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曹操(155-220):即魏武帝。三國時政治家、軍事家、詩人。字孟德,
小名阿瞞,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市)人。初舉孝廉,任洛陽北部尉,遷頓丘令。后
在鎮壓黃巾起義和討伐懂卓的戰爭中,逐步擴充軍事力量。初平三年(公元192年),
為袞州牧,分化、誘降青州黃巾軍的一部分,編為“青州兵”。建安元年(19
6年),迎獻帝都許(今河南許昌)。從此用其名義發號施令,先後削平呂布等割據
勢力。官渡之戰大破河北割據勢力袁紹后,逐漸統一了中國北部。建安十三年,進位
為丞相,率軍南下,被孫權和劉備的聯軍擊敗于赤壁。封魏王。子曹丕稱帝,追尊為
武帝。他在北方屯田,興修水利,解決了軍糧缺乏的問題,對農業生產的恢復有一定
作用﹔用人唯才,羅致地主階級中下層人物,抑制豪強,加強集權。所統治的地區社
會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精兵法,著《孫子略解》、《兵書接要》等書。善詩歌,《
蒿里行》、《觀滄海》等篇,抒發自己的政治抱負,并反映漢末人民的苦難生活,氣
魄雄偉,慷慨悲涼。散文亦清峻整潔。著作有《魏武帝集》,已佚,有明人輯本。今
有整理排印本《曹操集》。(《辭海》1989年版)
太祖御軍三十余年,手不舍書。書則講武策,夜則思經傳。登高必賦,及造新詩
,被之管弦,皆成樂章。(《魏書》)
上雅好詩書文籍,雖在軍旅,手不釋卷。每每定省,從容常言:人少好學,則思專
,長則善忘﹔長大而能勤學者,唯吾與袁伯業耳。(《典論﹒自敘》,袁伯業名遺,
袁紹從兄。)
曹公古直,甚有悲涼之句。(鐘嶸《詩品》) |
|