 蚯蚓结 麋角解 水泉动
大 寒 雁北向 鹊始巢 雉始雊
立 春 鸡始乳 东风解冻蛰虫始振
雨 水 鱼上冰 獭祭鱼 鸿雁来
惊 蛰 始雨水 桃始华 仓庚鸣
春 分 鹰化鸠 玄鸟至 雷始发声
清 明 电始见 蛰虫咸动蛰虫启户
谷 雨 桐始花 田鼠化为鴽虹始见
立 夏 萍始生 戴胜降于桑 蝼蝈鸣
小 满 蚯蚓出 王瓜生 苦菜秀
芒 种 靡草死 小暑至 螳螂生
夏 至 鵙始鸣 反舌无声鹿角解
小 暑 蝉始鸣 半夏生 木槿荣
大 暑 温风至 蟋蟀居壁鹰乃学习
立 秋 腐草化萤土润溽暑凉风至
处 暑 白露降 寒蝉鸣 鹰祭鸟
白 露 天地始肃暴风至 鸿雁来
秋 分 玄鸟归 群鸟养羞雷始收声
寒 露 蛰虫附户杀气浸盛阳气始衰
霜 降 水始涸 鸿雁来賔雀入大水化为蛤
立 冬 菊有黄华犲祭兽 水始冰
小 雪 地始冻 雉入大水化为蜃 虹藏不见
大 雪 冰益壮 地始坼 鹖旦不鸣
术曰:因冬至虎始交后,五日一候。
推上朔法:置入纪年减一,加八,以六律乘之,以六十去之,余为大余,以甲子算外,上朔日。
 推五星六通术第七
上元壬子以来至春秋隐公元年己未,积十六万六千五百七,算外;至今大魏熙平二年,岁次丁酉,积十六万七千七百四十五,算外。
木精曰岁星,其数二百四十一万六千六百六十。
火精曰荧惑,其数四百七十二万五千八百四十八。
土精曰镇星,其数二百二十九万一千二十一。
金精曰太白,其数三百五十三万八千一百三十一。
水精曰辰星,其数七十万二千一百八十二。
推五星:置上元以来尽所求年,减一,以周天二百二十一万三千三百七十七乘之,名为六通之实。以蔀法除之,所得为冬至积日,不尽为小余。以六旬去积日,不尽为大余,命以甲子,算外,即冬至日。以章岁五百五除冬至小余,所得命子,算外,即律气加时。
五星各以其数为法,除六通实,所得为积合,不尽为合余。以合余减法,余为入岁度分,以日度约之,所得即所求天正十一月冬至后晨夕合度算及余。其金、水,以一合日数及合余减合度算及余,得一者为夕见,无所得为晨见。若度余不足减,减合度算一,加日度法乃减之。命起牛前十二度,宿次除之,不满宿者,算外,即天正十一月冬至后晨夕合度及余。
求星合月及日:置冬至朔日数减一,以加合度算,以冬至小余加度余,度余满日度法去之,加度一,合度算变成合日算,余为日余。命起天正十一月,如历月大小除之,不满月者,算外,星合月及日,有闰计之。
求后合月及日:以合终日数及余如前入月算及余,余满日度从日,历月大小除之,起前合月,算外,即后合月及日。其金、水,以一合日数及余,加晨得夕,加夕得晨。
求后合度:以行星度及余加前合度算及余,余满日度从度,命起前合度,宿次除之,不满宿者,算外,即后合度及余。迳斗去其分一千四百七十七。
岁星:合终日数三百九十八,合终日余四千七百八十,行星三十三度,度余三千三百三,周虚一千二百八十。
岁星:晨与日合,在日后伏,十六日、余二千三百九十,行星二度、余四千六百八十一半。去日十三度半,晨见东方,顺,疾,日行五十七分之十一,五十七日行十一度。顺,迟,日行九分,五十七日行九度而留。不行,二十七日而旋。逆,日行七分之一,八十四日退十二度。复留二十七日。复顺,迟,日行九分,五十七日行九度。复疾,日行十一分,五十七日行十一度,在日前,夕伏西方。顺,迟,十六日、日余二千三百九十,行星二度、余四千六百八十一半,与日合。凡一见三百六十六日,行星二十八度;在日前后伏三十二日、余四千七百八十,行星五度、度余三千三百三,复终于晨见。
荧惑:合终日数七百七十九,合终日余五千一百八,周虚九百五十二,行星四十九度,度余二千一百五十四。
荧惑:晨与日合,在日后伏,七十一日、余五千五百八十四,行星五十五度、余四千八百四十五半。去日十六度,晨见东方,顺,疾,日行二十三分之十四,一百八十四日行一百一十二度。顺,迟,日行二十三分之十二,九十二日行四十八度而留。不行,十一日而旋。逆,日行六十二分之十七,六十二日退十七度。复留十一日。复顺,疾,日行十四分,一百八十四日行一百一十二度。在日前,夕伏西方,顺,七十一日、余五千五百八十四,行星五十五度、度余四千八百四十五半,而与日合。凡一见六百三十六日,行星三百三度;在日前后伏一百四十三日、余五千一百八,行星一百一十一度、余三千六百三十一,过周四十九度、度余二千一百五十四,复终于晨见。
镇星:合终日数三百七十八日、余三百四十一,行星十二度、余四千九百二十四,周虚五千七百一十九。
镇星:晨与日合,在日后伏,十八日、日余一百七十半,行星二度、余二千四百六十二,去日十五度半,晨见东方。顺,日行十二分之一,八十四日行七度而留。不行,三十六日而旋。逆,日行十七分之一,一百二日退六度。复留三十六日。复顺,日行十二分之一,八十四日行七度,在日前,伏西方。顺,十八日、日余一百七十半,行星二度、余二千四百六十二,而与日合。凡见三百四十二日,行星八度;在日前后,伏三十六日、日余三百四十一,行星四度、度余四千九百二十四,复终于晨见。
太白,金:再合终日数五百八十三日、日余五千一百五十一,周虚九百九,行星二百九十一度、亦曰一合日数。度余五千六百五半。亦曰一合日余。
太白:晨与日合,在日后伏,六日,退四度,去日十度,晨见东方。逆,日行三分之二,九日退六度。留,不行八日。顺,迟,日行十五分之十一,四十五日行三十三度。顺,疾,日行一度、十三分之二,九十一日行一百五度。大疾,日行一度、十三分之三,九十一日行一百一十二度,在日后,晨伏东方。顺,四十一日、余五千六百五半,行星五十一度、度余五千六百五半,而与日合。凡见东方二百四十四日,行星二百四十四度,在日后伏,四十一日、余五千六百五半,行星五十一度、余五千六百五半,而与日合。见西方亦如之。夕与日合,在前,伏四十一日、余五千六百五半,行星五十一度、余五千六百五半,去日十度,夕见西方。顺,疾,日行一度、十三分之三,九十一日行一百一十二度。顺,迟,日行一度、十三分之二,九十一日行一百五度。顺,迟,日行十五分之十一,四十五日行三十三度而留。不行,八日而旋。逆,日行三分之二,九日退六度,在日前,夕伏西方。六日退四度,而与日合。凡再见四百八十八日,行星四百八十八度;在日前后,伏八十三日、余五千一百五十一,行星一百三度、度余五千一百五十一,过周二百一十八度、度余三千六百七十四,复终于晨见。
水星:辰星再合终日数一百一十五、余五千二百八十二,行星五十七度、亦曰一合日数。余五千六百七十一,亦曰一合日余。周虚七百七十八。
辰星:与日合,在日后,伏十一日,退六度,去日十七度,晨见东方而留。不行,四日。顺,迟,日行七分之五,七日行五度。顺,疾,日行一度、三分之一,十八日行二十四度,在日后,晨伏东方。顺,十七日、余五千六百七十一,行星三十四度、余五千六百六十一,而与日合。凡见东方二十九日,行星二十九度,在日后,伏二十八日、余五千六百七十一,行星三十四度、余五千六百七十一,而与日合。见西方亦然。
辰星:夕与日合,在日前,伏十七日、余五千六百七十一,行星三十四度、余五千六百七十一,去日十七度,夕见西方。顺,疾,日行一度、三分之一,十八日行二十四度。顺,迟,日行七分之五,七日行五度,而留四日,在日前,夕伏西方。逆,十一日退六度,而晨与日合。凡再见五十八日,行星四十六度;在日前后,伏五十七日、余五千二百八十二,行星六十九度、余五千二百八十二,复终于晨见。
斗一至牛五,星纪,丑。 牛五至危五,玄枵,子。
危五至壁三,陬訾,亥。 壁三至娄八,降娄,戌。
娄八至毕二,大梁,酉。 毕二至井五,实沈,申。
井五至鬼三,鹑首,未。 鬼三至张七,鹑火,午。
张七至轸一,鹑尾,巳。 轸一至亢三,寿星,辰。
亢三至心四,大火,卯。 心四至斗一,析木,寅。
已绑定手机
 楼主| 延章 发表于 2012-6-18 11:34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feature"> 魏书  卷一百零七下‧志第九  律历三下 孝静世,壬子历气朔稍违,荧惑失次,四星出伏,历亦乖舛。兴和元年十月,齐献武王入邺,复命李业兴,令其改正,立甲子元历。事讫,尚书左仆射司马子如、右仆射隆之等表曰:
自天地剖判,日月运行,刚柔相摩,寒暑交谢,分之以气序,纪之以星辰,弦望有盈缺,明晦有修短。古先哲王则之成化,迎日推策,各有司存,以天下之至王,尽生民之能事,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及卯金受命,年历屡改,当涂启运,日官变业,分路扬镳,异门驰骛,回互靡定,交错不等。岂是人情浅深,苟相违异?盖亦天道盈缩,欲止不能。
正光之历既行于世,发元壬子,置差令朔。测影清台,悬炭之期或爽;候气重室,布灰之应少差。伏惟陛下当璧膺符,大横恊兆,乘机虎变,抚运龙飞,苞括九隅,牢笼万宇,四海来王,百灵受职。大丞相、勃海王降神挺生,固天纵德,负图作宰,知机成务,拨乱反正,决江疏河,效显勤王,勋彰济世。功成治定,礼乐惟新,以履端归余,术数未尽,乃命兼散骑常侍执读臣李业兴,大丞相府东阁祭酒、夷安县开国公臣王春,大丞相府户曹参军臣和贵兴等,委其刊正。但回舍有疾徐,推步有疏密,不可以一方知,难得以一途揆。大丞相主簿臣孙搴,骠骑将军、左光禄大夫臣晔,前给事黄门侍郎臣季景,勃海王世子开府咨议参军事、定州大中正臣崔暹,业兴息国子学生、屯留县开国子臣子述等,并令参豫,定其是非。
臣等职司其忧,犹恐未尽。窃以蒙戎为饰,必藉众腋之华;轮奂成宇,宁止一枝之用。必集名胜,更共修理。左光禄大夫臣卢道约,大司农卿、彭城侯臣李谐,左光禄大夫、东雍州大中正臣裴献伯,散骑常侍、西兖州大中正臣温子昇,太尉府长史臣陆操,尚书右丞、城阳县开国子臣卢元明,中书侍郎臣李同轨,前中书侍郎臣邢子明,中书侍郎臣宇文忠之,前司空府长史、建康伯臣元仲悛,大丞相法曹参军臣杜弼,尚书左中兵郎中、定阳伯臣李溥济,尚书起部郎中臣辛术,尚书祠部郎中臣元长和,前青州骠骑府司马、安定子臣胡世荣,太史令、卢乡县开国男臣赵洪庆,太史令臣胡法通,应诏左右臣张,员外司马督臣曹魏祖,太史丞郭庆,太史博士臣胡仲和等,或器标民誉,或术兼世业,并能显微阐幽,表同录异,详考古今,共成此历。甲为日始,子实天正,命历置元,冝从此起。运属兴和,以年号为目,岂独太初表于汉代,景初冠于魏历而已。谨以封呈,乞付有司,依术施用。
诏以新历示齐献武王田曹参军信都芳,芳关通历术,驳业兴曰:‘今年十二月二十日,新历岁星在营室十三度,顺,疾;天上岁星在营室十一度。今月二十日,新历镇星在角十一度,留;天上镇星在亢四度,留。今月二十日,新历太白在斗二十五度,晨见,逆行;天上太白在斗二十一度,逆行。便为差殊。’
业兴对曰:
岁星行天,伺候以来八九余年,恒不及二度。今新历加二度。至于夕伏晨见,纤毫无爽。今日仰看,如觉二度,及其出没,还应如术。镇星,自造壬子元以来,岁常不及,故加壬子七度,亦知犹不及五度,适欲并加,恐出没顿校十度、十日,将来永用,不合处多。太白之行,顿疾顿迟,取其会归而已。近十二月二十日,晨见东方,新旧二历推之,分寸不异。行星三日,顿校四度。如此之事,无年不有,至其伏见,还依术法。
又芳唯嫌十二月二十日星有前却。业兴推步已来,三十余载,上算千载之日月星辰有见经史者,与凉州赵、刘义隆廷尉卿何承天、刘骏南徐州从事史祖冲之参校,业兴甲子元历长于三历一倍。考洛京已来四十余岁,五星出没,岁星、镇星、太白,业兴历首尾恒中,及有差处,不过一日二日、一度两度;三历之失,动校十日十度。荧惑一星,伏见体自无常,或不应度。祖冲之历多甲子历十日六度,何承天历不及三十日二十九度;今历还与壬子同,不有加增。辰星一星,没多见少,及其见时,与历无舛,今此亦依壬子元不改。太白、辰星,唯起夕合为异。业兴以天道高远,测步难精,五行伏留,推考不易,人目仰窥,未能尽密,但取其见伏大归,略其中闲小谬,如此历便可行。若专据所见之验,不取出没之效,则历数之道其几废矣。夫造历者,节之与朔贯穿于千年之闲,闰余斗分推之于毫厘之内。必使盈缩得衷,闲限数合,周日小分不殊锱铢,阳历阴历纤芥无爽,损益之数验之交会,日所居度考之月蚀,上推下减,先定众条,然后历元可求,犹甲子难值。又虽值甲子,复有差分,如此踳驳,参错不等。今历发元甲子,七率同遵,合璧连珠,其言不失。法理分明,情谓为可。如芳所言,信亦不谬。但一合之里星度不验者,至若合终必还。依术,镇星前年十二月二十日见差五度,今日差三度;太白前差四度,今全无差。以此准之,见伏之验,寻效可知,将来永用,大体无失。
芳又云,以去年十二月中算新历,其镇星以十二月二十日在角十一度留,天上在亢四度留,是新历差天五度;太白、岁星并各有差。校于壬子旧历,镇星差天五度,太白岁星亦各有差,是旧历差天为多,新历差天为少。凡造历者,皆须积年累日,依法候天,知其疏密,然后审其近者,用作历术。不可一月两月之闲,能正是非。若如荧惑行天七百七十九日,一迟、一疾、一留、一逆、一顺、一伏、一见之法,七头一终;太白行天五百八十三日,晨夕之法,七头一终;岁星行天三百九十八日,七头一终;镇星行天三百七十八日,七头一终;辰星行天一百一十五日,晨夕之法,七头一终。造历者必须测知七头,然后作术。得七头者造历为近,不得头者其历甚疏,皆非一二日能知是非。自五帝三代以来及秦、汉、魏、晋,造历者皆积年乆测,术乃可观。其仓卒造者,当时或近,不可乆行。若三四年作者,初虽近天,多载恐失。今甲子新历,业兴潜构积年,虽有少差,校于壬子元历,近天者多。若乆而验天,十年二十年闲,比壬子元历,三星行天,其差为密。
献武王上言之,诏付外施行。
上元甲子以来至春秋鲁隐公元年,岁在己未,积二十九万二千七百三十六,算上。
甲子之岁入甲戌纪已来,积十二万四千一百三十六,算上。
上元甲子以来,至大魏兴和二年岁在庚申,积二十九万三千九百九十七,算上。
甲子之岁入甲戌纪至今庚申,积十二万五千三百九十七,算上。
元法,一百一万一千六百。三统之数。
统法,三十三万七千二百。二纪之数。
纪法,十六万八千六百。十蔀成纪,日数至十。
蔀法,一万六千八百六十。三十乘章岁,得日月余皆尽之年数。
度法,一万六千八百六十。三十乘章岁,得此数。
日法,二十万八千五百三十。三十乘章月,得此数。
气时法,一千四百五。十二分度法,得一时之数。
章岁,五百六十二。二十九章、十一年减闰余一,一万六百七十八年减一闰月。
章闰,二百七。五百六十二年之闰月数。
章月,六千九百五十一。五百六十二年之月数并闰。
章中,六千七百四十四。五百六十二年月除闰月数。
周天,六百一十五万八千一十七。度法通度,内斗分之数。
通数,六百一十五万八千一十七。日法通二十九日,内经月余之数。
没分,六百一十五万八千一十七。余数通经没六十九,内分五万七千二百四十四得此数。
余数,八万八千四百一十七。度法通一年下五,内斗分之数。
没法,八万八千四百一十七。一年之内成甲之外分数。
斗分,四千一百一十七。从斗量周天至此,不成度之分。
虚分,九万七千八百八十三。经月二十九日外少此,不满三十日。
小分法,二十四。二十四气除周天分之数也。
岁中,十二。十二月之中气。
会数,一百七十三。月一出一入黄道之日数,五月、二十三分月之二十也。
会余,六万七千一百一十七。百七十三日外不成日之分。
会通,三千六百一十四万二千八百七。以日法通百七十三,内会余之数。
会虚,十四万一千四百一十三。会余之外不成度之数。
周日,二十七。周天用一日月行数除。
周余,十一万五千六百三十一。周天用日外及本处之分数。
通周,五百七十四万五千九百四十一。日法通二十七,内分。
周虚,九万二千八百九十九。周余外不成日之数。
小周,七千五百一十三。月一日行之数。
月周,二十二万五千三百九十。通小周,内度数。
朔望合数,十四。半经月日数。
度余,十五万九千五百八十八半。半经月日余。
入交限数,一百五十八度。月出入黄道减半月之数。
度余,十一万六千五十八半。减半月小余之外。
 推月朔弦望术第一
推积月术曰:置入纪以来尽所求年,减一,以章月乘之,章岁如一,所得为积月,不尽为闰余。闰余三百五十五以上,其年有闰。余五百一十五以上,进退在天正十一月前后,以冬至定之。
推积日术曰:以通数乘积月,为朔积分,日法如一,为积日,不尽为小余。以六旬去积日,不尽为大余。命大余以纪,今命以甲戌纪。算外,即所求年天正十一月朔日。
求次月朔术曰:加大余二十九、小余十一万六百四十七,满除如上,命以纪,算外,即次月朔日。其小余满虚分九万七千八百八十三者,其月大;减者,其月小。
求上下弦望术曰:加朔大余七、小余七万九千七百九十四、小分一。小分满四,从小余;小余满日法,从大余;大余满六十,去之,命以纪,算外,即上弦日。又加,得望、下弦、后月朔。
 推二十四气闰术第二
推二十四气术曰:置入纪以来尽所求年,减一,以余数乘之,蔀法如一,为积没,不尽为小余。以六旬去积没,不尽为大余,命以纪,算外,即所求年天正十一月冬至日。
求次气术术曰:加大余十五、小余三千六百八十四、小分一,小分满小分法二十四,从小余;小余满蔀法,从大余一,命如上,算外,即次气日。
推闰术曰:以闰余减章岁,余以岁中十二乘之,满章闰二百七得一,月余半法以上亦得一月,数起天正十一月,算外,即闰月。闰月有进退,以无中气定之。
推闰又法术曰:以岁中乘闰余,如章闰得一,盈章中六千七百四十四,数起冬至,算外,中气终闰月也。盈中气在朔若二日,即前月闰。
冬至十一月中 小寒十二月节 大寒十二月中 立春正月节
雨水正月中骜蛰二月节春分二月中清明三月节
谷雨三月中立夏四月节小满四月中芒种五月节
夏至五月中小暑六月节大暑六月中立秋七月节
处暑七月中白露八月节秋分八月中寒露九月节
霜降九月中立冬十月节小雪十月中大雪十一月节
 推合朔却去度表里术第三
推合朔却去交度术曰:置入纪以来朔积分,又以所入纪交会差分并之,甲戌纪交会差分二千六百五十二万二千六百四十九。以会通去之,所得为积交;不尽者,以日法约之,为度,不尽者为度余,即所求年天正十一月朔却去交度及度余。
甲子纪纪首合朔,日月合璧,交中。
甲戌纪纪首合朔,月在日道表。 交会差一百二十七度 度余三万九千三百三十九
甲申纪纪首合朔,月在日道里。 交会差八十一度 度余一万一千五百六十一
甲午纪纪首合朔,月在日道里。 交会差三十四度 度余十九万二千三百一十三
甲辰纪纪首合朔,月在日道表。 交会差一百六十二度 度余二万三千一百二十二
甲寅纪纪首合朔,月在日道表。 交会差一百一十五度 度余二十万三千八百七十四
求次月却去交度术曰:加度二十九、度余十一万六百四十七,度余满日法从度,度满会数去之,亦除其会余,即次月朔却去交度及度余。
求望却去交度术曰:加度十四、度余十五万九千五百八十八半,满除如上,即望却去交度及度余。
推月在日道表里术曰:置入纪以来朔积分,又以纪交会差分并之,倍会通去之,余以会通减之,得一减者,为月在日道里;无所得者,为月在日道表。
求次月表里术曰:加次月度及度余,加表满会数及会数余,则在里;加里满会数及会余,则在表。
推交道所在日术曰:以十一月朔却去交度及余减会数及会余,会余若不足减者,减一度,加日法乃减之;又以十一月朔小余加之,满日法从度,余为度余,即是天正十一月朔前去交度及余。如历月大小除之,起天正月十一月,不满月者为入月,算外,交道所在日。又以岁中乘入月小余,日法除之,所得命以子,算外,即交道所在辰。其交在望前者,其月朔则交会,望则月蚀。交在望后者,其月月蚀,后朔交会。交正在望者,其月月蚀既,前后朔交会。交正朔者,日蚀既,前后月望皆月蚀。
求后交月及日术曰:以会数及会余加前入月算及余,余满日法从日,日如历月大小除之,起前交月,算外,即后交月及日。以次放之。
推交会起角术曰:其月在外道,先会后交者,亏从东南角起;先交后会者,亏从西南角起。其月在内道,先会后交者,亏从西北角起,合交中者,蚀之既。其月蚀在日之冲,起角亦如之。
推蚀分多少术曰:其朔望去交度及度余如入交限数一百五十八度、度余十一万六千五十八半以上者,以减会数及会数余,余为不蚀度。若朔望去交度如朔望合数十四度、度余十五万九千五百八十八半以下者,即是不蚀度。皆以减十五,余为蚀分。朔望去交度尽者,蚀之既。
 推合朔月蚀入迟疾历盈缩术第四
推合朔入迟疾历术曰:置入纪以来朔积分,又以所入纪迟疾差分并之,甲戌纪迟差分二百三十五万二千一百九十一。以通周去之,所得为积周;不尽者,以日法约之,为日,不尽者为日余。命日,算外,即所求年天正月十一月合朔入历日。
求次月入历日术曰:加一日、日余二十万三千五百四十六,日蚀满日法从日,日满周日及周余去之,命如上,算外,即次月入历日。
求望入历术曰:加日十四日、余十五万九千五百八十八半,满除如上,算外,即望入历日。
月行迟疾度及分 损益率 盈缩并率 盈缩积分
一日十四度四百二分 益七百五十七 盈初
二日十四度三百三十四 益六百八十九 盈七百五十七 盈积分二万一千一十分 一
三日十四度二百六十一 益六百一十六 盈一千四百四十六盈积分四万一百三分 十五
四日十四度一百九十分益五百四十五 盈二千六十二 盈积分五万七千二百三十二
五日十四度一百一十一 益四百六十六 盈二千六百七 盈积分七万二千三百分六十
六日十三度五百二十三 益三百一十五 盈三千七十三 盈积分八万五千二百分九十四
七日十三度二百九十六 益八十九 盈三千三百八十八 盈积分九万四千三十分七
八日十三度六十八分 损一百三十九 盈三千四百七十七 盈积分九万六千五百七
九日十二度四百六十八 损二百八十三 盈三千三百三十八 盈积分九万二千六百分 四十九
十日十二度三百七十九 损三百九十 盈三千五十五 盈积分八万四千七百分九十四
十一日十二度二百六十 损五百二 盈二千六百六十五 盈积分七万三千九百七分 六十九
十二日十二度一百五十 损六百一十八 盈二千一百六十三 盈积分六万三十六一分
十三日十二度四十分 损七百二十九 盈一千五百四十五 盈积分四万二千八百八十三
十四日十一度五百一十 损八百一十六 盈八百一十六 盈积分二万二千六百五分 四十九
十五日十二度三十八分益七百三十一 缩初
十六日十二度一百二十 益六百四十六 缩七百三十一 缩积分二万二百九十三分
十七日十二度二百一十 益五百五十八 缩一千三百七十七 缩积分三万八千二百一分 二十
十八日十二度三百二十 益四百四十五 缩一千九百三十五 缩积分五万三千七百四分
十九日十二度四百三十 益三百三十四 缩二千三百八十 缩积分六万六千五五分 十九
二十日十二度五百五十 益二百一十四 缩二千七百一十四 缩积分七万五千三百五分 二十九
二十一日十三度一百 益七十九 缩二千九百二十八 缩积分八万一千二百二十八分 六十九
二十二日十三度 损六十三 缩三千七 缩积分八万三千四百 二百七十分 六十三
二十三日十三度四百 损二百二十五 缩二千九百四十四 缩积分八万一千七百三十二分 一十三
二十四日十四度三十三分 损三百八十八 缩二千七百一十九 缩积分七万五千四百六十八
二十五日十四度一百 损五百四十九 缩二千三百三十一 缩积分六万四千六百九十四分 九十九
二十六日十四度三百 损六百七十四 缩一千七百八十三 缩积分四万九千四百一十九分 六十一
二十七日十四度三百 损七百一 缩一千一百八 缩积分三万七百五四十六分 十四
周日十四度三百七十九 损七百三十四 缩四百七 缩积分一万一千二百分九十七
推合朔交会月蚀定大小余术曰:以入历日余乘所入历下损益率,以小周七千五百一十三除之,所得损益盈缩积分为定积分。积分盈者,以减本朔望小余;缩者,加之。加之满日法者,交会加时在后日;减之,不足减者,减一日,加日法乃减之,交会加时在前日。月蚀者,随定大小余为定日加时。
推加时术曰:以岁中乘定小余,日法除之,所得命以子,算外。朔望加时有余不尽者,四之,如法得一为少,二为半,三为太。半又有余者,三之,如法得一为彊,半法以上排成一,不满半法弃之。以彊并少为少彊,并半为半彊,并太为太彊。得二彊者为少弱,以之并少为半弱,以之并半为太弱,以之并太为一辰弱。随所在辰而命之,即其彊弱。日之冲为破,月常在破下蚀。
 推日月合朔弦望度术第五
推日度术曰:置入纪以来朔积日,以日度法一万六千八百六十乘之,满周天去之,余以日度法约之为度,不尽为余。命起牛前十二度,宿次除之,不满宿者,算外,即所求年天正十一月朔夜半日所在度及分。
推日度又法,术曰:置周天三百六十五度、斗分四千一百一十七,以冬至去朔日数减一,以减周天度,冬至小余减斗分;斗分不足减者,减一度,加日度法乃减之。命起如上,算外,即所求年天正十一月朔夜半日所在度及分。
求次月次日日所在度术曰:月大者加度三十,月小者加度二十九,次日者加度一,宿次除之,迳斗除其分。
推合朔日月共度术曰:以章岁五百六十二乘朔小余,以章月六千九百五十一除之,所得为大分,不尽为小分。以加夜半日度分,分满日度法从度,命如上,算外,即所求年天正十一月合朔日月共度。
推合朔日月共度又法,术曰:加度二十九、大分八千九百四十五、小分六千九百一十九,小分满章月从大分;大分满日度法从度,宿次除之,迳斗去其分,算外,即次月合朔日月共度。
推月度术曰:置入纪以来朔积日,以月周二十二万五千三百九十乘之,满周天去之。余以日度法约之为度,余为度分,命起牛前十二度,宿次除之,不满宿者,算外,即所求年天正十一月朔夜半月所在度及分。
推月度又法,术曰:以小周乘朔小余为实,章岁乘日法为法,实如法得一为度;不满法者,以章月除之为大分,余为小分。所得以减合朔度及度分,算外,即所求年天正十一月朔夜半月所在度及分。
求次月月度术曰:月小,加度二十二、分七千三百七十三,月大,加度三十五、分一万三千五百八十三,分满日度法从度,宿次除之,不满宿者,算外,即月次月所在度。
求次日月度术曰:加度十三、分六千二百一十,分满日度法从度,除如上,算外,即月次日所在度。
求弦望日所在度术曰:加合朔度七、大分六千四百五十一、小分三千四百六十七、微分二,微分满四从小分,小分满章月从大分,大分满日度法从度,命如上,算外,即上弦日所在度。又加,得望、下弦、后月合朔。
求弦望月所在度术曰:加合朔度九十八、大分一万一千六百九十五、小分五千二百二十五、微分一,满除如上,算外,即上弦日月所在度。又加,得望、下弦、后月合朔。
斗二十六度牛八度女十二度 虚十度
危十七度 室十六度 壁九度
  北方玄武七宿:九十八度分四千一百一十七
奎十六度 娄十二度 胃十四度 昴十一度
毕十六度 觜二度参九度
  西方白虎七宿:八十度
井三十三度鬼四度柳十五度 星七度
张十八度 翼十八度 轸十七度
  南方朱鸟七宿:一百一十二度
角十二度 亢九度氐十五度 房五度
心五度尾十八度 箕十一度
  东方仓龙七宿:七十五度
周天三百六十五度、一万六千八百六十分度之四千一百一十七,通之,得六百一十五万八千一十七,名曰周天。
 推土王灭没卦候上朔术第六
推土王日术曰:置四立大小余,各减其大余十八、小余四千四百二十、小分十八、微分二,大余不足减者,加六十乃减之;小余不足减者,减一日,加蔀法乃减之;小分不足减者,减小余一,加小分法二十四乃减之;微分不足减者,减小分一,加五,然后皆减之。命以纪,算外,即四立前土王日。
推土王又法,术曰:加冬至大余二十七、小余六千六百三十一、小分六、微分三,微分满五从小分,小分满小分法从小余,小余满蔀法从大余一,命以纪,算外,即季冬土王日。
求次季土王日术曰:加大余九十一、小余五千二百四十四、小分六,小分满小分法从小余,小余满蔀法从大余,大余满六十去之,命以纪,算外,即次季土王日。
推灭没术曰:因冬至积没有小余者,加积没一,以没分乘之,以没法八万八千四百一十七除之,所得为积日,不尽为没余。六旬去积日,不尽为没日,命以纪,算外,即所求天正十一月冬至后没日。
求次灭术曰:加没日六十九、没余五万七千二百四十四,没余满没法从没日,没日满六十去之,命以纪,算外,即次没日。余尽者为灭。
求次没术曰:加没日六十九、没余一万九百一十五、没分六万二千二百八十五,没分满没法从没余,没余满蔀法从没日。命起前没月,历月大小除之,不满月者,即后没日及没余、没分。命曰如上,算外,即次没日。
推四正卦术曰:因冬至大小余即坎卦用事日,春分即震卦用事日,夏至即离卦用事日,秋分即兑卦用事日。中孚因坎卦。
求次卦术曰:加坎卦大余六,小余一千四百七十三、小分十四、微分四,微分满五从小分,小分满小分法从小余,小余满蔀法从大余,大余满六十去之,命以纪,算外,即复卦用事日。
十一月,未济、蹇、颐、中孚、复。
十二月,屯、谦、睽、升、临。
正月,小过、蒙、益、渐、泰。
二月,需、随、晋、解、大壮。
三月,豫、讼、蛊、革、夬。
四月,旅、师、比、小畜、干。
五月,大有、家人、井、咸、姤。
六月,鼎、丰、涣、履、遁。
七月,恒、节、同人、损、否。
八月,巽、萃、大畜、贲、观。
九月,归妹、无妄、明夷、困、剥。
十月,艮、既济、噬嗑、大过、坤。
四正为方伯,中孚为三公,复为天子,屯为诸侯,谦为大夫,睽为九卿,升还从三公,周而复始。
九三应上九,清净、微温、阳风;九三应上六,降赤、决温、阴雨。六三应上六,日泽、寒、阴雨;六三应上九,麹尘、决寒、阳风。诸卦上有阳爻者阳风,上有阴爻者阴雨。
推七十二候术曰:因冬至大小余即虎始交日,加大余五、小余一千二百二十八、微分一,微分满三从小分,小分满小分法从小余,小余满蔀法从大余,大余满六十去之,命以纪,算外,依次候日。
冬 至 虎始交 芸始生荔挺生
小 寒 蚯蚓结 麋角解水泉动
大 寒 雁北向 鹊始巢雉始雊
立 春 鸡始乳 东风解冻 蛰虫始振
雨 水 鱼上负冰獭祭鱼鸿雁来
惊 蛰 始雨水 桃始华仓庚鸣
春 分 鹰化为鸠玄鸟至雷始发声
清 明 电始见 蛰虫咸动 蛰虫启户
谷 雨 桐始华 田鼠化为鴽虹始见
立 夏 萍始生 戴胜降桑 蝼蝈鸣
小 满 蚯蚓出 王瓜生苦菜秀
芒 种 靡草死 小暑至螗螂生
夏 至 鵙始鸣 反舌无声 鹿角解
小 暑 蝉始鸣 半夏生木槿荣
大 暑 温风至 蟋蟀居壁 鹰乃学习
立 秋 腐草化为萤 土润溽暑 凉风至
处 暑 白露降 寒蝉鸣鹰祭鸟
白 露 天地始肃暴风至鸿雁来
秋 分 玄鸟归 群鸟养羞 雷始收声
寒 露 蛰虫附户杀气浸盛 阳气日衰
霜 降 水始涸 鸿雁来賔 雀入大水化为蛤
立 冬 菊有黄华犲祭兽水始冰
小 雪 地始冻 雉入大水为蜃 虹藏不见
大 雪 冰益壮 地始坼鹖旦不鸣
推上朔术曰:置入纪以来尽所求年,减一,以六律乘之,以六旬去之,不尽者命以甲子,算外,即上朔日。
 推五星见伏术第七
上元甲子以来至春秋鲁隐公元年,岁在己未,积二十九万二千七百三十六算。
上元甲子以来至今大魏兴和二年,岁在庚申,积二十九万三千九百九十七算。
木精曰岁星,其数六百七十二万三千八百八十八。
火精曰荧惑,其数一千三百一十四万九千八十三。
土精曰镇星,其数六百三十七万四千六十一。
金精曰太白,其数九百八十四万三千八百八十二。
水精曰辰星,其数一百九十五万三千七百一十六。
推五星术曰:置上元以来尽所求年,减一,以周天乘之,为五星之实;各以其数为法,除之,所得为积合,不尽为合余。以合余减法,余为入岁度分。以日度法约之,所得即所求年天正十一月冬至后晨夕合度算及度余。其金、水,以一合日数及合余减合度算及度余,得一者为晨,无所得者为夕;若度余不足减者,减合度算一,加日度法乃减之。命起牛前十二度,宿次除之,不满宿者,算外,即所求年天正十一月冬至后晨夕合度及度余。
径推五星术曰:置上元以来尽所求年,减一,如法算之。合度余满日度法,加合度算一,合度算满合终日数去之。亦以合终日余减合度余,若不足减者,减合度算一,加周虚。所得即所求年天正十一月冬至后晨夕合度算及度余。其求金水及命度,皆如上法。
求星合月及日术曰:置冬至去朔日数,减一,加合度算。冬至小余以加合度余,合度余满日度法去之,加合度算一。合度算变成合日算,合度余为日余,命日起天正十一月,如历月大小除之,不满月者,算外,即星合月及日。有闰以闰计之。
求后合月及日术曰:以合终日数及合终日余加前入月算及余,余满日度法从日,如历月大小除之,起前合月,算外,即后合月及日。其金、水以一合日数及合日余加之,加夕得晨,加晨得夕也。
求后合度术曰:以行星度余加前合度及度余,度余满日度法从度,命起前合度,宿次除之,不满宿者,算外,即后合度余。迳斗除其分,其分四千一百一十七。
岁星:合终日数三百九十八,合终日余一万二千六百八,周虚三千二百五十二,行星三十三度,度余八千四百九十一。
岁星:晨与日合,在日后伏,十六日、日余六千八百四,行星二度、度余一万三千一百七十五。晨见东方,顺,疾,日行五十八分之十一,五十八日行十一度。顺,迟,日行九分,五十八日行九度而留。不行,二十五日而旋。逆,日行七分之一,八十四日退十二度。复留,二十五日。复顺,迟,日行九分,五十八日行九度。复顺,疾,日行十一分,五十八日行十一度。在日前,夕伏西方,顺,十六日、日余六千八百四,行星二度、度余一万三千一百七十六,而与日合。
荧惑:合终日数七百七十九,合终日余一万五千一百四十三,周虚一千七百一十七,行星四十九度,度余六千九百九。
荧惑:晨与日合,在日后伏,七十一日、日余一万六千一,行星五十五度、度余一万三千九百四十三。晨见东方,顺,疾,日行二十三分之十四,一百八十四日行一百一十二度。顺,迟,日行十二分,九十二日行四十八度而留。不行,十一日而旋。逆,日行六十二分之十七,六十二日退十七度。复留,十一日。复顺,迟,日行十二分,九十二日行四十八度。复顺,疾,日行十四分,一百八十四日行一百一十二度。在日前,夕伏西方,顺,七十一日、日余一万六千二,行星五十五度、度余一万三千九百四十三,而与日合。
镇星:合终日数三百七十八,合终日余九百八十一,周虚一万五千八百七十九,行星十二度,度余一万三千七百二十四。
镇星:晨与日合,在日后伏,十八日、日余四百九十,行星二度、度余六千八百六十二。晨见东方,顺,日行十二分之一,八十四日行七度而留。不行,三十六日而旋。逆,日行十七分之一,一百二日退六度。复留,三十六日。复顺,日行十二分之一,八十四日行七度。在日前,夕伏西方,顺,十八日、日余四百九十一,行星二度、度余六千八百六十二而与日合。
太白:合终日数五百八十三,合终日余一万四千五百二,周虚二千三百五十八,行星二百九十一度,亦曰一合日数。度余一万五千六百八十一。亦曰一合日数。
太白:夕与日合,在日前伏,四十一日、日余一万五千六百八十一,行星五十一度、度余一万五千六百八十一。夕见西方,顺,疾,日行一度十三分之三,九十一日行一百一十二度。顺,迟,日行一度十三分之二,九十一日行一百五度。顺,大迟,日行十五分之十一,四十五日行三十三度而留。不行,八日而旋。逆,日行三分之二,九日退六度。在日前,夕伏西方,伏六日,退四度,而与日晨合。
太白:晨与日合,在日后,伏六日,退四度。晨见东方,逆,日行三分之二,九日退六度而留。不行,八日。顺,日行十五分之十一,四十五日行三十三度。顺,疾,日行一度十三分之二,九十一日行一百五度。顺,大疾,日行一度十三分之三,九十一日行一百一十二度。在日后,晨伏东方,顺,四十一日、日余一万五千六百八十一,行星五十一度、度余一万五千六百八十一,而与日夕合。
辰星:合终日数一百一十五,合终日余一万四千八百一十六,周虚二千四十四,行星五十七度,亦曰一合日数。度余一万五千八百三十八。亦曰一合日数。
辰星:夕与日合,在日前伏,十七日、日余一万五千八百三十八,行星三十四度、度余一万五千八百三十八。夕见西方,顺,疾,日行一度三分之一,十八日行二十四度。顺,迟,日行七分之五,七日行五度而留。不行,四日。在日前,夕伏西方,逆,十一日退六度,而与日晨合。
辰星:晨与日合,在日后伏,十一日,退六度。晨见东方而留,不行,四日。顺,迟,日行七分之五,七日行五度。顺,疾,日行一度三分之一,十八日行二十四度。在日后,晨伏东方,顺,十七日、日余一万五千八百三十八,行星三十四度、度余一万五千八百三十八,而与日夕合。
五星历步术曰:以术法伏日度及余加星合日度及余,余满日度法一万六千八百六十得一,从全命之如前,得星见日度及余。以星行分母乘见度分,日度法如一得一分,不尽半法以上亦得一,以加所行分,分满其母得一度。逆顺母不同,以当行之母乘故分,故母如一,为当行分。留者承前,逆则减之,伏不书度,除斗分,以行母为率,分有损益,前后相御。
求五星行所在度术曰:以行分子乘行日数,分母除之,所得即星行所在度。
已绑定手机
 楼主| 延章 发表于 2012-6-18 11:34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feature"> 魏书  卷一百零八之一‧志第十  礼四之一 夫在天莫明于日月,在人莫明于礼仪。先王以安上治民,用成风化,苟或失之,斯亡云及。圣者因人有尊敬哀思嗜欲喜怒之情,而制以上下隆杀长幼众寡之节,本于人心,会于神道,故使三才惟穆,百姓允谐。而淳浇世殊,质文异设,损益相仍,随时作范。秦灭儒经,汉承其弊,三代之礼,盖如线焉。刘氏中兴,颇率周典,魏晋之世,抑有可知。
自永嘉扰攘,神州芜秽,礼坏乐崩,人神歼殄。太祖南定燕赵,日不暇给,仍世征伐,务恢疆宇。虽马上治之,未遑制作,至于经国轨仪,互举其大,但事多粗略,且兼阙遗。高祖稽古,率由旧则,斟酌前王,择其令典,朝章国范,焕乎复振。早年厌世,叡虑未从,不尔刘马之迹,夫何足数。世宗优游在上,致意玄门,儒业文风,顾有未洽,坠礼沦声,因之而往。肃宗已降,魏道衰羸,太和之风,仍世凋落,以至于海内倾圮,纲纪泯然。呜呼!鲁秉周礼,国以克固;齐臣撤器,降人折谋。治身不得以造次忘,治国庸可而须臾忽也。初自皇始,迄于武定,朝廷典礼之迹,故揔而录之。
太祖登国元年,即代王位于牛川,西向设祭,告天成礼。
天兴元年,定都平城,即皇帝位,立坛兆告祭天地。祝曰:‘皇帝臣珪敢用玄牡,昭告于皇天后土之灵。上天降命,乃眷我祖宗世王幽都。珪以不德,纂戎前绪,思宁黎元,龚行天罚。殪刘显,屠卫辰,平慕容,定中夏。群下劝进,谓冝正位居尊,以副天人之望。珪以天时人谋,不可乆替,谨命礼官,择吉日受皇帝玺绶。惟神祇其丕祚于魏室,永绥四方。’事毕,诏有司定行次,正服色。群臣奏以国家继黄帝之后,冝为土德,故神兽如牛,牛土畜,又黄星显曜,其符也。于是始从土德,数用五,服尚黄,牺牲用白。祀天之礼用周典,以夏四月亲祀于西郊,徽帜有加焉。
二年正月,帝亲祀上帝于南郊,以始祖神元皇帝配。为坛通四陛,为壝埒三重。天位在其上,南面,神元西面。五精帝在坛内,壝内四帝,各于其方,一帝在未。日月五星、二十八宿、天一、太一、北斗、司中、司命、司禄、司民在中壝内,各因其方。其余从食者合一千余神,餟在外壝内。藉用秸,玉用四珪,币用束帛,牲用黝犊,器用陶匏。上帝、神元用犊各一,五方帝共用犊一,日月等共用牛一。祭毕,燎牲体左于坛南巳地,从阳之义。其瘗地坛兆,制同南郊。明年正月辛酉,郊天。癸亥,瘗地于北郊,以神元窦皇后配。五岳名山在中壝内,四渎大川于外壝内。后土、神元后,牲共用玄牡一,玉用两珪,币用束帛,五岳等用牛一。祭毕,瘗牲体右于坛之北亥地,从阴也。乙丑,赦京师畿内五岁刑以下。其后,冬至祭上帝于圆丘,夏至祭地于方泽,用牲币之属,与二郊同。
冬十月,平文、昭成、献明庙成。岁五祭,用二至、二分、腊,牲用太牢,常遣宗正兼太尉率祀官侍祀。置太社、太稷、帝社于宗庙之右,为方坛四陛。祀以二月、八月,用戊,皆太牢。句龙配社,周弃配稷,皆有司侍祀。立祖神,常以正月上未,设藉于端门内,祭牲用羊、豕、犬各一。又立神元、思帝、平文、昭成、献明五帝庙于宫中,岁四祭,用正、冬、腊、九月,牲用马、牛各一,太祖亲祀宫中。立星神,一岁一祭,常以十二月,用马荐各一,牛豕各二,鸡一。
太祖初,有两彗星见,刘后使占者占之,曰:‘祈之则当扫定天下。’后从之,故立其祀。又立□□神十二,岁一祭,常以十一月,各用牛一、鸡三。又立王神四,岁二祭,常以八月、十月,各用羊一。又置献明以上所立天神四十所,岁二祭,亦以八月、十月。神尊者以马,次以牛,小以羊,皆女巫行事。又于云中及盛乐神元旧都祀神元以下七帝,岁三祭,正、冬、腊,用马牛各一,祀官侍祀。明年春,帝始躬耕籍田,祭先农,用羊一。祀日于东郊,用骍牛一。秋分祭月于西郊,用白羊一。
天赐二年夏四月,复祀天于西郊,为方坛一,置木主七于上。东为二陛,无等;周垣四门,门各依其方色为名。牲用白犊、黄驹、白羊各一。祭之日,帝御大驾,百官及賔国诸部大人毕从至郊所。帝立青门内近南坛西,内朝臣皆位于帝北,外朝臣及大人咸位于青门之外,后率六宫从黑门入,列于青门内近北,并西面。廪牺令掌牲,陈于坛前。女巫执鼓,立于陛之东,西面。选帝之十族子弟七人执酒,在巫南,西面北上。女巫升坛,摇鼓。帝拜,后肃拜,百官内外尽拜。祀讫,复拜。拜讫,乃杀牲。执酒七人西向,以酒洒天神主,复拜,如此者七。礼毕而返。自是之后,岁一祭。
太宗永兴三年三月,帝祷于武周车轮二山。初清河王绍有宠于太祖,性凶悍,帝每以义责之,弗从。帝惧其变,乃于山上祈福于天地神祇。及即位坛兆,后因以为常祀,岁一祭,牲用牛,帝皆亲之,无常日。
明年,立太祖庙于白登山。岁一祭,具太牢,帝亲之,亦无常月。兼祀皇天上帝,以山神配,旱则祷之,多有效。是岁,诏郡国于太祖巡幸行宫之所,各立坛,祭以太牢,岁一祭,皆牧守侍祀。又立太祖别庙于宫中,岁四祭,用牛马羊各一。又加置天日月之神及诸小神二十八所于宫内,岁二祭,各用羊一。后二年,于白登西,太祖旧游之处,立昭成、献明、太祖庙,常以九月、十月之交,帝亲祭,牲用马、牛、羊,及亲行䝙刘之礼。别置天神等二十三于庙左右,其神大者以马,小者以羊。华阴公主,帝姊也,元绍之为逆,有保护功,故别立其庙于太祖庙垣后,因祭荐焉。又于云中、盛乐、金陵三所,各立太庙,四时祀官侍祀。
泰常三年,为五精帝兆于四郊,远近依五行数。各为方坛四陛,埒壝三重,通四门。以太皞等及诸佐随配。侑祭黄帝,常以立秋前十八日。余四帝,各以四立之日。牲各用牛一,有司主之。又六宗、灵星、风伯、雨师、司民、司禄、先农之坛,皆有别兆,祭有常日,牲用少牢。立春之日,遣有司迎春于东郊,祭用酒、脯、枣、栗,无牲币。又立五岳四渎庙于桑干水之阴,春秋遣有司祭,有牲及币。四渎唯以牲牢,准古望秩云。其余山川及海若诸神在州郡者,合三百二十四所,每岁十月,遣祀官诣州镇遍祀。有水旱灾厉,则牧守各随其界内祈谒,其祭皆用牲。王畿内诸山川,皆列祀次祭,若有水旱则祷之。
明年八月,帝尝于白登庙,将荐熟,有神异焉。太庙博士许锺上言曰:‘臣闻圣人能飨帝,孝子能飨亲。伏惟陛下孝诚之至,通于神明。近尝于太祖庙,有车骑声,从北门入,殷殷轞轞,震动门阙,执事者无不肃栗。斯乃国祚永隆之兆,冝告天下,使咸知圣德之深远。’
辛未,幸代,至雁门关,望祀恒岳。后二年九月,幸桥山,遣有司祀黄帝、唐尧庙。明年正月,南巡恒岳,祀以太牢。幸洛阳,遣使以太牢祀嵩高、华岳。还登太行。五月,至自洛阳,诸所过山川,群祀之。后三年二月,祀孔子于国学,以颜渊配。
神二年,帝将征蠕蠕,省郊祀仪。四月,以小驾祭天神,毕,帝遂亲戎。大捷而还,归格于祖祢,遍告群神。
九月,立密皇太后庙于邺,后之旧乡也。置祀官太常博士、斋郎三十余人,侍祀,岁五祭。
太延元年,立庙于恒岳、华岳、嵩岳上,各置侍祀九十人,岁时祈祷水旱。其春秋泮涸,遣官率刺史祭以牲牢,有玉币。
魏先之居幽都也,凿石为祖宗之庙于乌洛侯国西北。自后南迁,其地隔远。真君中,乌洛侯国遣使朝献,云石庙如故,民常祈请,有神验焉。其岁,遣中书侍郎李敞诣石室,告祭天地,以皇祖先妣配。祝曰:‘天子焘谨遣敞等用骏足、一元大武敢昭告于皇天之灵。自启辟之初,祐我皇祖,于彼土田。历载亿年,聿来南迁。惟祖惟父,光宅中原。克翦凶丑,拓定四边。冲人纂业,德声弗彰。岂谓幽遐,稽首来王。具知旧庙,弗毁弗亡。悠悠之怀,希仰余光。王业之兴,起自皇祖。绵绵瓜瓞,时惟多祜。敢以丕功,配飨于天。子子孙孙,福禄永延。’敞等既祭,斩桦木立之,以置牲体而还。后所立桦木生长成林,其民益神奉之。咸谓魏国感灵祇之应也。石室南距代京可四千余里。
明年六月,司徒崔浩奏议:‘神祀多不经,案祀典所冝祀,凡五十七所,余复重及小神,请皆罢之。’奏可。
十一年十一月,世祖南征,迳恒山,祀以太牢。浮河、济,祀以少牢。过岱宗,祀以太牢。至鲁,以太牢祭孔子。遂临江,登瓜步而还。
文成皇帝即位,二年正月,遣有司诣华岳修庙立碑。数十人在山上,闻虚中若有音声,声中称万岁云。
和平元年正月,帝东巡。历桥山,祀黄帝;幸辽西,望祀医无闾山。遂縁海西南,幸冀州,北至中山,过恒岳,礼其神而返。明年,帝南巡,过石门,遣使者用玉璧牲牢,礼恒岳。
四月旱,下诏州郡,于其界内神无大小,悉洒扫荐以酒脯。年登之后,各随本秩,祭以牲牢。至是,群祀先废者皆复之。
显祖皇兴二年,以青徐既平,遣中书令兼太常高允奉玉币祀于东岳,以太牢祀孔子。
高祖延兴二年,有司奏天地五郊、社稷已下及诸神,合一千七十五所,岁用牲七万五千五百。显祖深愍生命,乃诏曰:‘朕承天事神,以育群品,而咸秩处广,用牲甚众。夫神聪明正直,享德与信,何必在牲。易曰:“东邻杀牛,不如西邻之礿祭,实受其福。”苟诚感有着,虽行潦菜羹,可以致大嘏,何必多杀,然后获祉福哉!其命有司,非郊天地、宗庙、社稷之祀,皆无用牲。’于是群祀悉用酒脯。
先是,长安牧守常有事于周文、武庙。四年,坎地埋牲,庙玉发见。四月,诏东阳王丕祭文、武二庙。以庙玉露见,若即而埋之,或恐愚民将为盗窃,敕近司收之府藏。
六月,显祖以西郊旧事,岁增木主七,易世则更兆,其事无益于神明。初革前仪,定置主七,立碑于郊所。
太和二年,旱。帝亲祈皇天、日月五星于苑中,祭之夕大雨,遂赦京师。
三年,上祈于北苑,又祷星于苑中。
六年十一月,将亲祀七庙,诏有司依礼具仪。于是群官议曰:‘昔有虞亲虔,祖考来格;殷宗躬谒,介福逌降。大魏七庙之祭,依先朝旧事,多不亲谒。今陛下孝诚发中,思亲祀事,稽合古王礼之常典。臣等谨案旧章,并采汉魏故事,撰祭服冠屦牲牢之具,罍洗簠簋俎豆之器,百官助祭位次,乐官节奏之引,升降进退之法,别集为亲拜之仪。’制可。于是上乃亲祭。其后四时常祀,皆亲之。
十年四月,帝初以法服御辇,祀于西郊。
十二年闰九月,帝亲筑圆丘于南郊。
十三年正月,帝以大驾有事于圆丘。五月庚戌,车驾有事于方泽。壬戌,高祖临皇信堂,引见群臣。诏曰:‘礼记祭法称:“有虞氏禘黄帝。”大传曰“禘其祖之所自出”,又称“不王不禘”。论曰:“禘自既灌。”诗颂:“长发,大禘。”尔雅曰:“禘,大祭也。”夏殷四时祭:礿、禘、烝、尝,周改禘为礿。祭义称“春禘、秋尝”,亦夏殷祭也。王制称:“犆礿、祫禘、祫尝、祫烝。”其礼传之文如此。郑玄解禘,天子祭圆丘曰禘,祭宗庙大祭亦曰禘。三年一祫,五年一禘。祫则合群毁庙之主于太庙,合而祭之。禘则增及百官配食者,审谛而祭之。天子先禘祫而后时祭,诸侯先时祭而后禘祫。鲁礼,三年丧毕而祫,明年而禘。圆丘、宗庙大祭俱称禘,祭有两禘明也。王肃解禘祫,称天子诸侯皆禘于宗庙,非祭天之祭。郊祀后稷,不称禘,宗庙称禘。禘、祫一名也,合而祭之故称祫,审谛之故称禘,非两祭之名。三年一祫,五年一禘,揔而互举之,故称五年再殷祭,不言一禘一祫,断可知矣。礼文大略,诸儒之说,尽具于此。卿等便可议其是非。’
尚书游明根、左丞郭祚、中书侍郎封琳、著作郎崔光等对曰:‘郑氏之义,禘者大祭之名。大祭圆丘谓之禘者,审谛五精星辰也;大祭宗庙谓之禘者,审谛其昭穆。圆丘常合不言祫,宗庙时合故言祫。斯则宗庙祫禘并行,圆丘一禘而已。冝于宗庙俱行禘祫之礼。二礼异,故名殊。依礼,春废犆礿,于尝于蒸则祫,不于三时皆行禘祫之礼。’中书监高闾、仪曹令李韶、中书侍郎高遵等十三人对称:‘禘祭圆丘之禘与郑义同,其宗庙禘祫之祭与王义同。与郑义同者,以为有虞禘黄帝,黄帝非虞在庙之帝,不在庙,非圆丘而何?又大传称祖其所自出之祖,又非在庙之文。论称“禘自既灌”,事似据。尔雅称“禘,大祭也”。颂“长发,大禘也”,殷王之祭。斯皆非诸侯之礼,诸侯无禘。礼唯夏殷,夏祭称禘,又非宗庙之禘。鲁行天子之仪,不敢专行圆丘之禘,改殷之禘,取其禘名于宗庙,因先有祫,遂生两名。据王氏之义,祫而禘祭之,故言禘祫,揔谓再殷祭,明不异也。禘祫一名也。其禘祫止于一时,止于一时者,祭不欲数,数则黩。一岁而三禘,愚以为过数。’
帝曰:‘尚书、中书等,据二家之义,论禘祫详矣。然于行事取衷,犹有未允。监等以禘祫为名,义同王氏,禘祭圆丘,事与郑同。无所闲然。尚书等与郑氏同,两名两祭,并存并用,理有未称。俱据二义,一时禘祫,而阙二时之禘,事有难从。夫先王制礼,内縁人子之情,外恊尊卑之序。故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数尽则毁,藏主于太祖之庙,三年而祫祭之。世尽则毁,以示有终之义;三年而祫,以申追远之情。禘祫既是一祭,分而两之,事无所据。毁庙三年一祫,又有不尽四时,于礼为阙。七庙四时常祭,祫则三年一祭,而又不究四时,于情为简。王以禘祫为一祭,王义为长。郑以圆丘为禘,与宗庙大祭同名,义亦为当。今互取郑、王二义。禘祫并为一名,从王;禘是祭圆丘大祭之名,上下同用,从郑。若以数则黩,五年一禘,改祫从禘。五年一禘,则四时尽禘,以称今情。禘则依礼文,先禘而后时祭。便即施行,著之于令,永为世法。’
高闾曰:‘书称:“肆类于上帝,禋于六宗。”六宗之祀,礼无明文,名位坛兆,历代所疑。汉魏及晋诸儒异说,或称天地四时,或称六者之闲,或称易之六子,或称风雷之类,或称星辰之属,或曰世代所宗,或云宗庙所尚,或曰社稷五祀,凡有十一家。自晋已来,逮于圣世,以为论者虽多,皆有所阙,莫能评究。遂相因承,别立六宗之兆,揔为一位而祭之。比敕臣等评议取衷,附之祀典。臣等承旨,披究往说,各有其理。较而论之,长短互有,若偏用一家,事或差舛。众疑则从多,今惑则仍古。请依先别处六宗之兆,揔为一祀而祭之。’帝曰:‘详定朝令,祀为事首,以疑从疑,何所取正?昔石渠、虎阁之议,皆准类以引义,原事以证情,故能通百家之要,定累世之疑。况今有文可据,有本可推,而不评而定之,其致安在?朕躬览尚书之文,称“肆类上帝,禋于六宗”,文相连属,理似一事。上帝称肆而无禋,六宗言禋而不别其名。以此推之,上帝、六宗当是一时之祀,非别祭之名。肆类非独祭之目,焚烟非他祀之用。六宗者,必是天皇大帝及五帝之神明矣。禋是祭帝之事,故称禋以关其他,故称六以证之。然则肆类上帝,禋于六宗,一祭也,互举以成之。今祭圆丘,五帝在焉,其牲币俱禋,故称肆类上帝,禋于六宗。一祭而六祀备焉。六祭既备,无烦复别立六宗之位。便可依此附令,永为定法。’
十四年八月诏曰:‘丘泽初志,配尚冝定,五德相袭,分叙有常。然异同之论,著于往汉,未详之说,疑在今史。群官百辟,可议其所应,必令合衷,以成万代之式。’
中书监高闾议以为:‘帝王之作,百代可知,运代相承,书传可验。虽祚命有长短,德政有优劣,至于受终严祖,殷荐上帝,其致一也。故敢述其前载,举其大略。臣闻居尊据极,允应明命者,莫不以中原为正统,神州为帝宅。苟位当名全,化迹流洽,则不专以世数为与夺,善恶为是非。故尧舜禅揖,一身异尚;魏晋相代,少纪运殊。桀纣至虐,不废承历之叙;厉惠至昏,不阙周晋之录。计五德之论,始自汉刘,一时之议,三家致别。故张苍以汉为水德,贾谊、公孙臣以汉为土德,刘向以汉为火德。以为水德者,正以尝有水溢之应,则不推运代相承之数矣。以土德者,则以亡秦继历,相即为次,不推逆顺之异也。以为火德者,悬证赤帝斩蛇之符,弃秦之暴,越恶承善,不以世次为正也,故以承周为火德。自兹厥后,乃以为常。魏承汉,火生土,故魏为土德。晋承魏,土生金,故晋为金德。赵承晋,金生水,故赵为水德。燕承赵,水生木,故燕为木德。秦承燕,木生火,故秦为火德。秦之未灭,皇魏未克神州,秦氏既亡,大魏称制玄朔。故平文之庙,始称“太祖”,以明受命之证,如周在岐之阳。若继晋,晋亡已乆;若弃秦,则中原有寄。推此而言,承秦之理,事为明验。故以魏承秦,魏为土德,又五纬表验,黄星曜彩,考氏定实,合德轩辕,承土祖未,事为着矣。又秦赵及燕,虽非明圣,各正号赤县,统有中土,郊天祭地,肆类咸秩,明刑制礼,不失旧章。奄岱逾河,境被淮汉。非若龌龊边方,僭拟之属,远如孙权、刘备,近若刘裕、道成,事系蛮夷,非关中夏。伏惟圣朝,德配天地,道被四海,承乾统历,功侔百王。光格同于唐虞,享祚流于周汉,正位中境,奄有万方。今若并弃三家,远承晋氏,则蔑中原正次之实。存之无损于此,而有成于彼;废之无益于今,而有伤于事。臣愚以为冝从尚黄,定为土德。又前代之君,明贤之史,皆因其可褒褒之,可贬贬之。今议者偏据可绝之义,而不录可全之礼。所论事大,垂之万叶。冝并集中秘群儒,人人别议,择其所长,于理为悉。’
秘书丞臣李彪、著作郎崔光等议以为:‘尚书闾议,继近秦氏。臣职掌国籍,颇览前书,惜此正次,慨彼非绪。辄仰推帝始,远寻百王。魏虽建国君民,兆眹振古,祖黄制朔,绵迹有因。然此帝业,神元为首。案神元、晋武,往来和好。至于桓、穆,洛京破亡。二帝志摧聪、勒,思存晋氏,每助刘琨,申威并冀。是以晋室衔扶救之仁,越石深代王之请。平文、太祖,抗衡苻石,终平燕氏,大造中区。则是司马祚终于郏鄏,而元氏受命于云代。盖自周之灭及汉正号,几六十年,著符尚赤。后虽张、贾殊议,暂疑而卒从火德,以继周氏。排虐嬴以比共工,蔑暴项而同吴广。近蠲谬伪,远即神正,若此之明也。宁使白蛇徒斩,雕云空结哉!自有晋倾沦,暨登国肇号,亦几六十余载,物色旗帜,率多从黑。是又自然合应,玄同汉始。且秦并天下,革创法度,汉仍其制,少所变易。犹仰推五运,竟踵隆姬。而况刘、石、苻、燕,世业促褊,纲纪弗立。魏接其弊,自有彝典,岂可异汉之承木,舍晋而为土耶?夫皇统崇极,承运至重,必当推恊天绪,考审王次,不可杂以僭窃,参之彊狡。神元既晋武同世,桓、穆与怀、愍接时。晋室之沦,平文始大,庙号太祖,抑亦有由。绍晋定德,孰曰不可,而欲次兹伪僭,岂非惑乎?臣所以㥪㥪惜之,唯垂察纳。’诏令群官议之。
十五年正月,侍中、司空、长乐王穆亮,侍中、尚书左仆射、平原王陆叡,侍中、吏部尚书、中山王王元孙,侍中、尚书、驸马都尉、南平王冯诞,散骑常侍、都曹尚书、新泰侯游明根,散骑常侍、南部令邓侍祖,秘书中散李恺,尚书左丞郭祚,右丞、霸城子卫庆,中书侍郎封琳,中书郎、泰昌子崔挺,中书侍郎贾元寿等言:‘臣等受敕共议中书监高闾、秘书丞李彪等二人所议皇魏行次。尚书高闾以石承晋为水德,以燕承石为木德,以秦承燕为火德,大魏次秦为土德,皆以地据中夏,以为得统之征。皇魏建号,事接秦末,晋既灭亡,天命在我。故因中原有寄,即而承之。彪等据神元皇帝与晋武并时,桓、穆二帝,仍修旧好。始自平文,逮于太祖,抗衡秦、赵,终平慕容。晋祚终于秦方,大魏兴于云朔。据汉弃秦承周之义,以皇魏承晋为水德。二家之论,大略如此。臣等谨共参论,伏惟皇魏世王玄朔,下迄魏、晋,赵、秦、二燕虽地据中华,德祚微浅,并获推叙,于理未惬。又国家积德修长,道光万载。彪等职主东观,详究图史,所据之理,其致难夺。今欲从彪等所议,冝承晋为水德。’诏曰:‘越近承远,情所未安。然考次推时,颇亦难继。朝贤所议,岂朕能有违夺。便可依为水德,祖申腊辰。’
四月,经始明堂,改营太庙。诏曰:‘祖有功,宗有德,自非功德厚者,不得擅祖宗之名,居二祧之庙。仰惟先朝旧事,舛驳不同,难以取准。今将述遵先志,具详礼典,冝制祖宗之号,定将来之法。烈祖有创基之功,世祖有开拓之德,冝为祖宗,百世不迁。而远祖平文功未多于昭成,然庙号为太祖;道武建业之勋,高于平文,庙号为烈祖。比功校德,以为未允。朕今奉尊道武为太祖,与显祖为二祧,余者以次而迁。平文既迁,庙唯有六,始今七庙,一则无主。唯当朕躬此事,亦臣子所难言。夫生必有终,人之常理。朕以不德,忝承洪绪,若宗庙之灵,获全首领以没于地,为昭穆之次,心愿毕矣。必不可豫,设可垂之文,示后必令迁之。’司空公、长乐王穆亮等奏言:‘升平之会,事在于今。推功考德,实如明旨。但七庙之祀,备行日乆,无冝阙一,虚有所待。臣等愚谓,依先尊祀,可垂文示后。理衷如此,不敢不言。’诏曰‘理或如此。比有闲隙,当为文相示’。
八月壬辰,诏郡国有时果可荐者,并送京师以供庙飨。
又诏曰:‘礼云自外至者,无主不立。先朝以来,以正月吉日,于朝廷设幕,中置松柏树,设五帝坐。此既无可祖配,揆之古典,实无所取,可去此祀。又探策之祭,既非礼典,可悉罢之。’
戊午诏曰:‘国家自先朝以来,飨祀诸神,凡有一千二百余处。今欲减省群祀,务从简约。昔汉高之初,所祀众神及寝庙不少今日。至于元、成之际,匡衡执论,乃得减省。后至光武之世,礼仪始备,飨祀有序。凡祭不欲数,数则黩,黩则不敬。神聪明正直,不待烦祀也。’又诏曰:‘明堂、太庙,并祀祖宗,配祭配享,于斯备矣。白登、崞山、鸡鸣山庙唯遣有司行事。冯宣王诞生先后,复因在官长安,立庙冝异常等。可敕雍州,以时供祭。’又诏曰:‘先恒有水火之神四十余名,及城北星神。今圆丘之下,既祭风伯、雨师、司中、司命,明堂祭门、户、井、灶、中霤,每神皆有。此四十神计不须立,悉可罢之。’
甲寅,集群官,诏曰:‘近论朝日夕月,皆欲以二分之日,于东西郊行礼。然月有余闰,行无常准。若一依分日,或值月出于东,而行礼于西,寻情即理,不可施行。昔秘书监薛谓等尝论此事,以为朝日以朔,夕月以朏。卿等意谓朔朏二分,何者为是?’尚书游明根对曰‘考案旧式,推校众议,冝从朏月’。
十一月己未朔,帝释禫祭于太和庙。帝羇冕,与祭者朝服。既而帝冠黑介帻,素纱深衣,拜山陵而还宫。庚申,帝亲省齐宫冠服及郊祀俎豆。癸亥冬至,将祭圆丘,帝羇冕劔舄,侍臣朝服。辞太和庙,之圆丘,升祭柴燎,遂祀明堂,大合。既而还之太和庙,乃入。甲子,帝羇冕辞太和庙,临太华殿,朝群官。既而帝冠通天,绛纱袍,临飨礼。帝感慕,乐悬而不作。丁卯,迁庙,陈列冕服,帝躬省之。既而帝羇冕,辞太和庙,之太庙,百官陪从。奉神主于斋车,至新庙。有司升神主于太庙,诸王侯牧守、四海蕃附,各以其职来祭。
十六年正月戊午,诏曰:‘夫四时享祀,人子常道。然祭荐之礼,贵贱不同。故有邑之君,祭以首时,无田之士,荐以仲月。况七庙之重,而用中节者哉!自顷蒸尝之礼,颇违旧义。今将仰遵远式,以此孟月,犆礿于太庙。但朝典初改,众务殷凑,无遑斋洁,遂及于今。又接神飨祖,必须择日。今礼律未宣,有司或不知此。可敕太常令克日以闻。’
二月丁酉,诏曰:‘夫崇圣祀德,远代之通典;秩□□□,中古之近规。故三五至仁,唯德配享;夏殷私己,稍用其姓。且法施于民,祀有明典,立功垂惠,祭有恒式。斯乃异代同途,弈世共轨。今远遵明令,宪章旧则,比于祀令,已为决之。其孟春应祀者,顷以事殷,遂及今日。可令仍以仲月而飨祀焉。凡在祀令者,其数有五。帝尧树则天之功,兴巍巍之治,可祀于平阳。虞舜播太平之风,致无为之化,可祀于广宁。夏禹御洪水之灾,建天下之利,可祀于安邑。周文公制礼作乐,垂范万叶,可祀于洛阳。其宣尼之庙,已于中省,当别敕有司。飨荐之礼,自文公已上,可令当界牧守,各随所近,摄行祀事,皆用清酌尹祭也。’
丙午,诏有司克吉亥,备小驾,躬临千亩,官别有敕。
癸丑,帝临宣文堂,引仪曹尚书刘昶、鸿胪卿游明根、行仪曹事李韶,授策孔子,崇文圣之谥。于是昶等就庙行事。既而,帝斋中书省,亲拜祭于庙。
九月甲寅朔,大享于明堂,祀文明太后于玄室,帝亲为之词。
十月己亥,诏曰:‘夫先王制礼,所以经纶万代,贻法后昆。至乃郊天享祖,莫不配祭,然而有节。白登庙者,有为而兴,昭穆不次。故太祖有三层之宇,已降无方丈之室。又常用季秋,躬驾展虔,祀礼或有亵慢之失,嘉乐颇涉野合之讥。今授衣之旦,享祭明堂;玄冬之始,奉烝太庙。若复致斋白登,便为一月再驾,事成亵渎。回详二理,谓冝省一。白登之高,未若九室之美;帏次之华,未如清庙之盛。将欲废彼东山之祀,成此二享之敬。可具敕有司,但令内典神者,摄行祭事。献明、道武各有庙称,可具依旧式。’自太宗诸帝,昔无殿宇,因停之。
十八年,南巡。正月,次殷比干墓,祭以太牢。
三月,诏罢西郊祭天。
十九年,帝南征。正月,车驾济淮,命太常致祭。又诏祀岱岳。
二月癸亥,诏曰:‘知太和庙已就,神仪灵主,冝时奉宁。可克三月三日己巳,内奉迁于正庙。其出金墉之仪,一准出代都太和之式。入新庙之典,可依近至金墉之轨。其威仪卤簿,如出代庙。百官奉迁,冝可省之。但令朝官四品已上,侍官五品已上及宗室奉迎。’
六月,相州刺史高闾表言:‘伏惟太武皇帝发孝思之深诚,同渭阳之远感,以邺土舅氏之故乡,有归魂之旧宅,故为密皇后立庙于城内,岁时祭祀,置庙户十家,斋宫三十人。春秋烝尝,冠服从事,刺史具威仪,亲行荐酌,升降揖让,与七庙同仪,礼毕,撤会而罢。今庙殿亏漏,门墙倾毁,簠簋故败,行礼有阙。臣备职司,目所亲睹。若以七庙惟新,明堂初制,配飨之仪,备于京邑者,便应罢坏,辍其常祭。如以功高特立,冝应新其灵宇。敢陈所见,伏请恩裁。’诏罢之。
十一月庚午,帝幸委粟山,议定圆丘。己卯,帝在合温室,引咸阳王禧,司空公穆亮,吏部尚书、任城王澄及议礼之官。诏曰:‘朝集公卿,欲论圆丘之礼。今短晷斯极,长日方至。案周官祀昊天上帝于圆丘,礼之大者。两汉礼有参差,魏晋犹亦未一。我魏氏虽上参三皇,下考叔世近代都祭圆丘之礼,复未考周官,为不刊之法令。以此祭圆丘之礼示卿等,欲与诸贤考之厥衷。’帝曰:‘夕牲之礼,无可依准,近在代都,已立其议。杀牲祼神,诚是一日之事,终无夕而杀牲,待明而祭。’员外散骑常侍刘芳对曰:‘臣谨案周官牧人职,正有夕展牲之礼,实无杀牲之事。’秘书令李彪曰:‘夕不杀牲,诚如圣旨。未审告庙以不?臣闻鲁人将有事于上帝,必先有事于泮宫,注曰,“先人”。以此推之,应有告庙。’帝曰:‘卿言有理,但朕先以郊配,意欲废告,而卿引证有据,当从卿议。’
帝又曰:‘圆丘之牲,色无常准,览推古事,乖互不一。周家用骍,解言是尚。晋代靡知所据。舜之命禹,悉用尧辞,复言玄牡告于后帝。今我国家,时用夏正,至于牲色,未知何准?’秘书令李彪曰:‘观古用玄,似取天玄之义,臣谓冝用玄。至于五帝,各象其方色,亦有其义。’帝曰:‘天何时不玄,地何时不黄,意欲从玄。’
又曰:‘我国家常声鼓以集众。易称二至之日,商旅不行,后不省方,以助微阳、微阴。今若依旧鸣鼓,得无阙寝鼓之义。’员外郎崔逸曰:‘臣案周礼,当祭之日,雷鼓雷,八面而作,犹不妨阳。臣窃谓以鼓集众,无妨古义。’
癸未诏,三公羇冕八章,太常鷩冕六章,用以陪荐。
甲申长至,祀昊天于委粟山,大夫祭。疑。
二十年,立方泽于河阴,仍遣使者以太牢祭汉光武及明、章三帝陵。
已绑定手机
 楼主| 延章 发表于 2012-6-18 11:34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feature"> 魏书  卷一百零八之二‧志第十一  礼四之二 世宗景明二年夏六月,秘书丞孙惠蔚上言:‘臣闻国之大礼,莫崇明祀,祀之大者,莫过禘祫,所以严祖敬宗,追养继孝,合享圣灵,审谛昭穆,迁毁有恒,制尊卑,有定体,诚悫著于中,百顺应于外。是以惟王创制,为建邦之典;仲尼述定,为不刊之式。暨秦燔诗书,鸿籍泯灭。汉氏兴求,拾缀遗篆,淹中之经,孔安所得,唯有卿大夫士馈食之篇。而天子诸侯享庙之祭、禘祫之礼尽亡。曲台之记,戴氏所述,然多载尸灌之义,牲献之数,而行事之法,备物之体,蔑有具焉。今之取证,唯有王制一简,公羊一册。考此二书,以求厥旨。自余经传,虽时有片记,至于取正,无可依揽。是以两汉渊儒、魏晋硕学,咸据斯文,以为朝典。然持论有深浅,及义有精浮,故令传记虽一,而探意乖舛。伏惟孝文皇帝,合德乾元,应灵诞载,玄思洞微,神心畅古,礼括商周,乐宣韶濩,六籍幽而重昭,五典沦而复显,举二经于和中,一姬公于洛邑。陛下叡哲渊凝,钦明道极,应必世之期,属功成之会,继文垂则,实惟下武。而祫禘二殷,国之大事;蒸尝合享,朝之盛礼。此先皇之所留心,圣怀以之永慕。臣闻司宗初开,致礼清庙,敢竭愚管,辄陈所怀。谨案王制曰:“天子犆礿、祫禘、祫尝、祫烝。”郑玄曰“天子诸侯之丧毕,合先君之主于祖庙而祭之,谓之祫。后因以为常”,“鲁礼,三年丧毕而祫于太祖,明年春禘于群庙,自尔之后,五年而再殷祭,一祫一禘”。春秋公羊鲁文二年:“八月丁卯,大事于太庙。”传曰:“大事者何?大祫也。大祫者何?合祭也。毁庙之主,陈于太祖。未毁庙之主,皆升,合食于太祖。五年而再殷祭。”何休曰:“陈者,就陈列太祖前。太祖东乡,昭南乡,穆北乡,其余孙从王父。父曰昭,子曰穆。”又曰:“殷,盛也,谓三年祫,五年禘。禘所以异于祫者,功臣皆祭也。祫犹合也,禘犹谛也,审谛无所遗失。”察记传之文,何、郑祫禘之义,略可得闻。然则三年丧毕,祫祭太祖,明年春祀,遍禘群庙。此礼之正也,古之道也。又案魏氏故事,魏明帝以景初三年正月崩,至五年正月,积二十五晦为大祥。太常孔美、博士赵怡等以为禫在二十七月,到其年四月,依礼应祫。散骑常侍王肃、博士乐详等以为禫在祥月,至其年二月,冝应祫祭。虽孔王异议,六八殊制,至于丧毕之祫,明年之禘,其议一焉。陛下永惟孝思,因心即礼,取郑舍王,禫终此晦,来月中旬,礼应大祫。六室神祏,升食太祖。明年春享,咸禘群庙。自兹以后,五年为常。又古之祭法,时祫并行,天子先祫后时,诸侯先时后祫。此于古为当,在今则烦。且礼有升降,事有文节,通时之制,圣人弗违。当祫之月,冝减时祭,以从要省。然大礼乆废,群议或殊,以臣观之,理在无怪。何者?心制既终,二殷惟始,祫禘之正,实在于斯。若停而阙之,唯行时祭,七圣不闻合享,百辟不睹盛事,何以宣昭令问,垂式后昆乎?皇朝同等三代,治迈终古,而令徽典缺于昔人,鸿美惭于往志,此礼所不行,情所未许。臣学不钩深,思无经远,徒阅章句,蔑尔无立。但饮泽圣时,铭恩天造,是以妄尽区区,冀有尘露。所陈蒙允,请付礼官,集定仪注。’
诏曰:‘礼贵循古,何必改作。且先圣乆遵,绵代恒典,岂朕冲暗,所冝革之。且礼祭之议,国之至重,先代硕儒,论或不一。可付八坐、五省、太常、国子参定以闻。’七月,侍中、录尚书事、北海王详等言:‘奉旨集议,佥以为禘祫之设,前代彝典,惠蔚所陈,有允旧义。请依前克敬享清宫,其求省时祭,理实冝尔。但求之解注,下逼列国,兼时奠之敬,事难辄省。请移仲月,择吉重闻。’制可。
十一月壬寅,改筑圆丘于伊水之阳。乙卯,仍有事焉。
延昌四年正月,世宗崩,肃宗即位。三月甲子,尚书令、任城王澄奏,太常卿崔亮上言:‘秋七月应祫祭于太祖,今世宗宣武皇帝主虽入庙,然烝尝时祭,犹别寝室,至于殷祫,冝存古典。案礼,三年丧毕,祫于太祖,明年春禘于群庙。又案杜预亦云,卒哭而除,三年丧毕而禘。魏武宣后以太和四年六月崩,其月既葬,除服即吉。四时行事,而犹未禘。王肃、韦诞并以为今除即吉,故特时祭。至于禘祫,冝存古礼。高堂隆亦如肃议,于是停不殷祭。仰寻太和二十三年四月一日,高祖孝文皇帝崩,其年十月祭庙,景明二年秋七月祫于太祖,三年春禘于群庙。亦三年乃祫。谨准古礼及晋魏之议,并景明故事,愚谓来秋七月,祫祭应停,冝待三年终乃后祫禘。’诏曰:‘太常援引古今,并有证据,可依请。’
熙平二年三月癸未,太常少卿元端上言:‘谨案礼记祭法:“有虞氏禘黄帝而郊喾,祖颛顼而宗尧。夏后氏亦禘黄帝而郊鲧,祖颛顼而宗禹。殷人禘喾而郊冥,祖契而宗汤。周人禘喾而郊稷,祖文王而宗武王。”郑玄注云:“禘郊祖宗,谓祭祀以配食也。有虞氏以上尚德,禘郊祖宗,配用有德者。自夏以下,稍用其姓代之。”是故周人以后稷为始祖,文武为二祧。讫于周世,配祭不毁。案礼,喾虽无庙,配食禘祭。谨详圣朝以太祖道武皇帝配圆丘,道穆皇后刘氏配方泽;太宗明元皇帝配上帝,明密皇后杜氏配地祇;又以显祖献文皇帝配雩祀。太宗明元皇帝之庙既毁,上帝地祇,配祭有式。国之大事,唯祀与戎,庙配事重,不敢专决,请召群官集议以闻。’灵太后令曰‘依请’。于是太师、高阳王雍,太傅、领太尉公、清河王怿,太保、领司徒公、广平王怀,司空公、领尚书令、任城王澄,侍中、中书监胡国珍,侍中、领著作郎崔光等议:‘窃以尚德尊功,其来自昔,郊稷宗文,周之茂典。仰惟世祖太武皇帝以神武纂业,克清祸乱,德济生民,功加四海,冝配南郊。高祖孝文皇帝大圣膺期,惟新魏道,刑措胜残,功同天地,冝配明堂。’令曰:‘依议施行。’
七月戊辰,侍中、领军将军、江阳王继表言:‘臣功缌之内,太祖道武皇帝之后,于臣始是曾孙。然道武皇帝传业无穷,四祖三宗,功德最重,配天郊祀,百世不迁。而曾玄之孙,烝尝之荐,不预拜于庙庭;霜露之感,阙陪奠于阶席。今七庙之后,非直隔归胙之灵;五服之孙,亦不霑出身之叙。校之坟史则不然,验之人情则未允。何者?礼云,祖迁于上,宗易于下。臣曾祖是帝,世数未迁,便疏同庶族,而孙不预祭。斯之为屈,今古罕有。昔尧敦九族,周隆本枝,故能磐石维城,御侮于外。今臣之所亲,生见隔弃,岂所以桢干根本,隆建公族者也。伏见高祖孝文皇帝着令铨衡,取曾祖之服,以为资荫,至今行之,相传不绝。而况曾祖为帝,而不见录。伏愿天鉴,有以照临,令皇恩洽穆,宗人咸叙。请付外博议,永为定准。’灵太后令曰:‘付八座集礼官议定以闻。’
四门小学博士王僧竒等议:‘案孝经曰:“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然则太祖不迁者,尊王业之初基,二祧不毁者,旌不朽之洪烈。其旁枝远胄,岂得同四庙之亲哉?故礼记婚义曰:“古者妇人先嫁三月,祖庙未毁,敎于公宫。祖庙既毁,敎于宗室。”又文王世子曰:“五庙之孙,祖庙未毁,虽庶人冠娶必告,死必赴,不忘亲也。亲未绝而列于庶人,贱无能也。”郑注云:“赴告于君也。实四庙言五者,容显考为始封君子故也。”郑君别其四庙,理恊二祭。而四庙者,在当世服属之内,可以与于子孙之位,若庙毁服尽,岂得同于此例乎?敢竭愚昧,请以四庙为断。’
国子博士李琰之议:‘案祭统曰:“有事于太庙,群昭群穆咸在。”郑氏注:“昭穆咸在,谓同宗父子皆来。”古礼之制,如是其广,而当今仪注,唯限亲庙四,愚窃疑矣。何以明之?设使世祖之子男于今存者,既身是戚蕃,号为重子,可得賔于门外,不预碑鼎之事哉?又因冝变法,礼有其说。记言:“五庙之孙,祖庙未毁,为庶人,冠娶必告,死必赴。”注曰:“实四庙而言五者,容显考始封之君子。”今因太祖之庙在,仍通其曾玄侍祠,与彼古记,甚相符会。且国家议亲之律,指取天子之玄孙,乃不旁准于时后。至于助祭,必谓与世主相伦,将难均一。寿有短长,世有延促,终当何时可得齐同。谓冝入庙之制,率从议亲之条;祖祧之裔,各听尽其玄孙。使得骏奔堂坛,肃承禘礿,则情理差通。不冝复各为例,令事事舛驳。’
侍中、司空公、领尚书令、任城王澄,侍中、尚书左仆射元晖奏:‘臣等参量琰之等议,虽为始封君子,又祭统曰:“有事于太庙,群昭群穆咸在,而不失其伦。”郑注云昭穆,谓同宗父子皆来也。言未毁及同宗,则共四庙之辞。云未绝与父子,明崇五属之称。天子诸侯,继立无殊,吉凶之赴,同止四庙。祖祧虽存,亲级弥远,告赴拜荐,典记无文。斯由祖迁于上,见仁亲之义疏;宗易于下,著五服之恩断。江阳之于今帝也,计亲而枝宗三易,数世则庙应四迁,吉凶尚不告闻,拜荐宁容辄预。高祖孝文皇帝圣德玄览,师古立政,陪拜止于四庙,哀恤断自缌宗。即之人情,冥然符一;推之礼典,事在难违。此所谓明王相沿,今古不革者也。’
太常少卿元端议:‘礼记祭法云:王立七庙,曰考庙,曰王考庙,曰皇考庙,曰显考庙,曰祖考庙,远庙为祧,有二祧。而祖考以功重不迁,二祧以盛德不毁。迭迁之义,其在四庙也。祭统云:祭有十伦之义,六曰见亲疏之杀焉。“夫祭有昭穆,昭穆者所以别父子远近、长幼亲疏之序,而无乱也”,是故有伦。注云:“昭穆咸在,同宗父子皆来。”指谓当庙父子为群,不系于昭穆也。若一公十子,便为群公子,岂待数公而立称乎?文王世子云“五庙之孙,祖庙未毁”,虽为有所援引,然与朝议不同。如依其议,匪直太祖曾玄,诸庙子孙,悉应预列。既无正据,窃谓太广。臣等愚见,请同僧竒等议。’
灵太后令曰:‘议亲律注云:“非唯当世之属籍,历谓先帝之五世。”此乃明亲亲之义笃,骨肉之恩重。尚书以远及诸孙,太广致疑。百僚助祭,可得言狭也!祖庙未毁,曾玄不预坛堂之敬,便是宗人之昵,反外于附庸,王族之近,更疏于群辟。先朝旧仪,草创未定,刊制律宪,垂之不朽。琰之援据,甚允情理。可依所执。’
十二月丁未,侍中、司空公、领尚书令、任城王澄,度支尚书崔亮奏:‘谨案礼记:曾子问曰:诸侯旅见天子,不得成礼者几?孔子曰:四,太庙火、日蚀、后之丧、雨沾服失容则废。臣等谓元日万国贺,应是诸侯旅见之义。若禘废朝会,孔子应云五而独言四,明不废朝贺也。郑玄礼注云:“鲁礼,三年丧毕,祫于太祖,明年春,禘群庙。”又郑志:检鲁礼,春秋昭公十一年夏五月,夫人归氏薨。十三年五月大祥,七月释禫,公会刘子及诸侯于平丘,八月归,不及于祫;冬,公如晋,明十四年春,归祫,明十五年春乃禘。经曰:“二月癸酉,有事于武宫。”传曰:“禘于武公。”谨案明堂位曰:“鲁,王礼也。”丧毕祫禘,似有退理。详考古礼,未有以祭事废元会者。礼云“吉事先近日”,脱不吉,容改筮三旬。寻摄太史令赵翼等列称,正月二十六日祭亦吉。请移禘祀在中旬十四日,时祭移二十六日,犹曰春禘,又非退义。祭则无疏怠之讥,三元有顺轨之美。既被成旨,冝即宣行。臣等伏度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君举必书,恐贻后诮。辄访引古籍,窃有未安。臣等学缺通经,识不稽古,备位枢纳,可否必陈。冒陈所见,伏听裁衷。’灵太后令曰:‘可如所执。’
初,世宗永平、延昌中,欲建明堂。而议者或云五室,或云九室,频属年饥,遂寝。至是复议之,诏从五室。及元叉执政,遂改营九室。值世乱不成,宗配之礼,迄无所设。
神龟初,灵太后父司徒胡国珍薨,赠太上秦公。时疑其庙制。太学博士王延业议曰:
案王制云:诸侯祭二昭二穆,与太祖之庙而五。又小记云:王者立四庙。郑玄云:‘高祖已下,与始祖而五。’明立庙之正,以亲为限,不过于四。其外有大功者,然后为祖宗。然则无太祖者,止于四世,有太祖乃得为五,礼之正文也。文王世子云:‘五庙之孙,祖庙未毁,虽为庶人,冠、娶妻必告。’郑玄云:‘实四庙而言五庙者,容高祖为始封君之子。’明始封之君,在四世之外,正位太祖,乃得称五庙之孙。若未有太祖,已祀五世,则郑无为释高祖为始封君之子也。此先儒精义,当今显证也。又丧服传曰:‘若公子之子孙,有封为国君者,则世世祖是人也,不祖公子。’郑玄云:‘谓后世为君者,祖此受封之君,不得祀别子也。公子若在高祖已下,则如其亲服,后世迁之,乃毁其庙尔。’明始封犹在亲限,故祀止高祖。又云如亲而迁,尤知高祖之父,不立庙矣。此又立庙明法,与今事相当者也。又礼纬云:‘夏四庙,至子孙五。殷五庙,至子孙六。’注云:‘言至子孙,则初时未备也。’此又显在纬籍,区别若斯者也。又晋初,以宣帝是始封之君,应为太祖,而以犹在祖位,故唯祀征西已下六世。待世世相推,宣帝出居太祖之位,然后七庙乃备。此又依准前轨,若重规袭矩者也。窃谓太祖者,功高业大,百世不迁,故亲庙之外,特更崇立。苟无其功,不可独居正位,而遽见迁毁。且三世已前,庙及于五;玄孙已后,祀止于四。一与一夺,名位莫定,求之典礼,所未前闻。
今太上秦公,疏爵列土,大启河山,传祚无穷,永同带砺,实有始封之功,方成不迁之庙。但亲在四世之内,名班昭穆之序,虽应为太祖,而尚在祢位,不可远探高祖之父,以合五者之数。太祖之室,当须世世相推,亲尽之后,乃出居正位,以备五庙之典。夫循文责实,理贵允当,考创宗祊,得礼为美。不可苟荐虚名,取荣多数,求之经记,窃谓为允。又武始侯本无采地,于皇朝制令,名准大夫。案如礼意,诸侯夺宗,武始四时蒸尝,冝于秦公之庙。
博士卢观议:
案王制: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太祖之庙而七;诸侯五庙,二昭二穆,与太祖之庙而五;大夫三;士一。自上已下,降杀以两,庶人无庙,死为鬼焉。故曰,尊者统远,卑者统近。是以诸侯及太祖,天子及其祖之所自出。祭法曰:‘诸侯立五庙,一坛一𫮃,曰考庙,曰王考庙,曰皇考庙,皆月祭之。显考庙,祖考庙,享尝乃止。去祖为坛,去坛为𫮃,去𫮃为鬼。’至于禘祫,方合食太祖之宫。大传曰:‘别子为祖。’丧服传曰:‘公子不得祢先君,公孙不得祖诸侯。’郑说不得祖祢者,不得立其庙而祭之也;世世祖是人者,谓世世祖受封之君;不得祖公子者,后世为君者,祖此受封之君,不得祀别子也;公子若在高祖以下,则如其亲服,后世迁之,乃毁其庙耳。愚以为迁者,迁于太祖庙,毁者从太祖而毁之。若不迁太祖,不须发祖是人之文;明非始封,故复见乃毁之节。何以知之?案诸侯有祖考之庙,祭五世之礼。五礼正祖为轻,一朝顿立。而祖考之庙,要待六世之君,六世已前,虚而蔑主。求之圣旨,未为通论。曾子问曰:‘庙无虚主。’虚主唯四,祖考不与焉。明太祖之庙,必不空置。
礼纬曰:‘夏四庙,至子孙五;殷五庙,至子孙六;周六庙,至子孙七。’见夏无始祖,待禹而五;殷人郊契,得汤而六;周有后稷,及文王至武王而七。言夏即大禹之身,言子谓启、诵之世,言孙是迭迁之时。禹为受命,不毁亲;汤为始君,不迁五主;文武为二祧,亦不去三昭三穆。三昭三穆谓通文武,若无文武,亲不过四。观远祖汉侍中植所说云然,郑玄、马昭亦皆同尔。且天子逆加二祧,得并为七。诸侯预立太祖,何为不得为五乎?今始封君子之立祢庙,颇似成王之于二祧。孙卿曰:‘有天下者事七世,有一国者事五世。’假使八世,天子乃得事七;六世,诸侯方通祭五;推情准理,不其谬乎!虽王侯用礼,文节不同,三隅反之,自然昭灼。且文宣公方为太祖,世居子孙,今立五庙,窃谓为是。礼纬又云:‘诸侯五庙,亲四,始祖一。’明始封之君或上或下,虽未居正室,无废四祀之亲。小记曰:‘王者禘其祖之所自出,以其祖配之,而立四庙。’此实殷汤时制,不为难也。聊复摽榜,略引章条。愚戆不足以待大问。
侍中、太傅、清河王怿议:
太学博士王延业及卢观等,各率异见。案礼记王制:‘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太祖之庙而七;诸侯五庙,二昭二穆,与太祖之庙而五。’并是后世追论备庙之文,皆非当时据立神位之事也。良由去圣乆远,经礼残缺,诸儒注记,典制无因。虽稽考异闻,引证古谊,然用舍从世,通塞有时,折衷取正,固难详矣。今相国、秦公初构国庙,追立神位,唯当仰祀二昭二穆,上极高曾,四世而已。何者?秦公身是始封之君,将为不迁之祖。若以功业隆重,越居正室,恐以卑临尊,乱昭穆也。如其权立始祖,以备五庙,恐数满便毁,非礼意也。昔司马懿立功于魏,为晋太祖,及至子晋公昭,乃立五庙,亦祀四世,止于高曾。太祖之位,虚俟宣、文,待其后裔,数满乃止。此亦前代之成事,方今所殷鉴也。又礼纬云:‘夏四庙,至子孙五;殷五庙,至子孙六;周六庙,至子孙七。’明知当时太祖之神,仍依昭穆之序,要待子孙,世世相推,然后太祖出居正位耳。远稽礼纬诸儒所说,近循晋公之庙故事,冝依博士王延业议,定立四主,亲止高曾,且虚太祖之位,以待子孙而备五庙焉。
又延业、卢观前经详议,并据许慎、郑玄之解,谓天子、诸侯作主,大夫及士则无。意谓此议虽出前儒之事,实未允情礼。何以言之?原夫作主之礼,本以依神,孝子之心,非主莫依。今铭旌纪柩,设重凭神,祭必有尸,神必有庙,皆所以展事孝敬,想象平存。上自天子,下逮于士,如此四事,并同其礼。何至于主,惟谓王侯。礼云:‘重,主道也。’此为埋重则立主矣。故王肃曰:‘重,未立主之礼也。’士丧礼亦设重,则士有主明矣。孔悝反祏,载之左史;馈食设主,著于逸礼。大夫及士,既得有庙题纪祖考,何可无主。公羊传:‘君有事于庙,闻大夫之丧,去乐卒事;大夫闻君之丧,摄主而往。’今以为摄主者,摄神敛主而已,不暇待彻祭也。何休云:‘宗人摄行主事而往也。’意谓不然。君闻臣丧,尚为之不怿,况臣闻君丧,岂得安然代主终祭也。又相国立庙,设主依神,主无贵贱,纪座而已。若位拟诸侯者,则有主,位为大夫者,则无主。便是三神有主,一位独阙,求诸情礼,实所未安。冝通为主,以铭神位。
怿又议曰:‘古者七庙,庙堂皆别。光武已来,异室同堂。故先朝祀堂令云:“庙皆四棘五架,北厢设坐,东昭西穆。”是以相国构庙,唯制一室,同祭祖考。比来诸王立庙者,自任私造,不依公令,或五或一,参差无准。要须议行新令,然后定其法制。相国之庙,已造一室,实合朝令。冝即依此,展其享祀。’诏依怿议。
天平四年四月,七帝神主既迁于太庙,太社石主将迁于社宫。礼官云应用币。中书侍郎裴伯茂时为祖祀文,伯茂据故事,太和中迁社宫,高祖用牲不用币,遂以奏闻。于时议者或引大戴礼,迁庙用币,今迁社冝不殊。伯茂据尚书召诰,应用牲。诏遂从之。
武定六年二月,将营齐献武王庙,议定室数、形制。兼度支尚书崔昂、司农卿卢元明、秘书监王元景、散骑常侍裴献伯、国子祭酒李浑、御史中尉陆操、黄门侍郎李骞、中书侍郎阳休之、前南青州刺史郑伯猷、秘书丞崔劼、国子博士邢峙、国子博士宗惠振、太学博士张毓、太学博士高元寿、国子助敎王显季等议:‘案礼,诸侯五庙,太祖及亲庙四。今献武王始封之君,便是太祖,既通亲庙,不容立五室。且帝王亲庙,亦不过四。今冝四室二闲,两头各一颊室,夏头徘徊尾。又案礼图,诸侯止开南门,而二王后祔祭仪法,执事列于庙东门之外。既有东门,明非一门。献武礼数既隆,备物殊等。准据今庙,冝开四门。内院南面开三门,余面及外院,四面皆一门。其内院墙,四面皆架为步廊。南出夹门,各置一屋,以置礼器及祭服。内外门墙,并用赭垩。庙东门道南置斋坊;道北置二坊,西为典祠廨并厨宰,东为庙长廨并置车辂;其北为养牺牲之所。’诏从之。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